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某县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报告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某县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报告(精选9篇)

关于某县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报告 篇1

市委统战部:

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我县党外代表人物队伍的基本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党外代表人物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我们按照市委统战部的安排,对我县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情况分析总结如下:

一、我县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现状

分布界别。全县各级党政机关共有在职科级以上党外干部36名,其中担任3副处级2名、正科级1名、副科级33名。

民主党派有民盟正宁小组1个,党员7名,分布在医卫、教育、农林界。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2人。

全县有在册知识分子2586人,其中副高以上39人,中级职称1568人,初级职称979人,有2人享受政府津贴。

无党派代表人士529名,主要分布在行政事业单位和教育卫卫战线,大专以上文化426名,中级以上职称245名,大部分是各单位行政领导、中层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

据统计,以非公经济人士为主体的新的社会阶层中,有个体私营企业110多个,从业人员达2870余人,自由职业、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达70多人。有上规模企业7家,建立基层商会13个,工商联会员650人。

我县有回族乡1个,少数民族干部较少,有科级以上干部6名,党外知识分子21人。大多分布在教育卫生系统。

政治和实职安排情况。基层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重点是分布在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和司法机关、人民团体的党外干部、民主党派成员、党外中高级知识分子、无党派代表人士,以及非公经济为主体的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等。近几年来,我们牢牢把握工作重点,突出做好各个领域党外代表人物的政治和实职安排工作,通过积极推荐、多级联动、共同把关,统战各方面人物安排均实现历史性突破。

一是各行业、各界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党外代表人士被纳入政治安排范围。一批文化层次较高、有一定参政议政能力,在各领域有影响力的优秀人士登上政治舞台。目前有省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1名,市级人大代表3名、政协委员5名,县级人大代表31名,政协委员29名。

二是党外领导干部梯次安排实现新突破。积极推进正职和人大、政协机关配备零的突破,先后在教育卫生单位配备正职3名,人大、政协安排副主任2名。通过公开选拔,长期困扰党外干部的职级待遇和交流等问题逐步迎刃而解,乡镇与机关,部门与部门的纵横交流速率加快,有3名党外干部交流任职。同时,注重推动党外干部跨越发展,积极向 县委组织部门推荐优秀干部,发挥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是扎实推进民主党派政治交接。民盟正宁小组新一届班子成员在年龄、性别、文化、任职资历方面都更为优化,结构更为合理,班子成员大多在人大、政协任职。

二、做好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措施

一是党委主要领导亲自抓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县级干部每人每年至少联系1—2名党外代表人士,加强培养教育。县委每年至少召开2—3次常委会专门研究党外代表人士工作。二是认真制定党外代表人物培养建设的工作规划,把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的长期规划和近期阶段性目标结合起来。三是建立了动态的后备干部队伍。按照干部“四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在民主推荐的基础上,把优秀的党外代表人士纳入到党外后备干部人才库;对现有人才库的人员进行分析研究,积极探索做好党外后备干部人选推荐、培养、选拔的新途径,对优秀人才做好思想工作,留在党外发展;对适合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外代表人士按照有关程序向县委组织部门提出选拔使用的建议,对不适应要求的人员及时与组织部门、单位党组织沟通,不再保留在党外,使这支队伍保持稳定和数量、合理的结构和较高的素质。四是建立了党外代表人士工作量化考核制度,把对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使用工作,列入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内容进行量化考核。

三、当前基层培养选拔党外代表人物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有待提升。当前,尽管我县把培养选拔党外人物工作提到一定的高度,做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但仍有部分党委领导干部对省、市有关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文件精神了解的不够透彻,不够深入,对发展和培养党外后备干部等问题存在迷惑。致使党外人士政治安排和实职安排的有关精神不能完全落到实处。

2、政策刚性不足,操作性不强。中央、省、市下发的多个重要文件,不同层面地提出要加强党外代表人物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各级党外干部工作的发展。但文件中提出的“积极配备”、“逐步配备”、“尽可能配备”、“要有一定数量”、“要加大力度”等规定和提法,弹性较大,缺乏可操作性的措施,特别在正职配备方面笼统提出的“符合条件的可以担任正职”,具体条件难以界定。虽然在政府、人大、政协班子中有明确的党外人士配备比例,但在政府各部门领导班子中及中层干部中所占比例没有明确要求。在换届时,对党外人士的政治安排尚有具体规定,而对党外干部的具体必配部门和职数还是含糊,特别是对乡镇政府党外领导干部的配备更是没有明确,对县级党外干部工作重在布置,缺乏严格的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

3、培养选拔力度待加强。一是党外代表人物培养建设欠缺全盘规划,尚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重使用但培养不够,一到提拔使用,存在拉郎配现象。二是党外干部实职安排力度不大,从现实情况看,县人大、政协,卫生、教育的安排比较好,政府职能部门、乡镇就相差较大。三是选拔的视野不够宽。党外代表人士大多集中在科教文卫等事业单位及经济建设领域,如何突破行业、身份等限制,切实拓宽选拔任用的视野和渠道,安排使用非公务员身份的优秀党外干部难度较大,能使用的存在身份限制。四是安排难以落实,选举难以保证。由于党外人士大多数是业务骨干,长期从事业务工作,与外界接触面不广,在行政界知名度不高,在优秀干部推荐时得票一般不多,达不到规定的比例。多数党外人士的职务不高、社会影响力较小,在选举时,即是组织有意安排,也未必能够当选。

4、队伍不够稳定。对党外后备队伍的管理大多停留在人才库的建设上,缺乏有效的后续管理。一是有的单位和部门不注意做党外代表人物的劝留工作。特别是一些无党派的优秀人士,单位党组织和领导往往希望把他们发展成中共党员,相对地造成储备不足、选择余地较小。二是由于党外干部担任正职的机会远比党内干部少,有的党外干部在同一副职级岗位上一干就是数年,促使一些党外代表人物不想留在党外,要求加入中共,组织在尊重个人愿望的角度,把他们吸纳入中共,使党外队伍呈现动态变化。三是干部来源上,党外相对党内存在弱势。近几年招考的少量公务员和选调 生,大部分在学校就加入了中共,加之基层党组织每年都有发展党员的考核任务,为数不多的人选就很快发展入党了,致使公务员队伍中的党外后备干部来源困难。

5、党外人物自身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一是政治鉴别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党外人士特别是一些知识分子政治敏感性不够,在大是大非面前,政治头脑有时不够清醒。二是建言献策的能力有待提高。大多数党外人士一心扑在工作上,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也存在着建言献策不够的现象,不想不愿不能提意见。有些政府部门对意见建议和提案的采纳不足和不及时处理挫伤了也部分党外人士的积极性。三是合作共事的能力有待提高。党外人士在主动沟通,互信互让,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关系上还有差距。四是组织协调的能力有待提高。

6、新社会阶层队伍存在的问题。一是身份定位难。在调查摸底时,工作人员对新社会阶层人士和非公人士的概念容易模糊。他们一般身兼数职、相互交织,造成调查摸底辨别难,统计档案分类难。二是机制不健全。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特别是对中介组织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的管理,层次不清、权责不明、机制不健全,大多处于放任自流状态。除了工商联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外,还缺乏能够切实加强对新社会阶层人士联系和管理的组织;尚缺乏一套系统的教育引导新社会阶层的培训机制等。三是政策尚需完善。机构改 革的不断深入,中介机构的不断增多,自由择业者大量出现,与之适应形势变化的政策配套工作滞后形成矛盾。关系新社会阶层人士切身利益的职称评定、医疗及养老保险等一系列应有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四是素质尚需提升。新的社会阶层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少数人身上还存在着某些缺点,甚至不法行为,影响了整体形象。五是情况复杂。他们的分化、组合、流动在继续加深,由于他们在职业、年龄、经历和经济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价值观念上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在他们当中培养党外代表人物,开展工作,上级没有具体的指导意见,县乡尚缺乏经验,给基层统战工作提出了新难题。

四、做好基层党外代表人物培养选拔工作的建议

1.要加强党外代表人士后备队伍建设,加强培养,注重使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形成是一个不断发现、培养和使用的过程。许多党外人士长期从事专业技术和学术研究工作,在各自领域大都颇有建树,但实践锻炼不够充分,组织领导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对他们加强政治引导和能力培养。要为党外代表人士提供实践锻炼的舞台,鼓励和支持他们围绕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进行考察调研、建言献策;通过交流和挂职锻炼等方式,帮助他们不断丰富阅历,积累领导经验,切实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要建立登记备案制度,对党外代表人士中发挥 作用情况登记表,对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议政、工作实绩、社会影响、遵纪守法等情况进行登记备案,作为评比表彰和安排使用的依据。要坚持“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大胆安排使用党外代表人士,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积极支持,生活上热情关心,真正使他们有职有权有责,能够各显其能、各尽其才。

2.完善体制,健全机制。一。要按照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党外人才成长规律,把党外代表人士后备队伍建设工作纳入人才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二要健全党外代表人士后备队伍培养选拔制度,形成充分考虑党外干部的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广泛推荐党外后备干部人选的举荐制度。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计划,明确培养目标,落实培养措施,全面提高党外后备干部素质的培养制度。三要拓宽视野,坚持标准,重点培养,梯次配备,促进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适应,逐步形成后备人才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的机制,以保证党同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连续性、稳定性。四要引入竞争机制,稳妥地开展公开选拔党外领导干部工作。

3.大力加强培养锻炼,不断提高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整体素质。

一是培养目标要突出政治引导。对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必须突出政治引导,帮助他们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处理问 题,不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要自觉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决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要不断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处理问题,能够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风浪面前明辨是非,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

二是培训内容要科学系统。突出共性。加强形势任务和理论政策的学习,合作共事的传统教育,参政议政和领导科学艺术等知识技能的培训。兼顾特点。针对不同界别、不同层次的不同需求,科学设置相应的培训内容,帮助他们努力成为本界别、本领域的优秀人才。一要提高参政议政能力,了解熟悉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内容和程序,不断提高个人的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平,深入进行社会实践,密切与所联系的群众的关系,才能切实履行参政议政的职能,提高参政议政的水平,充分发挥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作用;二要提高民主监督能力,敢于监督,善于监督,深入调查研究,提出真知灼见。同时,对民主监督的对象、内容、原则、形式、方式、程序等问题应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规范,从而使民主监督活动能够有章可循,克服害怕“越位”、“添乱”心理,提高民主监督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民主监督的质量与效能;三要提高组织领导能力。大多数是长期从事自然 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导的专业技术人才,但组织领导能力、政治和社会活动经验尚需积累和提高。要尽快实现角色转变,努力学习政治、业务和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多加锻炼,尽快提高组织领导水平,增强政治和社会活动能力;四要提高合作共事能力。党外代表人士队伍中的中青年干部要善于在为共同目标奋斗中发挥自身作用,善于在维护执政党地位中有效地进行民主监督,善于在亲密合作中做挚友和诤友,全面提高合作共事能力,努力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三是培训方式要不断创新。积极探索和推进既与市场经济和社会多元化发展趋势相适应,又被党外代表人士乐于接受、灵活多样、更有实效的培训方式方法。建立健全培训档案、考核登记等制度,实行目标管理。加强与组织部、人事部门和党校、行政学院或大专院校的联系,整合各方力量,构建培训新格局。

关于某县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报告 篇2

高等院校历来是党外代表人士集中的地方, 把高校党外知识分子集中的人才资源优势, 转化为中国特色民主政治需要的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资源优势, 是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责任和历史使命。以西安邮电大学为例, 西安邮电大学是陕西省省属普通高等院校, 目前有党外代表人士400余人, 在现任学校各民主党派、党外代表人士人士和统战团体领导班子成员的20名党外代表人士中, 有5人担任区以上政协委员;有19人担任学校中层领导职务, 其中有9人是二级学院或部馆中心行政一把手, 他们直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 使得意见和建议能够直面学校党政领导。因此研究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对于促进学校统战工作和科学管理有着积极意义, 对于实现建设高水平邮电大学这一“西邮梦”有着重要意义。

2 当前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现状分析及其特点

在全校范围内发放问卷42份, 有机关工作人员和基层院系管理人员和教职工参与, 收回有效问卷40份, 问卷内容涵盖党外代表人士选拔培养各个环节和各个层面。通过分析得出:党外代表人士在学校民主管理、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开展党外代表人士人士政治引导工作受到一些条件制约, 如学校经费有限、缺乏工作手段和工作载体, 对党外代表人士人士开展的活动也比较少;二是党外代表人士人士成长渠道比较单一, 交流、升迁的机会较少。即使是实职安排, 也是副职多、正职少, 因而党外代表人士人士群体优势和团体智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三是党外代表人士人士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个别党外代表人士人士思想观念未能及时更新, 甚至认为自己人微言轻、作用不大, 因而积极性不高, 责任意识不强。在社会环境日新月异和高等教育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高等院校党外代表人士无论在数量、质量、结构和思想上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鲜明特点, 普遍存在学历高年龄低, 学问深阅历浅, 理论强实践弱等特点, 同时在在行为方式上具有关心政治、崇尚竞争、追求民主的意识和潜质;在参政议政上又具备一定政治把握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参政议政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呈现出矛盾现状。

3 加强党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建议

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贯彻科学发展观, 不断探索研究和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的内在规律, 不断优化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数量、质量、层次和结构, 促进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工作不断科学发展。[1]

⑴思想上要提高认识高度, 加强思想动态分析和教育引导。学校党委要建立统战工作机制, 学校各级党组织, 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关注党外代表人士的思想状况, 建立健全了人事档案和工作网络, 定期开展调查研究, 分析研判变化趋势。

⑵强化政治引导, 注重开展形式多样学习教育培训活动。学校要将党外代表人士人士的学习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学校统战工作统一规划中,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等政治理论作为学习重点, 将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和考察调研相结合、教育培训和座谈交流相结合, 寓政治引导于各种活动之中。

⑶要加强党务校务公开, 拓宽参政议政和建言献策的渠道。学校各级党组织将政治引导与参政议政实践相结合, 鼓励和支持党外代表人士人士对学校的各项工作建言献策和民主监督。坚持做好党外代表人士人士列席参加重要会议制度、重大决策向党外代表人士人士征求意见制度、重大事件向党外代表人士人士通报制度, 各级领导与党外代表人士人士座谈沟通制度, 向党外代表人士人士传达中央和上级有关文件及会议精神制度。

⑷多措并举, 加强对党外代表人士人士的培养和推荐工作。加强党外代表人士人士的发现和培养工作, 建立党外代表人士人士的重点联系培养名单, 积极推荐优秀的党外代表人士人士在人大、政协、人民团体、政府和学校的各级领导班子中担任领导职务。建立党外代表人士选拔培养机制和规范化操作, 夯实党外代表人士后备力量, 为党外代表人士搭建锻炼平台, 创造在实践中提升素质的机会, 让“旗帜人物”发挥积极作用。

⑸充分利用党外代表人士的优势, 发挥他们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思维活跃, 具有参政议政与建言献策的潜力, 他们很多是某一方面或领域的专家学者, 要积极引导他们发挥自身学术优势, 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中, 支持他们参与文化交流、国际合作, 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国有企业党外代表人士的队伍建设 篇3

[关键词]上海石化;企业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 D26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01-0055-02

上海石化作为大型国有企业,各类人才众多。其中,具有大学(含大学)以上学历党外知识分子约620人,具有大专(含大专)以上学历党外知识分子约97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有131人。党外知识分子,分布在管理岗位、科研岗位、生产运行等,现有党外市政协委员1人,党外区人大代表3人,党外区政协委员8人;民主党派人士22人,涉及到民建、民盟、民革、九三、农工、致公等6个民主党派,其中各党派区委委员以上有4人。上海石化党委认识到,作为企业统一战线基础性工作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也是企业统战工作的重点内容。做好党外人士队伍建设工作,对增强企业竞争力,创国际化一流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他们花大力积极做好企业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一、建立党外代表人士信息库,做好发现和储备工作

近年来,上海石化党委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中,坚持“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的工作要求,努力实施推荐一批、储备一批、结交一批的“三个一批”计划。

(一)努力拓展优秀党外人士发现渠道。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基本标准,运用上海石化现有的绩效考核体系,对党外代表人士进行综合评价,组织各下属单位(部门)推荐,掌握党外人士信息,组建党外人士队伍。

(二)加强党外后备干部队伍管理。把党外人士后备队伍建设纳入总体干部队伍建设的规划中,统筹考虑党外干部后备队伍建设工作;建立不同层次的党外后备干部队伍,实施动态管理,保持后备干部队伍整体活力,做到发现一个、储备一个。

二、加强党外代表人士的教育培养,提高整体队伍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企业改革的深入,社会文化多元化对职工的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等产生较大影响。为了进一步提高党外人士的思想觉悟、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上海石化党委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培养工作,努力提高党外代表人士整体队伍素质。

(一)定期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上海石化党委每年共同制定并实施年度党外代表人士培训计划,对列入后备干部人才库的人员,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政治理论和管理理论的系统性培训。其次,积极输送党外代表人士参加上海市、所属系统举办的理论培训、研讨班、学习考察等,不断提升他们的政治觉悟,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和参政议政能力。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交友工作。上海石化党委采用多种形式,与党外人士沟通,通过真诚的交友式交流,进一步了解党外人士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一是组织游学活动。近年来,上海石化先后组织了党外人士代表,开展丰富多彩的游学活动,让党外人士在感受伟大祖国翻天覆地变化,接受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激发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更加热爱、对伟大祖国的更加热爱,进一步开阔了党外人士视野,让他们在寓教于乐中增加知识,增强了建设祖国、奉献于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家访慰问。每逢国庆、中秋、春节等重大节日,上海石化领导、统战部和各下属单位对重点代表人士进行上门慰问,通过家访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三是谈心活动。上海石化和基层单位党委领导,以走下去请上来的方式,经常与有代表性的党外人士促膝谈心,了解和关心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尽可能多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他们排忧解难。在交友活动中,积极引导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加强交流锻炼实践活动。上海石化党委将多岗位锻炼、交流任职、挂职锻炼等作为培养后备干部的主要方式。针对后备干部的工作经历、岗位经验、业务能力等,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优先安排党外后备干部参加各类培训和实践锻炼活动。通过上岗压担子的办法,把党外知识分子推到不同的岗位和工作层面上进行实践锻炼,促其迅速成长。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有的担任研究课题组长、项目负责人,有的负责经营开发,有的从事各层次行政管理,做到人尽其才,为党外代表人士施展才能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他们的成长搭建了舞台。

(四)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开展主题活动。上海石化党委始终高度重视围绕中心工作,专题研究部署主题活动。前几年,结合企业的实际工作,紧紧围绕改革发展和生产经营的实际,以“同舟共济”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技术改革立项及实施工作,积极鼓励和支持党外知识分子参加技术改革工作,较好地调动了广大党外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工作热情,为他们更好地发挥才能创造了舞台,达到为企业增效的目的。2007年开始,根据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在国有企业开展“爱企业、献良策、做贡献”主题活动的工作要求,上海石化党委坚持从实际出发,在统战人士中开展“我为企业改革发展建言献策”活动。从“加强组织领导、重视宣传教育、抓好活动落实、做好活动小结”四个方面开展。从开展情况来看,党外人士参与率较高,建言献策的内容也比原来的“同舟共济”单项立项攻关活动更广泛,有生产管理的、有技术革新的、有干部人事管理等多方面,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拓宽了党外人士对企业发展建设献计出力的渠道。

三、加强对党外代表人士的选拔使用工作

(一)加强统筹协调,做好推荐使用工作。近年来,上海石化党委在选拔干部时统筹考虑,将党外人士同步列入考察范围,统战部门积极主动向组织干部部门推荐优秀党外人士担任基层领导干部。同时积极配合上级和区统战部做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推荐提名工作。在多方努力下,上海石化拥有一支结构较合理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多年来始终保持至少有1位党外代表人士担任上海市政协委员;约10位党外代表人士担任金山区政协委员、约3位党外代表人士当选金山区人大代表。党外高级知识分子队伍始终保持一定的数量,党外处级干部占7%比例,党外基层领导干部占10%比例。

(二)坚持监督制度,有效发挥党外代表人士的参谋作用。发挥好党外代表人士的作用,是企业改革发展中重要工作之一。近年来,上海石化党委着力为他们知情明政创造条件,并逐步完善相应的民主监督制度。一是坚持传统工作,每年召开两次党外人士代表情况通报会,由上海石化领导向他们通报企业改革发展、生产经营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情况,加强与他们的思想交流和沟通,既认真听取他们对公司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又为党外人士知情出力,献计献策,参与管理和监督提供了有利条件。二是邀请党外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民主党派负责人、党外人士代表参加重大会议。三是建立民主监督小组。自2005年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上海石化和各下属单位都成立了党外人士监督员小组,对党组织教育活动、党风廉政教育以及当前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均进行全过程监督评议,并作为长效机制形成制度。民主监督小组的成立,既加强了党员与党外人士的思想交流和沟通,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党内的工作,增强了他们参政议政的意识,又保障了党外人士履行民主监督的职责。

上海石化党委近几年来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一是培养教育、考核评价制度化,确保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数量和质量。二是沟通交流常态化,激发党外代表人士为企业作贡献的热情,对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争创国际化一流能源企业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三是民主监督公开化,增强了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议政的意识。四是主题活动广泛化,拓宽了党外代表人士发挥作用的渠道。近年来在党外人士中开展“我为企业改革发展建言献策”活动,党外人士参与率较高,建言献策的内容也比原来的“同舟共济”单项立项攻关活动更广泛,有生产管理的、有技术革新的、有干部人事管理等多方面的,活动的开展为党外人士对企业发展建设献计出力进一步拓宽了渠道。据统计,每年有约550人参加活动,产生的经济效益近千万元。

作者单位:上海石化党委统战部

关于某县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报告 篇4

如何发挥党外代表人士队伍作用的调研方案

一、目的要求

党外代表人士队伍是我县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科学发展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通过开展专题调研活动,进一步掌握这支队伍发挥作用的具体状况,深入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步工作的对策与建议,从而在一个新的层面和新的高度上审视这支队伍在全县发展大局中的作用定位,以及充分发挥作用的新思路和新途径。对调研活动主要把握这样几点:一是坚持在推进“双带动”发展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开展调研。二是注重从政策引导、工作平台、组织保障等方面研究如何发挥好他们的作用。三是在争取上级支持上研究如何加强队伍建设和发挥作用。

二、方式方法

一是分层面召开党外代表人士座谈会,深入讨论发挥作用问题。二是召开有关部门负责人座谈会。共同探讨下一步思路,研究如何从组织领导方面推动工作。三是与代表人物个别座谈,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

三、时间安排

调研活动计划月日开始,确保按时完成任务。

四、保障措施

一是成立调研活动领导小组。由部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部长任副组长,抽调2名同志做具体工作。二是制定具体调研活动方案。拟定调研题目、调研提纲和调研活动计划。明确分工和责任。三是拟定参与调研活动人员范围。提前通知每个人做好各项准备。四是确定调研报告撰写小组成员,拟定调研报告撰写提纲。

论党外人士代表队伍建设 篇5

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统一战线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是我党加强同人民群众联系的现实需要,是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根本方法。一年以来,我镇始终把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作为统战工作的重点来抓,始终将着力开阔视野,创新模式,拓宽渠道,健全机制,促进党外人士队伍建设作为统一战线的一项根本工作来抓。在实践中我镇主要是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推动全镇统战工作。

一、着眼可持续发展,不断健全和完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为适应统战工作的新变化,首先是在实践中着重发现那些政治过硬、整体素质好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党外人士,通过加强联络、走访拉近感情,做好宣传统战。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宣传党的正确理论、方针、政策,促进党外人士对我党的了解,以此推动团结更多的党外人士,为我党拥有更广泛的统一战线奠定发展基础。其次是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注重统战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结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注重发现党外人才,选拔好人才,促进党外人士的人才队伍建设,为提高党外人士参政、议政、问政能力保驾护航。再次就是注重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把党外人才资源与党内人才资源统筹考虑,结合党外人才广、多、专的特点,为垛庄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二、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党外代表人士队伍整体素质。紧紧围绕提升“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合作共事能力”,首先是注重加强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发展,为我党的发展壮大提供新鲜血液。其次注重坚持创造正确的舆论氛围,引导党外人士服务于、服从于发展这个大局,增强党外人士团结在党的周围,增强我党的凝聚力,齐心合力谋发展,为全镇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再次结合“新气象、新作为、新征程”大讨论活动的有力契机,通过组织召开了党外干部、宗教界人士等各行各业座谈会,增强了党外代表人士坚持多党合作、组成广泛的统一战线把垛庄经济发展做为当前中心工作来抓,全镇干部群众凝成一股绳,发挥“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的决心,齐心协力建设更美更好垛庄。

关于某县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报告 篇6

[提要]高校是党外代表人士相对集中的重要领域,加强新形势下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当前高校统战工作一项紧迫任务。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重点和难点在于长效工作机制的健全与完善。通过着力打造并夯实教育培养平台、发挥作用平台、动态管理平台三大平台,健全并完善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长效机制

[作者简介]朱维华(1966-),男,江西中医药大学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管理实践研究、高校统战工作;衷彦(1960-),男,江西中医药大学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管理实践研究、高校统战工作;吴伟(1978-),男,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江西南昌 330004)

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统一战线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和基础工程,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4号,以下简称《意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论述了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校是党外代表人士相对集中的重要领域,新形势下,切实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事关高校统战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重点和难点在于长效工作机制的健全与完善。笔者认为,高校应准确把握《意见》精神实质,以健全和完善长效工作机制为落脚点,着力打造并夯实党外代表人士的教育培养平台、发挥作用平台和动态管理平台这三大平台。

一、以提高素质为目标。夯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养平台

做好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加强日常教育培养至关重要。党外代表人士汇聚了高校党外人才中的精英,他们自身的示范作用、牵动作用和辐射作用直接影响着高校统一战线的整体工作水平。夯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养平台,就是要准确把握党外代表人士成长的社会环境、实践基础和自身状况,认真研究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养的内在规律,充分整合各种各类资源,多途径、多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养工作,以不断提高他们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与合作共事能力,达到增强素质的目的。夯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养平台可以采取以下三个有效途径。

(一)加强党外代表人士的学习培训。根据《意见》要求,党外代表人士的学习培训要坚持政治培训为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把系统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为理论培训的首要任务。采取送出去学、内部组织学、自觉自主地学等多种学习形式,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一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学院主阵地作用,社会主义学院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高校要充分利用统一战线教育培训这一独特资源,在完成调学安排的同时,有针对性地组织党外代表人士入学接受专题培训;二是充分发挥高校自身教学培训资源的优势,把开办党外代表人士专题培训班列入高校党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围绕坚定理想信念教育、了解国情社情校情、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水平、加强合作共事等内容定期安排培训班、研讨班学习;三是发挥好高校校园网的信息集散传播功能,在统战部网页上建立学习互动专题版块,充实、更新学习内容,搭建交流沟通平台,便于党外代表人士自觉自主学习、交流沟通。

(二)强化党外代表人士的实践锻炼。党外代表人士缺乏实践锻炼,是长期制约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瓶颈”。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实践锻炼,是提高他们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普遍具有学历层次高、专业能力强的特点,但在政治把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都有待历练提高。强化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实践锻炼,一是要将党外干部的多岗位锻炼纳入高校干部交流总体安排,给予特别重视;二是注重推荐、选派党外干部到地方挂职锻炼或任职,并在高校的对口支援、扶贫开发和校际合作等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安排党外干部参与项目实施。通过多岗位、多途径实践锻炼不断丰富党外代表人士的工作阅历,达到开阔视野、增长才干的效果。

(三)发挥好联系交友的思想引导作用。联系交友制度是加强高校党政领导干部与党外代表人士联系的有效措施。联系交友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通过联系沟通、交心、谈心,准确了解并掌握党外代表人士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引导,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人心。通过联系交友,还可以广泛听取党外代表人士的意见建议,解开党外代表人士的思想疙瘩,达到思想引导、凝聚共识、增强互信和感情的作用。

二、夯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动态管理平台,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

加强党外代表人士管理,是保障党外代表人士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党外代表人士是高校统一战线的骨干力量和实践主体,其能力和代表性强弱、作用大小,直接关系到高校统一战线优势的有效发挥。《意见》特别强调,党外代表人士推荐使用后要进行相应的管理。当前,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管理总体上比较薄弱,工作中重使用轻管理、重服务轻监督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夯实党外代表人士动态管理平台,就是要做到明晰管理范围,把握评价指标,丰富管理载体。

(一)明确范围,坚持标准。党外代表人士是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作出较大贡献、有一定社会影响的非中共人士。做好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管理工作,首先必须明确其范围和基本标准,完善包括身份、职务、学习工作经历、履职情况、主要业绩等多方面基本信息的党外代表人士数据库建设,并实时更新,准确掌握全面信息。根据《意见》中对党外代表人士范围的界定,高校的党外代表人士主要包括: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党外人士,担任处级以上校内外领导职务的党外干部,民主党派校级基层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在有关社会团体(主要是统战社团和学术团体)担任较重要职务并发挥较大作用的党外人士。政治坚定、业绩突出、群众认同,是党外代表人士的基本标准,也是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根本要求。

(二)突出重点,综合管理。对党外代表人士的管理,不是行政管理,也不是业务管理,主要是政治思想管理。《意见》明确指出,要突出管理重点,了解掌握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表现、思想状况、履行职责和廉洁自律情况,特别是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的政治立场和态度,帮助党外代表人士坚定政治共识,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党外代表人士在本职岗位和人大、政协、党派履职情况,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廉政规定情况。结合高校干部人事管理的实际,针对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特点,综合运用民主评议、述职述廉、考核、诫勉谈话等考核管理方式,并及时将考核结果纳入党外代表人士数据库,作为评价和使用的重要依据。

(三)协调配合,形成合力。由于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多重身份,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管理需要各单位、部门的密切配合。对担任学校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党外干部,党委组织部要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中注重加强管理;对高校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委统战部还要加强与同级人大、政协的联系,定期了解掌握他们的参政议政情况;对在民主党派、社会团体组织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党外代表人士,所属党派团体要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作用,并向学校通报有关情况。在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管理工作中,高校党委统战发挥着牵头协调作用,要积极与人大、政协、纪检、组织等部门加强沟通,形成日常联系机制,从总体上掌握党外代表人士的各方面情况。

三、疏通渠道,夯实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发挥作用平台

高校是党外代表人士的重要源头,是党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充分发挥高校党外代表人士作用,在实践中物色发现人才并合理安排使用,有利于党外代表人士的不断进步和成长,有利于激发党外代表人士服务社会和学校事业发展的潜力与活力,有利于带动和引导统战成员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提供舞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一)发挥党外代表人士多层次、多渠道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重要作用。一是坚持党外代表人士情况通报会、党外代表人士座谈会、党外代表人士参加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扩大会、党外代表人士特邀代表参加教代会等制度,及时向党外代表人士通报学校的重要工作,广泛听取党外代表人士对学校党政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扩大党外代表人士对学校工作的知情范围和参与程度,从而引导党外代表人士有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围绕学校改革发展建言献策;二是做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推荐提名工作,把高校党外代表人士中的佼佼者推荐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岗位上,让他们在更高的平台和更广阔的舞台施展自己的才华,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责;三是协助党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做好提案筹备工作,围绕所熟悉专业领域的热点问题组织调研,提出高水平的建议和提案。

(二)发挥代表,z,_It-专业技术特长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人才荟萃,不仅具有人才智力的综合优势,而且在社会上还具有较大的影响,发挥他们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应积极建立信息沟通渠道,加强党外代表人士与社会的联系,大力支持党外代表人士开展科技咨询、科技扶贫、科研转化等服务社会的活动。党委统战部要发挥导向和参谋作用,对党外代表人士服务社会加强引导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便于他们发挥自身学科专业优势,服务社会进步。

(三)加大党外代表人士选拔使用力度,不拘一格,广纳群贤。选拔使用是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加大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选拔使用力度,主要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要认真落实《意见》中“高等学校领导班子中一般要配备党外干部,积极选配符合条件的党外人士担任行政正职”的精神,着力培养锻炼优秀的党外代表人士,起到示范作用,更好地激发党外人士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二是要稳妥推进高校干部制度改革,加大竞争性公开选拔任用干部的力度,充分调动党外代表人士参与竞争上岗的积极性,创造有利于优秀党外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三是积极推荐党外代表人士到人大、政协、政府、司法机关及人民团体任职,并支持鼓励他们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公开选拔、竞争择优走上领导岗位。

党外代表人士是党和国家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做好新形势下高校统战工作的时代命题,也是实现高校统战工作可持续发展的紧迫课题。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高校的统战工作要不断创新思路,探索实践,努力夯实工作平台,健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长效工作机制,推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在新起点上实现新发展。

党外代表人士范围 篇7

党外代表人士范围。党外代表人士是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作出较大贡献、有一定社会影响的非中共人士,包括民主党派代表人士、无党派代表人士、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宗教界代表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港澳台海外代表人士等。主要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党外人士,在人大、政府及政府工作部门、政协、司法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担任县处级(或相当于县处级)以上职务的党外干部,民主党派各级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工商联各级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中的党外人士,在有关社会团体担任一定职务并发挥较大作用的党外人士。

7.党外代表人士基本标准。政治坚定、业绩突出、群众认同,是党外代表人士的基本标准,也是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根本要求。政治坚定,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港澳台海外代表人士主要是坚持爱国立场、拥护祖国统一。业绩突出,即在本领域本行业造诣较深,贡献较大。群众认同,即在所联系成员和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影响力和良好的社会形象,能够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原则。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与发扬民主相统一,坚持进步性与代表性相统一,坚持政治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统一,坚持加强培养与注重使用相统一,坚持组织培养与自我提升相统一,坚持统筹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统一,坚持发挥骨干作用与发挥群体作用相统一。

关于某县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报告 篇8

县委党校校长 刘 杨(2017年6月28日)

尊敬的韩部长、各位领导、各位党外代表人士:

大家上午好!

按照县委工作安排,经研究,由县委统战部、县委党校共同举办这期全县党外代表人士培训班,时间安排为半天。今天就正式开班了,参加这期培训班的领导有:县委常委、统战部长韩晓敏、县人大副主任牛国莉、副县长薛占斌、县政协副主席张慎立、县政协副主席、民革岐山支部主委李瑾。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韩部长及各位领导莅临指导培训班表示热烈的欢迎!我们这次培训的主要目的是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通过培训学习,进一步增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党外代表人士理论水平,不断凝聚改革共识,汇聚发展力量,为推动“三个岐山” 建设和实现追赶超越的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下面,请县委常委、统战部长韩晓敏同志做动员讲话。

…………………………………

刚才,韩部长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分析了形势,明确了职责,提出了要求,大家要深刻领会,并贯穿到学习培训和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去。为办好这次培训班,我再强调三点:

一要充分认识举办这次培训班的意义。党外代表人士队伍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培训,继承和发扬老一代党外干部的各项优良传统,为岐山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要切实提升四个方面能力。要提升政治把握能力、提升参政议政能力、提升合作共事能力、提升开拓创新能力,大力增强党外人士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要严格纪律,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参加培训人员要正确处理好工学关系,严格遵守培训班的规章制度,力求达到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获的效果。

同志们,这次培训班的任务、要求已经十分明确。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振奋精神,圆满完成好这次培训任务,为实现十三五目标、建设“三个岐山”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于某县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报告 篇9

表人士培养这个关键

陕西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陈 强(资料图)

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的重点是科学使用、发挥作用,关键是加强培养、提高素质。党外干部肩负着发展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的特殊使命,精神面貌、能力素质如何,不仅关系到党外干部优势和作用的发挥,更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必须突出教育培训这一基础性环节。加强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是巩固壮大统一战线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任务,是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重要保证,是顺利实现新老交替和政治交接的关键所在;是提升党外代表人士政治把握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的重要举措。

伴随改革开放经济成分多样化、生活方式多元化、社会结构复杂化,人们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思维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一些党外人士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不够敏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对国情了解不深不透,对多党合作制度的必然性、创造性和优越性缺乏深入理解,在新形势下与党团结合作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教育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抓实抓牢。

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必须突出三方面能力素质的提升。突出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战线理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及国情省情、历史文化等方面作为重点内容,不断强化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继承发扬老一辈党外代表人士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我党风雨同舟、团结合作的优良传统,始终与我们党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时刻在思想行动上与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突出履职能力培养。引导党外代表人士不断强化大局观念、全局意识和服务中心工作的意识,着力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参政议政献计出力,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深入进行调查研究,踊跃建言献策,在民主、团结氛围中对党委政府工作实施有效监督,主动参与产业指导、医疗援助、社区管理、文化科技下乡、政策法规服务等社会服务活动,更好地履行参政党职能。

突出思想作风养成。要鼓励党外代表人士坚持不懈地加强自身学习,练就过硬本领,甘于奉献,自觉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附庸风雅,不为外物所困、不为喜好所累;公正客观评价自己,正确面对困难挫折,积极进取,淡泊名利;干净做人,踏实做事,自觉树立胸怀坦荡、公正无私的好形象,通过自身素质提高引领社会良好风尚。

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必须创新思路注重实践。近年来,我们始终把建设一支高素质党外干部队伍作为全省统一战线的重大任务,把教育培训这一基础性环节紧紧抓在手上。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党外干部五年教育培训规划和培训计划,提出五年完成1万人次培训目标,连续三年开展“教育培训年”活动;二是创新培训思路,以陕西社会主义学院、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和延安干部学院为主阵地,以名校、名家、名师为依托,开设一年期、三个月的特色班次。三是突出实践锻炼,在西安、宝鸡等市(区)建立5个党外干部实践锻炼基地,出台《党外人士实践锻炼工作暂行办法》,安排1年制党外学员在上述基地进行为期半年至1年的挂职实践锻炼。四是注重思想交流和跟踪培养,通过丰富多样的互动教学方式,积极开展现场教育和实例教学,部领导经常与学员座谈谈心,听取实践(总结)汇报,查看调研文章或日记展示等,并与挂职单位、学员单位及时沟通,定期反馈学员学习、挂职及到岗后情况,及时跟踪掌握学员的各方面综合情况。

上一篇:关于中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下一篇:行业薪酬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