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线地形测量技术总结(精选11篇)
技 术 总 结
遵义宏昇土地资源有限公司
2011年09月27日
习水县土城镇志诚砖厂
1:500地形测量及数字化成图
技术总结一、一般情况
为准确掌握习水县土城镇志诚砖厂土地利用现状,习水县赤遵高速公路指挥部委托遵义宏昇土地资源有限公司完成土城镇志诚砖厂1:500地形图测绘。总面积约9455.50m2。由于本区位置与标准分带的中央子午线距较远,为控制变形量,本次地形图测绘工作平面坐标采用东经105°为中央子午线,投影面采用参考椭球面。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本次作业主要的技术依据如下:
1、CJJ8-85《城市测量规范》,简称《规范》12、GB/T 7929-1995《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简称《图式》
3、GB/T 17610-1997 《1:500、1:1000、1:2000地形图数字化规范》,简称《规范》2 测区内及附近原有II等级控制点3点,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6度带坐标),1956年黄海高程系,其坐标和高程值分别为:
x=3130339.052y=597209.500H=311.419
x=3130599.999y=596887.286H=299.482
x=3129296.230y=597735.986H=340.397
三点标石、觇标保存完好,观测前以标石中心反投到觇标中心。同时,为保证起算数据的可靠性,加测二点的边长,以保证点位使用正确,结果认为以上三点可靠,可作为本次地形测量的起算数据
二、高程控制测量
测区高程以(II级点)的高程值作为高程起算据。首级高程控制采用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水准点与I级导线点重合,未另行埋设水准标石。水准测量采用南方S82-RTK进行观测。
水准测量采用严密平差。平差后度每公里观测高差中误差±0.2mm,满足规程要求。
三、作业内容
1、对业主所指范围进行1:500地形图测绘并绘制地形图
2、对该项目区进行控制测量并埋设控制点
3、对测区内能见建筑物及构筑物进行皮尺丈量
四、地形图的数字化
1:500地形图的数字化参照《规范》
1、《规范》2执行。根据《设计》要求,1:500地形图由现场测绘而后在计算机内直接绘制而成,五、成果资料的整理和上交
1、本工程技术总结报告1份。
2、1:500地形图3份及电子光盘1张。
3、测区内能见建筑物及构筑物勘仗成果汇总表
遵义宏昇土地资源有限公司
1.1 无线电定位测量技术
该技术大多应用于海洋测量定位工作, 将岸台用作定位参考以开展测距定位工作, 拥有比较理想的精确度, 然而其作用距离不长, 另外, 需要配置一定数量的信号接收船, 因而大多应用于近程定位领域。
1.2 光学定位测量技术
该技术通常仅适用于视线能够触及的范围的测距工作, 涉及多种光学仪器的使用, 常见的如测距仪、经纬仪以及六分仪等, 并综合运用后方、前方交会法以实现对水下地形的有效测量。光学定位测量技术不仅容易实施, 而且无需较大成本, 然而其在后方交会作业时一般要在陆地上布设3个甚至更多的测量标志, 再加上作用距离有限, 导致定位精度不理想, 另外, 测量读数难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1.3 深度定位测量技术
在回声探测仪发明之前, 人们一般通过探测锤以及探测杆来开展水深测量工作, 自回声探测仪投入使用之后, 水下地形测量工作变得简单、高效很多, 即通过水声换能器以垂直形式发出声波, 并对水底回波予以接收和分析, 从而准确确定目标测点的水位深度。
1.4 GPS定位测量技术
GPS定位测量系统由三大部分构成, 一是控制部分, 二是空间部分, 三是用户部分。控制部分又可细分为三大部分, 分别是主控站、监控站以及注入站。主控站的核心工作是接收监控站提供的数据, 并予以相应计算, 从而实现对卫星轨道参数的有效确定;注入站的核心工作是对卫星轨道信息进行有效纠正, 并向其提供相应的控制指令[3]。GPS定位测量不仅拥有较理想的精确度, 同时还拥有较理想的可靠性, 因而在水下地形测量工作中得以广泛应用。
2 GPS定位测量技术的具体应用
某航道普查测量项目, 运用GPS定位测量技术以实现对航道各项数据的收集和计算, 主要涉及下述工作环节:
2.1 测量前准备工作
搜集和目标航道相关的最新地图, 准备好相应的工具。应安排对目标航道较熟悉的船长负责测量船的驾驶。
2.2 安装、调试及解算模式
先按规范将测深杆设置在测量船的一侧, 并将GPS接收天线有效固定在测深杆的上方。接下来, 将GPS卫星信号接收装置、数字测深仪以及笔记本电脑三者的数据线连接到一起, 并保证其正确性。对测深仪进行有效调试, 合理设定吃水深度改正数, 并通过测杆进行校对。若采用的是差分解, 则需要使用2台GPS卫星信号接收装置, 一个设为基准站, 另一个设为流动站, 将基准站和发射电台相连到一起, 并利用手提笔记本在基准站对坐标进行采集, 接下来将手提笔记本和流动站连接到一起, 流动站和基准站分别接收、发射信号, 采用差分记录模式, 精度控制为5mm±2ppm。
2.3 航道纵、横断面图测量
要求测量船始终在航道中心线上行驶, 速度控制在10km/h以内, 纵断面、横断面点之间的距离可参考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通常纵断面要求每隔20m记录1点, 横断面要求每隔2m记录1点, 待设置完成之后计算机对数据进行自动记录, 如点位N和E的各自坐标以及水深数据。参考外业软件提供的纵、横断面图, 辅以内业软件对水深点进行系统分析, 这样能够快速且准确地获得航道最小宽度以及水深。
2.4 航道标志记录
在测量工作中, 计算机以自动方式记录各点的坐标N、E以及水深。当GPS天线靠近特殊地段 (如有高压电线) 时, 应记下点号, 并采用对应图例在计算机提供的航迹图上对正确位置进行明确标记。
2.5 内业整理
通过外业软件对数据予以处理, 包括水深编辑、水位调整、标记水深点等, 然后进行后续的内业编辑。依据航迹线上明确标识的地物位置, 借助软件自带的标尺功能测得目标航段的里程, 还可测得建筑物、航段起点之间的距离等, 然后通过作图法计算出航道拐弯部位的弯曲半径。参考外业资料, 通过内插法以获得各处所对应通航水位的上限和下限, 立足于测时水位以及水深, 便能够计算出目标航段的水深以及底宽。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 并准确填入调查表。
2.6 测量结果验证
为检验GPS水下地形测量的质量, 可挑选出若干条航道, 将它和既有的大比例尺航道测图作对比, 结果发现, 在航段起讫点均固定的条件下, 两者的里程误差全部控制在5m~10m;通过GPS测量航段纵、横断面航道测得的水深以及宽度等和测量图纸提供的数据几乎完全相同。
结语
总之, GPS定位测量技术在水下地形测量工作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优势, 可以快速、准确地计算出航道宽度、水深以及里程等一系列重要参数, 为工程实践提供了有益参考。GPS系统具有诸多优点, 包括技术先进、功能齐全、容易携带、工作效率高、稳定性良好、精确度高等, 表现出了良好的推广和应用价值。可以预见, GPS定位测量技术将会在水下地形测量工作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吕继书, 万仕平, 李玮.GPS结合测深仪水下地形测量原理与应用[J].天然气与石油, 2010 (02) :50-51.
[2]马成武, 赵红旭, 陈和权, 豆泽军.GPSRTK技术联合数字化测深仪在水下地形测量中的应用[J].东北水利水电, 2010 (07) :49-51.
[3]何广源, 吴迪军, 李剑坤.GPS无验潮多波束水下地形测量技术的分析与应用[J].地理空间信息, 2013 (02) :155-156.
[4]朱昆鹏, 陈强, 赵彦, 田雨.水下地形测量方法的选用及对比研究[J].山西科技, 2012 (03) :78-79.
关键词:地下管线 竣工测量 技术
中图分类号:TU2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b)-0042-01
地下管线系统是城市最基础的设施,是城市建设中重要的环节,因此,必须加强对地下管线的建设。其中地下管线的竣工测量工作是地下管线建设中最重要的部分。加强地下管线的竣工测量能切实的促进地下管线的建设和管理,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地下管线工程的施工和运行,能在根本上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进行地下管线竣工测量的意义
1.1 能够预防重大的事故的发生
城市要想良好的发展,其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有足够的安全保障,才能在根本上促进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地下管线是城市的基础的设施。因此,加强对地下管线的竣工测量,能切实的应对和预防自然灾害或一些事故的发生,能切实的保障人们的正常的生活,能切实的促进城市的发展和建设。
1.2 有利于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
加强对地下管线的竣工的测量,能充分的掌握和清楚地下管线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对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能够更加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地下的空间,能全面的系统的开展地下空间,能更好地促进城市建设的施工和发展,能更好地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能更好地促進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
1.3 能切实的进行监督
在实际的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的疏忽或故意为之,造成设计图纸的更改,使得建设成果与城市建设的要求不符合,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经济损失。因此,切实的加强地下管线竣工测量,能在根本上促进对建设过程的检测和监督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地下管线的竣工测量,才能在根本上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
2 地下管线竣工测量的要求
2.1 统一规划和建设
要想切实进行地下管线的竣工测量,就要加强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建设,能有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能切实的对地下管线竣工测量进行管理,在规章制度的约束下,能切实的保障地下管线竣工测量的全面实行,保障地下管线的可用性,能切实的促进城市的发展。
2.2 科学化的测量
地下管线的建设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必须加强对地下管线的竣工测量的科学化,能切实的保障按照规定的图纸设计进行测量,能采用科学的技术,有准确的数据支持,切实的保障地下管线竣工的测量能满足城市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能切实的促进地下管线的良好建设。
2.3 要有切实的技术支持
地下管线建设是一个要求准确的工程,因此,必须要有很多的数据进行支持,这时就要求在假设过程中必须有一套完善的技术系统进行支持,能切实的对地下管线进行建设,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测量数据的真实性、科学性和准确性,能够使得测量数据为城市建设发展所用,能更加的可靠、真实,能切实的减少地下管线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3 地下管线竣工测量中存在的问题
地下管线作为城市建设发展中重要的一项基础设施,必须加强对地下管线系统的竣工测量及管理,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建设,但是在地下管线的建设之中,由于一些历史的遗留问题及一些客观的因素的限制,使得城市地下管线的数据不齐全或出现误差,准确性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一些意外事故的发生,例如在进行地下的施工建设的时候,容易造成挖掘施工的位置不正确,使得造成管线的破坏,会使人员和社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由于之前的技术落后和地下管线的更新不及时,使得一些旧的管线不能为时代发展,人们的生活所用,因此,在进行更新就管线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地下管线的竣工测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
4 地下管线竣工测量
4.1 对地下管线点高程的测量
在对地下管线进行竣工测量的过程中,管线点的高程测量是最重要的部分,因此,一定要加强对地下管线点的高程测量。对于直埋的管线,如煤气和水利等,可以用测量水准的方式进行测量。而对于有检修井的管线的高程测量,可以先对井面的高程进行测量,然后再到实地实际的进行测量,以保证不会出现测量的错误。对于一些有沟的地方,可以采用钢尺导入的方式进行测量。
4.2 地下管线竣工测量的过程
在进行地下管线竣工测量过程中,要想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切实的保证地下管线系统的建设,就必须要求在施工的过程中,与设计方案相同,不能私自的更改设计图纸,能依据法规流程进行施工建设,能够为后续的利用、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数据的支持和参考。
5 地下管线竣工测量工作的策略
5.1 充分认识地下管线竣工测量的重要性
要充分的意识到地下管线竣工测量的重要性,因此,切实的加强对地下管线竣工测量的管理,并严格的制定规章制度,对地下管线竣工测量进行管理。
5.2 要制定科学的测量计划
在进行城市地下管线竣工测量的过程中,一定要制定一个切实的科学的测量计划,能够利用过去的测量资料,加以分析研究,并切实的加强现场的实际调查,制定一个合理的测量计划,能在根本上促进测量的工作效率。
6 结语
社会的发展,使得城市的基础工程的建设越来越多,尤其是对地下管线系统的建设,因此,要求必须加强对地下管线竣工测量,切实的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使得地下管线系统能服务社会和人们,切实的保证城市的良好的规划和管理。
参考文献
[1]李青岳.工程测量学[M].测绘出版社,2012.
[2] 周凤林,洪立波,王祥生.等.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 宋少辉.浅谈城市建筑竣工测量的质量控制[J].建筑科技,2012(2).
回顾传统水下地形测量技术,重点介绍GPS技术、水声定位技术、多波束测量技术等的进展情况.
作 者:刘树东 田俊峰 LIU Shu-dong TIAN Jun-feng 作者单位:刘树东,LIU Shu-dong(中交天津港航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天津,100027)
田俊峰,TIAN Jun-feng(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11)
GPSRTK技术是GPS测量技术发展的一个新的`突破,目前已经能达到厘米级的精度,已成为快速采集数据和导航定位的有效工具.它的高效率、高精度及全天候作业等特点已得到广大测绘人员及相关部门的广泛应用.本文就RTK的作业原理、基本配置及定位过程做了详细的阐述,并简要介绍了GPSRTK技术在地形测量中的应用.
作 者:吴国荣 张金钟 Wu Guorong Zhang Jinzhong 作者单位:吴国荣,Wu Guorong(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江西,抚州,344000)
张金钟,Zhang Jinzhong(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北京,100044)
测绘技术工作总结
安徽省勘查技术院 二〇一四年七月
金寨南路带状地形图测绘
测绘技术工作总结
项目负责:张伟 拟 编:李蕴飞 审 核:程上宾 总工程师:代志国
安徽省勘查技术院 二〇一四年七月
目 录
一 概述
二 作业的技术依据 三 已有测绘资料的利用 四 控制测量
五 1:1000比例尺地形图测量 六 成果资料的检查 七 结论与建议 八 成果资料提交
一、概述
为满足金寨南路拓宽改造工程设计及施工需要,受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甲方)的委托,我单位承担了金寨南路带状地形图的测绘任务,以下为本次测绘的技术总结。
1、测区概况
测区位于合肥市肥西县,交通较为便利。测量区域为上三路至新建206国道段,测区内道路地势起伏比较平缓,通视条件较好,测绘内容主要为道路、房屋、沟渠等,地形测量困难类别为建筑与工业区Ⅰ类。
2、投入的人员和仪器设备
(1)本工程投入人员共7人,其中测图组4人,控制组3人;其中助理工程师2人,技术员5人。
(2)NTS-362RL全站仪2台套(2″)。
(3)SOUTH-DL200电子水准仪1台套(1mm/KM)。
(4)南方S86-T GPS接收机3台套,平面等级精度为1㎝+1ppm,高程等级精度为2㎝+1ppm。
(5)计算机3台,打印机1台。
3、完成的任务情况(1)E级GPS测量
共施测一级GPS网一个,共计4点。(2)导线控制测量
测区共施测量导线8256米,导线控制点12个。(3)图根控制测量 测区利用南方S86-T移动RTK施测图根控制点。(4)1:1000地形图测量,施测带状地形图约为5.3KM。
二、作业的技术依据
1、《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2、《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4、《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7);
5、与本工程有关的其它技术规定、协议及合同。
三、已有测绘资料的利用
1、平面控制资料
测区附近有控制GPS点两个(详见下表)。平面坐标系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平面等级为Ⅳ级,高程系统为吴淞高程系,高程等级为四等三角高程。经实地踏勘和检校,点位保持完好无位移,可作为本测区控制起算使用,详见下表:
2、高程控制资料
测区附近有两个已知高程控制点,高程系统为吴淞高程系。高程等级为四等三角高程。
四、控制测量 系统的采用
1、平面坐标系统;平面坐标系统:1954北京坐标系;高程系统:吴淞高程系;本测区在已有控制点基础上布设一级GPS控制网一个;在起算点控制下,在测区范围内满足规范要求的布设G;
2、选点;点位要选定在通视良好,利于发展,地质坚实的地方,;观测前对仪器按“规范”有关要求进行检验,各项性能;观测技术要求;
3、计算;基线解算及网平差计算使用计算机,南方公司编制的G;B
1、平面坐标系统
平面坐标系统:1954北京坐标系。
2、高程系统 高程系统:吴淞高程系。A、首级GPS控制测量
本测区在已有控制点基础上布设一级GPS控制网一个,共4点。
1、布设 在起算点控制下,在测区范围内满足规范要求的布设GPS E级控制点。布设要求:
2、选点
点位要选定在通视良好,利于发展,地质坚实的地方,并埋设钢钉。GPS E级控制点名按控制英文control第一个大写字母统一编号,并编制了点位说明(点之记)。
观测前对仪器按“规范”有关要求进行检验,各项性能指标达到要求后方可用于作业。
观测技术要求
3、计算
基线解算及网平差计算使用计算机,南方公司编制的GPS数据处理程序进行计算,最后成果取至0.001米。B、一级测距导线测量
1、概述:以四等GPS点为起算点,在测区范围内布设一级导线网,进行平面控制加密测量。本工程共布设一级导线网一个。一级导线网观测水平角两测回,其余观测值与五等测距高程导线网同步。
测区一级导线点编号为C**。一级导线点在坚硬铺装地面,用钢钉嵌入地面,其顶部刻有“+”字叉,并用水泥固定。导线点埋设时,钢钉顶部不允许高出地面态多。在点位附近明显地物上,用红油漆标明点号。一级导线点编制了点位说明(点之记)。
4、平差计算及精度情况:一级导线网的观测数据在平差计算前皆经过严格的限差检查,经检查,各项限差均达到要求后才进行平差计算。一级导线网水平角各项限差按下表执行,其余限差与四、五等测距高程导线网一致。
平面坐标计算采用按方向严密条件平差。导线网条件方程按下式成: 方位角条件: ±βi+WiT=0 X坐标条件: [±(Yi-Y终)μβ i+CosTiμsi]+Wx=0 Y坐标条件: [±(X终-Xi)μβ+SinTiμsi]+Wy=0 经平差,一级导线网的各项精度指标均达到《规范》要求。且一级导线网各点经过南方S86-T移动RTK在时段良好的高精度状态下进行复核。
C、图根控制测量
1、本测区利用南方SOUTH国内第一款真正无线一体化的GNSSRTK产品,采取GPRS与固定IP工作方式进行图根控制施测。
2、图根控制点的布设以满足测图精度要求为原则,根据测图需要布设图根点。图根控制点用铁钉中心标志或在岩石和坚硬的水泥地上凿刻三角形和中心点标志。
3、图根控制点编号用A开头,如A1,A2,A3等。
4、测区利用南方S86-T移动RTK施测图根控制点时,用两个已知点中派河北(147)及五十埠(200)求取转换四参数,另外用已有控制点FX进行检校。
五、1:1000比例尺地形图测量
1、碎步点采集
野外碎步点采集利用极坐标法直接测取地物和地形点坐标并储存于全站仪内。
2、地形测量
按甲方指定施测范围我单位统计共完成约5.3KM带状地形图测绘,具体地形图测绘总结如下:
1、地形图表示了测量控制点、居民地和垣栅、工矿建(构)筑物及其它设施、交通及附属设施、管线及附属设施、地貌和土质、植被等各项地物、地貌要素,以及地理名称注记等。
2、居民地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及主要附属设施准确测绘实地外围轮廓和如实反映建筑结构特征。房屋轮廓以墙基角为准,并按建筑材料和性质分类,注记层数。房屋逐个表示,临时性房屋舍去。建筑物和围墙轮廓凹凸在图上小于0.4mm,简单房屋小于0.6mm时,用直线连接。
3、自然形态的地貌用等高线表示,崩塌残烛地貌、坡、坎和其他特殊地貌用相应符号或用等高线配合符号表示。各种天然形成的人工形修筑的坡、坎,其坡度在70°以上时表示为陡坎,70°以下时表示为斜坡。斜坡在图上投影宽度小于2mm时,以陡坎符号表示。当坡、坎比高小于1/2基本等高距或在图上长度小于5mm时,不表示,当坡、坎密集时,作适当取舍。梯田坎坡顶及坡脚宽度在图上大于2mm时,实测坡脚。坡度在70°以下的石山和天然斜坡,用等高线或用等高线配合符号表示。独立石、土堆、坑穴、陡坎、斜坡、梯田坎、露岩地等在上下方分别测注高程或测注上(或下)方高程及量注比高。
4、植被在地形图上正确反映出植被的类别特征和范围分布。对耕地、园地实测范围,配置相应的符号表示。同一地段生长有多种植被时,按经济价值和数量适当取舍,符号配置不超过三种。田埂宽度在图上大于2mm的用双线表示,小于2mm的用单线表示。
5、各种名称注记、说明注记和数字注记准确注出。图上所有居民地、道路、山岭、沟谷、河流等自然地理名称,以及主要单位等名称,均进行调查核实注记于图上。
3、内业成图
(1)将野外采集的数据下载入计算机内。(2)数据编辑(3)碎步展点(4)根据展点利用CASS9.0手工在计算机上绘制与实地相符合的地形图。
六、成果资料的检查 1.作业小组对所测成果进行自查,确认无误后上交总工办检查。2.对成果质量检查的比例是:作业小组达到100%;总工办室内检查100%;室外按总面积不低于30%进行检查。
3.所有成果室内进行了100%检查。
4.所有成果我单位进行不低于总面积30%的实地对照检查。
七、结论与建议
我单位认为:金寨南路带状地形图测量的资料齐全,采用的技术先进,成果质量优良,资料齐全完整,内容详实,装订格式规范。成果准确可靠,控制布设合理,各级控制面积达到合同要求,可提交验收,成果资料可提供甲方使用。
八、成果资料提交
1、带状地形图电子版1份;
2、测绘技术总结电子档及纸质成果2份;
3、点之记电子档及纸质成果2份;
1 目前地形测量的测绘自动化技术[1,2,3,4]
测绘自动化技术是指能够集多种地形测量技术于一体的、同时具备采集、传输、处理、保存、输出和管理的测绘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测量仪器的智能化,地形测绘技术也逐渐朝着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其中3S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及其集成技术是测绘技术自动化技术的核心。
1.1 GPS技术
GPS是英文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GPS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陆、海、空联合研制而成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该系统建成于1994年,可覆盖全球约98%的地区,能够对全球海、陆、空进行全天候的、全方位的定位与导航,因此具有精度高、效率高、功能多以及全天候的优点。与传统的地面测量与定位方法相比,GPS技术更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能和更好的保密性,同时该技术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功能更多,测量和观测所用的时间更短,执行起来更加快捷。其中GPS PTK(Real Time Kinematic)技术的定位精准度更高,可达厘米级,并能够广泛地应用于水上定位,该技术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投入使用的,是一种全新的三维测量系统,并可适用于各种复杂气象天气状况,其主要采用了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方法,对于GPS技术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目前最佳准确和实时地确定待测地点位置的方式,该方式在应用时准确度高、速度快、灵活方便,且其测程能够不受限制也不受通视条件的影响。
1.2 GIS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融几何学、地理学、测量学、计算机科学和应用对象为一体的,并具有高度综合性的高新技术。它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科学中的图形处理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来处理和计算地球空间及其相关的数据,该技术具有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存储、显示、输出和应用数据的能力,其主要特点是能够有机地将地球表面空间事物的地理位置与其特征结合起来,并将结果直观、形象地显示在计算机显示器上。该系统能够处理、更新、管理和分析空间地理信息,从而从中采集出有用的数据,并有力地支持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和数据库采集技术的发展,并为现代自动化测绘技术提供巨大的支撑作用。
目前GIS地理信息系统将向着数据标准化(Interoperable GIS)、数据多维化(3D&4D GIS)、系统集成化(Component GIS)、系统智能化(Cyber GIS)、平台网络化(Web GIS)和应用社会化(数字地球)的方向发展。
1.3 RS技术
RS(Remote Sensing)即遥感技术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新技术,该技术能够从较远的距离感知目标物体所辐射或反射出来的红外线、可见光、电磁波等,同时对目标物体进行探测及识别。航空摄影就是其主要应用之一,而自从人类成功地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后,遥感技术更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机会,现代遥感技术已经具有了收集、存储、传输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其中最关键的部分是遥感器,遥感器的种类比较多,如多光谱扫描仪、照相机、电视摄像机、成像光谱仪、合成孔径雷达以及微波辐射仪等都具有遥感功能,从而能够顺利地完成信息的获取。完成信息传输的部件主要负责将获取的信息从远距离平台传输到接收中心,如从卫星传输到卫星接收站。完成信息处理的部件可识读、合成和编辑图片,如数字图像处理机、彩色合成仪和图像判读仪就具有上述信息处理的功能。
1.4 小结
遥感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信息源,而地理信息系统能够为遥感技术提供数据的分析和管理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又能够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有力的补绘和补测手段,从而使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实时的更新。可以说,这三种技术的均各自具有特点,而将三者密切结合起来,为地形测量提供了精确的图形和数据。
2 测绘技术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3,4,5,6,7,8,9]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测量仪器的智能化和系统化,地形测绘技术也逐渐朝着3G技术及集成自动化、实时化和数字化,数据库和应用软件的开发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以及人工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使测绘技术能够全面地应用于地形测量的工作中,并有效地提高地形测量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
2.1 3G技术及集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大力推广应用3G技术并将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和完善,更新3G技术及其集成技术测量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地形测绘技术的准确度和精确度,从而使3G技术进一步拓展在地形测量和测绘技术的应用领域范围。目前,全球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已经应用于GPS、GIS、RS和3S集成技术中,普及和深化了地形测量和测绘技术,并使之朝着电子化、数字化和自动化的方面发展。地理系统系统是公共地理定位的基础,能够为其提供标准化、数字化和多维化的地理信息。
2.2 测绘软件及数据库的开发与更新
不断深入地研发地形测量数字化测绘软件,能够提高地形测绘工作的效率,使地形测绘工作能够富有成效地完成,在这当中,可以说地形测绘软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断开发、更新与完善信息数据库,直接将采集到的测量数据输入信息数据库,可以方便查询和共享信息,并实现全球数据更新和扩展空间基础信息系统的动态管理,使地形测量数据的管理更具有标准化、科学化和信息化,在传输方式上更具有多样化和网络化,从而实现地形测量和测绘工作走向数字化和自动化。
2.3 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在测绘技术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地形测量和测绘技术与这些学科产生了交叉和综合,从而推动了智能系统即自动化技术在该领域的发展。如计算机专家可以利用计算机来模拟人脑推理的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参与或从事信息管理、图形处理以及数据分析等智能工作,从而大大地提高测绘人员的工作效率,使地形测量和测绘技术朝着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全球定位系统(GPS)、数字摄影测量系统(DPS)、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专家系统(ES)这5S技术的发展和相互结合,实现了地理信息的动态监测和诊断,并能够将获取的信息进行共享,从而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这些都是使地形测量和测绘技术朝着智能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的关键。
3 结论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测量仪器的智能化和系统化,地形测绘技术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传统的测绘技术向3G技术、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以及人工智能化方向的发展,推动了测绘自动化技术的活跃和革新,从而使地形测量更加快速、简单和精确。尤其是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在未来地形测量和测绘技术中将有着不可估量的应用前景,它们将引领地形测量和测绘技术的走向一个新的领域。
参考文献
[1]刘坤,广兴宾.RS遥感技术简介和应用[J].林业勘查设计,2002,2:59.
[2]吴贵才.地形测量出版社[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2.
[3]李淑燕.浅谈数字化测绘技术和地质工程测量的发展应用[J].科技信息,2009.25:37.
[4]张德军,皱顺平.浅谈土地测绘技术的发展[J].山西建筑,2009,35(29):355-356.
[5]范文琦.GPS和GIS技术在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8,23:40-41.
[6]王军胜.关于在工程测量中运用AutoCAD的重要性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0).
[7]何昌华.浅谈测绘新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8(3).
[8]莫辉华.浅议GPS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6(8).
关键词测量;GPS;RTK系统;定位;向量网;数据值
中图分类号TN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1-0160-01
随着时间的迈进,GPS在测绘领域引起了革命性的变化。目前,范围上数公里至几千公里的控制网或形变监测网;精度上从百米至毫米级的定位,一般都将GPS作为首选手段,随着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RTK(real-time kinematic)技术的日趋成熟,GPS已开始向分米乃至厘米级的放样、高精度动态定位等领域渗透。地形测量首先离不开控制测量。在城市和区域地形测量中,GPS实际上已成为建立平面控制网的一种标准手段。
过去测地形图时一般首先要在测区建立图根控制点,然后在图根控制点上架上全站仪或经纬仪配合小平板测图,现在发展到采用RTK时,仅需1人背着仪器在要测的地形地貌碎部点呆上1~2s,并同时输入特征编码,通过手簿可以实时知道点位精度,把一个区域测完后回到室内,由专业的软件接口就可以输出所要求的地形图,这样RTK仅需1人操作,不要求点间通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采用RTK配合电子手簿可以测设各种地形图。
1GPS系统和测量方法介绍
GPS系统包括3大部分:① 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② 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③ 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GPS系统的空间部分由21颗卫星组成,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面上,卫星上安装了精度很高的原子钟,其系统信息能在全球范围内向任意多用户提供高精度的、全天候的、连续的、实时的三维测速、三维定位和授时。
在地形测量中主要是用静态测量来完成控制测量,用RTK来完成碎部测量工作记录点的WGS—84坐标。
GPS RTK可以不布设各级控制点,仅依据一定数量的基准控制点,便可以高精度并快速地测定界址点、地形点、地物点的坐标,利用测图软件可以在野外一次测绘成电子地图,然后通过计算机和绘图仪、打印机输出各种比例尺的图件。
GPS RTK定位的概念:基准站实时地将测量的载波相位观测值、伪距观测值、基准站坐标等用无线电传送给运动中的流动站,在流动站通过无线电接收基准站发射的信息,将载波相位观测值实时进行差分处理,得到基准站和流动站的坐标差ΔX、ΔY、ΔZ;坐标差加上基准站坐标得到流动站每个点的WGS-84坐标,通过坐标转换参数转换得出流动站每个点的平面坐标x、y和海拔高程h。这个过程称作GPSRTK定位过程。GPSRTK定位技术主要用于地形测量和工程放样。
GPS RTK数据处理是基准站和流动站之间的单基线处理过程,采用基准站和流动站的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差分组合载波相位,将动态流动站未知坐标作为随机的未知参数,载波相位的整周模糊度作为非随机未知参数解算。
下面介绍一下GPS布网和基线测量的相关情况。
1.1准备工作
测量前必须要实地了解测区情况,如点位情况、交通状况等,还需要了解卫星状况的预报评估障碍物对GPS观测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最后依据测点的卫星状况,测量作业的要求以及测区的实际情况确定出具体的布网和作业方案。
首先是完成点的选取和GPS网的布设,然后在此基础上来进行静态控制测量。在进行GPS定位时,认为接收机的天线在整个观测过程中的位置是保持不变的。在数据处理时,将接收机天线的位置作为一个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的量。其具体观测模式多台接收机在不同的测站上进行静止同步观测,时间由几min,几h,甚至数十h不等。接收机测得卫星发送的伪距,载波相位等信号的观测值,再将观测值下载到计算机中处理,一般要通过基线处理,网平差,坐标转换和高程转换求出高精度网点坐标。在测量中,静态定位测量方式一般用于高精度测量定位,如主要用于各种等级的大地测量跟踪网、基准网、工程控制网,变形监测网等的测量。
1.2选点若干技术要求
1)为保证对卫星的连续跟踪观测的卫星信号的质量,要求测站上空尽可能地开阔,在10°~15°高度角以上不能有成片的障碍物。2)为减少电磁波对GPS卫星信号的干扰,在测站周围200m的范围内不能有强电磁波干扰源,如大功率无线电发射设施,高压输电线等。3)为避免减少多路径效应的发生,测站应远离对电磁波信号反射强烈的地形地物。如高层建筑,成片水域等。
为便于观测作业和今后的应用,测站应选在交通便利,上点方便并易于保存的地方。
1.3布网
GPS基线向量网的等级:依据国家测量规范、各行业测量规范、任务要求来定等级。根据我国1992年所颁布的全球定位系统测量规范,GPS基线向量网被分成了A,B,C,D,E,5个级别。见表1。
注:A级网一般为区域或国家框架网,区域动力学网;B级网为国家大地控制网或地方框架网;C级网为地方控制网和工程控制网;D级网为工程控制网;E级网为体图网。
GPS布网方案主要取决于工程的具体要求、经费、时间、人力消耗及接收机的数量和后勤保障条件等,在确定布网方案时,应在满足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消耗。GPS网一般采用较多的异步闭合环,这就要求接收机多次重复设站,但受交通工具和通迅手段的限制,往往会给实际操作带来很大困难。而且,GPS网中的异步环对提高网平差精度起不到决定性作用,仅能起到多余观测的作用,是剔除粗差的有效手段,但施测中每增加一个环就会增加一次重复设站,就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由于起始点对网平差影响较大,所以在GPS布网时尽量使起始点间形成异步环,其它各点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不必一定在异步环中,以节省时间和人力,提高外业工作效率。
GPS基线向量的布网形式。GPS网常用的布网形式有以下几种:跟踪站式、会战式、多基准站式(枢纽点式)、同步图形扩展式,单基准站式。
1.4外业观测
完成了GPS点的选取和网的设计,就可以开始进行外业观测和数据的采集。具体方法过程本文不再赘述。
1.5数据处理
采集的数据均由徕卡公司提供的与徕卡1200配套的LGO处理软件来处理。由于LGO是一个自动化很强的处理软件,因此用它处理时人工干预很少。对于某些点位的卫星不多、遮挡过多卫星信号时常出现短线情况,这种情况下在做网平差,基线处理时必须稍加干预。在处理这种情况时要注意分析基线的双差残差,观察是哪颗卫星何时的数据超出了误差的限值,如果某个卫星某个时段的双差残差较大,则要在点的卫星窗口里面去除这颗卫星或者是这颗卫星的某个时段,然后再进行处理。如此反复达到要求为止。
2总结与展望
地
形
测
量
实
习
报
告
实习报告人:成龙辉
实习时间:20107.21至2010.9.4
实习地点:武陵村
实习报告人:成龙辉
指导老师:金国刚
一.实习目的:
1.掌握水准仪的安置、整平、瞄准与读书和怎样测定地面两点间的高程;
2.掌握经纬仪对中,整平,瞄准与读书等基本操作要领;
3.掌握钢尺量距的一般方法;
4.练习用经纬仪配合小平板仪测绘地形图;
5.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测量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地形测量中一般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要求:
1.掌握水准仪、经纬仪、等一些主要一起的性能和如何操作使用;
2.掌握数据的计算和处理方法;
3.掌握地形图测绘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测绘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工作能力;
三.实习任务;
1.控制点高程测量;
2.导线长度测量;
3.水平角度测量;
4.闭合导线内业计算;
5.测绘地形图;
四.实习项目与程序:
1.外业测量:
(1)测量控制点高程;
(2)测量控制点间距离;
(3)测量闭合导线内角。
2.内业计算:
(1)计算控制点间高差,推算各点间高程;
(2)计算个控制点间距离及相对误差;
(3)计算个内角闭合差及内角;
(4)根据以上计算数据推算个点坐标。
3.测绘地形图:
(1)将坐标范围内的控制点标定到图纸上;
(2)根据控制点周围的地物地貌测量某些点的高程,再标在图纸上。
五.实习方法:水准仪、经纬仪、的使用。
1.测量的方法:
(1)水准仪架在两个控制点的中间,距离两点大致相等。在前后两点各立水准尺一把。
(2)望远镜对准水准尺并推动,再将水准仪调平,调节三个脚螺旋,使得圆水准器旗袍居中,然后微调倾螺旋,从左边的窗口看到水准管的气泡闭合。
(3)调水平微动螺旋,使得十子丝在水准尺上测得后视读数和前视读数并记录下来。
(4)三脚架架腿抬高或降低,重新测量后视读数和前视读数并记录下来,测得高差不得超过5mm,否则重测。
2.角度测量的方法:
(1)经纬仪架在控制点上,用脚螺旋进行对中,再伸缩架腿调节圆水准气泡居中,然后调节脚螺旋使得水准管气泡也居中。通过对中器观察是否对中,否则反复调平。
(2)望远镜调成盘左,对准左面的目标并制动,调节微倾和微动螺旋,使得十字丝瞄准目标,把配置度盘的按钮拔出,记下读数。顺时针转动照准部,对准右面的目标并制动,读出右面的读数,记录读数。
(3)望远镜调成盘右,对准右面的目标并制动,调节调节微倾和微动螺旋,是的十字丝瞄准目标,把配置度盘的按钮拔出,记下读数。逆时针转动照准部,对准左面的目标并制动,读出左边的读数,记录读数。
(4)两次测量角之差不能超过40秒,否则重测。
3.距离测量的方法:
(1)用前面的方法将经纬仪对中整平,再进行定线。
(2)然后用钢尺沿着路线测出导线长度。
(3)往返各测一次,两次距离的相对误差不能超过三千分之一,否则重测。
4.平板绘图:
(1)测量出控制点到某地物的距离并且紧靠建筑物立标杆,通过测量角度确定了这个方向。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图上距离,将地物地貌画在图上。
(2)将所有坐标范围内的地物地貌全都画在图上,并用规定符号表示。
六.测量精度:
1.距离往返测量相对误差不超过1/3000;
2.水准仪高差测量中高差闭合差在容许值±12vn mm或±40L mm范围内;
3.测内角时一测回中上、下半测回角值之差不得超过±40``。
七.计算成果和示意图见测数据计算表。
八.体会:
课程代码:(宋体五号)开课学院:(宋体五号)开课学期:(宋体五号)授课对象:(宋体五号)学 分:(宋体五号)课程简介:(宋体五号)教学目的: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开设时间: 课程考核:(宋体五号)考试。平时成绩占教 材:(宋体五号)[1] [2] 参考书目:(宋体五号)[1] [2]
;期末成绩占课程负责人:(宋体五号)。
% %
例
《数字地形测量学》课程简介(宋体四号)
课程代码:0700488 开课学院:测绘学院 开课学期:第一、二学期 授课对象:测绘工程专业 学 分: 4 课程负责人:花向红 课程简介:
教学目的:《数字地形测量学》是测绘工程专业最重要的专业核心基础课之一。该课程作为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大地测量学、工程测量等课程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测绘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本课程在测绘工程专业教学中起着奠基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测量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测量方法,在此基础上掌握大比例尺地面数字测图的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具有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劳动态度以及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同时,也使学生在业务组织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方面得到锻炼,为今后从事测绘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经纬仪、水准仪、全站仪等测量仪器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测量方法,简单的数据处理,误差的分析和精度评定,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方法。课间实习主要以熟悉常规仪器的基本操作为主,以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后续教学,增强教学效果。主要实验项目11个,主要有经纬仪了解及对中整平、全站仪了解及对中整平、测回法、方向观测法、水准仪了解、四等水准测量、白纸测图、地图数字化、施工放样、地下管线测绘、测记模式全站仪测图、电子平板(PDA)数字测图等。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实验及自学相结合。课程开设时间: 第一、二学期 课程考核:
考试。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教 材:
[1]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武汉大学出版社,潘正风、程效军、成枢、王腾军、邹进贵编著,2009年;
[2]数字测图实验与实习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花向红、邹进贵、向东、梅文胜、曾文宪、黄海兰、汪志明编著,2009年。参考书目:
[1] 测量学,第三版,测绘出版社,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测量学》编写组编著,1996年;
[2] 大比例尺数字测图,测绘出版社,潘正风等编著,1996年;
关键词:城市地下燃气管线;工程测量;技术要点
1 城市地下燃气管线工程测量的制约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地下燃气管线工程测量中,制约影响工程测量精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城市地下燃气管线工程测量受城市地理区位及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城市地下燃气管线工程主要以满足城市居民的供暖需求为建设目标,其选址大多位于城市中心地段,以缩短管线安装半径。而城市中心地段车流量大,地物众多,会给测量工作形成一定的干扰。
其次,城市地下燃气管线周边区域管线分布较为集中,各类管线彼此间会产生信号的交叉,从而给地下燃气管线工程测量的信号获取及识别增添了难度。如城市地下燃气管线工程周边预埋有金属性质的物体,如钢筋等,其会对测量信号施加高强度的影响,极易使测量失准[1]。
第三,在城市地下燃气管线工程测量技术应用上,相应的探测手段还需改进及完善。在具体的探测设备及技术上,较为常用的探地雷达在测量管径较小的燃气管线时,存在测量效率低、分辨率差、受探测场地影响较大等问题,在测量塑料类非金属管线时,探测精度不高。另外,城市道路施工建设与城市地下燃气管线工程建设一般不同步,这也给管线的开挖探测及钎探探测造成不便。
2 城市地下燃气管线工程测量技术要点探究
在城市地下燃气管线工程测量实施中,一是要做好实际的测量工作,把握相关的测量重点及技术要点;二是要编写测量报告,对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标注,然后经过分析探究,总结测量经验及改善建议。下面予以具体分析:
2.1 城市地下燃气管线工程测量的技术要点
2.1.1 遵循相关技术规范,增加测量定点
城市地下燃气管线工程测量实施中,在测量定点的布置上,要严格按照《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进行操作,相邻管线测点在设置上应保持10m以内间隔距离。如城市地下燃气管线采用弯曲布置方案,相应的测量定点在设置中要顾及燃气管线的布局特点。基于城市各类管线分布较为集中,加上城市道路人车数量较多,为求取测量精度的最大化,在测量定点的间距及密度上要适度增大,以避免测量过程中因定点快,少而导致测量成果与施工要求不相匹配。具体地说,在城市地下燃气管线工程测量定点的布置上,要把握以下要点:
首先,在城市地下燃气管线工程测量的时间上,要错开城市人车数量通行的高峰时段,在对城市地下管线的分布密度加以明确的基础上,选择最佳的探测仪器安放点。如城市地下管线的密度大小超过100km/km2,应尽量选择在夜间时段进行测量作业,一方面能够将城市环境的影响及干扰降至最低,另一方面可以为管线测点的选取及密度的增加提供保障,从而提升测量精度。
其次,在城市地下燃气管线工程测量定点的增加上,要结合测量工程的实际情况,做好管线测点的重点加密。城市地下燃气管线如建设长度有限,在管线测点的布置及密度增加上可以沿用城市管线基本测量及普查标准,结合城市建设规划部门的城市管线布置图及成果图,界定城市地下燃气管线测量的红线位置,然后从此区域获取燃气管线的断面图,在精简城市地下管线测量工作量的同时,又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测量的精度,提高测量成果与施工规划的匹配度。
2.1.2 做好城市地下燃气管线测量预留管的定位工作 城市地下燃气管线测量实践中,较常遇到测量信号丢失的情况,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第一,金属预留管出现管堵情况,导致测量追踪信号被堵塞及屏蔽;第二,地下燃气管道发生了材质上的变化。不管是哪一方面原因,都会导致城市地下燃气管线测量质量严重受损。针对这一现象,在城市地下燃气管线测量工作中,一方面应注重对预留管进行定位,明确管堵的易发部位,提高测量感应信号的强度;另一方面要对城市地下燃气管线的基本走向加以了解,加强与城市管线权属单位的沟通交流,在获取详细的管线布置及维保信息后,对燃气管线的预留管方位进行定位,然后采用探地雷达、钎探、开挖探测等测量手段予以验证。
2.1.3 对测量难度较大的燃气管线进行重点分析及推断 在城市地下燃气管线工程测量中,如遇到混凝土管、PVC管等,由于其管径较小,在进行测量时极易出现测量信号不清晰,探测线索较为隐蔽等问题[2]。针对这些测量难度较大的燃气管线,在进行测量实践操作时,首先应对管线的布局形式及具体分布进行现场勘察,掌握其基础资料及管线的布置和铺设方案,在此基础上再对其测量要点进行分析及推断。在分析推断过程中,要对测量信号进行分辨,避免目标管线受到其他电磁信号的干扰,影响信号的辨识质量;如燃气管线埋设深度较深,要进行多组场值的多次测量及校正,以减小疑难管线测量误差。
2.2 城市地下燃气管线工程测量报告的编写质量控制
首先,测量报告编写内容要全面。城市地下燃气管线工程测量报告应涵盖工程的基本情况、测量所采用的方法及相关技术参数,如测量精度、测量测点间距设置等、测量成果、测量过程中的测量难点及解决方案、相关意见建议等。其中,需要特别标注出测量过程中出现的测量难点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如解决办法尚不成熟,或测量精度把握不准,要给出相应的意见建议。例如,在城市地下燃气管线分布较为密集的城市中心地段,如其周围存在其他的管线工程,而又无法进行开挖探测时,在测量报告成果中应参考探地雷达的测量结果,提示施工方在施工時应留出足够的施工安全间距,或在施工前根据管线断面图,进行人工开挖核实。其次,在城市地下燃气管线工程测量报告中,应对测量成果的有效期限加以明确,避免测量成果与城市其他地下管线施工存在过长的时间差而给燃气管线工程施工带来冲突。
3 结语
城市地下燃气管线工程测量作业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其对测量精度的要求极高。在开展地下燃气管线工程测量作业时,应对制约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加以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着重提高测量作业实践流程的质量控制及测量成果编制水平,以此保障城市地下燃气管线工程测量科学,规范,精准。
参考文献:
[1]马西安.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研究[J].科技资讯,2012(20):52-53.
[2]王燕霞.打造城市“生命线”畅通城市地下脉络[J].法治与社会,2012(11):28-30.
【管线地形测量技术总结】推荐阅读:
500地形测量技术总结06-30
地形测量情况汇报11-18
地形测量测绘报告范本12-21
地形测量实习心得体会10-16
管线工程成品保护措施07-17
管线保护专项施工方案09-20
地下管线专项保护方案11-10
城市地下管线探测知识12-08
通信管线专业日常维护方案10-22
管线、管道迁改方案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