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科学复习(精选5篇)
一、复习目标:
要切实完成经历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和切实掌握相关的科学概念这两个双重任务,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更需要在复习阶段认真落实以上两个教学目标。
二、复习内容:
1、生物与环境
2、光
3、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4、运动和力
三、复习重点,难点: 复习重点:光,运动和力 复习难点:运动和力
四、复习措施:
1、提高课堂效率措施
(1)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实际认真备好课,准备好活动材料,做到吃透教材,设计好科学活动、问题和作业。
(2)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对学生的回答和作业及时准确反馈,贯彻以表扬鼓励为主的原则。
2、提优补差措施:
(1)鼓励学生掌握主要的一些科学概念,重视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以进一步提高能力。
(2)帮助后进生建立自信心,继而贯彻表扬鼓励为主的原则,培养学生对科学课学习的兴趣。
(3)延伸课堂内容,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4)加强优生与后进生的联系,促使他们互相帮助,在团结的气氛中尽快成长。
五、复习安排:(一)单元安排:
1.生物和环境(2课时)2.光(2课时)3.地球表面及其变化(2课时)4.运动和力(2课时)5.综合训练(1课时)
(二)专题训练:
1.基础知识训练:侧重一些概念,实验及其结论。2.解决问题训练。
(三)针对性练习:
1、针对容易发生错误的题目进行练习。
对于三年级生物单元的教学, 笔者认为应该让科学课堂植根生活, 把握生命教育的活动的点、线、面、体.
一、开展零距离观察, 调动科学课堂兴奋点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 “在生活里找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 教育要面向现实生活, 才能显示成效.三年级是小学《科学》课初始阶段, 小学生对这门新课极感兴趣.
教材中, 很多科学探究都是通过观察实践来进行, 如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等, 再联系课内所获知识, 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分析现象、思考问题.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教室外面, 与所观察研究的对象零距离接触, 开展研究活动.
科学课的观察活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感知活动的观察, 要求观察者运用各种感官进行感知.二是作为科学方法的观察, 要求观察者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 想各种办法进行观察, 其中包括运用工具进行观察.如果观察大树,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一定要带领学生来到室外, 来到大树下, 让学生在与大树的近距离接触中, 通过多种手段、方法开展观察活动.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用绳子测量树的粗细, 用放大镜观察在树下活动的虫子, 还要用文字、图画记录观察到的事实, 收集实物标本, 拓印树皮图案等等.
对蜗牛的观察, 我首先指导学生开展寻找蜗牛的活动.学生们在寻找时发现:蜗牛都是在比较潮湿、阴凉的地方找到的;或者待在比较嫩的叶上, 叶子上还有缺损.这些来自于自然生态的问题, 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回到教室后, 我们同样可以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对蜗牛进行研究, 如用放大镜观察蜗牛身体的构造, 用尺量一量蜗牛的大小, 甚至用电子秤称量一下蜗牛的体重等.
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 他们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实验, 教师可指导学生学习用感官进行观察, 用简图进行记录和描述, 用维恩图帮助整理概念之间的关系.
走进自然的怀抱, 让学生开展零距离的观察, 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奋点, 而且能让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获得刻骨铭心的探究经历, 让他们自觉地投入到观察活动中去.
二、创设情境实验, 架设活力课堂中轴线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教学做是一件事, 而不是三件事”.这些话语的核心意思是强调“做中学”.科学探究离不开实验, 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创设有情境的实验, 是激发和诱导学生深入探究的有效手段.什么是有情境的实验?我想应该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生活单元的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实验“情境”因素, 营造“生态场”, 让学生来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
在研究蜗牛的运动方式时, 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用旧光盘、笔芯、明胶片、钢丝等材料自制的“蜗牛竞技场”, 让孩子们观察蜗牛在“竞技场”上的表现.教室里顿时热闹开来:有组织蜗牛赛跑的, 有让蜗牛走钢丝的, 有让蜗牛爬竿的……十多分钟“玩”下来, 孩子们意犹未尽, 汇报时的收获自然也是精彩的:孩子们已经会用“爬”、“慢”等词汇描述蜗牛的运动;知道蜗牛是用腹足作波浪形前进的;在爬行过程中有粘液留下的痕迹……
在认识蚂蚁的身体时, 我给每组学生提供了一角、五角、一元的硬币各一个, 从网线的内芯剪了八断长短不一的细电线, 让每组学生用这些材料来拼一拼蚂蚁的身体, 然后进行交流, 相互纠错.通过拼图的游戏来组织课堂, 每位同学对蚂蚁头、胸、腹的大小比例, 三对足以及触角的生长位置就不会忘记了.同时, 又把枯燥、平淡的交流活动变得活泼生动, 富有情趣.
在教师指导下, 对蜗牛、蚯蚓、蚂蚁和金鱼的一系列观察活动经历, 对学生在课外、校外的自发观察认识活动施加了积极的影响.创设情境实验, 放手让学生“玩”, 则激活了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玩”中感悟生命之奇妙.
三、组织实地考察, 弥补课堂教学不足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 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在生活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结果, 更重要的是经历了求证的过程, 懂得了方法, 这是课堂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 因此生活才是教育第一课堂.实地考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通过调查能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有条件的学校组织学生开展调查, 也是让学生进行“生态体验”的有效平台.
如教学《水生植物》一课时, 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园边上的小河边去看看, 了解一些常见水生植物, 就是一个很好的生态体验机会.让学生亲自看看, 整个河道基本都被水花生覆盖, 就像一片草坪, 河的两边也全都堆满了厚厚的水花生, 已经看不见河水;只有被围栏围起来的地方, 有少许的浮萍, 但是水底下看起来却是黑压压的, 一点儿也不清澈.看到这样的情景, 学生自然会想, 这些植物有哪些好处、哪些危害呢?
考察活动中, 我们还可以找找周围有没有水葫芦、金鱼藻等其他水生植物, 然后各小组收集一些水生植物装在保鲜塑料袋中, 带回教室进行观察、研究.这样的活动, 才能触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体验科学探究的“科学味”.
科学源于生活, 生活蕴含科学.把生活科学带入课堂, 是一种比较适合现代孩子的学习方式.孩子们会感受到科学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觉得科学其实就融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让学生们进社区、进工厂、进农村———与社会交往, 与自然接触, 与人交流, 在这样很现实、很客观的互动中, 懂得了许多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 也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探究空间.
四、建设生态场馆, 关爱生命资源联合体
“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所以教育之“育”应当从尊重生命开始, 使人性向善, 使人胸襟开阔, 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科学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 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合进行科学探究的生态环境, 利用有限的资源和教材的特点, 开发学生身边的环境, 把各个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化资源与科学结合起来, 同时对学生进行感悟生命、关爱生命的教育.
如上了《蚯蚓》一课, 我在实验室里开辟一角, 放上一个小水缸, 成立了一个管理小组, 让同学们为蚯蚓建立了一个家———栖息地.学生们亲手为蚯蚓建立栖息地, 并不断地给予照料, 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有机联系, 从而大大激发他们保护生态的意识.学生们通过对小动物生活环境的布置, 既运用了所学的知识, 使知识在体验中得到了升华, 又产生了某些情感, 特别是增强了对生物生存环境的高度关注.
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在班级中建立一个生物角, 让学生把一些花草等植物带到教室里, 把家里饲养的小金鱼带到教室里;在校园里开辟一个小小植物园, 带领学生亲自种植一些花草, 并进行管理维护;在校园里种几棵桑树, 方便学生采桑养蚕.蚕是学生们容易亲近、愿意亲近的小生命.当学生们用心去呵护蚕宝宝、养育蚕宝宝的时候, 其意义早就不是单纯的养蚕了;当学生们通过蚕来体味生命存在的时候, 珍爱生命的教育也就孕育其中了.
通过开展小种植、养殖活动, 学生可发现生活中的各种动植物的生长规律, 体会生命科学的奇妙.当然, 教师要对学生的观察记录进行精心指导, 必要时作示范.这部分活动大多是由学生课外完成的, 培养他们自觉地长期观察记录生长变化的兴趣尤为重要.
以《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根据本学科的特点,以探究活动为学习的核心,让学生通过参与“提出问题、猜想假想、观察实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探究活动的过程,获取科学知识,增长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和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发展创新思维。
二、教学总目标
1、能从“是什么,不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怎么样”“会怎样”提出问题。
2、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初步比较和评价。1、能根据观察的现象进行猜想,知道猜想可能出错,需要证实。
3、能用“如果.那么”对猜想作出初步的假设。
4、能运用多种感官直接观察常见的动植物、土壤、水、空气、材料、岩石的形态特征。
5、能按要求的顺序观察(观察对象的前后变化。如观察水的形状、溶解等)。能在教师引导下借用工具间接的观察物体。
6、能运用对比观察法(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知道对
对被观察对象进行简单处理后,有时可以提高观察效果。
7、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简单的控制变量实验。能在教材引导和教师的帮助下制定简单调查计划、实验或观察计划。
8、会使用刻度尺、量筒进行定量测量。
9、根据教材要求,在教师指导下或他人帮助下进行简单制作。
10、能从周围对象中取得观察数据,能用图或简单文字记录数据。
11、能根据对象的外部特征进行分类。
12、通过询问、采访周围人(教师、同学、家长等)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13、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14、能用口头语言、图画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初步描述事物的外部特征的研究的过程。
15、将自己的观察结果与他人的结果和猜想进行比较。
16、尊重证据。
17、知道借助工具观察比感官更有效。
18、能将自己的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得出结论。
19、能判断他人的不同观点和评议的对错、好坏。
三、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从儿童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40多个观察和探究活动,在卡通人“指南车”的引导下,以认识生命体的外部特征和周围常见物体的性质与功能为线索,学习一些基本的观察、比较、分类的方法,渗透敢于质疑、重证据、珍爱生命、关心环境等情感态度与价值的培养,为全套教材的学习打好基础。本册探究技能的训练重点是:观察、比较、分类、提出问题。本册教材的内容注意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中选取,共包括7个主题单元:从“走进科学”——让我们从校园开始,针对校园中的生命体、非生命体的外部特征展开探究活动,引领学生去观察、研究“身边常见动植物”,认识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物质“水”、“空气”、“本地的土壤”以及同学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各样的材料”的性质与功能,形成了一个符合认知规律和学生思维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生活的有机整体。每个单元由若干个课题组成,各课题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基本思路为: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与现象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展开活动,学习有关的科学知识与技能,最后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包括社会、环境)相联系并加以运用,再结合本单元的知识技能,在活动中让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行提升,落实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理念。
将科技史作为儿童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用达尔文、李时珍、蔡伦等著名的科学家作为观察、制作活动中的串场角色,充分发挥科技史教育在培养儿童科学知识、科学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和功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使命感,树立爱国主义情操。
教材分析:
本册共分为六个单元,共22课。第一单元巧妙的用力: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组织学生探究简单机械的作用及简单的原理。学生在研究简单机械中观察两种力相互作用的过程,感受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现象,并认识到当两种作用力相等时,物体间将达到平衡状态即可。第二单元生命的延续:本单元将在学生已有认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引领学生通过收集和整理各类相关资料,观察、比较并描述相关的现象等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来进一步感悟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培养对生命的珍爱,学习植物和动物不同的生殖方式,了解生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与生殖有关的生物技术问题。第三单元生物的进化本单元继续引领学生带着许许多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通过查阅、分析和整理资料、讨论、撰写科学短文、模型制作等不同方式的探究活动,讨论生物的起源和进化问题,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第四单元地表缓慢变化本单元将引领学生尝试提出有根据的假设,通过相应的模拟实验,逐步使学生感悟到各种自然力量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帮助学生认识到地表变化是各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地表变化奥秘的兴趣,意识到保护地表的重要性,适时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世界,欣赏自然美的科学精神和态度。第五单元矿产资源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岩石、矿石制成的生活日用品等入手,懂得地球母亲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这些矿产资源不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因此保护矿产资源显得尤为重要。第六单元工具与技术本单元以工具和技术为主题,将科学知识、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整合起来。激发学生对机器人开发研制的兴趣,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设计自己的机器人。
四、学生情况分析
湘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是整套科学教材的起始册,三年级一期的学生初涉科学课程,所以将教学定位在扶和引。
三年级小学生对于自然事物与现象的把握是很具体的,只有便于体验和理解的内容在他们科学素养的形成过程中才有意义,因此科学课堂主要将以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为基础进行探究活动。
三年级学生擅长于用感官观察、识别物体的基本特征。根据物体的相同和不同点对物体进行比较、分类,符合这阶段学生的认识特点,因此,教学中将注重发展学生此项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其他技能。
学情分析:
1、可喜之处:通过的学习,大多数
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设、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一、填空(共28分,每空2分)
1、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
2、水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缩小,水的这种变化叫做()。
3、阳光下,把一根木棒竖直插在地上,随着时间变化,影子的()和()都会发生变化。
4、波兰天文学家()提出“日心说”的观点。
5、()可以证明地球在自传。
6、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
7、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昼夜交替变化时因为地球在()。
8、热总会从温度较()的一端传递到温度较()的一端,这种传热方式叫做()。
9、潜水艇是用改变自身的()来改变沉浮的。
10、古人用的水钟有()和()两种类型。
二、判断题(共10分,每题1分)
1、同一块橡皮不管切成大小如何,它的沉浮状况不会发生改变()
2、摆绳越长,摆动越快;摆绳越短,摆动越慢。()
3、铜砝码不管放在哪种液体中,它都是沉的。()
4、物体只要在水中,它都排开了一定的水量。()
5、沉在水底的物体没有受到浮力的作用。()
6、冷水在加热的过程中体积、重量都会增大。()
7、坐在向前行驶的车上,看窗外的物体都是移动的。()
8、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
9、摆锤越重,摆动的速度越慢。()
10、体积相同的热水和冷水,重量也相同。()
三、选择题(共20分,每题2分)
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A、由南向北 B、由西向东 C、由东向西
2、用钢铁制成的轮船能浮在水面上,这是改变了()A、它的重量 B、它的体积 C、液体的浓度
3、要使橡皮泥在水中浮起来,做法错误的是()A、做成空心的 B、消掉一半 C、绑在木块上
4、相邻两段铁轨之间的缝隙()
A、冬天大 B、夏天大 C、冬天夏天一样大
5、古代人们制作的利用太阳计量时间的仪器叫()A、日晷 B、浑天仪 C、滴漏
6、压瘪的乒乓球,浸入开水里烫一下,还能重新鼓起来,这是利用了()
A、液体的热胀冷缩 B、固体的热胀冷缩 C、气体的热胀冷缩
7、下列金属中,会热缩冷胀的是()A、铁 B、铝 C、锑
8、首先用实验证明地球在自传的科学家是()A、傅科 B、哥白尼 C、托勒密
9、沉在水底的水泥船,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是()A、浮力<重力 B、浮力=重力 C、浮力>重力
10、下列三个勺子,热传递本领最好的是()A、铝勺 B、木勺 C、塑料勺
四、连一连(共18分,每条线1分)(1)
纸盒
沉入水底
气球
橡皮 浮在水面
排球
泡沫
羽毛球
小刀
沉入水底
铅笔
玻璃球
浮在水面
铅球 木块
石子
(2)塑料
铝勺 传热快 铁锅 传热慢 木棒
课本
钥匙
五、简答题(共10分,每题5分)
1、把鸡蛋放入水中是沉入水底的,你有什么办法能让它浮起来?
2、铁路的铁轨在连接处总是留出一条缝隙,这条缝隙的大小会变化吗?怎样的规律呢?
六、实验操作(共14分)
为了证明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你有什么办法?写出你的实验方案: 我需要的材料: 我的实验方法及步骤:
我的实验结论:
试卷答案:
一、1、排开水量
2、热胀冷缩
3、方向 长短
4、哥白尼
5、傅科摆
6、北极星
7、自传
8、高 低 热传递
9、重量
10、受水型 泄水型
二、1、∨
2、×
3、×
4、∨
5、×
6、×
7、×
8、∨
9、×
10、×
三、1、B
2、B
3、B
4、A
5、A
6、C
7、C
8、A
9、A
10、A
五、1、答:在水里放入盐。
2、答:有变化,冬天缝隙最大,夏天缝隙最小。
六、我需要的材料:烧杯、热水、冷水、红水、胶塞、烧瓶、玻璃管、皮筋等。我的实验方法及步骤:
1、用红水注满烧瓶,瓶口塞入带有玻璃管的胶塞,用皮筋 标注玻璃管上红水的最高水位;
2、将烧瓶放入冷水中,观察红水液面下降,用皮筋标注玻 璃管红水最高水位;
3、将烧瓶放入热水中,观察红水液面上升,用皮筋标注玻璃管红水最高水位。对三个皮筋的高度进行比较。
姓名:
完成质量等级【
】家长签字
教师评价【
】
一、填空:
1、水受热后,()会增大,()不变
2、水受热时体积(),受冷时体积(),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
3、许多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受冷时体积会()我们把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如:(铜球受热)、(水加热)、(空气受热)。
4、钢铁造的桥在温度变化时会()。因此,铁桥都架在()上。
5、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物体的()的传热方法叫()。
6、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
7、装冷水的小塑料袋放入热水中会();装热水的小塑料袋放入冷水中会(),这说明热水比冷水()。水在变热过程中,如果水温发生了变化,它的沉浮也可能发生变化。
8、水、空气、铜和钢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多数物体都有的性质)的结论。
9、常见的物体都是由()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有关。
10、(气体)都有()的性质,(固体)也有()的性质。
11、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的,例如()和()这两种金属就是的热缩冷胀;水在()情况下是热缩冷胀的。
12、热总会从温度较()的一端传递到温度较()的一端。从温度
()的物体向温度()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
13、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性质设计的。
14、热传递主要通过()、()和()三种方式来实现的。太阳的热是通过()传到地球上的。
15、在做(液体的热涨冷缩)实验时,我们发现试管口的气球皮()了,我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是
()。
16、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的。
17、热的不良导体,可以()物体热量的散失。
18、空气是一种热的。
二、判断:对的请在括号里打“√”,错的请在括号里打“×”。
()1、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2、多穿衣服会使人感到暖和,这是因为衣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
()3、把一小袋加热了的水放在冷水里,它会浮起来。
()4、所有的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5、冬天电线杆上的电线绷得紧,夏天电线就比较松弛是热胀冷缩的缘故。
()6、铁轨之间留有缝隙是了为节约钢材。
()7、把刚煮熟的鸡蛋浸入冷水中,再剥鸡蛋的皮更容易。
()8、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9、空气是一种热的良导体。
()10、两手相互摩擦不能产生热。
()11、锅用铁制成,锅柄用塑料或木头制成,因为铁、塑料、木头都是热的良导体。
()12、传热能力不同的材料在生活中有不同的用途。
()13、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变重。
()14、寒冷的冬天,水受冷膨胀能造成自来水管破裂。
()15、所有的气体、液体、固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6、把一小袋加热了的水放在冷水里,它会浮起来。
()17、两手相互摩擦不能产生热。
()18、为了增强热传递,电饭锅全部是利用容易传热的材料制成的。
三、选择
1、热的不良导体,可以()物体热量的散失。
【①
加快
②
减慢
③
不改变】
2、下面物体是热的良导体的是()【①
塑料勺
②
木勺
③
钢勺】
3、下面物体有热缩冷胀性质的是()【①
空气 ②
铁
③
锑】
4、冷水加热变成热水后,在冷水中上浮的原因是()。
【A.体积不变重量减轻
B.重量不变体积增大
C.体积增大重量减轻】
5、啤酒瓶或饮料瓶里面的啤酒、饮料都不会装满()【A.液体也有热胀冷缩
B.厂家为了节省原料】
6、试管里的水在受热后,试管口的气球皮()
【A.瘪下去了
B.没有变化
C.鼓起来了】
7、当物体吸热升温后,微粒运动()
【A.加快了
B.减慢了
C.不变】
8、把压瘪了的乒乓球,浸人开水里烫一下,让乒乓球重新鼓起来的原理是()
【①
液体的热胀冷缩
②
气体的热胀冷缩
③固体的热胀冷缩】
9、密封的小塑料袋中装一些冷水,密封水袋会慢慢地从热水底部浮到水面,是因为()
【①
小塑料袋中的冷水受热体积膨胀增大了浮力
②小塑料袋中的冷水受热后重量变轻了
③热水受冷体积缩小增大了浮力
】
10、铜、铁、铝等都是金属,都是热的良导体,它们的导热性能()
【①
都相同
②
存在差异
③
没法确定】
11、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
【①
快
②
慢
③
一般】
12、有经验的电工拉电线时,应该是()
【A.冬天的时候拉得松一些,夏天的时候拉得紧一些B.冬天的时候拉得紧一些,夏天的时候拉得松一些
C.冬天和夏天拉得一样紧】
13、吃火锅如果把金属勺子浸在汤锅中,一会儿勺柄就无法用手直接拿,是因为热()
【A.传导
B
.对流
C.辐射】
14、水在()会出现冷胀热缩的反常现象。
【A.4℃以上
B.4℃以下
C.5℃】
15、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
【A.快
B.慢
C.一般】
16、太阳的热是通过()方式传播到地面上来的。
【A.辐射
B.对流
C.传导】
17、冬天人们多穿衣服的原理是什么()
【A.衣服能为人体提供热量
B.衣服能提高人体温度
C.衣服能阻止人体热量的散失】
18、加热容器底部时,底部的水会()。
【A.下降
B.不动
C.上升】
19、为了使整个房间更暖和,暖气片要安装在房间的()。
【A.下方
B.上方
C.中间】
20、冬天,假如你的钢笔帽拧不开了,你想怎样解决?()
【A.把钢笔放到热水中
B.把钢笔放到室外
C.把钢笔放到冰箱里】
21、下列关于锅的几个部分,需要传热快的是()
【A.锅把
B.锅身
C.锅盖抓手】
22、厨房内的厨具中,与人体接触的部分多用()的材料制作。
【A.传热能力强
B.传热能力差
C.金属】
23、自行车爆胎多发生在什么时间?()
【A.春天
B.夏天
C.冬天
】
24、把液面高度一致的三个圆底烧瓶和细玻璃管的连接装置,分别放入三个盛有不同温度水的烧杯中后,细玻璃管内的液面发生了变化,请你推测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的是()
四、看图填空
请用以下材料:“热水足量、常温水足量、冰水足量、1只小锥形瓶、3只烧杯、1个气球”
列出实验计划来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过程
:1、小锥形瓶上套上气球。
2、将套上气球的小锥形瓶放入装有常温水的烧杯中,观察气球变化。()
3、将套上气球的小锥形瓶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气球变化。()
4、将套上气球的小锥形瓶放入装有冰水的烧杯中,观察气球变化。()
实验结论
五、简答
1.为什铁路上的每根钢轨之间都留有一定间隙?
答:。
2.在不锈钢杯和塑料杯中倒入同样多的相同温度的热水,哪个杯子中的热水会凉得快?这是什么原因?
答:。
3.冬天里自来水管或水表常常冻裂,这是为什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复习】推荐阅读: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期末10-18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11-06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10-09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12-11
二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01-23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教案06-22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10-22
五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上册01-06
六年级科学教科版教学计划06-26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 全册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