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态城市规划建设

2024-08-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共7篇)

浅谈生态城市规划建设 篇1

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帕克在1925年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 之后这个理念得到了飞速发展。城市生态系统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 他们的人口, 资源与环境通过各种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关系建立起来的自然综合体。生态城市理念的形成, 是对我们传统城市理念发展的反思, 使我们从城市形体到城市功能的转变、也是城市生态和城市人文理念的转变, 是由一般物质满足需要到更高的多元化需要, 如经济、社会、生态等多元复合要素的深化, 从可持续发展来看, 是粗放外延的城市增长观, 逐步转向集约内涵建设, 完成可持续发展观的转变。

自然生态系统是生态研究中心, 城市生态系统已成为城市生态学研究的中心和重点。人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核心, 这个中心融合了自然, 经济和社会。人类生态学是指生态系统在人类发展过程中, 通过自然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的演变, 最终导致的城市生态系统。虽然城市生态系统发展历史很短, 但对整个人类生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已成为人类生态系统的主体。

2 城市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

建设城市生态系统的人工性很强, 以人为中心的复合型的生态系统。人是系统主体外还包括自然、经济与社会三个系统。我们日常所提到的生态系统观, 它是把整个城市当作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 从整体上研究城市的生态机理是这种组成方式最大特点, 我们可以了解城市建设深层次生态规划问题, 进行合理的城市生态建设。城市建设规划整理,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目标, 分别对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 合理进行配套建设, 分别对用地结构进行优化配置, 进行合理布局。挖掘土地潜力并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进行生态建设规划的合理安排和布置。在社会学中, 我们将将城市生态系统分为:城市社会和城市空间两部分。城市社会包括居民和组织, 而城市空间包括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

系统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的包括太空天气和自然资源;人工环境融入到身体和心理环境, 这个环境是更广泛的。严格遵守相关因素、人口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城市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在城市里, 生物自然增长, 其发展和其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人在城市里一个干预, 这很大程度上决定生物物种群落结构, 人类的空间分布。

3 城市生态系统发展规划问题

3.1 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问题

城市环境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适应规划方法、生态原理和城市规划、环境规划的同时, 需要社会学的多学科知识和应用等各种技术手段, 海洋生态系统在城市地区和制订, 应对生态建设、识别、模拟、设计和管理城市和在各种空间资源, 资源合理配置。虽然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在规划框架内, 表明对生态平衡的想法或规划能协调机构的时间和空间, 这三大要素能协调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外层空间造福于人类, 能使城市生态系统更灵活、更稳定, 环境自然和人类和谐。

3.2 城市生态系统规划设计原则

城市生态系统的规划以及设计, 需要关注社会和生态的原则。规划设计应注重社会整体利益, 反映社会整体发展, 能够反映社会对人的尊重和宽容, 还有生态规划考虑社会发展规划应该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 需要生态规划必须遵循自然进化基本规律, 加强保护自然环境的需要, 增强自然再生自净能力, 提高社会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自然环境内的承载能力是首要考虑的, 之后再考虑是否保留人为活动。

规划设计应结合自然, 适应并重和改革, 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规划设计必须将所有有机结合了三个加在一起, 使整体效率最高。规划和设计使用这三个互补、协调彼此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试图寻求一个平衡三个。和谐是这个原则的核心价值。这些原则是普遍存在的, 但这个城市是区域、特殊性, 在自然地理、再由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影响。因此, 特定应用程序的原理和需求的空间、时间和人的不同, 在特定的空间里有不同的应用程序。

3.3 城市生态系统规划主要内容

城市生态系统规划内容包括要建设高质量的环保系统、高效能的运转系统、高水平的管理系统、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 现代城市发展已经呈现出生态化和人文化的建设发展趋势。各地都陆续提出要建立“生态城市”、“山水城市”, 这些都体现了现代城市规划中对于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 顺应了这一趋势和潮流, 反映了人们对良好城市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注与向往, 充分体现了社会发展, 由温饱到小康再到富裕的客观规律, 是人们追求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阶段的必然要求。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城市, 在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 树立以人为本的城市理念, 不仅要建立一个大的环城绿色生态圈, 还要在绿色环抱中的城市空间分层次形成无限细分的小的生态圈, 营造一个个具有亲和性的田园风光, 使人与自然在环环相扣的生态圈中和谐地共生共存, 就是要充分利用珍贵的城市山水给广大市民提供更多的休憩场所, 充分地塑造宜人的都市空间。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 必须有高人口素质, 良好的社会氛围, 有序的社会秩序, 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高度、生态环境意识, 这是非常重要的城市生态建设的基本条件。

从生态规划内容能引起一些特定的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从人类的角度来看, 这个城市有合理人口规模、人与人, 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从土地的角度对城市结构合理、有序、土地资源得到的最适分配;从空间的角度来看, 城市空间和其携带的城市功能相适应, 效率高, 能耗低, 空间分布特征, 城市空间及多样性的异构使城市在两个动态发展的形势保持稳定;从环境的角度为充分发挥城市的功能不超过其环境容量限制, 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最后的分析中, 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居民在城市作为主体, 在生态规划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围绕这个主题来展开。

城市生态市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生态道德建设, 使生态环保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在经济全球化大潮扑面而来的新世纪, 要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高度重视发挥城市地域文化的优势, 挖掘城市地域文化资源, 恢复与保护名胜古迹,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实现城市文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市的建设对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 树立全民的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光宇.生态城市研究回顾与展望[J].城市发展研究, 2004年06期.[1]黄光宇.生态城市研究回顾与展望[J].城市发展研究, 2004年06期.

[2]侯爱敏.国外生态城市建设成功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 2006年03期.[2]侯爱敏.国外生态城市建设成功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 2006年03期.

[3]黄肇义, 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 2001年01期.[3]黄肇义, 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 2001年01期.

浅谈城市生态绿化建设 篇2

【关键词】生态绿化;建设;措施\

黑龙江肇东市被誉为“全国中小城市生态建设实验区”,肇东在生态建设上主要着手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工程建设、生态产业发展和提高思想意识。只有人们从思想上真正重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生态绿化不仅需要建设还需要人们共同保护,坚持生态建设与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共同发展,这样能够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肇东市良好的发展形势能够引领黑龙江社会的发展,作为实验区,更应该努力做好生态建设,让整个城市充满生机活力。

1.研究背景

社会污染日益严重,空气质量不断下降,尤其是城市空气污染最为严重,城市经济发展快速,在经济建设的时候忽略了环境保护,造成了当前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形势,相比这种形势,预防性治理更加重要。在农村大片的农作物可以给空气进行调节,净化空气,然而城市大楼等建筑阻碍了环境的自我调节,因此加大城市生态绿化尤为重要。当工作结束,城市居民喜欢接近自然,喜欢看看绿树闻闻花香,让身体融入自然,放松身心,大自然是伟大的,它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让人们在自然当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在巨大工作压力面前,亲近自然是放松的一个很好的选择。

2.存在的问题

城市园林建设是绿化的重要方面,但是很多的园林建设没有抓住建设园林的目的,从而降低了其价值性。园林建设意在调节城市气候,提高空气质量,最后综合考虑人们的各种需求,努力在气味、样貌、色彩等方面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但是当前很多的公园追求气派与名誉,花费大量金钱引进一些独特的东西,建设奇景,努力在城市中有个好的排名,这种追求丢失了初衷,失去了意义。

国家有很多有名的旅游景点,很多著名的公园,一些地方在进行规划时,竟然盲目模仿,很多人为了观看这种模仿,带着好奇心走进公园,走进一些绿化地,视觉感受得到了满足,但是留不住人们长久的脚步,没有根本价值所在,给人身体健康不能带来太大益处,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很容易分辨出什么对人们有好处,什么没有好处,对城市居民有益的东西最终会被广大市民接受,金子一定会发光。复制外地的东西终归不是自己的,对本地不适用,不能给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人工改造环境幅度太大,纵观整个城市建设,保留原本样貌的天然地方几乎找不到,自然能够自身调节,保持平衡,归根到底,任何的改造都是对自然的破坏,但是,应该尽量降低这种破坏,保持原貌,保留原生态的植物,是最好的生态建设。毁去原生态植物,花费资金植入新植被,是一种浪费,人们要懂得去欣赏原始自然的东西。

3.建设生态城市的思路措施

3.1创建一体化

生态绿化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植物、景观,把这些多种多样的东西组织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合理分配,就能提高整体建设水平,这时需要高素质的规划人员发挥他们的价值,创造更多的价值。城市绿化需要满足整个城市布局的艺术美观,还要顾虑居民的视觉享受,即整体和局部都要漂亮。在进行绿化时,根据小区的建设布局和周边环境来建设本地区特有的绿化,不同环境配置不同的绿化,达到环境与人的协调统一;尽量保留纯自然的东西,减少对原生态的破坏;建立仿生态系统,虽然在建设城市时,把原有的自然破坏了,但是可以根据原自然情况,采用代替法,或重现自然,恢复自然各个功能,这样小型生态系统就建成了。

绿色植被在生态建设中起着调节空气的作用,调节气温,净化空气,如果城市中绿色植被分布不均衡,会形成小型城市气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例如,市中心綠色植被覆盖面积较少,边缘的市区覆盖面积大,在一个小城市当中,气温分布不同,造成气流,甚至是温差的不同,工作人员在流动时难以适应气温的变化,造成身体不适,有些决策也会因为气温的不同,造成决策错误,给经济带来损失。建设城市绿化带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不同形状的绿化带有着不同的作用,结合城市自身结构确定不同设计。

3.2保护生物多样,合理分配植物

各种生物在自然界中都有其特定的作用,有的植物可以消除噪音,有的植物净化空气,有的植物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各种生物的调节作用。选择植物要符合当地的土壤特性,只有植物适合这片土地才能在此生长发挥作用,利用植物的自身枯萎来对土壤进行施肥,常青树的地表可以种植季节性植物,自己生长,自己死亡,植物自己对土壤施肥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降低了污染,良好的循环与利用是生态建设的一个优势。各种生物相配合,尽量做到提高绿地的抗逆性与稳定性,当受到自然的侵害,可以自己抵抗,达到生态平衡。适当引入动物,使系统更有生命力,有竞争才有生存,有竞争才能进步,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动植物所组成的系统。

3.3体现特色

即使是好的事物,出现的太过频繁就会变得普通,在城市绿化时,各个地区要有自己的特色,在城市浏览中,才不会出现视觉疲劳。特色,可以是不同植物上的区分,也可以是构造布局的不同,空中,半空中,地表都可以配置不同的植物,慎重使用国外植被,生态建设同时体现的是一种文化,可以引进国外的东西,但是不能泛滥,否则,给人一种忘本的感觉。

4.结束语

黑龙江肇东市的生态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得到了提高,受到广大市民的好评,监管部门检测到空气质量提高了,环境各种因素都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仍然存在不足,需要继续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加可喜的成绩。生态建设是全方位的,要时刻把握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这个宗旨,否则,会偏离主题。它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需要慢慢改变,在不知不觉中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有益人的健康。■

【参考文献】

[1]张媛.城市生态绿化的思路和措施[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司巍之.做好城市生态绿化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园艺,2012(10).

[3]黄芳,卢结续.城市生态绿化的思路和措施[J].大观周刊,2011(19).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城市 篇3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城市

摘要: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是人类社会文明一次质的飞跃,它意味着一场社会革命,这场革命是全球性的,包括文化、思想、信仰、科学、技术、产业、行为、教育、伦理等内容,这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格局以及导向新的人类聚居模式--生态城市.作 者:马腾  作者单位:赤峰学院,环境与资源系,内蒙古,赤峰,024000 期 刊: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JOURNAL OF CHIFENG UNIMERSITY 年,卷(期):, 26(3) 分类号:X2 关键词:生态文明    生态城市    循环经济    生态文化    生态治理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专题 篇4

今年年初,省委书记苏荣莅临我市考察调研,对我市提出了“两个率先、一个努力”的发展目标。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生态园林城市,是在园林城市的基础上利用环境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实现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和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去年我市成功创建了国家园林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城市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但是对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我市还存在很大差距,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生态园林城市任重道远。

一、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绿化水平不高,难以满足人民对高品质人居环境的要求。通过开展国家园林城市的创建工作,我市城市园林绿化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问题仍然不少:一是城市绿化缺乏特色,园林精品不多。城市绿化没有很好地与自然山水相结合,没有有效整合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地方特色不鲜明,精品力作甚少。放眼市区,只有近两年来建成的孔目江湿地公园、新欣北大道等称得上精品力作,大部分绿化项目档次品位不高。二是城市绿化布局失衡,绿量依然不足。城市绿化没有跟上城市快速扩张的步伐,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差距很大。城市绿地分布不平衡,城北新区特别是孔目江核心区绿化面积较大,城南老城区、新钢公司辖区等绿化严重不足,尤其是规划控制面积40平方公里的经济开发区居然没有建一处公园,深受市民喜爱的街头游园、小公园太少,很难满足市民出行500米步入公园的要求。

2、城市基础设施不配套,难以适应城市对高标准承载能力的要求。近年来,我市城市规模扩张快,城市建设工程多、投入大,城市框架已经突破了70平方公里,一座中等城市的架构已经形成。但是,在高楼大厦、景观大道的周边,特别是老城区、城中村市政设施老化和不配套,出现路不平、灯不亮、排水不畅、市民停车难、如厕难等问题,严重影响群众生活和城市形象。城区排水系统设置紊乱,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需要。垃圾存放、收运设施落后,造成垃圾“二次污染”严重。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滞后,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实际处理量远没有达到设计负荷,环境状况堪忧。

3、城市管理合力未形成,难以应对市民对高效能管理服务的要求。近年来,尤其是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以来,我市城市管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市容环境得到优化,城市形象得到改善。但是,由于一些单位、部门和干部群众城市管理意识不强、部门协调联动机制不健全、城市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城市管理合力未形成等原因,我市城市管理仍然存治脏不彻底、治乱不到位、治差不明显、工作不到位等问题,造成许多管理上的被动,薄弱时段、薄弱环节问题没能根本解决,城市形象提升较慢,脏乱差和回潮现象依然严峻,降低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二、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对策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园林城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要以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新起点,以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快城市绿化,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完善市政公用设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生活舒适、生态优美、环境优雅、充满活力、富于人文关怀的城市。

(一)精心规划建设,构建生态园林系统。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尊重自然,突出特色,按照“城市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的要求,营造城市园林景观,统筹城乡生态建设,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方式,努力塑造生态良好、景观优美、植物多样、清新舒适的绿地系统,促进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

1、坚持规划建绿,塑造地方特色。城市绿化要坚持规划先行,以保证城市绿化建设的先进性和超前性。一要修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随着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调整和城市规模的加速扩张,我市2002年编制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已经不能适应城市建设的需要,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人居环境的需求。要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策应“一城五区、两江四岸”城市建设构想,本着生态化原则、系统化原则、个性化原则,编制一个科学的、超前的、高起点的城市绿地绿化规划,以指导和调控城市绿化建设。二要严格执行城市绿线管制制度。进一步规范建设项目联审联验工作程序,着力加强附属绿化规划的审查、质量监管和竣工验收,完善易地绿化补偿机制,维护规划的法定性和权威性,从源头上把好绿化建设关。严格控制绿线范围内的用地进行非绿化建设、破坏绿化规划用地的地形地貌、水体和植被,加大侵占绿地、非法砍伐、破坏绿化行为的查处力度,切实加强绿线管制。

2、实施项目推进,提高园林品位。依托我市的历史人文资源和生态自然资源,全面提升城市绿化建设品位,使城市绿化建设与彰显城市个性、延承城市文化脉络、提升城市形象相适应。一要树立精品理念,提高园林绿化设计水平。依托自然山水,贯彻节约型绿化方针,大力倡导“以植物为主体、水土为要素”的园林设计思想,坚持“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物种多样性”原则,将园林绿化与我市的历史文化、城市景观和城市格局有机结合。二要大力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增绿量出精品。大手笔实施“两江四岸”绿化建设,高标准完成抱石公园、北湖公园改造,适地建设一批街头游园绿地,启动仰天岗森林型生态新城区建设,完善城市公园体系。坚持城市道路建设与绿化同步,实施城市新(改)建道路绿化,重点抓好城市出入口和节点绿化,形成城市道路绿化网络。实行工程建设项目绿化一票否决制度,做到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推进单位(庭院)和小区绿化。实施城郊山体保护和复绿工程,启动渐赣线两侧绿化,完善城市绿色屏障。

3、注重长效管理,巩固绿化成果。一要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制度建设。尽快出台以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竣工交接验收、城市绿地养护招投标、养护考核等为重点的一系列配套标准和规范,为我市城市绿化行业管理提供依据和保证。二要引入市场机制。实行绿地建设和养护作业公开招投标,建立城市绿化养护长效管理机制,变“花钱养人”为“花钱买服务”。按照“建一片,管一片,绿一片”的原则,不断加大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的力度,严格管护标准,加强督促考核,实现绿化管养由过去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努力提高城市绿化养护管理水平。三要拓宽绿化投融资渠道。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绿化,按照“先造景后卖地”的思路引导开发商建设公共绿地,形成市场化、多元化的城市绿化投入机制,为城市绿化筹集资金。

(二)注重城市内涵,完善市政公用设施。要强化市政公用设施的基础地位观念,更加注重城市内涵发展,按照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打造亮点的思路,对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做到精心策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建一处工程,留一处精品,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一要着力完善基础服务功能。要多渠道筹措城市建设资金,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完善以城市路网、给排水、供电供气、垃圾处理以及公共交通、医疗设施等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事业,让市民享受到工作和生活的便利。要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地下发展等各项建设综合规划,减少建设的反复和浪费。特别是地下管网建设应本着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每拓宽和新建一条城市道路,就应同时铺好各种城市地下和预留将来发展管线的地下穿孔,避免城市道路上的“拉链”现象。

二要着力增强设施配套能力。要实施城中村改造,创新模式和机制,下大力气推进四眼井、万家山、桥背等城中村和城南旧城区的改造,全面提高旧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要实施小街小巷市政设施的配套建设,重点实施小街小巷硬化、亮化,解决老城区路不平、灯不亮、排水不畅等市政设施老化和不配套问题。要实施城市建筑风格改造,按照一街一特色的原则重点对劳动路、长青路、科环路等道路临街建筑物进行“穿衣戴帽”,增强临街建筑物外观美和立体美。要实施人行道建设工程,拓宽融资渠道,改革人行道建设模式,把握建设标准,突出解决新建道路设施不配套问题,消除黄土裸露。要实施农贸市场升级改造,规划建设停车场,改造和建设一批环保型公共厕所,切实解决公用设施短缺和档次低下问题。

三要着力提高生活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能力。加强生活垃圾处置监管,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置一体化进程,推进驴脚岭生活垃圾填埋场规范作业,将新钢公司等区域生活垃圾纳入无害化处理范围,实现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按照新城区“雨污分流”、老城区逐步“雨污分流”的原则,加快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促进城东污水处理厂达到设计负荷,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

(三)强化城市管理,营造优美市容环境。要加强城市管理,建立良好的城市管理运行机制,通过高效能的城市管理来巩固城市规划建设成果,营造良好城市秩序,充分发挥城市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城管执法作用,做到标准化执法、人性化服务,强化责任、提升标准、工作前移、坚韧严管,全面打造整洁、优美、文明、雅致的市容环境。

一要在城市管理运行机制上做文章,提高管理效能。要推进管理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的创新,重点在城市管理的法制化、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等方面有突破,实现市容环境长效管理。要加强城市管理规范化工作,制定操作性强、权威性强的法规、规章,使城市管理工作由过去的“行政约束型”向“法制约束型”转变。要在环卫清扫保洁“管干分离”改革的基础上,加快市政设施维护、城市绿化养护、垃圾收集清运、公厕管理等作业工作的市场化进程,提高养护效率和质量。要加大公共参与力度,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把传统的以政府为唯一主体的城市管理转到政府主导,社会、企业、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现代城市治理上来,着重发挥居民委员会在社区管理中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夯实城市管理工作的基础。要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应用主导、资源共享,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的原则,积极推进“数字城管”,实现对城市基础设施和管理活动的实时监测与动态控制,应对城市管理工作新情况、新问题。

二要在城市环境卫生上下功夫,实现城市天天洁净。加大环卫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优化城区环卫保洁网络,推进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提升环卫作业的科技含量和机械化水平,实现环卫保洁全地域覆盖不留死角、全时空覆盖不漏时段。抓住道路清扫保洁这一中心环节,积极探索与大建设相适应的作业管理模式。推行生活垃圾袋装化管理,严控垃圾收运过程中的二次污染,确保生活垃圾不落地。加大向薄弱区域和薄弱时段的延伸力度,全面加强夜间环境卫生管理,开展城市出入口、铁路沿线、背街小巷、居民小区环境卫生整治。大力推进建筑垃圾专业化密闭化运输管理,实行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监控,将污染降到最低程度。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报告 篇5

2007年是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重要的一年。2007年12月29日中国共产党贵阳市第八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贵阳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经济市的延伸和发展,为城市建设和发展规划了蓝图、指明了方向。

一、2007年情况

目标明确,责任到人。为确保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达到预期目标,市委发布公告,将《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责任分解表》公布,并在贵阳市各大媒体重要位置刊登。分解表对《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进行了详细分解,共9大类别,每项类别又分成若干项,每项除明确完成时限外,还明确具体负责人,从贵阳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主要负责人逐项分工负责,对口各局、委为责任单位。

制定法规,提供法制保障。贵阳市人大常委会计划在2008年制定贵阳市阿哈水库水资源环境保护条例、贵阳市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含磷洗涤用品规定、贵阳市促进旅游发展办法、贵阳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规定等地方性法规,修订贵阳市水污染防治规定等多项事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列入立法计划,为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提供法制保障。同时,对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贵阳市劳动监察条例的修改和贵阳市人民调解工作条例、贵阳市青岩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办法、贵阳市城市管理行政综合执法条例、贵阳市城乡规划管理条例等项目开展立法调研。

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2007年,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在建项目共481个,总投资89.8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50亿元。其中:2007年完成投资16.34亿元,超额完成了10亿元的目标任务。完成贵阳环城高速公路西南段建安投资10.2亿元。金阳新区城市道路工程中金朱路、迎宾东路(二期)、兴筑东路(二期)已建成通车;金岭东路已正式开工;金朱东路不涉及拆迁和林地路段已开工,正在进行路基土石方施工;兴黔路(一期)A标已建成通车,正在进行人行道、边坡及管道工程的施工,B标已建成通车;兴筑东路(二期)A标已实现通车。开工建设贵金线、北京西路、花溪二道、朝阳洞路、市北路二期、水东路、西南环线一期等七条道路,道路总长50公里。完成服务大楼立交桥、10个人行过街系统建设。贵阳市轨道交通工程前期工作步伐加快,完成《贵阳市轨道交通网线规划》编制及报审工作。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绩。2007年,共完成农村公路改造1077公里,完成投资36804万元。其中,县乡公路完成221公里,村公路完成856公里,顺利完成“1000公里农村公路建设” 实事目标任务1042公里。农村乡镇客车站共开工14个,完工10个,圆满完成了10个乡镇客车站建设的实事任务。以坡改梯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及配套小水池工程建设已全部完工,实际完成1371口/44670立方米;完成中低产田土改造4.88万亩,占计划的100%。3000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完成3370户,超额完成计划的13%。动工建设沼气池36750口,完工35984口;改圈29186间,改厕29147座,改灶28763个。完成串户路改造634.7公里,占计划92.7%。“万户小水池工程”进展迅速,解决1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超额完成实事任务。农村市场建设工程进展顺利,已完成了400个农家店和20个农资超市工程总量的95%。“建立150个无公害蔬菜基地”任务完成176个。

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清镇东郊水厂厂区土建工程完成90%,城区供水管网已完成50%。金阳新区消防指挥中心、金阳医院已完工投入使用。贵阳市新庄污水处理厂厂龙塘大沟改线工程已完成,厂外截污沟工程进展顺利。贵阳市小河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构筑物基础已完成,SBR池结构已完成,沉砂池上部结构完成。小黄河二期工程河道开挖已完成,河道档墙施工完成92%,安装完成50%,完成总量95%。市妇幼保健院门诊楼完成地下室和边坡防护工程。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地勘工作基本完成。贵阳市传染病院改扩建项目消化道病区全部竣工投入使用,呼吸道病区基本完成即将进行竣工验收,贵阳市护理职业学院建

1设完成教学楼、1号学生楼基础。全市用以接纳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8所公办学校改扩建已完成。

着力巩固生态优势,城乡生态文明意识增强。扎实抓好以营林工程和绿化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出台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开展严厉打击违法占用林地专项行动,拆除违法占用林地建房35357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地32.7万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9.19%。初步建成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节能减排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提前关停华电清镇发电公司2×6.5万千瓦机组,对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113户企业加强了监管,淘汰落后产能企业88户。实施水晶集团、贵阳煤气气源厂等企业的14个重点节能减排技改项目,确定10户企业为第三批清洁生产试点企业。加快重点污染源的在线监测,在中心城区开展了以治理噪声、饮食油烟污染为主的“双降”工作。全年大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346天,比上年增加7天。全面启动“依法治理两湖一库,确保市民饮水安全”工作,初步建立了“两湖一库”治理保护的长效机制。2007年5月30日,贵阳市正式向国家建设部提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申请,建设部专家组于2007年10月19日—10月21日到贵阳检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最终,在11月底国家建设部组织的评审会中,贵阳市由于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从全国众多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旅游业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我市把创建“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城市”工作,作为旅游行业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总抓手和切入点。完成创建“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城市的申报、创建方案和组织动员工作。以创建“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城市”为目标,巩固贵阳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建设成果,做好迎接优秀旅游城市复核工作,促进中心旅游城市、旅游集散地基础设施及接待设施的配套完善和提升。2007年,贵阳市旅游业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双中心”发展战略和打造“中国避暑之都”城市旅游形象的目标,按照“树雄心、展‘两翼’、抓落实、促腾飞”的工作思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强化营销宣传,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大力拓展国内外客源市场,狠抓行业监管,完善景区基础设施,使全市旅游业保持了协调、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全市共接待国内旅游者2314.14万人次,与上年同比增长25.44%;接待海外旅游者12.09万人次,与上年同比增长35.56%;旅游创汇5872.28万美元,与上年同比增长50.41%;国内旅游收入120.81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48.36%;旅游总收入125.28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48.19%。

高技术产业规模继续扩大,发展速度保持稳定增长。2007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达40.4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5%;全市规模以上的高技术产业总产值119.1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09%。经济效益稳定增长,发展后劲继续增强。高技术产业实现利润总额9.0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5.03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3.12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7.51 %,12.83 %,15.09%。

循环经济扎实推进。2007年4月印发了《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2007年8月下发了《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阳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贵阳生态经济市建设总体规划》于2007年4月编制完成;正式下发了《贵阳市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实施意见》。目前已选择金阳新区和一些大型的楼盘进行试点。按照国家环保总局要求,在全市积极开展创建绿色社区和绿色学校的工作。目前已命名了39个绿色社区和75所绿色学校,为全市的大力推广建设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在项目实施方面,确定了16个项目做为2006-2007循环经济试点项目。这16个项目中,农业资源综合利用项目2个,工业类节能项目2个,工业类节水项目1个,工业类废气、废渣循环利用项目9个,城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项目1个,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项目1个。项目总投资79768.7万元,目前,已完成33325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1800万元,利用粉煤灰及其他废渣近19万吨、废旧塑料1000多吨。其中,有9个基本完工,3个开工建设并取得一定的进展,还有4个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民生事业得到加强,社会更显和谐。全市新增就业岗位4.6万个,城乡统筹就业7.2万人,率先在全省实现基本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年末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城市低保继续做到“应保尽保”,城镇低保惠及3.49万户7.85万人,农村低保惠及3.16万户7.06万人。全市养老参保人数达42.95万人,扩面达6.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33.8万人,扩面3.5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65.5万人(含离退休人员21.3万人),扩面5.6万人;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6万人。对困难群众中的患者实行医疗优惠政策,为“低保”户减免医疗费约16万元。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住有所居”行动计划开始启动,已开工廉租房建设5万平方米,备案建设经济适用住房达58.5万平方米。科技创新不断加强,完成136项科技计划项目,预期新增产值14.64亿元。教育事业取得新进步,再次扩大“两免一补”范围,免除全市农村和城市低保人群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和书本费,对8万多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进行补助。文化事业欣欣向荣,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间舞大赛,县级“两馆”建设目标顺利实现。卫生事业再上新台阶,甲、乙类传染病总发病率低于前三年平均水平,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92.63%,高于全年目标。保持稳定的低生育水平,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8.06%,人口自然增长率4.31‰。强化安全生产,我市安全生产工作评比在全省名列前茅。扎实开展打击“两抢一盗”活动,群众对社会治安的安全感显著上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成效显著。

二、2008年展望

一是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发展能力。2008年贵阳市将配合省抓好贵广高速铁路贵阳站建设,确保年内完成环城高速路西南段建设;启动龙洞堡机场改扩建工程;修编城市路网规划,拓宽城市发展空间,扩大城市规模;按照“三环十六射线”骨干路网规划,加快南环线等道路建设,力争启动北京东路建设;新增3000个停车位。加快金阳新区路网建设,建成连接老城区的贵金线,打通新区至百花湖、清镇的快速通道,推动贵广铁路金阳客站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10个重点镇的规划建设;完成1000公里村寨串户路,新建15个农村乡镇客运站、8个农村乡镇渡口;解决20万户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开工建设7座小型水库;完成中低产田改造4.26万亩、基本农田建设和土地治理2万亩;建成“四改一气”

1.76万套。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生态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做大做强八大生态产业,大力发展以旅游、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现代中介服务、金融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确保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以上,尽快形成稳定的“三、二、一”产业结构,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三是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四大治理工程。开展以治理“两湖一库”为重点的治水工程;开展以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的绿化工程;开展以提高空气质量为重点的治污工程,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工作,继续推进第三批试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重点抓好年耗3000吨标准煤以上工业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制订并实施《贵阳市发展循环经济条例》,继续推进开阳磷煤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息烽磷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清镇铝、煤化工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基地建设。

四是实施“六有”民生行动计划,努力构建“和谐贵阳”。实施“学有所教”计划,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认真落实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免除全市中小学杂费,确保所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施“劳有所得”计划,继续贯彻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各项扶持政策,抓好“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万个,力争实现城乡统筹就业6.8万人,完成农村劳动力非农技能培训1.8万人,转移就业1.44万人,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实施“病有所医”计划,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着力加强困难群众医疗保障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市农村,确保参合率达90%以上。实施“老有所养”计划,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年内养老保险扩面3.3万人、医疗保险扩面2.2万人、失业保险扩面2.2万人、工伤保险扩面2.2万人、生育保险扩面1.1万人。实施“住有所居”计划,加大保障性廉租房建设,建立和完善廉租房制度,进一步理顺经济适用房管理体制,加快城区危房、旧住宅区、棚户区、城中村的改造。建成廉租住房5万平方米,开工建设10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完成4000户农村危房改造改建。实施“居有所安”计划,深入推进“平安贵阳”创建工作,继续开展 “严打‘两抢一盗’专项斗争”。

浅谈生态城市规划建设 篇6

20世纪60~70年代开始, 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把人们从工业时代的富足梦想中唤醒;Lynn White揭示了环境危机的根源来自西方文化的根基, 即“创世纪”本身, 而Garrett Hardin的“公有资源的悲剧”则揭示了资源枯竭来源于人类的本性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Donella Meadows则计算出地球资源的极限, 警示了人类生存的危机。所有这些都把设计师们从对美与形式及优越文化的陶醉中引向对自然的关注, 引向对其他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

1 生态设计的理论

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促使人们站在科学的视角上重新审视景观行业, 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现在, 在景观行业发达的一些国家, 生态主义的设计早已不是停留在论文和图纸上的空谈, 也不再是少数设计师的实验, 生态主义已经成为景观设计师内在的和本质的考虑。尊重自然发展过程, 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 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在设计中对生态的追求已经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 有时甚至超越了后两者, 占据了首要位置。

生态学思想的引入, 使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 也大大影响甚至改变了景观的形象。景观设计不再停留在狭小天地内, 它开始介入更为广泛的领域。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遵循生态的原则, 这些原则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 但具体到每个设计, 可能只体现了一个或几个方面。通常, 只要一个设计或多或少地应用于这些原则, 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 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

生态设计不是某个职业或学科所特有的, 它是一种与自然相作用和相协调的方式, 其范围非常之广, 包括建筑师对其设计及材料选择的考虑;水利工程师对洪水控制途径的重新认识;工业产品设计者对有害物的节制使用;工业流程设计者对节能和减少废弃物的考虑。生态设计为我们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 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对景观、城市、建筑的设计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简单地说, 生态设计是对自然过程的有效适应及结合, 它需要对设计途径给环境带来的冲击进行全面的衡量。对于每一个设计, 我们需要问:它是有利于改善或恢复生命世界还是破坏生命世界, 它是保护相关的生态结构和过程呢?还是有害于它们?

与传统设计相比, 景观生态设计在对待许多设计问题上有其特点。但是, 景观生态设计应该作为传统设计途径的进化和延续, 而非突变和割裂。缺乏文化含义和美感的唯景观生态设计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 因而最终会被遗忘和被淹没, 设计的价值也就无从体现。景观生态的设计应该、也必须是美的。景观设计学以生态思维为其核心, 但也正是设计中的生态意义使景观设计这一职业出现分异, 其一极强调对生态过程的组织和条理;其二则强调艺术和美的表达和再现。这种由来已久的分异到生态设计中应得到溶合。

2 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

现代城市发展日新月异, 是人类文明的伟大成就之一。但工业的迅猛发展, 人口的大量聚集, 污染、噪声、拥挤和城市的恶性膨胀, 人居环境遭到破坏并直接威胁到人类身心健康, 使得用景观生态设计理念来解决城市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 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生态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 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人与自然的真正的合作与友爱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景观生态设计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⑴自然优先原则:保护自然环境、维护自然过程是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提。在景观建设时, 应对自然环境给予高度重视和最起码的尊重。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是本地特色的最基本的体现。一个区域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生命活体, 自然生态是维系区域生命功能的最基本和最有力的保障, 保护原有自然资源, 保持原始风貌和自然情趣, 是建设生态山水环境的基础和前提。

⑵整体设计原则:景观生态设计是对整体人类生态系统进行全面的设计, 设计目标是整体优化和可持续发展。要保证城市各组成元素达到最优的配置就必须正确定位城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方向, 综合研究城市土地功能布局和公共基础设施组织。

⑶综合设计原则:景观元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实现理想景观生态设计的多学科性, 以此才能确保整体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以往我们的城市规划一般是由建筑及城市规划部门完成。在现代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 存在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 如建筑密度过大, 交通和功能布局不合理, 广场和公共绿地面积严重匮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 架筑一个协调、多样、具有鲜明特色的物质环境空间, 就必须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研究城市发展的各类专业人才及社会各部门的广泛参与和协作。

⑷以人为本原则:建筑物、建筑小品、构筑物、道路、广场、公共设施等都是人类为满足自己活动需要而建筑的。英国规划家W.ALonso曾指出规划师犹如一个翻译, 他的职责就在于把公众的需要“翻译”成物质的环境。人类有五个基本需求 (生理、安全、社交、心理、自我实现) ,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真正按人类自身需要规划建设并取得成功的并不多见, 甚至城市的建设发展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本身的生存环境。保护生态和环境, 为居民营造一个宁静、亲切、便于交流的物质生态和人文空间, 已成为我们规划建设城市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⑸地方特色原则:现代的城市建设, 总体趋向于同一个模式, 绝大多数的城市规划已经或正在丧失其地方特色。随着经济的发展, 城市规模的扩张, 保持地方历史性、文化性和自然地理特质显得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

3 景观生态设计的几点体现及说明

设计师在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 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 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 减少因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 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 并且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德国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 充分利用了原有砖瓦厂的废弃材料, 砾石作为道路的基层材料以及成为增加土壤中渗水性的添加剂;石材可以砌成挡土墙;旧铁路的铁轨作为路缘。所有这些废旧物在设计中都获得了新的表现, 从而也保留了上百年的砖厂的生态特点和视觉特点。

减少水资源消耗是生态原则的重要体现之一。在一些景观设计项目中, 回收的雨水不仅用于水景的营造、绿地的灌溉, 还用作周边建筑的内部清洁。德国柏林波茨坦广场地面上和广场上建筑的屋顶都设置了专门的雨水回收系统。收集来的雨水用于建筑内部卫生洁具的冲洗、广场上植物的浇灌及补充广场水景用水。

尽管从外在表象来看, 大多数的景观或多或少地体现了绿色, 但绿色的不一定是生态的。自然有其演变和更新的规律, 从生态的角度看, 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更健康, 更有生命力。景观设计师应该多运用乡土的植物, 充分利用基址上原有的自然植被, 或者建立一个框架, 为自然再生过程提供条件, 这也是景观设计生态性的一种体现。

4 结束语

城市规划和建设涉及面广, 专业性强, 如何实现集约化经营土地和科学布局、有效保护文物、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美学设计、合理解决人口老龄化以及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我们希望通过景观生态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结合加强法制建设, 早日实现城市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整体优化, 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关士续, 申仲英等.自然辨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2]黄光宇, 陈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9, ol.12 (6) :23-30

[3]王军, 傅伪杰.陈利项.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方法[J].资源科学, 1999, vol.21 (2) :71-76

[4]俞孔坚.可持续环境与发展规划的途径及其有效性[J].自然资源学报, 1998, vol.13 (1) :8-15

浅谈生态城市规划建设 篇7

【关键词】生态文明城市;政府公信力;影响因素;解决对策

一、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政府公信力的内涵

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是当前最为先进的城市社会治理模式,就是要求城市政府在推进城市社会建设的各项工作中要以人为本,因而就决定了城市政府在对城市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城市居民根本利益的目标。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的政府公信力,就是城市政府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的发展理念指导下,运用各种新的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对城市社会各项活动进行治理时,政府在政治权威性、政策合法性、公众信任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这一过程包括两个主要的环节:一方面是城市政府对自身的执政理念、行政体制、行政依据、执政行为、行政绩效、人员素质等相关制度和行为的展现;另一方面是城市居民依据法律法规、个人期望、个人感受等相关因素对政府的制度及行为的直接或间接评价。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过程就是要努力找出影响城市政府与居民之间配合的因素,以尽量促进城市建设的进程,把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成为城市居民最满意的政府,即高效的政府、负责任的政府、法治诚信政府、透明政府、“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政府。

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影响政府提升公信力的因素

(1)基层行政人员行政执法不规划导致的负面影响。由于个别基层行政人员的素质低、行政执法方式原始、单一、粗暴,易激化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矛盾,加上网络通讯迅速催化,使这些特殊事件扩大化,造成政府公信力的下降或缺失。(2)行政监督不力使得政府公信力受到质疑。行政监督过程应该是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一个过程,但在实际工作中更多关注的是事后的监督管理而忽略了事中和事前的监督管理。(3)政府相关体制机制有待完善。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执法标准的不统一,遇事推诿拖延、部门逐利严重,激励机制不健全、行政效率低,滥用职权、地方保护等现象明显。(4)民众参政议政意识不强。一是因为政府未能提供切实有效的公民参政议政的途径,以更多地了解民情社情;二是因为公民的参政议政的素质不够高,缺乏对城市及社会未来的发展有足够的认识。(5)行政官员腐败现象严重。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腐败现象越来越呈现为涉案金额大、涉及人员广、涉案隐蔽性强、违法成本低等特点,以及“官二代”负面影响严重等现象,使得社会出现了“民仇官、民恨富”的极端现象。

三、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提升政府公信力的路径分析

(1)要树立行政人员为人民服务的职业道德观,提升行政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建立生态文明城市善治政府。(2)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工作人员的信用效能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制定科学、完善、稳定的公共政策。要建立健全城市居民个人诚信评价指标体系,完善个人诚信档案。要建立和完善城市治理相关法律法规,构建法治政府,提升行政行为诚服力。要加强行政监督,提升政府行政绩效,构建透明度较高的政府。(3)要加强对城市居民的行政伦理道德的宣传教育,提升全民诚信道德素质,构建和谐的城市社会环境。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络、移动通讯、新闻报道、学校教育、公众集会等途径和方法进行诚信道德宣讲,普及诚信知识,提升全民的诚信道德修养,提高公众的诚信参政意识和诚信监督意识,以帮助形成诚信政府和诚信社会。(4)要充分发挥行政人员的人格感召力作用,建立健全行政人员失信惩处机制以提升政府公信力。要充分合理的利用行政人员的个人感召力,以形成示范效应,以推动政府内部行政道德素质的提升。(5)要加强行政腐败惩处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建设廉洁政府。加强行政权力的监督管理机制,以降低行政人员自身的审批权、处罚权等。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杜绝公款消费行为。(6)要加强行政组织的横向和纵向联系以增强组织凝聚力,形成公众满意度高的政府。要打破部门限制,加强组织内部的协调,促进部门间的团结和统一,以形成合力,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提升政府整体行政能力和行政形象。

上一篇:有这样一个人散文下一篇:那些花儿朴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