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教学案例分析(精选11篇)
(一)„„ 师:请同学们观察挂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古代一位诗人站在马车旁边,正在欣赏枫叶呢。师:这位诗人就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他写的《山行》,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古诗。师:同学们你们再读读前两句古诗,看看这幅挂图还少了点什么?你们来指导老师将这幅画画完整。生:老师,没有山。师:这山应该在什么地方啊? 生:应该是比较远,比较高的。师:你们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因为是“远上”嘛。师:真会读书!还有什么呢? 生:应该还有几座房子,画在白云生出来的地方,还要画几朵云。师:哦,原来山上还有几户人家呢,这“白云生处”就是白云漂浮的地方。这些人家怎么下山呢? 生:从山路上下来。师:这山路是什么样的? 生:石路,而且是斜的。师:同学们可真厉害,从两句诗读出了这么美的画面,能通过朗读再把这画面展现出来吗?(学生学得兴致盎然,积极性很高。)
(二)„„ 师:(看挂图)同学们看,这枫叶像什么啊? 生1:像我红扑扑的小手。生2:像红色的火焰。师:一阵秋风吹来,这片片枫叶飘落下来,它们又像什么呢? 生1:像一只只蝴蝶在飞舞。生2:像一个个小天使。生3:还像一条条红色的小金鱼在游来游去呢。师:枫树林里,这些枫叶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如果你正站在这片枫林里,你又是什么感受呢? 生:我的眼前全都是红色,比春天开得花还要红。师:是啊!这些枫叶太让人着迷了,我们的诗人情不自禁停下马车驻足观赏。„„ 教学评析: 《山行》这首古诗描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深秋景色的喜爱。这首诗诗中有画,很有画面美感,所以我就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诗文想像画面,由形象化的美丽画面再到感受古诗的韵味。
一、为诗配画,在想像中理解诗意。古诗体裁独特,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为古诗配画的环节,这正是让凝练的文字形象化的过程,也是学生理解和感悟诗意的一种外在表现。老师巧妙的点拨和引导,再现了山上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在作画过程中学生始终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诗句中去找寻作画的依据,例如“人家是在什么位置”,必须要理解“白云生处”;又如“小路是什么样的”,得找到诗句中的“石径斜”,由文字想像画面,不仅理解了诗意,更能感受到山林缥缈的美感。为老师指导作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这样,学生至始至终置身于浓浓的诗情画意之中遐想着,体验着,感悟着,徜徉着„„
古诗教学, 关键在于反复诵读古诗, 感受古诗的意境, 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为了帮助学生进入古诗《山行》的意境, 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看图, 图文结合, 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 重视古诗教学中朗读的作用, 让学生反复读诗, 抓住诗中的关键词“爱”和“晚”组织学生多角度品读感悟, 并发挥想象, 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径”, 理解诗中字词和诗句的含意。
2.熟读古诗, 并能成诵。通过文本细读, 理解诗意, 还原诗歌画面。
3.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 尝试改诗成文, 还原古诗意境, 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由图入诗, 理解诗题
1.出示文中插图, 交流: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山、枫林、白云、人家……)
2.启发引导:如果给这幅优美的图画起个名字, 你觉得什么名字最合适呢? (学生自由交流)
3.教师板书诗题, 指名读题, 齐读诗题。
交流诗题含意。 (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所看到的景色)
【设计意图:在课堂导入环节中, 强调的是让学生通过看图, 感知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先从直观上去欣赏这美丽的秋天, 可爱的大自然, 感受秋天的美好, 从而奠定了学习此首古诗的情感基调。】
二、熟读古诗, 尝试理解古诗
1.自由读读《山行》这首古诗, 多读几遍, 读熟读透。边读边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2.启发学生交流:同学们熟读了《山行》这首诗, 你理解了诗中哪些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3.学生汇报交流, 说说自己已经读懂的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对于学生比较难懂的诗句, 教师在学生交流字词意思的基础上, 启发学生再连贯地说出诗句的意思。
【设计意图:《山行》这首古诗并不难懂, 这里, 三言两语, 要言不烦, 让学生交流自己对诗中字词的理解, 倡导的是一种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 教师指导学生连贯起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引导探究, 体会古诗意境
1.引导学生质疑:在读这首诗时, 你还读出了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讨论。
(预设:诗人杜牧为什么停下车子不想离开?他爱的是什么?)
2.组织学生交流理解诗中的重点词句, 教师相机引导。
(1) 这首古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深秋) 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寒山、霜叶)
(2) 寒山是什么样的山? (深秋, 天气渐冷, 草木枯黄, 给人凉意)
(3) 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4)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坐”字是什么意思? (因为) 诗人为什么停车? (观赏眼前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 喜欢这秋日山林的美景)
你能用“因为……所以……”或者“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说这句诗的含意吗?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学生自主地读诗, 自主地交流。在这样的氛围中,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古诗描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哪些景物, 由浅入深地理解古诗内容, 逐步学会理解古诗的方法。】
(5) 傍晚的枫林美在哪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前两句是白天, 后两句是傍晚, 时间变化)
(6) 一个“晚”字让你想到什么?你觉得诗人在欣赏这美景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呢?对眼前的枫叶, 对美丽的秋天, 对可爱的大自然, 诗人有什么情感?
(预设:傍晚的夕阳照在枫叶上, 晚霞枫叶辉映, 枫叶才会格外美丽;诗人流连忘返, 到了傍晚, 还舍不得登车离去, 足见他对枫叶的喜爱之情, 对深秋的赞美之情, 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设计意图:一个“爱”字, 一个“晚”字, 包含了诗人那么多丰富的情感。“爱”字, 是全诗的诗眼, 在诗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是诗人情感的直接外在流露。而一个“晚”字, 更耐人寻味, 给人无限的遐想, 让人感受到秋景的无法言语的美好, 让人感受到诗人杜牧的流连忘返之意。所以, 教师在这里进行挖掘, 引导学生品读古诗, 体会诗人的情感, 感悟古诗的意境。】
3.教师引导学生再读古诗, 读出韵律和节奏, 体会诗的美感。
4.练习背诵诗歌, 尝试口述古诗描绘的景色。
四、发挥想象, 改诗成文
1.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图文结合—了解作者—品析诗句—体会情感—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适时进行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山行》这首古诗, 是学习古诗的典型示例, 以这首古诗的学习过程为范例, 引导学生举一而能反三, 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师:我们读懂了这首古诗, 你能发挥想象, 把这首古诗改写为一篇习作吗?
3.生尝试改诗成文。
4.交流, 反馈。
【设计意图:改诗成文的训练, 既检查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也让学生发挥想象, 融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随文写话”非常必要, 因为他们正处在习作的起步阶段, 教师应创造一切机会让他们进行片段写作训练, 提升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五、识字写字
1.出示文中生字“径”, 指导认读, 提醒学生注意“径”字读后鼻音。
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古诗两首》中的《山行》。
设计理念
古诗教学,关键在于反复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为了帮助学生进入古诗《山行》的意境,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看图,图文结合,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重视古诗教学中朗读的作用,让学生反复读诗,抓住诗中的关键词“爱”和“晚”组织学生多角度品读感悟,并发挥想象,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径”,理解诗中字词和诗句的含意。
2.熟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文本细读,理解诗意,还原诗歌画面。
3.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尝试改诗成文,还原古诗意境,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感悟古诗意境,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由图入诗,理解诗题
1.出示文中插图,交流: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山、枫林、白云、人家……)
2.启发引导:如果给这幅优美的图片起个名字,你觉得什么名字最合适呢?
学生自由交流。
3.教师板书诗题,指名读题,齐读诗题。
交流诗题含意。(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所看到的景色。)
设计意图:在课堂导入的环节中,强调的是学生通过看图,感知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先从直观上去欣赏这美丽的秋天,可爱的大自然,感受秋天的美好,从而奠定了学习古诗《山行》的情感基调。
二、 熟读古诗,尝试理解古诗
1.自由读读《山行》这首古诗,多读几遍,读熟读透。边读边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2.启发学生交流:同学们熟读了《山行》这首诗,你理解了诗中哪些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3.学生汇报交流,说说自己已经读懂的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对于学生比较难懂的诗句,教师在学生交流字词意思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再连贯地说出诗句的意思。
设计意图:《山行》这首古诗并不难懂,让学生交流自己对诗中字词的理解,倡导的是一种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连贯起来理解诗句意思的方法。
三、 引导探究,体会古诗意境
1.引导学生质疑:在读这首诗时,你还读出了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讨论。
(预设:诗人杜牧为什么停下不想离开?他爱的是什么?)
2.组织学生交流,理解诗中的重点词句,教师引导。
这首古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深秋)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寒山,霜叶)
寒山是什么样的山?(深秋,天气渐冷,草木枯黄,给人凉意。)
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坐”字是什么意思?(因为)诗人为什么停车?(观赏眼前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喜欢这秋日山林的美景。)
你能用“因为……所以……”或者“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说这句诗的含意吗?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自主地读诗,自主地交流。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古诗描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哪些景物,由浅入深地理解古诗内容,逐步学会理解古诗的方法。
傍晚的枫林美在哪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前两句是白天,后两句是傍晚,时间变幻。)
一个“晚”字让你想到什么?你觉得诗人在欣赏这美景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呢?对眼前的枫叶,对美丽的秋天,对可爱的大自然,诗人有什么情感?
(预设:傍晚的夕阳照在枫叶上,晚霞枫叶交相辉映,枫叶才会格外美丽;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离去,足见他对枫叶的喜爱之情,对深秋的赞美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设计意图:一个“爱”字,一个“晚”字,包含了诗人那么多丰富的情感。“爱”字,是全诗的诗眼,在诗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是诗人情感的直接外在流露。而一个“晚”字,更耐人寻味,给人无限的遐想,让人感受到秋景无法用言语描绘的美好,让人感受到诗人杜牧的流连忘返之意。所以,教师在这里进行挖掘,引导学生品读古诗,体会诗人情感,感悟古诗意境。
教师引导学生再读古诗,读出韵律和节奏,体会诗的美感。
练习背诵诗歌,尝试口述古诗描绘的景色。
四、 发挥想象,改诗成文
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图文结合——了解作者——品析词句——体会情感——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适时进行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山行》这首古诗,是学习古诗的典型示例,以这首古诗的学习过程为范例,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师:我们读懂了这首古诗,你能发挥想象,把这首古诗改写为一篇习作吗?
生尝试改诗成文。
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改诗成文的训练,既检查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也让学生发挥想象,融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对于三年级的学生,“随文写话”非常必要,因为他们正处在习作的起步阶段,教师应创造一切机会让他们进行片段写作训练,提升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五、 识字写字
1.出示文中生字“径”,指导认读,提醒学生注意“径”字读后鼻音。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诵读法本班学生均系农村孩子,平时对古诗的阅读量较小,古诗方面掌握的知识点比较匮乏。全班49人中,多数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相对薄弱,对古诗意义的理解存有很大的难度,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更是难上加难。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山行 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⑹、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⑺、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⑻、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理解诗意:
⑴、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⑵、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作业布置】:画一幅秋色图
【板书设计】: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山行 热爱自然
喜爱枫林,难抑惊喜
上课前,我把《山行》这首诗写在黑板上,但是在上课时却发生了我没想到的事情。一位学生突然说:“老师,你写错了一个字。”其他同学也说:“是错了一个字,白云深处的深写错了,应该是生活的生。”我的脸微微的红了起来,灵机一动,我首先承认自己确实写错了,随后又问:“为什么诗人用生而不用深呢?”学生热烈的展开讨论。
反思: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是很少写错字的,可是今天老师却写错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叫学生去讨论这个问题,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
生:“白云生处”的意思是“白云升起来的地方”,所以用生,而深是很深的意思。
生:我不同意!这个生应该是生活的意思,就是“白云生活的地方”,所以用“生”。
生:我不同意他们俩的意见!我觉得应该是“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
……
师:你们真棒,经你们这么一说,老师以后再也不写错字了。我想,说“白云生活的地方”的同学,是把白云给说活了,有想象力!说“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的同学,说出了白云不断变化的动态,善于观察!古诗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精妙简练,言已尽而义无穷!
(我的话刚说完,又有学生举手)
生:我觉得“白云生处有人家”这句诗还应该读得很高兴,因为诗人坐着车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上去,而且又是在深秋的山中,肯定很少有人,现在看到有人家了,心里一定很欢喜。
师:你怎么知道是在深秋?
生:从“寒山”一词看出是深秋。
生:从“霜叶”也可以看出,因为秋天才有霜。“霜叶”就是被霜打过的叶子。
师:那么你认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思是?
生:被霜打过的叶子比二月的花还要红。
师:枫叶太美丽了,诗人看着看着就——
生:停下车来欣赏。
师:那么,“停车坐爱枫林晚”是什么意思?
生:我知道,诗人在小路上走,看见傍晚路边的枫叶太美了,就停下车来。
师:说得真棒!诗人用几句短短的诗句写出了深秋时美丽的景色,使我们也似乎看到了深秋时节生机盎然的景色。让我们也来赞一赞这美丽的深秋,好吗?
引导学生朗读背诵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他们呈现在课堂中的喜怒哀乐、言行举止,都应该成为最珍贵的教学资源。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应该如何处理?如果我只是表扬了那个学生认真看书,敢于说出老师不对的地方,然后把错字一改,接下去上课,我想这节课也许不会出现这么精彩的一幕,学生的体会也许不会这么深。课堂上我抓住这一宝贵的时机,提出了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鼓励学生表达各自的.见解。因为有效地利用了这一动态资源,所以课堂上便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是本节课的出发点。其二,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贵在积累,教给学生一些古诗学习的基本方法,使他们能在课外迁移运用,在更广泛的学习天地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
杜牧的小学语文《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并体会作者的情感。各种形式的朗读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学会多音字“斜”,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作者写诗的情感。
3、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理解、感悟、体会古诗的意境。
四、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古诗的情感。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资料卡片。
1、师:昨天我们每个同学都去搜集了关于诗人杜牧的资料,并且动手做了一张资料卡片,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看看大家都了解了哪些信息?
2、学生交流资料卡片后,师小结:现在除了教科书,还有其他许多途径能帮助我们获得更丰富的知识。
(课外鼓励学生大量搜集资料,阅读资料,使学生对离我们生活较远的古诗和诗人有更多的了解,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有效利用语文资源的意识。在做资料卡片的过程中学生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了创造性地选择,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揭示课题。
1、师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写的一首很有名的写景古诗小学语文《山行》。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谁想来读一读这首诗?
3、学生自由朗读后指名个别朗读。
正音:斜(xiá)
师讲解关于古音的知识:我们知道,古诗讲究韵律,诗句中末尾一个字韵脚相同,读起来就琅琅上口。所以这里可按古音念xiá。
4、学生齐读这句诗,再齐读整首诗。
三、理解诗意
1、师:之前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同学们能借助课文的注释及查找的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现在我们就用掌握的这种本领学习这首诗,看看你理解了哪些诗句的意思,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看看老师同学是不是能帮助你解决?可以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学习。
2、学生合作学习。
(基于学生已经掌握一些学懂诗句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能力学习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相互合作中生生取长补短,在合作中享受快乐,获得提高)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重点理解以下几点:
A、理解“坐”的意思。(因为)
B、引导学生质疑,“白云生处”的“生”和“深”进行比较。
课件播放白云升腾的景象,帮助学生理解。齐读这句诗。
C、“停车坐爱枫林晚”
师问:对这个晚字你有什么不同的理解?说说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用课件出示爱晚亭图片,边讲解:老师也搜集到了关于“晚”字的另一种解释。话说湖南长沙又个名胜叫岳麓山,山上有个亭子,有一年秋天,毛泽东主席到那里游玩,只见山前山后,山上山下,枫林就像火烧一样让人陶醉。毛主席看到这种景象,想起杜牧的这两句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给这座亭子取名为“爱晚亭”。从这个意义上讲,“晚”字可以理解为深秋的意思。不过在古诗词鉴赏中,关于这个晚字的解释,至今学者专家还存在着分歧,还有人认为是时间长的意思呢!同学们在课外可以继续调查研究,做一个小小的研究者。
齐读这两句诗。
4、请一个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串起来讲一遍。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诗的理解感悟,不同读者,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都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存在这种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不求统一,鼓励学生做学习的探究者)
四、想象意境
1、师: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深秋的美景,但是全诗没有一个“秋”字,请同学们反复朗读品味诗中的语言,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特别好?它让你想象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学生自由朗读,想象描述。
3、师:是啊,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小学语文《山行》是一幅色彩鲜艳,意境深远的画,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4、各种形式朗读古诗。
(意境优美是古诗的特点,想象是古诗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想象的漫游中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也为有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五、体会情感
1、师:我们常说,诗以言志。诗中的色彩,描写的景物都和诗人当时的心境有关系,心情好的时候,笔下的景物都诗那么有生气,那么明丽;悲伤忧愁不得志的时候,笔下就显得萧瑟灰暗。所以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就能更深的体会诗人的情感,更好的读懂一首诗。
2、多媒体出示小学语文《山行》的写作背景。学生自由朗读
3、读了这些资料,你能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吗?
4、再次多种形式朗读,配乐读。
(情感是古诗的生命,通过了解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使古诗的学习进入了更深的境界。在一次比一次深的理解中,营造出那种台阶似的情绪场,学生也一次次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情感达到了高潮)
六、拓展阅读。
师:刚才我们借助工具书及查阅的资料理解诗的意思,然后展开想象感受了诗的意境,还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了诗人的情感,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下面的两首诗,《望洞庭》和《江畔独
步寻花》,可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学诗贵在积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又使学到的方法得以迁移运用。对于这两首诗的理解感悟也不求人人深入,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1、汇报学习成果。
2、总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小学语文《山行》,拓展学习了两首诗,我想同学们一定掌握了古诗学习的方法吧!
学生总结,并板书:理解诗意
想象诗境
体会情感
七、课外链接
1、推荐杜牧诗文阅读篇目
《秋夕》
《泊秦淮》
《赤壁》
《村行》
《过华清池绝句》
《登乐游原》
《长安秋望》
《江上逢友人》
由于我的大意,我没仔细研究过课题,这部分便出了毛病。现在的教学板书都把作者写在课题的正下方,而不是课题右下角。正确如下:
山行
杜牧
课题这儿是业务不精,完全可以避免的失误让我犯了。书上的正确格式没有注意,太不细心,必须谨记。
识字方面,当孩子回答“径”字的识字方法错了时,我没有给予恰当及时的纠正,急于进行下一环节而走了过场。今后我不仅要开发学生的智力,也要唤醒我的教学机智,和孩子一同成长,让自己走的更长更远。
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读诗时有的小朋友唱读,回答问题时有的孩子声音小,说话时有的学生说半截话。这就得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养成好习惯,必须把小毛病都抹掉。起立回答干脆利索,让孩子们勇敢积极、大声发言。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纠正了,必须把话说完整。话说不好还怎么写呢?说完整话,就是为写话打好基础。
后半节课思路不清晰。师范读没有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不够深入、浮皮潦草。讲解诗歌大意哪儿方法不合适,预设有点高,显得教师自说自话。与学生的互动就少了。诗歌大意部分课堂教学不够活跃。与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弄混乱了。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山行》。
2.学会古诗《山行》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理解古诗《山行》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用具:小黑板,音乐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多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
1.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3.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三、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画出生字。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四、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径”“飘”
2.读这两个字,应注意什么?
3.指名读课文。
4.回答问题:
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五、理解诗句。
1.讲读第一句:理解“远山”“石径”“斜”
回答问题:
2.为什么称为“寒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
读第二句。
理解“白云生处”。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
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
5.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
红叶比什么还红?(比春天的花儿还红)
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六、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七、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1.借助拼音读准“刘、菊”等10个生字,特别是“残、橙、斜”的读音。
2.正确书写6个字,重点写好带有木字旁的字。
3.借助画图和想象等方法了解古诗的意思。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5.喜欢背诵古诗,并积累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难点】
借助画图和想象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朗读课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时光老人的脚步总是不断前行。春夏秋冬来了又去。有人说,春天是绿色的,因为春天啊,那嫩绿的小草、树叶,那么让人心旷神怡。有人说,冬天是白色的,因为雪花给天地间的万物都穿上了洁白的衣裳。如今,秋天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能不能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是什么颜色的?(生说)
唐朝文人的眼中,秋天又是什么颜色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山行》,共同感受诗人笔下秋天的美丽。
2.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题目。老师再提高一点要求:如果能读出古诗的韵味就更好了。告诉你一个小技巧:可以把后面的这个“行”字,读得绵长一点,就更有诗的意味了。自己试试,一起读。
3.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知道?谁了解他?
二、初读古诗――读出古诗节奏
1.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先自己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相机讲“斜”的读音)
3.现在,老师想要提高一点要求,你有信心做到吗?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美妙的乐曲,每首乐曲都有动人的节奏,那你能读出诗的节奏来吗?先看这句话“远上寒山石径斜”,这句话应该在哪儿停顿,就能读出诗的节奏来?还应该在哪儿停顿?照这个样子,自己读读试试!(真了不起,同学们读得像音乐一样动听!太好了!)
4.那第2句,谁会读?谁当小老师领大家读一读?
5.第3句,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然后两人一起读一读。一会儿我请同桌起来展示,老师来给你们当指挥。
6.最后一句,大家一起读!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情画意
1.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美妙的画。(音乐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读到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诗,又让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2.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诗中有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为这首意蕴无穷的诗配一幅意趣无尽的画,有信心完成吗?
3.请同学们自己来读一读这首诗的前两行。想一想,我们要在这幅画上先画点什么?好好读,读明白诗的意思才知道画什么。(寒山。)
什么是“寒山”?(什么是高山?什么是青山?)
谁来帮老师把它贴到黑板上?还要添上什么?(石径。)
什么是“石径”?这条石头小路是什么样的?看看诗里面怎么说的?“斜”在现代汉语中,就是“倾斜”的意思。比如,这只笔,这样拿是直的,这样就是斜的。但在这首诗中,“斜”字的意思是――(弯弯曲曲),那这条石头小路就是弯弯曲曲的。谁来帮老师贴上小路?现在谁来说一说这幅画的内容?(充满寒意的大山之中,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远远地向山顶延伸。)同学们,深秋时节,这深深的大山,还有这冰冷的石头小路,会给人什么感觉啊?第一行诗中哪个字,最能表达这种感觉?就让我们把这种深深的寒意带到朗读中去。
还应该画什么?(白云。)
好。老师把白云贴上。还有什么?(人家。)
这个“人家”应该贴在哪儿呢?好好读读这句诗,读懂了,才能贴得对,看看谁能读明白。
你为什么贴在这儿啊?白云生处有人家,从字面上看,是说在白云产生的地方有人家居住。也可以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地方有人家居住。
同学们,想象一下,作者赶了一天的路,十分疲劳。此时,夕阳西下,暮色降临。劳累中的诗人,忽然看到山上的小屋,看到屋顶上升起的袅袅炊烟,还有纸窗里透出的暖暖的灯火,诗人心里又会感到怎样啊?(温暖。)那就读出这种温暖的感
觉吧!
(前两行小结)老师描述诗意,同学们读古诗,男生读第一行,女生读第二行,看老师的手势,好吗?
充满寒意的大山之中,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伸向远方。男生读――
在那白云缭绕的地方,有人家居住。女生读――
这深秋的大山,给人深深的寒意。男生读――
这云深处的人家,又温暖着路人的心房。女生读――
自己读一读这一行,看看是什么意思?有不懂的字吗?
“停车坐爱枫林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
因为作者太喜欢这傍晚的枫树林了,所以停下了车子。那枫林中究竟有怎样的美景呢?“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二月的花呀,是春天的花!春天的鲜花是怎样的?你能形容一下吗?我们一起来欣赏!诗人说: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这春天的花呀,姹紫嫣红,满目缤纷。但这一切,在作者的眼中,都比不上这秋天的枫叶。想不想欣赏一下,让我们一起来完成这幅美妙的图画?谁来帮老师贴上去?正是这样的美景,让作者流连忘返。(贴作者)在作者的心中,最美的景色莫过于秋天,最美的色彩莫如这经霜的枫叶!齐读,读出作者由衷的喜爱!
四、总结朗读,共同充实
图画
1.诗中有画意,诗人短短的28个字,却让我们读成了这样一幅意蕴悠长的画。请大家凝望着这幅图,体会着诗人的情感,深情地吟出这首诗。自己先试试。谁想来当小诗人?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2.枫叶流丹,层林尽染,这夕阳下的寒山、石径、白云、人家,还有这一片片火红的枫叶,尽显秋的韵致。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在山中慢慢行走。且行且歌,唱出这首秋的颂歌。一边诵读这首诗,一边走上前来,将你手中的枫叶贴到这幅图上,我们共同完成这样的“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日胜景。
古诗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每首好诗都是“诗情”洋溢,溢于纸上。诗人凭借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抓住鲜明的景物来表达自己饱满的情感:或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或缘情写景,或融情入景。由此可知古诗的学习不但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打下厚实的底色,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去和古人握手谈心。
【教材简析】《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且都是写景的,均为传诵千古的名篇。杜牧的《山行》是《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让我们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同时这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因此,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第 1 页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设计理念】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因此我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首先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秋景图片,然后说一说“秋”,对秋天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加深对“秋”的认识并引入《山行》的学习。其次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他们自学古诗,理
第 2 页 解诗意。再次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最后课外拓展,引导学生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以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设计思路】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欣赏秋景图片后说说你眼中的秋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山行》)。
(意图: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感知这是一首写什么季节的诗,并且让学生知道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季节。让学生对“秋”也有了一个更具体、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为学习古诗做好了铺垫。)
2、释题:在山上行走。
3、简介作者: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一、揭题,激疑导入:
1、板书:行,谁能用“行”字组一个词语。板书:山行,读题,说说知道了什么。读了诗题,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2、简介作者。
二、初读诗歌,落实读通。
1、师范读。
2、指名读,结合读指导读准节奏,读准字音。
3、说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板书到黑板上。
三、精读诗歌。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角色转换--孩子成为诗人,完成情感体验。
(一)以诗人的视角看世界
1、创设情境: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那是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此时此刻,诗人看到些什么呢?
2、出示彩图,观察:说说看到哪些景物?结合观察,引导认识景物,并感受景物特点。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远上寒山”
(一个“远上”再现了“山”的绵延起伏;一个“寒”传神地刻画了“山”的凄清寒冷,让人产生一种悲秋之情。)
(1)引导观察:你看到的山是什么样子的?是一座吗?感情诵读“远上寒山”,体会“山”之连绵起伏。
(2)阵阵秋风裹挟着片片黄叶向诗人吹来。此时,站在山坡上的诗人会有何感受?从哪个字能读出诗人这种感受?感情诵读“远上寒山”之“寒”。
“石径斜”
(一个“斜”字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飘逸的远山之中。)
(1)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就的小路。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呢?借助简笔画理解“斜”字。
感情诵读“石径斜”体会石径的弯弯曲曲。
“白云生处有人家”
(1)看图体会:有白云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感情诵读体会“白云生处”的虚无飘渺。
(2)看图体会:人家在什么地方?感情诵读“白云生处有人家”,感受虚实结合的诗意画面。
(3)感情诵读一句,加深体会。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过渡:诗人坐在马车上,忽然叫道:“停!停!停!”这是因为什么呢?
(2)生先自由读2句说说原因。结合孩子的说,引导感悟:
“枫林晚”
(1)看图想象:夕阳照耀在枫林上,是怎样的景象?感情诵读体会。
(2)理解“坐”字,想象此时诗人看到此景会怎样说?
“霜叶红于二月花”
(1)生看图说说枫叶是什么样子的,想象二月开的红花是什么样子的?
(2)感情诵读体会霜叶之红。
(二)以诗人的情感诵诗歌。
同学们,你觉得眼前这情景怎样?诗人看着看着,竟不禁高声吟诵起来,现在你就是诗人,请你来到画面前高声吟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