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练习及答案

2025-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与朱元思书练习及答案(精选10篇)

与朱元思书练习及答案 篇1

言文阅读(共15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小题1】.解释划线的词(每词1分,共4分)

晓雾将歇( ) 夕日欲颓( )

百叫无绝( ) 望峰息心( )

【小题2】.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A.四时俱备 犹得备晨炊B.沉鳞竞跃 锦鳞游泳C.有时见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D.横柯上蔽 负势竞上【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6分)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小题4】.【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乙】文中具体描写峰“高”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什么?【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小题1】消散 坠落 消失平静

【小题1】B

【小题1】

与朱元思书练习及答案 篇2

一、角度多变, 手法丰富———意境美

作者善于在统一和谐的基调上, 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从多种角度来精细地刻画景物, 使形象生动丰满, 立体感尤强。

写“异水”, 先用白描手法抓住江水“缥碧”的特点, 写出其晶莹清澈的静态美:这水仿佛透明似的, 可以一眼见底, 连那倏来忽去的游鱼, 水底累累的细石, 都可以一览无余。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 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动态美:这水有时又迅猛奔腾, 一泻千里, 使人感到惊心动魄。这样描写, 静中有动, 动静结合, 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

写“奇山”, 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 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山本是静止的, 而在作者笔下, 却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 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 直上青天, 欲上不能, 便“千百成峰”, 层峦迭嶂。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 空山幽谷之中, 泉水叮咚, 百鸟和鸣, 知了叫个不停, 猿猴啼个不住, 这些欢快的声音, 汇成一曲对生命的颂歌, 把这寂静的山谷, 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 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 山外虽然晴光万里, 山中却别有景象。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 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 浓荫蔽日, 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

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 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 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 让读者充分享受到了富春江两岸的“山川之美”。

二、向往自然, 厌弃尘俗———志趣美

本文重在写景, 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 我们可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 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 领略到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我们可以从首段“从流飘荡, 任意东西”一句中, 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 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 对生命力的赞颂。更令人赞赏的是, 文章最后用“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一句, 将写景自然而然地转入到抒怀, 这是作者心与大自然的融合, 作者的感情至此已得到了升华, 灵魂得以净化, 世间的一切功名利禄、忧愁烦闷于此已消失殆尽, 不足为外人道了。篇末追笔, 用“横柯”、“疏条”紧承上文的“寒树”, 补写出两岸山间的繁茂之状, 营造了令人“息心忘返”的哲理境界, 与陶渊明的“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清新流畅, 精于锤炼———语言美

作者所处的时代骈文盛行。这篇文章虽然用骈文写成, 却没有一般骈文的弊病。首先, 文字既千锤百炼, 又生动晓畅。如用“奇”和“异”总括富春江山水特色;用“箭”和“奔”来比喻水流之迅急;用“竞”和“争”来形容山峰争先恐后向上崛起的形状。字字动人, 颇见功力。其次, 句式整齐而有变化。一是文中在四字句、六字句中运用了“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这样的五字与四字交替运用的句式, 这就避免了骈文刻板划一的弊病, 使语言显得活泼洒脱;二是文章前半部分几乎没有对偶, 无异于一般散文, 后半部分则基本上都是工整的对偶句, 这样骈散结合、疏密相间的安排, 使语言灵活多变, 更具韵律美。这篇简练精彩的山水游记小品文, 语言清新自然, 生动流畅, 宛如一首韵味盎然的诗, 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不愧为六朝山水小品的上乘之作。

四、笔法灵活, 构思精妙———结构美

这个艺术特点是与作者自由自在的情绪相呼应的。作者既然是随兴而游, 文章也自然是随兴而发, 兴到笔随。开头“风烟俱净, 天山共色”两句, 仿佛是猛然间看到半空有一朵彩云, 不知它从何而来, 又向何处而去, 显得十分潇洒从容, 格调高雅。结尾时, 本来在作者的感慨之后似乎已是文足意尽, 可以搁笔, 但是最后几句意外宕出, 似断非断, 叫人吃惊。其实, 这里也正是作者用笔精心之处。在显得峭拔急促的文句之后, 用平稳的四言句以写景收尾, 起到了缓和文势的作用。而结句以不断断之, 便又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的余地。这些足见此文的空灵奇崛。然而, 作者行笔放纵、任意挥洒但又并非毫无章法。在任意挥洒的后面, 作者对时空的取舍、材料的选择和结构的安排都是服从于自己特定的审美需要的。

文章的构思也十分巧妙周到。首段以“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 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 环绕“独绝”二字展开描摹, 结构上纲举目张, 脉络分明。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 由近及远, 逐层展开, 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 条理清楚。写景上, 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 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 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 又显得详略适宜, 轻重有度。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篇3

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质疑是激发求知的关键,本教学设想从质疑入手,一“疑”到底,引领学生探寻小品文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和情怀之美。

二、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积累文言语汇,培养文言文语言感悟能力;设疑启发想象、联想,理清思路,品味语言、意境之美;领会作者高洁的志趣和追求自由的情怀。

三、教学重点

以诵读为主,小组合作探究语言之美和意境之美。

四、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等语句蕴含的作者的情怀。通过反复诵读,不断质疑,深化理解,突破难点。

五、教学过程

1.解题设疑

教师引导:《与朱元思书》,书即书信,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封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请同学们说说我们平时写信都写些什么,而这封信写了些什么呢?与我们一般书信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2.初步感知、探疑,疏通文意

教师让学生试读课文,找出有疑问的字词句,疏通障碍。

(1)疏通字音,试读第一遍。缥piǎo 湍tuān 夹jiā 轩xuān邈miǎo 泠泠líng 嘤嘤yīng 鸢yuān 戾lì 窥kuī柯kē 见xiàn 通现反fǎn 通返转zhuǎn 通啭奔bēn

(2)疏通词语,试读第二遍。奔 许 急湍 甚 寒树 轩邈 经纶

(3)疏通修辞句意,试读第三遍。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涛,与奔马一样。(比喻、夸张)②负势竞上,互相轩邈:重重叠叠的山峦凭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枝叶尽力往高远处伸展。(拟人)③鸢飞戾天者:那些像老鹰一样凶猛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4)问题探究。①作者在这封信中写了些什么?(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②这里山“奇”在什么地方,水“异”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说“天下独絶”?(学生找原句后师出示画面)

3.指导朗读,品味语言和意境之美

(1)把握朗读节奏,师范读,生试读第四遍。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从不同角度指导朗读,探究语言之美,意境之美。第一遍读,假如你是一名导游正在为公司作宣传,向没去过富春江的人讲富春江上美如图画的风景。第二遍读,假如你是游客正在富春江上漫游,陶醉其中。第三遍读,假如你就是作者吴均,正用书信向他的好朋友描述富春江上醉人的美景。

(3)问题探究。①同学们觉得富春江上富阳至桐庐段景美不美?(美,令人陶醉)那本文语言美不美?(美,简洁明快,清新隽永)这是一篇小品文,教师补充“吴均体”与骈文的相关知识。②你读出了吴均在这美景中怎样的感受?他想表达怎样的情怀和追求?(可以说原文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教师补充南北朝社会政治黑暗混乱的背景,明确他热爱自然,不慕荣利,追求自由。)③这样如诗如画的美景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

4.背诵全文,探究写作思路与方法

(1)逐段背诵再齐背全文,探究写作思路与方法。

教师板书:

描写总写: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分写:异水 清澈 静态

湍急 动态

险峰林立 视觉

奇山 树木茂密

鸟猿蝉鸣 听觉

生机盎然 感受虚心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实写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问题探究。①你在奇山异水间发现了什么?(令人陶醉的美,美得震撼)②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生机、热闹、和谐)③作者给朋友写信为什么只写美景?他想让朋友知道他怎样的志趣?(自由、高洁)你从哪些语句中品出来?再品“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享受自由、无拘无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面写险峰魅力,实则传达作者沉醉自然、不慕荣利的人生追求。)

5.拓展延伸

《与朱元思书》阅读答案 篇4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猛浪若奔( )

(2)窥谷忘反( )

2、翻译下列句子。

(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原文填空。

(1)写出富春江江水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含有哲理意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析作者是怎样表现山之“奇”水之“异”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奔驰的马

(2)同“返”

2、(1)凭借山势,争着向上,互相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2)蝉不停的叫着,猿不停的啼着。(重点词语翻译正确,意思对即可)

3、(1)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2)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基础知识练习题 篇5

1、给下列句中加粗的字注音:

①水皆缥碧( ) ②互相轩邈( )

③泠泠作响( ) ④鸢飞戾天( )( )

⑤嘤嘤成韵( ) ⑥经纶世务者( )

2、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B、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C、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D、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B、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 )

②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

③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 )

④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 )

⑤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 )

⑥芬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 )

⑦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 )

5、按要求写出句子。

①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写富春江水清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写江流气势磅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写听觉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填空。

《与朱元思书》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_,字______,______文学家。

7、翻译句子。

①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补写一封结构完整的书信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无头无尾的.文章,但与晋宋时期简牍体的比较分析来看,其风格极为合拍。当时的书简体大都信笔拈来,随兴而只止。而且这种文体直到清末依然不衰,是为四六体的典范。但是,既然是一封无头书,就有他的可利用之处。为此,可要求学生用现代书信的格式,保持原文的语气,语调,补出全文的开头和结尾,写成一封结构完整的现代书信。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讲,写信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难的是基于这篇原文而把一封古今结合的信写好。

【参加答案】

一、1、①piǎo ②miǎo ③líng ④yuān lì ⑤yīng ⑤lún

2、B

3、C

4、①全、都 一样的颜色 ②顺、随 ③快 飞奔的马 ④高远 ⑤通啭鸟叫声 穷尽 ⑥至平息 ⑦筹划 通返

5、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②从流漂荡,任意东西。③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④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⑤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⑥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6、《艺文类聚》 吴均 叔痒 南朝梁

与朱元思书练习及答案 篇6

【甲】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tiáo)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gāo),麦陇朝雊(gòu),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王维《山中与裴迪秀才书》节选)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负势竞上 ( ) 鸢飞戾天者 ( )

白鸥矫翼 ( ) 倘能从我游乎 ( )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2)然是中有深 趣矣!

7.同为书信,【甲】【乙】两文写作目的有何不同?(4分)

5.凭借(仗恃,依靠,依仗);至(到);举起(抬起,展开);跟随(随从,跟着,随着)(4分)

6.⑴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2分)

⑵但是这其中(游览观赏之中)有很深的意趣啊。(2分)

《与朱元思书》诵读涵泳教学设计 篇7

《与朱元思书》历来为人传诵,堪为山水小品文中的精品,富有神韵地体现了“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吴均体”特质。本设计的主要特点就是通过诵读涵泳让学生感受文章语词清拔、格调清新的特色,领略富春江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从而体味作者物我双会、悠然独乐的情致。

整堂课的诵读涵泳部分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读顺语句、读通内容、读懂情意。

读顺语句主要引导学生学习文言句读。这一环节的设计有三个目的:其一,检查学生对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理解和积累。其二,让学生通过断句把握文章的节奏,初步掌握文言文诵读的基本要领,包括读准字音,读清停顿,从而对文章的内容有个整体感知。其三,通过断句,了解文章“总-分”的结构形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本文只有144个字,但作者尽可能扬骈文之长:从文辞看,通篇“句句锤炼无渣滓”,文字精美而又清新朴素;从音韵看,抑扬顿挫,张弛有度;从节奏看,不受“四六”限制,时有所变,自然流畅。读通内容作为本设计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要通过诵读涵咏让学生体会文章这些语言运用的妙处,进而了解作者写景、叙事、议论的艺术。这部分的设计,重在对课文音韵节奏的分析,重在对学生诵读方法的指导,重在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

读懂情意旨在让学生在探究质疑的情况下,理会文章的“行气遣词”,懂得文章的“命意立格”,明晓文章的体势神味,体悟作者的情思,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种理解、感受展现出来。这时候的诵读是一种再现,更是一种表现。

[设计步骤]

一、导入

1.和风,细雨:悠悠江水,时缓时急:青青远山,争高直指……那么多亲近自然的文学作品,从远古走来的路上,有的丢失了,有的倦怠了,大凡能够走向遥远的,必有其“过人之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南朝梁时期著名的作家吴均写的一篇文言短文一《与朱元思书》,探寻它能款款向我们走来的无穷魅力。

2.请一个同学介绍题目的意思。

二、感知——读顺语句

1.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放声朗读《与朱元思书》。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三遍。读第一遍时,圈画出文中难以理解的字词,然后借助工具书疏通;读第二遍时,争取把文章念通顺,不要有破句和意外的停顿;读第三遍时,争取把文章读得字正腔圆。

2.请一个学生朗读,其他同学纠音。

3.请大家合上书本,根据PPT呈现的内容为无标点的《与朱元思书》断句。

提问:你是根据什么来断句的?

提示:全文只有144个字,但对偶句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大的。这样,既避免句式的单调与板滞,又使得文章整饬严密,摇曳多姿。

三、品读——读通内容

1.教师配乐范读。

2.诵读品析。

(1)文章的作者是怎样评价富春江山水的?我们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这八个字?

提示:文中第一段最后八个字“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乃作者对富春江总体的高度评价。“独绝”两字不仅显出了作者对富春江山水的偏爱,也透露了作者对友人的一种呼唤,希望友人能读信后也来一睹这幅美景,放松心情。为此,诵读时,“奇山”“异水”和“天下”,两字一顿,还应放慢语速,读“天下”两字,可以做重音处理,显出对比:“独”“绝”两字,不能连读,应一字一顿并延长时值,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富春江的水究竟“异”在哪里?我们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诵读来体现出这种“异”?

提示:此部分24个字,首先应让学生理解内容上的动静对比,然后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前面两句话语调相对可以平缓一些,语速可以慢一点,要给人一种荡舟江上,随意飘荡的闲适感;“急湍”两字,音调可以陡然提升,语速应加快,“甚”“若”两个虚词可读重音。当然,这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诵读,如果要凸显“天下独绝”的特点,诵读中还要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水流如此迥异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形成的?遇到如此情况,作者的感受如何?同时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诵读的规律:文中需要强调或表达喜悦、愤怒、不平、热烈等激动心情的文字一般宜提高音调,同时加快语速,增强语势;凡一层、一段的结束处,音调的处理往往先上升后下降,并在末字有个较长的拖腔,这样的诵读就会出现旋律的小高峰,体现文章的意蕴。

(3)富春江的山究竟“奇”在哪里?我们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体现出这种“奇”?

提示:对于“奇山”的描绘,吴均是独具匠心的,诵读时也应多加注意。如描写山势之奇的句子中,吴均用了12个开口音,从而在音响上表现了富春江的雄奇山势。诵读时,每个字都要读得饱满有力,“千百成峰”一词,可以采用连续性重音的方式读出山的磅礴气势。读“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一句,要注意平仄安排,可以按古诗词吟诵的“平长仄短”“平低仄高”的方式读出;“蝉则千转不穷”一句,诵读时要对“则”字做些处理,可以运用“呼应性停连”的方式,延长时值,显出语句的脉络,造成抑扬顿挫的美感。“鸢飞戾天者”一句,对“望峰息心”“窥谷忘反”可采用强调性重音的方式,语气肯定,语调平缓,应体现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整段内容的诵读,在确定总基调的前提下,为了体现“山之奇”的不同层次,还应注重诵读时的语势:“山之势”语速稍快,语音铿锵;“山之音”语速平缓,语音嘹亮:“山之色”语速中等,语音轻柔。这样就给人一种摇曳多姿、身临其境的感受。

3.整体诵读,加深印象。

四、探究——读懂情意

同学们已经读出了味道,读出了韵味。你还能从这短短的144个字中发现一些问题吗?

1.文章第一段写的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为什么后来具体描写时先写“异水”,再写“奇山”?

2.为什么作者要提到“经纶世务者”“鸢飞戾天者”?作者写信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提示:此环节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诵读涵泳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写法和作者的情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第一个问题,主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造文的精妙:水中有山,山中有水,山水相映。如“水皆缥碧”,青绿之色,明写水色,暗衬山色,高山寒树,倒映水中,相映成趣。第二个问题,主要让学生在了解相关背景的情况下探寻作者的情怀。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最混乱、社会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富智慧、极有艺术精神的时代。大自然成了士人审美活动的重要背景和舞台,移情山水成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吴均一生仕途不顺,梁武帝时他因为私自撰写《齐春秋》,因为过于写实,得罪了梁武帝,遭到了焚书免官的惩处,后来他便避世隐居于石门山。《与朱元思书》既是作者寄情山水,自明本志,也可能含有劝勉朋友之意。

五、结束语

古往今来,没有人不赞美青山绿水的,特别是江南的山山水水。钱钟书说:“人于山水,如‘好美色’,山水于人,如‘惊知己’:此种境界,晋宋以前文字中所未有也。”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真乃山川文字,相映生辉;经典美文,行吟千古。

与朱元思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8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译文

风停,烟雾都消散尽净,高爽的晴空和山峰是一样的颜色。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山水奇特独异,天下独一无二。

水都是淡青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泉水拍打在山石上,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叫,猿猴千百遍地啼叫不绝。像老鹰一样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好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与朱元思书》注释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风烟俱净:烟雾都消散尽净。风烟,指烟雾。俱,全,都。净,消散尽净。

共色:一样的颜色。共,一样。

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从,顺,随。

任意东西:情境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东西,方向,在此做动词,向东漂流,向西漂流。

自:从。

至:到。

许:表示大约的数量,上下,左右。

独绝:独一无二。独,只。绝,绝妙。

皆:全,都。

缥(piǎo)碧:原作“漂碧”,据其他版本改为此,青白色,淡青色。

游鱼细石: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

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里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急湍(tuān):急流的水。急,迅速,又快又猛。湍,水势急速。

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甚,胜过,超过。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

若:好像。

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骏马。

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形容树密而绿。

负势竞上: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负,凭借。竞,争着。上,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这从下文“千百成峰”一语可以看得出来。

轩邈(miǎo):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向高处伸展。邈,向远处伸展。这两个词在这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

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指,向,向上。

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无数山峰。

激:冲击,拍打。

泠(líng)泠作响:泠泠地发出声响。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好:美丽的。

相鸣:互相和鸣,互相鸣叫。

嘤(yīng)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韵,和谐的声音。

蝉则千转(zhuàn)不穷: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叫。则,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千”与下文“百”都表示很多。转,通“啭”鸟鸣声。这里指蝉鸣。穷,穷尽。

无绝:就是“不绝”。与上句中的“不穷”相对。绝,停止。

鸢(yuān)飞戾(lì)天:出自《诗经·大雅·旱麓》。老鹰高飞入天,这里比喻追求名利极力攀高的人。鸢,俗称老鹰,善高飞,是一种凶猛的鸟。戾,至。

望峰息心:意思是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息,使……平息,使动用法。

经纶(lún)世务者: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经纶,筹划、治理。世务,政务。

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窥,看。反,通“返”,返回。

横柯(kē)上蔽:横斜的树木在上面遮蔽着。柯,树木的枝干。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上面。蔽,遮蔽。

在昼犹昏:在白天,也好像黄昏时那样阴暗。昼,白天。犹,好像。

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疏条,稀疏的小枝。交映,互相遮掩。交,相互。

见:看见。

日:太阳,阳光。

《与朱元思书》赏析

本文是用骈体写成的一篇山水小品。一共140多个字。骈文常用四字六字组织,故亦称“四六文”。但文章又有异于当时一般的骈文,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骈文形式上的束缚,体现了可贵的突破与创新。

首段是总写全景,写出富春江山水之美。第一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绘的是远景,极目远眺,风停雾散,高爽晴空一尘不染,天山一碧,景象清新而壮阔。这既绘写景色,又暗点惬意畅游的季节。秋天特有迷人景象深深吸引作者,于是泛舟江上,兴致分外盎然。第二句,由远及近,由景及人,写的是泛舟情景和畅游心情。“从流飘荡”,既写小舟沿江逆水而上的情态,又抒写心中随顺追趣之情。一中路美景收不尽,只好“任意东西”以饱眼福。第三句进而写出作者游踪,统观“自富阳至桐庐”百来里的山光水色之后,作者由衷赞叹:沿江奇山异水,天下无与伦比。

第二段先承上写“异水”。前两句写富春江静态美。江水色泽,青白一片,水流清澈,深可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可以看见鱼儿在往来嬉戏,甚至连细小的石子也历历在目,足见江水的明静和、清澈。第三句又转写富春江的动态。作者运用两个比喻,形容江流比射出的箭还快,激浪像骏马飞奔,真是动人心魂,气势不凡。这段只用了三句二十四字,或是正面描绘,或侧面烘托,或设喻作譬,就把变幻多姿的景象展现出来。

第三段进而写山之景。作者用概括而形景的语言写出那江流险峻的山势和山中种种奇异的景物,视野从低到高,从点到面。“负势竞上”,视线由低往高移动:“互相轩邈”,视线向远处发展,视线扩展到座座高山:“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再从局部扩展到整体。“竞上”、“互相”、“争高”,无生命的山,无不奋发向上,这不仅描绘出层峦迭峰种种奇特的雄姿,还写出观赏者荡涤心胸的奇趣,写了奇特山势,作者的目光又从整体转到细部,再次突出山之“奇”,从描写对象看,写了泉水、百鸟、鸣蝉、山猿和树木,但不是突出形象而是从音响和日照角度来写,写出听觉和视觉中新奇的美感,泉水泠泠,清越悦耳,好鸟嘤嘤,和谐动听;山蝉儿高唱,山猿长啼,也无不令人振奋。山林百间交汇,组成一曲优美交响乐。这一段最后珍两句写树木,跟段首“皆生寒树”照应,群峰丛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给人以欣欣向荣,蓬勃向上感觉,写树木繁茂,、虚实结合,正写“横柯”、“疏条”,侧写“在昼犹昏”,“有时见日”,运笔手法灵活多变。

这一段描写山中景物,插入一组议论性偶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作者观赏美景中油然而生和联想,借景言志,既反映了作者对争名逐利官场的鄙视,又衬出大自然美景诱人的力量。这里“望峰息心”和“窥谷忘反”中的“谷”既是实指,又是泛指。就实指而言,意谓这名利极力攀上峰巅,热衷政务而想飞黄腾达者,应窥见面前危险深谷而返,就泛指而言,意谓大自然的伟大会使人流连忘返,平息功名利禄之心。总之,既写奇景,又抒感概。

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让读者充分享受到了富春江两岸的“山川之美”。

《与朱元思书》中心思想

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一作宋元思)的一封书信中的一个片段。本文叙述作者乘船桐庐自至富阳途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表现了作者喜爱自然,对社会的不满情绪。抒发了作者对政治官场的厌倦和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与朱元思书》翻译重点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波浪像飞奔的马。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都在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这些山)争着伸得更高,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

(3)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蝉长久不断地叫着,猿猴也长久不停地啼着。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6)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我乘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7)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8)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奇峭的山和奇异的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与朱元思书》特殊句式

省略句

(1)“(船)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主语省略)

(2)“急湍甚(于)箭”(省略介词“于”)

(3)“(高山)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省略主语“高山”)

倒装句

(1)后置定语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互文。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对偶句

(1)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文言现象

通假字

(1)“转”通“啭”,鸟叫声。原句: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2)“反”通“返”,返回。原句: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古今异义

(1)东西:古义:向东向西。例句:任意东西。

今义:指物品。

(2)许: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左右。例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

(3)奔:古义:本文指飞奔的马。例句:猛浪若奔。

今义:奔跑。奔

(4)穷:古义:穷尽。例句:蝉则千转不穷。

今义:贫穷。

(5)戾:古义:至 .例句:鸢飞戾天者。

今义:罪恶。

(6)经纶:古义:筹划、治理。例句:经纶世务者。

今义:治理国家的抱负和才能。

(7)窥:古义:看,观察,侦查。例句:窥谷忘反。

今义: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一词多义

(1)[绝]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没有第二个)

猿则百叫无绝(断,停止)

(2)[上]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在上边)

(3)[无]直视无碍(没有)

猿则百叫无绝(不)

(4)[百]一百许里(确数,十的倍数)

猿则百叫无绝(概数,表示多)

(5)[直]直视无碍(直接)

争高直指(笔直)

(6)[负] 负势竞上(凭借)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背)--《愚公移山》

(7)[穷] 蝉则千转不穷(穷尽)

穷冬烈风(深)--《送东阳马生序》

穷则独善其身(不得志,不显贵)--《孟子·尽心上》

(8)[见]有时见日(见到)

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马说》

词类活用

(1)风烟俱净(“净”:形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2)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走.向西走)

(3)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4)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5)望峰息心(“息”:使动用法,使……停止)

(6)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面)

(7)负势竞上(“竞”:动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语的意思)

(8)负势竞上 (“上”:方位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向上生长”)

(9)皆生寒树(“寒”:使人感到有寒意)

《与朱元思书》创作背景

与朱元思书 篇9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及手中的资料掌握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赏析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理解文章中的重点字词。

教学难点:赏析文章中的景物描写。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师生共议法。

教学手段:电化教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大屏幕投出泰山美景,苏杭秀色,定格在富春江图上,讲述我们国家有许多秀丽的景色,今天我们就随着吴均到钱塘江上游的富春江去旅游一番。(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解题:

吴均字书,吴兴故鄣人(现在浙江吉安),南朝梁文学家。朱元思是作者的友人。书是信,但又不合信的格式。

三、揭示目标。

四、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学生注意语言节奏。

2、学生齐读课文,进一步感知文章内容。

3、自读,结合注释及资料解决字词,疏通文意。而后指名一读一译。4速读课文,思考:(大屏幕显示自学提纲)

⑴. 能总领全文的语句是那几句?

⑵. 本文写山写水,分别抓住山和水的什么特点?

⑶. 这样的环境给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悟?(用原句回答)你怎么理解? 学生讨论,指名回答,明确并板书:

⑴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⑵水清(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山(山高树茂、泉音、鸟鸣、蝉嘶、猿叫)

⑶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五、赏析语言特点:

讨论:你认为什么地方写得好?

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提示:可以从语言、修辞等不同角度来谈)

六、总结:

这一篇山水小品作者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大自然真是值得我们去热爱啊。

七:达标测评题:

1.给下划线字注音。

(1)水皆缥碧()(2)急湍甚箭()

(3)互相轩邈()(4)泠泠作响()

(5)嘤嘤成韵()(5)鸢飞戾天者()()

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天山共色共色:()

(2)天下独绝独绝:()

(3)水皆缥碧缥碧:()

(4)互相轩邈轩:()邈:()

(5)争高直指指:()

3、翻译下列句子。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八、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九:板书:

与朱元思书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水清、水急

山:山高、树茂、泉音、鸟鸣、蝉嘶、猿叫

感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口技

一、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惊叹我国古代口技艺术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体会作者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写法。

3、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认读、理解、鉴赏与评价等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本文虽是一篇文言文,但是在掌握了重点词语的前提上,借助注释学生不难通读全文,而且较容易被口技艺人带入奇妙的声音世界。

2、通过自读→讨论→点拨式的教学方法,抓住重点问题:即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区别与各自的作用。

3、运用表演的方法进一步了解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醒木一响,老师上场”(教师可以利用教学用具黑板擦演示一下,以引起学会的注意)同学们,在自己的记忆中搜索一下,一般是什么人会用到这种醒木?……升堂断案的县官,那叫惊堂木。古代艺人表演用到的开场道具,例如说书的,还有我们今天要来认识的这位——京中善口技者。

2、交流预习所得。

(1)字

(2)词:归纳一下文中表示“一会儿”的时间副词

(3)全文内容摘要

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三个场面:

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第2自然段)

一家人由醒而梦(第3自然段)

火起后众人的惊乱惶恐(第4自然段)

(4)一句话说出你读后感受

为口技艺术的魅力所折服

惊叹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3、梳理课文

紧接着预习交流环节的第4进行提问:

作者是怎样表现口技者高超技艺的?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技艺高超的证据来(三分钟)

找出以后,小组讨论,看看自己找出来的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讨论以后,交流结果:

(1)第一段中“京中有善口技者”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技艺高(正面)如果我们采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找出其中一个字来说明技艺高,应该是哪个字?明确:“善”,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四个“一“,极力渲染道具之简单,以衬托后面所介绍的艺人技艺之高超。

(2)第二段中:第一阶段的表演(正面描写——“遥闻……众妙必备”

“遥闻”,说明声音之远,“欠伸”、“呓语”则在近前,表明了声音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少到多,表现了事情发生在深夜,人们熟睡之后,“犬吠”烘托

了夜深人静的气氛,也成为一家人醒来的缘由。接着便写一家四口人逐次醒来,孩子哭闹,大人喂奶,呵斥的声音,摹写了由一种声音的表演转到几种声音的混合表演,掀起了表演的第一次高潮,排比句式“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鸣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摹写五种声音,造成一种奇妙的效果。

(3)第三段中:表演本身(正面描写)“夫鼾声起……梦中咳嗽”

写一家人醒后又入睡的过程,把听众由喧闹声引入夜深人静的境界。这段写一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生活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表演效果(从侧面表现):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4)第四段中:全文高潮(正面描写)

前两句先写起火和一家人的初步反应,接着便把声音由卧室引到室外,由一家人变成众多人,表现了火势发展之迅猛,然而又对火场中的声音作了集中的描写。“中间”“又夹”说明了许多声音相互搀杂。

观众表现(侧面)“于是……几欲先走”

(5)第五段中:观众表现,五个“一”连用,与开头照应(侧面描写)

4、假若把文中这些侧面描写的部分去掉,同学们看,好不好?

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使文章的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感染力。

5、文中的这些侧面描写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文中的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场面表演中观众的反应“伸颈”“侧目”,听得入神,被表演吸引

“微笑”“默叹”对表演者的赞赏,进入情境

“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说明观众融入情境“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已完全进入情境失去了自持能力。

二是首尾两段对道具和气氛的描写。

6、拓展训练

(1)你会模仿小动物(如鸟、猫、鸡、鸭子等)、乐器或其他事物的声音吗?

与朱元思书 篇10

[ 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江底游动的鱼儿和细沙碎石,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大浪像狂奔的快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高山)凭借着山势,竞争着向上,相互]比高远;(群[山)互相竞争着高耸笔直的向上,形成千成百无数的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清越的泉声。美丽的百鸟相向和鸣,唱出和谐动听的]的嘤嘤声。蝉[儿长时间地叫]个不停,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那些像老鹰飞到天上一样(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望见这里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忙于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遮[蔽在上面],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注释

与朱元思书(1)吴均

风烟俱(2)净(3),天山共色(4)。从流飘荡(5),任意东西(6)。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7),奇山异水,天下独绝(8)。

水皆(9)缥碧(10),千丈见底。游鱼细石(11),直视无碍(12)。急湍(13)甚箭(14),猛浪若(15)奔(16)。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17),负势竞上(18),互相轩邈(19),争高直指(20),千百成峰(21)。泉水激(22)石,泠泠作响(23);好鸟相鸣(24),嘤嘤成韵(25)。蝉则千转不穷(26),猿则百叫无绝(27)。鸢飞唳天(28)者,望峰息心(29);经纶世务者(30),窥谷忘反(31)。横柯上蔽(32),在昼犹昏(33);疏条交映(34),有时见日(35)。

(1)《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82版)卷七。本文为作者写给朱元思讲述行旅所见的信。一作《与朱元思书》。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其作品收集在《全梁文》《艺文类聚》里。书:信函

(2)俱:全,都。

(3)净:消散。

(4)共色:一样的颜色。共,相同,一样。

(5)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漂浮移动。从,顺,沿。

(6)任意东西: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东西:方向,并非实指,向东向西。

(7)自富阳至桐庐:此句中的富阳与桐庐都在杭州境内,富阳在富春江下游,桐庐在富阳的西南中游。如按上文“从流飘荡”。则应为“从桐庐至富阳”。原文可能是作者笔下误。至:到。许:表示大约的数量,上下,左右。

(8)独绝:独一无二。独:独特。绝:妙到极处

(9)皆:全,都。

(10)缥碧:原作“漂碧”,据其他版本改为此。青绿色。

(11)游鱼细石: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

(12)直视无碍: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这里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13)急湍:急流的水。

(14)甚箭:即“甚于箭”,比箭还快。甚:胜过。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

(15)若:好像。

(16)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马。

(17)寒树:耐寒而常绿的树

(18)负势竞上:这些山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负:凭借。竞:争着。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这从下文“千百成峰”一语可以看得出来。

(19)轩邈(miǎo):意思是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高。邈,远。这两个词在这里作动词用。

(20)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指:向,向上。

(21)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无数山峰。

(22)激:冲击。

(23)泠(líng)泠作响:泠泠地发出声响。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24)好鸟相鸣:好,美丽的;相鸣,互相和鸣。

(25)嘤(yīng)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韵,和谐的声音。

(26)千转(zhuàn):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转,同“啭”(视版本而定),鸟婉转地叫。这里指蝉鸣。

(27)无绝:就是“不绝”。与上句中的“不穷”相对。

(28)鸢(yuān)飞唳(lì)天;出自《诗经?大雅?旱麓》。老鹰高飞入天,这里比喻在政治上追求高位。鸢,俗称老鹰,善高飞。戾,到达

(29)望峰息心:意思是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息:使„„平息,使动用法。

(30)经纶世务者:处理政史事,这里指在仕途上苦心经营。

(31)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反:同“返”,返回。窥:看。

(32)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木在上边遮蔽着。柯,树木的枝干。蔽:遮蔽。

(33)在昼犹昏: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昼:白天。犹:好像。

(34)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疏条:稀疏的小枝。交:相互。

(35)日:太阳,阳光。见:看见

[1] 1.通假字

①转:通“啭”(zhuàn),鸟婉转地叫。这里指蝉鸣声。例句:蝉则千转不穷。

②反:通“返”,返回的意思。例句:窥谷忘反。

2.古今异义

①许 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左右。例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

②奔 古义:指飞奔的马。例句:猛浪若奔。

今义:奔跑,飞奔。

③经纶 古义:筹划、治理。例句:经纶世务者

今义: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④戾 古义:至.例句:鸢飞戾天者

今义:罪恶

3.一词多义

①绝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绝美,绝妙)猿则百叫无绝(断,停,消失)②上 负势竞上(向上)横柯上蔽(在上边)③无 直视无碍(没有)猿则百叫无绝(不)

④百 一百许里(十的倍数)猿则百叫无绝(极言其多)4.词类活用

①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或向西)②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③负势竞上(上:名词用作动词,向上)④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或往远处伸展)⑤望峰息心(息: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⑥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边)⑦风烟俱净(净:形容词作动词,消散、散净)5.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

⑴(船)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主语省略)

⑵急湍甚(于)箭(省略介词“于”)

⑶(高山)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省略主语“高山”)②倒装句 ⑴后置定语 鸢飞戾天者 ⑵互文 奇山异水

中心思想

本文叙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途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流露出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之趣。

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的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

相关练习

(一)1.给下列粗体字注音。

水皆缥碧 急湍甚箭 泠泠作响 千转不穷 鸢飞戾天 经纶世务

2.按原文字形填空。

风烟()净 直视无()急湍甚()负势()上

互相轩()嘤嘤成()()飞()天 经纶()

窥谷忘()横柯上()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语句的意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二)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中斜体词语意思。

猛浪若奔:______________ 嘤嘤成韵: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加斜体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了富春江水的什么特点?

_

3.第三段加斜体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绪?

_

(北京四中网校)

答案:

(一)1.piǎo tuān líng zhuàn yuān lún

2.俱 碍 箭 竞 邈 韵 鸢 戾 世务 反 蔽

3.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幽静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二)1.飞奔的马 和谐动听的声音

2.使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水流湍急的特点。

3.淡泊名利、避世归隐

课文结构示意图

水:①缥碧,见底→清澈

②游鱼:直视无碍→清澈

③急湍甚箭,猛狼若奔→水流湍急,速度快

山;①高山;寒树

②互相轩邈,千百成峰→山的陡峭,山多

③听觉;泠泠作响,嘤嘤成韵,蝉叫不穷,猿啼不绝

④视觉;横柯上蔽,疏条交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篇:认识几和第几教学反思下一篇:教案 药品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