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发展理念
作者:邓建志《光明日报》(2016年10月12日 13版)
社区是社会的缩影。社区建设是社会治理的重心。总书记高度关注社区建设问题。早在2009年10月27日,他在全国部分省区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座谈会上指出:“随着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服务、凝聚居民群众、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区、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的服务保障作用越来越重要。”2013年8月30日,他在沈阳市沈河区多福社区看望群众时又指出:“社区建设光靠钱不行,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2014年11月1日,他在福建调研时强调:“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做好社区工作十分重要。”2016年3月5日,他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再一次强调:“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可见,在总书记看来,社区建设是加强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社区建设是一个社区居委会与街道办事处、社会组织、社区居民之间平等协商的共进过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创造性地提出了“协调”发展理念。只有将“协调”发展理念贯穿于社区建设之中,才能正确处理好社区居委会与街道办事处、社会组织、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社区建设的良性运行。
一是要尽力拓宽社区居委会与街道办事处之间的平等对话空间。社区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均为社区建设的基层组织,其中社区居委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其治理权来自于自治权;街道办事处是区政府的派出机关,其治理权来自于行政权。正确处理好性质不同、权力来源不同的社区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之间的关系是顺利推进社区建设工作的关键。基于我国当前现实,社区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之间的关系呈现出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弱化而街道办事处行政功能强化的特征。在社区建设实践中,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在地位上不平等,两者关系往往由法律上的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演变为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社区居委会也往往对街道办事处存在依赖心理,主体性和独立性不够。因此,需要拓宽两者平等对话空间,理顺彼此关系以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发力社区建设。首先,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政府职能,拓宽社区居委会参与社区建设空间。要减少街道办事处对社区居委会的行政干预,根本的途径在于落实政府权力下放,实现部分政府职能向社会转移。其次,需要提高社区居委会治理能力,提升其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性地位。社区居委会可以通过倡导社区内企业捐款资助、提供有偿便民服务、加强财务管理等途径增强自身经济活动能力,以提高自主性。也可以通过拓宽居委会成员来源、加强与社会组织的联系等方式提高治理能力。社区居委会通过在社区环境、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等各个领域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提升自身在社区建设中的影响力,反过来提高自己平等对话的能力。
二是要积极构建社区居委会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协商合作平台。社会组织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具有非营利性、专业性、公益性、民间性、自治性、志愿性等特征。社会组织通过专业服务能满足居民多方面需求,能有效弥补社区居委会专业化不够、资源有限等不足,能发挥政府机构及社区居委会不能发挥的作用。然而,目前社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仍十分有限,其中社区居委会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协商合作平台尚未构建起来是重要原因。如果构建起社区居委会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协商合作平台,就能有效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和社区居委会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首先,要培育社区社会资本,建立起协商合作良好的社会基础。协商合作的社区建设意味着各主体要通过谈判、对话等形式,在参与、平等、包容、妥协等原则的指导下进行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其次,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提升社会组织服务社区的能力。只有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提升社会组织服务社区的能力,才能保证社区居委会和社会组织进行协商合作取得成效。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对于政府而言,要强化制度建设,提升社会组织的合法性;要加大政府公共服务购买力度,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对于社会组织而言,要强化能力提升,提高自身服务水平,满足社区居民对服务的需求;要强化自身管理,化解社会信任危机,提高自身社会认同度;要坚持服务导向,加强服务创新,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影响力。最后,要构建协商合作长效机制。比如建立社区居委会和社会组织领导人列席会议制度,邀请对方单位列席参加本单位的会议,增加彼此交流;建立社区居委会和社会组织相互考评机制,增加相互了解;建立工作人员交流制度,提高彼此能力;建立社区服务清单制度,共同制定社区服务标准,提高社区服务的规范化水平。
我国计划3年内投资865亿元, 建设16个“海绵城市”试点, 全国已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建设“海绵城市”就得有海绵体。 城市的海绵体不仅包括河、湖、池塘, 还包括花园、绿地和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 雨水通过这样的“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 最后剩余的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 从而可以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 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过去的城市建设追求一马平川, 往往会填湖平壑。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各地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受到破坏的“海绵体”也应通过综合运用物理、 生物和生态等手段逐步修复, 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有条件的还应新建一定规模的“海绵体”。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海绵城市”建设要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 比如让城市屋顶“绿”起来, “绿色”屋顶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还起到节能环保、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 道路、广场可以采用透水铺装, 特别是城市中的绿地应充分“沉下去”。
一、指导思想和实施路径
《建议》提出,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早在今年3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协同推进的方针。因此,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必须把“绿色化”融入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中,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经济增长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增长”,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河南省相对于发达省份,人口众多、工业化和城镇化潜力大、农业现代化发展总体滞后,而这些恰恰是绿色转型发展的优势所在,在“十三五”期间,应着眼后发优势、高端起步,摒弃高投资、高消耗、高排放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模式,坚持绿色低碳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注重“户籍人口城镇化”,注重城镇化发展质量,大力发展生态有机农业,以“富强河南”“美丽河南”建设倒逼结构调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农业发展、生态安全等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这样才能在绿色发展中占据新优势。
二、“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的具体制度建设
(一)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创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考核监督机制
将经济发展质量、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生态文化培育、体制机制建设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工作职责范畴和政绩考核体系,不断强化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考核指标权重,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完善的考核办法。实施分类考核评价,层层落实责任,考核结果作为评价政绩、任用及奖惩的重要依据,建立领导干部任期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问责制和终身追究制。结合主体功能分区,实施差别化党政绩效考核,在生态红线区域内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中,进一步加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考核比重。对在环境保护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考核指标的给予相应处罚。制定“河南省生态环境建设重大项目民主决策实施办法”,切实做到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在重大事项和项目的决策过程中,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对涉及到影响环境权益的重大事项,严格执行集体决策、专家咨询、公示听证、环境评价等制度。一些重大的环境政策在决策前广泛征求意见,对那些密切关系公众环境权益的项目举行听证会,广泛了解公众的意见,集中民智,实现科学民主决策。研究制定“河南省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信息公开与监督办法”,推动政府部门及企业环保决策、环保信息及时公开公告,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网络,不断提高信息公开的广度和深度,使公民能够及时方便地了解政府的环保决策和环保信息。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和舆论监督机制,确保建言献策和参与之路畅通,充分发挥公民及社会组织对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监督作用,确保相关法律法规、决策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二)严守生态红线,创新资源与生态环境管理体制
充分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技术、市场手段,构建以“调查评价、监测监管、激励约束、税费调节”为核心的资源节约利用长效机制。加强资源能源现状调查与节约利用技术、潜力评价,建立河南省资源储量、开发、节约利用的信息体系。加强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监督管理,建立“前端有控制、中端有考核,末端有保护”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工作机制。出台《河南省资源开发利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完善节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日常监管考核,避免资源浪费、损失、破坏。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利用激励约束机制,引导企业推进资源节约利用,提高企业高效利用资源的动力。构建反映资源级差的税费体系,完善税费减免优惠政策,建立资源节约利用的经济调节机制。由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统一负责、认真组织实施河南省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对全省地级市和省直管县自然资源资产进行摸底和分类加总,明确自然资源资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断完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项目内容和填列方法,提高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质量,为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奠定基础。实施省域和市域范围内的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对河南省水资源、国土资源、农业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进行统一确权登记,明晰归属、明确权责、加强监管,逐步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破解生态资源环境制约难题。不断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监管体制,严格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加强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不断健全能源、资源节约利用和监管体制,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总结郑州市网格化管理的成功经验,细化生态环境网格化管理办法,面向全省推广,推动相关工作的稳步展开、有序落实。
(三)完善市场要素,创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市场化机制
总结淮河、黄河流域生态补偿工作经验,逐步扩大生态补偿实行范围。针对河南省生态红线区域特点制定针对性生态补偿机制,通过财政专项补助政策,逐步加大对于生态红线区域的生态补偿力度,加快建立健全覆盖主要生态系统、禁止开发区域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纵向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建立开发与保护地区之间、受益与保护地区之间、上下游地区之间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分类完善生态补偿办法和实施细则,构建完善的生态补偿法规体系,明确生态补偿责任和各生态主体的义务。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落实政府责任,加强补偿资金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生态补偿有效开展。建立生态补偿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向生态环境保护投入,逐渐完善多途径的补偿和激励方式,最终建立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全社会参与的生态补偿和生态建设机制。根据环境容量、能源消费总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研究制定相应政策和管理办法,逐步开展节能量、排污权、碳排放权、水权等市场交易。通过确立市场交易原则、规则,规范、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培育节能量、碳排放、排污量等第三方核证机构,监督、维护市场交易公开、公平、公正有序进行。使市场交易机制不断完善,增强内生动力。
制定出台相关管理办法,量化评估排污者和破坏者的经济责任,加大资金投入,鼓励具有资质的第三方建立治理经营实体,实行社会化、专业化有偿服务、管理和运行。强化政府环保投入的主体地位,坚持以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手段,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健全绿色信贷、绿色财政、绿色金融、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等环境经济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保领域,建立稳定的环境保护资金来源渠道。落实国家环境经济政策,建立反映资源环境成本的价格机制,制定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积极申请国家专项环境保护基金,通过建设、经营、转让等多种渠道,有效聚集生态文明建设资金,确保重点项目资金落实到位。
三、“绿色发展”理念的价值观
“绿色发展”不仅是新的价值观,也是新的财富观和民生观。为此,《建议》提出要“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一价值观的深化和延伸,更是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契合和统一。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和瓶颈,以大气污染为例,雾霾天气常常大面积连续出现,呈现出明显“带状”区域特征,尤其以包括河南在内的京津冀为甚,其原因就是能源资源型的高投资、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2013年,河南省能源生产总量原煤占比仍高达89.9%,煤炭消耗比重占比80.8%。新常态下,能源、水资源和环境容量成为影响本省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制约因素,而河南省目前的优势产业普遍存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率低、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滞后、单位GDP能耗高等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对节约集约和循环利用能源资源的认识不到位。因此,我们必须积极转变旧有的“资源观”,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优化能源资源消费结构,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环保低碳产业和新能源行业,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在生产、流通、仓储、消费各环节落实全面节约。强资源环境国情和生态价值观教育,培养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自觉,在全社会重拾“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抵制奢侈浪费之风,形成绿色发展和低碳生活的良好社会氛围,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
发展历程是整个材料的浓缩,后面材料是发展历程的进一步阐述
主任的材料很重要
1、中心的地位、性质
2、何时根据什么需要,在何种发展理念下整合了什么实验室
建设了什么实验室
3、为了什么目的构建了什么体系、建立了什么平台、开设什么课
程(社会需求?、人员培养?学科发展?)
4、中心的基本情况:主体在何处,多大建筑面积,基建投资、设
备投资多少,人员,教授,博士,留学回国人员比例
5、完成多少课程,基础实验课程
6、依托大气科学(气象学)??依托国际兼职教师(邹,金)自研设备6项,(推广)获什么奖
7、博导退休写为督导(寿、陈、何、王、汤)
8、教学、科研项目、获奖、文章从高到低分门别类排列(做表)
9、几大块 书面、电子(WORD、PDF)、视频材料、PPT、网站
翻阅城市这本特殊的书,我们赫然发现一些城镇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简单地沿袭了“克隆”思路,一味地追求高楼大厦、水泥马路和霓虹灯的复合效果,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千城一面”的现象,城市的气质、个性、品位在水泥丛林中荡然无存。
千里××江之滨的××区,践行的又是一条怎样的城市建设思路?××,有“文山故里,红色胜地,儒佛佳境,绿色长廊”之誉。
得吉安山水之灵性、集庐陵文化之大成、占新世纪风气之先的××区,其城市建设,注定底蕴非凡。
××区的新城区建设,与自身地域特征、历史文化联系紧密,正如××区委书记所说,“要坚持平面拓规模、立体提品位,打造富有浓郁文化气息的靓丽新城区”,即通过城市项目建设“链接历史,修复记忆”,让××区的历史文化特征与个性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得到体现和张扬。
正是在这一思路指导下,去年以来,××区坚持以文化的视角做项目,以创新的思维抓建设,坚持“大建设提升品位,大改造彰显特色,大拆迁确保稳定”,大手笔写意“时尚、古典、温婉”的城市气质,举全区之力打造“靓丽新城区”。
大建设提升品位。正气广场、文山公园、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三大工程在内的100多个城建、旅游等重点工程项目文秘杂烩网协调推进,创建区以来之最,城市功能得以完善,锻造了城市的时尚气质
××城区西临千里××江,东依××名山。
2001年建区之前,城区所在地是一个面积仅3平方公里,人口不足两万的河东小镇,触目所及是一片滩涂。
然“山环水抱、天然形胜”的优越地理环境,为××区建造滨江花园城市提供了绝好空间条件。且××占新世纪风气之先,城市化进程后发优势明显。
在既有基础上,紧扣“全力打造靓丽新城区”的目标,××区秉承“富规划、穷建设”的理念,加大城市规划成本投入,聘请同济大学规划研究院、浙江大学规划研究院等知名设计单位专家做城区规划,全速推进城市化进程。
××新区作为中心城区的重要一翼,始终坚持以中心城区建设为主战场,领导力量向城市建设下沉、机关干部向城市建设集中、经费保障向城市建设倾斜,举全区之力做靓“四大板块”。
——建设滨江城。即把推进滨江新区开发作为全区最大的项目、最大的责任、最大的难点、最大的考验来对待,全力抓好征地拆迁,推进九条道路建设,为滨江新区全面开发建设创造成熟条件。
——配套大学城。即重点抓好井冈山大学商业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新工业园区建设进度,加大井冈山大学周边环境整治力度,为井冈山大学发展壮大提供全面配套。
——连通电力城。即在加快华能二期征地拆迁、协助加快项目建设的同时,尽快按照城市道路标准启动华能大道改造,做好沿路土地开发运作,进一步优化通往全市电力基地的交通动脉。
——拓展商贸城。即壮大吉安贸易广场龙头,积极启动××湖旅游景区开发项目和农民发展预留用地建设,抓紧新生社区至老收费站沿线庐陵风情休闲美食一条街改造,培植与吉安贸易广场相呼应的火车站商城、天立步行街、盛世华庭精品汽车广场、和济春天建材装饰街等专业市场建设,加速聚集人流物流信息流。
今年以来,××区100多个城建、旅游等重点工程项目协调推进,今年也是××建区以来建设项目数量最多、投资最大的一年。
如何在项目建设中彰显庐陵文化特征?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正气广场、文山公园三大工程是××区今年的重点项目,总投资1.16亿元。
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位于××区正气路以西,总占地62.22亩,主馆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正气广场位于××区行政中心前,占地80亩;文山公园位于××区行政中心后面,占地300亩。
起初,正气广场拟命名为市民广场,文山公园拟命名为后山公园。在经过决策者们几番斟酌后,改为了现名。几字之改,意境迥然不同,××区的庐陵文化特征浮现于字眼!建成后的正气广场突出大气、正气和灵气,依山就势而立,体现正气文化主题,尽显山水园林景观,让广大市民在休闲的同时,轻松领略庐陵文化,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文山公园不求最大,但求内涵和特色,与周边生态环境完美结合,与城市氛围和谐一致。
在彰显文化特征同时,××区高标准推进提升城市功能和产业配套的城市优化工程,将新城区打造为与现代经济发展同步的时尚之都。
班组是企业最小基层团队,是直接管理安全生产的作业单元。班组安全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尤其是煤矿工作环境的特殊性,班组安全建设工作更加重要。我们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加强班组安全建设,才能为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才能有效杜绝“三违”现象的发生,预防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才有望成为现实,才能加固本质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做好班组安全工作,要发挥好理念先导作用。心态安全是班组安全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最能体现人本思想。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职工,只有心态的安全,才会行为安全;只有行为安全,才能保证安全制度落到实处。追求安全健康是人皆有之的基本需求,可是为什么在煤矿“三违”现象还是屡禁不止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树产正确的安全理念。比如,盲目追求产量、进尺,迫使职工拼设备、拼体力,违章冒险蛮干。又比如,上级组织安全大检查是帮助下级查出隐患,预防事故,这本是好事,可班组往往百般应付,害怕查出什么问题挨批评。再比如,“我要安全”本来是职工本能的需要,可现在却变成了管理者强迫被管理者必须完成的一项硬性指标。如果上述错误观念不破除,正确的安全理念不树立,那么,以人为本的安全建设就永远是一座空中楼阁。同时,对于班组的安全活动也要坚持“四忌”:一忌流于形式。不能只限于念念安全文件,写写活动记录就完事,要教育职工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安全活动的意义,通过安全教育学习活动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如果只停留在“写好资料,应付检查,做好记录,避免罚款”的观念上,或是轻描淡写的说句话,脱离实际,大话、空话、假话连篇,1
那就失去了活动的真正意义。二忌时紧时松。要把安全管理纳入到班组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真正做到天天抓,时时抓,持之以恒地抓下去,这样才能夯实安全工作的基础,推动班组安全工作迈上新台阶。三忌麻痹大意。干什么工作都应以规章制度为依据,切忌经验主义,麻痹大意,更不应存有侥幸心理。很多事故的发生往往都是因为当事人的疏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只有彻底克服和消除麻痹思想,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事故根源。四忌有事隐瞒不报。班组工作点多面广,出现这样那样的不安全现象往往在所难免。但关键是如何对待。事情无论大小,千万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小事是大事的根源,大事是小事的结果,出了事自已能处理的班组可自行处理,否则应及时上报,如果隐瞒不报,问题得不到重视,隐患得不到查处和整治,必为以后的工作埋下祸根。因此,班组要面对现实,实事求是地对待安全隐患,要善于发现问题,克服“曝光会影响班组声誉”的不良心理,这样才能会更有利于班组抓好安全工作。
关键词:生态建设,退耕还林,生态立省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 又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 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退耕还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 根据我国的相关国情和当前所面临的一些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所制定的, 受到了广大林农的积极响应和拥护。
1 江西林业发展现状
作为退耕还林主战场之一的江西, 为了提升本省生态绿化水平, 深入贯彻和坚持“生态立省, 绿色发展”的战略, 自2008年起, 江西在全省范围内实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 即确保实现到201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3%这个大目标, 抓好城市、乡镇、农村以及基础设施、工业园区等四个方面的绿化工程。该战略的最终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营造适宜的人居环境, 促进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高度融合, 发展绿色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绿色崛起, 发挥生态优势, 提升江西的生态品牌。
2“一大四小”退耕还林绿化工程分析
2.1 树种选择
根据江西省特有的土壤及气候环境, 在选择树种方面, 优先本土优势树种, 因地制宜;确保生态效益的同时, 可选择一些品种优良的经济树种, 兼顾经济效益;采取层次分明, 色彩变幻的设计思路, 充分考虑栽植植物的高低层次、色彩、季相变化以及道路两侧现有树种与新增景观树种的协调。具体地段的树种选择为:杜英、樟树、杨树、红叶李、木芙蓉、夹竹桃、山茶、泡桐等。其中新增景观树种有:杜英、红叶李、木芙蓉、夹竹桃、山茶。
2.2 确保种苗质量
造林苗木种苗质量的优劣是决定道路绿化成活率和景观视觉效果的重要因素, 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 要求顶芽饱满, 根系发达, 无病虫害、高粗匀称, 长势旺盛, 外形完整。所选苗木根部所带土球应是其胸径的7~10倍, 以保证造林后苗木的成活率。
2.3 加强后期养护和管理
这次工程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 是确保退耕还林工程能否取得成效的保证。后期养护的好, 就是一项百年利好的工程;后期养护马虎对待, 那就会变成劳民伤财的失败范本。退耕还林涉及到的通道绿化工程既是一项生态工程, 又是一项社会工程。工程实施将进一步改善江西道路生态环境, 提升整个城市的绿化水平, 优化道路视觉景观效果。根据工程中期的验收数据, 目前该绿化工程苗木长势良好, 生态效益初见成效, 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在造林地上, 种植一些豆科作物, 这样既可以起到抚育作用, 又能实现以耕代抚, 减轻后期管护工作中的劳动力负担, 收割时根瘤菌留在地里, 还能起到施肥的作用。
2.4 加大宣传力度
具体实施过程中, 要设置专人专岗, 要有一部分人专门负责宣传讲解此次工程要达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普及相关知识, 做到深入宣传, 积极引导, 让林农认识到此次举措之后, 带给大家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 进而提高广大林农的积极性和合作意识。要通过多渠道的信息媒体, 宣传道路绿化工程在当地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宣传, 进一步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 依法尽责意识。
参考文献
[1] 林轩.退耕还林赢来江河安澜——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退耕还林综述 [J].中国林业, 2007 (9)
[2] 于艳华.基于退耕还林还草的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研究 [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6
[3] 韩旭升, 田种贤.发展林业 改善生态环境[J].中国林业, 2007 (6)
关键词:社区教育;理念;社区文明促进社区发展;实现
在我国,早在1999年,教育部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开展社区教育试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之后,国家对于社区教育又出台了宏大的规划和各种支持的政策,各级社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了不少的规章、草案、条例,社区教育在全国各地蓬勃的开展起来,试点经验不少,但作为社区教育组织、协调、实施的教育、民政、社会劳动保障、财政等政府部门,往往只做一些短暂的、表面的文章,并没有把社区教育作为一项长久的利国利民的事业来对待[1]。这与中国社区教育的发展理念还不清晰又很大关系。
一、重塑我国社区教育的理念——“社区文明促进社区发展”
社区教育理念是社区教育的指导思想,在社区教育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受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社会发展阶段、历史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社区教育有不同的发展理念。纵观世界各国社区教育的发展情况,社区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理念:1.北欧的人文主义理念,以“民众教育”为主的社区教育模式,体现了福利国家的特征,民众教育提倡的人文精神尤其体现在关注广大弱势群体方面。2.美国的实用主义理念,体现在着力于人力资源培养的社区学院;3.日本的民众教化理念,教育内容上侧重政治教育和社会文化教育,注重“教化”和“教养”功能的发挥,同时也强调了国家对社会教育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4.新加坡的社区文明理念。新加坡的社区和社区中心逐渐发展成为开展思想文化建设、传播儒家文化的主要基地。5.以“社区发展”为主的理念,社区发展是联合国于20世纪5O年代倡导的一项世界性运动。从1948年开始,联合国先后出台了各种政策和法规推动社区教育发展。6.以“居民意识唤醒”为主的理念,巴西成人教育家弗莱雷(P.Freire)是倡导这一理念的学者之一,此理念将社区教育当作政治、经济与社会变革的工具,使弱势阶层认识其自身所处的不利境地,以帮助他们争取个人解放,改善现有生存状况。[2]
反观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社区教育发展呈现出“全能化”的倾向[3]。表面看起来好像社区教育办得红红火火,实际上社区教育面临如何深入开展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对社区教育的发展理念不清晰,职能定位模糊。我国应立足实际,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情势下,倡导社确立以“社区文明促进社区发展”的指导思想,使社区教育纳入到社区管理、构架和谐社会的大框架下:
1.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中,竞争加剧、社会分化、矛盾增多;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化、商业化。这些问题的解决固然需要深化改革、发展经济、健全民主与法制、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与规范;但不可替代的,还要依赖提高全体现代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公民意识、价值观和道德修养,以重构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社区中大量有益的教育活动和潜移默化的育人因素不应被漠视,社区教育应当成为培养现代公民素质、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互信,重塑新时代的价值观的重要平台。
2.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社会管理模式也加快了转变的步伐,社区逐步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单元。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四大政治制度之一,居民自治主要体现为社区自治。《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明确规定,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知组织。从理论上讲,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的功能主要是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利益表达等[4]。但实践中,社区管理中往往行政色彩掩盖了自治的内涵,这当然是诸多因素造成的,但与社区居民的公民意识、社区意识、参与意识不强有很大关系。社区教育既是社区服务的重要内容,又是推动社区管理良性互动运转的重要因素。联合国1955 年的《社区发展促进报告》指出,通过社区组织和群众教育,从社区共同利益和需求出发,引导社区居民和组织共同参与,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内容和形式恰当的社区教育能够激活的居民群体意识,使拥有不同背景的居民在社区的平台上进行情感沟通、思想碰撞、文化交流,意见表达,实现社区教育和社区发展的良性互动。
“社区文明促进社区发展”旨在通过提高人的知识素养,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增强人的作为社会人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以适应社会转型中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当然,以“社区文明促进社区发展”为我国社区教育的理念并不排斥社区教育为社区提供学历、职业教育及各种技能培训的功能。相反,这些学历补偿教育、职业教育、技能培训能促进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帮助就业、改善民生,尤其应将失业人员、失足青少年、老年人等弱势社会群体纳入其服务范围。这些教育活动与“社区文明促进社区发展”的理念是目标和手段的关系,因此,这些活动的举办不能是“任务导向型”的,也不应与正规教育系统、社会盈利的培训机构展开不必要的竞争,而应形成良性互动。
二、“社区文明促进社区发展”理念的实现模式
“社区文明促进社区发展”的理念可以通过“政府主导、社区主办、社会参与”的模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内涵走向现实。
(一)政府主导
我国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管理体制凸显了政府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作用。社区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多方参与和合作,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与介入,是无法推进的。因此,社区教育应该由政府主导,但政府主导并不是政府主办,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社区教育的真正的社会功能是,把矛盾化解在社区,把稳定落实在社区,把公平推进到社区,把和谐构建在社区,把幸福惠及于百姓,对于人和社区具有双重的价值和功能。各级政府应充分意识到社区教育的重要性及长期性,通过法规、政策等正式及非正式文件对社区教育沿着“社区文明促进社区发展”的轨道发展予以确认;并将其融入政府工作制定的框架内,形成专人统筹负责的责任制度。因此,制定政策,出台相关指引文件是政府扮演宏观角色的主途径。如,2016年2月,广东省教育厅就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意见的通知》,对大力发展社区教育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2.社区自治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社区教育应作为当前社会创新管理的框架下推进,通过社区教育促进社区参与、社区和谐和社区发展。
3.社区教育的经费来源一直是社区教育发展中的焦点问题。要发展社区教育,跟发展其他类型的教育一样,经费充足是根本。由于社区教育的公益性特征,在目前国内大部分社区教育建设以及国外成功的社区教育案例中,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社区经费的模式比较常见。政府投入保证了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地方政府可以按常住人口为基数讲财政投入列入财政预算。
(二)社区大学主办
社区教育是项系统工程,办一所学校本已不是容易之事,社区教育还承载了社区管理与文明建设的功能,因此不宜大一统,全国统一一个模式,也不宜遍地开花,各个社区各自开展,而应由各地级市组建社区大学,统筹地方社区教育资源,组织开展各种社区教育活动。广东省教育厅2016年2月发布《关于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意见》,意见明确“省将委托广东开放大学承担全省社区教育具体组织指导工作”,并指出“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系统各级办学机构要承担牵头开展本区域内社区教育资源建设的任务,积极举办或参与各类社区教育活动”,赋予各级电大社区教育职责。
广播电视大学(现更名为“开放大学)是从中央到基层的一套办学系统,系统基层组织机构发达,承担社区大学的功能有明显的优势。社区大学进行社区教育内容规划,决定活动项目,协调各方人、财、物以确保活动顺利开展。社区教育由社区大学主办并不是社区组织把所有教育项目和活动组织全程包揽,而是让社区大学统筹管理,配合政府掌握社区教育的主动权,让社区教育更能面向社区成员,并把社区教育融入到社区自治当中,实现良性发展。
(三)社会参与
社区教育是社会大工程,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援,而“社区文明促进社区发展”的理念也正是期待通过小社区教育活动的正面意义扩散到大社会中,同样需要全社会参与。社会参与是广泛的,既需要社区内居民的相互学习、相互扶持,又需要社区外的人员、机构的专业指导、分享知识与经验;既需要人力的投入,又需要财力、技术等的加入;既需要有偿的服务购买,又需要无偿的志愿者服务支持。
(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社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是为“社区文明促进社区发展”的理念服务的。从内容上,它不拘泥于职业培训,而广泛涉及到养生保健、疾病卫生、环境保护、旅游娱乐、自我成长、婚姻维系、母婴教育、亲子教养、家人相处沟通、人际关系、社会现况分析、国际形势发展等,以知识传播引发理性思考,融合科学态度与人文关怀;从形式上,它包括研习、讲座、读书会、观摩、亲子活动、网络学习、集体旅游、地域性社会庆祝活动、绿色环保小组、儿童之家、才艺教室、互助组等,还可以基于鼓励居民解决社区问题的角度开展调查、讨论、听证等各项活动,以便居民透过共同学习来探讨共同的问题,这些活动使来自不同背景的个人,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互动过程中,融入团体,既提高素质修养和能力,也促进了地域社会文化的交流和社区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王艳霞,李士杰.郝美甍论我国区域性社区教育的发展[J].学术教育月刊.2009(9).
[2]参见:郝美英,桂雪梅.国外社区教育理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欧斯玛尼·张.国外社区教育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天津电大学报.2010(01);郝美英.北欧、美国、日本和新加坡社区教育理念探析[J].2010(12).
[3]杨晨,李娟.我国社区教育“全能化”现象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8(11).
[4]薛育余.行政化与去行政化:我国社区管理主体的变迁.决策探索.2010(22).
企业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团队,企业的运作、发展与兴衰离不开全体员工的同心同德与同甘共苦,离不开能使员工为之自觉奋斗和奉献的企业文化与团队精神。
企业文化创新是时代发展必然的要求,企业文化创新原则:一是要重视对原企业文化中优秀内容的继承和发扬,尤其是要继承和发扬企业文化中被证明正确的核心的价值观,这些观念被认为是保证企业长期稳定经营的基础,应该继承下来并保持下去;
二是要学习、吸收、融合其他企业先进的企业文化。在学习移植先进的企业文化过程中,一定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学习,要开展研究,有选择地学习和借鉴,要在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创新,学习——消化——吸收——创新是企业文化发展的必然过程;
三是要注意将历史文化传统与当今社会经济现实背景有机的结合起来;
四是要考虑企业社会责任。要将社会责任意识根植于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中,这些文化理念突出地强调了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法人,除了创造利润以外,还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包括对企业内部员工的责任、对消费者的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等。
用企业理念与文化熏陶队伍
建设企业文化的目的是要培育健康向上的风气,使员工能以团队精神和企业理念自觉凝聚高度的工作热情、学习热情与责任感,同时企业也为员工创造能充分发挥自己才能与潜力和公平竞争的环境。为
二零一三年七月十日
陇西县蒲河小学简介
陇西县蒲河小学创建于1955年,现任校长潘小红。经过58载的风雨历程,几代蒲河人凭借着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的工作意志、探索创新的工作精神、为人师表的工作品德、卓越不凡的工作业绩,将一个原来教育基础薄弱的学校发展壮大成一所拥有较强实力的学校。学校有教学楼一栋,总面积达4702平方米。地处陇西县文峰镇火焰村徐家门社,学校坐标经度104.61,纬度34.98,海拔高度1612米,是典型的农村山区学校,也是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本校属于一所农村完全小学,现有教学班7个﹙附设幼儿园大小班各一个﹚,学生120人,无寄宿条件;覆盖人口3326人,服务半径2千米;现有教师15人,专任教师15人,其中教师研究生学位1人,本科学历有5人,专科学历2人,中师、高中学历7人。
2006年被列为“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学校,有卫星接收室、光盘播放室、多媒体教室各一个,办公设备基本配置,标准的篮球活动场,推动了学校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一、在学校管理上,我校实行“校长—主任—教研组长”的三级管理模式。学校通过科学管理,实现了管理的重心下移,明确责任、分工合作,调动了相关责任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体制新、管理新的和谐氛围中,学校管理渐入佳境,各项工作有了长足进步。
二、学校办学思想
学校自1955年建校以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经过几代蒲河人的不懈努力,学校办学成果显著,积淀了厚重的学校文化底蕴,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办学理念、校风、教风、学风和校训。学校的办学理念是:爱,成就未来
学生学会爱——爱同学,爱师长,爱科学,爱祖国;教师发展爱——爱学生,爱岗位,爱学校,爱事业;学校传承爱——爱生活,爱生命,爱世界,爱未来。校风:朴实、求真、规范、和谐
教风:严谨、睿智、多元、合作
学风:笃学、善思、竞优、创新
校训:诚实、团结、勤奋、进取
三、学校办学特色:
经过了多年的实践和积累,蒲河中学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着眼于学生的快乐成长,养成训练,学科活动,社团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蒲河学子!
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科贴平台,教师讲坛,校本研修,打造精诚合作的蒲河团队!
着眼于学校的品牌提升,大事做细,小事做实,常规有序,铸就底蕴深厚的蒲河文化!
1、立足养成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蒲河学子
“春风化雨润心田,润物无声更怡情”,寓德育常规于养成教育之中,寓德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寓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中,达到辍学率为零,犯罪率为零,成为我校德育工作的一大特色。对于学生,我们严格遵循全方位、多渠道育人,利用各种机会强化养成教育是蒲河中学的特色之一。管理育人:升旗校会、晨会、主题班团会、三文明达标,五导活动等形式,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形成了良好的校风、班风,学生在接受管理的同时,也参与学校管理,加强自我管理,培养主人翁意识。
教书育人:课堂上教师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品质、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课后教师耐心辅导不同层次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生,教师采取各种方法,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战胜挫折和困难,努力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环境育人:学校重点抓好校园文化建设,走进教学楼一眼就看见八个醒目的“勤奋进取、科学创新”字驻于楼上。环境育人由校及班,整洁清新,严肃活泼,健康向上,开朗明快,班班如此,但是班班不同。每个班级的师生都在努力地创设自己班级的文化氛围,每个班级都是一个温馨又和谐的大家庭。
沟通育人:采取多种方法沟通、协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我们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长期保持寒暑假班主任家访制度,给家长和孩子“帮急送法”;学校每学期都召开家长会,介绍学生基本情况和学校发展情况,对学生提出新的要求和希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环境,共同培养学生成才。
2、立足校本研修,打造精诚合作的蒲河团队
学校要发展,教师是关键。在近几年年轻教师不断补充新鲜血液的同时,创设各种条件开展校本研修已成为蒲河小学的又一特色。
我们建立了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和新教师的不同的培训措施。以组内研讨课活动为引领,使教研活动成为教学常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推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严格实行校长、主任、组长三级管理制度,严格落实教学常规和岗位责任制。我们“严”而有“格”,“集体备课”,“新教师诊断课”,“青年教师研讨课”,“骨干教师引领课”,实行“导师制”,“一帮一,一对红”等多种措施,特别是每一年度的蒲河小学课堂教学比武大会,更是给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锻炼机会。我们建立了科研常规检查制度,要求每名教师每学期上交两
篇教学反思、案例,每月在学校的科贴平台上进行主题互动。学校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校园网进行网上研修,这也是我校校本研修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研修实现“三块一体”,即:科研的“科贴平台”、教学的“教学天地板块”,教育的“班主任之家”,从而形成了一个网上互动的校本研修共同体。通过三个板块的研讨,有效提高研修的效率、质量和参与面,使研修更加深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因此,我校立足鼓励教师读书,推荐教师读好书,为教师购买有益书籍等措施,在全校范围开展读书活动并开展了“快乐读书魅力蒲河”教师讲坛活动。教师们把自己的读书经验、读书经历、读书感触与大家分享,从而激发教师读书的兴趣,使得读书成为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需求、学术需求、人生需求。
学校十分重视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因此邀请了一批课程改革方面的专家莅临,为我校教师讲座,受到了教师们的普遍欢迎,大家纷纷表示,通过聆听讲座,可以时刻扣紧新课改的脉搏,让自己保持最新的教育理念,同时学习良好的教育方法,也为教育教学实践提高了良好的理论支持和保障,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共请进知名专家进行校本培训10余次。多年来,学校通过有效校本研修,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勇于创新、团结向上、一专多能、终身学习,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科研意识、服务意识、表率意识的教职工队伍,努力实现教师向“研究型”、“学者型”和“专家型”的转变。
步入21世纪,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春风吹遍了蒲河小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学校在以潘小红校长为首的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全体“蒲河人”在创建品牌的道路上,同舟共济,励精图治,探索不息、奋进不止。
【社区建设发展理念】推荐阅读:
社区矫正工作理念11-03
生态建设新理念新策略10-27
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09-07
中国社区发展10-12
社区建设建议07-16
社区建设论坛10-27
网络社区发展趋势09-24
生态社区建设方案05-30
城乡社区建设汇报11-04
社区发展治理工作汇报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