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诗词鉴赏(精选11篇)
《世难容》
年代:【清】 作者:【曹雪芹】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
天生成孤僻人皆罕。
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
却不知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
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
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
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留馀庆》
年代:【清】 作者:【曹雪芹】
留馀庆,留馀庆,忽遇恩人;
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
劝人生济困扶穷,
休以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
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分骨肉》
年代:【清】 作者:【曹雪芹】
一帆风雨路三千,
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恐哭损残年,
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
离合岂无缘?
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
奴去也,莫牵连!
《寄生草》
年代:【清】 作者:【曹雪芹】
无我原非你,
从他不解伊。
肆行无碍凭来去。
茫茫着甚悲愁喜?
纷纷说甚亲疏密。
从前碌碌却因何,
到如今,
回头试想真无趣!
《秋窗风雨夕》
年代:【清】 作者:【曹雪芹】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对《红楼梦》诗词曲赋英译作研究不乏先行者。其中, 王宏印撰著的《<红楼梦>诗词曲赋英译对比研究》一书 (2001) 是这方面的先行者;刘士聪主编的《红楼译评:<红楼梦>翻译研究论文集》 (2004) 中则包含了近三十年来对《红楼梦》诗词曲赋进行研究的一部分文章。这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由于受微观研究视角的局限, 脱离小说的整体大背景, 忽视《红楼梦》诗词曲赋的独特性和其在小说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这样就难免出现以偏概全、评点式、印象式, 缺乏系统性等。本文将以这些诗词曲赋为出发点, 对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思的译本进行比较研究, 评价译本得与失, 从而提出自己的看法, 以期对中国古典文化典籍的翻译有所裨益。
一、红楼梦诗词曲赋的特点
“文备众体”, 诗无闲文, 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1.按头制帽, 诗即其人;2.谶言式, 暗含人物命运。下面我们就以这些特点为视角, 对两个重要的译本进行对比研究。
二、译本的对比研究
1. 译文是否按头制帽, 各肖其口
下面就以香菱学诗所作的三首咏月诗的第一首为例比较一下两个译本:
例四:《咏月三首》[香菱]
其一
月挂中天夜色寒, 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 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 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 晴彩辉煌映画栏。 (第四十八回)
霍译:
A chilly radiance bright, a fair round shape,
The cold white moon hangs in the middle sky.
The poet for inspiration seeks her oft;
The homesick traveler from her turns his eye.
Like a jade mirror hanging on azure wall,
Like disc of jade suspended from on high.
No need for lamps on such a glorious night,
When every beam and post is bathed in light.
(David Hawkes, 1973:vol.Ⅱ462)
杨译:
The moon hangs in mid-sky, cold is the night;
Round its reflection, limpid white its light,
Inspiring poets to let their fancies roam,
But traveler, sick at heart, cannot bear the sight.
By emerald pavilion hangs a mirror of jade,
A disc of ice outside pearl screen displayed;
No need for silvery candles this fine night--
Its bright splendor lights up the painted balustrade.
(Yang Hsien-yi, 1978:vol.Ⅱ120)
这一首诗写得很幼稚, 用语毫无含蓄, 又打不开思路, 只好堆砌词藻, 凑泊成句。头尾两联二十八个字, 只说得个“月亮很亮”, 内容十分空洞。诗中的“月挂中天”、“清光皎皎”、“悬玉镜”、“挂冰盘”、“晴彩”, 以及颔联的用词“常思玩”、“不忍观”等都集中在月本身, 诗歌能拓展的想象空间非常狭窄, 意境较低, 情趣不浓。
为反映原诗的幼稚和俗气的特点, 真实模仿香菱初次作诗的口吻, 霍克思分别用“round shape” (圆圆的形状) , “a chilly radiance bright” (寒光四射) , “the cold white moon hangs (冷白的月亮悬挂着) ”, “seeks her oft” (经常找寻她) , “from her turns his eye (眼神从她身上转开) ”, “a glorious night” (美好的夜晚) , “is bathed in light (沐浴在光亮中) ”这样近似于白话写实的的词语来组织行文, 整首诗给人的感觉是除了采取了诗行的格式外, 毫无诗味, 根本就算不上一首诗。“a chilly radiance bright”一连用了三个形容词重叠搭配, 既拗口又不符合语法规则, 整个译文也没有起承转合, 就像是一篇大白话, 充分再现了原诗的幼稚可笑的特点, 可谓也毕肖其口。
杨译用“the moon hangs”, “limpid white its light”, “a mirror of jade”, “a disc of ice”, “bright splendor”等名词和形容词来描写或作比喻, 整体上是围绕着月亮本身及其光亮的外表特征来组织译文诗行的。从英文的语义搭配和修辞来看, “limpid white its light”和“bright splendor”都属于同义重复, 赘余修饰, 即便在散文里也不适合, 更不用说入诗了, 除了凑得音声和谐外, 是没有诗趣的, 也很好的反映了原诗幼稚的特点, 但从整体行文看, “seeks her oft”和“let their fancies roam”、“from her turns his eye”和“sick at heart, cannot bear the sight’”相比之下, 前者均比后者更加写实, 更加不像诗的语言, 所以说杨译虽然诗的格调不高, 但比霍译要读来流畅自然。由此可见霍译展现出来的稚气与俗气比杨译更贴近原诗。
2. 谶语的特点在各自译文的反映
例:副册判词之一
霁月难逢, 彩云易散。心比天高, 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 多情公子空牵念。 (第五回)
霍译:
Seldom the moon shines in a cloudless sky,
And days of brightness all too soon pass by.
A noble and aspiring mind,
Your charm and wit did only hatred gain,
And in the end you were by slanders slain,
Your gentle lord’s solicitude in vain.
(David Hawkes, 1973:vo l.I, P132)
杨译:
A clear moon is rarely met with,
Bright clouds are easily scattered;
Her heart is loftier than the sky,
Her early death is caused by calumny.
In vain her loving master’s grief must be.
(Yang Hsien-yi, 1978:vo l.I, P74)
晴雯则照字面意义译为Sky-bright。这里原文两句分别寓“晴”“雯”二字, 霍克思译文的第一、二句也分别有“sky”和“brightness”二词, 虽然他的第二句不与原文一致, 然而却传达了同样的信息, 产生了同样的艺术效果。相比之下, 杨宪益将书中人物全部音译其名的作法, 使他在这里无法再现原文暗寓人物姓名的特色。他的译文虽准确无误, 然而译文读者却无法从他的译文中看出判词所暗示的人物, 人物和所暗示的命运不能对号入座, 无疑失去原判词“诗谶”的性质, 这不能说不是一大缺憾。原文第六句“寿夭多因诽谤生”, 霍克思译为“And in the end you were by slanders slain”, 杨宪益译为“Her early death is caused by calumny”, 笔者认为译得都很精彩。原文有一个双声词“诽谤”, 译文则分别有头韵词“slanders slain”和“caused (by) calumny”与之相对, 传达了原文的音美。不过原文中有“寿夭”二字, 预示晴雯短命而死, 这对人物命运和小说的情节都是很重要的暗示, 霍克思的译文中没有体现出这一点, 杨宪益则忠实无误。
三、结语
霍克思是一位颇有素养的汉学家, 深谙中国古典诗歌的精粹所在, 不仅从微观角度考虑译文的效果, 还以小说的整体语境为依托, 整体考虑翻译策略, 不论是从诗歌照应小说情节发展上, 还是再现《红楼梦》诗词曲赋按头制帽、诗谶等特点上, 他都处处为读者着想, 殚精竭虑, 努力传达出原著的一切。
杨译忠实于原文, 行文准确、流畅简洁, 尽力保留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意象, 在介绍、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中, 做出了非常有益的尝试。但在照应故事情节、反应原文独特特色时, 难免晦涩难懂, 生硬突兀, 原作者包含在诗词曲赋中的一些深意也难免丧失。本文将两个优秀译文作对比研究, 其最终目的不在于做法庭式的孰优孰劣的决断, 而仅仅通过比较使得讨论和研究变得更加方便, 同时为中国文化典籍翻译提供一线视野。
摘要:《红楼梦》诗词曲赋内涵丰富。此方面的研究相应较少。本文试从《红楼梦》诗词曲赋的独特性出发对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思译本进行比较研究, 并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红楼梦》,诗词曲赋,翻译,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Cao Xueqin, The Story of the Stone, also known as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vol.1-3 tr.By David, Hawkes, vol.4-5 tr.by John Minford) [M], London:Penguin Books, 1973-1986
[2]Cao Xueq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in three vols., tr.by 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 [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78-1980
[3]曹雪芹、高鹗:《红楼梦》,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2年
[4]刘士聪、谷启楠:论《红楼梦》文化内容的翻译[J], 中国翻译, 1997, (1) :16-19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歌颂了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预见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
文中语录
1.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2.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3.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4.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5.枕上轻寒窗外雨,眼前春色梦中人 。盈盈烛泪因谁泣,点点花愁为我嗔。
6.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7.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8.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9.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10.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相关阅读
《红楼梦》的三个世界(节选)
魏崇新
在《〈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一文中,余英时先生开门见山地指出:“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创造了两个鲜明而对立的世界。这两个世界,我想分别叫它们作乌托邦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两个世界,落实到《红楼梦》这部书中,便是大观园的世界和大观园以外的世界。”毫无疑问,余先生对《红楼梦》两个世界的划分在红学史上具有开创性,它使《红楼梦》的研究更加深入文本内部,并以明晰的思路、简洁的方法从《红楼梦》丰富复杂的小说文本中提取简化为一个主要线索与中心思想,使人耳目一新,给人以启迪,在红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但是,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余先生的论文也存在不足之处,首先,余文将《红楼梦》的线索、内容简化为理想与现实两个世界,无法涵盖《红楼梦》 文本的主要内容与思想内涵。其次,余文将大观园世界与现实世界视为“清”与“浊”、“情”与“淫”、“假”与“真”的对立分野,将大观园世界看作是一片“净土”,难免有从道德理念上将两个世界绝对化之嫌。再次,余文把《红楼梦》的主旨概括为“主要是描写一个理想世界的兴起、发展及其最后的幻灭”,这也难以概括《红楼梦》丰富复杂的主题内涵。
根据《红楼梦》的叙事内容与思想境界,吸取余英时先生两个世界划分的合理内涵,我们认为将《红楼梦》划分为三个世界即神话世界、大观园世界与大观园之外的现实世界比较符合小说文本的实际,也基本涵盖了《红楼梦》文本的内容。三个世界的建构反映了曹雪芹独特的艺术构思与创造才能。
神话世界包含有三个神话故事:石头神话、 还泪神话、太虚幻境神话。石头神话是对女娲炼石补天原始神话的继承与改造,还泪神话、太虚幻境神话则是出于曹雪芹的“杜撰”。无论是继承改造还是独立创造,都表现出曹雪芹自觉的神话意识以及运用神话进行艺术创造的匠心。神话世界主要出现在前五回以及结尾部分,笼罩于小说的开篇与结尾,也是小说主要人物的出发点与归宿之地。在神话故事的叙述上,曹雪芹有意将故事虚化处理,描写得神龙见首不见尾,如石头的幻形、绛珠仙草的故事,太虚幻境的虚无缥缈。在描写神话人物时,曹雪芹依照神话的特点将人物神异化,像警幻仙子有如洛神般的美丽无比。一僧一道在神话世界为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生得骨格不凡,风神迥异”,在现实世界则幻形为癞头和尚、跛足道人,不以真相示人,暗示了神话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别。神话世界主要属于小说的哲学层面,用幻笔暗喻了小说的题旨,蕴含了复杂而深刻的思想,形成了整部小说的神话原型结构。
大观园世界是曹雪芹吸取了中国文学从《桃花源记》的美丽幻想到《金瓶梅》、《牡丹亭》、才子佳人小说中的“花园”意象,发挥创造性想象而为主人公贾宝玉与众女儿建造的理想国。大观园是《红楼梦》的叙事中心,仅就前八十回看,从第十七回大观园落成到第八十回,主要精彩的故事大都发生在大观园中。曹雪芹显然很偏爱大观园,他对大观园的描写从环境烘托、 人物塑造到故事叙述都采用了诗化的笔法,使这一理想国充满了诗情画意,达到了中国古代叙事文学情景交融的极致。正如余英时先生在《〈 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一文中所指出的:大观园从兴起到毁灭,体现了《红楼梦》悲剧的中心意义,同时也表现出曹雪芹理想的破灭。
大观园的高墙将园内园外分为两个对比鲜明的世界。大观园之外的现实世界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末世”,在对这一世界的描写中表现出曹雪芹对现实社会的体验、认识、观察、反省与思考以及对现实的不满,对人生的悲观绝望。曹雪芹对《红楼梦》的第三个世界,采取了客观严谨的写实手法来表现,如同他在小说中借石头之口所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
通过简要的分析可以看出,三个世界在内容上具有相对独立的描写范围,在写法上也具有较明显的差异,神话世界用幻笔,大观园世界用诗笔,大观园之外的世界用实笔,三个世界从不同的叙事层次与思想层面展示了《红楼梦》的创作主旨与丰富内容,同时又相互映照、相互转化,构成了《红楼梦》文本既层次清晰又丰富多元的立体形态。
(选自《红楼梦学刊》2006年第6期)
读后一思
《红楼梦》三个世界的建构,从真与假、出世与入世、理想与现实等多种角度,运用正与反、真与幻、浪漫与写实等多种表现手法,表达出诸多矛盾复杂的情感与思想。灵活运用多种角度、多种表现手法,对你的作文不是也有帮助么?
这首五言绝句,也写在第一回里。书中说,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从青埂峰下经过,把那块顽石上的文字从头至尾抄录回来,以《石头记》的书名在世上流传。之后曹雪芹在悼红轩里把这部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整理成长篇章回体小说,并把书名改为《金陵十二钗》,并题写了这首诗。当然这都是作者用的烟云模糊法,其实作者就是曹雪芹。这首小诗语言虽然通俗浅近,感慨却颇为深远。
《红楼梦》这天已成为饮誉世界的名著了。但是在二百多年前作者写书的那个时代,小说被看做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无聊的东西,正统的知识分子是不屑为之的。从封建阶级的正统观念来看,作者写石头“幻形入世”是荒唐的,写大观园内小儿女之间你你我我、思恩怨怨的情爱也是荒唐的,揭露那些诗礼蓉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内部的腐朽堕落,则更是荒唐、无有好处的。所以作者解嘲似地“承认”是“满纸荒唐言”。然而作者自己深深懂得他绝不是为了给世人消愁破闷儿来写这部书的,而是把自己一生“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经历,加以艺术的概括和提炼。塑造了众多类型的人物,来证明他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寄托他难以言喻的感慨,既是赞歌,又是悲歌和挽歌。
和作者关系最密切的“脂砚斋”(名姓已无可考)在书上写下这样批语:“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甲戌本第一回)可见作者是以泪和墨写下这部书的。作者担心他这部呕心沥血之作不被后人理解,预料到有人会嘲笑他愚痴。果然不出作者所料,二百多年来人们对<红楼梦>及其作者的议论真是五花八门,赞叹其博学多才者有之,欣赏其生花妙笔者有之,艳羡书中描述的歌舞繁华者有之,以宝玉或笺玉自命者有之,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更有甚者,一些封建道学家认为这部书是“诱为不轨”、“弃礼灭义”,是“淫书”,主张烧毁禁绝;并且有人编出故事诅咒作者断子绝孙,死后得了“冥报”等等。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宝钗是封建阶级典型的大家闺秀,几乎到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地步。虽然小时也偷读过《西厢记》一类的书,但在人前绝不流露;听到黛玉行酒令时说出《西厢记》中的词语,立即在背后提出善意的告诫;大观园出了“绣春囊”事件,她立即借口母亲有病搬出大观园等等,都是她“珍重芳姿”的表现。她平日不爱花儿粉儿的,穿着的也是半新不1日的衣服,这是她“洗出”“胭脂”的注脚。“淡极始知花更艳”,表明她对自己内在和外在的美都充满了矜持和自信,第五回里说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即是旁证。
“愁多焉得玉无痕”一句,直接指的是白海棠,有一条脂批说:“讽刺林、宝二人。”林、宝二人的名字都有“玉”字,他们确也“多愁”,这究竞是有意地影射呢,还是偶然的巧合?不好下断语,可聊备一说。
诗社社长李纨以为“要推宝钗这诗有身分”,这身分就是封建社会“淑女”的身分。宝钗既受了封建礼教深深的毒害,又用这种礼教去约束别人,并且自以为是在帮助人。她的悲剧就在于害已害人都不自觉。从本质上说,她不是恶人,更不是阴谋家,她的未来的遭遇也是值得同情的。
贾宝玉诗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沼一痕。
林黛玉出身书香门第,自幼研习诗书,她与薛宝钗并居“金陵十二钗”之首,可以说是大观园众位小姐中才华最出众的。在《红楼梦》的前八十回中,曹公赋予林黛玉的主要作品有《葬花吟》、《秋窗风雨夕》、《题帕三绝》等,此外,大观园的每次诗社活动,林黛玉都参与其中,作出了《咏白海棠》、《柳絮词》等一系列诗篇。这十余首诗形成了完整的风格和统一的格调,为后人品读《红楼梦》并且深入研究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提供了很高的参考价值。
林黛玉的诗词多托物自伤,感慨自己的命运和未来无所依托,海棠、桃花、柳絮、秋雨,这些事物在林黛玉的笔下获得了灵性,找到了归宿。在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情节中,十二金钗的判词纷纷出现,其中评价林黛玉“堪怜咏絮才”,这是用南朝才女谢道韫的典故比喻林黛玉,肯定了林黛玉在诗词方面的才华。同时,“柳絮”这个意象出现,让人极易产生漂泊无依之感,这种孤独贯穿了林黛玉的一生,也处处体现在她的诗句间。《葬花吟》中“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感慨;《柳絮词》中“漂泊亦如人命薄”的哀叹;《秋窗风雨夕》中“牵愁照恨动离情”的思念,纷纷表达出这一点。
此外,林黛玉曾说不喜李商隐,但她的诗风恰恰有一些义山风骨,但是将李诗中的迷蒙转化为了清愁。她的几首应制之作充分体现了这点。《咏白海棠》一诗中的“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等联,充分调动了想象力,构造出丰富的意象,同时保持了风格上的统一,整首诗清愁凄美,不愧为折桂之作。
二、黛玉诗词的经典名句
对于一首诗而言,宏观上的结构完整、风格统一固然重要,假如缺少了点睛之笔,诗则不能成诗,充其量是一些零散句子的拼凑,令人读来索然无味。曹公将最有灵性的诗句尽数赠予了颦儿,借她之手留下了许多《红楼梦》中的经典名句。
当本书的前八十回即将结束,贾家已经初现败落之势,林黛玉和史湘云深深感受到了这种无法挽回的趋势,在中秋夜的大观园即景联局中,诗句的气氛越来越冷清,最终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结尾。一句“冷月葬花魂”,成就了林黛玉最凄美的一幅写照。她总以“花魂”自比,又有中秋夜的明月映衬,这一句既应景,又对仗工巧严整,最为重要的是完美地展现出了黛玉此时孤独凄凉的心境。她对自己的病情有所预感,渐渐明白在贾家目前的局势下,自己的爱情和未来是一种不可能的奢望,只能寄希望于在如水的月色中,平静的与世界告别。
黛玉的另一佳句出自《葬花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一句继承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风格,将想象与现实结合在一起,巧妙地运用了反问,黛玉知道自己难以改变寄人篱下的现状,因此将希望寄托于无法实现的爱情,这种掺杂着迷茫与虚无的心情,让她在孤独中坚持着内心的清高,“质本洁来还洁去”成为了黛玉的最终愿望。敏感的她预知了自己最后的结局,因此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这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可以看作一种哀怨的抒发,更是林黛玉的自嘲自解。
三、黛玉诗词的情感背景
林黛玉的诗词之所以风格凄美,与她一生的遭际是密不可分的。与很多诗人一样,她的字字句句中都有自己的影子,常常化身为花魂,依附在大观园的草木上,从林黛玉的诗词中,我们可以追溯到她情感变化的踪迹。
在贾家的繁盛时期,即黛玉入贾府之初,尽管母亲贾敏、父亲林如海接连去世,她也感伤自己的命运,但是宝玉、紫鹃、三春姐妹和贾母等人从各方面为她带来了快乐与希望,因此这一时期的总体基调是比较向上的,诗风也偏向清丽,哀而不伤。这一时期的《问菊》、《菊梦》、《秋窗风雨夕》都充分体现了这点。此时的黛玉与宝玉渐生情愫,爱情的到来让黛玉从长期的愁苦中短暂解脱,父母离世、寄人篱下的痛苦得到了安慰。随着贾家的运势急转直下,敏感的她意识到了过去的富贵荣华即将结束,取而代之的是抄家的宿命,与宝玉的爱情成了她最后一丝希望,然而“木石前盟”注定是一场悲剧。《五美吟》和《柳絮词》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林黛玉通过对虞姬、西施、昭君等五位历史上著名的红颜进行描写,寻找一种红颜薄命的共鸣。《柳絮词》更是直抒胸臆,“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在江河日下的贾府,连植物都被染上了哀伤的气氛,下人们各自谋划未来,而她却束手无策,只能默默服从命运的安排,最终在贾府众人的欺骗中决然离世。林黛玉一生的漂泊在这首词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她以柳絮自比,杨花自古为离人泪,它飘零的姿态,正是林黛玉含恨魂归离恨天的宿命。
结语:
红颜已逝,空留嗟叹。林黛玉是一位以泪写诗的才女,不同于薛宝钗诗的工巧、史湘云诗的娇艳,她的诗作一如出水芙蓉,风露清愁。林黛玉诗凄清哀婉,想象丰富,同时擅于借物抒情,颦儿在大观园的一草一木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将她一生的漂泊流离,付诸于缱绻笔墨,为后人赏析林黛玉角色形象和研究《红楼梦》真实结局提供了丰富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邹自振.从林黛玉诗词看其心理流程[J].南都学坛.2006年05期.
然而,当我将自己写出的文字内容从头到尾重读一遍之后,心里却涌起不小的遗憾。一是有一处“硬伤”。薛宝琴写的十首怀古灯谜诗,最后一首《梅花观怀古》,我把它解读成浙江湖州城南东盖山麓的“梅花观”,其实薛宝琴诗中写的是《牡丹亭》戏文中的“梅花观”。这类差错很对不起读者。二是有一处文字脱漏,可能是出版社在传输书稿时造成的。三是有几则“按文”该说的话没有说到位,另几则“按文”有些话说得不够准确。四是在解读《红楼梦》中某一位人物的不同诗篇,或同一场景中不同人物的同题诗篇时,有些句子前后重复,显得啰唆。五是还有一些错别字。
这里顺便说说书中的诗词书法抄件。有的朋友见到本书后,打电话给我说,有些遗憾的是书中每一首诗词的书法抄件印得太小,再印大一点就好了。这里要说明,把抄件缩小,这是我对出版社提出的要求,我觉得印成现在这样是最佳效果。如果把这些抄件放大,这本书要么印大开本,要么分成上下两册。但是,我不喜欢大开本,也不同意分上下册。此前我曾出版过一本《朱增泉诗书集》,抄写我自己写的诗,大开本,效果并不好。两相比较,我对现在这本书的印刷效果很满意。我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读者阅读书中的文字,把这些诗词抄件缩小了印在书中,是为了证明我这本《红楼梦诗词全钞》确实是将“红诗”全部抄写了一遍,而且是用小毛笔抄的,写的是小行草。
当然,“抄”的意义也是有的,因为我此前没有见过“红诗全钞”这样的书,所以敢于握笔进行一次尝试。我的书法水平不高,但对每一幅抄件的处理是认真的。“字不好,印来补”。我到琉璃厂专门为这本书刻了一套印章。计有:我的署名章十枚,有朱文有白文,生肖章一枚;“诗、词、曲、赋、联、令、谜、偈、歌”圆形“一字章”九枚;“紅楼”“红楼诗钞”引首章三枚:贾母、贾政、王夫人、薛姨妈、刘姥姥、秦可卿、凤姐、李纨,以及元、迎、探、惜、宝、钗、黛、湘云、巧姐、鸳鸯、晴雯、袭人、妙玉、香菱等《红楼梦》人物的“人名章”二十二枚:全套共四十五枚。方章和圆章都不足一厘米大小:《红楼梦》人物的“人名章”都是长一点五厘米左右、宽半厘米左右的随形章。每幅抄件都盖上了相应的章,这些朱砂小印章点缀其间,增添了不少文化气息。每幅抄件扫描成图片前,又对宣纸加上了不同底色。开始由一位青年书法家将三分之一抄件拿去用手工设色,由于太耗费时间,另一位摄影师想出新办法设色,又快又好,他俩替我完成了这道工序。出版社为了反映这些抄件的丰富色彩,尤其是保持一枚枚小印章的朱砂印泥原色,以高成本为这本书做了四色套印,印刷效果很好。所以,我是把这些书法抄件当作插图来看的,它们起到了美化页面的作用。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说明]
林黛玉初见贾宝玉,作者对宝玉的外貌作了一番描绘,接着说:“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的极确。”就是这二首。
[注释]
1.皮囊——外表,长相。佛家称人的躯壳为臭皮囊。
2.草莽——杂草,无用之物。这句意思是:肚子里没有儒家那套仕途经济学问。
3.潦倒——困顿。
4.世务——一般社会的一套人情世故。程高本作“庶”,则只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务。今从甲戍、庚辰诸本。
5.文章——这里特指那些“诗云子曰”儒家书籍和八股之类的时尚之学。
6.偏僻、乖张——偏僻,行为不端正而偏激;乖张,性情古怪。这里说宝玉言行违背社会伦理,不合中庸之道。
7.乐业——对家业感到满意。
8.不肖——不像(肖)自己祖先的子孙,即所谓逆子。
9.寄言——告诉。
10.纨袴、膏粱——指代富贵人家子弟。纨袴,细绢裤。膏粱,见《好歌注》注。
11.莫效——不要效法。
[鉴赏]
这两首词里说贾宝玉是“草莽”、“愚顽”、“偏僻”、“乖张”、“无能”、“不肖”等等,看来似嘲,其实是赞,因为这些都是借封建统治阶级的眼光来看的。作者用反面文章把贾宝玉作为一个封建叛逆者的思想、性格概括地揭示了出来。
在曹雪芹的时代,经宋代朱熹集注过的儒家政治教科书《四书》,已被封建统治者奉为经典,具有莫大的权威性。贾宝玉上学时,贾政就吩咐过“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然而贾宝玉对这些“最要紧的东西”偏偏“怕读”,以至“大半夹生”,“断不能背”。这当然要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草莽”、“愚顽”、“无能”、“不肖”了。但贾宝玉对《西厢记》、《牡丹亭》之类理学先生所最反对读的书却(/wenxue/)爱如珍宝;他给大观圆题额,为芙蓉女儿写诔文,也显得很有才情。在警幻仙姑的眼中,他是“天分高明,性情颖慧”。可见,思想基础不同,评价一个人的标准也不一样。
贾宝玉厌恶封建知识分子的仕宦道路,尖刻地讽刺那些热衷功名的人是“沽名钓誉之徒”、“国贼禄鬼之流”;他一反“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他嘲笑道学所鼓吹的“文死谏、武死战”的所谓“大丈夫名节”是“胡闹”,是“沽名钓誉”。贾宝玉这些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偏僻”、“乖张”、“大逆不道”的言行,正是表现了他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的大胆挑战与批判。而“那管世人诽谤”,则更是对他那种傲岸倔强的叛逆性格的颂扬。
贾宝玉的叛逆思想在当时是进步的。但他毕竟是一个生长在封建贵族家庭里的“富贵闲人”。他厌恶封建统治阶级的人情世故,不追求功名利禄,却过惯了锦衣玉食的剥削阶级生活。所以,一旦富贵云散,家道败落,也就必然“贫穷难耐凄凉”了。
细究词意,宝玉后来不幸的遭遇,是与他始终不改其“偏僻”、“乖张”的行为有关的(当然,贾府之败还与王熙凤等人的劣迹有关)。他挨父亲板子那次,贾环告他逼淫母婢,这还不过是“手足耽耽小动唇舌”,然已足使“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旦真正遭到“世人诽谤”,后来当然要严重得多。袭人曾因宝玉“心迷”黛玉,错向她诉说了“肺腑”之言,而“吓得魄消魂散”,禁不住掉泪暗想:“如此看来,将来难免不才之事,令人可惊可畏……如何处置,方可免此丑祸!”(第三十二回)看来,在曹雪芹笔下,这个所谓“不才之事”和由此招来的“丑祸”确是没有能够避免,因此宝玉才会落到我们在《好了歌注》中已说过的那种“贫穷难耐凄凉”的境地。
“梦幻”,既可是的回忆中家族的鼎盛钟鸣,亦可是万丈红尘中的百态世情; “隐去”,既可是隐而不提,亦可是隐喻于其他意象之中
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校去,觉其行至见识,皆出于我之上。
作品以女子为主体,以男子为提线。
不可否认,文中所有女子正如作者所说“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其品格、性情、才华、能力皆不输于男子,甚至可以说经过了“典型性”的处理,每位女子身上都集中展现出作者所观察领略到的人性的角度。
但是,所有女子皆困之于闺闱之中,她们被圈养,被利用,被舍弃,哪怕她们幽思独具、言语多姿、态度纷纭、才能超拔,不过是在男子所允许的一个囚笼中或是做稳了奴隶而一心只求主子赏识、或既不愿放弃人的尊严又无法无视眼前的利益的纠结彷徨、又或非暴力的自我厌弃与放逐。第一种的典型代表即宝钗袭人,第二种的典型代表即黛玉晴雯,第三种的典型代表即惜春妙玉。
从屈原起,女子便有了新的隐喻之意(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予以善淫)——臣。那么便不难理解作品为什么写这样一群女子,或许只是借女子之体,而寄寓自己某些无奈之感慨:哪怕是再多的努力,依然逃不过所谓的“雷霆雨露皆为君恩”,不过是那高高在上的人手中的木偶,他喜欢时无所谓时,可以任由你蹦跶,他一旦不高兴,总逃不过那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他依然可以将你打入尘埃泥泞。
所以,作品中哪一个女子不是受害者?哪一个女子能够最终逃脱命运的主宰与安排?哪一个女子能够逍遥而得自在?圆滑如宝钗,清高如黛玉,爽利如凤姐,豁达如湘云,英飒如探春,冷寂如惜春……又有谁能够逃脱?
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
自嘲谦逊之语,故事本身确实可以使其中的女子之迹彰显,亦是打破话本传奇常规写法,可于人消遣谈资。然一“亦”字展示出本意未明,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各人自有会心之处,是大清盛世家族的渐趋没落也好,是明末清初政权迭替的感慨也罢,且看读者基于自己的背景接受了什么。
在我看来,作者能够在经历过由“锦衣纨绔”“饫甘餍肥”而“茅椽蓬牖”“瓦灶绳床”之后,依然能够静观“晨夕风露”漫看“街柳庭花”,可见其心性之豁达。这种人,心志强悍到虽看似浸入三千弱水,但不过拂叶穿花,只坚守早定于心间的一瓢清泓。这不由让我想起宝黛二人的那一番对答——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黛玉道:“瓢之漂水奈何?”宝玉道: “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黛玉道:“水止珠沉,奈何?”宝玉道:“禅心已作沾泥絮, 莫向春风舞鹧鸪.”黛玉道:“禅门第一戒是不打诳语的.”宝玉道:“有如三宝 ”。
那么,继续回答我们的问题,如此一个内心极度自信至强悍、性情极度豁达至旷放的文人,他写下这个故事的本意是什么呢?且看通灵宝玉“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之后留下的一首偈语: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做奇传?
开篇即言“将真事隐去,借通灵之说”,那么通灵宝玉的感慨是否也是自己一番红尘恣意与萧瑟之后内心的太息?
通灵宝玉是女娲炼以补天之石,岂能说是“无材”?人间富贵乡里看尽世情,凡尘浮华梦中阅遍百态,岂可言“枉入”?
所以,不过是一身才华抱负只落得故作洒脱无稽的自嘲之语,而他真正在意的是自己这半世所历一生传奇,但愿有人记得,但愿有人提及,但愿有人心有戚戚。至于那些更深的东西,非我所能顾及。
那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
此为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二位看尽沧海桑田的仙士对石头的告诫,亦是作者对自己所经历所观摩所体悟到的人情世故的感慨。文人嘛,动辄对人生的短促与韶光的流逝、生命的脆弱与内心的不屈生发出感慨,似乎渐渐成了传承。但有的文人将其呈现为酸楚与悔涩,有的文人将其呈现为淡泊与清虚,而有的文人将其呈现为操守与坚定。
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
从第一次读红楼我就很疑惑,为什么以石头开篇谋局呢?直到有一天于先生说在自己的认知里石头这个意象有无根由的意味,如孙悟空是从石头缝儿里蹦出来的。我豁然开朗,大呼原来如此!而文本中不断强调其年代地域皆不可考不正是其佐证吗?作者只是想写下那些自己不忍掩埋于历史尘埃中而又无关乎时间变迁与空间辗转的奇传,他的心太大,他的志太高,他想写的是人情的乐与悲,是人性的真与伪,是人世的盛与衰,是对最普世真理的洞明。
空空道人遂向石头说道:“„„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
第一件,再次强调“无朝代年纪可考”。显然作者是有所担心的,也许著作中某些情节会让时人联想到某些或许大面积内或许小范围中的时事,总之是作者的视听范围之内可接触到的。作者甚至为了艺术性而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夸张,致使清高者近于矫情,不堪者系连秽乱。如此,如有人对号入座,岂非被认为污人名誉,毁人家风?所以作者不得不强调“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第二件,再次强调不涉朝政。因为作者本心极为清楚,政治早已将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其中,若非政治原因,一个世家又如何能够在一夕之间覆亡?这才是“善恶终有报”的讽劝之意,也是大厦倾颓世事变迁的虚无之旨。但是,一个世家子又如何不知政治的虚伪与肮脏?如果就此呈现,在那个文字狱盛行的体制下,自己可能连一份洒脱的自嘲都不可得,又谈何流传?所以,作者不仅从行文本身尽量避免政治因素,只谈无涉政治的“异样女子”,且不断强调即便是这些女子小有才情,亦算不得大贤大忠的德能。
一、 以咏物诗、抒情诗来表现林黛玉的个性与才华
1.咏物诗
如果把《红楼梦》的玄妙诗喻为人物之筋骨的话,那么咏物、抒情诗是人物之血肉。《红楼梦》中的咏物诗,无论是从诗词本身的艺术水准看,还是从它们与所属人物性格特征的吻合程度看,都堪称典范之作。尤其是后面一点,更是红学家们津津乐道的。反向观之,曹雪芹在为书中人物代拟诗词时,却不见有作者代拟的痕迹,它贴切地反映了人物的个性特征与才华,成为我们观察书中人物性格的直接证据。值得注意的是林黛玉,她是具有灵心慧性的女性,其诗作在艺术上表现出的较高造诣,形象地反映了她的性格特征与才华。
林黛玉的咏物诗不仅是《红楼梦》中艺术个性最为鲜明的,而且是我们借以窥视林黛玉个性特征的最佳窗口。林黛玉是一位颇具诗人气质的女性,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特殊的境遇使她形成了多愁善感、敏感自尊、孤高冷漠的性格,这些性格在贾府中并不讨人喜欢,但她那掩不住的诗才,却使得这一形象光彩照人。林黛玉在《世外仙源》(第10回贾之春归省时作)一诗中初露才华。在《世外仙源》一诗中我们不难发现,林黛玉的意趣就有别于他人,全诗字句清新脱俗,全然没有别人的邀宠颂圣之意味。而后,在《咏白海棠》、《咏菊诗》、《螃蟹咏》三首诗中,她的才情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那“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的《咏白海棠》诗,“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李纨语),更显风流别致。脂砚斋在此段的评语也与之相仿:“逸才仙品”。林黛玉的诗句雅致清新,诗趣活泼超俗,造境自然典雅,在群芳中脱颖而出。
第三十八回在她夺魁的三首菊花诗《咏菊》、《问菊》、《菊梦》中也有别于他人的志趣。她以菊花为喻,把被吟咏的对象人格化,充分表现了自己孤标傲世、不惧霜秋、高洁自爱、珍视自由、藐视庸俗的高贵品格。如“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通篇充溢着精神的芬芳。不过笔者最喜欢的还是那两句朗朗上口的“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至此,不知言人乎?花乎?其实两者已融为一体,与其说是咏物,倒不如说是言志。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人们印象中,林黛玉常常是忧郁的,低沉的,而她实则是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在同一回中,心境稍佳时的她也曾豪情满怀地吟颂道:“鳌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干觞。”(《螃蟹咏》),并笑对宝玉说:“这样的诗,一时要一百首也有。”其昂扬的生活情趣跃然纸上。
2. 抒情诗
林黛玉无疑是曹雪芹最为钟爱的一个人物形象,对于这个“诗女郎”,曹雪芹是以充满爱抚、充满诗意的笔触来描写的。黛玉始终生活在诗的意境之中,她的一生都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先看《题帕三首》(第三十四回),这是宝玉派晴雯把“半新不旧的两条绢子”送到潇湘馆后,黛玉“神痴心醉”地想了一会,欣然动笔而写的抒情诗。这三首诗不是黛玉的经意之作,却是她的肺腑之声。它们毫无雕饰,直抒胸臆,是黛玉经过长期相思煎熬终于得到定情之物的欣喜,是苦苦挣扎的苦闷灵魂初见曙光后的感泣。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三首诗所咏的爱情纯洁清新,颇似友情,这固然与黛玉高洁狷介的性格有关,但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她对爱情中的男女地位持有平等的观念。这就是为什么林黛玉有别于其他古典小说的女主人公的原因之所在,更是这一艺术形象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
林黛玉卧病潇湘,在秋窗夜雨中,百感交集,写了那首《秋窗风雨夕》,这首诗除了因病势加深表现出极度苦闷、颓伤的情绪外,也隐约地流露出未来与宝玉生离死别的不祥预感。同时,作者在20句诗中竟不怕“词穷”之险,大胆地用了15个“秋”字把黛玉凄凉的秋情和泪水交织成一幅“潇湘夜雨图”,面对萧杀的秋风夜雨,黛玉不禁诘问:“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这充分表现了黛玉对理想破灭的大声呐喊。
但最足以代表黛玉心声的则是《葬花吟》、《桃花行》这两首长篇歌行,《葬花吟》是黛玉诗中的压卷之作,是她用血和泪铸成的绝唱,它曾打动了历代多少读者的心。脂砚斋曾评此诗曰:“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把落花比喻为女性的凋丧,是我国诗家的传统手法。黛玉此诗也采用了这种手法,所不同的是,那随风飘飞的落花是她寄人篱下,不知归宿于何处的象征。同病相怜,惺惺相惜,所以她携锄葬花,且为之一洒同情之泪。
黛玉此诗完全摆脱了传统,全诗长52句,其目光却始终对准“闺中女儿”这个自我。诗中的花鸟景物反复出现,它们都是诗人心灵的衬托。“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两句是此诗第二部的归结语,是诗者对理想苦苦追求无果而发出的内心世界的诘问,更是她试图挣脱“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恶劣环境的呐喊!但她更明白这种抗争最终只能落得“一抔净土掩风流”的悲剧性结局,于是她只能消极地发出“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的慨叹,并以此来保存自己玉洁冰清、不随波逐流的高尚品格。
《葬花吟》是用血泪谱写出的动人诗篇,凸显出人物的激情。诗歌的内容与人物的行动、心理状态以及未来的命运的预示和诗歌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人物情节发展和行动的有机构成。《葬花吟》成为林黛玉悲剧命运的转折点,并为她后来的香消玉陨作了明显的注脚。可以说,假如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没有《葬花吟》的美饰,她将显得暗淡无光;假如《红楼梦》这部巨著没有《葬花吟》的点缀,它将显得冷漠干瘪!《葬花吟》可以说是曹雪芹用诗歌来表现人物个性、丰富人物心灵的最高典范!
二、 以玄妙诗为骨骼勾勒黛玉的命运结局
《红楼梦》中的灯谜诗,表面是在猜谜游戏,实则另有深意。这些灯谜诗托物寓意,一方面刻画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另一方面暗示了人物的命运。第二十回、第五十回灯谜谶语很多,下面只择黛玉的灯谜诗为例加以分析。“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见狰狞。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其诗谜底是“走马灯”。她以“騄駬”(千里马)自喻,隐示自己虽才华出众,但终无立足之地。这与她曾说的偈言“无立足境,是方干净”是一致的。灯谜诗实则暗示了她悲剧性的结局。
总之,《红楼梦》中的诗词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为刻画人物形象而服务的。当它出自不同的人物之口时,便表现了不同人物的精神世界,表现了不同人物对社会、人生、理想、价值的感悟与希冀。然而,这仅仅是冰山之一角,《红楼梦》诗词就像一座万紫千红、流金溢彩、蝶恋蜂爱的大花园,有道不尽的色彩与芬芳,它的内蕴极其丰富。《红楼梦》中的诗词既符合诗词本身的内在规律,又对优秀的中国传统诗词有所创新,同时对当代诗歌又具启迪借鉴作用。这些有待更多的学者去探讨和论证。
参考文献
[1]李哲良.红楼禅话(第九章)[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4.
[2]郭卫.红楼梦鉴赏(第二章)[M].北京:光明出版社,1998.8.
[3]莫砺锋.论红楼梦诗词的女性意识[J].明清小说研究,2001(2).
[4]朱彤.蕴深曲之致,出难写之境[J].红楼梦学刊,1988(3).
[5]姜志军,陈世澄.浓郁:《红楼梦》诗词的佛道色彩[J].红楼梦学刊,1996(3).
《红楼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交织在一起的世界,在里面我们读到了道德的陈腐,也读到了社会的.悲凉。在这部小说中,除了描述故事情节的文字外,那一首首诗词亦是十分精彩。下面让我们一起阅读红楼梦诗词吧!
1、《叹香菱》
根并荷花一茎香,
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
致使香魂返故乡。
2、《晴雯曲》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毁谤生,
多情公子空牵念。
3、《紫菱洲歌》
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
蓼花菱叶不胜愁,重露繁霜压纤梗。
不闻永昼敲棋声,燕泥点点污棋枰。
古人惜别怜朋友,况我今当手足情!
4、《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5、《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
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恐哭损残年。
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
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
奴去也,莫牵连。
6、《聪明累》
机关算尽太聪明,
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
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
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忽喇喇似大厦倾,
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
叹人世,终难定。
7、《红豆曲》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
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
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
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
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
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8、《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9、《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10、《题帕三绝》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11、《葬花吟》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
独倚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咏白海棠限门盆魂痕昏
《探春》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宝玉》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湘云·其一》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魂。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
《湘云·其二》
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
二、菊花诗
《忆菊·蘅芜君》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种菊·怡红公子》
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故故栽。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
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泉溉泥封勤护惜,好知井径绝尘埃。
《供菊·枕霞旧友》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
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
《画菊·蘅芜君》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簪菊·蕉下客》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菊梦·潇湘妃子》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访菊·怡红公子》
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愁。
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挂杖头。
《对菊·枕霞旧友》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咏菊·潇湘妃子》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问菊·潇湘妃子》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菊影·枕霞旧友》
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
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
《残菊·蕉下客》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三、咏柳
《如梦令》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西江月·宝琴》
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
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
《如梦令·黛玉》
粉堕百花州,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逑。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临江仙·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四、大观园题咏
《旷性怡情匾额·迎春》
园成景备特精奇,奉命羞题额旷怡。谁信世间有此境,游来宁不畅神思?
《文章造化匾额·惜春》
山水横拖千里外,楼台高起五云中。园修日月光辉里,景夺文章造化功。
《凝晖钟瑞匾额薛宝钗》
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
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
《有凤来仪臣宝玉谨题》
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
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
《怡红快绿》
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
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
《万象争辉匾额·探春》
名园筑出势巍巍,奉命何惭学浅微。精妙一时言不出,果然万物生光辉。
《文采风流匾额李纨》
秀水明山抱复回,风流文采胜蓬莱。绿裁歌扇迷芳草,红衬湘裙舞落梅。
珠玉自应传盛世,神仙何幸下瑶台。名园一自邀游赏,未许凡人到此来。
《世外仙源匾额·林黛玉》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蘅芷清芬》
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
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五、即事诗
《春夜即事》
霞绡云幄任铺陈,隔巷蟆更听未真。枕上轻寒窗外雨,眼前春色梦中人。
盈盈烛泪因谁泣,点点花愁为我嗔。自是小鬟娇懒惯,拥衾不耐笑言频。
《秋夜即事》
绛芸轩里绝喧哗,桂魄流光浸茜纱。苔锁石纹容睡鹤,井飘桐露湿栖鸦。
抱衾婢至舒金凤,倚槛人归落翠花。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拨索烹茶。
《夏夜即事》
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
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纳柳风凉。水亭处处齐纨动,帘卷朱楼罢晚妆。
《冬夜即事》
梅魂竹梦已三更,锦やむ衾睡未成。松影一庭惟见鹤,梨花满地不闻莺。
女儿翠袖诗怀冷,公子金貂酒力轻。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
六、食螃蟹咏
《宝玉》
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却无肠。
脐间积冷馋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
《宝钗》
桂霭桐阴坐举殇,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黛玉》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红楼梦中的诗词鉴赏】推荐阅读:
红楼梦中林黛玉诗词06-16
红楼梦高中小说鉴赏09-10
《红楼梦》中的爱情秘籍11-07
读《红楼梦》有感:红楼三悲11-26
关于四大名著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读书心得10-29
红楼梦 导读10-05
红楼梦结局11-05
解读红楼梦11-12
续写红楼梦作文07-12
红楼梦章回赏析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