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网络教育《现代公共关系学》作业

2024-09-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师大网络教育《现代公共关系学》作业(共11篇)

师大网络教育《现代公共关系学》作业 篇1

1鄢龙珠2012-04-10 22:32:20.0

一、简答题:

1.简述公共关系的基本涵义。

答:

指社会组织通过信息传播手段,与公众建立良好的公众关系,使社会组织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环境,从而谋求事业的成功。

其涵义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1.公共关系是以社会组织为主体,主要研究组织与组织内外有关公众建立的各种关系。这种关系是组织与个人、组织与群众、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私人之间的关系或组织内部个人之间的关系。

2.公共关系的目的是谋求组织与各有关公众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为组织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关系环境,推进组织事业的发展。

3.公共关系对社会组织具有两层涵义,一是指社会组织与内外公众相处关系的状况;二是指为搞好与各有关公众的关系所采取的方针、策略和行为。

4.社会组织与公众建立良好关系的是通过双向的信息传播而不能采取其他的手段,如行政命令、经济制裁或者物质引诱等。

2.简述大众传播及其特征。

答:大众传播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是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的过程。这一定义仅指传播的单向过程,没有

包括反馈。

特征:公开的(受众不为人际交往范围所囿)

利用科技发送手段

间接的(在发送者与受众之间存在时间空间距离)

单向的(在发送者与受众之间不发生角色互换)

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大众传播的单向性,互动性是网络传播的最显著特征。

大众传播面向分散的群体(受众是匿名的,无阶层和群组之分)。

3.简述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区别与联系。

答:“人际关系”主要指个人关系、私人关系,即个人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1)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联系:从内容上看,公共关系包括了一部分人际关系。组织的公关活动包括了组织中的个人与公众对象之间的关系,公众对象中也存在看许多个体的对象。因此组织与公众的关系也经常表现为个人与个人的关系,即代表组织的个人与公众群体中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从方法上看,公共关系实务也包括十人际沟通的技巧,即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和说服技巧。公关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交际素质与涵养。良好的个人关系必有助于组织公共关系的成功。

(2)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区别:首先,从主体上看,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是组织,人

际关系的行为主体仅是个人。其次,从对象上看,公共关系的对象是与组织相关的所有公众及其舆论,而人际关系则包含许多与组织无关的私人关系对象。再次,从内容上看,公共关系是一种组织的管理活动与职能,处理的是组织事务和公众事务。人际关系处理的许多私人事务与公众没有关系。最后,从方式上看,公共关系十分强调,运用公众传播和大众传播的方式作远距离、大范围的公众沟通,人际关系则比较局限于面对面、个体对个体的交流方式。“人际关系”侧重从人的“理和行为的角度来探讨人和人的关系,而公共关系则从信息传播沟通的角度研究人和人的关系。这二种“关系学”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也有明确的区别,不可混淆。

二、论述题:

联系实际说明选择和应用传播媒介的四个原则。

答:

面对众多的媒介,应该如何选择和使用才更加有效和经济,这是实施传播过程中的首要问题。选择和应用传播媒介应该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1)联系目标原则

根据公共关系的具体目标和工作要求选择和使用传播媒介和沟通方法。即选择和使用的手段和方法须符合公共关系工作的性质和要求,才可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公共关系可加以利用的各种媒介,都有其特定的功能,能够为公共关系的某一目的服务。选择媒介首先应该考虑本组织公共关系工作的具体目标和要求。要提高组织的知名度,可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要与社会名流沟通,可采用招待会、宴会的方式;要树立社会信誉,就必须从完善产品质量和系列性服务项目人手;要缓解组织内部紧张关系,则可通过对话、座谈会及各种内部传播的方式。

(2)适应对象原则

根据公共关系对象的特征选择和使用传播媒介与沟通方法。即根据不同的公众对象选用不同的传播方法,才可能使信息有效地到达目标公众,并被公众所接受。不同的公众对象,适用不同的传播媒介。要使信息有效地到达公众对象,就必须考虑公众对象的经济状况、教育程度、职业习惯、生活方式及他们通常接受信息的习惯(如阅读、听广播)等等,根据这些情况去选择适当的传播工具。例如,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公众宜采用广播、电视;对于喜欢阅读思考的知识分子应多采用报纸、杂志;对于经常加班加点、行踪不定的出租汽车司机最好用电台广播;一个产品的信息要引起儿童的注意和兴趣,最好制作成电视卡通节目等等。

(3)区别内容原则

根据传播内容的具体特点来选择和使用传播媒介与沟通方法。即根据传播的内容来决定传播的形式,使传播形式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需要传播的内容用什么形式来表达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这应该根据信息内容的特点,结合传播媒介的特点来考虑。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需要反复思索才能明白,就应该用印刷媒介(如报纸、杂志),而不宜用广播、电视,因其传播效果瞬间即逝。需要报导的内容涉及一个生动有趣的活动过程,则宜用电视或电影,容易产生诱人的效果。为扩大商标徽记的影响向社会征求设计稿件,可用新闻或广告;而要回答某个消费者的投诉,只需面谈、电话或书信方式。

(4)合乎经济原则

根据具体的经济能力和最经济的条件选择和使用传播媒介和沟通方法。即根据组织的公共关系预算和传播投资能力,量力而行,精打细算,争取在最经济在条件下获得尽可能大的传播效益。组织的公共关系经费一般都很有限。成功的公共关系应该在最经济的条件下去争取尽可能大的社会传播效益。所以在选择媒介时应该量力而行。同时,传播活动也需要有经

师大网络教育《现代公共关系学》作业 篇2

参考文献

[1]谢幼如.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张震.智能远程作业系统模型探讨[J].远程教育,2006(3).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研究 篇3

关键词:分层作业;操作性作业;开放性作业;人文性作业

长期以来,语文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业内容日渐封闭僵化,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畴,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根据这一理念,语文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教师面对性格特征、思维方式、兴趣爱好、智力潜能和学习能力千差万别的学生,设计作业时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差异,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研究设计分层作业

教师根据课本的难易程度,将作业设计成不同类型的分层作业。学困生做一级题目,保质保量完成生字、词语、背诵等巩固练习,达到教学目标的最基本要求;中等学生做二级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知识综合性简单应用;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完成难度和综合性较强的三级题目。这样的设计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活动,都能在练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乐趣。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向更高层次挑战,保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例如:教学《火烧云》一文后,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分层练习:

1.朗读全文,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全文,摘录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全文,能根据课文描写顺序和方法仿写一篇写景的作文。

二、研究设计操作性作业

教师应设计运用学生的手、眼、口、脑等多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才能完成的作业,鼓励学生以看、听、触、闻、尝、摸和想象等多种手段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究,合作同完成生动活泼的操作性作业。

1.画一画。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许多多写景状物的文章或古诗,这些诗句勾画的意境如诗如画。如果能让学生拿起画笔,把课文中的语句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教师何乐而不为呢?例如:学习《翠鸟》、《我爱故乡的杨梅》之后,我让学生分小组画画美丽机灵的翠鸟,画几枝让人垂涎欲滴的杨梅。学生表现得非常兴奋,绘画的积极性很高,同一学习小组的学生互相合作:有人铺纸、有人研墨、有人调色、有人执笔作画,有人落款,作业完成的过程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都想象不出那种热烈的场面,作画的质量也非常高。十几分钟以后,一只充满灵性的的翠鸟飘飘然跃于纸上,几枝让人垂涎欲滴的杨梅红的发黑,这样的作业让老师爱不释手,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老师们平时就应该在设计研究操作性作业上多花些时间和心思。

2.做一做。对于一些实验性强、便于操作的课文,教师可以在学习课本的基础上设计研究操作性作业,让学生亲自动手试一试,运用科学的知识做实验,在观察、比较、验证中,巩固知识,延伸生活经验。例如:学习《乌鸦喝水》、《曹冲称象》、《捞铁牛》课文之后,我试着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这样一个科学实验:每组同学找一个装了半瓶水的细嘴高颈玻璃瓶,然后往瓶子里面装小石子,看瓶子里面的水能不能很快升到瓶口。实验结果所有小组瓶子里面的水都上升到了瓶口,证明乌鸦终于喝到了水。

三、研究设计开放性作业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学习的天地很广阔,语文学习的触角应该伸向小学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教师设计研究开放性作业就是要求学生冲破课堂封闭的藩篱,向校内校外延伸,向社会生活延伸。让学生通过课外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巩固应用深化课本上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社会综合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预习作业,将全班学生根据学习任务不同分成数据搜集组、资源探测组、生态环保组、宇宙探秘组、字词佳句组。全班学生人人有任务,人人主动参与,在各小组合作的基础上举办班级性的展示活动。检查预习的结果出乎意料的全面,学生搜集到许多有关太阳、地球、其他星球和环境保护的资料,有文字有图片,而且数据全面、材料详实、观点新颖、构思奇特、语言精彩。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有看有听有说,思维活跃,首先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次课堂上随机生成了许多非预期性问题,学生回答的非常准确全面,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大大超出了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达到了科学运用教材和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双赢目的。

四、研究设计人文性作业

小学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美育教育功能,对学生精神思想方面的影响是深远的,甚至是一辈子的事情。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在设计研究作业时首先考虑作业的人文性,力求小时在完成作业时,既能增长见识,又能陶冶情操。纵观小学语文一直六年级的课文中,有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爱国篇章,例如: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然而,至少有一半的小学生不了解中华民族辉煌沧桑的历史,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也不是那么强烈,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热爱祖国的行为。鉴于这些原因,语文课程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起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责任。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不妨可以做一做下面这些尝试。

1.阅读爱国历史书籍,如《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成语故事》等,然后让学生简单讲述自己对每个故事的感受。

2.关注时事政治,通过《新闻联播》《新闻快车道》等新闻渠道,了解国际国内最新时事政治。

3.阅读伟人名人的事迹和格言,如《名人传记》、《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雷锋日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籍。这些作业的设计,都是为了在学生脑海中构建一个清晰的民族形象,既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名篇,更是学生以后学做人的一面明镜。教师可以设计《寻找名人的足迹》、制作《名人录》等活动,还可以以板报、班会的形式话英雄、赞名人,这样,既能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得到鼓舞,找到人生道路上前进的“路标”,又能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2012年福建师大网络学习作业 篇4

第一次作业

1。什么是德育目标?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是什么?如何理解其基本精神? 答:①一般说来,德育目标是教育者通过德育活动在促进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规格要求或质量标准,亦即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所要达到的规格要求或质量标准。简言之,德育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标准。②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③如何理解基本精神:德育目标的组成部分更加完整、具有层次性、注重按中小学生道德心理发展水平提出要求。

2。什么是德育过程?现代德育过程有哪些特点?

答:①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心理内部矛盾运动,而使其养成一定的思想品德,也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

社会主义学校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社会主义社会对年轻一代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及社会主义条件下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要求和思想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从而使受教育者形成社会主义思想品德规范,发展思想品德心理,培养思想品德能力的教育过程。

②现代德育过程的特点:

1、现代德育过程是科学理论指导下的过程

2、现代德育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作为主体思想品德完整发展的过程。

3、现代德育过程是师生德性共进的过程。

4、现代德育过程是对环境开放的过程。

3。什么是德育课程?如何理解认识性德育课程的地位,特征和功能?

答:德育课程是指根据教育者根据德育的目的、计划、德育的原则为受教育者开设的一门课。包括认识性德育课程、活动性德育课程、隐性德育课程。

认识性德育课程是学校于正式课程之中,规定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是系统传授和学习有关道德的、思想政治的知识、观念、理论,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认识、观念、理想乃至道德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课程。传统认识

性德育课程与现代认识性德育课程的区别:传统认识性德育课程的基本特征是灌输,道德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顺从性和德育活动的纪律性、惩罚性,强调德育内容的传统灌输,以权威管理和灌输行为规范为主要特征。现代认识性德育课程的基本特征是探究,道德教育的过程是鼓励儿童不断进行了批判性探究的过程,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道德分析,促进思考的自主性、自我制约或精神自由的获得,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理解力,更加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现代认识性德育课程彻底改变了传统认识性德育课程只注重道德知识传授,忽视学生道德判断、思考能力的做法,客观上实现了从灌输向促进认识能力发展的转变,确立了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第二次作业

1。如何认识活动性德育过程的特征和功能?

答:活动性是活动性德育课程的基本特征。活动性德育课程的组织和编排原则:活动的完整性,个性的成长具有完整性和多方面性,个体的一切特征和品质都是在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中同时发展和形成的,不仅要增强道德意识,还要培养相应的道德行为。活动的积极性,活动课程对儿童道德发展的效果大小取决于儿童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取决于对待活动的积极性和态度,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客体,也是教育的主体。

2。什么是德育网络?德育网络的功能是什么?

答:①德育网络是整合各种力量,由各种社会组织及其沟通渠道构成的组织体系。建立德育网络为的是将学校家庭,社会各种教育力量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化的教育力量,故又称德育一体化网络。

②德育网络的功能:

(一)能增强家长及社会各界培养教育青少年学生的责任感。德育网络将家庭和社会上有关方面的人员都组织到青少年的德育网络之中,赋予他们一定的教育任务,促使他们将家庭社会中的一些自发影响,纳入到自觉的德育计划之中,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增强家长及社会各界培养教育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

(二)保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影响一致。德育网络可借助各种组织形式和沟通手段,统一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如家庭和学校在对学生素质发展要求上能处理好智与德的关系;在教育的责任上,家庭,学校,社会各明确其职责;在教育方式,方法上,身教,言教上取得共识,互相配合。通过德育网络的整合作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避免教育要求上互相矛盾,工作步骤互不一致,这样才能提高德育效果,有利德育目标的实现。

(三)开发,利用社会德育资源,加强德育力度。一体化德育网络的建设有助于充分挖掘,开发,利用社会(社区)的德育资源,即社会上所具有的能用作德育的人力的,物力的,精神的资源。这些资源中有的是潜在的,有待人们的挖掘,开发,而后加以利用。

(四)优化学校德育的外部环境。德育网络的建立,便于动员各单位力量齐抓共管,全面优化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

3.什么是现代学校德育管理?现代学校德育管理的作用是什么?

答:①现代学校德育管理是指现代学校组织系统中的管理者根据现代社会需要,在现代管理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管理科学方法,对德育工作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和评价,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人、财、物和信息等),不断增强学校德育系统功能,使德育活动顺利进行,实现德育目标的活动过程。

②现代学校德育管理的作用是

(一)调动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二)发挥德育组织的作用德

(三)发挥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效能

4。现代班级德育管理有哪些基本要求?

答:现代班级德育管理基本要求:在班级德育管理的实施中要特别注意制度、环境、氛围的管理,良好的制度生活与环境氛围本身就是强有力的教育力量,班集体德育工作除应遵循德育原则外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全面负责、全面安排

1、应对班上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全面负责;

2、以学为主全面安排学生的活动

二、面向全班照顾个别

1、要面向全班同学

2、要面对班集体

3、要根据本班学生的身心特点、思想特点和班级特点等共同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4、要照顾班上学生的不同部分、类型和层次。

5、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思想特点因材施教,长善教失

三、善始善终、循序渐进

1、抓好起始班的工作

2、做好毕业班的工作

四、协调一致、互相配合1、协调班级内各种教育力量

师大网络教育《现代公共关系学》作业 篇5

学习点:江西省会昌县委党校教学点学号:104B3LK003姓名:陈式雄

任课教师提请学员注意:本学科网络作业共三次,占总成绩的30%,由网上提交并自动生成成绩,请务必及时提交网络作业,以免影响本学科学习成绩!超过提交时间绝对无法补交!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犯罪预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2、犯罪集团:犯罪集团是指三人以上为了实施一种或几种犯罪而组织起来的共同犯罪组织.它是共同犯罪的一种特殊形式.3、自首:自首是指犯罪后自动投案,向公安、司法机关或其他有关机关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4、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

5、累犯:累犯,是指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被判 处一定的刑罚之罪的罪犯。

6、重婚罪:重婚罪, 是指有配偶又与他人结婚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行为。

7、贪污罪: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和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

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8、受贿罪: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9、滥用职权罪:滥用职权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故意逾越职权或者不版行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10、徇私枉法罪:徇私枉法罪 徇私枉法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诉,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或者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行为。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别是什么?

答:(!)、危险的来源不同;(2)、行为实施的条件不同;

(3)、损害的对象不同;(4)、限度条件不同;

(5)、主题要求不同。

2、减刑的概念和适用条件是什么?

答:减刑 :指是对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的,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

使用条件:

1、适用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2、适用于在刑罚执行过程中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

3、罚金与罚款的区别是什么?

答:罚金是刑事犯罪处罚,是指强制犯罪人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刑罚方法。罚金作为

一种财产刑,是以剥夺犯罪人金钱为内容的,这是罚金与其他刑罚方法显著区别之所在。罚款是指处罚违法者(行政处罚)或违反合同者以一定数量的钱(司法处罚)。

4、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是什么?

答:主体条件: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两人以上,即共同犯罪的主体至少应当是两人。客观条件:必须具有共同犯罪行为。

主观条件:共同的犯罪故意是共同犯罪必须具备的主观条件。

三、论述题(18分)

答:刑法第61条规定:“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由此,我们可以推导出我国刑罚裁量的两项基本原则:刑罚裁量必须以犯罪事实为依据,刑罚裁量必须以刑法为准绳。

(一)刑罚裁量必须以犯罪事实为依据

从学理上来讲,犯罪事实可分为广义的犯罪事实和狭义的犯罪事实。所谓广义的犯罪事实,应该包括刑法典第61条所说的“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而狭义的犯罪事实仅指犯罪构成的基本事实,即犯罪主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客体的各种情况。这里,我们所说的刑罚裁量必须以犯罪事实为依据,对“犯罪事实”应从广义上来理解。这就要求刑罚裁量必须做到:

1.查清犯罪的基本事实。犯罪的基本事实,也就是刑法典第61条所说的“犯罪的事实”,即构成犯罪的四个方面。这些基本的犯罪事实是定罪、量刑的客观根据。如果对犯罪构成的基本事实尚且查不清楚,那么我们既不能对某一行为定罪,更不能对其进行刑罚裁量。

2.正确认定犯罪性质。查清犯罪基本事实之后,接下来便是根据刑法典分则规定的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确定构成什么性质的犯罪。不同性质的犯罪在刑法中有不同的刑罚与之相对应,正确认定了犯罪性质,就为正确适用刑罚奠定了基础。如果定罪不当,势必出现量刑不当。

3.全面掌握犯罪情节。我国刑法典中的不少条文含有影响定罪或者量刑的情节。其中,影响定罪的情节叫“定罪情节”,影响量刑的情节叫“量刑情节”。前者如刑法典第246条的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后者如刑法典第232条的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由于刑罚裁量是在确定有罪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在刑罚裁量中,全面掌握影响量刑的情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影响量刑的情节直接决定着刑罚的轻重。

4.准确评价犯罪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犯罪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就是指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的大小。不言而喻,危害程度越大,所应判处的刑罚也越重,即刑罚轻重与危害程度成正比。因此,客观、准确地评价某一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对于公正地量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由犯罪的基本事实与犯罪性质、犯罪情节、犯罪人的主观恶性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

(二)刑罚裁量必须以刑法为准绳

对“刑罚裁量必须以刑法为准绳”中的“刑法”应该作广义的理解。对于刑罚裁量必须以刑法为准绳的含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对犯罪人判处什么刑种,应以刑法规定为准。例如,刑法典第251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本条只规定了两个可供选择的刑种——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那么在司法实践中,对非法剥夺宗教信仰自由罪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的犯罪人,我们既不可选择较有期徒刑重的无期徒刑,也不可选择较有期徒刑或拘役轻的管制,而对其只能判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对犯罪人判处什么刑度,应以刑法规定为准。这里,我们所说的刑度,是指量刑幅

度所显示的刑罚轻重或严重程度。我国刑法中的有期徒刑,通常有较大的量刑幅度,这就给人民法院进行刑罚裁量留下了较大余地。但是刑法也要求,人民法院进行刑罚裁量,不得超越刑法所设定的界限。例如,刑法典第424条规定:“战时临阵脱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在司法实践中,对于犯临阵脱逃罪,且情节严重的行为人,判处刑罚时,便只能在“三年以上十年以下”这一幅度依法作出抉择,既不可对行为人处低于3年的有期徒刑,也不可对其处高于10年的有期徒刑。

3.对犯罪人适用刑罚,决定从重、从轻、减轻和免除处罚,应严格以刑法规定为准。根据我国刑法典的规定,无论是对犯罪人“从重”、“从轻”处罚,还是“减轻”、“免除”处罚,都必须以刑法规定为准。也就是说,“从重”、“从轻”、“减轻”和“免除”必须是针对法 定的对象,并在法定的范围之内从重、从轻、减轻和免除处罚。例如刑法典第386条规定:“对犯受贿罪的,根据受贿所得数额及情节,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处罚。索贿的从重处罚。”这里对“索贿的从重处罚”,只能根据其犯罪具体情况,在刑法第383条所规定的法定刑的限度以内从重处罚,而不能超出法定刑的限度从重处罚。

四、案例分析题(20分)

甲于某日深夜潜入本厂财务科盗钱,甲撬抽屉未找到钥匙,便用钻头在保险柜(内有8000元)把手周围钻了几个洞,企图打开保险柜,但未能如愿。于是他便叫来乙帮忙,一同把保险柜移到财务科隔壁一间堆放杂物的小房间隐藏起来,意欲以后找机会再撬。次日,保险柜很快被找到,钱分文不少。同时,甲感到被人怀疑,以为是乙透露消息,便打算杀乙。某晚,甲邀约其表弟丙一同前往。到了乙家后,丙以放风为名,留在室外,很快便溜之大吉。甲独自撬门入室,用刀朝床上睡觉的人砍了一刀。被害人大叫一声,甲一听不是乙,便没有再砍,而是立即将被害人送到医院救治,但是被害人终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原来被害人是在乙家借宿的乙的一个亲戚。

问题:请你应用刑法的有关规定和理论,分析甲、乙、丙的刑事责任。

(提示:构成何罪以及相关的处罚原则,不需答具体刑期)

答:甲犯的是盗窃未遂罪、故意杀人罪,应负刑事责任;

浙师大现代教育技术主观题题目 篇6

1、结合实际谈谈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素质的关系。

2、简述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3、谈谈你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

【第二章】

1、简述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并结合实际谈谈建构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2、结合实例谈谈你对各种不同学习流派学习理论的认识。

【第三章】 简述经验之塔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第四章】

简述常用的视听媒体及其教学应用方式 【第五章】

1.什么是计算机辅助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

2.试分析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点。

3.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模式有哪几种?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4.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合理地评价多媒体教学课件?

5.制作概念图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6.虚拟现实技术有哪些主要特征?什么是分布式虚拟现实?

7.ICAI系统的基本模块有哪些?它们各起什么作用?

8.结合实际谈谈多媒体课件开发的基本步骤。

【第六章】

简述目录检索工具、搜索引擎、多元搜索引擎的优点和局限性。

【第七章】

谈谈如何利用现代远程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第八章】

简述微格教学及微格教学实施的基本步骤。

【第九章】

师大网络教育《现代公共关系学》作业 篇7

(一) 教学内容缺乏系统设计, 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理论与实践明显脱节

高师院校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材版本众多, 很多教材还是沿袭传统“理论介绍加媒体说明书”的编排方式, 内容大而全, 课程体系跟不上时代发展, 需要学生掌握的理论、技术、技能繁多, 有限的课时很难保证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以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为特色的课程不得已演变成以理论讲授为主、实验演示为辅的教学形式, 技能的培养只停留在理论方面, 根本无法切实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调查表明, 七成以上的学生对教育技术实践环节很感兴趣, 表现出极大的学习愿望, 但由于课程开设的不合理, 极大地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 片面理解“现代教育技术”, 热衷技术忽视理论

由于师范生对教育技术中的“技术”本质缺乏深刻理解, 造成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片面理解, 过于强调“课件制作”等技术性问题, “技术至上”和“技术崇拜”的现象在师范生中比较普遍。调查结果表明:很多学生反映目前学校开设的公选课难以使他们对教育技术有更充分、更清晰的认识, 强烈要求开设更多的课程来促进他们进一步学习, 但是很少有人要求再开设与理论、方法相关的课程。

(三) 受传统教学影响严重, 新教学观念生长困难

技术和媒体自身并无优劣之分, 因此在评价应用教育技术时不在于应用的技术和媒体本身, 而在于它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如何运用的, 运用后所产生的效果如何。这就是需要师范生掌握指导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理论和方法, 特别是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这是指导信息技术教学运用的核心方法。调查结果显示有49.8%的师范生最熟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方法, 仅有31.4%的师范生表示熟悉“主导———主体”的教学设计方法, 了解以“学”为主教学设计方法的师范生比例更低。由此可见, 承担着教育理论、方法和教育改革研究的师范教育改革的步伐显得迟缓而沉重, 这直接影响到师范生的培养。

(四) 考核评价难以衡量学生实际水平

《现代教育技术》的课程性质决定了这门课程不能只简单地采用试卷考核方式给出学生最终分数。传统的一纸定音的评价方式往往导致教师只重结果不重过程, 学生只求过关、死记, 根本谈不上自身发展, 难以衡量学生实际水平。

二、对策

(一) 课程改革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很多师范院校开设了定位于教师教育 (或教师职业技能) 类的课程《现代教育技术》, 旨在提升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 但是由于当时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理解不够深入, 课程资源多以纸质文本资源为主, 忽视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形成了“教教育技术的人不用教育技术”的现象, 忽视了教学对学生未来职业成长的影响, 这些问题一直延续到21世纪初期。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出台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目前佳木斯大学《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以学校数字校园及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实验室为支撑平台, 教学内容涵盖了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文字编辑、图像处理、音频处理、视频处理、动画制作及课件集成等工具软件的应用, 和现代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设计等相关内容, 涉及教育教学资源信息的加工、管理、交流、表达和应用, 同时吸收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最新成果, 删除不符合教育技术应用实际的内容, 保障了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时代感, 并聘请有基础教育领域教学、教研经验的教师及教育技术学科教师、公共课教师共同编排课程内容, 力图使课程内容与教育实践相衔接, 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 教学改革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以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为根本目标, 开展有效的教学是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 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斯莱文 (Slavin) 通过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系统分析, 提出了有效教学的QAIT模型 (图1) 。

斯莱文认为, 影响有效教学的四个因素教学质量 (Q) 、诱因 (I) 、教学的适当水平 (A) 、时间 (T) 组成了一个锁链环, 只有这四个因素都是适当的, 才能保障有效教学的发生。

因此, 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改革中, 需要充分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和教学的限制条件, 在保持教学质量 (Q) 的基础上, 对诱因 (I) 、教学的适当水平 (A) 、时间 (T) 等进行综合考虑, 以保证有效教学的发生。

通过分析学习者的特征, 根据本课程的定位和特点, 结合笔者所在单位的实际情况, 依据QAIT模型, 笔者设计了“案例教学+学生试讲”二位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新型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大致分为“引入案例—分析讨论—总结概括—学生试讲”四个阶段。

一是引入案例。教师要提供优秀的案例, 以文本、音频、视频或者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出来, 并将学生引入案例情境之中,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和学科背景进行观摩和反思, 通过体验将教育技术相关理论、技术和整合技巧转化为自身的实践经验, 以促进教育技术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二是分析讨论。分析讨论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此环节, 教师要点明讨论的主题;把学生的讨论意见集结在一起;允许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一个案例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教师把学生分成5-8人的小组, 按照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讨论相关问题, 并安排各个小组上台汇报, 在全班范围内开展整合方案讨论, 达到思想共鸣。

三是总结概括。由学生把在案例教学中产生的感想和心得做自我总结, 之后由教师针对学生的总结情况做最后总结。学生的总结其实就是案例教学的成果体现, 因此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最好要求形成文字材料, 否则容易使案例教学虎头蛇尾。教师的总结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切实把教学案例的研讨和教育技术系统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有机统一起来, 做到以“例”释“理”, 以“理”析“例”。

四是学生试讲。学生试讲是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 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学生进行讨论和反思后, 自然会产生对所学专业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想法, 针对这种心理, 教师要布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任务, 安排环境, 提供理论、设备与技术支持, 给予他们亲身实践的机会,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整合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开展实践, 最后由教师及同伴进行讲评。

(三) 评价改革

由于受到评价方法与评价工具的限制, 在传统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评价中更多地侧重于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与测量, 形成一个浅层次学习的恶性循环, 针对这种现象, 笔者更强调过程性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 针对每项教育技术能力, 教师设定考核标准, 给出相应分数和等级, 在学生试讲结束之后由同伴进行评价, 借助互评的方法, 使学生把握正确的学习方式, 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从而真正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果, 形成深层次学习的良性循环。

课程教学结束之后, 考核可以通过笔试和能力测试两部分来完成, 并结合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两项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教育技术能力形成最终等级。

为保证师范生的质量, 还要完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考核认证体系, 建立一种量化的考核评价机制, 设置健全合理的教师教育技术认证体系, 要求师范生必须参加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达到国家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所规定的成绩后授予相应的等级证书, 等级证书可以作为今后教师上岗的一个硬件要求, 促使师范生积极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琦, 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师大网络教育《现代公共关系学》作业 篇8

关键词:教学分层设计;作业分层设计;作业分层批改;分层设计的思考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着性格特征、心理特征、智力因素、行为方式、兴趣爱好等等各方面的差异。新课程标准提出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到达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实施数学作业分层设计与批改,是一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一、教学分层设计

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应注重新知识导入的深浅程度,重难点知识讲解的坡度减缓。在设计问题及练习时,难度要与学生层次一致。对学困生只要求掌握教学目标中最基础的内容,对其他同学的教学目标则要求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对优等生以”放”为主,重在指导自学;对中等学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效,重在带领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学生在最近发展区都获得进步。

二、作业分层设计

作业分层设计是教学分层设计落到实处的重要环节。为使各层次学生获得最多信息,得到最佳训练,数学作业应分层次编排,由易及难,逐步提高。A组题巩固基础,控制难度,要求所有学生必做必会;B组题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拓展思维训练;C组题突出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训练,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A、B组同学在完成各自组内题后,积极争取探索高一组的训练题;C组同学直接完成竞赛题。对于A、B、C三组作业题,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这样分层次设计编排数学作业,立足于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增强了作业的实效性,便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分类指导和分层指导。通过教师的指导,既帮助学生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和灵活性,是一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三、作业分层批改

1.全批改。就是全班学生做完作业之后,教师集中统一进行批改。通过全批改教师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便于更合理地安排下一步的教学。学生在收到教师批改过的作业本后,也会产生一种获得教师评价的放心心理。但是,全批改也有其不足之处:会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对教师备课及课外辅导产生一定的影响;全批改工作量大,教师很难做到精批细改,学生只知道作业题的对错,而不知道做错的原因。学生缺乏主动思考,自我检查的积极性,习惯于做完作业后等待老师去评价,降低和弱化了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2.半批改。就是按照学生的座位,以列为单位,左、右列各为一组,教师每次批改其中一组,轮流进行批改的方法。同桌中每次会有一人的作业得到批改,再由作业批改过的学生参照自己的作业对同桌的作业进行批改。事实证明,学生在批改其他同学作业时都很认真,不放过一点点错误,这大大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判断能力,并能从别人的作业中吸取教训和优点。

3.巡回批改。在学生完成课堂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巡回批改。看到学生作业做对时,用红笔及时批改并肯定答案;看到学生做错时,教师不进行批改,只指出他们的错误,让学生再次思考判断。这样教师边巡回边批改作业,学生不仅可以及时知道作业的对错,而且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既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减少课外批改作业的时间,教学效果相当好。

4.面批法。这是一种效果最突出的数学作业批改方法,教师遵循素质教育“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面对面的辅导交流,有利于教师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错误,采取不同的讲评方法。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帮助学困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5.眉批法。将眉批引入数学作业批改,可以从解题思路、能力等方面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启发学生拓展思路、发挥潜能。对于“一题多解”的题目,可以眉批:“还有其他解法吗?”例如计算25*19+25时,学生:25*19+25=475+25=500,教师眉批:“你再想一想,还有更巧妙地解法吗?聪明的你肯定还有高招!”学生:25*19+25=(25*20-25)+25=25*20=500,教师又眉批:“有进步!还有更好的方法吗?”同时在25的下面画一红色的下划线。学生:25*19+25=25*(19+1)=25*20=500。这样教师步步引导,学生在教中学,学中练,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真正激起了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动力,发展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有关分层设计的思考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与批改,以多样化、层次化、个性化的教学要求建立了学生全面发展与个体优势相结合的新的教学目标,各层次学生都最大限度地得到了发展。从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意识看,作业分层设计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造了更好的环境,学生能主动根据自己的需求,设计或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作业、习题等测试,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教学宗旨。

数学作业分层设计与批改,具有很多先进性,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广大教师作进一步的研究。首先是由于每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程度不同,教师需要恰到好处的控制数学作业分层的难度以及难度上升的减缓,使各层次学生互相激励启发,都到达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而不是互相干扰。其次是对同一教学内容,教师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的问题与不同的作业,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同时也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教师课外就要做好以下三个准备工作:(1)加强对小组长的培养和指导工作,要充分利用小组长的学科优点,带动小组内同学共同学习,养成积极学习、认真思考的好习惯(2)注重对学生进行课堂常规培养和训练,例如:自学、讨论、自查、订正、检测、矫正等课堂环节的学习和训练。(3)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主动探索精神和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总之,我们每一位教师平时就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积极参加各种层次的专业培训和学习,及时转换知识结构和思想,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技巧,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对素质教育的更高要求!

师大网络教育《现代公共关系学》作业 篇9

一、书面作业 第四章、第五章

1、简述动画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4种主要应用。

(1)呈现复杂的结构,尤其是具有复杂空间结构的事物。(2)表现复杂的过程。(3)优化教学信息的呈现。(4)创设学习情境。

2、简述动画的类型(二维与三维动画,位图动画与矢量动画,顺序与交互动画)。

二维画面是平面上的画面。纸张、照片或计算机屏幕显示,无论画面的立体感有多强,终究只是在二维空间上模拟真实的三维空间效果。一个真正的三维画面,画中景物有正面,也有侧面和反面,调整三维空间的视点,能够看到不同的内容。二维画面无论怎样看,画面的内容是不变的。二维与三维动画的区别主要在采用不同的方法获得动画中的景物运动效果。

二维动画的特点:二维动画是对手工传统动画的 一个改进。就是可将事先手工制作的原动画逐帧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帮助完成绘线上色的工作,并且由计算机控制完成纪录工作。

三维动画又称3D动画,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新兴技术。三维动画软件在计算机中首先建立一个虚拟的世界,设计师在这个虚拟的三维世界中按照要表现的对象的形状尺寸建立模型以及场景,再根据要求设定模型的运动轨迹、虚拟摄影机的运动和其它动画参数,最后按要求为模型赋上特定的材质,并打上灯光。当这一切完成后就可以让计算机自动运算,生成最后的画面。

在位图动画中,动画的一帧是一幅位图图像。而矢量动画是在计算机中使用数学方程来描述屏幕上复杂的曲线,利用图形的抽象运动特征来记录变化画面信息的动画。

顺序动画是指类似视频文件,只能顺序播放的动画。而交互动画,指具有交互功能的动画,即动画内部有些可以与用户交互的物体,用户操作后,动画可以以某种方式响应用户的操作。

3、简述多媒体课件的开发过程。

分析阶段:需求分析;学生、目标和内容分析;资源和约束条件分析

设计阶段:内容选择和组织;教学活动设计;教学信息呈现方式设计;交互方式设计 制作阶段:素材收集和处理;集成

试用和评价:制订试用计划;试用过程观察和数据收集;数据汇总与形成结论

4、简述使用Powerpoint的典型开发任务的操作。

(1)图形绘制(2)图像的使用(3)声音的使用(4)视频的使用(5)动画

(6)统一幻灯片风格(7)幻灯片的非线性放映(8)排练计时功能(9)旁白功能(10)备注

具体的操作见书本P131-134

5、常见的动画制作软件有哪些?

Adobe Flash Windows Movie Maker Corel会声会影 几何画板 ImageReady Cool 3D Swift 3D 3DMAX Maya

6、简述Authorware适合开发教学和培训课件的主要原因。

(1)利用图标封装了文本和图像显示、动画、声音播放、交互等常见的课件开发功能,大多数功能通过鼠标拖拽、点击即可实现,对编程的需求降至最低。

(2)提供了多种交互方式,同时内置了跟踪交互过程的系统变量,是教师可以收集交互过程的几乎所有细节信息,如学生在做一道练习题目时,尝试了几次、正确几次、错误几次、花了多少时间等,全部都有相应的记录。

(3)内置了脚本编程语言,该语言简单易学,而且足够灵活。

7、简述网络课件的特点。

(1)开放性(2)标准化(3)易更新

(4)对存储空间的敏感性(5)可检索性

8、网络课件的导航设计包括哪些内容?

(1)首先应包括系列化教学事件如明确学习目标、课程概览、提示学前经验、提供原则、例证、练习、评估和反馈等;

(2)提供导航工具:目录、菜单、图标、索引等。(3)应给予学生者适当的控制权。(4)告知学习进度

9、教师在选择演示型课件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教学信息内容是否适合教学目标、学科规范。

(2)信息呈现方式是否适合课堂教学,例如如果文字太小、一次显示的文字太多,则通常不适合用于课堂演示。

(3)演示过程中信息的呈现速度是否可控,内容顺序是否可以调整。(4)声音是否可以控制,例如背景音乐是否可以关闭。

(5)课件是否方便修改和替换,教师通常需要根据具体教学需求,添加、删除、调整教学信息,某些格式的演示型课件(如SWF)很难修改,这会造成不便。

10、教师在选择练习型和测试型课件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题目是否和学生课程中所学内容一致。

(2)题目质量如何,计算机提供的反馈,是否有助于学生发现错误,巩固正确知识。(3)课件是否记录了学生的练习和测验历史数据。

(4)教师是否可以修改练习和测试中的题目、试卷等,如果可以,教师可以将其用于其他单元或者知识点的教学。

11、教师在选择模拟型课件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课件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2)课件模型的真实程度应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不会妨碍学习。(3)课件交互方式的评估。

(4)是否具备课件的运行环境,有些模拟型课件需要特殊外部设备的支持。

12、教师在选择游戏型课件应注意哪些问题?

(1)分析游戏是如何将学科目标体现在游戏活动中的,是否合理,是否真正有学习的作用。(2)游戏的“计分”系统是按照什么规则制定的,这种规则可能对学生行为产生何种影响。(3)游戏过程中个人、小组如何竞争。(4)游戏的交互方式是否适合学生。

(5)教师能否控制游戏的难度、竞争规则、教学内容等。

13、博客具有哪些特点?

(1)个体性(私密性)(2)社会性(公开性)(3)动态性(4)可管理性(5)多媒体化

14、博客的教学应用主要哪些方面?

(1)教育、教学反思和交流(2)学生作品展示和交流(3)为学生提供资源(4)班级管理

15、简述什么是Wiki、有哪些特点?

Wiki是专门创建互联网百科全书的工具。特点:

具备和传统的百科全书类似的特点:(1)以词条(术语)为基本单位。(2)支持词条的分类。(3)支持词条之间的关联。

和传统的百科全书不同的特点;(1)动态(2)平民化(3)多媒体表征(4)可搜索(5)保留了历史记录。

16、教师应具备的电子邮件技能有哪些?

(1)熟悉申请免费邮箱地址的流程和操作方法,以帮助尚无邮箱的学生申请邮箱。(2)熟悉访问邮件服务器的两种方法。

(3)理解与电子邮件相关的如下概念:E-mail地址、邮件、收件人、发件人、主题、邮件正文、附件、回复、转发、群发、抄送、签名、邮件夹、垃圾邮件、邮件过滤。

(4)掌握如下操作:接收和阅读邮件,撰写和发送邮件、转发邮件、群发邮件、回复邮件、查找邮件、通信录和文件夹管理操作。

(5)邮件客户端程序的配置和使用。

(6)培养学生良好的使用习惯和网络礼仪。

17、电子邮件在教学中可以起到哪些作用?

(1)个别辅导或作业个性化反馈(2)作业管理

(3)学生教育和家校联系(4)帮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18、网络课程有哪些特点?

(1)交互性(2)开放性(3)个性化(4)协作性(5)多媒体化(6)超文本

19、简述Moodle的网络教学功能。

(1)以学生为中心,提供了多样学习活动,如:podcast(播客)、问卷调查、wiki、心得报告、日志、聊天、论坛、测验、投票、互动评价等。

(2)Moodle支持三种主流的教学组织形式:星期格式、主题格式、社区格式。(3)Moodle支持多种教学方法:WebQuest、程序教学、PBL等。(4)全面评价功能。

20、通常WebQuest包括6个部分,它们分别是什么?

现代教育技术离线作业 篇10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作业

姓名:

年级: 杨晓红 2012秋 学号: 学习中心: 712123092002 温州学习中心(龙

湾)

—————————————————————————————

一、名词解释

1、技术的含义(第一章)

答:包括主体技术和客体技术两层含义。

2、教育技术的本质(第一章)

答:主体技术,主要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体现在主体操作和改变主体上。

3、AECT94定义(第二章)

答: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有两种翻译方法,两个都正确。

4、AECT2005教育技术定义(第二章)

答: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而对各种恰当的技术过程和技术资源进行创造、利用和管理的研究及其合符伦理道德的实践。

5、教学系统设计(第二章)

答:一个包括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教学各步骤的有组织的过程。

6、信息设计(第二章)

答:主要指运用有关心理学原理来设计传递信息与反馈信息的呈现内容、呈现方式以及人机交互等。它是指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具体形式的设计。

7、教学策略(第二章)

答:对选择并安排某一课的事件和活动的详细阐述。

8、学习者特征(第二章)

答:指影响学习过程有效性的学习者经验背景的各个方面的信息。

9、开发(第二章)

答:开发是指把设计方案转化为物理形式的过程,开发范畴的基础是媒体制作。110、印刷技术(第二章)

答:主要指通过机械或照相印刷过程制作、发送材料的方法,包括文字、图形和照片等形式的呈示。

11、视听技术(第二章)

答:通过使用机械或电子设备来制作或发送材料以呈现听觉和视觉信息的方法。

12、整合技术(第二章)

答:是指在计算机的控制下的几种媒体形式的材料的制作和发送的方法。

13、标准参照测量(第二章)

答:确定学习者对预定内容的掌握程度的技术。

14、形成性评价(第二章)

答:包括收集达标方面的信息,并使用这些信息作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15、总结性评价(第二章)

答:包括收集达标方面的信息,并使用这些信息作出利用方面的决策。

16、视听教学(第四章)

答:是一种以视听设备和相应的软件为辅助手段的教学方法。

17、个别化教学(第四章)

答:是一种适合个别学习者需要和特点的教学,可称为因材施教式的教学。学生的个别化学习,在方法上允许学习者自定目标、自定步调、自己选择学习的方法、媒体和材料。

18、解释强化理论的基本原理(第四章)

答: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把学习看成是某种行为的形成,并通过“刺激--反应--强化”而实现。一个复杂的行为可用逐步接近积累的方法,由简单的行为联结而成。

二、简答题:

答:

1、教育技术包括那几大范畴?每个范畴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二章)主要包括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等。具体内容见教材第19--20页

2、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第二章)

答:教育技术是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教育技术是媒体技术和系统设计的总称,即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可理解为教学媒体的开发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的基本理论是媒体开发的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

3、阐释教育技术学是如何形成的?(第四章)

答: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技术学发轫于美国。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前发展:一是视听教学推动了各类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二是个别化教学促进了计算

机辅助教学的形成与发展;三是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技术学的理论核心——教学设计学科的诞生。三个发展起源不同,但都遵循了“视觉教育——视听教育——视听传播——教育技术”的发展轨迹并逐步整合为一体,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基于网络的教学方式。

4、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中的信息加工理论简述(第六章)

答:加涅认为,人类的学习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学习者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在学习活动中,有许多不同的过程在起作用。信息加工理论阐释了人类如何把信息由输入转换成输出。它是人类主动进行信息加工的模式。人总是以信息的寻求者、传递者、甚至是信息的形成者的身份出现。人们对信息进行处理时,也像通讯中的编码和解码一样,必须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转换和加工。

5、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第六章)

答: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十分关注学生高度的思维,注重内在的动机。布鲁纳认为发现教学法能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记住重要的信息。基本观点(1)学习一门学科,最重要是掌握它的基本结构;(2)任何学科的知识都能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儿童;(3)要学习好,必须采用发现法。

6、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简述(第六章)

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形式、方法、特征和外部条件。“最优化”就是从某一特定的角度与标准来看,是最佳的方案。巴班斯基认为,最优化教学是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的标准看发挥最有效,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基本观点:(1)教学是一个系统,应该用系统的观点、方法来考察教学。(2)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诸要素构成的合力,对教学应综合分析、整体设计、全面评价。

(3)教学最优化,就是在现有条件下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大的效果。

7、暗示教学的基本原理(第六章)

答:暗示教学的基本原理就是一方面广泛利用环境的暗示信息,包括教师这个最重要的信息源所发出的各种信息;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人的可暗示性,理智与情感的统一,有意识功能和无意识功能的统一,特别是充分调动和挖掘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使学生在精神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信息。

8、教学媒体的功能(第七章)

答:教学媒体在教育传播中的功能包括(1)传递信息;(2)存储信息;(3)控制过程。

三、问答题

1、请你谈谈你对教育技术概念的认识,并结合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实际情况尝试给教育技术下一个定义。(第二章)

答:教育技术的定义,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定义。

教育技术94定义: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资源与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05定义: 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我认为教育技术就是教学多媒体。

我们能用的教学多媒体是,电视机,DVD,电脑,幻灯片,计算机,录象机等进行连线演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够一目了然,然后更快乐的学习。使学习绩效显著增加。另外,教师帮助学生掌握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以及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媒体等主要环节。

现代教育技术,突出体现在现在这两个字上,充分利用众多的现代科技成果,作为传播教育信息的媒体,为教育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

从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实际情况分析,教育技术的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学科基础理论。2,视听教育的理论技术。3,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理论和技术。4,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和技术。5,远程教育的理论和技术。6,教育技术管理的理论和技术。7,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与技术。8,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观念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2、视觉教育的起源(第四章)

答:受到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的影响,19世纪工业革命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科技的迅猛发展,20世纪初,美国的视觉教育应运而生,主要表现为1922年格拉迪斯等编著的《满足社区需求的电影》等视觉教育专著和美国教育协会成立视觉教学部。把照相技术、幻灯机和无声电影等技术运用于教学过程。

3、解释“视听与教学传播的关系”模型的基本原理(第四章)

答:从整体上看,该模型把教学过程视为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说明“视听传播设计”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根据传播过程的理论,信息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法确定信息运行的起点。因此,在模型中没有明确指出教学传播的起点,是合乎传播学原理的。为了便于讨论,假设在某特定的教学情形下,第一步工作是确定教学目标。其过程为:(1)明确教学目标,并使教学目标具体化。(2)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信息--教学内容。(3)进行视听传播设计。视听传播设计是指根据预定的教学目标和所确定的学科内容,把信息、教师、媒体、方法和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系统设计,充分考虑“传播什么”(信息)、“由谁传播”(人员)、“通过什么传播”(媒体)、“如何传播”(方法)和“在哪里传播”(环境)等因素。其中信息的设计以已选定的教学内容为基础,研究如何用图像和语言文字符号最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同时又考虑到信息的载体---媒体工具选用的因素。(4)把视听传播设计的产物--教学系统投入教学情境中使用。这以过程是:呈现教学内容;学习者接受教材的刺激,作出反应;教师对学习者的反应作出评价。这是发生在教学现场的过程,其中,学习者从接受刺激到作出反应是一个内部心理操作过程。在这个环节上,学习理论与传播过程得到了有机结合。(5)对评价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学习评价数据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反馈给视听传播设计者和教师的信息,说明所设计的教学系统在实际教学中试用的效果。通过对反馈信息分析所得到的结果,能从三个方面改进教学:第一,能够了解教学系统的设计中有哪些方面存在问题需要改进;第二,分析的结果可能揭示学习者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三,反馈分析的结果也可能说明教学目标制定上存在的问题。上述过程反映了现代教学系统设计的思想。要说明的正是视听传播的设计与教学过程的有机联系。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六章)

答:创世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后盛行。代表人物为马斯洛、罗杰斯等。主要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与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达到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罗杰斯是人本主要最重要的影响人物。他的学习理论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1)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2)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3)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5、谈谈传播理论在教育传播学中的应用(第六章)

师大网络教育《现代公共关系学》作业 篇11

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几乎所有师范专业都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 其目的在于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养以及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的能力。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 如何全面考察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成为高校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国自90年代提出素质教育以来就一直在探索和尝试将多元评价体系应用到教育领域中。但由于传统教学评价观一时难以转变, 加之高考指挥棒的影响, 多元教学评价在我国广泛地推广尚有一定困难[1]。但就国内《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研究现状来看, 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在该课程中已有一些应用, 如技能大赛的举行、学生课件作品的收集等, 但没有提出针对该课程多元化评定的规范化、系统化的测评框架、设计方法、评分系统等。

1 研究价值

多元教学评价模式研究具有如下价值:

(1) 可以帮助师范生建立新的评价观。传统考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评价, 它只是评价的一种手段, 只为评价提供量化资料。只有当评价主体运用一定的价值观综合解释考试所提供的资料、判断评价对象的实际水平达到何种程度时, 才构成评价[2]。由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开设的对象是师范生, 因此不仅要传授技术知识, 更要培养师范生的现代教学与评价理念, 这样也有助于评价体系在今后各个学科领域中的实践[3]。

(2) 有助于提高师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促进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性课程, 它强调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但教学理念较为隐性, 难以通过传统的评价手段得以显化, 同样《现代教育技术》要求学生掌握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也不是通过传统的考试就能够衡量的[4]。而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能够超越单一的考试评价模式, 通过学生作品的收集、课件大赛的组织、素材的收集等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 促进学生教学理念的形成以及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评价体系角度进行探索和尝试, 不仅能指导教学的各个环节, 为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导向, 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标准化的参考依据[5]。

2 评价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是师范生的公共基础课程, 其开设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运用相关软件制作课件以便辅助课堂教学的能力。因此, 评价模式不能采用传统的考试形式, 这样既达不该本课程开设的目的, 也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可采用平时出勤+平时阶段性作业+综合设计+技能大赛的多元评价模式。

2.1 平时出勤

可根据不同的专业, 设置不同的比重, 平时出勤一般可占期末总成绩的20%。学生的平时出勤情况及课堂表现由任课教师给出分数。

2.2 平时阶段性作业

目前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会涉及到PPT、Flash、Authroware、几何画板等几个重要的课件制作软件, 在每个软件学习完后, 要求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作品, 可以是一个简短的动画、一个有关自我简介的短片、一堂课的课件、一首歌曲的MV等, 所使用的技巧尽量包含所学的重要知识。教师可以根据每个软件的重要性分配不同的比值, 该部分可以占总成绩的40%, 比如PPT部分占15%、Flash部分占15%、Authroware部分占5%、几何画板等其它部分占5%。

2.3 综合设计

临近期末的两周可以作为学生的作业设计时间。这部分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软件综合制作有关一堂课的课件, 而课件内容可由学生自由选择, 也可由教师提供一些素材供学生选择。课件可以PPT形式完成, 中间可插入相关视频、Flash、Authorware及几何画板;也可以Flash形式完成, 中间插入Authorware、几何画板等。要想制作出优秀的课件不仅需要制作技巧, 还需要很好的教学设计及课件流程设计, 这不仅能够检验学生对软件的掌握程度, 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教学设计、系统设计、构图、色彩搭配、素材采集等方面的能力, 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创造性。这部分可以占总成绩的35%。

2.4 技能大赛

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每年12月份都会组织开展计算机应用技能大赛, 其中的一项便是课件大赛。参赛的学生会带着作品现场演示并对自己的课件进行讲解。在该过程中, 不仅可以展示课件辅助课堂的重要性, 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优秀的课件作品还可以参加更高级别的课件大赛, 参与并获奖的学生可加5分。

这种新型的多元化评价模式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 在参与的过程中从根本上转变学生在评价中的被动地位, 引导学生由评价客体向评价主体转变, 强化自我认知, 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6) .

[2]李兆君.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刘兴波.基于信息素养的高师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与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4 (3) .

[4]吴威.高校大班额课堂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1 (6) :84-85.

上一篇:七小9+3工作小自查报告下一篇:螃蟹的世界不好过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