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县房地产分析报告(精选7篇)
摘要:通过对长兴县市民的问卷调查,查阅我县历史文化发展状况,和观察近几年旅游文化带动我县经济发展趋势等调查方式,发现长兴县的旅游产业带动,吸纳就业,推动和刺激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已经成为我国县市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对我县经济的推动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长兴县经济和社会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绩,成功打造了“国际花园类城市”城市金奖、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县城、省科普示范县、省生态县等各类名片。但是,随着旅游文化的迅猛发展,流动人口不断增加,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环境问题,交通问题,因开发更多的旅游基地而导致部分市民的居住问题等。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补助,完善交通网,整治环境等措施来更好地发展长兴县旅游文化。
关键词:长兴县;发展;旅游文化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
长兴县概况:长兴县地处中国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位于太湖的西南岸,是浙江省湖州市下辖的三县之一。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地处被誉为“天堂”的苏杭之间,位于因一曲“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而驰名太湖明珠,被誉为 “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东南望县”。
长兴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长兴县建于晋武帝三年,是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的故乡,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长兴是茶文化发祥地之一,茶圣陆羽在长兴写的《茶经》流传至今;长兴县也同时为明朝吴承恩写作《西游记》积累了大量素材;长兴还被元代大画家、大书法家赵孟頫誉为“帝乡佛国”,并留下了手写真迹。
长兴资源广博,物产丰富。据调查得知,我县拥有耕地60万亩,可开发旱地10万亩,林地 90万亩,水面10万亩,是华东地区主要的建材生产基地之一。特产种类多样,有久负盛名的“长兴四宝”:银杏、青梅、栝楼、板栗;有食誉四海的“太湖四珍”:银鱼、白虾、鲚鱼、大闸蟹;更有令人称绝的“品茗三绝”:紫笋茶、紫砂壶、金沙泉。另外,“金钉子”、古银杏、扬子鳄三大自然瑰宝闻名中外。
长兴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迅速。长兴有上规模的经济工业园区多处,重点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和高科技含量工业。长兴经济开发区不断崛起和壮大,形成了以精细化工、机械电子等六大行业为主导的产业群。另外,我县用我们所特有的地形、环境、土地优势,形成了蔬菜、瓜果、苗木等五大主导产业。发达的交通线路也使长兴成为浙、苏、皖的物资“中转站”、三省毗邻地区的贸易中心。
长兴环境和谐,发展日趋向上。长兴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健康文明的社会人文环境。近年来通过全县人民的努力,我县已经成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全国经济百强县、国家卫生县城和浙江省文明县城行列。
泛舟太湖,品味古今,一座山水园林型现代化城市已初展雄姿。长兴,这颗太湖西南岸的璀璨明珠正以她独特的魅力展示着特有的风采。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7月23日,在长兴县雉城镇、泗安镇、水口乡、小浦镇、槐坎乡等有旅游景点的乡镇共分发调查问卷15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129份。
(二)电话调查法
向当地的乡镇府领导询问有关情况,以便更加了解长兴旅游发展状况。
(三)文献法
去长兴县图书馆查阅有关长兴历史文化发展的资料。
(四)观察法
到当地的旅游景点观察人流量,以及观察这些在旅游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调查结果 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后,我们得出以下调查结果。
(一)改革开放重大事件推动发展
通过调查发现,改革开放对长兴的发展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不仅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带动了长兴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播和旅游业的崛起。询问了有关部门人员,得出结论,以下是改革开放中对长兴发展有着极大促进作用的重要事件。1、1979年,设立经济特区;
2、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
3、1984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
4、1986年,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启动;
5、1987年,“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路线提出; 6、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改革目标确立;
7、1993年,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 8、1997年,“十五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9、1999年,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0、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11、2002年,“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2、2004年,推进资本市场发展的“国九条”颁布; 13、2004年,保护私有财产入宪;
14、2005年,农业税条例废止;
15、2005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16、2007年,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二)长兴十大旅游景点
1、陈武帝故宫:南朝陈武帝故宫在长兴县下箬寺。
2、仙山湖:不但湖景优美,还是浙北最大的湿地,也是珍贵天鹅的栖息地。
3、仙山显圣寺:位于长兴西部重镇泗安仙山。
4、顾渚茶文化景区:是我国茶文化的发祥地。
5、扬子鳄自然保护区:是国内第二大扬子鳄自然保护区。
6、十里银杏长廊:为我县三大古生态奇观之一,被誉为“世界银杏的故乡”。
7、金钉子地质公园:长兴三大古生态奇观之一,在地质学界具有无可替代的至高地位。
8、新四军纪念馆: 2001年6 月25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圣寿寺:位于水口乡顾渚风景区内,始建于三国,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10、凤凰狩猎度假:位于煤山镇,总占地2400亩。
(三)长兴——是太湖西岸的古生态之乡
长兴山水相依,风景天成,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
1.太湖:长兴有着34公里的太湖岸线和160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既有魅力的山林相间,又有独特的水乡韵味,也具有乡村田园气息,维持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这里将规划成为面向长江三角洲和海内外市场、太湖沿岸最具魅力的,集多功能为一体的滨湖度假胜地。
2.三大生态奇观:长兴“金钉子”是目前全球最完整的二叠纪/三叠纪界限层型剖面点位;扬子鳄自然繁殖基地拥有全国最大的鳄鱼王,有扬子鳄数百条,是我国仅有的两个扬子鳄栖息地之一;长兴是银杏的故乡,以“原、野、奇、趣”为特色的十里古银杏长廊内银杏遍布,百年以上的银杏就有2700多株。
(四)文化旅游
1、长兴茶文化:长兴是中国茶文化圣地。水口乡顾渚村施茶圣陆羽开辟茶园、研究茶学、修著《茶经》的地方,也是中国第一座皇家贡茶院所在地,这里出产珍贵的唐朝贡茶——紫笋茶,唐朝贡泉——金沙泉,人文景观荟萃。
2、长兴百叶龙:流传了160多年的民间舞龙“百叶龙”以巧妙的设计、精湛的工艺、独具魅力的表演成为民间艺术瑰宝。它从一个美丽的传说变成为一种民间习俗,成为长兴的特色文化,也寄托着古往今来百姓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2008年,长兴“百叶龙”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长兴百叶龙艺术团在巴黎参加了奥运圣火传递活动,为奥运圣火加油。在60周年国庆联欢晚会的表演中,百叶龙是南方龙的唯一代表,因此万众瞩目。
3、狮舞、旱船、马灯、茶艺等民间艺术争奇斗艳。林城狮舞入选了浙江省非遗名录。我县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4、七里亭旧石器遗址入围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以及数以万计的土墩墓、古文化遗址,大量的考古发现,成为全国史学界和考古界关注的热点。我县第三次文化普查走在全省前列。
5、“江南小延安”新四军苏浙军区旧址被命名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6、帝国佛乡: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是长兴下箬寺人,自陈朝开始,长兴香火鼎盛,佛教文化源远流长,目前以泗安仙山显圣寺、水口寿圣寺为代表的古庙宇在长兴及周边地区颇具影响力。因此,长兴被誉为“帝国佛乡”。
(五)招商引资,贸易流动
久负盛名的“长兴三宝”,食誉四海的“太湖四珍”,令人称绝的“品茗三绝”吸引着更多的商人和游客。
(六)四大特色旅游节,吸引更多外来游客
(1)、樱桃节:“四月樱桃百果先”,樱桃红了,心儿飞了。四月,樱桃成熟的时节,在长兴二界岭的小村里,到处弥漫着樱桃的香甜,让人留连忘返
(2)、杨梅节:每年6月都会在雉城镇渚山村举办远近闻名的杨梅节。据悉,这里杨梅种植面积3000多亩,年产杨梅300万斤,是江浙杨梅的主产地之一。这使得游客们不仅能领略到杨梅红满山的美景,还能吃到由自己亲手采摘的杨梅。
(3)、采桃节:每年6月份都会在和平镇城山举办采桃节。那天,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和游客,云集在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城山下,爬上漫山遍野都是桃树的山头,共享采桃的喜悦。
(4)、葡萄节:近日,第四届“江南吐鲁番”长兴葡萄节拉开帷幕。据悉,在此次葡萄节上,有葡萄擂台赛、葡萄书画拍卖、葡萄架下相亲会、葡萄文化摄影等一系列活动,让每一个到场的游客都能更加贴切地了解长兴葡萄的新发展。
(七)乡村风情
1、白岘十番锣鼓 ;
2、泗安旱船;
3、小浦马灯;
4、五色傩舞傩;
5、饮茶;
6、关蚕房门;
7、洪桥龙舟;
8、长兴的百叶龙;
9、长兴开渔节;
10、长兴庙会;
11、长兴滩簧戏;
12、划龙船;
13、龙腾狮舞;
14、桑叶喂羊
四、总结与建议
(一)总结
长兴县实行可持续发展比较合理。
1、首先,长兴电厂,各种机械厂组成的工业区比较集中,对环境有一定的破坏。但是,经过近几年的搬迁政治,空气质量有很大的提高,2、其次,外来人口的增加,给长兴的土地资源和交通增添了很多负担,但是随着劳动力的增加,也为长兴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长兴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预计杭甬、杭宁高铁都将于年内正式建成通车,经德清、湖州、长兴,进入江苏,全长250公里,设计时速360公里。这也为长兴的旅游业发展提供很好的条件。
4、长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深度挖掘,启动了以陈武帝故居为重点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充分展现了地方特色文化,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建议
1、首先,环境的改善带动经济的发展,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才能有更好的条件吸引游客。
2、其次,旅游业的崛起可以增加就业,增设导游,地方管理人员等职位,为人民带来福利。
3、全力建好陈武帝故居,努力建设陈朝文献中心,积极做好“陈霸先文化”的非遗传承,完成历史小说《陈朝演义》纂修工作。
4、保护文化古迹,为长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露生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长兴百叶龙》,2009-05-01 【2】 蔡永进:长兴县地方教育读本
长兴县是浙江省的北大门, 与苏、皖两省接壤, 位于太湖的西南岸, 是浙江省湖州市下辖的三县之一。近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 长兴县经济和社会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绩, 成功打造了“国际花园类城市”城市金奖、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县城、省科普示范县、省生态县等各类名片。
一、长兴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1. 旅游经济稳步增长。
近年来, 长兴旅游在省、市旅游部门的关心指导下, 坚持政府主导、体制创新、特色打造, 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努力使长兴旅游实现“从有到优”的发展。数据显示:2006—2009年, 长兴县接待游客从146万人次上升到624.38万人次, 年均增长62.3%;旅游年收入从8.7亿元上升到44.1亿元, 年均增长71.6%, 2009年旅游收入相当于全县GDP的18%, 景点门票收入从241万元上升到2 032万, 年均增长103%。
2. 旅游资源特色鲜明。
长兴建县历史悠久, 是南北朝时期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的诞生地, 历史上佛教兴盛、名刹众多, 南北朝至唐宋时期共有大小寺院200余座, 被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誉为“帝乡佛国”。茶圣陆羽在长兴写就了中国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明代中叶, 散文大家归有光、小说家吴承恩曾同治长兴, 吴承恩在长兴为写《西游记》积累了大量素材。长兴是革命老区, 有被誉为“江南小延安”的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部旧址群。近年来, 长兴以生态、休闲、度假为主题, 着力建设以探远古生态、品唐代贡茶、访帝乡佛国、赏太湖风光、享农家体验为主要特色的“十大景点”, 构成了长兴独特的旅游景观。
3. 旅游设施日益完善。
长兴县用于旅游景点及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投入近10亿元。金钉子远古世界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扬子鳄村、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城山沟桃源山庄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旅游3A级景区;大唐贡茶院、四座文化名山、朱氏宗祠、仙山湖景区相继建成并对外开放;2009年仙山湖景区又成功创建了国家级湿地公园和省级生态旅游区, 成为湖州市首家省级生态旅游区;陈武帝故宫、西太湖旅游度假区等景点建设顺利推进。一大批景点的建成和成熟, 彻底改变了长兴无景的历史, 为打造长三角生态休闲度假新选区奠定了厚实基础。
4. 乡村旅游异军突起。
借助发展新农村的大好时机, 充分发挥我县交通、区位和自然优势, 因势利导, 长兴乡村旅游发展成效显著, 多次得到国家、省、市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目前, 全县共有农家乐经营户300多家, 初步建成和启动建设的休闲农业观光园20处, 乡村农业旅游固定节庆活动13个, 成功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有效地促进了农副产品的销售和农民增收致富, 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的蓬勃发展。2007年至今长兴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596万人次, 实现经营收入7.28亿元。
5. 旅游管理规范有序。
全县已发展旅行社 (营业部) 12家, 其中三家旅行社年营业额超过千万元, 一家连续五年进入全省五十强。星级饭店8家, 四星级酒店1家, 三星级酒店4家, 二星级酒店3家, 正在申报三星级酒店1家, 接待国内旅游者等各项旅游指标增幅明显, 同比增长均在35%以上。全县旅游从业人员从2006年的1 182人上升到目前的3 818人, 年均增长50.76%。旅游商品生产、销售企业也于近年得到突破性发展。一个以“探远古生态、品唐代贡茶、访帝乡佛国、赏太湖风光、享农家乐趣”为主要内容的长三角生态休闲度假新选区旅游目的地形象日益彰显。
二、长兴县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旅游资源开发有待加强。
长兴虽具有丰富的文物文献资源, 但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以及民间文化资源开发深度还不够, 趣味性、参与性项目的建设起步较晚, 目前还不能全部投入到使用中去, 旅游景点内部配套功能还有待继续完善, 如大唐贡茶院目前需进一步做好深层次开发和设施维护工作, 扬子鳄村因征地与当地村民发生矛盾, 需要建立一个保护区参与式管理、合作管理、协作管理模式。同时, 已开发的景区景点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低、小、散”现象, 只见星星不见月亮, 文化内涵挖掘还不够, 知名度还不高。
2. 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有待强化。
目前全县能够接待旅游团队的二、三星级中档旅游饭店数量还不够多, 吸引中高端消费者的高档商务、会务、休闲度假的度假村或度假酒店还没有, 休闲接待设施明显不足, 各个景区内休闲配套设施也相当缺乏。通往部分景点的交通指示牌还不够健全, 给外来旅游车辆带来了不便。旅游景区停车场、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不够。县城的旅游集散功能不强, 缺乏县城直达景点的旅游公交线路。中心镇旅游宾馆、休闲娱乐和购物场所比较缺乏。
3. 旅游发展机制有待完善。
旅游业是一项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产业, 长兴通过实施目的地营销方式, 已经初步将一些资源整合起来, 但与大部分其他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 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合作与运营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如包括旅游部门和文物保护部门、林业部门等经常因为部门利益关系而相互牵扯, 直接导致旅游产业发展过程牵绊多、步伐缓。同时, 由于旅游起步较晚, 行业整体素质还不高, 普遍存在“小、散、弱”的现象, 缺乏带头示范性企业;与国际国内品牌企业相比, 长兴本土企业经营理念、发展规划、品牌意识较为滞后, 在行业内不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
三、长兴县旅游产业发展的具体战略
1. 理顺旅游产业体制机制。
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进一步坚持和强化旅游核心资源的开发投入政府主导机制建设, 把重要旅游景点和旅游基础项目列入政府基础建设项目, 全力推进。强化乡镇主体意识, 将乡村旅游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结合魅力乡村建设,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规范引导农家乐和现代农业观光园发展, 积极举办各类农业节庆活动, 丰富乡村旅游的内涵;进一步强化部门、乡镇联动, 强化对部门、乡镇年度综合目标责任制中旅游工作的考核, 更好地形成相关部门和旅游部门协同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加速旅游“资源向产品转换”。进一步强化资源整合。既整合产品资源又整合营销资源。坚持市场化、专业化方向, 支持县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引进、合作等方式积极参与或主导旅游产品资源的整合和开发;通过人才引进、培养和规范管理, 强化旅游要素的培育和建设, 积极开展投融资活动, 加强区域合作。进一步强化资金支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性作用, 建立和完善旅游多元化投入机制, 吸引多种资金对旅游业的投入。一是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 尽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吸引外资投向旅游景区 (点) 建设项目、生态环保项目、观光农业项目、休闲度假项目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三是鼓动工商企业投资旅游, 我县旅游发展筹资丰厚的资金。
2. 推进旅游空间发展布局。
“十二五”期间, 在全县范围内逐步形成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有机结合, 空间布局合理的“一中心六区一廊道”的空间发展格局。“一中心”:以县城城区为中心, 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配套要素, 建设旅游集散中心, 将县城打造为旅游服务和集散的中心, 宜游的城市。“六区域”: (1) 顾渚茶文化旅游风景区。以大唐贡茶院为龙头, 建设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区。 (2) 合溪水库古生态旅游区。以十里古银杏长廊、合溪水库、金钉子远古世界景区为重点, 将其打造成为古生态旅游的精品产品。 (3) 仙山湖湿地生态旅游区。以仙山湖景区、中国扬子鳄村、二界岭山乡休闲度假区为主体, 初步形成一个集科普、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带。 (4) 城南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区。以城山、周坞山、城山沟桃源山庄、白茶特色街等为依托,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园和高端休闲度假产品。 (5) 环太湖高端休闲旅游度假区。塑造长兴县太湖旅游度假区的个性特色, 打造与无锡和苏州太湖差异鲜明的太湖休闲度假品牌, 初步形成环太湖旅游度假区雏形, 成为省级旅游度假区。 (6) 经典红色旅游活动体验区。以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旧址群为核心, 争创4A级风景区, 以“江南小延安”为亮点, 初步建成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一廊道”:乡村休闲观光绿色廊道。将顾渚、金钉子、二界岭等各组团串联起来, 形成乡村休闲观光绿色廊道。
3. 开展旅游业主题形象定位与市场开发。
强化旅游市场营销。搭建旅游营销平台, 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发挥各新闻媒介的传播推广功能。同时, 以旅交会为重点, 组团参加浙江省、长三角、国内、国际及周边重点友好城市旅交会, 积极探索展会促销新方法, 增强推广实效。充分调动各旅游企业的积极性, 全面扩大长兴县长三角地区旅游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加大区域合作力度。利用区位交通优势, 巩固并深度开发以上海、江苏、浙东南、皖东南为主的长三角市场。积极培育市场半径500公里范围内的赣、湘、闽、鄂、鲁等新兴市场。组织特色专项旅游活动。大力培育发展独具长兴地方山水特色的各类节庆活动, 如登山节、自行车赛、垂钓节、摄影赛以及采摘、土特产展销等活动, 不断扩大长兴旅游的影响力, 全面提升长兴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快发展旅游网络营销。进一步推进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的结合, 充分利用电子网络载体, 对长兴县旅游市场进行更有效的细分和目标定位。完善旅游形象识别系统。研究、提升和确定旅游主题形象, 建立全县旅游视听识别体系、游客解说系统、形象宣传推广系统, 通过外部加大宣传和内部打造品质, 进一步提升长兴旅游在长三角乃至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摘要:近年来, 位于浙江省北大门的长兴县依托自身优势和生态资源, 旅游经济稳步增长, 旅游资源特色鲜明, 旅游设施日益完善, 乡村旅游异军突起, 旅游管理规范有序。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比如:旅游资源开发还有待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有待强化;旅游发展机制还有待完善。因此, 在“十二五”期间, 长兴县主要从理顺旅游产业机制;推进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开展旅游业主题形象定位与市场开发大力发展本县旅游产业。
关键词:长兴岛综合交通分析
中图分类号:U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5(c)-0000-00
长兴岛经济区是在大连瓦房店长兴岛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长兴岛经济区人口约10万,其中本地人口数量约占总人口数量60%,大多居住在长兴岛本岛。当前,长兴岛经济区处于临港工业驱动下的城市开发建设阶段,已开发建设用地约40km2,建成区主要集中在长兴岛,西中岛正在成为当前开发建设热点,交流岛、骆驼岛、凤鸣岛尚未开发。建成区空间发展呈现产业沿岸线集聚、城市生活沿城八公路集聚发展状态。长兴岛经济区石化、船舶制造为支柱的产业格局初见雏形,恒力化工、浦项制铁、大连船舶重工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长兴岛石化区。
本文通过对长兴岛现状综合交通的调研,分析总结存在的交通问题,为长兴岛交通的未来发展提供调整依据。
一、对外交通分析
长兴岛经济区处于地理空间的边缘,区域交通网络末梢,对外交通走廊“挂”靠于沈大交通运输走廊。铁路方面,长兴岛经济区已建成南疏港铁路,该条铁路线与瓦长铁路、哈大铁路衔接形成往沈阳、大连方向的对外货运通道。对外客运通过瓦房店西站利用哈大客运专线与沈阳、大连市区方向联系,南疏港铁路上的南窑客运站正在建设中。公路方面,公路交通是长兴岛经济区现状主要对外交通方式。往大连中心城区方向主要是利用皮长高速转沈海高速(国家高速),出行时长接近90分钟;往瓦房店方向利用城八线、瓦交线两条普通公路,出行时长约60分钟;往沈阳方向利用城八线或瓦交线转沈海高速;往普兰店方向利用皮长高速和滨海公路。长兴岛平日对外机动车交通量达1.3万pcu/日,出行方向以瓦房店方向为主,占52%,大连中心城区方向占48%。
二、内部交通分析
城市道路方面,长兴岛经济区内部路网体系已初步形成,由南疏港快速路、城八线、景杭路、滨海公路为主构成路网骨架。全区道路总里程约530km,其中长兴岛道路长度约380km,约占经济区路网总长度的72%,长兴岛北部综合区和装备制造产业区两个功能区内部路网已按照原有规划逐步实施,路网实现率分别为75%和54%。但经济区路网体系仍不完善,如:南疏港快速路-皮长高速公路仅设两个出入口,装备制造区难以直接利用,需绕行至综合区。岛间交通由县乡公路组织,滨海公路、瓦交线串连各个岛屿,岛间联系不紧密,其中西中岛与长兴岛线路非直线系数达到2.13,绕行距离较长。
出行特征方面,长兴岛机动化呈现加速发展趋势:随着临港产业投资的不断增多,机动车保有量增长速度加快,2006-2014年期间社会客车、货车保有量年均增长分别为28%和27%。截至2014年8月,长兴岛机动车保有量0.42万辆。在机动车构成中,货车保有量较高,占据绝大比例,约为65%。出行目的较为单一,城市功能尚不完全,出行目的以通勤交通、商务交通为主,休闲、娱乐、滨海及旅游等出行较少。出行距离较长,北部综合服务区、临港装备制造产业区路网实现率较高,但多服务于机动车出行,平均出行距离约12km,大大超过步行和自行车适宜的出行距离300m-500m、2km-5km,因此选择自行车、步行等方式在组团内或组团间的较少。
公共交通方面,长兴岛经济区公交服务水平不高:至2012年,长兴岛经济区共投入65台公交车辆,以及首批50辆出租车投入试运营,公交拥有率达到6.5台/万人。对外长途公交共有4条公交线路,分别为长兴岛、交流岛、西中岛(通水沟)至瓦房店,以及长兴岛至大连市区,日客运量约1000人次。岛间公交共4条公交线路,分别为长兴岛、西中岛(通水沟)至交流岛,每条线路2-3车次/日;长兴岛内部公交线路主要集中在城八线上,公交发车间隔约20分钟,客运量约2400人次/天,占车出行量2%。岛内现状无专用公交场站,仅在长兴岛街道办事处设有1处临时公交场站。
慢行交通方面,现状长兴岛经济区慢行出行比例较低,慢行出行环境尚未被培养。北部综合服务区路网间距250m×200m,路网紧凑,人行道宽度基本大于4.0米,慢行网络基础良好,但指示标志、护栏、安全岛等过街设施尚需完善。临港装备制造产业区路网实现率54%,人行道宽度基本大于2.5m,除城八线设置专用非机动车道外,其他断面多为机非混行,安全性差。
作者:郭华军文章来源:本站原创更新时间:2011-9-29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是国家安全的物质保障,事关改革发展、政治社会稳定的大局。近年来,永兴县把发展壮大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实现了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农业生产概况
永兴县境东部山脉西部丘陵,中部丘陵和盆地相间,势如马鞍,形似桑蚕,溪河呈树枝状,县域总面积1979.4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342个行政村,总人口66.2万人。2010年,全县农业户12.02万户,农业人口42.86万人,实有耕地面积28.05千公顷,其中水田面积22.38千公顷,旱地5.67千公顷,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是0.98亩。永兴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湿,年均气温18.6℃,气温适中,四季分明,年均降雨量1524mm,无霜期达300天。全县水域宽广,拥有便江、永乐江两大水系,共有大小河流149条,青山垅水库属大型水库,蓄水量达1.14亿立方米。
二、粮食生产的现状
(一)主要粮食作物平稳增长
由于中央对农业的高度重视及永兴县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推出,全县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提高。2011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46.22千公顷,预计产量245233吨,分别增长1.52%、1.6%,其中:水稻播种面积38.8千公顷,预计产量214425吨,同比分别增长0.78%、0.8%;玉米播种面积2.38千公顷,产量11298吨,分别增长7.2%、7.3%;豆类播种面积0.99千公顷,产量2102吨,分别增长8.8%、8.85%;薯类播种面积
3.42千公顷,产量15530吨,分别增长2.1%、2.15%。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由2008年35.8千公顷缓慢增长到2011年的38.8千公顷,中稻及一季晚稻播种面积却经历了一个“过山车”式的变化,2008年为4.57千公顷,2009年突增加到6.57千公顷,2010年降为3.47千公顷,2011年为3.59千公顷。
(二)土地流转助推种植大户蓬勃发展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大量转入城市务工,出现少量抛荒田。永兴县在依法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进行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专业代耕代种、集体直接经营、集体转包、大户承包流转、合作制流转模式,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2011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2万亩,促进全县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84.1万亩。修订完善了《永兴县2011年粮食种植大户和粮食生产科技示范户奖励评定办法》,通过大抓示范创建和土地流转,有力带动了一批种粮大户。目前,全县种粮合作社8 家,种粮大户发展到98户。同时,全县粮食复种面积在20亩以上的有614户、50亩以上的有123户、100亩以上的28户、200亩以上的10户,1000亩以上的1户。
(三)主要农资价格总体上涨
据调查,今年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主要农资价格呈上涨趋势。其中复合肥(45%含量)2800-3100元/吨,同比上涨400-650元/吨;尿素2140-2200元/吨,同比上涨190-250元/吨;过磷酸钙500-520元/吨,同比上涨40-100元/吨;钾肥3200-3300元/吨,同比上涨100-200元/吨;农膜13000-14000元/吨,较去年增长了1000元/吨。杂交稻种子28-35元/公斤,同比上涨2-5元/公斤;杂交玉米种子13-14元/公斤,同比上涨1元/公斤左右。
(四)农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2006至2010年,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32152万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28510处,重点对石壁垅水库、工农利水库等45座上型号病险水库进行了整治,对柏永干渠、青资西干渠、柏双干渠等重点渠段共32.6公里进行了硬化;共投入资金2872万元,完成黄泥乡、湘阴渡镇、油市镇等中低产田改造3.85万亩,扩建小型水库7座,修建拦河坝13座,衬砌渠道163.42公里,改善灌溉面积2.85万亩,改善除涝面积1.5万亩。永兴县确定从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为“水利建设年”,全面改善和提高水利基础设施现状和水利工程效益,总体目标是全县2011年水利建设完成投资6亿元,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突破2亿元,完成病
险水库除险加固、便江左干渠改建、青山垅水库永兴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重点工程。
(五)惠民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永兴县按照 “治抛荒、调结构、创高产、树品牌”的粮食生产基本思路,印发了《永兴县2011年粮食生产目标管理考核办法》、《永兴县2011年粮食生产综合治理考核办法》、《关于进一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与各乡镇签订了粮食生产目标管理责任状。在马田、高亭、油市、湘阴渡、黄泥、柏林等乡镇设立县主要领导和县四大家分管、协管及联系农业工作的县级领导联系的6个示范样板点共6200亩,每个示范点都有农业局领导及农技人员参与,示范点乡镇都制定了实施方案。2011年上半年,全县已发放第一批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3575.8万元,第二批农资综合补贴资金788.4万元,早稻良种补贴资金382.8万元,油菜良种补贴资金160.96万元。对种植双季稻单季面积在50亩以上的实行100元/亩奖励,每年奖励资金近50万。2011年,永兴县财政统筹安排预算粮食生产资金600余万元,对乡镇粮食生产任务完成较好的实行重奖,设一等奖1名,奖金2万元;二等奖2名,奖金各1万元;三等奖3名,奖金各5000元。
三、粮食生产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一)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但后劲不足。随着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购机补贴、粮食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但也存在着农民种粮积极性后劲不足。原因,一是务农种粮不如打工、不如种经济作物;二是化肥、农药、燃油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粮食涨价收入被抵消。
(二)农业劳动力短缺
传统的农业种植生产周期长、获益慢,而务工经济收入效益大,见效快,致使有知识,有技术,思维灵活、年富力强的青壮年纷纷进入城市或工厂就业。大中院校毕业生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宁肯到城市打工,也很少愿意回农村从事农业劳动。从事农业种植的大都是老年人,文化程度总体偏低,思想传统、保守,技术水平偏低。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以及自然减员、疾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务农人员逐年减少,劳动力呈现出快速下降趋势,农村用工越来越贵,越来越难找。
(三)产业化程度不高。加工龙头企业力量薄弱,缺乏实力和竞争力,优质稻谷精加工、深加工能力不足,水平总体层次较低,附加值低,最终制约了产品和市场的扩大。
(四)播种面积遭遇瓶颈。据统计,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等省农作物复种指数均在200%以上,土地利用率较高(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或移栽)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100%,≤300%)。目前,永兴县耕地面积28.05千公顷,2011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80.5千公顷,复种指数达到286.99%。排除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用地及农民外出务工等因素,依靠扩大播种面积发展粮食生产的方法举步维艰。
(五)土地流转总量不大。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以规模化为基础,提高集约化水平。但对照全县农业发展要求,土地流转量还不能满足农业经营业主的需求,主要原因:一是一些干部群众对土地经营权流转缺乏必要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疑虑,有的认为目前土地流转时机还未成熟,有的认为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系到农民的根本利益,流转不好怕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二是当前农民的恋土观念还是比较强,对土地流转还保持较犹豫的心态,乃至不愿流转。三是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导致农民不愿意放弃土地。目前农民种田不但不需要上缴任何税费,而且国家给予农民各种补贴,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四是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对农民承包地征用政策比较优越,农民看到了土地的潜在效益,怕土地流转后,影响政策享受。五是经营业主害怕承包经营风险大,不敢大规模经营和开发。
四、今后粮食生产的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稳固的粮食生产基地,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者利益
建设具有区域优势、抗灾能力强、生产基础好的稳产高产粮食生产基地,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坚持走规模种植道路,重点抓好马田、高亭、油市、湘阴渡、黄泥、柏林等6个乡镇示范样板点,创建好双季稻高产创建整建制示范乡镇(鲤鱼塘镇)、晚稻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碧塘乡)。在建立粮食生产基地,确保粮食生产能力时,应重点考虑粮农利益,粮食生产者其他渠道不多,增收难度较大,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容易出现“高产穷农”现象。为此,一是要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落实
好最低收购价政策,实行优质优价;二是要降低粮食生产成本,通过先进农业适用技术的应用,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减少成本,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努力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粮食是特殊的农产品,确保粮食安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支持。一是要增加投入,把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好永兴县政府一系列粮食生产奖励机制,对稳定粮食生产作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给予奖励,从上至下营造粮食生产良好的氛围。二是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广泛开展技术、信息宣传,加大技术扶持和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力度,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
(三)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提高粮食生产单产水平
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提高粮食总产量,只能依赖于单产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单产更大程度上依靠科技的进步与到位。从近年来永兴县粮食发展的实践来看,城市发展、农业内部种植结构调整加快等,给种植粮食的耕地面积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这要求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提高速度必须大于由于耕地面积减少而造成的粮食产量下降速度。为此,要在科学确定粮食生产总量和面积的基础上,注重把粮食生产与调整农业结构结合起来,把粮食生产重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大力推广高效优质稻等,稳步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四)加强社会化服务,大力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
粮食产业化是确保粮食生产持续健康发的有效保障,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首先,要大力发展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起着中枢和领导地位,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转化,销售服务的作用,其生产能力、组织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水平。要积极扶持一批技术含量高、加工能力强的加工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全面提升加工产品的品位和竞争力,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发展订单粮食,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粮食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国家级、省级、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植,促进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提高粮食生产经济效益,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其次,要广泛开展龙头企业与购销企业的对接双赢,合理利用粮食资源,促进粮食产销衔接,降低市场经营风险,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五)依靠已建立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优化服务。县、乡(镇)两级建立的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作为农村土地流转的有形市场,负责本区域土地流转的日常服务工作,开展政策咨询、信息收集及发布项目推介、流转价格评估、合同登记备案、权证变更登记等。村级建立的土地流转服务站,土地流转信息员继续负责宣传贯彻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法规,建好土地流转台账,及时传递和反馈土地流转信息。同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种养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的基础,通过培育壮大他们带动土地流转。
(六)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努力提高现代农业物质装备水平
1.加强农机化建设。以国家实施农机补贴政策为契机,积极向上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大力发展农机作业合作社,服务公司。通过发展农机化,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同时,扎实推进水稻育秧大棚建设,增加育秧总量,扩大机插、抛秧等耕作面积,提高耕作水平。
2.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结合全国水利普查和水利建设的大好时机,积极争取中央、省级扶持资金,增加县级财政投入,重点在水源建设、改造中低产田、节水灌溉和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上加大力度,建设一批控制性水源工程,增强水资源控制能力,完善农业生产条件。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我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省示范小学标准,统一认识,积极响应,将努力争创省级示范小学作为我校现阶段的共同目标。现将自查自评的情况汇报如下:
第一部份 学校名片
凤桥镇中心小学坐落于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南大街,是一所镇级中心完全小学,现辖新篁完全小学、庄史村小2所。凤桥镇中心小学创建于1906年,是一所百年老校。自2000年开始,凤桥镇政府、中心小学积极响应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对农村学校进行布局调整的规定,凤桥镇从一所拥有9所完村小的中心小学撤并调整为今天只有凤桥镇中心小学一所。2003年7月,由于行政区划调整的原因,原新篁镇中心小学及庄史村小并入凤桥镇中心小学,隶属凤桥镇中心小学管理。学校现有规模布局调整是南湖区动作最快的,也是完成调整最好的乡镇。近几年中,凤桥镇中心小学在上级政府的关心下进行了校园扩建。2001年政府投入100多万新建教学楼1459平方米,2004年又投入370万新建教学楼4429平方米,同时学校对校园的整体布局进行了一次重新规划和建设。现在的凤桥镇中心小学校舍整齐,环境优美。
学年,学校有教学班33个,学生1631人,专任教师78人。校园占地面积27600平米,绿化面积9312平米,绿化率占应绿化面的100%,校舍建筑面积11200平米,拥有33间普通教室及多功能室、电脑教室、语音教室、自然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科技教室、舞蹈教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书法教室、电视演播室、校园音响控制室、图书室等11只专用教室,还有28个教师办公室和一批专用功能室如文印室、教工阅览室、会议室、心理咨询室、卫生室、少先队室等。建成了校园闭路电视系统、音响系统、通讯系统及计算机校园网,全校33个班级都配备了简易多媒体设备,拥有计算机182台。整个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先进。
目前学校有小学高级教师49人,占专任教师的62.8%,专任教师大专以上学历61人,占78.2%,学校还拥有省春蚕奖获得者1名,省优秀教师1名,市名校长培养人选1名,市、区级优秀教师5名,市先进德育工作者1名,区学科带头人1名,区优秀班主任2名,“双高课”获奖教师和“教学能手”、“新苗奖”获奖教师等共11名。
几年来,学校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坚持科研兴校,质量立校的管理攻略,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学校先后获得了浙江省校本教研示范学校、浙江省卫生先进单位、浙江省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示范学校、嘉兴市文明单位、嘉兴市校本教研示范学校、嘉兴市教科研基地、嘉兴市新一轮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嘉兴市绿色学校、2003学年、2004学年、2005学年连续三年区办学水平考核优胜单位、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区科技教育先进集体、区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示范学校等多项荣誉。学校党支部也多次被评为区级优秀基层党组织。
第二部份 办学成效与思考
21世纪是强调“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的世纪。教育不再只是发展的手段,教育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和目标,接受教育不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
作为一所普通的城镇小学,有来自兄弟学校你追我赶的生存压力,有人民群众对于办好家门口的现代化学校的迫切要求,也有领导、社会各界对于教育均衡发展的殷切期望,更面临着社会快速发展对学校内在素质的自我挑战。
因此,我们于2003年就提出了“教孩子六年,为孩子六十年”的办学理念,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学校的校训。我们对学校各个领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探索,重视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下的校园文化,积极实施科学管理、创新发展策略,以人为本、专业发展策略,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策略,全面发展、特色鲜明策略,形成了科学、民主、团结、务实的管理文化,构建了以“问题挂牌”为特色的校本教研文化,营造了以“快乐德育”为目标的教育文化,开展了以“传承民间艺术”为主题的特色项目文化。整个校园建设以文化熏陶人,以文化培育人,几年来,我们在镇党委政府和南湖区教育文化体育局的正确领导和关心下,在社会各界和家长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顺应民心所向和时代潮流,结合传统优势和创新理念,练好内功,提升内涵,我们在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老师的同时,也培养了充满创新潜力和生命活力的学生。
一、团结务实的领导作风,科学民主的管理理念
我校有一个非常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他们做到分工不分家,在其位、谋其政、司其职,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施政能力,管理工作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三位校长在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勤勉踏实,敢创敢为。他们平时注重学习和政治理论修养,并积极参加高学历进修,目前三位校长均已取得大学本科学历。他们有着明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坚定的办学理想,努力推进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加强科学管理,规范教育行为,坚持依法治校,是学校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学校制订了中期和长期的发展规划,提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成长需要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管理策略,并制订和完善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各项规章制度,汇编《学校管理章程》。其内容包括学校行政管理、教职工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近50个制度。许多重要制度都是经过反复修改,广泛征求意见,以教代会形式通过后施行。这对进一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激励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积极性起到重要的作用,使学校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轨道。学校坚持推行校务公开制度,对教师全员聘任、职务评审、学校收费、工改福利等一系列重大事情实行公示制。学校还成立家长委员会,经常召开会议听取委员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建议。定期召开教代会民主评议学校校级领导等。
依法治校还必须和“以德治教”相结合,这样才能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在学校工作中,我们坚持以“师德高尚”为兴校之本,强化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形成良好的师德创优群体,把全体教师的力量凝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团结创新、加强发展上来。我们通过加强党支部的建设,鼓舞更多的教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目前,学校共有党员31名,其中在职教师党员25名,占在职教师数的21.2%,有入党积极分子(申请人)18人,占非党教师的19.4%。党支部“一人一旗”活动的开展在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努力引导教师积极向上,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的党支部因此也多年被评为区级的先进党支部。我们还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学校已经建成南湖区“青年文明号”和南湖区“巾帼建功示范岗”,一个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集体已经形成。
二、校本教研,构建教师成长的发展平台
新课程实施以来,校本教研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几年来,我校大力开展以“教师发展为
本”的校本教研,积极倡导行动研究与反思教学,建立了理论学习、对话交流、课题研究等多项教学管理制度。教师们在新课程背景下,实现同伴互助与合作,在实施新课程教学活动中能够积极交流与对话,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奏响了我校校本教研“自主、合作、探索”的主旋律,加快了我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发展。其中“问题挂牌”式校本教研在全区、全市乃至省内都有一定的影响。2005年,我校先后被评为嘉兴市、浙江省校本教研示范学校。
1、发展为本,构建网络。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教学研究基地,建立科学、完善的学校教研网络是校本教研得以正常开展和具体落实的重要保证。我们自新课改实施后即组建了校本教研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长任副组长,教务处主任、教科室主任、教研组长为组员。组建了以体现“学生主动参与”为核心的课堂教学三级教研活动网。我们知道如何培养好、建设好教师队伍关系到我们开展新课改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我们学校生命力的强弱。在帮助教师成长发展上,我们努力创设各种条件,展示教师的才华,锻炼教师的能力,促使教师的成长。几年来,每学年我们都要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比武活动、现场案例评析、教学设计比赛,“我说新课程”教师论坛,新课程教学主题即兴演讲,青年教师基本功比武等。新课改的核心就是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多年来,我们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围绕以实现学生生动主动的发展来开展学校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我们积极走课堂教学改革之路,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方法、新模式,逐渐改进了课堂教学结构,运用了新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学生的兴趣大增,教学效果显著提高。此外我们还通过诸如《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农村小学生家庭责任感培养的研究》、《注重主体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等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高,个性得到了发展。
2、以校为本,形成机制。在新课改大潮中,我们追求的是让教师成为研究者。学校着力增强教师校本教研的意识,激发他们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提高教师校本教研的能力,促进教师在岗位上的专业发展。我们的目标不仅仅让教师研究教材和教法,而是最终要让教师把研究完全带入日常教学活动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正因为突出教师这
个主体,我们的校本教研才变得如此有活力。
强化教师自我反思意识,增强教师自我反思能力。我们对反思的要求是具有过程意识,即注重教前的前瞻性反思,教中的监控性反思,教后的批判性反思。反思成功之处,反思失误之处,反思出现的问题,反思今后的改革创新等等。最可贵的是我们的教师对改进后的教学实践能进行第二次反思,他们在不断的反思中完善教育教学能力,成为反思型的研究者。强化教师同伴互助意识,促使同伴互助走向深入。我们从校情出发,一直组织开展师徒结对助教活动,并不断地创新活动的形式。学校里,老教师的优势是教学经验丰富,案例充足,青年教师的优势是接受教育理念快,创新意识强。我们利用这两大块教师群体的资源优势,实行互补,最大限度挖掘教师的潜力。外出学习、听课、培训等的教师回校后我们都要求把学习体会、收获等书面向教务处、教科室汇报。部分外出教师还要在教师周前会上谈学习体会,直至上公开汇报课。另外一种同伴互助的形式就是同一年级学科教研组会经常在一起开展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如问题探讨、课堂故事大家谈、教学反思交流、新课程沙龙、学习体会等。
校本教研是一个全新的事物,我们农村学校教师缺乏校本教研的理论素养和经验,难以理解新课程改革和教师发展的新颖理论,特别需要既能反映新课程理念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引
导。我们邀请专家来校开展专题讲座、教学现场指导、教学现场对话、教学座谈、下水教研等,组织教师观看课堂实录,阅读教育理论书刊等。
另外,我们还积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通过集中培训、校本研修、个体研修等几种途径,很好地解决了教师工与学的问题。在工作中,我们共派出4位教师参加省、市一级的培训,5位教师参加区培训,其余教师全部参与校本培训中。通过培训,每位教师都能在师德、教学、教研、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得到长足地提升。同时,学校全部应考教师一次性参加了第三批考试,没人缺考。对于这样的素质提升工程,我们教师都能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都把这样的一次学习培训考试当成是一次难得的学习的好机会。
3、研训为本,构建策略。“问题挂牌”式校本教研是我校自新课改以来形成的教研特色。它以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具体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其实质是以解决问题的过程为依托,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它的主要特征是目标的真实性、过程的合作性、成果的共享性。经过三年多的实践研究,我们认为:它充分体现了校本教研 的针对性,有效提升了校本教研的实效性与长效性,是适合农村学校发展与农村小学教师本土化专业成长的校本教研模式。
现在,我们的“问题挂牌”式校本教研活动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基本运作流程与相对完善的支持系统。其基本运作流程为“发现问题——问题挂牌——设计方案——行动探索——成果共享”,每一阶段均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步骤作支撑。其支持系统主要由保障措施、管理制度、激励机制三部分构成,它们分别以集中、及时、持续发展为特点。
“问题挂牌”式校本教研实实在在地改进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成功地推动了我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年3月7日《中国教育报》对“问题挂牌”式校本教研进行专门报道,年6月在浙江省农村小学课改展示暨远程教育培训会议上作专题推广介绍,来自全省31个县、市、区的200多位教师和专家领导聆听了介绍,省教研室副主任柯孔标在会后给予高度评价,并有多所学校主动与我校联系,进一步学习“问题挂牌”式校本教研活动经验。2005年3月,教务处主任沈玲玲老师在嘉兴市校本教研现场观摩会上,交流“问题挂牌”式校本教研活动;2005年7月,在嘉兴市新课程通识培训上,学校向来自全市的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的教科室主任、教务处主任、校长及相关领导专家共700多人,作了“问题挂牌”式校本教研活动经验介绍;年3月,省、市、区教研室有关领导、专家及全区各中小学校长、分管校长、教务主任、骨干教师近150人相聚在我校,进行“区中小学校本教研研讨会暨省校本示范学校展示交流活动”,我校的“问题挂牌”式校本教研活动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评价。自2003学年“问题挂牌”校本教研开展以来,南湖区大桥镇、新丰镇、秀洲区、宁波市等部份学校陆续前来学习借鉴,还有行知小学、光明小学等区属学校也纷至沓来,平湖市各中小学教务主任、教科室主任慕名前来学习取经,并与区域外的多所学校结成了联谊学校,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我们把重点放在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上。我们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已不能适应新课改的实施,所以只有改革课堂教学。我们实行了“通用教案”和“个案修改”相结合的电子备课方式。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由一位教师主备,共享给组内所有教师。上课教师根据自己和班级实际进行个性化修改,并写在教案上。学校开通了几个课件网,允许教师使用网上的课件、资料,关键是要根据实际进行个性化修改。我们还积极提倡教师们常态下互听课,对中层及以上人员常态下听课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和
要求。这样的课,我们研究更多的是教师平时的教学状况。通过常态下听课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有了更深的认识,也给学校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决策依据。另外我们提倡教师异学科听课,因为新课改之后所需要的是多专多能的教师,这将对教师的发展更有利。
我校坚持以科研带教研,树立三种观念“科研为先导的观念,向科研要质量的观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念”。所有立项课题我们都定点、定校、定人,有序地进行研究。我们把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把课题研究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规定凡是教学类的课题每学期都必须开展课题研究课研讨活动,在教学中研究课题,围绕课题开展教学。通过课题研究,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教师体会到了课题研究的乐趣,从中得到了收获。学科教育课题上我们以《农村小学“问题挂牌”式校本教研的研究与实践》为总课题,深入开展“问题挂牌”式校本教研活动,解决教学问题。我们将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科研化,将其作为课题进行研究。通过科研课题等方面的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现在在我们的课堂中,你更多地看到的是学生的自身体验代替了教师讲授,学生的个性得到了飞扬。学生逐渐从被动学习走向自主学习,从个体学习走向合作学习,从接受学习走向探究学习。课堂上教师更关注的是“这堂课怎么帮孩子学”,教师的工作从“台前”走到“幕后”,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导航者。学生的学习负担明显得到减轻,教师执行“减负”的规定也成了轻而易举的工作。近几年来我们在课题研究上,省级课题有3个,市重点课题1个,市一般课题15个,区级课题50多个,保持着一个较好的“金字塔”形。每个课题我们都注重过程研究,注重研究实效,注重成果推广。课题研究成果有获省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嘉兴市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嘉兴市第五届教育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南湖区人民政府教育教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等等。教师在不断进行课题研究和教育教学研究的同时,重视经验的积累和文章的撰写,论文方面在省级及以上获奖或发表的有近10篇,市级以上80多篇,区级以上获奖仅2004学年到学年就有210多篇。教科研成绩走在全区的前列。
我们的教研全部落实在“师本、生本、校本”上,教师们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了一体,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而且我们的校本教研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在协作共享的氛围中完成的。我们真正感受到在享受教育,享受生命,享受成长。
三、快乐德育,为孩子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我校德育工作以“快乐德育”的理念为指导,以体验教育为途径,全面加强和改进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按照“一手抓活动,一手抓建设”的原则,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呈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喜人景象。几年来,我校先后获得“省卫生先进单位”、“省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示范学校”、“市文明单位”、“市新一轮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市绿色学校”、“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区少先队工作考核优胜单位”等荣誉。
1、实践体验,德育活动全面深化。
品牌活动是学校的形象,也是德育工作的旗帜和方向。几年来,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开展了一系列传统的品牌活动,在品牌活动中培养学生们良好的道德水平,引导全体学生快乐成长。
(1)、品行教育,注重实效。在学生中开展安全教育,加强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校园活动安全、用水用电安全等的教育。建立了一系列应急预案措施,邀请警察和专家来校进行宣讲教育等。如加强学校门卫的管理,配备保安24小时进行学校安全管理;进行消防逃
生学习,掌握自救自护知识等。加强行为规范教育,通过“放大优点”的方法,促使全体学生自我反省,并付诸行动。即设立专门的“行为观测站”,一旦发现有学生随手捡起垃圾等好的行为习惯,就及时通过广播等形式予以表扬,并为该班当日的三项竞赛加分。开展“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教师节、重阳节、清明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家人”、“感恩教师”、“感恩伙伴”、“感恩先烈”、“感恩社会”等一系列感恩教育实践活动有序开展,促使广大少先学生以感恩的态度,从点滴生活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回报亲人,自觉与集体、伙伴、社会和谐相处。叶云老师撰写的《永怀感恩之心
常行孝敬之道》在嘉兴市基础道德主题教育实例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2)、雏鹰活动,各具特色。我校的德育工作结合少先队雏鹰争章达标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围绕“五自”,学生们纷纷组建了相应的“雏鹰假日小队”,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在家长们的支持下,小队能围绕一个主题,每月至少开展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并且能及时进行记录和总结。像“积善小队”、“快乐鸟小队”、“寻古小队”、“阳光在线小队”等活动丰富,意义深远。
(3)、实践体验,我们能行。我校顺应形势,充分挖掘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大自然等各个方面的教育资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他们深入农村开展 “拒绝使用瘦肉精”、“农村养狗现状”、“农药瓶调查行动”、“体验农村生活”、“清除牛皮癣”、“生活垃圾处理情况调查”等系列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与人交流,变得更加自信,更加能干。
组织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志愿服务、环境整治、文明小使者等主题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桃花节,组织学生们赏桃花,进农家,体验新农村的变化;上海科技馆、东方绿舟留下了他们好奇的目光和探索的眼神……我校还开展了“城乡伙伴手拉手”活动,与光明小学、行知小学、栅堰小学、秀城实验教育集团、三水湾小学等的学生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进行了现场绘画表演;在野炊灶旁,一起野炊。
从2001年开始,我校就开始举办了“体育节”、“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等活动。在“我实践,我创新,我快乐”为主题的快乐科技节里,我们制定了具体的活动方案,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科技教育在我校已成效明显。在今年举行的第二十二届区科技创新大赛中,我校选送作品73件,其中获奖33件;选送19件作品参加市科技创新大赛,有5件作品获一二等奖,成绩名列全区前列;选送5件作品参加省科技创新大赛,获省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1个,在全市名列前茅。在四川绵阳举行的全国劳技创新大赛中,我校选送的三件作品获得铜奖。在嘉兴市少年科学院成立大会上,我校学生沈浩被确定为首批小院士,裘奕婷和陈泽同学被确定为首批预备小院士。学校被评为科技教育先进集体,单国荣副校长被评为市科技优秀辅导员。
在“我健康,我运动,我快乐”为主题的快乐体育节里,我们有三棋比赛、拔河友谊赛、亲子活动、田径运动会等。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更是学生们的最爱。自
年5月份以来,我们大力开展“阳光健身”运动,安排时间,安排场地,指导学生在阳光下活动,在和风里呼吸,学生们或游戏在操场上,或跳跃在球场上,或静心于弈林间……快乐体育,让学生锻炼了体魄,修炼了心智,收获了快乐。区小学田径运动会上总能找到孩子们们争金夺银的身影。
在 “我读书,我收获,我快乐”为主题的快乐读书节里,我们举办 “书香班级创
建”、“美在桃源”和“知荣辱树新风”征文活动、读书笔记展览、读书名言征集、“用耳朵阅读”读书故事会、“淘书乐”等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带领学生“赶文化大集”,畅游书海;会文人墨客,享受浓浓书香;搭建表现文化素养的舞台,展示徜徉书海的收获……
在“我展示,我参与,我快乐”为主题的快乐艺术节里安排有“校园文明,你我同行”手抄报比赛、表演唱、合唱、课本剧、舞蹈、硬笔书法等集体项目,绘画、泥塑、乐器演奏、英语诗歌朗诵、口头小作文等个体项目的比赛。通过艺术节这个平台,为学生们提供机会,发挥才智和灵性,发展才艺和特长。
此外,我校还组织学生参加了南湖区组织的各类比赛。在第二届小学英语课本剧比赛中我校选送的英语课本剧《小红帽》夺得金奖,并获最佳剧情奖;在区女子篮球赛中,我校女子篮球队获第二名;在南湖区少儿棋类公开赛中我校获得小学组三棋团体总分第六名;在各级各类征文比赛中多次获得好成绩……
2、特色活动,德育工作不断拓展
循规蹈矩走不出封闭的大门,固步自封编不出优美的童话。我校在组织开展好“体验教育”、“手拉手活动”、“雏鹰争章”、“雏鹰假日小队”、“启明星活动”、“百花园艺术活动”等传统品牌活动的同时,还组织开展了一些特色活动,打造我校德育工作特色品牌,德育工作不断得到拓展。
特色活动一:“快乐协会”
“快乐协会”是我校“快乐德育”的品牌活动,是由区优秀班主任沈惠英老师原创的,在年级试点的基础上,在全校推广开展。“快乐协会”的活动流程如下:自主地收集,找寻成长中的快乐;分享与分担,传递成长中的快乐;创造快乐,生产成长中的快乐;展示快乐,共享成长中的快乐。
自从“快乐协会”活动开展以来,快乐就像一根红线,贯穿在我们学校的整个教育活动中,体现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个个快乐无比,有的学生虽然家境贫困,但依然唱着“快乐歌”,表现出优秀的心理品质。沈惠英老师撰写的《小学生“快乐协会”实践活动综述》在嘉兴市中小学基础道德主题教育实例评选活动中获二等奖。
特色活动二:创建特色班级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以特色班级的创建为切入口,渗透品牌意识,推动班级文
化建设。
特色班级的创建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寻找特色班级创建的切入口。由班主任根据自己的特长,从班级实际、学生的兴趣爱好、现实需要出发,进行多元分析,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种符合他们实际情况的班级特色。②制定创建计划。③创设特色环境。各班级在教室布置时要充分利用好每一个空间,精心布置,努力体现班级的特色,做到既温馨舒适,又催人奋进,共同塑造班级形象。④创设载体,开展特色活动。班级活动是创建特色班级的主要载体,班级紧紧围绕班级特色分阶段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⑤展示班级特色。以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在“快乐大舞台”(学校宣传橱窗)中展示特色班级创建工作的阶段性成果或在校园网中及时报道活动的开展情况。⑥总结提高,提升班级特色。学期末,各班级收集好相关资料和图片,学校对各班级的特色创建工作进行检查,将其纳入班主任工作考核,并作为评优、评先的依据。
特色班级的创建以关注学生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张扬学生的个
性。
特色活动三:“校园小名人”评选活动
为发挥“名人”的榜样育人作用,让校园明星永远闪亮,从而激励全校学生爱校热情,树立远大理想,不断完善自我,纯洁心灵,健全人格,健康成长。我校举行了 “校园小名人”的评选活动。每一届的评选活动,各班级在进行海选的基础上,选出代表参与最后的角逐。他们设计“名言”,制作个人展版,准备演讲材料和才艺表演,并通过校园闭路电视,发表演说,展示个人才艺,然后全校学生投票,每届选出7名“校园小名人”,并对当选的小名人设计的“名人名言”、撰写的“名人风采”等进行润色和制作,在二楼“名人廊”上张贴。
3、扶贫帮困,德育工作动力源源
几年中,我校为所有贫困生申请了教育券,做好减免工作。同时我们还积极发动社会团体关注校内的贫困学生,有40多人次与区团委、市电力局、嘉兴福利院推拿诊所等单位和个人结对,受到了资助。我们还联系或发动市新华书店、新篁太平寺、一家服饰、浙江中法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全镇师生等不同的企业、单位、个人等通过不同的形式或资助或物助或书助贫困学生,让贫困学生解除后顾之忧。开展好与留守学生的活动。通过积极争取与嘉兴市广播电视总台联系等渠道,年底我校24位留守孩子参加了
“阳光爱心聚乐部”的启动仪式及一系列活动,暑期又有10多位孩子参加了市广电总台的活动,让这些学生感到留守的天空并不寂寞。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帮扶“手拉手”活动,让这些特殊的孩子感受到学校的关怀,体会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学校的德育活动丰富多彩,仅学年,校园网上发表了200多篇信息报道,其中近100篇被团区委网站录用,有20多篇学生习作和10多篇报道在《南湖晚报》上发表,扩大了德育工作在全社会的影响。通过开展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具有少年儿童情趣和时代气息的体验活动,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奠定学生“人格长城”的基础。
四、特色项目,不断促进学校持续发展
历经几千年时间的磨砺,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洗礼,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底蕴,但令人担忧的是曾经辉煌一时的一些民间艺术正行走在消逝中,我校把对学生进行传统艺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切入点,在全校范围内启动了“传承民间艺术”的特色工程。
1、竹刻艺术后继有人。竹刻是凤桥的一项传统民间艺术,却濒临失传。为继承和发扬竹刻艺术,我校将竹刻重新拾起,将竹刻艺术的历史、竹刻工艺的意义等进行宣传,还开发了竹刻的校本课程,每周对四、五、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一节课的培训学习。组织兴趣小组的学生每周开展活动,学习竹刻的技法、技艺。学校还特别邀请了“半壶斋”工作室的竹刻艺人冯嘉生担任校外辅导员,对学校竹刻工作进行指导。
2、吹响陶笛美妙的音符。
年6月,学校举行了“迈威尔陶笛社”成立仪式。陶笛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承载了厚重的民族文化。我校在嘉兴迈威尔工艺制品有限公司大力支持下,成立了陶笛社,并非常有信心将陶笛这种独特的民间乐器演奏好和发扬光大。我们相信陶笛社的社员们定会用陶笛吹奏出回归自然的灵气,让优美的笛声传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传承民间艺术的行列。
自学校创办以来的100多年里,这几年的发展是最快的,学校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是坚持了以学生、教师、学校共同成长为目标的内涵发展和创新发展。几年来,学校强化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收费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育教学管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得到增强,社会声誉不断得到提高,赢得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各
关于贯彻落实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情况的报告
市教育局:
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结束后,根据要求,我县立即行动,周密部署,认真抓好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工作,确保了各项工作开好局起好步,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深入学习
我县对落实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高度重视,在3月23日会议结束后,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王文华首先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汇报了全市教育工作会议情况和2010年全县教育工作安排。县教育局立即召开了局领导班子全体会议,通报了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对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工作进行了具体的安排部署,3月24日召开了机关全体人员会议,重点学习了闫市长和王绍联局长的讲话。3月26日,组织召开了全县教育干部大会,详细传达了会议精神。通过学习闫市长和市局王局长的讲话,全体干部职工倍受鼓舞、热情高涨,进一步激发了全体工作人员强素质,树形象,抓管理,上质量,争优秀的信心和决心,决心要以闫市长和王局长的讲话为指导,努力工作,确保定兴教育工作在新起点上取得更大的突破。目前,县委办和政府办正在积极筹备,准备在下周召开全县教育工作会。
二、明确目标,强化举措,狠抓落实
在深入学习的同时,精心谋划2010年工作,明确目标,强化举措,统筹推进各项工作。
1、锁定目标,明确任务。根据全市教育工作总体安排,我县对2010年工作要点进行了补充完善。以争创市级教育先进县为目标,按照“普教抓均衡、职教抓扩张、统筹抓整合、全面抓提高、大县变强县”的工作思路,确定了33项重点工作,并将33项重点工作任务分解到各部门、各乡镇,责任到人,做到了“四明确”,制定了年计划、月安排、周落实工作制度、责任追究等制度。目前,33项重点工作已全面展开。
2、创新务实,全力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一是针对我县今年参加中高考人数减少的情况,为确保中高考成绩继续保持全市领先位次,实施精细化管理,向管理要质量,从学校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和教研教改等方面充分做好备考工作,主管县长、教育局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亲自到一线检查指导备考工作。二是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出台了《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三均衡一优化”的总体目标,明确了工作任务目标,制定了工作举措。三是为进一步优化资源,提高办学效益,深化“一比两率”量化竞比机制,制定了《2010年中小学布局调整暨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年内撤并小学21所,初中4所;创建标准化小学18所,标准化初中4所。目前,已将任务分解到各乡镇。四是加强项目学校建设,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今年确定的项目学校建设已全面展开,一中扩建及操场区域改造工程已经启动;北田中学宿舍楼和教学楼、辛保庄中心小学教学楼、固城中学西校区宿舍楼、高里石柱小学教学楼建设等工程进展顺利。同时,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财务管理和学校安全等方面,也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工队伍管理的意见》、《关于规范教育财务管理的指导意见》和《学校幼儿园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办法(草案)》等一系
列文件,为圆满完成今年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后,我们将继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凝神聚力,努力开创定兴教育工作新局面,为建设教育强市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气候变化被认为是威胁世界环境、人类健康与福利和全球经济持续性的最危险的因素之一。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原因有多种, 概括起来可分成自然的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两大类。本文通过对新兴近30多年观测资料的分析, 得出新兴县气候因子变化的一些基本特征, 根据新兴本地的实际情况, 分析气候变化对新兴县带来的影响并提出对策建议。
2 新兴县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
2.1 平均温度升高
根据近30年气象资料统计, 新兴县平均温度21.7℃。从历年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可以看到, 在90年代中以前, 新兴年平均气温呈波动性变化, 而90年代中以后气温迅速上升, 升温幅度冬季比夏季明显, 夜晚比白天的明显[2]。从1996年开始年平均气温均明显升高, 特别是1998年与1997年相比上升0.7℃, 为30年最高记录, 自此, 新兴县年平均气温基本维持在22℃以上。 (图1)
2.2 降水偏少明显
从历年年降水变化曲线可以看到, 新兴县降水的总趋势是下降的。根据近30年气象资料统计, 新兴县年平均降水量为1681.7毫米, 1977-1994年这段时间降水波动较大, 1994年以后降水基本上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 特别是2004年降水量只有1066毫米, 居历年之最低。 (见图2)
2.3 日照时数减少
日照年日照时数呈波动状变化, 年平均为1655.6小时, 从日照时数年际变化看, 1981-1985年、1994-1997年日照时数处于波谷区, 从2005年开始, 新兴县又出现了一个新的低谷区, 其中2005年日照时数只有1370.5小时, 与历年平均值相比明显偏少, 而2006年全年12个月日照时数皆偏少, 其中6月与7月偏少6成左右。 (见图3)
2.4 大雾日数明显增加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 新兴县大雾日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年平均大雾日数高达50天, 其中2003年72天, 居历年最高。 (见图4)
3 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
在全球气候变暖, 污染日益严重的大环境下, 随着新兴县城市规模的扩大, 人口汽车增多, 城市污染进一步加剧, 环境日益恶劣导致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已经变成一个急需解决的刻不容缓的问题。
3.1 暴雨、大风、低能见度、高温、雷暴等天气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 如暴雨洪水使地面打滑、积水, 冲跨路基, 房屋等设施, 并产生低能见度, 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3.2 夏季高温引起路面温度升高造成机动车爆胎, 司机也容易感到疲劳烦躁, 导致车毁人亡事故。据统计, 2007年7月有19天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 超过了历年同期的最高记录 (2003年, 16天) , 其中最高气温高达37.2℃, 这段时间交通事故发生率上升了百分之五以上。如果气温居高不下, 患上呼吸道感染夏季易发疾病的患者就会激增。同时, 日照强烈, 露天作业的人群容易中暑, 对保障露天作业人群健康十分不利。
3.3 气候变暖也加剧通过昆虫传播的传染性疾病的传播, 恶性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提高。极端天气事件, 如干旱、洪水、风暴和森林大火, 都直接导致死亡和伤害, 而且破坏人类心脏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率上升。洪水浸泡土地, 添满了很多水坑和水沟, 致使菌类生长增多, 并为传播疾病的昆虫提供了新的繁殖场所。洪水还可通过扩散垃圾和污水而污染洁净水源, 垃圾可以传播致腹泄的微生物。
4 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建议
气候变化是一个科学问题, 必须明确气候变化的基本性质, 从而进一步认清气候变化问题的本质。首先, 气候变化是由大气、海洋、陆地、冰雪和生物五个圈层组成的地球气候系统整体行为的异常, 除自然变率外, 近百年全球气候的快速增暖主要是气候系统在人类影响下发生的变化。其次, 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但是区域之间不是封闭的, 区域之间、区域与全球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而且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3]。综上所述, 提出下列建议:
4.1 着眼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系统和气候系统, 如何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应该摆上战略发展的高度来重视。
4.2 既要考虑区域和行业的利益, 还要顾及对邻近地区和相关行业可能造成的影响, 更要考虑总体效果。通过开展这样的行动, 最大限度地实现地方和国家利益的统一, 短期和长期利益的统一。
4.3 信息社会的发展,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尤为重要, 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 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总体效益, 形成整体合力。尽快打破部门分割, 避免低水平的重复, 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合作协调机制;同时建立气象与有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 便于有关联学科的信息交流与研究。
5 结论
5.1 新兴气象站未有过搬站记录, 气象资料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新兴县和邻近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分析表明, 新兴县气候变化状况与我国的总趋势也是基本一致的, 呈现出气温升高、降水和日照减少、大雾日数趋于增多等特点。
5.2 气候变化影响到经济社会和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已经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对于硬件资源和人才资源都相对薄弱的基层气象台站, 要注意分析本地的气候特点, 充分利用气象部门的现有资源, 采取有效措施, 增强防灾能力, 提高对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能力, 及早建立突发性、短历时灾害性天气的应急机制。
摘要:气候变化是指除在类似时期内所观测气候的自然变异之外, 由于直接或间接的人类活动改变了地球大气的组成而造成的气候变化[1]。在全球气候增暖的背景下和新兴城市的快速发展过程中, 新兴县本地气候已发生了变化, 特别是最近十年来, 由于环境破坏日趋严重, 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已变成一个急需解决的刻不容缓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新兴1977-2006年共30年的观测资料的分析, 得出新兴县气候因子变化的一些基本特征。气象资料分析表明, 新兴县气候已呈现出气温升高、降水和日照减少、大雾日数趋于增多导致能见度降低的显著趋势, 从而导致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 如高温酷热增多、强雷暴不断显现, 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 因此, 对气候变化的规律进行探讨, 并采取综合措施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气候变化,统计分析,应对建议
参考文献
[1]朱乾根, 林锦瑞, 寿绍文等.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0:203-236.
[2]什枕生.气候统计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4:1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