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非洲歌舞音乐》说课稿
各位评委上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音乐鉴赏第五单元《亚非音乐神韵》中的第十一节非洲歌舞音乐。本节课为一课时。
我说课的程序有以下:几部分
一、说大纲
高中音乐课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地融入人文元素,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与思考,引导学生竖立多元正确的价值观,拓展学生的音乐鉴赏的视野,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感知和欣赏音乐能力的目的。
二、说教材
本课内容教材所提供的教学内容与参考资料较多,需要进行合理的设计。因为学生对非洲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知识了解的比较少。要在一堂课内对非洲音乐的风格特点、表现形式、演奏乐器等有全面、准确的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设计了以非洲音乐的节奏特点、鼓乐风格、宗教色彩三大部分内容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课堂中选择了三首有代表性的曲目,并尽可能采用音像资料。内容的设计涉及了鉴赏、体验、表现、创作、探究等教学领域,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和体验音乐。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鼓在非洲音乐中的重要地位。<2>、体验非洲音乐中复杂多变的节奏特点.<3>、通过欣赏和体验,理解非洲音乐文化独特的魄力及神秘的宗教色彩。
2、过程与方法
感知、体验、实践、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非洲音乐文化对世界音乐文化的影响。培养学生以正确的态度理解世界多元化音乐。教学重点:
了解、掌握非洲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体验非洲音乐中复杂多变的节奏。
教学难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作品的音乐内涵及其艺术价值。
四、说教法和学法
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去感知、体验、理解、鉴赏音乐,就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为此,我精心设计了以下教法:
1、情境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双重感受下,体验到音乐表现的情绪,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更加有助于学生了解非洲歌舞音乐。
2、采用感知、体验、实践、探究的欣赏教学法,并结合“情境法”,使学生感受音乐表达的情感,积极参与探究实践活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欣赏能力,又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欣赏音乐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为此我用以下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1、自主欣赏。通过自主聆听,感受音乐,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2、情感体验。学生通过丰富的音响资料,充分感受音乐形象,能用正确的审美观、科学的方法进行适当的审美评价。
3、探索表现。鼓励学生参与创造表现,锻炼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及音乐想像力。
四、说教学程序
在这一部分,我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播放课件:电影片断《我是谁》。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层层深入,欣赏感受。
欣赏《非洲赞歌》
(1)、自主聆听,直观感受:
在欣赏中感受非洲音乐的特点,欣赏完后,请同学们谈谈感受。
(2)、理性展开、情感体验:
教师示范演唱简谱,师生总结音乐特点:
乐句短小,反复演唱,曲调音域窄,类似于说白,伴有喊叫声
欣赏《鼓舞》
(1)、欣赏 感受
请同学们谈谈感受。(2)、简介非洲鼓
非洲人偏爱打击乐器,尤其是鼓。鼓在非洲用途非常广泛,除了用于音乐、娱乐,还是部落民族的象征和传递信息的工具。鼓在非洲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任何乐器也无法代替的。
通过欣赏,问同学们鼓舞有什么样的音乐特点,节奏鲜明强烈。在非洲音乐中,节奏占有重要地位,是非洲音乐的灵魂,他所独有的活力和强烈的感染力,让每一个听到的人都能深切的感受到他的震撼力。
在这首《鼓舞》里面除了有鼓的表演还有什么表演形式?
歌唱、舞蹈。从这可以看出在非洲音乐里歌、鼓、舞是一个结合紧密的统一体。从而我们又总结出两个特点:节奏鲜明而强烈与舞蹈结合紧密。
通过让学生自主聆听乐曲,使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旋律、情绪、表现手段,总结非洲音乐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的体验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丰富审美体验。
3、探索表现、积极创新。
出示非洲音乐的节奏,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音乐,在探索表现中,亲身体验、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
4、拓展延伸、审美升华。
踢踏舞和中国现代鼓,并欣赏片断。
通过欣赏踢踏舞和中国现代鼓舞,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5、完美结课
美国著名教育家泰勒说:“创造力不仅对科技进步,而且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音乐艺术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领域,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经常思考如何在音乐欣赏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现以一节高一公开课《非洲歌舞音乐》为例,谈谈我对如何在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想法。
一、音乐鉴赏中的创造力培养
创造力是一个跨领域的概念,具有复杂的内涵。只有理清创造力、创造力的结构因素及创造过程的理论,才能更好地将创造力概念应用在音乐欣赏教学的领域,从而指导教学设计和实践。
对于创造力定义,不同领域、不同流派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观点。经文献研究归纳,对创造力定义大致分两类:一种认为与众不同才称得上具有创造力。因此是少数人具有的心理品质。另一种认为创造的独创性标准在创造者本身,无关社会。但大多数研究都避开两者争论而共同认为,发现观念或者发现观念之间新关联都可称为创造或创造力的表现,是创造的过程。
更有新的关于创造过程的观点认为,创造过程分为自发创造和理性创造两类。自发创造,是从感觉到概念的活动,具有突然性,以自发冲动和敏感为基础。理性创造则更多从概念到感觉,是创造性观念的活动,是系统思维的结果,是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过程。
由此可见,在创造力相关理论中都认为,创造力蕴含于新概念和新的概念关联的过程中。可以是一个自发的、偶然的过程,但更是一个理性、系统的过程。这从理论上揭示了创造力虽然复杂,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过程进行系统的引导和培养。这为创造力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艺术中常说“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明即使同一部作品,不同读者不同阶段或者体验下,都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形象和解读。在音乐艺术中亦是如此。如果把作曲视为一度创造,表演视为二度创造,那么音乐欣赏则可称为“三度创造”。这表明音乐欣赏除了是感官得到愉悦的活动,同时也是欣赏者与作品作者共同再创造的思维过程。
一般来说音乐欣赏从直觉感受出发,进入形象思维过程。音乐形象思维是在情感体验基础上,依托情感经验和生活阅历,通过联想、想象等心理过程重组新的审美意象。审美意象的孕育成熟过程也就是形象思维的创造过程。而想象正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
另一方面音乐审美需要实现精神的升华和理性的领悟。只有通过对作品的理性分析(对作品的技术性分析,引文为音乐作品),才能对作品进行全面、深刻、准确的审美评价。
因此,从创造力、创造性思维的角度,对比音乐欣赏中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过程可以发现,形象思维过程对应着发散思维过程,逻辑思维过程对应着辐合思维过程。在音乐欣赏中,欣赏者随着音乐形象自由构建、音乐结构理性分析的交替进行,思维脉络时而发散时而辐合。欣赏者不仅享受了美,还能在创造个性化审美体验的同时,让思维经历创作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让创造力得以提升。
有鉴于此,对于高中生这一个有一定的知识、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的积累的群体来说,音乐欣赏课目标和教学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得到感性的熏陶上,更应该注重通过理性思考和创造性活动,培养理性思维和创造力。通过音乐欣赏的感性和理性交替,让学生在学会感受美的同时也能创造美。
二、《非洲歌舞音乐》中创造力培养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如前所述,音乐欣赏是一个感性与理性审美融合的过程,同时也是创造力体现和培养的过程。要在音乐欣赏课中体现这些特点与过程,使用的教学设计方法通常有创作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创作教学法的主要手包括即兴创作(模仿、律动、伴奏)、音乐创作(节奏旋律和乐曲)和创作表演三方面。而游戏教学法,则利用音乐游戏提高兴趣,利用音乐剧、民间故事、儿童文学等创作比赛对学生实施创造力教学,通过情景设置、角色扮演等方法、在培养创造力的同时挖掘其表现力,增强自信心。
所以,根据《非洲歌舞音乐》课程内容特点和需要,结合创造力理论、教学法的等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我提出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四个原则,以此为指导,设计教学流程、环节与活动。四个原则分别为:以情景调动人,以活动锻炼人,以创作培养人,以分享凝聚人。其中,设计的特色教学活动环节有:1、用生活中材料制作非洲鼓。2、跟大师学非洲鼓音乐。3、以《祈雨》为主题,分小组即兴创编非洲鼓舞并分享。
(一)打破常规课室布局——创设情景调动学生
“琴瑟和鸣”,一堂成功的音乐课应该是师生之间心灵的感应和共振。这种以心投入和用心感觉的教学过程,需要在特定的教学氛围中进行。充满美感的音乐课堂,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求知欲望,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活动产生积极影响的。
在这节《非洲歌舞音乐》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舞”。如何让学生舞起来?常规课室呆板的摆设方式,显然不能够给学生足够自由的空间。所以,解放课室空间,就是最重要的前提。设想在课室中将课桌围成类似舞台的“U”型排列,加上非洲音乐、舞蹈热情、奔放、亲民的特点,在这样的课堂环境氛围中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创编热情,让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有发挥的空间。打破常规课室布局,能让学生从进入课室开始就有不一样的惊喜,为后面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打下基础。
在课堂实践中,正是在这样自由、平等宽松的环境下,每个小组的同学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甚至连颇具难度的即兴创编都表现得非常精彩。在学生尽情舞蹈,任意放飞的过程中,音乐知识不知不觉溶入到了他们的表演中,创造力得到了发展。
(二)巧妙安排课堂环节——组织活动锻炼学生
作为一线的音乐教师,我一直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在不断等待着父母和老师的开发,发现潜藏在他们内心的创作欲望。通过适时地激发,会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而这种自信又会对学生的创造力起到更积极的作用。
在本节课中,我安排以小组为单位,用生活中的物品制作非洲鼓的环节。首先是寻找鼓体材料。大家天马行空地找来各种物品,如生活中的桶、盆、饼干盒,甚至垃圾桶。然后是为鼓身进行外部装饰,打造非洲风格。学生充分发挥了各自的绘画才能,绘制出了各种具有非洲风情的图腾,对鼓身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包装,让人赞不绝口。最后就是把鼓面和鼓身进行粘黏,在连接处的痕迹上,大家还装上了铃铛和小贝壳之类的装饰品,使之不但更精美,而且还丰富了鼓的音响效果。在小组成员共同努力下,一面面具有浓郁风情的非洲鼓就制作完成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非洲鼓的制作,特别是音色产生的细节,不仅能让学生通过制作感受非洲音乐的魅力,而且能对非洲鼓的音色来源有了更多理性的认识。教学设计中设置制作乐器环节,不仅可以给学生动手、参与、实践的机会,给他们提供一个可以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的平台,而且能为后面引领学生走向理性创作打下基础。
此外,为了让学生在欣赏非洲音乐鼓节奏的同时,能学习非洲鼓音乐的基本节奏型,为主题鼓舞创作做铺垫,我通过播放非洲鼓演奏大师的教学视频,并让学生边看边模练。经过短短十多分钟的观摩练习,大部分同学对节奏更加熟悉,对音乐风格有了进一步把握,为后面的小组创作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
(三)学音编舞——培养学生创作与分享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任何创造性活动的开展,都有赖于基础知识技能的日积月累。因此在中学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应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让学生不断累积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创造性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创造力。然后循序渐进加以引导,通过音乐知识技能技巧,创造性地把个体情感体验化为音乐体验,力求符合音乐审美和创作中感性与理性相融合的原则。
在《非洲歌舞音乐》这节课中,由于有了之前的学习基础,加上非洲音乐中,有很多流行音乐的元素,比如RAP、摇滚、爵士等等,学生平时就非常喜欢,所以我大胆地进行了创作尝试,让大家积极参与,创作非洲音乐和舞蹈。我本来以为这只是一个美好愿望。但事实证明,总会有一些有天赋的同学,会带意外惊喜。
在我的班上,有一个由四位男生组成的音乐组合,他们喜欢摇滚、说唱等歌唱形式。所以他们用非洲元素创作了一首歌曲《非洲,你好》,旋律朗朗上口,歌词友爱和平,当他们把这首歌制作成MV,在课上展示时,全班激动喝彩,自豪地把这首独一无二的歌曲称为他们的班歌。这就是创作和分享带来的快乐、自信和团结。
另外,在课上学生以《祈雨》为主题,创编非洲鼓舞片段,并用自制的非洲鼓,进行现场展示。当一个个小组走到“U”型课室中间,展示自己的成果时,四周掌声雷动,喝彩阵阵。非洲鼓舞的热情奔放,自由随性的特点,透过简陋但特别的非洲鼓,稚嫩但自信的节奏,简单但明快的舞姿,传到在场每个人的心里。
三、结语
创造力,是新世纪人的素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一个人的学习生活经历中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创造力的培养,不是一个或某几个学科就能培养的,但是每一个学科都有责任,在学科的学习中有所体现。像音乐、艺术这些需要充沛创造力的学科、领域更应在创造力的培养中有所作为。通过音乐欣赏、创作的形式手段,引导学生在审美中了解美、学习美、创造美,让创造力在审美的各个环节中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挥,并让创造力从自发状态向理性状态转变。
“世界不缺乏美,但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就让我们在美中找寻创造力这个隐形的翅膀,带着眼睛飞向美的新世界。
参考文献
[1]金盛华.论创造力的本质与测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01:68-75.
[2]李英杰.音乐教学与创造力培养[D].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1.
[3]李蕾.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与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4.
一、学习目标
(一)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非洲民间音乐,感受、体验非洲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并能表现出非洲歌舞音乐的主要特点。
(二)参与唱、奏、跳的实践活动,从而探讨非洲歌舞音乐中歌舞、乐器、舞蹈三个方面的音乐特点,在自身的体验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初步了解非洲音乐的概况,知道非洲音乐的功能。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教材提供的几首非洲民间音乐,感受、体验非洲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在参与实践活动中了解非洲音乐的功能。
难点:了解非洲音乐的功能,感受、体验并掌握节奏特点。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舞蹈鼓乐《男孩之舞》
(二)鼓乐《鼓舞》
(三)歌曲《非洲赞歌》
(四)马林巴演奏《门库尔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聆听《男孩之舞》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体验非洲音乐的特殊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
1.播放赛内加尔鼓乐《男孩之舞》片段,结合课本上的图片,启发学生想象鼓乐演奏的情景并让若干学生自由的跟着节奏跳起来。
2.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刚才播放音乐的特殊性。1.学生聆听和舞蹈,感受、体验非洲民间音乐的特殊性。
2.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3.学生提出不同见解。
二、新授:
(一)欣赏《鼓舞》片段
(二)欣赏《非洲赞歌》
(三)《门库尔雅》
1.教师把学生的表述进行总结并引出非洲音乐的节奏特点;
2.介绍鼓乐《男孩之舞》和《鼓舞》 3.播放各种非洲鼓的图片
播放音响《鼓舞》片段,4.指导学生拍手模仿音乐中两个基本节奏型,引导体验节奏变化(速度、重音、强弱变化):
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认识到鼓的音色和节奏在非洲音乐中的重要性。1.简介《非洲赞歌》
2.播放音响《非洲赞歌》,让学生体会无任何装饰音的旋律走向;鲜明而强烈的单一节奏;曲调、伴奏、说唱、喊叫声、独奏等交替进行的音乐特点。3.指导学生以合作的方式,用所学习的非洲音乐的基本节奏型为歌曲《非洲赞歌》伴奏。让学生在自身的体验活动中加深对非洲音乐特点的理解。
1.播放《门库尔雅》,让学生自己听辨伴奏乐器是由什么材质构成的。
2.介绍伴奏乐器马林巴(基本构造、形状、制作材料)并展示图片。
3.聆听器乐曲《门库尔雅》,让学生表述马林巴的音色特点。
4.教师进行点评。
三、拓展与探究
1.分三组讨论 第一组:非洲歌舞的特点 第二组:非洲音乐社会功能 第三组:非洲音乐的风格特征 2.教师总结
3.分别播放爵士乐和非洲歌舞音乐,并让学生跟随音乐舞蹈,感受非洲音乐和爵士乐之间的联系。1.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跟随音乐舞蹈
四、课堂小结
1,说大纲;根据大纲要求,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以下三个问题.即: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及艺术作用;怎样鉴赏音乐;音乐与人生的关系.这三个问题,不仅对学生学习音乐鉴赏具有基础性,指导性的意义,而且对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观,形成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用音乐来提高生活质量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材分析;本课教材是高中音乐鉴赏第一单元<学会聆听>的第一节<音乐与人生>.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这一课的导言和琵琶曲<草原放牧>以及交响乐<第六悲怆交响曲>,还有的就是要讲授音乐的基本要素.因为内容比较多,我用两个课时来完成教学.由于学生普遍对理论知识兴趣不浓,我在分析基本要素的时候会结合音乐作品来分析.这两节课我都会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贯彻思考,体验,表现的原则,使学生充分体验和感受音乐.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草原小姐妹》小散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的能力。高质量的人生,应该用音乐美化自己人生的道理,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鉴赏的兴趣和信心。
2、初步认识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
3、聆听《草原放牧》,感受形式要素。三,教学重点
1、认识音乐要素、音乐形式要素的基本内容。
2、通过鉴赏作品《草原牧歌》认识部分音乐形式要素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四,教学难点
认识音乐形式要素节奏、力度、速度、旋律的艺术作用。五,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高二段的学生,有很好的想象力和判断了,知识结构完整、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教学重点。在讲授音乐理论知识的时候,我会尽量的结合作品,通过运用图画、听音乐等让学生听,看,等形式来实现我教学的目的。而不是生搬硬套的讲授.两节课我会充分做好跟学生的互动,在第一课时的导入中,我用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引起讨论,最后总结,从而达成与学生的互动.总之,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会让学生感到学习音乐的乐趣,也能从乐趣中学习到一些音乐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 本单元主要是通过几首音乐作品来说明音乐要素的形式和作用,下面我主要讲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在这一课中我主要采用对比聆听法,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等.
1)导入:谈话导入:音乐与人生有什么关系?设计意图是引起学生的思考,在这有环节中我用的是谈话法.
2)认识音乐鉴赏的相关知识,这一部分总共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学习导言,格言和散文.
通过集体读导言来开始这一部分,下面请语言课代表来解释:"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最后教师做总结,这里应用了课堂提问法.接下来请全班同学来朗诵散文,并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能听懂音乐的人,这里也应用了课堂提问法.整个部分的设计意图是激发学习音乐鉴赏的兴趣,提高学习鉴赏音乐的能力.学完导言之后便是初步学习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首先请学生来朗读所要学的知识,并先提问学生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音乐知识,并从学生的饿回答中总结出知识,最后把节奏,速度,力度这三个最常见的音乐要素作重点讲解.这部分应用的是课堂提问法.这部分的饿设计意图是为今后学习鉴赏打好基础. 3)鉴赏<草原牧歌>.这一环节也分为两个部分,先完整聆听,再对比聆听.第一部分由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开始,问题是在这首音乐作品中有哪些音乐要素在发生作用,这里应用的是谈话法,接下来就是完整聆听.这一部分应用的都是谈话法,下面的提问:独奏乐器是什么?由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着重讲琵琶协奏曲是什么等等.接下来的提问分别是从音乐中你联想到什么场景和音乐要素各发挥了什么作用,又学生回答后教师做总结.这一部分的设计意图是指导学生参与鉴赏实践活动.第二部分是对比聆听这首曲子.教师分别打出两个不同主题的饿节奏,并请学生配上不同音高的乐音,并让学生体验哪位同学的配音最美.然后对比听,唱两个主题音乐.最后是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部分,介绍几个蒙古族舞蹈动作,播放<草原放牧>第一主题,请学生在音乐的配合下跳舞.这部分应用的主要的教学方法是练习法,设计意图是加深音乐记忆,培养和激发持久兴趣. 七,拓展感受
再次完整聆听《草原放牧》思考“拓展与研究”第1、2、5题和第3题有关《草原放牧》的项目。完整播放音乐,学生思考后提问回答,教师做以鼓励为主的补充和评价,并做好记录,作为形成性评价的材料之一。这部分主要应用的是谈话法,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做题,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培养学习鉴赏音乐的信心。八,总结:
总的来说,这是一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的一堂课,教师主要通过聆听教学法,讲解教学法,感悟教学法,课堂提问法与练习法来加深学生的学习内容,从而让学生对音乐鉴赏产生兴趣. 谢谢评委,说课完毕
第二单元 高亢的西北腔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之高亢的西北腔,本单元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及不同的民族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一些体裁形式,进而认识我国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绚丽瑰宝。
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西北民歌最具代表性的“花儿”和“信天游”。《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花儿,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声誉极高。《脚夫调》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表现脚夫的复杂心情。
人民音乐家洗星海说过:“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民歌。”民歌是人民表达自己感情的口头创作。民歌反映的是最底层、最普通的人民的心声,因此在内容上有鲜明的人民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并以多样化的体裁、歌唱形式和内容,反映本民族特有的历史、民俗、性格、情趣和文化传统。民歌的起源和音乐的历史一样久远。早在原始社会就伴随着人类的狩猎、搬运、祭祀、仪式等活动而萌生。它与人类一切生活实践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那些反映生产和生活的民歌却流传至今,成为宝贵的历史资料和艺术珍品。因此,马克思说“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民歌的创作和演唱以即兴性为基本特征,同一首民歌曲调因不同的唱词,可以随兴所至地发挥,有所创新,有所变化。《上去高山望平川》是“河湟花儿”的代表曲目,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声誉极高。这首歌的歌词采用“民间格律诗”的形式和手法写成。其典型特征是采用“双句双字尾”的格式。这首歌的旋律高亢开阔、自由舒缓、富有西北民歌的典型特点。
《刨洋芋》这首歌生动地表现了农民的劳动生活。在表现主题时用叙事的口吻,先叙述刨洋芋的过程,最后再抒发收货后的喜悦心情。整首歌曲在写实的基础上含蓄地表露了劳动者也是歌唱者的内心世界。可以说是借景抒情的一首佳作。
《脚夫调》又名《拉骆驼》,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它主要流行于陕北的绥德、米脂一带。“信天游”是陕北人民喜爱的一种山歌。由于它常常可以用同一个旋律反复演唱多段歌词,所以在民间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的说法。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西北民歌的学习与探究,激发学生喜爱民歌,弘扬民族音乐文汇的热情。感受民歌“原生性”的质朴美。
2、通过聆听、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
3、探究民歌的创作手法:“鱼咬尾”、“起、承、转、合”等。三,教学重点:
1、认真细致地聆听三首民歌,感受、体验、理解三首民歌的内容、感情、风格及其创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做适当的审美评价。
2、了解民歌体裁“花儿”与“信天游”。四,教学难点:
1、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征。
2、探究西北民歌的音乐风格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五,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高二段的学生,有很好的想象力和判断了,知识结构完整、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教学重点。在讲授音乐理论知识的时候,我会尽量的结合作品,通过运用图画、听音乐等让学生听,看,等形式来实现我教学的目的。而不是生搬硬套的讲授.两节课我会充分做好跟学生的互动,在第一课时的导入中,我用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引起讨论,最后总结,从而达成与学生的互动.总之,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会让学生感到学习音乐的乐趣,也能从乐趣中学习到一些音乐知识. 六,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是欣赏少数民族歌曲,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目标教学模式进行。
1、前提测评
这环节中我运用创设情境,兴趣引入法。
1)首先了解学生对我国民歌曲调的地域划分,知道多少?有没有谁能说出各个地域的民歌风格?打开课本21页“拓展与探究”的第4题的地图上找出西北五省的位置内蒙古,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用谈话法、讨论法回答:西北的自然风貌、生产方式以及西北人的语言、性格特征。
2)然后我将会运用课件向学生展示超级女声演唱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视频,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及兴趣。
一、导入
1、刚才听到的歌曲曲名是什么?(《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2、会唱的同学跟老师一起唱
3、导入新课
二、探究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一)欣赏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
1、集体朗诵歌词,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绪?(借景抒情)
2、感知音乐的表现手法,聆听歌曲:
(1)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旋律高亢悠扬、开阔、起伏大)(2)了解什么演唱方法(真假声混合)(3)节奏怎样(节奏自由、句末最为明显)
师:《上去高山望平川》是声誉极高、流传甚广的“河湟花儿”的代表曲目,属于山歌的一种。“花儿”是流行在青海、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其基本特点是:旋律高亢、悠长,多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欣赏《花儿与少年》
3、欣赏山西民歌《刨洋芋》
《刨洋芋》表现了农民收获后的喜悦心情。歌曲用起兴的方法开始,而又集叙事与抒情为一体,短小精悍,颇具隽永之艺术魅力。(1)朗诵歌词,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绪(2)第一次聆听歌曲,歌曲有几句(4句)
(3)跟唱歌曲两遍(用方言)找出句与句之间相同的地方(第一第二句:头相同,尾不同;第二第四句:尾同头不同)
回答问题:这首歌曲的演唱风格是怎样的?心情如何?(轻快活泼,风趣幽默;喜悦,乐观)
4、欣赏陕西民歌《脚夫调》
(1)“脚夫”、“婆姨”是什么意思(脚夫又称赶脚的或脚户哥。脚夫是以为他人运送生活用品为生的劳动阶层)(2)边听边思考:有几句(上下两句),音乐情绪怎样(第一句上行,第二句下行)师:《脚夫调》又名《拉骆驼》,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它主要流行于陕北的绥德、米脂一带。“信天游”是陕北人民喜爱的一种山歌。由于它常常可以用同一个旋律反复演唱多段歌词,所以在民间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的说法。
5、引导学生总结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出示测试题:
1、西北地区的民歌旋律、节奏怎样?(高亢悠长,祈福大;节奏自由、舒展)
2、表现了西北人民什么样的性格特征?(粗矿豪放的性格特征)
3、歌曲内容大都表现什么阶层的生活?(平民生活)
师:民歌中对家园的赞颂、对生活的热爱,感情质朴,自然真切,反映大众情感,平民色彩浓厚
你还知道有哪些具有西北民歌特征的通俗歌曲吗? 《黄土高坡》
七、拓展探究
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深入地感知、体验、理解西北民歌的风格特征。并结合流行乐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自然地导出下节课的内容。
1、请你说说西北地区的地理、地貌、生活条件、人文环境等情况。
2、你能说出一首采用了民族素材的通俗歌曲吗? 《花田错》 王力宏演唱(二胡、京剧)
以二胡为代表的中国民乐器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下节课我们将欣赏的就是中国民乐。八,总结
总的来说,这是一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的音乐感受能力和电脑多媒体课件运用的的音乐欣赏课。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节省了教师板书和传统播放音乐进带倒带的时间,教学内容紧凑丰富,课堂气氛生动有趣而富于吸引力。当然这种尝试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今后将努力改进,取得好的效果
第四单元 京剧大师梅兰芳 一,分析教材
这一节是第四单元《国之瑰宝-京剧》的第1个课时,它对于激发、培养、学生对传统京剧艺术的兴趣爱好,以及初步了解京剧的产生、发展及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着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三方面)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京剧的产生、发展及其京剧大师梅兰芳与“梅派”艺术 能力目标:掌握鉴赏京剧艺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情感目标:激发、培养学生对传统京剧艺术的兴趣爱好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京剧大师梅兰芳》这一课,教学重点是认识了解梅兰芳及其“梅派”艺术特征。四,教学的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来欣赏京剧艺术魅力。五,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在现代社会,大多数学生都对我国传统京剧艺术了解很少,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会排斥京剧,他们只是不知该如何来欣赏京剧艺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紧紧围绕教学目教学重点注重引导、培养学生聆听、鉴赏京剧艺术的能力,并让学生能够有尊重我国的传统艺术的意识。在讲授知识的时候,我会尽量的结合作品,通过运用图画、听音乐等让学生听,看,等形式来实现我教学的目的。而不是生搬硬套的讲授.两节课我会充分做好跟学生的互动,在第一课时的导入中,我用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引起讨论,最后总结,从而达成与学生的互动.总之,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会让学生感到学习音乐的乐趣,也能从乐趣中学习到一些音乐知识. 六,教学过程分析
1、课题导入----问题式导入法
我采用的问题是(你们知道„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是哪三大吗?)
对于高中生,他们特别喜欢关注象这样一类的问题,而这样的问题能快速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有利于接下来的授课。
2、新课知识
1、介绍京剧艺术的产生、发展及基本常识
这一部分,包括两个内容,一是介绍京剧起源,二是介绍四大名旦,介绍京剧起源部分时,我采用的都是师生交流法,先问学生„有谁知道关于京剧的起源‟,从而引出京剧艺术的产生、发展及其“四大徽班”,接着我采用相同的方法引出京剧四大名旦,出示图片,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以前的京剧旦角都是男性?‟
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先了解一些京剧的基本常识,并引起他们对京剧艺术的初步兴趣。
2、介绍京剧大师梅兰芳及其“梅派”艺术
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重点环节,为了让学生对梅兰芳有充分的认识,我在教学上设计了三块内容,分别是生平介绍、代表作品介绍、“梅派”艺术特征介绍。首先,介绍梅兰芳生平,我进行了2项教学设计。
第一项设计是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梅兰芳先生的认识‟,第二项设计是观看一段视频,来让学生认识人物,从而引出我想让学生知道的两个内容(1梅兰芳不仅在京剧方面有特殊的造诣,他在绘画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2梅兰芳曾在抗日战争期间“蓄须明志”,表现了梅兰芳崇高的民族气节。)
其次,是介绍梅兰芳先生代表作品。我同样进行了2项教学设计。第一项设计是让学生回忆„刚才视频中提到了哪些梅兰芳先生的代表作品‟ 第二项设计是通过看一组图片,来加深对梅兰芳先生代表作品的记忆。最后,是介绍“梅派”艺术。我进行了3项教学设计。
第一项设计是让学生聆听作品《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和《海岛冰轮初转腾》,体验感受这两个唱段不同的音乐情绪及特点。
第二项设计是分析唱腔特点,引出“梅派”艺术唱腔特征。
第三项设计是学唱《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京剧片段,让学生再次感受“梅派”艺术唱腔特征。
通过以上三部分内容的教学,学生就会对梅兰芳先生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七、知识拓展
介绍梅兰芳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我进行了3项教学设计。第一项设计是采用讲授法,介绍梅兰芳在国外的一些演出经历。第二项设计是通过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梅兰芳在国外的一些情况。第三项设计是让学生谈谈„对梅兰芳在国外影响力‟的个人观点。
这部分一是为了拓展他们对梅兰芳先生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养成敢于发表个人不同观点的学习习惯。
八、课堂总结
1、《春江花月夜》选自高中音乐欣赏教材中的第二章的第二节,这是一首民族管乐曲。
2、它原是一首琵琶古曲,原名为《夕阳箫鼓》、《夕阳箫歌》等,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郑觐文、柳尧章首次将其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并改名为《春江花月夜》。
3、经过许多艺术家的精雕细刻,这首乐曲已成为我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4、这首乐曲,主要描绘了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上荡漾,花影在两岸摇曳的江南美景。主要的乐器是琵琶、筝、箫等。
说学情
我们高中的学生以前没有开设音乐欣赏课,所以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能力比较差,但对民族音乐欣赏的比较少,兴趣不浓。
说教法
根据学生和音乐的特点,我能采用的教学方法的主要是:
1、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有个性的联想,开发创新思维。(音乐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只有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有个性的联想,才能进一步对音乐的理解,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往往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是不同的。所以鼓励他们展开有个性的想象,只要确实是根据音乐想象的都 是正确的。这样不但能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还能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促进创新思维的开发。)
2、讨论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音乐,处进对音乐的理解。
3、音画式教学法:根据音乐,我在电脑里画了几幅画,把抽象的音乐变成具象的画面,让学生结合画面来理解音乐。(我们的学生欣赏水平比较低,很难指把音乐和它所表现的意景联系起来,甚至有的学生还错误的认为只要是欣赏音乐就是听歌曲,有一次我给学生欣赏《梁祝》时,竟然有个学生问:“老师,怎么光有音乐没有人唱呢?”结合画面来欣赏音乐能够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让他们知道音乐还有这么丰富的表现力。)
说学法
根据老师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可用讨论法、分析法、想象法。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情况我确立了三个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熟悉我国民族乐器的音色,了解民族音乐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2、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春江花月夜》培养他们民族自豪感和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以及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3、能力目标: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欣赏水平。
重点:了解琵琶、箫、筝的音色以及表现力。重点欣赏其中的“渔歌唱晚”,它是全曲的高潮部分。(琵琶、箫、筝是这首乐曲的主要乐器,也是我们民族管乐队中的重要乐器。掌握和了解它们的音色和表现力,对今后的民族音乐欣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难点:学生对乐曲的理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采取了结合画面欣赏音乐的方法促进对乐曲的理解。)
说教学程序
一、 开始让学生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带着问题去欣赏
提出问题:①这首乐曲主要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情景?
②这首乐曲用主要乐器是什么?
(带着问题欣赏,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欣赏质量,还能提高他们想象能力和促进创新思维的开发。要求学生有个性的联想可以与众不同,只要你确定是根据音乐想象的,就是正确的。往往音乐是中性的,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不同,再说,本来《春江花月夜》就是一首古曲,是后人给他取的名。)
二、由学生回答引出讲解主要乐器,结合图片和音响资料认识和了解它们的音色以及表现力。
认识乐器并了解它们的音色。
①琵琶:是民乐中的弹拔乐器,有丰富的表现力,往往表现一些气势磅礴的场面。有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接着放有关琵琶音色方面的音响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琵琶的音色,加深印象。)
②箫:音色悠扬动听,往往表现柔和的月光。(放有关箫音色的音响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箫的音色,加深记忆。)
③筝:音色明快,往往表现流水,有著名的独曲《高山流水》。(放有关筝的音响资料,加深印象。)
三、展示教师对这首乐曲的感受。(是我根据音乐画的一幅画,并朗诵诗句,促进学生的理解。)
四、讲解结构
1、展示乐曲的题目《春江花月夜》。
2、介绍《春江花月夜》
3、结构
引子
主题:江楼钟鼓
月上东山
风回曲水
花影层叠
变奏 水云深际
渔歌唱晚
洄澜拍岸
桡鸣远濑
欸乃归舟
尾声
五、理性欣赏
(因为刚才一开始就进行了没有任何提示下的欣赏,让学生有了初步的印象,现在必须系统的、理性的欣赏。让学生结合画面和老师的讲解来理解音乐。)
引子部分:琵琶使用弹挑、轮指、模拟江楼上阵阵低沉的鼓声。使人联想到一夕阳西下,夜幕将临。箫和筝奏出的声音,似春风在江面上吹起的层涟漪。江面显得那么的静。
主题:江楼钟鼓:让学生看谱子听音乐。(主题是全曲的基础,一切音乐都是由主题变奏而来,因此要熟悉主题旋律。)
月上东山 箫的演奏表现月亮在东山升起。
风回曲水 利用琵琶的滚奏、轮指来演奏,表现了岸边的花草、垂柳在晚风的花影层叠 吹指下,婆沙起舞,频频点头的情景。
水云深际 表现了江面上、空旷朦胧,水天相接,连锦不断的远山在皎洁的月光下隐约可见。
渔歌唱晚 这一段是全曲的高潮作为重点欣赏,它表现了船越来越多,由远而近,江面上顿时热闹起来,江水拍打着江岸,人们在玩耍打闹,欢歌笑语,洄澜拍岸 尽情享受,这美丽的江南之夜。人们玩到了深夜,该回家,他们渐渐的远去,江面上恢复了平静。
让学生讨论:
船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江面上由静到动,又由动到静,江水拍打着江岸。
1、这段音乐主要是用什么乐器来表现这个场面的?
2、是怎样表现的?(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琵琶、箫、筝的音色以及表现力的了解。最后老师总结。①琵琶在力度上由弱到强,在节奏上由缓慢到激烈,表现了船由远而近,越来越多,最后整个乐队加入,表现了江面上人们玩耍打闹的情景。②筝有力的划奏与乐队时强时弱的音响,形成江水拍岸,浪花飞溅的景象。)
桡鸣远濑
省略
欸乃归舟
尾声:琵琶和筝奏出悠扬、徐缓的、抒情的旋律,前呼后应,结束全曲,它使人联想到:船渐渐远去,江面上风清月白,万籁无声,只有那一轮明月映照着春江流水,江面上泛起粼粼的波光,体现了“静”。
六、手法
静→动→静
音乐的流行音乐
女士们,先生们我来自甄the实验中学,我要说的课题是,花城音乐出版社出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课本音乐欣赏教材第四单元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电影音乐。
在这里我从教学材料,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困难,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六个方面我的讲座向你们展示了评委,请指导。
一,教材分析
音乐和社会这个单元包括音乐交流和整合以及大众音乐两部分。这个单位是教材的最后一个单位,是高中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终点,所以单位必须学会理解音乐才能反映社会功能能给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本课的内容非常丰富,几乎不可能让学生欣赏这个课程中的所有内容。由于我们学校的大二学生是电脑类,网络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在线沟通,学生可以在线获取信息。所以我从电影和电视音乐的风格开始,每个身体 准备两部电影和电视音乐作品,在最后一课给学生安排任务,让学生分为四组,每组从一个类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电影和电视音乐作品,审查信息,派代表介绍给大家,我做一个简单的补充。
我选择的八个音乐是标题音乐:詹姆斯·邦克序曲和动物世界的标题歌只是bule;场景音乐:泰坦尼克在弦乐四重奏和功夫片段;剧集再见,警察和牧羊人歌曲;主题音乐迅达的名单和排练河流和河流出生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我建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理解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激发学生进一步关注电影音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健全的能力,让学生可以介绍他们最喜欢的电影和电视音乐,以及电影和电视剪辑或故事片??与合适的音乐。3,知识目标:了解电影和电视音乐的类型,了解约翰·巴里和约翰·威廉姆斯的作用 这个位的音调是什么。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让学生最初体验到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
教学困难:如何让学生清楚地区分电影和电视音乐的风格,以及电影和电视剪辑的音轨。
四个教义
健康班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是以学生为导向的发展的教育哲学。根据教材的内容和高中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学习,教师和学生交流,为电影和电视剪辑等教学活动,运用灵感,分析比较,实践等教学方法为学生教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积极思考和探究。
五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使学生积极,主动,高效地参与学习,需要选择适当的方式指导。根据教科书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围绕教学目标围绕教学方法的指导,利用多媒体课件刺激学生的感觉,引起学生的兴趣,创造各种情境引导他们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欣赏分析,整体感知,讨论,团队合作,自我探索等方式主动 参加课堂教学,享受快乐的学习过程。
六【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设计了五个环节:教学组织,进口新课程,教授新课程,课堂总结,拓展和探索。
1,教学组织: 我在每个课程的前五分钟安排了一个链接,称为梦想舞台,让一组四个学生,组显示他们的天赋,其中一个是主持人,然后根据他们的表现得分和入学结束信用,这是在教室气氛中活跃,让学生必须充分展示他们的天赋舞台,可以被描述为双重播放。2,进入新课:
这一节我使用了两个不同的泰坦尼克导入,一节没有音乐,一首音乐,让学生发现不同,让学生感受到主要音乐在电影和电视作品中的重要作用,并导致主题。3,教新课:
(1)引入主题后,显示课件,电影和电视音乐从类型中可以分为标题音乐;现场音乐;剧集和主题音乐,然后按照课前小组的方式来让学生介绍自己选择的电影和电视作品
这里我根据类的情况为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第一组标题音乐:学生来自 作品的选择是詹姆斯·邦德序曲,学生们介绍:007系列是电影史上的传奇。这首歌由英国作曲家约翰·巴里的创作,他设计了一个英雄主题的音乐,在每部电影的开头将出现,主题由低音拨弦乐器演奏,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也是对整个系列音乐要统一,从音乐到电影确定风格。
然后我告诉学生约翰·巴里的生活,什么是标题音乐。
第二组音乐:学生选择的工作是功夫,学生们介绍:功夫这部电影共有30个场景的音乐,周星驰在演奏飞行匕首之时,斧头帮助当戏剧是我不会进入地狱,只是我们听到这首歌是最经典的流浪者歌曲,音乐非常快,对电影增加了大气的张力。
然后我给学生们什么是现场音乐。
第三组情节:学生从牧羊人选择作品,学生们介绍:牧羊人是电影少林寺的插曲,充满了水的温柔的女性独奏,歌词简单清新,美丽的动作 人。是很多专家都是经典的中国流行音乐,它和少林,少林在电影广播20多年在少林寺天响,从未停止,可以说,没有少林寺这部电影是不现在少林寺。
然后我给学生什么是剧集,并强调,剧集不是工具的音乐,它一定是一首歌。
第四组主题音乐:学生选择的工作是迅达的名单。学生们以这种方式介绍:这项工作由着名的犹太小提琴家帕尔曼演奏,旋律美丽动人,给人深深的感觉,悲伤。电影屏幕是迅达拯救犹太人和他们的孩子排队在辛德勒的墓碑释放小石头之前纪念,人们慢慢走,音乐也慢慢播放,人们伤心,人们悸动,人们震惊。
然后我问学生约翰·威廉姆斯的生活和什么是音乐的主题,而学生们介绍电影的其他插曲(),并提出问题:电影那场景是令人震惊,充满血腥暴力场景,配乐是实际上是一个平静和和平的男孩合唱,你认为这是适当的吗?让学生讨论,顺势疗法指南:这种方法被称为声音绘画。
(2)in 这四种类型的剧集和现场音乐学生很难区分,所以我准备了两部电影和电视音乐作品,以便他们分别识别西游记场景音乐和南方的旧事情,告别,学生意识到剧集必须是声乐作品,场景音乐一般是工具音乐。
在学生理解场景音乐和剧集之间的区别后,让学生判断这样的句子,电影出现在音乐的过程中,删除音乐和片头的标题,所有的音乐属于现场音乐。这句话是教一句话的话,我相信这个时候学生应该能够判断出来,这句话是错误的,除了场景音乐还应该有一个插曲。其中可以告诉学生关于教科书的知识不一定正确,善于运用自己的学习知识来判断,不要把书当成书。
通过欣赏这么多的电影和电视音乐,学生应该对电影和电视音乐的作用有一个一般的了解,然后我让他们分组讨论和总结,学生回答课程后做相应的补充。
4,类总结:这个链接我先先总结本课的内容,然后课件展示学习一些东西,让学生回顾本课的教训,梳理学习,深化内存。5,展开并探索:
在一天的结束,我准备了一部分卓别林的无声电影,给学生四个音乐,让他们选择哪个是最合适的,第一段是悲伤的音乐,第二段是可怕的音乐,第三段落是匈牙利音乐的第5,第4段是加维舞。学生可能在音乐的第三和第四段有争议,实际上,这两个可以,告诉学生,电影和电视作品不是唯一的音轨,不是最好的,只有更好,最好的。6,作业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全一册)第一单元《学会聆听》
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第一节《音乐与人生》
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琵琶曲《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以及讲授音乐的基本要素。①《草原放牧》选自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
《第六悲怆交响曲》是俄国作曲家柴科夫,由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作曲。斯基创作的,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两点)2.教学目标:、①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思想情绪,感受音乐的形式要素,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
②初步学习和认识音乐的基本要素和形式要素,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目标,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3.教学重点、难点:
①通过欣赏作品和对音乐的理解,学生能够认识部分音乐形式要素是怎样发挥艺术作用的。
二、说教法说学法
高中的学生,知识结构完整、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我选用的教法是参与互动式教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达到视觉听觉的高度结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将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下面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部分:首先播放腾格尔《天堂》的音频,配合草原风光图片导入,营造氛围,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②之后我将提问学生“从他的歌声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最后我来总结“腾格尔把大草原,他的家乡比喻成天堂,可见他对大草原的热爱,接下来我们再听一个发生在大草原上的故事,这个故事很特别,是用琵琶来讲述的” ③完整聆听《草原放牧》之后,问学生音乐情绪是怎样的?(富有生机和朝气、天真、活泼)联想和想象到了什么?(联想到美丽的草原和放牧的生活情景)。然后介绍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②乐曲表现的是蒙古族少年龙梅和玉荣——抗严寒、斗风雪、保护集体财产的内容。
④接下来我将有请本班学习舞蹈的同学配合《草原放牧》的音乐,展示几个蒙古族舞蹈动作,意图是加深音乐记忆,培养和激发持久兴趣.,了解作品创作背景与作曲家的性格特征,⑤然后欣赏《第六悲怆交响曲》让学生从社会、文化、历史等多维度中感受音乐的旋律特点和体会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下面有来了介绍柴可夫斯基:(④书上第 6 页)
⑥接下来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和认识音乐的基本要素和形式要素的基本内容。,通过对音(⑤书上第 8 页)之后再次聆听
《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乐的理解,向学生提出问题“是哪种音乐形式要素发挥艺术作用的”讨论最后总结
四、拓展
③聆听管弦乐曲《森吉德玛》,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象乐曲的音乐形象及意境,分析其形式要素上的主要特点及其变化。
五、总结
通过欣赏《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谢谢评委,说课完毕 第二单元 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 第二节 高亢的西北腔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全一册)第二单元《腔调情韵 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西北民歌最具——多彩的民歌》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代表性的“花儿”和“信天游”。《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花儿,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声誉极高。《脚夫调》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表现脚夫的复杂心情。(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两点)2.教学目标:
①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②引导学生探究有关民歌的基本知识,初步认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目标,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3.教学重点、难点:
①引导学生按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分辨西北的民歌
二、说教法说学法
高中的学生,知识结构完整、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我选用的教法是参与互动式教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达到视觉听觉的高度结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将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下面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部分:首先播放阿宝《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音频,配合西北风情图片导入,营造氛围,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
②之后我将提问学生“《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首歌曲是我国哪个地方的民歌;哪位同学能够用几个词,形容一下这首歌曲的旋律特点”学生回答,我来总结“之所以西北民歌的旋律高亢、辽阔、悠长,这与西北人民长期在高原山川之上演唱有着很大的关系。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北,去感受(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感觉” ③完整聆听《上去高山望平川》之后,分小组讨论:音乐情绪是怎样的?让你联想和想象到了什么?下面我来介绍“花儿”。①“花儿”是流行在青海、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其基本特点是:旋律高亢悠长,多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④接下来在欣赏《脚夫调》之前,我将有请音乐课代表为大家朗诵《脚夫调》的歌词,由我来介绍“脚夫”这一职业。让同学们带着问题(《脚夫调》的音乐。②“信天游”是流行在情绪是怎样的)去聆听歌曲。之后我来介绍“信天游”陕西、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西北 ⑤最后再次聆听
《上去高山望平川》和《脚夫调》民歌的基本特征,我来引导学生按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分辨西北的民歌。
四、拓展
课后聆听歌曲《黄土高坡》。思考为何这首歌曾红遍海内外,家喻户晓,震撼了一代人的心灵。
五、总结
通过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和《脚夫调》,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谢谢评委,说课完毕 第二单元 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 第三节 独特的民族风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全一册)第二单元《腔调情韵 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多彩的民歌》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
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内蒙古民歌《辽阔的草原》西藏民歌《宗巴朗松》和新疆民歌《牡丹汗》以及讲授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民歌特征。(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两点)2.教学目标:
①欣赏几首代表性的民歌,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认识、理解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歌的风格特征。
②认识“长调”、“囊玛”、“爱情歌曲”等民歌体裁。从旋律、节奏特点等方面对三个民族的音乐进行比较。(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目标,我的教学重点、难点为:)3.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聆听这三首民歌,对比欣赏,分辨不同民族的民歌特征。从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进行比较,认识三个民族的音乐特征。
二、说教法说学法 高中的学生,知识结构完整、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我选用的教法是参与互动式教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达到视觉听觉的高度结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将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下面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部分:首先我将播放刀郎的《敖包相会》、王洛宾的、韩红的《天路》《掀起你的盖头来》这三首歌曲的片段,配合三个民族的风景图片导入,营造氛围,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
②之后我将全班同学分成三组,分别代表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让他们对本民族的地理、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等方面进行讨论。然后选出一位代表为大家讲解。③下面欣赏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完整聆听后。我将提问:这首歌曲在旋律和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这是属于“长调”歌曲还是“短调”歌曲?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后,我来总结《辽阔的草原》是一首蒙古族长调歌曲。①长调的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如,句幅宽大,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④之后老师带你们欣赏一首由才旦卓玛老师演唱的西藏民歌《宗巴朗松》。听后我将提问:同学们对西藏歌曲了解多少?给同学的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下面我将介绍西藏民歌的特征:西藏被称为歌舞之乡,②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藏族音乐可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三大类,《宗巴朗松》属于民间音乐的歌舞音乐,具有典型的囊玛音调。
囊玛曲调典雅,节奏舒展,与急速热烈的舞曲形成强烈的对比。下面来请同学们列举知道的藏族歌曲:如《唱支山歌给党听》、《北京的金山上》,《高原红》、《青藏高原》等。
⑤接下来欣赏维吾尔族民歌《牡丹汗》。让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该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学生回答,我来总结:该曲是一首描写爱情的歌曲;主要的演奏乐器冬不拉和手鼓:歌曲的旋律明朗、奔放、感情充沛,歌词寓意深刻。
⑥最后再次聆听《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牡丹汗》三首民歌,通过对比欣赏,分辨不同民族的民歌特征。我来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进行比较,认识三个民族的音乐特征。
四、拓展
③聆听歌曲《嘎达梅林》,判断它是属于长调还是短调。
五、总结
通过欣赏《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牡丹汗》三首民歌,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谢谢评委,说课完毕 第二单元 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 第四节 醇厚的中原韵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全一册)第二单元《腔调情韵
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山东民琛兑省嗖实拿窀琛返谒慕凇洞己竦闹性稀访缮叫〉鳌泛秃颖泵窀琛睹辖蕹こ恰芬约叭鲜睹窀栌氪醋鞲枨涞那穑私饷窀璧囊衾痔氐恪#ㄍ越滩牡姆治觯业慕萄勘晡韵铝降悖?.教学目标:
①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②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了解中原民歌的风格特征。(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目标,我的教学重点、难点为:)3.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及“鱼咬尾”和“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
二、说教法说学法 高中的学生,知识结构完整、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我选用的教法是参与互动式教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达到视觉听觉的高度结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将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下面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①导语部分: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各具特色的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民歌,了解了这些民族的人民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原大地,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独特风格。中原地处太行山以南,燕山以南,黄河下游,以华北中原为主,温带气候,受季风影响。让我们首先来了欣赏一首在全国广为流传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我会让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欣赏后谈感受)1.这首民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内容和情绪?
2.前句的最后一个音就是后句开头的音,在音乐的创作中叫做什么?先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我来总结:乐句间同音相连,是我国音乐创作中的手法“鱼咬尾”,这首新民歌虽标为“小调”,但由于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而带有明显的山歌风格。②下面我将请一位学生讲述《孟姜女》的故事。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
带给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之后我将对学生提问:惨的命运。接下来完整聆听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这首歌曲的旋律、伴奏和演唱风格有什么特点? ③最后再次聆听《沂蒙山小调》和《孟姜女哭长城》由师生共同归纳民歌的(中原地音乐特点和中原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②书上第 31 页教师补充总结:区民歌的音乐特征:体裁:小调最丰富;调式:徴调式最多、其次是宫调式;音阶:六声、七声为多。)
四、拓展
布置课后作业,①比较江苏民歌《孟姜女》的旋律,与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的旋律有何异同?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五、总结
通过欣赏《沂蒙山小调》和《孟姜女哭长城》两首民歌,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谢谢评委,说课完毕 第二单元 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 第五节 飘逸的南国风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全一册)第二单元《腔调情韵 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云南民歌《弥——多彩的民歌》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渡山歌》和浙江民歌《对鸟》以及认识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了解南方民歌的基本特征。(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两点)2.教学目标:
①引导学生感受并认识南方民歌婉转、流畅、细腻、抒情的风格特征。
②聆听并分析两首民歌的音乐特征,结合当地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语言特点等因素,对形成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的原因进行探究,形成较为完整而清晰的认识。(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目标,我的教学重点、难点为)3.教学重点、难点:①一聆听《弥渡山歌》、《对鸟》两首民歌,感受、体验相同地域、不同风格民歌的形成和特点。②对民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二、说教法说学法
高中的学生,知识结构完整、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我选用的教法是参与互动式教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达到视觉听觉的高度结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将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下面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部分:首先播放《小河淌水》和《放马山歌》的音频,配合南方的风景图片导入,营造氛围,将两首不同风格的民歌进行对比,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
②之后我将提问学生“《小河淌水》和《放马山歌》这两首歌曲是我国哪个地方的民歌;哪位同学能够用几个词,形容一下这两首歌曲的旋律特点” 学生回答,我来总结“南方民歌的旋律多表现的婉转、流畅、细腻、抒情”,之后,分小组讨论:音乐情绪是怎样的?让 ③接下来完整聆听《弥渡山歌》你联想和想象到了什么?
④总结:①《弥渡山歌》的歌词共八句,前六句或兴或比,直到最后两句才切入主题,极具南方的含蓄色彩。歌曲的旋律婉转、飘逸,富有南方山歌的独特风格。⑤接下来我将提问:学生中有没有会说或听过浙江方言的同学。哪位同学能够说上两句。聆听《对鸟》,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尝试用浙江方言演唱歌曲,同时解释乐曲中一些专有名词,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
⑥最后再次聆听《弥渡山歌》、《对鸟》两首民歌,由师生共同归纳南方民歌的基本特征,认识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②书上第 37 页)
四、拓展
③分析《对鸟》旋律与当地方言和地理环境间的关系,并讨论其他地区的民歌中有无此类似情况。
五、总结
通过欣赏《弥渡山歌》、《对鸟》两首民歌,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谢谢评委,说课完毕 第三单元 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 第六节 鼓乐铿锵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全一册)第三单元《鼓舞弦动
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民间乐曲《锦——丰富的民间器乐》第六节《鼓乐铿锵》、鸡出山》《滚核桃》和《童谣》。①《锦鸡出山》是依据湖南土家族“打溜子”改编的一首器乐曲,乐曲表现了人们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②《滚核桃》是根据山西绛州鼓乐改编的一首作品,表现了农民丰收时的喜悦心情。(④书上 44 页)(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两点)2.教学目标:
①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象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
②在感受乐曲的音乐情绪,理解乐曲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打溜子”。(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目标,我的教学重点、难点为:)3.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参与打击乐合奏等艺术实践,从中体验其乐趣,了解乐曲的表现方法。
二、说教法说学法
高中的学生,知识结构完整、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我选用的教法是参与互动式教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达到视觉听觉的高度结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将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下面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部分:首先播放视频,《鸭子拌嘴》,进行导入,营造氛围,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
②之后我将提问学生“你们听出了几种民族乐器?学生回答,我来总结:乐器有 小钹、钗、钹、大锣、木鱼、云锣六种乐器(让学生感受不同民族乐器的音色特点)”。之后,分小组讨论: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③接下来完整聆听《锦鸡出山》让你联想和想象到了什么?然后初步引导学生,听辩曲子中的乐器。在复听全曲之后引导学生体会音乐的节奏特点。根据《锦鸡出山》的演奏乐器和乐曲所表现的内容,总结出流行于湖南土家族的一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打溜子”。
④下面我来总结:③打溜子通常用马锣、大锣、头钹、二钹四件乐器演奏。乐曲内容多描绘动物形象及劳动生活情景。
⑤过渡语言:我国浩瀚的民族器乐曲中有很多丰富的民族打击乐形式,下面再欣赏一首山西绛州的民族鼓乐《滚核桃》。之后引导学生了解、感受乐曲的节奏特点,模仿拍打乐曲节奏,感受乐曲的头、身、尾三部分的不同技法,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农民劳动的情景画面及喜悦心情。下面我来介绍鼓吹乐(⑤书上 45页)。
⑥接下来聆听北京民间乐曲《童谣》,之后提问学生:同学们能听出来这首乐曲是根据北京儿歌转化而来的吗?乐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欢快、活泼、诙谐)它以什么形式出现的?(吹歌)。下面我来介绍吹歌:(⑥书上 45 页)。
四、拓展 完成书本拓展与探究中的第四题:⑦“按下列曲谱练习打击乐合奏”
五、总结
通过欣赏《锦鸡出山》《滚核桃》两首民间乐曲,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谢谢评委,说课完毕 第三单元 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 第七节 丝竹相和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全一册)第三单元《鼓舞弦动
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江南丝竹《中——丰富的民间器乐》第七节《丝竹相和》花六板》和广东音乐《娱乐升平》。①《中花六板》是民间器乐曲牌《老六板》的放慢加花,其旋律清新悠扬,富有浓郁的江南色彩。②《娱乐升平》既保持、发扬了广东音乐的传统特色,又借鉴了一些欧洲专业音乐创作的作曲技巧,从而在风格上有所创新和突破。(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两点)2.教学目标:
①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艺术魅力,体会其和谐、谦让的社会文化内涵。
②了解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主奏乐器,体验其音色特点。(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目标,我的教学重点、难点为:)3.教学重点、难点:
能听辨、区分有代表性的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
二、说教法说学法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演讲稿
高中音乐欣赏《春江花月夜》优秀说课稿模板
说教材
1、《春江花月夜》选自高中音乐欣赏教材中的第二章的第二节,这是一首民族管乐曲。
2、它原是一首琵琶古曲,原名为《夕阳箫鼓》、《夕阳箫歌》等,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郑觐文、柳尧章首次将其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并改名为《春江花月夜》。
3、经过许多艺术家的精雕细刻,这首乐曲已成为我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4、这首乐曲,主要描绘了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上荡漾,花影在两岸摇曳的江南美景。主要的乐器是琵琶、筝、箫等。
说学情
我们高中的学生以前没有开设音乐欣赏课,所以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能力比较差,但对民族音乐欣赏的比较少,兴趣不浓。
说教法
根据学生和音乐的特点,我能采用的教学方法的主要是:
1、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有个性的联想,开发创新思维。(音乐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只有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有个性的联想,才能进一步对音乐的理解,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往往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是不同的。所以鼓励他们展开有个性的想象,只要确实是根据音乐想象的都 是正确的。这样不但能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还能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促进创新思维的开发。)
2、讨论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音乐,处进对音乐的理解。
3、音画式教学法:根据音乐,我在电脑里画了几幅画,把抽象的音乐变成具象的画面,让学生结合画面来理解音乐。(我们的学生欣赏水平比较低,很难指把音乐和它所表现的意景联系起来,甚至有的学生还错误的认为只要是欣赏音乐就是听歌曲,有一次我给学生欣赏《梁祝》时,竟然有个学生问:“老师,怎么光有音乐没有人唱呢?”结合画面来欣赏音乐能够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让他们知道音乐还有这么丰富的表现力。)
说学法
根据老师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可用讨论法、分析法、想象法。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情况我确立了三个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熟悉我国民族乐器的音色,了解民族音乐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2、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春江花月夜》培养他们民族自豪感和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以及民族音乐的兴趣。
3、能力目标: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欣赏水平。
重点:了解琵琶、箫、筝的音色以及表现力。重点欣赏其中的“渔歌唱晚”,它是全曲的高潮部分。(琵琶、箫、筝是这首乐曲的主要乐器,也是我们民族管乐队中的重要乐器。掌握和了解它们的音色和表现力,对今后的民族音乐欣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难点:学生对乐曲的理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采取了结合画面欣赏音乐的方法促进对乐曲的理解。)
说教学程序
一、开始让学生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带着问题去欣赏
提出问题:①这首乐曲主要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情景?
②这首乐曲用主要乐器是什么?
(带着问题欣赏,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欣赏质量,还能提高他们想象能力和促进创新思维的开发。要求学生有个性的联想可以与众不同,只要你确定是根据音乐想象的,就是正确的。往往音乐是中性的,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不同,再说,本来《春江花月夜》就是一首古曲,是后人给他取的名。)
二、由学生回答引出讲解主要乐器,结合图片和音响资料认识和了解它们的音色以及表现力。
认识乐器并了解它们的音色。
①琵琶:是民乐中的弹拔乐器,有丰富的表现力,往往表现一些气势磅礴的场面。有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接着放有关琵琶音色方面的音响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琵琶的音色,加深印象。)
②箫:音色悠扬动听,往往表现柔和的月光。(放有关箫音色的音响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箫的音色,加深记忆。)
③筝:音色明快,往往表现流水,有著名的独曲《高山流水》。(放有关筝的音响资料,加深印象。)
三、展示教师对这首乐曲的感受。(是我根据音乐画的一幅画,并朗诵诗句,促进学生的理解。)
四、讲解结构
1、展示乐曲的题目《春江花月夜》。
2、介绍《春江花月夜》
3、结构
主题:江楼钟鼓
月上东山
风回曲水
花影层叠
变奏 水云深际
渔歌唱晚
洄澜拍岸
桡鸣远濑
欸乃归舟
五、理性欣赏
(因为刚才一开始就进行了没有任何提示下的欣赏,让学生有了初步的印象,现在必须系统的、理性的欣赏。让学生结合画面和老师的讲解来理解音乐。)
引子部分:琵琶使用弹挑、轮指、模拟江楼上阵阵低沉的鼓声。使人联想到一夕阳西下,夜幕将临。箫和筝奏出的声音,似春风在江面上吹起的层涟漪。江面显得那么的静。
主题:江楼钟鼓:让学生看谱子听音乐。(主题是全曲的基础,一切音乐都是由主题变奏而来,因此要熟悉主题旋律。)
月上东山 箫的演奏表现月亮在东山升起。
风回曲水 利用琵琶的滚奏、轮指来演奏,表现了岸边的花草、垂柳在晚风的花影层叠 吹指下,婆沙起舞,频频点头的情景。
水云深际 表现了江面上、空旷朦胧,水天相接,连锦不断的远山在皎洁的月光下隐约可见。
渔歌唱晚 这一段是全曲的高潮作为重点欣赏,它表现了船越来越多,由远而近,江面上顿时热闹起来,江水拍打着江岸,人们在玩耍打闹,欢歌笑语,洄澜拍岸 尽情享受,这美丽的江南之夜。人们玩到了深夜,该回家,他们渐渐的远去,江面上恢复了平静。
让学生讨论:
船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江面上由静到动,又由动到静,江水拍打着江岸。
1、这段音乐主要是用什么乐器来表现这个场面的?
2、是怎样表现的?(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琵琶、箫、筝的音色以及表现力的了解。最后老师总结。①琵琶在力度上由弱到强,在节奏上由缓慢到激烈,表现了船由远而近,越来越多,最后整个乐队加入,表现了江面上人们玩耍打闹的情景。②筝有力的划奏与乐队时强时弱的音响,形成江水拍岸,浪花飞溅的景象。)
桡鸣远濑
欸乃归舟
尾声:琵琶和筝奏出悠扬、徐缓的、抒情的旋律,前呼后应,结束全曲,它使人联想到:船渐渐远去,江面上风清月白,万籁无声,只有那一轮明月映照着春江流水,江面上泛起粼粼的波光,体现了“静”。
六、手法
静→动→静
远→近→远 这首乐曲有动有静,有远有近,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把江南美丽的夜景→情→景 景表现的淋漓尽致,引人入胜。
阅读相关文档:高中数学《指数函数》说课稿模板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说课稿范文 高一数学《等差数列》说课稿模板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模板 高一语文《小狗包弟》说课稿范文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说课稿模板 《紫藤萝瀑布》说课稿 2016冬季安全主题班会教案 《黄河颂》说课稿 八年级美术《清晨》说课稿 初中语文说课稿:长城 初中语文《夏》说课稿模板 初中语文《石壕吏》说课稿 初中英语《Unit5 Period 5》说课稿 初中语文《促织》说课稿 初中语文《斑羚飞渡》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七律长征》说课稿范文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范文 《人生寓言
最新最全【办公文献】【心理学】【毕业论文】【学术论文】【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领导讲话】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分析报告】 【应用文档】 免费阅读下载
【高中音乐《非洲歌舞音乐》说课稿】推荐阅读:
高中音乐万能说课稿07-23
高中音乐教师资格证说课稿06-10
幼儿音乐说课稿11-25
音乐《洗手帕》说课稿12-07
初中音乐《青春舞曲》说课稿12-17
初中音乐老师说课稿《青春舞曲》说课稿06-08
音乐八年级下册说课稿06-11
表情歌中班音乐说课稿10-10
小班音乐欣赏说课稿10-18
初中音乐说课稿范例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