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评估增值的会计与税务处理(共9篇)
2008-03-04 15:17
众所周知,常见的资产评估增值问题一般有以下三种:第一,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发生资产评估增值;第二,因清产核资而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第三,因企业股份制改造而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本文就上述三种情况分别谈与之相关的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
一 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
(一)会计上的处理
在非货币性资产换入投资(短期投资或长期股权投资)的实际业务中,通常存在涉及补价和不涉及补价的两种情形,《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规定:
1.在不涉及补价的前提下,以非货币性资产换入投资的一方,应当按照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当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2.如果涉及补价,应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①支付补价的,应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补价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投资的入账价值;②收到补价的,应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确认的收益和相关的税费后减去补价后的余额作为换入投资的入帐价值。具体公式如下:
换入投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或者:换入投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 应确认的收益 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补价
其中:应确认的收益=补价-(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补价/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应交的相关税金及教育费附加
对于对外投资发生的评估增值,在会计处理上可能影响相关税费的计算,进而影响到股权投资的入账成本,具体详见下文例1。
(二)税务上的处理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第118号)和其他相关的规定,企业以经营活动的部分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包括股份公司的法人股东以其经营活动的部分非货币性资产向股份公司配购股票,应在投资交易发生时,将其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有关非货币性资产和投资两项经济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应将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或者评估价)超过非货币性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当期所得。
(三)举例分析
【例1】甲企业2004年9月1日以现金20万元和一台设备投资于乙企业,该设备的账面净值为260万元(原值300万元),经评估确认为400万元(不含税价格)换取乙企业普通股300万股(每股面值1元)。为说明简便,不考虑其他费用和除增值税以外的其他税金。
[分析与处理 ]
1.会计处理:在办理股权转让手续后,应当先判定该项交易是否属于非货币性交易,通常情况下的判定标准为:支付的货币性资产占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或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支付的货币性资产之和)的比例低于25%(含25%),则视为非货币性交易。本题中20÷420×100%=4.76%<25%,所以属于非货币性交易。因为甲企业的设备评估价格高于原值,故应缴纳增值税400×4%÷2=8万元;换入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20 260 8=288万元。
据此应作会计分录如下:
借:固定资产清理 2600000
累计折旧 400000
贷:固定资产 3000000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 2880000
贷:银行存款 200000
固定资产清理 26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80000
2.税务处理:此项业务对于甲企业来说,虽然在会计处理上没有体现收益,但是在税法上,甲企业是销售了一项固定资产的同时又进行了长期投资。所以应按规定缴纳相关的流转税和所得税。(由于本题其他税费不考虑,所以只涉及增值税和所得税)
增值税方面:按照税法规定,转让自用应税固定资产应按4%的征收率减半计算缴纳增值税,同时进项税额不允许抵扣。前面已经计算出应当缴纳增值税80000元。所得税方面:
虽然会计帐户上没有将转让设备的收入计入收入,但是,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甲企业应当按照销售设备的收益申报纳税,应确定的设备转让所得为400-260=140万元,《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第118号)中规定:上述资产转让所得如数额较大,在一个纳税确认实现缴纳企业所得税确有困难的,报经税务机关批准,可作为递延所得,在投资交易发生当期及随后不超过5个纳税内平均摊转到各的应纳税所得中。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甲企业按照税法规定确定了转让收益,其长期投资虽然会计上按照288万元入账,但是取得股票的计税成本应为420万元(设备的评估价格400万元加上支付的补价20万元)。而乙企业接受投资而取得的设备可按照评估价格加税金408万元入账,并在所得税税前计提相应的折旧。
二 因清产核资而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
(一)会计上的处理对于因清产核资而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问题,应根据现行的会计制度和财政部关于《清产核资试点企业有关会计处理规定》([1993]财会字第80号)文件进行会计处理。即企业主要固定资产价值重估后,经过验收核实,应相应调整固定资产帐面价值。固定资产重估后如为增值,按增值金额,借记“固定资产”科目,按固定资产净值的增加额,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清产核资评估增值)”科目,按其差额,贷记“累计折旧”科目。企业在清产核资过程中增加的资本公积,在按清产核资的政策规定冲减各项资产损失后,如果存在余额,转入实收资本,借记“资本公积”科目,贷记“实收资本”科目。就此可以看出,因清产核资而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除了计入“资本公积”外,在会计上是不确认收益的。
(二)税务上的处理
1. 在所得税方面,对清产核资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税务的处理和会计上是基本一致的。
《关于企业资产评估增值有关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7]77号文件规定,纳税人按照国务院的统一规定,进行清产核资时发生的固定资产评估净增值,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城镇集体企业单位清产核资若干税收财务处理规定的通知》(国税发[1998]55号)文件规定:对城镇集体企业在全国统一组织的清产核资中,其固定资产价值重估后增值的部分不计征所得税,并可提取相应的折旧在税前扣除。
2.在房产税、印花税方面,对清产核资发生的固定资产评估增值的部分均要按规定缴纳房产税和印花税。
(三)举例分析
【例2】A企业于2005按照法定程序清查企业资产,涉及一项原值为1000万元的办公楼,折旧年限20年,已使用10年,经过评估增值300万元。为考虑方便,假设残值不计,清产核资过程中未发生其他各项资产损失。该企业不享有任何的税收优惠政策,当地计征房产税规定的房屋余值按照房屋原值的20%计算。
[分析与处理]
1.会计处理:
评估增值时:
借:固定资产 300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清产核资评估增值)3000000
由于假设清产核资过程中未发生其他各项资产损失,所以评估完毕后按规定: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清产核资评估增值)3000000
贷:实收资本 3000000
2.税务处理:
房产税方面:因评估增值的每年需多缴纳房产税300 ×(1-20%)×1.2%=2.88万元
印花税方面:需缴纳印花税300×5‰=1.5万元
三 因股份制改造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
(一)会计上的处理企业因进行股份制改造而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应当根据评估确定的资产价值调整资产账面价值,并可以计提折旧。将按规定评估增值未来应交的所得税计入“递延税款”的贷方,资产评估净增值扣除未来应交所得税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资产评估增值准备”。当企业按照规定在计提折旧、使用或摊销或者按规定的期限结转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时,其应交的所得税借记“递延税款”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企业原计入资本公积的增值准备未实现前不作处理,待到实现后转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入”。
(二)税务上的处理
《关于企业资产评估增值有关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7]77号)文件第四条规定,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应相应调整帐户,所发生的固定资产评估增值可以计提折旧,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其精神就是固定资产评估增值部分应缴纳所得;《关于企业资产评估增值有关所得税处理问题的补充通知》(财税字[1998]50号)文件第二条规定,资产评估增值的资产范围应包括企业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等在内的所有资产。其精神是资产评估净增值部分,不仅仅指固定资产增值部分,还应包括流动资产增值部分都应缴纳所得税。
同时应当注意,股份制改造发生资产评估增值仅适用于内资企业,而对于外商投资企业因改组或与其他企业合并成为股份制企业而进行资产重组的,税法规定其改组过程中发生的重估价值与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计入外商投资企业资产重估当期的损益并计算缴纳所得税。
(三)举例分析
【例3】甲(内资)企业实施股份制改组,固定资产原账面价值1000万元,已提折旧200万元,经评估该固定资产原值1060万元,累计折旧200万元,该固定资产评估增值60万元,尚可使用年限为10年。若原改组企业以评估价值折成股份公司股本,股份公司成立后固定资产采用直线折旧法(假若不考虑净残值率),适用企业所得税率为33%。
[分析与处理]
甲企业改组后的企业固定资产按其评估价值入账并计提折旧,其会计分录如下:
1.根据资产评估报告调整原账面价值
借:固定资产 600000
贷:递延税款 198000
资本公积——资产评估增值准备 402000
2.企业改制成功后对该固定资产增值部分每月计提折旧
借:制造费用等 5000
贷 : 累计折旧 5000
3.企业每年结转递延税款时
借: 递延税款 19800
贷 : 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19800
4.企业结转资本公积准备实现
借:资本公积——资产评估增值准备 402000
根据《通知》的规定, 自2009年1月1日起, 小规模纳税人销售旧货和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 按2%征税, 对收取的货款只能开具普通发票, 不得向税务机关申请代开专用发票;如果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其他物品 (非固定资产) , 按3%征税, 向税务机关申请代开专用发票。《通知》对旧货的定义是指进入二次流通的具有部分使用价值的货物 (含旧汽车、旧摩托车和旧游艇) , 但不包括自己使用过的物品。笔者认为, 《通知》中所说旧货, 应理解为企业从外部购入并准备再出售的旧货物, 无论购入的是旧材料还是旧设备企业均应做存货管理。
例:某小规模纳税人企业从市场收购一批旧电脑 (收购价款4万元) 并对外出售, 取得价款5万元。该企业对所得价款只能开具普通发票, 应纳增值税额=50 000/ (1+3%) ×2%=970.87 (元) 。会计处理为:
借:库存商品40 000
贷:库存现金40 000
借:库存现金50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49 029.13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970.87如果该企业把一台自己使用过的设备 (该设备原值10
万元, 已提折旧6万元) 对外出售, 取得价款3万元, 企业对所得价款也只能开具普通发票, 应纳增值税额=30 000÷ (1+3%) ×2%=582.52 (元) 。会计处理为:
借:固定资产清理40 000
累计折旧60 000
贷:固定资产100 000
借:库存现金30 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30 000
借:固定资产清理582.52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582.52
借:营业外支出10 582.52
贷:固定资产清理10 582.52
如果该企业把一批即将过期的原材料对外出售, 取得价款1万元, 企业对所得价款可以向税务机关申请按3%的税率代开专用发票, 应纳增值税额=10 000÷ (1+3%) ×3%=291.26 (元) 。会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10 000
贷:其他业务收入9 708.74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291.26
二、一般纳税人处理旧资产的会计与税务处理
根据《通知》的规定, 自2009年1月1日起, 一般纳税人销售旧货取得收入按4%的简易办法征税, 只能开具普通发票, 不得开具专用发票;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其他物品 (非固定资产) 取得收入按17%或13%的税率正常征税, 开具专用发票。
例:某一般纳税人企业面向消费者收购一批旧电脑 (收购价款4万元) 并对外出售, 取得价款5万元 (只能开具普通发票, 不得开具专用发票) 。应纳增值税额=50 000÷ (1+4%) ×4%=1 923.07 (元) , 会计处理为:
借:库存商品40 000
贷:库存现金40 000
借:银行存款50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48 076.92
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1 923.08如果该企业是从某废旧物资回收企业收购该批电脑
(取得了对方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发票注明收购金额为4万元) 并对外出售, 取得价款5万元 (只能开具普通发票, 不得开具专用发票) , 其应纳增值税额=50 000÷ (1+4%) ×4%=1 923.07 (元) , 会计处理为:
借:库存商品4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6 800
贷:银行存款46 800
借:银行存款50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48 076.92
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1 923.08如果该企业把一批即将过期的原材料对外出售, 取得
价款1万元, 企业应正常纳税, 对所得价款可以开具专用发票, 应纳增值税=10 000÷ (1+17%) ×17%=1 452.99 (元) 。会计处理为:
借:库存现金10 000
贷:其他业务收入8 547.01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1 452.99根据《通知》的规定, 自2009年1月1日起, 一般纳税
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 应综合考虑企业的转型时间、资产的购入时间以及资产的种类等因素进行如下处理:
如果该企业2009年1月1日后才转型, 该资产的购入时间也在2009年1月1日之后, 按17%正常征税 (原增值税条例规定, 如果设备的售价未超过原值可以免税, 现在该规定已取消, 下同) , 对收取价款可以开具专用发票。如北京某公司2010年将一台2009年以后购入的设备 (不包括汽车、摩托车和游艇, 下同) 出售, 收入10万元, 应纳增值税额=100 000÷ (1+17%) ×17%=14 529.92 (元) , 会计处理为:
借:固定资产清理145 299.15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145 299.15
如果该企业2009年1月1日后才转型, 该资产的购入时间在2009年之前, 按4%的简易办法减半征税, 收取价款只能开具普通发票, 不得开具专用发票, 其应纳税额不得用进项税额抵扣, 而应直接计入“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如北京某公司2010年将一台2009年之前购入的设备出售, 收入10万元, 应纳增值税税额=100 000÷ (1+4%) ×4%×50%=1 923.08 (元) , 会计处理为:
借:固定资产清理1 923.08
贷: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1 923.08
如果该企业2009年1月1日前已经转型, 该资产的购入时间在企业转型之后, 也按17%正常征税, 可以开具专用发票。如大连某公司2010年将一台2004年之后购入的设备出售, 收入10万元, 应纳增值税额=100 000÷ (1+17%) ×17%=14 529.92 (元) , 会计处理为:
借:固定资产清理14 529.92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14 529.92
如果该企业2009年1月1日前已经转型, 该资产的购入时间在企业转型之前, 应按4%的简易办法减半征税, 收取价款只能开具普通发票, 不得开具专用发票, 其应纳税额不得用进项税额抵扣, 而应直接计入“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如大连某公司2010年将一台2004年以前购入的设备出售, 收入10万元, 应纳增值税额=100 000÷ (1+4%) ×4%×50%=1 923.08 (元) , 会计处理为:
借:固定资产清理1 923.08
贷: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1 923.08
如果该企业对外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小汽车、摩托车和游艇, 无需考虑该企业何时转型, 以及该汽车、摩托车和游艇的购入时间等因素, 一律按4%的简易办法减半征税, 收取价款只能开具普通发票, 不得开具专用发票, 其应纳税额不得用进项税额抵扣, 而应直接计入“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如某公司2010年将一台自己使用的小汽车出售, 收入10万元, 应纳增值税额=100 000÷ (1+4%) ×4%×50%=1 923.08 (元) , 会计处理为:
借:固定资产清理1 923.08
贷: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1 923.08
【关键词】财务会计;税务会计;差异化
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变化,推动了我国财会制度和税收制度改革工作的开展,在两种制度不断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分离状况。税务会计工作是近年来形成的一种边缘学科,能够有效地将税收算法和会计工作作为一个整体来协调分析税收收入与会计收入之间的差异,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
一、增值税的差异分析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增值税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处理过程中存在很多差异, 主要包括:计量方式的不同、确认时间地点的不同、确认条件的不同存在差异所造成。
1.计量方式不同所造成的差异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增值税收在征收过程中,主要是以商品货物作为主要的征收对象,在每一件商品采购计量过程中,或涉及到抵扣款项和不抵扣款项,都是计量方式的不同,另外,。例如:某企业进口了一批衣服,进购价税收合计为12300元,其中包括了进项税额2091元,销售额60000元,销项税额为8717.9元,因此,该商品的增值纳税额为6626.9而不是2091元,更不是8717.9元,这种计量方式属于财务会计计量方式。税务会计计量方式是对每一笔进行记录,不存在抵扣款项的计量,最后的财务会计以及税务会计计量方式不同,但是不会对相应的核算工作造成影响。其中最根本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计量方式的不同,但是相应的计算结果却存在一定的统一性,验证了会计学存在辩证的关系。
2.采取折扣的方式销售货物
在实际的工作中,纳税人都采取折扣方式销售货物,如果相应的销售额的折扣款项是开在同一张发票上,工作人员就可以按照折扣后的销售额计算相应的增值税;如果折扣额和销售额不在同一张发票上,就不能进行相应的计算。例如:A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其销售货物9000元给B,但是由于两者长期合作,A给予7折优惠,并且给B开了一张发票,然后将销售额和折扣额开在同一张发票上,因此,B在计算增值税时,就能够抵扣此折扣,在此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差异。
3.包装物押金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纳税人在销售货物的同时,将包装物租赁给对方,并且收取一定数量的押金,押金在计算过程中属于财务计算,如果将其分开,就不会进行销项数额征收;但是在规定期限内,对方不能及时的将包装物归还,押金将会被财务会计算入到营业额或者其他收入;但是对于税务会计来说,依旧按照原来的方式进行计算。
二、税收上的差异分析
通常来说,税收上的差异具有一定的永久性以及暂时性;其中,永久性主要指的是:税前利润计算的方式不同,所谓的税前利润主要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收入以及相关费用进行计算,但是,在实际的计算过程中,由于计量方式的不同,在后期就会形成一种不可逆转的差异, 被称之为永久性差异;所谓的暂时性差异指的是在后期能够出现逆转,能够挽回的、或者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消除差异,称之为暂时性差异。文章主要指的是暂时性差异在财务会计以及税务会计中存在的差别。财务会计在计算过程中的账面价值大于税务会计的计算基础,就会形成一定的差异。
三、时间核算差异
在企业发展运行中,获取利益或者发生亏损,在财务会计中会将其当做是当期收益,但是在税务会计中,会对其进行分摊,但是还存在一些相反的情况。例如:某企业年终金融交易资产交易市价是180000元,成本是230000元,該企业账面价值是180000元,但是计算基础是230000元,暂时性差异是50000元,企业在最终利润计算过程中,应该将差异核算带入到其中,然后在进行计算。财务会计计算一般采用的是历史成本核算,并且依据业务的不同也可以进行计算,还可以采用重置成本、现值等进行计算。但是在此处,由于各种原因,务必应该采用历史成本。
四、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差异协调对策分析
1.加强理论研究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积极加强对理论的研究,才能构建完善的会计核算机制。在实际的理论研究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积极加强对核算原则 、核算模式 、核算方法等相关工作理论的研究,还要明确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两者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才能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保证财务工作的合理性。另外,工作人员还应该积极对其研究,找出其中存在的平衡点,能够实现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推动我国市场经济调制改革工作的发展。
2.加强行政手段的参与力度
税务会计主要是服务于国家。因此,在实际的核算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法律性,但是使得财务会计在核算工作中处于一定的被动局面。一方面,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应该加强国家行政手段的力度,在经济体制考虑的同时实现对两者关系的协调,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还要积极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其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明确两者之间的差异,从而能够有效减少两者之间的差异,保证相关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例如:可以定期开展专业知识竞赛、专业知识培训班等,向工作人员传输一些新的思想,才能保证工作质量。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对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增值税的处理差异进行分析势在必行,明确其中的差异,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处理方式,才能保证企业税收的合理性,只有这样才能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巧玲.我国税制与财务会计业务处理的差异分析[J].致富时代(下半月),2009,(11):76-77.
析
2008-10-10 13:40 《中国税务报》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交易性金融资产是指根据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持有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为交易目的所持有的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基金投资、权证投资等和直接
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的核算
某居民企业2008年4月8日购入居民企业——H公司股票8万股,作为交易性投资,每股成交价格18元,其中1元是已宣告但尚未分派的现金股利。同时,支付相关税费等交易性费用10万元。所有款项
以银行存款支付。5月8日收到H公司发放的现金股利。
一、会计处理
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金融资产的股票、债券、基金,以及不作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确认金额,相关的交易费用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取得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金融资产所支付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债券利息,应作为应收款项。
企业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时,按公允价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科目,按交易发生的费用,借“投资收益”科目,按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或股利,借“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科目。
1.购入股票时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136
应收股利8
投资收益10
贷:银行存款154
2.收到现金股利时
借:银行存款8
贷:应收股利8
二、税务处理
1.交易性金融资产购入成本
企业所得税法和实施条例规定,投资资产应按照以下方法确定成本:(1)通过支付现金方式取得的投资资产,以购买价款为成本;(2)通过支付现金以外的方式取得的投资资产,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成本。
2.账务的调整处理按上述例子来说,企业在购买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取得的8万元应收未收股息和10万元的交易性税费应一并计入成本,支付的相关税费等交易性费用不得冲减当期利润。假设2008年企业利润总额为100万元,除交易性金融资产需要作纳税调整以外,无其他纳税调整项目,当年应作如下账务
处理:
(1)计提当期所得税时
借: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2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5
(2)作纳税调整时
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2.5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2.5
本期实际缴纳的所得税=25 2.5=27.5(万元)。
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取得的利息和现金股利的核算
例:假如该企业从H公司购入的8万股股票,在2009年3月份,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20.4万元,2009年5月8日收到现金股利。2009年利润总额为100万元,除现金股利以外,无其他纳税调
整项目,企业应进行以下账务处理和纳税调整。
一、会计处理
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期间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在资产负债日按债券票面利率计算利息时,借“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科目,贷“投资收益”科目。
收到现金股利或债券利息时,借“银行存款”科目,贷“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科目。
1.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20.4
贷:投资收益20.4
2.收到现金股利时
借:银行存款20.4贷:应收股利20.4
二、税务处理
1.计提当期所得税时
借: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2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5
2.作纳税调整时
(1)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处理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按照被投资方作出利润分配决定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利息收入,按照合同约定的债务人应付利息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2)征免税的处理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和实施细则规定,企业取得的利息收入和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应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但企业取得的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不包括连续持有居民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不足12个月取得的投资收益)以及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属于免
税收入。所以,企业当期取得的股权投资收益应作纳税调减处理。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5.1
贷: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5.1
本期实际缴纳的所得税=25-5.1=19.9(万元)。
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计量的核算
例:假如2008年12月31日,该企业从H公司购入的8万股股票,账面价值为136万元,公允价值为128万元。当年利润总额为100万元,除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以外,无其他纳税调整项目,那么该企业应进行以下会计处理和纳税调整。
一、会计处理
资产负债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贷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企业年末应作如下账务处理: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8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8
二、税务处理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第五十六条规定:企业的各项资产,包括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投资资产、存货等,以历史成本为计税基础。而历史成本,是指企业取得该项资产时实际
发生的支出。
企业持有各项资产期间资产增值或者减值,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可以确认损益外,不得
调整该资产的计税基础。因此,该企业年末应作如下账务处理:
1.计提当期所得税时
借: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2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5
2.作纳税调整时
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2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2
本期实际缴纳的所得税=25+2=27(万元)。
交易性金融资产处置的核算
例:假如截至2010年2月28日,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为128万元,公允价为152万元。3月18日,该企业从H公司购入的8万股股票以184万元的价格出售,销货款通过银行存款收讫,当年实现利润总额为100万元,除交易性金融资产出售和2月底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以外,无其他纳
税调整项目,在不考虑税费的情况下,该企业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和纳税调整?
一、会计处理
企业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将处置时的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初始入账金额之间的差额确
认为投资收益,同时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企业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银行存款”等科目,按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成本,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科目,按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贷或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按差额,贷或借“投资收益”科目。同时,将原计入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
价值变动转出,借或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贷或借“投资收益”科目。
1.出售H公司股票时
借:银行存款184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136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6
投资收益32
借:投资收益32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32
二、税务处理
企业所得税法和实施条例规定:企业转让财产的收入应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转让财产收入是指企业
转让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股权、债权等财产取得的收入。
实施条例第七十二条还规定:企业在转让或者处置投资资产时,投资资产的成本,准予扣除。而投资资产应按照以下方法确定成本:通过支付现金方式取得的投资资产,以购买价款为成本;通过
支付现金以外的方式取得的投资资产,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成本。
因此,企业转让股权的计税成本应为购入时支付的全部价款即154万元,财产转让收入应为30万元
(184-154),企业计入当期利润的收入为32万元,应调减当期所得额2万元。
12月份资产负债表日
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6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6
2.资产出售时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0.5
贷: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0.5
3.计提当期所得税时
借: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2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5
一、融资租赁租入固定资产会计与税务处理差异
对于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会计准则规定承租企业应单设“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明细科目进行核算。企业应在租赁期开始日,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加上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可直接归属于租赁项目的手续费、律师费、差旅费、印花税等初始直接费用,作为租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税法规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以租赁合同约定的付款总额和承租人在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为计税基础,租赁合同未约定付款总额的,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承租人在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为计税基础。
可见,税法并未规定计算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而是采用相对简化的处理方式,按照合同约定的付款总额作为计税基础,比会计准则的规定更直观、更简单。
上述差异导致融资租人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大于初始会计成本。另外会计与税法计提固定资产的方法与折旧年限不一致、预计净残值的差异等,都会造成会计与税法每年计提的折旧数额可能不一致。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在租赁开始日,承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其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每期采用实际利率法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按当期应分摊的未确认融资费用金额,借记“财务费用”科目,贷记“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而税法对融资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的计价不考虑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不承认会计确认的未确认融资费用,也不存在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摊销。
二、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纳税调整
会计与税法每年计提的折旧数额不一致,要求企业每年申报所得税时,应调整应纳税所得额。会计上对未确认融资费用,每期摊销时,计入财务费用,税法不允许在税前扣除,每年进行所得税申报时,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例]2007年12月31日,大华公司从乙公司以融资租赁方式租人一套设备。租赁公司购置设备的成本为510000元,公允价值为510000元,租赁期为5年,合同规定每年末支付租金118708元,期满设备归大华公司所有,租赁内含利率为6%。该设备的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税法规定机器设备的折旧年限为10年。假定会计与税法均预计无残值,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
大华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1)2007年12月31日,租赁开始日确定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
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118708×(P/A,6%,5)=500000(元)。
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小于设备的公允价值,因此,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即为500000元。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500000
未确认融资费用
93540
贷: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费
593540
(2)2008年12月31日,支付租金、分摊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采用实际利率发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如表1:
借: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费
118708
贷:银行存款
118708
借:财务费用
30000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30000
借:制造费用
100000
贷:累计折旧
100000
以后支付租金、分摊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的账务处理。同2008年相关账务处理。
(3)2012年12月31日租赁期满时:
借:固定资产
500000
贷: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500000
大华公司相关纳税调整如下:
2007年12月31日,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为500000元,计税基础为593540元,二者之间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为93540元(593540-500000),但所扣除的费用没有差异,在申报企业所得税时,无需调整应纳税所得额。
该设备每年税前扣除折旧额为:593540÷10=59354(元)。
2008年至2012年,该设备每年会计上计提折旧100000元,税前准予扣除折旧额为59354元,企业每年申报企业所得税时,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40646元。2013年至2017年,该设备每年会计上计提折旧额为0,税前准予扣除折旧额为59354元,企业每年申报企业所得税时,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59354元。
会计上对未确认融资费用,每期摊销时,计入财务费用,税法不允许在税前扣除。2008年企业申报所得税时,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30000元。以后在每个支付租金的,均按会计上摊销的未确认融资费用作纳税调整增加。
三、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所得税会计处理
承上例:大华公司每年资产负债表日因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同应予确认的递延所得税情况如表2。
大华公司每年资产负债表日因未确认融资费用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同应予确认的递延所得税情况如表3。
假定华丰公司2007年以后每年会计利润为1000000元,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2007年,应纳税所得额也为1000000元,应交所得税为250000元,所得税会计处理为:
借:所得税费用
2500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2338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50000
递延所得税负债
23385
2008年,应纳税所得额为1070646元(1000000+40646+30000),应交所得税为267661.5元,所得税会计处理为:
借:所得税费用
2500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10161.5
递延所得税负债
75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67661.5
2009年,应纳税所得额为1065324元(1000000+40646-4-24678),应交所得税额为266331元,所得税会计处理为:
借:所得税费用
249941
递延所得税资产
10161.5
递延所得税负债
6228.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66331
以后略。
作者:靳万一?来源:中国税务报?时间:-09-23
案例
甲公司南厂有一块土地与A中学接壤,A中学有一块土地与甲公司接壤。现经土地局行政协调,两家置换土地。两家原有土地是政府行政划拨土地。甲公司南厂原地上办公楼及建筑物账面价值100万元(原值150万元、累计折旧50万元),经评估价值为400万元;A中学原地上房屋建筑物,经评估价值为192万元。置换地价通过土地局结算,即甲公司先将置换的A中学土地价款192万元上交财政账户,A中学也先将置换的甲公司土地价款400多万元上交财政账户,市财政再将甲公司原地上办公楼及建筑物价款400多万元用为补偿返还给甲公司,将A中学原地上建筑物价款192万元作为补偿返还给A中学。甲公司会计询问:甲公司与A中学置换土地,涉及哪些税种?甲公司如何进行会计和税务处理?
解析
这种置换土地方式实质是国家先收回两单位原占用土地,然后分别出让给甲公司和A中学,让甲公司上交财政土地出让金192万元,A中学上交财政土地出让金400万元,市财政再给予甲公司原地上房屋建筑物补偿价款400万元,给予A中学原地上房屋建筑物补偿价款192万元。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收法律法规相关规定,甲公司置换土地应作如下会计与税务处理(单位:万元,下同):
一、置换回土地时:
会计处理:
根据土地局开具的收款收据和支付款凭证作会计分录:
借: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原A中学一块地)?192
贷:银行存款?192
税务处理:
根据土地使用证和《土地使用权转移书据》,缴纳万分之五的印花税960元(192万元×0.5‰)
二、归还国家土地时:
会计处理:
根据市政府下达的收回土地文件和收款凭证作会计分录:
1.地上房屋建筑物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南厂办公楼及建筑物????100
累计折旧?50
贷:固定资产――南厂办公楼及建筑物????150
2.收回地上房屋建筑物补偿价款:
借:银行存款?400
贷:固定资产清理――南厂办公楼及建筑物?400
借:固定资产清理――南厂办公楼及建筑物?300
贷:营业外收入――固定资产清理收入????300
税务处理:
营业税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归还给土地所有者行为营业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77号)的规定,纳税人将土地使用权归还给土地所有者时,只要出具县级(含)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收回土地使用权的正式文件,无论支付征地补偿费的资金来源是否为政府财政资金,该行为均属于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归还给土地所有者的行为,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营业税税目注释(试行稿)〉的通知》(国税发〔1993〕149号)的规定,不征收营业税。即甲公司将土地归还给国家,收回的地上建筑物补偿价款不缴纳营业税。
企业所得税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财政性资金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51号)的规定,企业取得的各类财政性资金,除属于国家投资和资金使用后要求归还本金的以外,均应计入企业当年收入总额。甲公司取得政府土地部门的土地及地上建筑物补偿价款,应计入企业当年收入总额计算企业所得税。
如果甲公司取得政府土地部门的土地及地上建筑物补偿价款,符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70号)第一条的规定,即企业从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及其他部门取得的应计入收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凡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从收入总额中减除:(一)企业能够提供规定资金专项用途的资金拨付文件;(二)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对该资金有专门的资金管理办法或具体管理要求;(三)企业对该资金以及以该资金发生的支出单独进行核算。同时,财税〔2011〕70号文件第二条规定,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八条的规定,上述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资产,其计算的折旧、摊销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即甲公司取得的政府土地部门的土地及地上建筑物补偿价款,可以不计入企业当期收入总额计算企业所得税,但同时返还的土地出让金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资产,其计算的折旧、摊销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如果财政返还价款指明专项用途,即专门用于建造办公楼及土地置换的会计与税务处理建筑物,假定建造办公楼支出500万元,则甲公司的会计处理为:
收到财政返还款时:
借:银行存款?400
贷:专项应付款――建造办公楼专款????400
建造办公楼及建筑物时:
借:在建工程――办公楼及建筑物?100
累计折旧?50
贷:固定资产――南厂办公楼及建筑物????150
借:在建工程――办公楼及建筑物?500
贷:银行存款?500
完工结转固定资产:
借:专项应付款――建造办公楼专款?400
贷:在建工程――办公楼及建筑物?400
借:固定资产――办公楼及建筑物600(其中400万元不能计提折旧)
贷:在建工程――办公楼及建筑物?200
累计折旧????????400
一、案例资料
宏兴副食品商场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主营各类食品的批发和零售,同时兼营餐饮服务业。该商场遵循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按月缴纳增值税。2015年7月份该商场发生如下与增值税进项税额有关的经济业务:(1)7月6日,从江南食品厂购进副食品一批,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发票上注明价款70,000元,增值税11,900元,专用发票当即到主管税务机关认证相符,该批食品已验收入库,货款以银行存款支付。另以现金支付运输费用900元,已取得运输费发票并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了抵扣。(2)7月12日,向农民购进红枣一批,价款25,000元,按规定开具了农副产品专用收购凭证,该批红枣已验收入库。之后将其中的1/4发放给本单位职工作为福利。(3)7月22日,购进送货用卡车一辆,价款60,000元,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已到主管税务机关认证相符,注明的增值税额10,200元。卡车已交运输队使用。(4)7月30日,从当地粮油公司购入面粉一批,价款16,000元,全部用于餐饮。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为2,080元,贷款转账付讫,面粉已验收入库,但月末专用发票尚未去主管税务机关办理认证手续。(5)因管理不善,仓库内的部分库存面粉霉烂,7月31日经盘点,损失面粉价值5,000元(不含税)。要求:(1)根据上述经济业务,为宏兴副食品商场逐笔确定是属于税法规定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还是属于税法规定不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会计上如何处理?(2)计算宏兴副食品商场7月份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合计、不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合计各为多少?
二、具体诠释
对于宏兴副食品商场发生的上述与增值税进项税额有关的经济业务,要逐笔确定是属于税法规定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还是不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就必须首先弄清楚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方式。目前,增值税进项税额主要有两种抵扣方式:其一是凭票抵扣的方式。该方式要求取得法定的扣税凭证,并符合税法抵扣的规定。主要包括从销货方或提供劳务方等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税额,以及实行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取得2010年1月1日以后开具的海关缴款书上注明的增值税税额。其二是计算抵扣的方式。该方式是指没有取得法定扣税凭证,但符合税法抵扣规定通过计算确定的进项税额。具体包括外购运输劳务的进项税额以及外购免税农产品的进项税额。对于运输费用进项税额的抵扣,实际工作中,许多财会人员以为只在购买方,造成了认识上的误区。而运输费用的进项税额是在购买方抵扣还是在销售方抵扣,应该进行分析确定。第一,必须区分运输费用是发生在采购环节还是销售环节;第二,必须看第三方开具的运输费用发票的抬头是购买方还是销售方,若开具的是购买方,费用由购买方支付,则购买方抵扣运输费用的进项税额;若抬头开具的是销售方,费用由销售方支付,则销售方抵扣运输费用的进项税额。在弄清楚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方式之后,还应该看该企业是否将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当即到主管税务机关去办理了认证,运输费用发票是否已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了抵扣。我们在熟练掌握了以上事项后,就可以根据该案例资料为宏兴副食品商场确定哪笔涉税业务是属于税法规定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哪笔涉税业务是属于税法规定不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具体税会处理如下:
对于业务(1):因该商场已将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当即到主管的税务机关认证相符,是凭票抵扣方式;同时该商场将已取得的运输费用发票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了抵扣,是计算抵扣方式。故该笔经济业务属于税法规定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其金额为:11,900+900×11%=11,999 (元)。会计上记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的借方。
对于业务(2):因该商场收购农副产品(红枣)开具了税务机关批准的专用收购凭证,按税法规定,纳税人购进农产品,除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或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外,应按照农副产口专用收购凭证或者销售发票上注明的农产品买价和13%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是计算抵扣方式。故该笔经济业务属于税法规定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其金额为:25,000×1 3%=3,250 (元)。由于该批红枣已验收入库,所以会计上记入了“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的借方。之后,该商场将其中1/4的红枣(农副产品)发放给了本单位职工作为福利,按税法规定,用于非增值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以及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故该笔经济业务1/4部分的增值税属于不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其金额为:25,000×13%×1/4=812.50 (元)。由于原购进入库时税法准予抵扣,会计上已记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的借方,所以这时会计上应反向记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科目的贷方。
对于业务(3):因该商场购进的是一辆送货用卡车,且已交运输队使用,是与该商场经营有关的运输工具,属于现行消费型增值税征税范围中的固定资产,商场已将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了认证相符,是凭票抵扣方式。故该笔经济业务属于税法规定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其金额为10,200元。会计上记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的借方。
对于业务(4):因该商场是在月末购进面粉一批,虽然取得了增值税专用发票,但商场月末尚未将增值税专用发票去主管税务机关办理认证手续,故该笔经济业务属于税法规定暂不准予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其金额为2,080元。会计上可先记入“应交税费——待扣进项税额”科目的借方过渡。待该商场下个月(8月份)将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到主管税务机关认证相符后,方可准予抵扣。这时会计上再从“应交税费——待扣进项税额”科目的贷方转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的借方。
对于业务(5):因该商场月末盘点发现,仓库内的部分库存面粉已霉烂变质,产生价值损失5,000元,系管理不善造成的。税法规定,因管理不善造成被盗、丢失、霉烂变质的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及相关的应税劳务,其增值税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故该笔经济业务属于税法规定不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其金额为:5,000×13%=650(元)。会计上应反向记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科目的贷方。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宏兴副食品商场7月份按税法规定准予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合计为:11,999+3,250+10,200-25,449(元);7月份按税法规定不准予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合计为:812.50+2,080+650-3,542.50(元)。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增值税进项税额不能随意抵扣,作为企业的财会人员必须熟练地掌握我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营改增”的有关规定,弄清楚增值税进项税额的两种抵扣方式,同时还要视企业是否将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了认证手续,运输费用发票是否已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了抵扣。本文的诠释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还得恳望广大企业的财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针对具体的涉及增值税的经济业务,作出具体的分析判定。只有这样,方可正确地进行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确保增值税计算缴纳的准确性,同时作出正确的会计处理。
参考文献
[1]胡爱萍主编.企业纳税实务项目化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8.
一、企业自主开发无形资产的会计和税务处理及税收筹划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以下简称新准则)中无形资产定义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新准则规定,企业内部研发项目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满足一定条件的允许资本化。会计上要求企业对研究开发的支出单独核算,准确归集技术开发费用实际发生额,并准确归属该支出属于研究阶段还是开发阶段,再判断将其费用化还是资本化。
财税[2006]88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规定,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按规定予以税前扣除。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在按规定实行100%扣除基础上,允许再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技术开发费包括新产品设计费,工艺规程制定费,设备调整费,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试制费,技术图书资料费,未纳入国家计划的中间实验费,研究机构人员的工资,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设备的折旧,委托其他单位和个人进行科研试制的费用,与新产品的试制和技术研究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可见,税法没有要求区分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研究开发支出全部为技术开发费,从而造成会计和税法规定的差异。该通知同时规定,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计入成本费用,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不再提取折旧;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允许其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实行加速折旧,具体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会计上确定的固定资产标准单价一般远低于30万元,从而造成会计和税法的差异。研究开发的设备支出,如果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一方面可以一次计入技术开发费税前扣除;另一方面可以随技术开发费的加计扣除再扣除设备支出的50%。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可以增加前期折旧费用,进而增加前期技术开发费及加计扣除额,把税款推迟到后期缴纳,相当于依法从国家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
自主开发无形资产的税收筹划要求企业准确掌握、用好国家对企业自主创新进行研究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另外,因软件开发企业还可以享受流转税类的优惠和其他所得税类的优惠,享受流转税优惠时通常需要对企业的软件产品进行认证,享受所得税类的优惠一般需要对软件企业本身进行资格认证。如果估计企业的技术开发部门能够分离出来认证为软件开发企业,那么需进一步考虑是否将技术开发部门独立出来作为公司的控股子公司。
例1:若公司自主开发一项新技术,研究开发项目人员工资、材料费等费用支出(不含研发设备支出)为200万元,其中研究阶段支出为100万元,开发阶段支出100万元(满足资本化条件)。公司另购入一台单价28万元的设备用于研究开发,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假设无残值。所得税率暂仍按33%计算。则会计上应将100万元费用化计入管理费用,100万元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28万元计入固定资产。假设无形资产使用寿命为10年,采用直线法摊销,不考虑残值,则本期应摊销无形资产100/10=10(万元),应计提折旧28/5=5.6(万元);而税法上允许扣除的当期费用为200×(1+50%)+28×(1+50%)=300+42=342(万元),从而造成本期所得税影响为(342-100-10-5.6)×33%=74.712(万元)。以后年度,若购置的设备和开发的技术不转让,则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的开发支出摊余价值100-10=90(万元)每年纳税调增10万元,资本化计入固定资产的设备支出折余价值28-5.6=22.4(万元) 每年纳税调增5.6万元。
二、外购无形资产的会计和税务处理及税收筹划
新准则规定,外购无形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但是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产生的价差,除按规定可以将一部分资本化以外,其余的应当在信用期间内计入当期损益。依据此规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不一定全部作为无形资产的成本。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第28条规定,纳税人外购无形资产的价值,包括买价和购买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第30条规定,纳税人购买计算机硬件所附带的软件,未单独计价的,应并入计算机硬件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单独计价的软件,应作为无形资产管理。税法上不考虑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产生的价差。
由于会计和税法上对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产生的价差处理不同,进行税收筹划时,企业应权衡正常信用支付与超过正常信用支付的成本与收益,考虑采用何种支付方式。软件购入时,注意区分软件与硬件的使用年限。如果软件的使用年限较短,可以分别签订软件和硬件的购买合同,并体现软件的受益期限,使软件能比硬件更快摊销入成本费用。反之,可以合并签订购买合同。
例2:公司计划外购一项技术,若现在支付价款,价款和相关税费为100万元,若延期一年支付,价款和相关税费为120万元,估计延期支付的价差有10万元可以资本化,无形资产采用直线法摊销,会计和税法规定的摊销年限均为5年。若A公司选择现在支付价款,会计上每年计入当期损益100/5=20(万元),税法上允许扣除的费用每年也为20万元;若A公司选择延期一年的支付方式购入此项新技术。会计上,A公司在第1年应将不能资本化的延期支付价差10万元计入损益,其余110万元计入无形资产;而税法上将实际支付的价款120万元作为此无形资产的价值。会计上每年计入成本费用依次为32万元、22万元、22万元、22万元、22万元,税法上允许扣除的费用每年为120/5=24(万元)
延期支付价款与现在支付价款比,延期支付共计获得抵税收益(24-20)×5×33%=6.6(万元),获得推迟支付100万资金的利益,但多支付20万元价款。企业应在延期支付获得的抵税收益和利息收益与多付价款上进行权衡。
三、无形资产摊销的会计和税务处理及税收筹划
新准则将无形资产区分为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新准则规定企业选择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另外,新准则增加了“预计残值”的概念,无形资产的应摊销金额为其成本扣除预计残值和已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后的金额。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33条规定,无形资产应当采取直线法摊销。受让或投资的无形资产,法律和合同或者企业申请书分别规定有效期限和受益期限的,按法定有效期限与合同或企业申请书规定的受益年限孰短原则摊销;法律没有规定使用年限的,按照合同或者企业申请书受益年限摊销;法律和合同或者企业申请书没有规定使用年限的,或者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摊销期限不得少于10年。
可以看出,会计和税法在摊销与否、摊销方法、残值规定上均有差异。进行无形资产摊销的筹划时,建议在受让无形资产签订合同或协议时,应尽可能体现受益期限,按较短的受益年限进行摊销,尽快将无形资产摊销完毕。
例3:公司若购买一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估计总价值100万元。预计计算机硬件使用年限为5年,软件受益年限为2年,无残值,假设税法规定的摊销年限与会计上一致。如果软件未单独计价,则每年所得税税前扣除费用为100/5=20(万元)。如果软件单独签订合同,价格为50万元,明确受益年限为2年。则第一年所得税税前扣除费用为50/5+50/2=35(万元),第一年所得税影响为(35-20)×33%=4.95(万元),即可以依法推迟交纳所得税。
四、无形资产减值的会计和税务处理及税收筹划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主要在《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予以明确。无形资产减值损失应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无形资产摊销费用应当在未来期间作相应调整,以使该资产在剩余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调整后的资产账面价值(扣除预计净残值)。为了遏制企业利用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来调节利润,同时规定,无形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税法规定,企业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因为属于或有支出,不符合确定性原则,因此不得在所得税税前扣除,应作纳税调整增加处理。因无形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不得转回,而税法不考虑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对无形资产摊销的影响,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以后各年,会计确认的无形资产摊销费用将小于税法允许在所得税前扣除的无形资产摊销费用,因此,每年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若在使用寿命期内处置无形资产,应转销由于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导致的会计与税法的收益差异。
对无形资产减值的税收筹划,建议如果无形资产预期不能或很少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尽量通过转让或报损等方式将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予以转销,而不是计提减值准备,因为计提减值准备税法上不允许税前扣除,而出售无形资产的净损失可以税前扣除。
例4:假设公司2007年1月购入一项专利技术,取得时成本为360万元,估计使用寿命10年,2007年12月31日该技术发生减值,并提取减值准备21.6万元。该无形资产不考虑残值,采用直线法进行摊销,则2007年涉及的税务及会计处理如下:
1.2007年1月购入无形资产时,以实际支付的价款作为入账价值
借:无形资产360
贷:银行存款360
2.2007年摊销无形资产费用时,
借:管理费用36
贷:无形资产36
3.2007年12月31日提取减值准备时
借:营业外支出21.6
贷: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21.6
2007年摊销无形资产费用36万元,2007年末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为302.4万元(360-36-21.6),该项无形资产在2007年合计影响利润57.6万元,税法只允许扣除当年摊销的无形资产费用36万元,因此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21.6万元。
2008年涉及的税务及会计处理如下:由于2007年末计提了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应当在无形资产剩余使用寿命9年内系统地分摊调整后的资产账面价值302.4万元,每年应摊销33.6万元。
借:管理费用33.6
贷:无形资产33.6
2008年摊销无形资产费用33.6万元,2008年末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为268.8万元(302.4-33.6),该项无形资产在2008年影响利润33.6万元,而税法不考虑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对无形资产摊销的影响,允许按无形资产的历史成本扣除无形资产摊销费用36万元,因此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2.4万元。
因无形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不得转回,若公司一直拥有该项专利技术,则在2009~2016年每年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2.4万元。即2008年~2016年9年共计调减应纳税所得额21.6万元,等于2007年末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例5:承例4,假设公司2010年1月将此专利技术转让,取得收入200万元,营业税税率为5%,不考虑其他转让费用及税金和附加。
2007年~2009年会计和税务处理与例4一致。2009年末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为235.2万元(268.8-33.6),摊余价值256.8万元(360-36-33.6×2)。
2010年1月出售时,
借:银行存款 200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21.6
营业外支出 49.2
贷:无形资产 256.8
应交税金——应交营业税14(280×5%)
本文对企业开办费的会计与税务处理予以整理和归纳。
(一)、开办费的概念
开办费(OrganizationcostOrganization expenseorganization costs)是指企业在被批准筹建之日起,到开始生产、经营(包括试生产、试营业)之日止的期间(即筹建期间)发生的费用支出。包括筹建期人员工资、办公费、培训费、差旅费、印刷费、注册登记费以及不计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购建成本的汇兑损益和利息支出。
(二)、筹建期间的界定
对于筹办期,新税法并未明确规定,一般参照《外商投资企业及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进行界定和分析。
1.筹建期起点的界定
开办费的起点为“被批准筹办之日”,实务中一般选择工商营业执照上的成立日期。其中房地产企业另有规定,国税发[1995]153号“关于外商投资企业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征收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专业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的外商投资企业,应以其首次取得房地产开发经营项目之日,确定为税法实施细则第七十四条法规的实际开始生产、经营之日。如其首次取得房地产开发经营项目的日期是在营业执照签发日之前,则应以其营业执照签发之日确定为税法实施细则第七十四条法规的实际开始生产、经营之日,即坚持首次取得房地产开发经营项目之日和营业执照签发之日孰晚原则。
但是新的所得税法实施以后国税发[1995]153号实质上已经被废止,税法中并没有对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的筹建期起点问题作出进一步解释。
2.筹建期终点的确定
开办费的终点为“开始生产、经营(包括试生产、试营业)之日”,一般是指企业取得第一笔主营业务收入(包括试生产、试营业收入)的之日,税法本身对于结束之日的理解却不同,主要有:
提法一:《关于新办企业所得税优惠执行口径的批复》国税函[2003]1239号规定:对新办企业、单位开业之日的执行口径统一为纳税人取得营业执照上标明的设立日期。提法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税收减免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5〕129号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新办企业减免税执行起始时间的生产经营之日是指纳税人取得第一笔收入之日。
提法三:国税总局2010年04月27日回复:“企业自开始生产经营的”,应是指企业的各项资产投入使用开始的,或者对外经营活动开始。
一种可以接受的总结性观点[1]:国税发〔2005〕129号将新办企业生产经营之日重新定义了一次,但不具有溯及力,在没有新的正式文件下发以前,2005年10月1日之后设立企业生产经营之日判定执行标准就应该是纳税人取得第一笔收入之日,而国税函〔2003〕1239号对新办企业生产经营之日的认定依然有效,但只针对2005年10月1日之前成立的企业。至于“国税总局2010年04月27日回复:企业自开始生产经营的”,应是指企业的各项资产投入使用开始的,或者对外经营活动开始。”由于不是正式文件,不能作为执法依据,而且总局的咨询回复与正式下发执行公文不完全一致的情况是有可能发生的,在实务中如果对此不确定,可以咨询当地税务机关。
(三)、开办费的内容
1、开办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筹建人员开支的费用
(1)筹建人员的职工薪酬性质的费用:具体包括筹办人员的工资、奖金等工资性支出,以及应交纳的各种社会保险。在筹建期间发生的如医疗费等福利性费用,如果筹建期较短可据实列支,筹建期较长的,可按工资总额的14%计提职工福利费予以解决。
(2)差旅费:包括筹建期间筹办人员的市内交通费和外埠(bu)差旅费。(3)董事会费和联合委员会费。
b.企业登记、公证的费用:主要包括登记费、验资费、税务登记费、公证费等。c.筹措资本的费用:主要是指筹资支付的手续费以及不计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汇兑损益和利息等。
d.人员培训费: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1)引进设备和技术需要消化吸收,选派一些职工在筹建期间外出进修学习的费用;(2)聘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的劳务费及相关费用费用。
e.企业资产的摊销、报废和毁损。
f.其他费用:(1)筹建期间发生的办公费、广告费、交际应酬费;(2)印花税;(3)经投资人确认由企业负担的进行可行性研究所发生的费用;(4)其他与筹建有关的费用,例如资讯调查费、诉讼费、文件印刷费、通讯费以及庆典礼品费等支出。
2、不列入开办费范围的支出
a.取得各项资产所发生的费用。包括购建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
b.规定应由投资各方负担的费用。如投资各方为筹建企业进行了调查、洽谈发生的差旅费、咨询费、招待费等支出。我国政府还规定,中外合资进行谈判时,要求外商洽谈业务所发生的招待费用不得列作企业开办费,由提出邀请的企业负担。
c.为培训职工而购建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支出不得列作开办费。
d.投资方因投入资本自行筹措款项所支付的利息,不得计入开办费,应由出资方自行负担。
e.以外币现金存入银行而支付的手续费,该费用应由投资者负担。
【小结】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去把握一项费用是否属于开办费:(1)区分费用化支出和资本化支出:费用化支出可以在筹建期间进入当期损益,也就是可以作为开办费核算,但是资本化支出由于其收益期间不局限于筹建期间,所以不可以将其全部作为费用化支出(哪怕是间接性支出)。(2)正确区别筹建期间相关支出的主体,只要公司本身实际发生的相关支出方可作为开办费支出,不能将股东(或者其他投资主体)的投资过程或者其个别性支出作为公司筹建期间的支出。(3)筹建期间的在所得税的税前列示同样需要受相应的比例上限限制(如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2007]第512号)的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因此,企业发生的业务招待费,应当按照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与发生额的60%进行比较,按照孰低原则进行扣除。)。
(四)、开办费的会计处理
(1)企业会计制度的开办费会计处理
《企业会计制度》第五十条规定:“除购建固定资产以外,所有筹建期间所发生的费用,先在长期待摊费用中归集,待企业开始生产经营当月起一次计入开始生产经营当月的损益。如果企业长期待摊的费用项目不能使以后会计期间受益的,应当将尚未摊销的该项目的摊余价值全部转入当期损益。
(2)企业会计准则的开办费会计处理
从2007年1月1日开始,新会计准则体系开始执行。新准则对开办费的会计处理相对于行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而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从《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附录――“会计科目与主要帐务处理”(“财会[2006]18号”)中关于“管理费用”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与主要帐务处理中规定“企业在筹建期间内发生的开办费,包括人员工资、办公费、培训费、差旅费、印刷费、注册登记费以及不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借款费用等在实际发生时,借记本科目(开办费),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开办费的会计处理有以下特点:
①改变了过去将开办费作为资产处理的作法。开办费不再是“长期待摊费用”或“递延资产”,而是在实际发生时直接将其费用化。
②新的资产负债表没有反映“开办费”的项目,也就是说不再披露开办费信息。③明确规定,开办费在“管理费用”会计科目核算。
④统一了开办费的核算范围,即开办费包括筹办人员职工薪酬、办公费、培训费、差旅费、印刷费、注册登记费以及不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借款费用等。
⑤规范了开办费的帐务处理程序,即开办费首先在“管理费用”科目核算,然后计入当期损益,不再按照摊销处理。
实际上来说,很多专业人士认为,执行新准则后的企业已经没有开办费的概念了,不能资本化的支出一律在发生当期直接费用化处理,不能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原先界定的开办期的概念其处理方法实质上已经跟经营期趋于一致,这也是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要求。
(五)、开办费的税务处理
(1)开办费的税务处理的可选择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新税法)从2008年1月1日开始在我国实施。新税法不仅统一了内外资均适用的所得税法、降低了所得税税率,而且在资产处理、税前扣除等与会计核算密切相关的诸多方面有了重大变化与突破。原《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四条规定:企业在筹建期发生的开办费,应当从开始生产、经营月份的次月起,在不短于5年的期限内分期扣除。而新企业所得税税法并没有关于开办费税前扣除的相关规定,我们只能在扣税项目和相关规定上推测开办费的扣除。新《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三条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发生的下列支出作为长期待摊费用,按照规定摊销的,准予扣除: ①已足额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 ②租入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
③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
④其他应当作为长期待摊费用的支出。《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七十条明确规定该项摊销期限不少于三年。
从上述可以看出,长期待摊费用不包括开办费,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六十八条和第六十九条是对《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三条的解释与说明的,从中也没有看出关于开办费税前扣除的任何表述。由此可见,新税法对开办费的税前扣除至少在《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和《企业所得税法》中不再有限制规定。为此,可以认为新税法没有将开办费列为长期待摊费用,是为了和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的处理一致,即企业可以从生产经营当期一次性扣除。新所得税法虽然没有关于开办费税前扣除相关政策的表述,但并不表明对开办费没有税前扣除限制。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税务事项衔接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98号,二○○九年二月二十七日)明确,新税法中开办费未明确列作长期待摊费用,企业可以在开始经营之日的当年一次性扣除,也可以按照新税法有关长期待摊费用的处理规定处理,但一经选定,不得改变。也就是说,新税法下企业开办费既可以一次性扣除也可以分期摊销。当然,企业在新税法实施以前未摊销完的开办费,也可以根据上述规定处理。即如果企业以前将开办费列入长期待摊费用的,未摊销的部分可以一次摊入2008年的费用中,也可以根据企业需要选择按照新税法有关长期待摊费用的处理规定处理。
但要注意,《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七十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三条第四项所称其他应当作为长期待摊费用的支出,自支出发生月份的次月起,分期摊销,摊销年限不得低于3年。(开办费的规定:如果采用分期摊销则应不低于5年摊销,请注意二者之间的对比。)
【小结】因为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开办费一次性进入当期损益,在管理费用中核算,而不在长期待摊费用中核算。新企业所得税法没有明确要求开办费作为长期待摊费用进行摊销,可以选择按照与会计准则一致的处理方法,使得会计和税法在开办费的处理问题上可以没有所得税暂时性差异,也可以按照新税法有关长期待摊费用的处理规定处理,但一经选定,不得改变。此外,由于可选择性问题的存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通过两种不同方式的选择进行税收筹划。
(2)筹建期间所得税的处理 ① 筹办期是否作为计算损益的
国税函〔2010〕79号《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第七条 中明确规定:企业自开始生产经营的,为开始计算企业损益的。企业从事生产经营之前进行筹办活动期间发生筹办费用支出,不得计算为当期的亏损,应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税务事项衔接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98号)第九条规定执行。因此,筹办期不作为计算损益的。举例来说,如果公司2011年至2012属于筹建期,2013年1月开始正式生产并取得收入但是未盈利,计算亏损可抵扣年限应该从2013年开始,而非从2011年开始起算。②筹办期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调整事项
按照筹办期和生产经营期的跨期不同需要区别对待。
a.纯筹建的纳税调整。由于纯筹建一般不存在收入,因此会计上必然因支出开办费而发生亏损,但税收上规定支出开办费不得计算为当期亏损(国税函〔2010〕79号)。这样,在纯筹建纳税申报时,必须在企业账面亏损的基础上进行纳税调增,使调整后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以下简称应税所得额或所得额)为0。
b.纯生产经营涉及开办费的纳税调整。在纯生产经营,按规定对筹建期间的开办费进行摊销,即“进行税前扣除”时,由于此时原开办费已计入筹建期间损益。这样不论是一次性摊销或者是分期摊销,当年会计利润总额中都不反映税收上的摊销额,因此纳税申报时应按摊销的开办费调减应税所得,直至税收上将可扣除的开办费全部摊销完毕为止。
c.在既有开办费支出,又在后期开始生产经营活动的,应比照以上会计处理时的方法,按照当年支出开办费与当年应摊销开办费的差额确定调增或调减。当年成立、当年投产经营的企业,除存在因特殊需要分期摊销开办费的情况外,无须因开办费作纳税调整。如果在筹办期被核定所得税税种而且要申报企业所得税,如何才能保证筹办期开办费造成的亏损不计入亏损?
这个问题也讨论了很多,不赘述: 如采用企业会计制度,开办费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开始经营之日起不低于3年摊销,相关申报表填写,新办企业筹办期由开办费造成的亏损不计入亏损在申报上最主要是要注意申报表“应纳税所得额”应该为0,计入长期待摊费用的,利润表全部为零,对应所得税零申报;如果采用会计准则,开办费计入管理费用,开始经营之日一次性计入损,采用准则计入管理费用的,利润表为负数,申报表应纳税所得额为负数,此时调增应税税所得额(类似虚拟进项)保证为0,待开始经营汇缴时以管理费用归集的开办费一次性调减!
(3)筹办期的业务招待费、广告及业务宣传费如何进行税前扣除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三条、四十四条: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0.5%。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
业务招待费需要按照营业收入比例进行限额扣除,但是由于筹建期未取得营业收入,且不能递延到以后扣除,故无法计算可扣除限额。因此,企业筹建期间发生的业务招待费性质的支出不允许税前列支。具体可以参见国家税务总局纳税服务司2011年09月26日的答复。
“问:筹建期间发生的业务招待费性质的支出,如何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答: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税务事项衔接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98号)关于开(筹)办费规定,新税法中开(筹)办费未明确列作长期待摊费用,企业可以在开始经营之日的当年一次性扣除,也可以按照新税法有关长期待摊费用的处理规定处理,但一经选定,不得改变。企业在新税法实施以前未摊销完的开办费,也可根据上述规定处理。开办费不包括业务招待费、广告和业务宣传费,在筹建期间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按《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关于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的相关规定税前扣除。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函79号)规定,企业自开始生产经营的,为开始计算企业损益的。税法规定业务招待费的税前扣除应为开始生产经营并取得销售(营业)收入,据此,企业筹建期间发生的业务招待费性质的支出不允许税前扣除。”
但是,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若干税务处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15号),二○一二年四月二十四日》第五项“关于筹办期业务招待费等费用税前扣除问题”规定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与筹办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可按实际发生额的60%计入企业筹办费,并按有关规定在税前扣除;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可按实际发生额计入企业筹办费,并按有关规定在税前扣除。
【资产评估增值的会计与税务处理】推荐阅读:
(转帖)资产转让与股权转让的税务处理09-15
金融资产会计处理12-19
新准则下企业资产盘盈、盘亏的会计处理方法01-10
2007年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财务会计学》真题及答案07-22
无形资产资产评估报告-专利资产评估报告06-18
资产评估报告书的作用06-05
委托资产评估需要提供的资料07-25
《资产评估—机器设备》评估总结07-24
境外资产评估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