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2024-08-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篇1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

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临翔区南美乡九年制学校教师:何兴彩 邮编:677004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何兴彩

临沧市临翔区南美九年制学校 677004

【摘要】教会学生提问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切入点,教会学生会提问是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本论文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打破“权威”培养问题意识;“巧激妙引”培养提问兴趣;教给方法,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 提问能力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从疑问和惊喜开始的。”法国著名文学家巴尔扎克指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义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明都应归功于此,而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逢事问个为什么。”可见不问一个为什么,什么东西也学不到。提问,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标志,是打开向有效、有意义学习的金钥匙。不论是研究活动还是学习活动,学生必须提出有一定意义和创造性的问题,如果只会解决教师提出的或书本中的问题,那并非真正的自主学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学会“问”,让他们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据此,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打破“权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从而也就无从发现、无从探究、无从研究。但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因素阻碍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特别是教师和教材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地位。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使学生改变“教师和教材上的话句句是真理”的信念。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老师也会错,书本也不一定对,例如在教学四年级语文《两个地球同时着地》时:教师在课前对亚里士多德进行了大量的介绍,学生知道了亚里士多德是个伟大的科学家,在世界科学历史上有相当的权威,人们把他说的话“奉为真理“。而后和学生交谈: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科学”权威“,大家都信吗?学生的回答是”当然信,为什么不信呢?他可是科学家呀。“我让学生读完课文,他们焕然大悟,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科学家也会说错话。从而培养了学生敢于挑战权威,打破这种传统的”权威“意识。

其次是教师中要转变“传授者、管理者“的角色,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只有建立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才能勇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贯彻”民主原则“、”无错原则“、”激励原则“等等。帮助学生树立”人人平等“的思想,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提供”人人动手“的条件,给予”人人成功“机会。

二、“巧激妙引“,培养学生提问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老师,是一种求知的欲望,它是力求探索某些事物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培养学生提问的兴趣,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 学生提问的兴趣。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长期以来,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剥夺了学生质疑的权利。学生早已习惯“师传生受“,他们思考的问题是老师提出的或课本上的疑问,可以看出学生的依赖性很强,对事物不质疑问难,更不可能去探究。所以在学生学习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这就要培养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开发的去观察,去发现问题,然后能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首先,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把班上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优、差生搭配,以优带差,由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提出的问题具有实效性和创造性的可以得到”特别奖励“的待遇,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激发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其次,运用成功机制,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每周评出最佳质疑能手,并给予表扬。为了能提出问题,学生必须用发现的眼光来读书,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期待着解决问题。改变学习方式后,他们的提问兴趣在自主、独立、合作、探究中得到了培养。

第二是找准“切入点“,培养学生提问的兴趣。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欲望、兴趣不同,但只要教师”火眼金睛“,就能找到让学生快乐提问的”切入口“,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教师必须摸清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对症下药,扣住学生感兴趣的”疑点“,激发学生思维的”亮点“,填补最能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白,把准他们的思维脉搏,因势利导把握好问题的”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精心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发散性、探究性及有吸引力的问题,并使问题正好处于学生的”最感兴趣的发展区。如在教学四年级语文《她是我的朋友》一文,让学生先找出阮恒献血前和献血时有关神态和动作的句子,许多学生就很想问:阮恒为什么在输血时,突然啜泣并且用手捂住了脸?他摇头表示不痛,既然不痛,那为什么啜泣呢?为什么阮恒要竭力掩言不快”的感觉,疑问在有趣中激发,提问在乐趣中发展、在志趣中升华,久而久之,学生就越问越想问,越问越爱问。

三、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教会学生提问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切入点,要把提问内化为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部分,使提问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仅仅激趣是不够的,还必须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让学生懂得“向谁提问”、“提问什么”和“怎样提问”。要让学生清楚,提问不是无原则的乱问,而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方法一:在课题中提问。课题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缩影,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眼睛,经常推敲课题,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如《生命 生命》、《幸福是什么》、《梅花魂》、《钓鱼的启示》……这些课文的课题中就隐含着教学的重点和作者写作的目的,只要学生稍加注意,就能质疑:“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幸福是什么?梅花魂是什么?从钓鱼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学习,就能抓住重点句、关键词,步步深入,解决问题。

方法二:在预习中提问。从长远角度来说,引导学生课前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和有针对性的质疑,并带着问题预习,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是有积极意义的。在预习中教给学生适当的提问方法,犹如教师给学生指了一条杂草丛生的小径,但路上的困难由他们发现,也由他们解决。但教师只能适当的提醒他们,不要全指明,这样不利于他们去寻找问题。再让他们利用自己已经学到的知识去引导新知识。学习精读课文,可让学生从一组课文的导读中或习题中发现对课文有价值的问题。如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组课文的导读就有:学习这组关于读书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本组第三篇课文《走遍天下书为侣》的习题中可见: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游的理由是什么?作者“一遍又一遍的读书方法是什么“他读书的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在阅读课文中,可从预习提示发现文章要求掌握的重点问题……只要读懂学习组课文的导读、课后习题及预习提示就能发现相关的问题,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学习。

方法三:在课文的重难点处提问。中心句是全文的核心,提问的内容不应是杂乱文章的,而应是有参次、有针对性的。但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水平各不相同,所提问题的质量也不相同。如学生在学四年级语文《中彩那天》时,提问问题:①父亲中彩得了多少钱?②父亲用这些钱做了什么事情?③父亲为什么要把中彩得来的车还给库伯?教师就应引导学生比较哪些问题提得好,再让他们从文中找出中心句: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教师示范质疑:母亲为什么这样说?你对这句话有什么体会?通过教师多示范质疑:母亲为什么这样说?你对这句话有什么体会?通过教师多示范,多让学生比较问题的价值,使他们认识到提出问题要围绕中心。这样既培养学生多思的品质,有提高了学生善问的能力。此外,还可以教给学生在重点词、蕴含哲理的句或段中进行提问。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火花,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并在这样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起新的更高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法》熊开明编写,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观》任长松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篇2

一、教给学生会读书, 并且热爱读书

有的人说:“你说的话题是老生常谈。”我说不是的, 就现在绝大多数教师的做法和学生的学法而言, 教师不会教、学生不会学是普通现象, 我从三年级学生刚开始学此科目开始教到六年级小学毕业, 几个来回发现, 学生不乐于学此科目, 并且家长不重视此科目是普遍现象。就此现状, 我们怎样教会他们读书, 特别是会读《科学》书就显得很重要了。我的做法是, 每开一课, 必须让他们先读课文, 读后能提出问题, 提得越多越好。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通过读科学书, 孩子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并通过努力学习解决自己的问题后, 都非常高兴。长此以往, 孩子们由原来的不看《科学》书到乐于并勤于读科学书, 由原来的到堂开课时开始读到提前的预习。由家长对学生读不读此书漠不关心到家长和孩子一起读此书等等。那么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呢?为的是能提出问题, 因为他们知道这是成为小科学家的基本功, 有谁不想当小科学家呢?有哪位家长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科学家呢?学生的读书能力一但形成, 他们会终生受用。

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在教学中要让他们真观察, 不能假观察。所谓的假观察就是没观察。刚开始教学时为了样子, 为了课好看, 常说孩子们要“观察”, 也有时让他们走出课堂“观察”去, 实际并无目的, 学生东张西望, 左顾右盼, 对事物熟视无睹, 也就是没有观察。我现在的做法是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什么, 怎样观察, 达到什么目的, 做到有的放矢。

例如, 我在进行《土壤与生命》这一单元的教学时, 带领学生外出实地考察, 观察校园绿地一角的土壤。我先讲解并提出要求:先观察表层的土壤;然后注意观察土壤中有哪些动植物, ) 思考土壤和动植物的关系;最后注意观察表层土下约2厘米处的土壤。根据你生活中的认识, 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孩子们提出了很多问题, 比如:为什么有的土壤上面的植物长得好, 而有的则不好?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土壤的颜色不一样?有的地里烧柴草, 这样好吗?……由于很多问题都是孩子自己提出来的, 所以孩子会更好地观察研究, 最后学生们一起合作不仅把老师提出的问题解决了, 而且还解决了自己的问题。每个孩子都很兴奋。

三、改革评价学生的方法, 让他们时刻有进步感

时时都感觉自己应努力、应进步。原来我的做法是带领学生背现成的有答案的问题, 为的是考好试, 取得好“成绩”, 评价学生时, 谁的分数高谁就是好孩子, 差则不然。这样做的后果我不说大家也知道。那么现在我怎样评价学生呢?考试成绩只是评语的小部分, 大部分是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你对比以前进步了没有, 你提出了多少科学性很强的问题, 你解决了几个科学课上的问题, 你会读书了吗等等。他们会时刻感到自己有压力, 这种压力是进步的动力, 而不是负担。这样做不但能使学生当时学习认真, 而且会影响他的一生, 这也可以说是终生受益吧!

四、团结合作, 携手共享自己和别人的成果, 培养他们的合作品质

现在的孩子是很不愿意与别人合作的, 只觉得自己高高在上, 别人总不如自己。即使别人有了成功之处他也不以为然。这是因为教师及家长没有引导孩子, 让他们认识到此做法的危害性、合作的重要性。前文我说过土壤一课的问题, 从提出到最终的解决, 如果你只研究自己的问题, 即使你研究出来了也只是懂得了一个知识, 如果大家合作共享, 不但问题容易解决, 而且你会学到更多更全面的知识, 何乐而不为呢?

这里的合作也有真合作和假合作的问题。我常听课, 看到有的教师也用此法, 提出了问题, 让前后桌或者邻桌的一起研究, 一会儿就研究出结果了 (当然有的简单问题会得到解决) , 这样的合作我认为就是假合作。那么怎样才是真合作呢?首先, 你要让孩子真心地去做, 再就是真的大家想办法来研究。我还用《土壤》一课来说明, 学生研究土壤的成分时, 有的同学提出, 除了用火烧能验证土壤里有腐殖质外, 没有别的方法了吗?我及时把这一问题提到全班同学面前, 大家集体研究, 集中大家的智慧, 孩子们提出了还可以用水漂法, 能漂出比较轻的腐殖质。

五、分兴趣小组, 彰显各自的特长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 并且这一特长优于别人, 教师除了表扬外, 还应让他们各显其能, 发挥他们的特长。我先后成立的几个小组, 如天文小组、读书小组、动物养殖小组、植物种植小组等等。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组长, 负责协调小组成员并做好观察记录。通过各种活动, 能激发更多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让学生越来越多地体会到科学的博大精深。

六、上好每节实验课, 教给学生实验方法, 增强他们的内功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关于这一点, 很多有经验的教师早就有所论述, 我只说我们要让学生重视实验, 认识科学学习中实验的重要性。除了重视外还要学会实验的方法、注意实验的操作流程、注意安全等, 我要求我的学生六年级毕业后, 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或多个有别于他人的实验方法, 有几个自创的实验用具。实验是一种积累, 只有通过实验, 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当然自己除了上述的做法外还有许多, 因为学生的能力体现是多方面、多方位的。如课堂上教书育人问题, 树立远大理想问题等, 教师所采用的方法也是多样灵活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那就是学生的能力决定他们的命运。因此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能力等, 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终身研究课题。我的不成熟的做法, 愿意与各位有经验的教师及同行们商榷, 希望提出宝贵意见。

摘要:科学课程, 是引领小学生走进科学殿堂的启蒙课程, 江苏教育出版社的《科学》教科书是非常适合儿童学习科学、使用科学的好教材。有了好教材, 如何发挥他的作用, 如何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这方面的能力至关重要。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篇3

关键词:化学教学;基础知识;能力

初三学生刚刚学习化学,打好基础,对以后学习好化学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好日常教学,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切不可拼命赶进度。在分析试卷过程中,我非常注意分析学生平时考试情况,认真研究中考试卷评价,从中发现作答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平时没理解和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日常教学,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学习仍然是首要的。

一、日常教学中注重夯实基础知识

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基础知识,抓好基本概念,力求对每章节的内容牢牢把握。由于学生学习基础不同,智力方面存在着差异,对化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也就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兼顾大部分同学,缩小落后面。不能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盲目赶进度,而应该环环相扣,对每个知识点,每个细节都要认真对待,不能仅仅瞄准中考。要不然,势必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日常教学中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

基本技能,是指化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要多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研究,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化学用语在近年中考试卷中分值越来越大,并且是今后学生可持续发展所必备的一个基础知识。同时也只有掌握好化学用语,才有可能学好化学。因此化学用语的教学就显得更加重要。

1.尽早向学生灌输化学用语意识。从第一堂化学课开始就渗透化学用语,让化学意识及早扎根于学生头脑。对重点用语,要有计划地分散讲解,让学生轻松地学习。例如,在加热碳酸氢铵固体的实验教学中让学生知道:碳酸氢铵可用化学式NH4HCO3表示、氨气可用NH3表示、水可用H2O表示、二氧化碳可用CO2表示;这个化学变化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NH4HCO3=NH3+H2O+CO2(这里不要求配平)。并说明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都是一种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这堂课学生就记住了4种常用的元素符号:H、C、N、O。在紧接着的学习中学生又认识了镁Mg、氯Cl、硫S、铁Fe、磷P等元素符号。同时又认识了氧化镁MgO、氯化氢HCl、二氧化硫SO2、五氧化二磷P2O5、氮气N2等化学式,为后面学习化学方程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兴趣。化学用语的学习枯燥无味,教师可将元素符号、化合价、金属活动顺序表变成顺口溜以提高兴趣,获得良好的记忆效果。我经常把有关内容编成“顺口溜”打印出来,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要求学生经常看一看,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记住元素符号、元素化合价和金属活动顺序表。

3.规范读写化学用语。在化学用语的教学中元素符号的书写是基础,记忆是前提,学生不认识元素符号就谈不上写出化学式、离子符号、化学方程式。在实际教学中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写常见的35种元素符号,而且写得规范。初中化学用语的另一个基础是化合价,化合价是学习化学的一种必需工具,初中化学中的化学式、离子符号、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都会应用到化合价。当学生懂得元素符号和化合价后就能轻松地书写化学式、离子符号、化学方程式。

为了准确使用化学用语,教师要通过适量的练习使学生达到熟练应用的程度。纠正化学用语误读、误写的情况,比学习化学用语更困难,因此,第一次的学习与记忆对初学者来说很关键,教师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精神。因为元素符号、化合价、化学式的读与写,化学方程式的读写、配平、反应条件以及气体或沉淀符号的表示,要求极其严密和规范,养成良好习惯很重要。

三、日常教学中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加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2006、2007、2008届化学试题中出现科学探究内容,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毕业班教师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了解中考命题的走向,无论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要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参与,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注重知识的应用。2006、2007、2008届试题涉及环保等社会热点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近年有增加的趋势,这就要求化学教学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篇4

摘要: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体育教学融入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需要。因此,本文主要简单论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与方法,以便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体育教学 创新能力 途径与方法

一、引言

创新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与学校的其他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体育教学融入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需要

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利用体育教材内容价值 创新能力是人脑高级心理机能,其形成和发展都受到人脑生长发育水平及活动特点的影响。毛泽东说:“体

提出改进建议。这样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无疑会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增加体育游戏活动 体育游戏是一种特殊的课堂活动和运动练习方法,体育游戏是由一定的情节、形式、规则和结果等几个部分组成的综合性活动。学生在可行范围内可以自己摸索或小组讨论取胜对手的方法;充满公平竞争、冒险获胜的气氛。同时也可让学生自己或分组创编体育游戏,由师生共同评价孰优孰劣。学生一旦参与积极性极高,可以有效地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有利于智力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

三、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1.发现法 发现法用于体育教学,其突出特点是,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较快地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和有关知识、方法及原理。

2.问题教学法 爱因斯坦提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如体育锻炼的方法,提高成绩途径,各体育项目的技术、战术、规则、练习方式、场地器材等,老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可以解释性地回答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五步思维法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究、实践,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篇5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实验作为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在新课改初中物理教材中,开辟了探究性学习,强调了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我们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实验探究为核心,推出探究性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下面结合人教教版初中物理教材,谈谈本人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一、做好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人们从事一项活动的内驱力,是入门的先导。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必须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为使学生对科学探究感兴趣,就需要老师在课前认真备课,设计一些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利用实验来演示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有吸引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探求知识的情境中去。如“大气压强”一课的导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马德堡半球实验:两边各用8匹马,共16匹马拉一个半径只有20cm的两个铜半球组成的中间抽出了空气的小球,学生非常震惊,那么多匹马才能把这么小的一个球拉开,是什么原因呢?这样就立刻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接着再演示纸片托水杯的实验: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厚纸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纸片把水杯倒过来,松手后厚纸片不会掉下来,学生惊讶不已,继而发出疑问:“厚纸片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呢?是不是纸片粘住了杯口?”接着再做一个实验:把一个煮熟去壳比瓶口略大的鸡蛋放在广口瓶的瓶口上,让学生走上讲台试着把鸡蛋往瓶里压,结果鸡蛋进不了瓶。然后教师将鸡蛋拿下,把沾有酒精的棉花点燃后放入瓶中,再把鸡蛋放在瓶口上,鸡蛋就很顺利地掉进了瓶中。这时就把所有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学生既感到新鲜又感到困惑,急需想弄个明白。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课前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

在探究中学生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家的思想和精神,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因此有些实验要求学生课前自己准备。如上“浮力”一节时,我让三个学生一组分工合作,一个学生准备小塑料盆和一个空饮料罐,另一个准备一盒橡皮泥,再一个学生准备一些花生米或者大米。上课时,让学生拿出他们事先准备好的物品,每人拿一块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成小船,放到水盆里,再在小船内放粮食当“货物”,看谁的小船装载的“货物”最多?再注意装“货物”多的船有什么特点?学生做得很认真,也非常高兴,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学习而不感觉到有压力。接着再做另一个实验:用手把空饮料罐按入水中,注意饮料罐按入水中的深浅不同时,手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并观察水面的变化。再问此实验现象可以给同学们什么启示?并思考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如何测量浮力?接着引入探究的问题: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三、观察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基础

观察是有目的的综合知觉活动,是探究思维的前提。只有多观察才能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最后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为探究能力奠定基础。由于初中学生观察事物缺乏条理顺序,所以在实验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从表到里、由粗到细有顺序地观察事物。比如观察水的沸腾,用酒精灯给烧杯中的水加热,让学生观察杯底和杯子的壁,问他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会观察到有小气泡附着在器壁上。接着让学生继续观察,学生会发现气泡在慢慢变大,再接着会观察到有的气泡可以离开器壁上升了,再问上升的气泡大小如何变化?气泡最终又怎样了?继续观察,看温度计的示数如何变化?再观察气泡比先前又有怎样的变化?当水沸腾时,让同学们观察:温度计的示数还变不变?气泡多不多?气泡上升的速度快不快?气泡上升过程中大小又如何变化?上升的气泡跑到哪里去

了?问题提出后,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会积极地进行观察,通过反复提问、观察,使学生增强了观察能力,对探究过程中的现象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提问和思考。

四、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在探究性课堂教学过程中,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再到结论的得出与重审,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的原则。原来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师,在探究性教学活动中转而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指导者。

比如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这是一个以前教材所没有的新内容,书本上也没有给出结论,要让学生自己探究得结论。先让学生把这部分内容仔细阅读一遍,课本中已给出了探究的问题:“光滑程度一样的斜面,当它的倾斜程度不同时,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否相同?”让每个同学把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写在课本上,接着设计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动脑筋思考,引导他们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从不同方面利用不同方法对同一问题进行思维,提出自己的方案,然后展开讨论。从各种合理的方法和可行的方案中找出最佳的实验方案来检验假设的真伪。在设计实验时应考虑: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怎样计算总功?怎样计算有用功?让学生设计出表格。再把准备好的器材拿到教室,三个同学一组,分发给他们。开始实验后,教师巡视并随时指导,学生做得积极而认真,做好后根据测出的数据计算。发现各组得出的结论不一样,甚至有两个截然不同的结论,有的得出了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关,有的得出了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无关,他们也不知哪一个结论是正确的。于是大家讨论交流,气氛热烈,这时应及时引导他们进行评估,寻找自己有可能出错的地方,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数据有没有读错等等。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小组间交流与合作非常重要:(1)在交流中,学生明白了对同一个问题别人也可以有其他不同的解释,有利于他们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2)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学生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外显化,学生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3)在讨论中,小组间相互质疑,相互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4)小组间的交流、争议、意见的综合等有助于激发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构建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5)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学生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完成各单个小组难以完成的任务。在相互交流中教师可及时通过各组自评、他评的方式找出他们各环节成功之处或不足之处,进行改进修正。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澄清不清晰的思维,明确具体操作中容易出错的地方以及如何避免等。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篇6

刘 红

(辽宁省瓦房店市第十九初级中学)

摘 要: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的训练,说到底都是语言的训练。从语文的社会功能来说,所有能力的归宿点就是一个:交际,而其关键即是“说”。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尽管信息的表达、传输方式很多,但人与人的交际、沟通最主要、最便捷的还是“说”。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口头表达;能力培养

20世纪30年代,叶圣陶、夏D尊二人提出了“语文”的概念,“以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也就是说,“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起来就是语文。从中不难发现:“语”和“文”同样重要!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师不重视“说”的训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值得深思。

一、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的必要性

1.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硬性指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的总目标: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要达到这些要求,完成口语交际教学的任务,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走出“重读写、轻听说”的误区,把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摆在重要位置,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进行训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提高说话能力。

2.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必要保障

语文,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

学生每天都在与不同类型的人进行交流,如,父母、师长、同学、书本及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陌生人,尤其将来还要面对职场的竞争,沟通是否有效,取决于自身“说”的能力高低。因此,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注意对“说”的`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二、巧用妙招,妙口生花

1.巧用课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说”的兴趣

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朗读,怎样处理重读词语,说话语速的快慢、声音的高低、语句间的停顿,怎样表达感情,怎样进行有主题的表达,怎样表达层次清晰,怎样表达最有效,怎样表达最有感染力等等。教师还要擅长创设情境,擅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可以着急而越俎代庖。再如,在教授《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如果你去看这空空的织布机,你会怎样表现呢?教授《孔乙己》一文时,可以设计问题:请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结合当时的背景,猜猜孔乙己从咸亨酒店走出去后,又有怎样的遭遇?类似这样的情境会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在他们的灵感萌动时,许多精彩的创意就会跃然涌现,就愿意展示自己的构思。拥有了“说”的兴趣,才会有“说”的冲动,才会想着让自己“说”得越来越好。

2.妙用比赛,竞争激励,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奥维德说:“如果没有另一匹马紧紧追赶并要超过它,就永远不会疾驰飞奔。”由此可见,竞争是激励人们前进甚至取得巨大成就的助推力。为了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教师要巧妙地设计一些比赛,利用奖励机制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勇气。如,小组竞赛、个人即兴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课本剧表演赛、辩论赛、故事会等。赛前,教师要讲清楚规则,讲清楚目的,讲清楚方法,教给学生一些技巧,这样学生说话就有目的了,而且为了小组和自己的利益,学生必将会积极参与,不仅能“说”,而且“说”得更好。

3.会用实践,创设平台,展示学生“说”的才华

纸上谈兵,只是山间竹笋;鹦鹉学舌,只是人云亦云。没有实践,所学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无用武之地;没有创新,所学仅是老生常谈,无可取之处。作为教师,应积极地寻找机会,创设平台,给学生更多的展示自己才华的空间,让他们的能力得以提高。如,学校可设立广播站,从设计流程到安排栏目,再到征稿、选稿、播音,都可以由学生完全负责,充分展示学生的天赋和才华,教师加以指导即可;教师布置班会主题后,学生自行设计班会过程,并写好主持词;学校举办的展览,由学生做主持人,介绍展品等。只要有合适的时间,教师就可以积极地为学生寻觅这样的良机,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岂不快哉!

要培养学生“说”的能力,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也不是教师仅仅靠“教”就能做好的,它需要教师与学生有和谐的关系,教学氛围要轻松,师生间平等、民主,因为“亲其师而信其道”啊!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多掌握一些知识,掌握一些写作技巧,懂得说话的技巧等,还需要学生不怕挫折,勇于面对自己可能遇到的尴尬局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去思索和打磨。

总之,“说”之路,漫长;“说”之法,多样;“说”之妙,无限!教师只要热爱教育,能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就在教学中略施小计,便可得学生个个口生莲花,香远益清。

参考文献: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篇7

一、在作文教学理论方面大胆“探究”

(1) 认识的独到性。作文就是写对生活的认识。在我们的身边, 每时每刻都发生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出现着一个又一个的新事物, 我们只有在平时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用心灵去感悟, 就会从哪怕是一般人都不经意的小事中得到新的发现、新的认识。

(2) 材料的独特性。作文的素材源自于生活, 而人的生活经历是千差万别的。作为作文的材料, 应该是独特的。所谓“独特”, 就是尽量不与别人重复, 更不能人云亦云。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 描绘童年的自由乐土——百草园, 那里有让他喜爱的昆虫、植物和有趣的游戏, 又写了与百草园生活形成对比的呆板的私塾生活, 这就是鲁迅的独特生活经历的真实再现。而我们同学的作文材料经常让人似曾相识:总是下雨妈妈送伞、老师给我补课、帮助孤寡老奶奶等, 这就是不注意取材的创新, 思维局限在部分材料的框架中的现象。生活日新月异、丰富多彩, 只要用心观察、留意, 世上所见所闻都是写作的好材料。

(3) 情感的独立性。作文要写出真情实感, 才能具有独特个性。情感独立就是不要重复他人、附和他人, 不要为取悦他人而造情、矫情、抒假情。比如魏巍的《我的老师》和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所抒发的感情是不同的。未来社会需要的是活生生的有个性、有思想的人, 需要的是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而我们的写作要做到次次有心得, 篇篇有新意。

(4) 写作的独运性。写作的独运性即“笔墨自由”, 也就是指写作的内容广泛, 不受任何限制;文章的形式开放, 不受任何约束。写作时要全神贯注于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用笔法宣泄你发自内心的情感, 用文字去描绘你难以忘却的瞬间。在作文中要大胆地用“我”的自由之笔, 写“我”的自得之见, 抒“我”的自然之情, 显“我”的自在之趣。

二、在作文教学实践方面大胆“创新”

结合甘肃省兰州市第二十一中学初中作文教学实际情况, 我参加并制定实施了“初中语文阅读写作教学创新研究”的课题科研计划, 在作文教学实践方面进行大胆“创新”。

(1) 目的:围绕作文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新思路,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作文教学过程, 培养写作兴趣和作文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2) 思路:在作文教学中渗透课程改革的理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作文教学中“学生写——教师批”的传统方式, 把作文教学中“师生交流”特别是“学生交流”放在重要位置, 将学生按照能力高低每四人分成一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写作训练和交流评价, 不仅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而且在交流过程中提高他们的书面语言的表述能力。每次作文按训练重点设计活页的专用格式纸张, 使学生在写作和交流中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

(3) 任务:“初中语文阅读写作教学创新研究”的课题科研计划中明确了每学期的作文训练任务, 即安排大作文训练7次, 用18课时完成;安排小作文训练8次, 用12课时完成。这里面着重安排了学生习作交流这一环节, 让他们写作前交流——“怎样写”, 写作后交流——“写得怎样”。过去的作文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写、教师批, 教师把精力放在作文的批改上, 放弃了学生训练的主体性。而现在的作文教学, 教师指导并加强学生的训练 (包括写作训练和交流训练) , 作文的批改为训练服务, 在训练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对同一文题从不同的角度多侧面立意, 开阔了学生的写作思路。

(4) 效果:经过一年多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 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培养。学生很喜欢这种方法, 他们主动参与, 积极交流, 每次作文训练卷面整洁, 质量较以前大大提高。学生对作文的重视程度大幅度提高, 每次作文都能够按照老师设计的程序一步一步完成, 学生交作文作业的情况较以前的95%左右上升到现在的100%。错别字、病句较以前大幅度减少。在交流中, 学生互相纠正, 互相学习, 提高了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高中语文;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是一门以语言为载体、文字为书写工具、文学为基本内容,具有广泛文化指向的学科,汉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它是人类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所以语文对于我们每一位中国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培养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创新能力是刻不容缓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以在我们民族地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其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目的,也是民族教育的核心。文章从以教材为例、以学生为本两方面分析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对一个人的发展意义重大,是很重要的能力,它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对人的创新能力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创新教育已取得全社会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神圣职责。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作为国语的语文教学更是如此。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以激发求知为前提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应首先想方设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人人情绪高昂、思维活跃,这样就会很容易地碰撞出创造性的火花。所以在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要进行科学的设计和创新,把学生的眼球吸引到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来。例如:课堂内容设计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或者一些比较神秘的问题,学生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为了揭开问题神秘的面纱,学生会顺着老师指导的航线飞速前进。在新课改教学的背景下,我们一线教师可以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这样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使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充满活力,只有让课堂活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灵活巧妙的教学方式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高效润滑剂,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通过不同的形式把教学内容表现出来,使我们语文教学课堂高效且精彩纷呈。在我们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辅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图、文、声、形并茂的特点,例如: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者将描写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景物之美,通过在网上收集一些荷花的图片或者有荷花的片断,通过投影仪呈现在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这样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图文并茂的特点来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印象。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二、挖掘创新潜能,促进学习主动性

语文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所以我们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就要从我们的课堂教学入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我们高中语文教学挣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和桎梏,把课堂的自主权交个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为主导。当然教师也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民主的重要体现之一。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建立一种人人平等的课堂教学环境。这样学生有不懂之处可以大胆地向教师请教,也可以和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要给学生一定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有一个加工、消化的过程。这样的教学环境,是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语文课有了好感,对语文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久而久之就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提高。

三、培养创新思维,张扬学生个性

实现语文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发展学生个性。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创新思维。首先应明确批判精神是质疑的本质。麦克克里德说:“唯一愚蠢的问题,是你不问问题”。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人们已“司空见惯”,而牛顿偏偏要问为什么?为了寻求答案而苦思冥想,因此才有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正由于对托勒密“地心说”的怀疑,才产生哥白尼的“日心说”。这足以说明创新的思维可以改变世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质疑,对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其创新思维而言,亦是同样的道理。其次要搭建平台,切实给予学生以实践创新的机会。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实践。要不断为学生搭建表现自我的平台,给学生以实践创新的机会。如在话剧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演,在小说教学中让他们进行符合时代精神的改写,在课堂上让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改变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就一定能使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得到绽放,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周娣芳.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时代性与学生的全面发展[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

[2]李锦英,范晓霞.语文智力训练课对小学生语文能力整体发展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3).

[3]李彩霞.转变教师角色激活聋生课堂[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4]杨桂芬.浅议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2007.

作者简介:刘欢美,女,1980年生,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康乐一中教师,现主要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篇9

沙卓玛

(青海省大通县第一完全中学)

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考试说明中要求学生“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那么通过生物实验,如何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在实验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往往只在乎对实验结果的记录,从而忽略了实验过程中所存在的某些现象;也有部分学生会因为实验过程中没有出现自己预想的结果而泄气。每当这种意外情况发生时,老师不能急于指出实验的毛病在哪,而是要帮助学生先分析没有达到预想结果的原因在哪里。

先引导学生将失败的原因找出来,找出问题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再进行分析,例如,在细胞分裂实验过程的观察中,我们可以分为四个步骤进行:洋葱根尖的培养→解离→漂洗→染色→制片,一部分学生会根据步骤要求逐步进行实验操作,但这也伴随着问题的出现,在高倍显微镜下,我们只看到了细胞重叠在一起的样子,却不能清晰地观察到细胞形态,这时我会问学生发生这种情况的问题在哪里,通过分析找出问题所在。此时,学生可能得出两种原因:一种为使用HCL进行解离操作时间太短,另一种为压片操作时处理不得当。又如,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细胞的颜色过浅问题。学生经过分析和观察或许会得出是由于漂洗和染色时间过短导致的。又如,“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有的学生不会按照正常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他们会在实验中忘记放最重要的两样药品:二氧化硅、碳酸钙。或者是由于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不均匀,又或者是滤液的细线触碰到了层析液,学生最终没有获得自己所期望的实验结果。此时,我就会启发性地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实验会有不一样的实验现象出现。这种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的过程,能够使学生注重在失败的.实验中寻找问题的原因,这样严谨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学生自主分析实验问题,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处理实验现象的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教师要重视实验分析的过程,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做和观察对实验进行总结阐述,这样既明确了实验内容,也有利于学生真正把握生物学科知识。在平时的生物实验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习惯,这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极大的益处。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篇10

内容摘要 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重点在于课堂教学上。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好小组的合作精神,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并且把握好教师的指导作用,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基于此,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呢,我把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上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趣味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的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 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可爱的草塘》时,我创设了图片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的:我先将有关的图片展示出来,然后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见过或去过草塘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参观在‘北大荒’的一个草塘。”然后请学生说出对草塘的感觉。有的说“很美丽”,有的说“很迷人”,还有的说“很清新”,于是我就顺势问他们:那为什么作者要叫它可爱的草塘,而不说它是美丽的草塘呢?”这样就把学生的兴趣引入到对课文的学习中去了。通过图片情景的创设,既给了学生直观的认识,又引发了他们的探究的欲望。

另外,除了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还可以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我播放了配乐,使学生的情绪先受到感染再学习课文。无论是因为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下面还是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为例,课前利用音乐渲染了悲哀的气氛,使学生融入情景中去。然后请学生想象,假如你在这种情景之下,你会想什么,说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看法,由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不用我教授,学生也能体会到人们悲痛的心情和对总理的热爱。

二、引导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我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有责任心的小组长。让他(她)来做好组织工作,从而保证了每一次的讨论结果。另外,我还会给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教《古诗三首》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朗读。可以自由读,也可以小组读,要读准字音,读出情感。(2)我会理解。古诗的教学应避免老师逐字逐句地解释,所以要求学生借助参考书自己去理解发挥。(3)我会画图。根据课后的要求,我让学生发挥想象,画出其中一些诗句的景象出来。

还有值得注意的是,有时一个问题提下去,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那将会给课堂带来冷场。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教师就草草收场,势必起到反作用,更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露,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地分析。

2、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古人云:学贵有疑。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如教学《蟋蟀的住宅》时,我让学生看题目提出问题。有学生就问:“住宅是对人来说的,为什么蟋蟀这种昆虫也会有住宅?”在初读课文以后,学生又会问:“为什么蟋蟀可以做出那么复杂的住宅?”随着这些问题就可以层层深入地去学习课文了。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三、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点

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在语文学习中应多提供学生活动的机会,在语文学习中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因此可将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因为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希望老师给予他们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自己的才华。例如在教《田忌赛马》时,我让学生分四大组来进行表演比赛。自己根据课文来编剧本,自己分配角色,自己安排时间排练。因为要表演,所以学生得仔细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从而更深一层去理解课文内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为了避免学生任意发挥,我重点强调了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是评比的关键。学生在表演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自主学习。最后师生再共同评评选出最佳男演员和女演员,还有最佳小组表演等奖项。另外,我在语文教学中还采用过采访这一方法。如在一次作文教学中,内容是写“成功的滋味”。 我先让一些学生介绍曾做过哪件事获得了成功,并选四位同学当小记者,对介绍的同学进行访问,向他们提出:“取得成功时的心情。”并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质疑。这样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提高,思维应变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也从中得到了锻炼。

学生自主学习使新课程标准真正进入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地展现,也使我们的课堂充满乐趣。学生们能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邮箱: angelmissyou@21cn.com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篇11

一、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对一个个未知问题的疑问、迷惑。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想以方向和动力。在教学中我采用如下处理过程:首先设计场境,生活中是如何比较运动快慢的?然后通过学生讨论得出:有两种方法(1)在相同的路程时,比较运动时间的多少。(2)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运动路程的多少。再列举生活实例说明这两种方法。最后告诉学生物理学中采用的是第二种。这样做学生既学到知识,又能联系到实际生活。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多方位多角度的考虑问题,提出问题。

二、重视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了解物质世界,丰富感性认识,为探究新问题做好准备。物理实验尤其对掌握物理概念、规律,以及对知识巩固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在进行马德堡半球演示时,先让两个“大力士”上来拉,不能将两个半球拉开,打开活塞,让空气进入半球中,再让两个力气最小的学生来拉,却很轻松地将两个半球分开了。两相对比,说明大气压强不仅存在,而且还不小,全体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如在演示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可先让学生细致观察,然后出示以下问题:①本实验需要研究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观察时光屏、透镜、火焰三者的位置关系如何?②在光屏上会出现什么样的像?③适当改变距离后像的大小有何特点?光屏上是否一直都有像,若没有是在什么情况下?为使学生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没有出示以上问题时就让学生自由观察。待观察一段时间后,老师再让学生回答以上问题。肯定有部分学生观察方法不当,老师可指导学生重新观察,这样做一定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深了学生对探究问题的重要方法——实验的理解。

三、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由于时间、器材及学生个体的差异,学生个体在探究中往往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该让学生互相合作交流。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谈论交流使学生取长补短,完善了探究过程。

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合作技能的培养。

听的技能:要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条理、重点,要说明的问题及发言时出现的错误。

说的技能:要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表达清楚。

交往的技能:要培养学生懂得,每个人都希望被他人尊重。因此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体察他人的情感。

四、实践运用

实践运用就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更好的体现物理是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如传统农具锄头、钉耙——包含了杠杆知识、摩擦力知识,压强知识等;农具抽水机、拖拉机——包含了功、功率知识;迎风扬场打谷子——利用了惯性原理。学生在成功的快感中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感到物理如此贴近生活。更培养了把知识服务于生活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篇12

就目前我国的中考和高考来看, 也不再只注重考查学科知识, 而是愈来愈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 教师应结合创新教育精神, 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谈谈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 是创造性思维、想象和创造性行为的前提。一个人的创新意识与他的兴趣、动机、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紧密关联。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首先必须强化其创新意识, 而兴趣在认识活动中则起着启动、定向和动力的作用。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启迪他们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佳活跃状态。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 结合生产、生活实际, 提出一些使学生易引起错觉的事例、欲答不知其理的想法、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用诸如“佯谬”现象、奇趣的实验演示、科技小史话、实物模型、图表、动画等来制造悬念, 配上生动风趣幽默的语言来创设教学情景。这样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动, 使学生在强烈的兴趣指引下能够积极探索, 由此创造活动就开始了。

二、教师要有创造性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

1. 转变教育教学的观念和模式:

教学中引入和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强调发展、突出能力”, “教会学习、授以方法”, 探索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运用STS教学模式, 使教学内容现代、教学方式自主化、课堂结构高效化、教学手段多样化、学习指导经常化、能力培养始终化, 改进物理知识教学, 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加强物理学方法教育, 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桥梁, 注重物理能力实际训练, 实现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

2.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实施创新教育, 教师还须优化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制定目标时要考虑到学生所要发展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和创新个性, 把具体的教学任务细化到各个章节的教学目标中。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都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 合理组织教学活动, 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例题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变条件、拓宽、拓深, 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启发学生思维从单一性向多向灵活性发展, 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 树立创造性的教学风格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尊重个性的教学作风, 创造性的评价思想, 创造一个适合学生思考的教学氛围, 教学设计要体现创造性教学方法和手段等。

4. 构建良好的创新环境

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 举办物理知识竞赛, 实验创新能力评比等。多与学生交流, 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创新体会, 鼓励学生相互竞争、相互合作与交流, 在班上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

三、启发多方思维, 促使学生智力活动多样化

学生的创造性不一定都是逻辑思维迸发出的创新火花, 不少是由具有直觉逻辑思维性质的“心血来潮”激发出来的灵感。它往往是在热烈的互动氛围中和相互议论的启迪下产生出来, 是一种群体共生效应的产物。所以, 在创新物理课堂教学中, 要紧紧抓住物理学科的特点, 实施活动教学使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智力活动多样化:视、听、谈、思、议、练。为此, 教师在课堂中必须做到:1.留给学生适当的交流时间,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 深入思考;2.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 使学生会说、会谈、会自主探究;3.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要适时点拨、指导, 使学生不至于偏离学习的轨道, 从而实现教学相长;4.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设置有利于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习题, 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观察现象, 寻求不同的思路。

四、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和思维技能训练

1. 物理科学方法主要有:

观察、实验方法、理想化方法、等效方法、假设方法、模型方法、数学方法、微元法、类比法、分析和综合方法、归纳与演绎方法、科学想象与直觉方法等。

2. 结合物理规律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教会学生:

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归纳、演绎→物理规律;已有概念和规律→建立假设→实验验证→物理规律。

3. 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应体现通过知识教学渗透方法

教学, 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 在解决问题中, 加强科学方法训练。总之, 通过物理科学方法的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物理兴趣, 促进物理知识的学习, 最终实现学生知识增长、能力发展, 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篇13

内容摘要:

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鼓励学生探索求异

三、引导学生拓展知识领域

四、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运用和处理信息的现代化素质

五、开展活动,充实学生课外生活

关键词:英语教学

创新

学习兴趣

好奇心

多媒体

课外活动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实现教学目标,感受成功。”它所强调的是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互动过程。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合作中学习,让学生的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并使其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时代对社会人才的需求也在日趋变化,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创新离不开教育,创新教育是指根据创新原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的教育。只有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高素质人才,才能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素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了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问题。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和为初步应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下面谈几点个人在从事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几点看法和做法。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的一种有趋向性是心理特征。当一个人多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去探索。所以首先要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那么如何假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确立明确的英语学习动力。

一切信息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学习者的动机即内在动力,也称学习的坚持性,是积极学习的原动力。要是学生认识到在我国英语虽然不是母语,而属于一门外语,但它却是走向世界的桥梁,是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必备条件,从而使学习产生巨大的内驱力,实现信息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飞跃。机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极大兴趣。

第二,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们对新奇事物积极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有了好奇心,才会有求知欲和兴趣。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Unit3 My birthday时,上课伊始我先提出一个问题:It’s sping now.Sping is from______to______.学生们都知道,但却不会用英语来表达,他们就会急于知道十二个月的读音,这就自然而然地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为本节课的教学开了一个好头。

第三,联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遵循英语的交际功能原则,针对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中多为贴近生活的对话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力求避免简单的字词句的教学,而是让学生先自己预习,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把不明白的问题标出来课堂上再质疑解疑,这样既把学生放在了课堂上主体位置上,符合新课标要求,有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另外,针对教材中的对话教学我会引导学生自编自导成小品或真实情景的对话上台表演,教材中每一单元最后都是“Story time”我也都会让学生们演一演。因为都是一些故事性强的小笑话,学生们爱听爱看也爱演,有的学生甚至对我说:“老师,我最喜欢演Zoom和Zip(人教版英语课本中的两个角色)了。”这不就是我的目的吗?学生要演就要有创造和发挥。表演出色者还可以为本组挣得积分。学生们都能在表演过程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而且这一做法还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想要表演的学生都是提前预习,积极准备的。这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的积极主动的自学能力。并由此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向往。更重要的是表演的本身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二、鼓励学生探索求异

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由教师的有“一言堂”变成师生的“群言堂”传统的“一言堂”,“填鸭式”教学禁锢了学生想象的思维空间,束缚了学生的头脑。时代在发展,知识也在发展,所以在教学中应注重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要开拓思路,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本质疑、对权威质疑,鼓励学生独立地,有主见地思考问题。荀子曰:“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迂之”。学生通过思想质疑把枯燥的死东西学活了。郭沫若说:“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死读书把活人读死,活读书把死人读活。”

三、引导学生拓展知识领域

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让学生了解其它国家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扩大学生是知识面;教材每一单元C部分都有一个主题GOOD TO KNOW介绍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这一部分虽然不是考试内容,但是每次教学这一部分时,我都会积极准备,并通过上网查找资料,给学生补充一些知识,学生们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对课本知识的处理要灵活多样,使学生堂堂课都有新鲜感。这一点体现在我在每一节英语课中都会穿插一些小游戏,让学生在学习中游戏,在游戏中学习。教学中要力争做到讲要精、学要透、练要巧、用要活。要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努力提高和改进教学方法,注意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到课外去摄取知识,到知识海洋中采摘宝珠。

四、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素质

让学生多听和模仿较地道、纯正的西方人士的录音材料,培养学生纯正的语音、语调以及提高听力、口语水平。把课文知识利用多媒体制成教学课件,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学到知识并能灵活运用知识。例如在教学Unit2 My favuorite season一单元时我将一年四季的图片制成课件并用动画做出fly kits,plant trees,swim和make a snowman.学生们图文结合一看就懂,有的学生更是自己动手又画了几幅画。所以本课的单词在我没有讲到情况下,也就几个后进生不会写了。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五、开展活动,充实学生课外生活

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组织开展英语角、英语兴趣小组、英语故事及英语歌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英语角内有各种简单的英语报纸、学生写的简单的英语小短文等;英语兴趣小组的主要活动是英语演讲;英语故事有结合课本中Story time开展的英语情景小故事,还有学生针对成长过程或生活经历自编自演的小品之类的,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英语歌曲比赛的曲目大都是教材中的,因为我个人的音乐细胞先天就缺乏,所以我大都是先教会他们单词,在让学生跟着磁带学唱。学生们兴致也很高昂。这些课外活动的开展能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鼓励创新精神。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新的意识;训练和培养创新性思维的才能。当然,创新教育不但是智慧觉悟的教育,它还强调开发潜能要同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素质人生态度相结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耐挫折性;提倡奉献精神,探索精神和创业精神等优良品质的培养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刘佛年说:“什么叫创新?我想只要有一点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可称得上创造。”所以我们教师决不能把学生当成灌输思想的对象,要引导学生大胆地创新让他们在英语学习中得到无穷无尽的乐趣。

上一篇:在换届大会上的就职演讲稿下一篇:沿途导游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