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楼毕业设计doc

2025-01-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学楼毕业设计doc(通用6篇)

教学楼毕业设计doc 篇1

一、教材分析:

大气压是重要的物理现象,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本节课包括“证明大气压存在”和“测定大气压的值”两部分。有2个较为重要的科学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托里拆利实验。

二、教学设计理念:

遵循“积极整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多媒体资源、网络资源、实验资源)”、“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注重科学探究等多样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等理念。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气压及产生原因,能说出马德堡半球实验及其它证明大气压存在的事例;能用大气压知识解释简单现象。

2、了解测大气压的方法及托里拆利实验,记住大气压的值。过程与方法:

经历学习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和动手实验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索研究的科学精神,体会平衡(等效、转化)的科学思想和知识间的联系,提高科学素养。

四、教学用具:

马德堡半球,两用抽气筒,玻璃杯,硬纸板,水槽,量筒,皮碗(塑料挂衣钩),烧杯,足够的水,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钩码,细线,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大气压现象及解释;难点:托里拆利实验;

突破方法:通过设计实验,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课件演示等方式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课件)演示覆杯、瓶盖上升、瓶吞蛋、金属盒变形等四个小实验,引起学生兴趣,组织讨论后指出与大气压有关,引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证明存在: 引导学生利用现有器材设计完成与大气压有关的小实验。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小实验,教师巡回指导了解。一段时间后,师生共同分析所作实验(以学生分析为主)。

教师指导完成马德堡半球实验,师生借助课件共同分析,引出大气压的存在及作用;屏幕展示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指出这些实验可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而马德堡半球实验还证明了大气压非常大;

(三)问题激思,设计探索:

提出:大气压到底多大?如何测量?能不能利用已有器材并结合已有知识设计实验?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巡回指导了解。一段时间后,请部分学生说明展示所作实验并组织讨论可行性,逐渐引导学生认识到可以间接测量大气压,进一步认识到可以用学过的液体压强的知识测量大气压,从而引出托里拆利实验。

(四)观察思考,分析讨论:

托里拆利实验不能在课堂上演示,怎么办?看录像!课件展示实验过程。(提出观看要求)展示思考问题:

1、为什么要将玻璃管内灌满水银?

2、水银柱开始时下降说明什么?

3、后来停止又说明什么?

4、试管内水银柱的上方是真空还是空气?

课件动画展示分解实验后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上述问题并要求学生计算大气压大小:

(P=ρgh=13.6×103 Kg/m3 ×10N/Kg×0.76m=103360pa≈10 5pa)并指出大气压的值可以用mmHg来表示。

出示几个与托里拆利实验有关的问题,通过分析加深对实验的理解。计算大气压支持水柱的高度,了解格里克的气压计。要求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实验思想。(平衡、转化等)

(五)拓展应用,联系实际:

1、解释引入新课的四个小实验中的道理;

2、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大气压?(屏幕展示并适当解释)

(六)总结评价,交流建议:

师生总结本节主要内容,谈收获,互相评价并提出建议; 出示课下阅读、完成实验的资料及网址,引导学生课下继续学习了解有关知识。

七、板书设计:(略)

八、课后反思:(略)

说《大气压强》教学设计七星一中

四季教学设计.doc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八、九、无”4个字。认识两种笔画“乚、乙”和4个偏旁“月、雨、口、禾”。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字和练习朗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知道四季的不同特点,激发学生对四季的美的感受。教学过程:

一、从图入手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四季的景色,学生欣赏。

2、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一个季节,说说这个季节的景色特点。学生说哪个季节,就出示表示哪个季节的字卡(春、夏、秋、冬)挂在黑板上,让学生认识这四个生字。

3、师:每项个季节都有各自的景色特点,都很美。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美丽的四季,去欣赏四季的景色吧!出示课题——四季。学生齐读。

二、自由选读体会诗境

(一)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音。

(二)在学习小组内读给同学听,互相纠正读错的字音。

(三)指名朗读,要求定位在读对,读通上。

(四)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练习朗读,并体会。

(五)随着学生交流,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看图说出春天的景色,说说草芽的样子。学生交流后,指名读,及时评价。

说一说春天还能看到什么

2、荷叶圆圆,他对青蛙说:“我是夏天。” 说一说夏天还能看到什么 指名朗读,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3、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 说一说秋天还能看到什么 指名读,评价。

4、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

先说一说为什么喜欢冬天,说说冬天能玩什么。再用朗读竞赛的方式来组织读好这一小节,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加动作。

5小结:你看,其实四季都很美,只要你用心地去读读,去感受,你就会发现四季的美丽与可爱。

三、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文

(一)教师谈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四季》这首诗歌。刚才你们一节节读得挺好,老师也想跟你们比一比。

(二)老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练读,小组里学生互读互评。

(四)指名朗读,伺机进行评价。

(五)自由练背诵——小组合作背——全班齐背。

四、拓展训练创编诗歌(以文中出现的句式创编)

(一)试着引导学生创编

1、出示图片(有桃花、蜜蜂),并提供句式:

桃花(),他对()说:“我就是春天。”

2、出示图片(有柳枝、行人等),提供句式:

柳枝(),他对()说:“我就是春天。”

(指名说,指名学生说,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动态等方面去说。)

3、不出示图片,只提供句式:

(),他对()说:“我就是春天。”

(二)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创编

1、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仿照书上的句式创编,教师巡视指导。

2、各小组上台汇报(可以派代表,也可以四人一齐上台),教师伺机评价指导。

3、教师小结创编情况。

五、拓展练习,课外延伸作业

(一)口头创《四季》,请家长记录,并向校刊投稿。

(二)用画画出你喜欢的四季美景,在班级的展示台展示。(以上两项任选一项完成)

教师小结:大自然真是神奇呀,一年四季变换的景色是他的杰作。大自然是最了不起的画家。教学板书:

四季

草芽尖尖

荷叶圆圆 秋

谷穗弯弯 冬

教学楼毕业设计doc 篇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波纹”、“荡”、“返”、“欢快”。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回声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等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求新知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是一篇科学童话,它通过小青蛙在石桥洞里听到自己叫声的回声以及和妈妈的对话,生动有趣地说明了什么是回声和产生回声的原因,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兴趣。

课文的重点也就是难点,即青蛙妈妈对小青蛙说的话“孩子,你的叫声就像这水的波纹。水的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你在桥洞里叫,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也要返回来。这样,你就听到自己的声音啦。”(第五自然段)

声波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水波现象也未必是7岁多的儿童所留意观察过的,更何况水波与声波类似关系的文字叙述,这些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都是十分抽象而又难以理解的。因此,必须化抽象为形象具体,必须让学生通过切身的体验去理解。应用多媒体教学固然可以把声波、水波及其关系表现出来,但多媒体课件毕竟还是一种模拟,给学生的仍然不是切身的体验。

所以,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课文的重点、难点,相应的教学对策定为实物演示与多媒体课件的优化组合:即水波的荡出去又荡回来,是以教师的实物情景演示和学生的实物情景操作去促使学生获得真切的体验;再将实物演示的观察所得用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去示意水波,用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去示意声波怎样传出去又返回来;最后在多媒体课件中把水波和声波进行形象类比,从而让学生达到真正的理解掌握。

三、教学对象分析

二年级学生求知欲强,但观察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在学习四、五自然段时,采用了实物展示平台进行水槽投石击水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把水波变化和声波变化这两个重点难点内容制成动画配上音,化抽象为直观,把科学性和直观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生年龄小,爱读有趣的童话,因此充分运用课件展示生动有趣的卡通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始终注意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尤其是对重点词句段更是反复读,不断揣摩,潜心感悟,读出变化的语气,体验情感。

小学生表现欲强,爱与人沟通交流,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交流,自己的演示说明,自己的动作揣摩,自己的角色表演,去探索、去想象、去理解。

四、教学策略及教学设计 1.利用教学课件,创设情境,自主感悟(1)本课导入时,利用课件播放三种声音,让学生判断是什么声音,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再放出回声,引出课题,并对课题质疑,为学生探求新知指路,营造一种乐学的氛围。

(2)运用声音和画面,以境激情。导入新课后,边配乐范读,边展示教材情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完课文后,看动画片《回声》片段,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3)课件的动画模拟与真实的水波演示相结合,不仅化抽象为直观,而且模拟与真实相得益彰。为了帮助二年级的学生理解看不见、摸不着的声波是怎样传出去、返回来的,把青蛙妈妈投石击水、小青蛙在桥洞里叫这两部分重点、难点内容制成多媒体动画,配以真实的水波演示,把科学性和直观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2.以读代讲,以读悟情

课文中小青蛙的情感是随着对回声的认识的变化而变化的,由高兴→奇怪→高兴→欢快。这是课文的情感线索。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尤其是对重点词句段要反复读,不断揣摩,潜心地感悟,读出变化的语气,体验情感。

3.打破常规教法,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

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听老师范读初步整体感知后,先引导学生直奔重点,学习四、五自然段。通过做实验,课件演示,小组讨论汇报等方法进行理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再回过头来指导学生学习一、二、三和六自然段,让学生了解问题是怎样提出,怎样解决的。

多种教法的灵活运用,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恰到好处的激励性评价,使学生的情感升华,整个课堂的气氛民主、开放。

五、教学媒体设计 1.多媒体课件设计

课件分为三个模块——导入模块、理解模块和扩展模块。总体结构如下:

导入模块是鼓声、流水声、鸟叫声及回声等音频资料,在导入教学时运用,目的是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解模块包含范读、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部分。范读部分为背景音乐和随着音乐依次出现的7幅反映课文内容的画面。文字部分为课堂练习题。图片部分即7幅反映课文内容的卡通图画。动画部分为水波和声波的情景模拟。视频部分为影视片《回声》的片段。

扩展部分是发散性提问:假如小青蛙跳出桥洞,还会有回声吗?为什么?(配小桥图)2.水波演示设计

用一玻璃水槽置于视频展示台上,投入小石块,即可产生水波。与课件中的水波模拟动画相结合,以增强学生的真实体验。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课件显示】鼓声、水流声、鸟叫声。听,这些是什么声音? 【课件显示】回声。这又是什么声音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回声》。(板书:

18、回声)3.齐读课题,对课题质疑。

(二)质疑定向,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配乐范读。

【课件演示】课文内容的7幅图。

2.听了老师的朗读,看了这些美丽的画面,你知道了什么?

(三)理解感悟 1.课文的四、五自然段就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回声,它是怎样产生的。自由轻声读课文4、5自然段,想: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说的?

2.学习第四自然段。

【课件演示】青蛙妈妈带小青蛙跳到岸上的画面。

(1)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点读、画动词、齐读、边学做青蛙妈妈的动作)

(2)【课件演示】文字:青蛙妈妈带着青蛙跳到岸上,它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

【实物演示】把石子扔进水里,水面会发生什么变化,我们做个实验看看。

(3)河水是这样变化的吗?(找读句子)【课件演示】文字:(指名学生口头填空。)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荡)回来。

(4)我们来看看河水的变化。

【课件演示】动画1:青蛙妈妈投石击水,河水激起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

(板书:水的波纹)

(5)指导朗读。3.学习第五自然段。

水能击起波纹,声音也有波纹,让我们听青蛙妈妈是怎样说的?(1)点读青蛙妈妈说的话。(学生标句子序号)。

【课件演示】文字:青蛙妈妈的话①孩子,你的叫声就像这水的波纹;②水的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③你在桥洞里叫,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也要返回来;④这样,你就听到自己的声音啦。

(2)自由读、想:从青蛙妈妈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3)分小组讨论交流。(4)点名说。

相机完成填空作业。【课件演示】

水的(波纹)碰(荡)(河岸)

声音的(波纹)(返)(石壁)碰(理解:返)

(5)看动画理解。

【课件演示】动画2:小青蛙在桥洞里叫,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又返回来。

相机指名学生和老师一起板书。(板书:声音的波纹)

(6)小青蛙明白了吗?它怎么说的?(点读,齐读)(7)指导朗读第五自然段,分角色朗读。

(8)你们明白了吗?请两个小朋友来表演,一个演妈妈,一个演聪明的小青蛙,告诉妈妈你明白了什么?(学生戴头饰表演)

4.学习第一自然段。

小青蛙在妈妈的帮助下明白了它听到的是回声,它是在哪儿发现回声的?

【课件演示】小桥图。

(1)这就是那个桥洞,你觉得这周围的景色美吗?美在哪儿?(2)指导朗读。

5.学习第二、三自然段。小青蛙是怎样发现回声的。

(1)自由读二、三自然段,用“________”画出小青蛙说的话,用“~~~”画出它的回声。(师生分角色读,分左右两组读回声)

(2)小青蛙以为有一只看不见的青蛙学它说话,奇怪极了,它是怎样问妈妈的?妈妈是怎样回答的?(点读、评价、指导朗读)

6.学习第六自然段。

妈妈把小青蛙带到岸上,用石子击水这个实验让小青蛙明白了它在桥洞里听到的是自己的声音,它太高兴了,又回到了桥洞里呱呱叫。我们来读第6自然段。

(1)点读。

(2)这次小青蛙听到回声心情有什么变化?(理解:欢快)它还会说些什么?(自由说),让我们一起来学青蛙呱呱叫,把它想说的话说出来吧!(全班学生说)

(3)齐读。

(4)多有趣的回声啊,但是„„ 【课件演示】扩展提问:假如小青蛙跳出桥洞会有回声吗?为什么?(5)同学们都学懂了,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准备了一段动画片请大家欣赏。

【课件演示】影视片《回声》片断。

(四)总结扩展 1.齐读全文。

2.回声是多有趣的自然现象啊!其实,在生活当中还有许多这样有趣的事,只要小朋友们多听、多看、多想,就能发现,弄个明白。

3.还有哪些地方有回声呢?带爸爸妈妈或朋友去找一找,亲耳听听自己的回声,请你来做小老师,告诉他们回声是怎样产生的。

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分析

唤起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自然导入新课。

直觉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先导,让学生看题目就发问,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为学生探求新知指路。

运用声音和画面,以境激情,整体感知课文。自然导入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以动作助理解。

作水槽投石击水的实验。教师先做示范,让学生观察水面变化;后请学生演示,指名学生说。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有感性认识,再播放多媒体课件的模拟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波纹”、“荡回来”这两个词。

为了让学生看清楚河水的变化,注意用鼠标点按,让画面暂停,引导学生看清一圈“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

化抽象为具体,把瞬间变化的事物定格在屏幕上,便于学生观察理解,反复操作可以使观察能力不同的学生都能看清楚、弄明白,为后面学习声波的知识打下基础。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画面吸引学生继续学习,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段话是教学的重点、难点。要让学生潜心读书,边读边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并且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在讨论交流中受到启发而达到自悟。

注意先让学生完整看一遍,再点按鼠标暂停,让学生看清声音的波纹传出来,碰到石壁又返回来。

看动画理解过程中指名学生和老师共同板书,老师画传出去的声波,学生用另一种颜色画声波怎样返回来。这样把学生观察到的内容通过自己的绘画展示出来。

“回声”是较抽象的知识,通过自读自悟,看动画,参与板书使学生知道了它是怎么回事;角色表演把文字化为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而且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丰富了学生的视、听、动觉形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整个重点难点部分完成了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转换过程,使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互补促进。

从这句入手,引导学生循果求因,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把观察与想象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美,使学生进入情境。把朗读与理解,朗读与欣赏结合起来,有效地丰富学生的语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的情感和文章的情感同步前进,使学生的心态进入言语角色。

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回声产生的原因。再现有趣的回声,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找回声,听回声,亲身体验学过的知识,当小老师讲道理,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又把学到的知识转成自己抽象的语言,加速了语言的内化。

七、板书设计

水的波纹:

声音的波纹:

课文中的叙述是抽象的,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演示是化抽象为形象具体,那么,板书则是在形象具体后的抽象概括,是学生理解了的表现。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演示的形象具体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八、练习设计

结合课文,精心设计练习题。在教学第四、五自然段时,配合课件的动画,设计了一系列相关的题目,或找画动词或填空,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

练习1:划出表示动作的词,并填空:

青蛙妈妈带着青蛙跳到岸上,它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荡)回来。

练习2:给青蛙妈妈的话标上序号,并根据这段话填空:

孩子,你的叫声就像这水的波纹。水的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你在桥洞里叫,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也要返回来。这样,你就听到自己的声音啦。

简便计算教学设计.DOC 篇4

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加减法简便计算.(教材第39页例

1、例2及“做一做”,练习七第1~8题.)

教学要求

1.掌握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方法.

2.灵活地掌握计算技巧和策略.

3.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简便方法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成情境

我们每天在学习,在看书.小明有一天在看《格林童话》,他对我说:“这本书我昨天看到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你知道他还剩下多少页没有看吗?

学生汇报:要知道还剩下多少页,就必须知道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如果老师告诉你这本书有234页,你可以怎样计算呢?

学生独立列式.

汇报:234-66-34

二、自主探究

1.揭示课题: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2.你能说一说你列式的理由吗?

3.这道题你可以怎样计算呢?

4.学生自由地计算.

5.学生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学法尝试:一般先用234-66,再用差减去34,顺着依次计算.我发现66和34是互为补数的数,所以,66和34都要减去,我可以将它们一齐减去,也就是用234-(66+34)=234-100=134,说明小明已经看了100页,剩下134页.针对这道题,因为234和34是同尾数,如果将它先减去,会得到整数,再减去66,也很简单,也就是234-34-66=134.]

6.你总结出了同尾数,大家举例说一说哪些数是同尾数.如果是同尾数,若做减法,可以简便,若做加法就不能简便了.

7.在加减简便运算中,如果两个数是互为补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和将是一个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也就是互为补数的数做加法,会使计算简便.但如果是两个补数相减,就不能利用补数凑整.

8.第39页“做一做”第1题.

(1)先观察每道题中的数的特征,并观察符号的特点,然后确定计算的策略.

(2)学生演板,说一说我是怎么想的.

(3)老师点评.

9.第39页“做一做”第2题.

(1)因为票只有三种:赞成、反对、弃权,所以求弃权票,应该用减法.325-276-24.

(2)学生独立计算,并总结计算方法.

10.多媒体出示例2.

四本书的价钱分别为56元、31元、19元、24元,哪三本书的价钱在100元左右?

11.引导学生分析有几种可能性.如果用A、B、C、D分别表示四本书,取三本的可能性有如下四种:A+B+C、A+B+D、A+C+D、B+C+D.这四种里面分别是取三种书,不取A、不取B、不取C、不取D的情况,因此用总价分别减去A、B、C、D,也可以求出三种书的钱数.

12.引导学生分别计算,看哪些数接近100.

13.如果小明只买48元和47元的两本书,付出100元,应该找回多少元钱?

[学法尝试:我可以列出以下几个算式:100-48+47,100-48-47,100-(48+47),50-48+50-47.]

14.同学们相互交流.

15.组织学生讨论,该如何添括号?如何用符号连接两个算式?50-

48、50-47之间为什么用“+”号连接呢?

16.课堂小结.

17.学生看书,质疑.

[学法反思:我刚才的列式中100-48+47是错误的,47也应该减去.在加减的简算中,注意补数和同尾数的处理.在符号运用过程中,要注意学会带符号搬家.]

三、实践应用

1.练习七第1题.

(1)学生独立练习.

(2)学生交流,重点说明为什么可以减去它们的和.

(3)注意形式的把握.

2.练习七第2题.

(1)学生读懂题目的含义,理解416、284的意义,然后列式计算.

(2)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练习七第3题.

先让学生理解平均身高的意义,如何求平均身高,然后列式解答.

4.练习七第4题.

学生理解题意,获取信息,然后列式求原价.

5.课堂作业:练习七第5~8题.

四、创新拓展

一列火车从A开往B,途经C、D、E、F、G五站,其中AC间距离为1 800米,CD间距离为2 100米,DE间距离为3 700米,EF间距离为2 300米,FG间距离为3 200米,GB间距离为1 900米.你能算出AB间的距离吗?

教练创新

课后练习指导

练习七第5题:引导学生注意:672-36+64=672-(36+64)的错误,25+75-25+75=100-100=0.注意这里只有25作减法.第6题:学生填表,看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第7题:注意这里提供的信息较多,首先要让学生理解,4390是6月11日上午10时之前已经出院的总人数,表中的人数是6月11日上午10时以后各时段新出院的人数.第8题:145+263+55-198=263+(145+55)-198=265 127+133+184+240=(127+133+240)+184=684 487-187-139-61=300-(139+61)=100 300-123-75-77=300-(123+77+75)=25.

思考题:结果有两种情况:1 963×4=7 852 1 738×4=6 952

补充习题及解答

1.口算下列各题: 15×18 13×19 17×12 13×14 12×19

2.计算下列各题: 576-(132-76)83-17+52 73-27+73-27 56+42-56+42

[解答:1.270 247 204 182 228

2.576-(132-76)=576-132+76=520 83-17+52=66+52=118 73-27+73-27=146-54=92 56+42-56+42=84]

简便计算

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除法的简便运算.(教材第43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八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2.使学生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转化的道理.

教学重点

掌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这个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绳子,苹果.

教学过程

一、生成情境

1.口算.

(1)上下两题为一组. 560÷8÷7= 720÷9÷8= 1 800÷6÷3= 6 200÷62÷10= 560÷56= 720÷72= 1 800÷18= 6 200÷620=

(2)你发现了什么?

2.动手操作.

(1)出示16个苹果的教具.

先将它分成2份,每份几个苹果?

把每份中的8个苹果,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个苹果?

刚才的过程,怎样列出算式?

学生汇报:16÷2÷4=2(个)

(2)老师演示多媒体课件,演示平均分的过程.

把平均分的过程用除法算式依次表述出来.

(3)从刚才分苹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把16个苹果先平均分成2份,再把每份苹果平均分成4份,一共分成了几份?

(4)这个8份是怎样来的?

(5)现在每份几个,怎样列式呢?

(6)算式16÷2÷4与16÷(2×4),最后结果都表示什么?相等吗?

(7)可以用什么符号将两个式子连起来?

(8)学生用小棒操作.

[学法尝试:先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再把每份中的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我可以这样计算:12÷3÷2,还可以这样想:12÷(3×2).]

比较两个算式,能用等号连接吗?

(9)学生自由地折绳子,体会连除的意义.

二、自主探究

1.观察比较,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6÷2÷4=16÷(2×4)

12÷3÷2=12÷(3×2)

2.交流并小结.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3.出示例3.

(1)学生口述题意,分清已知条件与问题.

(2)学生尝试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3)交流解决问题的算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4)为什么改变计算顺序会使计算简便?

(5)学生交流并点评.

[学法尝试:比如说1 250÷25÷5=1 250÷(25×5),改变运算顺序后,相当于1 250÷125,就可以口算出结果.如果说改变运算顺序不便于简算,那么这种顺序的改变就没有必要了.]

4.学生小结.

[学法反思: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的计算中,我们可以除以两个除数的积,使计算更加简便.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这种改变都会使计算简便.]

三、实践应用

1.第43页“做一做”第1题.

(1)学生独立练习.

(2)说一说改变计算策略为什么会使计算简便.

(3)这种改变的依据是什么?

2.第43页“做一做”第2题.

(1)学生读懂题意,自由列式,可以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

(2)体会420÷3÷7与420÷(3×7)这两个算式表达的不同意义.

3.练习八第3题.

(1)先求出每本相册可以放几张照片,32×6=192(张).

(2)判断900张照片5个相册够不够用,有几种方法?

(3)如果有5个相册可以放:192×5=960(张),如果以900张相片为主:900÷192=4„„132.

(4)根据计算得出结论.

4.课堂作业:练习八第1、2题.

四、创新拓展

李汝珍是清代“学无所不窥”的才子.他写的《镜花缘》是流传很广的一本书,其中描写了一个才女叫米兰芬.一天米兰芬和众姐妹在宗伯府聚会,来到小鳌山楼上观灯.楼上的灯形状有两种,一种灯是上面三个大球,下缀六个小球;一种灯是上面三个大球,下面十八个小球.楼下的灯也有两种:一种是一个大球缀二个小球;一种是一个大球缀四个小球.知道楼上有大灯球396个,小灯球1 440个,楼下有大灯球360个,小灯球1 200个.请你算一算,楼上楼下的四种灯各有多少盏?

教练创新

课后练习指导

练习八第1题:引导学生用除法计算,350÷14=25(本).第2题:引导学生先求出一天共花2.40+0.6=3(元),再求一星期花的钱,3×7=21(元).

补充习题及解答

1.自编一道用连除计算的应用题.

2.5头牛8天共吃草160千克,30头牛20天要吃草多少千克?

3.(24+48+72+96)÷4

[解答:2.(160÷5÷8)×30×20=2 400(千克)

3.原式=24÷4+48÷4+72÷4+96÷4=6+12+18+24=60]

简便计算

第三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乘除法综合题的简便计算.(教材第44页例4,练习八第4、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乘除法简便计算的方法,能够灵活选择.

2.对于除法简便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3.培养学生对事物的灵活变换的意识.

教学重点

乘除法简便计算方法的掌握.

教学难点

对除法简便计算方法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成情境

元旦快到了.为了庆祝元旦,我们班要开展元旦庆祝活动,准备购买一些物品,请大家每人造一份购物预算.

学生汇报:

1.扎花纸5卷,每卷4元.

2.各类水果,花销80元.

3.各类点心,花销100元.

4.游戏活动奖品要三种,每种分别是10元、8元、5元的标准,各准备15个.

5.其他花销50元.

通过大家的预算,可以看得出大家对购物很有经验.那么在日常生活中,购物的生活问题有哪几个基本量呢?

学生汇报:单价、数量、总价,这三者之间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要求某个量,就必须知道相关的另两个量.

你对生活中的单价、总价、数量分别是怎样理解的呢?

[学法尝试:在我的理解中,生活中的单价是单个数量物品的价格,而总价足相对于单价而言,数量不是1的物品的价格,单价和数量之间有种对应关系.]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4.(多媒体出示)

2.你从例4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汇报:(1)羽毛球拍的数量与总价.(2)羽毛球的单价和数量.(3)“副”和“打”的生活含义.

3.通过学生的理解,让学生掌握对条件定性的能力,看到数据就明白它是什么.

4.通过这些条件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提问:(1)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2)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3)每个羽毛球拍多少钱?(4)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5.探究问题(1):

(1)学生独立尝试解答:一共买了25筒,每筒12个.

(2)列式:25×12.

(3)怎样可以简便计算?哪个数是特殊数?

(4)简便计算方法1:25×12=25×4×3=100×3=300.

简便计算方法2:25×12=12×100÷4=12÷4×100=300.

(5)重点理解:一个数×25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学法尝试:一个数×25,因为25×4=100,一个数乘以100可以很简便计算出来,因此,把25扩大4倍为100时,要积不变,另一个因数就必须缩小4倍.]

(6)把一个数×25的计算方法推广到一个数×

5、×125、×15等计算中去.

(7)学生自己联想.

6.探究问题(2):

(1)求羽毛球的总价,必须知道单价和数量.

(2)列式:32×25=8×(4×25)=800(元)

(3)明白方法的实质是分解:把32分解为8×4的积,因为由25联想到4.

7.探究问题(3):

(1)每副羽毛球拍等于两个羽毛球拍.

(2)要求单价必须用总价÷数量.

(3)列式:330÷5÷2=330÷(5×2)=33(元).

8.探究问题(4):求一共花的钱等于两种物品价钱的和.

9.学生自学教材第44页例4.

10.学生质疑、总结.

[学法反思:除法的简便运算中,如果有特殊的数,如25、5、125、4、2、8等数,根据它们的特殊性,我们可以将一个因数扩大,另一个因数缩小,并由此可以推广到37、3、15等一些数.]

三、实践应用

1.练习八第4题.

通过学生独立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符号感.

2.练习八第5题.

(1)学生先独立练习,然后策划、组织语言来阐述理由.

(2)对于重点题要求同桌的同学相互检测、过关.

四、创新拓展

鸡兔共有100只,共有240只脚.那么鸡兔各有多少只?

教练创新

课后练习指导

练习八第5题:(1)运用加法结合律正确.(2)将16分解成2和8,是正确的.(3)是错误的,因为32是作加法,添上括号后,就变成减了.(4)是错误的,102×56表示的是102个56,包含着100个56,另外的2表示的是2个56.(5)错误的,这里的3没有表示3个12的意义,而是自然数3.

补充习题及解答

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25×125×64

825÷25

400÷900

17÷8+19÷8+21÷8+23÷8

2.计算下列各题:

37×18

000÷125

34÷628÷68×1 256

349 965÷35

3.计算下列各题:

442 222÷6 666

333×33 334

[解答:1.200 000 33 26 10

2.666 120 1 9 999

3.6 667 1 111 122 222]

简便计算

第四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混合运算的简便计算.(教材第45页例5及练习八第6~8题.)

教学要求

1.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掌握时间的计算方法.

3.渗透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用分段的方法掌握时间的计数.

教学准备

日历.

教学过程

一、生成情境

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着时间的变化,时间一去不复返.那什么叫一个月,什么叫一年呢?有谁能举例说明.

学生汇报:

(1)7月1日到8月1日这是一个月.

(2)7月15日到8月15日这是一个月.

(3)7月15日到8月15日这是一个大月.

(4)2005年的10月25日至2006年的10月25日叫一年.

学生议论,刚才大家说得对吗?

[学法尝试:这些说法不正确,错在对月、年的概念没有明确的界定.什么叫月呢?从1月的1日到31日是1月的31天,如果是从1月1日至2月1日,就应该分两段:1月1日到31日,另外加2月1日这1天共32天.年的计数方法依此类推.]

二、自主探究

1.快速算出下列日期的天数.

(1)7月2日至9月2日.

(2)1月8日至1月31日.

(3)2005年7月8日至2006年7月8日.

(4)2006年10月17日至2007年11月1日.

2.学生自己用分段的方法分别算出每个时间段的时间.

3.集体订正.

(1)7月2日~8月1日,31天;8月2日~9月1日31天;9月2日1天,共31+31+1=63(天)

(2)1月1日至1月31日共31天,1月8日至1月31日,从8日开始,要减去前面的7天,因此共31-7=24(天).

(3)2005年7月8日至2006年7月7日是一年,到7月8日,是一年多一天,共365+1=366(天).

(4)2006年10月17日至2007年10月16日为一年365天,从10月17日至10月30日有30-16=14(天),再加上11月1日的一天,共有365+14+1=380(天).

4.关于星期的计算.

(1)每个月至少有几个星期?

(2)3月1日星期三,3月29日星期几呢?

(3)一年有几个星期,余几天?

(4)2005年8月11日星期四,那么2006年8月11日星期几呢?

5.学生练习.

6.集体订正.

(1)每个月至少有4个星期.

(2)3月1日星期三,3月29日星期三,这是因为1日至28日均分为四个星期,那么29日与1日对应星期数相同.

(3)一年有52个星期余1天,记住364这个数.

(4)2005年8月11日周四,那么到2006年8月11日一共有366天,减去364天余2,因此是周五.

7.出示例5.

(1)学生获取信息.

(2)从3月1日到7月26日一共经历了多少天?

(3)学生独立练习.

[学法尝试:我们按月算:3月1日~31日,31天;4月1日—4月30日,30天;5月1日~31日,31天;6月1日~30日,30天;7月1日~26日共26天,因此有31+30+31+30+26=148(天).简便计算为31×2+30×2+26=148(天).还可以简写为(31+30)×2+26=148(天).如果我们按星期算一共有21个星期多1天,因此共有7×21+1=148(天).]

8.学生相互讲述,掌握时间计算的一般方法.

9.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问:3月1日从日历上看出是星期三,那么经过148天,为什么还是星期三呢?

10.集体讨论:

148÷7=21„„1,这余1天说明第148天与第1天的星期数是一样的.如果改为再过148天,那就是星期四.

11.学生质疑,小结.

[学法反思:经过今天的学习,我觉得天数的计算关键要学会分段去计数,这样就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三、实践应用

1.练习八第6题.

(1)学生独立练习.

(2)观察每道题中的数和符号,有什么特点?

(3)明确每种模型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

2.课堂作业:练习八第7、8题.

四、创新拓展

周末到了,小红帽又要去给奶奶送面包.一路上,她要走一个下坡和一个上坡.小红帽在下坡时飞快,速度是120米/分,一看表,用了8分钟;而上坡的时候非常吃力,速度才有40米/分,用了16分钟.想一想,她离奶奶家有多远?

教练创新

课后练习指导

练习八第8题:36×25=9×(4×25)=900(张)或者36×25=36×100÷4=900(张).

思考题:从前两个算式得出:△+△=○+○+○+○,得到△=○+○.从第3个算式得到,△+□+△=400.由第1个算式得:□+□+□+□=400,□=100.因此:△=150,○=75.

补充习题及解答

1.计算下列各题:

999×23+333×31

777×9+111×37

2.计算下列各题: 005×20 062 006-2 006×20 052 005

998×19 991 999-1 999×19 981 998

3.计算下列各题: 457×8 457-8 456×8 458

353×2 353-2 352×2 354

[解答:1.33 300 11 100

2.0 0

2017位置教学设计.doc 篇5

东莞市石龙爱联学校 陈小华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9页。

教学目标

1、在学生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在具体情境中,用两个数表示一个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

2、从物体位置关系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概念,感受数与生活的联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3、促进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渗透思相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能用两个数描述出一个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

教学难点

如何培养学生准确地辩别出某一物体的空间位置。

教具准备

动物头饰 有关课件 挂图 编位钥匙 火车票 跳棋

学具准备

纸卡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激趣引题

(上课前,把学生自制的动物头饰藏在课桌下,椅上贴上号码)导语:今天,有许多朋友到访,想跟它们见见面吗?那你们在课桌下快快找一找,请它们出来吧。(引导学生戴上动物头饰,老师扮“动物”姐姐。)

1、游戏:友好的朋友。

a.让个别“小动物”站起来,介绍自己前、后、左、右的动物名称,介绍到谁,就站起来模仿动物叫。

b.老师引导大家,观察一下这里的动物排例位置有何规律。请一“动物”到台前,找出自己喜欢的“同伴”,并做相应的动作。如:我的好朋友在第3组第5个,请你跟我点点头。c.“动物”姐姐任意说一个位置,请大家猜猜是哪一只“动物”?(学生汇报)

引出课题:“板书”位置

2、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好朋友坐在第几组第几个位,并把自己5所处的位置写出来给同伴看看。

(二)联系实际,探究新知

1、乘火车去旅游。

师:你们真棒!“六 一”儿童节快到了,学校组织我去旅游,导游员带你们乘火车去旅游好不好?(好,师扮导游)

a.购票进站。

“动物”有秩序地排队,导游分派车票,同伴互相了解位置。师:车快要开,请乘客进站,“动物”凭票寻找位置。b.检票。

师扮乘务员说:“我现在要检票了。”

动物报上自己的座号,并出示火车票说:“我是5号车箱第1个位,然后同桌互相检查。

2、车上娱乐——玩跳棋。

师:火车上真好,你们在柜台里模一模,看有什么意外发现。引导学生拿出棋盘(棋盘部分方格上画有一些动物和食物)。师:你们会玩这种游戏棋吗?

(课件演示:如熊猫要吃竹子,应该怎么走?)学生讨论:往左走4格,再往上走2格。同桌互相玩一玩、说一说,体现跳棋乐趣。

3、住酒店。

导语:大家刚才在车上过得很开心,不知不觉火车来到了动物酒店了,请乘客拿好你的行李(书包)按顺序下车(老师把车箱号码换成了酒店的楼梯号)a.取门匙,找房间。

“动物”到服务台取钥匙(匙上写着房间号码),按照几号楼梯第几间房找到位置。

邻居互相问候,是否找对了房间。b.交朋友。

师:你们闭眼休息一会吧(随机贴出挂图:一幢新楼),请你们睁开眼睛,打开你的窗户,欣赏外面的风景,发现什么呢?(一幢新楼)

学生根据地址选择自己想知道的住户住着谁?(师相应打开窗户,介绍主人名称,你们想跟他们做朋友吗)。小组交流,谈谈内心的想法:如何交往。汇报结果:

我想王老师教我更多的知识(地址:2门四层)我要探望老奶奶,为她打扫卫生(地址:1门三层)我觉得警察叔叔很勇敢,希望跟他交朋友(地址:2门五层)我愿意做一张贺卡送给爷爷,祝他节日快乐(地址:1门二层)

4、漫游知识宝库。a、逛书店。

师:附近有间大书店,想去逛一下吗?(想)

(课件演示:新华书店的书架上整齐地放着不同类别的书,让学生大概地欣赏一遍书店中不同科目的书所摆放的位置,最后画面停留在“动物书刊”的书架上。)

师:书店老板很欢迎你们,请你们随便阅读。如能找出第一格第5本书的读者,我就免费赠送一本书给他。(讨论结果:《老虎外婆》)b、阅读我喜欢的书。读者根据个人意愿,指出要阅读的书名在书架上哪一位置(教师相应点击该书,翻开里面的内容,让读者学习,可以是成语故事《狐假虎威》,也可以是寓言《丑小鸭变白天鹅》等等。)c、自由购书。

引导读者带一些书回家送给朋友或亲人。(要求说出你要买的书的具体位置。)

(三)拓展延伸,发散记思维

你们平常还可以多点观察、了解周围的事物或者公共场所的设施,可不可以用今天学过的知识来确定它的位置。并想一想为什么呢?

(四)评价体验

gkh教学设计.doc 篇6

《g k h》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九江市双峰小学 向玲玲 联系方式:*** 【设计理念】

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无意性注意占主导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合理的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富有童趣的情境中学习,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 教学目标 】

1.学会“g、k、h”3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2.读准确g k h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3.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乐学、好学拼音。

【教学重难点】

“g、k、h”的发音,拼读含这三个声母的音节。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

2. 字母卡片(g k h b p m f d t n l);

【教学过程】

一、复习新课,引入新课

1.师:小朋友,在拼音王国里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好朋友,瞧,他们来了,和他们打个招呼吧!(出示字母卡片,生开火车认读。)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看看,这里风景美吗?都有什么美丽的景物呀?(生观察图画并汇报,教师指导说完整的话)。如:小蝌蚪在快乐的游泳;小鸽子在自由地飞翔………

(2)师指图总结:同学们说得真好!清清的小河水哗哗地唱着歌,一群圆圆肚子的小蝌蚪在自由自在的游泳。河岸上两个小朋友坐在长椅上高兴地喝水呢,天空中还有只小鸽子衔着柳枝向我们飞来了,这里的景色真美啊!

(3)揭题。在这幅美丽的图画里还藏着三个拼音宝宝呢,你找到它们了吗?(指名说并板书课题)

(出示 g k h 的卡通卡片,教师模仿卡通人物说话:“小朋友们好,我们是声母宝宝 g k h ,希望和大家交朋友。)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将文中的插图变静为动,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卡通人物的形象引出g k h,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

二、学习g k h

小朋友们愿意和他们做朋友吗?那就要记住新朋友的名字和样子呀!

(一)教学g 1.g 的读音。

我们先来认识第一位新朋友,他的读音与小鸽子的鸽读音相似,只是读得轻一点,短一点儿就可以了。师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2.g的形

(1)你有什么办法记住g 的样子呢? 生:g 像个9字

g 像小鸽子嘴里的橄榄枝 ……

(2)大家观察得真仔细,你能用你灵巧的小手做出g 的样子吗?(3)生自己动手做做g 的样子,指名前面演示。(左手大拇指和其他并拢的四指弯成半圆形,右手大拇指与其他四指成90度,左右手合在一起,组成g 的形状。)

(4)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记住这个新朋友,老师还编了一句顺口溜呢:一个9字g g g,圆圆脸弯尾巴。生边读边做手势。3.g的书写

刚才知道了g 的名字,又记住了他的样子,现在g 邀请我们去他的家里做客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点击课件)

(1)同学们仔细观察,g 是由几笔写成,每一笔在四线格的什么位置。(看动画)

生汇报:g 是由两笔写成,生变汇报,师边摆笔画。

(2)师范写,生书空。边写边说出写的笔画:先写左半圆在中格,再写竖左弯中下格。

(3)生描写g,先描写g 的笔顺,再描写一个g。提醒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

(二)教学k 刚才我们和g 交上了朋友,现在来认识我们的第二个新朋友,他是(出示k)1.k 的读音。(1)他该怎么读呢?

(2)比蝌蚪的蝌读得轻短一些,谁愿意试着读读?(3)师范读

(4)横排读,男女生读,开火车读。2.k 的形

(1)K 躲到图画里去了,快找找吧。(2)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他? 生:像一挺机枪

像蝌蚪和水草

(3)用小手摆一摆k(4)老师也编了一句顺口溜记住k 的样子:一挺机枪k k k,一条水草两蝌蚪。师范读,同学们跟读。3.k 的书写

小k 也很好客,也请我们到他的家去看一看,你们看这是k的家(出示课件)

(1)猜猜k 由几笔组成,每笔分别在四线格的什么位置。(2)生边汇报,师边摆。

(3)师范写,生和老师书空。边写边说出写的笔画:先写一竖在中上格,再写左斜右斜在中格。

(4)描红。先描k的笔顺,再完整的描一个。注意写字姿势。

(三)教学h 1.h 的读音。

今天我们认识的最后一个朋友是h,喝水的喝读得轻短些。试着读读,指名读,齐读。

2.h 的形与书写。

(1)学习要求:和同桌一起用学习g k 的方法试着自己学习h。先在图中找找哪里有小h ,再想想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他,记住后试着写一写。

(2)生汇报。

你在哪里找到h 了?

你是用什么办法记住的?(顺口溜、动作)

怎么写得呢?生口述,学生摆。

请一名同学把h 写进黑板上得四线格中,再评一评。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说说做做g k h 的样子,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手、口、脑的有机配合,让学生在不经意间记住了形,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拼音的信心。

三、课中操,念儿歌

1.点击课件(伴音乐),卡通人物g k h 说话:“小朋友们学得不错,我们送给你们一首儿歌。”

一个9字g g g ,圆圆脸蛋弯尾巴。

一挺机枪k k k,一条水草两蝌蚪。

一把椅子h h h ,高高椅背弯弯坐。2.生跟读儿歌,边读边跟教师做动作。

【设计意图】

一年级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好动是他们的天性,所以在课堂中宜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在这里,设计“动作表演儿歌”,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来可以把刚学到的声母g k h 在儿歌中进行复现,起到巩固的作用。

四、学习g k h 的两拼音节

(一)g 的拼读。

这节课我们和g k h 交上了朋友,我们的老朋友a e u 也闻声赶来了,他们都争着和 g k h 做好朋友。小a 跑得最快,第一个挤到了他们面前,他们组成的音节你能读出来吗?(课件出示拼读音节)

g ╲ ↗ ga k--a → ka h ╱ ↘ ha 1.先小组试着拼一拼。2.指名读。

3.师生合作拼读: 师—我读a, 生—我读ga

师—我读a, 生—我读ka 师—我读a, 生—我读ha 4.学生之间练习合作拼读。5.不加韵母支架,学生直接拼读。

(二)同样学习音节:

g ╲ ↗ ge g ╲ ↗ gu k--e → ke k--u → ku h ╱ ↘ he h ╱ ↘ hu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运用前面学到的两拼音节的方法主动地进行拼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优生的作用,促进学生拼读能力的提高。教师的参与使拼读不再是学生跟着教师念读,而是教师读出韵母做好支架,降低拼读的难度,让学生很自然的声韵连读拼成音节,激发学生拼读兴趣。

五、拓展游戏

1.同学们读得真好,给他们戴上四声的帽子,你们还认识他们吗?(课件展示)

hé gù gé kǎ hú ké gū hǔ 2.学生读对后,点击音节出现掌声。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个游戏让学生进行带调音节的拼读,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提高学生的拼读能力。

六、小结

上一篇:幼儿园户外活动2013-2014学期计划下一篇:十一月份班主任工作总结,(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