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声音散文(精选4篇)
九月,先生的外公去世,我和他回了趟老家射阳湖。
秋高气爽,风清云淡。我们最喜欢静坐在湖边,沐浴着轻盈的湖风,静观远处渔帆点点,静听身旁鸟雀鸣啭,让卸掉了所有压力的自己,静静地在时间与空间无垠的隧道里穿行……
九月,是射阳湖最美的季节。那一湖的秋水,依旧是澄澈见底;那湖滩的芦苇,依旧是雪白浩荡;那湖畔的垂柳,依旧在袅娜迎人,在微风的吹拂下,柳条轻轻拨弄水面,水面泛起了鱼鳞似的波纹,是那样的温柔,那样的恬静。正所谓: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范仲淹《苏幕遮》)不远处,湖面上漂浮着一叶叶渔舟,船上的人有的在撒网打鱼,有的在淘米洗菜,有的在濯衣晾晒……还有更远的地方,芦花深处飘散着袅袅炊烟,炊烟掩映着几弯小小村落,村落里显现着隐隐绰绰的人影,宛若一幅淡雅清丽的山水画卷。美丽的射阳湖,就像母亲一样养育着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哺育着这里勤劳淳朴的人们。
这清澈又恬静,美丽又宽广的湖滨,孕育着天地之间的静谧之美,在我的眼睛里,在我的胸臆里,尽成了无限美丽的诗篇,令我迷醉。这是久居都市的我们平时无法欣赏到的风景。
我们沿着湖岸漫步……秋天在这自然纯朴的环境里,刻画出最动人的小野花,这些我曾经多么熟悉的,可爱的小野花呵,五色缤纷,温润而细致地散落在湖岸边,田埂上,展示着生命的力量。这里秋天的主题应该是那些水稻,站在田埂间,远远望去,田里的水稻尚未收割,有的刚刚吐穗,有的已经半熟,于是,一块浅绿,一块嫩黄,相互交错着,连绵着……一种丰厚而浪漫的悠闲气息正充满在空气里。稻田旁有大大小小、错落分布的鱼塘,其中有一块是他外公的,这里――曾是他生前最流连的地方。鱼塘里,鱼儿此刻正在快活地舞蹈,甲鱼则在悠闲地散步……每当晨曦初露,抑或夕阳西下,由于光与影的折射,稻田和鱼塘,在晨与昏的色彩变幻中熠熠生辉,时时显露出的蓬勃繁盛之美,相比起韶光已褪的外公,这美景――远远超出了我们感官所能承受!
在这里下河平原的一隅,在他外公静默的坟地前,我们在学着聆听土地的声音。虫唧、鸟啭、鸡鸣、狗吠,草木萌发的微响,乃至鱼儿跳出水面的清音……土地的声音!这也是久居都市的我们平时无法聆听到的声音。我想,这些不同的语言所形成的土地的声音,是人世间最完美的天籁,正是我乡我土绵延不绝的声音!他的外公至死都不愿离开故土,是否就是迷恋这土地的声音?一方新冢,与鱼塘相伴,达成了他人生最后的愿望,他更愿意在这片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土地上安眠。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那是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如今,由于人们都向往都市的繁华,越来越多的人远离了土地,太多太多的人逐渐遗忘了土地的声音,他外公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着对土地最后的坚守。因为:土地,是人类永远的`根。人们呵,请不管离开土地多远、多久,都不要忘记了故土的呼唤,土地的声音。
土地的声音,也正是大地的呼吸,大地沉着而规律地吐纳着气息,各种动植物混合的气味,天地河流自然的味道,芬芳隽永,质朴清新……因这大地的呼吸,支撑着我们的心灵,正在我们的血液里氤氲,正在我们的灵魂里弥漫……我们追寻这声音,沿着乡间小路一直向前走去。
仿佛,我已看到我的祖先们,千百年来,在这块广褒的土地上,辛勤地耕田犁土,流血流汗,毫无怨尤,默默奉献。他们终日面对土地,背对苍天,种植稻米,养植鱼虾,换取微薄的生存所需。沧海桑田,痴心不改。一辈辈,一代代,我们的祖先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演绎着亘古不变,生生不息的平凡故事,而这也正是他们所追求的生命意义的全部。
人们用自己无意的哭声向这个世界宣布自己的到来,又在亲人朋友的哭声中向这世界挥手作别。人们来到这个世界,就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并且有许多声音相伴终生。(当然也有些人一辈子都听不到什么声音。)声音无处不在,就像人们所需的阳光空气一样。
婴儿的时候,我们用哭声表示我们的一切没有满足的愿望:饥饿、痛苦、无助、我们用耳朵搜索所周围的一切声响,有许多声响让我们好奇、惊奇、惊吓,不知那声响来自何处?逐渐的我们不再是只会用哭声表达自己的婴儿。我们学会了咿呀学语,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虽然我们也会发出哭声,但我们也会发出甜美的笑声,尤其深夜的睡梦中我们会让父母听到我们的欢笑声;当我们会张口喊爸爸妈妈的时候,我们的爸爸妈妈是那么的开心。我们也享受着父母无声的关爱,诸如夜晚父母为我们重新盖好的我们不知什么时候掉下的被子。逐渐的我们也能够识别很多声音:羊儿的咩咩声、猫儿的喵喵声、狗儿的汪汪声、鸟儿的鸣唱、雨点的滴答、天空的雷鸣、各种车辆的鸣笛、也许有些声音还是我们的引路人,顺着一些声音,我们找到了想去的地方、见到了想见的亲人。逐渐的我们也识别了父母的责骂声、呵护声、夸奖声……当我们渐渐长大的时候,尤其作为男儿身,爸妈会告诉我们:男人的哭声是不能让别人听到的。男儿再痛苦也只有忍耐,是不能随随便便的哭的。哭已不属于男人,而成了女人的专利。逐渐的我们也更懂得了哭声的一些具体含义。我们也听到过成功时的人们的鼓励的掌声、欢呼声、尖叫声,和失败时人们不理解的埋怨声、责怪声。
夜里我们可以听到亲人睡眠时均匀的呼吸、或是一阵一阵的鼾声、或是有意思的呓语、或是梦中受到惊吓发出的呼喊声;偶尔的还会听到醉汉在街上胡言乱语或不堪入耳的`谩骂声;或是谁家婴儿的啼哭声;或是雨点敲打雨搭的嘀嗒声或是急促的噼噼啪啪声;清新的早晨我们或是在亲人的呼唤声中从梦中醒来,或是被一阵闹钟的声响唤醒;也或是他人婚庆的鞭炮声把我们唤醒;也曾听过疾驰而过的消防车长啸声;也曾听过城市里的洒水车不同时期放的音乐;还有救护车有节奏的鸣叫;也曾听到从前的火车行驶时有规律的哐当哐当声和行驶到路口前长长的鸣笛声;也曾听到摆渡者用竹篙或是摇橹是拍打着水面时发出的声音;春天里可以听到林间的鸟的鸣唱,和池塘里的蛙鸣,当然春雨后的早晨也不时会听到清脆的柳笛。但是却听不到润物的细雨声;布谷鸟鸣唱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春天已渐渐离我们远去;夏夜里我们听到了蝉儿的鸣唱;夏夜里也听到了路边呼呼啦啦的麻将牌的声响;走进田野也能听到雨后的秋作物拔节的声音;秋天里我们更多的听到的是商声;秋日的乡村,听到最多的是农人们拿着农具捶豆秆的簌簌声,也能听到草丛里秋虫的呢喃,也能听到骤雨打新荷的的声音;更喜爱听着脚踩着落叶发出的沙沙沙的响声;冬天里听到最多的是呼呼作响的风声以及雪花飘落在枯叶的声音;雪后的早晨,是谁在拿着铁锹铲除积雪,或是拿着扫帚在扫出一条路来?
寂静的教室里我们可以听到针落地的声音;喧闹的街市上有谁能听到我们的读书声?通过电影或电视,也听到过荒野的狼嚎、受到惊吓的嘶喊、冲锋时的号角、枪声、哨声、隆隆的炮声;还有甜美的歌声、朗朗的笑声、凄楚的抽泣声;清晨,走进广场,我们会听到甩鞭的声音,和陀螺被抽打的声音,或是空竹爱好者抖空竹的声音;也会听到萨克斯手吹奏的美妙动听的乐曲;还有练声的人们发出的咦、啊的声音;走在街头,也会听到吉他歌手自由的弹唱,或是流浪艺人在朗诵自己的诗歌;每天早上或晚上,官场物的爱好者也会随着不同的乐曲跳着不同的舞蹈;喜欢唱歌的人么也会每天在音乐老师的伴奏下对着歌谱唱着那经典的歌曲……寂寞的时光,有谁愿意聆听我倾诉的心声?忙碌的生活之余,我们何曾听过小河潺潺的流水声?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日新月一异,自然行政村的一个个消失,那些曾经熟悉的深巷的犬吠、池塘里雨后的蛙鸣、沿街的叫卖声、清脆的波浪鼓、磨剪子抢菜刀的吆喝声……还有许多我们儿时那么熟悉的声音,也都将离我们远去。久居城市里,我们会听到夜市摊或是那个街道发出的“五香兰花豆,味道好得很”的叫卖声,也会听到不同调门的“谁要咸鸭蛋”的吆喝声;不同城市里收破烂的也会用不同的声音提醒人们:我们这儿的收破烂的会用不同腔口吆喝:“谁卖破烂儿?”而在洛阳,那儿的收破烂或是拉着架子车,或是蹬着三轮车,手里拿着拿拨浪鼓来时不时地摇着提醒人们,不仅省去了口渴,同时也给这个城市又增添了一种宁静。晚饭后的广场上,是谁在甩着长长的鞭子发出清脆的声响?也曾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也曾留得残荷听雨声;逐渐地人们习惯了周围的声音,铁路两旁的居民习惯了火车的长笛;机场附近的人们习惯了飞机升降时的轰鸣;临街的人们习惯了清晨的叫卖声;和货郎的吆喝声;在单位我们习惯了同事之间的彼此问候的话语、习惯了上司的批评和表扬,孤独无助时陪伴我的有收音机里的歌声、琴声;路过校园我们会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和那纯真的童声;走进山林,我们可以听听那小溪的流水,和林间的鸟鸣,也可以放声高呼,听听自己的回声;可以细细品味那首美妙的乐曲《寂静山林》;可以更深刻的感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佳境。漫步海边我们可以聆听大海的轻细呼吸,或是澎湃的心跳。可以听听那暴风雨中海燕的鸣唱;曾记得深夜里偶尔听到谁拉的小提琴《三套车》的琴声;也记得工地旁谁家传出的熟悉的《致爱丽丝》的钢琴声。很想听听花开的声音;很想听听夜半的钟声;很想听听沙漠里那一串串驼铃声;很想听听那阵阵鸽哨;很想听听雪地里吱吱吱的脚步声……也曾听到过不少次次防空警报的长鸣,每年的九月十八日那天上午十点以后,全国每个城市都会响起几个周期的防空警报。那悠长的嘶鸣让人们永远记住这个让每个中国人都铭记在心的国耻日。更让人们牢记那段屈辱的历史,从而更加发愤图强。当然还记得那5月12日下午两点28分为祭奠汶川地震中遇难同胞一周年响起的防空警报。
“你就听那鸽哨声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笃笃笃笃……笃笃笃笃……’从你头顶上空落进你耳朵里,声音又美又凄凉。”这是秦思源对1990年代初北京最深的印象。
那时的他并不知道20多年后,他会为了一间“北京声音博物馆”,满北京寻找、录制鸽哨声。
如果说北京的历史是由很多碎片拼成的一幅画,秦思源在做的“北京声音博物馆”就是要去打捞、复原已经式微或遗失的老北京声音,把这块写满声音的记忆碎片重新放回拼图中去,让人“听见”更整体的北京城风貌。
其中有些声音,即使你已在北京生活多年,也可能从未听到过,甚至看名字都无从判断这是什么,比如:虎撑、唤头、唤娇娘、对君坐……
“蛤蟆骨朵儿——大田螺蛳——”
“50年代前”、“春”、“日”、“晴”,走入北京声音博物馆,在电脑触摸屏的左侧点选好年代、季节、时间段、天气,再按“播放”键,耳边响起了卖糖葫芦的声音:“来——冰糖葫芦哟——冰糖嗒!刚蘸得!”还有一阵轻微得若有若无的和煦风声。
如果把“春”换成“秋”,你会听到卖秋海棠和柿子的吆喝声:“哎——没有虫的海棠哎,多给嘞”、“赛糖的柿子像喝了蜜呢”。
再换成“夏”,是一串响亮的叫卖金鱼声:“大——小——嗨小金鱼儿嘞——蛤蟆骨朵儿——大田螺蛳——”秦思源解释说,“蛤蟆骨朵儿”是老北京方言,说的其实是蝌蚪。
北京声音博物馆位于史家胡同博物馆内,是间小小的馆中馆——超过三人便觉拥挤的房间里居中放着一台电脑,墙壁上挂着六台立体声环绕音响,就是这个馆的全部硬件了。
电脑屏幕上的“年代”这栏,有“50年代前”、“50年代到80年代”、“80年代后”三个选项。但实际上,目前秦思源和他的团队收集、还原的一百多种声音全都来自1950年代前,1950年代后的北京声音,他们还没来得及录制。
虽然音频数量不多,但当你站在馆内,把这100多种声音一一听完,会有一瞬间恍惚,以为自己站在遥远的民国甚至是清末年间的北平街头,听小商小贩走街串巷、吆喝赚钱,看胡同人家买菜染衣、补锅修碗、养鸽饲鱼、平淡度日。
听着声音,过日子
“老北京人会听着声音,过日子。”秦思源说。
清晨,当水在水车里摇晃的“咕咚咕咚”声响起,居民就知道一准是卖水的来了,纷纷拿桶出去接。
当“西红柿哎、蒜来哎、韭菜、西葫芦嘞、洋白菜耶、夏冬瓜、胡萝卜、扁萝卜哈,嫩了芽的香椿、腌雪里红哎、腌疙瘩头哎”的唱腔飘来,不用说,那是卖菜的经过,在用好嗓子招徕顾客。会把货品唱出来的还有春日早起卖花的后生,“玉兰花来,茉莉花——”一喊出去,半条胡同都能听见。
“酸梅汤,桂花味,喝到嘴里面冒凉气,又解渴,又带凉,不信您就弄碗尝,大碗的酸梅汤来,俩子儿一碗。”夏天中午,卖酸梅汤的叫卖勾得人唇齿生津。他们一手拿着“冰盏儿”,边吆喝边掂碗打节奏。所谓“冰盏儿”,是用生黄铜制成外面磨光的碟形碗两只,夏季时除了卖酸梅汤的,其他卖冰镇果子干、红果糊子膏、雪花酪的都用这个小响器来吸引顾客。敲打时,两个碗摞在一起,夹在手指中,相互敲击,“嘀嘀、嗒嗒”声像露水一样清凉。到了下午,叫卖声更多,“修鞋补鞋——修理皮鞋——”,“修理雨伞——旱伞——”尾音都拖得格外绵长。深夜,会听见“硬面——饽饽!”的厚实声音,反反复复就这一句。硬面饽饽是一种形如烧饼,里边有馅的点心。那时候北京人晚上好搓麻,打到12点,一看这么晚了,得,买点饽饽吃完再打。
“好多声音已经没喽”
北京声音博物馆里的很多声音是秦思源找阿龙录的。
其实,花开花谢,都是一种无言的诉说。――引
已经很久不曾写字了,今天写来竟有些久违的感觉。于我,留下的那些文字,必然是内心存在感悟或存在认识时,文字便相应而生。相反,平静的日子平静的心,我从不勉强自己去写文字。那天看到一朋友写下“素心已闲”,我想心闲也是一种安静,一种安逸。其实拥有了一份安静挺好,只是一个人若是安静得太久,常常又会生出些许不安分来,这应该算是最真实的生活吧。
以前看到过一篇春暧花开的文章《聆听,花开的声音》,读来感觉甚好。昨日不经意间看到春暧花开的首本文集正在预售中,而文集的名儿正好是《聆听,花开的声音》,一时内心突然挺感动于这几个字,思绪瞬间在这样的感动中荡漾开来。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或热烈或平淡,但凡能够在岁月中去聆听花开的声音,挺好!
首先说说春暧花开这个笔名吧。春暧花开,给人直觉的感官效应便是春来花开,馨香阵阵,温暖四溢了。花开正是好时节,扎根泥土,亲吻蓝天,放飞梦想,多好!不是有海子的美好愿景吗?面朝大海,春暧花开。春暧花开,我其实并没有过多地去深究这名儿的意义,我想每个人自己的笔名肯定会有其相应的意义,我想春暧花开取此笔名或多或少也有点海子的思想意愿吧。春暧花开,花开春暧。
我和春暧花开本人并不熟悉,但我熟悉于她的文字,因为她优秀的文字,我记住了春暧花开这个名字。我想,许多热爱文字的朋友或许对春暧花开都并不陌生吧。网络里,春暧花开的文字遍布各处,她优秀的文字是大家一致喜欢与认同的。当春暧花开的首本文集《聆听,花开的声音》面向读者,一瞬间我忽然觉得:聆听花开的声音,其实是有许多喻意的。
也许各人各想法吧,一如我,我给我的文集命名为《韶华耀事》,那些岁月中的忧喜悲欢,都是年华里的耀事 ,终会沉淀成我们生命中不可抹去的真。春暧花开的文集《聆听,花开的声音》,既是符合了她的笔名,同时恰恰写出了她那文字像花儿一样――静静地绽放,默默地传送芬芳,去渲染与点缀春的韵味而无怨无悔。另一方面,这让读者通过《聆听,花开的声音》,去领略与认识一个热爱文字的女子的心灵心境与思想,这不得不说是人生的一种收获。《聆听,花开的声音》,在更大程度上正是对生命种种的感悟与诠释,我只所以为之感动,正是因为此。其实,读她的文,正犹如聆听花开的声音!
聆听,花开的声音,这是一种安静。记得自己写过一说说“如果想念有了声音,必然是一朵花儿开放的声音。”当时有一朋友石桥问我:要有多静才能听到花开的声音? 我回答他说问心,心静的时候,自然能够听到花开的声音。春暧花开不也在聆听一朵花开的声音吗?繁华喧嚣的生活,要想聆听花开的声音,没有安静是不行的。所以我想能够聆听花开的声音的女子,必然是一个安静的女子。其实,花开花谢,都是一种无言的诉说。若是你懂,无语胜似有语;若是不懂,再多的语言也显苍白。只有那个惜花且安静的女子,才能聆听到花开的声音,并且懂得花之语,心之声。
聆听,花开的声音,这是一种优雅。闲适的心,聆听一种花开的声音,其实,花有花的语言。这让我的脑海中不禁浮现:暧阳初升,晨露略散,一素衣女子,怀抱日记却闭目于花下,闻得花香,聆听花开。此时,花香便入了肺腑,花儿,也便入了心。记忆,从此便定格了。
聆听,花开的声音,这是一种细腻。 聆听花开,不仅是情感的托付,而且是心灵的释放,更是思想的放逐。这样的生命无异是盈实又富有诗意的。此时,在我心上,似乎走入那么一个情感饱满且心思细腻的女子,忘我的投入,细微的捕捉,花开的声音,便却记在了心上。
聆听,花开的声音,这是一种明媚。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春暧花开,一切尽显生机。在这样春意盎然的时节,心儿是放飞的,是明媚的,是温润的。此刻,聆听一朵花开的声音,内心便溢满了快乐与欣慰。是的,有谁不喜欢春天呢?又有谁不热爱花开四野的自然?!
聆听,花开的声音,这是一种从容。花开花落皆自然,聆听一朵花开的声音,在自己的`文字里,在记忆的长河里,保留一份生命的纯真。若是当真喜欢那花儿,悄悄收藏于日记,等待它年翻开书页,目之所及隐隐又听到那花开的声音,依然是感动在心,感恩油然而生。花开花谢,四季更迭,怀着欣赏与感恩的心,生命便也释然了。
聆听花开的声音,其实也是在聆听内心的倾诉。聆听花开,感悟一种别样的情怀。 生命,都是在成长成熟中逐步走向完善。同样,热爱文字的女子,把花开的声音铭于心上,留于纸上,也算作是生命的一份拥有不是吗? 那就以春暧花开的文字做此文的结尾吧。一直以来,喜欢以一颗澄清的心,低眉于文字中,在属于自己的那半亩花田,将心灵的感悟,眼中看到的美好一一捡拾。与文相依的日子,是如此的让人心动,天是蓝的,花儿是馨香的,草儿是嫩绿的,在文字中,你可以尽情的观赏山河美景,倾诉着人生的悲欢,可以将生命的过往一一铭记,待到有一天,坐在老去的时光里,轻轻翻阅这留在发黄扉页上的点滴,谁能说不是一种美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