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领域教学总结

2024-10-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班科学领域教学总结(精选6篇)

大班科学领域教学总结 篇1

大班科学活动《认识日历》,活动一开始我就开门见山让幼儿认识了今年的日历,我发现大部分孩子不认识,只有小部分孩子能说上来。于是我用讲一个关于年的故事来吸引孩子的注意,果然孩子们听到有故事,兴趣马上就来了。

活动的第二个环节是通过故事的形式,利用故事便于幼儿理解的特点,使幼儿喜欢、理解日历。果然,这种方式大大的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幼儿很容易就理解一年有365天,分别住在12个月里,其中有的月是29天、30天、和31天。通过让幼儿到前面来找年妈妈的孩子,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我发现孩子们掌握的较好,效果也不错。

活动的第三环节是“乘坐火车去参观”日历展,由于孩子收集到的日历只有4本,我把办公室的日历都用上了,可是由于日历的种类不同,有两组孩子使用的是台历,在找生日、节日时遇到了困难,此环节由于材料的短缺遇到了不小阻力。

从整个活动来看,我觉得用故事的形式把枯燥、复杂的内容变生动、简单的方法真的很不错,值得在今后的活动中借鉴;还有材料的准备是一个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在收集材料方面我们有时也确实遇到两难的境地,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大班科学领域教学总结二

本次教学活动《青蛙》结束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首先,从选材、设计、准备到教学,虽然我能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季节和兴趣需要出发,详细地考虑了各个方面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但在课后发现还有一些方面有待改进的。

如:科学活动中,教师提供给幼儿观察的玩具青蛙科学性不够,幼儿的探索、尝试机会不够,就此问题,本人认为这节课还可作以下的调整和改进。

一、注重幼儿已有的基本经验。

新《纲要》明确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但是我在教学前的幼儿探究做得还不够,幼儿只是对小蝌蚪感兴趣,但课前教师没有细致地引导幼儿观察过小蝌蚪变青蛙的全过程,故幼儿缺乏已有的基本经验。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幼儿都说不出小蝌蚪变青蛙的全过程,这时教师只有一步一步地引导幼儿去观察,讲述和用身体的动作来体验、表现,故科学活动的目标体现还不够。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前,让幼儿观察过青蛙的生长过程了,那么就可避免此问题的出现了。

二、提供的科学活动材料要真实。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给幼儿观察的材料是相当重要的,如果教师给幼儿提供的观察物与真实物有所不同的话,那么会给幼儿的观察造成一定的错误,影响科学活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因此,在本次科学活动中,教师虽然为幼儿提供的玩具青蛙与真实的相差不远,但毕竟还是有所出入的。因此,这里教师可将观察物玩具青蛙换成图片或多媒体,就可避免这一问题了,达到教学的目标。

三、采用的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

一个成功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对每个环节的精心设计与考虑。从幼儿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出发,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如:在第二、三环节中,我是出示玩具青蛙和图片,让幼儿枯燥地观察了解青蛙的外形特征和生长过程,幼儿讲述的积极性和兴趣不高。这里可制作成生动形象的课件进行教学,就可大大地提高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和形象性。

总之,本次教学活动存在的不足说明,在我们预设教学活动时,应该充分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幼儿的基本经验、需要、能力、兴趣等等,只有把握好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使幼儿在愉悦、轻松的教学活动中,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的目标。

大班科学领域教学总结三

转眼间,忙碌的一学期即将结束,回顾本学期的工作,除了忙碌之外跟孩子、家长、同事之间已有了更深厚的感情,记得暑假刚开学时,因我们班孩子太多,要分班,这群孩子是我一手带大的,一年了,已经习惯了他们那熟悉的叽叽喳喳的说话声和那天真的可爱的笑脸,真的舍不得和他们分开,这件事让我心里久久不能平息,家长们纷纷议论,一次又一次的找我谈话,想让自己的孩子留在大一班,继续跟着赵老师,听到这些话我心里真的很感动,这些话充分说明了他们对我的信任,是他们的信任让我一直走到今天。

本学期我担任了大一班的班主任,压力越来越大了,好像所有的事都压在了主班身上,曾试想着要换一种工作,所以,在9月底,我向梁老师提出了辞职,梁老师答应后,我心里顿时觉得如释重负,感觉好轻松,一个月以后我就要离开这里了,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梁老师、聂老师、和我最亲爱的舍友(姐妹)们,一次又一次的找我谈话,给了我最大的鼓励,让我深深地感动了,他们需要我,大一班需要我,还有……梁老师的一封信。我决定要留下来。

我亲爱的姐妹们,这让我更加珍惜和同事、孩子们在一起的每一天,更加勤奋、努力的去对待这份工作,是这份情一直在牵绊着我。接下来的工作是我们的生活过得是那样的充实,每个月底的公开课、教育笔记、教学总结和幼儿评价,都在激励着我一点一点的长大,每次开完公开课家长的掌声让我深深感动着,那响亮的掌声让我至今难忘,在这里工作一年多了,自从成了主班以后我的心全部放在了工作上,我坚信我有能力管理好大一班,更坚信我是最棒的!

本学期的具体总结如下:

一、思想方面:

虚心接受园长、主任、同事给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严格遵守本园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团结同事,对待工作任劳任怨。

二、教育教学:

本学期我认真完成各项工作计划,认真对待每一天的教学活动,每周按时写教案、周计划、根据教案提前备课,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个别幼儿进行耐心指导,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活动,使孩子养成了良好的活动常规。

三、家长工作:

家长工作也是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班的许多家长非常重视教育,也懂得配合我们的工作,为了让家长们全面、深刻的了解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和孩子的学习情况,我们通过多种形式(打电话、上网聊天、见面沟通)及时向家长反映幼儿的学习情况,切实做好家园工作。

四、安全卫生:

孩子的安全是最重要的,孩子外出游戏和室内游戏时我都会把孩子们的安全放在首位,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教育,是孩子们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卫生消毒方面我严格按照园里的要求,做好每一个消毒环节,认真填写消毒记录表。

大班科学领域教学总结 篇2

一、“浅入深出”策略

教学环节的“浅入深出”主要体现在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把控好知识的梯度,即每节新课的导入要“浅”,浅到每个学生都能从生活的角度对这一知识有所接触,或在生活中对这一知识有所体验。对于实在抽象、生疏的知识,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使他们对问题产生兴趣,在此基础上再引导他们研究新知。

例如,在进行《拧螺丝的学问》教学设计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挑选班上一名个头最大的男孩与一名个头较小且瘦弱的女孩站在讲台前,让大家说哪位同学的力气大。大家都说男孩力气大。提问:“大家能想办法让女孩的力气变得比男孩大吗?”同学们想了想,说可以,但要借助工具。我取出事先准备好的轮轴“道具”让大家想:“女孩抓哪一端力气能比男孩大?”我先让女孩挑,让大家根据生活经验对她的选择进行评价,最后再通过“比试”进行验证。这样的“浅入”让学生通过体验知道了轮轴——轮带轴转动能省力,为后续的“拧螺丝选择怎样的螺丝刀”作了铺垫。

这里的“浅”不仅仅是浅显的“浅”,还包括用已有知识来解决新的科学问题。

“深出”,是指当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对新知有了理解后,在教学的拓展环节中教师要刻意地设计有点深度的问题。这样,学生的视野才会宽阔,思维才会活跃,才能把新知与生活现象接轨,才能用科学知识解释、解决现实问题,才有利于学生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对科学学科更浓厚兴趣的产生。

例如,在教学《拧螺丝的学问》一课的“知识延伸”环节时,我出示了“一”字水龙头,让学生知道这是形变轮轴。我又出示了工人师傅拆卸汽车轮子的图画,让学生帮助工人师傅想办法怎样比较省力地把车轮上的螺丝拧下来(往扳子的一端套铁管)。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轴不变时轮越大越省力的原理,还学会了用这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像针对《简单电路》《研究磁铁》《它们是什么做的》等课的探究学习,教师都可以采用“浅入深出”的教学策略。

二、“化零为整”策略

在这里,“零”是零碎的意思,是学生对某一科学知识的前概念,即学生课前的碎片知识。学生的前概念有的是对的,有的是错的,有的是模棱两可的,有的是用儿童化的口吻描述的。教师的教学设计就基于学生的前概念,以此为起点,帮助学生甄别、验证他们的前概念,让学生碎片化的知识通过科学课的探究与学习,通过自我反思,最后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光的行进》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发光体,并让他们将这些发光体写在黑板上。然后,让他们用光源的知识自己区分这些发光体哪些是光源,哪些不是光源(说出理由),把非光源划去或擦掉。接着,再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区分这些光源,哪些属于自然光源,哪些属于人造光源。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在愉悦的氛围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把碎片知识进行了修正,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科学知识。

像针对《生命之源——水》《固体和液体》《物体的运动》等课的教学,教师都可以采用“化零为整”的教学策略。“化零为整”让学生在自我学习与反思中整合知识、修正错误,使其科学素养不断得到提升。

三、“自主取证”策略

科学是重证据的学问,让学生学会取证并通过证据得出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升学生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取证的过程是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会合理使用教材,要变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让学生真正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人,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成功的快乐。

在进行《蜡烛的变化》一课的教学时,我没有让学生看书做实验,而是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先说蜡烛点燃有什么变化(写在黑板上),再让他们点燃蜡烛观察有什么变化。当有些学生说出有烟冒出时,我让他们出示证据让大家看,用证据说话。学生自己想办法找证据,最后有的学生用易拉罐、小刀等物品放在蜡烛火焰的上端,一会就被烟熏黑了,他们高兴地跳起来,举着“证据”说:“我们找到烟啦!我们找到烟啦!”

这样的教学效果与课本中“将一只白瓷碗(片)盖在蜡烛火焰上方,过一会儿取下白瓷碗(片),观察它的底部”的教学效果看似相同,实则不同。“取证”不仅仅要关注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取证的过程。因为,取证的过程是学生活跃创新思维的过程,取证的过程是学生对科学产生情感态度的过程,取证的过程是学生学习价值充分体现的过程。

在物质科学领域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用教学智慧变验证试验为探究实验,让学生自主取证、自主探究,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科学能力在教师智慧的教学中不断得到提升。

四、“研发教材”策略

科学教师要有新的教材观。科学教材只是给师生提供了科学教学活动的一部分素材,它不是科学学习的全部,面对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教材的内容远远不够,再加上地域之间的差异,就更需要广大科学教师因地制宜、因课而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研发教材,使科学教学更加本土化、生活化、情趣化,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并不神秘,自己身边就有科学。

在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第五课《地表的变迁》一课中,关于“岩石的风化”有“岩石遇热再遇冷破裂”的实验。教材对于“水随季节的变化对岩石破坏”只注重了雨水的冲刷,忽略了水变成冰后体积会膨大同样会对岩石造成破坏。针对这一问题,我研发了《瓶子为什么会破?》一课的教材,让学生通过对比试验证明“冬天装水的瓶子会破,不是瓶子被冻脆而破,而是水结冰后体积膨胀把瓶子撑破”。这一教材的补充,让学生知道了存在石缝中的水在冬季会对岩石起到破坏作用。

我们在物质科学领域研发的新课教材有《怎样晾衣干得快》《一杯水怎样凉得快》《铁钉在什么液体中不生锈》《我们周围土壤的调查》等,这些自己研发的新课教材不仅补充了原有教材,更重要的是延伸了学科知识、拓宽了学生视野,更加密切了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以上关于在物质科学领域教学中的一些策略,是我们近年来进行“做中学”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积累与探索,工作中我们也在不断研究“如何提升小学生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新策略”,我们要让更多的教师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真正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人。

大班科学领域教学总结 篇3

一、紧扣概念,组织教学

学习科学的过程是一个科学概念形成、变化的过程。紧扣概念引领探究和组织教学,能有效地整合科学知识、科学探究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关系,使生命世界需要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通过科学概念的成功建立来实现。有了概念的支撑,教学活动的脉络设计会更清晰,教学环节的结构性会更强。

核心概念是單元教学的心脏,教师要站在生命科学领域的高度备课,依据核心概念,理清各核心概念统领下的单元中的基本概念的联系,构建出单元教学的框架,以具体概念为单课教学的中心,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对每节课中各个具体概念的建立使学生对生命世界的认知得以不断延伸,最终形成以“核心概念为中心”的网状知识结构。

如: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以人类随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视野不断开阔为线索编写,教师在设计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时,要依照“科技发展促进观测工具的发明和改进,观测工具的改进又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从放大镜到显微镜,人类观察到了微小世界越来越多的秘密”的教学顺序,抓住其中的核心概念来进行。把单元教学的重点,放在引领学生在短短几节课中,经历人类探究周围世界的几个关节点: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引领学生通过运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去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等这些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世界,理解随着观察工具的发展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究、认知日渐深入,从中深切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

二、创设情境,激励学习

在进行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发挥情境教育的作用。情境是联系科学知识与情感体验以及心理反应的“纽带”。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在不自觉中达到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的融合,以积极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积极探求生命世界的本质。

首先是丰富创设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生命意义的热情。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任务驱动、探究情境、合作学习情境等方式,引发认知冲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以积极的情绪投入到对生命科学领域的学习之中。

如:执教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迎接新生命》这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在课堂中迎接蚕宝宝诞生的教学情境。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围坐在一起,目不转睛地盯着蚕卵。当一条又一条黑色蚁蚕从芝麻大的蚕卵中钻出来时,学生不由自主地欢呼和赞叹。迎接生命诞生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激发了他们饲养和照顾好蚕宝宝的积极性。

又如:执教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课时,教师可将“水田中的食物网”这一活动设计为玩食物链扑克牌,把水田里生活的动植物做成一张张扑克牌,学生用摆扑克牌的形式,演示他们找到的水田中的食物链。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活跃了学习的气氛,也充实了学生对食物链的认知和理解。

其次是营造爱生乐教、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朋辈式的师生关系在生命世界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老师和学生作为生命个体,师生之间形成的真挚的情意以及平等的关系,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有着积极的激励作用。

如:执教六年级下册《减少丢弃和重新使用》一课时,教师可运用平等对话的方式,在轻松的氛围中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借助讨论式语言,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参与探究,在与同伴进行话题讨论的过程中提升对垃圾减量的认识,进而产生利用废旧物进行创意设计的动力,再推动个人环保行动由自我意识扩大到写班级倡议书的层面。

三、引导亲历,探究体验

语文课用文章、诗歌与生命对话,音乐课用歌曲表达对生命的热爱,科学课对于生命主题的诠释,则可以通过探究来达成。科学课探究的主旨是“体验”,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学习中,“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生命过程”的环节不可缺少。只有让学生参与一个个鲜活的、贴近生命的活动,才能加深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只有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才能使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科学发现的喜悦,进而激发他们深入探究生命世界的愿望。

如:执教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种子的萌发》一课,教师可提前一周让学生种植黄豆并观察黄豆萌发的过程,使学生在课前对种子的萌发有个大体的认识,同时使他们对“种子里有什么”产生探究的兴趣,给学生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通过对比干豆子和吸水后的豆子的不同,解剖黄豆和红豆,猜测种子各部分的作用,学生对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以及种子的构造有了认识。教师用视频为学生揭开种子萌芽的过程,将学生的种植经验有机地链接起来,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构建起“种子可以发育生长成新的植物,胚芽可以长出茎和叶,胚根可以长成根”的概念。从繁殖的角度,更新学生对豆子的认知,进而产生“每一颗豆子都是一个生命”的情感。

又如:执教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相貌各异的我们》一课,教师可以用班级活动照片引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随着“为什么人与人的相貌不一样”问题的提出,让学生经历“猜测-观察-统计-性状组合设计-性状组合活动-解释问题”的探究历程,理解“不同的性状组合造成人相貌各异”的知识,最终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再由此产生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nlc202309051554

四、收集事实,达成认知

“言之有据,行有所依”是科学探究的灵魂。通过探究活动,收集揭示生命现象本质的事实、数据,用事实说话,用证据支撑生命的本质,能增强学生对其他生命的认同感,理解不同生命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欣赏不同生命的生活方式等,使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更全面、深入。

生命科学领域内容丰富,给学生提供了多样的收集事实和证据的形式。观察与记录蜗牛的外形、解剖并观察油菜花的结构、测量和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模拟和测量苹果树传播种子的过程、收集和整理微小世界与人类联系的资料……让学生通过亲历探究活动,寻找解开生命之谜的真实答案,不仅可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更能让学生领悟到生命世界的精彩。

如:执教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污水和污水处理》一课,第一个环节教学“感知污水形成及其危害”,可根据学生现场提出的造成水污染的各种可能性,直接将一桶干净的水变成污水,顺势产生探究的主题:“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怎样减少水污染呢?”然后运用大量的图片、数据,增加学生的认知,展开污染源及其危害的讨论。再通过污水净化模拟实验,使学生理解污水净化的步骤和意义。最后,通过对已有经验和现有信息的思维加工,学生便可对水污染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了: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它会产生巨大危害;污水处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增强保护水资源、减少水污染的责任和意识。

五、媒体辅助,巩固认知

信息技术能提供丰富的生命科学领域学习所需的学习资源。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将视、听、说融为一体,能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平时肉眼难以觉察的东西生动、清晰地呈现在学生感官可及的范围之内,克服人类感官的局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立体感和动态感,加深学生对生命世界的理解。

如:执教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冊《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一课,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PPT课件,向学生展示多种动物的生命周期,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到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的相同与不同,认识到不同动物不仅各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而且有些动物在发育的过程中身体会经历不同的生长阶段,且每一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而不同的动物生命周期的发展阶段有可能不同。

又如:执教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一课,在让学生经历了找消化器官、画消化器官以后,教师再用播放“食物在人体里消化的过程”录像代替传统教学中用语言讲述和介绍食物的消化过程和人体各消化器官的作用的形式,使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生动,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加深学生对消化器官与健康的理解。

在生命科学领域教学中,教师要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理念,将生命教育作为这一领域教与学的重点,通过活动与探究不断渗透和强化对生命世界的情感态度,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让生命教育之花盛开在生命科学领域教学之中。

大班科学领域教学总结 篇4

一、幼儿学期学习情况

通过半年的大班科学领域课程的学习,幼儿的观察力、思考能力、分析推理、动手操作等基本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习得了一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科学知识。

具体如下:(一)“春之歌”活动单元

由于幼儿所在的景洪地区生长着很多竹子竹笋,同时本地区的竹制品种类也比较繁多,这极大地便利了本部分科学课程的教学。通过让幼儿对实物和竹制品进行观察欣赏,再加上很多幼儿都有竹林游玩的体验和此方面的常识,幼儿在教师的引导教学中很快便对竹笋的生长、竹子的样子、竹子各部分所能制造的工艺品等方面进行了充分详细的认识,同时也极大激发了幼儿对植物的观察和欣赏兴趣。在《不一样的小豆芽》的活动中,幼儿也了解到了植物的向光性,增加了幼儿对大自然奥秘的好奇,这都有利于今后幼儿科学课程的学习。(二)“爱的日记”主题单元

此部分首先安排幼儿对当今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联络方法进行了总结归纳,由于幼儿都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他们很快便说出了像打电话、发短信、qq聊天、写书信等方法,并能进行简要的描述如何使用;紧接着安排幼儿对古代人联络方法的认识和了解,使幼儿一方面增长了知识,另一方面有体会到如今我们生活 的便利,最后教师引导是什么让我们如今的生活如此便利呢,引导幼儿总结是“科学”;第三部分让幼儿通过亲自动手做一个简单的联络工具,如简易的一米远可听声的电话,幼儿兴趣很大,课堂教学效果也不错。

在课堂中我还简单介绍了交通标示和一些手语表示的意思,意在让他们明白生活中的联络信息的方式有很多,只有注意观察才能发现它们的奥秘。

(三)“大家一起来”主题单元

通过《轮子的故事》《轮子转呀转—有“牙齿的轮子”》《 轮子转呀转—滑动与滚动的轮子》《方便的交通工具》《便利好帮手》等活动中的实物和挂图观察,幼儿基本上对轮子的演变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多种轮子也有了外形和功能上的了解,对如今的交通工具的便利性和运输方式也有了一定了解,最后教师引导幼儿对体会科学技术对我们如今快速度生活的影响和贡献。

在活动中幼儿对的滑轮部分掌握不太好,可能是对实物的认识和了解比较少,没有这方面的的生活体验。

(四)“缤纷夏日”主题活动

通过挂图教学和讲故事,幼儿对海洋环境有了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对海洋中的部分生物的生存方法也有了很多认识和了解;而通过教师讲解幼儿知道了盐主要是海水造出来的,并基本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海水造盐的流程;在《海洋SOS》,《海洋小卫士》的讲解中教师让幼儿回顾前面学过的内容,幼儿知道

了海洋里有那么多可爱的生物,而且我们吃的食盐主要是海水造出来的,了解了这些幼儿就知道了海洋对我们的重要性,就会在思想上树立不能污染它要保护它的意识,紧接着教师根据实际引导幼儿思考并说说我们可以怎么保护我们版纳的纯净清澈的“澜沧江”不受污染呢,这样本部分的教学内容就比较容易被幼儿理解和接受了,学习成效也会更好。

二、教师努力改进方向(一)教师观念

继续学习课程改革理论下关于教师观的阐述与转变的相关理论,用正确的教学观指导教学行为、教学实践,效果往往会事半功倍。

(二)注重锻炼学生探究过程的体验

作为科学领域的课程教学,教师的教学更应该培养幼儿的这种科学严谨的态度和推理思考的能力。

(三)关于科学领域课程相关知识的深化学习

大班科学领域教学总结 篇5

【活动目标】

1、对导电现象感兴趣,喜欢和同伴合作探索使灯泡发亮的方法。

2、探索用电线等物连接电池使灯泡发亮的方法,初步感知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并能大胆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3、提高合作探索与用符号记录表达的能力;知道日常生活中的用电安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观察过班级电灯的线路与构造,熟悉实验材料的名称与特征,已初步了解电池、电线的特征,练习两两合作常规。

物质准备:

(1)学具

第一次:两人一盘材料:电池、电线(连着灯泡)。

第二次:增加两人一盘材料:布条、毛线、塑料绳三选一,回形针、铜钥匙、铁丝三选一,黄、蓝记录纸各一张、笔等。

(2)教具:羊村城堡情景图、灰太狼玩具一只、断电线一截、学具一套、猜测图、梳理图、展示板两块、亮与不亮图标以及“√、×”的符号标志。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题,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1、出示情景图,激发兴趣。

师:今天喜羊羊和小羊们在羊村建了新的城堡了,可是还没来得及装电灯,没有电灯晚上灰太狼就要趁黑抓小羊,怎么办呢?装电灯需要些什么呢?

2、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初步了解使电灯亮起来的条件。

二、探索活动“怎样让灯泡亮起来”。

引导幼儿合作实验,探索电线与电池连接使灯泡发亮的方法,大胆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师:今天老师要请你们来做实验,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电池和一头缠着灯泡的电线,想一想,你们怎样让灯泡亮起来呢?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步骤与方法。

(1)两个人一盘材料,请你们合作进行实验;

(2)做好实验后,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你的灯泡亮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3)听到琴声后要放好材料马上回到位子上。

3、幼儿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互相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与结果。

(1)教师重点引导幼儿两两合作进行实验,不争抢材料;

(2)引导幼儿观察电池正负极的特点,鼓励幼儿用语言完整描述观察的过程与结果;

(3)鼓励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与结果。

4、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1)师:我们一起来听听看,这些成功让灯泡亮起来的小朋友他是怎么做的?

(2)结合梳理图示鼓励幼儿大胆表达。

(3)梳理小结:将连着电线丝的灯泡按在电池的一头,将另一段的电线丝按在电池的另一头,这样电就接上了,小灯泡就亮了。

(4)帮羊村城堡接电线。

三、探索活动“接电线”。

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的导电现象,初步感知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操作过程和结果。

1、设置问题情景。

师:不好了,羊村城堡刚安好的电线被灰太狼啃断了一截,灯又不亮了,用什么材料可以接上这段电线通电呢?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幼儿猜想:

(1)设疑猜想:红布条、绿毛线、白色塑料绳、回形针、铜钥匙和铁丝,这些东西什么能接上电线导电呢?

(2)教师在记录表上做猜想记录。

3、讲解实验及观察要求:

(1)两个小朋友在桌子上选择一盘材料做实验,每盘都有一黄一蓝两张记录表,看看上面画了什么材料,就根据记录表选择材料做实验;

(2)请将这些材料的一头与没有灯泡的那端电线丝接在一起后,将材料的另一头接到电池的一端做实验;

(3)每做完一次实验,就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并写上你们两个人的号数;

(4)全部实验结束后,回到位置上和其他组的小朋友说一说,你用的是什么材料?你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

(5)收拾的时候,请将记录纸按亮与不亮符号分别贴在板上。

4、幼儿实验,教师指导:

(1)提醒幼儿根据记录纸陆续取相应的材料做实验;

(2)鼓励幼儿两两合作实验,一人拿电池,一人拿电线;

(3)提醒幼儿将材料的一头和没有灯泡的那端电线丝缠在一起,并用材料的另一端连接电池一头做实验;

(4)鼓励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观察的过程与结果。

5、两两交流。

6、集中交流,引导幼儿看记录表分析并验证:

重点鼓励幼儿大胆连贯地描述实验过程与结果,并根据幼儿的记录情况与猜想情况进行验证,进一步引导幼儿了解使灯泡亮起来的方法。

7、师幼共同小结。

铁、铜等金属的东西能导电,塑料、布和毛线不能导电。

四、活动结束,教育幼儿注意用电的安全。

1、接电线使灯泡亮起来。

2、教育幼儿安全用电。

【活动延伸】

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幼儿继续探索实验的愿望。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导电,哪些不能导电呢?我们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说一说、试一试。

教学反思: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活动中,老师把幼儿分成几组,让他们自己分配角色,每组有操作员和记录员,每个幼儿都带着任务认真地操作。由于幼儿之前有了安装电池的经验,操作起来比较顺手,整个活动,幼儿的学习兴趣非常高,动手能力很强,而且能举一反三。通过实验,幼儿懂得多节电池连接的方法:两节电池正负极连接好,电线的一头连接于电池的正极,另一头绕于灯泡上,再连接在电池的负极,实验成功——灯泡亮了。每次实验成功,孩子们都雀跃欢呼,每组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通过多次地尝试和摸索,孩子们探索出小灯泡发亮的秘密,知道电池大小、多少与灯光强弱之间的规律。正确的记录和表达实验结果是本活动的一个难点,在这个环节,老师给与孩子一点提示和帮助后,每组幼儿的记录方法也不一样,有的组是用图画记录,有的组是用文字加图画记录,但得出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虽然幼儿交流的时候有点大声,但整个活动,老师作为一个引导者适时地给与孩子一点引导和帮助,孩子们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是轻松愉快的,师生、生生互动较好。不足之处,记录和讲解实验结果是幼儿的弱项,在今后的活动中要注意加以培养。最后,教师通过讲解实验记录表,进一步指导幼儿正确记录实验结果和肯定今天的实验结果,这个活动效果较好。

大班科学领域教学总结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讨论,使幼儿知道树木的多种用途。

2、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树对人,对环境的主要作用。

3、激发幼儿爱护树木的感情。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发动幼儿搜集关于树的多种用途的资料;录象资料。

活动过程:

1、教师请幼儿自由讲述自己了解到的关于树的用途的一些知识。

2、组织幼儿观看搜集到的一些图片,引导幼儿讨论树各部分的作用。

教师小结:树根可以吸收、储藏水分和养分,抓住泥土,使树干牢固;树根可以雕刻成工艺品,有的可以入药、治病。树干能为树叶输送养分;树干可以做家具、工具、造纸,有的树干还有奇特的作用,如橡胶树的树干汁可以做胶鞋、轮胎。树叶可以给草食动物做食物,还可以遮阳、做书签、做肥料。果子可以吃,有的可以做肥皂、有的可以做药、有的可以做种子。

3、引导幼儿讨论森林与人类、动物及环境的关系。

(1)与动物的关系:提供丰富的食物和舒适的居住场所。

(2)与人类的关系:调节温度,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木材、药材、食物。

(3)改善环境:防风固沙、防暑降温、减低风速、保持水土、净化污水、减少噪声等。

4、组织幼儿观看录象,进一步了解树木的作用。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上一篇:我最敬佩的人五年级写人作文500字下一篇:拍摄摄影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