文化阵地管理办法

2024-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化阵地管理办法(精选7篇)

文化阵地管理办法 篇1

一、顺应时代发展,推出精品时代展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各个时期内发生的事情都是各不相同的,而一些具有一定价值的事件都应作为一种文化被保护起来。因此,相关机构应该将本区域内在各个时代发生的历史事件整理在一起,并举办历史展览,让群众通过对展出的照片、物品以及重大事件记录的文献来了解到自己所生活地区的历史文化,从而增加他们对于故乡的归属感。相关机构还应根据时代的发展,利用时事热点定期举行文化展览,这样既能将文化档案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同时还能帮助群众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为建设文化强区打下坚固的基础。如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当地政府就可以根据这件大事举办展览,介绍宣传改革开放以来当地在各个领域的变化以及所取得的成绩。再如建党100周年、建国70周年,当地党委政府就可以举办城市发展历史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一部分是介绍新中国成立之前该城市的情况,一部分是新中国成立后该城市的发展,一部分是介绍该城市的一些名人,而最后一部分则是对现在该城市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优势进行详细的介绍,这样既能让群众对自己所居住的城市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同时还能利用文化档案走到台前的方式,提升人们的文化水平。

二、利用当地发展特点,举办文化档案展览

一个地区的特色文化是该地区的核心所在,所以想要打造文化强区,首先就应该让民众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当地档案管理机构可以和其他机构联合举办当地文化特色展。但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文化档案很多资料都具有一定的年限,为了能够不对档案造成破坏,在进行展览时要对档案进行周密的保护,同时要对容易损坏的档案以复制品或仿制品的形式进行展出。比如沈阳举办的满族文化特色展,就是根据当地的满族特色开展文化宣传的。展览主要展出了一些清朝服装、饰品以及餐具等历史文物,并利用历史图片、历史资料以及多媒体等方式相结合的解说形式向群众展示了满族的发展历史,使人们对于满族的文化和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三、与多方联合,实现档案编研高效化

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城市一般都是以经济发展为主,对于档案管理方面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虽然最近几年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明显加强,但是在专业管理人员方面还有所欠缺,对一些地区的档案归档和保护等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阻碍。针对这一现象,各地区档案管理部门应与当地的多部门进行联合,将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多种资源充分调动起来,从而解决目前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有效提高当地档案编研水平。可以从三方面入手进行档案编研工作:一方面,档案管理部门要对自身的工作能力进行正确的评估,找出自身工作的局限性,并有针对性的与相关部门进行合作,像拍摄影视资料片时,仅凭档案管理部门很难完成,这时档案部门可以和当地的政府宣传部和电视台以及报社等部门进行联合,借助他们的资源来完成视频拍摄,并将其归档;一方面,要与其他收藏机构进行合作。因为我国的幅员辽阔,人数众多等原因,很容易导致具有文化价值的资料分布较为散乱,档案管理部门收集的资料并不全面。因此档案管理部门要改变以往的档案资料收集方式,要与民间组织与民间收藏者保持密切的联合,采用资源共享和资源回收两种方式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另一方面,可以引进信息计算机技术,打造专业的档案研究、管理团队。队员的组成不一定是职业的档案管理者,也可以是某方面的学者或专家,甚至可以邀请当地的名人。团队可以通过计算机的方式对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从而编写出与当地文化相关的文化资料,并将其进行归档。通过与多方的密切配合,真正实现档案编研工作的高效性,为档案文化阵地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论述使我们了解到想要将档案的文化价值和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一方面要有效利用现有的档案资源,按照当地的文化特色以及城市发展变化举办相关的主题展览,让群众有受到文化培养的机会;另一方面,档案管理机构要针对自身工作中的薄弱点,与其他相关机构联合,保证档案资料收集和档案编研的高效性,不断丰富、完善本地的档案资源。希望通过本文提出的一些拙见,能够对“构建档案文化阵地,打造文化强区”的有效落实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赵丽君.构筑档案文化阵地服务文化强区建设[J].北京档案,2014(08):22-23.

[2]打造档案文化阵地,服务文化强区建设[J].浙江档案,2011(05):14-15.

文化阵地管理办法 篇2

关键词:档案文化档案编研档案宣传

一、结合社会时事热点,适时推出专题展览

几年来,昌平区档案局围绕重大纪念日和重大活动、时事热点,选取主题,策划举办《忆历史沧桑,展英雄风采——十三陵水库建库五十周年纪念展》、《小物件见证大发展——昌平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图片实物展》、《奥运周年回顾展》、《我们一路走来——建国六十周年精品报纸展》、《共颂祖国——建国六十周年图片展》以及《定格昌平2009——城市记忆摄影展》、《毛泽东与昌平》等专题展览、巡展,参观人数累计达20余万人次,社会各界反响良好。其中,《小物件见证大发展——昌平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图片实物展》共展出反映昌平改革开放30年巨变的图片近500张、小物件300余件。这种文字、实物、图片和影像相结合的方式,新旧对比强烈。《忆历史沧桑,展英雄风采——十三陵水库建库五十周年纪念展》以大量的史料、史实,再现了十三陵水库的建设和发展场景,讴歌了劳动人民在水库建设中表现出的一往无前、锲而不舍、无私奉献、奋发有为的伟大力量,展示了国家领导人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和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毛泽东与昌平》图片展是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区档案局从2万余字史料文稿和30余幅照片的编研成果中,精选出22幅照片设计制作而成,其中有5张罕见老照片及毛泽东相关手迹是首次对公众展出,参观人数逾5万人次。《北京日报》、《京郊日报》、《北京档案》等大篇幅报道,昌平电视台、《昌平报》更是连续报道。该展览巡展地点之多,参观人数之众,社会反响之好,打破了区档案局办展记录。

二、突出区域发展特色,精心策划固定展览

以档案原件或复制品、仿制品的陈列展出为手段,昌平区档案局先后举办了《京张铁路南口段历史图片展》、《老照片展》、《昌平档案事业成就展》、《珍贵档案展》、《京畿昌平区情展》等。其中2011年推出的《京畿昌平区情展》,以昌平区功能定位为主线,采取图片、文字、多媒体、档案史料、实物、解说相结合的形式,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昌平建置两千余年的历史变迁和发展愿景。其展览面积300平方米,投资100余万元,利用照片近500张,实物100余件,展出内容随着昌平的发展变化适时更新。该展览不仅吸引了众多“老昌平人”慕名而来,而且是全区公务员初任培训班学员了解昌平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的现场教学内容。

三、突出馆藏档案编研,编辑档案文化精品

近年来,昌平区档案局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和主要纪念日开展档案编研工作,充分利用和挖掘馆藏资料,坚持档案编研为基层群众和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沉潜于历史,反观乎现实,深度开发档案资源,成果丰硕。先后编撰《和谐宜居新昌平画册》、《十三陵水库画册》、《昌平档案五十年》、《昌平档案利用成果汇编》、《政务信息汇编》等,同时与区党史办合作编制《北京昌平图鉴》、《北京市昌平区区(县)级领导干部名录》等一批精品编研资料,充分彰显了档案文化魅力,深受读者欢迎和好评。其中,《政务信息汇编》是区档案局于2005年推出的编研精品,主要以现行、公益、民生为主线,将国家、北京市、昌平区有关民生的政策信息,及时以期刊的形式向全区公开发行,范围包括党政群机关、镇街、农村、社区、国企、非公企业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每期发行数达3000册,总发行量超过260万册,700余万字,惠民政策、信息达到2000余项,现已成为打造“阳光政府”形象和公众了解民生资讯的重要平台,并连续10年被列为区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

四、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打造科教文化品牌

2009年,昌平区档案局被北京市评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年来,作为北京化工大学志愿服务基地,区档案局每年暑假期间为近百名在校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岗位,社会实践是双方共建活动的一个常规项目,为了让大学生们尽快熟悉了解档案和档案工作,区档案局通过举办业务知识培训、岗位指导和经验交流,使他们切身体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真谛。

为充分挖掘大学生潜能,区档案局积极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展览讲解工作,在组织讲解培训的基础上,开展“我是小小讲解员”竞赛活动。2013年,国家档案局组织云南省60余名档案系统培训学员来昌平区档案馆参观考察,由大学生组成的讲解队伍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负责讲解的《中国人的骄傲——京张铁路南口段历史图片展》、《辉煌的历程——昌平档案事业成就展》,讲解全面到位、生动精彩,深受参观人员的赞扬和欣赏。工作中,区档案局还依托丰富的馆藏档案资源,深入挖掘大学生头脑灵活、知识面广、善于创新的潜能,与大学生联合举办《中国梦·时代的记忆》图片展览,深入到社区展出,吸引了众多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的参观,受到社区居民普遍好评。今年,结合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校地合作,联合推出系列宣传小折页,弘扬传统文化,宣传档案文化理念。

五、加强档案资源建设,筑牢文化强区基础

档案资源建设是文化强区建设的立身之本,关系到文化强区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区档案局始终坚持指导服务与执法监督并举,不断拓展档案工作领域,从最初的处级机关单位,扩展到目前的事业单位、农村、社区、学校、医院、重点项目、重点工程、重大活动、基层社保所、区属国企和非公企业等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同时还全面加强了未来科技城、沙河高教园、创新基地等重点功能区、重大项目档案工作的监管,确保重点项目档案的收集、归档齐全完整。对奥运会、农业嘉年华、草莓大会、昌平历史文脉梳理工程等重大活动全程跟进,无偿给予指导和服务。目前,区档案馆馆藏各门类档案共168个全宗,纸质档案353157卷(件),年接待群众11787人次,查阅档案13563卷次,文化强区建设基础性工作得到有效开展。

文化阵地标准 篇3

文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是改善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号召全党全国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在我市第三次党代会上,云光中书记的《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报告中,也非常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对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给予高度关注。在康巴什新区全力探索文化惠民之路,着力打造科学新区、魅力新区、和谐新区。哈巴格希街道通过四项举措积极探索和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群众文化,构建健全完善的群众文化服务体系。

——注重文化阵地建设,夯实群众文化基础

为加强文化工程建设,提升街道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保障辖区居民基本文化需求,我街道十分重视文化活动阵地的建设。截止目前,已建成了1个街道文化阵地和5个村文化阵地,仅配套设施投入就达150多万元。在集中安置转移农民的城乡统筹示范园区,新建的2处文化活动阵地正在加紧施工,明年将投入使用。

(一)村级文化活动阵地建设情况:2009年,在所辖5个村新建了文化活动阵地5个,总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内设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棋牌娱乐室、书画研究室和多功能培训室等文化活动场所,功能完备。并为活动室添置图书、各类棋牌、健身娱乐器材等配套设施,总计投入经费约70万元。同时责成各村根据各自实际情况配备管理员、制定管理制度,使村级活动阵地规范化管理,保证了辖区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

(二)标准化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情况:2010年,街道在新建综合服务楼投入资金80万元打造了集办公、娱乐、健身、学习为一体的标准化活动阵地2000多平方米,青少年之家、健身房、乒乓球室、棋牌室等各类活动场所功能完备;跑步机、台球、电脑、各类棋牌等活动设施齐全;图书阅览室收藏图书1500余册;电子阅览室内配备电脑12台,实现与鄂尔多斯市图书馆联网,能够充分满足辖区群众的学习需要。

(三)统筹园区文化活动阵地建设情况:为做好城乡统筹示范园区内转移农民的引导、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快农民变市民的步伐,办事处在北区新建了总建筑面积为15992.82平方米的综合服务中心和总建筑面积4642平方米的新北社区文化活动阵地两处。目前,两处活动阵地主体建设已经完工,将于明年投入使用。活动阵地建成后,办事处将投入280多万元打造集一站式服务大厅、医疗卫生、生殖保健、残疾人康复、健身、文化演出、3D影院、图书阅览等多种文化功能于一体的活动阵地,充分满足辖区居民的文化生活需求。

——注重文化队伍建设,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文化站共有工作人员5名,其中站长、副站长各一名,配备文化程度大专以上且各具文艺特长的专职文化干事3名,各村文化阵地均配备了专职或兼职的文化管理员,文化工作力量充实。办事处文化工作坚持以“出精品”为目标,着力凸显地方特色,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逐步提升办事处文化活动水平,提高转移农牧民文明观念,提升辖区人口综合素质,促进街道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2011年,从辖区广大农牧民中挖掘具有文艺特长的农牧民430人,组建了“百人秧歌队”、“农民文艺队”、“威风锣鼓队”、“中老年舞蹈队”、“老年扇子队”、“太极健身队”、“中老年合唱团”、“残疾人合唱团”8支农民文艺队伍,培养各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艺队伍,集中展示新时期辖区群众的精神风貌。文艺队伍排演节目受邀请参加了一系列大型的文艺演出,截止目前,共演出100余场次。元宵节期间,“百人秧歌队”以其宏大的阵容、极具地方特色的表演吸引了众多新区观众的眼球;中老年合唱团在街道“庆七.一“红歌合唱比赛中,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中老年舞蹈队”代表新区参加全市老干局主办的“鄂绒杯”中老年舞蹈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农民文艺队自编自演的小品“我还得和你过”获得全市农民文艺汇演二等奖;“威风锣鼓队”、老年扇子舞队”、“太极健身队”等其他5支队伍也活跃在办事处以及新区组织的各个大型文艺演出现场。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独具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深受广大群众的好评,在群众中知晓率、参与度和满意度都非常高,全面提升了街道文化工作的影响力。

——创新文化活动形式,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

街道围绕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工作思路,按照 “月月有活动,节节有演出,处处有亮点”的文化工作目标,以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为切入点,坚持“部门组织协调、群众广泛参与”的原则,自编自演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深入到各村社演出,使文化活动呈现出经常化、多样化、大众化的特点,实现了以文化工作服务中心工作的良好局面,街道文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办事处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在传统的文艺表演的基础上,结合街道“送政策、送技能、送健康、提素质“宣讲活动,定期开展“三送一提”宣讲和送戏下乡活动,截至目前,共宣讲 场次,受益 人;“老戏新唱”将以往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些文艺形式如地方小戏或二人台、快板等重新进行编排,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把群众身边的先进事迹、新区的惠民政策和一些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法律知识等内容编排进群众耳熟能详的段子中去,让群众在观演看戏的过程中既享受了文化盛宴又接受了知识教育;先后利用重大节庆日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15场次,消夏广场文艺汇演3场次、电影放映18场次,开展才艺、红歌比赛2场次。在办事处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的几年来,共利用各类节庆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达185场次,受益群众达5万人次,大大推动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和文化惠民工程的建设。

附件一

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标准

1、室内建筑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设置教育培训、文体娱乐、电视录像、图书阅览、老年活动、电子阅览室等不少于五项内容的活动室,并配有必备设施;

2、室外建有1200平方米以上的文体娱乐活动场地,以供农民开展文化、体育等活动;

3、宣传廊(橱窗)要求每年不少于12期,内容包括村务公开栏、宣传栏、黑板报等。建设标准要求长不少于5米,高1.2米;

4、村广播室要求每月开展思想道德、农技知识、文化娱乐、科普等方面的教育;

5、村文体团队要求由10名以上村民组成,每年开展文体活动不少于5次;

6、有一套能切实保证文化活动正常运行的管理制度;

7、有专门记录文化活动有关情况的档案;

8、有一名专职文化管理人员。附件二

村文化活动室建设标准

1、室内建筑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设置教育培训、文体娱乐、电视录像、图书阅览、老年活动等不少于三项内容的活动室,并配有必备设施;

2、室外建有600平方米以上的文体娱乐活动场地,以供农民开展文化、体育等活动;

3、宣传廊(橱窗)要求每年不少于12期,内容包括村务公开栏、宣传栏、黑板报等。建设标准要求长不少于5米,高1.2米;

4、村广播室要求每月开展思想道德、农技知识、文化娱乐、科普等方面的教育;

5、村文体团队要求由10名以上村民组成,每年开展文体活动不少于5次;

6、有一名兼职文化管理人员。

附件三

文化特色户(文化示范户)建设标准

1、热爱祖国,关心集体,遵纪守法,关心并热爱文化事业;

2、家庭成员中有2人以上爱好书法、摄影、舞蹈、绘画、音乐和文学艺术等项目中的一种,能积极参加村中(或社区)文化活动,且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经常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并获得较好的成绩或有较好的声誉;

3、家庭成员中有爱好棋类、球类等体育活动,有不少于30平方米的活动场地和一定数量的器材设备;

4、家庭藏书、VCD碟片100册(片)以上(不包括课本和学生用书),配书柜;常年(一般3年以上)订阅科技文化体育类报刊5种以上;

5、有广播、通有线电视;有电视机和电视机柜、VCD机;

6、有一定数量的文化、体育器具;

7、能向左邻右舍适量开放活动场所和提供活动设备,家中文化氛围浓厚,村民(或社区居民)反响好;

我区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建设 篇4

“六个加强”对基层党员进行教育

农村文化阵地是传播、推广、培训、教育基层党员的重要基地。用“六个加强”对基层党员进行教育,对促进我区农村经济高速发展,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构建和谐昌盛的新农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各村通过播放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召开专题教育座谈会等形式,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用革命先烈、英雄人物、本地乡贤、当代公仆、各行各业贡献突出的精英等先进事迹,激励村民和年青下一代爱国、爱乡、爱民情怀。至8月份为止共召开座谈会74场,讲座65场,专题教育47场,共1500人次参加。

二、加强宣传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

各村干部深入群众,通过对基层党员进行教育,起到广泛宣传国家对农政策的作用。包括计划生育、土地管理、耕地保护、退耕还林、山林改革、低保医保、村镇规划建设、水面土地承包等有关农村政策,宣传改革开放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果。帮助基层党员了解政策,贯彻落实政策。使党和国家的富民、惠民政策深入人心。设立专题宣传板报360块,制作标语横幅1250条。

三、加强培育文明新风尚

在农村文化教育基地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对广大党员群众起到培育文明新风尚的作用。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不断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员的重要作用,引导村民移风易俗、破除封建迷信、摒弃陈规陋习,通过开辟好人好事表扬栏和后进典型警示栏,倡导团结互助、和睦相处、见义勇为、扶贫济困、尊老爱幼、拾金不昧、捐资助学修路等传统美德和文明新风尚。共安放表扬栏120块,播放弘扬正气教育影片86场,专题座谈会287场。

四、加强民主法制宣传

建立民主管理、村规民约等章程,狠抓法律知识、消防知识、卫生防疫知识普及和教育,组建以党员为主体的护村队(巡逻队)、民事纠纷调解中心,通过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起到维护农村的和谐稳定。共组建护村队65个,完善村规民约章程85条,播放教育警示影片694场。

五、加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挖掘、收集、整理村落传说、衍脉与变迁、谱蝶文化、历代名人传记等资料,修复、保护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一村一品”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村民自身的历史自豪感、荣誉感。各村党员干部自筹资金,利用文化阵地开展书法比赛,共621人参加,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

2名、三等奖2名。

六、加强优秀人才的培育

关于如何加强的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篇5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核心是提高全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培育社会主义“四有”公民。近年来,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农村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就整体而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还相对滞后,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急待进一步加强。

一、问题及原因:

(一)农村文化投入不足,农村公共文化机构运转还存在较大困难。我市农村文化机构运转困难,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投入供给不足,为基层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有的乡镇图书室全年没有购书费,有的根本就没有设置图书室。文化馆站设备落后短缺。有的群众反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针对农民需要制作的资源很受欢迎,但当地网点太少或因网点工作人员不能提供技术指导,导致工

程资源无法有效使用。

(二)农村文化队伍素质亟待提高。当前农村特别是乡镇文化工作队伍人员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乡镇撤消了文化站,没有从事文化工作的专职人员,工作处于涣散状态。有的地方虽然保留了乡镇文化站机构,但人员素质状况不理想。

(三)农民自办文化发展有待扶持。农民自办文化起步困难,基础薄,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应进一步出台优惠政策。政府应在登记注册等方面给予方便,降低准入门槛,减免各种税收,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四)农村基层文化管理体制依然不顺。文化站干部普遍以乡镇为主管理,县市级文化主管部门无法调配,文化站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不能交流,缺乏活力。乡镇文化站业务为综合性的,工作上应对多个

部门,难以专心于文化工作。

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正确处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对不同的文化类型,采取不同的政策和管理办法。加大公共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产品具有商品属性,必须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十分重视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努力实现两者的最佳结合。

农村文化始终是文化工作的重点和基础。为解决上述四方面问题,一方面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另一方面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策调控,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二、具体做法:

(一)创新经费投入体制机制。拓宽投资渠道,持续加大投入是加强和改善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要保障。而目前农村文化运行体制是一种“养人”的体制,与农村市场经济越来越不相适应,阻碍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向前发展。因此,1、要建立“养事不养人”的投入机制。要以文化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打破县级剧团、文化馆、图书馆等单位经费单一的投入方式,压缩人头经费,明确送戏、送电影、送图书下乡的具体补助标准,政府按照办多少事给多少钱的方式追加投入,补助到位。

2、要设立专项资金。针对阵地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设立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由县级宣传部门掌握使用。同时,开征文化事业建设费,并将文化事业建设费立户县文明办,由县文明办管理使用。

3、要大力发展民办文化。要将民办文化作为推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乃至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可以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民办文化开展多种面向农村、面向社区的文化经营活动,使群众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要积极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扶持一批民间职业剧团、农村业余剧团、农民电影放影队、文化中心及其他民间文艺服务团队,使他们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文化市场主体。要引导文化专业户相互联合,进行市场化运作,逐步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扶持以公司加农户、专业加工户等形式,从事农村特色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服务,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同时,有关行政部门要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登记审批程序和手续。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在土地使用、信贷、行业政策、表彰、税费减免、职称评定、公益性文化项目招标、业务指导、人员培训等方面,要与国有文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公有文化设施可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运营模式,采取公办民营、公开招标、委托经营等方式,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益。要鼓励社会资本向民营文艺团体面向农村的公益性服务提供捐赠。对捐助文化建设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奖励。

(二)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关键在培养一支根植于乡村沃土的先进文化建设队伍。建设农村文化阵地,必须具备“有人管、有人理、有场所、有活动”,才能增强其吸引力,才能得以普及。要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农村文化经纪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从我市的实践中,可以看到一批热衷于农村文化事业的人,他们当中有文化程度较高的村干部,有退伍转业军人,有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有计生户长等,他们分布有在城区所在地,有偏远山村,有革命老区等等,利用闲置的空房子、庙宇祠堂、村委会办公场所,或依托所在村的商店、诊所等经营实体以及一些青年人活动室和离退休干部家庭,办起了文化中心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因此,选好农村文化中心负责人至关重要。选农村宣传文化中心负责人要从“面向农民、服务农民、依靠农民,让农民成为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主体”这一指导思想出发,在实际工作中,应把握“四个一”的基本条件,确保建户质量。所谓“四个一”就是一个带头人。每个文化中心要有一名一定政策水平、文化水平、科技素质和经济头脑,并热心公益事业的能人;一个文化活动室。文化活动室要有适合农民阅读的科技文化书籍、一份以上党报党刊、一台电视机和广播喇叭、一个影碟机及其它文化娱乐设施;一系列制度。每个文化中心必须制定农村文化中心负责人职责、活动制度、人员值班制度、书刊借阅制度等,使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一开始就走上规范化管理的轨道。一批联系户。每个文化中心负责

人必须联系10个以上的农户。

(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就是政府公共政策的基本走向没有向弱势群体倾斜的具体表现。要改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滞后的局面,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四个纳入”,即“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责任制;把建设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部署、同落实、同推进。各级财政要以不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加大投入,确保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公益性文化活动的资金需要,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加强乡镇级文化中心、图书馆基本实施建设,建设一批星级影院和村居、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同时,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在每个乡镇和有条件的村组、社区建设一批文化服务点,作为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和农民朋友健身、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

(四)重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发挥现有乡镇文化站、广播电视站等文化阵地的作用。实行文化扶贫政策,扶持贫困地区及少数民族集聚地区的文化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全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条件,满足农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加强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建设,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采取有力措施,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经常性、高质量的科技、教育、信息等文化服务。

近年来,特别是农村广播电视服务体系的建立以及“村村通和村村响工程”建设顺利实施的情况来看,构建农村广播电视服务体系是党和政府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重要举措,听广播、看电视已成为各地农村主要的精神文化食粮。今后要在党委政府的继续重视支持下,加大建设力度,落实配套资金,完善设施维护,做到对边远地区也能服务

到位。

据统计,2007年我市广播电视台共完成了60个行政村和100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通有线电视的建设任务,共架设光缆407杆公里,电缆近120公里。“村村通”工程的完成,使我市西部偏远山区和海岛部分未通有线电视的行政村及自然村开通了有线电视,大大丰富了山区和海岛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根据农村干部群众对加大文化载体的迫切要求,市广播电视台将西部山区广播“村村响”工程列入2007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为办好这一实事项目,他们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多次到有关乡镇和市级部门进行协调,及时解决工程建设中有关问题,并落实工程建设责任制,明确奖惩措施,充分调动乡镇站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使高楼、湖岭两片区15个乡镇239个行政村实现了广播“村村响”,超额完成了项目计划,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扩大了广播的影响力,有力推进了我市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五)积极引导民间集资兴建地方历史名人纪念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目前已建馆纪念的历史名人有宋代著名学者叶适和陈傅良、元代南戏鼻祖高则诚,现代名人有浙南工业先驱、发明家、实业家李毓蒙、明代卓敬纪念馆等。如今,我市已累计投入的费用达近千万元。

自古以来温州人对传统的亲缘关系深为看重,对地方历史名人的尊崇更是凝聚了浓郁的乡土亲情。2000年以来,全市各地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了一批由村民或民企筹资兴建的名人纪念馆、村史陈列馆和工艺展览馆。全省著名的叶适纪念馆坐落在瑞安市莘塍镇,这里是叶适后裔叶氏家族的聚居地。据纪念馆负责人、个人捐资8万元的温州车舟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董事长叶辅忠介绍,以前他只知道自己的祖先叫水心先生,2000年温州召开纪念叶适诞辰850周年纪念会时,得知叶适就是水心先生并了解了他的学术成就。出于自豪感和崇敬之情,他就产生了建造叶适纪念馆供后人瞻仰,以先人的精神激励后辈学习文化、努力创业的念头。

温州市社科联副主席洪振宁为代表的一些专家学者认为,这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同时又是让传统文化发挥现实效应的好载体。他指出,地方名人的后人自发兴建名人纪念馆,不能简单地与建祠立庙混为一谈。此举一方面有效弥补了政府对文物和文化保护经费的不足,另一方面又传承了地方名人的功绩与精神,用现代激活传统的方式发掘延伸其文化内涵,把家族的东西变成了服务于社会的文化遗产。

然而不少中小型纪念馆由于筹建时没有考虑到日后维持正常运作所需的费用,大多境况不佳、门可罗雀。如,浙南工业先驱李毓蒙的纪念馆,一人兼任门卫、讲解员等多重任务的代理馆长赵万富愁对空荡荡的大厅:“除了偶尔有一些小学组织学生来集体参观,馆

里几乎没人。

但也有不少纪念馆负责人兴馆有方。坐落于瑞安市莘塍镇莘塍东街的叶适纪念馆,从2003年建成至今,已通过出租一楼店面取得近百万元营运资金,这些资金在支付纪念馆日常开支之余还被用来扩大馆藏,满足了多处纪念馆的维护与修缮,进一步提升纪念馆的声

望,4年里引得6万游人参观。

有专家建议,一些并不具有文化留存意义的乡村盲目跟风建设村史馆并不可取,而拥有良好文化传统的地方也要在兴馆之前思量“柴米油盐”,是否能通过店面出租、旅游产品经营等方式,撑起纪

念馆的生存空间。

(六)举办形式多样、具有特色的农村文化活动,推动农村旅游文化、商贸文化发展。要让农村文化阵地保持长久、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培育农村特色文化。要让农村特色文化成为农村文化阵地的核心内容。因此,要加强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戏曲、杂技、花灯、腰鼓、龙舟、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项目,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特色小吃、传统美味等饮食文化品尝项目;要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园、名人、名品。

尤其是我市充分发挥县(市)所在地联结城乡的纽带作用,加强集镇文化建设,积极开掘民俗文化、民间艺术资源,建设“一乡一品”农村特色文化。如瑞安市曹村镇每年一度的大型元宵灯会吸引了全国各大媒体的关注。温州地区各地群众蜂拥而至,驻足观看,热闹非凡。瑞安市罗凤镇凤川村的“抬猪”活动也是我市民俗文化的亮点,目前上述两项民俗文化已成为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近年来,我市农村各地还先后推出了丰富多彩的“农家乐”活动。各大旅行社倡导农村旅游文化,不仅拓展了旅游线路,而且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增加了广大农民的收入。如马屿金潮港的瓯柑基地和各旅行社合作,每月都有一批批家长带领孩子开展亲子采摘活动,既陶怡了孩子们热爱劳动的情操,又解决了农民的农产品销路。另外,像我市梅屿乡今年还举办了一场规模盛大的农产品博览会,这种农村商贸文化的兴起,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注入了新鲜活力,也大

大增强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文化阵地管理办法 篇6

一、文化宫与职工文化之间的联系

工人文化宫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之一,还是开展职工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更是职工群众与工会组织联系的纽带。在开展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工人文化宫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与当地的音乐舞蹈、风俗习惯等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组织各个社团, 带动广大职工群众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文化宫不仅要执行和完成上级领导和工会的指示,还要以职工群众为中心,积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除此之外,工会组织还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的职工群众主动参与进来,使广大职工群众能够在“学校和乐园” 中寻找到快乐,受到艺术教育。

二、制约文化宫的职工文化阵地作用发挥的瓶颈

(一)定位出现偏差,功能作用模糊不清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文化宫的“公益性”、“职工的学校和乐园”受到巨大冲击。将文化宫推向市场,自行收支、 自负盈亏后,由于经济上难以维持,一些文化宫为了生存不得不靠出租场地或举办各种收费项目来谋求发展, 由免费到收费甚至高收费,使得大部分职工望而却步, 出现了职工“有宫不能入,有宫难以入”的状况。随着时代的进步,市民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KTV、电影院尤其是网络的发展大大冲击了文化宫的市场。部分文化宫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略了文化宫的办宫宗旨, 文化性质荡然无存,工人文化宫出现无“工人”、无“文化”的局面,逐渐丧失了“职工学校和乐园”的作用。

(二)投入严重不足,生存发展困难重重

工人文化宫的经费收入一般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二是工会经费予以补助,三是自身经营性收入,四是企业社会等方面的赞助。目前大多数文化宫是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单位,由于无经营收入等原因,文化宫无法正常运转,停止对大部分文化宫的财政拨款,基本上等于釜底抽薪。受事业单位性质的限制, 不能办纯商业的活动,不能满足商家利益最大化的要求; 作为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政府投入的资金并不充足; 工会经费对文化宫的补助又力不从心,因而逐渐落后于职工、企业、社会等方面对文化需求不断提升的发展形势, 在微弱的公益资金投入中又要求其体现公益性,市场化的路越走越窄,不仅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能否生存下去也成为目前的突出问题。

(三)专业人才缺乏,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从人员业务素质上看,由于业务逐渐减少、缺乏工作经费、工资待遇偏低等原因,近年来优秀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才流失严重,尤其是年轻的、有专业特长的人员流失严重,而年长的专业人员因退休而不断减少,使得文化宫的专业人才更加缺乏。

三、发挥文化宫的职工文化阵地作用的路径选择

(一)坚持正确的四个基本方针

在开展职工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文化宫必须坚持正确的四个基本方针,即“正确舆论引导人”、“高尚情操陶冶人”、“科学理论武装人”和“优秀作品鼓励人”。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与当地各个文联组织或文化单位紧密联系、共同合作,积极开展各项文化活动,例如职工书画展览、戏剧曲目表演活动、职工音乐会等,这些文化活动都能够为职工提供丰富的文化娱乐享受,提高职工的艺术水平,满足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正确认识新时期下工人阶级的地位和重要作用

文化宫想要在新时期的社会市场经济背景下充分发挥出职工文化阵地作用,就需要正确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坚持党和国家的文化方针,积极解放思想,根据时代潮流更新观念,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从提高服务质量和强化文化功能这两方面着手,坚持文化宫的学校性质和乐园性质,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 以此不断地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使文化功能更加趋于完善。在目前的新时期背景下,文化宫作为职工文化阵地的重要基地之一,应该顺应时代的改革潮流,满足时代的发展要求,正确认识文化宫的本质和职责,以职工群众为中心提供服务,充分发挥出阵地的作用。同时, 文化宫作为职工阵地,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全新的面貌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从文化宫的本职上来说,充分发挥出文化宫的职工文化阵地作用,首先需要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前提条件下,一切以职工为出发点,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坚持党的思想,文化工作必须以党和工会为核心开展;其次,文化宫必须以树立为职工群众提供文化服务为宗旨;最后,文化宫需要根据自身条件, 积极组织开展各项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文化宫需要正确把握宣传方向,做好宣传工作,向广大职工宣传积极向上的精神文明。近几年以来,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大部分企业进行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一些职工不得不面临着下岗的局面,而文化宫作为工会服务的窗口,应该为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培训、转岗培训等,帮助下岗职工掌握新的技术,从而解决生活困境。除此之外,工人文化宫还需要在重大的节日中举办广场活动,根据职工的意愿,开展有特色、 有意义的文化活动。

(三)注重人才的开发和培养

群众文化工作想要得到良好的发展,必然离不开专业的人才队伍。根据文化宫发展的需要和自身情况,积极开展人员评聘、职称评定、考核培训、人员分流等工作,加强综合素质培训,提升职业道德水准,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文化宫需要积极培训一批具有专业基础知识的人员,针对于业务能力较强的人员,文化宫可以将其推荐到一些层次较高的培训机构进修。同时,作为职工文化的主体,职工群众是文化宫的主要服务对象, 文化宫的宗旨是为职工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文化宫还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树立工人阶级先进的思想,并以此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其次, 积极得到广大职工群众的有利支持,利用自身的阵地优势,建立各种组织协会;最后,与工会组织紧密联系起来, 充分发挥文化宫的服务作用。

四、结语

职工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公益性,文化宫在为职工群众提供服务时,应该得到社会的参与与大力支持。职工群众文化活动应该和当地的各种团体、协会、单位等紧密联系,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党中央提出需要建立覆盖全社会、充分保证广大群众能够参与和享受的文化体系,而群众文化工作是建立公共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 与其他文化工作相比,它具有群众性,促使广大群众能够积极参与进来,接受文化教育,以此陶冶群众情操, 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等。

参考文献

[1]杨梅娟.连云港市工人文化宫改革发展思考与建议[J].现代商贸工业,2015(19).

[2]金泰,彭克,徐建,曾力,刘湘泉.让工人文化宫成为职工的“学校和乐园”——四川省地方工会文化活动阵地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职工教育,2009(07).

[3]王云海,杨晓红,郭新宇.职工文化阵地在探索中发展壮大——关于杭州工人文化宫改革发展的调查[J].中国职工教育,2009(03).

[4]赵雪梅.工人文化宫的免费开放与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J].大众文艺,2012(11).

文化阵地管理办法 篇7

关键词:合力打造;工人文化;精神文化

谈起“工人文化宫”,顾名思义是以工人和普通劳动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文化娱乐场所,也是工会为职工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各级总工会直属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追溯历史,全国县级以上城市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就相继成立了工人文化宫(俱乐部),人们习惯的把它称之为“工人之家”或“职工之家”,可谓家喻户晓,曾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

回顾工人文化宫的辉煌时期,老一辈工人同志印象深刻,文化宫(俱乐部)作为“学校和乐园”,极大的丰富了广大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为加强职工精神文化建设,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文化宫每年举办多场书画摄影展览,开展的毛笔字、素描等兴趣培训班更是红红火火,吸引着许多业余爱好者。许多基层工会经常组织职工到文化宫参加文化、艺术学习,开展读书、演讲活动。文化宫还邀请各方面的文化艺术专家,来宫为职工爱好者辅导教授文艺创作、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摄影、美术、书法、棋类等。从而培养了一大批既懂生产,又会管理,全面发展的工会干部和职工优秀人才。

可以说,各地工人文化宫(俱乐部)曾经是广大职工文化娱乐、教育培训活动最集中、最红火的场所,是工会组织在工人和普通劳动者心中最响亮的品牌,那时的文化宫既有文艺演出,也有职工夜校,既有业余团体,又有群众文化活动,为丰富广大职工业余文化体育生活、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培养各类拔尖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

直至上个世纪末,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大潮强力冲击,各地工人文化宫(俱乐部)也随之经历了一次次重大变革,尤其是地、县级文化宫经济上逐步被逼“断奶”,从全额拨款的“公益”事业逐步过渡到自收自支、自负盈亏“找饭吃”,“以商养文”、“以商养人”几乎成了各地文化宫不约而同、实属无奈的选择。后来有的地方索性把文化宫整体租让,要么成为小商品市场,要么改为酒店、停车场,大量与“工人”和“文化”不沾边的项目都来抢占这块“黄金宝地”。许多地方文化宫(俱乐部),最困难的时候连职工的基本工资发放都成问题,只好怀揣打折工资回家另谋职业了。房地产商们也非常看好文化宫身居闹市的这块宝地,以多种巧妙手段拆掉文化宫盖起了商品房。工人文化宫——职工心中最响亮的品牌,今天已是面目全非,显得如此尴尬。如今大多县级文化宫只剩下一枚公章和一块空招牌了,文化宫的工作人员没能发挥各自专业特长,没能享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应有的待遇,而日渐成为工会的负担,广大职工只能感叹“文化宫里没文化”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人阶级当家作主,有了自己的工会组织,那就是中华全国总工会,同样,也有了属于自己的职工文化教育阵地,那就是工人文化宫。各地工人文化宫(俱乐部)满足了全体职工对基本文化需求的多元化,理应得到国家和各级工会的大力扶持。早在2003年,国务院就颁布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把工人文化宫与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宫等单位并列为公益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全国总工会[2005]42号文件《关于推进地方工人文化宫俱乐部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也作了充分的说明。全国政协委员、全总的有关领导也曾疾呼,应将工人文化宫(俱乐部)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统一规划,使其能够享受与政府投资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同等的政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活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工人文化宫的性质和定位始终是“工人的学校和乐园”,是广大职工思想和文化教育阵地,是工会组织维护保障职工精神文化权益,提升职工综合素质,向社会展示职工文化建设的窗口和平台。要使工会组织的老品牌增强活力、焕发青春,真正体现为广大职工提供学习教育、娱乐服务的“公益”二字,经济上对它采用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工人文化宫的经费来源,必须及时、彻底地纠正过来。我们希望各级总工会应该努力协调,政府给力支持,尽快统筹规划、合理调整、重点扶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根本问题。对各地工人文化宫(俱乐部)加大投入力度,把人员和各项活动经费尽快恢复纳入地方财政和工会拨款之中;同时为文化宫“减负”,减免与公益性事业不相干的各种税费,努力加给力,合力打造工人文化宫这一名闻遐迩的职工文化教育阵地,使它真正成为新时期广大职工和普通劳动者寓教于乐的场所,提升素质的平台,工会形象的窗口,传播知识的课堂。

上一篇:养老地产项目调研分析下一篇:英汉双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