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与感悟

2024-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体会与感悟(精选11篇)

体会与感悟 篇1

首先,我感觉很荣幸地能够成为淮北师范大学第四十九期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一员,参加了这一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与学习。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许多在校大学生人生理想之一。入党积极分子是我们理想的起点之一,在这里我们就得到是一场思想与精神的洗礼,在这里我们将更加明确我们的人生方向,在这里我们将与时俱进!短短的十周学习与实践,我和我的团队成员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感悟颇多!

党课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的是我们的精神思想与素质的提高,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为我们授课的老师用他们感性式的诉求,让我们在思考中感悟,在交流中收获。“西南联大”让我们感受大师们孜孜不倦的求识精神,让我们仿佛沉浸在浓浓的学术气息中,感受什么是真正的大学精神。作为淮北师范大学的大学生,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博学慎思,励志敦行,开拓创新。“中共的品质”让我们体会到党领导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偶然的。他们具备了引领发展的核心和新陈代谢的能力,有独立探索的勇气,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些品质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与人生道路中借鉴。王彦坦教授子在第三次党课中创造性德将党性、人性、个性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发人深思。当代大学生应学会创造自我,超越自己,解放人性,拥有自己,拥有资源,更要管理自己,敢于梦想同时又警惕才干。在党课的学习中我真切地感受到要想成为一名中共党员,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首先要成一名党员,必须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合格的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我会与我的队友共勉,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努力!

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我们团队在学姐的组织下举行了多次的自学讨论,队员们都积极参与进去,让我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我们在自学讨论中选择的话题大都是与大学生生活相关以及社会热点问题,当代大学生不能只是局限于学校学习,我们应关注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

此外,我们还组织了去敬老院看望老人的社会实践中活动。活动中我们与老人们共聚唱歌,用笑声送去温暖,陪老人聊天,老人那慈祥的笑容,当我与那些素不相识的老人坐下来聊天时,当我和老人的手握在一起时,我感觉到家的温暖,和一种说不出的欣慰之感。那天上午我感受到的是浓浓的暖意与温馨。一次简单的社会实践活动我得到不仅仅是感动,更有锻炼。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关爱老人其实也是一件小事,每个人都能做到,就看我们是否愿意。人的一生如果没有做过轰轰烈烈的大事是很平淡的,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干大事需从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在敬老院之行,我体会到当代大学生不应好高骛远,有机会我们也可以去基层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去基层磨炼自己。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应本着实干精神,从细节小事做起,逐步积累经验。团结就是力量!此次社会实践我们的团队十分团结,合作愉快。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分工明确,相互协作。现在的社会相互协作越来越重要,往往一个项目需要一个团队共同努力完成。这次实践活动让我更加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

总之,本期党课的学习与实践增强我的社会交际与办事能力,丰富了我的社

体会与感悟 篇2

掌握农情 多做农民期盼的事情

2016年春节刚过,上班伊始,按照太湖县农机局统一安排,笔者到弥陀、北中、寺前等山区乡镇实地走访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和部分农机大户、科技示范户,与他们面对面交流座谈,共商春耕备耕农机化生产大计,其中有谈到“其实基层农民很朴实,要求很简单,就是银行有存的、锅里有煮的、水电路是通的、农业是增效的、晚上外出是平安的。”于是我归纳为“四盼”:一盼好政策。近年来,我们通过不折不扣地落实党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让农民得到了实惠,农业增效了,农民增收了。可以肯定地说,农民希望好政策一直持续下去。2016年中央1号文件确立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是突破“三农”新难题,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重大举措,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深入贯彻落实。二盼好干部。毛泽东同志指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从群众出发就好办”。农民最大的期盼是干部心中想着农民,行动上发展农业,爱护农民,技术服务上帮忙农民,能替农民说话,能代表农民利益,更能为“三农”办实事。三盼好环境。温饱问题解决以后,农民盼的是解决生产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问题。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盼的是农田基本建设问题、农业机械化发展问题。四盼好日子。追求平安、稳定和谐的好日子是目前农民最现实的愿望。对于农民群众的期盼和愿望,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帮、力所能及地帮、积极主动地帮。

结合实际 做农民想干却干不了的事情

针对不同农民的要求,要做到“天上一滴雨、地上一点湿”,善于倾听农民意见,多于农民“零距离”接触,着力帮助农民群众想干却干不了的事情。工作中要做到:一、求远。从长远着眼,长远规划,认真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通过财政奖补措施,干农民想干却难以办成的事。今后,还要在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公益性服务事业方面,干一家一户难以办成的事,要想尽一切办法予以解决。二、求专。农业机械化专业水平较高的事情也是农民想干却难以干成的事,我们必须发挥专业优势,围绕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和培训,定期开展巡回服务,做给农民看,帮助农民解决自身难以办到、专业性较高的事情。

关注民生 做农民真正需要的事情

体会内涵 感悟真情 篇3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妈妈的葡萄》。

教材简析:

这篇童话故事通过狐狸妈妈冒死为饥饿的小狐狸摘葡萄的故事,表现了最伟大的母爱。这篇课文浅显易懂,不需讲解分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朗读、讨论、感悟中体会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可结合课文最后一段,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打算怎样回报妈妈。

学情分析:

童话故事中所蕴藏的母子深情是孩子们很熟悉的,尤其在二年级学过《妈妈的爱》这首诗后,学生们更容易体会到母亲对孩子的关爱。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在充分朗读中感受狐狸妈妈对小狐狸无私、伟大的爱。

2.复述课文,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及想像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在课前观察妈妈每天都为自己做些什么,并写下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再现母爱

师:同学们,在上学期的学习中,我们曾被一首描写母爱的小诗深深打动过。你们还记得这首小诗吗?(生背诵《妈妈的爱》。)

师:正如这首诗中所说的,从小到大,妈妈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心血。这就是妈妈的爱。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样一篇充满爱的故事。(板书:妈妈的葡萄。)

[点评:联系学生已有认知导入,通过背诵熟悉的诗歌,切入课文主题,“不知不觉地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主题上,引起新的学习兴趣”。]

二、再读课文,感悟母爱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指名读课文,检查生字词语。)

三、感情朗读,体味母爱

默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在自己最感兴趣、最受感动的或有疑问的地方反复地品读、回味、批画、圈注。

[点评: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让他们自读自悟,学会主动学习。]

2.小组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1)课前预设:如果学生回答了“我读懂了小狐狸饿了,狐狸妈妈翻山越岭给小狐狸找吃的……”,教师可让他们把描写狐狸妈妈言行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你等着,妈妈这就去给你找好吃的。”翻过了一座山,翻过了两座山,又翻过了第三座山,狐狸妈妈终于来到了长满葡萄的村庄。可是,突然传来了汪汪的狗叫声……“呜——危险!快逃呀!”)

A.看着屏幕读一读。

B.采取各种形式再读句子。(同桌互读、小组内轮读。)

[点评:语文教学要重视原汁原味读语文,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有所感悟,受到熏陶。在反复诵读中学习语言。]

(对于学生读懂的其他地方,教师可根据课堂情况现场生成。)

(2)鼓励学生根据读文中了解的内容,进行质疑。

课前预设:山洞附近树下的葡萄是从哪来的?狐狸妈妈怎么样了?

A. 小组内交流。

B. 教给学生简单的推理方法。

C. 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像,寻找问题的答案。

D. 可以让孩子们争论一下第二个问题。假如学生回答妈妈死了,老师可以这样引导点评:妈妈宁可死也要保护小狐狸,这是多么伟大的母爱呀!假如学生回答妈妈还活着,要引导学生:妈妈为什么不来找小狐狸?可能发生了什么情况?这时可以由想像到习作,让孩子动笔写一写。

[点评:充分利用学生对阅读的探究、反思,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多个层面、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深化感悟。]

四、联系生活,赞美母爱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A.说说讲了什么?

B. 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由于妈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我们大家都生活得很幸福。你们看——(课件出示妈妈平时关心、爱护孩子的画面。)

C. 联系自己谈一谈打算怎样回报妈妈的爱。

D. 抄写课文中你喜欢的或是感受深的句子。

五、拓展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父爱呢?父亲对子女的爱更是浓得化不开。著名作家朱自清在《背影》中曾写下了父亲为儿子买橘子那深刻的背影。老师把这篇文章推荐给大家,请同学们课后读一读。

学习:“四史”心得体会与感悟 篇4

学习四史心得体会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四史”,是党员干部的一门必修课。修好这门必修课,不是无的放矢,而有明确的目标指向。要把“四史”学习教育与做好当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汲取经验智慧、汲取坚守人民立场的定力,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

历史无不沉淀为精神,精神又无不是历史的。党的精神建设与党共同发展,融汇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并成为一种独特政治优势。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精神力量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能够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真正学好历史精神,用历史精神感召人、陶冶人、教育人,激发党员领导干部的历史担当、情怀、责任、信念,让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这正是“四史”学习教育的精髓所在。

“四史”学习教育要把握正确方向、创新内容形式,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灵活运用各种载体方法,做到有声有色、入脑入心。我们要把“四史”学习教育与做好当前工作

紧密结合起来,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汲取经验智慧、汲取坚守人民立场的定力,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更好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更好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学习四史心得体会二 4 月 30 日,静安区召开“四史”学习教育部署会暨区委中心组学习(扩大)会,深入贯彻落实____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市委部署,推动全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开展。区委书记陆晓栋强调,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任务重大,意义深远,全区广大党员干部要学好“四史”,坚守初心使命,增强信仰信念信心,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双胜利。

一、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提升党性修养。“四史”学习教育是坚定理想信念的需要。利用“三会一课”及“学习强国”的党员学____台,认真学习“四史”,结合“四史”学习,开展党性教育,引导党员从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中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辐射到现实工作生活中,自觉提升党性修养和政治觉悟。

二、“四史”学习教育是提高干部工作能力的需要。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进程中,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过程。通过学习“四史”便可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全面反复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再加以综合分析、科学判断、灵活运

用到工作中,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以理论指导实践,最终达到提升自我能力的目的。

三、牢牢把握基本要求,全力确保“四史”学习教育取得实效。按照市区委的部署和要求,紧密结合实际,制定“四史”学习的实施方案,把学习教育各项任务抓紧、抓实、抓到位,推进学习教育。领导干部要学习在前,立标杆、当表率,带头在“四史”学习教育中领悟党的理论创新,学出历史思维,学出忠诚担当,学出人民立场,以实际行动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另一方面要全面加强统筹协调,利用区域化党建新格局,形成通力协作、相互配合的良好工作格局,确保“四史”学习教育扎实有效开展。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基层社区涌现出了一大批无私奉献的优秀的党员志愿者。他们坚守在防疫第一线,在此非常时期,白天昼夜连轴转,做好小区看家护院工作,值守在小区大门,做好排查测温登记外来回沪人员信息工作,为小区的一方平安默默做着无私奉献。总之,建立健全“四史”教育长效机制,不忘初心使命,宣传“身边的榜样”的正能量精神,真正做到信仰如山、信念如铁、信心如磐。

学习四史心得体会三____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不忘初心才能更加自觉,担当使命才能更加坚定,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并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

史(下称“四史”)结合起来。“四史”内容各有侧重,但整体讲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四 史”的主线。(引用)如何在工作中学习四史,利用四史带给我们的教训与教育,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一、党史是中国共产党成长的纪录史

中共党史,简单来说就是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现在这么一个过程。学习中共党史,有助于我们了解党,了解党的发展,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这样就像一幅中共党史的成长纪录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是我们学习中共党史需要掌握的一种从思想到平时普及的方法,也是帮助我们尽快入门的必修功课。

二、新中国史是中国成长的历史

新中国史,简单来说就是中国从成立到现在这么一个过程。今年是新中国成立 71 周年,新中国的诞生犹如刚出生的太阳,朝气蓬勃,一扫旧中国的沉沉黑暗,照亮了民族复兴的崭新征程。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抗日战争,抗美援朝,解放战争等艰苦时期。我们要从中华民族崛起的奋斗历程中汲取信仰的力量,从我们中国发生的历史巨变中学习,时刻忠于党的政策方针,忠于党的组织,进一步坚定自觉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

三、改革开放史是新中国逐步变强的现代史

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现在的中国,中国从刚开始的闭关锁国,到至今的完全开放,不仅提升中国自身的发展,同时对世界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从木质独轮车,到现在性能极具人格化的汽车,从工艺扫帚到智能扫地机,无处不凸显出改革开放的好处。

四、社会主义发展史是社会主义成长史

巴川实习心得体会与感悟 篇5

时光飞逝,光阴似箭。来到巴川的实习生活已经接近尾声。自2013年 3 月18日起,我终于踏上了期待已久的巴川实习之路。自从坐上离开学校的校车那颗起,我就知道我将经历一段特别,不平凡并充满收获的人生旅途。这段时间以来,证明的确如此。这段经历的确在我的生命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在我的生命中留下绚丽多彩的回忆。

首先,不得不说的是感谢巴川中学给了我这样一个珍贵的机会。让我经历到了作为一个老师种种的第一次。第一次面对实习生活,我们都是勇敢无畏。第一次面对班主任工作,我们也是认真负责,第一次面对新课堂,我们也是迎难而上。而第一次面对师生情,我们更是刻骨铭心,难舍难分。这些第一次都在我们生命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给我们的实习生活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我相信,任何一个怀揣着教师梦的准教师都会对这个地方流连忘返,因为它总是能让我惊喜连连。首先是校园环境,作为一个单纯的初中,可以说是无可挑剔。然后说到师资力量,学校真是人才济济。说到教学模式,推门听课,教研研讨,资源共享等等,都是其他学校无法媲美的。能到这里实习我此生也无憾了,把它选作我的实习学校是我大学中做的最正确的决定。来到这里,让我更加坚定了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梦想。在这里,我找到了我的奋斗目标,也找到了我的奋斗计划,更找到了我前进的动力。在这里,我将自己定格在一个教师的位置,享受到了作为一名英语老师和班主任的快乐和幸福。这里的实战经验让我的教育经验得到不断升华。现在我对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发表初步见解: 教学方面:

注重启发学生,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学过程中抓好课堂纪律,虚心听取老师意见,尽全力上好每一节课。

班主任方面: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没有重复,各有特色。我们永远面对的是朝气蓬勃的脸庞,面对的是晶莹的童心,他们是挖掘不尽的宝藏。

只有班主任才能真正和学生‘心心相印’,才能真正领略“人学”的魅力。

巴川中学精湛丰富的教学理念为初中教育技术做了很好的宣传和示范,我来到这里受益匪浅,感受良多。因此我打算做一个系统缜密的计划和安排,为将自己塑造成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而不懈努力。

音乐与教育感悟心得体会 篇6

我是一名音乐教师,多年的教学工作让我深知音乐教育的重要性。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非智力和情感,以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下面是我对音乐教育与感悟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音乐教育需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感知和表现方式,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音乐领域中得到发展。同时,我们也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为他们提供不同的音乐活动和体验,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

其次,音乐教育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它可以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感受。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最后,音乐教育需要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音乐创造力是音乐教育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音乐创作、表演和交流,让他们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和价值。

体会与感悟 篇7

在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中, 最重要的就是对于小学生的思想的教育。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主要就是要小学生在生活中善于发现和正确的思想的培养。在小学的教育中, 习惯的培养很重要, 对于小学生来说, 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还不够健全, 所以对于学生, 老师更应该了解学生的情况, 加强针对性, 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上要注意师生之间的交流, 以便更多地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及其他方面的情况。对于课文, 要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小学思想教育对于小学生思想习惯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 良好的思想习惯能够使得小学生在以后的思想学习中更加容易地掌握所学知识。就拿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小学课文来说, 这篇讲述亲情的文章, 本身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但是毕竟亲情无时无刻都发生在他们的身边, 可能没有注意到, 再加上课文本身的故事发生的背景地点比较特殊, 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更加的陌生了。如何让他们能理解亲情这一并不遥远又很重要的感情呢?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二、体会父母的行为, 了解父母的用心

就拿《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来说, 是讲述了一个父亲在发生了地震之后寻找儿子的急切的心理和行为以及找到儿子之后的心理和行为的表现。而对于小学生来说, 或许因为他们生于太平盛世并且没有同样的经历而无法感悟到一个父亲对一个儿子的担忧, 这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提不起兴趣, 也就没有听课的动力, 这对于一个教师来说, 就成了讲授的难题。怎样才能激起学生对于课文的兴趣, 才是小学教师教学的重点。对于《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来讲, 小学语文老师可以抛开课文内容, 首先提出引导性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小学教育一直以培养小学生的兴趣和思想习惯为主, 教师的引导可以让小学生在以后的道路上自行进行思考。于课文, 主题思想是一篇文章的重点。《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来说, 主题就是亲情。我们可以让学生自主思考他们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让他们在自己的思想中来考虑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习自主思考, 并且也同样地增加了他们自己对生活的关注和对身边事物的细致观察。对于小学生来说, 良好的习惯的培养十分重要。

三、谈谈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爱

在学生思考与提起兴趣之后, 教师应当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体悟, 培养学生的思想层次。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中, 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可以让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父亲对自己的关爱, 体会自己的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 让学生能够自我思考, 加强自主意识。只有他们自己体会出父母之爱, 才能更好的在今后的生活中对身边的人和物进行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可能是潜意识也可能是无意识, 但是培养出的对身边事物的习惯性的观察和关心的习惯, 才能使得学生在以后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思维更加广阔。《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中的父亲的心理可能对于小学生来说难以理解, 教师就更加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情景教育。把一个父亲的心态比作学生自己一个焦急的心情, 让学生更加理解一种心情也是对学生的思想的引导。此刻再让学生感受父母的关心, 就会容易很多。这时候父母之爱, 父母的心情学生都一一了解, 再去让学生通读全文, 感受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也就不那么枯燥和乏味, 更加地使得学生能够在自己的领域里去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让他们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父母的苦口婆心, 培养他们感恩的心。

了解以及体悟了父母之爱、亲情的重要之后, 教师应该继续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学生思想的局限性往往使得他们的思想层次境界不高,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很重要。文章的结束并不是一切的结束, 要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能力, 面对《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 教师应该让学生自我反思, 自我思考平时父母的行为与自己的行为, 加强学生的自我意识。联系课文, 不难发现父母之爱, 为了自己的子女可以一切都不顾, 而在生活中往往学生自己做的都还不够。也不怪他们年纪小, 许多事情都还不懂, 所以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向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对于教育工作永远都是最难做的, 不仅要教授知识, 还要育人成材。小学教育尤其重要的是对学生自我独立意识的培养。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中, 亲情占据着主导, 而在现实中, 学生的意识中培养出来的对于亲情的自我独立思考和感受是独一无二的。这可能在无意识中加强了学生对于传统美德尊老敬老的意识, 使得学生在品德上更加的真、善、美。

四、总结

亲情是一个永恒不老的话题, 小学生在思想和其他各个方面都不够成熟, 这使得他们在一些事物上并不像大人那么表现的完美, 需要有人引导他们在思想上进行深化。小学生在一些事物上往往也是足够单纯, 所以对于亲情, 他们能想到也就能够做到, 引导他们有一颗感恩的心, 让他们无时无刻感恩父母, 行动起来, 他们也会按照你说的做。作为一个语文老师, 就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让学生自己的思想得到提升, 养成良好的思考的习惯。无论亲情也好, 还是别的情感也罢, 作为教育工作者, 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摘要:本文由小学语文课文联系实际生活来探讨了小学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和感恩教育, 由课文为例教授了教育中的情感引导教育的几个重要点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的讨论。笔者联系课文与生活实际, 根据教学依据提出了几点引导性的意见和思考, 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教育问题和学术交流。

关键词:感悟亲情,父爱母爱,思想教育,自我思考,习惯培养

参考文献

[1]吴洪成.中国小学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6.

[2]徐龙海.小学教育基础理论知识[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1.

[3]翠莲沈.台湾小学师资培育史[M].广州:五山图书出版社, 2004.

体会与感悟 篇8

【关键词】数学 生活 联系 密切

一、对数学的重新认识

一提到数学这个词,大家都觉得只是“题”是“数字”,学生学数学只要做题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了,数学它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数学是一个非常美的领域,这是因为数学的主要部分是由人类的心灵构成的。你可以自由探索自己心目中的数学世界,正是这种自由探索才是数学美的力量所在。

1、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是生活中的一分子,它是在生活这个集体中生存的,离开了生活这个集体,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同样,人类也离不开数学,离开了数学人类将无法生存。有人和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约定星期天一天不使用数学中的数字及方向和位置,看是否能度过这一天。我也采用了同样的实验,果然实验后,我让学生交流体会,他们大部分都是实验的失败者,因为他们在生活中随时都在用数学,如有的学生说,打电话、看电视、玩游戏时要用到数字,到商场买东西付钱时也要用到数字;还有的说,放学回家要知道准确的方向和位置……。为了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我提倡学生写数学日记,记录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日记中体现着他们对数学的应用与理解。

2、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是思维与线条的文化。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由于实际的需要,数学在古代就产生了,现在已发展成一个分支众多的庞大系统。数学与其他科学一样,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规律,并成为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有力武器。不能只让学生会做各种各样的“习题”,而是要让学生去体会到数学的一种社会价值,并且从生活中去体会一种数学思想。数学里包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和人文精神,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发掘数学中蕴涵的宝贵的东西。

二、对现代数学教学的思考。

一般来说,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践功能,即它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教学的内容来自于人类日益丰富、不断提高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并通过对一代代新人的培养,而越来越明显和能动地促进各个时代,尤其是现代社会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进步。二是精神功能,即它联系于人们的思维与方法。通过对儿童的数学教学,在早期就尽可能充分地开启儿童的智慧,发展儿童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能为他们日后乃至终身的良好发展,创造高质量的生活,奠定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基石。

然而,当前我国数学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数学教学的这种双重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具体表现为,学校数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落后于当代科学技术和数学的发展;学校数学教学脱离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的要求。在国外,中小学数学教学也曾面临过类似的现象。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教育界提出了“大众数学”的教育理念,强调在学校数学教学中,要教会所有学生都要学好数学,不仅要学生掌握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基本数学知识,而且要促使学生主动地有效地学习更多的数学。帮助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提供丰富的数学源泉,特别强调数学的应用和提高一般程度的学生的数学知识与能力水平。

三、教师该怎么办?重新认识数学、感悟数学

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数学课上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开发他们脑中未被开发的脑细胞,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的充实自己。

1、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形式。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组织大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关于活动课国家有统一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生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受到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扩大视野,动手动脑,增长才干,发挥志趣和特长,丰富精神生活,增进身心健康。

2、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语言、素材。生动的素材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永恒的记忆,而活泼的语言又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良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教师要针对他们的特征,选择适当的素材,采用贴切的语言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比如讲“一个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我想,用一个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最好,就是为什么人人都想走近道儿。可以画几种走法儿让学生们选,然后问他们为什么都选那个最直接的路呢?他们会说那条路最近。为什么它最近呢?怎么证明呢?联系到学生生活中最常见到的、应用到的东西,他们才容易理解,也容易思考,甚至能很快地举一反三。

3、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掌握数学技术。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只靠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是无法完成达到要求的。有许多图片、图象需要多媒体展示,许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需要电脑演示。在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用较多的语言说明一些概念、算理、公式等现象,而且它往往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活化这些现象,而且特别直观、形象,从中不需要教师多言语学生就可以自己感悟到数学知识。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素材。而且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使这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网络的联系,让我们的工作不在是个人的劳动,它可以让个人的智慧集体化。数学技术是数学与技术以灵巧方式组合而成的二者不可分割的和谐整体。

《光荣与梦想》观后感体会与感悟 篇9

党员如“鹰”,以“鹰之勇毅”逆风前行。鹰到了该学会飞翔的年纪时,他们面对的绝不是简单的展翅逆风而上,而是一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考验。幼鹰被父母逼着从巢穴里坠落下去,培育它们飞向蓝天的信仰,在死神面前强迫着他们激发飞翔的潜能,是粉身碎骨,还是振翅高飞,他必须做出选择。战争年代,共产党员们面临的是“生与死”的考验,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枪林弹雨浑不怕,一腔热血献中华”,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同志舍生忘死,面对敌人的严刑逼供也不肯透露我军一点线索,正是因为有如她这般无私奉献的党员,我军才能在抗日战争中所向披靡,取得最后的胜利。党员如“鹰”,在生死存亡之际做出抉择,他们在乎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国家存亡。

党员如“鹰”,以“鹰之魄力”敢于牺牲。故事中,当老鹰活到40岁时,它锋利的爪子就会老化,无法有效地捕抓猎物。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碰到胸膛,它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十分沉重,昨日雄风不再。它必须用它的喙撞击岩石直至脱落,然后等候新的喙长出来,再用新喙把指甲拔掉,当新的指甲长出来后,再用新指甲把羽毛一根一根地拔掉,经历过无比痛苦漫长的过程后,老鹰获得了重生。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的五十多人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六万多人,再到红军长征等,中间一度面临绝境,然而共产党员却凭借“铁”一般的意志站起来了,带领中国走向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摆脱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境地,迈出了改革开放的新步伐,开启了全新的发展篇章。在困难面前,共产党人总是有“鹰”那般直面困难、披荆斩棘的魄力和勇气,汇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让中华民族像巨人般立于世界之林。

党员如“鹰”,以“鹰之韧劲”磨炼自我。老鹰的一生很长,它让自己在磨炼和挑战中成长,当它在蓝天展现它的时,当它在电闪雷鸣中与风雨搏斗时,当它站在悬崖峭壁上俯视着一望无际的大好河山时,就会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它永葆自己的信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作为一名党员更应该像鹰一样,在磨练中开创自我。杨善洲放弃进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造林,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于海俊为守护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默默坚守32年,却在扑救上央格气林场山火时不幸壮烈牺牲;张桂梅坚守贫困地区40多年,将自己的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款累计100多万元全部投入教育事业,把一切都献给了党、献给了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如果说老鹰是鸟中的英雄,那么他们就是我们的榜样。

小学语文课改体会与感悟 篇10

【内容提要】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要想使语文课程改革朝着既定目标健康而和谐发展,要想使语文教学走出“费时多而收效微”的低谷,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做好三个转变、处理好四个关系。

【主题词】课改转变关系

【正文】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多年,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也发现了存在于老师中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要想使语文课程改革朝着既定目标健康而和谐发展,要想使语文教学走出“费时多而收效微”的低谷,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做好三个转变、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做好“三个转变”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要求广大教师要努力成为复合型的教育工作者,即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教育过程的研究者。在新形式下,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应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平等的学习群体中的“首席”;教师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

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递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语文课上我会抓住重点句引导学生。例如《翠鸟》一课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我在课上就问学生:“结合上下文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有的学生会结合前边翠鸟的漂亮和捕鱼时的敏捷说到孩子们非常喜欢翠鸟;有的学生会结合下文说他们想捉翠鸟并没真捉,因为他们捉不到;有的学生就会受到启发说,再喜欢也不要捉来饲养,大自然才是翠鸟最喜欢的家;还有的说他们没捉到翠鸟,但他们还是喜欢翠鸟,希望它在苇秆上多停留一会儿……学生会抓住文中语言文字去感悟,这样构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就成为必然,教师只是引导,从而推动教学活动由教向学转变。

(二)教学观的转变。在以往的课堂上,总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真实理解发表意见的机会,学生被动学习多,主动学习少。如今新课改正全面展开,这就要求我们作为课改先驱的教师,要彻底改变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得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学生自己能够自主解决的,教师决不和盘托出。语文课上在低年级识字能力的基础上,中年级我采取了自探——交流——检测三个步骤学习,激发了学生兴趣,学到了识字的方法和技巧,识字能力大大提高。要评价一节课,首先要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次要关注过程和方法,最后才关注知识技能。

(三)学生观的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学生的发展是本

次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在教育、教学中,必须把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万紫千红的人,要看到学生的差异。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们在智力上的差异并不比在体力上的差异低,教师的责任就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如果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评价学生时,不仅仅是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心中多一把衡量的尺子,我相信在我们的眼中,就会多一批好学生。以往我们衡量学生的标准总是离不开考试和分数。分数=知识?分数=能力?分数=素质?众所周知,大发明家爱迪生上学时,在老师的眼里是个大笨蛋;郭沫若先生上学时,成绩单中就有几门功课不及格。等等,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无怪乎,陶行知曾呼吁:教鞭之下可能有瓦特,冷眼之下可能有爱迪生。

二、处理好“四个关系”,增强教学实效性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正确处理教和学的关系。首先,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摒弃“教师为中心”的思想,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学生观。其次,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素养必须靠自主的语文实践才能提高。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有比较充足的识字写字的时间,读书思考的时间,讨论交流的时间……并且做到人人投入、全员参与,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条件的。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不断

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语文;通过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充满自信;通过在教学中引导、发现,使学生不断习得学习语文的方法。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自信心和基本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便会落到实处。此外,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给足自学时间,加强自读自悟,要鼓励交流感受、质疑问难,为合作、探究铺路;要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和全班讨论交流的调控,使合作探究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有提高,有发展,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

(二)课本仍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正确处理“用教材”和引进其他课程资源的关系。在以往的教学中,把课本奉为经典,教师只能照本宣科。教材内容不能增删,教材顺序不能调整。以“课本为中心”,必然导致课程内容的封闭、狭窄甚至过时。新的教材观主张,教师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也就是要活用教科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时过境迁或不理想的课文可以删去,时令节气不合的课文可以调,还可以增加紧密联系现实的课文,如,有关“奥运”的,伊拉克战争的,新农村建设的,等等。但是,我们也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明确语文教科书仍然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在小学阶段,对于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语文教科书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它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凭借,一定要用好、教好语文教科书。

(三)课堂仍是教学的主阵地,正确处理课内外语文学习的关系。以往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禁锢在教室里,与世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这样做肯定不对,自然、社会、沸腾的现实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课堂。这次课程改革,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应仅限于读书、写字、答问,而应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小课堂连着大世界”。另一方面要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形式。教学内容、形式、途径要向自然、社会、现实生活开放,也就是说,必要时语文教学要走出去。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习作的指导,使学生把课内学习所得迁移到课外学习中去。当前应当重视的是,课堂上,特别是低年级课堂上,过于注意形式,表面上快快乐乐、热热闹闹,用大量的非语文活动挤占了学语文的时间,结果快乐有余,收效不大,没能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学习的基础,这是与课程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的。至于课外语文活动,有的目的不明,组织不利,时间花了不少,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上收获不大。这就需要加强目的性,减少盲目性;加强计划性,减少随意性;要切实可行,讲求实效。

(四)既要打好基础,又要注重开发创造潜能,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语文课程改革,要致力于每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是语文能力。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能力,基本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基础不仅是扎实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

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以往的语文教学比较忽视的。培养创新能力,核心是独立思考能力,还有丰富的想象力。怎样培养呢?比如,在识字教学中培养独立分析、识记字形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读文章想画面的能力,激活想象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特感受和个人见解,说真实想法,不人云亦云;在作文教学中引导观察,鼓励发现,提倡写个性化作文,增加想象作文的练习。

英语教学中的感悟和心得体会 篇11

关键词:英语;教学;感悟;心得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212-01

一、架情感桥,探创新路,采用激趣教学法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就必须从培养师生感情入手,因为师生感情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趣,教师事事关心学生,时时关爱学生,处处呵护学生,和学生交朋友,学生就会心情好,大家知道心情好可以一好百好。面对90后的大学生,他们有些浮躁,甚至还有些叛逆,要时时观察他们要有效的和他们沟通,就必须用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去感染他们,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宽松富有乐趣的课堂学习气氛,尤其是那些学习后进生,有时一个不经意的笑容都会给他们以重获自信的机会。我们绝不会因为他们在课堂上回答不出一个问题而批评甚至讽刺和挖苦他们。我们应该多鼓励,少批评,多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对待他们的错误不能记恨,应该耐心教育,循循善诱,培养他们渐渐对英语产生兴趣。其次,坚持课堂英语化,因为新生刚一入学,他们不懂高中英语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是截然不同的,就会产生迷茫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每节课前几分钟,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话题,让他们用英语交谈,使学生逐步适应大学英语教学,这样既增强了听说能力,又能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再次,根据英语课本上内容,探出一条英语教学的新思路,组织各种他们感兴趣的适合英语教学的英语游戏,教唱英文歌曲,观看英文短片等,寓教于乐。但是教师一定要头脑清楚,游戏只是活跃课堂的一个重要手段,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节课堂气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我始终认为要让学生学好这门课,必须要让他们对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当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兴奋和期待的心理状态,又从学习中获得认识的满足和乐趣时,就会形成一种渴求掌握知识的内在需要和强大动力。能否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能否学好英语的关键。在教学中,我最常用的三种方法:一是创设情景,培养兴趣;二是设计游戏,激发兴趣。三是开展小组探究,提高学生主动性。

二、课堂教学高效,采取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潜能

1、教师要认真编写好导入教学的材料,这是实现英语高效课堂的前提和条件,高效课堂建设的第一步就是教师要写好导学稿。因为只有教师编写好了导学材料,学生才能按照导学稿上的学习目标、语言点导学以及预习作业去认真预习课本,要学生明确Key vocabulary and target language, 学生的预习就有了很强的目的性。

2、学生认真预习课本是实现英语高效课堂的基础。首先让学生明确预习任务,自主预习课本内容,由于不同学科有不同的要求和任务,教师一定要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指导学生预习,在布置预习任务时,教师要求学生结合音标试读课本生词,把课本内容阅读两遍,同时结合Key vocabulary and target language,了解本课主要学习的知识是什么,在预习时就能写大部分单词,再次基础上,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结合导学稿的知识点,试着理解课文,其次,指导学生对学、群学,解决自住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学是指导学生结对学习,群学解决自主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如单词的读音不会或是课文中某个知识点不理解都可以通过对学、群学来解决,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加深了,更有利于课堂教学。再次,要充分发挥学习组长的作用,指导检查督促学生预习。

3、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这是实现英语高效课堂保证。新课程基本理念要求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鼓励学生大胆的展示。高效课堂是要把课堂交给学生,通过个人展示以及在课堂中和其他同学交流的结果,使得所掌握的知识更加完善。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或是只给予适当的点播。

4、完善评价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这是实现英语高效课堂的动力。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展示后,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评价,多给学生以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评价可以从多方面进行,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如鼓励的语言、手势、物品等。科学评价学生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三、加强课外活动,弥补课堂不足

英语教学单凭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课后花大量的时间去巩固,所以课后抽查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和多样化,布置作业也应逐步走向生活化,生活化的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度,作业的设计必须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学实践中,尽量选择具有趣味性的话题,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听说能力要求很高,而听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只要我们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总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教学方法灵活、新颖;教师的授课语言幽默风趣,有吸引力

实践证明: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乏味的,即使是一个好的方法,经常用也会逐渐失去它的魅力。开始学生可凭借兴趣积极地参与课堂,但随着语言越来越复杂,看不到这种语言与他们日常生活有多大的关系,就会逐渐失去兴趣。为了激发、保持和巩固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尽量采用一系列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想方设法给学生一种“新”、“奇”感,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不同的内容,探索具有创新意义的与之相应的好的教学方法。小至1节课,大到整个学期,让学生总有一些意想不到,让课堂总有一种新鲜感和神秘感。

上一篇:离任审计意见下一篇:《新开的商店》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