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十三

2024-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学反思十三(共10篇)

教学反思十三 篇1

《身高的情况》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入手,组织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逐步学会整理数据的方法。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感受到统计与身边的人和事是息息相关的,体会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统计的基本过程即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制成图表、分析数据。在课中,教师让学生初步感受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体验知识的形式过程,才能把新知识纳入原有认识结构中,才能成为有效知识。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整理信息,组织学生讨论并确定较好的统计方法,变教师的“教”为“引”,学生的“学”为“探”。

2、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学反思十三 篇2

【片断1】多媒体展示几幅利用图形变换方法得到的图案。

师:这几幅图案来自于实际生活,它们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

生1:通过旋转方法设计的;生2:通过平移方法设计的;生3:平移、旋转的方法都有;生4:不同图案有不同的设计方法。

师:刚才几位同学都讲得很好,这几幅图案体现了不同的设计意图,它们都是利用图形变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而这几幅图案设计用了一个共同的方法,就是旋转变换,揭示课题,提出本节课的研究方向。

反思:通过对观察图形的联系、剖析,使学生体验到图形变换在图案设计中的作用及几种方法的有机组合运用, 体现数学的和谐美,通过活动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具体的、真实的。学生观察图形,将基本图形从组合图案中分离出来,并再现此基本图形的变换过程。

在本次活动中,老师应当重点关注:1学生能否准确地运用数学语言表述基本图形进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变换的过程; 2让学生感受到简单的基本图形可以通过不同的变换组合出丰富多彩的图案。

【片断2】图形变换在几何中的应用。

问题:已知△ABD,△ADE都是等边三角形。

1你能用什么方法说明BE与CD的关系?2当△ADE绕A点转动时,上述关系仍然成立吗?

师:第一个问题,大家想到用什么方法可以解决呢? 生: 证明△CAD和△BAE全等可以解决。师: 回答得很好,用数学推理的方法可以解决此问题。师:多媒体展示问题2,让学生思考回答。生 :BE=CD仍成立。师 :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生:我想到证明三角形全等方法。生:我补充解法,我想到用旋转的方法解决。师:你是把哪一个三角形旋转,旋转角又是什 么 ? 生 : 把△CAD设为点顺 时针旋转65°得到△BAE。

反思:教师演示课件,学生回答问题,学生依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 联系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 易得到BE=CD。教师通过课件展示 ,旋转三角形△CAD,展示另外的思想方法,教师再演示课件:对题目进行变式练习,让学生再思考、再归纳。

在本次活动中, 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观察实例的角度;2引导学生揭示问题的本质。

通过对本问题的解决, 体现旋转思想在解决几何中的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其他有关问题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解决应透过现象看本质,体现数学的真谛美。

【片断3】图形变换函数结合的应用。问题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的三点坐标分别 为A(3、1),B(4、6),C(8、2),现以x轴为对称轴作△ABC的对称图形△A1B1C1,然后以y轴为对称轴作△A1B1C1的对称图形△A2B2C2。

(1)请分别写出△A1B1C1和△A2B2C2的顶点坐标。

(2)△ABC与△A2B2C2是否成中心对称。

(3)把△ABC、△A2B2C2分别绕点A和点A2旋转相同的一个角度后,使点B落在y=3/x的图像上,则点B2也在它的图像上吗?为什么?

(4) 连接AA2、BB2, 则交点在何处 ? AA2、BB2之间又有何关系?

(5)连接AB2、BA2,则四边形AB2A2B成什么样的四边形?

师:问题(1)、(2)通过什么方法可以得到? 生:通过坐标对称的方法可以解决。师:同学们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回答得很好,这是图形变换的基础。师:问题(2)能否成立呢? 你能用什么方法解决? 生:我用坐标的方法解决,因为△ABC与△A2B2C2的坐标关于原点对称。生:我用图形旋转的方法解决,说明两个三角形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

师:你们回答得真棒,可以从数与形两个角度解决问题。问题(3)又如何解决呢? 生:我是用旋转的方法得到的。师:同学们请在图上动手画一画,探索交点在何处? ;生:根据我画图的多个图形总结结果,交点在原点。师:那你能说出理由吗? 为什么交点会在原点? ;生:我讲不出原因,我感觉我是对的。师:同学们讨论这个问题再回答。通过学生的讨论,他们意识到为什么交点在原点, 因为每两点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连线必过原点,因此也很顺利地解决问题。师:请同学们对问题(5)作如何解释? 生:进入激烈争论中。

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提取信息,问题(5)思维达到高潮,很多学生有一个困难期,通过争论,他们茅塞顿开。

反思:教师依据教学设计的步骤逐一展示课件,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通过对问题12的回答,复习旧知识,拓展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师利用课件展示34问题,引导学生解答有关函数与图形变换结合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对角线角度解答四边形有关问题,重点回顾双曲线为中心对称图形。

本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解决问题的角度;2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同一问题;3提出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本题的设计主要是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 同时结合函数的有关问题,起到深化作用,使学生能把新旧知识融为一体。

本节课的复习把学生的“双基”打扎实了,同时学生的创新潜能、探索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培养,把分散的知识点重新组合成“知识板块”提供给学生,让学生的知识链更严密、更有序,数学思维得到升华。

摘要:生活中的旋转现象随处可见,旋转是初中学段最后一个关于图形变换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平移、轴对称变换的基础上再进行学习的,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通过对旋转内容的复习,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对数与形的有关问题的解决,使得学生数学思维又提升一个层次,在思辨中完成知识内化,完善原有认知结构。

教学反思十三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十三岁的际遇教学处理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17

《十三岁的际遇》是北大素有“才女神童”之称的田晓菲十六岁时为北大九十年校庆写的一篇散文。被选入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很多一线教师都说这篇文章不好教、害怕教这篇文章,因为这篇散文比较长,语言很诗意,不是通俗易懂的生活化的语言,比较散、跳跃性比较大。难教、怕教也是要教的,要怎么教才好呢?我试着从以下几点来谈谈。

首先,作为教者,我们要分析教材(文章)、分析学情(学生的认知基础、特点等)、明确新课标的理念要求。

教材特点:此文是北大素有“才女神童”之称的田晓菲十六岁时为北大九十年校庆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文章比较长,语言很诗意,文中有些地方跳跃性比较大,但是抒情性很强,对北大的感激、留恋之情是文章的线索。此文被选编在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此单元的主题是金色年华,由单元主题词可看出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感受少年时代的无穷童趣,体会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意义,了解少年立志成才的道路,激发学生对少年时代的珍惜,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树立远大的理想。

学情分析:学生是七年级的学生,阅读积累中更多的是情节性较强、语言通俗易懂的故事、童话、传记等,对于形散的散文阅读不多,对于抒情性强、思维跳跃比较大的抒情散文读得就更少了。七年级学生尽管知觉、记忆、注意、思维都有所发展了,但学习时精力能够集中的时间仍然不长,仍对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学习很有兴趣,而对需要较长时间的静态的且需要认真思考的阅读感到厌烦。

新课标的理念及要求:新课标说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 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也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语文学习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语文教学要重听说读写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语文素养能力形成一般是在初中阶段定型的,阅读速度高低就是最明显的体现。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

其次,依据教材特点、学情特点、新课标理念及要求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

在此,我不对本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展开详细的论述,我只是提出我的两点看法。一、基于此文的特点、学情的特点,我建议教者长文短教、难文易教。二、基于此文的特点、学情的特点、新课标的理念,我建议教者选点突破、一课一得。

如前所述,此文比较长、语言诗意、有些部分跳跃性比较大,学生对诗意的语言理解、领悟比较难,对语言诗意且比较长的文章比较难以坚持认真读完,对跳跃性比较大的文章比较难理解把握,所以此文的教学不宜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分析文章的结构、写作特色等。而应抓住此文抒情性很强的特点,把理解把握作者对北大的感激、眷恋的感情作为突破点。学生理解文章中作者对北大的感情不是难点。在理解把握作者对北大的感情之后,再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理解作者对北大感激、眷恋之情的由来(北大改变了作者,北大的书北大的人使作者进步、奋发),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理解作者的理想志向(将来离开北大开创更广阔的天地为北大争光),然后再回归文本,看看作者怎样描写北大的书、北大的人,怎样表达自己的志向。像这样选择作者对北大的感情为突破点,这个点突破了,接着作者的志向、作者的诗意的表达也可以让学生理解和意会了。这样处理,我认为既降低了学生阅读的难度,也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符合新课标提出的教学中应注意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教学中应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学生受到高雅情感的感染,被作者的立志激励,被作者诗意语言所熏陶,语文素养就得到了提高。

至于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的文章的结构、写作手法等,我们可以在其他文章的教学中实现。要知道语文教学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一篇课文的教学是一个单元教学的一部分,一个单元的教学是一个学期教学的一部分,一个学期的教学是一个学段教学的一部分,我们能够每课有一得,一个单元、一个学期、一个学段就有很多得了。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 篇4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多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

⒈板书课题。

⒉介绍作者。

这首诗诗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⒊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三、学生自学课文。

⒈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画出生字。

⒉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四、检查自学效果

⒈认读生字“径”“飘”

⒉读这两个字,应注意什么?

⒊指名读课文。

⒋回答问题:

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五、理解诗句。

⒈讲读第一句:理解“远山”“石径”“斜”

回答问题:

⑴为什么称为“寒山”?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

读第二句。

理解“白云生处”。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⒊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

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

⒋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

红叶比什么还红?(比春天的花儿还红)

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

⒌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六、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七、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八、作业: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

⒈背诵《山行》

⒉《山行》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二、学习第二首诗《枫桥夜泊》

⒈揭题,解题。

⑴板书课题。

⑵指名读题。

⑶解题。

⑷介绍作者。

⒉自学课文。

⑴轻声读课文,读好字音,画出生字词。

⑵自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词典。

⑶想想每首诗的意思,同座可以讨论。

⒊检查自学情况。

⑴认读生字。

⑵指名读课文。

⑶质疑。

⒋理解每句话。

⑴理解一二句。

轻声读一、二句边读边想象诗句中的描绘的画面。

这是什么季节?从那儿可以看出来?这是诗人的心情诗什么样的?

理解“愁”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话的意思?指名回答。

⑵学习第三、四句。

指名读三、四句。

回答问题。

①“姑苏”在什么地方?

②到是什么意思?

③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⑶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⒌总结全诗,体会情感。

这首诗描写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心情?

⒍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和重音。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背诵。

⒎指导书写。

三、作业。

⒈用钢笔描红。

⒉背诵课文。

⒊抄写词语。

《古诗两首》教后反思

备课中发现,两诗有很多的共同之处:都是写秋景,诗中描绘的具体事物也有相同的,如“霜、枫”。都不是单纯的风景写真,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重在借景抒情。两诗所描写的景和抒发的情都与作者的生活息息相关,折射出的,却是迥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内心世界。

自古文人多悲秋。张断也是其中之一。《枫桥夜泊》只一“愁”字,就透露了心情。也有例外的,有如刘禹锡所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从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不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宽广豪迈、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么?

教学时,我摒弃了以前教了一首再教一首的做法。两诗同步教学对比领悟诗情,感觉效果还不错。

一、细读,结合字理,理解诗意

课始,出示古诗两首。很多学生已经会背,所以初读节省了很多时间。学生交流反馈,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诗句意思。还有哪些诗句意思没读懂,请提出来。这一环节很重要,掌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教学,可以事半功倍。根据学生的问题,定向,讨论。学生提出的大多是字词方面的问题。结合字理,进行识字,顺便疏通诗句的意思。学生的焦点问题之一:”愁”,重点指导:

1、拆字组合启发学生灵活识记:看到天大旱,田野里的“禾”苗像被“火”烧焦一样,农民“心”里很“发愁”。

2、出示宋吴文英词句: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教学反思十三 篇5

一、活动目的为了加快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提高教师的课程执行能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扎实推进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学校决定天桃校区和荣和校区于2012年12月共同开展第十三届“天桃杯”课堂教学大赛活动,为教师提供学习锻炼的平台,以此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我校教育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参加对象:天桃校区和荣和校区一至六年级语文、数学教师

三、参赛内容和时间:

1.现场上课:时间为35分钟。

2.语文、数学:各参赛选手从本年级下册教材中选择内容。

四、赛课方式和时间:

1.各校区教研组内初赛。(11月26日—12月10日)

组内同课异构赛课议课,各校区每个年级推荐语文、数学各1人参加“天桃杯”课堂教学大赛决赛。

2.“天桃杯”赛课。(12月26日—28日)

上课之前每位参赛教师上交教学设计(语文一式6份,数学一式4份)。教师赛前不得在上课班级进行课前演练。

五、活动时间及地点:

11月26日~12月10日:教师准备

12月11日:教研组上报名单

12月18日下午3:00:参赛选手抽签确定上课时间。地点:天桃校区教务处

12月26日~27日上午:数学赛课。地点:天桃校区实验楼六楼多媒体教室

12月27日下午~28日:语文赛课。地点:天桃校区实验楼六楼多媒体教室

2013年元月8日:颁奖仪式。地点:天桃校区实验楼六楼多媒体教室

六、评奖办法:

赛课评分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南宁市中小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表》的要求进行评价。

由学校组织评委对参赛选手进行评定,评出赛课一、二等奖并颁发获奖证书。

语文评委:辛志军、林琳、冯秀萍、蒋慧杰、梁红霞

数学评委:顾远辛、梁伟芳、邓莉莉

七、工作安排

1.会场布置:顾远辛、许镝

2.多媒体教室使用:邓力任

3.摄像录像:马飞、邓力任

4.横额:许镝

5.台签:李燕清

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教务处

教学反思十三 篇6

教学目标:1、掌握字的间架结构,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

2、能根据汉语拼音正确书写词语,巩固汉语拼音。

3、培养学生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描一描,写一写。

悲纸使劲

方法:(1)先说一说这几个字的结构。

(2)讨论: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二、拼一拼,写出词语。

Shíjiān

()()()()()

方法:(1)先读音节,读准确(自读、小组读)。

(2)把正确的词语写在书上。

三、猜一猜。

看不见,摸不着,跑得快,又没脚。

一去永远不回头千斤万斤买不到。

(时间)

方法:(1)先自读内容,读通顺,指名读。

(2)猜一猜。

四、讨论:一分钟能做什么?

方法:(1)提问:一分钟有多长?感知时间概念。

(2)小组讨论:一分钟能做什么。

(3)亲自实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巩固练习。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评读

3、思考:小闹钟找到朋友了吗?谁是它的朋友?

二、学习生字:

1、认读字音:卡片出示

2、识记字型

用学过的识字方法选择生字,进行识记

重点指导:纸使劲

纸:左右结构,右下没点

使:左右结构,右边一不要丢

劲:左右结构,左上不能写成又

3、扩词练习

4、书写生字

三、课堂总结:结合写字,进行指导

板书设计:

小闹钟

naò zhong zhǐ zaǒ xí shǐ jìn chuáng

闹 钟 纸 早习使 劲 床

教学回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2、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教学过程

小河流过我门前

一、读一读。

小河流过我门前,小河摇头不答应,

我请小河玩一玩,急急忙忙去发电。

小河摇头不答应,小河不肯玩一玩,

急急忙忙去浇田。小河不肯站一站,

小河流过我门前, 一分一秒也不停,

我请小河站一站,日日夜夜奔向前。

1、借助汉语拼音自读诗歌,同桌讨论解决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小组互读、评议,推选朗读优秀学生,在班级竞赛。

3、评选朗读能手。

4、集体朗读。

二、讨论:这首诗歌告诉我们了什么?说明了什么?你今后应该怎样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2、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3、积累谚语知识。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条条江河向东流去,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再会来呢?时间也是这样一去不回啊!如果年轻的时候不努力,到老年时再伤心后悔也来不及了。

1、借助汉语拼音自读这段话,同桌讨论解决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小组互读、评议,推选朗读优秀学生,在班级竞赛。

3、评选朗读能手。

4、集体朗读。

二、讨论:这段话告诉我们了什么?说明了什么?你今后应该怎样做?

三、读一读,背一背。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日之计在于晨。

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教学反思十三 篇7

1.学习描写白鹅“步态 ”和“吃相 ”的段落 , 联系上下文理解并积累“左顾右盼、引吭大叫、局促不安、从容不迫、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空空如也、扬长而去、供养不周、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四字词语,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2.对比学习相关段落 ,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对比描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3.引导学生在读中质疑 ,发现反语的妙用并尝试运用 ,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4.指导采用不同语气朗读课文 , 抄写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与句子。

课前准备:预习《白公鹅》这篇课文,学生课前完成复习单(附后 ),观察熟悉的小动物。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回顾“高傲”

(一)出示复习单,回顾检查上节课内容

(二)生根据复习单汇报,师生共同 评价

(三)师小结,导入新课

二、对比阅读导学,体悟步态“傲慢”和吃相的“架子十足”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鹅的“叫声”真高傲,丰子恺爷爷又是怎么写鹅的“步态”和“吃相”特点的呢? 你发现它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 快速浏览4~7自然段, 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浏览批注,汇报发现。

预设1:

生:我觉得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写鹅的高傲,让我们读了更形象生动。

(一)对比互读,发现“步态傲慢 ”的表达特点

1.理解“更”的表达作用

1出示句子:我会读:

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

2师:这两个“更”字都有什么作用呢? 你从哪里读出来鹅的“步态”比“叫声”更傲慢呢?

句1的“更”字是指“高傲”的三个方面体现,也指明了写作的顺序,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导读出句2中“更”字的强调作用,把鹅的“厉声呵斥”“引吭大叫”与步态的“从容”与“傲然”“竟伸颈咬人”相对比,从而显得更傲慢。

3指导读句: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4按照句式说一说:抓“傲然”理解“步调从容”。

2. 组内自我阅读《白鹅 》和《白公鹅》描 写步态的 方法异同,填写表格。 (出示《白公鹅》第二自然段)。

学生根据表格,读相关句子,汇报谈发现。

(二)读悟“吃相”的“有趣、架子十足”, 想象画面,感悟对比写法

1.自读5~7自然段 ,把你觉得有趣的地方画下来 , 在小组内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在组内交流交流。

2.读文章想画面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 选择你脑海中浮现的最有趣的画面给大家介绍一下。

预设2:

画面一:一日三餐

师:鹅吃饭的场面可相当讲究啊! 究竟是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可笑、有趣呢?

画面二:堂倌侍候

画面三:与狗争食

1读了第六自然段,你能说说画面里的狗是什么样吗?

根据“窥伺 ——偷食——静候 ——再偷食——扬 长而去——其他狗窥伺”复述画面。

2男女生对读描写“狗偷食”和“鹅生气”的句子。

画面四:责备主人

它是怎么责备主人的? 采访一下白鹅:你昂首大叫想说些什么呢?

(三)引导学生质疑,体会对比方法的妙用

明明是写鹅的吃相, 为什么又要重点写狗是怎么抢食的呢?

预设3:

1.生:我觉得丰爷爷用词非常准确 生动,他非常善于观察,把动物的特点写得非常清楚,读起来很有趣,我还积累了好多四字词语呢!

2.生自由汇报积累的词语。

三、整体观照,体味反语的妙用

(一)引导画出总起句,整体回归,引发质疑

1.师 :你发现了这些词语的特点吗 ? 它们叫做贬义词 ,那你觉得丰子恺爷爷会讨厌这只鹅吗? 说说理由。

预设:我觉得虽然丰爷爷把鹅写得很高傲,架子十足,又很可笑,却不让人觉得讨厌,反而让人觉得丰爷爷很喜欢这只鹅。这只鹅是只雪白的大鸟,姿态一定很美,尽职又尽责,还经常被狗抢饭吃,真可怜!

2.师 :你能从哪里词句中读出他把白鹅当成了朋友 ?

预设:丰爷爷把它比作鹅老爷,对它很细心地照顾,还心甘情愿地侍候它,不是朋友是什么呢?

(二)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的例子,体会明贬实褒、正话反说的妙用

四、拓展练笔,写法迁移

(一)联系生活,尝试运用

师:妈妈称自己的宝贝“小淘气”,丰子恺爷爷称大白鹅为高傲的“鹅老爷”……看似批评实为喜爱,我们也来学习这种正话反说的方法。在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小动物呢? 也许它是个“可怜虫”,也许它是个“小霸王”,也许它是个“大吃货”,也许它是个“糊涂蛋”,也许它是个“臭美精”……请选择一两个,写出它的特点和你对它的喜爱。

(二)师生共享

教学反思十三 篇8

绍兴县秋瑾小学

丁薇

一、设计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复习,是在已有基础上对原有学习过的内容进行更高层次的再学习,应采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采用边讨论边分类,边交流边探索,在活动中找规律,通过探索、创新,在情景中进一步发展数学能力,感受数学的乐趣。

二、教材分析

本内容是6~10的认识及加减法的整理和复习

(二),这一单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部分教材分两部分安排:先是对所学内容的整理,使其系统化;然后专门安排一个练习,让学生全面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其掌握水平。这是学生第一次进行数学知识的整理 和复习,其内容包括“l~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 减法”两个单元,复习整理的重点是10以内的数概念和10以内数 的加减法计算。这部分内容教学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加深学生对10以内数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强化10以内数的数感;二是进一步熟练掌握1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并形成相应的口算能力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一节课加法表和减法表的的整理和复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系统整理和复习的经验,在整理过程中探索、发现了许多加法表、减法表的排列规律。多数学生能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比较容易地找到规律。创设恰当的情境,教学时让学生积极参与“独立-合作-独立”的学习活动,培养良好学习的习惯。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熟练地口算10以内加减式题,探索发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与方法: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能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培养学生整理所学知识的能力,能比较清楚的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3.情感和态度;通过练习,养成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习惯,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并根据排列规律进一步了解10以内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进一步提高学生10以内减法口算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

教学关键:创设合作学习环境,培养梳理知识的能力,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引导学生有步骤地逐一认识、理解数概念的内涵,让他们感受到数的含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创设恰当的情境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活动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概念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七、课前准备

1、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引入

小朋友们,今天教室里来了一群可爱的小伙伴,他们想带领大家一起到动物园里去和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交朋友,你们想去吗?看,小伙伴排着整齐的队伍正等着你们呢!(课件出示小伙伴整队报数图。)

1、请第一组的小朋友来学着他们的样子报报数吧。

2、今天,晶晶想给我们做导游。

她排在小伙伴中的第()?

3、参加报数的小伙伴一共有几人?(10人),最后一位小伙伴排在第几?(第10)。

4、这两个“10”一样吗?

小伙伴们对我们的回答非常满意,那好,我们跟着晶晶出发吧!

【设计意图:整理和复习是小学数学的第一个重要内容,是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是建立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创设一定的情景,使学生有兴趣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运用规律 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鸽子图。)

小伙伴们带领我们到的第一站就是鸽子乐园,看,动物园的草地上停着好几只洁白的鸽子,你能根据图意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吗?

(5+4=9 4+5=9 9-5=4 9-4=5)

观察这四道题,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用了5、4、9这三个数,同用了9可以分成5和4的组成。)

2、看完了小鸽子,小猴子坐游船来迎接我们了。小鹿还给我们带来了牛奶。1.出示第3题情境图。

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说说图意。⑴独立列式计算。

⑵反馈说理,为什么用加法或减法计算,你是怎么想的? 2.口算比赛。

观看了好几种动物,小伙伴要求和我们进行口算比赛,我们来试一下,看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屏幕出示教课书第81页第5题)3.找规律填数

动物园里的小动物听说我们小朋友来看望他们,一起来迎接我们了,瞧,小动物们正在做“数字接龙”,我们也一起参加吧!(出示第6题情境图。)

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找规律。

(第一排是依次加2;第二排也是依次加2。)

小猪为什么回答不出来?你能帮小猪回答出来吗?(9+2=?)

给回答出来这道题的小朋友挂上“智慧”奖章,并说这道题以后还要学习。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拓展性的练习题,是对20以内进位加法的提前孕伏。第一排学生练习时不会有困难,重点是第二排,这里让学生感到10以内的加法不够用了,由此产生认知冲突,为后面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作好心理准备。】

(三)课外拓展 小结课堂 教课书第81页的思考题,请小朋友们课后去完成,相信大家会用自己的智慧去完成的,看谁最先告诉老师?

今天,小朋友们和十个小伙伴一起游玩了动物园,学到了这么多知识,发现了这么多规律,想对小伙伴们说些什么呢?

九、作业设计

1、填空。

(1)、比7多1的数是(),10比8多()

(2)、写出比9小的数()。(3)、把5和2和起来是(),它比2多()。(4)、10可以分成()和()。

2、根据8、2、6这三个数字写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

——————

——————

—————— 3、看图列式

OOOO

OO

OOOO

()O()=()

十、板书设计

十一、镇街交流意见

十一、教师使用体会:

问题研讨:

1、数学复习如何达到有效性?

2、如何让优等生在复习中保持新鲜感?

参考资料: 著作类

教学反思十三 篇9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4)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5)能正确使用弹力测力;

(6)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7)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8)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9)知道摩擦力的利与弊;

(10)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等概念;

(11)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12)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13)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14)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4)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5)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6)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7)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8)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9)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10)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单元重点、难点

1.重点

(1)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3)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2.难点

(1)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自制弹簧测力计;

(2)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课时安排

本章共分五节,建议9课时。

第一节 重力1课时

第二节 弹力1课时

第三节 摩擦力1课时

第四节 杠杆1课时

第五节 物体的惯性1课时

复习和总结4课时

教学反思十三 篇10

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其战略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更清楚地了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背景及其重要性, 我们有必要先来梳理一下近年来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和重要举措。一方面, 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并多次做出重要指示, 强调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地位。2010 年,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2012 年9 月, 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在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进程中, 加快教育信息化既是事关教育全局的战略选择, 也是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紧迫任务。”2015 年5 月, 在山东青岛召开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表示:“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 以教育信息化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 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而刘延东副总理再一次强调了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理念、模式和走向产生的革命性影响, 并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若干意见。另一方面, 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 已将教育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并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对其进行战略部署, 形成了从顶层设计到重点工作的推进思路和制度措施。2010 年, 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 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并明确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并首次在国家战略规划中将教育信息化单列一章对其进行全局性的规划和部署。2012 年, 为落实规划纲要中关于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要求, 教育部组织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 》, 对下一阶段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战略、发展任务、行动计划和保障措施等做了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为进一步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 教育部于2015 年9 月又发布《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 (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 对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发展从方向引导到具体实施都做了详细安排, 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推进确立了具体的实施策略。

由上可见, 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不断被提升, 其发展处于一个全新的阶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O) 曾提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发展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起步、应用、融合、创新[1]。国内赵国栋等人也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有过划分:投资或启动阶段、技术学习和适应阶段、控制阶段和战略融合阶段[2]。不论哪一种观点, 不可否认, 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发展正处于“应用整合”向“融合创新”推进的新阶段, 其显著特点和发展要求就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融合创新”是当前乃至下一阶段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词, 它涉及深层次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 (何克抗) [3]、教学上信息技术深度渗入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管理上变革组织结构 (杨宗凯) [4]、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等内涵 (余胜泉) [5]。因此, 深入融合和模式创新是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选择。

二、“指导意见”背景下基础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理念

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是学校信息化, 而学校信息化的核心和重点在教学信息化。从变革的角度看, 课堂教学是学校变革的核心动力, 对学校的根本性变革起着重要作用, 学校变革应该从课堂开始[6]。因此, 做好教学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一项基本工作, 也是重中之重。虽然“指导意见”对整个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工作做了全面部署, 有基础资源建设方面的目标, 有管理方面的信息化建设任务, 也有体制改革的要求, 更有课堂教学信息化的实施意见。但本文立足于课堂教学的角度, 聚焦于课堂教学信息化的发展对“指导意见”进行解读和分析。

“十二五”以来,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教学应用也迈向更深层次, 教学信息化程度普遍提高。以“三通两平台”为主要标志的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学校的网络教学环境大幅改善, 全国中小学校互联网接入率已达83%, 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73%。优质数字资源日益丰富, 信息化教学日渐普及, “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格局已初步形成[7], 网络学习空间在教学、学习、教研中的应用得到广泛关注, “微课”、“微视频”等大量数字化教育资源在教学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也涌现了一批信息化教学新模式。这些成果为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入应用和融合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也为促进教育变革起到了很好的支撑和示范作用。同时,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 教学信息化虽然取得显著进展, 但依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其发展程度与社会的需求和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仍有明显差距。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教学信息化的普及程度还有待提高, 应用层次还有待深化, 教学模式创新依然乏力, 信息化对教学的革新作用还远未实现。

基于这些现状和问题, “十三五”期间推进教学信息化工作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通过对“指导意见”的学习和解读, 我们能深入地理解教学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和行动指南。

(一) 教学信息化核心目标解读

根据“指导意见”的部署和安排, 教学信息化应以应用为导向, 以“深化应用”和“融合创新”为原则, 以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教学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为目标, 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在教学中的深入应用, 加快教学方式和教育模式的创新, 形成一批有针对性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学生信息素养的显著提升。

(二) 教学信息化主要任务分解

基于上述目标, “指导意见”为教学信息化的深入开展进行了全面的部署, 提供了行动指南和实施路径。概括起来, 教学信息化的主要工作和任务可以从课堂教学环境构建、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和创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几个方面来展开。

1. 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特别是个性化学习环境的建设。在“十三五”期间, 要基本实现各个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与网络教学环境建设以及便捷灵活、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积极探索构建以“智能化、个性化、泛在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课堂环境。

2. 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全面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 吸引各方力量参与资源建设与开发, 学校要积极实施“以用带建”, 鼓励教师根据实际需求和教学实践设计与开发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如近年来开展的“微课”、“微视频”等活动已经开始了尝试与探索。

3. 深化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互动, 创新信息化教学模式。这是教学信息化的重点工作。“指导意见”要求继续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 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 推动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常态。在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方面,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 探索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 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在教学互动和交流方面, 深化网络学习空间的普及和应用, 利用其实现家长与学校、教师的联系以及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分析, 依托网络学习空间逐步实现对学生日常学习情况的大数据采集和分析, 优化教学模式。

4. 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学生信息素养。“指导意见”把大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 特别是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与学科教学培训紧密结合, 有针对性地开展以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为特点的课例和教学法的培训, 培养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情分析、个性化教学的能力, 增强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 使信息化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常态。”[8]同时, 通过信息化教学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基础教育教学信息化实践策略

教学信息化是指在教学中全面应用信息技术, 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要素进行深层次融合, 从而实现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等多方面的创新, 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目标。毋庸置疑, 实施和发展教学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 除了国家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制定和行动努力外, 中小学校以及教师个体也是其关键主体。因此, 在基于中小学校的实践思维中, 应该将教学信息化视作从学校组织到教师个人的一体化工程。

(一) 学校组织层面的顶层设计与制度、环境保障

学校是教学信息化实践的基本单元, 也是教学信息化实施的“最后一公里”。在学校这个组织单元中, 其政策、制度、环境都对教学信息化的实施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在学校层面, 学校领导 (或决策层) 要采取积极的行动和合理的策略来支持教学信息化的深入, 具体可以从科学的顶层设计、资源环境和激励机制的创设、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的培养等几个方面入手。

1. 做好顶层设计, 制定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整体规划, 确定教学信息化的行动纲领

教学信息化的普及和应用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 并不是在短期内能实现突破和变革的。由于它涉及多个要素, 也涉及学校和教师的核心理念和长远利益, 因此学校要摆脱以往游击式、应付式、被动式的跟风模式, 转而对其进行合理规划、统筹发展, 从发展大局和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本校的信息化战略, 主动应对教育信息化的挑战。在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中, 立足点及其核心任务应是教学信息化, 即通过教学信息化带动学校的教育变革和整体发展, 其内容应包含教学信息化推进的目标、任务和行动计划。在确定教学信息化的行动纲领时有几点需要重点考虑:

扎根实际, 确定共同愿景。学校应根据本校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 找准问题和着力点, 在全校师生中确定统一的目标和行动。

渐进发展, 制定行动步骤。合理制定教学信息化发展的实践步骤, 有计划地推动教学信息化的渐进发展, 详细规划实践路径和时间阶段, 谨慎跳跃式发展, 切记不可盲目跟风。

鼓励应用, 形成制度保障。要为课堂教学信息化的实践行动提供制度规约和激励机制, 保障教学信息化的持续推进。

2. 完善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 尤其重视优质资源的引入及校本资源的开发

经过“十二五”建设, 各中小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已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然而, 在新的发展阶段, 各学校仍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投入、企业支持、区域建设、学校自建等多方力量, 形成合力, 进一步完善校园宽带网络以及网络教学环境建设, 尤其是注意搭建网络教学平台, 为教学信息化的深入应用提供良好的环境。

在基础环境建设的同时, 优质资源的引入和校本资源的开发也是开展教学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我们知道, 教学信息化是通过各种数字化资源的广泛应用才得以实现的, 因此, 中小学校应在国家“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资源建设机制中积极行动, 一是积极引入外部的优质资源, 为学校、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二是充分发挥本校的作用和优势, 组织本校教师基于教学实践开发和建设符合本校特色的数字化资源。

3. 积极组织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项目, 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教研活动

教师是教学应用和教育变革的基本保障和关键要素, 历史上每一次教育变革都非常重视教师这一要素。教学信息化的推进和发展更应强调教师能力的提升和教师作用的发挥。中小学校应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帮助教师提高其信息化教学能力, 一是有计划、分阶段地组织本校教师参加国家、省级、区域各个层次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项目和师资培训, 支持教师参与各种研修学习;二是在本校内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实践反思为特点的课例和教学法研讨, 重点培养教师有特色、有创新、有实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特别是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情分析、个性化教学的能力。

4. 加强应用支持, 注重信息化教学实效以及教学信息化的常态应用

“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是“十三五”期间教学信息化的重点任务和必然趋势。中小学校应认清形势, 主动适应和积极推广信息化教学, 通过多方位的支持策略推动其普及应用。一是营造氛围, 充分利用教学研讨、评奖评优、组建共同体等活动让全体教师参与其中, 可以通过树立典型和评选优质课等活动创造良好的教学信息化应用氛围;二是制度保障, 依据学校的实际和发展目标, 确立信息化教学行动的制度规约和奖励措施, 如将信息化教学能力纳入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考核评优等的条件, 为实效好的、经常用的教师给予适当奖励和支持;三是提供教学支持, 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难免遇到疑惑、问题甚至矛盾和冲突, 学校应为教师的教学信息化实践提供教学、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体系, 如在学校安排专门的教学信息化应用支持人员 (包括教学支持和技术支持) , 用以辅助和指导一线教师教学信息化实践。

(二) 教师个体层面的实践探索与反思、创新

教学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发展。由于传统教学工作的封闭性, 教师的教学实践往往带有极强的经验主义色彩, 在技术的创新应用和教学的革新上往往难以突破, 甚至举步维艰。即便是面对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 他们也只是限于对传统教学的强化。同样, 在教学信息化的深入推进中, 教师作为直接实践者, 其理念、行动、能力都直接影响了其效果和可持续发展。因此, 从教师个体层面探讨教学信息化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作为教师个体, 首先要认识到信息化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并不断适应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教师角色要求, 主动应对教学信息化的挑战, 从而实现自我的不断提升及职业发展。具体来看, 教师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付诸行动和思考:

1. 通过参与培训与实践反思, 更新自我教学理念, 提升个人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师个体的教学理念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决定了教学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存在和延续, 而这些提升有赖于外部的支持和主观的实践思考:

在外界支持方面, 培训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国家已实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 各地区也针对中小学教师开展了多轮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 其中包含了理论学习、案例研讨、示范演示等内容。教师应充分把握这些机会, 通过参与培训有效地吸收新的教育理念实践模式。

在个体主观努力方面, 教师的实践反思对其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 如何有效地反思呢?以下几个问题可以帮助教师建立起反思框架:首先是对当前教学现状和教学信息化发展趋势的理解和思考, 如对当前教育改革趋势的认识以及教学信息化内涵和作用的思考;其次是对教学的信息化处理以及融合过程的合理设计, 如怎样结合自己的课堂和学生实际来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 重点是怎样利用信息化手段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实现新型教学理念;最后对教学信息化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归因和有效地解决。通过这些反思, 可以促进教师对教学信息化的本质理解, 促成新的实践模式的生成。

2. 结合教学实践, 设计与开发针对性的数字化教育资源

虽然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建设, 数字化教育资源日益丰富。但是, 随着“班班通”、“堂堂用”的普及, 面向学科教学的适用、好用、易用的教学工具和优质教育信息资源仍然匮乏[9]。当然, 造成这些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资源基础薄弱, ;二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尚未完善, ;三是资源建设主体单一, 尤其是一线教师在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中参与不够。因此, 教师个体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方面大有可为。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的深入,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开发并非“高大上”的难题, 教学信息化也并非完全要依赖于外部资源,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践特别是针对个人的教学情况, 开发针对性强的、有特色的、个性化的资源, 这些资源的实用价值和易用性往往比外部资源更好。比如, 近年来, 已有不少教师参与到“微课”、“微视频”的建设中来, 也有不少教师结合网络平台开发了校本课程资源。

3. 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 探索信息化教学新模式

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的影响, 在教学中的核心体现是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信息化绝不是利用信息技术来巩固和强化传统教学, 而是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 实现教学理念、教学目的、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的变革, 首当其冲便是改变目前在教学中常见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教学模式。因此, 教师在教学信息化实践中应重点探索推进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融合互动的方式, 积极尝试新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应用带来的教学模式创新, 如数字化教育资源支持下的情境探究模式、移动终端支持下的一对一数字化教学模式以及基于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的个性化教学模式等。

四、结语

在新一轮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中, 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核心和重点是教学信息化。而根据“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 教学信息化应以“深化应用”和“融合创新”为原则, 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实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在这一目标指引下, 中小学校当前主要面临从课堂教学环境构建、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和创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等几个核心任务。因此, 对于中小学校而言, 需要将教学信息化视作从学校组织到教师个人的一体化工程, 从而在实践上开展组织层面的顶层设计与制度、支持与保障和教师层面的教学应用、反思创新等信息化发展策略。

摘要: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其核心是学校的教学信息化。基于对《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解读和思考, 本文对“十三五”期间教学信息化的核心目标和主要任务进行了分析与阐述, 并从学校组织到教师个体两个层面对教学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提出了若干对策。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目标,任务,策略

参考文献

[2]赵国栋, 缪蓉, 费龙.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 2004, (4) :19-24.

[3]何克抗.学习“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J].中国电化教育, 2012, (12) :19-23.

[4]杨宗凯.解读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4, (11) :3-9.

[5]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J].中国电化教育, 2012, (5) :5-14.

[6]邓凡.课堂教学:学校变革的核心动力[J].教育导刊, 2010, (11) :20-22.

[7][8]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16/s3342/201509/t20150907_206045.html.

上一篇:慈善个人事迹材料题目怎么写下一篇:公路工程施工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