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和选择教学资源

2024-12-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开发和选择教学资源(精选8篇)

开发和选择教学资源 篇1

收到了两个offer。两个公司的待遇差不多,工作地点都在北京。腾讯是在北京的研发分部,汤姆逊是在北京成立了两年的研发中心。我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个是我想去外企-汤姆逊刚好吻合;第二是汤姆逊是要做测试的,我对测试的前途不是很知道,所以有些犹豫。想问问各位高手,在汤姆逊做测试和在腾讯做搜索引擎的研发哪个更适于长期的发展啊?ps,如果我想做技术之后转技术和管理结合的产品经理之类的岗位,又该怎么选?虽然自己也不太懂啊~现在很迷茫

又怕去了腾讯丢掉了英语,又怕做了测试学不到技术

开发和选择教学资源 篇2

廉政文化有三个方面,一是指使执政者形成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要求和文化动力;二是指从业人员恪守廉洁自律、奉公守法的职业文化;三是指营造廉洁奉公的良好社会风气,用正能量文化充实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

实践证明,廉政文化对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具有很好的作用,具体来讲,廉政文化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舆论导向作用。廉政文化以我国的“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等国家重要的思想作为指导,规范我国官员从政的种种行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能够心系祖国、心系人民,积极为民服务,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希望广大群众也能够积极参与进来,监督官员的从政行为。

2)行为规范作用。廉政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人的思想道德和行动产生影响,廉政文化运用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形式对官员和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教育,促使他们能够分清对与错、真与假、美与丑,养成辨别是非的能力。

3)鼓舞激励作用。廉政文化传播的是一种清正廉明的思想观念,不断鼓励人们学习优良的思想文化,学习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优秀人物精神和党的国家方针政策,宣传国家反腐败的最新成果,提高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和反腐败意识,促使人们积极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4)社会监督作用。廉政文化能潜移默化的提高人民群众的廉政监督意识,通过媒体播报腐败等现象而引导人们自觉的去关注官员的从政行为。

二、廉政漫画的艺术特点分析

廉政漫画主要有四个独特的艺术特点:

1、独特的表现技法

通过对现实生活的了解,把生活中违法乱纪的种种现象、为人民群众服务做好事的典型人物、以及国家弘扬正能量的思想方针政策等,通过夸张、写实等表现手法,创作成一幅幅廉政漫画,形象的展现在人们眼前,以此来传播正能量、鞭挞腐恶丑。正是由于廉政漫画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和廉政漫画者的喜爱和追捧,才会出现一幅幅优秀的漫画作品。

中国画里有六种技法,漫画里同样也有六种技法,即:写实、比喻、夸张、点睛、假象、象征。漫画创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事物阐述自己的看法,常会通过描写另外一种相近的事物,通过对这一事物进行描写,以此来阐述其他事情蕴含的道理。

2、鲜明的人物角色

廉政漫画中的角色主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人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政府贪官;企业贪腐的领导干部;情妇、小三;组织帮派、团团伙伙等。

3、生动的表情特征

廉政漫画中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有不同的面部表情,通常有以下几种:恐惧、后悔、喜悦。

创作者在绘画过程中根据不同人物的心理特点绘制出不同的面部表情,搭配不同的色彩,形象的表现了腐败官员贪财、恋色、不为民办事的丑恶嘴脸,一幅幅廉政漫画通过主人公的面部表情就可以鲜明的看见他的内心真实想法,具有鲜明、直观的艺术特点。

三、大学生廉政漫画创作的潜能开发和路径选择

大学生是将来社会的建设者,学校的主体,现在市场化对人才的需求,一方面能够改变设计专业的学科局限与应用局限;另一方面,创造充分的条件使其能够与当今高校特别是综合院校美术教育的常规专业相结合,相互兼容,互取优势。如此从理论上看是能够培养出既有创造性特征,又具备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化人才。这种学科深入兼容,与传统的单方面强调人才培养的专业化,这种极力强调学科和专业兼容的做法可谓是此项研究的创新与不同之处。大学生以廉政为题材,用漫画的形式去表现现在社会存在的正面能量和警示事件。以达到宣传廉政思想的目的。1)以绘画功底为基础,增强漫画的趣味性,使漫画更加吸引人。2)找到漫画的特点,并结合其它绘画表现方法,使画面传递的内容更容易理解。3)对廉政漫画的价值开发和题材的创作,给漫画一个新的创新点和突破点。

在全校上下学习和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之际,我院党总支组织师生开展“绘廉政漫画,传改革能量”活动。组建了学生廉政漫画创作组,配备了教师指导团队。在创作中,党总支反复带领学生学习党中央关于反腐倡廉的有关文件,指导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努力将艺术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学生创作的作品简洁明快,诙谐幽默,传递了社会正能量,对党员干部有强大的教育和警示作用,也增强了广大群众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自信。在当前中纪委定在全国征集廉政漫画活动中,学院代表学校选送了100幅作品报省纪委参评。在选报作品时,省高教纪工委、省纪委对我校选报作品数量之多,质量之高给予高度赞扬。

四、总结

通过创作廉政漫画和举办廉政漫画比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廉政教育的内容,强化大学生廉政意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觉抗腐拒变的能力。通过在各地举办画展,有力的宣传廉政文化,可以调动全体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全体公民一起参与廉政文化建设,起到监督抵制的作用。

通过老师与学生的合作,共同研究创作廉政漫画。廉政与漫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它可以抨击社会丑恶现象,发挥廉政文化的监督功能,跟国家施行反腐倡廉、廉洁奉公的价值取向一致。漫画以其幽默诙谐的独特艺术形式深受人们喜爱,它凝聚了人类艺术的精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今天,漫画正以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教育感染力成为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良好载体,对培养大学生的廉洁意识和爱国热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丰子恺.丰子恺漫画精品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31-52.

[2]寿永年.反四风廉政漫画[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1.13-15.

[3]李忠清、杨小民.旧世百态—漫画时政[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3.10-12.

开发和选择教学资源 篇3

一、 一节关于发型的习作课

一天,我在清脆的上课铃声中走进课堂,孩子们却惊奇地发现,他们亲爱的老师变了发型!顿时,孩子们炸了锅!有的捂着小嘴直笑,有的干脆惊讶地叫出了声,全然忘记了这是上课!

接下来,一节别开生面的关于发型的作文课开始了!首先,我顺应着学生的心理需求,让他们尽情地表达对老师新发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并且与老师旧发型作比较,分别给两种发型打分。学生深深地被课堂内容所吸引,他们各抒己见。

[课堂回望]

生:我认为可以给朱老师以前的发型打90分,因为那个发型配上朱老师脸型,非常好看,现在的发型也可以打90分,因为它让朱老师变得更可爱。

师:新发型的第一印象是可爱,这位女同学很会鉴别美,觉得发型和人的脸型是紧密相连的,说得很有道理。其他同学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我觉得老师原来的发型比较好看,和蔼,有亲和力,可以打98分。这个发型相比之下更年轻,更有时代气息,但是不太贴合朱老师。

师:“贴合”,换个词,不太恰当。

生:(挠挠头):适合!

师:她说适合的才是最美的。她觉得这个发型和我的职业不太相符,没关系,怎么想就怎么说,咱们就得说真话,我要对这位女同学说,我很赞同你的观点。

师:(出示明星照片)但是朱老师还想说说,我变发型也是慎重考虑的。我上网了解了,今年这种发型可是国际最流行的,时尚、前沿,而且,朱老师的发型是综合了这两位大明星的发型设计出来的。这么时尚的发型,她说不好,理由是和我的职业不相符,你们认可吗?

生:我认为朱老师原来的发型看上去非常和蔼可亲,而且非常朴实。现在的朱老师看上去有点追潮流追时尚,和现在街上的年轻人差不多。

师:我有一点点伤心,你觉得我今年有多大?

生:(脸涨得通红)老师,您也不老,只是……

平等、融洽的师生对话进行当中,学生在整体观察老师的新发型,概括地说着老师新发型给自己的第一印象,并且充分表达着对美的认识。接下来,我则是将观察引向细处:老师的新发型到底是什么样的?新的要求与挑战继续点燃着学生。当学生纷纷从发型的颜色、层次、质感、长短等不同方面描述之后,我又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选择最具特色的一个方面说具体。

[课堂回望]

有的说:“朱老师的头发像前两位同学说的分三层。第一层是在脸的两侧,很短;第二层相对来说比较浓比较密;最下面的一层便稀疏了。灯光照在头顶上,显得很光亮,像天使一样。”有的说:“我觉得朱老师的头发最有特色的是层次和光泽。层次像前面同学说的三层,发梢的末层很平,整个发型给人的感觉是半圆型,灯光照在朱老师的头顶上,是一个圆形,就像太阳一样放射光芒。”还有一位学生提出:“老师,看上去,你的头发在外面那一层看起来真的很顺滑。我可以摸一摸吗?”

到此,学生已经慢慢尝试着怎样细致观察、描述人物的发型。最后,我又引导学生描述熟悉的人的发型,或者为喜欢的人设计新的发型。把学生的视线从课堂引向日常生活,从老师引向生活中的自己熟悉的、喜欢的人,从观察引向设计创造;于是,孩子们纷纷描述其他老师的、喜爱的球星的、妈妈的、同学们的发型。平时司空见惯的发型在他们的笔下变得细致、活泼了起来。

[课堂回望]

生:当英语林老师第一次走进我们班的时候,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叫了一声,不为别的,只因为林老师的发型。她梳着马尾辫,卷发像爱因斯坦那样。转头时候,卷发上好像有无数快乐的小精灵在蹦蹦跳跳,让人大饱眼福。

师:活泼,写出了老师的性格。看来发型确实像你们所说的,和职业,年龄,性格都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同学们不仅有发现美的眼睛,而且有描述美的妙笔。有没有同学写的是自己家人的发型呢?

生:我的妈妈留着齐肩的发型。她的头发非常有层次感,是棕色的,经过漂染的头发是金黄色的。妈妈的刘海向右边梳,向里卷起,有的时候穿上一套职业装和她的发型配起来,显得十分端庄。

师:其他同学能想象出她妈妈的形象吗?细心的女儿这样爱自己的妈妈,把美丽的职业妈妈的形象带给了我们,真好!

师:你写的是咱们班同学的发型吗?略去他的名字,大家都来猜猜是谁。

生:他的头发象鸭舌帽似地扣在头上。他的头发短而浓,根根差不多立着,比较有“海拔”。最令我们惊叹的是他的鸭舌帽发型和眉毛向上挑,好似点火的火箭,指向苍穹,奇特的发型也很配他的才能。

师:大家都猜出来了,目光都向一个地方看,他是?

生:(齐声地)查雨辰

学生们在观察,描绘发型的过程中,思考,感悟,想象,倾吐,还欣赏几则关于美的名言,升华了对美的认识,受到美的熏陶,享受了审美的乐趣。

学生非常喜欢这节课的内容,一直兴致勃勃,情绪高涨。当堂完成的习作片断也明显活泼、生动,充满情感。出席江苏省名校名师小学语文观摩活动的诸多专家和老师们也听了这节课,给这堂习作指导课以较高的评价和热情的鼓励。扬州市教研员,特级教师陈萍在评课时这样说道:“请问在座听课的各位老师,你们有谁在上小学时摸过自己老师的头发?可是,今天朱老师的学生却很幸福,他们自始至终都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观察、思考、倾吐……我很敬佩朱老师的人文素养、专业精神以及她的教育智慧。朱萍就是语文!”

二、 成功课例带来的思考

剖析这节课,我想它的成功之处很大程度上讲在于它的共同话题的选择、确定,我们的习作课话题的开发应该站在儿童的角度,从现实生活出发:

1. 新鲜

这节课,师生刚开始聊的是老师刚刚换的新发型,后来举一反三,描写其他人的发型。以发型作为习作的内容,对于孩子来说是新鲜的。新鲜的事物是具有吸引力的。教师选择了看似很平常的,学生也容易司空见惯的人的发型作为习作课的共同话题,这是选材上的突破。而这一突破是立足生活实践,且符合儿童习作的心理规律。

儿童习作的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之一就是好奇心。这节关于发型的习作指导课,为了保持学生的新鲜感、好奇心,老师选择了不预告。可以想象,全班四十多位孩子的小心眼里的种种猜测:朱老师的作文课总是很有趣的,新鲜的,这次又会带领我们学什么呢?太让人期待了……这是课前保留着的新鲜。

上课那天,预备铃响起,学生个个正襟危坐,听课老师和领导也提前入场。可是,讲台上怎么空空的,不见上课的老师呢?个别胆大的学生耳语:“老师怎么迟到了?”更多的同学是瞪大了眼睛看着教室的前方。猜测之间,正式的上课铃清脆响起。我踏着铃声走进教室。立刻,孩子们毫不掩饰地骚动起来。因为,他们实在太意外了:老师的头发怎么一夜之间变了呢?

[课堂回望]

师:(改变了发型,微笑着走上讲台)今天上课,怎么同学们的表情跟以往不一样?看,那几个同学还忍不住窃窃私语,我还听到女同学的惊叫声了。是什么让你们惊讶呢?

生:因为朱老师原先的头发是长而且是卷的,今天朱老师走进来头发变短了而且直了。

师:老师头发变了,让你们惊讶,我还听到她和同学悄悄说到底要开课了,老师换了个新发型,还有的同学眼睛瞪得特别大,什么让你们惊讶呀?

生:(大声地):我看到您的头发有三层,每层都不一样,竟然是里面层次长外面层次短,所以很吃惊!

从课堂刚开始的实录,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孩子刚一上课就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所吸引,不由自主地投入其中。这力量来源于教师独特的眼光,来源于儿童的视角,来源于新鲜的习作话题。

2. 尊重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小学生具有鲜明的向师性。小学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一举一动都很可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议论。但凡当过老师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一句不经意的话往往给一个孩子长时间或一辈子的激励;一个很平常的抚摸却掀起孩子内心感激的波澜;一件衣服的更换能吸引孩子们的热情的视线;一次新发型的尝试更能吸引全班孩子的议论纷纷,并且兴致勃勃,相互转告,甚至家庭、邻里……而这些关于老师的种种吸引和议论,往往藏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滔滔不绝的谈论常常隐藏在课间十分钟里,家庭晚餐时。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老师是权威的,是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被孩子们品头论足的。关于老师,常常伴着神秘。

儿童习作首先必须拥有与习作有关的材料。没有内容,一切都无从谈起。那么,习作的内容从哪里来?我认为是人的意识,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客观现实为儿童习作提供原料,但是原料不会自动地变为文章,必须经过主体的吸取和加工。因此,我们的习作资源开发要深入到孩子的神秘世界里,这样会打开另一扇窗。

要打开这扇窗,必须从儿童的心理出发,而不是凭教师自己想当然。记得一位数学教师几天前刚换了个新发型,孩子们一致觉得不太好看,可是有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在数学课上表达,只有个别活跃的孩子悄悄趁数学教师转身板书时相互传递眼神,表达自己的观点。于是,一时间,课间的主要话题就是数学老师的新发型,谈得是兴致盎然,不知疲倦。此后,我又想起自己第一次由直发变成卷发的趣事。那天,改变了形象后的我,刚踏进教室,孩子们便像是炸了锅,尖叫的,拍桌子的,大笑着说我头发像鸡窝的,比比皆是。一时间,课堂处于失控状态,并且持续十分钟左右,我无法上课。因为,孩子的声音早已淹没了我……

就这样,一节以老师发型的习作指导课的想法诞生了。它,源于对学生的了解和尊重,源于对学生内心世界的探求。

3. 亲密

儿童对他所知觉的许多事物是无所谓的,只有那些与儿童的需要有直接或者间接联系的事物,才能使儿童产生情感。只有那些被儿童情感体验过的事物,才有可能成为习作。有些孩子通过直觉捕捉了不少与习作有关的原材料,但他们对这些原材料并没有什么激情,没有经过他的情感体验,就算写出文章来,也不会有真情实感,不会感人。

在我执教的这节关于发型的习作课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始终是亲密自然的。还记得当时,课堂上一位男孩子有些腼腆但还是满怀好奇地轻轻抚摸着老师的头发,并且非常兴奋地告诉全班同学:“老师的头发真顺滑!”下课后,还有孩子拉着我的手问:“老师,你的头发真好看!你用什么洗发水的?我想让我妈妈也用用。”此时,我倍觉自己是幸福而享受的。因为,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分明在告诉我,他们喜欢我这位老师,他们觉得写作文很快乐。

在《聊聊发型》一课中,同学们集中观察了老师的发型,巧妙地受到了细致观察方法的点拨后,再想开去,描写生活中其他人的发型。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虽然平时并没有非常有意识地去观察别人的发型,但是,在老师自然地引导下,他们情感的大门被开启,纷纷描写、交流,享受习作的快乐!

在这节课中,不仅师生关系亲密,从学生当堂写出的文章,我们也可感受到亲密的母女情,亲密的同学情。我们的习作教学一旦顺应了学生的心理,激发了学生积极的情感,习作园地就一定可以开出绚丽的花朵。从这样的认识出发,平日,我总是追求每次上课都能让学生们惊喜,让学生们觉得作文就在身边,就在自己与老师、同学与爸爸妈妈等的交往中。课堂上兴致勃勃地想说、想写,课后,在日记、周记中又涌现出一篇篇关于这一话题的,这一类话题以至于拓宽到更广领域的文章。

从成功地开发“聊聊发型”的教学经历,我深深感到,只要教师真正站在儿童的立场,牢牢扎根现实生活,课堂上让更多儿童有话可说、想说,乐于说的习作话题就会诞生。长此以往,作文和作文课就能逐步变成孩子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一种需要和乐事。

单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篇4

单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英语教学中单词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单词教学更具情景性和意义性,文章在教授gloves,socks,hat,scarf四个新授词汇时,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的`一些探索和实践.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意义生成.

作 者:谢晴 作者单位:宁波市惠贞书院,浙江,宁波,315010刊 名: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ONICS & INFORMATION TECHNOLOGY年,卷(期):7(3)分类号:H314.1关键词:单词教学 方法 运用

历史教学的教材资源开发和利用 篇5

摘要:教科书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所有教学资源的核心部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潜心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合理设计教学,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将会起到很大作用。

关键词: 教材资源

课堂教学

教学实效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与发展,课堂教学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就历史学科而言,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其教学资源的丰富性,表现得尤为突出,翔实的文字史料、生动形象图片资料、再现历史的视频、音频资料、直观的实物资源等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眼花缭乱,异彩纷呈,增强了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方面,起到很大作用。但笔者认为,在众多的教学资源中,教科书依然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所有教学资源的核心部分。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在编写上,除课本正文外,还补充了许多史料、图片、动脑筋、活动探究等等相关内容,丰富了教材内容,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潜心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合理设计教学,这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将会起到很大作用。笔者总结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方法,愿与各位同行相互切磋探讨。

一、课前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获得知识、扩大视野、丰富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的动力。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兴趣是第一要素。有了兴趣,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开启思维的大门,让才能闪出光辉。新版历史教

材在结构和体例上发生了很大变化,每一课之前都有导言部分,其内容有的是文字描述,有的是图文结合,新颖、生动,其主旨是对每一课教学内容的简要概括和引导。在设计课前导入时如能合理利用导言部分,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大有裨益的。例如,在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时,教材导言部分,一幅“斐迪南大公遇刺”图生动直观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一段故事性的文字叙述,悬念迭生,更增加了学生的兴趣,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不禁急切地想知道,为什么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会遇刺?塞尔维亚和奥匈帝国有什么样的矛盾?而这件事又为什么会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等等这一系列问题,成为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点,将为本课的有效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对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课本资料,补充延伸,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思想品质 首先,开启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分析能力是历史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精要的基础知识,还要重视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思维方式、思维品质的养成。新教材在正文之外,还设计编排了许多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的楷体小字资料。这些补充的相关史料,一方面能充实说明正文大字的内容观点,或补充新的知识点,有时其内容,在数量上也超过了大字内容,一般不作要求;另一方面,课本中补充的大量史料,为教师节省了寻找资料的时间,也为教师在教材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提升了更大的空间,教师在教材的运用和处理上,如能合理地利用和挖掘,对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以世界史上册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为例,在讲到电气时代到来一目时,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基础上,采用问题式教学法,设置探究性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思考,提出了以下问题: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什么?电是如何被发现并被应用于生产领域的?这些问题在学生看过课本正文及小字资料后,都能找到相应答案,在此基础之上教

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提出问题:对比第一次工业革命,你能从中发现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什么新的特点吗?两次工业革命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在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经过教师的适时引导,学生会逐渐认识到,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者多是熟练工人,科技含量小,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从一开始,自然科学和工业生产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比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及其产生的巨大影响,从而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科学技术就是巨大的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通过对这段小字资料的挖掘利用,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其次,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目标。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对此,全国知名教育专家肖川也阐述了这样的观点:教学的效率固然是重要的,而更重要的是教学的灵魂。所谓教学的灵魂就是“我们为什么而教”。我们让学生“了解、理解、掌握、会(操作技能)”又究竟是为了什么。只有当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在切实帮助学生成为幸福人生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自由社会的建设者,我们的教育才有了正当的价值追求。这个问题的最高层级就是“我们究竟要为一个怎样的社会培养怎样的人”。由此可见,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而历史学科具有很强的借鉴性,在加强德育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教材的补充文字材料中还包括一些历史文献、名人名言、碑文、报刊中所选取的资料等,这些材料成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样还是在“人类迈入电气时代”这一课时,讲到“发明大王”爱迪生,教材补充了大段爱迪生的生平简介及电灯问世 3 的艰难历程,除此之外,教材中还用非常醒目的黑体字展示了爱迪生的一段名言:“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这些补充资料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极好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深入挖掘和利用,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已的实际,找出爱迪生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从而使学生非常明确地认识到这位家喻户晓的“发明大王”,其巨大的成功更多的是靠勤奋钻研和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

三、课本插图,情境再现;以图说史,以图引思。

新教材中各种图片在教材中约占2/5的篇幅,“左图右史”是学习历史的一个基本方法。大量图示信号的输入,生动直观,对激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积极思维,敏锐地感知历史,形成历史表象和进行情感教育等将产生积极作用。

首先,对于图片资料,教师充分利用其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刺激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例如,在讲到九年级世界史《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时,课本有这样一幅漫画:《垄断资本家控制下的美国参议院》,学生翻看这一课时,还没接触到课本正文内容,图中大腹便便的人物形象就足以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哑然失笑,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以这幅漫画为切入口,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材料思考这幅漫画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自由地讨论并评价,启发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引导学生以图说史,以图思史,用语言重建和再造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理解知识和形成历史概念。

其次,教材中还有各种人物肖像、历史场面等图片,生动而具体地补充了教材的内容,科学地运用好这些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方面的能力大有帮助。例如:世界史上册有两幅关于明治维新的插图,《明治初期的小学课堂》和《东京街头有了电灯》的插图,可以设计以下问题:(1)观察图片,明治初期的小学堂反映了日本哪方面的改革?教师的装束有何变化?黑板上写的是什么?(社会生活,文明开化)(2)东京街头为什么会有电灯?仔细观察,还有些什么变化?(经济方面改革,学习欧美,发展近代化工业)。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使学生能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将学生的具体感知与想象思维紧密结合起来,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

四、活动探究,补充延伸,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新教材中,除了基本知识外,还设置了一些“动脑筋”题和活动探究题。应该说这些思考题和活动探究题是课本知识的延伸,是弹性教学内容,源于教学基础和基本教学方法,又略高于基本的教学内容,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例如,在世界史上册讲到汽车的问世时,课本设计了这样一个动脑筋题:一种观点认为汽车的发明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应该积极发展汽车工业;另一种观点认为汽车的大量使用带来了空气污染等诸多问题,应该停止发展汽车工业,你认他们谁说得对?你认为究竟应当怎么办?此问题的设置,是在学生充分感受到汽车问世给人类带来了巨大便利时设置的,结合现实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矛盾中学会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启发学生积极想办法,出主意,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让“动脑筋”题成为激励学生开拓创新,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园地。

五、课题引领,画龙点睛,扩展标题,提升内涵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的编排,无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按不同的学习主题循序渐进地进行,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不同的单元主题、课题、小标题,对于学生整理基础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是很有帮助的。如世界史上册第六单元的学习主题为――无产阶级的斗争和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在学习小结本单元时,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无产阶级的斗争――英国的宪章运动、巴黎公社;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的表现就是美国的南北战争和俄国、日本的改革,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点有非常清晰的认识,能够对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构建一个完

整的知识网络。同样,在每一课教学中也要充分利用好每一课的标题及小标题,如,世界史上册“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一课,本课第一个小标题是罪恶的“三角贸易”--贩卖黑奴,第二个小标题是“日不落帝国”在印度――殖民掠夺,在小结本课时,引导学生归纳,早期资本主义国家资本积累的主要方式就是黑奴贸易和殖民掠夺,从中可以看到早期资本积累的“血腥性质――残酷、贪婪。通过对课题及小标题的解读,使学生理解本课的学习主题,提升了学生思想内涵。

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建议 篇6

1.开发指导思想

运用原生态理念,坚持“重在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良性发展“的原则,严格保护管理,维护好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性,基本功能和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把湿地公园规划建设成为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消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高品质湿地公园。

2.开发步骤

A.对水系因子,植被因子,道路因子,人类活动因子的生态敏感性进行了研究,规划生态核心区,生态缓冲区,湿地游览区,管理服务区。

B.对现有的农舍采取保留整治,搬迁,改变使用性质等方式进行规划保护农耕本色,因地制宜进行适当的村庄整治,建设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居民。

C.规定河道蓝线及保护绿线,对现有的河堤进行改造,建设体现生态特色的步道。

D.加强公园两侧的绿化工作,建设一批登山步道,供市民登山健身,休闲娱乐。

E.对公园交通,给排水,服务用房等提出规划措施。

3.保障措施

a.制止烧烤等污染空气的活动在景区内进行。

b.做好污水排放处理,以发展观光农业为主,尽可能减少人类活动,燕飞控制面源污染,实行截污沟工程,把污染切断在上游综合治理。

c.公园内不得任意性建设宿舍,餐饮等设施,避免破坏生态环境。

d.增加停车场,并认真研究人流,车流,避免交通拥挤和事故。

e.添置垃圾桶,公园座椅和移动式环保公厕,为游客提供方便。

f.加强对公园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增强业务知识,以便能更好地管理和保护公园。

资料性课程资源“开发点”的选择 篇7

一、认知空白点

尽管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者们在选文时已经注意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 尽量选编与学生生活较近的、为学生所易于理解的文章作为课文, 但因为课文内容所覆盖的时代范围和地域范围广, 涉及的知识点多, 好多内容在学生的知识系统中尚是空白, 自然就成了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涵的障碍。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所写到的“租界”和那段屈辱的民族史, 随着岁月流逝, 在中国大地上早已烟消云散, 对今天的学生来说, 既遥远又陌生。文中的少年周恩来, 正是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讲理的境遇, 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而立下了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 针对学生对“租界”这一事物的历史背景的认知空白, 一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了第七段课文, 感受到在租界内洋人的专横, 看到了中国巡警的帮凶嘴脸, 体会到失去亲人的妇女正义得不到伸张的无奈、屈辱、可怜之后, 点击课件, 播放剪辑的有关当年租界的视频资料, 同时配以如下解说:给你推开百年中国的历史大门, 我们看到的是一条记录中国屈辱的历史之路。一百年前的中国大地, 帝国主义列强横行霸道, 租界地里洋房林立, 随处可以看见洋人耀武扬威的嘴脸。他们住着豪华的洋房, 享受着奢华的生活。然而, 租界的大门却立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同一片土地上, 灯红酒绿的外面是中国人在艰难的生活路道上挣扎, 靠草根和野菜生活, 徘徊在死亡线上……租界形象逼真地呈现于学生的眼前, 使学生与租界、与那段历史的距离一下子拉近, 进而深刻地理解了“但是, 在外国租界里, 谁又敢怎么样呢?”背后所含着的辛酸、无奈、屈辱, 进而深切地体会到当时的“中华不振”, 为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涵作了充分的铺垫。

二、情感丰沛点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 不仅语言美, 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情感, 即使是一些说明文, 也写得趣味盎然, 引人入胜, 隐含着作者的审美情趣。教学中, 激发学生情感的方法很多, 可以借助教者饱含深情的语言、与课文情感基调相谐调的音乐、相关实物的演示、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模拟表演等。《地震中的父与子》记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 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 在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后成功救出包括自己儿子在内的14个小孩的故事, 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 感人至深, 是一篇典型的情感类课文。一教师在引导学生反复品读“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 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是血迹”, 学生心中已经树立了父亲伟大形象之后, 声情并茂道: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5·12汶川大地震后始终萦绕在我脑海的一个形象、一个动作、一段言语。请同学们来看。 (课件音乐起, 陆续出现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 男儿有泪不轻弹, 此刻, 这个痛失女儿的男人用孤独无助的泪水告诉我们, 什么是一个父亲最深的伤痛;又是父亲, 他背着从废墟中挖出的儿子的尸体, 艰难地行进在山路上, 原因只有一个, 要带儿子回家;这个婴儿的妈妈, 用血肉之躯顶住坍塌的天花板, 护佑住这个小生命甜甜的梦, 却只是在临终前留下这样一则手机短信:亲爱的宝贝, 如果你活着, 一定要记住, 我爱你……凄惨的画面, 催人泪下的叙述, 加上资料中的事件刚发生不久, 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学生和在场听课的老师, 有的人甚至潸然泪下, 学生体会到了深沉的父母之爱, 在美好情感的体验中受到人文熏陶。在其后为文中父亲书写内心独白时, 学生有感而发, 写得句句含情, 感人至深作了铺垫, 整节课的教学达到了高潮。

三、意蕴丰富点

什么是意蕴呢?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 比如说作品中渗透的情感、表现出的人生的某种精义及表达出的某种主旨等。课堂上, 引导学生感悟文章意蕴的方法很多, 如讨论交流、品词析句、想象体验等, 但由于学生们的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 加之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不足, 蕴含的意蕴常常成为教学中的难点, 在感悟意蕴的时候, 常有单一、偏颇、肤浅等现象。《九色鹿》情节生动, 语言浅显易懂, 对文中人物的褒贬一目了然, 所揭示的做人要恪守信用的道理也不难领会。一教师在这一课教学的尾声设置了“如果调达再次落水, 救不救他?”的问题情境, 在学生毫无争议地一致认为调达是个不可饶恕的小人, 不用救他后, 先引导学生读西方哲学谚语“人, 一半是天使, 一半是魔鬼”和中外先哲名言“人的身上往往有两种天性, 一种是鼓励我们行善, 而另一种则鼓励我们去作恶。 (法国蒙田)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中国孔子) ”, 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把学生对人通常有的“好人、坏人”的二元判断标准提升到了“人性善恶”的层面, 冲击了学生原有的思维方式, 并朦胧领悟到人人都是一个“善恶结合体”, 进而“异口同声”地表示要再次救落水的调达;接着, 让学生重读耳熟能详的两则经典故事《农夫和蛇》和《东郭先生和狼》, 再次冲击学生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 课堂上对故事、人物所富含的意蕴不再一边倒了, 有的表示不救, 有的表示还救;最后, 相机点拨, 学生的感悟又从“人性复杂”提升到了“拯救灵魂“的高度。学生对这一意蕴丰富点的感悟, 在资料性课程资源的有效引领下被不断激荡、不断拓宽, 从中真切地感受到了“思考, 这是多么美好、诱人而又富有趣味的事”。

四、言语特色点

言语特色属言语形式的范畴, 指的是文本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方面的独到之处。理解言语内容、掌握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两项任务, 但在实际教学中, 却普遍存在着“得意而忘言”的倾向, 即重言语内容的理解, 忽略语言的学习, 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 忽视从读学写。究其原因, 一是受对课程认识水平的局限, 二是没有掌握有效的实施方法。其实, 引导学生领悟语言特色的方法很多, 如品读、批注、仿说、仿写等, 一教师在《麋鹿》一课写麋鹿外形的教学中, 却另辟蹊径, 将图片引进课堂, 先巧妙地给学生一个参照物———驯鹿图, 待学生认定图上的鹿不是糜鹿后, 引导学生认真读书, 从文中找出图上的鹿不是麋鹿的依据。在学生潜心会文后, 发现:“站着的时候, 麋鹿角的各枝尖都指向后方, 而其他鹿的角都指向前方”, 图中这头鹿的角是指向前方的;“麋鹿的尾巴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 图中鹿的尾巴像兔子尾巴一样几乎没有;“麋鹿蹄子宽大, 行动快速敏捷”, 图上鹿的蹄子好像并不是很大;“麋鹿的毛色在夏季是棕红色的, 冬季脱毛后变成棕灰色”, 图上的鹿毛却是灰色的;麋鹿的生活环境是林茂草深的湿地环境, 图中的鹿周围林不茂、草不丰。在学生清楚地说出图上不是麋鹿后, 教师出示一张真正的麋鹿图, 让学生对图讲解麋鹿外形, 学生的解说都能抓住主要特点。整个过程, 借助引进的图片资料, 始终指向课文的言语特色, 先是细读感悟, 后是在运用中内化, 梯度分明, 难度逐步加大, “抓住事物特征写”的方法的渗透如“春风化雨”般无痕。

五、文化承载点

开发和选择教学资源 篇8

现代教学媒体是指利用现代技术’承载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它有两个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一是硬件或现代教学设备,即以存储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多种教学机器;二是软件,又叫教材,即录制了或承载了教学信息的各种录音带、录像带、光盘和软盘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越来越多。由于分类标准不同,媒体有多种分类方法。根据工具的先进程度,教学媒体可分为传统教学媒体(教科书、黑板、粉笔、标本、模型、图表、实物和教具等)和现代教学媒体(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和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根据印刷与否,可以分为印刷媒体和非印刷媒体;根据信息传播过程种信息流动的交互性,可分为单向传播媒体(影视、广播、幻灯、投影等)和双向传播媒体(计算机网络)。

由于教学媒体日益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媒体的分析和选择,已成为教学设计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

依据教学方法的需要选择媒体

教学方法是教学的中介,是教师和学生为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途径和程序,选择教学媒体是要做到与教学方法相协调。媒体与教学方法的协调就是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选择与他们配合的媒体,并使它们协调,以此产生最佳效果。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的是精读课文,有的是阅读课文,有的是记叙文,有的是童话故事……课文的类型各不相同;而在每篇课文中有的课文是讲名人故事的,有的讲名胜古迹,有的讲风景、人物……课文的内容各不相同。就因为这些文章的类型不同,内容不同,所以在选择教学媒体上要与课文相匹配,而每篇课文的教学方法也会不同,因此相应的我们在选择媒体是也要根据教学方法的需要来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运用,达到最佳的效果。

依据学生认知水平选择教学媒体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者由于认知水平的不同,对媒体的相容性也不同。因此选择教学媒体必须考虑他们的年龄特征。托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注意力难以持久的保持,对于谈们可以较多的使用色彩鲜艳的幻灯片和录像,但是每次片数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解释的力求达到精致,尽量避免一些抽象的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得到发展,经验逐步的丰富,注意力持续集中的时间就会延长,为他们选用的教学媒体的种类就可以广泛一些,而媒体的选有的时间也可以适当的延长。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应该选择活泼、生动、鲜亮的动画,以此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加愿意学;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果还是运用那些鲜亮的动画来到课堂上,学生可能觉得幼稚、对此可能会不屑一顾。到了高年级,运用的幻灯片可以适当的增多,可以采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运用到教学媒体中,完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持续的时间也可以相应的增长。

此外,在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时还要注意形式上的美观性和手法上创新性。媒体上的画面构图要清晰匀称、色彩逼真,字体的大小适度排列适当。在使用手法的设计上,要有所创新,防止单纯模仿。不应该单纯的追求情节和画面的美,结果引进不少脱离教学目标的教学外的信息,造成教学上的干扰因素。

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媒体

在选择、运用教学媒体时,首先要做到媒体与内容的统一。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坚持两个出发点

(1)是从教学目标出发

教学目标规定了教师希望学生取得的学习结果,如掌握某个概念、形成某种技能等,为了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媒体。以语文教学为例,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目标一般除了会写会读生字以外,再就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从课文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前者往往采用教师讲解生字的注音、字形、字义等,辅助以板书或造句子,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生字词的读、写情况;后者则以幻灯片或录像资料给学生直观形象的讲解,使学生在情景交融的条件下能够直接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是从所教学科的内容出发

由于各门学科的性质不同,适应的教学媒体会有所区别;同一学科内章节内容的不同,对教学媒体也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在语文学科中讲读那些带有文艺性的记叙文,可以通过能提供某些情景的媒体,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受,以唤起他们对课文中的人物、景象和情节的想象,使之加深理解和体会。

上一篇:如何建立永葆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下一篇:复旦大学校长开学典礼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