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erp的管理思想

2024-06-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论erp的管理思想(精选7篇)

浅论erp的管理思想 篇1

只要是“制造业”,就必然要从供应方买来原材料,经过加工或装配,制造出产品,销售给需求方,这也是制造业区别于金融业、商业、采掘业(石油、矿产)、服务业的主要特点。任何制

造业的经营生产活动都是围绕其产品开展的,制造业的信息系统也不例外,MRP就是从产品的结构或物料清单(对食品、医药、化工行业则为“配方”)出发,实现了物料信息的集成——一个上小下宽的锥状产品结构:其顶层是出厂产品,是属于企业市场销售部门的业务;底层是采购的原材料或配套件,是企业物资供应部门的业务;介乎其间的是制造件,是生产部门的业务。如果要根据需求的优先顺序,在统一的计划指导下,把企业的“销产供”信息集成起来,就离不开产品结构(或物料清单)这个基础文件。在产品结构上,反映了各个物料之间的从属关系和数量关系,它们之间的连线反映了工艺流程和时间周期;换句话说,通过一个产品结构就能够说明制造业生产管理常用的“期量标准”。MRP主要用于生产“组装”型产品的制造业,如果把工艺流程(工序、设备或装置)同产品结构集成在一起,就可以把流程工业的特点融合进来。

通俗地说,MRP是一种保证既不出现短缺,又不积压库存的计划方法,解决了制造业所心的缺件与超储的矛盾。所有ERP软件都把MRP作为其生产计划与控制模块,MRP是ERP系不可缺少的核心功能。

MRPⅡ是ERP的重要组成MRP解决了企业物料供需信息集成,但是还没有说明企业的经营效益。MRPⅡ同MRP的要区别就是它运用管理会计的概念,用货币形式说明了执行企业“物料计划”带来的效益,实现物料信息同资金信息集成。衡量企业经营效益首先要计算产品成本,产品成本的实际发生过程,还要以MRP系统的产品结构为基础,从最底层采购件的材料费开始,逐层向上将每一件物料的材料费、人工费和制造费(间接成本)累积,得出每一层零部件直至最终产品的成本。再进一步结合市场营销,分析各类产品的获利性。MRPⅡ把传统的帐务处理同发生帐务的事务结合起来,不仅说明帐务的资金现状,而且追溯资金的来龙去脉——例如将体现债务债权关系的应付帐、应收帐同采购业务和销售业务集成起来、同供应商或客户的业绩或信誉集成起来、同销售和生产计划集成起来等,按照物料位置、数量或价值变化,定义“事务处理(Traaction)”,使与生产相关的财务信息直接由生产活动生成。在定义事务处理相关的会计科目之间,按设定的借贷关系,自动转帐登录,保证了“资金流(财务帐)”同“物流(实物帐)”的同步和一致,改变了资金信息滞后于物料信息的状况,便于实时做出决策。

ERP是一个高度集成的信息系统,它必然体现物流信息同资金流信息的集成。传统的RPⅡ系统主要包括的制造、供销和财务三大部分依然是ERP系统不可跨越的重要组成。

所以,MRPⅡ的信息集成内容既然已经包括在ERP系统之中,就没有必要再突出MRPⅡ。形象说,MRPⅡ已经“融化”在ERP之中,而不是“不再存在”。

总之,从管理信息集成的角度来看,从MRP到MRPⅡ再到ERP,是制造业管理信息集成的不断扩展和深化,每一次进展都是一次重大质的飞跃,然而,又是一脉相成的。

那么,ERP同MRPⅡ的区别是什么呢?

世界经济形势、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都是在不断发展的。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形成,以面向企业内部信息集成为主的MRPⅡ系统已不能满足企业多元化(多行业)、跨地区、多供应和销售渠道的全球化经营管理模式的要求。进入90年代,随着网络通信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一些跨国经营的制造企业开始朝着更高的管理信息系统层次——ERP迈进。需要再次指出的是——MRPⅡ不是“过时了”,而是“不够了”,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求了。

ERP是由美国加特纳公司(GartnerGroupInc.)在90年代初首先提出的,那时的ERP概念的报告,还只是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供需链管理,推论各类制造业在信息时代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和变革;当时,Internet的应用还没有广泛普及。随着实践和发展,ERP至今已有了更深的内涵,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特点,也是ERP同MRPⅡ的主要区别:

浅论erp的管理思想 篇2

关键词:管理,ERP系统,影响

一、ERP系统的应用

企业应用ERP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企业资源计划) 系统的目的之一就是加强对企业内外部资源的计划与控制[2]。ERP的投入是一个系统工程, 与其他固定资产设备的投入和产出比较, 并不那么直观、浅显和明了, 投入不可能马上得到回报, 见到效益。它所贯彻的主要是管理思想, 这是企业管理中的一条红线。它长期起作用、创效益, 在不断深化中向管理要效益。此外, 实施ERP还必须因地制宜, 因企业而别,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 要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上相应的系统, 而不是笼统地都上小型机, 或者不顾企业的规模上Windows NT, 这样长期运作, 对企业危害性极大。其次, 这种投入不是一劳永逸的, 由于技术的发展很快, 随着工作的深入, 企业会越来越感到资源的紧缺, 因此, 每年应有相应的投入, 才能保证系统健康地运转。中国ERP系统应用的效果并不理想。ERP是一个应用软件系统, 是在MRPII软件系统的基础上扩展了管理范围、基本思想。是将企业的业务流程看做是一个紧密连接的供应链, 并将企业内部划分成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支持子系统, 如财务、市场营销、生产制造、服务维护、工程技术等, 可对企业内部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中国ERP系统发展的主要基础是其一个子系统:财务系统, 例如, 国内ERP系统的生产厂家用友软件就是从做财务软件起家的。因此, 国内的ERP系统带有明显的财务软件特色。如何有效发挥ERP系统的强大信息处理、存储能力, 使之为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微观经济效益服务是企业所关心的问题的之一。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 企业要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生存并繁荣下去, 需要加强会计工作的管理职能, 要将其提高到一定的战略高度。但是, ERP系统的实施对企业管理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种影响有多大?这是企业管理者在决策是否进行ERP系统时所困惑的问题。

二、ERP系统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一般来说, 如果ERP系统仅在财务部门应用, 只能实现财务管理规范化、改善应收账款和资金管理;仅在销售部门应用, 只能加强和改善营销管理;仅在库存管理部门应用, 只能帮助掌握存货信息;仅在生产部门应用只能辅助制定生产计划和物资需求计划。只有集成一体化运行起来, 才有可能达到:降低库存, 提高资金利用率和控制经营风险;控制产品生产成本, 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提高产品质量和合格率;减少财务坏账、呆账金额等。这些目标能否真正达到, 还要取决于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的实施效果。一个ERP系统是对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一体化管理的软件系统, 其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供应链 (Supply Chain) ”的管理。软件的应用将跨越多个部门甚至多个企业。为了达到预期设定的应用目标, 最基本的要求是系统能够运行起来, 实现集成化应用, 建立企业决策完善的数据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这种集成的系统意味着数据一旦进入系统, 就能够在系统各个部分使用, 减少了传统业务中的多次数据录入。这样有可能改变传统业务的工作流程, 也就是说ERP系统的使用通常意味着业务流程再造。已有研究表明, ERP系统成为了业务流程和企业结构再造的最大动力而不仅仅是业务功能的变革动力[3]。ERP系统的应用使得企业各部门间信息共享程度提高、团队工作协调性提高。从而, 企业的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化。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ERP系统在企业中大量采用使得企业财务会计人员和管理会计人员有减少的趋势, 作用有所下降[3]。ERP系统的应用使管理者们能够及时得到企业作业多元化信息, 将更多的精力投入企业成本和预算中去。已有的研究通过对报表和会计工作的关系比较, 发现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意味着管理者可以更加快捷、及时的获取成本、作业信息[4]。因此, 管理者不用为了得到财务人员提供的报表而等待, 提高了决策的效率。

三、应用ERP与企业的关系

对于现在的企业管理者而言, 任何的投入必须产生回报, 否则就是利润的损失。因此对于信息化的投入, 到底能给企业带来什么回报, 这是所有企业经营决策者在作出决定时最关心的事, 我想这也是这些年围绕着企业实施ERP的是是非非的根本所在。信息化的投入, 特别是ERP项目的投入, 是一项特殊的投资。首先, 这种投资不是一个一次性的投入过程, 企业一旦选择信息化之后, 可能产生一次性的购买硬件和软件的费用, 但随之而来的相应的维护和服务确是一项常年的投入, 特别是由信息化而引发的对企业整体人员基本素质的提高的需求, 更是需要一个长期的培训投资过程, 因此一般评估信息化的投入, 我们采用的是总拥有成本 (TCO) 这样一种说法, 它包括有资源的成本、管理的成本、技术支持的成本和最终使用的成本。其次, 管理信息化是一个综合性的项目, 它涉及的是一个企业的方方面面, 因此很难有一个绝对化的指标来说明它所产生的回报, 所以给人们造成的感觉是在信息化中只有投入, 没有产出, 从而使管理者不能明确其要害, 要么盲目投入, 要么不愿意投入。第三, 信息化的建设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 在这一过程中, 企业管理将经历一个痛苦的转变过程。由于企业的经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旧的管理模式不可以在一夜之中被打破, 新的管理模式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被确立, 双方的磨合和逐步的替换, 使得人们的管理工作量在某一时期将大大的增加, 其间很多没有预计的成本将不断产生。由于这种投资的特殊性, 很多管理者在投资之初并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 因此往往会出现项目的拖延, 甚至半途而废, 其结果是产生了更多的投入, 去弥补他们认为的失败, 造成花了很多钱, 却造就了一个吃钱的系统。那么如何避免这些不良结果的发生呢?其实很简单, 就是在决定投入的时候, 就明确的知道我们需要产生什么样的信息回报, 也就是要建立一个项目的评价体系, 以明确的、量化的基准来判断应该做什么样的计划, 应该做什么样的投入, 应该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随着企业市场化、管理自主化程度的提高, 企业的经营者需要的评价体系的根本点, 已经从对业务过程的评价, 提升到对企业价值的评价的要求, 除了对“库存量”、“资金周转期”的要求外, 更要求对“企业投资回报率”、“市场价值”、“股东投资增值率”等的评价。因此对于一个ERP项目而言, 更需要一个全面的评价手段, 来明确地反映它的项目效果, 也就是要了解信息的回报到底有多大。相当多的企业畏于ERP系统的高失败率和ERP系统可能给管理带来的影响而出于观望状态。

四、国外研究对中国的启示

从国外发达地区的研究成果来看, 我们可以总结出对中国企业的几点启示。

首先, 应该努力把会计工作重点放在管理学方面, 向战略方向转移。企业对会计的需求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把它放在管理学这个大环境下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会计的具体细节对有效的管理极为重要。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条理化、规范化的方法, 由同一个信息来源, 提供企业经营、战术和战略所需要的信息。这才是有效的会计工作的核心所在。

其次, ERP系统对于企业管理者得到经营方面的实时数据具有强大的能力。我们可以结合ERP系统强大的数据采集和管理能力与传统的成本分配方法和作业成本法来共同为

1996年, 美国著名的标准化研究机构Benchmarking Partners提出了一套ERP项目评价体系。在这套评价体系中, 包括项目驱动因素、事务处理指标和关键成功因素等三个方面的评估内容。项目驱动因素:通过对不同行业的研究, 现实的ERP项目主要有三种驱动因素。对于那些市场较成熟、产品变化相对稳定的行业, 比如化工、半成品加工业等, 驱动他们实施ERP的因素是:关注业务成本的降低。对于产品急剧变化、市场高速增长的行业, 比如高新技术行业、电子行业等, 这些项目关注的是:提高响应市场和技术的能力。对于综合性的集团型企业, 他们关注的是:全面、高速和标准化的管理流程。通过对项目驱动因素的评估, 实际上是为整个项目寻找到一个基点, 和一个总体目标。事务处理指标:对于事务处理的评估, 可以分为战略性收益和经济收益, 战略性收益是从企业战略的角度来考虑项目的收益, 比如业务处理的集成性、信息利用度、对客户的响应度和灵活度、成本和业务活动以及对新的应用的基础架构等;经济性收益是用价值来评估项目引起的业务流程变化而产生的效益, 它包括对财务管理、人员管理、IT成本、库存管理、订单管理和供应管理等。关键成功因素:根据ERP项目实施的过程, 对关键成功因素的评估, 是从项目管理、高层支持、培训、管理改革、合作伙伴管理和流程重组等方面进行的, 在这里又对每个因素进行具体化的衡量, 比如项目管理的衡量就包括有资源、团队、技能和管理, 高层支持包含有目标、活动等参与度指标, 培训则包含费用、内容和时间, 管理改革包含有交流度、期望度、阻力和可见度等, 合作伙伴管理包含有角色、价格和经验等, 流程重组则包含费用和时间。ERP对企业来讲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任何一个不断发展的企业而言, 现在不是讨论上不上的问题, 而是应该讨论怎么上, 如何尽快实现的问题。而对于产品的供应商和咨询服务的提供者而言, 现在更为重要的是提供给使用。

参考文献

[1]王绪君.管理学基础[J].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1, (5) .

[2]蒙文静.ERP系统在现代管理会计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 2006, (4) .

[3]赵冠华.ERP的主要管理理念以及在会计中的应用[J].齐鲁论坛, 2004, (3) .

[4]林姗姗.ERP在会计与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3) .

浅论erp的管理思想 篇3

关键词:ERP 管理思想 管理创新

企业制造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简称ERP),是目前国际上制造业普遍采用的信息系统,首先提出ERP概念的是美国加特纳公司,它是由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MRP(Material Requiremen Planning,解决了控制库存问题);70年代中期闭环MRP(解决了计划与控制的问题)、80年代初期的MRPII(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解决了物料与财务信息集成的问题)逐渐发展而来的。它是一种先进的现代管理技术,是一种在对一个企业所有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安排的基础上,以达到最大的客户服务、最小的库存投资和高效率的工厂作业为目的的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一、ERP的核心管理思想是供应链管理

所谓供应链是指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各个环节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零售商、最终客户等组成的网络。供应链管理则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业务流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及控制,增大物流和资金流的流量和流速,并使其保持通畅,实现供需平衡。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ERP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将信息集成的范围扩大到整个供应链,提供了加强和改善供应链管理的新思路。

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再是一个企业对一个企业的竞争,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企业的供应链同竞争对手的供需链之间的竞争。ERP系统正是适应这种竞争形势的需求发展起来的。

在供应链上除了人们已经熟悉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外,还有为人们所忽略的“增值流”和“工作流”。就是说,供应链上有5种基本“流”在流动。

以供应链为核心的ERP系统,适应了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激烈环境中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给有关企业带来了显著的利益。供应链从整个市场竞争与社会需求出发,实现了社会资源的重组与业务的重组,大大改善了社会经济活动中物流与信息流运转的效率和有效性,消除了中间冗余的环节,减少了浪费,避免了延误。

二、ERP与现代管理思想的体现

1、体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在知识经济时代仅靠自己企业的资源不可能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还必须把经营过程中的有关的各方如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客户等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才能有效地安排企业的产、供、销活动,满足企业利用全社会一切市场资源快速高效地进行生产经营的需求,以期进一步提高效率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换句话说,现代企业竞争不是一个企业与单一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一个企业供需链与另一个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ERP实现了对整个企业供应链的管理,适应了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需要。

2、体现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和准时生产的思想。“精益生产(LP)”的思想,它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提出的一种企业经营战略体系,即企业按大批量生产方式组织生产时,把客户、销售代理商、供应商、协作单位纳入生产体系,企业同其销售代理、客户和供销商的关系,已不再是简单的业务往来关系,而是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合作伙伴关系组成了一个企业的供应链。“敏捷制造(AfileManufacturing)”的思想。当市场发生变化,企业遇有特定的市场和产品需求时,企业的基本合作伙伴不一定能满足新产品开发生产的要求,这时,企业会组织一个由特定的供应商和销售渠道组成的短期或一次性供应链,形成“虚拟工厂”,把供应和协作单位看成是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运用“同步工程(SE)”,组织生产,用最短的时间将产品打入市场,时刻保持产品的高质量、多样化和灵活性,这即是“敏捷制造”的核心思想。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日本开始了JIT生产管理方式。这是一种现场控制主导型的“拉动式”管理。按照这种方式,生产过程中的前一项工序的活动是按后续工序的现场需求来确定的。JIT的核心哲理是:消除一切无效劳动和浪费,在市场竞争中永无止境地追求尽善尽美。它的基本思想是杜绝在生产待工、多余劳动、不必要搬运、加工不合理、库存及不良品返修等方面的浪费,以降低生产成本,达到零故障、零缺陷、零库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JIT十分重视全面质量管理,重视人的作用,主张授权职工参加管理。

既然JIT方法主要的特点是“拉动式”作业,即下道工序有需求时上道工序才启动生产,可以说经常处于“一级战备”状态。因此,只有在重复生产和大量生产的条件下,这种“备战”才不至于“备而无用”而造成失效或浪费。

3、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竞争机制。ERP的管理思想认为,“以人为本”的前提是,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竞争机制,仅靠员工的自觉性和职业道德是不够的。因此,应首先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单键机制,在此基础上,给每一个员工制定一个工作评价标准,并以此作为员工的奖励标准,使每个咒工都必须达到这个标准,并不断超越这个标准,而且越远越好。随着标准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也必然跟着提高。这样“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就不会成为空泛的教条。

4、体现业务流程重组的管理思想。现业务流程重组是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Michael和JamesChampy在1991年提出的,他们赋予BPR的定义是:从根本上重新考虑并彻底重新设计业务流程,以实现在关键业绩上,如成本、质量、服务和响应速度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ERP的管理思想是体现在企业日常的工作流程处理中和实施过程中,因此,业务流程再造就是将ERP管理思想融入到系统各功能模块中。企业实施ERP必须进行业务流程重组。首先ERP是对企业物流与资金流进行一体化管理和集成化运行的计算机管理软件系统,它的应用涉及到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业务管理部门、销售部门、生产部门以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等,它强调系统运行的整体集成性、数据共享与数据一致性控制机制。ERP系统的成功可以组成不同的业务处理流程,以适应不同行业业务处理模式上的变化。企业准备实施ERP系统,也就意味着企业至少走上了集成应用模式,为了保证企业ERP系统实施时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对企业手工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

5、体现利用电子商务,全面整合企业内外资源的思想。电子商务时代的ERP将围绕如何帮助企业实现管理模式的调整以及如何为企业提供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来迎接数字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它支持敏捷化企业的组织形式(动态联盟)、企业管理方式(以团队为核心的扁平化组织结构方式)和工作方式(并行工程和协同工作),通过计算机网络将企业、用户、供应商及其他商贸活动涉及的职能机构集成起来,完成信息流、物流和价值流的有效转移与优化,包括企业内部运营的网络化、供应链管理、渠道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的网络化。电子商务时代的ERP系统还将充分利用因特网技术及信息集成技术,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企业办公自动化等功能全面集成优化,以支持产品协同商务等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6、体现了重视“客户关系管理”的战略思想。ERP系统在以供应链为核心的管理基础上,增加了客户关系管理后,将着重解决企业业务活动的自动化和流程改进,尤其是在销售、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等同客户直接打交道的前台领域。客户关系管理(CRM)能帮助企业最大限度地利用以客户为中心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有形和无形资产),并将这些资源集中应用于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身上。其目标是通过缩短销售周期和降低销售成本,通过寻求扩展业务所需的新市场和新渠道,并通过改进客户价值、客户满意度、盈利能力以及客户的忠诚度等方面来改善企业的管理。

另一方面,ERP系统通过定义业务处理相关的会计核算科目与核算方式,以便在业务处理发生的同时自动生成会计核算分录,保证了资金流与物流的同步记录和数据的一致性,从而实现了根据财务资金现状,可以追溯所发生的相关的业务活动,改变了资金信息滞后于物料信息的状况,便于实现事中控制和实时做出决策。此外,计划、事务处理、控制与决策功能都在整个供应链的业务处理流程中实现,要求在每个流程业务处理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工作潜能与责任心,流程与流程之间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以便在有机组织中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与潜能,实现企业管理从“高耸式”组织结构向“扁平式”组织机构的转变,提高企业对市场动态变化的响应速度。

三.ERP推动现代企业管理创新

企业管理创新,是指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的客观规律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态势,对传统的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进、改革和改造,创建起新的管理模式、方式和方法。

ERP是一种以极力提高客户满意度为目标不断进行优化的“供应链”的管理思想,同时也是一种融合了企业最佳实践和先进信息技术的新型管理工具(如互联网的网络通信技术和各种应用),它扩展了MRPII的管理范畴,支持离散型生产这种混合制造模式(包括单件生产、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和大批量流水生产)。它的基本思想是将企业的业务流程看作一个紧密连接的供应链,将供应商和企业内部的采购、生产、销售以及客户紧密联系起来,便于对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管理,实现对企业的动态控制和各种资源的集成与优化,提升基础管理水平,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总之,ERP所包含的管理思想是非常广泛和深刻的,这些先进的管理思想之所以能够实现,又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分不开。ERP不仅面各供应链,体现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同步工程的精神,而且必然要结合全面质量管理(TQM)以保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结合JIT以消除一切无效劳动与浪费、降低库存和缩短交货期;它还要结合约束理论来定义供需链上的瓶颈环节、消除制约因素来扩大供应链的有效产出。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 雨露)

参考文献:

[1]朱春燕,马光华.管理新视野ERP与供需链管理。北京:中国电子音像出版社,1999.11-12.

「2」贺唤平.ERP概要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5-26.

[3]向传杰.ERP开发与实施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30-32.

浅论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创新 篇4

关键字:人力资源,资本管理物资激励;精神激励;企业文化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社会正在进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与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生存手段的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论述了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定势,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人力资源;资本管理;物资激励;精神激励;企业文化

思想指导行动,理念至关重要。理念创新是先导,是一切创新之源,更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前提,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定势,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新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观念就是要改变”官本位”、论身份、惟资历、惟文凭、惟职称等过时的用人观念,树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鼓励创新、鼓励竞争的用人新理念。要改变分配中的”大锅饭”、平均主义,改变管理中只重视物质资源不重视人才资源等陈旧观念,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新风尚,真正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新机制。具体说来最重要的就是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念:

1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本化理念

人才不仅是再生资源、可持续资源,而且是资本性资源。在现代企业和经济发展中,人才是一种无法估量的资本,一种能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的资本,要破除单纯的”资源观”,从而实现”人才就是资源”向”人才就是资本”的认识转变。

国有企业中有的人在经营方面非常出色,确实作为人力资本而存在,但是却不承认他们是人力资本,仅仅给一点点工资,更谈不到使他们拥有企业的产权。这些人当然会心理不平衡。心理上短期不平衡还可以马马虎虎以雷锋精神等奉献理念支撑下去,但一个人不能长期地心理不平衡,因为长期的心理不平衡是要出问题的。于是一个怪圈就形成了:一个是该给的不给,我就花那些不该花的。另一个就是不给该给的,我就拿不该拿的。于是国有企业里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等不正常的现象出现了,以褚时健为代表的”59现象”就是最典型的例证。个别人出现问题可以用人的品德因素来解释,但现在的这种问题在国有企业里大量地存在,因而这就不是个人的品德问题,而是体制有问题了,实际上也是对国有企业不重视人力资本的现有体制的非正常性反抗。

2人力资本比财力资本更为重要

道理很简单,财力资本靠人力资本来推动并实现保值增值的,没有人力资本或人力资本素质不佳,财力资本不会发展甚至会丧失殆尽。据抽样调查,现在国际上人力资本在企业中所拥有的产权数量,已经达

到了企业总产权数量的38豫左右,也就是现在企业的产权数量中的38豫左右,已经为并没有出资的人力资本所拥有。无数事实证明,人力资本在企业发展中将越来越占据主要动4的位置。

3用好人才比选择人才更为关键

选择的人才一般说能受到重视,虽然现有的选择方式使选到的不一定是真正的人才。但现实更为严重的问题是,一些单位选人时求贤若渴,到手后却束之高阁。这很有点像平时买书的景况。从道理上说,买书是为了读书,但事实却是一看到好书就买,买了书就放到书架上去了。总觉得这些书早晚会读,但好多书最终连翻一下都没有做到。很多企业现在是到处招聘人才,广告满天飞,到头来却是招而不用,最后招聘人才成了收藏人才。所以,要采取一切手段,把好人才选进来,要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但最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是”舒心”留人。用人比选人更为关键。

4物质激励比精神激励更为必要

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仍很低,人还是经济的人、利益的人这些特点,决定了物质利益激励的基础地位,它比精神激励更具基础性。在现阶段,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还不能把事业、企业发展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个人的良心发现和觉悟提高上,关键需要制度约束,其之一是激励制度的约束。人们需要精神激励,但更要采取多种举措实行物质激励,并使其同强有力的约束有机结合起来。

5企业文化激励理念

一个企业的竞争力主要表现为商品力、销售力、扩张力、文化力、形象力、管理力等6种力量,企业文化力是唯一可以渗透到其他5种力中的核心力量,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企业文化是一种价值理念。它和社会道德是同一个范畴,它的产生是因为仅仅靠企业制度根本无法完全保证企业的快速发展,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把大家团结在一起,发挥出团队作战优势。

企业文化建设包括要建立一系列的文化理念:一是要在观念上承认人力资本的地位和作用。在西方企业中,非常注重在企业文化上对人力资本的激励,也就是说,人们必须在思想上认同人力资本。国外企业文化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强调等级制。二是等级差别理念强调人的能力是有很大的差异的,人的能力有差异导致了人在企业中的分工不同。换言之,人的分工不同是人的能力所决定的。那么相应的报酬也就理所当然地不一样。三是收益差异。能力导致分工的差异,分工的差异导致收益方式的差异。据统计:在亚洲国家企业中人的总体的收益差距是100多倍,欧美的差距是200多倍,而我国的国企的差距又是多少呢?几十倍、十几倍、甚至几倍的差距大家就接受不了。原因就是我国的国企没有这种企业文化,结果一搞人力资本持股就搞成了人人持股或厂长、经理持股,搞成了新的大锅饭。

6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管理思想,是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基石。坚持以人为本,即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首先是要依靠人、激励人、培育人、关心人,不再是将人看作是实现企业经济活动的主体和目的。其次,把员工个人的价值与企业的价值融为一体,为员工良好的智慧、才能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充分的施展,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与工作环境。再次,要顺应人性、尊重人格、激发员工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潜能,充分尊重人的价值,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此外,还要树立学习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的理念;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不断创新的理念等。总起来讲,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创新是时代的必然,是历史的必然,是新时期人力资源开发工作者肩负的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更是经济全球化、人才国际化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何蓉.从人力资源管理看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咱晕暂.四川工人日报,2007原04原0902

苏燕.从人力资源管理看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咱允暂.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5)3

文予.从人力资源管理看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咱允暂.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5)4

创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与对策咱允暂.科技创业月刊,2009(12)

浅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 篇5

论文摘要:本文从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以“仁”为理论基础,以“礼”为上下制约机制,以“人才”为实现途径的政治思想体系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其现实借鉴意义。

论文关键词:孔子;为政以德;礼治

孔子为实现其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的社会理想,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并为此建立起了以“仁”为理论基础,以“礼”为上下制约机制,以“人才”为实现途径的政治思想体系,对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政治形态和吏制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有些观点,直至今天,对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剔除腐坏仍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一、“为政以德”思想,是孔子为春秋时期新兴的封建领主阶级提出的一条“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路线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转型期。当时以齐桓公为代表的“五霸”到“七雄”等诸候强国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已有百余年历史,新的封建性质的生产关系已经初步确立,生产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促使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使自夏商周以来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天命”基础受到严重冲击,改革在各诸候国已成为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之潮流,周王朝的统治,已从自周穆王起的“王道衰微”沦为摇摇欲坠的境地。这一时期,其实是从奴隶主贵族中分化出来的封建领主阶级的初级革命时期,作为封建领主阶级中的保守知识分子,孔子对春秋社会现实是有深刻认识的,他既看到了周王朝的衰亡已无可救药,更看到了新生阶级的蓬勃生力,而且对其改革从总体上讲是持欢迎态度的,因而他非常赞赏齐相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壮举,对管仲的改革从总体上是加以肯定的,且认为管仲的改革,不仅仅使齐国富强,人民得到了实惠,更重要的是,改革使人们的思想解放了,社会进步了,因而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称管仲“如其仁,如其仁”(同上),对能善用管仲实施改革的齐桓公也大加赞扬,称其“正而不谲”(同上),同样,对子产在郑国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包括刑罚改革,也都基本予以肯定,称子产“其行也恭,其事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同上),真正一个“仁人”形象。所以,当闻子产死时,竟非常悲痛,喃喃而语:“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由此可见,孔子是渴望社会进步,并不反对改革的,对于新的“田赋式”的生产关系也是肯定的。 但是,孔子作为一位思想家,他也更加理性地看到了当时新兴的封建领主阶级在同贵族旧势力斗争,夺取政权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诸如敛聚民财、权力倾轧、生活奢侈,对百姓的剥削压迫过于残酷等现象,并对此极为忧虑。

首先,他看到当时诸候国之间的互相吞并战争。其实质是一个弱肉强食般的残杀,其结果,并非能够实现统一,反而使各国人民承爱着战争的残酷熬煎,因此,他反对依靠武力征伐称霸诸候的路线,认为春秋无义战,主张通过“修德养民”的途径,提高综合国力,最终用和平的途径,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所以,他充分肯定管仲帮助齐桓公“九合诸候,不以兵车”(《论语·宪问》)的壮举。

其次,他反对鲁国季氏的加赋,指责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嘲讽孟孙、叔孙、季孙三家在祭祖时唱《雍》诗,摆天子的威风,批评齐相管仲“不俭,不知礼”等,其实质并非是反对新出现的封建地租制度和单纯维护“周礼”,而是反对对百姓过度的赋税,徭役剥削和腐坏奢侈的生活方式。

第三,他反对晋国铸刑鼎的做法,其实质不是反对法的公布和新的法律制度。(周王朝自周穆王起就已有了较为系统的刑罚制度——《甫刑》),而是他反对晋刑中类似追捕逃跑之人的“董捕法”那样过于残酷的刑罚措施,是他反对虐民,反对严刑重罚,主张“德主刑辅”立场的表现。

浅论erp的管理思想 篇6

浅论西方当代经济伦理思想的矛盾冲突

从经济人假设、功利主义与权利等形式伦理、政治正义与经济正义、自由放任与政府干预等四种矛盾的具体表现中论述了当代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的`矛盾与冲突,指明了当代西方经济伦理思想演变的基本脉络.

作 者:余达淮 刘戎  作者单位:余达淮(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刘戎(河海大学,国际工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刊 名: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OHA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4(4) 分类号:B82-053 关键词:西方经济伦理思想   当代   矛盾与冲突  

浅论erp的管理思想 篇7

关键词: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 原则问题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b)-0139-02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人力资源进行培训、组织和管理,同时也对人的思想及行为进行指导,使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最终的组织目标。所以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是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还有对人才的心理行为的引导和关怀,不仅是对人才招聘培训和薪酬管理,更重要的是对人才的思想和心理的了解。而思想政治工作是通过对人力资源做思想工作,引导人的行为,使得人尽其才,从而对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1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原则

1.1 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企业必须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并针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客观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人力资源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密切关注人力资源的生活及心理方面的变化,帮助人力资源解决实际问题,满足其合理需求,从而为企业人力资源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与此同时,还要关注企业人力资源的心理活动,对人才的管理要符合其心理状况,尊重人才的特点和差异,从而避免人才出现抵触情绪,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管理的作用。

1.2 关心并满足人才需求

关心并满足人力资源的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理念和精神的实质所在。在企业制定管理制度及工作的操作过程中,都应该将员工的需求和发展放在首要位置考虑,多关注人力资源在物质、精神、成长与发展等方面的需求,使人力资源能够感受到企业对其的关心,从而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其自我价值,提高绩效,促使人才更好的为企业效力。

1.3 注重信任,尊重员工

信任能够激发人力资源的活力。思想政治教育应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倡导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企业的民主管理之中,可以在互相交流和评价当中对思想价值有更多的认识。将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与民主管理相结合。与此同时,对人力资源的能力和才智多加肯定,善于倾听人才的意见建议,让其感受到应有的权利受到企业的重视,发挥的才能和创造的价值中得到肯定和尊重,自身的价值得以实现,从而增强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也体现了思想教育的以人为本和尊重人的个性相契合。

2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

2.1 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力资源不融合

在很多企业当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数被认为是政工部门的工作职责,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分管,它们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部门,所以沟通力度不够,不能完全适应配合。

2.2 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足

企业领导不重视对人力资源的思想教育工作,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认识不统一、不到位,只在口头上喊口号、行动上却并不重视,只注重企业的业绩、要求和目标,轻视对人才的培养教育和管理。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更加缺乏主体意识。

2.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滞后

人力资源管理总是领先于思想政治教育,过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使得思想教育在企业中仍然发展滞后。在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进行薪酬改革、机构调整、人事任命等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是在这些工作之后实行,而不是同步实行,不能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当中。

2.4 素质及能力参差不齐,缺乏高素质的人才

企业对人力资源中思想政治素质要求不规范不重视,重利不重质,反而不利于企业长跑,而同时人力资源也缺少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及素质的主动性,使得人力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两个轨道难以同步,素质普遍偏低,从而降低企业的效率,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3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3.1 加大思想教育与人力资源融合力度

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教育投入力度,运用创新的思想教育方法,对人力资源进行教育,并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应工作,达到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更好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力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延伸到八小时工作之外,并加以正确引导,鼓励人力资源用业余时间提升思想教育、业务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同时,灌输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力资源的理念,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加强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增强人力资源的主体意识,促进企业良好的发展。

3.2 坚持以人为本,走人性化之路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关心员工,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仅是空白的口号,应该更多的表现在对人力资源的关心和爱护上。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采取说服及开导的方式,而不是一味命令式的强制方式。在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理解相互认同的基础之上,搭建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在信任机制下促进企业良好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进行民主管理,对人力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满足其合理要求,充分尊重人力资源的差异及个性,充分理解、关心人力资源,以人力资源关心的问题作为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重点。让人力资源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3.3 提升人力资源的素质及能力

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之中非常重要的目标。人力资源管理需要通过运用有效的管理手段,来激发人力资源的潜能,充分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办事效率,进而达到企业制定的发展预期目标。但这不仅要靠完善的规章制度,同时也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培养,对人力资源的思想、心理、行为进行指导和控制,还可以通过开展文化建设,开展各种技能比赛,组织举办各种现代知识讲座等活动来提升人力资源的素质及能力。

3.4 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个企业的文化价值是企业核心的价值所在,这对于整个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好企业文化这一重要作用,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通过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形象,并对人力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强化,加强培养人力资源对企业文化价值的认同感,进而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的凝聚意识和向心力大大增强。让人力资源能够以企业文化作为基础,形成内向驱动力,更好地为企业效力服务。另一方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这就需要有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步完善,不断的更新理念,寻找规律,与时俱进。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

4 结语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及为重大的作用。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两者有效的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载体,二者之间相互关联,互相渗透,互为补充,互相影响取长补短,弥补了单纯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局限,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人尽其才,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促进了企业的健康长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鹰.浅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经营管理者,2009(17):265.

[2]倪敏.浅论国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1):68-69.

[3]郑德宝.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浅析[J].中国产业,2011(2):72-73.

上一篇:人贵有自尊自信教案下一篇:韵达快递什么时候放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