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新理念新教学

2024-1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标新理念新教学(精选8篇)

新课标新理念新教学 篇1

龙王一中

肖兴武

在“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下,如何营造宽松、自主、而又有个性的课堂教学环境是体育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努力的方向,而创设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又是一条有效的新教学途径,是新课程改革以学生个体发展出发,转换师生角色,重视学生发展的新课堂教学理念。

新课改所倡导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是以目标统领内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随着二期课改的推进,对体育课有了新的理解:体育课是要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要从单纯的“身体锻炼”和“体能达标”转变成把体育当作学生个体发展地延伸性学习活动。在体育课中能有意识地转换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特别在“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下,教师树立了学生发展第一的意识,把怎样才能把学生教好,我用什么方法才能使学生愉快、扎实地学好、练好,让学生喜欢体育,同时更喜欢上体育课,作为教好体育课的首要任务。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什么是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

首先、自主学习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目标、把握学习进度和目标达成的评价体系。课堂上学生可以大胆质疑,活动中学生可以 “自作主张”,谈话时学生

可以提出批评,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会游戏。教师则积极引导,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学生得以充分发展。这里的“自主”就是要多给学生一点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作主张”与“任性”得到心理与生理上的满足,而不是始终在教师指导与安排的阴影下学习与锻炼。

其次、合作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某一教学活动的预期目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彼此协调的活动,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它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合作教学也是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走出“自我为中心”的局限心理。

再次、创新是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课堂学习中就要引导学生多涉科、广积累、勤练习,这样做才能培养学生的好习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特别是在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更要注意引导和创造丰富的教学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欢迎学生从参评一个新动作起就七嘴八舌,广发议论。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体育新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更能提高学生鉴别所学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很快建立以往的传统体育教学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影响,进行知识的传授,使其达到教育者预期目的的活动。课改所倡导自

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它改变了过去以局限性地内容直接确定学习目标的模式,而是在确定目标与学生掌握的基础上,确认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内容与途径。

一、要构建开放型的体育教学课堂环境,让学生在主动自主中学习

说到体育课上的“开放”,人们往往会把它和“一个哨子,几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放羊”式教学等同起来,认为体育体育课“开放”就是教师不负责,不认真的表现,所以体育教师不敢“放”,惟恐沾上“放羊”式教学之嫌。其实这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放羊”式教学是指教师课前没有准备,上课时仓促上阵,让学生无目的、无组织地自由活动,这是对学生不负责的一种教学方式。而这里所说的“放”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开展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放”,是指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他们自主的锻炼,减少教师无谓的干扰与约束。如:投掷教材,我不拘于以往在教师统一指挥下进行集体练习,这样学生显得十分被动、练习密度较小,学生的的个性也得不到发展。因此,我是先让学生各自分散进行投掷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点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的进行讲评和表扬,其目的是为了确定更为有效与合理地投掷方法。然后让学生模仿老师或投掷动作正确的学生再进行分散的练习,最终达到对投掷动作的掌握和锻炼能力的效

果。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敢于放手,让学生在课堂的舞台上唱主角,在“放”中提高学生的自锻能力。在思想上教师放心,在实践上教师放手、放开、放宽、放活是进行“开放型体育课”的关键所在。

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参与到集体学习当中 合作交流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合作交流可以增强师生、生生之间情感;通过合作交流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分享合作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排球垫球的教学中,由于动作细节性与手部有一定的疼痛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女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很难掌握垫球的技术,针对这一情况,我采用了“忽视教学法”,有意的忽视“问题学生”的所在,并通过对掌握动作较好的学生再进行较为细致的指导,然后按不同的水平分组结伴合作的教学方法,让他们自由结伴练习,他们在合作练习中各自交流了自己垫球的方法和技巧,出现了“水平低的学生学的积极,水平高的学生教的认真”的课堂氛围,练习的密度与效果也明显增强,在同伴的帮助下那些没有掌握垫球技术的学生慢慢地学会了垫球,此时发现他们同伴之间的友情倍增,每位学生的长处发挥的淋漓尽致,个个脸上露出了成功的笑容。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创新带动学习的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之一。而现在的学生的兴趣激发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课的情境

或是项目进行有意识的安排,从而来触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浅层的兴趣激发,维持的时间与整体效果性并不是太好。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让学生模仿学习动作远没有让学生自己创造出新的学习方法来兴趣更强、效果更好。记得有一次,在推“自制铁环”的教学中,我发现几个学生没有按照老师所教的方法去推铁环,而是他们自己创出了一种方法,铁环照样滚动,而且运用自如,当时我没有因不按照老师的练习方法去指责他们,反而为他们的创新举动所感到高兴,在讲评时特地请他们进行示范并给予鼓励和表扬。这下可好,他们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想出各种各样“怪招”,有的创出几种“刹车”的方法;有的想出了用橡皮筋绑在推杆的钩上来控制铁环滚动速度本 因此,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要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过去唯师是从的教育教学的环境中,学生都被训成了一个个听话的小绵羊。老师叫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应着老师做什么,没有自己的主见,也没有自己 想象的空间,哪有机会提出什么奇思妙想,更不敢奢望什么创造发明了。显然局限了学生智能的开发。因此,我们教师必须要放下架子,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让学生尽情的发挥、探究,让他们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才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才。

新课标新理念新教学 篇2

关键词:新课标,新课堂,探究合作,动手操作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如何改进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由学生以前的被动接受, 变为主动学习, 已经成了每位教师首先考虑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 相信新课改这缕春风已经真正吹到了每个人的心田.现就“空间中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一堂新授课, 发表自己见解, 如有不当之处, 敬请批评指正.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有效问题情境”就是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案能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使师生使用合理的时间, 达成最高教学目标.

教师首先让学生思考:同一平面内, 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空间呢?可能空间感不强的同学, 思考不到位, 这时教师借助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播放幻灯片, (四组图片立交桥, 教室灯管, 天安门旗杆, 赵州桥) 学生观察图片, 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这样就引导学生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抽象出纯数学问题.这也恰好符合新课标的理念.接下来趁热打铁, 教师让学生从具体的熟悉的空间几何体研究问题, 为学生自我认识抽象的空间异面直线作下铺垫.此时通过前面一系列的问题, 相信学生已经能够独立得到异面直线的概念, 也就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的第二个环节, 概念的形成.

二、概念的形成 (合作探究—激烈争辩—发现真理)

1.异面直线的概念由学生尝试说出, 让学生体会由“具体”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2.异面直线的画法.教师把时间留给学生, 在教室巡视, 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 用幻灯片展出, 让学生互相纠错.这个过程是非常必须的, 课堂气氛是很激烈的, 体现在探究归纳定义的基础之上, 把所理解的内容呈现出来, 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3.判断直线a、b的位置关系, 在熟悉了异面直线的概念后, 学生轻而易举的直接口答而出, 真正体现学生的由被动变主动.也为自我总结空间中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作下铺垫.从而学生学习知识不再是以前的死记硬背, 而是真正理解, 学并快乐着.4.空间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以上过程中, 每位同学都展示了自己的特长, 有的善于动手操作, 有的善于钻研, 有的善于空间想象力……总之, 整个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创设学习情境, 再次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公理4的形成过程. (1) 拿出一张纸对折, 再翻折, 展开后, 折痕所在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 (1) 三条折线同时在一个平面内 (2) 三条折线不同时在一个平面内.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动手操作, 学生在此基础之上直观感知、探索发现、总结规律.为理解公理4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用教学软件来确认学生的认知, 引导学生探究得到公理4.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时刻让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四、合作交流, 应用提升

问题1:空间四边形ABCD中, 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这个环节中, 教师明确问题后, 留给学生两分钟的思考余地, 让学生带着问题, 来欣赏教师自制的空间四边形模具, 学生会恍然大悟, 其实知识来源于生活, 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好奇心, 其次再把这种好奇, 应用到解决抽象的纯数学问题, 真正做到恰到好处, 学以致用.而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 需要结合模具, 对空间四边形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在做题过程中体现了由空间几何转化到平面几何的数学思想.而教师这样设计的目的也是让学生把探究的知识, 学以致用.从数学角度上进行推理, 体现转化思想.完全完成教学任务, 收到良好效果.

问题2:若AC=BD四边形EFGH是什么图形?教师展示问题后, 学生采取小组共同归纳的形式进行总结,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教师设计这个环节, 主要想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不要遇见难题, 就选择逃避.一个学生若是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 也表现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 善于独立地思考问题, 能够有效地应用原有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所以, 教师在这个环节中, 在原有题的基础之上, 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索和创新.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 应时刻让学生体会到探索的快乐.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开发学生的一切潜力和进取的精神.这也是新课标的理念之一.

五、探究尝试, 发现真理

1. 空间等角定理的形成.

教师展示长方体, 学生尝试探究.在空间想象力的基础之上, 具备空间思维能力的学生会由类比的方法得到空间等角定理, 在定理得出过程中, 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会无形提高.需要注意的是, 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可以用教学软件多媒体来确认学生的认知, 使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有意思, 可以真正使学生在数学的海洋中翱翔.总之, 多媒体的应用, 不仅节约了时间, 还提高了效率.

2. 合作交流, 应用提升.

教师给出一些典型的判断题, 采取小组共同完成并相互指正的形式, 设计意图是便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并学以致用.

六、归纳小结, 知识整合

教师展示问题:谈谈本节课你得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学习到了哪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数学思想?采取形式:小组共同归纳总结.小结, 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实施的环节之一, 有些老师认为这只是一种形式, 其实不然, 你可不要忽略了它的重要性, 进行小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 这样就加大了信息的反馈力, 以便教师及时解难纠错;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整理, 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成自然, 在这里就有了很好的体现.

七、作业

教材习题2.1A组3.4.6.我想提到的是, 虽然这仅仅是教学过程中, 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环节, 但是教师必须重视, 作业做到恰到好处为止.只要起到对所学内容的一个检测就好.不多不少, 但千万要记住, 新课标不是不留作业, 而是少而精.真正起到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好.

八、教学反思

新课标下, 打造一堂优质课, 教学反思必不可少.本节课完全按照新课标的理念要求, 把时间还给学生,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通过让学生自己演示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学习.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 通过自己本节课的教学, 真正使学生感知了数学, 体验了数学;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化归转化的能力;让学生主动了解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 增强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训练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新课程标准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 特别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 利用了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 帮助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本节课在这一方面有所尝试.

本节课由于在微格教室上课, 由于黑板容量有限, 因此将大量的信息做在课件上, 学生先自我感知, 教师再通过演示的方式加强了学生的认可.通过这种方式增加了课堂容量, 节省了时间, 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和练习, 同时通过课件演示, 将复杂抽象的空间几何问题用直观形象的图片和动画显示,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问题的本质, 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开始复习引入和创设问题情景的环节上, 用屏幕显示问题和答案, 使学生容易集中注意力, 明白问题的要求和答案;接下来学生列举现实生活中异面直线, 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 使得问题清楚明白, 学生首先在脑海中树立异面直线的模型, 对接下来的教学有一个直观的印象.让学生尝试自己得出异面直线的概念, 教师适当做出补充.

在学生实验发现探索阶段, 教师通过电脑动画, 使学生将一个复杂抽象的空间几何问题转化为一个简单有趣的活动, 通过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发现问题的本质, 去理解本节课“空间问题平面化”的思想精髓.

新课标 新理念 新教学观 篇3

一、教育价值观的改变

新课标的提出,强调以人为本,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培养具有良好人格特征、同时具备生存能力且有创造性的人;强调学生有个性的自身发展;强调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也就是说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应从“教书育人”的知识传授向学生发展转变。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体验生活,学会热爱生活,学会如何生活;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自身的智力,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在生活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为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教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新课程主张的不是让每个学生都学到丰富的知识,而是让每个学生能充分发挥出自己内在的潜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出最大的成就。人与生俱来的某些潜质是由基因所决定的,就像我们不可能把一棵小草培养成一棵参天大树一样,而只能让小草茁壮成长。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一个再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大学生。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启学生的思维,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与实践,激发其创造上的巨大潜能,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使教育体现出其真正的意义。

二、学生观的转变

传统的学生观是把学生认为单纯的知识接受者,是知识的容纳器,而忽略了学生的自身发展。在传统的教育下,学生只能机械地接受知识,机械地学习,摆脱不了知识的重压。学生学习就是听讲、接受和被动操练,学生处于几乎完全被动的地位。这样压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情绪和内在的潜力,产生学习过程中的苦恼、压抑和恐惧感,自身的能力得不到发展。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学过程重在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和主动发展,鼓励学生自我导向学习。新课标所特别强调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通过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就可以唤醒、开掘与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对待,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激励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和探究活动中来,解放他们的眼睛让他们去看,解放他们的手让他们去做,解放他们的大脑让他们去想,解放他们的嘴让他们大胆去说,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学习。

三、教学观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观是把教师自己的角色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把自己定位于知识的培养者和能力的传递者,把自己当作学生学习过程的“导演”或主宰者,没有正确地处理好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认为学生的任务是在教师帮助下学习并掌握书本知识,认识活动的目的主要是掌握而不是发现“真理”,如果教学中有一些探索活动,往往都是在老师的指导甚至控制下进行,所以只能算是一种体验,而并非实践,那样就否认了学生的自主发现,探索和认知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就处于被动消极的境地,于是难以真正地确立学生在教学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最终难以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值得欣慰的是,新课程标准为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为活动教学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对教师和学生都是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我们教师要尽快地转变教学理念、实现角色转换,及时地改变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力,进行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提倡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要求教师能根据学习内容设计相应的交际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知识,学会运用语言。在传授语言基础知识时,教师应本着“体验、反思、归纳、总结、计划、巩固”的原则设计活动。新教材的应用及新课标的实施对英语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要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

2.要准确地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研究语言教学的规律。

3.注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选择和调整教学策略,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方法。

4.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多媒体教学。

5.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努力使自己成为新时期的教师,跟上时代的发展。

综上所述,教育价值观作为教师教学思想的指导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在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教师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认识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改变自己许多陈腐的教育教学观念,破除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培养少数“精英”的人才的培养模式,建立起全新的“以人为本、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人”的、面向全体大众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真正适应新时代的社会需求。

新课标新理念新教学 篇4

1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现状

1.1学生缺乏参与体育的积极性

当前阶段,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受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一些学生逐渐丧失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兴趣,将课余时间更多地用于游戏和上网,这样一来,不仅会对学生学习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产生严重的危害[1]。学生长期缺乏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便会形成一定的惰性,对于体育课程的.学习也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长此以往,学生的身体素质便会下降。

1.2学生主体观念不足

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学生在面对体育教学时,依然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只是一味接受教师的教学与指导,这对体育技能的巩固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学生在体育学习上处于被动的状态,所以在课堂教学与评价的过程中也会形成严重的影响,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考核以及身体素质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1.3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

传统观念下的体育教学只是为了应付期末的考核,所以一些学生在思想中依然保留有这样的想法,错误的体育观念对高校的体育教学、学生的体育素养十分不利,长此以往一定会影响体育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素质发展。

1.4体育评价方式单一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在进行体育评价时依然采用单一的评价方式,这样一来,不仅会影响体育评价的结果,同时也会对高校的体育教学、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

2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优化方式

2.1优化体育教学评价机制,树立学生参与体育的观念

一方面,为了对体育教学评价进行优化,教学人员要针对体育教学目标,结合素质教育,在全面性、个体性以及主体性等要求的基础上,对体育教学评价机制、体育评价内容以及指标机制进行优化,从而提升体育教学评价机制的科学性与系统性[2]。与此同时,高校也需要改变传统的评价理念,不仅要重视教学效果,还要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将传统形式的单一评价转变为综合评价机制。例如教师在进行体育课堂评价时,可以在羽毛球教学的过程中增加羽毛球发球的随堂练习以及团体练习等,对学生的训练成绩、活动表现进行评定并记录,从而不断提升学生体育基础知识以及羽毛球技能水平,树立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以及锻炼身体的观念。

2.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

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同时也是教学评价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重视,也是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加强教师教学情况了解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体育教学评价的积极意义。建立体育教学评价机制,将传统的被动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并实现教学评价主体的多样性,构建教师自评、学生评价以及同行互评的评价机制,通过这种多层次评价机制全面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3]。例如教师在对学生羽毛球测试成绩进行评定时,可以在原有的教师评定基础上再增加学生自评以及学生互评的形式,这样一来便可以发挥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主体性作用,实现体育教学评价机制的主体性和完整性。

2.3激发学生的体育观念,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在高校进行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体育锻炼的观念,并提升自身的体育水平。也就是说,学生参与的体育锻炼、体育运动及其欣赏水平与自身体能,会对其日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所以,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其与生活相结合,从而加强学生对体育的重视程度[4]。教师也要与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情况相结合,进行多样性的体育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开设羽毛球、篮球、网球、乒乓球、太极拳等课程,让学生可以有选择地接受体育教学,并在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中培养自己的兴趣,使其可以积极地参与体育运动。因为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主体,是教学内容的感受者,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也可以提升学生学习体育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对自己进行充分的认识,从而提升自我水平。对于教师而言,体育教学评价机制要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对教师的教学价值做出准确的判断。

2.4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为了进行高效的体育教学评价,教师需要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进行融合,从而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其中终结性评价主要运用于学生成绩的评定,教师运用终结性评价能够详细地了解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并对其进行检查,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对其进行改进。然而终结性评价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无法及时有效地对体育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为了完善这一状况,必须要将过程性评价进行结合,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及时反馈学生体育学习的信息,保证学生可以实现进步,并提升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结合也可以提高体育评价的质量[5]。定量评价体现了一定的客观性,是体育教学评价当中的核心评价方式,因为体育教学更加多样性,运用单一性质的定量评价无法有效评价学生自身的爱好与兴趣等,同时也会导致体育评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进行融合,才能全面凸显体育教学的本质。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运用相对评价的形式进行体育教学评价,该评价方式可以对一段时间之内学生的体育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将学生最初的体育学习成绩和期末成绩进行比较,并对学生的效果进行总结,教师也可以结合相应的相对评价标准,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状态,让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自信心。

3结语

在新教学理念的要求下,高校进行体育评价不仅是满足教学要求的基本环节,同时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提升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可以从根本上提升体育评价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晓丽.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策略优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5):105-108.

[2]袁强.以学生为主教学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14):178-180.

[3]席羽.新教学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实施现状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5):186-187,192.

[4]沈军,李永刚.新教学理念背景下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运动,2016(5):72-73.

新课标新课堂心得体会 篇5

教师按教案上预先设计好的步骤,一步步进行,学生除了回答教师设计好的问题外,就是听教师讲解。现在要形成一种新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对教师的一大挑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何处理教学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很多理论工作者已经探讨了“如何做”的问题,但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只是个程序、环节、步骤、方法的问题,而是某种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结合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因此,我把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误区(或错误倾向)提出来,以期起到打“预防针”的作用。

一、惟综合化倾向

新课标提出了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实践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语文课程和其它课程沟通,将书本学习与实践学习紧密结合的新的综合性学习理念。有的教师为了体现这一理念,有可能将学习的目标定位于全方位的了解科学知识、文史知识、往往要求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搜集资料。将语文课上成了其他的课程,语文课涉及更多的是别的课程,使语文课面目全非。如《勾践灭吴》一文的教学重点是掌握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教学目标有一点只不过是学习勾践在困境中不气馁、不沉沦,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精神。但有的语文教师将课文重点放到了这个精彩的故事的学习上,让学生搜集大量的当时的历史事实,分析历史事实,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还有把《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上成了生物课,将《看云识天气》上成了地理课。

虽然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却忽略了语文课的自身特点。语文课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感知、理解、学会鉴定、学会运用、学会发展,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最终形成精神的感悟和积极的价值取向。在语文的教学设计中,首选要考虑语文课的特点才能保证语文教学设计活动的有效性,那种完全撇开语文课的特点,将语文课上成语法课、生物课或历史课的倾向,虽然貌似综合,实际上却是舍本逐末的伪综合,不仅迷失了语文教学的物质,而且破坏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其语文能力的培养,精神世界的提升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本,如同在文化沙漠上建大厦,只不过是海市蜃楼而已。

二、惟表演化倾向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要让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完善、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但一些教师就会放任自流,教师的主体地位严重消失,他们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认为这样才是畅所欲言。例如一些教师为了体现语文教学的民主、互动,例如把学生分为几个方队,设男女主持各一名,教师则以裁判的身分出现,然后主持根据课文的的内容提出若干个问题和要求,由各方队的代表完成,并由教师评定得分。

整节课的设计定位于在愉快的气氛中让学生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学习的形式如同一台晚会式智力竞赛。因此,参与者的言行举止也就更多体现出表演的痕迹――问题的回答大多完美无缺,一些公开课上这种现象更是体现地淋漓尽致。这种课的气氛固然热闹非凡,参与者的情绪固然高涨,语文的知识点也以回答的形式逐一涉及到了,课堂上看上去效果很好,实际上却走入了“惟表演化”的误区。这样的课堂,教师忽略了语文阅读的一个重要环节――读的指导。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忍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而“表演课”为了营造热烈的气氛,学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寻找答案和回答问题上,缺乏有效的阅读时间。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教师则依靠学生课前的自由阅读,忽视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意识培养。读的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因此,语文新课标强调对“读”的指导,尤其是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这样才能对文体进行品味、揣摩感悟和积累。“表演课”实际上是对学生阅读结果的检查,教师缺乏对学生读的指导,学生缺乏有效的阅读时间,因此他们对文本的阅读只能依靠自己的领悟能力,当然其效率是极其低下的。另外,“惟表演化”不利用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一些接受能力、反映能力、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只成了课堂的陪衬品,在这种课堂上,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口齿伶俐的学生会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不能使学生均等的享受教育资源和机会。这些基础差的学生就无从谈什么理解体验、感情熏陶和思想启迪。教师既没有承认并尊重课程学习中的个体差异,也没有承认并尊重个体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

三、惟自主化倾向

新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语法教学 篇6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虽然掌握语法并不等于掌握语言运用能力, 但语法知识的欠缺会制约学生准确运用英语的能力。国内一些研究表明, 在正式场合的言语精确率仅靠实际实践难以达到较高的程度, 有必要进行语法讲授, 而伴随语法讲授的学习效果优于仅靠交际实践的学习效果, 语法讲授是英语学习的一条捷径。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 英语阅读课和对话课成为改革的重点, 出现了一些新的教学模式, 但语法教学的改革却举步维艰。笔者认为, 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 正确领会新课程标准关于语法教学改革的精神, 勇于创新, 使语法教学真正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服务。在教学时, 教师应摈弃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将语法教学与阅读、听力、口语和写作等技能训练相互融合, 将语法内容自然地渗透其中, 从而更好地促进阅读、听力、口语和写作教学。

一、在语境中进行语法教学

传统的语法主要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掌握语言知识上, 而不是形成语言运用能力上。但是, 学习语法的目的不应该只是掌握语言形式, 而应使语言学习者能够在特定的场合及情景中运用语言形式来实现交际目的。例如:在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Wha t a re you d oing for va c a tion的Se c tion A中, 出现了“I’m b a b ys itting my s is te r/He’s wa tc hing TV/She’s vis iting he r g ra nd mothe r”等具有相同语法形式的句子。此时, 教师应告诉学生, BE+V-ing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不同的意思, 比如, “I’m b a b ys itting my s is te r.”可以指“我正在照看我妹妹”, 但根据上文的问句“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 此处, “I’m babysitting my s is te r”的意思就应该是“我将要照看我妹妹”。同样, “She’s vis iting he r g ra nd mothe r”的意思便是“她要去看望她奶奶”, 而不是“她正在看望她奶奶”。可见, 在语境中教学语法能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语言, 而不是只注意语言方式。这样才能使学生认识到:同一语句在不同场合和不同情景中可能具有不同的意思, 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活学活用。

二、在语篇中进行语法教学

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机械地在单句中操练某个语法点, 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若将语法点放入语篇中, 让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对文章中的语言现象首先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 就能引导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又不会使学生感到乏味。例如, 教材Go for it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Section B中的一篇文章:I had a busy we e ke nd.On Sa turd a y morning I c le a ne d my room.In the a fte rnoon I d id my home work.It wa s a little d iffic ult.On Sa turd a y nig ht I vis ite d my a unt.My a unt c ooke d p izza for me.On Sund a y morning I we nt to the lib ra ry;I re a d a b ook a b out his tory.The n in the a fte rnoon I p la ye d footb a ll.On Sund a y nig ht I wa tc he d TV.这篇短文非常适合学生学习动词过去时, 文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即描述他们是如何度过周末的, 如“did my homework/p la ye d footb a ll/wa tc he d TV”等。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仿照此短文描述自己刚刚度过的周末生活。这样的写作活动既能让学生通过语篇来学习语法, 学到较系统的语法知识, 又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三、在趣味性活动中教学语法

趣味性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原本枯燥的语法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趣味性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 笔者仅以游戏和音乐欣赏为例, 介绍如何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进行语法教学。

(1) 在游戏中学习语法。将语法教学融入游戏之中,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寓教于乐。例如, 在教学句型“What’s this in Eng lis h?It, s a/a n…”时, 为了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该句型, 教师可以事先准备若干物品, 分别装入两个袋中;然后请水平相当的男、女学生各一名到讲台前, 蒙住其双眼, 男女生分别从各自的袋中摸出一物品, 全班齐声问:“What’s this in English?”竞猜的学生边摸边用“It’s a/an…”回答;最后看这两名学生谁得分最多。由于这两个学生水平相当, 分别代表男、女生双方, 学生求胜心切, 参与意识较强, 课堂气氛活跃。在这样的趣味性活动中, 学生既掌握了新的句型, 也复习了已学的词汇, 同时还获得极大的成就感, 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2)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学习语法。音乐的旋律震撼人们的心灵, 优美的曲子往往使人记忆犹新。教材《小灵通》和《剑桥英语》的每个单元都有一首包括本单元重点句型歌曲, 歌词简单, 朗朗上口, 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记住歌词中的相关句型。笔者在教学Go for it七年级上册第12单元My fa vorite s ub je c t is s c ie nc e时, 借用了《剑桥英语》中的一首歌曲What, s your favorite fruit?Wha t, s your fa vorite fruit?Gra p e s a re my fa vorite fruit.Ora ng e s a re my fa vorite fruit.Le mons a re my fa vorite fruit.学生在反复唱这首歌的过程中, 不但掌握了本单元的句型, 而且还拓展了自己的词汇量。

学习新课标 体验新教学 篇7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认为新的课程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一、激发学生潜能,鼓励探索创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二、转变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能做的事情教师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某些学生厌学,是因为他们认为学习枯燥无味,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复地做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实践与探索”中的储蓄问题时,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到附近银行调查有关不同储蓄的利率问题。教学中,让学生先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储蓄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编写有关储蓄的应用题。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效果也很好。

四、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

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新课标新理念新教学 篇8

一、课前朗诵

唐宋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璀灿的明珠,博大精深、绚丽多彩。它体现了我国古代文人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包容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课前朗诵就是让学生在课外自动搜集一些古诗词,自己编写目录,最好能配上插图,每天按学号由一名学生把自己搜集的诗词写在黑板一角,在课前两、三分钟,全班学生一齐朗读,这名学生再适当点拨,揭示其精华。这样日积月累,必定能丰富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二、课堂表演

就是把课文的内容改编成课本剧(小品)让学生来表演。具体做法是: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合作探究,讨论分析课文中每个人物的性格,并设计一些台词、动作、神态,然后让学生上台表演。《扁鹊见蔡桓公》、《两小儿辩日》、《晏子使楚》等都是适合表演的文本。这样,解放了学生的口,让学生去说;解放了学生的手,让学生去做;解放了学生的头脑,让学生去想。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不但注重了知识能力的培养,更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在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之中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观察体验

语文教学要使学生树立大语文观念,使学生知道文章都是现实生活的写照,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就是把课内学习和课外观察有机结合起来。如:学习了《散步》就让学生回家观察自己身边人们是怎样孝敬、关爱老人的;学习了《金黄的大斗笠》就让学生回家观察自己身边的人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传递亲情的;学习了《春》就让其观察自己家乡四季的景色;学习了《向沙漠进军》就让其关注自己家乡的环保问题……然后,再定期交流心得体会。这样,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不但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理解,更培养了学生观察社会、理解生活的能力。

四、敢于质疑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之中就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敢于怀疑的敢想敢说的精神,这才是学生创造精神的开始、主动学习的表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多引导学生提几个为什么,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广泛质疑,进而分析判断,这样才不致陷入读死书的误区。如:教学都德的《最后一课》,一个学生读后提出:老师,小弗朗士听到房顶上鸽子的叫声,心里想了许多,这不是不认真写字,上课走思的表现吗?面对这个问题,千万不能训斥学生,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说明学生有了自己的看法。教师加以引导:上课时听到鸽子的叫声,说明教室内怎样?(安静),同学们怎样?(认真写字),普鲁士兵能强求鸽子说德语吗?(不能),普鲁士兵能强求法国人们说德语吗?(不能),那么普鲁士兵的做法怎样?(很愚蠢),这说明了小弗朗士对敌人做法又有怎样的理解?(嘲笑、讽刺)。这样,无论认真写字的同学还是小弗朗士都沉浸在爱国的氛围中,这样就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经过这样引导释疑,不但保护了学生发问的精神,更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

五、改编文本

续写结尾。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在结尾留下空白之处引人回味,“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放飞想象,填补这一空白。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鼓励学生想象菲利普夫妇回到家将要出现什么场景等。

改编情节。教学时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身份,性格合作探究来改编故事情节,想象故事的发展脉络。如:《孔乙己》一课,假设不是丁举人打折孔乙己的腿,根据孔乙己的性格会出现什么故事情节,描绘出来。这样一来,就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上一篇:电力系统实习报告下一篇:一年级学生阅读登记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