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证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定位(精选6篇)
目前,我国已经把“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当作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构建社会信用体系成为中国社会急需解决的若干问题中最紧迫、最根本的问题。然而,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市场主体为追逐利润的最大化常常不择手段,靠市场主体自发建立信用机制的环境和条件尚不具备。作为中介的公证机构,在信用体系的构建中,大有用武之地。”如何利用公证与信用的天然联系,准确把握公证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定位,最大限度地开发公证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功效,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公证机构的公益性和公证人职务的双重性,决定了其在社会信用管理、信用服务上拥有其他国家机关和商业性中介机构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和业务优势。
公证制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法律制度之一,今天的拉丁公证制度是经过多年不断磨砺、修正而延续至今的。比起一般的刑、民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巨大变迁,公证法律制度虽然也在很多方面不断改进,但基本的法律精神和制度功能与制度初立时并无根本性的.改变。可见这一制度不仅具有天然合理性,而且是经过历史的长期筛选而保留下来的,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性和长久的生命力。特别是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公证的地位不仅在传统的拉丁公证制度国家更加显著,绝大多数转轨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公证事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就连从法律体系上与拉丁制度相抵的英国(及英联邦国家)、美国,也愈益重视公证的作用,拉丁制度在英美法系国家潜移默化,在某些领域还非常依赖公证。这种趋势之所以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而加快,正是因为全球化不仅是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而且是信用的全球化,由此,必然带来公证制度的全球化。
中国公证从大体上看实行的是拉丁公证制度,虽然由于我们的法制环境还不够完善、公证应有的功能也有欠缺,与实体法的衔接也还不够紧密,但现有的公证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功能,与拉丁公证制度是相一致的。其中有两个显著的特征,我认为与现在正在建设的社会信用体系关系最为紧密。
一是公证机构的公益性。司法部最新报送国务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送审稿)第2章第12条将公证机构界定为“公益性、非赢利”的事业法人。所谓公益性,即公证是代表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服务于公共利益的事业。且不说我国的公证机构每年都为遗体捐赠、赈灾义演等公益活动提供大量的法律援助,仅从普通的公证事项来看,也无不渗透着公益性。以提存为例,由于信用制度的匮乏,骗货或骗款的情况屡见不鲜,交易的风险也越来越大,这时,一方或双方将债之标的物(清偿提存)或担保物(担保提存)交给公证机构寄托、保管,并在条件成熟时交付给债权人,当事各方都可以放心地履行各自义务,实现各自权利,从而使交易成功率大大提高,不仅有效地防范了信用风险,而且保障了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
二是公证人职务的双重性。一方面公证机构“依法独立行使国家公证职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送审稿)第1章第4条),受权于国家而执行国家公务;另一方面,公证机构又是从事专业法律服务的特殊中介服务机构。因此,有人将公证制度称为“准司法制度”。公证人职务的双重
一、图书馆在社会公共关系体系中的定位
(一)公共关系之定义
公共关系,翻译成英文即:“Public Relations”,自20世纪初发展起来,针对其内涵的定义有不同学说,从多角度阐释了公共关系之于社会发展的必要性,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管理职能论、传播沟通论、社会关系论、经营艺术论等,分别从管理协调、传播交流、公共公益、塑造形象等不同的侧重点来定义公共关系。《美利坚百科全书》中对于公共关系的定义是,“公共关系是关于建立一个组织同其既定公众之间相互了解的活动”。《大英百科全书》中的定义是,“公共关系是旨在传递有关个人、公司、政府机构或其他组织的信息,并改善公众对其态度的种种政策或行动”。参考各类国内外定义,本文倾向于将其定义为“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自觉地运用各种传播手段,有计划、有目标、持续地开展各种活动,使社会组织与公众相互了解、相互适应和互惠互利,以便塑造良好形象的管理工作。”
(二)图书馆在社会公共关系下的多重身份
公共关系活动离不开公共关系主体、公共关系客体、公共关系媒介这三个基本要素。图书馆作为公益性与服务型兼备的文化机构,因其职能的特殊性与服务的社会化,在公共关系体系中的定位颇为复杂。宏观层面,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体系的一部分,是一个中外信息集合的输入与输出组织,它肩负着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职责,它的公众性与服务性决定了其无时无刻不处于社会公共关系体系的大环境中,无论这种参与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它都无可避免地与社会其他组织机构形成共赢的双向沟通。微观层面,图书馆的基础业务是服务大众,服务读者,在读者与图书馆之间建设良好的文化沟通平台,公共关系活动无时无处不贯穿在整个的服务中;作为一个单位集体,图书馆机构内部的各个业务部门之间、部门与员工之间的衔接、管理、协调、配合也离不开公共关系活动。总之,将图书馆放置于社会公共关系的大环境中,它既是公共关系主体,又是公共关系客体,同时可以作为公共关系媒介,它的多重身份与定位,随之公共关系层级与维度的不同而改变。
二、图书馆作为公共关系主体
公共关系主体是“在公共关系活动中处在主导地位的各类社会组织机构,是公共关系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实施者”。作为公益性与服务性并重的社会文化组织,图书馆承担文献收集、整理、典藏与服务的各类工作,并以此传承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推广社会教育,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文化需求、输出信息服务。
(一)图书馆的外部公共关系
图书馆的工作职能设置、社会角色定位与服务开展类型,决定了它与政府机关、文献出版机构、文献发行机构、其他各级图书馆、广大读者之间形成了对外的公共关系;通过建立这种和谐的公共关系,图书馆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文化效益并存的和谐发展。
(二)图书馆的内部公共关系
作为一个文化单位,图书馆囊括了采访、编目、阅览、数字资源、古籍保护、对外交流、展览培训等多个业务部门,全馆内部员工包括馆长、行政管人员、业务管理人员、馆员、外包人员等,如何在这样一个业务环环相扣、人员结构紧密的组织内部,协调好行政管理与业务管理、业务部门之间的连贯顺畅,协调好各类员工之间的工作关系,营造一个团结互助、奋发有为的团队,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梯队,在社会效益实现的大背景下实现人才效益,是图书馆对内在公共关系的重要体现,也是其开展对内共公共关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图书馆作为公共关系客体
公共关系客体就是公众,公众是一个特定的范畴,与一般意义上的“大众”“群众”等概念不同。公共关系公众是指“与某一特定社会机构相联系的、所处地位相似或相同,具有共同的目的、共同的问题、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兴趣、共同的意识、共同的文化心理等‘合群意识’的社会群体。”图书馆是社会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其性质属于文化机构与社会集体,作为一个机构组织,它凝结了团队内部所有图书馆人共同的文化目标与职业理想,其本身的社会公益性决定了图书馆人作为一个职业群体有着共同的目标理想、问题诉求乃至集体心理。它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了社会庞大的公共关系系统乃至公共关系活动中的公众,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接纳来自其他社会组织的传播互动交流。基于其本身的工作职能,它可以作为公共关系主体,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各类活动,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与此同时,它也是社会的一份子,它也无时无刻地作为公共关系公众接受着其他社会机构的公共关系活动,被其他社会组织机构作为公共关系客体来对待或交流,这种机制是双向的。
四、图书馆作为公共关系媒介
公共关系传播是一个组织为了处理、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从而提高自身的认知度、美誉度,继而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辅之以人际传播的手段,与其内部或外部公众进行信息的传递、接受与反馈的活动。它既是一种信息传播也是一种关系传播。
图书馆虽然不是媒体,但因其馆藏资源建设和服务方式,它囊括了纸质印刷媒介(报纸、杂志)以及电子媒介(电视、广播、互联网、APP),使得图书馆在当今成为一个“媒介综合体”。图书馆凭借实体文献建设、数据库建设乃至互联网电子文献建设的迅速发展,使得公共关系活动开展得天独厚。
通过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等多种形式,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公共关系活动,塑造图书馆形象,提升图书馆工作效果。例如通过图书馆网页公告栏目,宣传最新的读者活动及展览详情;定期将图书馆的文献推送活动在网上公布,以生动灵活地形式加强图书馆与读者的互动,使读者迅速及时地了解各类馆藏和读者活动;开辟读者意见单、馆藏文献推荐单、网上读者留言、电子邮件、服务监督电话等多种形式了解读者的需求、接纳读者的监督、重视读者的反馈。在图书馆与读者之间构架起沟通与信赖的桥梁,建立互信关系,在图书馆实现良好的人文环境和道德风尚。
五、结语
近年来,图书馆业界面临着激烈地竞争,在数字化信息和互联网及APP广泛应用的大数据时代,从馆藏资源到服务方式,从设备技术到社会活动,传统的理念亟待变革,从而催生出新的职业土壤与服务意识。在这样的环境下,图书馆更应该树立公共关系意识,协调好外部关系与内部管理,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作为一面文化的旗帜,努力迎接变革带来的新挑战,开拓图书馆事业的新局面。
关键词:国际能源法;动因;依据;国际法体系;定位
国际能源法国际法不成体系化特征下得到了自成体系的发展机会,国际能源法自成体系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发展依据,包括理论和实践,基于此,本文就对国际能源法自成体系进行分析,并重点探究国际能源法自成体系发展的依据,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借鉴经验,以促进国际能源法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一、自成体系
1648年可以作为现代国际法发展的一个源头,此后得到了不断的演变、扩展,1973年经合组织的成立为国际能源法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国际能源法的创立发展动因是能源安全需求、能源秩序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
能源安全需求:可以说,推动各国在国际能源法方面的协调和和合作的因素是人们对能源安全的需求,这也极大的促进了国际能源法的创立。国际能源秩序需求:自然资源大多分布在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集中在发达国家,能源合作需要政府等多方面参与,这就造成能源争端可能发生在国家之间、国家和投资者之间等,甚至会导致多个争端一同发生,也可能因为第三方和合作方在运输、生产过程中造成了环境污染、事故等而发生争端,影响能源秩序,随着经济的发展,争端问题成为了多发领域,能源争端引起国际的关注,构建能源合作秩序也势在必行;可持续发展要求:气候变暖对环境的影响之大,低碳和无碳能源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国际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呼声越来越高,从1979年开始,许多国家都在调整能源战略,增添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内容,国际上越来越重视气候变化问题,设定全球减排目标,对国际能源法的研究也从能源安全、能源秩序转向可持续发展,在能源开发和利用中寻找创新,能源造成的一系列国际环境问题,使国际能源法律体系更加完善。
二、自成体系发展的依据
1.理论依据
(1)能源需求刚性理论。该理论对于国际能源法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运用需求弹性的理念分析需求,考察需求对价格的灵敏度。能源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源泉,是社会经济进步和发展的关键推动力,对国家的安全、经济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能源在绝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是人类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基础,不管将能源视为战略转型对象,还是商品,能源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消费的层面,而逐渐上升到国际能源安全的层面,涉及到国际社会等,这些是经济学无法解决的,因此,这也是为国际能源法自成体系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能源安全国家法价值理念。对于国际能源法自成体系的发展,能源安全国家法价值理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伴随着国际多元化发展,国际安全的核心不仅仅是军事安全,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态等综合安全,近年来的恐怖主义、资源和环境问题是国际各国共同承受的,成为国际安全为题,能源安全问题至关重要,为了保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就要遵循国际能源安全原则,获取能源的同时,采取安全战略措施。
(3)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已经成为全球的事业,环境和能源问题已经成为首创性重要法律建设的关键,成为国际法的重要一环,可持续发展要统筹兼顾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发展需要,改变消费和生产的方式,确保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是根本要求,人类大量的经济活动造成了环境的破坏,随着全球能源消费的持续上升,人类将面临着更严重的能源危机,因此,可持续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国际能源法要国际能源问题,不断促进自成体系的发展。
2.现实依据
国际能源法具有独立的地位,可以对照自成体系国际法的特征来印证。独立部门国家法建立是基于国家间的协议,多边条约是国际能源法的渊源;国际能源法下的协约规定了独立争端解决的相关程序和规则,其中,《能源宪章条约》就说明了这一点,对能源投资、贸易、过境运输等问题分别制定了针对性的争议解决方法;独立的部门国际法制度有自己的执行体系,违反协议就要按照规定的程序承担相应的责任,促使各个国家履行条约义务,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家争端,可以说国际能源法已经成为自成体系的部门国际法。
三、結语
本文对国际能源法的自成体系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国际能源法自成体系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国际能源法作为国际法体系的新突破,获得了更为宽阔的发展空间,给国际法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更丰富的理论、内容等,有利于国际能源的安全、能源秩序井然,促进国际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威.论国际能源法在国际法体系中的定位[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2]黄振中.论国际能源法之性与属[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
[3]赖超超.论国际能源法的发展趋势[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案例1 2011年,衡东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与药品经营企业安全信用等级评定工作相结合,以安全信用等级评定工作为载体,创先争优意识贯穿整个评定工作,共评出县人民大药房等13家A级药店、衡东诚信药号等101家B级药店、珍珠大药房等6家C级药店。
2007年以来,衡东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全省首次创新性推行药品经营企业信用等级建设,等级划分为守信、基本守信、轻微失信、严重失信四级,相应标示为A级、B级、C级、D级。同时,该局对全县零售药店建立诚信记录机制,结合日常监管、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和跟踪检查,将企业不良行为记入诚信档案,作为年底诚信等级评定重要依据,促进了药品市场诚信机制的建立。对A级药店,建立诚信激励机制;对C、D级药店,建立失信曝光机制,增加对该类单位的日常监督巡查频次,并将其列入重点监督检查对象名单。目前,因市场竞争日益激烈,D级药店已全部关门停业。
据悉,该局还将衡东县人民大药房定为2011年医药企业先进典型。衡东县人民大药房成为该县第一个吃螃蟹的个体经营药店,该药房以其质量优、价格平、服务诚,很快就稳占了衡东县龙头医药企业的地位。该药房严格按GSP规范经营,为学习先进科学的经营管理经验,多次组织人员到广东等地学习先进的连锁药店经营管理经验,请专家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工作,并聘请了经验丰富的执业药师向庚如具体负责该药房的经营管理。目前已发展为营业面积220平方米,员工30人,年收入近300万衡东县规模最大的个体药店。今年3月份,该药房在衡东县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做了先进典型发言,介绍了该药房的先进科学的经营管理经验。县食药监局并组织其它药店现场参观学习了人民大药房的药品陈列、分类管理、药房管理的一系列制度等软硬件设施。
案例一讲述了政府通过经济职能市场监管职能。即政府为确保市场运行畅通、保证公平竞争和公平交易、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而对企业和市场所进行的管理和监督。案例中衡东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与药品经营企业安全信用等级评定工作相结合,以安全信用等级评定工作为载体,创先争优意识贯穿整个评定工作,共评出县人民大药房等13家A级药店、衡东诚信药号等101家B级药店、珍珠大药房等6家C级药店。就这样的一个
“一个民族不能缺乏信用观念,一个国家不能缺乏信用制度,一个社会不能缺乏信用体系,一个企业不能忽视信用管理。”—————2002年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信用论坛”口号
在我们这个崇尚儒家文化的悠久国度里,诚信,本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词汇,自古就是维系各种关系与秩序的金玉良言。但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呼唤诚实信用的声音似乎突然间放大,民间在呼唤,企业在标榜,政府在敦促,这无意中也昭示着信用的缺失与苍白。而良好信用体系的整治与重建,政府负有根本责任,理应发挥核心作用。
一、政务信用问题及政府改善措施
现如今通货膨胀,已涨到5.5%,而一年期整存整取最新利率是3.25%,所以叫负利率。其中,食品涨11%,低收入群体受到较大冲击。如果这种负利率状态继续扩大,就有可能较大地损害国家主权信用。还有这样的一个报告:腐败的绝大部分目的都是为了敛财,所以,要求政府官员申报和公示家庭财产情况,是反腐工作的有效手段,这也是全世界大部分廉政国家的共同经验。但目前,这个办法在中国却遇到了“条件”障碍。中央纪委副书记、新闻发言人吴玉良在中央外宣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官员财产公示目前有两个方面的条件是欠缺的,“一个是社会诚信体系,第二个是信息统计的体系,没有两个体系的建立,这项制度实施起来是很难的。我报的数字你又不相信,有关部门没有办法查询和统计,这项制度很难在实践当中发挥它的作用。看到这个报告,真的让人很质疑,一个政府官员在申报家庭财产上都没有以身作则,更何况那些偷税、逃税的企业和个人又怎么能做好呢?
先如今我过的政务缺失主要表现有:政府政策决策随意性、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一些官员为追求政绩,只顾短期效应,不求长远规划;为追求升迁,大量举债造“政绩工程”,结果形成沉重包袱,而继任者又不愿意为前任还债,结果造成大量的三角债;政府维护市场秩序,有失公正,推行地方保护主义,甚至为了发展地方经济,不惜纵容违法活动,如制假售假等;一些地方官员为了虚报政绩,进数字造假,诚信意识淡薄,而另一类地方官员,为了保护地方利益,故意缩小产值、收入,尽量少向国家纳税;对重大安全事故,隐报、瞒报,害怕承担责任,相反为了骗取国家救济,又故意夸大灾害损失;暗想操作,决策远离科学,缺乏透明度、民主和公众参与;公共信息行政垄断,不向社会公布,遇到公共危机,不及时发布相关信息,故意对社会隐瞒,对其危害避重就轻、轻描淡写;政府任意干预经济,任意毁约严重;进行权力寻租,甚至买官卖官,腐败形势严峻等等。
对如何重建政府诚信,研究者纷纷提出各种建议,但是,我们认为,在众多的措施之中,信息公开是政府诚信的基本要求,是政府诚信的第一要义。诚信,本是从政者一项基本的政治道德。然而,结合当今一些官员权色名利皆重于“信”的现实,令人感觉这笑声实在不是滋味。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今,诚信是官员必须攀登的一道山峰。只有官员诚信了,政府的诚信才“立”得起来,整个社会才会有良好的秩序。诚信政府能够增强社会公众的社会信任感、归属感和责任感,而政府失信会导致社会公众信心不足和对政府信任的丧失,从而可能造成社会普遍失信。信息公开势不可挡。政府部门信息公开不足,导致行政秘化、人治色彩浓重和腐败现象,最终影响政府与民众的信任关系。因此,信息公开是诚信政府第一要义。
同样是“非典”,在后期,政府以最快速度向全社会公布疫情最新状况和数据,稳定了人心,塑造了一个负责任和诚信的政府形象。非典一役很快取得了胜利,但由非典引发的信息披露制度的深刻变革则刚刚起步。
新闻发言人制度被称为迈出官方信息公开“第一步”。其实,从1983年外交部首设算起,此项制度在国内从尝试到推行已历时20余年,但在非典之前一直是孤芳自赏;直到非典之后,该制度才在国内各级政府机构真正推开。
在融入信息公开这一世界潮流的行动中,作为政治和经济龙头的北京和上海的举措无疑具有风向标的意义。2004年5月,上海全国第一个采用立法形式强制信息公开的做法,出台《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提出了“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总要求--“除属于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六类信息依法免予公开外,凡与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相关的政府信息都应当予以公开。”2005年10月1日,北京也开始试行政府信息网上公开办法。
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当中明确规定: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预案还规定,如果官员没有及时上报信息,也没有把信息通报老百姓及相关单位,即使没有损害老百姓,也是需要承担行政责任的。
政府一方面,要加大党的建设,提高党执政能力的建设,具体而言就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另一方面,要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建设,尤其要防止公职人员的渎职行为。所谓先进性,“三个代表”已作了非常好的表述,关键是要落实
随着诚信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显现出来政府应该肩负起诚信建设的责任,从自身做起。第一,保持政府政策和行政立法的连续性。第二,信赖保护,即要求政府信守承诺。第三,正确处理公共利益与政府自身利益的关系。第四,搞好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平衡。第五,行政合同与民事合同的履行。第六,政府发布信息真实、准确、及时。
二、商务信用缺失及政府作用
世贸组织总干事穆尔曾尖锐地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从长远看,最缺乏的不是资金、技术和人才,而是信用,以及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的机制。有报道说,我国每年由于信用问题造成的损失高达6000多亿元,看来穆尔的担心和告诫不无道理。
用经济发展的眼光看,在有的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可谓极尽优惠,渴望的双眼能望穿秋水,但“金凤凰”就是不飞来,已落户的也纷纷“东南飞”,现存的企业只有“种草”的积极性,没有“种树”的前瞻性。这说明企业对未来没有稳定的预期,其重要原因在政府的政策层面上,政府政策不稳定,朝令夕改,随意操作,或者是政出多门,互相扯皮,这样便导致市场主体行为短期化,投资短期化。诚信政府的要旨是兑现承诺,“言必信、行必果”才能取信于民。有的地方的发展证明,政府的行为规范、透明、积极,有着真金白银般的经济价值。
政府失信的另一种表现是不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导致无信无威的局面。有的官员整天讲不摊派、不加重企业负担,可企业经营者最清楚他们到底缴了多少不明不白的这费那费,他们报怨生意难做难道仅仅是市场使然吗?上市公司黑幕频繁曝光、走私骗汇屡屡得逞、逃废债务逍遥法外、恶性事故时有发生、政绩“掺水”人所共知,这恐怕不能仅仅归咎于企业的不良吧,地方保护、权钱交易、短期行为、践踏契约,使得多少法律法规成为一纸空文,多少承诺最终以失信而告终。所以,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和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首先政府要诚实守信,政府的责任是根本的。真正的信用危机不是来自企业和个人,政府失信才会造成真正的信用危机。
在建设信用体系方面,有专家指出,政府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颁布法规、制定政策、确立基本的信用制度;其二是加强监管,支持守信,惩戒失信,促进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
政府要加强商业监管,严惩假冒伪劣产品,提高行业诚信。特别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房地产、食品、药品行业,应采取各种措施,确保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加大监管和查处力度,杜绝商业欺诈行为。特别是对虚假广告以及商场和超市促销欺骗行为,要严加打击。
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生命,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则衰,国家无信则败,政府应从自身做起,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根治信用缺失的顽症,让诚信重新闪耀价值的光辉,让诚信成为失败者的墓志铭,成为成功者的通行证。
三、个人诚信缺失及政府作用
一个名叫郭美美的20岁女孩微博炫富,将中国最重要公益机构之一的中国红十字会推向舆论漩涡的中心,使其面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近年来,三鹿“毒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唐骏学历“造假门”各个领域诚信危机现象愈演愈烈,已演化为当前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由此引出的社会诚信缺失问题,引发了高层强烈关注。在“染色馒头”事件发生两天后,温家宝总理即对此发表看法,称这些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教育诚信在塑造诚信中具有奠基石的作用,因为教育是培养亿万青少年的巨大社会基础工程。当今学校的诚信教育,不但大多泛泛而谈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内容,而且学校本身诚信缺失的问题就由来已久。比如,高考移民事件、教育官员腐败、违规收费、顶考事件、考试作弊、择校过程中的金钱交易。
在教育过程中,有不少诚信丧失的表现,其根本原因就是有些人脑海里多了功利主义的自私自利。比如,屡禁不止的补课行为,某些中小学校长吃校服回扣行为,一些学校不顾义务教育法的规定赶走成绩落后学生的行为,教师拿教辅回扣行为。如果教育者的身上丧失了诚信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内涵,丧失了用制度维护现代社会平等、公正的基本理念,将给教育本身带来巨大伤害。
政府在个人诚信方面,要通过大力发展民间社团组织,培植社会舆论力量。可以通过社会组织,塑造和培养良好的社会道德,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通过社会力量的培育,抵制市场不诚信行为,有效防止欺骗现象的发生。
要尽快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加大个人失信成本。比如,建立以信用信息系统为核心的社会诚信体系,全面记录和高效传递信用信息,通过拒绝交易形成全社会对失信者的联防惩戒机制,也是解决诚信缺失问题的关键。
诚信,不只是一个人说话算不算数这么简单的话题。诚信是一个人个人素质的一部分。一个有素质的人,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处世待人的方法,但有素质的人也不能就说在诚信这方面就做得也很好。没素质的人,就不必说了,毫无羞愧之心的人,心中不会有“诚信”二字。他与别人讲诚信,别人当他在“放屁”,他人与他讲诚信,犹如“对牛谈琴”。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如是说也。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说的都是做人要讲信用。对于我们简单的理解来说,我们所说的诚信就是讲“言必出,行必果”,一旦“言虽出,行不果”,且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这样的情况,那此人今后的所行所为肯定得不到他人的信任,一个人的信用一旦破产,今后不管讲什么话,人家都不会再相信,做什么事,都很难成功,这个社会是集体的社会,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人,脱离了集体,想一个人做成大事,其难度可想而知。正所谓:朋友多了路好走;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诚信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个人不可能一出生就知道什么是诚信,就懂得以诚待人。诚信是需要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在每个人的做人做事的经历中慢慢去深悟,慢慢去培养起来的,让其成为自己的习惯,成为自己的性格。好的性格习惯能成就一个人,相对而言,怎么样的性格习惯也能毁灭一个人呢?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个人小结:
总感觉那些国家大事离我们很远很远,直到进入大学生活边多了那么的事情,开始关心更多的事情,开始被外界更多的事情所影响,“药家鑫”、“我爸是李刚”、“撑腰体”、越来越明白原来我所被告知的社会是多么的凶险的,不是因为社会的凶险,而是因为每个人心目中德那种和谐,人们心中的那种道德在逐渐离我们远去。
第一次真的意识上的感受到灾难的壮举是汶川地震,记得那时的我是高二,还记得那时的我们是多么的有同情心,我们在不停的存钱,将那些很少的钱捐了出去,而后有接下来的灾难还是那么的多,然而,我们的那同情心却随之越来越来越淡了。我们不再谈论那些灾难,觉得那些都不是我们的事情。
教育,我们一直被教育着,可是又存在了假文聘和各种各样的作弊,我们是为了真实诚实而学习,而被教育,可是结果怎么样?大学生,在我们身边的大学生却又引出了各种各样的代考和作弊,学校的规章制度写得那么清楚,还是有那么多的人那么的搞教育的、所谓的高素质的人作弊。
每每都会有那么多的捐款,可是我们的钱究竟去哪里了,究竟有多少是用到那些贫困的人那里。我们很好奇。总会有那么多的人捐了那么的钱,总会有那么多的企业捐了这么多的财物,总会有那么的财政拨下来救济那些贫困的人,可是贫困真的得到解决了吗?没有,似乎我所看到的是越来越来还在贫困。就连大里的贫困的助学金都有了那么多的争议。
老人倒在地上没人去搀扶,这是为什么,难道是我们真的道德沦丧到了那种地步。不不是,是因为人们害怕了那巨款的要挟,可是为什么那些本应该去享受天伦之乐的人,却要因为那些钱和别人打官司,却得到了别人的骂名,这么老了还不安分。我们是不是因该想想这是不是赡养?这是不是国的基本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路上总会有那么多的老人明明是退休了却还要靠蹬三轮车来挣那些微薄的收入。
各种各样的企业,一边公正于世声明社会责任,可是做到了吗?我们一边在为高质量的生活水平而努力,一边又为那些上身又伤心的东西而缠上。
无数次走过十字街,看到路边总会有那么多的残疾人,他们在路上爬着,哭嚎着、总会有那么几个孩子会追着你跑,为了是卖掉一束花。我听朋友说他们是有组织的。不要同情他们。可是我却感谢那些所谓的组织,至少有那么一些人可以收录他们,也许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生活吧。他们很好的生活了。而相反的景象却是,必胜客、肯德基里的人们却爆满。该如何说。
农民工,一提到这个词各种各样的话语又会在大家嘴里出来,是不是他们贫困就天生该受到人们的歧视。农民也是一样,辛辛苦苦种一些蔬菜,却因为信息失误,销售不出去。而城市里的蔬菜的价格却一直在疯长。
诚信出来问题吗?是的。但是也许我们怎的该思考,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导致了现在的状况。一直所倡导的和谐,可是和谐了吗?
也许政府、国家真的应该把那些放在国际综合实力的排名和人均GDP等等的关注,轻轻的转移到那些事情上。
政府正在改革,我相信不久的今天将会看到与众不同的景象。
感谢老师
参考资料
一、公证的基本职能和根本属性
公证制度是国家司法制度的组成部分。公证的目的是维护社会主义法制, 预防纠纷, 减少诉讼。它与法院审理案件不同, 是一种非诉讼活动, 是其他任何机关、任何组织和个人所无法代替的。
第一, 我国公证是由国家依法专门设立的证明机构, 根据当事人的申请, 依法证明法律行为, 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事实的真实性、合法性的证明活动。它既不同于民间的私证, 也不同于法院的司法活动和其他国家机关依照取权从事的各种行政活动。它既不是法院诉讼活动的一部分, 也不是其他任何行政机关活动的一部分, 而是依照职能独立的体现自己的证明作用。公证是依法行使证明权, 而法院是代表国家先使审判权, 二者都是代表国家行使权力, 地位是平等的。正因为这样, 法律才规定了法院在诉讼程序过程中, 除有足够的证据能推翻公证证明外, 必须采纳公证证明。
第二, 从公证的业务范围看, 公证也不可能与其他部门互为代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第十一条规定, 公证处的业务范围具体内容有十一项, 其基本内容仍是以“证”为核心, 这种“证”的业务活动, 并不属于某个特定的机关的业务活动的一部分, 也不是为了减少某个特定部门的工作程序或麻烦, 而是对整个国家、人民和社会负责, 是为了满足人民 (包括法人) 在人身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方面对公证证明的需要
公证机构有特定的程序, 通过公证的形式对所公证的法律行为, 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事实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确认, 从而规范了公民和法人的社会民事活动, 使这些民事法律关系始终在公证机构依法指导下正常流转, 有效地预防纠纷, 减少了诉讼, 保护了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这就是建立公证制度的目的所在。
二、公证在诉讼中的证据效力
公证在诉讼中的证据效力, 是指公证文书在诉讼中它对人民法院确定案件的事实起到的证据作用,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规定, “经过法定程序公证证明的法律行为, 法律事实和文书, 人民法院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这条规定就从法律上确认了公证文书在诉讼中是一种可供人民法院直接认定事实的根据, 它的证据效力要高于其他任何证明文书。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第二款规定:“人民法院对有关单位和个人提出的证明文书, 应当辨别真伪、审查确定其效力。”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规定, “经过法定程序公证证明的法律行为, 法律事实和文书, 人民法院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证据, 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公证证明的除外。”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明确规定了公证文书在法律上的证据效力, 这是因为公证证明的法律行为, 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事实的真实性、合法性, 是由公证机构, 按照法定程序, 经过严密的审查后, 予以确认的。因此, 它具有无可争辩的法律地位。在诉讼举证中, 人民法院一般无须再对公证文书的真伪, 可靠程序进行审查, 而可以直接采证, 作为判案的主要事实根据。
三、公证在诉讼中的作用
公证文书是一种特定法律效力的文书, 它在民事诉讼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1. 公证为诉讼当事人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法律在诉讼程序上的举证责任的规定, 在于一方当事人的主张被人民法院确认后, 也就可能获得实体上的胜诉, 否则就败诉。正如前所述, 公证文书作为一种特殊的证据具有法定的证明力, 即公证文书作为证据对所需要证明的案件的作证效力。公证文书的证据效力表明, 公证文书是作为经公证的法律行为, 法律事实和文书在发生纠纷时的法律证据。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可以向人民法院提供公证文书, 证明自己的行为的真实性、合法性。人民法院特殊情况外, 无须再对公证文书的真伪、可靠程序进行审查, 应当直接采证, 作为定案的事实根据, 因此, 公证文书是当事人在诉讼提出主张的可靠证据。
2. 公证在诉讼中对审判具有约束力, 有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在一般情况下, 当事人在诉讼中, 以公证文书作为法律上的凭证、以证明自己的行为的真实性、合法性。人民法院无需重新调查和审查, 这表明, 公证文书的证据效力对人民法院在认定案件事实时, 具有约束力作用。首先, 人民法院应把公证文书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基础证据。在诉讼中, 人民法院应根据基础证据指明的范围和方向, 郑重收集证明派生事实有关的证据, 如收集发生纠纷的原因、时间、地点及违约与否等方面的证据。其次, 人民法院的判决内容应尽量与公证文书的内容保持一致, 公证文书作为基础证据, 它在限定案件性质和权利义务关系范围的同时, 也就限定了人民法院裁判的内容。就是说, 人民法院应在公证文书确定的权利义务范围内进行裁判。
3. 公证为人民法院审查案件提供了方便, 有利于迅速结案。
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 无非是调查两个事实:一是权利和义务发生、变更、终止的事实;二是发生纠纷的事实。从而承担着事实核实和认定证据的大量工作, 直接影响办案效率。公证文书是具有法律上的证据效力。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规定, “经过公证证明的法律行为, 法律事实和文书”, 即公证机构把民事权利义务发生、变更、终止的事实证明了, 一般不易发生纠纷, 即使发生了, 也因为有公证书作证, 人民法院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必要时也可以调阅公证卷宗, 在对公证书认定无疑义时, 即可直接采取判决, 迅速解除纠纷。即是有疑义时, 也为人民法院收集其他证据划定了一个基本范围。从而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 也为人民法院收集其他证据划定了一个基本范围。从而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减轻其调查取证的负担。由此可见, 公证是协助人民法院审判工作顺利进行的一条防线。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和谐校园 思想基础
[作者简介]邹向群(1959- ),男,吉林通化人,通化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德育教育。(吉林 通化 134002)
[课题项目]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构建高校和谐校园问题研究”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2006175)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0-0065-0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理论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推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就会失去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辱”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共同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高校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研究学问、追求真理、创造思想、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要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准确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将其融入和谐校园建设的全过程,贯穿到高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为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推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也是高校和谐稳定、抵御各种错误思想干扰的强大思想武器。建设和谐校园,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高校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要继续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内化为坚定的政治信仰、正确的思想方法和行为准则,把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要进一步抓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认真总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经验,查找不足,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辉煌成就,进一步充实教育教学内容,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要进一步加强能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高校的宣传普及工作。必须始终高扬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和革命精神,与各种各样的不和谐、不文明、敌对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坚决的斗争。当前,高校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境内外敌对势力对高校的渗透;社会上不和谐现象对师生道德建设的影响;互联网对传统教育管理方式的挑战等,都不容忽视。应清醒地看到:高校部分干部和教师的发展理念、业务能力和工作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有差距;少数师生员工在理想信念、道德诚信、责任意识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内部体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内部办学资源在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方面尚待进一步改进;一些关系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尚需更好地解决和落实;校园及周边还存在一些影响安全稳定的因素。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守马克思主义阵地在推进和谐校园建设过程中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解决好上述问题。
二、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必须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政党治政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也是一个国家走向富强的精神动力。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没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民族就没有凝聚力,国家就没有前进的动力。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必须有一个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和高校师生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因此,在建设和谐校园过程中,一定要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念和信心,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凝聚人心,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果鼓舞人心,使广大师生坚定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以天下为己任,自觉地把个人追求与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统一起来,把个人奋斗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一起来。
三、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必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必须有强大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没有伟大的民族精神,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没有坚定的民族意志,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面对某些西方强国的文化、经济和军事霸权的挑战,高校在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中,必须在广大师生中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揭示了中国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力量源泉。建设和谐校园,必须培养广大师生,特别是青年学生不畏艰险、勇于创业、开拓进取的良好品质,使广大师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重,识大体、顾大局,理解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为促进改革取得伟大成功和高校和谐发展贡献力量。高校要切实加强文化载体建设,积极开展主题创建活动,要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主线,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
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必须积极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要求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指明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做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准绳。面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对青年学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高校要在广大师生中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高广大师生对积极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高校要以创建文明校园(班级、宿舍)、做文明大学生为主题,积极开展好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文艺体育活动、学生社团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思想情感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6-27.
[2]陈亚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杨永利,李建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龄前习读本[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7.
[4]张民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功能[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3).
【论公证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定位】推荐阅读:
论交往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05-30
社会信用体系履职报告06-07
2020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09-15
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12-08
继承权公证中的逻辑证明/冯兴吾法律论文网09-17
试论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的兼收并蓄06-23
公证文书的翻译-公证文书的特点11-06
法律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