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初中生阅读心得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语》初中生阅读心得

《论语》初中生阅读心得 篇1

诚信是中国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它是做人的前提、人生的基础。

如何让自己拥有诚信呢,那便是培养恒定如常之心。孔子说:“无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本来什么都没有,却装作有;本来很困顿,却装作饱满富足,这样的人很难保持始终如一,因为他都没有勇气面对现实,真诚面对自己,更不用说对别人守信用,从一而终了。

怎样判断自己保持了恒常之心呢?这需要我们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保持平常心。孔子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即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爱一个人希望和他长长久久,而若恨上这个人,又希望他马上消失,这样极端的感情用事,就会使自己陷入迷惑之中,失去内心判断的标准。所以,对世界守信,对他人守信,要看看能否对自己的生命忠诚守信。

《论语》《孟子》阅读训练 篇2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文”是他的谥号。

⑴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主张为人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孔子既谈了学习态度,也讲了学习方法。

C.孔子教育弟子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D.孔子解答了子贡提出的有关孔圉的问题。

⑵写出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的句子,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⑴B(未讲“学习方法”)⑵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阐释了学习的正确态度,“虚心使人进步”,学无止境,只有虚心向别人学习,才会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进而提升自己为人处事的能力。

参考译文: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明好学,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不以为耻,所以被谥为‘文’。”

二、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⑴-⑵题。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问:“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冉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

注:斯:指代道理。赤:公西华。兼人:勇气过人。

⑴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教学工作切忌搞“一刀切”。

B.要想提高学生的思辨素质,教学中要采用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C.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抓住时机,顺势导引,解答疑惑。

D.针对不同的对象,教授不同的教学内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⑵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请结合上面的选文,谈谈两者所共同蕴涵的教学思想?并简要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⑴B(无中生有)。⑵因材施教。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参考译文:

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三、阅读《孟子》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⑴-⑵题。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

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离娄上》)

⑴有不少成语源自于《孟子》,如“一曝十寒”“缘木求鱼”;请依据第二则内容概括出一个成语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孟子的话语,蕴含着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即“仁爱”思想。请简要概括以上文段所揭示的相同思想,并加以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⑴舍近求远。⑵“亲亲而仁民”。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儒家认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实现“仁”的根本。一方面是“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另一方面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是从父子兄弟的关系开始,是从“亲”中来的。这是孔子认识到的一种从“自然本性”出发的“仁爱差别”。

参考译文:

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的爱,是爱惜它,而不是仁爱;之于世人的爱则是仁爱,但不是亲爱。亲爱你的亲人而推及仁爱世人,又以仁爱世人之理而推及爱惜天地间的万物。

四、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1—4题。

[甲]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文”是他的谥号。(《论语•公冶长》)

[乙]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问:“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冉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注:斯:指代道理。赤:公西华。兼人:勇气过人。

[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丁]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

1.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敏而好学,不下问 耻:感到羞耻

B.由也兼人,故退之退:劝阻别人

C.与朋友共,之而无憾 敝:使用坏了

D.愿无善,无施劳 伐:讨伐征伐

2.下列对选段[甲]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主张为人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孔子既谈了学习态度,也讲了学习方法。

C.孔子教育弟子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D.孔子解答了子贡提出的有关孔圉的问题。

3.下列对选段[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教学工作切忌搞“一刀切”。

B.要想提高学生的思辨素质,教学中要采用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C.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抓住时机,顺势导引,解答疑惑。

D.针对不同的对象,教授不同的教学内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4.按照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⑴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依据[乙] [丙]两则材料,从中概括出两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伐:夸耀自己)

2.B(未讲“学习方法”)

3.B(无中生有)

4.⑴①具有中等以上智力的人,可以教给他高深的学问;中等以下智力的人,不可以教给他高深的学问。②孔子说:“我的志向是,对老年人,使他们安逸;对平辈的朋友,使他们信任我;对少年人,使他们归依怀念我。”

⑵①因材施教。孔子能够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授不同的教学内容;由此可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多么的重要。②因势利导。孔子针对公西华所面对的实际困惑,抓住时机,顺势导引;由此可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应是解答疑惑的最佳时机。

参考译文:

[甲]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明好学,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不以为耻,所以被谥为‘文’。”

[乙]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丙]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丁] 颜渊、子路侍立于孔子身旁。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 子路说:“我愿把自己的车马衣服都拿出来和朋友们共享,就是用坏了也毫不遗憾。” 颜渊说:“我愿不自夸好处,不把劳苦的事施加给别人。” 子路又说:“希望听一听老师您的志向。” 孔子说:“安抚老年人,信任朋友,关怀年轻人。”

亲子阅读论语章节心得 篇3

德行类第一单元是论道德,分为五章,第一章内容如下: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第四.一五)

我和儿子分别读了一遍 ,儿子说:“我读不懂什么意思。”

我说:“我也读不懂什么意思,咱们来看看注释吧!”

注释:

1.参 姓曾,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九里)人,小孔子四十六岁,与父亲曾皙都是孔子的学生。

2.一以贯之 以“一”来贯通我所有的道。

3.唯 对长上恭敬的应答之词。

4.忠恕 朱熹《论语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推己,谓推己及人。

再读一读析论:

“道”是最高的理想和方法,因此它的内涵比较复杂。孔子心中最高的道是“仁”,而“忠恕”是通向仁道最基本可行的门径。“忠”是尽自己的全部能力,“恕”是推己之心来对人。“仁”是至高之德,不易晓解,而“忠恕”之道是学习者当下的功夫,人人可以尽力。因此曾子以“忠恕”之道来解释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应该是很适切的。

读完以后,儿子还是一脸茫然,我说:“我也不是很明白,咱们再来看看本章的章旨为:曾子以“忠恕”来解释孔子的“一以贯之”之道。我们再读一遍课文,先看看文中的人物都有谁?”

读完后,儿子说:“有子、参、曾子、门人。”

根据注释参与曾子是不是同一个人?

是,应该是子,曾子,门人。

对,本文中的子又是谁呢?

当然是孔子啦。(反应倒很快)

文中三个人物的的关系是什么呢?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门人也是孔子的学生,应该与曾子是同学。

那我们能不能把课文内容改变一下,把孔子当做宋老师,你是曾子,门人就是你的同学,看看课文内容能改成什么?

儿子兴趣大增,把课文改为:

宋老师说:“盛泽西,我的方法就是一以贯之。”我说:“是”。宋老师出去了,我的同学问:“老师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我说:“老师的方法,就是忠恕啊!”

那忠恕是什么意思呢?

儿子摇摇头。

咱们再看一下析论:。“忠”是尽自己的全部能力,“恕”是推己之心来对人。“仁”是至高之德,不易晓解,而“忠恕”之道是学习者当下的功夫,人人可以尽力。是不是说人人都可以尽力学习仁道,用对待自己的心来对待别人,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强加在别人身上。现在是不是对课文内容有了进一步了解,那看看你能不能把它改成现代文。

好的,我试试。

改后如下:

孔子说:“参,我是以“一”来贯通我所有的道。”曾子说:“是。”孔子出门,他的学生问曾子说:“老师的道是什么?”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啊!”

改的不错,现在明白了课文的内容,背诵就会很容易了,看我们谁能把课文的内容背下来。

我们很容易的背会了课文。看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是很容易的。

最后,我问儿子,通过今天的诵读,你有什么感受?

儿子说,刚开始觉得很难,不过慢慢体会,就懂了其中的含义,也觉得有趣了。也让我明白了用对待自己的心来对待别人,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强加在别人身上的道理。我以后还会坚持诵读的。

那就让我们互相监督吧!但愿我能与孩子一起进步!

于丹论语心得阅读收获 篇4

每个人都应有一片理想的天空,可以自由地翱翔,因为理想带给我们未来和希望;每个人都必须有脚踏实地的能力,实实在在地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这样我们才能有点点滴滴的收获。

让自己的胸怀无限大。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失业、婚变、亲人离去、朋友背叛等这些事情,也许我们无力改变某些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遇事不仅要拿得起还要放得下,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长期困扰于人生的遗憾不能自拔,对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是会有所损害的。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一种遗憾,其实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尺度,给予他人在自我内心设定的一种心理承受标准。丈量着他人,同时也度量着自己心胸明朗骀荡与阴霾狭隘。如果想得到别人更多的理解和宽容,与人为善,首先在自己内心就应该将度衡他人尺度的标准提高。只有敬人一丈,才能己获一尺。曾经听过这样一则故事,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起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儿子望着父亲,说道:“一定是妈妈打破的”。“你怎么知道”。儿子说:“她没有骂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习惯以不同的.标准来看人看己,以至往往是责人以严,待己以宽。于丹在《心得》中这样说到:“学会宽容,宽容就是潇洒,宽容就是忘却,宽容就是忍耐。宽容意味着尊重、理解、信任和沟通,但不是放任,不是纵容,不是消极地无所作为。宽容,生活中的一门技巧,宽容一点,我们的生活或许会更加美好!”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怨恨让我们的心灵寄生于黑暗之中。而宽容,却能够让我们心灵得到放飞和身心愉悦。与人与己为快乐之事,理当为智者所奉行之道。宽容尤如心窗通达,面对看似不公的人世之事,何不如同于丹所讲淡定、从容处之呢。掬之一璨,对生命的理解或许在此刻早已升华。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尽量不要要求对方必须如何如何,或者说,我付出了什么什么,你就得一定要回报什么什么。其实在今天这个社会里,我们不能这样去要求别人。父母与子女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都是如此,在每一种关系中,去尽自己的角色应该承担的责任,责任尽到了,就够了。每一个个体都是值得尊重的,距离和独立就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稍微留一点分寸,对自己严格一点,对别人宽容一点,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

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在现代社会,我们也许无法安贫乐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房子大小,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还仅是几十年前,一个人一生可能就在某个单位工作,他们的婚姻基本稳定,从小到老可能就住在一个大杂院里,那时候人的痛苦可能是没有选择或选择太少。但在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我们困惑,我们迷茫,我们无法左右外面的世界。怎么办呢?只有让自己的内心更强大。一个人只有内心完满、富足,而后才能表现出从容不迫的风度。如果你的心很敞亮,很仁厚,你有一种坦率和勇敢,你的舒泰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那么你可能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有些人想躲到某个山中去修炼,其实,若我们能做到不离红尘,就生活在闹市之中,每天做着跟大家毫无二致的事情,但心中却自有一方从容宁静的田园,才是真正的大隐。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

《论语》里面所教给我们的这种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总之,读于丹的《论语〈心得〉》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与友宽容,与亲人宽容,与生活中一切给予宽容,学会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我们收获的就是一种和谐的美。宽容是人生的哲学,但更是一种境界吧。

于丹论语心得阅读收获2

我要跟大家品谈的是一道心灵鸡汤。读过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的朋友们,或许都有一种触动心灵的感觉,我也不例外。想想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日复一日地认真工作着,面对繁忙的工作,更多的时候,早已

把烦躁变成无奈,把无奈变成习惯,总是多了几分负重,少了几分快乐,因而也经常把“郁闷”当作自己的口头禅。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一本《于丹论语心得》,竟然让我感觉自己豁然开朗,虽不能说是大彻大悟,但也深深触动心灵。我的心似乎能更柔和些,平静些,包容些,仁爱些。

我原本是不喜欢《论语》的,更准确地说是我不喜欢那咿咿呀呀的“之乎者也”。还记得上中学那会儿,老师给我们讲解论语的开篇“学而第一”时,我就表现了厌烦情绪。那时,我就在想,孔圣人早已死了两千多年了,两千多年前的人类,别说区区几句话,即使再精华的东西,也会被几千年的历史车轮碾的灰飞烟灭,我就不信他还能在几千年前指导影响现代的人类社会?于现在想来,是非常羞愧的,缘于我对文化的理解,对个人的修养,以及对学习的态度。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她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她带我们超越时空,把这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灵。她说:“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就像易中天老师在该书序言中所写“实际上,真正伟大的思想决不会是只适用于一时一地一人,它们总是具有普遍性。”我想这也就是孔老夫子为什么能在几千年后仍然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原因吧!

书中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励志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人人都希望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于丹教授认为,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孔夫子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您内心的安宁。

书中谈到孔夫子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叫颜回,他曾经夸奖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艰苦的生活对于别人来说难以忍受,而颜回却能自得其乐,于丹老师说,颜回真正令人佩服的,并不是它能忍受贫困,而是他的生活态度,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贫而乐,富而好礼者”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这是于丹老师品位的另一心语。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天在家看《济公新传》,济公在途中遇到一位晴天、雨天,天天都哭哭啼啼的老婆婆,便上前搭问原因。原来老婆婆有两个女婿,一个是卖雨伞的,一个是卖鞋的,晴天时,老婆婆担心卖雨伞的女婿没了生意,赚不到钱,伤心哭泣;雨天时,老婆婆又担心卖鞋的女婿没了生意,赚不到钱,也伤心哭泣。道济师傅开导她说:“你为什么不换个角度想一想呢?如果你想晴天的时候,卖鞋的女婿来了生意,赚到了钱;雨天的时候,卖伞的女婿又来了生意,赚到了钱,你是不是应该为他们高兴才对呀?一个简单的换位思考,让老婆婆喜笑颜开。快乐如此简单,**如此渡人,让我释然之后想到了更多。

工作中,把个人的无名火撒向无数人,把上班的无名火带到下班,把单位的无名火带给老公,这是我常干的事儿,我想也是大多数人常有的事。我们颠倒了生活的本质,之所以工作,正是为了更快乐的生活。有人问佛主:什么是佛?佛主说“无忧是佛”。快乐的生活就是人生的目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上班时尽心,下班时开心,我们就会在平衡中快乐地生活。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那份安宁。

如果说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那么于丹的《论语心得》,章章都会散发浓香。读罢之后所感悟到的,绝不仅仅是写下的这些,写下的也好,未写的也罢,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愿我们都能为更好的调整自己的心态找到一个出路,我想,这也是作者的初衷吧!

于丹论语心得阅读收获3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首先想要说的是,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每每去到书店,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关于教人们“怎样做人、怎样对待人生挫折、怎样处事”的书籍比比皆是,而这些所谓的“心灵鸡汤”迎合了当今复杂社会下处于“心灵冲撞”中的人们所需要的那种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灵慰籍,而这些书籍中,我认为于丹教授关于《论语》的心得体会却是最值得一看的。

想起以前上初中的时候,什么《论语》《庄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奥的东西,虽然在添鸭式的教育中我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问心里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或许,没有于丹,我大脑中不会再想起《论语》,不会想到通过读《论语》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也不会理解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当看了于丹教授的书后,我知道了孔夫子的伟大,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

于丹教授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所以,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教授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通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

对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于我这等凡夫俗子来说,不会也不想做任何评论,对我来讲,读懂、读透、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这里就姑且把读到的一些我认为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吧!或许,迷茫中的你我,会不经意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帮助吧!

于丹论语心得阅读收获4

最初知道“孔子”其人,是在“批林批孔”、“读书无用”那个年代,当时的大街小巷、机关、学校无处不见“打倒孔丘”的标语,但对其“腐朽”的儒家思想只是模模糊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后来有机会读到《论语》,却也只是零零碎碎地读,对其中精深远遂的思想未能体味,更对那些个“之乎者也”提不起兴趣而束之高阁。直到看了央视《百家讲坛》,于丹老师以其清新流畅的风格,散文般和缓优美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故事,以及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为我们带来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论语》解读后,我买来了《于丹<论语>心得》。近日休假在家,有时间静心阅读了这本书,读后让人感觉如沐春风,有一种心灵的触动。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录。孔子的儒家思想,备受历朝历代君主的推崇,也一直影响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就是在物欲横流、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仍然闪烁着真理和智慧的光芒。于丹老师笔下的孔子朴素平和、谦虚贤达,博学睿智,平易近人,时时为我们传递着一种博大、仁爱和快乐。于丹老师用其独到的眼光和快乐的感悟解读《论语》中深刻而又广博的人生哲理,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个方面分别阐述自己的心得,如“《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我最欣赏的,也就是于丹老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

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温暖的、快乐的生活?秘诀就是去找到内心的安宁。于丹老师讲了个小故事:同为花岗岩,台阶不服气地向佛像抗议,“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通过这个故事,我把内心的安宁理解为:平和。以乐观向上、闲适超逸的性情融入环境;主动积极、坦荡旷达的胸襟投入工作;快乐愉悦、真实自然的心情拥抱生活,我们的心灵深处就会充满阳光、自信,生命就会快乐豁达许多,就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那样,去寻求内心的安宁。当然,要达到孔圣人的境界和于丹老师所说的那种和缓、从容谈何容易,必须经历千锤百炼方能修成正果,但不断地“修身养性”,逐步提升自己,努力追求内心的淡定和坦然是必要的,至少他可以让我们少一点烦恼,多一些快乐,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欲世界中让心灵找到归宿地与栖息地。

于丹老师告诉我们:“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面对“这样浮躁、竞争又这么激烈”的当今时代,“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我们应该向内寻求心灵的力量,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人生的缺憾与苦难,“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心情和态度”、“既然生死、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决定也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顺意,一帆风顺,总会遇上种.种沟沟坎坎,有如行驶在海上的船,一定会遇到风雨,甚至巨浪,所以首先要正确面对,学会接受它、善待它,但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应该是以一种积极的、乐观的心态去弥补、去看待。没完没了地纠缠其中,一遍遍地呼天号地,一股脑地去怨天尤人,只能痛上加痛,不能自拔,既有害身心,又于事无补。该放下时且放下,就像老和尚与小和尚的故事,换一种宽容的心态去面对,就会有不同的心境,予人宽容,就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

《于丹<论语>心得》,不故作高深,不矫情卖弄,没有寻章摘句,没有引经据典,没有从教条到教条、从书本到书本的搬家,娓娓道来,循循善诱,将孔子从圣人的高位复原到脚踏实地的凡人,把闪烁着真理光芒的朴素语言和一些富有哲理的故事结合在一起,传递给人们一种温暖的思想力量,既通俗易懂又意味深长。虽然对于丹老师的观点不能百分之百的认同,但读后让人豁然开朗,淡然微笑,还让人掩卷而思,浮想联翩,真可谓服了一剂“心灵鸡汤”。

最后借用于丹老师的一句话为结束语:“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这段生命镌刻成了一个样子,它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

于丹论语心得阅读收获5

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回顾自己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也会经常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如与家人因琐事产生分歧、和家人闹矛盾,工作中与同事有时会产生摩擦,与家长产生摩擦,面对不如意的学生会生气…看过《论语》心得让我明白了自己给别人带来烦恼的同时自己也很苦恼。让我找到了克服生活中不愉快的好方法。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初中论语读书心得 篇5

读孔子,读《论语》,读儒家,首先就要读“仁”,因为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便是“仁”。以前我只是大概模糊地知道“仁”即“爱人”,并未真正地深入探究过。原来《论语》中孔子已经阐明了“仁”的涵义。《里仁篇第四》中的第十五条: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里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显然是其学说的核心,即曾子回答门人的“忠恕”二字。那么“忠恕”又谓何呢?“恕”的阐述可见《卫灵公篇第十五》的第二十四条: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于“忠”的阐述可见《雍也篇第六》的最后一条: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由此可见,“仁”虽然包括“忠恕”,但是“忠”与“恕”却大不相同。“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很高的道德要求,未必人人都能达到。“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德要求就降低了。

通过这两句话,我由衷地体会到了孔子道德的高尚,几千年前他就提出了利人利己和下限即不利人但至少不损人的道德标准。我以为这是十分合乎人性的。因为要求人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着实是有些困难的,而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却在情理之中,这就是所谓的将心比心。

读《论语》,除了感受道德的熏陶,还能体会到思辨的快乐。《为政篇第二》中的第七条无疑让人拍手叫好,钦佩不已。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关于“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一句有许多种讲法,杨伯峻先生在注释中都一一列举出来了,而相比较我认为他本人给的译文最为恰当,即“至于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对于现在人有些人只给老人钱物便理直气壮地认为是奉养孝敬父母的人而言,这个类比论证无疑是有力一击,当头一棒,让人大呼痛快。对于那些仍存在着给老人吃好穿好便为孝的误区的人而言,此言既出更是不亚于醍醐灌顶!让嘴硬者哑口无言,使糊涂者恍然大悟。孔子对“孝”的理解并非愚孝。《为政篇第二》中的第八条: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大意就是子夏问孔子孝道,孔子说:“儿子在父母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人吃喝,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么?”可见孔子认为“孝”应当是父母和儿女之间的互相关怀,而不是“二十四孝”中诸如“埋儿”、“割股”、“卧冰”那样极端的苦孝的。

《论语》中对于“君子人格”的描述和追求,于现代社会仍有遵从的价值。“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等等。

孔子并不是圣人,因为他也会犯错。《为政篇第二》第三条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初看字面,似乎通晓畅达,即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只举其整数)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其实不然,“思无邪”一语本是《诗经》中《鲁颂》之文,孔子在此借其评论所有诗篇。“思”字在《鲁颂》中本是无义的语首词,并无实义。孔子却引它作思想解,自是断章取义。记得一位教授曾说过对待历史人物,尤其是名人,仰视俯视皆不足取,唯平视最佳。对待孔子亦然。

论语文阅读的有效拓展 篇6

【关 键 词】 语文;有效拓展;阅读教学;地域文化;成果展示

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学习语文教材是不够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语感的培养,语文素养和人文素质的提升,都离不开对语言文字作品的广泛涉猎和独立感悟。因而,自由而广泛的拓展性阅读成了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于是,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进行拓展延伸,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师的青睐。

固然,好的拓展教学既符合新课程理念,又能使课堂教学无限灵动丰富,给学生思维情感有力碰击,而那些视文本盲目随意,泛化文本无度无序、架空文本流于形式、脱离学生实际漫无边际的拓展,无助于学生课堂学习任务有效完成和学生能力思维的提高和发展。为此,我就结合平时阅读教学中所做的一点活动,来谈谈语文阅读的有效拓展。

一、立足教材,培养拓展阅读能力

新课程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提倡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教材文本去搜集资料,去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去开拓语文学习的渠道,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也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拓展延伸是针对教材的和课堂教学而言的,是以“立足教材”为基础的,如果学生对教材理解不深、不透,甚至是从未上过教材中的某些篇目,而走出课堂,走出教材去拓展学习资源,这种拓展的有效性就值得怀疑,甚至令人担忧。正如于漪老师所说,“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叶圣陶先生也曾把教材定论为“例子”,既然是例子,教师就必须用好。因此,教师在钻研教材过程中要精心选点、设点,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使要拓展的面与课文有机地联系起来,“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如教学朱自清的《春》,这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热爱人生。根据新《课标》提倡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引导学生领悟并欣赏作品准确生动、清新优美的语言外,给学生准备了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去感受玉澜堂院落的春;准备了茅盾的《蚀》以及林语堂、张晓风对春的描写语段,采用“一篇带多篇”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同一题材的不同写法,从而更好地领会作品的特色。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讲到“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我又准备了《诗经》的“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以及现在女作家张洁《挖荠菜》里的日暮黄昏不敢回家的描写,让学生们感受从古到今,在中国诗人的笔下,夕阳黄昏的意象传递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意识,多了一层家园落日的温馨和人生迁世的感情。

二、联系生活,开发地域资源

2001年7月正式出版发行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自从新课改以来,浙江省11市相继在中考语文卷里出现具有乡土特色的地域文化题。2006年的温州卷涉及到温州的传统工艺“瓯绣”,问考生从“十一十二娘梳头,十二十三娘教绣”的诗句中读出什么信息。2007年绍兴卷考到“谈鲁迅”专题。在这个背景下,“魅力台州”走进我市2009年中考语文卷。这种将本土文化与语文的“联姻”,既应证了“生活处处皆语文”的道理,也对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起到一定的作用。基于此,我们在语文的阅读拓展中,也可联系生活,开发地域资源。

记得在上《云南的歌会》一课时,我除了让学生感受云南的地方特色人文精神外,还让学生到网上去寻找温岭石文化的有关资料,学生们兴致骤增,情绪高昂,他们或自己上网,或小组合作,有的学生查到了石夫人的故事,有的学生查到了有“空中花园”之称的方山顶的形成;有的同学发现风光独特的长屿石硐则完全是千百年来温岭民众一斧一钎人工凿出来的……各种信息五花八门,纷沓而至。学生们将自己的发现经整理后印出来,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分享这些资料,在此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要爱我家乡,使课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只是让学生在陌生的文本中认识、理解抽象事物的文化,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是“吃力不讨好”的,所以很有必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文化,在浓郁的氛围中感受文化,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整合环境,营造良好阅读氛围

随着中考命题方向的不断改革,语文试题灵活性越来越高,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也越来越全面,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对孩子的阅读也逐渐重视起来。但在孩子的阅读生活中,我们做老师家长的并不只是扮演外在的陪伴者与监督者的角色。

对于老师,我们要善于为学生营造阅读的氛围。这一点,非常感谢我们实验学校为学生提供了阅读的时间。每天晚饭后的半小时,是我们学生雷打不动的阅读时间。在舒缓的轻音乐中,在安静的教室内,每位学生每捧一本书,在经典文学的海洋里徜徉。这既是对一天学习的放松,更是心灵的一种享受。正如肖培东老师在他的一篇《温岭的温度——写在温岭市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推介活动后》的博客中这样写道:“是你们的精心组织与设计,孩子们才懂得了经典。也许我可以说出一二三等缺点,但最重要的是你们给他们播下了文学的种子。没有什么比这样的馈赠更快乐的,没有什么比这样的给予更珍贵了。思想有了,起飞的姿态总会曼妙;翅膀有了,天空的高远不是梦想。”除时间的安排外,学校还规划了“班级图书角”,定期充实图书。班级中鼓励学生每人带几本课外书送给班上各年级或班级又开展图书交换活动——“共读好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

对于家长,我们的重要任务,就是让自己也成为一个阅读者。如这个寒假,我们学生要阅读《水浒传》并完成相应的读书笔记,其中有一项就是“推荐导读”,要求家长向孩子推荐《水浒传》中哪个章回比较精彩,并说说精彩的理由。这样,家长必须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才可对孩子进行指导推荐。另外,学生在学校阅读了好的书刊,也可拿回家向家长推荐,共同交流。

四、创造平台,展示拓展阅读成果

当学生在开展拓展阅读时,除了教给其方法,创造环境外,还要给学生展示自己课外阅读成果的机会和舞台。学生进行了拓展阅读,既希望读有所得,又期望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和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因此,我班经常组织班级的“文学作品朗读会”“好书推荐会”“阅读经验交流会”“读书笔记展评”等多种活动,展示学生的成果。学校也会在每学期进行“阅读知识竞赛”。这些活动不但使学生增长了知识,增加了生活的乐趣,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又及时检查阅读的效果,也为学生提供显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体验了课外阅读的成功,从而也会激发他们继续拓展阅读的信心与热情。另外,为了把读与写结合起来,我们还鼓励学生把自己对于读书后的心得想法写下来定期给学校的“飞翔文学社”投稿。当一篇篇充满墨香味的文章呈现在大家面前时,这给了他们极大的满足。

“风弄林叶,态无一同;月当流波,影有万变”。对于包罗万象的语文,我们需要在立足教材的同时,才能“节外生枝”,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课外世界,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到广阔的天地去探索,去摘取新的知识之果,去获取更大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 陆新全. 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卷[M].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

[2] 丁红彦. 浅谈小学语文的拓展阅读[J]. 信息教研周刊,2014(5).

初中论语读书心得300字 篇7

今天,我读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有危险。”

配的启蒙故事是“砍柴的学问”。讲的是古代我国著名的军事家孙膑的老师鬼谷子教学生的故事。有一天,鬼谷子给孙膑和庞涓每人一把斧头,让他俩上山砍柴,要求“木柴无烟,百担有余”,并限期10天内完成。庞涓想都没想,就埋头开始砍柴。孙膑经过认真考虑后,专门砍了一些榆木放到一个窑洞里,把榆木烧成了木炭,然后找了一根柏树枝当扁担,将榆木烧成的木炭挑回鬼谷洞。意为百(柏)担有余(榆)。10天后,鬼谷子先在洞中点燃庞涓的木柴,火虽然烧的大,但是浓烟很多。接着鬼谷子又点燃孙膑的木炭,火旺且无烟。

读了这些,我觉得孔子说的真好,读书学习而不思考,表面上好象把学的东西记住了,但是同由于理解意思,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记住,只有在学习认真思考,才能知道哪些还没有弄明白,及时向别人请教,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所以,我要象故事里的孙膑学习,不管做什么中都要多思考,特别是在学习上努力地做一个会学习会思考的好学生。

初中生亲子阅读心得 篇8

通过与孩子一起读书,我发现跟之前相比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对词语的运用能力很明显的提高。孩子小的时候,识字比较少,都是我读书给孩子听,上一年级后,认识的字多了些,我就试着让他自己读,读完后,我再根据书的内容进行提问,虽然孩子讲的结结巴巴,但也能说出个意思大概来。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后,我发现,儿子的读书速度变快了,并且他没有一字一字的读,而是一目十行,文章中的好词好句,他并没有真正读到。

发现这个问题之后,在之后的亲子阅读中,我改变了方法,首先让他自己先读一遍,自己摘抄一些他认为很好的词语,然后,我和他一起再读一遍,找出他没读到的好词,而对于他已经找到的好词,我也会不失时机的表扬一下,儿子就会感到很自豪,而在读下一篇文章时,儿子会更认真的去找好词。

再读比较有意义的文章后,我往往让儿子写读后感,虽然写的句子我们看来很幼稚很可笑,但那大概就是孩子最纯真的心得吧。到如今,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后,儿子在说话时,偶尔还会用上一些他新学的词语呢,当孩子用的好的时候我会从心理由衷的高兴,感觉到孩子的书没有白读。通过亲子阅读,不仅对孩子读书的积极性是一个提高,还给我们大人创造了一个学习知识的机会。

为了孩子能更好的阅读,我给他买了如《十万个为什么》、《童话故事》、《成语故事》、《月球探密》、《三只小猪》等等各种各样的图书。现在,儿子已经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不仅读我给他新买的书,而且双休日还不时的去图书馆自己阅读或者借到家里津津有味地读,从书中得到了无穷的乐趣。

同样这些书对于我们大人也有益处的。通过亲子阅读,不仅给孩子创造了一个读书学习的好环境、好氛围,自己学到了知识。经过一段时间后让孩子养成一个爱读书爱学习的好惯,这会让我们的孩子受益终生。如当我们一起阅读《三只小猪》时,让他知道只有通过自己勤劳、勇敢,才有好的结果。他能够从书中学到更深层次的含义。

浅论语文整体性阅读教学 篇9

语文整体性阅读教学,是指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课文侧重整体感知、整体把握、整体理解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重理清文章内部的相互关系,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吸收文章的精髓。并且把阅读看成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强调首先对文章进行宏观把握,掌握其整体特点,而后由此出发,深入分析对象各部分的特点,并将这两方面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思考。当然,这里的整体并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它们之间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整体与部分互相印证,从而更准确更全面地理解阅读对象的各个方面。把对微观的深入理解纳入阅读对象整体的坐标系上,这也体现了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决定整体的哲学思想。这也是语文整体性阅读教学的基本精神。

一、整体性阅读教学的现实意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总目标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要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形成语文能力和语文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熏陶其对祖国语言文字、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此外,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对整体性阅读教学也有明确的要求,就是:“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整体性阅读教学以培养学生迅速、全面、准确地摄取所需信息的能力,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为其终极目标,并且有助于学生整体意识与大局观念的形成。它主要是针对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出现的“分析式”教学的种种弊端提出来的一种阅读教学策略。这种“分析式”的阅读教学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以自我为中心。传统的阅读教学着眼于“教”的状况太多,学生阅读的太少。语文课里学生读书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所占用。可以说,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自说自话甚至自问自答的现象屡见不鲜。(2)教学过程中主观肢解教材。这也是“分析式”阅读教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教师教学的目的是“学这一篇文章”,教学的过程是“解析这一篇文章的内容”,教学的结论是“这一篇文章的中心”及“这一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他们的课堂阅读教学不是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去整体把握,而是注重知识点的讲授,将一大堆字词句篇章的枯燥、烦琐的分析强硬地灌输给学生。(3)教学方法模式化。很多阅读教学不论文体如何,都以“中心思想——段落层次——写作特点”这一模式来指导教学。有的教师备课不是把精力放在对教材的钻研与感悟上,而是死背、照搬教学参考资料。还有的教师不注意在自己的文化底蕴上、文学修养上、知识积累上下功夫,而是去背那些文章写法、写作知识、阅读技法之类的东西。

显然,这样的阅读教学背离了语文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目的。要知道,语文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依靠语言材料的积累,语感的形成以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语言材料和语感都是具有整体性的特征的。语言材料,显而易见指的是具体的阅读对象,也就是阅读材料。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文章中的每一个层次是一个整体,以至每个段落中每个语句也都是一个整体。这些语言内容材料只有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才能充分地将其中蕴含的内容完整地表达出来。如果割裂开来分析,就真的成了“断章取义”。当然,语感也是不能被具体地分析的。它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感受领悟能力。当触及具体的语言对象时,从整体上直观语言对象,将感知、理解、想象和情感体验等融入其中,从而创造出新的意象。这种具有模糊性、意象性特征的语言模式与那些可以具体分析的语言知识最大的不同就是具有整体性的特征。至于语言文字的运用,则是语文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它的整体性特征更是毋庸置疑的。

因而,语文整体性阅读教学的提出是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二、整体性阅读教学的作用

整体性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居高临下驾驭文章,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认知结构。与传统的阅读教学相比,它有着显著的优越性。

(一)整体性阅读教学有利于加强对语文知识基础的教学

按照整体的观念来看,语文阅读基础知识是个有机的整体。让学生全面牢固地掌握这个基础知识体系,就成了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而学生则是通过对每一篇具体课文、单元以至书本的阅读学习来获得这一体系的某一方面的知识的。传统的教学则缺乏整体的观念,缺乏对阅读基础理论的整体性认识,所教学的知识往往是零星散乱的,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教学一篇文章时,通常只分析这篇文章的特殊性,而忽视了其中所包含的一般性规律,不能用联系的观点使所学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只是就课文讲课文而已,“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犯下了孤立静止地看问题的错误。然而,整体性阅读教学则能从整体上把握阅读知识体系,着力于构建学生的知识系统,使学生逐步了解一篇文章的特殊性,进而把握阅读教学中蕴含的一般性规律,从而使得阅读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整体性阅读教学有利于形成合理的认识思路

就阅读过程的认识特点来看,传统的阅读教学强调认识由部分到整体。而整体性阅读教学恰恰相反,它则强调对文章的认知由整体到部分,主张宏观认识占主导地位,微观分析要在宏观认识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微观分析进一步深化宏观认识,从而推动认识向更深刻更精细的方向发展。例如,在分析一篇文章的主旨时,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经常是逐句逐段地研究,先由句到层,再由层到段,最后归纳出文章的主旨。这实在不能不说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的做法。

(三)整体性阅读教学还有利于驾驭教材,科学地确定教学目标

从整体观念来看,整个阅读教学过程是存在着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的,并且形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目标系统。只有把握教学目标的整体性,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更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从而克服确定教学目标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至于凭个人的好恶和感觉去教学。这样,才有利于构建起一个完整的阅读认识体系。传统的阅读教学正是缺乏这种整体把握,孤立地进行单篇课文的教学,课文与课文、单元与单元甚至册与册之间不能形成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使得教学只是机械地讲完了一篇又一篇,讲完了一个单元又一个单元,讲完了一册书又一册书。

三、整体性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

语文整体性阅读教学从教材的整体出发,采用“从整体入手——分解导读——再回归整体”的三段式教法。即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和表达特点,获得对文章的整体印象;再以整体印象为依据和出发点,分析理解文章的各个局部,直至词句的含义和作用;最后将这些局部的认识联结起来,形成对文章更新更深的理解。具体来讲,可分为以下三步完成。

首先,对文章进行浅层阅读。即大略浏览全文,明确思维指向。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文章的第一步应该是“诵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在教学的开始,要求学生对文章作迅速的扫描,着眼于整体,不拘泥于局部,迅速把握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包括注释)以及文章的过渡语等内容,掌握作者、出处、体例以及文章的基本观点,粗略地感知文章的大意。从而促使学生将“眼前文章”和大脑中的“经验思维”有机联系起来,明确思维指向,避免发生方向性的失误。以《泪珠与珍珠》为例,在教学这篇文章的时候,先让学生通读课文,要求学生概括出文中写了哪几种泪,并注意这几件事之间的内在关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而不是程式化地介绍作者、背景、分段分层、归纳大意。这样,在对文章进行讲读之前,学生对作者的态度、观点、情感和思路,自己就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之后,对文章的阅读进一步深化。通过第一步的初读,学生对文章形成的认识和理解是十分有限的。要准确答题,还需进一步理清思路,基本把握文章的主旨。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第二次阅读。即要求学生通过对原文做全面、详细地阅读,迅速利用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观点句概括出每段的大致内容,并由此及彼,基本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从而促使学生将“眼前文章”和“经验思维”有机融合,进一步明确思维的方向,为具体题目的解答奠定基础。例如,在《泪珠与珍珠》这篇文章中,“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这句话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它不但起着贯穿全文的作用,而且将文中的几种泪按时间的顺序联系了起来,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抓住了这条主线,就会发现这篇散文不但形不散,而且神也不散。虽然本阶段的阅读,相对于鉴赏阅读来讲,仍然是粗略的,但相对于答题来讲,则是相关重要的。但由于本阶段的阅读表面上仍然游离于具体题目之外,似乎是多余的,所以很容易被学生忽视。初期训练时,可能很难得到学生的理解与配合。事实上,本阶段的阅读是整体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是确保学生准确答题的基础。因为,任何对原文所做的正确分析和判断,都必须基于对原文主旨的正确把握。若此前就接触试题,思维则极易受到题目干扰因素的牵制,从而失去准确性。

最后,对文章进行研读。在上述两步阅读的基础上,再结合文章看文后思考题。若前面所思考的内容正好和题目一致,则可作进一步提炼后直接作答;若只具有相关性,就应该引导学生以前面的认识为基础,以问题为线索,再次研读相关内容,然后通过分析、提炼,做出正确的选择。依旧拿《泪珠与珍珠》为例。对文章中几种泪之间的联系我们在第二步中已经分析出来了,那么文中的泪珠与珍珠到底有什么联系呢?作者为什么要把泪珠比喻成珍珠呢?这就涉及到了文章的主旨这一问题。文章的主旨是作者所见、所知、所思的反映,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生活现象时,通过全部文章内容表达出来的中心意思、基本观点或感情倾向。解决这一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在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综观全文,发散思维,运用联想与想象,从泪珠与珍珠的外在与内在相似性等方面思考上面的问题,一切就都迎刃而解了。之后再把泪珠的珍贵上升到一个精神高度:当泪珠浸透着人间的真、善、美时,它就是珍珠。这既体现了思维的创新,又使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的同时受到了一次爱的教育。

以上三个步骤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循着这一基本模式灵活地应用于阅读实践中,可以促成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当然,这是一个要持之以恒才能逐渐看到效果的过程。

四、如何运用整体性阅读教学提高阅读质量

针对目前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何运用整体性阅读教学,才能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是令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奋战在教育一线的语文教师们深思的问题。在这里,笔者想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遵循整体性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原则

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必须遵循其整体性原则,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运用整体性原则,也就是要运用整体原理去组织语文教学。方法论上的整体原理认为:“任何系统只有通过相互联系而形成整体结构,才能发挥整体功能。”语文教学中,正需要运用这种原理去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在阅读时,无论是句、段、篇都应该从整体性原则出发去处理问题,这样才能既理解字面含义,又能洞察深层含义;既能看到上下文呼应的语言结构,又能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潜在含义;既能了解文章各局部的含义,又能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而对整篇文章达到较高层次的理解。而整体性原则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篇章的整体性原则。如在阅读一篇科技文章时,应遵循如下模式,即从七个方面驾驭整篇文章:标题;作者;资料数据;基本内容;事实;文章的特点、争议和批评意见;文章的新思想及应用的可能性。这七个方面像一张提货单一样,可照单索取,这样可以避免盲目性及疏忽遗漏。阅读时,可把主要精力放在有用信息上,从而大大减少处理无用信息时的时间,并使信息条理化,以便于理解和吸收。

2.句、段的整体性原则。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然而组成文章的各个段落,以至于组成段落的每一个语句也都是一个整体。阅读时,如果段落不太长要一口气读完,这样不仅速度快,而且大脑对所读材料可以形成大体的概念性印象,有利于抓住所需要的信息,帮助理解。

在教学中坚持整体性原则,其具体操作可以从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的安排上做整体的把握。在教学内容上,首先,教师要对整个中学的语文教材有较透彻的了解,了解编者的意图,了解教材编著的原理。此外,还须了解教材的基本篇目、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把教学大纲吃透,从整体俯瞰自己所任的年级的课程。其次,要对教材作局部的整体把握。这种局部的整体把握可分三步走:一是本学期的整体教学计划,拟定教学进程、教学的总方向、教学的目标等等。二是一个单元的教学整体安排,必须分析归纳本单元的知识要点、训练重点、单元要求,并将它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三是一个课时的教学整体安排,突出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力求“一课一得”。这样,也就基本上抓住了整个教学内容的脉络,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一气呵成,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步骤上,也需从整体去把握,根据内容的详略、难易去安排教时、教具、程序,如果没有整体的考虑,势必造成教学程序的混乱,或者像“盲人摸象”那样,只执一端,造成错误的导向,影响学生的接受。

(二)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有人指出:教师的分析不是解剖刀而是X光。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我们不要用琐碎的分析和贴标签式的方法将课文肢解。在教学中我们设计问题应有利于整体印象的形成,对于部分的分析不能脱离整体,而整体感知要注意突出细节特征。教师为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常问学生:“你喜欢哪一段、哪一句或哪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这种问题的提问,一定要在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联系文章整体和语境提出来,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探寻文章的主旨,在阅读教学中特别重要。正如叶圣陶先生在谈朱自清《背影》一文的解读时所言:“读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知道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那就等于白读。”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写作意图的体现,也就是文章的整体意义。阅读文章首先是感知主要的东西,得出总的结论,暂时忽略一般内容、次要方面。教师在指导教学时,应该从如下几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摄取文章的总体印象;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总揽文章的结构布局;初步感知文章的神韵。至于掌握整体感知的技巧,在针对一篇具体的文章的时候,可以先从题目作者来猜测文章内容的倾向;之后抓住文章的开篇结尾,揣摩文章的脉络;再就是找文章的衔接语言,包括过渡词、过渡句、归结句等。

(三)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

整体把握,就是人脑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进行综合、整体的反映的过程。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把握”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更要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阐发文本内容、研究表达形式。朗读全文、归纳全文要点、理清行文思路、简析人物形象、总结学习内容、体悟作者感情等,这些都是整体把握的具体做法。在这里,笔者想谈谈从结构分析入手来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有的学生读书是蜻蜓点水式或囫囵吞枣式的,写作时就事论事,文思不通。究其原因,其中重要一条是他们不善于从整体结构入手,不懂得从结构分析的基础出发。教师在指导教学时,可先让学生了解各段文字大致内容,并且考察各自然段之间是怎样联结或组合的,也就是看它们之间是并列还是承接,是总分还是层进等。之后划分意义段,考察意义段在文章内容表述和结构安排上处于什么地位,即属于主体展开部分,还是开篇引题部分,或是结尾总括部分,或是过渡照应,还是某部分中的起始、中心或小结等。再深入领会全篇课文怎样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来组织材料、表达中心的。最后,根据上述的把握,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中心思想的确定与表达。

综上所述,坚持运用整体的观念进行阅读教学,不但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浏览文章的速度、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概括文章大意的速度与准确度等,从而提高阅读效率之外,还能增强学生的整体意识与大局观念。整体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独特的教学方式,是有待大家共同探讨的一个话题。相信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在坚实的实践基础上,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会不断地开拓与深入的。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李山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案例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曾祥芹.阅读学新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5]周小兵.怎样阅读——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高学成.整体阅读三步法浅探[J].安徽教育,1996,(4).

[7]程红兵.整体阅读语文课堂教学模式[J].中学语文教学,1999,(4).

[8]蒋文军.加强整体阅读,培养学生信息筛选能力[EB/OL].中华语文网.

[9]石从国.语文课堂整体阅读教学法初探[EB/OL].语文报刊网.

初中生读书阅读心得体会 篇10

《人间词话》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手稿原文;第二部分是附录。读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顿觉词的世界是如此之大,如此之深,当你遨游其中使你会发觉自己的渺小与无知。

最初接触王国维的那三句精辟的论断: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同叔《蝶恋花》此第一阶级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永叔《蝶恋花》此第二阶级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辛幼安《青玉案》)此第三阶级也。并不知道是出自他的著作,但已对概括除此三境界的人敬佩不已,便生出急切阅读此书的念头,其时,学习中国古典文学,老师推荐必读的书目中就有这本。因为经验的浅薄,阅读时感到困难重重,比较晦涩难懂,匆匆读了一遍了事。但是经过了十几年的时间,人生的阅历积攒的比较丰富,阅读了较多的书之后,忽然又一次想读他一读。再读之后,对这位天才的敬佩由此剧增。他有关词的境界的论述确实极为精辟,极为精彩,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引领了一代文学批评的脉搏,引导人们如何去审美,如何在词中品味,感悟,获得美的熏陶。一首词从怎样的角度去鉴赏。例如,他提出了“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有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他提出了这两个重要的概念,引导作者和读者向更高的层次迈步。

《人间词话》中还有一种观点正中了我的心扉,让我感受很深。那就是在《乐府诗集》《子夜歌》中提出的:“人用来排遣愁苦的东西不外三样东西:酒、诗和死亡。而人又来享受欢愉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哪里还有功夫来排比字句,搜索枯肠呢?”这话真是说到了点子上。感情就是人心中的境界,只有心中有丘壑,才能写出深刻的作品。

初中生课外阅读报纸心得体会 篇11

半学期以来,我班学生重点读了法布尔的《昆虫记》。我就以这本书为重点设计教学步骤。首先课件展示昆虫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昆虫;接着问题的设置,检查学生读《昆虫记》的情况,从而加深对昆虫知识的掌握;最后交流阅读收获。本节课重在阅读交流,让学生交流昆虫特点,对自己影响深刻的昆虫,书中精彩的片段(有关昆虫的故事),从《昆虫记》这本书中获得的知识,受到的启发,联系实际交流自己对昆虫的看法。除此而外,交流其它的课外书籍,谈读书的好处,以便激发同学的读书兴趣。教学内容确定了,我开始备课,在备课的同时,还制作了课件。由于课前准备比较充分,所以,课堂效果良好。成功之处:

1、课堂上,同学们能争先恐后发言,积极展示自己对昆虫的探究,交流读《昆虫记》后的感想。畅谈课外阅读的好处。

2、课堂气氛活跃,在生成问题的解决中,同学们表现异常,大胆的发言使课堂有了生机,同学们学习积极性高涨。如:当老师考察学生读《昆虫记》后,掌握了哪些基本的知识,出示填空题时,全班学生不约而同的举起了小手,唯恐老师叫不上自己,个别学生都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抢着回答。

3、由于平时自己特别注重学生的阅读,并要求精彩片段要有记载,读过后要记笔记,写读后感。多数学生的记忆力快速增强,使的自己上课轻松自如,课堂上我不需要过多的讲解,只需要正确的诱导。以达到上课预定的的目标,收到良好的效果。这节课上,我还发现了学生的超常记忆,使我大吃一惊。学生孙博不但能将《三国演义》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复述出来,而且能将书中主要人物用确切的词语概括出来,真是不容易!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论语》阅读题 篇12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1) 联系孔子有关“礼”的思想,在横线上补写出第二则材料中“礼后乎”一句省略的内容。

礼后_______乎

(2) 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孔子对学《诗》的基本态度或思想。

2.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论语·阳货》)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1)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孔子说的“乡原”指的是哪一类人。

(2) 根据第二则材料,分析孔子视“乡原”为“德之贼”的原因。

3.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先进》)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论语·公冶长》)

(1) 解释第一则材料中“言语”“文学”的含义。

(2) 颜渊在孔子众多弟子中“德行”排第一,请综合上述材料,说明颜渊有哪些高尚的品质。

4.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论语·宪问》)(1) 写出材料中与“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楚辞·渔父》)意思相近的一句话。

(2) 请说明孔子感叹“末之难矣”的丰富内蕴。

5.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

(1) 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历史人物陈友谅、石友三名字的含义。

(2)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以“友便佞”为“损”的原因。

6.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论语·里仁》)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①?”子路终身诵之。 (《论语·子罕》)

【注】 ①臧:善,好。

(1) 从第一则材料中选取四字,与成语“不忮不求”组成一副意义连贯、音韵和谐的对联。

(2)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孔子对人际交往的看法。

7.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论语·公冶》)

上一篇:董事会办公室管理制度下一篇:损害群众利益典型案例剖析(二)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