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怎样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2025-0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技术课怎样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精选10篇)

信息技术课怎样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篇1

信息技术课怎样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把玩游戏与学习电脑知识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开发智力。尤其是各种益智游戏,应有尽有,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学会计算机的操作。当然,不能让学生一直玩,没有目的性的玩,应该给学生一个尺度,让学生即会玩又会学,还应该在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后再玩。自主探索学习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情境创设为前提,以问题驱动为导向,引出学习主题,学生围绕主题展开学习,查阅信息资料,进行逻辑推理,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构建。“任务驱动法”教学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的“任务驱动法”教学,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的“教学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教学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系统的知识,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目前,“任务驱动法”教学已经形成了具有“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例如:国庆节来临前,我就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任务:上网搜索电子贺卡,给老师发一张关于国庆的电子贺卡,贺卡上可以写一写你们七天长假的打算。于是课堂气氛一下子就出来了,他们热情高涨,很快地完成作任务了。这节课的效果出乎意料地好,不但巩固了搜索引擎和电子邮箱的知识,还让同学们在完成任务当中学会了电子贺卡的发送

信息技术课怎样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篇2

一、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主动学习

无论做任何事, 都要有兴趣才能有继续坚持的动力与决心。如果对一件事没有丝毫兴趣, 那么就不会有为之努力的欲望。对于学习同样如此, 尤其是小学生。小学的孩子们正处于懵懂时期, 对很多新鲜的事物都会产生好奇心, 但同时也容易对一件事物失去兴趣。小学生的耐心有限, 对于枯燥的事情, 不会花费时间去做。此时, 作为他们的指导老师, 就要想法激起他们的兴趣, 让他们自主地去探索。例如, 今天学习的课程是了解一种树。那么, 若是仅限于课本上的讲解, 学生未必能懂, 即使懂了也不一定能记住。

二、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空间,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学习

现在的义务教育中, 大多数老师喜欢占用孩子的时间, 让课堂成为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是自己成为课堂的主角, 并为学生安排许多复杂繁重的任务, 忽视了学生需要时间消化、思考。要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 就要给学生足够的支配自己时间的机会和自由, 让学生自行思考问题、悟出更多的知识与道理。此外, 课堂上的活动必须确保每个学生的参与, 避免每个班级只有几个学生活跃的现象。一般来说, 成绩较差的学生时常会产生自卑心理, 如果老师对其不闻不问, 甚至是歧视, 不仅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严重的还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阴影, 让孩子厌学。这时老师应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 多给予他们帮助, 引导他们往正确、积极的方向发展。

三、重视学生提出的疑问, 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索精神

南宋哲学家陆九渊曾说:“为学患无疑, 疑则进也。”读书学习就怕发现不了疑问, 有疑问才会有进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要让学生思考, 首先要使之产生疑问。老师在课堂上, 应积极引导学生, 鼓励他们去想象、去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甚至敢于对课本上的知识提出质疑。培养学生敢想、敢问、敢说的精神, 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很重要的意义。另外, 老师应做到让自己和学生平等,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与学生一起探讨、一起思考, 并及时引导学生去思索他们自己提出的疑问, 用提醒、暗示的方式帮助他们思考出正确合理的答案。但是, 学生提出质疑的前提是他们对某种事物感兴趣。如果没有兴趣, 就不会有去探究、了解的积极性。因此, 作为指导老师, 就要想法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关键点。

四、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使学生自愿学习

首先, 老师将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 让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去自行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要适度, 也不能一味地放任, 如果没有适用的方法或过度地放任学生, 会让学生产生懈怠的心理。因此, 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前, 也要做好相关的准备, 找到最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例如, 在学习一篇新的文章时, 可以先让孩子自己阅读。读完后, 找出令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谈谈自己的感受。若是不理解、有疑问的地方, 及时提出来。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让他们自己去想、去记。读完了像朋友一样一起交流, 说出阅读后的感想, 提出疑问。让学生想到什么说什么, 可以提感想, 可以提疑问, 也可以发表与课文中不同甚至相反的看法。

五、帮助学生确立目标、鼓励学生坚持自主学习

在小学教育中, 由于学生年纪较小, 很多孩子在学习上没有自己的目标与方向, 只能被动接受老师安排的任务, 把这些任务当作目标来完成。而多数老师也是将自己对学生的期望和教学目标放在孩子身上, 把它默认为学生的目标。因此, 我们在教学时, 应考虑到学生自身的条件, 更多地引导他们自己去确立目标, 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另外,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时很多学生会直接放弃。作为辅导老师, 就应该多给学生鼓励, 帮他们分析出问题, 帮助他们一起解决, 增强他们的信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承受, 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 可以通过适度地给学生施加压力, 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自主学习, 并非放任学生独自去琢磨一切, 而教师对学生不管不顾。偶尔向学生施加压力, 也能增强他们去自主地探究性学习。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在语文教学中, 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性学习极为重要。它不仅关系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自己找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解放学生的思想。给学生领略探究的机会, 有利于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学生个性的发展。从小学开始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性学习, 更有利于培养出有思想、有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摘要:要将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能力强的人才, 就要从小开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主要是以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为主, 老师指导为辅, 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学生自主学习, 在一些方面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养成自我读书的好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教学,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曹春荣.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J].文理导航 (下旬) , 2015, (4) :52-52.

[2]傅学兰.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快乐阅读 (上旬刊) , 2012, (3) :54.

信息技术课怎样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篇3

一、运用启发引导方式,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课是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它不但知识性强,而且操作性也强。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也是日新月异地发展着,我们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计算机操作,软件的使用等。作为老师,我们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把所有知识教给学生,所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时,我总是运用启发、引导的方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产生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的欲望。

二、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想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就应该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时,我常常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种方法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尽量设计一些实用性、趣味性、可行性强的教学任务,并针对性地因性施教、因材施教,让学生发现他们自身的优势,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所有学生都能有所发展,都有所提高,才能让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这样学生才能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当然,学生遇到困难时,能够向老师和同学,或者上网、翻阅资料等,最后教师适时点拨,作出归纳,这样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鉴别信息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就会大大提高了,他们也就真正会自主学习了。

总之,要想在信息技术课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应该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今后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将努力进取,不断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真正成为自主探究者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徐桂萍.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新课程学习:上,2011(07).

[2]刘光辉.给学生插上自主学习的翅膀.学周刊,2011(25).

如何让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语文 篇4

主动性学习是现代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在学习活动中主要表现为我要学,即自觉自愿学,积极主动地学。《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标志着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的重心由“知识为本”转变为“以学生为本”,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实践,勤于思考,乐于探索是推动基础教育课程和改革进程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今年的5月份,我积极申请课市级小课题“小学语文课学生自主探究案例研究”,课题立项后,我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走进新课程》以及邱学华教授的“尝试教学”理论及建构主义理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我撰写了开题报告,并根据指导专家意见及时修订了开题报告,明确了本次课题研究的意义、范围、方向、基本内涵,提出研究的步骤和举措,使本次研究方向明确,实施操作具体。经过学习我认为教学一方面要交给学会必要的知识,要让学生有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更应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快乐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习惯,教给他们”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训练他们的科学思维,因此我确立“激发兴趣、高效学习”和“鼓励合作、质疑问难”为子课题,具体开展情况如下。

一、热爱尊重每一位学生,给学生主动学习的信心。《课标》指出“课堂教学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尊重学 生是激励学生高效进行各种学习的动力,心理学认为,宽松的环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传统教育下,由于受师德尊严的影响,师生缺少互动交流,影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此,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教师要以亲切的微笑迎接每一次提问,以宽厚的胸怀包容每一个幼稚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质疑探究的心里自由,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养成敢于质疑探究的习惯。进而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敢于发现自己独特的见解,并把自己的思维用较准确、有条理的语言表达出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于思想认识到位,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做到:

1、留出足够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2、把微笑带进课堂,让学生在爱的感召下受到鼓舞。

3、把鼓励带进课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于漪老师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中:“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激发学生探究的意念与兴趣,没有固定的模式,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人而异,教师只有突破固有思维,在准确把握文本的前提下大胆开放课堂,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才能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才能使其享受到语文的灵动与诗意,结合语文学科的实际,在实践中我常采用下列方法。

1、导入激趣,引导学生。

导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得以激发。情境渲染无疑是课堂的最佳激趣方式,引用一例在教学《草原》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我们欣赏过美丽的黄海,将要到达无边的大草原,同学们先请欣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同学们在悠扬的歌声中,兴趣盎然。我便趁势激趣质疑:你们愿意到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看看吗?你们想到那儿去了解些什么呢?这样的质疑,学生的主动性迅速被调动起来,他们阅读也有了明确的目标,自己的感情也将融入到阅读中。

2、课内寻趣,互动生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而兴趣要经过不断的激发才能巩固和持续。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创造条件,不断探索发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调动主动参与意识,激发语文学习兴趣,以丰富的情感表达艺术牵动学生,使之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处于兴奋、追随的状态。例如在教《黄山奇石》第二课时,学生归纳出黄山奇石的几种命名规律后,个个兴趣浓厚,我突然有了新的想法,让学生为黄山奇石改名,要求名字既体现景物特点,又给人以美感,还要富有吸引力,学生兴趣大增,妙语连珠。“猴子观海”被改成了“猴子看海”、“猴子望海”、“猴子赏海”、“猴子眺海”,接着我让学生比较“看”、“望”、“赏”、“眺”与“观”之间的区别于联系,最后学生得出结论,只有“观”和“赏”才能突出猴子对云海的着迷等等。学生活用文本,不知不觉间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对文本的理解自然也深入了许多。

3、美读吟诵,打牢根基。

课堂即阅览室,是学生可以自由读书的地方,在课堂上,教师在朗读教学这一环节,我采用“自由读”、“想象读”、“有个性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好课文,要求学生“眼里有神情,脸上有表情,语气有感情。”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中读出收获,在充满激情的朗读中读出情趣,在自由阅读中读出个性,真正让学生与课本对话、互动交流。

4、课外研趣,自主探究。

课外是课内的先声和延伸,课内是课外的演奏与开发,只有紧紧抓住教材,联系生活才能在课堂上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例如教《海伦·凯勒》在结束新课前,我布置了一份作业: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都被海伦·凯勒那种超越苦难、战胜自我的精神折服,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像海伦·凯勒一样的人,请课下收集这方面的人物资料,我们将在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课后,学生十分投入,搜集了许多名人和身边身残志坚的事迹。整整一堂课学生侃侃而谈,完全沉浸在不屈不挠与命运抗争的境界里,学生的情操得到了提升,思想得到了净化,知识得到了拓展。

三、提倡小组合作,鼓励质疑问难。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分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和“顾问”等多种角色,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这样,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待转化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展,怎样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合作交流能力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科学合理的分组,分组应注意这几个原则:(1)注意学生间的性格特点,形成优势互补;(2)注意学生间的知识层次差异;(3)注意学生间语言表达能力的差异;(4)注意学生间智力水平的差异。总之,只有充分考虑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科学合理分组,才能使各成员真正动起来。

2、培养小组长,小组活动要收到最佳效果,培养小组长是关键,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小组长,并一改过去教师指认的办法,有同组内的小朋友推荐,并适当引进竞争机制,每周评议一次组长。

3、注重倾听,小学生大多活泼好动,易兴奋、善表现,但最最缺的就是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为此,我们注重“听”能力的培养。(1)用激励性语言,评价“听”的习惯,例“你听得最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啊!”,“你把xx的优点学来了,说明你很会听啊!”,“这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的听力可真了不起啊!”。

(2)借技能训练,培养“听”的习惯。例一节课上,教师要求学生运用的合作技能是“注意倾听”,那么手势、表情、姿态等这些动感语言将充分发挥作用。例: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生字宝宝”同桌相互合作学习。那就可让学生做到“你读一遍给他听,他读一遍给你听,读的时候声音小一些。如果读错了,告诉他,如果全对了,那就朝他笑笑。”这样的效果比两个人一起读一遍的效果要好得多。

4、以探究学习为主线,诱发创造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鼓励学生自主质疑,通过质疑问难把学生带到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由此其发起探求知识的欲望,诱发其创造性思维。①、引导学生多方位探究,学会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索并尝试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方向进行求异思维,只有这样训练,学生才能不再是被动消极的“听客”,而成为主动求知的“主人”,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培养。②、珍视学生独特的见解,保护学生的创造精神。“学生独特的见解,正是创造性思维的反映。”学生通过积极思考,由已知信息延伸到未知领域,在知识的组合创新中提高思维质量,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冲破教师和教材的既定结论,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当然,由于学生年龄,阅历和知识的广度,深度的局限,难免会出现幼稚和偏差。对此,教师要正确对待,允许学生出现偏差,切忌粗暴地对待他们,拒绝他们寻根求源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课怎样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篇5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能打破“教师自我中心”,“满堂灌”的局面,使教学焕发活力和效力,促进学生英语素养的全面提高,真正做到让学生爱学英语、会学英语。本文拟从一堂英语文学欣赏课谈谈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面所做的尝试和体会。

【关键词】自主 合作 探究

《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探究式教学程序。

笔者曾在一堂校级观摩课上, 讲授了一篇名为“Bill Clinton”的课外阅读材料, 这篇文章节选自希拉里的自传Living History第三章,文中详述了俩人从相知到相恋的过程以及希拉里对克林顿的情感变化,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克林顿的人格魅力,文笔细腻,语言流畅,不仅能扩充学生的词汇和阅读量,提高分析理解能力,让他们领略到原汁原味的英语的魅力,还能使学生深刻了解真爱的含义,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本文就结合这堂文学欣赏课,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我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面做的一些尝试和体会。

1.建构恰当的教学模式, 营造自主探究的氛围。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该生对所学情境的兴趣和疑问。因此,创设良好的情境,因势利导,有利于学生们主动地进入探索知识的状态。为此,在授课前,我预先准备了一些讲义,提示学生事先了解一些与文章内容有关的知识, 并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Bill Clinton and his wife Hillary?

Can you give some information about Rhodes Scholarships?

Where did Vikings come from? What did they look like?

这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不是只查出生词意思,而是要去认真读文章内容, 而且要设法从文章之外去找到这几个问题的答案。为此,学生就得到图书馆去找些工具书或参考资料或者到inter网上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在参与中不仅明确了学习任务,得到了能力上的锻炼,而且也能渐渐地形成一种主动寻找问题答案的习惯,从而使他们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长此以往,就会逐渐使学生树立起主动学习的习惯,课堂教学模式就可因势利导,改变以往“填鸭式”、“满堂灌”的局面。

2. 采取有效教学策略,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搭桥”、铺垫。

和高一新教材相比, 这篇文章的阅读量较大,约900个单词,生僻的词汇和复杂的长句式偏多,为了能让学生们顺利进行后面几个环节更深入地讨论, 我先设计了一个判断正误的练习,检测学生对文章梗概的理解:

1. Hillary thought Bill Clinton was like a Viking rather than a scholar from Oxford. (T)

2. Bill Clinton and Hillary first talked to each other around campus. (F)

3. Bill Clinton went to the registrar’s office to sign up for the next semester’s classes. (F)

4. The school museum was closed because nobody went there. (F)

5. After visiting the museum, Bill Clinton went to a party in Hillary’s dorm room. (T)

6. To this day, Kwan, her husband and Hillary are still good friends. (T)

7. Bill Clinton talked a lot about politics at the party. (F)

8. Hillary loves Bill Clinton simply because he is tall and handsome. (F)

9. Bill Clinton took some medicine to Hillary because she was ill. (F)

10. The shape of his hands was one of the first things she noticed about Bill. (T)

11. Hillary was interested in child advocacy (儿童保护)and civil rights (民权). (T)

12. Bill Clinton was uncertain what to do after graduation. (F)

这一步骤主要是指导学生能克服生词干扰,带着问题进行搜索式阅读,以获取有关的表层信息,并引导学生逐步仔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和细节。由于事先认真地备课,吃透了文章内容,练习里的每个句子我都是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的先后顺序编排的,在进行这一步时我不仅是要求学生快速找到有关信息,还采用了提问、讲读、补充等教学策略,要求学生自始至终一直跟着老师的教学思路走,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生能很轻松地掌握全文梗概, 这也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作好了铺垫。

3. 巧引妙拨,增强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意识。

探究离不开问题,课堂探究活动主要围绕“问题”进行,既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又可在探究中发现新的问题。教师不但要精心设计探究性问题,更要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为学生营造自主参与, 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在动力,培养团队协作意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也能使班级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和效力。为此, 在学生了解文章的梗概后, 为确保每个学生能够参与并乐于参与, 我先设计了一个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 Who was more in love with whom in the beginning? 果然, 学生们能轻松答出: Bill Clinton was more in love with Hillary. 接着,我又用课件展示了几个需要深层理解的讨论题:

1) How can we tell Bill Clinton was more in love with Hillary than she was with him?

2) Why wasn’t Hillary as much in love with Bill Clinton?

3) When did Hillary’s feelings for Bill Clinton change?

这些问题都是紧扣着文章的情节设计的,启人深思,全方位立体式地引导学生动口动眼动耳动脑进行学习,是寻求探究之路的最好切入点。学生们的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学习热情高涨,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小组讨论中。第一个问题涉及的面很广,学生需要从全篇文章思考,找到合适的事例来说明比尔对希拉里的爱,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为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树立自信心,我有意识地降低了这道题的难度,预先按情节发展的顺序列出了几个重要地点和情境,并印成worksheet发给学生分组讨论,学生们经过短暂的思考,很快就举出了不少例子:

有了第一个讨论题的铺垫,后面两个问题的答案就比较容易想到了:

Because jshe already had a boyfriend at the time. kBill hardly said a word at the party. Hillary thought “he must be shy, perhaps not very socially adept or just uncomfortable”. lBill looked more like a Viking (原指北欧维京海盗,这里有“满脸胡子,不修边幅”之意) than a scholar.

But after Bill came to her rescue with chicken soup and orange juice when she was hacking from a cold, her feelings for Bill changed.

通过这种深入的讨论,学生体会了希拉里对克林顿的情感变化历程,也加深了对克林顿人格魅力的理解。学生的思维在教师提供信息的撞击和引导下得以活跃,这使学生不仅轻松自在地参与学习过程,而且通过相互之间的“问答合作”很好地避免了少数好学生“一言堂”而部分学生胆怯畏难的不良局面, 使得学生通过亲自参与、互相启发、互相吸收,观念逐步完善,认识不断深化,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精神,提高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使学生体会到协作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师生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研讨气氛中。这样的教学设计也无疑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大大拓宽思维的范围,提升思维的层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培养了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具有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4. 立足启发式教学,培养自主探究的独创性。

这次教学难点目标确立在引导学生懂得“不能以貌取人,要注重人的内在美”上,所以在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带有评价性质的问题What did Hillary admire about Bill Clinton? 由于这个问题是对主人公性格魅力的总结和概括,需要对全篇内容认真回顾和分析,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们立刻陷入了沉思。这时,我就引导学生从克林顿获得罗兹奖学金,向希拉里谎称去注册办公室,和希拉里去美术馆,在希拉里和室友合办的派对上寡言少语,和希拉里谈论艺术和政治,带鸡汤探望病中的希拉里,以及毕业后想从政等重要情节来思考,这样的启发使学生顺利突破了难点,他们通过小组讨论,查字典,彼此沟通,相互补充,在合作中动脑、动手、动口,很快就归纳出了克林顿的性格特点,如图所示:

随即有一个学生提出:“From the examples, I can’t see Clinton is persistent for love.”我微笑着表扬了这位同学敢于质疑的作法,这时其他同学的思维也被激活,大家再次深入阅读文章,通过小组讨论、探究、交流后,大家一致认为:“Clinton’s love for Hillary is very sincere.”无论是师生互动, 还是生生互动, 课堂上洋溢着和谐、轻松、民主的学习气氛. 在教学上我始终以“启发式”引领全文,讲读时分析透彻,由难化易,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我没有予以否定,在培养和提高其自主探究能力的同时,又注重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这对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顺利突破难点的同时,还初步掌握了描写人物的写作手法,完成了两个教学目标。最后当我问到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story?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We can not judge a person by his appearance. (我们不能以貌取人),课堂上师生互动,氛围融洽,教学相长,情绪饱满,学风浓烈。

课后,外语组全体教师进行了认真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这节文学欣赏课课堂容量大,教学思路清晰,问题的设计合理且有深度,学生对教材兴趣浓厚,思路敏捷,课堂气氛很活跃,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然、合作交流、探究共享,学生在平等宽松的课堂气氛中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有一种成功的体验。

这堂文学欣赏课也使我认识到:在适当的时候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协作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实践证明这也是切实可行的。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创设学习氛围,创设开放性问题,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发挥小组合作精神,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创新能力的提高。另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把探究性学习与现代技术(如多媒体与互联网)相结合,使学生在现代化技术的指导下,拓宽学习渠道,提高自身的探究性思维能力,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

参考资料:

1.刘淑梅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探索” 《中国教育报》7月26日第4版

2. 何 邦 “浅谈英语教学中如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hebang.sosoo.net/zzhztj.htm

3.张崇喜 “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之理想选择” 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教育理论与实践》

4.施卫琴 “英语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中国教育现代化》-1

信息技术课怎样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篇6

—————辽宁省辽阳市白塔区白塔小学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化、技术化的时代特征逐渐明显,信息技术素养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项重要素养。

信息技术引入学科教学领域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如能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改变传统教育的一些做法,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就有可能产生聚集效应,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比较早提出“整合”思想的是美国“2061计划”。2061计划指出: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能扩大这种从经验出发的学习”,“打破现存教育体制中的一些限制”。在“整合模式”里,“2061计划”并不是孤立地讲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而是在每个课题里都强调了“建议学生应获得亲身体验”,主要是实验和社会调查,还特别强调了“观察、测量和分析”在技术应用里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该项计划强调应具有善于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结合在一起的思想,而小学品德与社会又是一门基础学科,与我们生活实践紧密相连,所以少有专门研究这一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具体内容。

近年来,全国上下都在关注整合教学的研究。但是,冷静的思考一下整合教学的开展情况,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

1、在学科教学中,属于研究性的教学活动较多,常规教学偏少;

2、过于注重整合的形式,缺乏对教与学的理论研究;

3、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研究不够系统,导致教学设计不够科学、合理,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不够充分,教与学的关键困难解决不够理想;

4、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多数集中在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信息,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多停留在文字信息层面上,缺乏问题解决的信息化交流途径;

5、缺乏有效的学习、引导、监控、评价、反馈支撑体系;

6、缺乏行之有效的资源共享体系等。

该课题在国内以前研究的重点是放在与各学科的研究,我们重点研究的是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这将有利于通过这个整合的信息发现其共性的规律,寻找其个性的特征,以更好地为建立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下的各种教学模式与方法。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已有许多经验。由此,我们所要研究的课题的指导思想是,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充分整合信息技术、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的作用,体现三维目标,体现课堂价值,张扬学生个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二、意义和价值

1、理论意义

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整合是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向更深层次推进的切入点,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在当代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的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从当前教与学的一般模式出发,结合信息技术环境和小学品社学科教学的特点,探讨与总结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建立系统的整合理论,使其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2、实践意义

(1)使学习内容具有开放性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学生探究学习,集中体现在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时间的开放。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按自己的学习需要、学习速度和计划,适时地选择参与学习的时间,进行自主的、个性化的,跨时空、超链接的学习。

(2)使学生学习具有自主性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学生自主学习,主要是强调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习过程具有协作性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学生合作学习,是学生个体的学习迫切需要小组讨论、交流和协商,进行互相学习、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和情感交流。充分发挥小组、班级、身边的人群以及互联网后面的人网的力量,从而得到团队成员的帮助和启发,进行问题的研究和任务实践,共同参与完成学习任务。

(4)使教师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和教学观

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教师在实践中借助于信息技术环境来开展教学活动,并力求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和相关成果转化成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走出一条整合的创新之路,让我们的老师在研究过程中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和教学观。

三、课题相关概念界定

信息技术:本课题中的信息技术一般是指现代信息技术,即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通讯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人工智能技术(Aritifical Intelligence)等。目前,在教育领域中用到的除了上面说的外,还应包括幻灯技术、投影技术、录音技术、电视技术等视听技术,并且这些技术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也总结出了许多有用的经验。因此,在鼓励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传统视听技术的应用。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李维等:心理学百科全书,P.382);指“学生在形成概念和 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如何运用各种认知过程及其不同组合形式开展学习活动的 技术和方法”(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P.311)。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与机械记忆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与社会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

2、现代信息技术理论认为: 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合理应用本身就要求同时变革人的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代之以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反思性、合作性以及相信人固有的强大学习潜能的全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正是从对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概念的全新理解出发,我们认为21世纪教育的基点是终身学习,是以信息技术(包括通讯网络、计算机等)作为强大认知工具的潜力无穷的学习。因此,当今世界正面临一场“学习革命”,这种革命将彻底改变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已经习以为常、旧的、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及相应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创造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掘人的潜力、促进人与人的交流与合作的崭新的观念以及基于高新技术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3、当代课程观

从静态的、封闭的向动态的、开放的观念转变。具体讲,包括以下五点内涵:

1、儿童是课程的主体。

2、“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

3、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创造为根本。

4、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创造者。

5、课程是文化再生产。

五、研究目标

1、探索与总结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优化课堂结构。

2、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

3、探讨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资源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技术手段,全面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能力。

4、构建适合我校实际并具有我校特色的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程的资源体系。

5、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技能的提升,带动学校工作的全面提高。

六、研究内容

1、当前,小学信息技术环境的课程整合主要有三种:一是单机演示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整合;二是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整合;三是电子白板环境下的交互

式整合。而在不同的信息技术整合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完全不同的,针对不同的信息技术环境,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尤为重要。恰当的选择教学策略,课堂教学会呈现一片快乐,学生在融洽的气氛之中快乐学习,快乐收获。而错误的选择,将会给课堂上的师生造成教学和学习上的迷茫。我们准备集中对这三种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策略进行研究。总结出在这三种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等策略的模式。它是研究的重点。

2、通过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活动的开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信息技术环境与以往的传统课堂教学环境大不相同,因此,学习方式也存在差异。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教会学生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以计算机为学习工具展开学习,养成良好的团结互助,分享学习成果的良好习惯和优良品德。

3、探讨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资源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技术手段,全面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能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离不开资源,而当前,这些资源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来源于网络;二是来源于原创;三是来源于修改。无论哪种资源,都要遵循贴近儿童,健康向上,并具有有效性。这些资源的获取也是本课题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高效的获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真实问题。我们将通过课题的开展,总结出各种素材、资源获取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为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4、依托课题研究的开展,我们将着力构建适合我校实际并具有我校特色的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程的资源体系。离开了资源库的支持,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科课程整合将是短暂的。要想长期地将整合进行下去,建立一个检索方便,分类清晰,存取方便的资源库也是此次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它将贯穿于整个课题的研究全程,而且,课题研究结束后,还将不断充实、完善。这样才能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得到持续发展,受益于学校师生。

七、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我校学生现代信息技术素养现状,了解教师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与优化教学方面存在的困难,收集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工作的需求与建议。

2、文献研究法: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资料,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可资借鉴的优秀经验。通过文献研究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3、行动研究法。

4、实验法。

5、比较法。

八、研究步骤

研究过程共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2年5月-2013年6月)

主要工作是组建课题组,进行教师培训,对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对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理论进行学习,对课题相关的要素进行调查;制定研究方案。

(1)组建课题组

学校计划课题组由辽阳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中学高级职称、辽宁省劳动模范娜校长担任课题负责人,研究人员由副校长、学科备课组长、学科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小组成员组成。课题研究人员均是本科学历,是省、市、区级骨

干教师,这些同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从事教育科研的实践能力。

(2)理论学习

课题组成员将主要对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的理论及相关的文章进行查询,从理论层面进行研究。在此期间,主要学习了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程标准及解读、《教育模式》等,同时学校订阅了《辽宁教育》、《上海教育》、《小学教育科研》、《现代信息技术》等期刊,将期刊中有价值的文章及网上的资料复印或下载,组织教师学习。通过学习,为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确保实验有条不紊的进行。

2、中期研究阶段(2013年7月-2014年7月)

(1)充分利用学校各种信息资源,如校园网络、广播、电视等,可以为学生提供许多无法亲身体验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

(2)课题组教师深入学习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标、分析教材、上研讨课,积累课件资料、课例资料。这一时期课题组将在已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基础上,注重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模式的研究。

3、后期研究阶段(2014年8月-2014年12月)课题组将灵活运用这一教学模式,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各个环节进行完善,并在成熟时逐步推广。并对研究资料进行整理、汇总,撰写结题工作报告和结题研究报告。

九、预期成果与表现形式

前期:文献研究资料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案征评。课题开题报告、调查报告、实施方案等

中期:中期总结、研究论文集、教学实录与反思集、资源库等。

终期:《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课题研究报告、《教学新视野》(书稿)、教学课件集、师生论文集、校本教材、教学设计与案例、音像资料光盘及其它优秀软件汇编等

十、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一)组织机构

1、专家咨询小组

组长:郭丽文(辽宁省电化教育馆教研部主任)组员:侯春涛(辽阳市教师进修学院教育技术部主任)滕刿联(辽阳市教师进修学院品社学科教研员)

2、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刘娜

成员:魏振刚 赫洪申

3、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 赫洪申

成员:魏传凤 王海兵 李绍华 佟倩 石启宝

(二)人员分工

刘娜:负责课题的总体设计与指导及协调工作。

魏振刚:参与课题的总体设计与指导,负责筹集课题研究经费,协调研究工作,保障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赫洪申:负责课题实施的指导和人员培训工作,组织研究报告的撰写。王海兵:负责课题的具体组织、实施,负责学校教师的培训与指导,参与研究报告的撰写。

魏传凤:负责课题的组织、实施,课题组教师的培训工作。参与课题的实

施并与相关学科配合,负责设计、编写与本学科相关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组织实施与评价。

石启宝:负责课题的研究实施,参与实验方案和研究报告的撰写,完成并发表研究论文1—2篇。

佟倩:参与课题的实施并与相关学科配合,负责设计、编写与本学科相关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完成并发表研究论文1—2篇。

李绍华:参与课题的实施并与相关学科配合,负责设计、编写与本学科相关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完成并发表研究论文1—2篇

十一、课题研究的条件保障

1、高素质的研究队伍

本课题的主要参加者为学校分管教学和分管科研的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计算机教研组长等。他们中,大多数为市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具有中高级职称和本科学历,专业素质较好,学科分布广泛。基本上都独立主持过市级以上的科研课题,参与过省级或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课题管理经验。学校教导处和教科室的主管负责人,在此前还专门就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进行了专题研讨,作了专题报告。

2、现代化的设施设备近年来,学校一直加强信息技术的投入与建设,目前已迈入现代化、生态化、科技化发展轨道。

(1)、常规设备、器材: 实现班班通设备全校覆盖。(2)、高技术设备、器材: 多媒体教室1个;

制作课件专用计算机10台,制作课件专用办公室1间;

高清数码摄像机、数码相机、刻录机等;(3)、完整的校园网: 10M光纤接入;

骨干网具备181节点的校园网络; 电子备课系统软件一套; 拥有校园网站;

(4)、闭路系统,实现视频教学进课堂;(5)、多媒体教室1间。

3、专门性的校本研修

我校为辽宁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教学软件开发、课件制作、教学研究的水平等在省市内均处在前列,校园网上已经建立了专门的教学资源库和网上直播室,拥有一批专职计算机教师。尤其是在教师校本研修方案中,我们将信息技术素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列入研修计划,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目标。学校还将把该课题的研究有机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程管理中,确保课题目标的全面实现。此外,学校将继续加大各方面的投入,强化对课题的管理,充分发挥课题的功能与价值。因此,无论是研究经费还是研究时间,学校将全力予以保证,以进一步扩大科研效益。对研究人员在职称评定、考核评优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并对取得优秀成果的人员给予重奖。

4、多纬度的指导支持

积极寻求理论指导,争取得到全国及省市区电化教育中心专家学者的理论指导,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的课题研讨活动,与同一课题的兄弟学校正常进行交流研讨,相互取长补短,保证本课题研究在科学的轨道上运行。

5、经费保证

年投入科研经费占学校总支出的15%左右,并逐年增长,优先保证图书资料、网络资源及其它教学设备的使用。

十二、主要参考文献

1、何克抗的《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2、陈民众等著的《创新教育新论》

3、祝庭智的《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作用模式:理论框架与案例研究》

4、黄荣怀等的《关于网张教学过程认证标准的研究,开放教育研究》

5、钱建昌、谢建斌主编的《现代教育技术教程》

6、钟志贤的《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与学的研究》

7、黎加厚等《教育技术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

8、张倩苇的《网络环境下学习评价新模式的探索》

9、滕明兰.对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构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5)

10、陈 琳.中国教育信息化优化发展之战略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 2003,(1)

11、鲁新民、吴果夫主编《基础教育现代化实施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辽宁省辽阳市白塔区白塔小学

信息技术课怎样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篇7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良好的学习氛围对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动机、维持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热情具有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可以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的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 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从创造和谐教学环境和注重创设教学情境入手。

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关系, 创造一个愉快而和谐的教学氛围。当学生处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时, 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更容易被“唤醒”。信息技术课堂气氛应该是融洽的, 师生感情是和谐的。这样能使学生放松地学习, 放心地动手操作, 不用担心老师的批评, 也不用担心同学的嘲笑。有了这样的氛围, 学生学习信息的兴趣就会大大提高, 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热爱教师, 听从教师的教诲, 为学生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采取任务驱动, 实施分层教学。

1. 任务分层。

我校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各不相同, 有的学生来自城区初中, 但大部学生来自农村, 在初中阶段, 信息技术课开设的程度不一样, 学生的家庭条件也不同, 有的同学从小就会用电脑, 而有的仅仅在初三时学习一学期以应付考试。针对上述情况, 我们采用任务驱动、分层教学的方法, 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 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 对学生做分析,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好每一个课前预设环节, 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通常包括:教师提出任务—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帮助—完成任务—交流评价。教师要对操作任务进行分解, 产生一个个的子任务, 根据学生能力和倾向性的不同, 分配不同的任务,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寻找问题的解决方式, 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探求知识、发现问题, 并从中学会自主搜索信息、自主分析信息, 并且解决问题, 完成任务。

2. 学生分层指导。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式各样不同层次的问题,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和非智力因素, 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 实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让学生在不同的起跑线上, 进行全体学生指导或部分学生指导及个人指导, 通过个性化的指导, 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各自的起点上“跳一跳, 摸得着”。

三、学以致用, 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针对实际, 鼓励创造性地自主学习。

加强联系实际, 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自主学习, 解决实际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有效方法。比如在Word的学习中, 制作本班的课程表, 这是许多同学感兴趣的, 但有的同学按部就班, 班级的课程是什么样的, 就做成什么样, 基本上一点没有变;而有的同学就根据自己的喜好, 填充些颜色, 把边框线做成不同的线条, 把大部分的课程变成体育课。

2. 整合课程资源, 加强研究性的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涉及面广, 和其他学科知识紧密相关, 脱开其他学科的信息技术是单调的。在教学中, 我们应充分体现信息的功能, 把它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工具, 用以学习其他的文化科目。比如可以从网上搜索些物理或化学方面的课件, 将一些没有做过实验或难以理解的知识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 这样学习和理解这部分知识就比较容易, 也能加深同学们对信息技术课的探究性学习。

3. 提倡竞争, 开展小组合作的自主学习。

在学生的信息能力中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信息的交流能力, 在任务的驱动下, 通过开展小组自主协作学习, 进行合理的分工, 利用信息技术相互合作与交流, 互相提出评价, 取长补短。教师可以从作品与成果的价值、小组的协作态度与方法、分工协作交流等方面判断学生小组自主协作学习的效果。

四、合理运用评价, 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教师、学生之间对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结果进行适当的评价, 对促进学生学习, 实现学习目标有针对和帮助的作用。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可以采取合适的评价方法。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特点和本门课程的实际情况, 建立相适应的自主学习评价指标,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进行较为全面的考查。我们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 而且要注重评价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程度、参与能力的增强与提高, 更要让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逐渐培养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我评价的能力, 进一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意识。

自主学习是没有固定模式的, 在不同的条件下, 每个教师都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学生的实际和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内容, 结合周边环境及资源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当然, 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底, 眼中有人, 手中有法”, 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 实现有效的自主学习。

摘要: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关键, 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主动、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本文谈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7, (9) .

[2]孙建国.课堂差异分层教学策略.中国教育报, 2002-9-20.

怎样让学生自主学习 篇8

疑惑显而易见:面对一个新的学习内容,学生自主得了吗?假设学生都能自主学习了,还需要教师做什么呢?近期在一所学校,看到机器人科目《超声传感器的应用》一课的教学,执教老师在教学伊始阶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些做法,颇能给人一些启示。兹概要描述如下——

环境:机器人科目专用教室,每个学生面前有电脑。

教师:请学生观看教师提供的PPT课件1~6张页面上的资料,完成学习单上的5个问题。

学生:按照教师要求,自主学习PPT课件上的资料,不时在学习单上留下笔迹。

你看,就这么简简单单,教师提出了自主学习的要求,学生能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吗?

我特别注意了教师提供、学生正在留下笔迹的学习单,以不同样式呈现的几个问题,可以显示出教师的匠心独到——

①避障小车用了哪些配件?——选择题样式,有候选配件名称若干个。用心理学的话来说,已经有一些学习经验的学生,对曾经感知过的东西再次感知,难度相对降低,容易辨识出来。

②超声传感器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填空题样式,要求学生从PPT课件资料中找寻资料完成填空。从学习的角度说,有面对一定量的信息作出判断、选择的心理过程。

③补充流程图。——教师提供了完整的流程图结构,留下几个关键位置让学生补充填写。不用说,这里的关键位置,就是本次教学的重点任务。

看到这样的学习单的问题设计,你以为,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获得新的认识吗?

随后的“交流”环节,分明就是一个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成果的过程。投影屏幕上出现一位学生完成的学习单,教师请其他学生共同来对他的完成情况作出判断。这样的交流,至少可以达到形成共识、聚焦重点、改正错误的目的。

课后交流的时候,我对教师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做法概要表达了如下几条意见:

1.提供与本次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材料。既然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活动,教师如何选择对应的学习材料提供给学生呢?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从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上,可以看出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下。

2.提供让学生记录学习情况的学习单。这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所在!对于学生来说,这次学习的重点是什么?难点在哪里?只有教师对此有深入的认识,才有可能设计出既有针对性又符合学生认知习惯、认知水平的学习单。

3.组织交流以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学生自主学习了,丝毫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手不管学生。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里,教师可以去关注特别需要获得教师帮助的学生;在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后,由教师组织交流,引导学生关注重点,既是教师的了解、评估,又是学生的表达、展示。

写到这里,可以简要回答本文开头的“疑惑”了:

面对一个新的学习内容,学生能自主学习吗?——如果教师有“小步子,多台阶”“跳一跳,摘果子”之类的意识,答案不言自明。

假设学生都能自主学习了,还需要教师做什么呢?——仅以本课为例,教师工作重点的变化显而易见:课前,教师要准备学生的学习材料、设计学习单;课上,教师要改变教授方式,要巡视指导,要组织交流。一句话,对于养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言,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功不可没。

信息技术课怎样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篇9

为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能力搭建“舞台”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教师进修学校 何义红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的。因此,在中学信息课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以新课程为核心的理念,明确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把课堂更多地还给学生,使学生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和环境,有施展才华的舞台;在课堂教学中,努力采用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探究、讨论、自学和辩论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切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信息学科课堂教学的效益。

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信息素养,使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基于此,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现代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其必然性,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自我、自主、自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有着极强的表现欲,希望在学习活动中展示自己、证明自己。当前,信息技术教学并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尽管信息技术不作为高考内容,但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都有相应的考核标准,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是传授常识性的内容和应考性的技能,不注意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自主能力,教学效益低下。学生学习长时间处于被动状态,既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又严重抑制学生的个性发挥和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和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势在必行。

美国教育家卡赞扎克说: “一个理想的教师应当肯于把自己当作桥梁。他邀请学生跨上这座桥,并在帮助他们走过来之后,高高兴兴地把它拆掉,鼓励学生造他们自己的桥。”这句话指出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当的角色和担当的任务,也是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师生角色定位。因此,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首先树立为学生“搭台”的意识,进而确立起帮助学生“造桥”的观念。只有观念改变了,才能不断改变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自己学会“造桥”,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积极探索自然规律、探究自然现象,逐渐培养出自主学习能力,使教学已经进入一种新的高效境界。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只有自身水平提高了,指导学生学习才能游刃有余,才能开拓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更有效的途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学手段。

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这种阅读强调的是摄取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所以教师要把教学重点从向学生传授知识转移到指导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筛选阅读信息,整合有效信息,这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的基础。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会质疑,授课过程中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教学情境,使他们有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教师要允许学生对书本的结论和教师观点提出质疑。()质疑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能够唤醒学生的思想,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思考和提问,把学生提问当作切入点和抓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精神,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中,合作探究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法,它可以把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以问题的方式转化出来,供给学生思考和讨论,这种方式就是教师“搭台”,学生“唱戏”,教师充当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有阅读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就会发现问题,因此,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和讨论是把教学引入深层次、激活学生参与意识的好方法。教师要通过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能够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信息技术课标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是在思考和讨论基础之上的合作学习方式,合作探究既能发挥学生的团体精神,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可以各抒己见,质疑问题,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共享资源,个体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共同合作活动的基础上,达到共同提高,营造出自主表达、共同学习的和谐活动氛围,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当然,任何一种学习过程都是非常艰苦的,任何一种能力的提高都需要一个漫长而渐变的过程,因此师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保持良好心态,既能够享受成功的喜悦和提升的快乐,又会遭遇到探索的困难和停滞不前的挫折。这个时候教师要给学生最大的知识和心理支持,要不断激励学生,指导学生调整心态、控制情绪;避免偏执,克服焦虑;放眼未来,实事求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了解自身的长处和不足;要帮助学生能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使学生能够不断调整心态,保持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克服自主学习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有信心有决心地去开拓自己的学习之路。

信息技术课怎样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篇10

2012年,我校经过近一年的酝酿与理论准备,开始了<小学语文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实验。在两年多的时间中,课题组成员本着“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一边学习培训,一边实验探索,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之路,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也积极地进行了有益的反思。下面从三个方面对课题研究汇报如下:

一、我们的实践

(一)加强现代教育环境建设,建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的基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教学的信息化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代表了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计算机网集文字、图象、影象、声音、动画于一体,组成了一个交互系统,在辅助教学中,它可以根据教学的要求,抽象概念和内容具体化,不受时空的限制。它提供的丰富的教育资源,生动的界面,可以改变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已是势在必行。我校增加投资,完成了校园网的建设,开通了宽带网;完善了网络教室;购买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校园网络综合软件,力争建立起人人互动、人机互动的教学环境。标准的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校园网、教学软件等,为搞好课题研究提供了物质条件。

(二)加强课题组队伍建设,强化组织建设。

在课题立项前后分别召开成员会议,就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过程等认真研讨,经过充分论证,并达成共识,大家一致认为要把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真正运作起来,加速教学改革,把我校办成与信息时代特点相适应的现代化新型学校。首先狠抓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立足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其次是培养骨干教师;再则就是选择学科带头人,力争以点带面。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力求突出网络资源的特点,围绕教学内容的难点,寻找整合实验的关键点,为课题研究的高质量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根据学校现有条件,积极开展对课题组教师的计算机基础和网络教学技术的培训。派多人次参加使用校园网、多媒体技术以及网页制作的培训等。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认真学习多媒体技术和网页制作。使多数老师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能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软件,明确了自身努力的方向,增强了发展自我的信心。

(三)健全制度,强化落实,确保课题实施“有法可依”

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学校建立健全制度,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保证和促进教师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1、学校制定了《课题组学习制度》《课题实施管理意见》等规章制度,为课题研究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2、目前学校为课题组成员配备了专用计算机房,以利大家学习并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技术,提高在教育教学中运用计算机的能力。

3、学校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和效果作为教师的工作考核、评职、评优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条件之一;

(1)要求参加实验课题的教师必须能够自制教学课件,并收集、建立本学科素材库,提倡课题组成员建立个人主页发布在学校服务器上。

(2)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把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作为重要评价依据,并将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效果与教学业绩挂钩。

(3)每位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每学年至少写出2篇以上相关经验文章和论文。上述措施的实施,既使教师提高了认识,又鼓励他们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积极性,最终促进全体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力求带动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二、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经过近两年的认真学习,努力实践,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1.从根本上转变了教与学的方式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最直接的场所,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师教与学的最主要途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提高了课堂效率,高质量地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改变以往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把枯燥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凭借网络优势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学生利用网络查询、整理有关数学的知识,利用网络跟同学、教师交流,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能力。同时,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充分应用,促使教与学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更重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意识,给学生创设了许多利用网络学习的机会,使学生获取了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学生的眼界开阔了,思维活跃了,师生的交流平等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凸现,课堂变得生动而有活力。

2.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传统教学由于媒体单一,只能教师讲,学生听,以教为主,导致学生厌学。整合后的课堂教学一改这些弊端,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当观众的局面彻底改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得到培养。电脑和网络,目前仅作为计算和信息处理的工具而存在,而且已经变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并以前的未有的强劲势头向前拓展,成为了一个人类共有知识的平台。学生在业余时间,通过上网来攻取各种知识,这大大扩展了信息来源,全面开阔学生的视野。

3.促进了实验教师的专业成长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研究”实验极大地促进了实验教师的成长,通过这一阶段的实践和探索,实验教师们掌握了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会应用CAI课件开展辅助教学,会用powerPoint操作平台制作简单的教学软件,能较为熟练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件的基本制作与应用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同时,充分利用Internet资源,查找教育教学信息,学习前沿的理论知识,获取名教师的经典教案、精彩课件,在计算机题库中查找各科试卷。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解决经验缺乏、资料匮乏等问题,快速地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通过课题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逐步形成。广大教师认真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撰写的论文及教学设计有多篇获奖,我校有1位老师的录像课参赛。

4.带动了学校的网络建设

这一课题的研究实施,带动了我校的网络建设,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网站内容,师生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

该课题研究的成功开展,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方式的深刻变化,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与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工具,增强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今后我们会继续努力,让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我校的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我们的反思

1、目标定位不准,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相整合,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有的老师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不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一股脑地加进去,追求信息技术的高、精、尖和界面的精美,一节课下来似乎一直在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明确

2、课件制作粗糙,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

如有些课件制作过程过于简单,只是几张简单的幻灯片缺乏交互性,上课时学生当“观众”,只能被动观看,教师当“导演”,只能按顺序播放:有些则过于复杂,追求表面上的新颖、花哨、动感,其课件往往是画面背景杂乱,并且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导致学生上课时,一味看课件中的图案和动画效果,而不关心教师的讲解和画面上的知识点,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

总之,通过两年多年的研究工作,我校的语文学科整体已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但还存在不足之处,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查找不足,争取圆满、出色的完成课题实验!

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为适应“十二五”期间学校发展的趋势

根据孟校长提出的学校近三年发展的整体目标——要把董小建设成“书香校园、数字校园、艺术名园、成长乐园与生命家园”,旗帜鲜明地提出“打造新董小、践行新教育、再创新辉煌,”的口号。坚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以“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为目标。

目前,学校广大教师继续发扬“呕心沥血、艰苦奋斗;心无旁骛、一心上进”的优良作风,弘扬学校团队精神,使敬业爱生、积极进取、勤勉负责成为学校的主流文化,以“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志向和决心争做一流名师,打造董小品牌,全面发展学生,成就教师梦想,强化精品意识,注重内涵发展。在这种办学理念的指导下,结合语文学科开展《小学语文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课题研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2、我校在该课题研究上具备一定的优势 学校一到六年级已经实现班班多媒体教学。每个教室、办公室及专用教室均配有计算机设备,以及有线宽带。目前,学校已有高标准的学生机房,学校建构了自己的校园网、专题网、资源网;教师、学生拥有自己的网页平台。经过几年的研究我校就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每年两次的“我的课件最精彩”活动、“语文网络课例”竞赛的系列活动等等,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与多样性,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课程改革还大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信息技术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总和。它的这些特征,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外的学习地位有所改变,使学生能够真正积极主动探索知识,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信息,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和多方位的途径。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教学缺乏形象,缺少情感纽带的联结,这样的语文教育将是失败的教育。教师为学生创设具体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而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是顺应了这一条件,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促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更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课题研究的研究过程

1、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究、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对语文信息进行处理与应用的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充分提高。

(2)通过课题研究,带动数字化环境下的语文课程建设,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3)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总结出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实施过程中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因素,构建出“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的实施策略体系,在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模式或操作程序。

2、研究内容

(1)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寻找学习资源;

(2)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对于小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影响程度;(3)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①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学习字词的能力。

②利用信息技术,训练学生的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③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④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虚拟、联想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作文。

3、研究方法

我们将根据不同研究领域内容的各自特色,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如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在所有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将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哲学研究方法。

4、技术路线

(1)建设课题研究的硬件设备,加强对教师、学生进行相关应用软件的培训。

(2)利用网络搜索引擎,采用“文献法”搜索同类课题的相关研究现状及成果。排除干扰,选择有用信息,经过筛选,为师生所用。

(3)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和一些现代化的活动教室,开设相关的语文课外阅读课、网络作文课及语文实践课,参与课题研究的班级每周做到在网络教室上一节语文课,做好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

(4)借助市、区级资源库,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和阅读的兴趣。并结合学校的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如网络作文、阅读节、语文社团、信息技术社团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结合学校的资源库自主建站和自主学习的平台,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提供阅读和作文的平台。

(6)构建网络环境下新型师生教学模式,通过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四、课题研究的研究成果

在为期三年的课题研究进程中,我校更新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室,着重进行了校园网络的建设,创建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跨越式发展资源平台”。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较大幅度的发展,语文教育的百花园内可谓异常艳丽,硕果累累。课题实验促进了我们对“信息技术”功能的深度把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无疑是提高儿童语文素养的最佳途径。近几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我校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制作课件,促进了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

观察是儿童认识客观世界、获得知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在传统的教学中,利用图片教学虽然可以反映比较广阔的内容,但是儿童看到的都是静止的形象,教学重点、难点部分有时难以突出。因此,儿童很难获得全面完整的知识。而利用电影、电视、幻灯等信息技术,把一个个枯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了一幅幅形象而又动感的画面。这些画面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能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文字语言的理解。我校每学期举办一次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讨课活动,引导教师学会恰当、合理地利用现代技术媒体。教师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激活学生思维、想象,突破教学难点,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了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2014年6月,我校王翠珍获区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2、改变习作模式,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素材小屋”。由于学生平时对事物没有足够的注意,即使有意地进行了观察,也会像过眼云烟,一到写作时就不知该写什么,怎样下笔,尤其是不知怎样把文章写真实、具体。所以,在“素材小屋”中根据习作的要求运用超文本方式把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动画等信息链接在一起,构成一个多媒体系统。学生可以根据作文的内容及要求,结合自己的选材自主选择素材欣赏。同时,酝酿如何表达。例如,指导学生习作《精彩的运动会》,那么“素材小屋”中就可提供此次运动会的图片资料和视频等,学生可以自由、反复点击所选的对象进行观看甚至定格,从中获取丰富详实的习作素材。在学生用语言表达之时,借助录像等媒体对关键画面进行慢镜播放,精彩的片断进行反复播放,最精彩的瞬间再来个定格,就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学生在一次次反复品评,同学老师之间互动修正语言中,得到了锤炼语言的训练。

3、搭建展示学习成果的网络平台,调动内在的学习需求。学校网站建立了“学生家园”、“董小论坛”、“班级博客’等专题网页,突出个性化、开放性,成了学生展示自我、表达自我、历练自我的最有效的舞台之一。在这里,学生可以欣赏到自己撰写的“网络作文”,精心编绘的“语文课堂资料”,可以聆听到来自孩子们心底的声音。在展示专栏中展出,学生的学习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荣誉感。学生的兴趣是多方面的,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故事会、歌舞会、经典诵读会、书法作品展等活动,让每个学有所长、学有专长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平台。我们多次开展了学生语文课件比赛、语文小报制作等比赛。在活动中,学生热情很高,学生在比赛中,开拓了视野,丰富了自己的电脑知识。建设丰富而有趣的网络平台,学生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语文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4、创立了网络环境下合作研究性学习模式。

课堂上由老师提供活动背景信息,提出学习任务,提供与主题相关的资源目录和网址,引导学生借助网络平台进行阅读相关信息和有关网页,进行研究性学习,最后让学生介绍自己的研究报告。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需要自主选择内容,自主探究,自主求解,完成相关学习任务,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更加高效。在网络中利用搜索引擎自行查询有关资料,通过相互配合,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从中培养了自学能力、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如学生在学完了《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后,仍然处于一种 “曲已终,而意犹存”的情绪当中。老师抓住契机抛出了话题:“有人提议在遗址上重建圆明园,你们看法如何?”要求展开辩论。学生借助网络上的资料来作为自己辩答的依据。一番准备之后,学生第二节课纷纷发表看法。有的投反对票,以耗费资金大,不利经济建设为由阐述观点,并出示了下载的网上资料(当年建圆明园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作为自己的论据;有的则举双手赞成,他们认为重建圆明园有利于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同样也列举了从网上查到的旅游景点收入情况作为自己的依据;有的则从思想教育的角度提出留下遗址才能“牢记国耻,振兴中华”的主张而持反对意见。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争议过程中,学生不仅要从网上错综复杂的信息群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对有用的信息进行整理,而且要注意倾听对方的论述,从对方的言语中捕捉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作为反驳依据。参与争议的同学,智慧火花竞相迸射。这样的思辩过程升华了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训练,也使他们的合作能力得到了培养。

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观念上,接受多媒体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高年级的学生具备各方面的信息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因此,学生对于网络这一新事物接受起来相当快,但是对于如何更好的应用挖掘的深度不够,往往只停留于表面。

建议:

进一步运用多媒体平台,开拓学生视野。多媒体计算机能储存大量阅读教学信息,为阅读提供详实的阅读材料,同时它又能提供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学生自己所写的有关作品可以上传,可以在网络上与其他同学就语文学习问题进行交流,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非常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划分知识点,并实现超链接,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或自主探究。成果的出版、发表情况:

一年级下册《识字8》

一、设计意图:

(一)充分体现课程标准关于识字教学的要求。

第一学段识字目标中的“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教学建议中的“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二)识字教学为主体,全面培养语文素养。

识字教学并非简单承担识字任务。在本课的识字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认读10个生字,还应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初步认识谚语这一中华民族古老而质朴的艺术形式,引导学生注意发现和积累谚语,丰富自己的知识。

(三)以点带面,合作交流。对于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而言,识字课并不陌生,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识字的方法和经验。大部分学生能够留意生活中的汉字,具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但也有个别学生识字量少,在认识汉字上缺乏灵活性,所以教学要以点带面,让他们在互教互学中扩大视野,体验与伙伴合作的乐趣,增强集体凝聚力。

二、学习目标:

1、认识“初、眉”等10个生字。会写“北、南”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谚语的美。

3、有主动积累谚语的愿望。

三、课前准备:谚语卡片

四、教学流程

(一)交流展示:

1、找找,认认:请小朋友找找要学的生字中,哪几个你已经认识了,轻轻地读一读,认一认。(出示10个生字)

2、小组内交流:我是怎么认识的?

3、全班展示:当小老师领读自己已认识的生字。

(二)趣读谚语:

1、出示导语:“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去发现。”鼓励学生通过拼音自读。

2、自由选读:每小组放有五张不同的谚语卡片,小朋友可自由选择一张朗读。

3、组内互读:将手里的谚语卡片认认真真地读给组里小朋友听。

4、连读课文:边读课文,边圈出生字,并用心学一学自己不认识的那几个字。

5、再认生字:指导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识字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自编谜语等,再次认读10个生字。当学生认为自己都会读了,让他们在纸上画个月亮奖励自己。

6、检查认读:多媒体展示,将生字放大单个读,放在句中读,个别读,集体读。

(三)导学第一句:

1、为画配句:搜集学生刚才奖励自己的月亮图,并展示作品:有的小朋友画的是这样,有的小朋友画的是这样。请学生分别为这两幅图配上句子。“初三初四娥眉月”,“十五十六月团圆”。

2、字词学习:

娥眉月——多媒体展示夜空下一弯娥眉月,看看图,说说娥眉月什么样,看到这样一弯新月,你知道大概是什么日子?朗读。“眉”扩展词汇——“眉心、眉毛、眉头、愁眉苦脸、眉开眼笑”。其中“愁眉苦脸、眉开眼笑”两个词语用“演一演、猜一猜”的方式认读。

月团圆——多媒体展示月儿慢慢变化过程,说说看到一轮圆月,你知道大概什么日子。

3、朗读句子:男女分读。

[“娥眉月”一词的教学是独具匠心的,通过画一画,为图配上一句话的方式,让生活体验与学习相联系。根据学生画的弯弯的月亮,配上“初三初四娥眉月”,很直观地理解了“娥眉月”。而不同学生的不同形状的月亮,正是月儿阴晴圆缺的变化。这些日常所见却并未注意的科学常识通过画图画,配谚语,让学生在轻松中得以感悟。]

(四)质疑第二句:

1、仔细读读第2句,提提不懂的地方?

2、根据学生质疑,全体交流,互学互教。

A、北斗:请知道北斗星的小朋友来介绍,并提供多媒体课件:有关北斗星的辅助资料。

B、朝看太阳辨西东:早晨,当你看见太阳升起,面对初升的太阳,你知道是哪个方向?

C、夜望北斗知北南:夜晚,抬头看见北斗星,你知道面对北斗是哪个方向?

3、朗读。

(五)互学后三句:

1、小结:生活中常见太阳、星星、月亮能告诉我们许多知识,只要你细细观察,就能发现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

2、小组合作学习后三句:

(1)把自己知道哪句话的意思告诉大家。(2)请教组内同学或老师解决疑问。

3、全班交流,汇报得特别优秀的小组奖励他们朗读这句话。

[教师导学第一句,通过质疑扶学第二句,后三句则采用组内交流,合作学习的办法让学生自主解决。这次合作交流的目的在于:通过互补,交互学习,共同提高。]

(六)巩固生字:

1、游戏:

(1)认读游戏题目:辨一辨

(2)辨认兄弟:“蝴”“湖”、“扫”“归”、“寒”“赛”(多媒体制成卡通人物形式出现)

(3)字谜:图画出现一件衣服,一把剪刀(猜一个字)

[巩固认字最好的办法是复现,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与生字反复见面,多次巩固,由生到熟,让学生认读游戏题目“辨一辨”,将生字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拿出来认读,做到生字搬了家也认识。通过“辨认兄弟”游戏,让学生找到汉字的共同点和不同处,通过发现比较,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独立识能力。]

2、对子歌形式朗读。

3、写字指导。

(七)揭题:

1、揭题:我们读的这5句话,叫谚语,谚语在生活中能帮助我们呢!

2、拓展二句:燕子低飞要下雨。星星满天空,明朝太阳红。

3、发出倡议,延伸学习:谚语除了今天学到的这5句,还有许多其它内 容的谚语,课外搜集谚语,交流。

[课堂上采用寓学于乐的学习方式,教师再适时倡议,引导学生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触手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时时、处处有语文,学语文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五、作业:

1、积累背诵文中谚语。

上一篇:中学生法制宣传主题下一篇:校园运动会作文600字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