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七上数学(推荐7篇)
教学目标
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央集权统治的确立,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万里长城,灵渠;秦朝疆域。
二、通过阅读课文和相关课外书籍的活动,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多种途径,正确理解和处理历史信息。通过对秦始皇及其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学习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析人物、事件的方法,从而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通过思考和分析“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使学生明确综合分析问题的重要性,学会运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三、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秦始皇统一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对中国历史的巨大贡献。但他的残暴统治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埋下了秦朝短命的祸根。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对中国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一个是中央集权制的概念,一个是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与建立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关系。把对“中央集权制”概念的理解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主要考虑初中一年级学生对这一政治术语的学习和掌握有一定的难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与建立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关系这个问题,则更属于政治学范畴的内容,如何帮助学生把这个比较艰深的问题转化为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加以掌握,也是个难点。
地位分析:
“秦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这一课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局面;秦统一后采取的措施,一方面维护了统一的成果,加强了秦的封建统治,另一方面又暴露了秦朝统治者特别是秦始皇的专横、残暴。正是这种严酷统治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和秦的灭亡。这些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教法建议:
1.关于“秦灭六国”的讲授。
方法一:教师可利用幻灯片《秦灭六国图》,直观的向学生展示:从公元前230至公元前221年,六国先后灭于秦,在公元前221年,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混战的局面。
方法二:教师可在导入本课时提问:“战国七雄是哪七个诸侯国?”建议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战国七雄的方位图。教师可利用这个方位图,边讲边擦,灭一国,擦一国,直到六国全被擦掉,只剩秦国。指出在公元前221年,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混战的局面。
2.关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内容的讲授。
教师可用谈话法,引导学生从字面理解什么是“中央集权”?“秦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哪些内容?”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可用图示在黑板上归纳出或出示幻灯片--秦中央重要官职及分工,地方主要官职,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中央集权”。
3.“巩固统一的措施”一目。
教师可利用幻灯片,或模型、实物,与学生讨论国家统一后,文字、货币统一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从而使学生更直观、形象的理解此举与巩固统一的关系,突破难点。至于“焚书坑儒”,教师讲明“焚书”、“坑儒”的概念,指出此举是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一项重要措施即可。讲课时可配合使用幻灯片。
4.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从商到秦的文字演化,用示意图表示出来(教师可让学习较好的学生到黑板上写出来,注意提醒“篆”字的写法):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 5.如何讲授秦疆域图与国家的疆界四至。
《秦朝疆域图》是我们在历史课是接触到的第一幅历史疆域图,如何通过疆域图了解一个国家的疆界四至呢?
(1)指导学生从图例中了解秦朝国土在图中的颜色,并准确地找出秦的都城和国界线。
(2)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识图方法,找出秦朝疆域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最远到达的地点,准确地说出这些地点的名称。
(3)为了便于掌握,可以在地图旁边设计一个《秦疆域》的简单示意图,如: 秦灭六国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是历史发展的巨大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第一,结
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第二,使人民获得了较为安定的生活和生产的环境,秦的统一,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主要包含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方面,即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机构的三公制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阐述了秦朝中央集权制与以前分封制的关系,分析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对后世历代政治制度的影响。通过学习本目,学生可以对什么是中央集权制,秦朝中央集权制是如何建立的,对后世历代政治制度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等问题有比较明确的了解。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秦灭六国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难点: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与建立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关系。教学思想:
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利用课件和幻灯片,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手段:课件,幻灯片 教学过程:
复习:
1.我国从什么时候进入封建社会? 2.战国七雄是哪七个诸侯国?
3.为什么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导入:
战国时期,七国割据称雄,不断进行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不利于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交流。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奴隶制被废除,封建经济和军事力量增强了,逐步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因此,七国中秦国最有实力统一六国。
一、秦灭六国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秦灭六国(前230--前221年)
提问:同学们还记得《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出处吗?(学生回答:略)
直观的向学生展示:从公元前230年兼并韩国开始,到公元前221年兼并齐国,十年间,六国先后灭于秦,在公元前221年,秦完成了统一,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
家。
提问:秦的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学生讨论回答:略)
根据学生回答,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的方法。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位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的秦君的风采。出示幻灯片:秦始皇画像及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让学生讲述对秦始皇画像的印象和感受。)
嬴政(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姓嬴名政。秦庄襄王之子。13岁(公元前246年)即秦王位。22岁(公元前238年)亲政后,平定了宦官醪暧发动的叛乱,免除了相国吕不韦的职务。任用李斯、王翦等进行统一战争。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都城定在了咸阳。李白的诗句描述了威征六国,一统天下的雄姿和气概。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可以说从军事上完成了统一大业,怎么做才能够巩固统一呢?仿效西周的分封制是不是明智之举?请大家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为秦王嬴政设计一个统治方案。(提醒学生注意:秦应该或者完成哪些方面的统一,例如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方面。采取什么措施才能巩固这种统一局面?)
下面我们看看秦始皇是怎么做的。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引导学生从字面理解什么是“中央集权”?“秦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哪些内容?”(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课件--秦中央重要官职及分工,地方主要官职。)
以皇权为核心的专制集权制度的建立:
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是秦中央政府的最高官员,他们都由皇帝任命,构成对全国发号施令的总枢纽。
在地方,秦朝实行郡县制。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他们在地方上直接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使西周的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被郡县制所取代,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这是中国地方政区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郡县制在我国被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
秦始皇通过这一套专制集权制度,把全国一切大权控制到了皇帝手中,它一方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又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
总之,这种君主专制,皇帝独裁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以及中央对地方政区管辖的行政
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自秦开创后,历代封建王朝基本沿袭下这种政治体制。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统一。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加强专制,在文化、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教师可出示相关的秦统一六国货币图、文字图(见媒体资料),由学生讨论回答:统一的必要性;使用圆形方孔钱的优点;我国文字发展的源流。教师向学生讲解度量衡。度,是指尺寸的长短;量是指升斗的容积;衡,是指斤两的轻重。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于巩固秦的统一,加强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焚书坑儒
请学生看书回答:什么是“焚书坑儒”(出示“焚书坑遗址”和“坑儒处遗址”,见媒体资料),秦始皇为什么这么做?结果怎么样?
教师归纳:焚书坑儒是两个历史事件的合称,秦始皇用焚书坑儒的方法,目的是通过这种做法来反对效法古代的治理方法和反对以古讽今,但他却采取极其残暴野蛮的手段维护他那至高无上的权威。结果是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对于这一点,我们要予以否定。
三、修建长城和开发边疆
1.秦长城的修建
教师首先简介匈奴族。提问:秦统一后为抵御匈奴族的进攻采取了哪些措施? 教师最后指出:秦把原来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再向东西延伸,使其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绵延1万多里,用以抵御匈奴的进攻。这座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它显示着我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2.越族地区的开发
教师介绍越族。提问:秦是如何统治越族地区的?
重点介绍灵渠(出示相关图片,见媒体资料)。指出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连接了长江和珠江流域。梯级船闸的设计方法,比巴拿马运河早两千多年。灵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至今还能灌溉四万多亩田地。
3.秦的疆域 详见教法建议。
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了解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篇章。他所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下面,请大家归纳秦朝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措施。
板书设计 秦的统一
一、秦灭六国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秦灭六国
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1.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2.焚书坑儒
三、修筑长城和开发边疆 1.北击匈奴,筑长城 2.南征越族,凿灵渠
教学内容:P58-60 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会将有理数除法转换成乘法计算;
2、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化归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教学分析:
重点:除法法则的运用。
难点:如何通过实例引入有理数除法法则。教学过程
一、知识导向:
本节课是在学习乘法法则的基础上,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以及有理数乘法法则,通过实例引入有理数除法法则,在其过程中应对学生逐渐渗透数学上的重要的化归思想。在除法运算的学习中应着重促使学生对法则的应用。
二、新课
1、知识基础:
其一: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其二:小学所学习的除法运算与乘法运算的关系
2、知识形成: 引例:(6)2?
根据乘法与除法是互为逆运算,有:
(?)26
又根据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有:
(3)26 所以:(6)23 同时:(6)13 21 2所以:(6)2(6)概括: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零不能作除数)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零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都得零。
例 计算:(1)(18)6(2)()()(3)
例 化简下列分数:(1)
三、巩固训练: P601、2、3、4
四、知识小结:
五、家庭作业: P61.1、2、3、4
六、每日预题:
如何计算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体积?
152564()2551224(2)
设需要租用x辆客车,那么这些客车共可乘44x人,加上乘坐校车的64人,就是全体师生328人,可得。
44x+64=328(1)
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学生可能利用逆运算求解,教师加以肯定,同时指出本章里我们将要学习解方程的另一种方法。)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小敏同学很快说出了答案。“三年”。他是这样算的:
1年后,老师46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4岁,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2年后,老师47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5岁,也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3年后,老师48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6岁,恰好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你能否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呢?
通过分析,列出方程:13+x=(45+x)(2)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这个方程不像例l中的方程(1)那样容易求出它的解,小敏同学的方法启发了我们,可以用尝试,检验的方法找出方程(2)的解。也就是只要将x=1,2,3,4,……代人方程(2)的两边,看哪个数能使两边的值相等,这个数就
13是这个方程的解。
把x=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3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这种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这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可以据此检验一下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问:若把例2中的“三分之一”改为“二分之一”,那么答案是多少? 同学们动手试一试,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 同样,用检验的方法也很难得到方程的解,因为这里x的值很大。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一定是整数,该从何试起?如何试验根本无法人手,又该怎么办? 这正是我们本章要解决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
6.2解一元一次方程 1.方程的简单变形
教学目的
通过天平实验,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归纳出方程的两种变形,并能利用它们将简单的方程变形以求出未知数的值。重点、难点
1.重点:方程的两种变形。
2.难点:由具体实例抽象出方程的两种变形。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列出的方程有的我们不会解,我们知道解方程就是把方程变形成x=a形式,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将方程变形。
二、新授
让我们先做个实验,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天平和若干砝码。
测量一些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将它放在天干的左盘内,在右盘内放上砝码,当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时,显然两边的质量相等。
如果我们在两盘内同时加入相同质量的砝码,这时天平仍然平衡,天平两边盘内同时拿去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仍然平衡。
如果把天平看成一个方程,课本 果我们用x表示大砝码的质量,1表示小砝码的质量,那么可用方程x+2=5表示天平两盘内物体的质量关系。
问:图6.2.1右边的天平内的砝码是怎样由左边天平变化而来的?它所表示的方程如何由方程x+2=5变形得到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方程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方程的解不变。问:若把方程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方程的解有没有变?如果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呢? 让同学们看图6.2.2。左天平两盘内的砝码的质量关系可用方程表示为3x=2x+2,右边的天平内的砝码是怎样由左边天平变化而来的? 把天平两边都拿去2个大砝码,相当于把方程3x=2x+2两边都减去2x,得到的方程的解变化了吗?如果把方程两边都加上2x呢? 由图6.2.1和6.2.2可归结为;
方程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方程的解不变。让学生观察(3),由学生自己得出方程的 把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样的变形叫做移项。
注意:“移项’’是指将方程的某一项从等号的左边移到右边或从右边移到左边,移项时要先变号后移项。
例2.解下列方程
(1)-5x=2(2)x=
这里的变形通常称为“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以上两个例题都是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得到x=a的形式。
练习:课本
32132、解一元一次方程
下面我们再一起来解几个一元一次方程。
例2.解方程(1)-2(x-1)=4(2)3(x-2)+1=x-(2x-1)方程(1)该怎样解?由学生独立探索解法,并互相交流
此方程既可以先去括号求解,也可以看作关于(x-1)的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求解。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要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等步骤,把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转化”成x=a的形式。解题时,要灵活运用这些步骤。
补充例2:解方程
x151x7=-
532 问:如果先去分母,方程两边应同乘以一个什么数? 应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5、2、3的最小公倍数。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
其他年级同学每人搬8块,总共搬了400块,问初一同学有多少人参加了搬砖? 引导学生弄清题意,疏理已知量和未知量: 1.题目中有哪些已知量?(1)参加搬砖的初一同学和其他年级同学共65名。(2)初一同学每人搬6块,其他年级同学每人搬8块。(3)初一和其他年级同学一共搬了400块。2.求什么? 初一同学有多少人参加搬砖? 3.等量关系是什么? 初一同学搬砖的块数十其他年级同学的搬砖数=400 如果设初一同学有工人参加搬砖,那么由已知量(1)可得,其他年级同学有(65-x)人参加搬砖;再由已知量(2)和等量关系可列出方程 6x+8(65-x)=400 也可以按照教科书上的列表法分析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答实际问题,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在于抓住能表示问题含意的一个主要等量关系,对于这个等量关系中涉及的量,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用字母表示适当的未知数(设元),再将其余未知量用这个字母的代数式表示,最后根据等量关系,得到方程,解这个方程求得未知数的值,并检验是否合理。最后写出答案。
6.3实践与探索
注相关量的代数式,借助直观形象有助于分析和发现数量关系。
分析:由题意知,长方形的周长始终不变,长与宽的和为60÷2=30(厘米),解决这个问题时,要抓住这个等量关系。
用一块橡皮泥捏出的各种形状的物体,它的体积是不变的。因此等量关系是: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
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储蓄中的数量关系,以及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重点、难点
1.重点:探索这些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由此等量关系列出方程。2.难点: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储蓄中的利息、本金、利率、本利和等含义,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利息=本金×年利率×年数
本利和=本金×利息×年数+本金 2.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
利润=售价-成本
=商品利润率
二、新授
在本章6.l练习中讨论过的教育储蓄,是我国目前暂不征收利息税的储种,国家对其他储蓄所产生的利息征收20%的个人所得税,即利息税。今天我们来探索一般的储蓄问题。
问题
2、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年利率为2.43%的二年期定期储蓄,今年到期后,扣除利息税,所得利息正好为小明买了一只价值48.6元的计算器,问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多少元? 先让学生思考,试着列出方程,对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引导他们进行分析,找出等量关系。
利息-利息税=48.6 可设小明爸爸前年存了x元,那么二年后共得利息为 2.43%×X×2,利息税为2.43%X×2×20%
根据等量关系,得 2.43%x·2-2.43%x×2×20%=48.6 问,扣除利息的20%,那么实际得到的利息是多少?你能否列出较简单的方程? 扣除利息的20%,实际得到利息的80%,因此可得 2.43%x·2·80%=48.6 解方程,得 x=1250 例1.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即按标价的80%)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那么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 大家想一想这15元的利润是怎么来的? 标价的80%(即售价)-成本=15 若设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x元,那么
每件服装的标价为:(1+40%)x 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1+40%)x·80%
每件服装的利润为:(1+40%)x·80%-x 由等量关系,列出方程:(1+40%)x·80%-x=15 解方程,得 x=125 答:每件服装的成本是125元。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工程问题的本质规律;通过对“工 程问题”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 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
重点:工程中的工作量、工作的效率和工作时间的关系。
难点:把全部工作量看作“1”。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2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I小时完成全部工作量的多少? 2.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a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1小时,完成全部工作量的多少? 3.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二、新授
让学生阅读教科书 [等量关系是:师傅做的工作量+徒弟做的工作量=1] 若设两人合作需要x天完成,那么甲、乙分别做了几天?甲、乙的工作效率是多少? 本题中工作总量没有告诉,我们把它看成“1”,根据等量关系可得方程。
(略)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试试看,并解答这些问题。
让学生充分思考,大胆提出问题,互相交流,对于合理的问题,让大家共同解答,对于不合理的问题,让大家探讨为什么不合理?应改为怎样提? 4.李老师把两位同学的问题,合起来后,已知条件增加了什么?求什么? [“徒弟先做1天”,也就是说徒弟比师傅多做1天] 5.要解决本题提出的问题,应先求什么? [先要求出师傅与徒弟各完成的工作量是多少?] 两人的工效已知,因此要先求他们各自所做的天数,因此,设师傅做了x天,则徒弟做(x+1)天,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略)
解方程得 x=2 师傅完成的工作量为(略),徒弟完成的工作量为(略)
所以他们两人完成的工作量相同,因此每人各得225元。
三、巩固练习
一件工作,甲独做需30小时完成,由甲、乙合做需24小时完成,现由甲独做10小时;请你提出问题,并加以解答。
例如(1)剩下的乙独做要几小时完成?(2)剩下的由甲、乙合作,还需多少小时完成?(3)乙又独做5小时,然后甲、乙合做,还需多少小时完成?
四、小结
1.本节课主要分析了工作问题中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即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
2.解题时要全面审题,寻找全部工作,单独完成工作量和合作完成工作量的一个等量关系列方程。
五、作业
教科书习题6.3.2 教学目的
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根据方程的特征,灵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进一步培养学生快速准确的计算能力,进一步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重点、难点
1.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2.难点:灵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1的整式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 解法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l,把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转化”成x=a“的形式。
二、练习
1.下列各式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略)
2.解下列方程。(1)(x一3)=2一(x一3)(2)[(x一3)-]=1-x 学生认真审题,注意方程的结构特点。选用简便方法。
合并同类项,得 x=5 方法二:去分母,得 x一3=4一x+3(强调等号右边的“2”也要乘以2,而且不要弄错符号)移项,得 x+x=4+3十3 合并同类项,得 2x=10 系数化为1,得 x=5 方法三:移项(x一3)+(x一3)=2 即 x一3= 2 ∴ x=5 移项,得 3x一5x—4x=6—8十1l 合并同类项,得 一6x=9 系数化为l,得 x=一
点拨:去分母时注意事项,右边的“1"别忘了乘以6,分数线有两层含义,去掉分数线时,要添上括号。
(2)先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分母化为整数。
原方程化为 一x=x十l 去分母,得 2(10—5x)一4x=90x+6 去括号,得 20一l0x一4x=90x+6 移项,得 一l0x一4x一90x=6—20 合并同类项,得 一104x=一14 系数化为1,得 x=
点拨:“将分母化为整数”与“去分母”的区别。本题去分母之前,也可以先将方程右边的约分后再去分母。4.解方程。(1)|5x一2|=3(2)||=1 分析:(1)把5x一2看作一个数a,那么方程可看作|a|=3,根据绝对值的意义得a=3或a=一3(2)把看作一个数,或把||化成||
解:(1)根据绝对值的意义,原方程化为: 5x一2=3 或5x一2=一3 解方程 5x一2=3 得 x=l 解方程 5x一2=一3 得 x=-
所以原方程解为:x=1或x=-(2)根据绝对值的意义,原方程可化为 =1或 =-1 解方程=1 得x=一1 解方程=-1 得x=2 所以原方程的解为x=一1或x=2 5.已知,|a一3|+(b十1)2 =o,代数式的值比b一a十m多1,求m的值。
解:因为|a一3|≥0(b+1)2≥0 又|a一3|+(b十1)2 =0 ∴|a一3|=0 且(b+1)2 =0 ∴ a-3=0 b十l=0 即a=3 b=一1 把a=3,b=一1分别代人代数式 , b-a+m 得= ×(一1)一3+m=一3+m 根据题意,得 一(-3十m)=l 去括号 得 +3一m=1 即 一+-m=l ∴-十l=1 ∴-=0 ∴ m=0 6.m为何值时,关于x的方程4x一2m=3x+1的解是x=2x一 3m的2倍。
解:关于;的方程4x一2m=3x+1,得x=2m+1 解关于x的方程 x=2x一3m 得x=3m ∵根据题意,得 2m+l=2×3m 解之,得 m=
三、小结
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要注意选择合理的解方程步骤,解方程的方法、步骤可以灵活多样,但基本思路都是把“复杂”转化为“简单”,把“新”转化为“旧”,求出解后,要自觉反思求解过程和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四.作业
1.教科书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能以一元一次方程为工具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借助图表整体把握和分析题意,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找等量关系,恰当地转化和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难点:寻找等量关系,间接设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二、新授
例1.为了准备小勇6年后上大学的学费5000元,他的父母现在就参加了教育储蓄,下面有两种储蓄方式。
(1)直接存一个6年期,年利率是2.88%;
(2)先存一个3年期的,3年后将本利和自动转存一个3年期。3年期的年利率是2.7%。
你认为哪种储蓄方式开始存人的本金比较少? 分析:要解决“哪种储蓄方式开始存入的本金较少”,只要分别求出这两种储蓄方式开始存人多少元,然后再比较。
设开始存入x元。.
如果按照 如果按照
三、巩固练习
1.爸爸为小明存了一个3年期的教育储蓄(3年期的年利率为2.7%),3年后能取5405元,他开始存入了多少元? 2.一收割机收割一块麦田,上午收了麦田的25%,下午收割了剩下麦田的20%,结果还剩6公顷麦田未收割,这块麦田一共有多少公顷? 3.儿子今年13岁,父亲今年40岁,父亲的年龄可能是儿子年龄的 4倍吗?
四、小结
第一章 整式的乘除
1.同底数幂的乘法 2.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3.同底数幂的除法 4.整式的乘法 5.平方差公式 6.完全平方公式 7.整流器式的除法
第二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3.平行线的性质 4.用尺规作角
第三章
三角形
1.认识三角形 2.图形的全等
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4.用尺规作三角形
5.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第四章
变量之间的关系
1.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2.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3.用图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第五章
生活中的轴对称
1.轴对称现象
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3.简单轴对称图形 4.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
第六章
频率与概率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入学了,学生总体情况如下:七年级(1)(5)班学生:78人,通过入学考试发现,学生的数学成绩参差不齐,总体上看,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在学生的数学知识上看,小学学过的四则混合运算,相应的较为简单的应用题,对图形、图形的面积、体积,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上有了初步的认识,无论是代数的知识,图形的知识都有待于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这就是初中的内容,本学期将要学习有关代数的初步知识,对图形的进一步认识;在数学的思维上,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的转变期,这期间,结合教学,让学生适当思考部分有利于思维的题,无疑是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在学习习惯上,部分小学的不良习惯要得到纠正,良好的习惯要得到巩固,如独立思考,认真进行总结,及时改正作业,超前学习等,都应得到强化;通过前面几天的观察,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是很感兴趣的,尽管成绩较差,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数学严重丧失信心,因此要给这部分学生树信心,鼓干劲;对于小学升入初中,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刚开始起点宜低,讲解宜慢,使学生迅速适应初中生活,同时,对于学习新教材,学生仍然感到有一定的困难,对于我自己,也有一个研究新教材,新标准,扩充教材的过程,对于我仍然是一个挑战。
二、教材分析:
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生活中熟悉的图形展开研究,包括图形的形状、构成、性质、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图形的截面,图形的方向视图等。这部分从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入手,使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在展开与折叠等数学活动过程中,认识常见几何体及点、线、面的一些性质;再通过展开与折叠、切截,从不同方向看等活动,在平面图形与几何体的转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最后,由立体图形转向平面图形,在丰富的活动中使学生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的简单性质。
展开与折叠、切截,从不同方向看,是认识到事物的重要手段,在学习过程中,要亲自去展开与折叠、切截,亲自去观察、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从而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第二章 有理数及其运算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概念及其加减法、乘除法、和乘方运算,以及使用计算器作简单的有理数运算。这部分内容在设计上是从实际问题情境与已有的小学数学知识基础着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新的有理数的一些概念,探索有理数的数量关系及其规律。在方法上采用了由具体特殊的现象发现一般规律,使学生初步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思想方法,初步学会表示数量关系的一些数学工具以及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同时适当控制练习和习题的难度,引人计算器,避免不必要的烦琐的计算。这部分的内容不仅是为下一部分内容“整式的加减”的学习作好一个铺垫,而且是整个初中数学“数与代数”内容中关于“数”的学习的重要基础,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内容,可以说这部分内容是整个初中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是本学期教学内容的一个重点。第三章 整式及其加减
列代数式,单项式及其有关概念,多项式及其有关概念,去括号法则,整式的加减,合并同类项,求代数式的值。重点:去括号,合并同类项。难点:对单项式系数,次数,多项式次数的理解与应用。整式是简单代数式的一种形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整式表示有关的量,体现了变量与常量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对数的理解。本章中列代数式,去括号及合并同类项是后面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求代数式的值在中考命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第四章 基本平面图形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图形的初步认识,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立体图形入手,使学生队物体形状的认识由模糊、感性的上升到抽象的数学图形,学会画简单的立体图形,通过立体图形的展开图介绍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从而引人组成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最基本的图形——点和线的介绍,进而以此为基础介绍角、相交线、平行线的有关概念与性质以及平行线的识别方法,并介绍这些知识的一些初步应用。
这部分内容在设计上是以学生在小学所学的“空间与图形”知识为基础,通过大量丰富的立体、平面图形,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实践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感受,探索图形中存在的简单关系,初步体验一些变换的思想,初步学会数学说理。在这部分的内容编排上,以体——面——线——点为序,从学生周围的、熟悉的各种物体入手,直观认识立体图形,然后通过视图与展开图,进一步加以认识,再转到对各种平面图形的认识,对基本图形——点和线的认识,最后认识角、相交线及平行线。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会分析、在操作中体验变换。这部分内容也是本学期教学内容的又一个重点。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概念,解方程和运用解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丰富的实例,从中寻找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一次方程。利用天平直观地归纳等式的性质,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归纳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建立方程模型,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总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第五章 数据的收集与表示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数据的收集、数据的表示、可能还是确定。前两部分是属于统计范畴的内容,后一部分属于概率范畴的内容,整个内容围绕着真实的数据展开教学。这部分内容在设计上是以大量丰富的实际生活例子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操作与合作探索活动学会数据的收集与表示的简单方法,并用来处理贴近学生生活的一些问题,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这部分内容的引入是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可以帮助人们对大量的数据作出合理的推断与预测的一种新的研究工具——统计与概率。
三、明确本期教学目标: 本期教材知识内容为“丰富的图形世界”、“有理数及其运算”、“整式及其加减”、“基本平面图形”、“一元一次方程”、“数据的收集与处理”。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通过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数和代数式,掌握必要的有理数和代数式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能运用有理数,代数式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有理数的代数式来进行描述;学生在经历物体和图形的初步认识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识图与作图技能,认识最基本的图形――点和线,进而认识角、相交线和平行线,掌握与此相关的基本推理技能;学生通过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做出判断并进行交流活动的全过程,体会数据的作用,掌握基本的数据处理技能,形成对统计的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会能对具体情境中较大的数字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能用有理数、代数式刻划事物间的相互关系。②学生通过在探索图形(点、线、角、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图形的变换以及平面图形与几何体的相互转换(三视图、展开图)等到活动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在合理的推证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③学生能在数据的收集与表示中,学会收集、选择、处理数学信息,做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并能用实例进行检验,从而增加可信度或否定。④学会能结合生活实际的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⑤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对比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并学会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⑥学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学习,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3、情感与态度目标:①学生通过初步认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乐于接触生活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愿意参与数学话题的研讨,从中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用数学的意识。②学会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勇于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克服困难并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③学生通过学习,体验到数学中的有理数、代数式和几何图形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这些数学知识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从而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④初步认识到数学活动是一个充满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可以获得数学猜想的探索过程,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创造性,感受证明的必要性、证明过程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⑤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学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能虚心听取、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从而学会在交流中提高自己,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⑥通过阅读学习,了解我国数学家在数学上的杰出贡献,从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上述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它们是相互联系的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情感与态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否则它们的实现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把教学六认真做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相应的数学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调查,数学建模,野外测量,七巧板游戏,课件演示。使学生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4、挖掘数学特长生,发展这部分学生的特长,使其冒尖。
5、开展分层教学实验,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知识,使人人能学到有用的知识,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获得成功感,使优生更优,差生逐渐赶上。
6、用哲理的高度,站在系统的高度,思如泉涌的精神状态,八方联系,浑然一体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得松。成绩好,发展学生的素质。
五、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第二周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
第三―――七周 第三章:整式及其加减
第八―――十周 期中考试
第十―周
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
第十――十三周 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
第十四-十六周 第六章:生活中的数据及其整理
第十七周
总复习、期末考试
羊凤小学刘周贤
一、指导思想
为了顺利完成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落实《数学新课
程标准》的改革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进行解释与应用,使学
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强化基本计算能力和归纳的能力。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思
维。同时提高知识应用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
二、班情分析
本班本学期共46人,其中男23人(食学生16人,通学生7人),女生23人(食学生
15人,通学生8人)。通过上学期的教学,学生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
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的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
了发展与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部分学生
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学生课外自主拓展知识的能力几乎没有,很少有学生具有课外阅读相
关数学书籍的习惯,没有形成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不能自行拓展与加深自己的知识面;
通过教育与训练培养,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待每次作业并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
上能专心致志的进行学习与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和进一步的发展,课堂整体表
现较为活跃,积极开动脑筋,乐于合作学习和善于分享交流在学习中的发现与体会,喜欢动
手实践。本学期将继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身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努力实现基础性与现代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体现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操作运算,扩展思路。
三、教学内容
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本章主要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
本章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实际应用。
本章难点:列一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主要学习二元一次议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
用。
本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
本章难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八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本章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简单应用。
本章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简单应用。
本章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题。
第九章:多边形:本章主要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等内容。
本章重点:三角形有关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性质与应用。
本章难点:正确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能作图,及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与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究。
第十章:轴对称图形是通过观察与操作,让学生感知确认最为简单的变换——轴对称中
隐含着的数学不变量关系,同时辅以数学说理,给学生一定的理性训练与图形
变换的思想。
本章重点:轴对称中隐含着的数学不变量关系,同时辅以数学说理
本章难点:数学说理。
第十一章:机会的均等和不等。简要地介绍了统计数据分析问题时所采用的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抽样调查方法。
本章重点:使学生学会统计数据、分析处理数据,合理使用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这三
个有代表性的数值,较为正确地描述所得到的众多数据。
本章难点:让学生通过实例体会随机事件存在的内在规律。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方程(组)的解等基本概念,了解方程的基本变形及其在解方程(组)中的作用。会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并经历和体会解方程中转化的过程与思想,了解解方程(组)解法的一般步骤,并能灵活运用。②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外角及其主要线段(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等概念,会画出任意三角形的中线、高线和角平分线,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了解几种特殊三角形与多边形的特征,并能加以简单的识别,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与外角和,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探索、归纳多边形的内角和秘外角和公式。③通过具体实例认识轴对称探索线段、角和圆等图形的轴对称性,了解线段中垂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性质,会画轴对称图形并探索轴对称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的性质,能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其性质和其识别方法。④让学生知道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区别,感受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和现实性,体会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对正确估计总体是十分重要的,会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了解它们各自适用范围,体验随机事件在每一次实验中是否发生是不可预言的,但在大数次反复实验后是有规律的。
2、方法与过程目标:①通过实践与探索,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体会数学建模思想,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历从具体问题中的数量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体会并认识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经历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有关多个未知量的实际问题,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通过探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经历把“二元”转化为“一元”的过程,从而初步体会消元的思想,以及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的化归思想。②体验探索、归纳多边形内角和的过程,学会合情推理的数学思想,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基础上,体验证明的必要性,初步学会说理。通过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和画轴对称图形,探究轴对称的性质,并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③通过实践体验随机事件的随机性和规律性,并学习用分析或实验的方法判断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学习和探究中,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合作意识;通过欣赏丰富多彩的图案,体验数学美,提高审美情趣;在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索中通过体验成功和克服困难的过程,增强解决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通过本期教学,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素质,能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扎实的数学基本功,为今后继续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一批数学尖子,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及格人数较少。形成良好学风,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
五、教学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精选习题,精心备课,做好教案,上好新课。同时仔细批改作业,作好辅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作认真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原因。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制作教学道具,设置教学情境,结合日常生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主动加入课堂学习和讨论,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与规律的总结。
3、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交流和分享发现的快乐。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精心设计探究主题,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实现一
题多解、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
5、开展分层教学模式,成立互助学习小组,以优带良,以优促后。同时狠抓中等生,辅导后进生,实现共同进步。
六、课时安排
6.1从实际问题到方程1课时
6.2解一元一次方程6课时
方程式的简单变形2课时
解一元一次方程4课时
6.3实践与探索3课时
7.1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
7.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7.3实践与探索
8.1认识不等式
8.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不等式的解集
不等式的简单变形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8.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9.1认识三角形
三角形的外角和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9.2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
9.3用正多边形拼地板
10.1生活中的轴对称
10.2轴对称的认识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画图形的对称轴
画轴对称图形
设计轴对称图案
10.3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认识与性质
等腰三角形的识别
11.1可能还是确定
11.2机会的均等与不等
本文是莫怀戚创作的一篇散文,写的是一家人散步这一稀疏平常的小事,但却体现了温馨的亲情。一家三代人散步时出现分歧,最终归于和谐。这个故事塑造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也是对中华传统美德中“孝敬”“慈爱”观念的形象诠释。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升入一个新的学段,情感丰富且面临着一次新的情感转型与定性,所以这篇文章中的浓浓的亲情可以激起学生心中对于亲情的强烈感悟。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不给情感贴标签,提倡自然流露真情。此外,散文语言浅易、平实、优美,七年级的学生可以自主品味语言魅力。同时,学生对于语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把握是有所欠缺的,教师应该适当引导学生抓住行文细节,让学生自觉思考把握人物形象。学生对于本文语言、人物、情感的学习是一个一体三面的立体学习过程。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亲情。
2、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3、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老舍有一部著名话剧《四世同堂》,四代人一起生活。现在医疗不断发展,人的寿命也相对延长了,那同学们的家里是几代同堂呢?那大家族在一起会在饭后有什么共同活动吗?有散步,好的请几个同学分享一下,你们再散步时有没有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
莫怀戚他们一家三代一起散步也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我们一起去文中看一看。
三言两语知文意
活动一:提问式扩充文意
1、师:5分钟快速摸读课文,请学生简单概括文章内容。
生:作者一家人在田野散步,出现分歧,最终和谐解决。
2、师:谁发生了分歧?(从原文中找)
生:奶奶和孙子(三代人)(两对母子)
师:什么样的分歧?
生:走大路与走小路。(pra:6)
师:谁能解决了分歧?
生:父亲(儿子)作者
师:为什么“我”能解决分歧?
生:“pra6母亲老了听儿子的,儿子还小听爸爸的”
师:最终“我”如何解决?
生:因为母亲年纪大了,决定委屈儿子。
师:最终走了那条路呢?
生:小路
师:选择走小路的原因?
生: 母亲改变了主意。
(给大家几分钟时间重新理一理文章思路:除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之外,主要讲一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活动二: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pra3
朗读后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
1、 母亲老了,走不动了为什么还要她出来散步呢?
2、 句子中母亲“熬过了一个严冬”说明什么?
3、 “太迟了,太迟了”反映了什么?
(再读一读,注意重要词汇)
明确:初春景色很美,母亲虽然年老但熬过一个严冬也期待着春天的到来,出去走走有利于唤醒她的活力,所以一家人出门散步。
七嘴八舌话家人
教师:刚才大家说到文中有四个人物,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样呢?首先,看看“我”,同学们说说文中的“我”这个人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
关于“我”:[5分钟]
你认为“我”是怎样一个人? (孝顺,善良的人)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我”孝顺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说:‘走大路。’”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 (板书:“我”:孝顺善良)
关于我的母亲:[4分钟]
文中的奶奶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奶奶善解人意,爱护小辈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母亲很害怕自己给儿子、孙子、媳妇造成麻烦,怕成为他们的拖累,所以宁愿一个人在家)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母亲对我说”母亲很为小辈着想,不愿意为难自己的儿子,更不愿意为了自己而搅了一家人出游的兴致) (板书:母亲:慈爱亲切)
关于儿子和妻子:[5分钟]
教师:文中对妻子、儿子着墨不多,但他们也在尽自己所能维护着家的温馨和谐。那,请同学来说一说你对妻子、儿子的印象又如何呢?
学生小结教师评述: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也非常懂事,在爸爸作出决定后他欣然接受没有一点蛮横无理的态度。
教师:我们再进一步思索,从儿子身上有没有折射出家庭教育因素呢?
(这家人有良好的家风,对孩子疼爱但不溺爱。我们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亲就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儿子看到爸爸孝敬奶奶,长大后他也一定会像爸爸一样孝敬自己的父母,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言教不如身教”,从小到大孩子就是在这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学生小结教师评述:从文中看,妻子很贤良,是位慈爱的妈妈和孝顺的儿媳。对丈夫温顺有理,对婆婆尊敬有加,对儿子关怀倍至。在她身上也渗透了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高尚情操。 (板书:妻子:温柔贤惠) (板书:儿子:聪明乖巧)
教师总结:本文无论写谁,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表达一种永恒的情感:亲情。(板书:亲情)
教师:通过对四个人物的描写,这个“亲情”又渗透了哪些情感? (“我”和母亲之间、妻子和儿子之间--母子情) (“我”和妻子之间--夫妻情) (母亲和儿子之间--祖孙情) 教师:本文就围绕着这三种亲情表达了一个重大主题--(学生回答)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段落在文中是重要的线索段落起着过渡作用,使引文自然。在此处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并且以小组同学讨论的形式展开汇报,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
十年一品温此情(千言万语、一心一意、一呼百应)
活动:
1、 文中还有哪些写亲情的句子?
2、 那些句子可以看出我的责任感?
作业布置:
写写自己和家人相处的一个小片段200字左右,要求情感真挚。
【华师大版七上数学】推荐阅读:
新北师大七上数学教案11-12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学期复习计划01-10
华师大八年级上册数学01-08
北师大八年级数学讲义06-05
北师大高中数学必修三06-18
北师大版数学中考复习06-25
北师大一年级数学测试07-04
北师大1年级数学期末10-11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期中10-17
北师大数学三年级除法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