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万花筒小学生作文素材(推荐19篇)
周六,天气正好,微风不燥,我拉着妹妹的小手,一起去找我的好朋友,不一会就到了朋友家。
我们相约去江边的长廊看一看,一路上连蹦带跳、说说笑笑,忽然,从树上掉下来一个毛茸茸的东西,我们小心翼翼地走了过去,妹妹则快速跑了过去探头一望,大声喊道:姐-姐!姐-姐!你快过来看,是松鼠,是松鼠。我们走过去一看,果真是一只幼小的小松鼠。在爬树时,一不留神从树上掉下来了。小松鼠一身棕色毛发,还带一点儿金黄色,光滑得好像涂过了油,一双漂亮的小眼睛,眼里充满了泪水,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举过了头顶很是小巧可爱。它一看到我们就十分害怕,摇着大尾巴,一瘸一拐的想要逃跑。很明显它受伤了,而且伤得很重,好像已经骨折了。我的好朋友提议说:“我们给小松鼠搭个窝吧!”“好哇!给小松鼠搭窝啰!”妹妹奶声奶气地说。我们分头行动,采来干草、树枝和小野花,还带来一些坚果呢!我们一层一层的叠在一起,用泥巴把这些东西固定在一起,再把一些干草揉成团,做成软绵绵的床垫,撒上花瓣,把坚果放进去,一个温暖的小家就做好了。我们慢慢的把它放进“小家”里,看着它楚楚可怜的眼神,我们又从朋友家找来了绷带和医用胶布,学着医生的样子轻轻的给小松鼠受伤的腿打上绷带,小松鼠疼痛减轻了,摇着尾巴似乎感谢我们救了它,慢慢地闭上小眼睛舒服的躺在小窝里。
不知不觉中太阳公公已漫步到江面上,微微荡漾的江水在霞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此时此刻风都是甜的。看着可爱的小松鼠躺在窝里,我也放心的拍拍手上的灰尘,牵着妹妹,哼着小曲,与朋友道别,带着妹妹回家了。
一、从身边人物观察做起, 增加生动素材积累
人物描写对于小学生来讲难度较大, 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各类社会人物缺乏直观细致的观察, 存在于脑海中的是模糊的形象, 没有能够变得更为清晰和棱角分明, 这就导致学生无法描写出更具震撼力的文章。针对这样的状况, 笔者指导学生从身边的人物观察入手, 积累生动的素材, 要求学生放眼自己的生活圈, 对一些典型人物进行全面的观察, 如每天凌晨就开始打扫卫生的清洁工, 为我们提供热情服务的售货员, 维护社会治安的警察同志等等, 这些人物具有鲜明的行业或岗位烙印, 观察起来相对容易一些。笔者还带领学生走进一些先进人物的世界, 如带领他们拜访本地区公路系统一位省级劳模, 听他讲自己和整个团队的服务事迹, 这样的观察活动能够让学生对不同的人物具有更加鲜明的认识, 所刻画出的人物形象也更具生活气息。由此可见, 教给学生人物观察的方法, 让他们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圈开始, 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
二、从社会热点分析入手, 提高判断梳理能力
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 其中一些热点事件成为了广泛关注的焦点。而小学生长期往返于家庭与学校, 对这些热点不够关注, 要想提高他们的素材积累, 需要将他们的目光从单纯的死读书中解脱出来, 放眼观察这个精彩的社会。例如许多地区假冒伪劣商品伤人事件时有发生,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对此, 教师可以选取这一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笔者引导学生分析假冒伪劣商品的来源, 从生产到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 哪些部门存在着工作失职, 让学生对假冒伪劣商品产生的根源、背景以及过程中监管缺位等方面具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 笔者要求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圈搜集假冒伪劣商品的信息, 如冒牌色拉油、三无生活用品等等, 从这些假冒伪劣商品入手, 思考各个部门在这一方面应当承担的职责, 并写出调研报告, 向全社会发出抵制伪劣商品的倡议。经过这样的活动, 笔者成功引导学生从这一社会热点的分析入手, 积累了生动的写作素材, 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的是非能力。
三、从实践活动参与切入, 丰富学生直观感知
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之中, 能够引导他们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增加感知印象, 提高素材积累。例如本地区开展了文明城市创建活动, 创建文明城市、改善生活环境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义务, 对此, 笔者按照学校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安排, 带领学生走出校门, 走进城市社区、走进街道帮助环卫工人清除电线杆上的小广告, 以及刷洗临街墙壁上的乱涂乱画。这样的活动赢得了群众的广泛称赞, 学生在美化环境的同时, 心里也觉得很快乐, 受到了群众的赞扬, 自己的价值得到了体现, 对学生来讲也是积极情感得到满足的过程。笔者还要求学生在参与这一社会实践的过程中, 认真观察不同人物的表现、社会各界的反映, 对这次活动的效果、意义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在这样的活动中, 学生看到了很多, 也想到了很多, 在活动结束后进行的写作中, 无论是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真情实感, 还是文章素材的生动性以及写作的篇幅, 都具有了明显的提高, 由此可见, 社会实践活动能够通过增强直观感知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写作素材。
四、从发展变化对比着力, 深刻领悟建设成就
当前的小学生是生活在幸福中的一代, 他们很少经历过艰苦的生活, 许多学生对于我们这个社会所发生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 缺乏深刻的印象。为了教育学生感恩社会、感恩家庭、感恩生活, 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笔者引导学生深入社会进行观察, 琳琅满目的超市商品、宽阔的马路、穿梭的汽车以及漂亮的学校、现代化的医院等等, 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参观结束后, 笔者向学生出示了一组投影图片, 是学生所观察的这些地段改革开放前的面貌, 从低矮的平房到高耸的大楼, 从泥泞的马路到宽阔的街道, 图片所展示的景象与学生所观察到的景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通过生活中的现实对比, 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 从本地区变化这一角度可以感悟到整个社会发生的变化, 较好地渗透了情感教育, 同时帮助学生积累了生动的素材。在这样的背景下, 学生所写出来的文章, 情感更加浓厚, 震撼力更为强烈,
一、丰富生活,积累素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使学生有内容可写,就要充实学生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头,要把生活的充实与作文的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教师要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有目的地组织各类活动,如在县环境整治期间,带着学生走上街头,清除白色污染,以激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温暖的日子里,领着学生放飞风筝,领略大自然的情趣……让学生感受人生体验,丰富生活经历,使他们对周围的事物能够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感。这就解决了学生“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之苦,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习作兴趣。
我在指導学生写《我学会了洗衣服》这一文章前,先让学生参加一次洗手帕劳动,鼓励他们只有在亲身的实践中进行观察和体会,才能把本次作文写好。要写作不仅要仔细看,还要用心记。1.记洗的过程是分几步进行的;2.记这几步的顺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3.记每一步是怎样进行,要用哪些东西,有哪些动作。只有记得准确,才能写得通顺、具体。通过洗手帕的劳动,再让学生到家里去亲自实践洗衣服一次,记住洗衣服的过程要领,在写作前还要同学们把每一步说清楚,再连起来完整地说一遍。这样,通过亲身实践,观察体会,学生就能有条理地把《我学会了洗衣服》这篇作文写好了。
二、定向观察,品味素材
有道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此,在生活中学生必须养成多看、多听、多想、多问的习惯,要留心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除了要在“面”上观察,更重要的是进行“点”的观察。指导学生确定一件事物为观察目标,连续一段时间,观察几分钟,记下观察中的新发现。学生观察后,再让他们反复比较品味,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向广度、深度发展,获取别人还未见到的富有特色的材料。
三、大胆想象,拓宽素材
文学形象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概括性的反映。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以文学作品提供的艺术形象为基础,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发挥想象,去补充和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从而获得较完整丰富的美感。
如阅读了《小青石》一文后。知道了小青石以能够为大家服务的生活为快乐。就启发学生思考小黑石的命运会怎样,它安于现状的观点会改变吗?让学生围绕这样一个思想内容加以想象,写一篇童话《小黑石》。有的学生就写,小黑石终于耐不住寂寞,去城里为自己建造别墅;有的写,小黑石由于没有远大的理想,饱受了风霜雨雪之苦;有的写小黑石由于不改变观点,被流水冲到河下,永远没有出头的日子……另外,像续写《凡卡梦醒后》《假若我会克隆……》《2008,奥运畅想》等训练题目,学生都很喜欢。
四、构想内容,提取素材
学生头脑中的素材,在作文时,如果不能够再现,不能成为文章的血肉,那么前面的工作就是徒劳。小学生不是生来就会构想作文内容,必须着实训练。
1.围绕中心、选材典型。目前不少学生在构想时,常出现以下几种毛病:多中心、无重点、材料不典型、平淡无奇、生搬硬套。面对这些情况,在指导学生构想文章时,就要围绕中心,选材典型。凡与中心思想关系特别密切,能生动、深刻地表现中心思想的重点材料要抓住,反之要坚决舍去。
2.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小学生处于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他们身体发育还未齐全,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还有限,训练他们从生活中,构想作文素材时必须按部就班、循序渐进。首先在复现性作文中训练,再在命题作文中训练。训练时按照:审题根据命题搜索头脑中的种种储备信息;提出多种信息后从中选择最佳的部分;追忆部分最佳的细节,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把这具体内容条理化形成内容语言形式;把内部语言外化成口头言语说一说。这些步骤进行天长日久,学生就掌握了构想的内容。
3.提供情景、联系生活。学生头脑中有丰富的信息,但有时不能被发现。教师要针对学生这种情况精于点拨。根据作文训练要求将学生熟悉的,但不能认识的素材综合整理。为学生提供若干情景,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深化对自己生活中的有关情景的认识。再选择其中某一情景或几个情景作为作文的内容。其实内容都装在学生的头脑中,只是他们不善于构想。因此,教师要善于指导,使学生从中领悟,提高认识,获取作文素材。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只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作文素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酸。√记得六岁那年,我刚刚学会骑自行车,由于车技不熟练,一下撞上了一个车夫,车上的纸掉了一地。我低下了头:完了完了,他要骂我了!谁知他淡淡地说道:“没关系,小朋友,你去玩吧!”我呆住了,心里一直都酸酸的。
甜。这次期末考试我语文94点5分,数学一百,得了一个“十小之星”。放学回到家,我迫不及待的告诉了妈妈。妈妈也高兴坏了,笑得合不拢嘴说:“不错,可真棒!但一定不能骄傲,继续加油!”我高兴的手舞足蹈,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睡觉时还笑出了声呢!
苦去年暑假我学平衡车,妈妈带着我来合梯上,我打开开关,让妈妈扶着我站上去,可我刚站上去就摔了个四脚朝天。失败的我并不甘心,又小心地站了上去,可平衡车就像招了魔一样,带着我不停的转起圈来,让我摔了个狗啃泥。正当我不想学时,妈妈走了过来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只要你克服困难,就一定会成功的!”我咬紧牙关,一遍一遍的练习,终于我学会了平衡车。
辣。去年二年级的一个星期天,我在上练字班。马老师在讲字,而我却在开小差。“宋易倩你说说这个字怎么写!”当然,我一个字也没答上来,就被马老师批评了一顿,可真够辣的。
生活就像万花筒,丰富多彩,里面有的让人失望透顶;有的让人兴奋不已;还有的令人难忘。
一年前,我去百花汤游泳,那件开心的事印在我心里。那天早上我来到了百花汤,换上游泳衣来到游泳池边,脱了鞋子,我就下了水。我刚下水,发现了一个游泳圈,是公共的,我把游泳圈套在身上,高兴的游来游去。不一会儿,我发现我不用游泳圈,居然也可以游泳。游了一会儿,我看见了一个水上滑梯,我就爬了上去。我的弟弟看到也要上去。我拉着他先通过有网格的独木桥,又走过一段彩虹路,终于到了好看的滑梯。啊,让我惊住了:桥的两边各有一个精致的小瀑布,滑梯上有星星和七彩虹,上面还有清清的流水,真是美丽绝顶了!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有趣的事情,我写的只是其中一件小事,让我们用心发现生活万花筒的神奇和美好吧!
我还记得,那是一个夏天的夜晚,我和妈妈在南门口散步时,发现了有人在卖小狗狗,那里的狗都特别可爱。其中让我和妈妈最喜欢的就是一只活泼可爱的小波美。当时,我和妈妈都想把它带回家。老板说一只只要二百元,最后,还是决定带它回家。
刚到家时,妈妈给它买了小窝、狗粮、食盆和梳子。我们刚倒下一点狗粮它就像挖土机一样,快速吃得一干二净。我又倒了一点,它又快速地吃完了。我一共倒了三次,它终于吃饱了。
吃完饭后,我又陪着它玩小球,刚开始时,它不太敢跑。过了一会儿,它慢慢地,开始活动起来了。一切都很正常。可惜,好景不长——它生病了。我们找医生来为它看病,医生说,它感染上了细菌。我又惊又奇,它那么可爱,白色的毛加上黑色的眼睛和黑色的鼻子,怎么可能感染上了细菌?终于,我们把狗放在了宠物店,回家后,我开始抱头痛哭起来。
那一周的周六,店长传来消息:“狗狗已经去汪星了,我们也尽力了。”听到这个消息后,我更伤心了。
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教师就要抓住学生不会写作文的关键问题———生活阅历不够, 没有作文素材的积累。 因此, 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要在不脱离课堂教学的前提下,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
一、引领学生走出校园, 开展校外实践活动
初中学生的课业日渐繁重, 多是过着从家到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 有的学生虽参加了课外辅导班, 但也仅仅是变成了三点一线。学生的大部分时间用来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 课外活动也局限在体育项目上, 如打篮球、踢足球等, 或是玩电脑游戏。 如此单调的生活, 在写作文时, 学生能够从中挖掘的素材可想而知是少之又少的。多样的生活、多彩的实践不仅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支撑, 更能够使学生从中挖掘素材, 为作文提供丰富的内容, 使学生言之有物、 言之成理、 言中含情。 因此, 初中语文教师要创造机会引领学生走出校园, 开展校外活动, 使学生拓展视野, 丰富生活经历, 以便使学生能够不断地积累作文素材。
那么, 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引领学生开展校外活动呢? 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又该怎么融入作文教学呢?
(一) 开展户外调查, 认识事物发展
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一种有效方法是开展户外调查, 在调查中去观察事物、研究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是学生拓展知识的过程, 更是一个了解社会, 融入社会的过程。教师在与学生共同调查的过程中, 可以融入对说明文写作的教学, 使学生知道要说明一个事物, 必须了解它是什么, 有什么特点, 它是如何发展的, 发展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和人类的关系是怎样, 等等。学生了解了写作说明文的要点, 在调查中就会有意识地去观察事物各方面的特点, 并根据观察到的事物检验自己的调查是否合乎发展的规律等。 学生在户外调查中, 不断地认识新的事物、新的现象, 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系统, 为作文时提供丰富的素材, 为提高写作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走到街头巷尾, 发现新鲜事件
学生的信息来源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别人的传递, 另一种是媒体的传播。无论是其他人, 还是媒体在传播信息时, 都是经过加工过的, 并带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学生接收到的信息, 也许已经偏离了事实, 但学生毫不知情。学生在此基础上做出的判断、抒发的感情就很容易出现偏差。 因此, 要想使学生获得真实可靠的作文素材, 就要培养学生判断事实的能力, 使他们能够分清真伪、辨明善恶, 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走上街头, 去发现新鲜事件, 观察不同的人对相同事件的反应, 辨别人们行为的好坏、优劣, 形成自己对事件的观点和看法, 并表达自己的感情。
语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地看待事件的发展、变化, 使学生不受负面能量的影响或尽量少受影响, 给学生传递正能量, 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思想情感。 学生对事件的发生、经过、结果有了认识, 再融入自己的感受, 在作文时就能够运用积累的素材写出优秀的文章来。
(三) 放开手脚身心, 走到大自然中
利用周末的时间,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短途骑行。 通过骑行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意志力, 还能够让学生说停就停、说走就走, 使学生在繁重的课业之后有一个放松心情的机会。更重要的是, 通过短途旅游, 学生能够领略大自然的美好, 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使学生在进行散文写作时描绘自然景物更加灵动, 抒情更加自然, 从而给人美的感受。
在校外活动结束后, 教师要适时地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书写作文, 合理选择体裁, 篇幅可长可短, 给学生充分发挥的自由。 经过课外的实践活动, 学生有很多话想说, 有很多想法想表达, 通过作文不仅给了学生一个表达的出口, 更使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使学生意识到写作文并不是什么难事, 写好作文也不在话下, 从而激发了学生对作文教学的兴趣和写作强烈欲望。 这样, 学生不仅会积极完成教师布置的作文任务, 还会自主地去寻找生活中的事例, 并写成文章给教师看, 或是想书报杂志社等投稿。 由此可见, 学生的进步有多大。
二、指导学生校内活动, 丰富学生课余活动
校园外的实践活动需要教师和学生抽出相对多的时间才能进行, 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机会并不多。 初中学生待的时间最多的是学校,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 不仅课堂学习在校园内进行, 很多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余活动也在校园中开展。语文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课余时间, 运用多样的校内活动, 开展作文教学。
( 一)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丰富学生语言积累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和作文教学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要想学生作文写得优秀, 就要进行大量的阅读, 使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 增长知识、丰富语言, 积累写作素材、提高表达水平。 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给学生提供多样的阅读材料, 要求学生进行自由阅读或定向阅读。 但不管是什么样的阅读方式, 学生都要有意识地大量阅读, 并尽可能地记或背一些优美语句或是有富有哲理的话语, 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为更好地提高写作水平打下牢固的语言基础。
( 二) 背诵经典诗词篇章, 增强学生语文语感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 有很多经典的古诗词, 除了要求学生背诵这些外, 还应该搜集相关作者的其他名篇要求学生进行背诵。这样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更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感, 使学生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 领悟这些经典诗词篇章的美妙意境, 使学生在作文时能够对这些材料信手拈来加以运用, 增添作文的文学色彩。
( 三) 定时进行写作训练, 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积累的丰富的写作素材, 就要积极进行写作训练, 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除了每周固定的作文课外, 在课余时间, 教师也应定时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如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写三篇日记, 在阅读课外书籍时, 随时把自己的所思所感记录下来; 阅读完一本课外书籍后, 写一篇读后感, 在日积月累中, 可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
摘要: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初中学生由于阅读面狭窄, 生活经验不足, 实践经历缺乏, 导致不会写作文。要想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应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多一种选择
两人相识于汶川地震那年。震后一位青岛的艺术家号召艺术界朋友捐出自己的作品拍卖筹款,邢振跟随搞艺术的父亲前往,认识了冠华,当时他捐出的是自己的影像作品。后来因为工作关系,邢振需要有人为她做一些3D设计,找到了冠华。
冠华的工作室从来都是各路朋友们聚会的小据点,邢振渐渐也成了常客。位于青岛美术馆对面的工作室是一个德式小花园,种满各种植物,一年四季都美。但对冠华而言,有聊得来的知己更重要。那年身边朋友的生活或多或少都在发生变化,有人出国留学,有人结婚生子了,有人为买房贷款,有乐队解散,有艺术家从商,有即将毕业的在理想和现实间挣扎……冠华的艺术创作也遇到了瓶颈,缺乏灵感来源。
其实当时冠华已经有了更为强烈的念头:去远离城市的地方实现自给自足的生活,最终形成一个社区,有共识的朋友都可以过来住,在社区内解决生活、养老等系列问题。于是在工作室里,他开始实验设想的生存之道,包括造纸、取火种、动力发电等;而邢振则忙着学习养鸡、种菜、做豆腐、做手工皂、做鞋。
最终找到的房子位于崂山汉河村清凉涧旁的一个山顶上。名字听上去很美,但邢振第一次看到房子时还是忍不住皱了眉头:墙蹋了一半,烟囱里长着一棵树,地面坑坑洼洼的,屋顶稀疏能透进光。好在这房子可以让他实践学来的建筑知识,于是和另外两个朋友就这样住了进来,开始着手改造房屋,那是2009年。
他们边建边学,建造过程中用到了很多材料,比如木头、铁、泥巴、草等,冠华还在房屋的墙壁里面填充了1.5万个废弃饮料瓶。
邢振仍继续自己的工作,每周过来一到两次。慢慢地,房顶修好了,地面踏平了,墙也重新刮了,房后的荒地一点点被开垦出来,种上了应季的蔬菜,院里养了鸡,当网线从山下拉上来时,这里更增添了一丝熟悉的感觉,可以上网看电影、听音乐、打游戏了。2012年2月,邢振辞去了工作,正式搬进山上小屋。
山中生活
工作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地基可移动式建筑、中水处理和循环、自制风力发电机、自制太阳灶、发电自行车、自制手工皂、手工制鞋、自然留种、手工造纸、自制三七灰土、手工豆腐、自制酱油和海盐、自制可水洗卫生巾、建造尿粪分集式生态厕所等。
这时他们的房前屋后已经有了十几种果树,蔬菜完全能自给自足。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萝卜、白菜、土豆足够过冬吃。冬天还有个小棚种菠菜和油菜,这样早春的蔬菜也有了。邢振还用圆白菜和豇豆做泡菜,把扁豆角晒成干。山上的桑树发芽,她打算养些茧,抽丝做衣服。他们一个月下山一到两次,主要是买米面以及其它一些生活必需品。
邢振主要负责手工方面的制作。用水困难是生活中最大的烦恼,要从几里之外的地方提水回来,加上今年雨水少,每次只能打回半桶,浇地都不够用。
他们尽可能地打造一个生态的环境。技能学习是他们所一直倡导的,也是希望能竭力推广的一件事。他们请人上山来分享各种技能学习,承诺以公益分享课的形式将技能再推广出去,现在正在拍摄短片《生存之道》。冠华还希望能在五年内编撰涵盖从建筑、能源、农业到油、盐、酱、醋、糖等日用品简明制造工艺的技术开源读本,起名《生活必需品自给自足手册》。
山中的生活并不寂寞,几乎每天都有朋友来访,周末的时候更多一些。这些朋友有认识的,也有从网络上看到他们的故事自己找过来的,五花八门,各种职业都有,也不乏志愿者。闲余时光,邢振习惯上网和朋友们聊天或者看电影,冠华则专心致志打游戏。他们并不排斥科技,家中有风力发电机、脚踏发电机、太阳能板,也有逆变器、洗衣机。他们不倡导苦行僧的生活,不反对城市化,希望让人们可以在城市与“家园”之间自由选择,希望科技与自然能更融洽地结合在一起。
“自给自足实验室”已经存在了五年,“这不是我们两个人的生活。”他们一直强调,所做一切只是为了实验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是为了之后庞大的“家园计划”:根据兴趣爱好、宗教信仰、饮食习惯等理念类聚的无国籍人类社群。例如艺术家社区、基督教社区、禅修社区、素食社区等。为此俩人正在寻找更大的土地,也希望能有更多有共识的朋友加入。
“社交恐惧症”的啤酒生活
我们是同类
刘芳和卡尔相识于湖北。当时刘芳在读医学院,卡尔在二汽公司工作。在朋友举办的聚会上卡尔记住了这个特别的女孩——男主人以拥抱来迎接每一位女性客人,而只有刘芳微笑躲闪着拒绝了。
之后又在朋友聚会上见过几次,但刘芳对卡尔并没有特别的印象,只觉得他并不是外向活泼的性格,这点倒和自己很像。直到过生日意外收到了他的礼物:一副白手套。卡尔笑着对她说,“No touching”,刘芳也笑了,知道卡尔是懂她的。
毕业后刘芳回到山东,日子紧张而平淡。两年后,她接到了卡尔的电话,原来他去台湾学了两年中文,然后到了大连工作。休息的时候他来山东旅游,刘芳带她浏览了当地名胜,也带他见了自己的家人。没到一个月后卡尔又来了,带着满满的求婚诚意。
竟有这么好喝的啤酒
两人决定去老挝度蜜月。在毫不起眼的路边摊,一杯啤酒彻底颠覆了刘芳对啤酒的认识,她对卡尔说,如果我们能做出哪怕只比瓶装的要好喝一点点的啤酒,那也很好啊。
回到大连,两人四处寻找好喝的啤酒。然而就算高档场所售卖的也只是外国生产的瓶装或罐装酒,和在老挝喝过的比起来口感差了很多。再次去欧洲,他们特地挑选了以手工啤酒出名的比利时,尝到了各种口味的啤酒,这次刘芳的想法有了改变:要做就做最好喝的!
这时卡尔的工作调到了北京。他们住在798附近,卡尔自己在家里设计了一套酿酒设备,一些外国朋友也给了他们建议。一边工作一边酿酒是件辛苦的事,卡尔每天三点就要起床,到了七、八点差不多做完酿酒的工作再去上班,下班之后还要忙到几乎一点。
他们认识了住在周围的艺术家朋友,经常请他们过来喝手工啤酒,没想到大家都很喜欢,还请他们带去画展开幕式上给客人品尝。家里太小,已摆不开日渐增多的设备,他们决定找间大点的房子。
因为租金都不便宜,卡尔直接告诉中介,我们要看你们最破的一家——就是现在豆角胡同的院子。推开院门,刘芳发现真的很破:没有门也没有窗户,院里可能有人放过火,烧得乱七八糟,有的地方杂草过膝。到处都是厚厚的灰尘,而且没有水和电。不过两人对视之后发出了会心微笑:这就是我们想找的地方。
他们一切都自己动手,经过了整整七个月辛勤劳动后,两人搬进了小院。
不得不开店了
终于可以开始酿造啤酒了。第一桶啤酒酿好,卡尔给朋友打电话请他过来品尝。朋友问可不可以带人,卡尔回答没问题,没想到晚上来了六十多个外国人,挤了满满一院子。原来他邀请朋友的邮件被一再转发,大家都很兴奋北京终于也有了自酿啤酒,好奇想尝尝是什么味道。
“回想起来那个时候酿的啤酒还有许多瑕疵,但大家都很包容,我们得到的都是夸奖和鼓励。”品尝过后,大家纷纷愉快地付钱,这是让刘芳没有想到的。之后媒体的关注与报道,让两人意识到:是时候开一家自己的啤酒店了!
两人决定每周四、五、六营业。北京有了自酿啤酒的消息迅速在老外的圈子里传开,大家都乐于带朋友来品尝。那时候刘芳最主要的工作是接电话给客人指路,因为太不好找。不过地点的偏僻丝毫没有影响到生意,从开始营业,小院常常是挤得满满的,还有人在院外等候。
大跃啤酒现在已经有了五十多个品种,固定的有十几种,其它的随着季节不同而交替出现。研发新品种的过程充满了乐趣,两人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去年他们又在工体北门附近开了一家占地近五百平米的啤酒吧,在员工们看来,两人都是有“酒脾气”的人,对啤酒的态度认真而执着,如果有人带了外面的瓶装啤酒要掺起来喝,或是要求在啤酒里加冰,都是他们不能容忍的,因为这会破坏鲜酿啤酒的口感和温度。现在卡尔依然喜欢在凌晨三点的时候起床酿酒,因为这时够安静,他可以专心工作。
歌词做信物
第一次听他
2001年,陈曦报考北京电影学院的录音系,就在这里,她遇到了未来的爱人——同班同学董冬冬。不过第一次见面董冬冬留给她的印象,是有着一头乌黑油亮长发的“女生”,“考试时我前面有一个背影,一头很长的秀发,上面压着黑色的棒球帽。我当时很好奇这个女生长什么样。”
开学的军训让董冬冬对陈曦一见钟情。在陈曦眼里,那年的董冬冬只是一个普通同学,虽然有时会轻描淡写地问自己要不要一起去海洋馆、去公园,但在被拒绝后也没什么反应。他从来不像其它男生一样展开猛烈攻势,只觉得他挺腼腆,喜欢独来独往。那个时候的她宁可花更多时间在看书上,此外还要在美食与减肥之间纠结,无暇顾及爱情是否已经降临。直到有天晚上,董冬冬递给陈曦一张CD,告诉她那里面是自己的作品,请她听一下。
听完CD陈曦两眼一亮,她清楚地听到了董冬冬的才华,“当时就想,我要和他在一起。从那天起,我们再也没有分开过。”回忆起来,陈曦觉得自己那么幸运,“如果当时听那碟的人不是我,那我就错过他了,那该是多么大的遗憾。”
那张CD中是董冬冬自己创作的音乐作品,有悲伤的,有欢快的,有表达爱情的,还有他自己弹唱的,借助音乐,他向这个心中爱恋已久的女孩全方位地展示了自己。
每一份爱的礼物
从毕业后开始创办工作室至今,两人一路走来几乎并未遇到什么挫折坎坷,不用推销自己,也不用刻意应酬。董冬冬从大学起就与一些导演合作,为影视剧编曲,每件作品的反响都不错。
今年春晚之后,《时间都去哪儿了》一举成名,也让更多人知道了陈曦、董冬冬这对80后小夫妻。其实这首歌五年前就已写成,当时是为宋丹丹主演的一部战争片写的片尾曲。虽然已熟知剧情,但直到要交稿的前一天,陈曦都对如何写这首歌毫无头绪。在和妈妈去庆祝生日吃饭的时候,妈妈远远举着菜单、眯着眼睛看的一幕触动了陈曦,那个印象中一直能干优雅的妈妈已经在老去,自己以前却没意识到。回到家不到一个小时,她便写出了这首词。2013年冯小刚拍摄《私人定制》时找到董冬冬,希望在片中用到这首歌。
在一起的十二年中,俩人一个作词一个作曲,从未与其它人合作过。董冬冬喜欢这样的合作,而且相信陈曦的能力,“她写生活直白平实、接地气;写战争戏、兄弟情更擅长。而且词基本全押韵,特别好写歌。”然而陈曦开始写词,不过是为了配合董冬冬为影视剧作曲, “这就是一份爱的礼物,是我想给予他的一部分。”
爱情的写照
在一起已经整整十二年,但两人还是形影不离,无话不谈。都不是喜欢应酬的人,除了工作,就宅在家里静静地做自己的事。有时候感觉更像是一个人,有着充分默契。
陈曦不喜欢做细小琐碎的事,害怕做词的分类整理,都是传给董冬冬,由他分门别类地收藏起来。写完的作品要先交导演和编剧审一遍,这些对外的事情董冬冬也尽量全部承担,希望陈曦能有更多时间去做照顾自己的兴趣。于是爱好广泛的陈曦,学习小提琴、上书法课绘画课、学中医,还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的研究生。
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总是会不经意间在你脑海中流窜。翻开老相册,看着相片中梳着马尾,露出阳光般笑容的小女孩,我不禁那个难忘的时刻,想起了学自行车时的我。
小时候,看见院子里的哥哥姐姐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学。我看到他们骑自行车时,风从耳边呼啸而过,吹起发梢,他们的脸上露出了惬意的表情。对那时的我来说,这真是又新鲜又厉害。于是我下定了决心,我也要做一个会骑自行车的酷酷的女孩。
爸爸第二天就给我买了一个自行车,并且请了邻居家姐姐教我。姐姐笑了笑说道:“学自行车没摔个几次是学不好的,到时候你别被摔疼了哭着回去找妈妈。”我两手插着腰,双眼不屑,腮帮子鼓鼓的,哼的一声说:“我才不会哭。”开始时姐姐扶着车后座,让我慢慢骑,我心里想道:骑自行车也不是什么难事嘛。之后姐姐一放开车后座,我双手一抖,不受控制地和土地来了个亲密接触。我的小腿被地面蹭破了一层皮,小血珠一粒粒地往外探头,泪水不停的在眼眶中打转。但是我一想到刚刚说出的豪言壮志,又硬生生地把泪水给憋回去了。姐姐过来把我拉起,对我说:“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不顾伤痛,反复练习,摔了一跤又一跤。最后终于成功地在不需要姐姐的帮助下自己骑自行车了。
记得那天,我写完作业正没事干的时候,忽然眼前一亮,书架上摆着一本新书《世界上下五千年》,我迅速抽下来翻阅。这本书上记录了许多未解之谜。当我看到《图坦卡蒙的诅咒》这一章时,我隐隐约约地听见有人喊我,我哪里管是谁在喊我,只顾自己看书。看到真有人莫名死亡这一节时,我好像听见又有人喊我,我继续看我的书,假装未听见。终于把这一章节看完了,我走进厨房喝了口水,准备继续看下一篇文章。没成想,已经下午一点多了,我居然看了两个多小时的书,连肚子也唱起了“空城记”,咕咕地叫,也没想到要去吃饭。妈妈说:“你爸爸喊了你两次吃饭,你都没反应,看你那么聚精会神,我们就先吃了”。没想到,读书也能让人着迷!
“一本书,每看一遍都会有不同的发现”,书会给你带来无穷的知识。记得有一次做练习题,有一题说闪电是怎么形成的,我一拍脑袋,想起在《十万个为什么》上看到过,我很快就把答案写出来了。书就像一个无所不知的“百事通”,不断地帮我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素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239-01
一、生活素材对于教学目标实现具有促进作用,教师要精
细地进行加工和选择首先, 教师要认真地对教材进行钻研,让教学目标和生活素材实现有效结合。教师要明确教材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实现对教材意图的深刻领会, 只有教师将教材研究透彻, 那么对生活素材的选取才能精准、有效。教师要在种类繁多的生活素材中选择适合于实现教学目标的素材, 那么就必须对教材进行认真的研究。教师在选择生活素材时应该把握最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原则进行, 使得生活素材能够和教学目标实现有机结合。
其次,教师要了解自己的学生, 让生活素材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数学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数学生活素材都和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 即使是大人看来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 小学生很有可能并不熟悉。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尽可能的了解小学生的生活, 感受小学生在其所在年龄阶段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 掌握小学生在小学阶段认知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 使得自己选择的生活素材能够有效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选择的素材不能脱离小学生的认知能力, 不能站在成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不能将自己的生活阅历套用到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之中去, 想当然地进行教学素材的选择。
第三,在数学知识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也要注重生活素材的数学化。很多生活素材并不直接适用于数学教学, 有的生活素材包含和数学教学无关的问题, 有的生活素材中包含的信息比较隐蔽, 有的生活素材在应用到数学教学之中时会旁生出很多其他枝节。小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比较差, 教师选择的生活素材过于间接和复杂只会导致小学生对教师选择的生活素材无所适从。所以, 小学数学教师要从教学的角度对生活素材进行数学化加工和培养, 将生活素材转化为数学模型。小学数学教师还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认知能力, 将生活素材转化为生活化语言。
第四,小学数学教师要尽量实现数学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双向互动。教师选择生活素材的时候要不仅仅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环境, 也要突破学生现有的亲身经历。教师要吸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创造性的数学信息资料, 并结合教材进行有效地整合, 同时应该开放教育空间, 向学校、家庭以外延伸, 引导学生深人生活实际, 通过社会调查、数学实践活动等,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 积累和丰富实践经验, 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拓展。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应该突出小学数学课的本质,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化的过程
1、小学数学教师创设的场景不仅仅要是生活化的, 更要是数学化的。小学数学教师本不应该将生活场景进行简单重现。不能仅仅为了生活化而生活化, 这样容易导致数学课流于活动课或者游戏课, 使得学生在生活化课堂中只能对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重复训练, 数学课的本质则难以体现。教师在创设情景的过程中应该设置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最好能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 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 所以说教师设置的情景一方面要起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更要在数学学习中起到导向作用。比如说, 我在进行除法余数的教学时,我创设了在六一儿童节给每个小朋友分发礼物的场景, 让不同的小组将不同颗糖平均分成四份( 2 颗、23 颗、24 颗、25 颗) ,让学生对除法算式有更深的理解, 以此激励学生, 如果学生研究的好的话, 那么在下课后糖就可以分给他们吃, 这样大家都积极的参与到讨论之中去。
2、运用生活素材进行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数学能力的提升,生活化只是一种手段。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标准中强调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感受到将抽象问题转为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生活素材是数学化的过程,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利用生活背景把数学知识抽象出来获得相应的数学概念, 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概括、整理从中寻找出普遍规律, 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建立“ 数学模型”,并能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 用数学方法揭示生活的“ 数学内核”,再用“ 不变的数学方法”解决千变万化的生活问题。如在教学基数与序数时, 我组织学生对生活中的楼房进行观察, 并用游戏活动中较为熟悉的积木搭建房子, 一块积木代表一层楼房, 在搭积木的实践活动中渗透“ 几” 和“第几” 的概念, 让孩子在模拟生活的楼房中明确一共有几层与住在第几层的不同含义, 在这样的活动中, 统计中深层次的数学思想就变得生活化了。
3、小学数学巧用生活素材能够促进学生从经验思维向数。学思维的转化, 我们一直强调小学数学教学要运用生活实际, 但是数学学习和实际生活还是存在很大的不同的, 数学是抽象化的生活, 是对生活的归纳和总结, 要求我们舍弃事物的具体内容而保留其中的量的关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日常数学和小学生所学的作为一门学科和科学存在的数学是有本质区别的。日常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 和生活实物和事物的对应性比较强,涉及到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比较浅显, 抽象化的水平比较低, 没有对数学进行系统学习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运用日常数学解决问题。但是作为一门科学存在的数学, 则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性, 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感受到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和适用性, 进行数学思考要具有运用数学符号描述事物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等, 这需要在受到思维锻炼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一、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生活情境, 能够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 从生活中常见事物和现象分析出发,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 分析理论和生活实例的关系,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关注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在教学前, 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 收集生活素材, 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出发, 打造生态化的课堂,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有效落实生活体验, 从而更好地汲取知识。例如, 设立“节省时间”数学专题, 从生活中的现象出发, 开发学生的智力。“一个平底锅每次只能烙2张饼, 现在有3张饼, 双面都要烙, 每面3分钟, 如何更好地节省时间?”由生活中的烙饼问题出发, 引导学生思考与分析。动手、动脑分析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交流与合作, 从不同的思路分析, 得出最省时间的计算方法。基于利用资源和时间的角度, 不能让锅空出来, 所以可以先烙2张, 在一面烙好后, 拿出一张, 再将第3张放上去, 继而等第一张烙好, 再放上拿下来的那张。最短时间为9分钟。创设生活情境, 让学生在分析之后, 经历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 最终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引入生活竞赛, 激励拓展实践
竞赛活动和游戏对于提升学生兴趣具有很好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 可以将生活中有趣的竞赛活动融入到数学知识教学中, 引导学生参与观察、分析与实践。在竞赛过程中, 由于时间限制和激励因素, 小学生会尽自己最大努力, 完成竞赛活动, 以此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挖掘自身潜力, 激励学生拓展实践, 不断提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 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出发, 不断地引导学生拓展与发散, 积累新的知识。例如, 开始“掷一掷”生活竞赛, 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小组内进行游戏。有两颗色子, 其投掷的点数可从2、3一直到12。小组内自行设定规则。比如, 一位同学选取6、7、8三位数, 另一位选取2、3、4、5四位数。比赛哪个学生会赢。生活竞赛使学生在游戏中获得竞赛体验, 得出结果, 之后教师引导分析, 从发生的可能性分析出发, 让学生了解概率与赢的机会的关系。生活竞赛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体验, 不断积累知识, 强化能力。
三、结合生活案例, 引导自主探究
理论结合实例,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将书本知识结合生活案例, 引导学生由理论分析出发, 寻找理论与生活案例的契合点, 或者由生活案例归纳与总结出正确的理论。结合生活案例, 可以更好地辩证性理解和分析理论。由生活案例, 探索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并引导学生了解知识应用于生活的价值, 鼓励学生努力求知和实践, 从而不断学习和提升。将生活中应用实例与数学知识相结合, 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价值,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应用案例进行分析, 也可以激励学生挖掘自身潜力, 促进综合提升。例如, 在学习《圆》相关知识时, 教师结合学校操场的生活实例, 引导学生走进操场, 观察其实际组成结构。并在教室内画出操场的模型,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操场是由长方形和两个半圆组成。教师设问:“如何在外环和内环圆半径大小不一致的情况下确定起跑线, 使得终点在一条直线上?”由此引导学生从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出发, 探讨起跑线的确定方法。因此, 小学数学教学中, 应结合生活实际案例, 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探究与实践, 将理论应用于解决问题中。
四、解决生活问题, 培养应用意识
知识的学习、拓展与应用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寻找知识与生活的契合点, 有效挖掘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结合点, 从而探寻知识的来源、发生、发展。知识最终来源于生活, 而又服务于生活,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是引导学生找到知识应用方向的入口。生活化教学也是激励学生学会理解、沟通、互助的教学策略, 贴近生活, 寻找知识的最终去向, 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分析、归纳与应用。同时, 选取生活素材,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生活问题, 从而在实践与探究中有效培养应用意识。例如, 在学习《统计》相关知识时, 教师为了更好地讲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而结合了“合理存款”展开“解决问题”专题讲述;结合本金、利率、利息、本息等相互间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合理存款”问题;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有效引导学生培养应用实践意识, 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星期五的上午,我们班有一节体育课,老师说这节体育课要训练我们的跑步。所以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都希望自己那队能拿第一名。老师把我们分成了四对,女生两队,男生两队。
接着,比赛开始了。我们队第一个跑的是班长,别看她比猴子还瘦的身子,她可有一双大长腿呢。“呯”,体育老师一吹哨,同学们个个便像离弦的箭一样,往前冲。不好!男生队的一位又矮又胖的陈伊轩摔了一跤,虽然没有一位同学去帮他,但他还是勇敢地站了起来,跑完了全程,大家纷纷给他鼓掌。而班长呢,她帮我队拿了第一名。
到我跑了,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等着哨声响起。又一声“呯”,我就飞快地向前跑,把其他三位同学甩得远远的。
那天家里热得像个大蒸笼,我只好打开纱窗。刚打开纱窗,一只蚊子就嗡嗡嗡地溜了进来。我听到了手一举就把它给捉住了。我把蚊子拿在手上,只见它嘴巴一张一合的,好像是在祈求我把它放了。我不知道哪来的仁慈之心,竟然把蚊子这种头号杀手给放过了。
晚上,我被一阵阵疼痛给惊醒了,发现我手臂上有一块被蚊子咬的包,“我一定要把它给捉住。”我火冒三丈地喊道。心里想:这个忘恩负义的家伙,我一定要狠狠的“报答”它。我把家里给翻了个底朝天。终于在冰箱那儿找到了它,我拿起电蚊拍,用力一挥。本以为已经打死它了,可是一看居然打到一只无辜的蛾子,原来我瞄得不够准。此时,怒火已经充满我整个身体,可能是因为破窗效应,他已经跑了。
我再次把房间找了个遍,终于又给我在沙发旁见到它了。这回我偷偷靠近,挥起电蚊拍,毫不留情地把它给拍死了。
下面我想结合十几年来的一线教学经验, 从学生三个生活层面:学习生活、阅读生活、社会生活, 探讨研究在作文素材积累方面的可操作性的做法。
一、扬起学习生活之帆, 积极启发, 感悟学习生活
学习生活, 正如有些学生将写不好作文简单地归因于学习生活的单调与枯燥, 每天“三点一线”式的生活, 不可能写出生动的内容来。当然, 生活丰富多彩, 自然有助于写作。但也不等于说, 生活越丰富, 写作水平越高。写作水平的高低最终取决于心灵表达的深浅与厚薄。所以要想真正提高写作水平, 对大家生活的关注与感悟远远超越了生活本身。那么是我们没有感悟吗?不是, 是我们没有引导感悟的机会。“三点一线”式的枯燥乏味, 学习任务的繁重, 让学生失去了思考, 失去了学习生活素材的积极感悟, 生活的感悟能力就越见低下。在生活的面前变得麻木不仁。其实我们的高中生活大有可感悟的地方对于高中生活, 有一位同学则这样开头:一支笔, 一本厚厚的习题, 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 一个埋头苦读的学生。这样的画面, 是进入高中以来最常见的了。文章别开生面, 不选择常规的全景式的视角, 而是从一个“特写镜头”喝咖啡切入, 表现高中生活的紧张与忙碌, 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这些枯燥的三点一线的生活, 因为作者的感悟而变得生动, 因为思考而变得丰富。因此丰富的内心世界就是丰富的学习生活。
二、扬起阅读生活之帆, 积极引导, 转换阅读材料
高中生的阅读量应该不会少了, 是我们没能有效的激活他们的阅读积累。学生阅读材料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概述, 这样就能学有所获。我注重方向的引导。比如从高一下开始到高二下的议论文写作, 我每次都布置好作文, 再给他们几个材料, 有事例和名人名言材料, 要他们自己根据文章论点, 选择好角度概括陈述, 为我所用, 为我所有。有时我还直接从某本杂志上提供人物故事, 要学生写进自己的作文里。比如, 在写作一篇如何成才的材料作文时, 一个学生问我有什么材料, 我刚好在看《环球》, 其中介绍了17岁英籍澳大利亚少年尼克.达洛西:3月25日, 美国雅虎公司宣布收购他开发的移动阅读应用程序summly, 交易价值约为3000万美元。这笔交易让他一夜成名, 并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富豪。我就叫这位学生自己将这个材料概括, 剪裁, 变成自己的论证材料。这位学生通过阅读, 概括为:全球最年轻的富豪, 因为痴迷智能手机, 他自学编程, 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学习, 凭着一份韧劲, 他将我们常人遇到的困难或麻烦的事情, 开发成产品, 帮助我们浓缩总结了网络搜索中纷繁复杂的内容, 成为雅虎最年轻的工程师。达洛西的成功, 将鼓舞我们投身科学的年轻人, 在科学的面前, 没有年龄的限制, 只要我们有梦想, 能抓住机会, 大胆想象, 勇于实践, 定能成为像达洛西一样的成功人士。
三、扬起社会生活之帆, 积极摘录, 理解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是学生陌生而又熟悉的生活, 他们每天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 他们每天都和小社会的同学、家长、老师生活学习, 因此社会生活与同学们息息相关。并且时下各种互联网网络传媒的高度发展, 学生和社会的联系越来越近, 越来越密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 正确理解社会问题, 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生观十分重要。如果我们的课堂没有社会的元素, 学生的作文就会幼稚而缺乏深度。我想课堂的社会元素, 并不是介绍一下时事政治就可以了。我和许多语文老师都有同样的感触, 要增加社会元素, 主要来自学生自己的关注和积累, 因此我在平时的作业中, 要求学生摘抄时事评论的论述语段, 提高学生认识社会, 理解社会, 评价社会的能力和提升思维的水平,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论述水平。要求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人和事, 可能的时候就写入自己的文章中。记得2012届高二时有一个学生, 我布置了一道作文题, 他写了一篇《栀子花开》, 设想了一年之后的大学生活, 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农村学子和一个高干女子之间在充满浪漫的大学校园里, 因为热衷文学的我和喜欢文学的她像久违的好友般, 一相逢就相爱的一段爱情情节, 故事最后因为女友到他老家, 不能忍受乡下的鸟鸣和虫子的叮咬而分手。作者将女友的爱情看成是追求玫瑰与牡丹的爱情, 将自己看成是栀子树般的淳朴, 领悟出爱情本身并没有错, 错的是我们处在太大差异的环境中, 不能从一个完整的角度去认识对方。我问他:你怎么会选择这种素材呢?他说我是在听了家人说起同村的一对恋人, 因为来自不同的地方, 女方对男方家庭情况不了解, 女方到他家上门后, 回去就与男方分手的故事。正好你布置的作文可以写记叙文, 我就在周末, 利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写完了。这说明, 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引导, 可以让学生领悟并准确地理解社会生活, 化成自己的素材, 这样的作文会获得老师认可的。参加完高考后, 他的语文考了125分, 因为他用这个素材来表达“感情的亲疏与认识的深浅”的材料作文, 文体不限。这说明积极的指导感悟社会生活的方法, 教会学生正确的方向, 是提高学生理解感悟社会生活的关键。
荀子有一句话“不闻不若闻之, 闻之不若见之, 见之不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方法就是将素材“内化”, 素材“内化”的手段就是实践, 就是自己感悟学习生活, 就是自己转换阅读材料, 就是自己理解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欧阳凯.作文备考不能忽视日常工夫[J].语文教学通讯, 2007 (2) .
[2]刘德海.写作素材重在“内化”[J].语文教学通讯, 2007.
一、抓住学生内心世界,树立自信心
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认知程度,教师应该引导他们去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了解周围的世界,做个热爱生活、深人生活的有心人,不让他们闭门造车。现在学生的学校生活其实是枯燥的,程序化的组织几次游玩、体育活动,也因语文老师交代写作文而被学生视为“陷阱”,玩得不开心,写出来的文章千人一面、众口一词。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用相机、画笔、录音、采访等手段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感受生活的乐趣,于是,我在教学《我们与周围环境》这篇习作时,没有忙于让学生说、写,而是先布置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组成小组,深人生活,用相机拍生活中的环境片,画有关环境的简笔画。还可以以采访的方式了解环境与我们的密切关系,通过自己认为适合的方法去观察生活,学生以一种愉悦的心情融人其中去细致观察、尽情享受,积累的素材也无意增加了。观察方式角度不同,表现的手法自然各异。在自己真情实践中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这样的学习使学生在认知世界、积累素材的过程中能够“观物之微”,从而才可以体验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二、优化习作指导,提高续笔兴趣
兴趣是乐学的先导,激发学生兴趣可从诱导模仿中体验。模仿是动物与生俱来的本能,也是人最原始、基本的学习能力,幼儿时期的一言一行无不从模仿而来。在人类的"婴儿期"劳动的动作、口号、舞蹈等基本的模仿成为我们学习最常用、最便捷的方法,在初始学习阶段,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作文教学中,语言形式的习惯、表达内容的选择往往从模仿所阅读、讲解课文开始。现行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在教学中可借仿写的方式,促进学生实现从读到写的迁移,从而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三、拓展素材积累,打好创新基础
充分利用教材,大力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如学了《狱中联欢》后,让学生去阅读室看《红岩》,了解革命者最终命运。学习《草船借箭》推荐看《三国演义》。即使是古诗,也提示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以及诗人生平。通过读书,让学生一次次地和书中人物共甘苦、同奋斗,一回回地被陶冶、被净化。有一天,你会发现他们的笔下不再青涩,已有了些棱角,有了一些圆润,这就是书海畅游之后的积淀。
四、联系生活,挖掘素材,唤起灵感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经常安排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事物、展现想象,创造自身语言,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如为了让学生写好動植物,让学生把家里养好的金鱼、盆花、小鸟等观赏性动植物带到学校,由带物品的同学当师傅,教其他同学学习种植、喂养的方法。让他们利用课间观察其变化,做好观察方法记录。又如《我爱——》这是源于生活的半命题作文,可以写物、写景、写人等,只要自己喜欢,什么都可以写。其中一个同学写《我爱白色》,经点拨后,展开合理的想象,创作灵感应运而生。他从白色的和平鸽写到粉妆玉砌的洁净世界,再到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整篇文章既流露出大胆的想象,又非常符合生活。还有一个学生写的《我爱美丽的星空》,他从闪烁的星群像航标灯,靠着银河的那颗星像“天鹅”,想到“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这稚嫩的内部创造动力必然给学生带来快乐,唤起不断的创作灵感。
五、用多样的尺度评价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作文一旦成功,这时教师的评价也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适当地帮助和鼓励更能诱发学生的创作动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再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位、多渠道为学生营造氛围,提供表现特点、展示个性的舞台。在学校里,可以通过校园佳作宣传窗、学校广播站、校刊等为学生提供佳作展示天地。在家里,让学生把优秀作品读给父母听,说一说自己的创作思路,获得成功的赞许。在社会上可以让学生多参加社会活动,积极写作,踊跃投稿。学生的作文能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这是对学生最大的奖励。当学生自己品尝到了成功的甜头,他们的写作兴趣就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这样学生自然在写稿、追求发表的过程中培养兴趣,乐于作文、提高水平,学生有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心理充满了成功的喜悦。在老师、家长、社会的赞扬中得到力量。因而激发出一种强大的创作动力。自然就会把作文当成一件乐事,就能越学越好。
为了抓住这个罪魁祸首,我们也是费尽了心思,先是用食物诱惑,再就是在家里的一些桌子沙发下找。可是我们把家翻了个底朝天,连个老鼠的影儿也没有看到。“罪犯”一直没有抓到,身为“警察”的我们心也就一直放不下。
这天,我刚从外面玩回来,累得满头大汗,一屁股坐到了沙发上。刚坐下没一会儿就听到了吱吱的响声,这吱吱的声音使我的心里痒痒的。我立刻弯下腰,趴在地上看。还没等我缓过来,一个黑影就快速的冲了出来,很快又消失了。我吓得出了一身冷汗,赶忙站起身,撒开腿冲了出去,大喊道:“妈!我刚才看见老鼠了。”
“在哪儿?”妈妈说着从厨房冲了出来,拿起扫把,递给了我一个。我们一起进了客厅里。老鼠像是受了惊吓,从沙发下钻出来,躲进了一个桌子里。
战争开始了,我们已经掌握了老鼠的地理位置。妈妈悄悄地走个桌子旁,用棍子在下面捣,只听见一声尖尖的叫声,老鼠飞快的跑了出来,我见状举起扫把就来了个“重劈”,不过没有打着老鼠,却打在了地板上。
这次老鼠聪明了,不会一直呆在一个地方,总是时不时的移动,给我们的抓捕增加了不少难度,好几次就让它逃出我们的围追堵截。
经历了多次失败,妈妈有了经验,把我叫过来商议道:“老鼠总是移动,现在我捞你打。”新计划开始实行了,妈妈捞我打,果然不一会儿你就把老鼠引了出来,这次我把握好了机会,一击中的,我怕它不死,又狠狠地打了几下。
一次暑假,爸爸带我去“度假胜地”——海南岛,我十分期待地来到了海边。
“啊!海好美!”我对那无边无际的大海说道。这时,退潮了,我提着小水桶、小铲子赤着脚丫满沙滩跑,寻找着“猎物”——“招潮蟹”的洞穴踪迹。
突然,我的脚被小颗粒硌了一下,低下头仔细一看:“哇!一个招潮蟹的洞穴!”那洞穴边上的一粒粒小沙球,爸爸告诉我,那是“招潮蟹”的排泄物!好奇的我一铲子下去挖开了洞,随即一只“招潮蟹”爬了出来,正想溜走。“休想跑!”我一巴掌下去罩住了小螃蟹,谁知,它却用自己威武的大钳子夹住了我的手指头,好痛!我不得已松开了手,小螃蟹又逃了!于是,我用我的秘密武器——小铲子一下子抄起它,赶紧往水桶里放:“嘿嘿,我成功捉住‘招潮蟹’了!”我手舞足蹈地欢呼着。
没过多久,我又捉到了几只“招潮蟹”,拾到了几个花贝壳儿:有红的、白的、橙的、黄的、粉的……色彩个个儿都十分艳丽呢!我满载而归,将这次的赶海战利品带给爷爷奶奶看,他们一个劲儿地夸我能干哩!
(一) 作文教学的现状。
脱离生活空间——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 我们过度地强调以大纲、教材、教师为中心, 重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导致语文教学偏离社会生活, 脱离生活空间, 远离社会实际, 不是表现生活中的人、事、景、物。
缺乏写作素材——学生害怕写作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写作的素材, 一方面由于学生接触生活面比较狭窄, 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远远不够, 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灵活运用材料的方法不够, 即使有生活材料, 学生也无法将其入文, 致使好的材料无法被灵活运用, 无法被学生关注, 导致学生在写作中总感觉一无所有。
丧失理性思索——作文是学生对生活和情感的体验和感悟, 学生要在自然和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加工, 通过观察、发现、理解、整合, 把生活空间转变成心灵空间。如何从材料中发现闪光点, 如何从许多事件中提炼中心, 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如何安排结构和选择写作技巧, 如何用语言来表达体验和感受, 这些都是学生所欠缺的, 也是作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 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在写作方面强调, “贴近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都强调学生的作文同生活的联系, 学生要在生活基础上, 写出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观点、自己的体会、自己的启示, 要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
素材的积累与创新正是在素质教育下为适应语文教学的发展而提出的, 它的提出对我们解决作文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有着极大的帮助, 将改变学生作文不可写的局面, 为作文教学开辟一个新的空间。
二、策略研究及实施
(一) 体验熟悉生活, 积累典型素材。
1. 生动再现客观生活
文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讲, 学生的作品就是对生活的再现。所谓再现生活, 就是学生立足生活, 体悟生活, 客观地再现生活情景, 揭示社会生活的现状。
在写了一篇“母爱”的话题作文后, 我发现写作效果很不好, 不够真实, 于是我要学生回去仔细观察, 要求:
(1) 把母亲与自己相关的言行记载下来;
(2) 仔细观察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
(3) 思考母亲的言行与自己事件的关系;
(4) 把自己的母亲与周围熟悉的人母亲比较。
上面的步骤其实就是给学生设置一个活动的空间与环境, 再现这一天的画面。目的是让学生认真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寻找生活中真实的情感与生活材料。
学生写作后, 我发现了不少的好句子和片段:
“我抬头看了看钟, 只有五分钟了, 我狼吞虎咽, 塞满一嘴饭, 偏偏又呛住了。‘慢慢来, 不急, 不急啊。’母亲赶紧凑过来, 温和地说道, 一手轻轻地捶着我的背, 一手梳理着我那蓬松的头发, 我感到一股从未有过的暖流在心中流淌, 抬头看母亲, 慈祥的面容掩饰不住苍老和疲惫, 眼睛微微有一丝血红。哦, 母亲昨晚上夜班, 早上还没有休息。天啊, 我儿时那漂亮的母亲哪里去了?”
还有个学生写道:“我赶紧收拾好书包, 准备早自习, 想到昨天没有书被老师批评, 心里就不好受。啊, 我的书又没有了?怎么可能了, 我气急败坏地乱抓一通, 还是没有啊, 难道不翼而飞?……‘孩子, 你的书, 早上看了又忘在桌上了, 快拿去。’一个熟悉的声音飘进来, 我以为这是在梦中, 当我抬气头时, 看见母亲站在窗外, 脸上还冒着热气, 拿着我的救命草, 我伸手接过书, 忽然感觉那么沉重, 那么温馨, 我笑了, 我看见母亲也笑了, 从来没有过的那么美丽, 原来我的母亲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母亲……”
原来, 学生缺乏的不是生活, 而是观察生活的眼睛和体验生活的心灵。只要把学生的视野转入现实, 引领学生关注生活, 用情感去体验, 就能发现更多的素材。
2. 勇于表现主观生活
学生的作文既是对生活的表现, 又是对自己主观情感的抒发。学生积累素材的另一途径就是表现自我, 所谓表现自我, 就是在客观现实生活中表达自己的情感, 抒发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的感悟。
(1) 关注课堂, 直抒胸臆。
面对生活, 敢于表达自己的理想。学生感觉在生活中很难发现材料, 于是, 在作文里, 我广泛地利用各种形式的活动,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班会课上, 我们观看了“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妈妈吴菊萍等感人事迹, 学生情绪很激动, 于是我抓住这个机会, 我拟定了一个标题——《假如有一天我……》, 让学生来说说自己将来的生活……
学生在课后写一个片段, 结果有同学想象自己将来做一名勇敢的边防战士, “假如我是一名边防战士, 我将我会用我的鲜血捍卫祖国的荣誉;假如我是一名边防战士, 我将用青春擦亮我头上的国徽;假如我是一名边防战士, 我将用双手去创造和平的世界。我渴望赶快长大, 能站在珠穆朗玛峰顶上, 守卫祖国辽阔的边疆;能站在曾母暗沙的脚边, 眺望一望无际的大海;能站在漠河的地平线上, 看那美丽的日出日落……”
只要走进生活, 原来学生的心里世界就是无穷无尽的, 他们心里装着整个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 并能把他们描绘得绚丽多姿。
在学习《心声》这篇文章后, 我在课后拓展了这样一个练习:“生活总是不尽如人意, 我们总有一些委屈和意见, 请说说你心中最想说的心声是什么。”
其中一个学生写得很动情, 题目是《我渴望得到爱》, 文章是这样的:
“母亲总爱着刚生下的弟弟, 就是最后一颗饭也留给他。桌上的苹果我永远只能干巴巴地望着。尽管我努力地烧好饭, 做好家务, 可是还是逃不脱母亲严厉的斥责, 我只能把泪水偷偷地藏在肚子里, 期待着明天会更好。在老师眼里, 我总是那么默默无闻, 我是那么的渺小, 我渴望老师能用柔和的目光看我一眼, 渴望老师能用微笑着赞扬我一句。我渴望, 那来自心灵的关爱……”
回到生活, 学生的心灵很丰富, 他们渴望表达, 渴望理解, 渴望关爱, 他们会把自己的心用形象的文字表现出来。
(2) 感悟自然, 寄情山水。
自然, 是我们生活的家园, 是熏陶感染我们的精神食粮。大自然给予了我们丰富的材料, 赋予了我们写作的灵感。
一次秋游之后, 我布置了一篇作文, 要求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表达真情。有学生这样写道:
有学生写道:“我终于看见花儿笑了, 鸟儿飞了, 麦苗儿抽芽了。阳光那么柔和, 沐浴在春光里, 就像小时候躺在妈妈的怀里。我在草原里尽情奔跑, 忘记了牛顿的三定律, 忘记了孔子的‘学而时习之’, 脑子里空荡荡的, 我忽然觉得自己飞起来了!刹那间, 我忘记了老师对我考试后眼里的批评, 淡化了因抢我的羽毛球而对王家明同学的怨恨, 忘却了因为跑步不达标而被加罚的痛苦……”
带着情感去看待生活, 去体验生活, 去发现生活, 那么, 就能欣赏到另一片美好的天地。只要让学生乐意去表达自己的情感, 化被动为主动, 抓取积极因素, 因势利导, 学生就能在作文中找到写作的快乐, 就能挖掘写作的素材。
3. 善于发掘想象生活
想象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现实的想象, 就是把现实中的人、事、物用现实的手法, 艺术地再创造出来。它受特定的环境、背景、条件制约。具有客观的因素。一种是非现实的想象, 是借助生活的原型, 冲破现实的约束, 跨地点、时空、领域的再创造, 具有主观因素。
在学习了《桃花源记》之后, 让学生想象桃花源人现在的生活, 以《桃源子孙游北京》为题写作。结果很多同学想象得合情合理, 有一位同学写得很好:
“一群人刚准备过街道, 忽然听见轰隆轰隆的响声, ‘爷爷, 那边是什么啊?’小孩子问道。‘快趴下啊, 大炮的声音, ’爷爷叫了一下, 大家赶紧趴在地上, 周围的人看见很奇怪, 都围了过来。‘糟了, 我们要做俘虏了, ’爷爷心想, ‘快跑啊, 快跑啊!’爷爷弯着腰, 带着大家从人群中冲了出去。大家刚逃出来, 心还没有静下来, 忽然看见一辆火车飞驰而过。‘我以前只知道龙在天上飞, 没有想到还能在地上跑啊, 了不起啊, 这次真让我长了见识。’大家都点点头。”
学生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在想象的生活空间里, 他们会表达自己的渴望、爱好、未来, 在实际生活中, 还会把这种美好的愿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自我有很大的帮助。
(二) 审视陌生生活, 挖掘新颖素材。
1. 审慎观察
什么是观察?所谓观察, 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 事事留心。
(1) 素材同化
体验式作文教学提倡学生反映客观生活, 表现主观自我。生活中的人、事、景、物都可以纳入学生的笔端, 然而, 这些事物既是客观存在的, 又带上了主观情感;既是互有差别的事物, 又有相同之处。因此, 善于观察, 就要从不同的事物中找到相同之处, 再从中提炼主题。所谓同化, 就是从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或者截然相反的万事万物中找到相同点, 将这些具有相同要素的材料信息构成一组, 对它们稍做加工, 发现新的信息, 构成写作的材料。
首先, 学生要善于比较。对于学生来说, 没有比较就没有发现, 没有比较就没有组合, 没有比较就没有内涵。所以, 在体验式作文教学中, 要拓宽学生的视野, 强调学生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独特眼光。
在写作《美》这篇作文时, 我让学生搜寻生活中美丽的事物, 可以是人、事、物、景, 后来学生在课堂上呈现了很多:旅游地的风景美、美丽司机吴斌的美、父母的关爱美、老师的温馨教育美、最美丽妈妈的美、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的美、自强不息奋斗的美、故乡的美……
学生就合理运用了最美丽司机吴斌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美丽的, 父母关爱呵护自己是美丽的, 老师的悉心教育是美丽的。
其次, 学生要善于综合。世间万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不仅要学会辨别比较, 更要学会综合运用。面对一组材料, 虽然能够表达一个中心, 然而并不是每一个都能够运用, 所以学生要学会取舍, 能用则用, 不能则舍。当情感所需时, 材料的张弛要有度。
(2) 素材异化
正如黑格尔指出的:“我们所要求的, 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学生要学会对比, 善于寻找异同点, 在表现和再现事物时避免雷同和模式化, 这样才能写出独特之笔。
为让学生学会观察, 让学生观察校园每天的不同点, 寻找出眼中校园的不同之处:
最后学生发现:星期一与星期五不同:学生的心情不同, 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同。星期一学生带着疲倦的面孔来到学校, 少了些激情与活力;星期五学生都带着回家的喜悦, 特别是住校生, 对家有着一种久违的亲切。
上课的校园和活动课的校园不同:上课校园安安静静, 飘荡着朗朗书声;活动课的校园人山人海, 笑声满园, 人头涌动。
学生抓住这些异同点, 就能写出活灵活现的人物和事件。学生学会了异化素材, 就能在生活中学会观察, 发现不同人、事、物的特点, 写出不同的特点。
2. 咀嚼品味
首先, 学生要学会赏景。蓝天、白云、草原都是色彩鲜明的;小溪、江河、鸟雀都是富有声态的;田野、校园、森林都是情态各异的, 要有“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的观察力, 要有“采菊东篱下, 悠然现南山”的闲情逸致, 还要有“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的表现力。
其次, 学生要领情。学生要学会从自然景物的观察中抒发自己的情感, 表达自己的爱恨情仇。见到硕果累累的秋流露而喜悦, 面对萧索寒冷的冬而感慨。
最后, 学生还要悟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自然界有其自身变化的规律;“人有旦夕祸福”, 人类也有自己的成长轨迹;“物极必反”, 事物也有变化发展的规律。
我在校园里看到石架上缠满了葡萄根, 曲曲折折蔓延在石架上, 面对此景,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体悟生活的能力。我就让学生去看看校园此景, 然后把自己的观察写一个片段。很多学生围绕树藤转了几圈, 很快就回来写了起来:“那些稍粗的根有水管那么大, 小的也有我们的小拇指大, 颜色是灰色的, 形状有些像松树皮。可是都枯萎了, 干死了, 连一片叶子也没有, 样子很丑陋, 还弯弯曲曲的, 我真想把它拔起来, 种上漂亮的花……”
我看了暗自发笑, 于是让同学们仔细地再看, 一定要找到你所没有发现的特征, 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小节。学生有了教训, 也有了压力, 于是又去了。这次, 他们用手折, 用脚踩, 还有的同学用刀削皮, 三两个人在一起讨论, 然后才动手写。
“今天, 我在花园里看见了许多葡萄树根, 它们的根大的有水管那么粗, 小的也有我们的小拇指大。颜色是暗灰色的, 就像松柏的表皮, 又像老人的手, 那么粗糙, 摸起来挺刺手的。它们蜿蜒在花园的石架上, 曲曲折折地伸展开去。这些枯萎的根难道能长出鲜美可口的葡萄?我不禁生疑, 这些没用的根, 不如拔掉了种一些漂亮的花, 我暗自想到。我随意用小刀划开皮, 从里面流出了粘粘的体液。啊, 居然是活的, 原来没有死掉, 我喜出望外……”
看到这里, 我开始高兴了, 他们终于能够由表及里地去观察了, 能够不被事物的外表所迷惑, 我接着再看, 有几篇的结尾让我大吃一惊。
“哦, 原来它是在积蓄能量, 为了新生命的开始而默默地等待, 等待那个花开的季节。原来, 生命, 不在于炫耀;美丽, 不在于外表。”
“当它的枝头挂满亮晶晶的葡萄时, 每个人都围绕着它, 称赞它, 吹捧它;当它孤零零地在寒风中颤抖的时候, 却没有一个人来安慰它, 甚至鄙夷它。这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啊?这是怎样的一个人类呢?”
(三) 深化拓展文本, 创新课内素材。
1. 文本延展
(1) 记忆内部延伸
学生在记忆深处总会有意识无意识地储藏着童年的美好, 或者难忘的记忆, 或者开心的往事, 或者刻骨的教训, 这些都是写作的素材。但是, 这些素材的出现需要某些触动。
在学习了鲁迅先生的《百草园》后, 大家认为作者笔下的童年是那么有趣, 处处散发着童年的气息。于是, 我就趁机发问:“同学们, 在你的记忆中最深刻的事件是什么?你童年最喜欢的是做什么?在你们的家附近, 有什么好玩的吗?”于是, 学生纷纷发言, 都讲述了自己的那些故事。然后, 我就提出, 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故事加上头和尾, 再修改后交上来。同学们都仿照课文, 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故事。
课文的内容可以延伸, 从作者延伸到学生自我;从过去的事情延伸到现在的生活;从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延伸到学生对生活的回忆, 这些回忆都是学生极为可贵的素材, 只要教师一伸手, 学生的储存在内心深处的往事便渐渐浮现、成型、组合, 成为华丽的篇章。
(2) 空间外部拓展
学生的思维往往受到很多局限, 即使有好的素材, 也不知道有意识地去挖掘提炼, 因此就不会很好地合理运用起来, 不是没东西可写, 而是有东西却不会灵活运用。教师只要激发学生运用意识, 就能让学生创造出新材料。
所谓空间外部拓展, 就是指让学生从课文内部得到感受, 得到触发, 向无限地生活空间拓展, 激发学生已经储备的素材, 转变为活题材。
学生都很喜欢《紫藤萝瀑布》, 紫藤萝花的顽强生命力感染了学生, 作者对人生的态度也征服了孩子们的心灵。于是我问道:“同学们, 你曾经看到过这样的花或者树吗?”
“我妈妈喜欢养花, 以前把菊花养在家里, 可是并不怎么茂盛, 经常浇水、施肥, 弄得盆里干干净净, 可是长得并不好, 像要死了的样子, 后来就把它扔在了路边。过了一段时间后, 我竟然发现它长得很好了, 即使是风吹雨打, 路人踩踏, 它照样生长。”
“那你明白了什么呢?”我继续追问。
“都说温室里的花朵没有自然的好, 我看是真的。只有经得起风吹雨打, 经得起挫折的才好。”
书本可以提供很多写作信息的导引, 因为很多材料和我们的生活相关, 我们可以模仿, 拓展与自己相关的信息材料, 挖掘潜藏在记忆深处的未知信息。书读多了, 生活积累丰厚了, 就会引起倾诉、表达的欲望, 于是就开始写作了。
2. 生成创新
(1) 故事新编
在材料作文中, 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让他们抓住线索, 展开情节, 完全靠想象去完成。
例如, 在学习了杜甫的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后, 为了进一步熟悉作者和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我就让学生把它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学生去查找了资料后, 把诗歌改成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学生通过第一人称, 通过生动的描写, 展示了诗人生活情景和社会背景。
再如, 在学习了《心声》后, 我让学生写出了自己的心声, 在我们围垦地带, 有许多家长外出工作, 亲人团聚较少, 孩子们也渴望能与家人生活在一起, 所以有许多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 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期待爸爸妈妈回家, 渴望家人团聚!
事实证明, 京京可以生活在当代, 可以回到现实生活中来。通过这些素材的转化与重组, 学生就理解了可以把课文用到生活中, 真正学以致用, 用以促学。
(2) 扩充原文
在小学时, 可能学生经常运用, 但是对于中学生来说, 仍然可以借用。特别是一些不太会写作文的, 那些面对作文题就不知所措的学生, 可以抓住一个小的故事或者就是故事中的一个小点, 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 把他们展开, 把自己的理想、感受表达出来。
在学习了《孙权劝学》后, 为了激发学生的动力, 我提出一个很灵活的很富有想象力的问题:“同学们, 你们想想吕蒙进步这么快, 是怎么学习的呢?”
一个学生说:“悬梁刺股, 发奋读书。”
“具体细节呢?”
“废寝忘食, 夜以继日……”
“上班读书, 回家也读……”
后来学生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发挥想象, 写得很细致具体。
无论是改编, 还是补充和扩充, 学生都要与自己的经历和生活结合起来, 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而空想。
(四) 开拓多种激活渠道。
1. 勤写周记或日记
周记的内容, 有话则多, 无话则少, 可以记叙、可以描写、可以议论、可以抒情, 学生可以把这些有用的信息暂时储存, 当灵感涌动时, 这些原本沉寂的素材可能会在刹那间激活, 这是积累的重要方式。在两年多的时间里, 我批改了许多周记, 发现学生的观察力越来越强, 文字表达能力也强多了。在写作文时, 他们就会从中间选取典型的事件来写, 而由于材料较多, 他们就有了选择的余地, 结果作文写起来得心应手。
2. 多写读书笔记
就是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选材自由, 命题自由, 文体自由, 字数自由。写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可议论, 可抒情, 可记叙、随心所欲。洋洋洒洒几千字, 不嫌多;点点滴滴几十字, 不嫌少;尽兴而写, 随意而止。
3. 广泛搜集报纸杂志
学生可以多收集报纸杂志, 特别一些文学杂志。比如《中学作文报》、《语文周报》、《新概念作文》、《读者》, 等等。学生的阅读面越广, 储存的知识越丰富, 他在写作时就越轻松。
4. 常收听广播收看电视
广播中有许多优美的散文, 而且很多都是感情比较真挚、选材新颖的文章, 学生可以利用休息的时间采用不同的方式积累。在电视中, 学生可以了解世界各国和自己周围的大事, 对环境、资源、社会、和平等问题有所知晓, 这对积累生活素材和提高文章的深度有着直接的帮助。
三、研究效果
作文的素材激活引导学生回归自然和生活, 提倡学生表达真情和实感, 引导学生发挥个性和特长。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学生的思维方式较灵活, 知识面得到拓展, 观察力得到较大的提升, 敢于表现自我, 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在写作时, 素材十分丰富, 改变了以前捉襟见肘的局面, 能够随主题的变化来组织安排, 根据中心确定详略。在语言表达上, 文采比以前优美, 字斟句酌, 在写作技巧和修辞的运用上叫注重。特别是有些作文很贴近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 倾诉自己的感受, 抒发自己的情感, 表达自己的理想, 真正把自己融入社会和生活。
尽管作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但激活和创新素材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写作空间, 带给我们新的写作材料, 相信在语文作文教学中, 它能不断完善和充实, 为陈旧的语文教学带来活力和生气, 为语文作文教学开辟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3]张作明.开放性作文新认识.湖北教育出版社.
【生活万花筒小学生作文素材】推荐阅读:
生活万花筒作文四年级450字05-25
万花筒幼儿园教案10-05
暑假生活小学作文素材09-27
生活需要作文素材07-12
我的暑假生活作文素材2009-23
初中作文生活需要快乐600字素材09-22
生活随笔小学作文06-01
写课余生活小学作文07-23
小学作文生活充满阳光09-06
高三学生暑假生活作文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