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个性的自己句子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做有个性的自己句子(精选7篇)

做有个性的自己句子 篇1

众里寻他千百度,抬头一看,他在天上飞鸟人一个!

请不要拿和你身边的人比,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

以前写作文总要写扶老人过马路,现在想想真可怕。

有时候,真希望像电脑一样。累了,就格式化一下。

当他人起头说你是疯子的时辰,你离成功就不远了。

我爱你怎么的?爱不爱我是你的事,哪那么多废话。

别说我们不合适,都是地球人应该没有什么区别吧。

二七路一本正经的名字,掩饰不了它不是路的谎言!

不拼杀谁给你权贵天下,不扬名谁知道你姓甚名甚。

自己的蛋,自己疼。没人帮你揉揉。男人就是这样。

自从我妈给我买了保险后,我过马路都随随便便了。

我当年也是个痴情的种子,结果下了场雨,淹死了。

要不是老师说不能乱扔垃圾,我早就把你扔下楼了。

个性好句

爱情是什么,能吃能喝吗,没有了我们又会死掉吗。

孤单不是因为没有朋友,那只是没有人住在你心里。

上学就像旧时代的婚姻,明明不幸福还得长相厮守。

世界上我只相信两个人,一个是我,另一个不是你。

没有人喜欢你,也没有人讨厌你,就漂在中间状态。

我的幽默,严格一点说就是把你弄得像猪一样傻笑。

系统提示:你对我的爱传输中止,对方已拒绝接收。

别沮丧,生活就像心电图,一帆风顺就证明你挂了。

得苦中苦,才能开路虎。少壮不努力,只能开夏利!

我谈过最长的恋爱,就是自恋。爱自己,没有情敌。

世界上的脑残这么多,可是你却成了其中的佼佼者。

有能力的人影响一群人,没能力的人受一群人影响。

哥混到现在,能拿得起又放得下的也就只有筷子了。

最后,在黑夜里出现的最清晰的回忆,原来叫心痛。

个性好句

每壹个生活在夏日的姑娘,上辈子都是折翼的滚滚。

宁可一个人高姿态的活着,也绝不低声下气的爱着。

我举着丘比特的箭追呀追,你穿着防弹背心飞呀飞。

我不是天生的王者,但我骨子里流着不服输的血液。

精神失常的疯子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正常的疯子!

心情不好,就去学校门口踢自行车,踢一个倒一排。

不是都实行男女平等了,凭什么哥就不能上女厕所?

都说了我不是女人,我身上只有汗味,没有女人味。

如果能早些懂你的沉默,我就不会任自己自由犯错。

当我们懂得幸福的时候,就是我们懂得珍惜的时候。

好了遭人嫉妒,差了让人瞧不起,做好原本的自己。

谢谢你让我知道什么叫自尊自爱,我也离你而去了。

不要等到人生垂暮,才想起俯拾朝花,且行且珍惜。

我的坚强,我的骄傲,在分手二字面前,彻底粉碎!

个性好句

时间就像一张网,你撒在哪里,你的收获就在哪里。

有一种人:上午是包公,中午是关公,下午是济公。

我发现我有一种超能力,叫成功避开所有正确答案。

遇见你,我笑点很低,离开你,却发现,泪点更低!

开心的时候要想起我,难受的时候要记得你还有我。

看你这长相就知道你是从十八层地狱刚来到人间的。

我没想过我们的结局。但是更没想到我们没有结局。

做我女朋友天天有辣条吃,没错!幸福就这么简单。

之因此会念念不忘,是正因自知此生再也拥有不了。

不想开学的都是好孩子,这说明他们在学校没对象。

人家减肥减腰减,为什么你非要从脑细胞开始。

此刻才发现,我只是一张便利贴,随时都能够抛弃。

你光着身子追我两公里,我回一次头都算我是流氓。

个性好句

你肆无忌惮的得瑟着,结果连上帝都哭了,无语了!

把你变成我的坏习惯,不如把我变成你的好心情吧。

干柴遇烈火,那叫明骚,湿柴遇火苗,那才是闷骚。

我笑了,有多少情侣因为父母的一句不同意而分手。

考试害了多少孩子,让多少诚实的孩子学会了作弊。

长大以后,我喜欢看天,天是蓝的,我的心是蓝的。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时间,让深的感情越来越深,让浅的感情越来越浅。

我知道那不是你的错,是我没能出现在适合的时候。

偶然听到了苏打绿的追追追,才知道世间雷为何物!

做有个性的自己句子 篇2

学科德育,一般是指凭借除专门德育课程之外的学科系统,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进行道德教育的方式,即结合学科教学中蕴含的思想、道德因素,实现育人目标的教育。[1]这一概念的提出,表明了德育应拓展至整个教学范围的趋势。至于学科德育为什么有必要存在,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多方面影响下形成的,单一的德育组织形式难以完成这一任务,因此我们必须诉诸更为广泛和丰富的德育。另一方面,学科教学本身也需要德育的指引,“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2]现代社会中技术与伦理的潜在冲突,无不提醒我们在学科教学中浸润德育的必要性。尽管如此,学科德育毕竟不同于专门的、系统的德育课程,而是具有“学科”和“德育”双重的价值追求,但统观当下的学科德育,要么仅着眼于学科知识,忽视了“德育”职能,要么移植专门德育的做法,失掉了“学科”特性。因此,明确学科德育的特征和追求,找准学科德育的定位和方法,对于更好地发挥学科德育的价值非常重要。

一、学科德育的基本特征

学科德育作为融合于各科教学进行的德育形式,与专门德育课程相比,在德育主体、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明晰学科德育的特殊属性,是坚守其个性的前提条件。具体而言,学科德育具有以下几点基本特征。

首先,德育主体的全员性和非专业性。

从本质上讲,正如陶西平所说的,德育是教育目标,而不是一项具体工作,所有教师都应该将德育作为教育目标。学科德育正是强调每位任课教师都需要自觉地教书育人,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学科领域,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而破除传统的对道德教育“三支队伍”,即政治教师、团队教师、班主任的狭隘理解,改变以往那种其他学科教师置身于德育之外的局面,拓展德育范围,实现德育的全员参与。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是由于学科德育教师的本职工作是进行不同学科的教学,与专门从事德育的教师相比,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缺乏完整、扎实的德育知识,因而,学科教师开展的德育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非专业性的特点。

其次,德育目标的依存性和生成性。

学科德育与专门的德育课程不同,其主要目标在于学科知识的学习,道德培养更多是作为一条暗线蕴含在学科教学目标之中,无法像知识、技能目标那样明了,可以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操作控制,通常是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3]正是由于学科德育具有“学科”属性,使得学科德育目标深受学科教学目标的制约,需要按照学科教学的需要加以延伸,具有较强的依存性,无法根据德育自身规律进行设计,只能采取随机应变的方式,在可教育之时加以适当的引导,生成德育目标。另外,由于德育具有情境性和个体性特点,学科德育还会因教学情境的变化、个体特征的差异而有所别异,致使教师很难做到精确的预设,这也就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力,强化学科德育的教学机智。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学科德育目标生成性的特点是以教师的育德意识为前提的,而不是随意的、可有可无的行为,只有教师具备了育德的意识和能力,才能捕捉到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时机,确保德育的生成。

第三,德育内容的丰富性和潜在性。

培根曾说:“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别。”[4]这就是说,不同的学科蕴含着各具特色的德育元素,它们共同构成了丰富的德育资源,克服了专门德育内容同质化的缺陷。除了质的差别外,学科德育内容与专门德育内容在形式上也有所不同,专门德育的内容是显性的,德育痕迹非常清晰;而学科德育的内容虽然也有显性的,如语文教材会直接抒发对祖国的热爱,明确指责某种行为的不当等,但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学科德育更多的是潜在的内容,这些德育资源往往隐藏在各个学科的知识当中,并不能单独呈现出来,且影响较为隐蔽。比如,数学中的科学精神、历史人物的榜样作用等,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加以挖掘和升华,并有机结合在学科知识教学当中。

第四,德育方式的浸润性和非系统性。

相对于专门德育的直接性,学科德育在教育方式上表现出更为明显的间接性和浸润性,也有人提出学科德育是一种渗透式教育,但“渗透”一词本意是指某一事物从一个区域范围向另一个区域范围慢慢进入,而在此之前,这两个事物是相互独立的。但事实上,学科德育的德育元素是天然存在的,并不是学科体系之外的附加物,“渗透”一词难免会引发“学科”与“德育”相互分离的误会。另外,“渗透”一词还带有强加的意味,不符合学科德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特性。因此,在这里选取“浸润”一词,表示二者是一种静态的共存关系。学科德育除了蕴含在各个学科的知识教学中,需要通过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知识的教学来传递价值观,[5]也蕴含在教师的言行之中,需要通过教师的表情、手势、与学生的交往、高尚的职业情怀进行隐性德育。另外,由于各科知识中蕴含的德育元素是零散的,使得学科德育无法像专门德育那样开展系统的教学,只能以非系统的方式进行道德引导。

二、学科德育的自我迷失

1. 在“学科”与“德育”之间上下求索

学科德育自产生之日,便具备了“学科”与“德育”的双重属性,正是这种双重属性使学科德育具备了弥补专门德育缺陷的可能,但也为学科德育难以平衡二者关系埋下了隐忧。学科德育在实施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两种极端倾向:

一是偏向“学科”一端,忽视了德育职能。

随着教育职能的细化,教师的职能也日益分化,德育作为专门学科从各科教学中独立出来,这本是对德育价值的强调,却也为学科教师推脱德育责任提供了借口,再加上班主任制的出现,从制度层面上确定了班主任的德育职能,更使学科教师误以为有了专门的德育课程和德育人员后,自己便可从德育任务中解脱出来,专注于学科知识的教学了。另外,各科教学的德育功能,还存在直接和间接之分。所谓直接效力就是指各科教学可以直接达到的德育目标,所谓间接效力则指学科知识的获得,可以促成行动的实现,完成道德的行为,[6]即知识获得可作为道德养成的基础,这种间接效力使学科德育有了“无为而治”的特点,教师即使不主动挖掘德育资源,也能在客观上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但若只看到学科德育的间接效力,“德育”必定会被“学科”所侵蚀,使“学科德育”名存实亡。之所以强调学科教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校德育目的的实现,与其寄希望于一周一两课时的道德课,不如寄希望于更加经常性的、范围更加广泛的学科教学。[7]而当下由于无法也不能对学科德育进行强制性和规定性要求,学科德育更多的是教师的个人行为,并未成为必须的教学活动,“德育”成了学科中或有或无的点缀。这种虚无化的学科德育根本不具备经常性的影响,自然也无法弥合专门德育集中化带来的无效性。

二是偏向“德育”一端,失却了“学科”特性。

学科德育在实施过程中,还容易出现片面的“德化”,比如将各科教学中挖掘出来的德育元素进行系统传授,而不是结合学科教学逐步呈现,或者脱离教学内容去牵强附会地“穿靴戴帽”。学科德育中的德育元素是浸润在学科知识之中的,如果脱离了特定的知识载体,学科德育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失去了勃勃生机,只剩下苍白无力的道德说教。学科德育与专门德育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它们的不同职能。专门德育致力于德育系统的搭建,而学科德育的内容由于是随着学科知识零散出现的,则主要着眼于德育内容的填充,这也表明不能以相同的标准衡量这两种德育方式。另外,在“学科”与“德育”的关系上,“学科”更应该处于统领地位,学科知识才是学科教育的本职工作,无论学科教学中的思想、道德内容多么丰富多彩,学生的知识掌握都是第一位的追求,而德育的作用应该通过学科的整合得以发挥,不能喧宾夺主。这也是学科德育与专门德育最大的不同,失去了“学科”特点,学科德育便无以立足。

2. 在“预设”和“灌输”的泥淖之中不能自拔

首先,在目标导向的影响下,学科德育的预设性愈发明显。

学科教学目前大多是按照三维目标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明确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作为教学目标,这样做无疑可以提醒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德育影响。但是学科德育的一大特性就是德育目标的生成性,为学科德育设定如此的条条框框,难免使一些教师仅聚焦于预设目标的达成,而对于特定结果的聚焦,又会使教师忽视德育道路上不期而遇的“美丽风景”,错过了不少德育时机。有意识地进行学科德育,不等于有计划地进行学科德育,学科德育的特殊性质,已经决定了它无法像专门德育那样事先进行完整、细致的设定。专门德育被学生排斥的原因之一就是德育的目的太明显,难免会有一定的急功近利的色彩,如果学科德育也用预设的方式捆束自己,便无法在专门德育中突出自己的特色了。

其次,为了更好地表现德育效果,学科德育逐渐走向了灌输的误区。

我们倡导学科德育最主要的理由就是,道德教育作为专门的学科课程,容易导致道德灌输;容易忽视道德理性、道德情感、行为能力的培养等。开设专门的德育学科进行德育,效果不如利用其他学科中进行的间接德育。[8]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造成青少年教育困难的最重要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种年龄的人按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们的。”[9]以上均说明了德育灌输的危险性。但是,专门德育不等于德育灌输,专门的德育课程也可以采取讨论法、示范法、活动法等方式完成道德的传递,只是由于需要集中、系统地进行道德教育,并应对专门的德育测试,更需要强调道德知识,也就更容易走向灌输。相对而言,学科德育并不等于间接德育。间接性只是学科德育的一个特点,绝不能说采取了学科德育,就能避免灌输。学科德育的异化,也会导致灌输的结果,上文已经提到,学科德育中除了丰富的潜在德育资源外,还包含显性的德育元素,可以采取纯粹说教的方式进行传递。如在语文课中抛开教学内容,直接进行道德评论,这时的学科德育便不属于间接德育的范畴,学科德育究竟能不能发挥间接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还要看学科教师如何设计。有时,教师为了更为清晰、明确地表示自己已完成了本学科的德育任务,往往倾向于采取直接言明的方式,将隐性德育显性化,使得学科德育也变成浮于表面的说辞,无法深入学生的心灵。

三、学科德育的个性实现

从学校德育近30年的发展趋势来看,专门德育课程的弊端正在逐步显现,德育生活化与德育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是当前德育走出困境值得选择的道路。[10]但是,如果学科德育在实践中没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突出自己的个性,也就谈不上弥补专门德育的缺陷,更谈不上解决当前德育的问题。那么,学科德育的个性该如何实现呢?

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呈现各科德育元素,唤醒“沉睡的巨人”。

美国当代教育学家托马斯·利康纳曾指出,各科教学对道德教育来说是一个“沉睡的巨人”,潜力很大。而学科教师的任务就是唤醒这个“沉睡的巨人”。第一,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学科教学对学生最显而易见的道德影响主要体现在教材中,尤其是语文、历史等文科教材中包含大量思想内容,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7]比如,语文教材中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歌颂,对人们良好品行的称颂,充满道德辩论色彩的对话,以及一个个鲜活的道德楷模,都是可以利用的德育资源,但必须结合学科教学所营造的固有情境进行,切忌对这些德育元素进行单独的或单纯的论述。第二,找准德育与各科教学的结合点,突出不同学科的特点。由于各个学科分属的领域不同,会以不同的内在结构、不同的表征方式来揭示和体现人类社会对自然界、对社会、对人类自身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和把握,因此,所隐含的道德价值也就有所不同。[12]学科德育的个性展现,一方面是相对专门德育而言,另一方面,也是针对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而言,语文、历史侧重激发爱国情感,促使学生模仿所教榜样的嘉言懿行;地理着重使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精神奥妙,生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艺术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并使其少受不良消遣的侵染;科学则注重养成学生周密审慎的态度;等等。正是由于学科德育可以从不同角度诠释德育的内涵,因而有助于缓解专门德育的同质化弊端,打造“和而不同”的、生动鲜活的德育。第三,留意教学中的德育生成,捕捉德育时机。前面已经论述过,学科德育具有随机性和生成性特点,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留心学科知识的生成,也要关注德育时机的生成,尤其是那些看似与教学内容关联不甚密切的德育元素,更应该引起注意。比如,一位语文教师在讲解《藏羚羊的跪拜》时,有学生对捕杀藏羚羊的合法性展开了辩论,虽然该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主要是让学生体会藏羚羊那伟大的母爱,但是学生的这种争论却为法制教育提供了契机,也是教师应该抓住的。

其次,在教学过程方面,采用多种德育方式,利用教学活动蕴含的德育价值,保证德育影响的持久性。

第一,采取多样化的德育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如组织辩论、角色扮演,或利用学科内容编织的情境等,力求德育的行为化和情景化,尽可能避免进行直接告知的灌输式德育,让学生去体验和感受德育,而不是局限于听见和说出的层次。第二,利用教学活动本身承载的道德意蕴。就各科教学而言,教学活动也是一种经由“知识”这一中介进行的人际交往活动,这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不仅影响知识的学习效果,而且也直接影响着学习个体的人格生成。[12]学科教学内容不可能时刻传达道德信息,但是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交往、生生交流却是普遍存在的,这些交际活动,不仅带有教学意味,也富含社会性色彩,在引导学生社会精神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因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并引导学生间的合作互助,以发挥隐性德育的作用。第三,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式,都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道德若没有被个体心悦诚服地接受,就只能停留在认知层面,不能感染个体的情感,转化为个体的行动,因而,无论是专门德育还是学科德育,都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有一种参与其中的感觉,而不能让学生仅作为德育的旁观者。不同的是,学科德育还可以通过调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兴趣的方式,进而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赫尔巴特也曾说过:“教学的最终目的虽然存在于德性这个概念中,但是,为了达到这个最终目的,教学必须特别包含较近的目的,这个较近的目的可以表达为‘多方面的兴趣’。”[2]如学生对理科的兴趣可以增强其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对文科的兴趣可以激发其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对艺术的兴趣可以陶冶其性情,感化其心灵,这些都是专门德育难以做到的。这同时也表明,学科德育必须时刻谨记“学科”与“德育”的双重属性,因为,学科德育的德育功能更多是依存学科,由学科衍生出来的。

最后,在教师素质方面,提高教师德育意识和能力,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

上文已经论述,由于开展学科德育的任课教师并非专门从事德育工作的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完整的德育训练,缺乏专业的德育知识和德育经验。一方面造成了学科教师的德育自觉性较低,只关注本学科知识、技能的培养和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教学的教育性功能,形成学科教师从德育工作中“退场”的局面。另一方面,有些教师即使拥有了浸润德育的心向,但碍于德育能力较差,难以捕捉到进行德育的适宜机会,无法选择进行德育的恰当方法,只能针对某一德育条目,说空话、大话,使丰富的学科德育深陷灌输的泥潭。另外,与知识技能的学习不同,榜样影响在思想态度的培训上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具有权威性的榜样,极易引起学生的模仿,因此,教师的言谈举止对于学生良好态度和行为的养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时为了方便管理学生,教师会使用一些“小伎俩”,这种做法看似得到了即时的报偿,也没有产生什么明显的负面影响,但是当学生看到教师如此“对付”自己时,也会在自觉不自觉中进行模仿,并用相同的方式“对付”教师以及身边的其他人。所以,教师需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行为,你想让你的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必须首先成为这样的人。各科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但是优厚的资源只是开展有效德育的前提条件,德育能否在学科教学的土壤上开花结果,还要看耕耘之人的用心和技巧。因此,为切实发挥学科德育的价值,有必要综合采取培训、激励等方式,结合各学科的自身特性,提高教师的德育素养,为学科德育的实施提供人员保障。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其他学科的教学具有教育性,但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其在学科教学上的追求都是以获得本学科的知识、发展相应的认知能力为首要目标的,因而,即使各学科包含丰富的道德、政治、思想内容,也不可能完全承担其系统的道德知识传授的任务。[15]学科德育具有“学科”和“德育”的双重属性,但这两个属性在地位上并非是等同的,“学科”应起到统领作用,学科德育的功能需要依托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情境来实现。失去了这一特点,也就等于否定了学科德育的个性。况且,学科教学的价值也不可能停留在德育上,而是要追求教学的有效性。以上两点都提醒我们,虽然学科德育具有一些专门德育所没有的优势,可以弥补专门德育的不足,但是德育毕竟不能作为学科教学的首要任务,且学科德育由于其德育内容的生成性和零散性,也无法形成系统的德育影响。因此,学科德育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还要依赖专门德育的推进,在专门德育搭建的骨架基础上进行填充。总之,在学科德育的实施中,必须处理好学科德育内部的学科教学和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科德育外部的专门德育和学科德育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突出学科德育的个性,实现学科德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顾惠梁.学科德育再探[J].上海教育科研,2000(3).

[2][14][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译者:李其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21,217.

[3]王健敏.道德学习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55.

[4]培根论说文集[M].译者:水同天.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80.

[5]叶飞.学科德育的实践意蕴及其实现途径[J].课程·教材·教法,2009(8).

[6]吴俊升.德育原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87.

[7][11]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94,179.

[8]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76.

[9]苏霍姆林斯基,睿智的父母之爱[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126.

[10]周彬,高星原.学校德育变革30年:困境与突破[J]教育科学研究,2009(3).

[12][13]郑航.学校德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61,158.

做有个性的语文教师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师 个性

现代社会要求人是现代个性化的人,现代个性化的人需要现代个性化的教育。在教育工作中,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出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具有独特性、和谐性和主题习惯性的个性化人才,但在实践上,却是那样艰难。身为一名教师,他的一言一行不只代表个人意图、行为,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因此,要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人才,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要培养有个性的学生,教师也应该是有个性的教师。

一、语文教师的个性表现

(一)独到的审美

中学语文教学在审美上往往呈现单一认识的倾向,不同教师对同一课文的理解大同小异,对文学的审美被统一化了。把语文课等同于自然科学课,把一篇篇文笔优美、充满情感体验的文章切割成若干部分,并以标准化的讲授。人文性的语文课完全变成了技术课,语文课越来越索然无味。每个人的情感、经历都是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师应该把文学性课文中所蕴涵的生命形态、情感形态有机地转化到自己个体的文学审美体验中,从而深化学生对人生、对世界的体验和认识。

(二)独特的教学风格

语文教学的范围比其他任何学科都丰富,没有勤于学习的精神,勤于探索的习惯,只能空手而归。有些老师反复观摩、学习那些课堂教学成功的老师的课堂教学形式,甚至借鉴他们的讲稿,采用他们的教学步骤,模仿他们的课堂谈吐、举止,完全没有自己的风格。学习不是追求形似,而是不断总结、反思,把学到的“神韵”融入自己的个性、审美体验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三)有特长的知识结构

中学语文教师要讲字词、语法、修辞,各个时代各种文体的文学作品等,一些老师往往把自己的知识积累像撒胡椒面一样,平均地用在各个方面,几乎不考虑自己的特长。一位著名播音员曾说:“非常感谢我初中的语文老师,他朗读课文非常好,从那时起,我才爱上了朗读。”每个语文老师都有自己的专长,不妨把这个作为自己的特色,因为老师在讲授自己拿手的知识时,也会表现得特别出色,学生也一定会印象更深刻,思路更开阔。这样,小学、初中、高中诸多语文老师合起来,既使学生的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又能挖掘学生的潜能。

二、培养有个性语文教师的策略

(一)提高文化素质,具有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

语文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人文性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关于人的文化性,包括人性、人的存在意义、道德、价值、文化传统等方面。”中学教师往往把自己封闭在几百人的校园里,如井底之蛙,文化视野越来越狭窄。除了技术性的教学外,很少关心学术界、文化界发生了什么。学习的不过是形而上的上课技巧,采取急功近利的态度,大量参阅对某一文学课文的讲读赏析文章,然后想方设法使板书工整,表达流畅,课堂气氛活跃,教学过程安排合理等。甚至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取高分而准备大量习题,然后挖空心思把它们解释清楚。这些技术层面的东西压制了人文思维,语文老师成了机械操作工。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语文)老师每年不读五六本书,几年之后,他就不好当老师了。”语文本身就是一种历史深厚的文化,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如果自己缺乏对文学的兴趣,缺乏文学感动与文学悟性,缺乏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又怎能指望在每节课的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文学感知力与文学悟性呢?

(二)积极探索改革之路,具有创新精神

当前语文教学用大统一的评判标准评价教学效果,用单一的尺度要求老师,扼杀了教师课堂教学的独创性。假如语文教师能对语文教材反思,就会形成一种合力对陈旧的教材有强烈的抛弃欲望,就有了改革的要求。但我们的老师,依然在传统守旧的圈子里徘徊,把语文课作为一门技术课,脱离真、善、美,甚至把自己中学老师的教法直接搬到课堂上来,把充满鲜活的生命形态的感情丰富的文学作品切割得面目全非。什么是创新?著名特级教师澄清这样说:“创新,就是要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创新,就是独立创造,推陈出新;创新,就是打破常规,另走新路;创新,就是破旧立新,创造特色。”由此看来,创新总是和个性相联系的。一个教师,只有孜孜探索,投身于语文教育改革,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才能具有先进的语文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三)善于反思自己,具有自我批评精神

做有梦想的自己作文 篇4

学会把目光投向梦想。我要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风暴的洗礼,以坚韧的意志去面对急流的冲刷,让风霜雨雪洗去我外表的杂质。让雾岗虹霓赠矛我自然的精神。

多少笑声都是梦想唤起的,多少眼泪都是梦想揩干的。梦想的港湾温情脉脉,梦想的清风灌满征帆。梦想不是感情的投资,它不需要股息和分红。

“梦想”就是一剂良药,在我身处困境的时候,抚慰我心底的创伤,让我鼓足勇气,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因此我们应该把目光投向梦想。

如果说生命是一座庄严的城堡,如果说生命是一株苍茂的大树,如果说生命是一只飞翔的海鸟,那儿,梦想就是那穹顶的梁柱,就是那深扎的树根,就是那扇动的翅膀。没有梦想,生命的动力便荡然无存;没有梦想,生命的美丽便杳然西去。梦想给我们的人生上了色,它的存在使我们的人生璀璨夺目。

做有个性的自己句子 篇5

其实,这个世界上,在成功者的队伍里面,很多人并不见得很聪明,在失败者的队伍里面很多人并不见得愚笨。有一样东西比聪明更重要,那就是人的心灵和意志。一个人的贫穷很大的程度是心灵的贫穷,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是意志的成功!由此可见,人最致命的弱点就是心灵与斗志有问题。如果你的意志薄弱,别人一句话就能把你打倒。

一个婴儿生下来,没有人会问是生下一个国家主席还是一个部长,是生下一个老板还是打工仔,是生下一个教授还是一个流浪汉,人们只会问:是个男孩还是个女孩?对一个刚生下来的孩子来说,将来的一切都是未知数,没有谁知道、也不可能知道他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由此说来,人刚生下来都是一样的,要有差别,那大体上就只有男女之别。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改变,学习的艰难,世道的艰辛,人情的冷暖,人们心灵和意志就会慢慢地发生改变,这样的改变将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于是,有些人很成功,有些人很失败;有些人很出色,有些人很平庸;有些人很幸福,有些人很痛苦。你想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成为一个很成功出色幸福的人,关键在于你有没有一颗永远不冷不死的心!有没有一股任何困难都打不垮的意志。

人活在世上,谁不希望能有作为于社会,回报于家庭,慰藉于自己?可是,岁月的风霜,世事的艰辛,人情的冷暖,使许许多多的人变得麻木,心无爱恨,漠然无情,不思进取,怯于奋争,甚至远离了亲情。

这些年来,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是谁向你伸出援助之手?在茫茫的人海中,是谁最关心你最疼爱你?是谁总是盼着你回家等你吃饭?在你生病的时候是谁最紧张最焦急?在你最高兴的时候是谁比你更高兴?在你最痛苦的时候又是谁比你更痛苦?在你最失落无助的时候,是谁来安慰你鼓励你?是谁对你的生命影响最大?在你的心目中谁占的位置最重?我相信再麻木的同学也知道:是含辛茹苦把我们拉扯大的父母!

自己的个性作文 篇6

在班上我的个子不太高,但我有着超越所有同学的妒忌心。可惜呀,现在找不着能让我的妒忌心迸发出来的强敌。没办法,无敌最寂寞!还是继续等吧。(应议论出你妒忌什么)

我这人不太爱孤独,因为孤独会让我感到寒冷,即使在夏天。初回老家,没有熟悉的朋友,我只能孤伶伶地望着别人玩,不禁落泪。那是一个不好的回忆。可是呢,我毕竟有着逗人笑的天赋,几天之后,大小老乡们便视我为“患难之交”,真的,沮丧之时他们就想起我了!

从小,我就对朋友有个要求,我不允许在我的朋友圈子中有着耍酷或不爱笑的人。老爱绷着脸,皱着眉,像要帐似的,你不喜欢,我更不喜欢。若你就是我所说的,不用着急,“笑神”来逗你玩了。我敢打保票,在我和你相处的时间里,你一生都不会忘记。看吧,我的左邻右舍们,别说我开口了,一看见我的样子,他们就笑得想打120了。可惜呀,在我发愁时,我却不能自娱自乐,也许这就是能医不能自医了。

我不爱记仇,因为到现在还没有人能把我惹火。开玩笑,捉弄我,我并不在乎,只觉得这样我的生活会更加精彩。若你真把我惹生气了,那你可就太有本事了!

做有个性的自己句子 篇7

一、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通过创设生动的, 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 一方面, 能为学生营造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 另一方面, 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比教育简单的讲述而言, 利用教学情境, 揭示主题, 学生更容易入情入境, 在乐趣中自主、积极地进行学习活动。

二、调动多项感官, 让学生展现自我

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 不可能有高的质量和效率。因此, 在文本教学中, 我会先根据文本主题设置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读课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 动口读, 动脑想, 边读边想, 寻找问题的答案, 并在这个过程中, 动手勾画出不明白的地方。通过这样的自主学习, 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放飞学生思维, 让学生互动学习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决定了他们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 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积累等提出不同的见解。这时教师应因势利导,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辩论, 给学生留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 让学生去思考、去争辩, 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为语文课堂注入活力。

四、尊重学生个性, 让学生品味成功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中, 应热爱, 并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和关心。尤其是对于一些学困生, 更要留心观察, 通过适当的引导, 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长处和优势。在教学中, 努力创造一些机会和条件, 让学困生在课堂上获得成功, 尝到成功的喜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还能让课堂上的弱势群体真正地动起来, 使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

上一篇:校园的美作文400字下一篇:小学语文培训研修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