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备课目录

2024-09-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备课目录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备课目录 篇1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各种环境中动物

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1课时李**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1课时李**

第三节空中生活的动物…………………………………1课时李**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1课时姚**

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1课时姚**

第三节社会行为…………………………………….……1课时姚**

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一节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课时李**

第二节动物与人类的关系…………………………….…1课时李**

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1课时姚**

第二节细菌……………………………………………..…1课时姚**

第三节真菌……………………………………….………1课时姚**

第五章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课时李张慧

第二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1课时李张慧

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第一章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1课时姚**

第二节从种到界……………………………………….……1课时姚**

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1课时李**

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1课时李**

注意:根据本组的要求,请以上安排到主备课的教师必须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某种原因造成不能按时完成的,提前报告生物组组长,由组长临时安排,安排到的教师不得推诿。请各位教师遵照执行。

生物组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备课目录 篇2

一、单元教学目的和要求:

1、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理解文章大意。

2、品味诗文的优美意境和深邃哲理

3、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积累文言语汇。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诗文的优美意境和深邃哲理

2、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积累文言语汇。

三、单元教学知识结构:

《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记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

《岳阳楼记》范仲淹应老友滕子京之情,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准确描述洞庭湖的大观盛况,在记山记水的背后,遇害着作者政治改革失败后忧国忧民之心。

《醉翁亭记》作者因政治改革失败被贬,但表现出乐观豁达的情怀。他寄情山水,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如诗如画。

《满井游记》记游小品。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写出了北国之春,其比拟之生动,描写之形象,感受之细腻,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

《诗词曲五首》陶渊明在《饮酒》中坦言不做官的惬意,李白在《行路难》抒发出仕无路的感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吟出心系“寒士”的忧国忧民,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唱出边塞送行的豪迈,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道出了解佩出朝、去国怀乡的复杂感情。

四、单元课时划分:

《小石潭记》1课时

《岳阳楼记》2课时

《醉翁亭记》2课时

《满井游记》1课时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复习计划 篇3

1、认真学习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和《日照市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纲要》(还未到手),注意研究与生物会考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特点,以取得一定的课外知识量,从而适应会考题基础性、时代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2、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结合。重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强调知识的迁移与运用。

3、注重复习方法的指导,有效地提高复习水平,有效提高教学成绩。

二、教材分析:

四册教材,将生物置于生物圈的大背景中,突出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重视生物技术,关注健康的生活。《生物课程标准》提出10个一级主题,在整个学科中的分量是有差别的。有关考试的10个主题中,科学探究、生物圈中的人、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三个主题内容合占50%左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生物与环境、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的生活七个主题内容合占50%左右。科学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贯彻始终。

三、学情分析:

1、学习态度分化严重,部分学生逆反心理较强,大部分学生对会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家长配合不够。

2、基础较差,遗忘严重,对知识缺乏系统的掌握。

3、时间紧迫,复习难度较大。

四、复习措施

1、坚持集体备课,加强交流,探索适应本校校情、本班学情特色的复习模式。

2、重视教材,用好教材,根据教材内容,有效组织复习。

3、重视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等基础知识、核心知识。

4、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重视知识的梳理,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

5、重视教材中的探究活动、实验与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资料分析等方面的技能。

6、重视教材中重要插图的识记和理解

7、注重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书本知识解释或解决生产、生活或社会实际(包括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

8、用好教辅资料《优加学案》。复习中采取“一节一练一结”、“节节重备课”、“一本一考一结”的措施,及时点评,总结经验教训,扬长避短。

9、培养学生掌握积极有效的复习方法、解题方法和技巧,培养正确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等。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会考复习资料 篇4

糖类分为:淀粉、麦芽糖、葡萄糖。重要的供能物质。人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糖类。

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是构成组织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生命活动调节的物质基础。由于儿童青少年发育快,所以,需要大量的蛋白质。

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作为备用能源贮存在皮下。

维生素既不构成人体细胞又不提供能量,需求量小,但作用很大。

维生素A,存在于肝脏、鱼肝油中;缺乏时,易患夜盲症、干眼症、皮肤干

维生素D,存在于肝脏、鱼肝油、蛋类中,儿童缺乏时易患佝偻病;成人缺乏时燥、易患骨质疏松症。

维生素B1,存在于动物肝脏、糙米、全谷类种皮内,缺乏时易患神经炎、脚气病、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生长迟缓。

维生素C,存在于蔬菜水果中,缺乏时易患坏血病,牙龈充血肿胀,皮肤青一块紫一块,抵抗力下降。它的发现标志人类能够征服坏血病了。

水,是细胞的主要成分,占体重的60%—70%,在物质运输、体温调节有重要的作用。

无机盐,构成人体组织。钙是构成牙齿和骨骼的重要成分,儿童缺钙易患佝偻病;铁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缺铁易患贫血;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缺碘易患地方性甲状腺肿。

二.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左上腹部,最膨大的部位)→小肠(腹腔内,最长5—6米)→大肠(阑尾位于右下腹部)→肛门。

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和胰腺。肝脏是最大的消化腺,分泌的胆汁不含消化酶没有消化作用,但可以乳化脂肪。淀粉在口腔开始被消化,蛋白质在胃开始被消化,脂肪在小肠开始被消化。小肠液和胰液能消化糖类、脂肪、蛋白质

食物的消化

(1)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2)蛋白质→初步消化→氨基酸

(3)脂肪→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

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1)人的口腔和食道几乎没有吸收养分的功能

(2)胃:吸收少量的水和酒精。

(3)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及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4)大肠: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一部分维生素。

小肠的结构与小肠吸收相适应的特点:(1)小肠长(5-6米)(2)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小肠绒毛,可增大表面积;(3)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4)绒毛壁和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三: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功能:血浆──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红细胞(无细胞核)──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白细胞(有细胞核)──吞噬病菌,防御保护。

血小板(无细胞核)──止血,加速凝血。

贫血: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含量过少。影响血液输氧的能力,影响各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易疲劳;应多吃含蛋白质和铁质丰富的食物。

发炎:血液中白细胞数量过多。

人体血量约为体重的7%-8%。一次失血10%,经一段时间调整后可完全恢复正常(一次献血仅占总血量5%,不影响健康,应积极提倡);若一次失血超过30%,需及时补给血液。人类最基本的血型是ABO血型,输血一般以输同型血为原则,若血型不合,受血者体内红细胞会凝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

动脉血──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

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血管分为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动脉和静脉的管壁特点

毛细血管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1)管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2)管腔窄,红细胞单行通过;(3)管内血流速度最慢;(4)数量大,分布广。

心脏的结构:

(1)心脏的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

(2)与各个腔相连的血管:左心房──肺静脉;右心房──上、下腔静脉;

左心室──主动脉;右心室──肺动脉。

(3)内流的血液的种类:左心房、左心室──动脉血;

右心房、右心室──静脉血。

(4)瓣膜:房室瓣(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动脉瓣(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静脉瓣(位于静脉内)。

(5)血液流动的方向:一定方向。

(因为房室瓣控制血液从心房流向心室;动脉瓣控制血液从心室流向动脉。)

(6)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

心脏的搏动推动着血液的流动,是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

血液循环途径

血液循环分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意义进行物质交换,将养料和氧气输送给组织细胞利用,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肺循环意义进行气体交换。)

四: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

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肺是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呼吸运动的原理:

呼吸肌肋间外肌收缩胸廓扩大肺扩张吸气

膈肌舒张胸廓缩小肺回缩呼气完成肺的通气

肺泡与气体交换相适应的特点:(1)肺泡数目多,总面积大;(2)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3)肺泡壁很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主要包括肺通气、肺的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气体交换。

肺通气是依靠呼吸运动实现;肺的换气和组织气体交换都是通过气体扩散实现。

肺的换气使静脉血转变为动脉血;组织气体交换使动脉血转变为静脉血。

人体内的交换:

1.肺泡 和血液间的气体交换:2.组织细胞和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呼吸的意义: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供各项生理活动和维持体温需要。

五:人体代谢废物的排除

⑴人体废物排出的途径

皮肤→排汗(水、无机盐、尿素)

呼吸系统→呼气(二氧化碳、水)

泌尿系统→排尿(水、无机盐、尿素等)

排泄的意义:排除废物;调节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含量平衡,维持细胞正常生理活动。

⑵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泌尿系统的组成

肾脏──形成尿液的场所

输尿管──输送尿液

膀胱──贮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

肾脏结构:肾脏分为皮质、髓质、肾盂三部分

肾单位:

肾小体: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分布在皮质;

肾小管:分布在皮质和髓质。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尿液的形成:血液→肾小球→肾小囊→原尿

肾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的过程称为肾的滤过作用

肾的重吸收作用: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的葡萄糖等对人体有用的物质重新被吸收进入毛细血管的过程

人体废物的排出方式

⑴排泄:人体代谢终产物,包括二氧化碳、无机盐、尿素、水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⑵排遗: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及其他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如人体排便;

皮肤由表皮和真皮构成。表皮分为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和生发层(具有分生能力,有黑色素细胞),真皮含大量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有毛细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

皮肤的功能:保护、再生、调节体温、排泄和分泌、感受外界刺激。

六:神经系统

神经元(也叫神经细胞)──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

功能: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且能把兴奋传导到其他神经元。

分在中枢神经元细胞体构成灰质

神经部分神经纤维构成白质

布在周围神经元细胞体构成神经节

神经部分神经纤维构成神经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是由反射弧完成的。

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由大脑皮层以下中枢参与即可完成。

反射条件反射: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条件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方可形成。

反射弧:参与反射的神经结构是反射弧。由五部分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主要功能区有: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脊髓中有许多低级神经中枢0.52如膝跳反射中枢、排便反射中枢、排尿反射中枢。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能够对语言和文字的刺激建立条件反射,是人类条件反射的最突出特征。

角膜:聚光作用

(一)眼与视觉:

1. 眼球的结构虹膜:黑眼球(中间的圆孔为瞳孔)和功能

外层:巩膜:白眼球和脉络膜:(富含血管)

中层:睫状体

内层:视网膜:感光作用

2.视觉的形成:

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产生兴奋)→大脑皮层

3.近视、远视及矫正方法

⑴近视: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凸度过大,物象落在视网膜前方

矫正:戴凹透镜

⑵远视: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凸度过小,物象落在视网膜后方

矫正:戴凸透镜

(二)耳和听觉耳郭:收集声波

外耳外耳道:传送声波

鼓膜:在声波作用下,产生振动

鼓室:(位于鼓膜内侧)

1.耳的结构中耳听小骨:传导鼓膜产生的振动和功能咽鼓管:与咽部相通,空气能通过此管进入鼓室,维持鼓膜内外两侧气压平衡。(中耳炎)

耳蜗:有听觉感受器,在听小骨传来的振动的刺激下,内耳产生神经冲动。

前庭有头部位置感受器,能感受头部位置的变动。

半规管

2.听觉的形成:

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听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产生听觉

七:激素调节

外分泌腺: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出的一类腺体。

内分泌腺: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随血液循环送到全身。

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的作用及其缺乏症

人体主要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等。

的内分泌腺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5

植物的主要类群: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动物的主要类群: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节肢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依据是:花、果实、种子

二、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分成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它们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基本单位是种.在等级法进行分类的时候,分类的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物种之间的相似程度越小;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物种之间的相似程度越大.

林奈双名法的内容包括:1、属名 2、种加词

三、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包括三个层次:

1、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我国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居世界第三位,鱼类、两栖类,哺乳动物也位于世界的前列.

2、基因的多样性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培育就是基因多样性的运用.

3、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

4、自然保护区----是指含有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这个区域就是自然保护区.具有天然基因库、天然实验室和活的自然博物馆的特点.

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5、我国面临濒危的动物:水生无脊椎动物:红珊瑚 鹦鹉螺;

鱼类:中华鲟 白鲟

陆生无脊椎动物:金斑缘凤蝶

爬行类:鳄晰 扬子颚

哺乳类:大熊猫 金丝猴 白鳍豚 藏羚羊 麋鹿 亚洲象 华南虎、白头叶猴等.

我国面临濒危的植物:人参 珙桐 水杉 银杉 桫椤 、、、等.

各种动物的特征:

(1)昆虫:身体可分为头(触角),胸(足3对,翅2对),腹(气管)

(2)哺乳动物门:体表被毛、牙齿有门、犬、臼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用肺呼吸;心脏有4个腔,体温恒定,大脑发达,胎生哺乳.

(3)鸟纲:有喙无齿,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骨中空,内充气体,心脏4腔,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体温恒定,生殖为卵生

(5)节肢动物门:身体有许多体节,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节肢动物门包括昆虫纲、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

(6)两栖动物门: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在陆地生活用肺兼用皮肤呼吸.变态发育,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有辅助呼吸作用,心脏有二心房一心室,体温不恒定

(7)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如海葵、海蛰、珊瑚虫)

(8)软体动物:身体柔软,靠贝壳保护身体(如乌贼、章鱼、扇贝、蛾螺等)

(9)甲壳动物:有坚硬外壳(水蚤、虾、蟹)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备课目录 篇6

教学过程

第二节

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导入新课

人类从在地球上出现之日起,就和动物结下不解之缘。远古:渔猎和采集野果为生。后来:种植业和养殖业——更加与动物息息相关。

一、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1、鸭子有哪些用途? 那其他动物有哪些用途呢

2、哪些动物可以入药?它们具体有哪些功效?

3、动物类产品有哪些营养价值?动物提供多种工业原料: 羊毛、皮革、羽绒„„提供医疗替代品:骨头、皮肤 动物在旅游和娱乐中的作用? 动物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畜牧业和渔业的产值在农业中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

经济发达国家的畜牧业和渔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50%左右,有的竟达70%以上。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畜牧业、渔业发展很快,但人均占有的动物性事物的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动物与生物反应器

1、什么是生物反应器?P50利用生物(如动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要的某些物质,这就是生物反应器(bioreactor)。

2、什么是乳房生物反应器?人类通过对某种动物(牛、羊)的遗传基因进行改造,使这些动物的乳房可以产生和分泌出人们所需要的某些物质,这就是乳房生物反应器。

最理想的一种生物反应器。

3、利用生物反应器的优点(好处)

(1)节省建设厂房和购买设备的费用,减少复杂的生产程序和环境污染。(2)田园风光的牧场取代有复杂仪器设备的厂房。

三、动物与仿生

1、什么是仿生?

仿生:模仿动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

2、动物与仿生的例子:(1)萤火虫与冷光(2)蝙蝠的回声定位与雷达(3)乌龟的龟壳与薄壳建筑

(4)蜻蜓与飞机(5)蜘蛛与装甲(6)鲸鱼和潜艇外形(7)剑鱼与飞机外形

(8)蝴蝶与人造卫星电池板(9)鲨鱼与索普游泳衣

3、仿生的展望

模拟人脑功能,研制智能化电脑和机器人 练习

(一)判断题

1、生态平衡意味着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是恒定不变的。

2、我国的海洋鱼类资源非常丰富,为了充分利用海洋鱼类资源,应该多捕鱼。

3、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对人类非常有用的动物可以无限增长。

(二)观点驿站

1、“臭名昭著”的四害:苍蝇、蚊子、老鼠、臭虫,因为其传播疾病,为非作歹千百年来一直遭受到了唾弃,“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等反映了人们的心声,但是近几年有人却说:他们也是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除四害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相矛盾。对此你有什么样的看法?与同学一起辩论一下,别忘了事情越辩越清!

2、一个有趣的实验现象:在某牧场,科研人员为了防止鸟吃草籽,有人把人工种草的试验区用网子罩起来。过一段时间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了,而未加罩网的天然草原,牧草却生长良好。

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这个实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三)阅读

1、以下是我国生态农业的例子。

资料一:广东利用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华北地区利用杉毛虫、显眼蜂防治玉米螟,可以代替农药。

资料二:在我国很多农村,沼气池与猪圈相通,猪圈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养鸡,下层养猪,沼气池上盖一塑料大棚,棚内种菜,形成了一种“鸡——猪——沼气——菜”的小型循环系统。

(1)两段资料中,提到了哪几种动物?

赤眼蜂、稻纵卷叶螟、杉毛虫、显眼蜂、玉米螟、鸡、猪等七种(2)资料中提到的动物都是消费者吗?

是(3)以上两例,更能体现生态平衡的是哪个?为什么? 是资料二。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备课目录 篇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朗读与质疑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和主题。

2.在合作学习中体会议论和描写等精彩凝练的语言文字,能说出重点语句的含义。3.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教育学生要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通过探究沉重与美丽的原因,来教学重难点 感悟文章主题思想。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记叙性散文欣赏能力,对事物有了一定分辨能力,在其他学科中也了解到有关战争方面的知识,在生活中也接受了许多有关战争方面的教育,都为学习本课积累了很好的学习因素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积蓄情感

在进入课文之前,滚动播放南京大屠杀和奥斯维辛集中营图片,老师介绍背景。

南京大屠杀:这是一个中国人民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这是30万中国人生命的终点。在70年前的南京,短短的六个星期内,日军大肆纵火和抢劫,集体屠杀士兵,杀戮并强暴数十万平民,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2014年国家确定,每年的12月13日为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奥斯维辛集中营:它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里最大的一座,曾有600余万人死于其中,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人,被称为“死亡工厂”,集中营设立大规模杀人设施,毒气室,焚尸炉。据记载,在那里每天要焚烧约6000具尸体,更为残忍的是,法西斯用遇难者的人皮做手套,毛发被织成袜子,其累累罪行令人发指。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看到这些图片的心情或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沉重 恐怖 残忍

教师过渡:是啊,任何一个有良心的人看到这一场面无一不会感到悲痛、惨烈。这个痛苦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在二战中,被屠杀的人,又何止千万。1941年,在南斯拉夫的美丽小城克拉库耶伐次,就遭受了一次全城毁灭性的残酷杀戮。一天之间,纳粹就杀死了7000多人,其中有300多个孩子。法国著名的哲学家萨特在参观这个遗址后用“沉重的记忆,美丽的记忆”表达自己的观感。1988年10月21日,旅美作家聂华苓在南斯拉夫参加悼念活动后,写下了《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聂华苓去重温那沉重而美丽的记忆。

二、自由朗读,把握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萨特为什么说他的记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 明确:沉重的记忆:

(1)整个城成为一座巨大的坟墓,埋葬了7000名被残杀的人。(2)1941年10月21日300个孩子被纳粹集体残杀。

(3)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4)纳粹要灭种呀!孩子们就从课堂里被抓走,还有十几位老师。(5)“七千多人呀!”莫马继续告诉我,“一天之内,全杀光了!鲜血染红了三百五十多英亩的土地。

(6)“那V形石碑象征被害孩子们的班级——五年级。”莫马说,“孩子们就在那儿被纳粹杀死。”

(7)他们正站在47年前300个孩子发出最后一声呼唤的地方:“亲爱的爸爸妈妈!”(8)他们临死前几分钟,在小纸片上,或在身份证上,给亲人写下最后几个字。美丽的记忆:

(1)无论何时,只要有人提起南斯拉夫,我就想起克拉库耶伐次和那儿被敌人杀戮的那一刻,我就想起那里整个民族的英勇。

(2)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

(3)课文第四部分的遗言,表现了无辜的平民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仍然怀着强烈的爱向生者吐露心声和愿望,没有向刽子手乞怜。

2.萨特为什么说他的记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

明确:一天之内,七千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这个记忆是“沉重”的;但是,面对法西斯的屠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不论是那位面对枪口的威胁仍然坚持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的老师,还是那些在生命即将被残酷剥夺之际仍不忘表达对亲人的爱的人们,都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令人崇敬的,所以说“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3.作者以“亲爱的爸爸妈妈”为题,写了这些沉重且美丽的记忆,意图是什么? 明确:“亲爱的爸爸妈妈”是被纳粹残害的孩子在临死前发出的撕心裂肺的呼喊。用孩子的口吻烘托战争的残酷。这是对生命的渴望,对生活的向往,对法西斯强盗的控诉,对和平的呼唤,以此为题有宜于引起人们的联想,在回顾历史事实中看现实的走向,揭示了文章主题“世界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屠杀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野蛮、最可耻、最卑劣的行径。文章虽然没有正面描写大屠杀的残酷,却用看似平淡的语言,来表现面对死亡而茫然无知的孩子的心理,请同学们找找文章中在语言上你有哪些疑问。(意味深长的描写和议论,仔细体味其中的含义。)(学生自问自答)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一句中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明确:使阅读速度放慢,读两个字就停顿一下,想象一个画面,从而达到一个词就产生一个画面;让人感到无限悲哀的氛围,渲染气氛。

2.“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一句中“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和对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3.你怎样理解“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这句话?

明确: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幸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是令人悲哀的;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的荒谬。

4.联系上下文说说“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的含义。明确:作者强调的是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

5.六十几位作家在一起讨论,发言一定很多,作者却只记了三四个人的发言,为什么特别记下西德作家与日本人的发言?

明确: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要消灭战争,保卫和平,前提是正确认识历史,西德作家的态度是那样诚恳,他把自己与整个民族看作一个整体,表达了整个民族的反省,这样的态度赢得了人们的宽容和尊重。那个日本人跟日本右翼势力相比,还算好的,他还承认南京大屠杀是事实,但他总想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责,安格尔的三个问题尖锐地指出了那个日本人狡辩的要害,作家本就要有良知,作家不称他为作家,而称他为“日本人”,表达了对他的鄙弃。作家写许多人过去与西德作家握手。无形中表明各国作家对那个日本人的反感。

6.课文为什么以《亲爱的爸爸妈妈》为题?

明确:在我们生活中,伴随孩子“亲爱的爸爸妈妈”的稚嫩的呼唤而来的,常常是充满爱意的笑脸和亲切的呼唤,但在这篇文章中,伴随着这声呼唤的却是灭绝人性的枪声。用《亲爱的爸爸妈妈》为题,通过孩子们撕心裂肺的呼喊,写出了屠杀的野蛮残暴,揭露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和平与幸福的向往,同时也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

四、拓展延伸

你对德国作家和日本作家的言论有什么看法?写一则感想或评论,字数200字左右。提示:围绕“消灭战争,保卫和平,正确认识历史”来写,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即可。结束语

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世界上仍然还有很多的地方硝烟弥漫,母亲们痛苦的眼泪,孩子们惊恐的哭叫,那一双双流露着悲痛和渴望的眼睛似乎在向我们呼喊:不要战争,保卫和平。同学们,希望我们都是和平的维护者,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

教学板书设计

来到纪念地亲爱的爸爸妈妈看纪念演出

正文参加座谈会参观纪念馆

引文——“沉重”和“美丽”

反对战争

人教版八年级作文题目 篇8

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审题立意提示:蜗牛本身:蜗牛开始雄心勃勃,好高骛远,并立下“鸿鹄之志”,既而又自渐形秽,不思进取,最终一事无成,老死荒野。蜗牛的悲剧原因是什么?一是立志不切实际,好高骛远;一是不肯脚踏实地,从平凡的小事入手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这就是寓意,是材料的主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透镜课件 篇9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透镜课件 例

1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八年级学生

2、学科:物理

3、课时:1课时

二、教学课题

本节课围绕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等仪器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实际观察、操作的过程中对凸透镜的成像有直观、感性的认识,对学习下一节课《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起到铺垫作用。通过组织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自己亲自动手制作望远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学好这一学科的信心。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特点,以及相应的物体和像的大致位置。

(3)、提高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猜想的意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自主制作模型照相机的体会,了解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2)、学生通过对比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能描述实像和虚像的特征。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学道理。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透镜》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的第二节内容,教材将本节内容放在《5.1透镜》之后,《5.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前,意在让学生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在制作产品时的重要价值,感受物理是有用的,并对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成像形成丰富的、具体的感性的认识,为探究凸透镜成像做准备。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接触物理学习已有两个多月,能够初步感受到物理的有趣、有用,对于学习物理的方法—实验法也比较熟悉,但是学生有计划的实验、有目的的观察的能力还没有形成,而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实验现象背后蕴含的物理知识这一能力还需要进一步训练。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需要给学生提供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的过程。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有目的观察,并将观察的现象表达出来,最后再由学生及老师用物理语言严谨的诠释出实验现象背后蕴含的物理知识、规律。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物距与像距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像,对比、分析,归纳出他们的成像特点,并能区分实像和虚像

教学用具:

1、教师演示器材:实物照相机、模型照相机、投影仪、投影片、放大镜。

2、学生制作器材:模型照相机材料(两个直径相近的圆纸筒,一个焦距5—10c的凸透镜、半透明薄膜、胶带)

四、教学方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实验观察、探究法: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由透镜构成的实物和仪器,创设直观性教学情境,并为学生提供感性资料。再通过对实物和仪器的操作演示,了解三种仪器的成像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看图,了解各种仪器的构成情况。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和放大镜的实物

1.照相机

2.投影仪、幻灯机

3.放大镜

(展示日常生活中一些由凸透镜组成的实物和仪器。这一环节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说,另一方面它们与本课的教学内容息息相关。这样设计目的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讲授新课:

(一)照相机

师:首先我们来研究一下照相机,你能说出照相机有哪几部分构成吗?

学生回答(答不出可以教师引导说)

老师手拿实物照相机,照相机主要包括这几部分结构:(结合手中的相机,指出主要构造及功能)

镜头:一般为几个透镜在组成,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胶卷:相当于光屏,机壳相当于暗室。胶卷以透明塑料材料为基片,上面涂有感光材料。

调焦环:可以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在胶片上生成清晰的像。调焦环是相机上控制镜头伸缩的装置。

光圈环:可以控制从镜头射入光线的多少。

快门:可以控制曝光时间。

师:当用照相机照时相,我们是如何得到照片的呢?

学生阅读教材,经小组讨论后由学生代表阐述:摄影时来自物体的光,经过镜头会聚在胶卷上,形成被照物体的像,胶卷上涂有一层感光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照片。

师:实际的照相机结构复杂,但从成像情况来看,主要包括两部分结构:镜头(凸透镜)和胶片,你们想不想做个照相机?

(想)既然同学们愿望这么强烈,下面老师就满足你们的愿望。

师:请同学们看书上想想做做,要想做成一部最简单的相机,都需要哪些器材?

学生看书。

师拿起一架组装好的相机。

师:这是老师已经做好的一架相机,老师在每一组的桌面上都放上了一些器材,请同学们利用这些器材看一看,用它们能否组装一架相机?比一比看哪一组做得又快又好。

学生组装,教师指导。

组装完毕。

师:拿起你们的相机,把镜头对着窗外观察,你在半透明纸上看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的可以适当调节镜头到底片的距离再看。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倒立、缩小

师:这位同学总结得很好。物体到透镜的距离,我们简称物距。这段距离呢?(手指镜头到半透明膜的距离)。

学生回答:像距。

师:想一想,它们是什么关系呢?

生:物距大于像距。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像和物在透镜的两侧。

师:如果我们在像的位置放上一光屏,此时能不能承接到这个像呢?

生:能。

师:由于这个像是实际光线倒聚到光屏上形成的,所以我们把这个像叫实像。

我们把成像情况以图的形式展现出来:

师生讨论后,由老师画出照相机工作原理图:

(二)、投影仪

教师手指桌面上的投影仪

师:这是一个投影仪,我们先找到它的镜头,不难发现,它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那么它又是怎样工作的呢?请同学们注意观察。

教师演示:取下平面镜,放上胶片,调节,在天花板上得到像,观察像的倒正,大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倒立、放大。

师:我们是短时间观察,如果长时间观察的话,你的脖子能受得了吗?那怎么办呢?

学生思考。

师把平面镜安上:这样观察就好多了,是不是?那平面镜在这里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

生: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的作用。

师:现在我想在屏幕上得到正立的“F”,投影片该如何放置呢?哪位同学能到前面来画一下?

学生板演,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

展示投影仪工作原过程。

师: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像是倒立,放大的,且物像在透镜的(两)侧,我在像的位置放一光屏能不能接收到像呢?(能)这个像也是(实)像,这里哪一段是物距,哪一段是像距呢?物距像距关系如何?(教师从实物上引导学生找到物距和像距)。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那么我们该如何用图表现它的成像情况呢?

教师画出透镜,主光轴,引导学生画出投影仪的工作原理图:

(三)、放大镜

师:请同学们拿起桌面上的放大镜,观察下,它是什么类型的透镜?

(凸透镜)好,现在用它来观察书上的字或自己的指纹。

学生观察。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看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物像在透镜的(同)侧,类似于照相机、投影仪我们在像的位置放上一个光屏,能不能承接到像呢?(不能)因为这个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我们是通过透镜看到的,这个像叫做虚像。

板书:虚像。

师:现在保持书与眼的距离不变,使放大镜适当远离书,你发现了什么?

生回答:离书越远,像越大。

师:那么我们该如何用图表现它的成像情况呢?

教师画出透镜,主光轴,引导学生画出放大镜成像原理图:

(四)、实像和虚像

师:请同学们结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及工作原理图,以及我们刚才的学习,总结一下,凸透镜成像时,实像和虚像有何区别?小组间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学生回答:

1、实像: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异侧,光屏能承接,倒立。

2、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的,同侧,光屏不能承接,正立。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实像与虚像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也涉及到过。例如小孔成像是倒立的实像,平面镜成像是正立的虚像。

课堂巩固练习

1、在照相机的底片上成、的 像。

2、在幻灯机的银幕上成、的 像。

3、一瓶杨梅罐头从侧面看上去,每个杨梅都变大了,我们看到的是、的 像,圆形的罐头和水共同组成了 镜。

课堂小结

以上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小结,教师补充。

课外作业

拿一个凸透镜,用它来观察你手上的指纹和教室外的树木,你所看到的物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怎样解释你看到的现象?

板书设计

2、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二、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三、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四、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倒立的都是实像,正立的都是虚像。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实验观察解决问题、梳理反思深化问题、应用练习评价反馈等四个环节组成的。第二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着重解决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应用及成像问题,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探究,而是演示、观察、制作、探究的混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目的是总结完成凸透镜成像特征,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比较好。实像与虚像的初步概念在上一章已经涉及到,本节复习提问时又回顾了该知识点,在三次观察探究过程中又进行了渗透点拨,所以本节把它放在梳理深化环节,通过学生的阅读自学来处理,点到为止,不要占用过多时间。

不足之处:主要在教学过程和小组合作学习中。

(一)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1、在处理预习疑难时时间较长,影响了授课进度。

2、预习教材时相关问题的设计还需揣摩,要有思维含量,不能太直白。例如,学习透镜时可以给学生列出生活中不同的透镜仪器让学生选择其中的凸透镜或凹透镜。

3、问题要明确、具体,使学生一看就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

4、适当加一些探究问题的细节,培养学生在探究中评估反思的科学素养,逐步提高探究能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不足:

1、小组合作学习仍需加强。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中缺少便于操作的、有效的激励措施,这使得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成为一句空话。如何能激起每个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这需要班主任和各科老师共同努力。由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淡薄,需要学生通过课后复习巩固的知识不能及时复习,使学生的学习不够扎实,长期下去学生只能囫囵吞枣式的学习,根本无法完全的学会、学通、学懂,更难以灵活运用所学,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成绩。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体会到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少一些束缚,多一些放手,多一点指导。学生就会多一份自由的天地,就能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透镜可广泛应用于安防、车载、数码相机、激光、光学仪器等各个领域,随着市场不断的发展,透镜技术也越来越应用广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透镜课件 例

2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透镜》是在前面学完了《光的折射》后,要求学生进一步的学习透镜的基本知识,为后面学习透镜成像规律,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两种透镜及对光的作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学会方法,增强学习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方法与过程: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3.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学生在上一章学过《光的折射》基础上,已经对光的折射规律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于生活中很多光学仪器中用到的透镜的学习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但是他们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引入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教法与学法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运用讨论法、直观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八年级学生处于中学期间的过度阶段,自学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了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等学习方法,着力开发学生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表现空间。

四、教学过程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南极大陆冰天雪地,四季如冬,在有阳光充足的时候,小企鹅们经常会躲到一些特殊形状的大冰柱后面来取暖,为什么这样就不会冷呢?

利用企鹅取暖的现象引入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来。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探究一:凸透镜和凹透镜

教师拿出两副眼镜请学生观察,其中一副为近视眼镜、另一副远视眼镜(俗称老花镜),并提问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区别?学生经过观察可以发现近视镜中间薄、边缘厚;远视镜中间厚、边缘薄。教师由此引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概念,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图片,让学生区别认识。然后展示课本图3.1-2引导学生认识主光轴和光心。

利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相结合的方法教学,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知识。

探究二:透镜对光的作用。

组织学生分组做实验:分别让平行主光轴的光入射到凸透镜、凹透镜上,观察折射光线的路径,最后用笔画出入射、折射光线的路径(教师强调该实验中的现象就是一种光的折射现象,透镜是薄透镜,发生两次折射看作是一次折射)。

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光的路径,学生观察与自己所画路径进行对比,教师由此向学生讲解焦点、焦距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发现过光心的入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学生自己动手,经历探究的过程,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理解诶知识,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物理学习的乐趣。

第三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哪些问题?你获得了什么知识?

通过问题式的小结,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重点,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延续,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有效地进行第二次学习,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必做题:第62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1、2、3、4、5题

选做题:如果一个戴着老花镜的老人,被困在一个小岛上,他想生火烤点东西吃,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你能帮助他生火吗?

上一篇:毕业留言:给同学们的毕业祝福下一篇:资产委托经营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