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中考真题答案

2025-02-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曹刿论战中考真题答案(精选6篇)

曹刿论战中考真题答案 篇1

(一)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曹刿论战》)【乙】故三军可夺气①,将军可夺心②。是故朝气锐③,昼气惰④,暮气归⑤。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⑥者也。以治待乱⑦,以静待哗⑧,此治心⑨者也。以

1112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⑩者也。勿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13者也。

【注释】①夺气:挫伤士气。夺,剥夺,引申为挫败、打击。气,这里指刚劲勇锐之气。②夺心:动摇决心。心,指决心。③朝气锐:军队初战时士气旺盛。一说为军队早晨士气高昂。锐,旺盛。④昼气惰:过了一段时间后,士气逐渐懈怠。昼,白天,一说指经过一段时间后。惰,懈怠。⑤暮气归:到最后,战斗力消耗殆尽,士气低落,将士思归。暮,到了战斗快结束时,一说指傍晚。归,止息、衰竭,一说指思归,想回去。⑥治气:掌握运用士气的方法。治,掌握。⑦以治待乱:以我军的严整有序对待敌军的混乱无序。治,治理、有序。⑧以静待哗:以我军的沉着冷静对待敌军的躁动不安。哗,喧哗,指躁动不安。⑨治心:掌握利用军队的心理的方法。心,指心理。⑩治力:掌握军队的战斗力。力,指战斗力

11、勿邀正正之旗:不要攻击旗帜严整、队列雄壮的敌军。邀,邀击、迎击。正正,严整。

12、勿击堂堂之阵:不要去攻击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敌军。堂堂,壮大的样子。阵,阵容。

13、治变者:掌握机动应变的方法。变,指机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公将驰之 驰(2)望其旗靡 靡 ....(3)三军可夺气 气(4)朝气锐 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彼竭我盈,故克之。

(2)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3.甲文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 乙文中的中心句是。(均用句中原文回答)4.节选的甲、乙两文在阐述用兵方面相同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二)【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①,易置②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③,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注释]①约束:原有的纪律和规定。②易置:撤换。③奇兵:变化莫测的军队。1.解释下列旬中加点的词。(1)小惠未徧(2)牺牲玉帛 ...(3)而绝其粮道(4)秦悉坑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悉更约束,易置军吏。3.(1)甲文中体现“可以一战”理由的句子是。(2)乙文中赵括所为与“忠之属也”相反的句子是。4.乙文与主要人物有关的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三)【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四:“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②其脑,果腹而去。(选自薛福成《庸庵笔记》)【注释】飙:暴风。这里指迅速。②盬(gu):吸欲。1.解释下列旬中加点的词。(1)公将鼓之(2)一鼓作气,再而衰 ..(3)如是者三四次(4)果腹而去 ...2.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2)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下,踞蛇之首

3、甲文中吾军克敌制胜抓住了反攻有利时机是在 之时;乙文中的蜘蛛是在蛇 之时,乘其不备,置蛇于死地。4.甲文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 5.甲、乙两文提示了一个共同道理是

(四)【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0”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曹刿论战》)【乙】用兵之法:高陵①勿向②,背丘③勿逆④,佯北⑤勿从⑥,锐卒勿攻,饵兵⑦勿食,归师勿遏⑧,围师⑨必缺⑩。穷寇⑩勿迫⑩。此用兵之法也。

【注释】①陵:山头。②向:仰攻。③丘:高地。④逆:迎击。⑤佯北:假装失败。⑥从:追逐。⑦饵兵:用来诱敌上钩的部队。⑧遏:阻击。⑨囤师:包围敌方部队。⑩缺:让条出

路。⑨穷寇:走投无路的敌军。⑥迫:逼迫。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1)公与之乘(2)公将驰之 ..(3)既克(4)望其旗靡 .. 2。用现代汉语写出甲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3、根据甲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象,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也可用自己的话叙述)。

4.“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有人却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5.甲文中在长勺之战中,曹刿两次曰“未可”,各与乙文中哪一条法则相吻合? 6.结合“长勺之战”,对乙文“用兵八法”的目的加以深入分析,试从中归纳出战场上所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五)【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丛分人。对曰:“小惠未褊,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赵简子①有两白骡而甚爱之。阳城胥渠②处广门之官,夜叩门而谒曰:“主君之臣胥渠有疾,医教之曰:‘得白骡之肝,病则止;不得则死。”’门人入通。董安于③侍奉于侧,愠曰:“嘻!胥渠也,期④吾君骡,请即杀之。”简子曰:“夫杀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杀畜以活人,不亦仁乎?”于是召庖人⑤杀白骡,取肝以与阳城胥渠。处无几何,赵简子兴兵而攻狄⑥。广门之官,左七百人,右七百人,皆先登而获敌首。人主安能不好士? 【注释】①赵简子:晋大夫,名鞅,谥号简子。②阳城胥渠l.复姓阳城,名胥渠。③董安于:赵简子家臣。④期:希冀,这里指想得到。⑤庖人:厨师。⑥狄:我国古代北方地区少数民族名。

1.选出对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增加)B.小惠未褊,民弗从也(同“遍“,遍)C.夫杀人以活畜(使„„存活)D.人主安能不好士?(爱惜)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肉食者鄙/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辍耕之垄上 C.董安于侍奉于侧/躬耕于南阳 D.夜叩门而谒曰/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句子。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夫杀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

4.甲文用鲁庄公的“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乙文也运用了类似的写法,请用乙文中的例子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5、甲、乙两个文段,反映了两位政治家共同的思想,这种政治思想用我们课内学过的孟子的一句名言(或两个字)来概括,就是:。6.作为当代中学生,你怎样看待赵简子“杀畜以活人”的做法?

(六)【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赵括自少时①学兵法,言兵事②,以天下莫能当③。尝与其父奢④言兵事,奢不能难⑤,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⑥,而括易言之⑦。使赵⑧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⑨,悉更约束⑩,易置⑩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⑥,佯败走,而绝⑩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注释】①少时:小时候。②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③以天下奠能当:认为天下没有人抵得过他的。④奢:赵奢,赵括之父,赵国良将。⑤难:驳倒。⑥兵,死地也:用兵打仗,本是危险的场合。⑦易言之:把它说得很轻易。⑧赵:赵国。⑨廉颇:赵国良将。廉颇对秦作战,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深沟高垒的防御战。后,赵王中了秦的离间计,用赵括代廉颇。⑩悉.,更约束: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⑨易置:撤换。⑩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⑩绝:截断。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小惠未偏(2)牺牲玉帛 ....(3)而绝其粮道(4)秦悉坑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肉食者谋之,又何问焉?

(2)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3.(1)甲文中体现“可以一战”理由的句子是(2)乙文中赵括所为与“忠之属也”相反的句子是 4.乙文与主要人物有关的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七)【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周武王克殷①,召邵公问曰:“殷之士众,奈何处之?”邹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武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②入。武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③,无变旧制,惟仁是亲。"武王曰:“善哉!”乃从周公之言。

【注释】①殷:殷朝,即商朝。②周公:周武王的弟弟。③田其田:耕种他原来的田地。第一个田,名词活用为动词,种田;第二个田,名词,田地。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无罪者活之(2)为之奈何 ...(3)乃从周公之言.(4)惟仁是亲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制。

3、乙文中的周武王听从了周公的建议,主要原因是什么?

4、从上面甲乙两个文段可以看出,古代谋士认为君主应该如何对待老百姓?

(八)(一)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节选自《孙子•谋攻》)

注:①用:使用。②同欲:目标一致。③虞:戒备,准备。④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公将鼓之(2)既克,公问其故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4.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

(二)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

(九)(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文)赵将廉颇之后嗣廉范①,任云中郡守。一曰,会匈奴大入塞,故事②虏人③过五千,移文④旁郡。吏欲传檄⑤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曰暮,令军士各交缚⑥两炬三头热火⑦,营中星列⑧。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⑨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⑩,晨往赴之。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注释:①廉范:廉颇的后代。②故事:按旧例。③虏:敌人。④移文:发文书。⑤传檄:发出紧急公文。⑥交缚:交叉缚扎。⑦热火:点火。⑧星列:象星一样布满。⑨待旦:等到天亮。⑩褥食:在睡垫上把早饭吃了。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望其旗靡(2)会匈奴大入塞 ..(3)俄而,斩首数百级(4)范兵不敌 ...2.用“/”划出下边一句话的朗读停顿。(1分)

虏 众 盛 而 范 兵 不 敌。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⑪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⑫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

4、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 之时,第二次是在 之时(用原文填空)。乙文中,廉范在众寡不敌的情况下,也表现出高超的指挥才能。廉范在作战中采用的妙招是。(可用原文作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5、曹刿、廉范这两位军事家指挥作战时,既能做到,又能做到胆大而心细,因此取得战争的胜利。

(十)[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曾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来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①济。司马②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③伤,不禽二毛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⑤,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⑥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古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令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耉⑦,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⑧可也。”

【注释】①既:尽。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指子鱼。③重(chóng):重复,再次。④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⑤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⑥勍(qíng)敌:强敌。⑦胡耉(gǒu):很老的人。⑧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弗敢专也()(2)忠之属也()....(3)遂逐齐师()(4)阻而鼓之()..2.翻译下面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3.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4.造成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十一)【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曰之粮。三曰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曰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国语·文公伐原》)(12分)

【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又何间焉()(2)公令疏军而去之()..2.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可以一战 何以使人 B.得原而失信 登轼而望之

C.其乡人曰 门人弟子填其室 D.令以三曰之粮 闻寡人之耳者 3.翻译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 4.文段理解。

(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 ”和鲁庄公的“ ”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2)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是,乙文写的是。(3)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 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乙文中的“ ”这一句。

(十二)(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1.解释加点的词。肉食者鄙 忠之属也 ....故不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 ..2.翻译下面的句子。(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3甲文写战争,乙文写治国,但都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共同的道理。请写出你的理解。

(十三)【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乙文】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节选自《子鱼论战》)【注释】(1)泓:泓水(2)既:尽,完了(3)济:渡过(4)司马:统帅军队的 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5)陈:同“阵”,摆好阵势。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公将鼓之()(2)宋人既成列()..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3.用原文语句答题。

甲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乙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1)

;(2)。

(十四)[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①膝上。有人从长安②来,元帝问洛下③消息,潸然流涕④。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⑤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曰远⑥?”答曰:“曰远,不闻人从曰边来,居然可知⑦。”元帝异之。明曰,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曰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曰之言邪⑧?”答曰:“举目见曰,不见长安。” 【注释】①元帝:司马睿,其长子司马绍后继位为明帝。②长安:西晋的封国,此时的长安已失守。③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④潸然流涕: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潸(shān),流泪的样子。涕,眼泪。⑤东渡:晋元帝为琅琊王时住在洛阳,好友知天下将要大乱,就劝他回到自己的封国,镇守建康,意欲建立一个复兴帝室的基地,这就是所谓的“东渡”。⑥汝意谓长安何如曰远:你认为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意谓,认为。

⑦居然可知: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⑧邪(yé):同“耶”。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神弗福也_____________(2)彼竭我盈 _______________(3)明帝问何以致泣____________(4)元帝异之 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2)具以东渡意告之。

3.有人认为,[甲]文中的鲁庄公是“ 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

4.[甲][乙]两文都主要以 描写来表现人物。[乙]文这个小故事表现了明帝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参考答案: 1.(1)驱车(追赶)(2)倒下(3)士(元)气④锐利(饱满)2.(1)他们的勇气淌失了而我军的士气正旺,所以战胜了齐军。(2)不要去攻击阵容整齐的敌人,这就是治理军队的变化啊。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4.第一问答案要点: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军事上要后发制人;第二问答案要点:④无沦干什么事要善于分析;②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③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等等。

【乙文译文】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挫败它的士气;对于敌人将领,可以动摇他的意志。因此,初战时,部队士气高昂;经过一段时间后则逐渐懈怠;到战斗后期,士气就衰竭了。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要避开敌人士气旺盛的时候,而选择在对方士气低落、衰竭时进攻,这是掌握士气的方法。用我方的严整有序,对付敌方的混乱无序;以我方的沉着冷静,对付敌方的躁动不安,这是掌握军队心理的方法。用我方的靠近战地,等待敌人的远道而来;用我军的安逸从容,对付敌军的疲劳仓促:用我军的粮饷充足,对付敌军的饥饿不堪,这是把握军队战斗力的用兵方法。不要去截击旗帜严整、队列雄壮的敌军,不要去攻打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敌人,这是掌握机变的用兵方法。二.参考答案:

1、(1)同“遍”,遍及,普通。(2)古代猪、牛、羊等祭祀品。(3)截断(4)动词,活埋。2.(1)做官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为什么参与呢?(2)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了原来的军官。

3.(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悉更约束,易置军吏。4.纸上谈兵;只谈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

【乙文译文】赵括代替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军官。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事,派了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败退,截断了赵军运输军粮的道路,把赵国的军队一切为二,(于是)军心离散。经过四十多天,军中兵士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结果)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兵士便投降了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三.参考答案:

3、辙乱旗靡 以首俯地 4.这是道开放性试题,回答合理即可。

5、示例:①我们遇事要三思面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③弱者如果能抓住机遇,那么弱者也能战胜强者。

【乙文译文】(我)曾看见一蜘蛛在墙壁间作网,蛛网离地约二三尺上下,有一大蛇从蛛网下经过,抬起头想吞吃蜘蛛,它的力量却够不到蜘蛛;过了很长时间,大蛇将要离去,蜘蛛突然悬丝而下,垂身在半空中,好像要追赶大蛇;蛇大怒,又抬起头来想吞蜘蛛,蜘蛛引丝迅速回到网中,又过了很长时间,大蛇又将要离去,蜘蛛又赶忙悬丝而下,蛇又抬起头待机吞吃蜘蛛,蜘蛛仍又回到网中’,像这样三四次;蛇精力疲惫了,把头趴在地上,这时蜘蛛乘其不备,迅速悬丝垂下,盘踞在蛇的头上,拼死不动;蛇(被吱得)乱跳乱颠,以至到死。蜘蛛于是吸饮其脑,吃饱肚子才离去。四.参考答案:

1、(1)(共同)乘车(2)(驱车)追击(赶)(3)战胜(4)倒下。2.大国是很难估测(它的行动)的,担心他们会设下埋伏。3.不设统一答案。示例:公鼓之,鲁师一鼓作气,齐师士气已竭。(点到鲁师凭旺盛的士气致胜即可。用现代文回答亦可。)4.不设统一答案。参考示例:“一鼓作气”这个成语源自《左传》,原指在战场一}二决胜的关键是士气,古代用击鼓的方式指挥进军,丽只有在第一次击鼓时才熊振作军队的士气,后面几次就差了。所以成语“一鼓作气”中的“鼓”是击鼓的意思,“作”是振作。使用中发生错误,大多是不理解成语意思所致。知道了其中的道理,就不会用错了。5.第一次,与“锐卒勿攻” 9 吻合;第二:次,与“佯北勿从”一致(文中有“惧有伏焉”句)6.要打败敌人,必先保存自己。(意思对即可)【乙文译文】所以,用兵作战的法则是:不要仰攻已经占据高山的敌人,不要正面攻击背靠丘陵屏障的敌人,不要追击假装败退的敌人,不要进攻士气正旺的敌人,不要理睬用小部队作诱饵的敌人,不要拦截撤退回本国的敌人,包围敌军时要留缺口,不要过于逼迫已经陷入绝境的敌军。这些都是用兵作战的最基本的法则。

五.参考答案:

1.A 2.B 3.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4.用董安于杀人以活畜的主张,反衬赵简子杀畜以活人的做法,鲜明地突出了赵简子爱惜人才(即“好士”),目光长远,以人为本。(意思对即可)5.示例:(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人和;(4)得道。(其出其中一点即可)6.开放性题目,能围绕文章内容阐述,言之成理即可。示例:同意赵筒子的做法,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以人为本,施行仁政是古代政治家应该具有的思想等。不同意赵简子的做法,万物平等,不可任意剥夺动物的生命权等。

【乙文译文】赵简子有两匹白骡,简子特别喜爱它们。一天夜里,任广门邑小吏的阳城胥渠来到简子的门前,叩门申述说:“主君的家臣胥渠病了,医生告诉他说:‘如果弄到白骡的肝吃了,病就能好;如果弄不到,就必死。”’负责通报的人进去禀告赵简子。董安于正在一旁侍奉,恼怒地说:“嘿!胥渠这个家伙!竞算计起我们主君的白骡来了。请允许我去把他杀掉!”简子说:“为使牲畜活命而杀人,不也太不仁义了吗?为救活人命而杀掉牲畜,不正是仁爱的体现吗?”于是呼唤厨师杀掉白骡,取出肝,送给阳城胥渠。过了没多久,赵简子举兵攻狄,广门邑的小吏,左队七百人,右队七百人都争先登上城头,并斩获敌方披甲武士的首级。由此看来,君主怎么可以不爱士呢? 六.参考答案:

1.(1)同“遍”,遍及,普通。(2)古代猪、牛、羊等祭祀品。(3)截断(4)动词,活埋。2.(1)做官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为什么参与呢?(2)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了原来的军官。3.(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悉更约束,易置军吏。4.纸上谈兵;只淡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

【乙文译文】赵括从小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讲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抵得上他的。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然而(赵奢)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用兵打仗,本是生死攸关的场合,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用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了。”

赵括代替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军官。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事,派了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败退,截断了赵军运输军粮的道路,把赵国的军队一切为二,(于是)军心离散。经过四十多天,军中兵士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结果)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兵士便投降了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七.参考答案:

1.(1)使„„活下来(2)怎么办(3)就(4)亲近2.让士兵各自住在自己的房子里,种自已的田,不改变原来的制度。3.周武王听从了周公建议,因为周公的意见和自己的想法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老百姓安居乐业,都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4.君主应该爱护老百姓,赢得民心才能赢得天下。

【乙文译文】周武王灭掉了殷,召来邵公问道:“商朝的这些人,怎么处置?”邵公回答说:“有罪的杀掉,无罪的放一条生路。”武王说:“不可取。”邵公出去,周公进来,10 武王问他:“你说这事怎么办好?”周公回答说:“让他们还住原来的房屋,耕种原来的田地,不要改变体制,只是亲近仁爱。”武王说:“这很好!”于是听从了周公的建议。八.参考答案: 1.(1)击鼓(1分)(2)战胜(1分)2.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4.①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可谓“将能而君不御” ②鲁国君臣一心,可谓“上下同欲” ③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的时机上审时度势,可谓“知己知彼”(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能言之有理也可)九.参考答案:

1.倒下 正遇上 一会儿 抵挡 助词,无实义 就 2.虏 众 盛 而 范 兵 不 敌。3.(1)第一次击鼓气士气大振,第二次击鼓士气有所衰退,第三次击鼓士气消逝怠尽。(2)吏想发紧急公文向旁边的郡县求救,廉范不肯,亲自率领士兵抵抗。4.彼竭我盈,(故克之);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范乃令军中褥食,晨往赴之。5.知己知彼 或抓住战机。十.参考答案:

1.(1)独占(2)尽力做好本分的事(3)追赶,追击(4)击鼓(进军)2.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3.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4.长勺之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鲁庄公取信于民,并能听从曹刿的指挥;泓水之战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宋襄公自以为是,不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5.示例:相同之处是两人都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机。曹刿选择“齐人三鼓”后的时机发动进攻:子鱼主张“其未既济”的时机发动进攻。十一。参考答案: 1.(1)参与(2)离开,离去。2.B 3.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实情判断。(或: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4.(1)远谋 鄙(2)战前准备(或:战前谋划、条件准备)战争过程(或:战争经过及结果)(3)取信于民(意近即可)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或答“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或将两句齐答,均可)十二。参考答案: 1.(1)击鼓(击鼓进军)(2)已经 2.(1)(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阵容。(2)(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3.齐人三鼓(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2)既济而未成列员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 篇2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肉食者鄙

(2)既克,公问其故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1、在分析鲁庄公形象时,很多同学都认为他是一个“鄙人”。小红却说鲁庄公也有可取之处,如“齐师伐我。公将战”,一方面他没有做好准备就仓促决定应战,有些鲁莽;另一方面,面对强敌他决定亲自统兵参战,勇于担当。老师肯定了小红。请从文中另找一例,对鲁庄公进行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

(1)见识浅陋

(2)已经(……之后)

2、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说明:“虽”翻译成“虽然……但”或是“即使……也”都得分。“小大之狱”1分。“虽不能察”1分,“必以情”1分,句意连贯1分。)

3、

示例①:如“既克,公问其故。”一方面看出鲁庄公缺乏军事谋略、指挥才能,另一方面看出他虚心好学,不耻下问。

示例②:“公将鼓之。”这一段一方面看出鲁庄公不懂战争,没军事才干,另一方面也说明鲁庄公亲临战场,指挥作战,鼓舞士气,不畏牺牲。

示例③:战于长勺时,一方面看出鲁庄公不懂战争,没军事才干,另一方面也说明他能及时和虚心地听取曹刿的建议和意见,用人不疑、虚心纳言。

示例④:“公将战,曹刿请见”“乃入见。……”一方面他没有做好准备就仓促决定应战,有些鲁莽,另一方面他以国君的身份接见乡人曹刿,并接受和采纳了曹刿的质疑和询问。能礼贤下士,(任贤任能,虚心纳言)。

曹刿论战《左传》阅读答案 篇3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解释划线的字。(4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_________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_________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加_________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_________

【小题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小题3】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回答)

他的远谋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了文中的战役,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还有:______________(举一例)(4分)

【小题4】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3分)

答案

【小题1】(1)间:参与。(2)徧:通“遍”,遍及,普遍。(3)加:虚报(4)狱:案件。

【小题1】1)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2)身居高位、享受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小题1】(4个空各一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有军事才能示例: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等

【小题1】示例:鄙:政治上无知,军事上无能不鄙:善用人才,善于纳谏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各个加点词的意思有的取其常用意,有的需要从从课文中迁移过来。注意(2)为通假字,(4)的古今义。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曹刿与乡人之间的对话来分析“请见”的原因,根据曹刿与鲁庄公之间的`对话来概括曹刿的远谋即可。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篇4

《曹刿论战》文章阅读:

十年2春,齐师3伐4我5。公6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7谋8之,又何间9(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10,未能远谋。”乃11入见。问:“何以战12?”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13,必以分人14。”对曰:“小惠未遍15,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16(bó),弗敢加17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18(fú),神弗福19也。”公曰:“小大之狱20,虽不能察21,必以情22。”对曰:“忠之属也23,可以一战24。战则请从25。”

公与之乘26,战于长勺27。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28。公将驰29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30,登轼31(shì)而望之,曰:“可矣。”遂32逐33齐师。

既克34,公问其故。对曰:“夫(fú)战,勇气也35。一鼓作气36,再37而衰,三38而竭。彼竭我盈39,故克之。夫(fú)大国,难测40也,惧有伏41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42,故逐之。”

《曹刿论战》词句注释

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

伐:攻打。

我:指鲁国。《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谋:谋议。

间(jiàn):参与。

鄙:鄙陋,目光短浅。

乃:于是,就。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把。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加:虚报夸大。

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人信服。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狱:(诉讼)案件。

察:明察。

情:实情。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

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从:随行,跟从。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

败绩:军队溃败。

驰:驱车追赶。

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

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

遂:于是,就。

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

再:第二次。

三:第三次。

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难测:难以推测。测,推测,估计。

伏:埋伏。

靡(mǐ):倒下。

《曹刿论战》课时训练习题及答案 篇5

一、基础知识

1、请给下列句中加粗字注音:

又何间( )焉 小惠未徧( ) 牺牲玉帛( )

辙( )乱 旗靡( ) 肉食者鄙( )

2、填空:

⑴ 《曹刿论战》选自《 》,传说是 时期 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 体史书。

⑵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具体来说指的是 。文中叙述了开始反攻的时机是 开始追击的时机是 。

3、下列加粗的“以”的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何以战

B、必以情

C、必以分人

D、可以一战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⑴ 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

⑵ 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

⑶ 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

⑷ 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

5、翻译下列句子:

⑴ 小信未孚。

⑵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十年春,齐师伐我”除了交待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 和 ,其中的“我”是指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⑴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⑵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⑶ 曹刿请见。

⑷ 战则请从。

3、用原文回答:

⑴ 小“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什么?

⑵ 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用“‖”把第一段文字分为两层,并写出层意。

一层:

二层:

5、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

1、jiànbiànbózhémǐbǐ

2、填空:

⑴ 左传 春秋 左丘明 编年

⑵ 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齐人三鼓后齐人辙乱旗靡时

3、C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⑴ 参与 中间

⑵ 鄙陋,目光短浅 卑鄙

⑶ 指猪、牛、羊等祭品 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⑷ 案件 监狱

5、翻译下列句子:

⑴ 小的信用,不能使鬼神信服。

⑵ 这是忠心尽力为人民办事。可以凭借这点一战。作战时请让我跟您同往。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1、战争的双方性质鲁国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⑴ 徧同“遍”,遍及

⑵ 动词 赐福

⑶ 请求

⑷ 请让我

3、用原文回答:

⑴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⑵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乃入见。‖问:“何以战?”……

一层:写曹刿请见鲁庄公的背景和原因。

二层:写曹刿见鲁庄公后两人的对话,表现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认识。

曹刿论战中考真题答案 篇6

一、文章内容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蹋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二、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共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3、《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三、语音

刿(guì)孚(fú)辙(zhé)轼(shì)遂(suì)盈(yíng)靡(mǐ)玉帛(bó)鄙(bǐ)又何间(jiàn)焉小惠未蹋biàn)弗(fú)敢专也

四、通假字

1、小惠未蹋民弗从也蹋和“遍”,遍及、普遍

五、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狱:古义:官司、案件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2、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齐师伐我伐:古义:讨伐,攻打今义:砍伐

4、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

5、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6、弗敢加也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

7、虽不能察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8、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9、必以信信:古义:信实、诚实今义:书信

10、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六、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2、一鼓作气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七、一词多义

实词:

1、间: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挑拨离间()亲密无间()

2、师:①遂逐齐师()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属:①忠之属也()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4、牺牲:牺牲玉帛()为国牺牲()

5、故:故克之(因此,所以)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6、请:曹刿请见(请求)战则请从(请让我)

7、从:战则请从(跟随)

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

8、信必以信(诚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小信未孚(信用)

虚词:

(1)何何以战(什么)又何间焉(为什么,何必)

(2)焉又何间焉(语助,呢)

惧有伏焉(“之于”的合音,在那里)

(3)以何以战(用,凭,靠)

必以分人(把)必以情(根据)

必以信(对)可以一战(凭)

(4)之肉食者谋之(迎战齐军这件事)

公与之乘(他,指曹刿)

小大之狱(的)

公将鼓之(助词,无义)

登轼而望之(齐军撤退的情况)

故克之(他们,指齐师)

忠之属也(这)

故逐之(他们,指齐师)

(6)从民弗从也(听从)

战则请从(跟随)

(7)其公问其故(这样,如此)

吾视其辙乱(他们,指齐师)

其乡人曰(他的,指曹刿)

下视其辙(他们,指齐师)

八、重点词语解释

1.齐师伐我(攻打)(我指鲁国)

2.肉食者鄙(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鄙:鄙陋,指目光短浅)

3.又何间焉(参与)4.乃入见(于是)

5.衣食所安(养)

6.弗敢专也(独自专有,独自享受)

7.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8.小惠未蹋ㄍ“遍”,遍及,普遍)

9.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

10.小大之狱(案件)

11.牺牲玉帛(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12.弗敢加也(虚夸,这里是以少报多)

13.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14.虽不能察(即使)(一一明察,弄清楚)

15.必以情(实情)

16.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类)

17。可以一战可以:可以凭借

18.公将鼓之(击鼓)

19.下视其辙(车轮滚过的痕迹)

20.齐师败绩(大败)

21.公将驰之(驱车追赶)(助词,无实义)

22.登轼而望之(古代车子前面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23.遂逐齐师(追击)24.既克(已经)(战胜)

25.一鼓作气(振作)

26.再而衰(第二次)(衰弱)

27.三而竭(耗尽)

28.彼竭我盈(充满,指士气正旺盛)

29.难测也(推测,估计)30.望其旗靡(倒下)

九、特殊句式

1、夫战,勇气也判断句

2、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省略句

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驰)矣。”(鲁军)遂逐齐师。省略句

4、夫大国,难测也,(我)惧(齐军)有伏焉省略句

5、何以战倒装句:以何战

十、朗读节奏

1、可/以一战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9、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1、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4个字)

12、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居高位、得厚禄的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居高位、得厚禄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3.何以战?

你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战?

4.小惠未扁,民弗从也。

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命令去死战)的。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之类(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实。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对神不说谎话,这只是小信用,还不能算是大信用,未能(受到神的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8.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9.既克,公问其故。

战胜(齐军)以后,鲁庄公询问这样(做)的原因。

10.夫战,勇气也。

打仗,是靠勇气的。

1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擂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擂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

12.彼竭我盈,故克之。

他们的士气已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1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它的军事行动)是很难推测的,我恐怕在那里有埋伏。

1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到他们的战车的轮迹很乱,远望到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逐他们。”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公元前684年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眼是“远谋”一语,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可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开篇就指出战争发生的时间,作战对象,战争的性质和鲁庄公决定应战。文中只说“公将战”而不提其他事情,实际上是说庄公处于被动地位,不得已而应战,是为下文“曹刿请见”作铺垫。接着写曹刿和乡人对话。乡人的劝阻未必有深意,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民对统治者的态度;而曹刿的回答则说明他对这次战争已有深远的考虑,对统治者的鄙陋也有认识,肯定了“请见”的必要。曹刿的答语正是全文的纲领,下文便一面写曹刿的“远谋”,一面写庄公之“鄙”。

第二层(“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和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对话一开始曹刿就提出了战前准备的关键问题“何以战”,显示了锐利的眼光。庄公前两次的回答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说明他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的保护上,表现了十足的鄙陋。曹刿对这两次答复都予以否定,指出庄公所说的不过是“小惠”“小信”,并强调了“民从”和“孚”的重要性,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在他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作战要依靠人民,决心为人民作一点好事,于是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从这番对话可以看出,曹刿求见庄公,目的就是要使庄公认识到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努力争取人民的支持,为胜利奠定可靠的基础,这就初步显示了他的“远谋”。

第二段,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文章把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作了对比描述:写庄公,以“将鼓”“将逐”跟上文“将战”相应,表现他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写曹刿,则以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他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这实际上是又一次把曹刿的“远谋”和庄公之“鄙”作了对比。但作者又有意设伏;对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都先不作交代。把这两个问题留到下面去解答,才能更好突出“论战”的主旨。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这次战役取胜的原因。先用“既克,公问其故”一句承上启下。“既克”而不知“其故”,足见庄公完全不懂军事,这既印证了开头说的“肉食者鄙”,又自然引出曹刿的论述。这段论述用两个“夫”字依次带出两层意思:第一层以“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进攻的观点,回答了作战时为什么在“齐人三鼓”之后他才认为“可”“鼓”的问题;第二层以“大国难测”,以谨防埋伏为根据,提出判断敌方真实动态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驰”的原因。这就进一步说明曹刿的确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

二、问题研究

1.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这篇文章形式上是记载史实,围绕着齐鲁长勺之战记述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但实质上是议论性的,主要写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着眼于表现他的“远谋”。全文的详略安排即由此决定。第一段在略叙背景后就引出实质性的对话,由曹刿提出“何以战”开始,步步紧逼,直到庄公说出对“小大之狱”的态度后,曹刿才作了“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结论,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思想。第二段着重写曹刿在战场上的决断能力,两次以“未可”和“可矣”来表现他善于掌握战机,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来证明他决断的正确。第三段再通过论述取胜原因,把他以小敌大必须抓准战机、详察敌情的战略战术思想表现出来。以上是详写的内容,其余与表现曹刿的“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参战人数,战争的激烈程度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件如“请战”“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剪裁,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

本文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对鲁庄公,文中没有直接用贬语;但从他前两次对曹刿的回答可以看出他政治上的无能,从“将战”“将鼓”“将驰”可以看出他军事上无知妄动,这就叫做“唯书其事迹”和“因言语而可知”。写齐军,仅用“三鼓”一语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上的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2.怎样评价鲁庄公?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正确指挥,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

本课常识:

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亦称《春秋左氏传》是根据鲁史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曹刿论战》以曹刿的活动为线索或以长勺之战的过程为线索,反映了鲁庄公政治上的昏庸无能(这表现在他轻信近臣的拥护,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和军事上的急躁轻进(不察敌情就想“鼓之”“逐之”)。

3、曹刿是一个深谋远虑,有卓越军事才能的人。

4、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取胜原因有三:一.是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二.是善于捕捉进军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三.是追击时机的判断正确:辙乱旗靡。

5、《曹刿论战》各部分之间注意过渡和照应,文章结构严谨、周密。

6、《曹刿论战》一文的中心是表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说明必须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7、“远谋”一语是“论战”的中心,贯穿全篇,而鲁庄公的“鄙”又自始自终衬托曹刿的“远谋”。

8、文章详略得当。文章详写曹刿关于战前准备和战机把握以及战后论述取胜的原因的言论,略写战争过程,从而表现了曹刿的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杰出才能,而对表现中心无关的内容,如战争的.起因、战争的规模,军事装备情况,战争的激烈程度,战后的处理等都略而不提。

9、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有:赤壁之战、牧野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城濮战役。

10.曹刿认为取得人民的信任与支持(即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也就是文中鲁庄公所说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句话的译文是:“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这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其实与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所说的“人和”是一个意思即:希望统治者能够赢得最大多数人的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

具体问题如下:

1、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2、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鲁浅陋;曹有远谋

战时: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

战后:鲁茫然不知

曹细说原委(举出1例,即可得2分)

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1分)

3、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2分)

答:(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4、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5、文章第2节主要内容是齐鲁两国长勺之战的概况。

6、文章第3节主要内容是战后曹刿论述战斗取胜的原因。

7、文章第2节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的品质或才能是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8、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9、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表现了曹刿的远见卓识。

B、曹刿与同乡人的对话,表明从“请见”的原因。

C、“齐师伐我”中的“伐”是攻打的意思。

D、鲁庄公和曹刿都认为“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11、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

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

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

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答案不限于以上所列三点;答出一点,言之成理,语言通顺,就可得满分)

12、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否定了“公”前两次的回答,这是因为“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第一次寄托于近臣的拥护,第二次寄托于神灵的保佑。

13、墨子“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的目的是什么?体现了墨子什么主张?

阻止楚国攻打宋国。非攻(反对侵略战争、反对不义战争)

14、“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墨子真的要请公输盘替他做这件事吗?请简答。

当然不是。其实墨子是先用激将法,诱使对方说出“吾义固不杀人”,然后指出对方行为与观点相违背,从而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中而无法争辩。(或墨子是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十四、开放性试题

1、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以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或用自己的话叙述)。

*公鼓之,齐师士气已竭。(意思对即可,可用现代文回答。)

2、.“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却有人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不设统一答案。(合理解释“鼓”和“作”的意思)

3、学习这篇文章之后,你能从曹刿或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章说理由)(4分)

*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可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

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反面的、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

3、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上文略作分析。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答案不限于以上所列三点;答出一点,信之成理,语言通顺,就可得满分)

4、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开放性试题,谈出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观点作简要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5、参考“示例”,根据所给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另写一个含这个字的成语。(3分)

[示例]遂逐齐师--随波逐流

(1)既克--

(2)夫大国,难测也--

(3)望其旗靡--

*(1)克敌制胜(攻无不克)

(2)深不可测(高深莫测、莫测高深、心怀叵测、居心叵测、天有不测风云)

(3)望风披靡(所向披靡、所向风靡、望风而靡)

6、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7、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敬佩。请写出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上,你最敬佩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

爱国将领:

评价:

8、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

(1)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

(2)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

(3)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结合文章任选一个角度,联系实际谈出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9、选文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是什么?请再举出一个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10、学习这篇文章后,你能从曹刿、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可以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

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反面的、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

《曹刿论战》练习题姓名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望其旗靡()小惠未遍()下视其辙()遂逐齐师()肉食者鄙()

牺牲玉帛()肉食者谋()

夫战,勇气也()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我()()

(2)齐师败绩()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2、民弗从也()

彼竭我盈,故克之()战则请从( )3、曹刿请见()4、又何间焉()

战则请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5、其乡人曰()6、肉食者谋之()

公问其故()公与之乘()

望其旗靡()登轼而望之()

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2、忠之属也()

3、公将鼓之()4、公与之乘()

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牺牲玉帛古义:今义:

2、忠之属也古义:今义:

3、又何间焉古义:今义:

4、肉食者鄙古义:今义:

5、小大之狱古义:今义:

6、再而衰古义:今义:

7、必以情古义:今义:

六、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

(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

(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

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

;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

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

A、写追击齐师的时机B、写齐师败绩的情况

C、写长勺之战的概况D、写曹刿的军事才能

4、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

A、忠君报国的思想B、勇于牺牲的决心

C、冲锋陷阵的精神D、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

5、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

A、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B、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C、论述作战要靠勇气D、交代鲁国战胜了齐国

6、文中用了哪些事例证明曹刿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看法是正确的?

A.小惠未蹋民弗从也。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C.公将鼓之,刿曰:“未可。”D.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7、出自本文的一成语是,意思是

8、就曹刿与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9、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10、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那些方面的才能?

11、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2、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

13、选段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

14联系全文看,本文所写的事件是长勺之战,发生的时间是鲁庄公十年,地点在长勺。

15、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

上一篇:报关/物流专业个人简历表下一篇:党旗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