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转变政府职能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谈谈如何转变政府职能(精选9篇)

谈谈如何转变政府职能 篇1

领导干部应如何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服务能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讨,结合工作中所闻、所看、所感,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提高认识,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意识、观念。思想是行动的排头兵,只有思想上真正的转变,我们才能在行动上改变,否则也只能是“做做样子”“换换药汤”,不能从根本上转变工作作风。因此我们领导干部要时时刻刻提高思想认识,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指导思想,牢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意识、观念,自觉抵制“金钱主义”“权利至上主义”“官本主义”等错误思想,抵御权、钱、色诱惑。一是树立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意识。领导干部是一个单位的“火车头”,如果车头没有选好方向,那么整列火车就会走错方向甚至出轨。因此每位领导干部都要树立以身作则意识,从自身做起,带动下属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二是树 1

立为民意识。人民是国家的基础,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推动着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发展壮大,新中国从成立到各个领域蓬勃发展,取得成功的奥秘就是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因此,我们领导干部要树立为民意识,把“为人民服务”当做我们工作的基础,把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当做我们工作的目标,不断改善工作中对民态度,实现“父母官”向“人民公仆”的转变,以此推进工作作风转变。三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政绩观直接反映领导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决定领导干部的决策,影响一个地区的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领导干部要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造福百姓的正确政绩观,形成为了发展“敢想、敢上、敢拼”的工作作风,而不是为了升迁“搞形象、搞面子、凑政绩”的不良作风。

二、严肃纪律,加强自律,规范自身行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明的纪律是改进工作作风的保证。时下,有的领导干部认为中央小题大做,以为迟到早退、不在岗、上班吃吃东西、玩玩游戏、炒炒股、购购物是小事,不影响工作大局。其实不然,如果大家都把这些当成小事,不去认真执行中央规定,改进工作作风,那么领导干部就会自由散漫,干部队伍必会成为一盘散沙,工作效率低下。因此领导干部要严肃纪律,认真学习中央“八项规定”等相关法纪、法规和省、市、县的各种规定与单位、部门规章制度,并将它们牢记心中,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时候能做,什么时候不能做,应该

怎么做”,以此为要求,严格要求自己,抛弃“小事思想”,规范自身行为,时刻提醒自己“不该做的不做,不该拿的不拿,不该吃的不吃”,进一步加强工作作风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三、自我检查,自我转变,树立良好工作作风。

改进工作作风要求我们领导干部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查找问题,找出自身不足,加以转变,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以此推进工作作风建设有效进行。一是树立不断学习、改革创新的作风。创新是提高工作能力,提升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学习是实现创新的途径。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赶得上日新月异的发展,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要求,做到与时俱进,科学发展。一方面要通过集中学习、培训与自我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增加自身知识储备,促进实用技能提升。另一方面要学以致用,通过思考把新知识应用于工作之中,不断改革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二是树立深入实际、广泛调研的作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深入实际调查,了解实地情况,是制定决策的基础。当前,个别领导干部浮于表面,只坐在会议室里听,坐在小车上转,不深入实际搞调研,不管适合不适合,盲目借鉴经验,结果导致好经验变成坏教训,不仅浪费大量人力财力,更严重制约了地区发展。因此,领导干部在决策前要深入现场,多方了解,充分论证,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决策,以保障决策的有效性。三是树立相互沟通、团结协作的作风。“狼是群动之族,攻击目标既定,群狼起而攻之。头狼号令之前,群狼各就其位,各施其职,嚎声起伏而互为呼应,默契配合,有序而不乱。头狼昂首一呼,则主攻者奋勇向前,佯攻者避实就虚而后动,后备者厉声而嚎以壮其威”。领导干部就要相互沟通、团结协作,将单位打造成一个“狼群”,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优势,提高整体团队的工作效率。四是树立注重实效、高质量服务的作风。“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是部分职能部门的写照,“拖、等、靠”是一些干部的“工作秘诀”,不仅影响了工作实效和服务质量,也严重的影响了我们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与地位,影响了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因此我们每个干部都要扎扎实实,注重工作实效,提高服务质量。一方面努力提高自身工作能力,不断学习工作技能,创新工作方法。另一方面改变精神面貌,热情接待办事群众,当天能完成的事当天办理,杜绝“吃、拿、卡、要”现象发生。

谈谈如何转变政府职能 篇2

一、从以房屋登记为核心向以交易管理为核心转变

从某种意义上说,房屋登记是物权合法建造后,各种证书汇总的“兜底”办证。房管部门在履行管理职能时,其“业务链”或多或少都与登记相连。比如,交易管理与房屋登记捆绑,服务业务前置,等等。不动产统一登记后,房管部门只能依靠自己职责来行使职权。房屋存在的形式主要有新建商品房和存量房两种,因此,可以依据不同的类别,研究不同的管理办法,从而加强交易管理。

一是以预售管理为龙头,推动房地产市场管理。目前新建商品进入市场前必须进行预销售审批,房管部门对此有比较成熟的管理办法和经验。抓好预销售管理,特别是抓好新建商品销售合同备案,从宏观层面上既有利于房管部门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打击违规开发,同时从管理层面上也有利于房管部门推动资质管理,开展关联工作,对此,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强化。

二是以合同备案为重点,推动房地产交易管理。当前,有的地方实行了存量房买房合同备案,有的地方没有实行存量房买卖合同备案。从长远发展来看,实行存量房买卖合同备案,不仅有利于加强房地产交易管理,维护市场秩序,而且有利于房管部门推进个人住房信息建设,完善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如果房屋登记分离后,没有存量房合同备案,房管部门是无法掌握房屋交易情况的,也是无法对存量房交易进行管理的,即使不动产登记部门提供了不动产登记信息,也是一种滞后的信息,或者是市场交易与登记结果不一致的信息。因此,没有建立存量房交易备案制度的地方,必须利用现有管理资源,尽快启动存量买卖合同备案工作。另外,建立存量房买卖合同备案,也有利于房管部门加强中介机构管理,推进其他管理业务的上档升级,使管理更加规范高效。

二、从以档案管理为载体向以信息管理为载体转变

房地产档案是在房地产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查考价值的文字、图簿册和图像视频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不动产登记统一后,房管部门管理的档案范围肯定有较大程度的调整,特别是过去因房屋登记而产生的大量纸质资料和电子资料将相应的减少。目前,房管部门档案管理的重点是房屋登记资料,对此,相应管理部门应尽早调整工作思路。

一是扩大管理范围。主要是把新建商品房预销售合同备案资料和存量房交易的合同备案资料纳入房地产档案管理的重点,与房地产登记的纸质资料一道,同收集,同归档,同管理。同时建立相应的电子信息资料,形成房屋从建造到交易再到拥有的比较完备的数据库。

二是放大既有功效。房管部门在房屋登记中形成大量的纸质资料,有的已经转换成电子资料。现阶段,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在原有登记簿信息的基础上,建设比较完备的个人住房信息系统。一方面为金融、税务、司法、纪检、住房保障等部门提供信息,形成资源共享平台,打通“信息孤岛”,以此来发挥房管部门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房管部门的地位;另一方面为房管部门建立个人住房信息查询系统提供基础支撑。

三、从以行业管理为主向以产权产籍管理为主转变

市场经济越成熟,行政干预越乏力。从中央“简政放权”和“砍掉最后一公里”的信息中得到启示,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房管部门的行政权力还将进一步减少,协会管理,行业自治将是大势所趋,这既是改革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为此,房管部门要创新思路,顺势勇为。

一是加强国有住房的产权产籍管理。长期以来,房管部门代表政府管理着大量的直管公房。随着保障性住房供应的大量增加,保障性住房管理也将成为今后面临的问题,特别是随着住房保障的政策逐步完善,保障性住房的分配与管理将分离。因此,房管部门要抓住机遇,完善机制,做好国有住房的管理,确保资产保值增值。

浅谈如何转变乡镇政府职能 篇3

关键词:职能转变;新农村建设;财政体制

一、乡镇政府职能概念

政府职能相关方面的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学研究的范围,而且也是政治学研究的方向之一。政府职能具体指的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承担的职责和功能,是政府作用的具体化。政府职能是国家职能中的一个方面,如果说国家职能侧重于功能的总体行政和本质行政,则政府职能则偏向于实际化操作。

乡镇政府职能指的是政府在乡镇管理事务中的功能和所起的作用。乡镇政府职能是国家职能的一个方面,是执行国家具体政策的主要执行者。乡镇政府管辖区域明确,有自己独立的管理组织体系并且拥有一定的经济独立权力,所以乡镇政府有明确的管辖范围,有完整的组织体制,有相对独立的财源,这些特殊性决定了乡镇政府能够承担一部分政府职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外延。

二、乡镇政府职能的现状

1.开始转变管理思想理念,逐渐建立城镇思想,加强对城镇的管理。由于城镇建设在整个新农村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各个乡镇的领导应该各司其职,加强对城镇建设和规划的指导,同时,要想城镇面貌得到好的改观,就需要重视城镇中心区域的总体规划和相关执行。

2.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以农民为中心的物质建设,更重要的是农村中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建设。政府领导班子要在新农村建设当中起带头作用。而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同时也转变了政府的行政方式,“从管理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民众为中心。”

3.理顺政府部门关系,明确政府部门的职能。政府部门在进行相关政府工作的同时,要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职能,避免出现交叉管辖和管辖真空状态,理顺各部门的职能问题。

4.政府职能配置有所变化。对于农村社会保障进行了相关的建设,同时取缔了农业税的征收和管理职能,农村义务教育也得到重新分解。

三、乡镇政府转变职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乡镇政府是国家最基础的政府部门,直接体现着人民当家做主。并且,乡镇政府又承担着多种行政职能,真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乡镇政府最主要的工作是执行国家的经济政策和为国家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同时管理着辖区内的科、教、文、卫、经、安全等各项基础的行政工作,可以说是涉及到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正是由于乡镇政府在经济过程中管理的太宽泛,扮演的角色太多,管理经济工作中的领导并不具有相关经济管理能力,做出的决定往往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出现很多社会问题,造成相关经济损失。这样的一种行政作为方式导致政府行政效率低下。这几年,我国乡镇政府设置了各类的服务中心,但是却呈现出服务中心很少服务,乡镇中心工作依旧很多的局面。本来应该由乡镇政府部门服务的三农工作基本上已经是不存在了,政府行政人员为农服务的理念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更有一些乡镇的职能人员和部门领导在市场经济中没有严格要求自己,官本位思想严重,出现了很多行政不作为或者乱作为的现象,自身在经济建设中的服务能力已经跟不上社会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需要进行对乡镇政府事业单位进行换血,建立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是事关稳定全局,关系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乡镇职能只有得到很好的转变,找准定位,切实履行好职能,农村社会才能得到稳定,基层政权得到稳固,生产才能得以发展。

四、实现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策略

(一)裁减机构和冗员,改革压力型的行政体制

通过上面的这一措施,为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创造有利的基础性条件。如果要想解决转变乡镇政府职能这一问题,就必须要理清我国各阶层政府的关系,而压力型的行政体制是理清我国各阶层政府关系的敲门砖。

我国宪法规定中国政府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遵循地方服从中央、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组织的原则。

这种组织原则的实质仍然是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作祟。从具体实践中来看,这种组织原则的侧重点在于集中而非民主这个方面。前面所提到的压力型行政体制造成了一个非常明显的弊端是基层政府服务人员过多,冗杂,养了很多闲人。乡镇政府是我国最基层的政府部门,在压力型行政体制之下基层政府对于基础机构的设置可以说是没有自主性的,他们只能被动的接受上级政府的安排。我国各阶层政府内设机构的设置往往讲的是上行下效,其实这个完全没必要,类似的行政机构可以进行相关整合合并。

(二)改革不合理的财政体制

现行的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愈来愈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各地普遍存在着财权往上敛,事务往下推,尤其是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的汲取能力下降,再加上上级财政转移支付不到位,乡镇自身负债累累,乡镇政府处在责任大、权利小、事务多、办事难,有为农民分忧的愿望,而无为农民服务的能力的尴尬境地。对此,《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清理化解乡村债务工作的意见》提出:各地要按照“财力向下倾斜,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地方财政管理体制;要积极稳妥推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一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落实财政对村级组织的补助政策,并逐步提高补助水平,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

(三)培养高素质的乡镇政府工作人员队伍

第一,改革培训机制,增强干部素质。培养干部队伍要按照具体工作中的实际业务来培养,培养实际的应用型服务人员。采取派相关人员走出去看,走出学,请优秀的具有相关经验的工作者来进行现场指导,从而实际的提高乡镇行政人员的办事能力,服务水平,从而为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第二,改革干部政绩考核的评估体系,准确辨识和考察相关人员的政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有效的政绩考核体系有利于政府职能向着合理性和科学性转变。过去乡镇行政人员的考核标准往往是看在任期间的国民生产总值总量,这样的一种考核机制存在严重的弊端。往往为了自己在任时候的政绩而忽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虽然短时间内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却是以牺牲长远利益为目的的发展方式。没有较好的体现出服务型政府的相关理念,只注重经济增长,而忽略了政府最基本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做服务型政府。

第三,改革乡镇干部队伍。在乡镇干部队伍的岗位上要打破固有思维,创新晋升体系。政府部门可以在高校毕业生之中选择优秀的人才,通过他们在基础岗位上的发展锻炼,培养一批具有较强业务能力,年轻有为,思想活跃的干部队伍。

(四)积极推行乡镇政务公开制度

乡镇政务公开是政府组织形式民主集中制中民主的重要体现,对于解决乡镇管理体制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乡镇事务公开要求政府工作人员在行政工作中做到透明,公开,切实做到党中央的要求“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积极完善各种监督体系。对于重大问题的解决应该征求人民意见,进行相关认真讨论之后才能做出决定。财务和预算也要进行相关公开,接受人民的监督。

(五)进一步提高乡镇干部责任意识

乡镇职能发挥得好不好,关键在于乡镇干部责任心和服务意识的虽弱。因此,需要对乡镇干部的职责进行明确和规范,强化其责任意识,实行按实绩严格考核;职务晋升由主要采取“伯乐相马”的方式转为全面推行竞争上岗,“不看关系,靠比德才比实绩”;工作岗位由“一次分配定终身”改为全面推行轮岗、转岗等制度,人员交流初步实现制度化;对乡镇干部,不但由上级来进行考核,还要由服务对象来评议,对不合格者定期加以淘汰。

(六)理清乡镇政府职能边界问题

谈谈如何转变政府职能 篇4

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的对策建议

政府决策是政府面对需要解决的一些社会重大问题做出某种政策或行为的选择。政府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政府行为的成败。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水平,是提高政府决策准确性、降低决策失误概率的前提。加强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建设,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工作水平的内在要求。加强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积极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这就深刻地揭示了政府决策民主化的基本涵义。而政府决策科学化,它要求决策过程必须建立在制度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的程序,广泛发扬民主,大量收集信息,充分研究论证,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决策精度。决策科学化的意义在于控制决策的风险和成本,而决策民主化则使重大决策权力运用的过程和结果在民主的监督之下,为决策的科学化提供最可靠和最有效的体制保证。要积极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首先要建立谋、断结合的决策机制。“谋”,即专家、学者、智囊团;“断”即决策者。谋断相互分离又紧密结合,是现代决策的重要特征,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及政府面临问题的复杂性,为了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决策领导者要听取专家和有实际经验的人的意见,走群众路线,集思广益,充分发挥智囊作用,建立谋断结合的决策体制。其次要强化对重大政府决策的评估和论证。要求在论证中充分听取不同意见,实事求是地提出决策备选方案的利弊得失,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估,彻底改变目前论证流于形式的现状。最后要从根本上提高决策者的素质和能力。决策者是决策活动的舵手、是决策活动的指挥者,决策者的素质和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政府决策的质量高低,政府决策受到决策者素质的制约。因此,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决策者进行培训、让决策者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从根本上提高决策者的素质和能力,是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减少政府决策失误的前提。

二、不断完善政府决策制度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防止决策的随意性。因此,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追踪制度等的建立健全,是完善政府决策制度、确保政府决策做

到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必要内容。

1.社会听证制度。听证制度是政府在制定规范性文件或作出某项行政决定时,听取利益相关人意见的程序性制度。听证是政府作出决定前的必需行为,它给利益相关人提供主张的机会,限制了政府行为的随意性,听证制度有利于避免过去政府决策缺少公众参与机制的弊端。在听证过程中,公民可以充分表达对各种未定方案的意见,使政府决策民主化得以充分体现,使政府的行政行为更加公正、合理,公民也容易接受。因此,在涉及公共事务的重大问题上,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采取听证会的形式,听取广大民众的意见,努力使我们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使政府决策更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的方针政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并且,为了健全、完善社会听证制度,必须不断提高听证参与者的代表性。确保政府决策做到公平与效率相结合。

2.专家咨询制度。当今世界,国际国内政治、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化及政府面临问题的多样性,决定了政府进行重大决策前,要最大限度地组织相关专家群体,集思广益,虚心听取专家、智囊团的意见,才能减少重大决策失误的概率。

3.社会公示制度。政府重大决策社会公示制度,也就是将政府决策程序及理由等公开,将政府行为暴露给公众,使一些民众关心,又需要民众理解、支持和配合的政府重大决策,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通过这项制度使决策民主化落实在政府管理之中。我国政府过去决策偏离、政府被动纠错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政府决策缺少透明机制。“公开透明”是经济全球化对政府的必然要求,也是许多国际公约和NT0规则所要求的内容。因此,为了规范政府决策行为,必须完善政府重大决策社会公示制度。

4.追究制度和追踪制度。政府重大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就是要求“谁决策,谁负责”。决策失误:属于工作水平问题的,要进行行政处理;属于违法程序的,要依法处理;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有以权谋私等现象的,要从严处理,甚至追究刑事责任。目前,虽然在法律上有渎职罪的条件,在行政条例上有对渎职行为进行处罚的规定,但是,即使渎职官员被查出来,对其惩罚的力度也是不够的,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此,必须把政府重大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的建立与健全作为政府决策制度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加快政府决策法制化建设步伐

政府职能转变 篇5

政府职能转变,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应担负的职责和所发挥的功能、作用的范围、内容、方式的转移与变化。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性,是由影响政府职能的诸多因素所决定的。

30多年来,市场化改革不仅使原来高度集中僵化的经济体制格局发生了明显的甚至带根本性的变化,而且保持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中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率至关重要。

一、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扩大内需、保障民生的重大变革时期,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和挑战,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成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重要任务。

首先,政府干预企业的现状还没有完全改观。目前比较普遍的情况是,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虽然多数得到了落实,但普遍到位不足,众多的政府主管部门仍然在或明或暗地侵犯着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通过翻牌公司继续掌握企业的经营权是一种典型的表现,而通过项目审批,能源、运输和重要物资的分配,以及人事任命等方面进行的直接或间接干预,将政府部门的意志强加给企业的现象仍没有清除。长期以来形成的“政府管企业,企业管社会”的局面改变不大,企业的社会负担仍然较重。

其次,政府管理经济的行为不规范。这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政府的职能不规范,不该管的事仍在管,该管的没有管好,政府效率仍较低;政府的权力不规范,如前所说仍在干预企业的自主权;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不规范。目前,我国政府承担了许多本不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如社会就业、企业破产等。不必要的责任义务过多,加重了政府的负担,影响了政府的效率。

第三,政府机构改革还不尽人意。行政机构臃肿膨胀是目前转变政府职能的一大疾患,并引发了管理效率低下、行政经费高涨、行政职能交叉、行政指令紊乱等现象,还造成了人浮于事、官僚主义和行政干预过多等结果,严重阻碍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建立新体制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行政机构臃肿和膨胀是转变政府职能的严重阻碍。

因此,从目前状况来看,中国要使改革继续深入下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从根本上改变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的问题。而南京政府对此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二、南京市转变政府职能的有益探索

近年来,南京市委、市政府对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管理创新高度重视,在新一轮转型发展和政府机构大部制改革背景下,以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加快改革步伐,努力建设依法治理、务实勤政、运转高效、清正廉洁的政府,取得了积极成效。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

一是大力推行政府机构改革。根据中央和省的统一部署,本着突出重点、上下衔接、因地制宜、平稳推进的原则,做好机构改革工作。机构改革突出建设责任政府的目标,明确政府各部门促进科学发展的责任,严格按照中央和省的部署及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制要求,整合职能相近部门,实行综合设置,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本次南京市政府机构改革,涉及调整变动的机构共26个,实际减少9个局级机构,增设了市行政服务大厅。市政府部门由原来的42个减少到38个,同时还积极推进区县政府机构、镇街机构改革。

二是着力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按照机构改革后重新确定的职能,调整确认权力事项,对市政府部门的2899项行政权力、区县政府及其部门的1.4万项行政权力,逐项进行了主体、事项、流程的确认及转移行使,重新编制外部流程、内部流程,细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经过清理,市级权力事项减少为2113 项,减少27%。进一步完善了网上动态管理机制。

三是及时清理规章与规范性文件。机构改革后,南京市根据国家、省要求,在市区两级开展文件清理。纳入市级清理的规章97件、规范性文件407件。经清理废止111件,占文件总数的22%;修改95件,占保留文件总数的24%,清理结果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向社会正式公布。

四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在民生重点领域推行各项积极有效的政策,着力解决民生热点问题。如,继续降低民间资本准入门槛,放宽市民创业的注册资本、经营范围核准、投资者出资方式和经营场所限制;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强化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社保总量增长10%以上;实现养老保险城乡全覆盖,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与国家和省政策的对接,提高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按计划开工建设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中低价商品房、租赁房和人才公寓。

五是不断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政府重大行政决策通过网络、媒体公开。2010年举办政府新闻发布会61场,市政府网站发布信息69241条,市政府部门发布信息11803条,区县政府发布信息4966条。年终政府工作接受服务对象的大检阅和监督,市政府质监、药监、住建委等10个重点部门工作向服务对象述职,人民群众走进电视台直播现场,与重点工作部门面对面交流。为进一步方便群众,提高行政效率,政府还与媒体联动开辟多个节目、专栏,开通了“12345”政府服务热线。

六是着力加强法治政府建设。2010年8月,全国全省依法行政工作会议后,南京市研究制订《南京市法治政府建设四年行动计划》,计划以2014年承办第二届青奥会为时间节点,用四年时间,把法治政府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同时,注重依法行政考核,每年根据法治政府建设的新要求,对市级机关和区县政府的依法行政考核指标体系进行全面修改,不断创新考核方式,调整考核体系,完善保障机制。在制度建设上,我们坚持立法服务发展的导向,坚持突出实现民意充分博弈,探索实施开放式、多元化的政府立法机制。在文件管理方面,以健全完善文件管理制度体系为重点,起草了《南京市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南京市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评估工作方案》制定了文件审查备案工作规范,积极推进规范性文件数据库建设。在执法规范化建设方面,积极开展执法规范化创优活动,突出强化行政执法证件管理,探索制定《南京市行政执法证件管理规定》和《南京市行政执法协管人员管理办法》,推进市和区县两级政府建立特邀行政执法监督员体系。在行政复议创新方面,南京市正积极启动集中行政复议权和行政复议委员会筹建工作。

三、南京市转变政府职能中存在的问题

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是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多年来,南京市在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依然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一是认识上不够到位。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官本位”思想依然存在,对转变政府职能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影响行政效率提高,同时产生腐败。

二是部门职能交叉产生矛盾。南京市政府部门机构改革,在精简机构和人员、减少行政审批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多方面原因,部门职责不清、职能交叉、重管理轻服务、政务公开缺乏力度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有的甚至比较突出,也说明科学划分政府、市场与社会的治理边界在实践中显得犹为重要。

三是协调机制不健全。政府与社会管理的协调机制尚未完全确立,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还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使政府无法脱离某些原本应由社会自主管理的领域,严重制约了政府职能转变的速度。

四是旧的管理模式未摆脱。由于传统行政体制的惯性运作,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事不分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对政府管理与社会管理的领域不能进行科学明确的规范,因此实际上在很多领域依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影响职能转变的效果。

五是政府部门权力配置不尽合理。政府职能履行需要制度体系、财力资源、机构设置和人力资源等权力结构合理配置的支撑。当前,政府职能转变面临的重要问题,是权力配置的不合理,因此以优化权力配置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不断推进与政府职能转变相适应的政府机构改革,确立财政分权和公共产品分层供给的制度框架十分必要。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篇6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中央的要求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如何加快我市服务型政府建设,既是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和实践的重要问题,也是人大代表应该关注和深入思考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我市对创建服务型政府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效。但同时应当看到,在服务型政府建设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1)、公共服务的施政理念尚未真正形成。一些部门和工作人员为民、便民、利民的宗旨树得不牢,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质量不高。(2)、重管理轻服务的问题普遍存在。有的认为管理就是审批,服务就是收费,执法就是罚款。(3)、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公务员队伍的现有素质与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存在不少差距。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对策建议:

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以社会和公众需求为导向,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强化市场监督职能,建立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秩序。

要加快有关市场规范的政策法规建设。采取法律手段打破行业垄断,防止企业利用行业垄断,损害消费者利益。

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予以公示,规范操作,公开透明,简化程序,大幅度缩短行政审批时间。规范收费事项,减轻企业负担。实行收费公示制度。所有依法保留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应在媒体上公告,增加透明度。

三、坚持以法行政,提高政府行政水平。

规范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行为。各级行政机关在其行政管理活动中,不得任意设定行政处罚或行政限制行为。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公平对待各类市场主体。继续完善行政执法的工作标准、规范、程序和相应的责任制度,减少行政执法人员执法的随意性。

四、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关键在于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素质。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取向的政府业绩评价体系和公务员评价标准,完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完善行政问责制度,奖优罚劣。

浅谈“转变政府职能” 篇7

1 政府职能的改革之行

从国内看,进入社会转型时期后,国家开始反思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全能政府”的种种弊端。为了适应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国家大刀阔斧地展开了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内容的公共行政改革。

由于政府职能集中反映了国家管理活动的实质和方向,故而是政府进行行政决策与行政执行活动的指南。对之进行科学的界定,是保证行政管理活动走向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前提。

不过,何谓政府职能,国内外学者表述不一。依笔者拙见,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公共行政管理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政府职能并非是个静态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随着行政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察看我国当前的社会态势,一方面,公民的法制意识不是很强。据一项对上海市民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目前排名公共秩序前三位的问题分别为:行人不遵守交通法规,无视红绿灯,乱穿马路,经常发生率为43.3%;自行车不遵守交通规则,横冲直撞并随意停放,经常发生率为43.9%;乘坐公交车不排队,争先恐后,不遵守先下后上规则,经常发生率为37.2%。另一方面,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弱势群体扩大,道路交通拥挤,公众需要政府创造就业机会,提供生活保障,建设公共设施。这些因素,致使我国政府职能面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可是,海量的行政任务与有限的政府资源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公共行政职能无法成为政府“专利”,需要由社会来合理分担。于是,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就成为转变政府职能的一种理想的社会治理模式。

2 非政府公共组织参与管理公共行政事务的法律制度

社会自治就是为了实现公共行政的分散化,国家通过法律设立非政府公共组织参与管理公共行政事务的法律制度。

根据法律规定和法理要求,参考学界观点,笔者认为只有具备以下主要特征的社会组织才具有非政府公共组织的资格。

(1)独立性。非政府公共组织不属于行政机关系统。它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对特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并能独立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这个特征使非政府公共组织可以避免行政机关的官僚主义习气,在管理中,呈现民主化和亲民化。

(2)非利性。与营利性社会组织追求利润最大化不同,非政府公共组织关注的是无利可图的公益事业。这个特征使它不追求权力出租和寻租,减少行政腐败。

(3)公益性。公共利益可以分为普遍公共利益和特殊公共利益。政府关怀的是为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的普遍公共利益,但非政府公共组织关怀的是特定范围内的人们所享有的共同利益。这个特征决定了非政府公共组织可以履行相应的行政职能。

(4)公权性。为了对特定的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的管理,非政府公共组织享有法律授予或者确认的公共权力。但管理行政事务和维护公共利益的有限性,使其享有的公共权力相对有限。

(5)非包性。非政府公共组织的财政经费不是全由国家财政拨款,这个特征使其参与行政管理可以降低政府管理的成本。

以这5条特征衡量,我国目前非政府公共组织主要有三种类型:(1)社区组织。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业主委员会。(2)行业组织。如律师协会、注册会计师协会。(3)公共事业单位。如公立医院、公立学校。

由于转变政府职能需要公共行政分散化,这样就促成了公共行政主体多元化体系:(1)职权性行政主体,即国家行政机关。(2)授权性行政主体,即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组织(其具有准政府组织属性,且国家不允许其转移职权)。(3)自治性行政主体,即非政府公共组织。

因为转变政府职能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实行公共行政任务的分担,所以,政府转移其部分职能的对象只能是自治性行政主体,而不能是营利性组织或者公民。

3 公民环境权

从法律角度看,公民环境权既是私法权利,更是公法权利。这项权利的双重属性构成了双重法律关系即民事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当公民的这项权利被他人非法侵犯时,公民有权选择司法救济或者政府救济。

英国著名的行政法学家威廉·韦德在评论司法救济与政府救济的利弊得失时指出:“法院的法律程序是琐碎、缓慢、费用昂贵的”。因为法院的任务是实现高标准的公正。一般而言,公众总是需要尽可能最好的产品,并准备为此付出代价。但在处理社会事务当中,目标就不同了。这个目标并不是不惜任何代价以获得最好的结果,而是在符合有效管理的基础上取得最好的结果。为了节省社会和当事人的开支,应当使争议得到迅速和经济的处理。“法理如此,为什么我们的司法机关在设计救济制度时不考虑救济的低本、便捷和实效的原则,偏要公民和国家为维权和护法付出高昂的成本?”

至于《物管条例》和《物管规定》赋予物业对住宅装修进行社会自治,确有张冠李戴之嫌。物业管理属于私人治理,而私人治理不属于社会自治。因而物业不享有管理行政事务必需的公共权力。对于物业,政府可以利用之(如政府机关可以委托物业代为作出诸如行政指导、行政调解和行政信息服务等非强制行政行为,以降低政府管理成本),但不可转职之。否则,必然导致社会管理失控。如予不信,请看下例事实:

比如,在业主、使用人装修开始之前,《物管规定》第二十七条规定:“业主、使用人需要装饰装修房屋的,应当事先告知物业管理企业。物业管理企业应当将房屋装饰装修中的禁止行为和注意事项告知业主。”大家知道,“告知”是无需批准的。这样,装修期限的长短听任业主决定。有些“自觉”的业主告知装修的事宜后,物业会发给“施工许可证”。有些“懂法”的业主则一声不吭,开工装修,物业也只好睁只眼闭只眼,因为依法,物业无权实施装修许可。

又如,在装修过程中,有些业主任意做出国家规定的装修禁止行为,物业也会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发出“整改通知”。对此,“知法”业主置若罔闻,我行我素,物业则不得不望法兴叹!

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哪里有国家,哪里就有管理,哪里有管理,哪里就有法律,哪里有法律,哪里就有强制。如果只有管理,没有强制,就可能造就“一个法律更多但秩序更少的世界”。如今住宅装修噪声污染泛滥成灾,不正是这条规律的具体生动的反映!

诚然,现代社会,政府职能向社会转移的确是一种必然趋势,但是,国家转移给社会的是部分公共行政管理职能而不可能是全部的或主要的公共行政管理职能。那么,环境管理职能究竟属否主要的公共行政管理职能?

科学告诉人类,良好的生活环境既是公民有效和持续地进行劳动、维持健康和幸福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公民实现管理国家事务、享受休息和受教育等权利的必要条件,而噪声污染恰恰是危害公民健康的一大杀手。据调查,超过50分贝的噪声,会影响学习、工作、休息和睡眠,70分贝噪声会造成精神不集中,心烦意乱,严重影响学习和工作效率。笔者曾专门和物管人员一起持噪声测试仪到住宅装修现场进行测试,结果是冲击钻:93分贝左右;电锯:97分贝左右;切割机:97分贝左右。显而易见,装修造成污染的危害性更甚于其他噪声污染!

正因为环境良好与否,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党和国家将环境保护定为我国基本国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六条则进一步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可见,按理依法,治理住宅装修噪声污染当然属于主要的公共行政管理职能。相关行政法规以及地方性法规将此项职能由政府错位转移给物业,实乃公共行政改革之败笔!

尤其需要引起警觉的是,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利益凸现,社会关系复杂,而转变政府职能涉及整个行政管理层面,现今,社会领域已发生误读现象。为了避免由于政府缺位而留下管理真空,致使社会无序,以致酿成社会危机,笔者不揣冒昧,提出一些建议,供国家有关部门作立法参考。

总而言之,我们转变政府职能,在思想上,不应形而上学地量化估量,而应辩证地质化考量;在行动上,不应高歌猛进,而应“摸着石头过河”———积极地理性地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参考文献略]

摘要:为了适应社会转型,推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当前,我国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内容的公共行政改革方兴未艾。从住宅装修噪声污染失控现象入手,寻根溯源地剖析国家有关部门因误读转变政府职能而导致立法失误问题,进而就正确解读提出建议,供国家有关部门作立法参考。

谈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四个转变 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 教材观 联系实际 师生互动 考核方式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课教学就应突破传统知识教育的束缚,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新构筑全新的教学理念。我认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实现以下四个转变。

一、教师应建立新的教材观

课程是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是按照教育教学规律按学科编制的,教师是按照课本内容向学生传授知识,不能对教材有所改动,教师是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对于职业类学校来说,有些内容是不符合学生思想教育实际的,而职业类学生自身素质不高,知识基础差、理解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很差;如果教师不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改造和艺术加工,就很难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在我们学校对思想教育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初步调整,那就是师生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资源,从网上下载了有益于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如《今日说法》《感动中国》等,刻成光盘。因为内容紧贴学生思想实际,音、型、色俱全,所以教育教學效果就好。

二、把握时代脉搏,理论联系实际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必须紧密联系了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学科与生活、社会的联系,让学生关心生存环境,关注社会焦点,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2007年我校有几名学生进行入党前谈话,由于我们平时没有注重此方面,学生在回答一些时政问题时漏洞百出,甚至一些简单问题学生都回答不上来。对此,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指导学生阅读各类书刊如《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报》《时事》杂志等;二是每天让学生收看《新闻联播》,并作好摘记;三是开展社会调查,撰写政治小论文,进行全校评比;四是通过业余党校学习等手段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学逐步将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是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所在。

三、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师生互动,共同提高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学生围绕教师的指挥棒转,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大致如下:复习巩固,导入新课,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读书回答问题,教师纠正答案,学生背诵。这是较好的一种。更有甚者,一个月的内容一节课讲完,剩下的时间便是学生的机械记忆,单从考试成绩上看,后一种成绩会更高。这种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他们只是一个被动的受体,阻碍了学生的素质的提高。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必须注重师生互动,只有在师生互动中,教师与学生才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提高。在此过程中师生真正成为一个共同体,教学相长才会落到实处。

四、考核方式多元化

旧的思想政治课考核方式只有一个,那就是期末的一张卷纸,从学生的考试成绩断定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成绩,这就是从教学结论看教学效果。这种评价对师生是不公平的,必须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才是合理公平的。所谓的教学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得到的结果,所谓教学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教学结论对学生与教师固然重要,但是过程更重要。因为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质疑、判断、逻辑思维、创新能力才能得到体现和提高,从过程中得到的知识才会更深刻。如果不注重过程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就体现不出来。所以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只重结论,更要注重教学过程评价。我校的具体做法是对学生的考核分为两部分,平时学习状况占总成绩的40%,成绩测试占总成绩的60%。另外学生的试卷也分为A、B卷两种,A卷稍难,B卷稍易,考试前让学生自主选择。这样学生学习在也不是拿来主义,而是需要自己的主动参与,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教师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转变。

转变政府职能深化乡镇改革 篇9

古县镇党委书记柳扣兔

随着我县乡镇机构改革的推进,我镇的机构改革已经完成了领导职数的精减和一般职工的竞争上岗。领导职数由原来的18名减少为9名,书记、镇长两人变为“书记、镇长一肩挑”,3名副书记减为2名,5名副镇长减为4名(其中一名由副书记兼任)不再设副局级理论报告员、副局级计生助理员,专兼职党委委员。一般职工重新竞岗定岗。乡镇内部机构设臵由原来的“七站八所”改为一办两中心,即党政人大综合办公室(行政),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和计生服务中心(事业)。这次乡镇机构改革不仅仅是领导职数的减少,职工岗位的重新设臵和由安排岗位变为竞争上岗,更重要的是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如何解决乡镇存在的诸多不相适应问题,如何转变乡镇职能,如何继续推进乡镇改革。

一、根据新形势新要求,着力解决好四个不适应

(一)机构设臵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原来“七站八所”的机构设臵和职能配臵,与务实、高效、法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通过2002年和这次乡镇机构改革这一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改变了机构臃肿,冗员众多,造成人浮于事,效能低下,制约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但一定要走出“膨胀——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二)工作方式与农村发展需要不相适应。新形势下,广大农民最想的是增加收入,最怕的是负担反弹,最盼的是能掌握科技技能,最烦的是行政命令;最需要的是丰富的文化生活,最想摒弃的是封建迷信、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最企求的是能有大项目、大投入,最担心的是发展环境不能得到优化;最迫切的是有效的指导、引导、示范、服务,最担忧的是不能改变旧的工作模式。

(三)干部素质与农村工作不相适应。做好新时期的农村工作,关键是要建设一支懂政策、懂法规、懂经济、懂服务团结协作、高效务实、充满活力的干部队伍。面临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形势,迫切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转变乡镇职能、创新工作模式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四)乡镇财力与为“三农”服务的要求不相适应。我镇税费改革前镇政府“五统”达73.26万元,除专项支出外镇政府可支配资金60余万元,村提留款91.54万元。尽管改革后财政每年下拔一定的转移支付,但各村可用资金管理费仍不足。而乡镇政府机关就尤为突出,虽然财政每月下拔5000元办公经费,年终能够给一部分,但还远远不够。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实际就是如何解决当前乡镇职能转变和乡镇机构改革中的突出问题,真正将乡镇的主要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导农民增收、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

二、做好五大工作,切实转变乡镇职能

(一)界定职能,规范政府行为。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首先要对乡镇职能进行科学划分、合理界定,也就是要明确乡镇政府“该干什么”和“不该干什么”。其次要适应市场经济和加强“三农”工作的要求,发挥好营造发展环境,加强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尤其要把工作重心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把主要精力转到“抓项目、抓产业、抓服务”上来,把主要职责定位在“维护稳定、服务农民、促进发展”上来。根据“职责一致”原则,让镇政府在“越位”的地方“归位”,在“错位”的地方“让位”,在“缺位”的地方“补位”,扮演好其应该扮演的角色。要真正规范乡镇政府行为,需要上级政府依照乡镇一级承担的职能给予考核指导,不能延用旧的模式,上级部门也不应该偏离乡镇政府职能,为了为本部门服务而开展检查、竞赛甚至赞助、慰问等活动。

(二)转变观念,打造服务型政府。乡镇工作思路要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把工作重心真正转移到为村级组织和农民群众服务上来,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由过去主要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变为更多地运用经济、法律、民主和教育手段,有针对性地采用政策宣传、说服教育、示范引导、服务扶持等方式推进农村工作。更多地通过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引资上项,更多地通过培育产业大户,成立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逐步让龙头企业、产业大户、协会组织、经纪人担当经济活动的主角。积极探索各种服务方式,集中力量解决缺信息、缺技术、缺资金、缺人才等问题,实现乡镇经济工作由行政推动型向服务指导型转变,由催种催收向产业化经营服务转变,由通过检查命令推动植树、农建等向以奖代助,示范引导转变。

(三)紧贴发展,促进增收。“发展是硬道理”,要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财政增收,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大力推进项目建设。要统筹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突出抓好种养基地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劳务经济、新农村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五项重点工作,充分发挥好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民间销售协会、中介组织、农村经纪人队伍的带头作用,逐步形成家庭搞种养,龙头企业搞加工销售、专业合作社、中介组织、农村经济人队伍带领农民闯市场的农业基本经营模式,形成规模化生产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和专业化,促进农民增收。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发展壮大以工业企业为主的骨干财源,从而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县财政转移支付能力,这样才能由以农养工,以农养政的时代真正转变为以工哺农,以转移支付养政的新时期,促进农业现代化,保证镇村两级正常运转。

(四)维护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必须努力提高乡镇干部把握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在重大突发事件和严重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够快速统揽全局,周密安排,审视度势,妥善处理。要密切注意社会动态,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化解各种矛盾,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要认真研究,防范重大突发事件,研究农村产生矛盾的根源,做好应对和解决困难、风险以及矛盾的各项准备,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要善于因势利导、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手段,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纠纷,为农村的稳定发展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五)加强学习,提高服务水平。根据农村工作的特点,以胜任本职工作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大力加强乡镇干部技能培训。除自学外,当前要紧紧围绕农村政策、实用技术、市场经济知识和法律知识,进行短、专、快的专题培训,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什么人员少就培训什么人员”。强化为民服务意识,当好“十员”,增强为民服务本领做到“四力”(练内力、强定力、加压力、增动力),不断提高乡镇干部指导农民致富的本领,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

三、坚持两大改革,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

要确保乡镇机构改革取得成功,在乡镇机构设臵、领导班子配备等改革的基础上,还必须关注机构的职能和承担的责任,按照本地发

展需要,明确细化岗位职责,依照产业发展需要,组建工作队伍,推行两项改革”。

(一)改革乡镇工作模式,构建以服务为主的运作机制。在新的乡镇机构设臵基础上,大胆改革“个个领导都包片,每个干部都包村”的做法,把乡镇工作大体合并成为两大块,即党政事务和产业服务。对党政事务工作,把党政综合办公室,建设成精干高效的综合性工作机构,实行统一领导,细化内部职责,保证日常事务的落实办理和新旧工作模式的有效对接。细化为两块,一是内部事务工作,包括日常事务和信访接待,二是组建新农村建设指导服务队。产业服务方面围绕本乡镇的主导产业和项目建设需要,组建产业服务队或办公室,实行专业化分工。把我镇事业机构设臵的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根据岗位职责进行细化,并按其职责组建经营管理办公室,负责农村经营管理、会计核算、对农村会计监督指导工作。组建两个服务队,一是农业产业化服务队,围绕我镇酥梨等主导产业提供服务,二是组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队,专门负责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引进建设、重点项目手续代办、协办工作。计生服务中心要逐步建立、完善更科学的管理办法,不能只是做表、簿、卡、册而疏于服务,要用优质的服务,优惠政策的鼓励,科学的管理机制,促进计生这一基本国策的落实,创造优良的人口环境。变过去的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

上一篇:防震应急演练的心得体会下一篇:《井底之蛙》教学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