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叶烘烤技术工作总结(共6篇)
第一节 烟草育苗
一、漂浮育苗
㈠漂浮育苗的意义::减轻病虫害。生长快,苗齐苗匀。节约肥料和用水。有利于实现育苗专业化和栽培品种良种化。
㈡漂浮育苗的优点: 一是烟苗整齐一致,有利于提高大田生产的整齐一致性,进而提高整体生产水平。二是烟苗根系发达,根的数量超过常规育苗1倍以上,有利于提高移栽成活率。三是可有效克服早花现象。四是因采用无土栽培,可有效控制土传病害,尤其是病毒病有明显效果。五是育苗使用的苗盘重量轻,移栽方便。
第二节平衡施肥
一、平衡施肥
平衡施肥就是指烤烟生产中施肥的总量、结构、肥种、时间、方法,要与烤烟生长发育的需肥特点和种烟土壤的供肥能力相协调。
平衡施肥,必须以烟地测土为基础,以科学配方和协调水、肥、气、热的关系为手段,以平衡烟叶化学成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实现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二、烤烟的需肥特点
烤烟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十多种营养元素。其中大量元素有氮、磷、钾三种,中量元素有碳、氢、氧、钙、镁、硫等,微量元素有铁、锰、硼、锌、铜、钼、氯等。根据中国农科院烟草研究所对成熟烟叶的分析得知:烟株中,氮素以叶内最多,磷素在根、茎、叶中的含量相似,钾素以茎和根部较多。全株以钾素为最多,氮素次之,磷素最少。
三、平衡施肥工作意见
施肥时间。底肥在移栽前一次施入。追肥在移栽后三次施完,硫酸钾在移栽后45天左右一次施入。打顶前后追施钾肥,成熟期喷施以钾为主的叶面肥,对增加烟叶钾含量非常重要。施肥方法
底肥。每亩70kg专用基肥必须全部作底肥施下去,不能留一部分作追肥用。⑵深沟肥或“1”字沟肥要强调深施,距垅面30cm左右,如果与穴肥一样深,甚至比穴肥还浅,就起不到化肥深施的作用,容易蒸发流失,烤烟生长后期会因缺肥而早衰,甚至上部叶不能开片。⑶穴肥必须与泥土拌匀,否则烟苗根部受肥害,不死苗也滞长。⑷底肥(包括穴肥)施用宜早,最好在移栽前20天至1个月施下。这样,让基肥在土壤中有一段沤化分解时间,肥效高,又不致产生肥害。⑸农家肥(猪牛栏肥和火土灰)必须经过沤制,堆沤时间1个月以上,使之充分熟化,并减少病菌病毒及其他物质对烟苗的侵害。
追肥。烤烟大田追肥的原则:前足、中重、后补。大田前期(团棵期,即移栽后第一个月)因株以长根为主,需肥量比旺长期少,且穴肥正在发挥作用,所以追肥不宜太多,我们叫提苗肥,以氮为主,以足为限。大田中期(旺长期,即移栽后第二个月)烟株生长旺盛,茎和叶的大部分(采收烟的70%以上)在此期生长,需肥量是它全生育期中最多的一个时段,所以此期追肥宜重,占追肥总量的70%左右。
第三节 烟叶成熟度
一、烟叶成熟度的重要性及其基本概念
未熟——烟叶还在旺长,长度、宽度、厚度尚未定型。欠熟——刚刚生理成熟。
尚熟——已达到生理成熟,但还未完全达到工艺成熟。成熟——已经达到工艺成熟。完熟——即充分成熟。
过熟——成熟过度,部分或全部失去使用价值。
还有“假熟”,不属于成熟的档次。它是指因为旱灾、涝灾、病虫害、缺肥、缺光照或其他原因引起的非正常老化,外观似熟实际未熟的烟叶。
二、烤烟生产前、中期确保成熟度的相关技术
㈠选择品种和培育壮苗 烟稻连作不宜选择生育期太长的品种,否则粮烟争季节的矛盾更加突出。培育壮苗有利早生快发,正常生长。这两项已在前面介绍,这里不再详讲。
㈡搞好烟田冬翻和大田管理,促使烟株早生快发
烟田冬翻。土壤好坏,对烟叶产量质量的影响极大。烟田冬翻能够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而且冬翻越早越好,老农有“七金八银九铜十铁”的说法,烟地一般要求12月底以前全部翻完。
中耕培土。中耕的作用在于改变雨后表土板结的状况,使土壤疏松,提高通透性。
打脚叶。我们现在选用的烤烟品种,一生中共会长出叶片34—36片,而留下烘烤的有效叶只18—22片,其他的叶片都是无效叶。
三、烤烟大田后期确保成熟度的关键技术
烤烟大田生长后期的关键措施是烟水配套,确保烟叶正常成熟。有几个观念要转变。首先,过去认为烤烟后期吸水量很少,烟田宜干燥。现在看来,这种观念是不对的。第一,烤烟后期需水量减少,但并不是完全不要水分,养命之水是不可少的。第二,烟叶成熟期正逢干旱季节,蒸发量远远大于降雨量。土壤持水量不高,烟叶就很容易受旱早衰或假热。第三,这时烟根已经衰老,活力减弱,缺水更易加速老化,甚至死亡,而有适宜水分则可延缓衰老,增加活力,确保烟叶成熟所需养分的吸收。第四,烟叶成熟期又是高温火南风季节,6份平均缺温25.7℃,7月份28.2℃,两个月中的极端最高温常常超过35℃,最高达40℃,高温逼熟(假热)就是这样造成的。但是如果土壤水分达到80%左右,保持湿润状态,就可以改善田间小气候环境,烟株生活环境中的温度会明显降低,减少高温逼熟的可能性,同时降低烟叶叶面的蒸发,避免中午叶片凋萎现象的发生,科学家说“水是生命的源泉”,没有水就没有生命,这是最根本的道理。
四、烟叶采收阶段的把关措施 ㈠烟叶适熟采收的原则
下部叶尚熟采,中部叶成熟采,上部叶完熟采,顶部4—5片叶充 分成熟一次采。根据烟农的经验是:“下部叶烤嫩不烤老,中部叶成熟才能烤,上部叶烤老不烤嫩。”但我县过去许多烟农恰巧相反,下部叶开烤太迟,过熟采收;上部叶则过早采完,采青采生;下部叶、上部叶都没有做到适熟采收。
㈡采收时间
今后要求:下部叶在打顶后7—10天开始采收,下部叶与中部叶之间间隔5—7天,中部叶与上部叶之间间隔7—10天。或者每烤一房间隔2—3。有人担心这样做会烤冷烤房,耗煤多。其实,冷烤房每房多用10—15公斤煤,只几块钱,烟烤好了可增收几百元,划得来。最后一次采收就在7月15日前后。从始采到终采共需55—60天。要确保烤烟大田生长期在120天左右。
㈢成熟烟叶的判断方法
1、外观判断法。
⑴下部叶适熟的档次是“尚熟”:因为下部叶光照不足,干物质少,水分多,不耐成熟,“尚熟”不采很快就会变成“过熟”叶,身份和使用价值降低。所以,叶片由绿褪黄,以绿为主,主脉2/3变白,部分茸毛脱落,茎叶角度由小变大,即可采收。
⑵中部叶适熟的档次是“成熟”:叶片由绿变黄,黄绿各半,主脉全部变白,支脉1/2变白,茸毛大部分脱落,叶尖下垂,茎叶角度接近90度,即可采收。⑶上部叶适熟的档次是“充分成熟”:因为上部叶干物质多,水分少,耐成熟。
第四节 2009年烤烟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一、主要病害
1、普通花叶病(TMV)
⑴症状
脉明。即叶脉组织变成淡绿色,迎光透视呈半透明状。花叶。叶面形成淡黄色、绿色、浓绿色相间的斑驳。
⑵传播 通过烟苗间的摩擦,农事操作中,人手和工具的机械接触。⑶发病条件 ①气候条件。最适宜温度为28℃—30℃,由团棵期进入旺长期,如遇干热风或突降冷雨,容易引起普通花叶病的暴发流行。②土壤条件。土壤薄、板结、粘重,以及排水不良的田块,烟株根系不发达,烟草生长衰弱,花叶病发生较重。③栽培条件。烟草连作,普通花叶病发生重。与十字花科、茄科作物套作,病毒病发生较重。
2、黄瓜花叶病
⑴症状。与普通花叶病不同点:①叶片变窄长。②表皮茸毛脱落,失去光泽。③叶尖细长。④叶缘向上卷曲。
⑵传播。由蚜虫或摩擦造成的微伤侵入烟株。
⑶发病条件。①冬季气温的高低,对蚜虫越冬数量影响很大,传毒蚜虫基数最少,春季烟苗发病越低,当高温干旱,蚜虫发生较多时,CMN一般发生较重。②寄主自身抗性。烟株在团棵、旺长期为易感期,现蕾后抗性增强。同时,烟株根系发育不良时,病害比较严重。③栽培与土壤因素。烟株过施用氮肥,组织生长幼嫩、易感病,土壤薄、板结、粘重以及排水良的烟田,烟株生长衰弱、发病也重。
第四节 烘烤工艺
一、采收
一般在移栽后80天采收第一炉(主要叶位下二棚),每炉烟采烤2一3大叶位,分2一3次采摘,一次采摘一个叶位,分叶位堆放,分叶位搬运,分叶位编杆。采收时间一般应在晴天早晨阳光直射前采为好,阴天可以全日采收,雨天应在雨停后1一2天后采收,不能在晴天中午采收,以免烟叶失水萎焉,难以烘烤。采收前要统一采收标准,认真要做到一不漏墒,二不漏株,三不漏叶。熟一片,采一片,不采生叶,不丢熟叶。
二、编烟
编烟时按鲜烟叶成熟程度、病残情况进行挑选,按照适熟、成熟、过熟分类编烟,同杆同质,病残叶,采弃叶和发育不良、开叶不足,长度小于35厘米的烟叶不编杆、不烘烤。每杆鲜烟叶重量在10公斤 左右,每杆50束,每束2片,叶背对叶背,单杆叶片数90一110片。
三、装烟
为增加桔色烟叶数量,保证定色后期炉内湿度,增加单炉烟叶装烟密度。在单炉常规装烟450杆基础上增至480一500杆,其中顶层装烟杆数量170至180杆,中层装烟160杆,底层装烟150至160杆。
四、烘烤
根据鲜烟叶素质确定烘烤工艺,制定烘烤方案,拉长定色前期和定色后期的稳温稳湿时间,决定烤后烟叶色淡、含青、油分减少、香气不足等问题,提高烘烤质量和烟叶品质。即;
(1)鲜烟叶入炉后,按照1℃/1小时的升温速度将温度升至36℃,烟叶变黄6成时升至38℃;
(2)当叶片变黄9成时,按照1℃/4小时的升温速度将温度缓慢升至42℃;
(3)当叶片勾尖卷边,主脉变白发亮时,按照1℃/3小时的升温速度将温度升至46℃;
(4)当叶片勾尖卷边干燥30一40%,按照1℃/2小时的升温速度将温度升至50℃;
1 临沂市烟叶密集烘烤发展现状
1.1 规模化种植为密集烤房快速、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全市户均种植面积由2005年的不足6 666.7 m2, 扩大至2010年的9 246.71 m2。截至2010年, 全市10座以上烤房群226处, 3 652座;烘烤工厂7处, 350座。密集烤房建设和烘烤技术得到快速、稳定发展, 烤房群的建设有效推动了烤烟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
1.2 烤房设备和技术先进, 烘烤过程得到简化
引进先进的烤房设备, 使烟叶烘烤得到保证, 方便了烟农的操作, 提高了工作效率。
1.3 烘烤模式专业化, 烘烤体系逐步完善
烘烤专业化其实质是烟叶种植与烘烤脱钩, 实行专职种烟和专职烤烟[1,2,3]。近年来, 积极推广专业化烘烤, 专业化烘烤体系得以完善并基本显现出优势。
2 密集烘烤存在的问题
2.1 密集烤房的建设和质量存在问题
一是烤房的建设和规划牵扯多部门, 一次性投入资金较大, 建造成本偏高, 且烤房的归属和管理存在很多问题;二是烤房闲置现象严重;三是烤房热能利用率低, 对烤房的保养和维护重视不够。
2.2 烘烤工艺亟需提升和完善
目前, 在工艺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烘烤操作主观随意性大, 烤青烟、杂色烟、光滑烟、颜色减淡、油分减少等现象时有发生[1,2,3]。二是烟叶成熟度和烘烤工艺研究结果未体现密集烤房的性能优势[1,2,3];三是烘烤工艺和自控设备的匹配度差, 自控水平较低, 优势和潜力未全部发挥;四是对湿球温度、通风的控制重视不够;五是烘烤目标过分重视外观质量, 对通过烘烤工艺实现节能降耗重视不够, 技术到位率低。因此, 优化密集烘烤工艺, 提高烟叶香吃味和工业可用性应该是当前关注的焦点。
2.3 烘烤技术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 存在不足
烤房建设和烘烤技术的专业性很强, 烘烤技术复杂, 用工量大。尽管近几年通过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进行科学生产管理, 烤烟用工数量有所减少, 但“烤烟难”的问题依然没有根本改变。目前, 全市烘烤技术队伍十分薄弱, 各产区烘烤专业技术人才数量严重偏少, 烘烤技术队伍严重滞后于密集烤房的发展。
3 提质增香烘烤优化关键技术
3.1 成熟采收
坚持下部叶适熟采收, 中部叶成熟采收, 上部叶充分成熟采收。推广上部4~6片烟叶, 待最上边2片烟叶成熟后一次性采烤, 提倡上部4~6片烟叶带茎割收烘烤, 共采烤5次左右。
3.2 合理增加装烟密度
鲜烟分类, 分别绑竿, 做到同竿烟叶成熟度、大小、颜色、重量基本一致, 同一烤房内鲜烟素质一致。绑烟70~75束/竿, 2片/束, 8~10 kg/竿, 竿距10~12 cm。装炉及时, 数量适当, 同层均匀, 竿距合理, 排湿顺畅。采用稀编密挂方式, 3层烤房每炉至少装450竿以上, 烘烤干烟500 kg以上, 烤能达到1.33 hm2、3 t左右。
3.3 落实技术
落实“低温中湿慢变黄、中湿定色慢升温、相对高湿干筋, 变速通风慢排湿、关键节点稳时间和充分转化提香气”技术措施,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3.1 关键工艺。
该工艺的关键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风速控制。变黄期风机转速960 r/min, 定色前期风机转速1 440r/min, 定色后期风机转速为960 r/min, 干筋期风机转速960r/min或间歇运转。 (2) 烘烤时间控制。延长38、42、45~48、54℃的烘烤时间。 (3) 湿球温度。变黄期和定色前期较普通烤房相应减小, 定色后期和干筋期较普通烤房相应增大。 (4) 装烟密度。增加装烟密度, 适当减少叶间隙风速, 合理控制温湿度、风机转速和稳温时间及升温速度, 达到控制烘烤时间、改善烟叶质量的目的。
3.3.2 变黄标准与湿度要求。
重点把握好38、42、45~48、54℃等关键温度点湿度和烟叶变化要求。38℃稳温至烟叶8成黄以上, 湿球温度保持35~36℃。42℃烟叶充分变黄, 湿球温度保持37~38℃。45~48℃烟筋变黄小卷边, 湿球温度保持38~39℃。54℃叶片基本干燥, 湿球温度保持39~40℃。
3.3.3 稳温时间与风速控制。
一是变黄温度38℃、湿球温度 (35.5±0.5) ℃, 稳温12 h以上, 循环风机转速960 r/min;然后升温到42℃、湿球温度 (37.5±0.5) ℃, 稳温12 h以上, 循环风机转速960 r/min。二是定色阶段逐渐加快排湿, 升温速度为0.5℃/h, 在45~48℃、湿球温度 (38.5±0.5) ℃, 稳温24 h以上, 循环风机转速1 440 r/min;至54℃, 湿球温度 (38.5±0.5) ℃, 稳温12 h以上, 循环风机转速960 r/min。三是干筋阶段干球温度65~68℃、湿球温度 (41.5±0.5) ℃, 循环风机转速960r/min或间歇性运转。
4 密集烘烤工作重点
4.1 采取多种形式, 切实加大烘烤技术培训力度
积极组织参加国家局、省公司组织的培训班, 在烘烤季节组织烘烤现场培训、召开烘烤现场会等, 切实提升技术人员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和实际应变的能力, 争取利用两三年的时间培养一批烘烤技术能手, 为全市今后密集烘烤向更高、更深层次方向发展储备人才、奠定基础。
4.2 量化烘烤工艺, 实行精准控制
量化烘烤工艺是发展密集烘烤的关键[1,2,3]。量化、精简烘烤技术既容易掌握, 又能与自控设备匹配, 实现烘烤自动控制, 从而准确落实烘烤工艺、快速提升烘烤目标, 充分发挥密集烤房技术优势, 最终实现联网控制, 实现烘烤的增质、节能、降耗, 节约大量的专业烘烤技术人员。
4.3 加强科研合作完善管理制度
应积极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 开展烘烤方面的创新研究, 提高烟叶烘烤工作的科技创新能力[4,5,6,7]。进一步完善烘烤责任制管理办法, 提高各级对烟叶烘烤工作的重视程度, 继续加大检查考核的力度, 形成比较完善的烘烤工作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宋朝鹏, 孙福山, 许自成, 等.我国专业化烘烤现状与发展方向[J].中国烟草科学, 2009 (6) :73-77.
[2]宋朝鹏, 李富欣, 陈少斌, 等.烤烟烘烤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作物杂志, 2010 (1) :6-8.
[3]艾缓龙, 李先锋, 牛瑜德, 等.汉中市密集烘烤现状及展望[J].河北农业科学, 2009 (3) :85-86, 95.
[4]宫长荣, 周义和, 杨焕文.烤烟三段式烘烤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5]宫长荣.密集式烘烤[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6]杨树申, 宫长荣, 袁志永.烤烟烘烤实用技术[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关键词】烟叶;烘烤;技术措施
1、黑暴烟
这种烟,是在田间生长叶片肥大,粗筋大梗,较难落黄成熟,有的烘坏也很难落黄的烟叶。它的水分含量一般较多,干物质含量较少,内在化学成分不协调。黑暴烟叶长的肥厚,烤后却很薄。烘烤中变黄和脱水相当困难,变黄和干燥关系难以同时达到,容易烤青,也容易烤黑。种植黑暴烟要加强大田管理,改善空间营养,尽可能提高烘烤质量。
1.1 老黑暴烟
多系高水肥、施氮过量环境下形成的上部叶,叶大片厚,深绿、老绿难以落黄,组织紧密、保水力强,含水量虽不太高,内含物还充实,而含蛋白质偏高。烘烤变黄较慢、脱水较难,易于烤青,由于拖延时间过久,干物质消耗过度而挂灰或烤黑,还可能由于因含水较多时快升温而挂灰或烫片,烘烤困难。尽管烤好了也呈深黄、赤黄、红棕黄,色泽较深暗,油分也差。
烘烤老黑暴烟要耐心等它成熟落黄,避免烤时变黄、脱水困难。而不能使它过熟,避免挂灰或烤黑。一般条件下,适合在叶尖明显落黄、叶面有黄斑,约八九成熟就进行采收。装炕密度应适中,装烟应均匀,避免上下棚烟叶间的重叠挤压。调制老黑暴烟的技术要点是:运用传统烘烤工艺,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把握干球温度较高,湿球温度稍低,促使烟叶在变黄中逐渐变软。在转火前的变黄程度应低一些,要早转火,慢升温,稳定颜色,在较高温度下促进烟叶逐渐失水,完全变黄,避免烤青、挂灰和烤黑。其工艺要点是:干球起点温度约39℃或更高,越黑暴要求温度越高,干球达起点温度时的湿球温度约36℃,控制干湿差3℃左右,促使烟叶在逐渐失水变软中变黄。
随着烟叶变黄程度的提高,不断升温,但能升温太急,要在47~48℃温度环境下停留一段时间,使烟叶变黄九成左右,在50℃前达黄片黄筋。在烟叶定色前,湿球温度不可超过38℃,烧火应准,升温应稳,不能猛升陡降,避免挂灰。
1.2 嫩黑暴烟
这种烟一般是高水肥,高密度,养分不协调,氮量过多等环境下形成的下部烟叶。叶片肥大,烤干后叶片薄,浓绿、嫩绿难以落黄,组织疏松,含水较多,含干物质较少,内含物不实,保水能力,比老黑暴烟弱但比一般烟叶强。在烘烤时前期变黄较慢,后期变黄快,变黄后变黑也快,定色较难,容易烤黑。也可能怕烤黑造成烤青。烟叶脱水不难,而由于含水多、水分容易集中蒸发出现排湿困难,可能导致蒸片现象。总之,嫩黑暴烟烘烤较难。
嫩黑暴烟要适熟采收,避免过熟。编烟上竿应分布较稀,不能太稠密,大叶片要一片一把。装炕密度可稀不能稠,避免排湿不畅。在装炕中应装挂均匀,避免相互重叠挤压。
嫩黑暴烟技术要运用传统烘烤工艺,按具体状况灵活运用。干球温度要偏高,湿球温度要偏低,促进烟叶先变软再变色。转火的变黄程度可低不可高,避免烤黑。转火后,加强烧火与通风排湿,促烟叶较快干燥。如果大部分烟叶能烤黄,就实现了预期标准。如果片面强调“全烧黄”,可能会适得其反,而烤成黑烟。其工艺要点是:干球起点温度为40℃或更高,越黑暴应越高,有时可达42℃或更高,湿球温度控制在36℃左右,维持4℃以上的干湿差,促烟叶在变黄初期,先变软再变黄。在诊断烟叶变黄程度时,要仔细观察,要注意叶片、还要注意叶基,要看叶缘、也要看叶脉,避免局部变黄过快或过慢,发生失误。烟叶的变黄时,要逐渐升温,不可在一个温度段久停。在烟叶变黄五成后,要升温达45℃,烟叶到五成黄起,叶片变黄速度明显加快,要注意干燥定色。在45℃以后要加强烧火、通风排湿,避免由于干燥定色不及时而烤黑。在变黄与定色中,湿球温度应控制在36.5℃左右。
2、雨后烟
2.1 雨淋烟
雨淋烟是采收时短时间降雨的影响,叶面附着明水的烟叶。因降雨的影响较小,虽增加了一些附着水分,烘烤特性变化并较小。其技术措施是点火后马上打开天窗、地洞进行排湿,排除烟叶的附着水分,然后关小天窗、关闭地洞,进行标准化烘烤。这些烟叶受降雨的影响较小,要尽可能烤成黄烟。
2.2 返青烟
烟叶受较长时间的降雨影响,下雨前已成熟的落黄的烟叶又返青发嫩,即返青烟。这种烟不但叶内水分出现了变化,内含物也出现了变化,淀粉等碳水化合物含量降低,蛋白质增加。烘烤时变黄较难,脱水困难,干叶时可能出现褐变,烘烤较难。
其技术措施是:天晴后让太阳晒几天,使它再次自然落黄时采收。若出现连阴天,不用等到天晴,防止出现“水烘”。采收应适熟,装炕应稍稀。烘烤时,除按水分大的烟叶处理,给以较低的湿球温度,较高的干球温度外,要注意在定色前期尽可能拉长时间。通常应在46℃左右时拉长时间进行排湿,使烟叶小卷筒。再继续升温,转入正常烘烤。在烟叶含水较多时升温太快太高,可能造成脱水困难的烟叶烫伤。
3、嫩黄烟
3.1 烘烤特性
这种烟叶内含物不充实,含水分多,含干物质少,组织疏松,叶片轻薄,叶色浅淡,黄中透白,易于烘坏.烘烤时下色较快,黑得快。难以正常变黄,干叶较难,容易发生烤糟。要加强排湿,避免烤糟是烘烤的技术控制要点。
3.2 技术措施
这种烟的采收要及时早收,避免在田间烘坏。装炕不适合太稠,使排湿顺畅。湿球要控制在37℃以下,含水分越多应越低。干球要偏高,控制在40℃左右,含水分越多越高,但干球控制不可高于42℃。在变黄期要提火升温,在干叶期升温应适度,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不可在某一温度上拉长。要按烟叶变黄和脱水干燥情况,较慢的进行升温定色,使烟叶在慢点升温,在排湿过程中变黄,宁青勿黑是烘烤这类烟叶的技术关键。
烤烟生产过程大致可分为育苗、大田生长和烟叶烘烤三个阶段。烟叶烘烤是反映和决定烤烟品质和生产效益的关键的环节之一。它涉及到烟叶采收质量、烤房设备、烘烤工艺和实践经验等众多因素的有机配合。所以说烟草的烘烤是一个涉及多类知识的系统的工程并不过分。
一、密集型高效能烤房
随着烤烟生产理念和技术不断发展和创新,沿用多年的自然排湿式传统烤房逐步被改造和替代。近年来,在国家各级烟草管理部门的技术引导和资金扶植下,一些智能化,密集型的高效能的烤房得到迅速发展,并显示了独有的优势。新型烤房和与其配套的新技术的到出现,把烟草生产带入智能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一个新领域。初显了烟草生产并入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的端倪。
我们以河南、云南两省烟草种植区普遍使用的密集型高效能烤房为例,简单介绍一下它的结构和工作过程。
1、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这种密集型高效能烤房主要由装烟室、加热室和热风循环控制系统三个部分组成:
装烟室采用双门结构,容积约为70~90立方米。室内两侧墙壁上有三趟搭放烟杆的沟槽,中间设搭烟架。这些小窗口是观察窗,这里设两个排湿通道,中间的是热风循环通道。两侧墙壁上还有两个备用的排湿口。
这里是加热室,下面是加热炉,炉上边六根铁管是换热器,它除承担散热作用外还是加热炉的烟囱。这是加热室和装烟室的过渡间。
热风循环控制系统由循环风机、鼓风机、数字化控制器、干球温度计和湿球温度计组成。干球温度计检测的是烤房内的温度、湿球温度计检测的是烤房内的湿度,干球温度减去湿球温度的差值,我们这里称为“干湿差”。
点火后燃烧炉产生的热量经换热器到达燃烧室顶部,换热器散发的热量被循环风机吸入装烟室,而煤烟经管路直接排到炉外。在循环风机的作用下热气流穿过上层、中层和下层烟叶的缝隙到达装烟室的底层,再经热风循环通道回到加热室进行新的加热循环。烟叶在热风从表面流过时被加热烘烤。当室内温度过高时,补风门开启,冷空气进入以调整室内温度。而当室内湿度过大时,可打开排湿门降低室内湿度。在烘烤过程中,干湿球温度计随时监测着装烟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变化情况,并根据事先制订的烘烤工艺,控制循环风机、鼓风机和补风门的工作状态,从而以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等多种方式完成整个的烘烤过程。
2、密集形卧式烤房的主要特点
① 采用强制热风循环和温湿度自动控制。实现了烘烤过程的数据化和科学化,控温、控湿准确性高。降低烟叶烘烤风险,有效改善了烟叶的烘烤品质。
② 降低了烤房高度,装烟卸烟方便,从而减轻了烘烤作业的劳动强度。
③ 装烟量大,每座烤房可装烟4500~5000公斤,提高了生产效率。
④ 燃烧和换热效率高,降低了耗煤量。每公斤干烟耗煤成本仅为普通烤房的50~70%左右。
⑤ 加热室与装烟室分离,可以保证烟叶和烤房的安全。
二、烟叶的成熟采收
因为烟叶的采收质量与最终的烘烤品质密切相关,所以要介绍烟叶的烘烤技术我们还要从烟叶采摘这一环节说起。
不成熟的烟叶和过熟的烟叶在烘烤中变黄和失水速度与正常成熟的烟叶差异较大,极易烤青、考黑或烤成杂色烟。给烟叶的质量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准确的识别烟叶的成熟程度,适时采摘是烟农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根据烟叶在烟株上的着生位置和成熟时间的差别,我们把一颗烟株上的烟叶分为:下部烟叶、中部烟叶和上部烟叶。从下部烟叶开始成熟到上部烟叶全部成熟,整个采收过程大约需要两个月的时间。
1、下部烟叶的成熟特征
在烟株封顶后的5~10天,就应注意采收下部烟叶了。除了从采收的时间上估算外,还要注意烟叶成熟时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叶片应出现绿中泛黄的现象。但下部叶片因通风差,采光不匀等因素的影响,叶面颜色往往分布不均匀,所以要先看叶耳和叶基是否为黄绿色,再看叶尖是否开始转黄或枯尖。二是烟叶主茎与烟株茎竿的夹角要比没成熟的烟叶明显增大。三看叶脉应该出现褪色或变白。四是采摘时应有清脆的断裂声,断面光滑,符合这几个条件的下部烟叶就要及时采收了。
2、中部烟叶的成熟特征
中部烟叶一般是在封顶后的30~40天开始进入成熟期。通常是在下部叶采收完成后,停7~10天后再进行采收。成熟特征是:叶面落黄8成左右,主脉全白发亮,支脉变白,茸毛大部分脱落,叶尖叶缘下垂。
3、上部烟叶的成熟特征
上部烟叶要保证充分成熟后才能采收,一般是从封顶后50~60天开始。主要识别特征是:叶面落黄9成左右,主脉支脉变白发亮,茸毛脱落,叶面皱折明显,有时会出现明显的成熟斑块。为了防止烘烤后烟叶出现挂灰,顶部四到六片叶要待成熟后一次性采收。
4、采收注意事项
采摘烟叶时要掐住烟叶茎根部,上下稍用力,尽量减小采摘后留下的伤口,更不能随意扭折,造成烟株茎皮损坏。采下的烟叶在搬运、装车和堆放时要避免挤压、摩擦和日晒,要放置阴凉处。堆放时要尽量松散,不可太高,避免发热烫伤。
三、编烟和装烟
编烟和装烟是烘烤前的两个重要工序。合理地编烟和装烟能保证同类烟叶所需温度的均匀一致性。如果编烟和装烟的疏密和部位不合理,烘烤中易出现烤糟和烤青的问题。那么,对编烟和装烟的要求是什么呢?
1、编烟的技术要点
一 编烟要在编烟房或阴凉处进行,要搭架编烟不要拖地编烟,编好的烟叶要在遮荫处悬挂。
二 是编杆前要把烟叶正确分类:一类是成熟叶,另一类是欠熟叶,还有一类是过熟叶和可利用的病斑叶。编杆时要把三种类型烟叶分别编杆,保证同杆同类。编好的不同类别的烟叶要分隔清楚不能混淆。
三是每撮的烟叶要叶背靠叶背。叶基对齐并露出烟杆头4厘米左右,注意绑扎结实,防止脱落。烟杆两端各留出8厘米空头,以备搭挂用。
三是要疏密得当,要求大叶两片一撮,小叶三片一撮,撮与撮间均匀一致。通常一点五米长的烟杆,每杆编烟50~60撮,重量约8~10公斤。重量大含水多的叶片编烟宜稀,每杆可比常规少5~10撮。叶片较小时每杆要比常规多编5~10撮。撮与撮间疏密要均匀一致,严禁一半密一半稀。
2、分炕装烟的原则
根据装烟室内的温度差异我们把室内的空间划分高温区、中温区和低温区。我们介绍的烤房采用的是下排湿方式,上棚为高温区,过熟的烟叶要装在上棚。中棚属中温区应装适熟的烟叶。下棚属低温区,欠熟的烟叶应放在下棚。这样利用温度的差异弥补成熟上的偏差,可使同炉的烟叶质量趋近一致。这就是我们前边讲的编烟时要分类编杆的道理所在。
装烟时要把握的是装烟密度要适宜,疏密一致。通常相邻两个烟竿的距离为8~12厘米,普通烤房改密集型烤房的装烟竿距为12~15厘米。要确保水平和垂直方向装烟密度均匀一致。烟竿两端的烟叶与墙体或邻杆烟叶要紧密接触,不留空间,否则热气流就会集中流向这些空间,造成同棚烟叶受热不均匀。原则上,上、中、下三棚都必须装满烟叶,才可烘烤。但若一次采烟量不足时,宁可只装上、中两棚,不可稀装下棚,如两棚装满有剩余,可在门口处搭挂,密度要疏松些,而且两路要对称。
3、装烟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 装烟前检查温度计水壶是否缺水或漏水,确认纱布头已深入水槽中,两个风机是否同向运转
② 装烟室过潮和过热时不要装烟,过潮时应先点火驱潮,过热时要开门降温,待温度和湿度正常后再装烟。
③ 当日采收、编杆的烟叶要当天烘烤。
④ 装满炕后要把室内杂物及散落的叶片清理干净,然后关闭装烟门并封严以防散热。
四、烘烤工艺
密集型烤房与普通标准化烤房的烘烤机理相通,其不同之处在于装烟密度大和实行了强制通风。密集型烤房的烘烤基本模式仍然是三段式烘烤工艺。对于不同素质的鲜烟,还可在基本模式基础上灵活调整,实施应变烘烤。这样就降低了传统烤房烘烤中对人为因素的依赖程度,使烤烟质量变得更加稳定可靠。下面我们按烘烤过程分段介绍烘烤方法。
1、变黄阶段
烟叶变黄阶段要达到的目标是:叶片塌架变软,变黄达到簧片青筋微带青。
① 基本工艺条件
干湿球温度
点火后,以每小时升温1℃的速度升温至38℃,并保持稳定,误差不超过1℃。干湿球温度相差2℃~3℃,误差不超过0.5℃;稳温时间要视烟叶变化情况而定,一般为30~72小时,当烟叶达到8成黄左右时,以平均4小时升温l℃速度,将温度升到42℃,干湿差由2℃升到4℃左右,并延长时间,使烟叶达到既变黄又变软。这段稳温时间约为8~12小时。
坚持通风
变黄阶段要持续强制通风,风机先高速运转2~4小时,然后低速连续运转。缩小棚间温、湿度差,促使各棚烟叶的变黄与干燥尽可能均匀一致。
② 灵活控制的因素
灵活控制升温速度
通常雨天烟、薄烟、过熟烟、贪青烟或处于海拔较低的烟区,升温宜快,适当缩短38℃前的低温阶段。而旱烟、厚烟、适熟烟、处于海拔较高烟区,升温宜慢、相应延长38℃前的低温阶段。
灵活控制干湿差
对素质不高、易于烤黑的鲜烟,应将干湿差扩大到3℃~5℃,这样可以预防“硬变黄”现象。对素质较高、有烤青倾向的鲜烟,应缩小干湿差,保持在1℃左右,这样可以杜绝烤青现象。
灵活控制变黄程度 对品质优良、易于烘烤的鲜烟,可提高变黄程度达9~10成黄。对素质较差、不好烘烤的鲜烟,应将变黄程度降低到7~8成黄,让没有变黄的青色部分留给以后定色阶段较高温度下再变黄,这样可以预防把烟烤黑。
2、定色阶段
定色阶段要达到的目标是:适时适速定色,提高烟叶外观等级质量和内在品质。要做到42℃叶片全黄,48℃叶脉全黄。在干燥程度上要达到:50℃时叶片半干,54℃时叶片全干。
① 工艺条件
转火升温
烟叶在42℃稳温完成变黄要求之后,开始加大烧火,缓慢升温,转入定色阶段,这个过程的转换俗称“转火”。
不适时转火会出现烤黑或烤青烟现象,所以转火时间的早或晚,升温速度的快与慢,是定色阶段关键环节。为了做到适时转火升温,烟农常采取分时段升温方法,其操作要点是: 以平均3小时升温1℃的速度,用12小时将温度由42℃升至46℃,湿球要稳定地保持在38℃~39℃。再以平均2小时升温1℃的速度,用8小时左右时间将温度由46℃升至50℃,湿球仍保持在38℃~39℃。然后,以平均每小时1℃的速度升温到54℃,湿球要稳定在39℃~40℃间。最后,在54℃左右稳温12~20小时,确保全炕烟叶干片定色。
连续强制通风
定色阶段循环风机要持续高速运转,保证热量供给和湿空气顺利排除。当各层的叶片已基本干燥后,可转为低速运转。
② 灵活控制的因素
灵活控制升温速度
对于变黄快的烟叶,在转火后应快速升温定色。
对于变黄慢的烟叶要慢速升温定色,使残留较多的青色在转火后,靠更高的温度和较慢的升温速度完成变黄和定色。
灵活控制干湿差
对于素质高、烘烤潜质大的鲜烟叶,要采用相对较高的湿球温度,确保烟叶进行充分和完善变化,实现烤黄、烤熟、烤香。比如在38℃~42℃时,干湿差可以达到3℃;42℃~50℃时,湿球稳定在39℃;50℃~54℃期间,湿球稳定在40℃左右。
若鲜烟叶素质不高、不太好烤,则宜控制相对较低的湿球温度。
3、干筋阶段
干筋阶段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全炕烟叶全部烤干烤透,不出湿筋、湿片,无洇筋现象。
① 工艺条件
温湿度控制
干球温度以每小时1℃的速度由54℃左右升温至68℃。其中当升温到60℃时,要适度顿火稳温,等全炕低温区的烟叶完全干片定色后再继续升温,当温度达到68℃后,稳温12~20小时。在稳温过程中,当烟筋仅剩3厘米左右未彻底干燥、但已干缩呈紫色时,即可停止加煤,鼓风机仍需持续运转6小时左右才可停止工作。
湿球温度的调整方法是,自干筋期升温开始,逐渐关小进排湿口,使湿球温度迅速调整至41-42℃,最高不超过43℃,最低不低于41℃。直至干筋结束。
减小强制通风
干筋阶段初期循环风机要保持高速运转,保证热量供给和湿空气顺利排除。当各层叶片已基本干燥后,可转为低速运转。直至炉火熄灭,烤房内温度低于50℃后,才能关机,以防止风机电机损坏和烤房内局部过热而损害顶棚烟叶。
4、特殊工艺措施
① 低温定色
在烘烤返青烟时,除早转火促残存青色在较高温度下完成变黄外,更应坚持在47℃时充分延长时间,并将湿球温度保持在34℃~36℃。以较低的温度和较强的通风使烟叶干燥达60%以上,确保烟叶安全定色。
② 湿球“前低后高”定色
烘烤身份较薄、颜色较淡的烟叶时,在干球温度达50℃之前,湿球温度应保持在35℃~38℃间,确保叶片干燥达小卷筒。在干球温度为50℃~54℃时,要采取较高的湿球温度,约39℃~41℃。这样不但可以顺利定色,还可增进烟叶品质。
五 常见的烤坏烟现象
1、青黄烟
青黄烟是指烘烤后黄多青少,浮青、黄片青筋,青黄烟的香气质差,刺激性和清杂气重。
青黄烟产生原因:叶片采青,成熟度不够。采收后烟叶没分类编杆,成熟程度差异过大。热炉装烟,烘烤起点温度过高。
烘烤中变黄不够,升温过早。转火升温过快,使定色前期烟叶干燥过快。在50度前烟叶未达黄片黄筋,升温后部分烟叶易青筋。
2、黑糟烟
烤后呈黑褐色,光泽暗淡,品质低劣的烟统称为黑糟烟。产生的原因常有:含水较多烟叶在定色期升温过急过猛。进风排湿面积偏小排湿不良。装烟过密,烤房升温性能跟不上。多数叶没能及时定色。编装杆时烟叶疏密不均匀。
3、挂灰
烘烤后叶面上有灰黑、灰褐、灰白、黑褐、红褐色等杂色斑块的烟叶都称挂灰烟。过熟叶、打顶过低的烟叶和留叶数少于三片的顶部烟叶容易挂灰。变黄期温度忽高忽低。变黄期温度过低,烟叶不失水。定色期45~46℃前升温速度过快,常伴随有糟烟。45~46度后升温过快,常伴随有蒸片。定色期至60℃前烤房温度降低较大且时间长。干筋期降温易形成基部挂灰,并常伴有洇茎。
关键词:烟叶,8点精准式,烘烤工艺
根据2012年烟草品种烘烤特性的研究结果及生产中的实际表现, 在“8点式精准密集烘烤工艺”的基础上, 初步确定不同烘烤类型品种的精准密集烘烤模式[1,2,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供试烤烟品种统一选用苍山县烟区主栽品种NC89, 选取大田管理规范、个体与群体生长发育协调一致、落黄均匀的优质烟田开展烘烤模式试验研究。试验烤房为普通连体密集烤房。
1.2 试验方法
根据品种NC89的烘烤特性, 在“8点式精准密集烘烤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确定该品种的密集烘烤关键参数和精准烘烤工艺。本试验设置2个处理, 分别为:采用调整后的“8点精准烘烤工艺”进行烘烤 (M1) , 采用常规“8点精准烘烤工艺”进行烘烤 (M2) 。以处理M2作为对照。2种烘烤工艺设置见表1、表2。根据烘烤进程, 对不同部位烟叶 (下、中、上部) 进行2种烘烤工艺的对比试验, 每次使用2座普通密集烤房, 每部位设置3个样品杆, 分别置于烤房的上、中、下部, 设置重复1次, 对烤后烟叶质量进比较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烘烤工艺下NC89烟叶烘烤前后重量指标
从表3可以看出, NC89不同部位叶片采用2种工艺进行烘烤时, 其杆鲜重、杆干重、单叶质量均表现为上部>中部>下部, 鲜干比则表现为下部>中部>上部, 即随着叶位的逐渐上升, 1 kg鲜烟能够烤出更多干烟;就2种烘烤工艺对比, 下部叶鲜干比以处理M1>处理M2, 说明采用对照烘烤工艺的出烟率较调整后的烘烤工艺略高, 中、上部叶鲜干比均表现为:处理M2>处理M1, 表明调整后的8点精准烘烤工艺较对照烘烤工艺出干烟率有所增加, 其中上部叶增幅大于中部叶。
2.2 不同烘烤工艺下NC89烟叶烤后外观质量表现
从表4可以看出, 与对照烘烤工艺相比, 调整后8点式精准烘烤工艺烤后中部烟叶色度更浓, 上部烟叶组织结构更疏松;2烘烤工艺烤后烟叶其他外观质量表现均较好, 烤后烟叶颜色均以橘黄为主, 且油分较充足, 身份适中。
2.3 不同烘烤工艺下NC89烟叶烤后经济性状表现
从表5可以看出, 下部叶烤后均无上等烟, 处理M1中等烟率与处理M2相当, 均价较处理M2减少0.53元/kg, 经济指标差异不明显;在中部叶方面, 处理M1烤后中部叶上中等烟率均较处理M2有所提高, 其中上等烟率增加1.07个百分点, 中等烟率提高0.58个百分点, 增收0.89元/kg;处理M1的上部烟叶烤后经济指标较处理M2差异较大, 其中上等烟率增加3.29个百分点, 中等烟率提高5.33%, 均价提高1.32元/kg。
3 结论与讨论
苍山县烟区主栽品种NC89烟叶素质较好, 比较耐烤, 但采用常规“8点精准烘烤工艺”烘烤时, 易出现青筋, 导致烟叶品质下降的现象。为此, 在常规8点精准式烘烤工艺的基础上进行调整[4,5,6]:一是适当延长42、46℃温度点的稳温时间 (各4 h左右) , 增加叶脉变黄的稳温时间, 降低青筋、微带青烟叶比例。二是适当提高在40、42℃时的湿球温度。2012年烟叶烘烤时段, 苍山地区天气普遍干旱, 造成采烤烟叶含水量较低, 为使烟叶保湿并能充分变片、变筋, 适当增加在40~42℃时的湿球温度, 可以避免叶片过早烤干, 提高烟叶质量。三是烘烤上部烟叶时降低46℃时的湿球温度。减少因湿球温度高造成杂色烟比例, 提高上部烟叶质量。通过在不同烟叶部位上进行2种烘烤工艺比较试验, 结果表明, 调整后工艺烘烤下部叶出烟率较常规烘烤工艺略低, 中部叶出烟率较常规烘烤工艺有所提高, 上部叶出烟率较常规烘烤工艺增幅最大;在外观质量方面, 2种工艺烘烤不同部位烟叶烤后颜色以橘黄色为主, 且油分较充足, 组织结构疏松, 身份适中, 差异不明显, 调整后工艺烤后中部烟叶色度较常规烘烤工艺更浓, 烤后上部烟叶组织更加疏松;2种烘烤工艺的烤后烟叶经济性状表现差异较明显, 调整工艺能够适当提高烤后烟叶 (中、上部) 的经济效益, 下部叶处理与常规烘烤工艺表现相当, 中部叶处理略有提高, 上部叶烤后经济效益增加最明显。
参考文献
[1]詹军, 张晓龙, 周芳芳, 等.低温变黄与干筋烘烤工艺对中上部烟叶质量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 2012 (11) :155-160.
[2]王行, 郑荣豪, 柯油树, 等.广东浓香型优质烟叶开发密集烘烤关键技术研究方向[J].江西农业学报, 2012 (9) :101-105.
[3]许威, 肖先仪, 黄建, 等.变黄期不同烘烤时间及温湿度对烟叶质量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 2012 (7) :85-89.
[4]丁利花.密集烘烤5次采烤对烟叶品质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2) :16-17.
[5]周炼川, 唐国俊.提高上部烟叶可用性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2) :48-49.
摘 要:为了研究密集烘烤不同装烟方式对南阳烟区烤后烟叶产质量的影响,以云烟87为材料,对常规挂竿、烟夹等2种装烟方式烤后烟叶的经济性状、外观质量、化学成分、感官质量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常规挂竿烤后烟叶的外观质量要优于烟夹烘烤,其化学成分更加协调,感官质量更加突出,经济性状表现更佳,其在生产上应用的可行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关键词:南阳;密集烘烤;装烟方式;产质量
中图分类号:S572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12.034
Effects of Different Tobacco-loading Pattern on Yield and Quality of the Bulk Curing Barn in Nanyang Tobacco-Growing Areas
YANG Ning,SU Keli,ZHAO Xi,XUE Zizhong,LI Zhi,YU Yang,LI Honglei
(Xixia County Tobacco Company of Henan Province, Nanyang, Henan 474550,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tobacco-loading pattern on yield and quality of the bulk curing barn in Nanyang tobacco-growing areas, this work compared cured-tobacco economic characters, appearance quality,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sensory quality between tobacco clamping and hangs way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dex of the appearance quality, chemical composition, sensory quality and economic traits in tobacco of clamping way were superior to those of hangs ways. The feasibility of its application of tobacco clamping way in the production needs further validation.
Key words: Nanyang; bulk curing barn; tobacco-loading pattern; yield and quality
南阳烟区具有悠久的植烟历史,是我国烤烟典型的浓香型产区。历史上著名的晾晒烟“邓片”就来自于南阳[1]。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许多烟区都出现了生产力成本涨幅快、生产力紧缺的形象,如何“减工、降本、提质、增效”成为了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2]。烟夹因其装烟量大、用工少、操作简便而倍受关注,国内学者就烘烤工艺、烘烤效率、能耗及烤后烟叶质量等开展了大量研究[3-15]。周初跃等[16]通过烟夹密集烤房不同烘烤工艺对比的试验,提出了“相对高温变黄,凋萎期+低湿慢烤”的优化烘烤工艺。刘闯等[17]的研究表明,烟夹烘烤可以使烟叶内挥发性致香物质含量有明显提高。浦秀平等[18]通过烘烤试验发现,与常规挂竿相比,梳式烟夹、散叶烟筐、散叶插扦和箱式堆积装烟方式均能提高编装卸解烟效率,降低烘烤环节用工成本。但是,关于南阳烟区密集烘烤不同装烟方式对烤后烟叶产质量影响的研究鲜见报道。
为了推进南阳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笔者以云烟87为材料,对常规挂竿、烟夹等两种装烟方式烤后烟叶的经济性状、外观质量、化学成分、感官质量等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密集烘烤不同装烟方式对南阳烟区烤后烟叶产质量的影响,以期对南阳烟叶生产有指导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所用品种为云烟87。供试烟田5.33 hm2左右,连片成方、地势较平坦,土壤肥力均匀一致,田间管理严格按照《南阳市优质烤烟生产技术规范》进行。
1.2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5年7月—2015年9月在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田关乡五里庙村进行。供试烤房为气流下降式密集烤房,装烟室规格为8.0 m×2.7 m×3.5 m(长×宽×高),所用密集烤房控制器由科地农业控股有限生产,风机为福建华大电机有限公司生产的1.5~2.2 kW三相轴流电机,烤房加热设备由山东百特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提供,试验所用烟夹从云南烟草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购买,所用烟竿为自制。
试验设置常规挂竿、烟夹两个处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部烟叶作为供试烟叶。每个处理重复3次,共需使用6座烤房。待烟叶成熟后,按烤烟成熟采收的标准采收烟叶,然后根据当地烤烟密集烘烤工艺进行烘烤。
待烘烤结束后,从烤房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烤后烟叶8竿(夹)进行指标测定。
1.3 测定方法
1.3.1 外观质量 由上海烟草集团专家依据《GB2635—92 烤烟分级标准》进行评分。
1.3.2 化学成分 烟叶中还原糖、总糖、烟碱、总氮、钾等物质含量的测定采用流动分析法;氯含量的测定采取莫尔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测定采取间接测定法[19]。
1.3.3 感官质量 由河南农业大学组织行业内知名专家参照《YC/138—1998(烟草及烟草制品—感官评价方法)》进行评吸。
1.3.4 经济性状 将各处理样品分级后,按照当地烤烟收购价格,详细统计烤后烟叶的均价、上等烟比例、上中等烟比例。
1.4 数据分析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进行多重比较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密集烘烤不同装烟方式烤后烟叶的外观质量比较
装烟方式的差异对烤后烟叶外观质量的影响较大。由表1可知:就颜色而言,常规挂竿的分值达到9.0分,高出烟夹0.8分;从成熟度的表现来看,常规挂竿的分值高出烟夹10.8个百分点;就油份而言,常规挂竿烤后烟叶的油份分值达到6.3分,而烟夹只有5.8分;从色度来看,常规挂竿得分高出烟夹1.5分,且差异显著;就叶面组织而言,常规挂竿得分高出烟夹27.7个百分点;从光泽的角度来讲,常规挂竿烤后烟叶更鲜亮。整体来看,就颜色、成熟度、油份、色度、叶面组织、光泽等方面而言,常规挂竿烤后烟叶的得分要高于烟夹,且差异显著。这与杨彦明等[20]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与装烟方式方式改变后烤房内烟叶周围环境的改变有直接关系。
2.2 密集烘烤不同装烟方式烤后烟叶的化学成分比较
化学成分是烟叶外观质量的内在体现。通常认为,优质烤烟的评定标准之一是化学成分协调。质量好的烟叶,其化学成分更加协调,工业应用性更好;质量差的烟叶,其化学成分协调性差,配伍性不好,工业上难以应用。由表2可知,常规挂竿的烤后烟叶其还原糖、总糖、蛋白质、氯含量低于烟夹的,且差异显著;而钾的含量低于烟夹,且差异显著;烟碱、总氮的含量高于烟夹,差异不显著;烟碱、总氮的含量高于烟夹,差异不显著;糖碱比、两糖比、钾氯比均低于烟夹的,且差异不显著。总的来讲,常规挂竿烤后烟叶的化学成分协调性更好。
2.3 密集烘烤不同装烟方式烤后烟叶的感官质量比较
感官质量是评定烟叶品质的直接指标,包括香气质、香气量、杂气、刺激性、余味、烟气浓度、劲头等指标。好的烟叶原料要求吸食后口腔感觉纯净,余味干净舒适,刺激性小,无滞口、滞舌的感觉。由图1可知:常规挂竿烤后烟叶的香气质、香气量、杂气、刺激性、余味、烟气浓度、劲头等感官质量各指标的得分均在5.60以上,均高于烟夹的;常规挂竿烤后烟叶感官质量的总得分接近35.00,也远高于烟夹,且与烟夹感官质量得分差异显著。
2.4 密集烘烤不同装烟方式烤后烟叶的经济性状比较
密集烘烤不同装烟方式烤后烟叶的经济性状见表3。由表3可知,常规挂竿烤后烟叶的均价在28.62元·kg-1,高出烟夹烤后烟叶均价7.07%,且差异显著;其上等烟比例在57.08%,高于烟夹,但差异不显著;常规挂竿的上中等烟比例在82.65%,与烟夹烤后烟的上中等烟比例差异极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研究表明,常规挂竿烤后烟叶的外观质量要优于烟夹烘烤,其化学成分更加协调,感官质量更加突出,经济性状表现更佳。究其原因,烟夹烘烤的装烟量大,对烤房内的环境,特别是烟叶周围的小环境有较大的影响。使用烟夹烘烤时,由于对烤房排湿要求较高,所以烤房内的风速、风压、风量和叶片表面的温度发生改变就会影响烟叶内化学成分的代谢,进而改变烟叶的外观质量和感官质量,最终形成烤后烟叶的经济性状。这也正好解释了南阳烟区密集烘烤不同装烟方式对烤后烟叶的产质量有较大影响的原因。
综上所述,常规挂竿烤后烟叶的产质量要优于烟夹烘烤。但考虑到烟夹烘烤装烟量大、装烟操作简单,其用工、能耗还有待研究,以进一步验证其在生产上应用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刘国顺.烟草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徐秀红,孙福山,王永,等.我国密集烤房研究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探讨[J].中国烟草科学,2008,29(4):54-56, 61.
[3]王建安,陈文相,何宽信,等.格盘套装针插式烟框烘烤工艺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4(1):16-20.
[4]张警予,娄元菲,王文超,等.烤烟密集烤房不同装烟方式烘烤效果对比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4(3):65-68, 79.
[5]卢贤仁,孔德钧,丁福章,等.密集烘烤不同装烟方式对有机烟叶质量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4(1):45-47.
[6]梁荣,何振峰,文俊,等.密集烤房不同装烟方式烘烤效果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4,41(3):33-35, 40.
[7]李文才,王行,陈泽鹏,等.广东省密集烤房的研究应用现状与发展方向[J].广东农业科学,2014,41(12):25-28.
[8]詹良,范才银,李建华,等.密集烤房不同装烟方式烘烤经济效益分析[J].作物研究,2014(5):513-516.
[9]卢顺友,左业华,雷庭.密集烤房不同装烟方式的烘烤效果[J].浙江农业科学,2014(3):331-333.
[10]王娓娓,王高杰,焦桂珍,等.空气源热泵烤房与密集式烤房烤后烟叶质量对比[J].山西农业科学,2014,42(5):493-496.
[11]蒋笃忠,胡京华,张芳.烤烟箱式散叶装烟方式的烘烤效果[J].作物研究,2013(6):672-674.
[12]谢已书,武圣江,向章敏,等.不同装烟方式对烤后烟叶中性和酸性香气成分含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3(11):317-320.
[13]詹军,张晓龙,周芳芳,等.密集烤房与普通烤房烤后烟叶香气质量的对比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3,42(7):36-42, 56.
[14]欧义,朱列书.笼式烟夹对密集烘烤效果的影响[J].作物研究,2012,26(z2):80-83.
[15]卢贤仁,谢已书,李国彬,等.密集型烤房不同装烟方式对烤后烟叶品质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1(9):47-50.
[16]周初跃,姚忠达,王传义,等.烟夹密集烤房配套烘烤工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20041-20043, 20046.
[17]刘闯,陈振国,李进平,等.不同装烟方式对烟叶挥发性性致香物质含量的影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26(1):70-74.
[18]浦秀平,徐世峰,任杰,等.不同装烟方式对密集烘烤效率及烟叶质量的影响[J].中国烟草科学,2013(4):98-102.
[19]彭清.我国烤烟烟叶化学成分特征分析及香型空间分布格局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