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培养的策略

2024-12-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感培养的策略(精选8篇)

语感培养的策略 篇1

语感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进行语感培养,这是我们关切的问题。首先,什么是语感,语感有什么特点,我们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才能进一步谈论语感的培养。

什么是语感呢?最普遍的认识是语感是,一种对语言的感觉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人们自然认为要培养语感,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觉能力。这是不错的。但是,如果更进一步问,这种对语言的感觉是一种纯感觉的东西还是渗透着理性的光芒的照耀?如果语言是一种纯感觉,那么,我们只要让学生大量的阅读作品就可以培养起学生的语感。但是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又做什么?语感绝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对语言的一种感觉能力,而是语言内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一部分,和学生的生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只有这样,语感才能培养起来。所以,语感不仅仅是一种对语言的感性认识,更是一种理性认识,而且这种理性认识站着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语感看起来是人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是没有感性认识的。其实质是人类透过现象认识到语言的本质,是对语言的本质性把握的一种表现。现代语言学认为人活在自己的语言之中。为什么?就是因为我的语言就是我的本质的确证。也就是说人的语言是人的生命。一个人的语言有多广泛,他的认识范围就有多广泛。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不重视语感的培养,或者把语感的培养作为一种很抽象的东西,似乎语感只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东西,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有些老师认为语感的培养主要靠朗读,分析只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大错特错的。语言的感觉需要学生大量的语言积累,需要学生在大量的言语实践活动中来培养,实践是语感培养的基础。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更真切地去认识语言、体验语言、感受语言。文本语言也是作家生命体征的表现,是作家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结果。如果我们就语言而语言,作家的生活、作家的认识、作家的感受、体验进入不到学生的视野中,进入不到学生的思维领域,那么,学生和语言就始终还是隔着一层,学生语感的培养也就会落空。语言的学习要靠学生在语言的具体运用中来体会、玩味,在具体的情境中来感受语言的魅力所在。这样,学生才能建立起对语言的敏锐感。

鉴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要在朗读上下功夫,更要让学生分析品味,体会出个中滋味,领悟到语言运用的高妙,这样,他们的语感才能真正培养起来。语感是学生对语言的一种心领神会。语感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语言的一般感觉上,而是要深入语言内部,把握语言的表达方式和在特定情境中的含义韵味。学生只有体味到语言的韵味,把握到语言运用的高妙,语感才能真正培养起来。具体做法是:

首先,联系生活实际培养语感。语言是表达思想,传达情感的。语言是作家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结果。要体味语言运用上的高妙,不能离开生活,不能离开作家所反映的生活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作家所反映的生活只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然而,要真正理解作家,体味作家所反映的生活中的情感,还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来体验、玩味。要调动起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去体验作家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方法。任何语言都离不开它所反映的生活内容,语言也只有在生活中才能显出好坏。我国古人就十分重视对语言的玩味,十分重视妙悟的作用,就是最好的证明。可以说悟抓住了语文的特点,是阅读教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所谓悟为当行,为本色,就是这个意思。首先学生要进入作家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之中来体验感悟,看作家面对曾经的生活图景,用怎样的方法,怎样的语言来描绘这幅生活图景。学生在这个领悟过程中,就会形成对语言的感悟,语感就会随之自觉不自觉地形成。我们过去只是讲解,却不重视体验和感悟,结果学生对语言的感觉始终不能形成。同时,我们的讲解始终和学生隔着一层,学生走不到作家的内心世界,难以体验和感悟语言,始终和语言隔着一层,随意语感的形成也就是不可能的。

其次,抓住细节培养语感。语感体现在作家的.描写上,特别是细节描写,更可显出作家语言的高妙。我们就是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抓住细节描写,体验感悟,通过细节性的动作来感受语言。时间长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自然就会提高。语感自然而然就会培养起来。一个比喻,一个动作,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显出其特定的含义。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对这些细节进行深入的研究,仔细的玩味,让他们知道这一个字、一个词的好处在哪儿。这样,学生在写作中就会自觉不自觉来进行细节描写。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这样的细节也会产生一种特别的兴趣,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再次,通过联想和想象来培养语感。古诗文语言精练,想象丰富,意蕴深厚。要体验语言的高妙,就要通过作家所描写的意境来体验。而意境需要展开联想和想象。通过作家所展示出来的景物,填充那些没有展示出来的空白点。这是语感培养的重要方面。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着意“闹”字境界全出。那么这个“闹”字好在哪儿,就需要学生根据春天百花开放,春意阑珊,繁花似锦的景象来展开想象。通过想象,学生眼前出现一幅百花争艳,春意阑珊的春天美景图。学生很快能体会到这个“闹”字的妙处。通过这样的联想和想象,学生不仅对诗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同时,学生的语感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起来了。

总而言之,语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体验,把语感的培养落实到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这样,语文教学的效果才能真正得以体现,效率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语感培养的策略 篇2

一、以诵读为基础, 抓住重点词语诱发学生的想象与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多形式的朗读, 使他们的思想情绪真正进入作品所营造的氛围。在此基础上抓住重点词语诱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 促使学生形成鲜明的“内心视像”, 从而深切地感受到特定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绪、境界和思想感情, 通过对于语言的这种多次的细致的感悟与训练, 良好的语感就一步一步地形成了。

如教学鲁迅先生的《故乡》 (语文版九下) 这篇意蕴深刻的小说, 反复充分的全文朗读固然不可轻忽, 局部重点教学中仍需带领学生通过细读细品, 咀嚼文意, 培养语感。例如全文的开篇部分: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 天气又阴晦了, 冷风吹进船舱中, 呜呜的响, 从蓬隙向外一望, 苍黄的天底下, 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

短短的80字文中, 用了“阴晦”、“苍黄”、“萧索”、“悲凉”等感情色彩抑郁低沉的词语。而一个“横”字则与之呼应, 概括了故乡境况的滞重与死寂, 为全文叙事的展开做了有力的铺垫。而这些语辞的理解消化, 教师如使用常规的解释、查字词典等方式, 都是苍白无力的。最好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反复默读咀嚼整个段落, 感受其氛围与情绪, 领悟词语的情感色彩和深意。这样, 不但能使学生正确深刻地理解语意文意, 更有利于形成厚实的语感。

二、注重词语辨析, 感知词语情状

词语是构成语言的材料, 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往往是通过对词语的理解实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十二韵》中有言:“一字未宜忽, 语语悟其神”。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 必须把语言教学落到实处。兵法云:“伤其十指, 不如断其一指”。就一篇课文而言, 切实有效地抓好一两个语言训练点, 确保学生学有所得, 学以致用, 长抓不懈, 终能大见成效。因此, 课文中那些表现文章中心, 凝聚作者感情的词语, 尢其值得重视。

如讲到陶渊明的《饮酒》诗 (语文版七下) 时, 就可以抓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感知。在诗中, “见”是无意中的偶见。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 却偏写成景物自己撞上眼帘, 变有意为无意, 化有我为无我, 达到一种物我相忘的境界。这正是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的典型, 突显了陶渊明那种超尘脱俗、洁身自好的精神境界。倘若换成有意识的“望”和“看”, 就显得人、物相隔, 达不到情景交融的完美境界。如此咀嚼琢磨, 对“见”的语义与情致的感觉 (预感) 就比庸常的感觉深刻、鲜活、准确了。

朱熹指出:“看文字, 且自用功夫……久之自得。盖蓄积多者, 忽然爆开, 便自然通。”学生随着词语的积累和理解的逐步加深, 语言感悟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三、注重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

叶圣陶说:“要求语感的敏锐, 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 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这说明语感学习一定要联系生活经验, 将语言文字同他所涉及的客观事物、生活情境联系起来, 从而具体领会它的意义和情味。古人对此多有论述。王夫之指出:“身之所历, 目之所见, 是铁门限。”强调生活经验的亲身感知, 通过亲历实境领会诗文的妙处。如元代吴师道在《吴礼部诗话》中说:“又壬戌四月, 予过京口, 遇射君植, 同登北固, 临礼大江, 风起浪涌, 往来帆千百, 若凝立不动者, 固忆古人‘千帆来去风, 帆远却如闲’之句, 诚佳语也。”吴师道所说“佳语”, 关键在“闲”字。在风起浪涌的大江中行舟, 人们多想到“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景象。只有亲登北固, 看见远处“若凝立不动”的情况, 才会有对“闲”字的深切体会而发出“诚佳语”之叹。这就是直观“妙悟”的生动例子。可见, 联系生活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是古代学人总结的一条重要经验, 我辈当发扬之。事实上, 初中语文大量阅读课文是要求我们联系学生生活的, 如《石缝间的生命》、《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差半车麦秸》、《囚绿记》……只有联系生活调动生活体验, 将词语的理解与品尝与学生的感性体验与生活领悟紧紧地结合起来, 学生才能真正建立起良好、切实的语感。

论培养学生语感的策略 篇3

关键词:学生;语感;诵读佳作;潜心涵泳;迁移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239-01

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是什么?王尚文教授在其著名专著《语感论》中,给语感下了一个最简洁的定义:语感就是言语形式感。语感教学之于语文教学,就好比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文化心理素质的钥匙、拥有这把钥匙,就能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

因此,语感教学应该真正成为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由此可见,语感,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然而对于阅读量少的农村学生,在有限的资源中培养好的语感,真的很难,那么,如何在农村课改的浪潮中培养农村学生的语感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当前农村小学的普遍情况,谈谈一些做法:

一、“诵读佳作”触语感

现在,农村的家庭状况比之以前已有较大的改善,很多家长对学生在教育上的消费也表现出了支持。打开学生的书包,发现里头装的书本中,竟然也有几本精美的课外书了。再加上很多学校也建立了图书馆,电脑房,可以说学生要获取课外知识的途径也多了。因此,让学生“诵读佳作”悟语感也就成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要落实好这个方法,可采取的方式比较多。例如:在教室的黑板上开辟一块“读书角”。让学生摘抄一些诗词、格言等他们自己喜欢的内容,不断诵读,并对自己喜欢、有感触的内容做好记录。内容的更新也要及时,一般情况下可根据大部分同学的掌握情况,一至三天更换一次。对于表现积极、做得好的同学,教师要及时鼓舞,并予以表彰。久而久之,在不断的诵读积累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语感也丰富了。

另外,教师们也可根据自己学校的特色,适时采取一些锻炼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方式。如我们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通校生,一放学就是离开学校了,且离城较近,经常会到城里闲逛。因此,根据这个特点,我专门设立了一节“新闻报道课”。在这节课上,学生可把自己一周中最具有特色的新闻播放给同学们听,并评出最佳的播放员。一学期尝试下来,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较高,有的同学从最初的羞涩到现在的落落大方真的是会让你刮目相看。可见,在学生不断的留心观察中,在他们积极的准备中,他们的言语组织能力正在不断的提高着。自然而然,他们的语感也就得到了加强、积淀。

二、“潜心涵泳”悟语感

潜心涵泳,就是要求学生在面对语言文字,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加以揣摩、推敲、咀嚼,让学生自己的脑子去活动。有时可能说不怎么出来,或说得不够恰当,但是学生能感觉到了、体会到了,这就是潜心涵泳。

例如:浙教版第九册《赤壁之战》中有这样一句话:曹操笑着说:“黄盖没有失信,果然来投降了。”如果不加潜心涵泳,学生是很难对曹操的“笑”有所感悟的。而事实上,正是曹操的这一笑,才是刻画曹操性格中最传神的地方。在教学这一笑时,我让学生潜心涵泳,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上下文去体会曹操的这一笑。结果,有的学生说曹操的这一笑,笑出了他的轻信和卤莽,那请你读出他的卤莽;有的说,这一笑,笑败了这场战争,那请你读出他的自信;有的说,这一笑,笑掉了他雄霸天下的野心,那请你读出他的野心。就是这简简单单的一“笑”,在学生的专心涵泳下,不知不觉间挖出了他们内在的语言素养,培养了语感。可见,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品味斟酌,潜心涵泳,不失为一种培养语感的好方法。

三、“迁移运用”习语感

所谓:“看花容易绣花难,事非亲历不知难。”现在我们的很多人教版课文,一篇篇都是美绝伦换的,令很多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但是如果我们只关注着让学生体味内容,却不注重迁移运用,那么这对于学生语感的提高将是一个很大的缺失。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根据文本的需要,适时设计一些说话、写话练习。

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二册14课《荷叶圆圆》时,在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荷叶有四个好朋友之后,可设计这样一个说话练习:荷叶还会得到谁的喜爱,它会怎么说?怎么做?接下来就会有很多小朋友这样说:有的说:蝴蝶落在荷叶上,它说:“荷叶是我旋转的舞台。”有的说:小乌龟在荷叶下面游来游去,它说:“荷叶是我的小帐篷。”还有的说:小虫在荷叶上爬来爬去,它说:“荷叶是我的运动场。”

再如,教学高段时,要注重学生写话能力的培养:在浙教版五年级上册《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学临近结束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写话练习:如果此时此刻,你也站在长安街上,站在送行的行列中,你会怎么想?

由于学生前面已经有了对周总理的了解,并感受到了全国人民对总理逝世的那种悲痛、不舍的心情。所以,学生写起话来是得心应手且感人肺腑:有的悲痛地说:总理,请您留下来,不要走,我们离不开您,全国的人民需要您呀!有的动情地说:总理,您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我们一定不会忘记您对我们青少年的教诲,您就安心的走吧!有的引用了著名的诗句说:有的人活着,可已经死了。有的人虽然死了,可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总理,您就是这样的人呀!

尽管学生的言语细细推敲起来,有些地方还不尽人意。然而,在教师这样有意识的指导下,学生的想象能力丰富了,言语表达能力提高了,自然,语感的运用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语感培养的策略 篇4

随着突出“人文性”为语文课程基本特征的语文教改第三浪潮的掀起,我国语文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家日益认识到了语文的人文价值并对此作了不少探究与研究,随之“语感中心说”也就逐渐替代“知识中心说”而成为二十一世纪语文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主导思想。“知识中心说”认为学生语文能力是由语文知识转化而来,因而语文教学必须致力于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并通过训练促成能力的转化。而语感中心说则认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而语文的核心是语感。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王尚文先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语感素质。在语文教学中,语感教学是纲,其他是目,纲举目张,否则纲不举则目也难张。 那么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语感之前,必须先弄清语感为何物?其产生的心理机制又是什么?

一、语感的定义及其产生的心理机制

这里我们着重介绍王尚文先生对于语感的理解,他认为语感是人把握言语的主要方式,是个体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而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简称之为“半意识的言语能力”。王先生还认为由于语文是一种社会现象,语感必然是社会的人对其有认识、情感内容的言语全方面的直觉感受与判断,因而决不只是一种语言知识,而是和人的观念、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的,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深刻而丰富的感觉。它的性质即为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个人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继承性与创造性的统一。而语感的培养是学生作为言语主体自觉积极地参与言语实践的过程,在语感外化(说写活动)与内化(听读活动)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品德。而良好语感的形成则又是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

而关于语感产生的心理机制,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的认识是一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所谓同化:即将对象纳入到固有心理图式(即认知结构),所谓顺应:指主体心理图式的改变以顺从对象。语言的感知归根结底是人的认知结构对言语的同化与顺应,认知结构是一个巨大的语义场,过去的经验和知识总是以表象和词的形式保存着,并因之形成:表象系统的概念--语词系统,两个系统相互制约渗透配合最终构成网络状认知结构,在系统里,抽象思维则以表象材料进行想象,语言符号进入主体的认知结构经过同化,顺应过程,感性材料受到了审美观照,概念性的语词被激活、唤醒。这样要重复实践多次,然后达到自动化。即不必进行理智思考和逻辑判断,在读--听之间就能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正误、形象、情味以及具体运用中的细微差别等,在这个阶段,我们称之为“悟性”“审美”即语感。而这其中的重复实践自动化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朗读、背诵等学习策略。此外,从语言学习的规律看:小学语文教学应以积累性阅读为主,学生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学语言。学习语言首先要有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更高的层次便是创造。没有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就不可能深刻的理解语言、表达语言。由于小学生的词汇比较贫乏,掌握的.句式也非常有限,因而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的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好的文章应该尽量让小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和领会。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的体现出来。文章读得越好,越能说明学生理解得深刻并受到了感染,通过朗读,还可以使朗读了解词句的各种结构,掌握词句的节奏。

二、朗读教学的特点及要求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训练方式。它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训练项目。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意的活动。其表现形式为用响亮、清晰的用声语言来转换书面的文字语言,它是语言教学中最常见的练

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篇5

一位语文老师曾说过“给每个孩子一个金色的童年给每一个学生留下美好的记忆是为了把孩子教出灵性来让他们玩出灵性来。”正是说出了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培养学生的“语感”。

什么是语感,不同的人在对语感研究、探讨的过程中赋予了其不同的内涵。最早提倡“语感”的夏丏尊和教育家叶圣陶在《文心、语汇与语感》中说语感是“对于辞类的感觉力。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感受领悟能力。”它是从整体上直观语言对象进而体验出一种语言模式。这种语言模式具有模糊性、意象性以一种“美”的状态存在。当触及具体语言对象时主体便迅速调动原有的语言模式并融入对新对象的感知、理解、想象和情感体验充实和丰富着已有的表象体系创造出新的意象。其实我认为语感就是读者的主观情感和作者渗透于文字间的情感之间的碰撞而产生的自身的情感体验。

叶圣陶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不断呼吁“给学生阅读的自由”“课内应当注目课外”“唯练宜通乎课内课外”,甚至说:“善读未写书,不守图书馆;天地阅读室,万物皆书卷。”这就是现在所倡导的 “大语文”观。他主张写作源于生活,“必须真经验、真知识、真感受。“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语文教学必须以篇达类。

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法是读书、写字、作文,不注重学生的心灵感悟,精神建构,而当代的语文教育则矫枉过正,只有教师在课堂上头头是道、天花乱缀的课文分析以及层出不穷的应试训练。语文课充斥着虚伪、酸腐,而生活的真实与生动荡然无存。压制了个性,摧毁了灵性、想象力、情感和创造力。将语文课堂教学狭隘地理解为语文教学的全部,失却生活的学生,成了涸辙之鲋。我们经常会遇到表达上的障碍“感到词不达意,言不由衷而不得不从流畅的语言过程中抽身出来,置身语言之外斟词酌句,理解别人的话语尤其是书面话语时”更是常常会因为遇到疑难费解之处而不得不停顿下来“同样置身语言之外去推敲琢磨,这时我们需要的显然是语言知识和反思能力的介入”语言能力的高低在这时就取决于我们所能激活的知识和反思能力的高低。不仅如此,“对稍微复杂困难一些的语言任务”我们就需要将表达的每一重要环节都置于意识的明确控制之下“从而能在话语展开的同时随时对这些环节进行构思、监控、分析和评价”以之为反馈信息对下一步的话语措施作出设计、调整和决策,表现在听解阅读的过程中“ 同样有反思能力的分析比较选择排误等一系列认知环节伴随发生这样的反思能力处在更高要求的心理水平上”因为它必须与语感能力同步发挥作用"随之而来。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对语感的培养,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学生往往在老师的引导下,分别地掌握了一些阅读和写作知识,却不能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使得教学效率极为低下,同时在写作和阅读题中错误率较高,这样无助于学生对词义的把握和语感的提高。

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把阅读定位在工具理性的层面,变成了写作教学,而忽略学生在阅读中去认知词语,举一反三,提升语感。一节课下来,不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感悟、去吟咏,而是让学生去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如何写人记事,模仿作品的风格等。阅读的目的被局限在写作的狭小天地里,导致学生不但作文依然无米下锅,而且挫伤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单纯的备考式阅读,再回归到写作上,语感的缺乏,使得学生对词义把握不准,在阅读题中出现丢分,写作时词语的运用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针对以上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是在课堂上,要在完成教学进度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语感。以小学来讲,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对自然风景和生活情境的描述、或者故事,语言形象生动、惟妙惟肖。教师在课堂上的泛读是很重要的,范读时的语气、语调、表情、体态都能作为一种“美”的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学生听得见看得着可以直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间接体验文章的“美”。另外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加强语感技能的示范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师可唤起学生回忆以学生曾有过的生活情境、事理感受、阅读积累诱发学生的真切体验让学生凭借类似情境进入文中感受其境凭借相似情感以己度人感受其情凭借相通语言心有灵犀会心会意。这样学生就能在生活体验不断调用的言语活动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言语能力融合成更丰富的人生体验从而形成体验--活动--体验的良性循环。这样的循环在一堂课中是多次反复的且后一循环总是建立在前一循环的基础上呈螺旋式上升。

具体做法是 :1.引导回忆加深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用词混乱是因为这些词没有跟他自己所做、做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 是的过往的体验才是对语言文字最好的注释。如春天和煦的风夏日的狂风暴雨秋天的金黄硕果冬天的白雪皑皑,这一切都将是最宝贵的记忆。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沟通学生已有积累与现时阅读材料之间的联系及时组建加以运用形成新的情感体验系统。2.角色互换联系类似生活经历体会当时人物情感。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阻碍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打消了他们的阅读兴趣。试问谁乐意读完全看不懂的东西呢指导学生阅读《乡戏》这一篇文章的时候有学生提出“我就不喜欢看戏那些人唱得完全听不懂有什么好看的”于是我问“过年的时候你喜欢上街看热闹吗”学生都作出了肯定的回答。“那街边表演的节目你们都喜欢吗”“不一定。”我告诉学生“作者和我们一样只是喜欢那种开心自由的气氛。假如是你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在这样生动形象的一问一答中的实现了文字向形象的转化实现了文字向情感的转化从而实现对语文情感、知识、能力的融合形成新的体验。对教材的解读是应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后从而实现熟能成诵。熟读、背诵是对学生读书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提出的不同要求,也是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学生语感的必要方法。它们的目的和作用都是使学生通过熟练或广泛地阅读别人的文章,内化成自己对汉语的感受能力,敏锐、直接的感受力,从而对汉语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筛选、加工、提炼、再创造。

熟读、背诵就是指把文章读很多次,读得很熟,直至背诵下来。中

小学生熟读、背诵的大部分内容是以课文为代表的经典文学作品。“熟读成诵的过程是一个语言内化的过程,也是情感、思想、文化的积淀过程,更是形成词义初步感知、词语积累的过程。“对一些符合文字规则”的精品进行过度记忆会导致个体能够随心所欲地驾驭文字及其组句规则,孜孜不息地背诵带来某种惊人的能力——语感。”学生通过熟读课文,对刺激材料不断接触,他们能直觉体悟言语规律,形成虽不能言明却可以内在地指导言语理解和言语生成的内隐知识,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熟读的过程就是学生通过反复品读同一或者多个教材文本,在充分把握文章内容、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获得语感的过程。

回顾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涵泳”、“吟诵”、“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之说是有一定可取之处的。课文中经典文学作品的感人之处,例如诗歌那优美的韵律,如画的意境,散文那简洁、生动的语言以及各异的表达方式,通过熟读成诵,便“渗透”到了学生的头脑中。诗文经过数遍熟读、背诵后装在学生脑子里,即使没有老师去给他们讲授诗文的结构,讲授诗文的做法之类的知识,学生也会渐渐悟出诗歌的特点和文章的结构,从而通过反复的读形成了语感。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就介绍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选》等。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记录好词、佳句、精彩片断等。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爱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强的读物以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使学生在反复、大量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丰富语言增强语感。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阅读教学中留给学生较多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

自由地、积极地、反反复复地读文章反复地体验不断地回味。每读一遍就会有一种不同以往的新感受。在这样不停的循环往复中由表及里地悟出文章的真实含义。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在平时的练习中,合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更多接触阅读文本,拓展视野,能实现泛读。苏轼诗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广泛阅读是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又一重要的途径。泛读是对很多的文章观其大略,择要吸收。“观其大略”就是指对文意的大体了解,对文章有一个全局性的把握,目的在于“择要吸收”,潜移默化地无意识地培养语感。学生在熟读课文经典作品的同时,还要适时引入富有时代气息的新鲜阅读内容,以弥补现行教材的某种不足,以便在博览群书中提高语文能力。学生大量阅读,就能学到语文知识和技能,潜移默化,逐渐积累,进一步获得更强的汉语语感。

“语感,是学习者对语言的一种感受能力,它是学习者(主体)对语言(客体)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筛选、加工、提炼、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的表现。其主要作用在于判断言语的可接受性,依据语境理解言语,按照交际需要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表达。

诚然,学生学习语言不应局限于课堂上有限的45分钟,不应囿于窄小的教室空间和有限的校园天地,而要把视野拓展到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语言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习语言只有同生动多样的生活联系起来,学生的语感才真正有生命力。因此,学生应该融入现实社会,投身于大自然,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

古诗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篇6

两市镇三完小 张丽娟

语感著名专家王尚文先生指出:“语文教师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学生高品位语感的创造者;语文教师的困难之处,也在于他必须创造学生高品位的语感。”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王尚文语)。而古诗是祖国文化艺术长廊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语言凝练,意境优美,哲理深刻,音韵和谐,是语感培养的宝贵资源。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古诗教学中语感培养的点滴做法。

一、在朗读中触发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在读中培养语感。我采取范读、齐读、诵读、配音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触发学生的语感。

1、在读中体会音韵感。古诗讲究韵律,读来琅琅上口,通过朗读,能充分体会到其中的音韵美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诵习一字,当识音形义三。口诵耳闻其声,目察其形,心通其意,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教师在指导朗读中要抓住音韵的平仄、节奏、停顿、重音、韵脚等的特点,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朗读,充分感受古诗的音韵美感,为深入感悟古诗的内蕴打下基础。

2、在读中体悟情味感。诗言志。志即情感、态度、胸襟、气度、爱憎、情趣等。教师要在读中触发学生的情味感,让学生的心靠近诗人的心,让学生的情感融进诗人的情感。“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童真童趣跃然纸上;“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何等坚强不屈的意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多么积极乐观的胸襟;“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充满高风亮节的人格魅力;“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诗人历经人生风雨的经验总结,对后人几多谆谆劝勉……不同的诗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感情,我们要在读的训练中把握它,理解它,表现它。

二、在品味中体悟语感。

古诗语言凝练,一字一句包含着丰富的意境和深刻的含义。教学时应该把这些精美的语言瑰宝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和诗人运用语言文字的高超本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僧敲月下门”的“敲”,是品味古诗用词的典范。我在教学毛泽东的《长征》一诗时,为了帮助学生感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与“寒”的意思,我先让学生回忆了《飞夺泸定桥》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一节红军夺取泸定桥的战斗录象,充分体验环境之险、水势之恶、敌人之凶、战争之酷,这一切作者就用一个“寒”字高度概括。但红军是坚强的,对革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你听,金沙江翻腾的江水拍打两岸,似乎给我们送来了阵阵掌声;太阳温暖的照 在耸入云端的山崖,似乎感受到了光明的未来就在眼前。此时此刻,作者感慨万千,激情澎湃,对牺牲了的战友的崇敬,对克服困难的坚定信念、对革命必胜的信心……作者把千言万语浓缩在一个“暖”字里面!通过对“寒”与“暖”的对比品味,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诗歌的内涵,体会到作者丰富的情感,学生语义感的训练得到落实。

三、在想象中深化语感。

语感与想象是紧密联系着的,加强想象的训练也是获得语感的重要方法。而诗歌离不开想象,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作者“心骛八极,神游万里”,在神奇的想象中创造出瑰丽的诗句。在古诗教学中应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深化语感的培养。例如教学《锄禾》时,让学生想象农民为一粒粮食所付出的艰辛。从播种、锄草、施肥、杀虫、收获到饭桌,每一个环节都要付出多少汗水、多少心血,让学生深深的懂得“粒粒皆辛苦”的含义。通过想象,把诗歌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更加深入体会到诗的情意,产生强烈的感情,从而获得丰富的语感。

四、在意境中增强语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境是主观的情思(意)与客观的自然景物或生活画面(境)相融合的艺术境界,它能引发读者的想象并使读者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古诗讲究意境,我国古 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在教学古诗时可通过图画、音乐、多媒体、语言描述等手段把学生带进诗人所创造的意境之中,让他们去认识、鉴赏、创造古诗的意境美,陶冶情操,增强语感。例如教学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时,我运用课件显示春天的美好景物,然后用配乐的描述性语言再创春天的美好情境。“是啊,春天的太阳温暖的普照大地,在融融的春光中,大地雪融冰消了;在暖暖的和风中,小草快乐的舒茎展叶。没有春晖的深情抚爱,哪有小草的茁壮成长?没有母亲的细心呵护,哪有儿女的幸福温馨?”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内化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领悟到诗歌运用比喻手法的特殊效果。

浅谈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策略 篇7

一、创设教学情境, 以形象促语感

阅读教学中常遇到一些抽象的、曲折委婉的、情深意长的内容, 学生很难领会、理解。只有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形象, 学生才有可能触景生情、浮想联翩, 才能对词句有具体感受, 进而达到领悟。因此, 在教学中, 我常借助导语、演示、图片、简笔画、电教媒体等直观形象的手段, 化抽象为形象, 让学生感受、体会字里行间的情韵气势, 为学生的想像、领会、说话提供语境, 培养他们敏锐的语感。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 为再现五壮士跳崖时的壮烈场面, 我播放了一段五壮士跳崖时的录像片断, 并且配上感情深沉的导语作铺垫:“五壮士为了革命, 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而壮烈跳崖。他们那种坚定不移、临危不惧的革命精神与天地共存, 与日月同辉。”这样, 教师娓娓道来的导语不但使学生从形式上、内容上感受知识, 更能受到强烈的语感熏陶。

二、读写结合, 强化语感

浯文课标提出“要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 就是要求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读写结合, 强化学生语感。教师要以读促写, 可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创造性的口头语言表达、书面写作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实际言语的运用过程中, 进一步感悟言语之神妙, 把握言语之精髓, 也使课文的思想得以延续, 自身的语感得以发展。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后, 可让学生进行以下练习:

(1) 说。你想对狼和小羊各说些什么?或说说自己对狼和小羊的看法。

(2) 写。对故事进行续写, 写出狼最后的下场, 让学生知道坏人是没有好下场的。

(3) 议。说说你以前在生活中有没有听到、看到或碰到像狼这样的坏人, 你是怎么做的?如以后再碰到, 你要怎么办?

三、在联想与想象中培养语感

语言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 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在进行语言表达时, 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 以使语言鲜明生动。如《台湾的蝴蝶谷中》有这样一句话:“每年春季, 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 穿过树林, 越过小溪, 赶到山谷里来聚会。”如果仅从文字的表层意义呆板地理解“色彩斑斓、穿、越”等词语, 就无法感受到动人的蝴蝶聚会的场面, 要想让学生披文入情, 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只有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 展开联想:数以万计的蝴蝶身着彩衣正从四面八方赶来, 它们生怕耽误了大好春光, 急着到蝴蝶谷去聚会, 你瞧它们飞得多么轻快, 多么活泼!学生在看图想象中仿佛自己也成了一只舞姿翩翩的彩蝶, 正赶着去蝴蝶谷聚会呢?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 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 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因此, 想象、联想是直觉思维的翅膀。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 让学生在能动自主的学习探究中创造性地获得语感。

四、表达多运用, 强化语感

在语音训练与朗读训练的基础上, 可在表达训练阶段将听说训练与读写训练结合起来, 采用多种方式来强化语感。如在口语表达课中引进读写, 安排一定时间阅读口语教材, 或让学生拟写发言提纲。阅读教学中可以围绕课文进行问答或谈读后感。在习作课动笔之前先进行审题、构思的讨论。讲评习作时请同学们进行口头评议。这样的结合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整个语文的能力。

高中阶段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策略 篇8

关键词:语感培养意义策略

一、语感和语感培养的意义

英语语感(sense of language)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感觉,它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感情色彩的感受等,它是人们对英语的直接感知能力,是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体验和体会。人们在语言运用中有时感到看起来顺眼。听起来顺耳,说起来顺口,但又说不清原因,这实际上就是语感在起作用,而这种感觉的存在在学生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或应对英语考试的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语感培养的策略和方法

在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现行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取材广泛,内容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语言地道流畅,一定程度上给我们提供了更多实践教学的机会,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

1创设听说环境,培养英语语感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因此。要增强语感,必须多创设英语环境,尤其是英语听说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外语。人教版新教材中Work Book中的Listening,Talking,Speak-ing Task和Listening Task这几块教学内容,提供了学生大量主动参与英语学习的机会,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好好利用这个版块。

首先,坚持让学生在每周的听力课上完成每一单元后配套的Listening task中相关录音材料的练习,其目的不仅能较快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而且还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学习模仿正确的语音。此外。为活跃听力课的课堂气氛,教师还可选择一些经典的、旋律优美的英文歌曲供学生欣赏、甚至模仿、学唱。例如,“Boyzone”——男孩地带的“No mat-ter what”,The Cascades(瀑布演唱组)的“Rhythin ofthe Rain”(雨中旋律),电影《毕业生》的插曲SanFrancisco(旧金山),Michael Jackson的Heal the world(拯救世界)等等都是教师值得向学生推介的歌曲。通过上述途径,学生就能慢慢培养起良好的语音、语调。这样语感就不难形成,学生就能够更好地体会到语言材料所提供的深刻含义。

其次,教材中每个单元后talking和speaking部分提供的讨论话题很多,比如人教版必修3第二单元Heahhy eating中Talking部分是关于如何保持健康饮食的话题,这些语言材料主题鲜明且紧扣单元主旨,内容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活动欲望。因此利用听说课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有目的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感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

2培养良好的阅读和背诵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基础

阅读不仅能让学生提高词汇能力,扩充词汇量,更重要的是向他们提供了一条多方位了解和认识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人们的语言特点和文化习惯最有效的途径。现行高中英语教材阅读材料所占比重较大,每个单元除了Student Book中Reading和Using Language中的两篇阅读文章,还有课后WorkBook中Reading Task的一篇文章,这些都提供了学生足够的阅读材料。广泛的题材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应鼓励学生随时注意记录、背诵阅读课文中出现过的有用的词、短语、精彩的句子和段落,并多加模仿运用,使优美的词,各种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烂熟于心,自然而然就会形成潜意识的语感。此外,学生应该在精读吃透课文的同时。应不求甚解地大量阅读课外材料,如简写的文学名著、浅显的幽默故事、科普文章、报纸、杂志等来拓宽自己的语言图示,更好地培养语感。

3观看原声电影,创造培养语感的自然语言环境

除了上述通过听、读大量输入语言信息培养语感外,组织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经典电影,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发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拓展自己的交际视野,从而更大程度地增强英语语感能力。

大多数原声电影发音清晰而标准,学生在这种纯正的语音环境通过练习掌握电影对白中反复出现的各种语言现象和发音技巧,有助于他们语感的培养。再者,通过电影欣赏可以让学生接触英语口语中常用的词汇,地道表达法,俚语和经典句型,而英文电影恰恰能提供学生掌握地道口语的途径。

学生们带着一种渴望的心情在观看那些经典影片的同时。既获得了英语语言知识又培养了在英语交际方式所需要的语感,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极大热情。

4开展丰富的英语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感

组织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参加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利于同学们发挥特长,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英语。例如听英语广播节目。阅读英语报刊,进行英语朗读训练,举办演讲比赛,组织学生一起学唱英语歌曲,举办英语角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能较好地弥补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缺陷,积极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听音、辨音的能力,在自然、和谐的语言环境中培养语感,增强记忆。

上一篇:儿童线描装饰画教学下一篇:《残狼灰满》读后感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