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调查报告

2024-08-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调查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调查报告 篇1

一、调查目的①按照学校教育计划要求,配合完成教学任务。

②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

③了解新农村建设情况,获取第一手资料,分析研究,提出建议。

二、调查范围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赵桥乡和大杨镇

三、调查对象

赵桥乡一个村子的20位村民,大杨镇一个村子的10位村民。其中青年占20%,中年占70%,老年占10%。

四、调查方式:

调查问卷形式与实地走访相结合,共分发了30份问卷,收回30份问卷,走访了2个村子。

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我走访的第一个村子的基本情况,调查对象是我的出生地——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赵桥乡王湾村。该村350余人,土地大约有600亩,人均收入有3000元左右。

该村近年来农业有很大发展,但村民根本谈不上是新型农民,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他们逐渐意识到了科技重要性,但并没有运用到生产生活在。一没文化,二没技术,对农用的管理一直是传统模式:靠天吃饭。不懂合理利用资源,对有的农作物的秸秆选择焚烧,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对村民基本知识培养是缺失。面对现成的东西,村民想利用,可是不知该如何下手,村民想致富,可是不知道有什么门

路。资金的缺失市场的需求,产品销路都存在问题,这样的现状迫使农民不敢去做,不愿去做。

青壮年为了养家糊口只好外出打工,可出去也不容易啊,没有技术没有知识,出去只能干体力活,既累又脏,收入也不高,久而久之,人们思想僵硬了,只好墨守陈规,继续重复从前的生活。

经几年来,在政府的帮助下,有的家庭尝试饲养牲畜,种植药材,大面积种植农副作物,取得一些突破,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随着信息通达度,越来越多的人外出打工,人口流动率明显上升,有条件的家庭举家迁离这里,迁往条件更好的市或离市区较近的城镇,在外定居。无非是为了寻找更好的谋生门路,用当地农民的话讲就是好赚钱,易挣钱。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落后必然导致的是教育的落后。家长对教育问题重视程度不高,能考上就考上,考不上就辍学回家打工挣钱攒钱娶媳妇。导致人们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勉强接受完义务教育。乡村老师文化程度不高,职业道德也不太好,开学率低,学生从小基础就薄弱,教学质量很一般。上完初中后,上高中的只有10%,上技校和中专类的能占到30%,其余全部外出打工。

文化的落后又是经济落后的潜在因素。像中国大多数的农村一样,人们虽然贫穷但村风村貌还比较好,邻里相处一直都很融洽,很少有打架一类的事。父母养育子女,子女孝顺,赡养父母,是亘古不变的规律,大家对养老保险接触少之又少。

近几年来,要说村里反映最好的,受益最大的事就属医疗保险了。以前,有些需要高额医药费的大病,人们根本没有能力治疗,在家熬日子。但现在国家报销医药费的80%为许多家庭解决了燃眉之急。但乡村的医疗卫生条件一直不好,医生水平低,乡镇医院医疗设备差,许多小病得不到有效治疗耽搁成了大病。村里的健康意识差,很少会主动进行体检,许多病一经查得就是晚期。

总之,这里就是经济落后决定文化落后,文化落后又影响思想落后,思想落后又反过来制约经济发展,在新农村建设道路上任重而道远。

第二个是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大杨镇大景庄村。该村由于在307省道旁边,交通便利,一直在大杨镇中发展较快。该村的三大支柱产业:辣椒交易市场,面粉厂(良夫面粉厂、占原面粉厂、朱东面粉厂),楼板厂。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村委会也忘不了提高精神层面的东西。村委会经常组织干部培训活动,提高干部素质;为村民修建的休闲健身广场,内设篮球场,游泳池,各类健身器材,丰富居民生活。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大景村一直力争上游,改变村落布局,把那些旧、破、差住房拆了,一座座别墅式的楼房拔地而起,既美观又实用。改变经济模式,激活人们的思路。村委会还注重与群众进行沟通,关系很好,每逢节日,对村内的孤寡老人进行慰问,还给村里的高龄老人祝寿过生日。全村呈现出一派生机,和谐。

但不能忽视的是,大景村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大景村的经济结构不合理,村里主要发展的是第二产业,开办的广场污染程度比较高,管理上存在不少的问题。在楼板厂参观调查的过程中听负责人员的介绍得知,该厂现在的发展面临一些问题:如产品有一定的滞后性,有些已经适应不了市场的需要造成积压,生产设备需要更新,工厂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流通资金不足,管理制度不合理;有些村民对村委会的依赖性大,缺乏创新;村民对新型农民的认识远远不够,对村民的培训工作需要加强;整个村子的总体布局不合理,没有充分利用有限土地。

求索

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它们都在力争上游。通过比较这两个镇这两个村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农村现在发展的通病。下面就这个问题我说一下我个人的一些浅薄的见解:

1.资金、技术、市场是限制农村发展的三大瓶颈。新农村合作项目范围太小,资金太少,信贷制度的不完善、政府招商引资的力度的不够给许多农民扩大生产带来制约,;村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其重视不够,不能有效利用把科学技术转换为生产力,用以提高经济效益;信息观念差,不会合理利用报纸、电视、电脑等媒介为自己服务;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未能给大家提供有效的指导。

我的建议是政府可以综合各个镇各个村不同的发展状况,建立一个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模式,实行资源互补,劳动力的充分利用,形成大村带小村共同富裕的结合,有效解决贫富差距大的问题。

2.农村必须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的建议是政府可以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使那些愿意种地的有技术的进行大规模农业种植,实现土地的有效利用。此外,多进行农业知识的宣传,引进优良品种,科技种田,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

3、着力培育农村新风尚。要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一要针对农民文化素质低的善进行强制性的文化知识教育,提高农村青少年受教育。二要针对农民劳动就业能力弱的状况,强化职业教育教育和农业技术教育,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普遍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或务工技能,造就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三要针对农民思想观念落后的状况、理念的转变教育。引导农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先进的理念,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努力形成一个尊老爱幼、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的优良民风。

4、着力提升农村民主管理水平。要提高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政治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在农村建立起讲文明、重权益、守法制的社会组织制度和管理机制。坚持和完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村民自治制度,扎扎实实推进村民委员会直选。要健全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制度,推进村务公开、一事一议,完善公开办事制度。

5、着力创优发展环境。新农村建设需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要通过改革,建立起与农村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体系,化解农村债务,搞活农村信贷支持。要建立和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养老制度,使农民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灾有所救,幼有所学。要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维护土地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切实解决农民在土地问题上的后顾之忧。要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好千家万户解决不了困难和问题。

展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调查报告 篇2

关键词:新农村,结构调整,机遇

为了解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情况,笔者近期到山西省大同市、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市和伊犁市、云南省红河州、贵州省余庆县、河北省南皮县和黄骅市等一些在农牧业发展上有一定代表性的地区,就新农村建设的问题进行了相关调研。总体印象是:这些地区对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决策十分拥护,热情很高,行动迅速,已经纷纷进入自觉自愿自主的规划、设计、试点阶段,总体来看,开局形势良好。

但在调研中也发现有相当一部分问题,不是新农村建设自身或地方政府所能单独解决的,需要国家破除城乡界限,统筹解决,否则国家的全局利益与地方的局部利益很难统一起来。比如农村水、电、气、路的建设,沼气池、水窖的建设,改厕、改圈、改房的建设等等。能否搞“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大的区域生态和适宜产业尚未定位的情况下,是“就汤下面”,还是“另谋出路”;国家和金融部门投入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如何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如何进行监控;大量农民外出打工,是顺势吸引他们进城定居,还是沿用已往“农村不断根,城市不开门”离土不离乡的老思路老政策;村庄的合并涉及土地承包权的发包主体和合同合法性的延续问题,涉及农作半径是否方便合理的问题,涉及宅基地和新旧房产的做价和投资问题,等等。这些大的政策如果不很好地解决,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性很可能难以持续,最终变成不了了之的一场运动。而这些问题解决的前提是,首先要搞清楚我国农村目前到底发生了什么新的情况,搞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让农民生活得更好一点,还是让农村更加适应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总体格局;是让农民就地解决新农村建设的问题,还是城乡统筹部署;新农村建设的主导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如何摆放等等。调研基本沿着这一思路展开,本文先从一个比较典型的村镇个案入手,同时比较一些相关的统计数据与研究文献,以求对类似区域面上的情况给予印证。

一、农村劳动力外流已进入边际状态

在山西省的大同市,我们调查了浑源县的沙屹坨镇及镇属的几个村。浑源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全县人均纯收入2005年只有1800多元。沙屹坨镇的人均纯收入水平比这还要低200元左右。沙屹坨镇的行政辖区面积达到174平方公里,是合并另外一个乡之后的面积。在册户籍人口2万多。全镇辖行政村23个,自然村32个。辖区2/3面积是山地,其余为缓坡川地,人均耕地2亩多。主要农作物是玉米、马铃薯、油菜。农民经济收入2/3来源于农牧业,30%以上来源于外出打工,本地乡镇企业几乎没有。目前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数量的1/3以上,有的村已经超过一半。当地干部反映,七、八年前,该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的还不是很多,这几年一下子就多起来。主要原因就是农业收入太低,种一亩地一年的纯收入,还抵不上外出打工半个月的收入。现在年轻人光在家种地,连媳妇也找不上,人家也看不起,说是没本事。村干部认为,现在再要想组织较多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不是不可能,但已经不大容易了。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对全国2749个村的问卷调查,其中74.3%的村民认为,再加大本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可能性已经不大。这一判断大大修正了以前我们对农村劳动力尚有较大过剩的判断。

分析起来道理其实也并不复杂。城市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单纯采用“捞大鱼式”的吸收方式,留下老弱劳动力,因此是否剩余显然不能简单地用农村劳动力的总量来计算。如果仅从劳动力的绝对数量上看,就目前的农业生产力水平来说,农村劳动力在理论上应当说还有相当的剩余,比如学界比较普遍地认为这一数量大约有1.5亿左右。但事实上,我国小规模农业的农村社区生活,使得农业生产意义上对劳动力的需求,与农村社会意义上对劳动力的需求,两者之间存在着高度不对称现象,或者说从生产技术水平上计算,农村劳动力是过剩的,但从农村生活角度计算,劳动力甚至是不足的。这是相关数据出现重大偏差的基本原因之一。

二、传统农村社会结构面临转型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是农村社会稳定的中坚群体。当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数量达到近于极限的时候,农村社会的生产、生活甚至农村的文化和意识形态,都将出现重大的结构性变化和转型(见表1)。

表1中出现严重萎缩的村庄,占到全镇村庄的1/4左右。就浑源全县的情况来看,全县行政村315个,自然村500多个,根据县里的摸底调查,其中40%的自然村出现萎缩,山区村庄出现萎缩的比例高达60%。传统农村社区的转型,在市场经济的制度前提下,资源要素会同时相应发生重组,但在目前我国农村的经济制度安排下,使得农村的土地、资金、人力三大经济要素难以优化重组。

三、农业生产已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

调查中,我们对沙圪坨村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投入产出做了比较细致的了解,其结果值得深思。

沙圪坨村有6600亩耕地,这几年退耕还林600亩,现人均耕地2.5亩,只有一季产量,正常年景平均亩产600多斤。结构上玉米产量占80%,玉米产量的80%均出售,其他是山药、谷黍和豆类。以玉米的投入产出为例,2005年粮贩的收购价只有每斤0.5元,(当地粮站只出价每斤0.48元),而当年的生产资料比2003年以前,平均上涨30%到50%,仅化肥一项,平均亩成本上升30元。按当地每亩800斤的玉米产量,总收入400元。总收入中,不算自家的劳动力投入,每亩的各项成本加总为160元左右,纯收入240元。当年每亩的粮食直补是5元,合计每亩的纯收入是245元。再按人均2亩的粮食种植面积计算,人均种粮的年纯收入为490元,尚达不到国家级贫困县年人均纯收入638元的标准(现已调整到每年人均纯收入900多元)。当地农民的家庭牧业收入,主要靠养猪和羊,一般卖出一猪或一羊,其纯收入与种一亩粮食差不多。每户一年大体可以卖出5到6头猪和羊,纯收入有1500元左右,平均每人(按四口计算)375元,加上粮食的收入达到865元。如果再加上秸秆,一些与农相关的副业收入,大约人均从农牧业中所得到的纯收入可以达到1000多元。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概念大致与城市工人的工资收入概念相当,但农民自身的纯收入要与农牧业生产的再生产过程相挂钩,这一点不同于城市工人。广义来说,城市工业再生产过程是资本所有者的事情。也就是说,农民有纯收入并不等于农业处于自身的良性循环或能够进行自身的简单再生产,即再生产过程必须要包括人与家庭的最基本的消费支出,马克思称之为“人自身的再生产过程”。这事实上也是测度农业生产是否处于良性循环和是否安全的基本指标。

调查中我们也比较详细地计算了当地农民的生活费用支出。我们以户(四口之家)按偏低的标准计算,每年主要的生活费用是:饮食3200元(实调人均年需要1000元左右),穿戴500元(实调人均需要250元左右),杂用500元(实调人均150元左右),教育500元(实调,高中两学期需要5000元,初中1000元,小学200到300元),电费200元,医疗500元,取暖户均要3吨煤,每吨350元,共1050元(煤价几年前每吨只有150元),通讯费200元(实调需要400元,此费用因全村几乎户户都有外出打工的劳动力,50%的家庭有坐机电话,有手机的户大约占1%多一点),这样总算下来,人均年生活费用支出为1537.5元。另外,农村娶亲、盖房这两件大的开销因为不是年年、户户发生,我们没有计入(娶亲一般要8万元,盖房按60平米算,要3万元)。也就是说,仅靠农牧业的人均1000多元的纯收入,连农牧业的简单再生产也维持不了,实际费用低于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幅度高达35%以上。这部分费用当地农民完全是靠出外打工的收入弥补的,而这一现象在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带有普遍性。这部分流入农村的资金,据有关部门的估算,全国每年大约不低于5000到6000亿元,几乎相当于我国每年粮食产量总的市场价值。我们也可以说,中国的农业生产对非农收入和城市工资流入的依存度已经相当高,特别是粮食生产对城镇流入的货币依存度不会低于50%。也就是说粮食生产所投入的生产资料加生活资料有很大一部分需要农民打工的工资来支付。粮食自身的投入产出形成不了完整的再生产循环。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如果一旦因为某种原因受到较严重的影响,其直接后果就是真正的粮食安全问题。

这一判断与我们2001年在湖北省襄樊市的调查完全一致。湖北省是我国的主产粮区之一,当时农民对农村税费负担问题反映极为强烈。通过调查测算我们发现,以粮食为主的产粮地区,只要农民的收入大部分是靠卖粮食来获得,其负担就必然要侵害维持其自身简单再生产的“必要消费”。当时全国的农民负担率大约不超过8%,发达地区甚至不到2%,但粮食主产区却高达15%以上。这是当时粮食主产区农民“真穷、真苦、真危险”的基本原因。

四、农村社区面临重新整合的机遇

调研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新的现象,即过去动员农民搬迁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即使强行搬了,也可能出现反弹。但我们所到的比较贫困特别是山区的一些自然村,由于青壮劳动力的大量流失,留下的老、弱、病、残,妇女、小孩,连简单的基本生活也难于维持。所到的几个山村,农民听说我们是调查新农村建设来的,几乎都急切的要求搬迁下山、下川。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老人就医难,孩子就学难,吃水难,下地干活难。比如我们看到的大石头岭的一户老太太,已经双目失明,出门都很危险,儿子外出打工挣钱,家里就只能靠儿媳妇挑水、做饭。这个村每年都有100多天断水,要到几里地以外去挑。但这部分人口搬下来没有地可分;盖房也好,买房也好,先要改户口,否则宅基地不好批,手续不好办。人们都说农民进城难,事实上,农民转村更难。现在山里有不少家庭实在过不下去,已经搬下来不少人家,租川下条件较好的村里的房子住,租外出人家的地种。像沙圪坨村就有1000多亩地是租给外村人在种,占到全村总耕地面积的1/6左右,租金一般是每年每亩50元。沙圪坨村是当地镇所在地,属于条件比较好的大村,但留下的少数青壮年劳动力,也无心在这样残缺的社区中生活。从村貌上看,该村典型的特征是,村庄中间几乎都是几十年以前的老旧房屋,其中至少有100多户长年无人居住,多数是只有老年人居住。村镇干部们反映,他们也想把村容村貌改造一下,但村子中间的房屋再破旧,即使没人居住,但外出的人并没有卖,产权还是人家的,户口也还是这里的,我们不好办。

五、新农村建设切中时弊

调研中我们从表层直观看到的问题主要有: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长期不归,留守学龄儿童大量外出就学,或准辍学;大量妇女单身支撑家庭生活、生产;本地学校低效、低质运行(有些课程无师任教,特别是英语),导致学生未来升学困难;老人日常生活无人照顾(调查中我们看到许多老人长期卧床不起,丧失了日常担水做饭的生活自理能力,说是靠家庭养老,但家庭的时空分解,养从何来?);家庭生活长期分裂,子不照看父母,夫不关照妻儿,出现大量所谓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的现象,导致支撑社会行为和道德规范的家庭基础塌陷,新一代的农村儿童深受其苦,深受其害(据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有关调查报告:目前农村大面积的“单亲化”导致的留守妇女总量,大约在4000万到5000万之间。华中师范大学对湖北省的随州、京山、英山三地的22所中小学校280余名教师做了问卷调查,其中因父母外出打工导致孩子出现难教育、成绩差、品德差了、心里问题较大几项,分别占到问卷比例的87.4%、78.6%、74.8%、65.9%。上海理工大学社会学系和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相关报告指出,目前农村中的“农活、老人、孩子”已经形成了农民面临的新的“三座大山”,这导致农村出现离婚率、社会治安案件发生率、妇女儿童精神伤害事件、家庭财产遭受侵害事件,均呈迅速上升态势)。与家庭组织的脱离,加之社会组织的排斥,将在我国城乡逐步形成一个巨大的具有反社会心态的年轻群体。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中,党群组织关系出现分化(沙圪坨镇第六届与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比较,第六届村委会主任中的非党员人数只有5名,占21.7%,第七届则上升到10名,占43.5%),官民关系、村民之间的关系日趋冷漠和封闭;

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形,导致农村大量迷信、邪教、帮会和黑恶势力的轻易进入。中国的农村人口多,占地面积大,可获利的各种软硬资源很多,如果在农村的转型期,不管是来自内部的还是外部的控制问题解决不好,经济利益的分配问题解决不好,各种社会关系处理不好,农村就有可能成为家族和帮会势力控制的天下。

历史上,中国传统农村社区在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下,事实上是在进行着不断的自我整合和重组。那时的城乡人口迁徙自由,农村社区可进可出。只是在计划经济时期,集体公有制打断了传统农村社区自我调节与重组的社区功能。不仅城乡之间迁徙不自由,而且乡与乡、村与村之间也不自由。目前我国在人口迁徙和社会保障上,仍然沿袭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制度安排(目前我国城镇的社保覆盖面也只有44%左右,而且水平很低,农村社保还只是在试点,将来是否能成功还要看实践结果),这对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和谐社会的建立都有可能产生不良的后果。今天我们采用‘行政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办法来考虑和设计新农村建设的问题,本来并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在总体制度安排不变的前提下,也只好如此,但处理得当的话,也是顺势调整城乡关系的一次难得的重大历史性机遇。

目前,在政界和学界对新农村建设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新农村建设不必大拆大建,可以就地建设解决问题;另一种意见认为必须大拆大建,并乡并村。笔者认为这两种意见都存在严重偏差。这次全国的新农村建设不同于已往历次的农村发展实践,其基本主线首先不应当是农村的普遍硬件建设,不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而是全面的城乡关系调整,全面的农村社会结构调整,全面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调整。如果说前几年我们强调的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那么今天我们已经面临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调整。这是我国农村社会问题进入一个全新阶段的基本标志。现代社会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是:人类生活的“公共关联度”越来越高,而相应的行政控制成本也只能走规模化的道路。也就是说,人口居住在空间上相对越集中,范围越小,行政控制成本越低,越有效。相反,如果我们一方面不断加大农村分散居住的公共关联度,另一方面又不断减弱农村基层的控制力度,其结果有可能不断的加剧农村基层的各种社会矛盾,加剧农村基层组织与广大农民群众之间的各种冲突,后果恰恰是不断地加大行政控制的成本。新农村建设实际给我们提出了新时期的“农民问题”。中国的发展历史证明,农民问题解决得好,则“国泰民安”,解决不好,则“民怨沸腾”。企图把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成本留在农村,把经济增长的利润捞到城市的改革发展思路是难以持续的。

六、政策建议

1、调整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

第一,新农村建设要首先从制度变革的思路着手,而不是先从硬件建设上着手;第二,新农村建设要立足于城乡统筹、互动、双赢,而不是只从农村自身寻求出路;第三,新农村建设要适应城市化的历史大趋势,政策上寻求如何疏导的方案,而不是堵塞的办法;第四、新农村建设在城乡统筹步骤上,应当提倡农民的举家迁移,保护农民家庭和新市民家庭结构的完整性,这更符合全社会的整体利益,而且也更便于解决和处理农村和城镇的问题。

2、尽快理顺城乡之间、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公平交往关系。

目前的核心问题集中在土地产权、人口迁徙、融资的自主权、国家经济安全成本的承担主体等几个方面的公平问题。比如国家的粮食安全属于全体国民的大政策,但其土地的机会成本却要由农民来承担;再如,城市工业生产中的社会保障属于“人力折旧”的成本范畴,本应包含在农民工的工资中,而现在却是包含在了农村的土地经营权中,即社保留在了农村,利税留在了城市。应尽早清理并改革计划经济时期延续下来,严重阻碍和谐社会建立的有关政策、法规、制度,比如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就业用工制度、土地制度、房产制度、农村投融资体制等。

3、改变城市用工制度。

可以考虑制定打开城门的方案,对自愿留住城镇的农民,只要在原住地注销户口,均可申领城镇的户籍。打开城门是为农民能够以家庭为单位向城镇迁移准备条件,目的是维护以家庭为细胞的基本社会结构,使城乡两大社会体系均保持稳定,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奠定基础。

4、制定针对农民工的社保、医保制度。

对进入城镇的农民,凡领有该城镇的户口,均自动进入城镇社保、医保体系。按照城镇职工就业年龄,从18周岁起算到55周岁计入工龄。退休金、医保资金,国家从土地、国资改制变现、财政等几大渠道逐年按比例补足。

5、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宅基地准物权化。

允许农民把承包土地和房产、宅基地向社会出售,以缓解农民进城的资金压力。

6、在城镇周边,规划专门的迁徙农民居住社区。

这是一种可行的过渡性措施,为农民变市民搭建过渡性平台。建议试点与城镇郊区的村委会合作,在集体土地上实施。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房产的租售价格。

7、村庄社区的空间整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用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和作用

党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包括党的农村基层委员会、农村党总支部委员会和农村党支部委员会。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使命,必须明确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客观分析新形势下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提出积极的对策,进一步探索激发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措施。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党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需要农村党组织向群众宣传解释,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把中央决策转化为农民的自觉行动。群众的呼声,需要农村党组织及时反映、汇报,为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和依据。[1]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者和实施者。農村区域广大,情况不一,条件各异,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深入调查研究,按照党中央提出的总体目标要求,实事求是,准确定位,逐步制定出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规划、村庄规划等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科学确定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全程指导和组织农民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推进,才能建设好新农村。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和示范者。要高度重视乡土拔尖人才的培养。乡土拔尖人才有文化、有威望、有特长,与周边群众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感情。他们不但是农民致富的带头人,还是乡村两级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帮手,是农村工作的骨干。充分发挥好他们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势必会带出一批又一批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新农民。

农村基层党组织做为基层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导作用。

引导作用主要是指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政治思想上和发展方向上的正确领导和指导。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发挥思想政治优势,大力弘扬崇高精神,大力宣传先进事迹,加强对党员干部群众的理想道德教育,最大限度的激发出工作热情和创业潜能。要引导农民群众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为新农村建设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是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有的凝聚作用。

凝聚作用主要是指把党员干部群众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和谐充满活力的整体。一是农村基层领导干部绝大部分都有扎实的作风、较高的工作水平和较好的工作业绩,在群众中有较强的感召力和信服力。二是广大基层党员在工作生活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群众钦佩他们,愿意团结在他们的周围。

(三)是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疏导作用。

疏导作用是指采用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做好疏导工作,把矛盾和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员干部应当认真做好协商、调解、教育等疏导工作,强化法治观念,规范办事行为,理顺群众情绪,化解内在矛盾,凝聚基层人心。

(四)是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桥梁作用。

桥梁作用主要是指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架设理解支持、互通有无的纽带和桥梁,增进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血肉联系。

二、影响和制约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因素分析

通过广泛调研,课题组发现当前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如下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

(一)部分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

还存在“一年看,二年干,三年算”思想,观念陈旧,缺少长远打算,创新意识不强,对新农村建设存有“等、靠、要”思想,缺乏锐意进取的内在动力和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

(二)党员干部的素质能力不强

受务工潮流的影响,大部分有胆识,办法多的青年农民外出务工,在家创业的部分党员干部,在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农村和谐社会上思路不宽、办法不多,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本领不强。

(三)党组织的设置模式和活动方式过于单一,

沿袭原来在单纯村委和村民小组设置党小组的方法,其设置模式、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等均与当前农村经济市场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四)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由于大部分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区位、资源优势,村级增加集体收入的途径难于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导致村级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缺乏服务群众的物质基础,影响了党组织的吸引力、号召力和战斗力。

三.、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措施和途径

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坚持与时俱进,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通过以下途径使其充分发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一)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巩固基层基础

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夯实党在农村执政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巩固和发展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局面,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

一是要健全组织。要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大力整顿软弱涣散的党组织,创新党建活动载体和内容,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要建立有效可行的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激发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内在动力与活力。

二是要搞好领导班子建设。从致富带头人、回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企业骨干、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等群体的党员中,培养选拔政治素质高、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能人,充实到农村基层党组织中来。

三是要加强培训。要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刻理解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意义,提高他们执行政策、加快发展、服务群众和化解矛盾的能力,增强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

四是要健全机制。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努力方向。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形成的经验和方法,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通过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规范党员教育管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带领群众致富

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致富、带富能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大幅增收,已成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首要任务。农村基层组织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积极探索抓党建促发展的有效形式和载体,要抓住加

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力建设这个根本,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目标,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努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的本领,党员不仅在发展经济上要发挥带头作用,而且要在维护社会稳定、建设文明祥和的新农村中发挥表率作用。

(三)努力推进民主管理,构建和谐农村

建设文明乡风,努力形成农民群众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农村,实行民主管理是基础,维护社会稳定是关键,加强精神文明建設是重要途径。

一要提高民主管理能力,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农村基层自治制度。凡属村里的重大事项以及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都应先召集党员大会讨论,再分别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坚决防止不顾群众意愿而由几个干部自行其是的做法

二要努力提高处理、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着力维护农村稳定。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工作的前沿阵地,应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主动担负起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重要职责,不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处理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着力维护农村稳定。要善于引导群众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前进中的困难,用正确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依据政策法律、按照法定程序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要努力提高宣传、教育群众的能力,着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充分利用各种节日,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营造健康向上的生活氛围。要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创建文明新风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员队伍建设成为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生力军。(四)大力培育新型农民,提供人才支持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要提高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能力,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一是要高度重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新农民素质培训要结合各地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专业技术培训,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用能致富,真正把各村的发展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二是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群众法制观念淡薄的状况,帮助群众增强法制观念;要针对农民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的状况,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要针对部分农村党员干部素质偏低的状况,继续深入开展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从而奠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旭辉,刘文安.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J].温州职工技术学院学报,2007,(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调查报告 篇4

全力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市工商局

近几年来,我局坚持把实施商标大战略作为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的切入点,明确发展重点,优化发展环境,强化发展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截止到目前,全市共拥有各类涉农商标 件,其中山东省著名商标 件,国家驰名商标 件,“西罗家铁把瓜”、“官地洼西瓜”去年又成功的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一、大力培育涉农商标主体,夯实商标兴农战略基础 **市地处胶东半岛腹地,是全国有名的黄金之都、粉丝之乡,既是一个工业大市,又是一个农业大市,一方面经济比较发达,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比较低,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还没有从经济快速发展中得到具体的实惠。对此,我局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向市政府提交了《关于实施商标大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调查报告》,提出了以打造地域品牌为中心,实施涉农企业产品品牌和农村特色产业共同打造、双线推进的工作思路,突出商标品牌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力争在较短的时间,让企业和农民得到实惠,增强致富信心。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我们将涉农 商标主体的培育当做一项首要任务,采取一系列办法和措施,下大力气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社(组织)和涉农企业。

一是搭建产业平台,大力培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协调乡镇党委、政府及农业、科技、供销等部门,对我市优势产业、市场、服务需求等进行了分类排队,利用“龙口粉丝”“阜山富硒红富士苹果”、“和盛牌黄金梨”、“官地洼西瓜”、“半壁店蔬菜”、“臧家草莓”、“西罗家铁把瓜”、“磁口苗圃花卉”、“马连沟蛋鸡养殖”等一批远近闻名的优势农副产品,先后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 户,培育发展注册商标 件。

二是搭建管理平台,大力培育发展各类农村经纪人。打破了传统的行业界定范围,深入挖掘经纪能人,以工商所辖区为单位,成立经纪人协会,把周边的各类经纪人组织起来,经常组织会员集中培训,外出参观学习,不断提高经营技能。同时,打破了传统的条块分割、属地管理的模式,按照产业进行管理,建立起一个产业、一批经纪人、一套管理办法的新机制。截止到目前,全市共培育发展经纪人1371户,其中专业经纪人629户,拥有注册商标 件,年经纪业务量20亿元。

三是搭建品牌平台,大力培育发展各类涉农龙头企业。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重点对果品贮藏加工、粉丝加工、肉 类制品、蔬菜加工出口等具备一定基础的企业和基地进行扶持,发展壮大了一批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及发展前景好的龙头企业,形成了大中小型龙头企业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到2010年底,我市有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217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烟台市百强龙头企业21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80家,拥有注册商标 件。全市年农产品加工能力达10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02.5亿元。

二、积极开展行政指导工作,引导扩大涉农商标总量 商标品牌是农产品走进市场的必由之路。在服务“三农”工作中,我们把商标品牌当作实现农民分散经营与市场的有效对接的有效手段,积极推行实施行政指导,各类涉农企业、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商标注册。

(一)加强宣传引导,提高涉农企业(组织)的商标意识。每年向涉农企业和组织发放一封商标兴农《公开信》,充分利用电视、《今日**》、“3.15”纪念活动、巡回宣传车等媒体,采取通俗易懂的形式和生动活泼的实例,向农民和涉农企业宣传《商标法》,介绍外地农副产品走品牌发展之路的成功经验;每年组织举办3—5期涉农企业(组织)商标专题培训班。同时,广泛开展“商标注册上山下乡”活动,主动深入农村、田间地头,广泛宣传商标法律法规及商标知识,支持鼓励更多的农民走出家庭经营的小天地,登上市场 3 经济的大舞台。

(二)搞好指导帮扶,引导涉农企业搞好商标注册。编印了《农产品商标及地理标志申请注册指南》宣传册4000册,免费发放到涉农企业和组织手中;专门成立了商标争创帮扶小组,制定了注册帮扶制度,推行专人帮扶和限时办结制,全程陪同服务,重要的涉农商标注册,由局长亲自挂帅。2010年在“官地洼西瓜”地理标志商标注册过程中,我局主要领导带领“瓜菜协会”负责人先后3次去省、2次进京,进行沟通协调,最后顺利地进行了注册,实现了我市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突破。

(三)进行立项培育,健全完善涉农商标培育发展储备库。成立了专门的商标申报策划班子,负责对市场上的商标注册及运作情况进行调研,分类建立起《商标战略档案名录》。在此基础上,按照“培育一批,推荐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充分发挥基层工商所的主力军作用,每个工商所每年至少引导、帮助辖区内一个农产品申请注册商标;每年在辖区范围内确定至少一个已注册的农副产品商标,扶持其成为当地特色农副产品商标,对有特点、市场影响力大的农产品作为重点培育对象,进行针对性帮扶式注册。“西罗家铁把瓜”是山东**著名特产,是以**市阜山镇西罗家地名命名的,种植区域以阜山镇西罗家、闫家、宁家13个村为主,一直辐射周围大秦家镇、齐山镇、毕郭镇、夏甸镇等地,种植 面积1.5万余亩。由于特殊的地理小气候,使西罗家铁把瓜形成了独特的品质。为此,在调查培育后,我们把“西罗家铁把瓜”地理标志商标确立为涉农商标重点争创项目,进行详细立项规划,纳入了注册商标争创程序,2010年顺利获得国家工商总局的认定注册。

三、加大知名商标培育力度,提升农村经济运行质量 我们始终把工作重点放在引导涉农企业(组织)走品牌发展之路,“扶优创牌”上,着重指导农村经济组织和涉农企业运用商标战略,创建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利用品牌效应开拓占领市场。

一是采取多种措施,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在涉农商标成功注册后,及时协助涉农企业举办产品推介展览会,积极邀请国内外多家涉农企业前来参加,让他们了解产品、认可产品,从而扩大品牌的知名度。烟台市联蕾食品有限公司的“联蕾”商标获得省局著名商标认定后,一方面通过电视等媒体进行宣传,另一方面紧紧抓住一些经济论坛、“黄金节”等在**举办大型活动的机会,组织召开“品牌推介会”,向前来参加论坛的代表和游客积极推介的各类涉农产品,介绍产品的发展规划和前景,使“联蕾”农产品商标的知名度进一步得以提升,产品供不应求。到2010年,公司发展订单农户760户,种植基地10000亩,产品从单一的水果罐头,发展到大果脯、有机玉米加工等十余个品种,签单农户平均增 收1600余元,为这个优良品牌升级创优打下了基础。

二是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品牌的内在质量。在农产品拥有了统一的注册商标后,帮助各行业协会积极推行产品质量“零缺陷”管理模式,要求每个加工企业都要做到“四个统一”:统一外观设计,统一加工工艺,统一质量控制体系,统一外销价格。“丝宝宝”获得国家驰名商标以后,着力强化“质量兴企、品牌兴企”观念,以龙口粉丝、红薯粉丝、南北干货作为品牌建设的重点,大力进行企业技术升级,粉丝生产过程中烫豆、粉碎、磨浆、漏粉、冷冻工序所用设备及烘干成型生产线、即食生产线等全部实行标准化管理,企业的形象得到进一步的提升。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8.5亿元,利税9290万元,粉丝年产量4万多吨。被授予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国家企业食品安全信用A级单位,全国食品优秀龙头企业等荣誉称号,各项经济指标均为同行业首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篇5

调查报告

2010级日语一班

颜洪梅

20101008

2012年1月-2月

摘要:沙鱼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七年多来各地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也面临着一些新的课题。在调研的基础上, 着重分析目前该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与难点, 并提出了实践过程中需要认识的一些新课题。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难题;建议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经济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了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五个标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

我的家乡合川区沙鱼镇,深刻地看到了我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好形势,把握了全国上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时机,深刻领会了党中央的意图,明确了本村发展的前景河方向。近年来,沙鱼镇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以镇委书记张华同志为主体的镇支部的带领下和全镇人民的齐心协力下,大抓农业产业体制改革,大兴村庄公共设施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取得了阶段性的丰硕成果。

沙鱼镇作为合川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镇,其内容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文明村镇,培育新型农业,完善社会保障,深化农村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下面就本人利用寒假对沙鱼镇进行的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如下:

(一)沙鱼镇概况

地理位置:沙鱼镇地处合川北部,东接龙市镇,南与钱塘镇,西、北与四川省武胜县的街子镇、龙庭乡接壤,全镇幅员面积22.64平方公里,是合川与四川省武胜两区县接壤地区较大的物资集散地之一,素有合川北大门之称。合川连结武胜的车乐路横贯全境,南距合川主城区37公里,北至武胜县城23公里,距合武高速钱塘入口10公里,南下北上快捷便利。

自然条件:沙鱼镇属浅丘地貌,东面略高,中部及西南较平坦,地质属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紫红砂岩石层,海拔高度290—408米之间。镇域内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8℃,年降雨量1100—1350mm,雨量充沛,主导风为东南风,辖区内共有小Ⅰ型水库1座,小Ⅱ型水库1座。

人口状况:沙鱼镇辖5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户籍人口5783户,17141人,其中城镇常驻人口近3000人;农村劳动力近1万人,常年在外务工6000人左右。

(二)新农村建设的措施

沙鱼镇于2006年提出并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内容是“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各地以建设新村镇为突破口,以“亲民、爱民、富民”活动为切入点,以村镇规划建设、“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和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突破口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新载体,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依靠群众、整体推进。

1、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开展新村镇建设。一是制定村镇建设整体规划。计划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所有村镇的规划设计工作,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建立了科学的规划管理制度并制定了相应的村庄建设管理办法,形成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管理体制,把村镇规划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二是全面开展“三清三改”工作。根据各个村不同的实际情况,按照“环境整洁、道路畅通”的要求,依靠村民理事会和村民代表会制定“三清”的标准,发动群众开展“三清”工作,制定了一系列保持农村卫生环境的村规民约,实行村民自治,建立村庄环境管理长效机制。

2、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一是完成了产业建设规划。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建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四是抓好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农产品的标准体系建设。大力组织实施赣南的脐橙、3、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一是以市场为依托,以先进和实用技术、务工技能和三产服务培训为主要内容,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整合现有的大专院校、职业学校、社会办学力量和企业培训基地等有效资源,构建农民培训体系。建立农民知识化工程师资库,提高师资水平,组织专家遵循“规范、实用、通俗、易懂”的原则编写或选用培训教材。三是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实效。四是开展以遵纪守法、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着力提升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造就一批既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又有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移风易俗的新型农民。

4、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一是按照“先运行、多扶持、后规范”和“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要求每个县的主导产业都要建立相应产业合作经济组织,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二是大力围绕“新品种、新技术、新组织”的要求建立健全良种繁育、农资供应、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体系,培育专业化的经济服务组织,全方面覆盖产业体系。三是对合作经济组织在资金上、政策上给予扶持,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能人牵办合作经济组织。

5、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一是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广泛开展道德、法律、文化、科普“四进农家活动”。二是以开展创评文明信用户、留守孩关心工程等活动为载体,创建精神文明。组织农民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反对封建迷信和宗族宗派势力,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三是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四是进行文明村镇创建,重点建设一批标准高、示范带动能力强的村镇。五是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实现每村有一个宣传文化阵地等。

6、抓好基层领导班子。紧紧围绕“亲民、爱民、富民”活动,把以“三清三改”、村镇规划建设、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成果,作为衡量、检验好班子、好干部的重要标准。通过从全国各大高校选拔大学本科生到乡镇基层工作,夯实乡镇基层领导班子。全面实施乡镇领导干部农业专业技能过关制度,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提高他们带领群众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能力3实施乡村干部“素质培训工程”,加强对乡镇、村干部的新农村建设知识培训工作。

(三)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农业:培育发展了“家禽、中蜂、生猪、蚕桑、水产”五大优势产业,2008年末农业增加值实现5349万元,粮食总产量提高到9268万吨。建成了合川最大的蛋鸡养殖场,年销售禽蛋上千吨;初步形成了以庙堡村为中心的中蜂养殖基地,年产蜂蜜1.4万公斤,“蛋鸡、中蜂”两大特色产业基地初步建成。初步建成优质桑园2500亩,年养蚕量达到3000张;培育发展生猪养殖大户46户,年出栏商品猪近2万头;引进企业、业主流转土地800多亩,建立了蔬菜种植园2个,水产养殖场8个,乡村休闲园2个。全镇5亩以上集中经营累计面积达3599亩,其中经营50亩以上的业主9户,面积达1173亩。全镇共有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8家,1家企业获得合川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企业申请了商标注册,城建商贸:城镇规模和档次进一步扩展和提高,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进一步扩大,“边界商贸”战略效益日愈显现,辐射人口在5万人以上,年均交易额达1亿元以上。渭河新区开发建设全面推进,年建设面积达5000㎡,建成了目前处于合川镇街一流的综合市场,开通了民用天然气。镇内现有家电、家俱、医药等连锁经营网点9个,中型零售超市1家。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0.73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达到3000余人,城镇化率达到17.8%。2008年末全镇非公有制经济达到260户,实现产值4000万元,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达1.08亿元。

基础设施:全镇7个村修建村级公路35公里,其中硬化7.9公里;硬化农村人行便道150公里,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6.6公里,80%的农村院坝间实现了人行便道硬化,实现了镇域全覆盖。

党的建设:组建了 “两新”组织党支部2个,产业支部3个。连续17年无一名镇村干部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民生建设:计划生育率达到9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全镇安装有线电视2700多户,入户率达70%以上,实现了镇域全覆盖;建成镇级公共宣传文化中心和2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镇内有小学1所,在校学生1300余人;中心幼儿园1个,在校幼儿140多人。镇级卫生院1个,为乙级,有医护人员15人,床位20张,村村建有卫生室,城乡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6 %以上;安全稳定工作取得实效,五年来未发生一起集访和越级上访事件和重特大安全事故。

(四)建设存在的问题

1、新农村建设范围广、对象复杂、难度大

新农村建设涉及到农村生产、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千千万万农户,投资范围广,投资金额大。我国农村各地经济条件、地域特征千差万别,基础设施投入和公共服务需求有很大差异。目前,国内一些地方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但大都刚起步,经验不足,区域性的成功经验是否适合在全国推广尚待验证。

2、新农村建设缺乏法制化的制度保障

现实工作中,许多地方的发展思路和具体措施随领导人的更换而发生重大调整。沙鱼镇虽然将新农村的发展规划通过地方人大表决方式加以稳定,但因没有地方性法规的立法权,同样面临法制化制度保障问题。由于各地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如果因领导人的轮换而使新农村建设行动出现多次反复,势必严重挫伤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农民的积极性,削弱党和政府的领导权威。新农村建设行动如何通过法制化途径,获得稳定的制度性保障,是今后面临的一大挑战。

3、政府投入严重不足

全市自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累计投入的资金近5亿元,其中财政安排6300万元,捆绑专项资金1.2亿元,吸引社会资金3.1亿元,资金投入中政府只占30-40%,农民占到60-70%,而目前沙鱼镇的新农村建设尚未全面铺开,只是在点的层次上进行,覆盖村庄的数量比较少。根据对沙鱼镇5个村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目前沙鱼镇要完成“六通”、“五改”、“两建”十三类待建的基础设施项目,包括政府和农户在内的各村人均总投入需要1913元,其中需要政府补助48%。从目前政府给示范村的投入看,资金缺口依然较大。

4、资源整合困难

现有的许多涉农项目资金,由于来自不同的部门,在使用上难以整合起来,难以根据各地发展的轻重缓急安排使用,以发挥更大的整体效应。现有的支农资金比较分散,整合的时候不仅涉及到利益调整,还涉及到资金用途的改变,不符合资金的使用政策,可能会有一定的管理风险。

5、农村土地管理法规不完备

土地法中虽然有“一户一宅”规定,却没有相应的实施细则。这使得在村庄整治改造当中,一户一宅的政策法律依据不够完善,在清理一户多宅的过程中,许多问题难以处理。如在拆除空心房的时候,农民会以老祖宗留下来的房子不能拆等种种借口拒拆。由于没有相关法律的规定,如果强行拆除会引发干群矛盾;如果不拆,又会影响整个规划的顺利实施。

6、“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资金易突破省政府规定的上限

沙鱼镇通过“以物代扶”、“以奖代补”的方式激励农民投身于村庄公共设施的建设。例如修路,农民只有在铺好路基的时候,政府才会去修建路面。沙鱼镇规定的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资金每人每年不得超过15元,农民为铺好路基所花的费用往往超过此限额标准。农民自愿的行为与省内现行政策规定相冲突,以致许多时候农民自愿筹资筹劳被视为加重农民负担。

(五)政策建议

1、选择不同地区先行示范,再逐步向全国推广

根据近郊、平原和山区等经济特征,在东、中、西部各找若干地区先行试点。可优先考虑新农村建设已经有一定经验的地方作为试点,如在沙鱼镇,在总结各地经验,完善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再向全国其它地区推广。

2、以法制化方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

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列入“十一五”规划,明确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未来5年国家重点投资的领域。制定并出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纲要”,明确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将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最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立法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法律制度保障。

3、扩大新农村建设的财政预算投入,单列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

制定财政预算时要单列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预算投入应能满足新农村建设阶段性投资的需要,并明确中央和地方配套资金的比例。近两年来,地方财政收入和中央财政收入的比例为9:11,配套资金比例可参照此执行。

4、整合各项支农资金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办公室,所有支农资金由该机构统筹使用。各地在村庄规划的指导下,根据项目向新农村建设工作办公室申请资金,各省、市、县设立分部,负责项目的审批、资金的拔放和监督。若部门资金由于利益整合困难,可考虑部门资金下到基层的弹性化和地方化管理,给地方更多的自主权。在现行体制下,对不太符合部门规定但合理的地方资金整合行为,给予灵活宽容对待。或者由涉农资金相关部门联合统筹资金的使用,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5、完善和制定宅基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相关法规

针对《土地法》中“一户一宅”的规定制定实施细则,对“一户多宅”的第二套以上的住房征收较高金额的宅基地占用费;或者修订法规,允许集体土地所有者以司法途径收回第二套以上的住房宅基地。制定并出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法》,为农村各类合作组织的发展扫除法律的障碍。同时给予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所办实体减免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扶持其发展壮大。

6、进一步完善并尽快实施农民筹资筹劳管理新办法

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农村道路等公共设施具有一次性投入大、收益期长的特征。我国的财政实力目前尚不能完全负担农村公共设施的提供,需要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来参与新农村建设。2005年7月农业部发布了《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试行)》的征求意见稿,赋予省级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承受能力、农村事业发展需要,制定筹资限额的权力,为各地根据本地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提供新的依据

总体来说,沙鱼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道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已取得了瞩目的成绩,该村现在上下齐心,干劲十足,已出台了村域新农村建设2012规划,相信全国农村能有这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有这种大胆创新、敢于改革的思想,我国的“三农”问题的解决也将指日可待。

附:访谈记录

一、访谈对象基本资料

受访人物: 张华

受访人所在单位: 沙鱼镇人民政府 受访人担任职务: 镇委书记 受访人联系电话: 023-42573003

二、访谈记录

我:张书记,您好。张书记:你好

我:我是重庆大学10级日语系的学生,我本是龙庭乡4组的,利用这个寒假回到家乡,了解一下沙鱼的发展现状,以便毕业后能回到家乡,造福家乡。

张书记:欢迎欢迎,你们这些优秀的大学生能回到沙鱼发展,那是整个沙鱼镇之幸。

我:在此新春佳节之际,先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合家欢乐 张书记:也祝你学习进步,一展鸿图

我:谢谢您。请问沙鱼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建设新农村的?

张书记: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了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五个标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那时起,在重庆市政府的领导下,就开始了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到2007年,中央宣布在重庆试行城乡统筹发展,至此,沙鱼进入新农村建设的飞速发展时期。

我:那请问沙鱼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做了哪些主要工作呢? 张书记:首先是场镇,渭河新区开发全面推进目前处于合川镇街一流的综合市场,家电、家俱、医药、超市等连锁经营点;其次是优势产业,建成合川最大的蛋鸡养殖场,初步形成了以庙堡村为中心的中蜂养殖基地、优质桑园,培育发展生猪养殖大户,还建立了蔬菜种植园、水产养殖场、乡村休闲园,引进企业;第三是修建村级公路,硬化人行便道,不是有句熟话说得好,“要致富先修路”嘛。

我:作为一个沙鱼人,每次回来都看到家乡的变化,深感自豪。那请问取得这些成就的资金主要是来源于哪些方面呢?

张书记:资金方面,主要是政府下拨的建设资金,其次就是进行招标,吸引投资,最后村民们有力出力,有钱出钱,这都是为了大家的生活方便、所以村民们都很积极,很团结,这大大降低了建设难度。我:在建设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难题呢?

张书记:难题有很多,比如说,在修建村级公路的时候所占用的农民土地需要一定数目的赔偿,有些素质较低的农民会因此产生不满,影响工程的进度;另外在建设渭河新区,综合市场时,要先治理河流的污染,建设防护栏,必须做一份详细的规划报告。还有政府资金短缺,劳动力短缺,土地荒芜,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等等。我:您觉得在新农村建设中,最“惠民”的政策是哪一项? 张书记:可以说在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惠民政策中,效果最好的就是全面推进农村的社保、医保,这不仅解决了群众通常说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而且保障了农村老人的基本生活,年满六十岁的老人每个月都能取得一笔固定的养老资金,减轻了中青年人的养老负担,老人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安享晚年。

我:我的外公外婆就因为得到了政府的社保资金,年纪大了不干农活也能好好在家养病,老念叨着政府的好。去年开始,政府推行了干部工作日志,效果怎么样呢?

张书记:“工作日志”主要记录每天工作任务安排落实情况,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及解决办法,学习心得等等。如果没有如实填写,抽查不合格,将影响实绩考核、评优评先、干部任用等,严重者将予以组织处理。有效解决了个别干部责任意识不强、工作拖拉、效率不高等问题,促进了镇干部作风的转变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我:我也很希望毕业后能为家乡的建设出一份力,希望家乡越来越美丽。沙鱼是合川的北大门,连接龙市镇、钱塘镇、街子镇、龙庭乡四大乡镇,是重庆与四川的接口,地理位置如此优越,沙鱼的发展思路是怎样的呢?

张书记:按照区委“3421”工作要求,围绕建设 “合川特色农业镇和边贸强镇”两大奋斗目标,实施“富强沙鱼、美丽沙鱼、平安沙鱼”三大战略,突出“工业经济、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城镇建设、民生民利”五个重点,抓好“项目引进、组织建设、发展环境”三项基础,扎实推进“工业破冰、市场培育、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城乡畅通、美化靓化、惠民和谐”七大工程,努力促进经济较快增长,促进民生持续改善,实现“富强沙鱼”、“美丽沙鱼”、“平安沙鱼”建设的良好开局,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我:张书记,您真是一位为人民服务的好领导。那么2012年沙鱼将有怎样的奋斗目标呢?

张书记:预计2012年,全镇蛋鸡存栏量达到20万只,生猪5万头,养蚕5000张,中蜂2000箱以上;建成重庆市级龙头企业1—2个,创建品牌6—8个;商贸流通非公有制经济达到300户;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2平方公里,完成城镇街道人行道彩板安装、街道硬化、渭河污染整治等基础项目建设;全镇所有村级公路实现硬化,村村通客运;农村沼气用户达到50%以上,全面整治病害山平塘和提灌站等等,这可是一个大工程,需要耗费不少的人力物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篇6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了进一步贯彻和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积极投身到学习领会“八荣八耻”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投身到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节约型社会主义建设中,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此背景下我对自己家乡新农村建设进行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式及内容

我根据面对面的问答方式进行调查,也通过网络查询了相关资料。

1、个人一般情况,如:年龄、家庭人口数、家庭劳动人口数;

2、家庭财政收支方面,如:家庭的年收入、收入的主要来源、家庭每年的食品支出、家庭支出的主要项目;

3、家庭设施方面,如:家里是否有电视;

4、村民对当地政府情况的相关反映,如:对村干部的满意度、村里选举是否民主、村里的党员能否代表农民的利益、反映农民的意见、村里的党员在实际行动中是否起带头作用、村里的村务收支状况是否公开;

5、村民参加的活动方面,如:村民是否加入了医疗保险、每年有机会参加科技人员或者相关专家的指导次数、村里有没有活动中心、每年参加村里举办活动的次数;

6、村民对政府开办活动的满意度及评价,如:村民对当地政府在农民增收上做出的努力的评价、对村级公路况满意度。

7、当地的教育状况

三、反馈的一些结论

我的有关新农村与我家乡的变化调查主要体现在下面的方面:

1、目前,农民增收困难伴随着一系列负面影响,尤其是医疗保障方面显得更加突出,一些地方又出现了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甚至因病而陷入绝境的现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改革方案之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筹集标准为每人每年55元,主要由农民个人自愿缴纳、地方财政补助、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三部分组成。合作医疗的衰退和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消亡或市场化,导致农民医疗费用的急速攀升,大大越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

2、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的基础,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甚至是一些地区惟一的运输方式,是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当我还在读高一的时候,听家人说会修水泥路,那时候可让我高兴坏了!终于可以摆脱泥巴路了,天晴时漫天尘土,下雨时泥泞不堪,而且经常是坑坑洼洼的,当我踏在新铺的水泥路上时,我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啊!修路的钱有一部分需要农民出钱,但却没有一户没交的,这足以说明农民对修公路的渴望!我们不是天天说在嘴上吗?要致富先修路吗!农村公路建设繁荣了农村经济、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是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根本利益的大好事。

3、农村教育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科学技术是先进的生产力,有了先进的生产力农民就更容易致富。但是,至少在我们村,我好象没看见过什么发展农业生产的相关书籍,也没有看见过村里请过哪位技术人员来我们村指导农业生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怎么能没有教育呢?没有书籍就会缺少知识,农民的素质的提高就会受到阻碍,有了现代化的新农村怎么能没有具有素质较高的现代化村民呢?在农村也没有什么文化活动,最多是舞一下龙。

4、新农村的建设还存在这样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青少年太少,他们都跑到外面去打工,所以村里平时是以老年人和留守儿童为主。由于缺少青壮年,所以有不少土地被荒废了,不少田都只种一季晚稻,大大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率。

当然,我的意思也不是说年轻人就得在家种田,在外面然够找到好的谋生之路自然是好事,毕竟在外面的机会多点。多留一点时间和家人呆在一起还是比较好的,因为有一个美好的家庭也是判定是否是合格新农村的一个方面。所以,在外的人儿记得多给家里打个电话,有机会就回家看看。同时如何使这些主力军回乡是政府所要努力的方向,毕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在年轻人的肩上。

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1、夯实基层组织,奠定农村发展的组织保证

(1)抓好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实施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工程,拓宽选人用人的渠道和范围,实行大范围、宽领域选拔村级干部

(2)加强一般党员教育。在党员教育中,一是在党员中广泛开展新农村建设带头人活动,并对活动中表现突出的给予表彰;二是实行党员责任区负责制,给每个党员划定一个责任区,明确党员在责任区的职责;三是建立党员帮扶制度。

2、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生产发展

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只有生产发展了,农村经济壮大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才具有现实条件。农业生产发展,一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路建设投入。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维修整治;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围绕市场需求,发挥主导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以生态型无公害农产品为特色,优化品种品质。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典型示范、政策引导、科技带动等措施,大力发展种养殖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生活宽裕。

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调查报告 篇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来的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按照“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放在第一位, 千方百计地让农民增加收入, 提升生活质量, 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在人民群众发展经济, 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 环境问题同样不容小觑。CO2排放量愈来愈大, 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 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 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

“低碳生活”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有助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促使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发展低碳经济, 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量。为此, 浙江海洋学院大学生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服务团走访了岱山县, 采访了相关领导和群众, 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环境问题做出了一些探索和讨论[1]。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党的十六大以来, 中央提出了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 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在这一系列加强“三农”工作新理念、新举措的基础上, 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央进一步加大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力度, 制定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重大举措, 加大对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环境等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投入, 这为岱山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 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 这五者缺一不可, 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丰富内涵。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 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 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 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 形成移风易俗, 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 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 环境卫生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国家明令禁止的烈性农药并没有从源头上完全禁止, 烈性农药成本低、效果大, 厂家商家有利可图, 农户使用方便, 所以屡禁不止。因此使用这类农药后, 经暴雨冲刷, 必定形成大面积污染。可是由于见效快, 价格低, 再加上市场管理监督不严, 导致这些农药屡禁不止。超过国家标准滥用化学肥料, 造成土地砂化, 农产品质量下降, 由于农民的专业知识有限, 对科学的使用化学肥料的认识不够, 因此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发生。

(2) 随着不可降解塑料地膜的大范围使用和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无控制使用, 农村的白色垃圾污染不断增加, 空中、水上、树梢、地里随处可见, 因农村的承受能力脆弱, 处理污染消化能力太小。

农村的人畜粪便混合利用, 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这是由于农村人民的长期生活习惯, 还有对科学的认识不够所造成, 以及长期以来政府和民间经济力量不足, 难以承担农村改造的费用等原因所致。

(3) 农业作物的秸秆无法处理逐渐成为一大新的污染源, 退杆还田影响作物生长;焚烧秸秆污染空气, 推到河里污染水源, 由于制造沼气投资大、费工多, 因此缺乏有效管理。小砖窑既耗土地, 同时烟尘污染又大, 破坏农用耕地, 给环境造成很大危害。农村小沟小河淤积和漂浮物蔓延滋长增多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乡村缺乏财力治理, 农村环境恶化, 已经出现河流滚滚, 却饮用水短缺的尴尬现象。因城镇产业转移,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些污染企业进入农村, 农村的水源、土壤、空气等严重污染。农村改造饮水大都是本地处理经营售出, 饮用水质难以保证达标, 水中农药化肥的残留 成分较多[3]。

据岱山县“农办”2010年7月14日提供的资料, 截止到2009年12月, 在岱山地区建造了集中池24 532m3, 加上分散的小池5 054m3, 在岱山的农村地区建造了大面积的污水处理池。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 岱山县投资城市管道天然气项目:计划投资4 850万元, 投资期限从2007~2020年。至2009年底, 新区管道入户数近1 500户, 目前为止, 使用天然气的用户已达300多户, 占已入住户数10%以上, 管道296 348m。

2005年, 岱山动工建设浙江省内规模最大的风力发电项目——衢山风力发电场, 总投资4.2亿元。2008年10月, 一期工程全部建成, 48台机组投入运行。衢山岛风力发电场年利用小时数约为2 200h, 年平均发电量可达9 000万kW·h[2]。

1996年, 岱山县开始参与潮流能发电研究开发, 与哈尔滨工程大学合作进行“70kW潮流实验电站”项目。2002年4月份, 装机容量70kW的中国第一座潮流实验电站在岱山县龟山水道建成。2010年, 浙江省首家潮流能发电设备生产企业在岱山落户[5]。这些都说明岱山县在“低碳生活”的快速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4 改善卫生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4.1 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

4.1.1 合并处理

在推进农村“三集中”建设中, 同时规划建设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地方, 则应将居住区生活污水引入合并处理, 可补充工业污水活性污泥法处理时的营养源, 提高处理效果, 亦可降低投资, 提高管理水平, 确保达标排放。

4.1.2 与灌溉相结合

在缺水少雨和蔬菜生产地区, 可采用苏S03-2004《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工艺, 建在居住区绿化地下, 净化出水由管道排送至灌溉渠或调蓄塘, 供农灌、浇菜用。

4.1.3 与生物氧化塘相结合

居住区附近有一定面积水塘, 可采用苏S03-2004《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工艺, 建在居住区绿化地下, 净化出水由管道排送至水塘, 水塘再选栽沉底和浮水植物, 并放养适当的鱼、河蚌、螺蛳。

4.1.4 人工湿地与生物氧化塘一体化

一级厌氧发酵池 (二级厌氧发酵池) 建在居住区绿化地下, 二级厌氧发酵池+人工湿地 (或仅人工湿地) 建在水塘边, 将水塘边坡改造为人工湿地床, 形成人工湿地与生物氧化塘系统, 既节约用地, 又充分利用地形, 有利于污水净化流程布置。

4.1.5 厌氧发酵池与人工湿地床合建或分建

在居住区绿化面积大, 又适宜布置人工湿地, 则将一、二级厌氧发酵池与人工湿地床合建, 选用观赏植物, 使人工湿地成为居住区一景;如居住区绿化地小, 不宜布置人工湿地, 可将一级厌氧发酵池建在住户宅旁, 二级厌氧发酵池与人工湿地建在居住区附近洼地、荒地上。可在人工湿地床上选栽经济性水生植物。一级厌氧发酵池要尽量建在住户宅附近, 这样泥砂和悬浮物被截留下, 排水管道不易堵塞, 管坡可降低, 管径可小点。

4.1.6 因地制宜改造化粪池

旧村庄扩建中, 原有化粪池尽可能利用, 可直接建二级厌氧发酵池与人工湿地床;相对集中几户合建一组厌氧发酵池+人工湿地床, 或者分建一级厌氧发酵池, 二级厌氧发酵池与人工湿地床集中异地建;附近有养殖场, 建净化沼气池, 亦可将生活污水引入合并处理[4]。

4.2 建造无害化卫生厕所

在农村大力开展以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为重点的改厕工作, 可以改善农村环境和农民生活生产条件, 有效地预防疾病, 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粪便是许多疾病的传染源, 传播3大类约100多种疾病, 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粪便不作处理直接排放, 还会污染环境和水源等。改厕率达到70%时, 可以减少儿童腹泻发病率36%;减少血吸虫病感染率77%;减少蛔虫感染率29%;减少中、重度营养不良率36%[6]。

4.3 挖掘清洁能源的利用潜力

岱山的龟山水道是世界上潮流能开发利用条件较为理想的地区之一, 其蕴藏的潮流能量是长江三峡的3~4倍。水力发电与相同发电量的火电相比, 每年可节省标准煤约3.13万t, 给缺电、缺能的岱山发展环保能源产业, 将能源经济更好地纳入商业运作提供了新思路[5]。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潮流发电将对弥补能源短缺、调整能源结构、缓解环境污染起到重要作用。由此而获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潮流电站对海岛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来说, 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潮流电站控制房内的电能, 就是由安装在西侧桥墩水下的导流型潮流发电工作平台, 通过可控变攻角水轮机等核心装置与关键技术, 将海洋潮流能高效转换而成的电能。潮流能发电主要是利用天体引潮力导致的海水发生水平流动的动能来制造电能。据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估计, 全球蕴藏的可开发利用的潮流能总量达3亿kW[5]。

舟山群岛一带大部分海域潮流流速在2~4m/s之间, 其可开发利用的潮流能占到全国的51%以上, 其蕴藏着的能源堪称“海量”[5]。属于我国东南沿海风能资源一类地区, 岛上平均有效风能密度高于风力发电建设标准, 开发利用价值高, 此地理位置又毗邻全国电力最紧缺的长三角城市群, 风力发电市场优势明显。通过海底电缆把电力输送到华东地区大电网, 将缓解浙江电力紧缺状况。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 岱山县共投入资金7 853.06万元, 为全市的新农村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摘要:以浙江省岱山县为研究对象, 从系统论视角出发, 采用实地研究、采访、调查等方法, 对环境卫生的微观层面的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实用性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孙建军.系统论视角:一个典型村庄新农村建设的一般意义[J].农村经济问题, 2009 (4) :31~32.

[2]岱山县人民政府.岱山县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建设规划[R].岱山:岱山县人民政府, 2008.

[3]瞿振元, 李小云, 王秀清.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4]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NO.5聚焦“三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农村法制建设新农村基础

1制定和完善法律制度,强化法律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

有法可依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依法进行,把保障农民利益的相关制度用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是依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要求。尽管宪法和法律对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作了许多规定,但是在具体的法律制度方面,尤其是涉及农民切身利益法律制度方面还需大力加强。我国农业法最近的一次修改是在2002年,但是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保护农业的政策的基本方针已经发生了变化,最近,温家宝总理又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要求,根据近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我认为应该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立法。首先,要完善我国农业投资法律制度,明确确立各级人民政府在农业投资方面的责任权限,以及农业投资每一年占财政收入的比例、投资的预算、投资的程序和投资的监督问题。要按照世贸组织农业规则的有关规定,建立我国农业补贴方面的制度,依法支持农业生产。在世界上基本上每一个发达国家都有一些详尽的关于农业补贴方面的规定,WTO的规则在这方面也有相应的规定,就我国来看,我们在近几年已经搞了三种农业补贴了,一种是关于种粮补贴,第二种是粮种补贴,第三种是购置农机具的补贴。但这些补贴仅仅体现在国家政策的层面上,为了防止政策在贯彻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应该将其上升为法律层面,加紧制定我国对农业补贴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界定国家农业补贴的范围、程序和标准,以及对农业补贴的监督等内容。比如说在2002年美国在农业安全和农村投资法中规定了三种补贴方式,一种是直接投入、直接支持:第二种是反周期农业补贴,主要是从价值方面的补贴;第三种是信贷方面的补贴制度。其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民的生产经营、文化卫生、教育科技的建设都需要一个好的法制环境。比如在村庄规划、村庄建设方面,也应当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如陕西省人大在2005年11月通过了陕西省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条例,这在全国是第一家,今年3月该条例正式实施,这对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依据。相信在条例实施后。对陕西的农村规划工作会有一个很好的推进。第三,要坚持依法建制、以制治村、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把农村财务、土地承包、村办企业、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宅基地划分等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务全部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2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是依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广大农民甚至一些基层干部的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法律觉悟偏低,农村存在着许多问题,一些地方的盗窃、抢劫、杀人、放火、伤害等刑事案件比较突出,不安定的因素仍然存在,由土地承包、园林承包、农民负担、村委会直选,以及婚恋、家庭、债务、宅基地纠纷等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时有发生,邪教、非法宗教活动也不容忽视,已经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的瓶颈。加强法制宣传,提高农民法制意识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将农村普法教育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措施加以提出,为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首先要抓好村级干部的法制教育。通过举办村两委干部四化建设培训班等各种形式,有组织地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以有效增强村级干部队伍的法制意识,提高民主管理和依法办事的水平。其次,要着力营造广大群众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按照与阶段性中心工作相结合,与专项工作相结合、与村民的生产生活需要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村民夜校、集体咨询、征订普法教材,开展法律知识竞赛,联户组织送法上门、电视、广播专栏以案说法等灵活形式,有计划、有重点、有目标地开展群众性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在学法中守法用法护法。第三,有针对性的加大农村普法工作力度,充分运用现代传媒、农村法制夜校,“148"法律服务专线、法制文艺等形式进行普法宣传使广大群众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3加强法制建设,是化解各种矛盾。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如前述,农村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已经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之一。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进而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政策和法律,依赖于行政的手段和法律的手段,其中最根本的是法律手段。

首先,法律具有指导作用,明确人们的权利和义务,让人们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从根本上减少矛盾。其次,与政策相比,法律更公平、更稳定。与行政手段相比,法律是个更客观、更公正的裁判手段。古罗马有一句名言,法律是关于善良和公正的艺术。在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时,基于宪法的有关原则,依法裁判,不仅能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违法者的权利也能得到尊重。更能体现人权原则,更易被人们所接受。第三,强有力的农村基层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证,是解决新农村建设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行有效领导的坚强保证。在我国9亿人口的农村,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以村民自治为基本内容的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全面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是党的执政方式的重要体现,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时期农村的最好形式,它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有利于实施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有利于处理和协调农村各种利益关系,解决农村矛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上一篇:南海问题教案下一篇:述职报告外贸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