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

2024-06-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公考(精选8篇)

公考 篇1

刚才看了一些公考经验文章,回首自己的公考经历,大大小小的考试已经有6次了,有得有失,收获很多,我希望把自己的想法心得写出来跟大家交流一下.第一次考试时间:2008年11月30 报考单位:青岛海关

这是我的第一次公考,其实很久以前就打算考公了,考之前咨询了一个考上北京海关的学长,告诉了我很多经验,学长就说你行测上70,申论能上50就可以啦。也就是那个时候开始了QZZN,呵呵。第一国考没有太多的经验,都说海关难考,但是毕竟是应届生,而且也想留在青岛,就报了青岛海关。买了《行测》和《申论》两本教材,平时不断做真题,看半月谈和十七大报告。因为自己当时一直在考研,所以就抱着常识的心理,参加了那次考试,也就复习了有3个月时间吧。考试过程,没有太多技巧,从前面常识开始做,做到最后资料分析都没做,时间也不够了,就随便蒙了几个答案,把试卷交上了。下午的申论,完全是按照坛子里的万能公式去写的,也不知道写了些什么,反正考完后觉得自己的文章好像写跑题了。。考完那个失望啊。。在回去的公交车上就觉得这次肯定没戏了。回去也多想就一门心思考研了。1月9号考试成绩公布,也就是考研的当天,没敢查分数,呵呵,考研结束后,看了一下成绩:行测60.8,申论52。。离面试线还有2分,调剂无果,就这样结束了。没有太多的抱怨,自己也尽力的去考了,考研结束后,开始省考。

第二次考试时间:2009年3月15日 报考单位:潍坊质监局

有了第一次的考试经历了,不知道为什么觉得这次再好好复习一下,应该没问题了,对于3月的考试,自己就是做了一下山东的几年真题,过年后就参加省考了,对于这次省考可能就是信心太足了,或者有些自满了,结果分数出来后自己很失望:行测50多,申论也50多。考完后心情很不好,怎么会越来越低呢。也就是这次公考让我明白了:国考和省考有很多的不同,原来公考这么难把握,自己还有很多的弱项。可是我始终相信,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考取个好的成绩,别人可以做得我也可以做到的,继续准备下一次考试。

第三次考试时间:2009年4月26日 报考单位:天津塘沽区

对于这次的津考,也是想了很多,其实主要是觉得应届的机会就这么一次,再不考说不定以后都没有机会,现在想想是正确的,看看很多的省都是有这种户籍限制的,你根本就是不能考的。有了省考的教训后,自己对于这次津考还是有针对性的复习了,自己的字不好,然后就天天坚持练字,开始看一些写的比较好的文章,好的语句,有些自己都能背下来,呵呵。看来准备的过程还是有作用的,成绩出来后行测60,申论58。。总分118,但是很可惜的是面试要3个,我就杯具了第四名。。当时那个郁闷。哎,原来运气很重要。。考完后有种感觉,我想是跟很多朋友一样的困惑,是不是自己不适合考公啊,怎么会这样,因为身边的很多同学,他们就考了那一次,人家还就考上了,心理有时很不平衡,考完津考后,自己有种消沉的感觉,又加上快毕业了,赶紧在青岛找了份工作,做化工贸易。心想算了以后再说吧,先开始工作,可是有些事情真的让人很无奈,也是很难想到的,真是什么事情都可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键入文字]

以发生啊。。

第四次考试时间:2009年5月17日 报考:山东省事业单位

对于这次考试,自己真的一点没放心上,同学说事业单位也不错,去考考看看吧,自己也没有多想,反正工作也有着落了,随便玩玩的,不知道是因为运气好心态好,还是自己学习的有结果了,这一次居然在一千多人中考了个第七名,成绩出来自己很意外,最后面试也过了。可能是自己多年的学生干部经历,很顺利,面试第一名。。。考完后还是很开心的,大家都说事业单位是很好的。可是事情好像并不像理想中的那样,这点也是我想跟很多刚毕业同学交流的,外面的很多事情是跟理想中差别很大的,建议以后不管报考什么单位事先一定要了解清楚了,公务员也一样,并不是所有的都很好。就像我们现在的单位是事业单位,但是是那种自收自支的单位,工资低待遇也一般吧,地方很偏僻,哎。。很无奈,可是自己已经过来了。来这后第一想法,还是要继续考,因为事业编是可以考公的。可能很多人会很不理解,但是事实就是这样。于是继续下次的公考。

第五次考试时间:2009年11月29日 报考单位:南京海关

相比起前几次公考,这次是很不同的,因为这次是在职考试了,没有了学校时学习的环境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难的,真的,因为白天要上班,晚上还要复习。。这次的考试应该说是自己准备比较充分的一次了,借鉴了很多坛友的经验,我下载了很多资料,也买了不少公考的书籍,不断的做题,练字,思考。。因为自己数学部分不是很好,所以就重点加强,通过专项训练,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有句话说的好,得申论者得天下。所以这段时间不断提高自己的申论能力,因为我发现很多的时候,考试中前面几个题思考时间太长了,有时候不知道怎样下笔,这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概括能力不成熟,更多的还是练的太少了。所以平时就坚持看新华社评论,然后自己写一些感悟。当然更重要的就是做很多的真题,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就这样坚持到了考试,或许是因为对于考试期望太高了,太想成功了,成绩出来后反而没有上次国考成绩好了,行测53,申论39。。结果是越来越不好了,我只想说,心态真的很重要,当你非常想要得到一件东西后,反而自己会比较紧张,不自然,结果就杯具了,呵呵。考试后,还是有些抱怨的,可很快就好了,考了那么多次了,或许是淡定了 哈哈 过去了吧,抱怨也没有,就开始准备省考了。

第六次考试时间:2010年4月25日 报考:青岛质监局

对于这次考试,我觉得收获或许是最多的,虽然依然没有过,呵呵。可能会让很多坛友见笑了哈。。这次公考进行了一次有针对性的训练,我下了网上的一些公考视频,嗯 这些老师讲的还是蛮好的,李永新的申论也是不错的,可以借鉴。。当然只看这些事没用的,因为有很多人都看过类似的视频,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形成自己的解题方式解题办法,有自己的风格这是最重要的。这次考试行测56,申论70。申论第一次过70了,呵呵。可惜行测太低,不得不说山东牛人太多,行测有太多的70+,80+。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键入文字]

好了,写了这么多(还是上班偷偷写的),呵呵,主要是刚才看了一篇咱们论坛的帖子很有感,有些地方可能不是很详细,希望大家多多包含,如果有其他想法可以给我留言,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呵呵。。既然选择了公考这条路,就要坚定的走下去,我相信我们一定会取得自己想要的成绩,加油,最后,为了2011年公考,大家一起加油!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公考路上,我们一路同行。

公考 篇2

编故事题

编故事题主要是围绕题中给出的一句特定话语, 或几个有内在关联的词语发挥想象, 编出有一定情节和意义的故事, 要求主题明确, 语言通顺明了。

这类试题近年来呈日渐丰富的趋势, 不仅局限于给定词语和句子的形式, 还出现了让考生自己说出几个成语编故事的形式, 例如:“请想出四个成语、俗语编个故事。”这种题型在给考生更大的空间的同时, 也对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编故事也有一定的规律性, 即具备“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大多数的编故事开头基本遵循这一点来进行。由此, 我们要根据编说故事给定内容所涉及的要素, 对其进行分类分析。

第一类为人物类, 即给定句子中出现了故事人物或人物的介绍, 如性格、经历等。一般按照“人物—事件、矛盾—问题的解决—结局”的结构进行编说。

第二类为背景类, 即以描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自然风景及社会环境等作为故事开头。可按照“背景—人物—事件、困难或者矛盾—问题的解决—结局”的结构进行编说。

第三类为情节类, 即故事开篇就进入故事的发生状态, 以人物的某种行为开始。一般按照“情节—人物—矛盾冲突 (形成、高潮) —结局”的结构进行编说。例题:请你以“一个小男孩很穷”开头, 编一个小故事。

解题技巧上, 首先故事要合理。故事首先是符合伦理道德、主流意识形态;其次是语言运用正确;最后是故事情节要合乎情理。

同时, 故事性要强, 即必须具备故事的基本要素。一篇故事最基本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 没有这些要素就无法形成一个完整故事, 只能是造句。这一点是起步分, 非常重要。

尽量将题目所给的词或句子当成关键词或关键句。如果不能做到, 也别强求, 但一定要全部用上, 这是最低要求。

除了故事的基本六要素外, 主题、情节、情感要素也至关重要。首先是主题, 编故事的质量和水平都取决于此, 符合主流意识形态是一个基本的要求。其次可以穿插情感要素, 自己赞成什么, 反对什么, 情感要素很容易把握的。最后才是情节, 高手在回答题目时, 除了要保证不出差错外, 还想办法“出彩”, 这样才会更容易得高分。

另外, 切忌评论成分过重。故事不允许有过多的心理活动描写、大段的对话和繁复细腻的景物描写、人物形象的刻画, 更不允许作者在故事中对人物或者事件大加评论, 故事应该着力于你口中的人物在做什么, 而不是在说什么、想什么, 始终要注意推动故事情节的进展。

发散想象题

公务员经常面对复杂的场景和突发状况, 需要突破程式化的思维模式和工作套路, 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能动性。这就要求公务员具备很好的想象思维、联想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词语发散想象。此种发散想象题以一两个单音节字词或者简单短语为出发点, 要求考生就此展开联想。例如:对于“算盘”, 请尽可能多地列举出在公务员工作中你能联想到的词汇。

画面发散理解。此种发散想象题通常运用夸张、变形、假定、比喻、象征等手法, 以幽默、风趣、诙谐的艺术效果, 通过漫画或者文字描述一种场景, 描绘一种具有深刻含义的意象供考生发挥。例如:两个圆, 大小相同, 相互分离。请问你会想到什么?

故事发散启示。此类试题与综合分析类试题有些相似, 但通常可以通过发散思维得出更加富有新意的答案。故事发散启示题首先以一个小故事为材料, 通常为蕴含丰富哲理的简短寓言, 考生需根据故事主旨进行发散想象, 最好能在传统理解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例如:有一种竹子, 前5年的时候没什么变化, 到第6年的时候每天以60厘米的速度疯长, 一直长到30米。起初的5年它是在积蓄能量, 根系一直往下长。对于这个你有什么想法?

社会现象发散思考。社会现象发散思考题采用描述社会热点现象的方式命题, 需要考生据此表明自己的观点, 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决定了考生可以采用发散思维和联想思维进行分析。

发散想象类试题鼓励创新, 其变通需要借助横向类比、跨域转化、触类旁通等方法, 使思维沿着不同的维度和方向发散, 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和多面性。

考生可将自己了解的多学科知识进行交叉, 实现知识结构的跨域联通、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的充分融合, 从而开拓思路, 得出合理而新颖的答案。

发散想象类试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和答题套路, 考生需要破除“绝对”、“唯一”等僵化意识, 变僵化的套路为灵活的创意, 习惯应试教育答题规律的考生, 需要格外注意。但同时也要避免极端的好恶与偏激的观点, 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漫无边际都不是科学的发散, 要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提出的观点要言之有据、答之成理, 同时与公务员的职业道德规范联系起来, 充分展现自己的综合素质。

发散想象类试题提倡考生对信息进行个性化解读和加工。在各种结构化面试试题陷入套路化的桎梏之中时, 发散想象类试题鲜明的个性特征无疑是一股清新的空气, 令考官眼前一亮。

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职位特点、报考地区、过往经历、兴趣爱好等, 给考官留下深刻印象, 觉得你不仅是独一无二的, 而且是不可或缺的。考生若能融入真情实感, 将题目信息情感化, 赋予感情色彩, 会大大提高思维发散的速度, 增强思维发散的效果, 使答案惊绝出彩。

情境对话题

情境对话类试题要求考生进入指定工作场景, 完成指定任务, 考官通过考生完成任务的过程, 分析评价考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衡量考生的素质。

与单纯口述方式的面试形式相比, 情境模拟对话更加形象、生动, 也更灵活, 能更真实地测查出考生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情境模拟对话类试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讲话类。在题目设定的特殊场景下, 考生需要把自己当成题目中的人物角色, 在现场进行讲话。例如:你是甲校校长, 到乙校开家长会, 乙校校长要你作为家长代表发言。请现场模拟一下。

日常工作类。这类情境模拟对话题很容易和情景应变类题目混淆, 只是它更强调现场性和互动性, 让考生身临其境, 现场解决或说明问题。

例如:现在很多人在街头进行街头绘画或者临摹世界名画, 同时在人行通道演奏乐器, 精湛的技艺经常引起人们的围观。这种现象引起了交通堵塞, 你是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 你将会如何劝阻, 请现场模拟。

人际关系类。这类情境模拟对话题很常见, 通常是假设考官为领导, 或者考官为同事, 考生要在特定情境下与考官对话, 解决问题。

例如:你平时的工作很繁忙, 而且最近也经常睡懒觉, 领导经常来电提醒, 于是把领导的铃声设成《鬼子进村》, 这样能督促自己不睡懒觉, 这事让领导知道了, 领导不高兴, 现在考官是领导, 你怎么和领导说?

情境模拟对话题解题时, 定位是关键。考生应该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角色适应度, 进入角色, 以拟定的身份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清楚自己需要做什么、能做什么, 怎样做才能合理有效的解决问题, 以便恰当运用现场语言, 充分运用现场资源, 顺利完成任务。

在回答过程中, 考生一定要明确:针对不同的对话对象, 其语言的特点也是各异的, 在情境模拟过程中, 要重点突出沟通的技巧性。特别要注重肢体语言。在答题过程中, 考生可以适当加入肢体语言, 特别是眼神交流。这样可以让你显得更加投入, 形象更加逼真。

情境模拟对话是建立在人际关系、组织管理或者情景处理题目基础上的, 往往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因此, 考生可以考虑运用人际交往意识与技巧类题目的解题思路, 来解答情境模拟对话类题目。

台湾公考热持续“退烧” 篇3

目前台湾公务人员考试,可分为高、普、初等考试,特种考试及升等(升资)考试。公务员初考录取,从委任第一职等开始,俸额加专业加给,录取者起薪约2.9万元(新台币,下同)。初等考试需用人数不多,历年平均录取率大约只有1%左右,是所有公职考试中录取率最低的考试。所以时有大陆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架势。2008年金融海啸前,每年约有5万人报名,但2009年和2010年受经济不景气影响,报考人数冲到9万人。

如今台湾的经济没见有多大起色,为何“考碗热”也降温呢?

多次参与公务员考试、目前已是公务员的林姓男子说,前几年因为不景气,是公务员考试最热门的几年,但近年来公务员不好当,“担任公职光环衰退”,年金改革又可能让福利缩水,让他以前的许多“战友”都先后放弃报考。

不过公务员“旱涝保收”的收入特点还是让不少职场中人羡慕不已。市场不景气,企业日子难挨,员工的年终奖也跟着缩了水。可公务员的年终奖却没受到什么影响。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公考心得 篇4

先作一下简要汇报吧,我这次省公务员考试,笔试136.7,职位第一,不算很高;面试88.29,职位第一,考场第二。

考公路上,论坛对我帮助很大,虽然平时也冒个泡,但不是很活跃,这次考完就想把自己平时学到、悟到的经验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算是对坛子的回报吧。不敢说像众多高手一样论述独到,只要其中一点能帮到各位考友我就很高兴啦。

先强调一点,考公路上最最重要的就是心态,总结起来就是考前准备要用心,考场之上要放心。只有真正用心下功夫去准备才会具备考试所需的能力,然后轻装上阵,增强信心,看淡成绩,正常发挥,你就会收获胜利,这是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希望大家切记!

下面我按顺序谈一下主要环节的经验和注意事项,至于过程则大同小异,就不赘述了。

一、报名

报名前大家要做好自我评价:自己适不适合做公务员?想不想为它努力准备?如果喜欢自由、不受拘束还是去企业或自谋职业为好;如果不想用功、吃不了苦还是三思为好,毕竟彩票中奖的概率在“过五关斩六将”的公考中是少之又少,就算有也不会轮到你头上。

公考中,“考得好不如报得好”在一定程度是存在的,所以选报职位要把握一个“平衡”,既不能好高骛远、脱离自身实际,又要尽量符合自己的兴趣特长、有发展潜力,不刻意钻“冷门”。因为前者会让自己浪费一个又一个难得的机会,毕竟时不待人;后者又会让自己无法施展,断送前程。只要把握这个“度”,坚持下去就一定会胜利!

另外,填报信息要真实准确,尤其是专业,避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二、笔试

第一阶段:系统学习教材(各阶段时间要根据自身合理安排)

选好一本教材进行系统学习,这样可以让自己对笔试有全面了解。在学习过程中要及时做笔记,以方便日后复习。推荐教材:中公李永新主编的《行测》《申论》,我觉得中公教材层次明晰、实用,当然见仁见智,大家根据自己喜好选择。

第二阶段:真题训练

各拿一本行测、申论真题进行训练,前期可以慢一些,熟悉题型;后期就要进入状态,1~2天一套题,先做完再对答案,并用红笔划住错题,多做总结。真题市面上很多,要选题与答案分离,答案具体详实,印刷质量好的。

第三阶段:模拟

这时要一天一套题,上午行测,下午申论,严格按照考试时间用表卡住,中间尽量不要间断,并记住每类型题的作答时间,预留一两分钟涂卡时间。结束后还是对答案、划错题、总结。

第四阶段:考前准备

考前就不必再做题了,多看平时划的错题(尤其是真题)和总结的笔记。调整好心态、检查装备、信心百倍、轻装上阵。

我每天的时间分配:上午:行测;下午:申论;晚上:申论热点、网络资料

经验要点:

1、行测要合理利用“参考时间”,掌握速度,不要拘泥于个别难题而影响全局。

2、五大题型并不一定的按卷面顺序,可自行安排,但一定要在涂卡时看清题号,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例如我是文科生,数学不好就放在最后做。

3、推荐答完一类型题涂一次卡,既省时又准确,最好不要全部答完再涂卡,很多考生为此代价惨重。

4、行测数学题参考书里《数学秒杀实战方法》不错,很实用,值得推荐。

5、语言题要注重积累真题里的常见词句。

6、千万要注意审清题,预防陷阱!如:下面不正确(不符合)的是…,还有资料分析问的是哪一年的数据等等。

7、申论时间安排:读材料30分钟,大作文1小时,其余题目1小时均等分配。

8、读材料一定要标记,划重点句并三五个字总结,有利于整理思路。但有些卷子不允许标记,一定要看清,可以拿铅笔轻划后交卷前擦掉。

9、大作文题不要打草稿,但要有框架、构思,以免跑题。

10、申论模板可以帮助理清思路,省考还有用,国考已经用处不大了,所以不能照搬,国考更要推陈出新、有亮点才会得高分。

11、复习申论要多看《半月评论》,并打印下来多读,分析它的构思、语言运用,很有效果。

12、申论一定要从政府角度考虑问题,寻找可行解决方案。

三、资格复审

只要带好公告要求的证件、复印件就行。有其他资格要求的一定要带好相应证件或资历证明。

四、面试

通过笔试只是有了面试资格,很多职位分差不大、面试所占比重大,所以面试才是真正角逐的关键一关,一定要重视。

第一阶段:教材学习(各阶段时间要根据自身合理安排)

要选一本你认为好的教材通读,全面掌握面试各环节要素。不过其中和本次面试无关的内容浏览即可,不必细看。

第二阶段:类型题练习

面试有综合分析、人际交往、计划组织协调、自我认知与职位匹配、应变能力等多种类型,这一阶段要根据你面试的题型针对性地加以训练,先掌握各类题型的特点、应答套路,然后自己练习,化套路于自然,灵活应答。注意先答一次再看答案,对照找出不足。

第三阶段:全真模拟

要选本真题进行全真模拟,从进门到出门严格按面试当天进行,录音或录像查找不足予以改进,也可以请亲朋好友当考官模拟,请他们指出不足。我是拿笔记本录像自己练习的,效果不错,可以发现从行为举止到语言逻辑的毛病。其实过程不一定非得培训或请人当考官,只要你找到适合自己、行之有效的方法就行,但一定更要开口大声说,并不断模拟考场环境。

我的时间安排:上午:类型题练习;下午:全真模拟2~3套题;晚上:看新闻热点和网络下载资料(因事先不知道具体面试时间,上下午内容要交替进行)

我这次面试的成功点:

1、分条列项、语言简洁。考虑到考号中间靠后,我答题时间较短,拣主要的说,不拖泥带水,所以可能考官感觉较好。

2、心态平稳,信心足。

经验要点(自己笔记中的,有点乱,大家选择性地看看):

1、自身条件不太好又是首次参加面试的话,可以报个辅导班,2~4天的就行,可以帮你系统学习,模拟找错,不要报什么万元包过班。第二、三次考的话不必要报班,自己用心练或上YY练就行。

2、面试场上的发挥来源于平常的准备,所以一定要用心、严格按计划走。

3、上考场时要看淡放松,不在乎成绩,调整好心态,让自己有信心地正常发挥出来就会成功!我上次就是看得太重,放不开才以1分多败北,教训啊~

4、答题方式因人而异,推荐一道一道地答,每道准备时间30秒左右,这样很流畅,考官不会不耐烦。

5、不要刻意追求亮点。如果平时有积累就会得心应手,但考场上如果想不起来的话刻意想回导致思维混乱,大脑空白。最好是本色发挥,突出自己平常训练最好的一面,照自己的想法答,比如你就是逻辑清楚,就一二三怎么怎么。

6、减少“我”的使用频率,“我”可以用“我们”代替,“我认为”用“我觉得”代替。

7、不要随意扩大指代范围,说“众所周知”、“每个人都知道”之类。

8、适度点头,不可过度。

9、答题过程不要老用一种语调,有意识地抑扬顿挫。

10、切忌说很多重复、混乱的话,要点说出实在没说的就结束,宁缺毋滥。

11、出彩方法:套用热点!举热点或自身实例。

12、我觉得背很多名言警句不如多看看党的十七大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温总理答记者问及和网友交流里面的重点句子,这才是“以不变应万变”,绝大部分题都能用上,我就得到过这点的好处。

13、答题逻辑:层层递进、最后升华。

14、把优势与报考职位结合在一起。

15、组织类题计划、准备、实施、总结这几个词就不必说了,直接按逻辑来就行。

16、反模板:细化模板结构!把模板里的东西变成自己独一无二的话,再加入细节性的东西。

17、招聘、招人才的题待遇问题要考虑。

18、拿到题要看两三遍,抓住关键词、题眼,明白要考察你哪一点,针对性地予以回答。

19、应急类题要首先防止危害、事态扩大,采取措施。

20、没话说时可以举例子。

21、答题的深度:在实际过程中,要注意先从社会现象分析,再尽量把主题升华,透过现象看本质,上升到社会深层问题或大政策。

22、高分:思维清晰、论点突出、层层递进、全面、辩证思考、流畅、说话气势、自信和从容不迫。

23、有些题目话不可绝对!个别题目不用说正不正确,直接分析即可。

24、说话流利要做到:说第一句,二、三句就在脑子里。

25、走的时候笔盖上,卷子、凳子恢复原状。

26、题目中的事情要一一解决,不可留尾巴。

27、多练多总结,光练不总结没效果。

28、多听其他考友答题,总结。

29、保证调查真实性的方法:无记名问卷、注意调查范围、文化层次、性别、年龄等有代表性,说话方式要真诚、无诱导性。

30、当天自信、平和的心态决定你的成功甚至命运!

五、体检、政审

体检前几天注意休息、不饮酒、不剧烈运动就行,这两关只要按程序走一般没问题,就不说过程啦。

良好的心态+按计划用心复习+一点运气=成功!

以上都是我一些点滴琐碎的心得,希望对大家有用!另外给大家一些公务员考试资料,两首音乐(既平静又激昂,对面试前心态很有帮助哈),希望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加油!^_^

公考感言 篇5

公务员考试感受及公考十大谎言分析

你是否有考公务员的念头?

你是否听说公务员考试很难很难? 你是否考过几次但找不到头绪? 你是否不知道为什么要考公务员?

这些谎言的揭露也许就是你需要的答案。

我07年下半年上大四起,就开始下决心考公务员,之后近三年时间我考了五次公务员考试,国考、省考、事业单位考试、政法干警考试、三支一扶考试、村官考试都参加了,四次进面试,现在也就考了个小民警,现在工作虽然没有想象的那么轻松,也很苦,但是终于可以开始踏踏实实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考试公务员的路上,我是走了弯路的,工作两年,看着现在的各种媒体、公务员考试辅导班不断地妖魔化公务员考试,结合自己的经历和看到公务员论坛上一个朋友写的类似感受,想说说自己的的几点亲身感受,给诸位一个客观的参考。

现在的主流错误观点可以用十句话来概括,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它们错的有多么离谱。

一、“没有关系根本不可能考上公务员。”

当铺天盖地关于公务员考试漏.题、作弊的新闻传出,很多人都像知道了惊天真相一样地四处宣传,还有人感叹“难怪我考不上公务员,原来他们都在作弊!”。还有就是口耳相传的某某某又找关系打了招呼,面试直接大比分反超原来的笔试第一名,关于这样的版本我听过不下十种,让人产生这么一个印象--没有关系去考公务员就是徒劳。

流言掩盖真相!这些事情之所以成为新闻,就是因为它们是少数情况,有些小市县我不敢说,就我考过的国考、省考、市考来说,虽然可能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但是国家对这一块监管非常严格,整体上还是公正合理的。我的几个好朋友和我差不多,没有任何社会关系,但都是吃得苦的苗子,当初相约一起考公务员,陆陆续续都考上了.我想说,夸张的事实成为诸多人退却的借口。退一万步说,就算你报考了一个有人“预定”的职位,如果你笔试大比分超出,“他们”也是不敢随便动你的。我用我几次公务员考试的真实经历告诉大家句大实话:“公务员考试是现阶段中国一场最公开、最公平、最公正的考试”如果考不上在背后说公务员考试不公平,只不过是那些人为自己找借口而已。

二、“公务员考试和中奖的几率差不多。”

现在的公务员报考录取比例动辄都是300多比1、500多比1,几率看起来是和中奖差不多,但是真的那么难吗?以下引用一位我很佩服公考名人的话来解释--“其实你仔细想想,这几百个人里面至少有50%的人是抱着碰碰运气的心态去试一下,这部分绝对是炮灰,可以忽略不计;至少有30%的人只是随便复习一下,没有经过完整的训练;至少有15%的人复习方法不对,还在学行测解题十大技巧、申论万能八条之类的东西,最后剩下5%基础较好,方法得当,复习全面的人,真正的决斗也只在这几个人里面展开,还要除掉一些心理素质不好的或者发挥不稳定的,你要相信你所经受的训练是绝对让你成为王者的。”

说得太经典了,就是这个道理,你不是在抽奖,你是在竞争!只要你训练的当,这些比例都是浮云!你会不屑与那些业余选手为伍的!

三、“我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复习公务员考试。”

这个观念是大部分人的误区,因为我走了一些弯路,所以公考复习的时间才拖了大半年,其实我第一次参加国考只准备了两周,只差几分就能进面试了,虽然坚持复习,之后两次考试反而水准相对有所下降。我们同学朋友在一起交流的时候都觉得其实自己考试状态最好的时候不是长时间复习之后,而是在大约45-55天的复习之后。复习两三周一次性考上公务员的人比比皆是,因为公务员考试并不是纯粹的知识性考试,很多时候考的是反应速度和思考节奏,所以复习时间太长反而会影响状态。有人说,难道我准备两三年,就一定比那些复习四五十天的差吗?这倒不一定,不过时间一长,你的复习就肯定要找别的突破口了,不然就很容易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节奏感非常重要,公务员考试不适合打持久仗。

四、“辅导书一定要多买几本,综合各种复习材料,把上面的题目都学会。”

不!你最多只需要买两本!

现在有些辅导机构很偷懒,参考书的题目和模拟卷的题目差不多,换汤不换药,换个数字、换个说法翻来覆去地向你重复,这样的唯一结果就是造成你思想僵化,做题模式化,抹杀了你的爆发力,你会发现你的成绩越来越稳定,连以前偶尔会卓越一把的时候都没有了,有的甚至会越练越差。申论和行测分别找一本系统性的书看一遍,了解一下基本题型,然后就一定要扔掉!然后就是做题,要做高质量、灵活多变的题目!切勿反复做一家出版社的卷子!

因为市面上的模拟试卷每次只出那么几套,而且题目重复度很高,所以可选择余地比较少。当时我们考完第一次之后大家就都不约而同地去各种行测在线题库里做题,再没买过一张模拟卷或者是一本参考书。只是一个纯粹的海量题库而已,虽然一开始觉得上面的题目很难很变态而且极其跳跃,做起来很累,但我庆幸自己扔掉了那些陈词滥调的辅导书。事实上,只要保持思维活跃,真真实实地坚持去感受各种试题的丰富变化,考试分数的持续快速上升会让你没有任何借口去停止练习。

五、“不上辅导班,复习就上不了档次。”

这完全是辅导班威胁你去交钱的说辞!花几千块钱进个辅导班,结果进去一听,都是一些基础知识,就算有些东西当时听起来很新奇,但是考试的完全用不上。我一个朋友面试钱花了3800元去报班,最后面试分数他那个职位最低分,认真分析下,一个人的面试能力难道就几天时间的培训班忽悠训练就可以通过吗?

现行公务员考试并不像高考或者司法考试这种需要大量的知识记忆和理解的考试,他只是考察你本身的一些基本素质,所以你也只需要掌握一些技巧来提高你的表现水平。只要你经过了高考训练,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你会发现辅导班60分钟讲的东西你自己看书做题15分钟就搞懂了。公考辅导班这种产品只适合没有自信需要心理安慰的人去消费,也就是有钱买自信去的人。

六、“这次行政能力测试题目太简单了,我就是时间不够,真可惜!”

这就不得不说我的一个学弟的故事,他是个非常聪明而且记忆力极佳的孩子,师范院校数学系高材生,刚开始打算考公务员的时候还来问了我一大堆问题,复习非常认真,甚至每一种题目下面有多少种题型他都能如数家珍,常常来问我一些不知道哪里收集来的变态难题。但是他做题目有一些强迫症,就是每道题目必须完全搞懂、完美解答他才放过,所以高考的时候他是他们省的三科状元。就这么一个人,考了三四次公务员,从来没进过面试!这绝不是运气的问题!每次考出来都跟我说,“学长,这次数字部分和逻辑部分我肯定能拿满分。”他神色突然间一变,“就是那些文字题和资料题,那么简单的题目不够时间来做,真可惜!如果再给我10分钟,我绝对能上85分!”看着他信誓旦旦的样子,我是一声叹息。记住这句话,时间就是行测的一切。先练习按时完成题目,先学会如何在不足够的时间里拿到最多的分数,最后再来谈高分策略。千万不要做“考试的时候我再集中精神加快速度”的打算。考试的时候因为紧张和功利心理,一般会比平时慢5-8分钟。像国考这类型的考试,120分钟140道题,90%的人都难以按时完成题目,至少都有一二十个题是乱写的,还有二三十个是题瞎猜的。为什么?时间不够?所以建议你在复习的时候就要严格按照时间来进行练习,一道题目规定时间如果是30秒,超过15秒还不知道解题头绪就要直接跳过,并且要有意识地去练习在时间不足的情况下最优化分配时间。我当时在中政行测上做速度冲刺的题目,就没有一次能按时全部完成的,习惯了尽善尽美地做题,所以感觉非常痛苦,因为一道题目你思考超过预计时间它就会自动变灰色,强制你继续往下做保持节奏。但是事实表明,这样的速度强化练习在我接下来的考试中起了巨大作用。中政网和QZZN论坛上都有一些速度冲刺练习的免费资源,建议大家首先集中训练解决这个问题,公考的基础你就建立好了。

七、“申论是模式化的固定的东西,只要多写就可以了。”

事实是,申论是非常需要技巧的,你绝对不能闭门造车。申论的训练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孤芳自赏,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学了一段时间的申论写作后,觉得自己写得非常好了,连标准答案都显然不如自己的文章了,然后还加大练习量,从最开始一天一篇文章变成一天三篇,如行云流水一般。

结果一参加考试,完了,还不如我不练的时候。为什么?申论是有严格的行文标准的,但不是死板的,它对观点、措辞、分析方法和你自己对社会事件程度都有较高的要求,这些要求都不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你一定要比对着练,找细微差距!身边有水平高的朋友一定要把你的文章多送给他看看,有米的可以去申论批改标准研究中心交专家批改,像我们这种什么都没有的就只能每天对着人民日报和新华网的新闻评论练,今天评论是什么标题我就搜集资料写什么方面的申论,写完再逐段逐句和评论稿去对比,效果也非常好。

对于申论,我不得不说下我的恩师---里司令,里司令的申论思维那简直就是神了,关于里司令,经常泡公务员论坛的人都认识,那是个不得不佩服的人!

八、“报名就应该报那些招聘人数多的职位,机会大很多。”

吃过一两次亏的朋友应该已经知道这个问题了,有的职位招2个人,只有15个人报,有的职位招30个人,有4000多人报,哪个竞争更激烈显而易见。但这并不是说招的人越少就越应该去报,招的人数并不能做绝对参考,主要要看限制条件。我建议如果你不是对某个部门或者某个职位有特殊兴趣的话,你的报考原则应该是“在我的条件符合的职位里,哪个职位限制条件越多我就报哪个”。假如你是硕士毕业、机械自动化专业、党员、应届毕业生,有这么几个职位:A,专业不限,要求本科及以上。B,理工类专业,要求硕士。C,要求机械相关专业,硕士,党员。那么你肯定要报C职位,不管他们招聘的人数有多大差异。因为是限制条件按决定竞争激烈程度。

另外补充一点就是,如果你对某些地方考试的公正性不是非常确定的话,建议不要报考只招1个人的职位。

九、“报考要求只要大概符合就可以了。”

千万要钻牛角尖,你不钻的话别人会钻,报考要求是要100%符合的,不然你进了面试也会被刷下来,一切努力的付诸东流了。所以我建议诸君在开始浴血奋战之前一定要确定自己所打的仗是有意义的。容易犯错的情况(在部分地区偶有差异)有:1,职位要求是“专科”的,你如果是“本科”或者“硕士”都不能报考,“专科及以上”的职位你才能报考。2,职位要求的政治身份是“群众”,那么“党员”就不能报考。3,如果职位要求“化工类”专业,你是“材料化学”专业就不能报。看起来很奇怪,对吧?但是“化工类”专业其实是有具体范畴的,“材料化学”专业是材料类的专业,不要望文生义。4,职位要求“基层工作经验一年”,你只是在大学的时候去某社区工作站实习了一年,那么你还是不能报考,因为那算你的学习经历(三扶一支除外)。5,专业要求“应届毕业生”的,你2009年9月毕业就只能2009年考,不过现在有些地区将应届毕业生的范畴放宽到毕业后两年,这就要看具体政策了。

还有很多不能详述,在报考的时候请你一定要再三看清楚,有疑惑的地方就打招考部门的电话询问清楚,不要在这个环节一十足成千古恨。

十、“我考上公务员就是为了收入稳定、生活安逸、社会地位有保障。”

是的,很多地方的公务员待遇都很好,三险一金加各种奖金补贴,是的,很多地方的公务员工作确实很清闲,你可以朝九晚五,一根烟一杯茶。

但是上面这么多总结的经验不是为了让你去赢得一个惬意的铁饭碗!我们的教育需要人关心,我们的食品需要人把关,我们的医疗需要人规范,我们的房价需要人解决,我们的权益需要人保护,农民工的生存需要人关注,失学儿童的愿望需要人实现,黑势力的保护伞需要人揭去,豆腐渣工程需要人推倒!不要世故地笑一笑,觉得这是幼稚的不可行的。就想想那些公务柜台前爱理不理的、推三阻四的公务员,想想那些整天吃吃喝喝、大腹便便的公务员,想想那些殴打群众、肇事逃逸的公务员,虽然是少数,但是如果你没有追求,你就有可能成为他们!

“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朱总理的声音还在回荡,振聋发聩,成为公务员的你我岂能推却这份荣耀的责任,这两年来我知道有多难,虽然很难,虽然会有很多阻力甚至牺牲,但我们一定要去做,才会有改变。人民群众需要很多很多办实事的好公务员,这也是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最重要的原因。

能看穿这些谎言,你只要踏踏实实地复习,考上就是迟早的事情。但要做一个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国家的公务员,这就是一辈子的事情。如果你想考公务员,我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加强你的实力,最终让你加入公务员队伍。

2017公考申论热点 篇6

背景链接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指出,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曾预言:“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计算机革命之后,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又一次浪潮,将是世纪之交要出现的垃圾革命。”如今看来,垃圾问题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世界难题”。随着城市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城市垃圾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就环保部发布的《2016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中提到,去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9.1亿吨,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1.8亿吨,后者处置率达97.3%。面对生活垃圾逐年增加的趋势,垃圾处理将持续遇到压力。

此外,还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深陷垃圾围城困局,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75万亩。与此同时,我国有近140个城市根本没有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除了堆放,填埋成为另一种选择,但也给土壤安全和水质带来隐患。

2016年7月16日,有网媒报道《苏州垃圾案未了大批上海垃圾疑再现江苏南通》,为此,上海市绿化市容局高度重视,立即责成相关部门主动与南通方面取得联系,并成立调查组跟踪处理。

标准表述

[权威论述]

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习近平

[生活垃圾污染的危害]

城市生活垃圾和其它固体废物如果处理和管理不当,其所含有害成分将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环境和人体,对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多方面的危害。

一是对土壤的污染。城市生活垃圾和其它固体废物长期露天堆放,其有害成分在地表径流和雨水的淋溶、渗透作用下通过土壤孔隙向四周和纵深的土壤迁移,迁移时,有害成分要经受土壤的吸附和其他作用,进而对土壤中生长的植物产生污染,污染严重的土地甚至无法耕种。

二是对大气的污染。城市生活垃圾和其它固体废物在运输、处理过程中如缺乏相应的防护和净化措施,将会造成细末和粉尘随风扬散;堆放和填埋的废物以及渗入土壤的废物,经过挥发和化学反应释放出有害气体,都会严重污染大气并使大气质量下降。

三是对水体的污染。如果将城市生活垃圾和其它固体废物直接排入河流、湖泊等地,或是露天堆放的废物经雨水冲刷被地表径流携带进入水体,或是飘入空中的细小颗粒通过降雨及重力沉降落入地表水体,水体都可溶解出有害成分,污染水质、毒害生物。有些简易垃圾填埋场,经雨水的淋滤作用,或废物的生化降解产生的渗沥液,含有高浓度悬浮固态物和各种有机与无机成分。如果这种渗沥液进入地下水或浅蓄水层,将导致严重的水源污染,而且很难得到治理。

四是对人体的危害。生活在环境中的人,以大气、水、土壤为媒介,可以将环境中的有害废物直接由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摄入人体,使人致病。所以,我们对城市生活垃圾必须做到“日产日清、科学处理”。

[当前我国垃圾治理形势]

一是在政府建设和社会治理方面,政府“放管服”﹑排放者负责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落实不到位,社会资本长期投资愿望和民营企业参与率较低,不能有效推动政府、社会、市场和技术的良性互动。

二是在治理体制机制方面,各地各自为政、画地为牢的情况依然存在。一些地方垃圾治理的管理职能﹑治理链条割裂,阻碍跨域治理和跨行业治理,阻碍全流程一体化治理。

三是在法规政策方面,存在底线不明、具体要求不全、约束性不够、操作性不强等问题,缺少全面体现固体废弃物属性和固体废弃物治理要求的法律法规,不能全面、科学地规范和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地加强垃圾综合治理。

[参考对策]

只有把垃圾治理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才能解决这些普遍存在于垃圾治理领域的全国性重大问题。只有全国一盘棋,才能有效治理过度包装、过度消费,治理垃圾山、“垃圾围城”、“垃圾围村”和垃圾跨行政区划偷运偷排等“垃圾病”。

第一,调整“地方自治”政策为“地方负责,跨域合作”政策。修订“谁产生谁治理,谁排放谁治理,哪里排放便哪里处理”为“谁产生谁负责,谁排放谁负责,哪里排放便哪里负责处理”。明确区域合作机制与监督规范机制,明确项目的选择原则、选址基本方针、融资建设模式、安全卫生防护标准、规划评价与社会参与办法。鼓励结合区域一体化、都市圈一体化、新型城镇化和城乡服务一体化发展,统筹规划建设管理区域内垃圾治理基地、园区或设施。

第二,明确政府与社会的分工协作。政府要树立互动的治理理念,简政放权,做好“放管服”,保障政府、企业、公众良性互动和共治。落实排放者负责原则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群策群力,促进垃圾源头减量、分类排放和回收利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导向型垃圾治理方式,支持垃圾治理全程一体化PPP模式的示范,增强治理服务供需双方的能动性,均衡治理服务供给与需求,吸纳社会资本长期投资,提高民营企业参与率。

第三,深化体制改革。整合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职能和建筑废弃物、工业垃圾、农业垃圾、生活垃圾、污泥、医疗垃圾等垃圾治理的管理职能,归口到一个部门统一行使。同时,建立发改、国土规划、财政、环保、建设、工业、能源、物价、科技等部门的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减轻企业负担。

第四,实施全程综合治理。要推动从产生到处置的全程治理,明晰源头减量与分类排放、收运、物质利用、能量利用和填埋处置5个治理环节及其处理主体、对象、目的、时间、场所和方法等治理要素,形成先源头减量和排放控制,再到物质利用、后能量利用和最后填埋处置的分级处理与逐级利用的层次结构和整体协同规律。要坚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以废治废、变废为宝”原则,整合产业链,推动综合治理。

第五,进一步完善法规政策。要全面体现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性、资源性和社会性,全面提出固体废弃物全程、多元、综合和依法治理要求。界定垃圾排放权与处理权,明确治理服务的分配方式。明确排放费的收费办法,制定垃圾处理的财政补贴与经济激励办法,制定生态环境补偿办法。制定治理规范、生产标准和服务标准,促进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处理。出台市场开放、竞争与管理办法﹑投融资管理办法,实施市场准入和退出标准,鼓励协同生产,增强行业竞争性,维护社会秩序、效率、正义与公平。

文章素材

[精彩标题示例]

1.垃圾分类需创新治理思维

2.垃圾治理须跨越“最后一公里”

[精彩开头示例]

1.一段时间以来,类似垃圾偷倒入江、跨地区偷倒等事件不时见诸报端,某种程度反映了一些地方在垃圾处理问题上面临的窘境。事实上,垃圾处理已经不单单是环境问题,更是治理问题,措置不当会引发“邻避困境”。在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的同时,做好垃圾分类已经成为必然要求。

2.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的总量和种类也在逐渐增多。由于村民文化程度偏低、环境意识普遍不强,垃圾随意倾倒现象随处可见。尽管有些地方对农村垃圾问题进行治理,但成效并不明显。如何持续、有效开展农村垃圾治理工作,减少农村环境污染,是建设宜居新农村中应该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精彩结尾示例]

1.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是一个系统问题,需要系统解决,要站在城乡差距拉大的大背景下,着眼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从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的角度出发留住人才。只有这样,广大农村才能青山绿水常在。

2.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每一代人都是后代人地球权益的托管人,必须以负责任的心态更加积极地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要基于人们的行为动机和现有的社会环境,构建全过程、多环节的垃圾分类工作体制,形成政府、社会与市场合作互动的工作机制。

论网络直播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近段时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直播越来越流行。那么,什么是网络直播呢?它其实是指利用视讯方式进行网上现场直播,可以将产品展示、相关会议、背景介绍、对话访谈、在线培训等内容现场发布到互联网上,利用互联网的直观、快速,表现形式好、内容丰富、交互性强等特点,加强活动现场的推广效果。

那么,网络直播有没有好处呢?答案是肯定的,它传播范围广,不受时空限制,网络所到之处都可享受此种服务,而不必考虑传统媒体的直播节目受限于设备条件的问题;另外,网络直播的可交互性也是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通过收看网络直播节目可以适时地发表评论,和其他网民或专家进行讨论,还不必担心因观点不同、言辞激烈而发生斗殴。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现在在网络直播中存在的问题。首先,直播平台的运营成本较高。一个是高昂的宽带成本,在线人数每达到百万人,直播平台每月仅带宽费用就至少要花掉3000万元左右。随着直播用户越来越多,宽带运营成本必将持续增加,导致越来越多的平台资金链吃紧。而且对于网红主播的资金投入较多,拥有知名度的主播带有巨大的影响,是各大平台争抢的对象,各大直播平台也会陷入“挖角之战”。这更无形之中让网红摒弃了忠诚度,所以直播平台耗费巨资培养出的网红常常被对手挖走,导致人财两空,这无形之中让整个直播行业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其次,网络直播的内容参差不齐。网络直播平台面临严重的内容风险问题。当前直播平台,一些所谓网红和美女主播为吸引粉丝,有时会以低俗、媚俗、庸俗等内容大打擦边球,利用涉黄、涉暴、甚至涉毒等内容哗众取宠,满足用户的猎奇心理。虽说在短时间内迅速吸引了观众,但无形之中营造了一个不良的社会风气。

所以,对网络直播的规范和约束就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可以对网络直播的主播进行实名认证。通过登记个人的详细信息,并进行严格核查的方式,让网络主播实名制,从而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如果涉及到毒赌黄等问题时要加强管制,可以对这些主播进行教育,并有必要的话列入黑名单,从而来规范我们的网络直播。

其次,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在前不久,新浪、搜狐、优酷、百度等20家网络直播平台共同发布了《北京网络直播行业自律公约》。而近期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也发布了《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等。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来规范互联网直播。比如可以规定直播发布者在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时,都应当依法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并在许可范围内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互联网直播服务提供者应对互联网新闻信息直播及其互动内容实施先审后发管理等。

再次,直播产业化。我们可以把直播将演变为一个产业,产业链布局越齐全、调动资源的能力越大、平台可承载的内容和功能越多,则越容易成功。除了传统的游戏、唱歌、吃饭等直播,可以转变为直播+电商、直播+体育、直播+在线教育等形式,将我们的直播变得越来越多且趋于成熟和更加有教育意义,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

提升食品安全的“整体水位”

必须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不断提升食品安全基准线

一根根五颜六色的胶带,捆住了生鲜蔬菜,却让甲醛超标10倍;超市里的活鱼,一方面是新鲜,另一方面可能有禁药残留„„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场景,隐含着不容忽视的食品安全问题,媒体曝光再次触动了人们紧绷的神经。

应该说,这些年我国的食品安全形势不断好转,但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而且,从现实感受讲,“舌尖上的威胁”离得越近,人们的忧虑就会越大。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再到“瘦肉精”“皮革奶”„„这些原本应该出现在化学课堂、化工车间或者科学实验室的专业词汇,却成了人们熟知的“常识”。据统计,食品安全已连续5年位居中国最让人担忧的十大安全问题之首。

食品安全问题,应该和群众期待对照起来看。品牌企业的信誉、监管规则的完善,是建立公众信心的关键因素。遗憾的是,近年来有许多大品牌在这个问题上得了负分。2017年1月1日起,台湾康师傅解散,这是从“油品事件”发酵以来的延续。近些年,上海福喜食品大量采用过期肉,一时间让不少快餐店噤若寒蝉;石家庄三鹿集团的牛奶,一度让中国奶业一蹶不振;南京冠生园的过期月饼,让节日的餐桌多了谨慎和担忧„„品牌企业的质量失守,无疑会让人对监管缺位产生更大的忧虑。

无论从安全性和安全感的需求来讲,食品安全工作都不能有丝毫放松。总书记日前对食品安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增强食品安全监管统一性和专业性,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这是对具体工作的要求,更是对群众呼声的回应。

食品安全的整体水位,需要全社会涵养,但其解决之道,绝不是人人背诵安全口诀、人人成为食品专家。从治理角度讲,还是要以最严的监管体系来托底,在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严格食品安全行政执法程序、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等方面下功夫,踏踏实实筑牢最基本的安全线。

食品安全保障,没有完成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诉求,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有没有毒、有没有害,而是延伸到对健康、环保理念的追求。事实上,为了应对各种新的食品化学污染物、致病微生物带来的新挑战,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也在不断升级。2016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加强婴幼儿乳粉监管,从每个季度抽样检验公布一次改成“月月抽检、月月公开”;国家卫计委印发《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提出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工作体系,制定、修订30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将形成近1100项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涵盖2万项指标,基本覆盖所有食品类别和主要危害因素„„从满足群众期待的角度讲,只有从细从严抓好监管体系建设,才能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的基准线,以食品安全形势的持续改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关系我国13亿多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抓得紧而又紧。”只有时刻保持“紧而又紧”的态度,才能让人们紧绷的神经逐渐舒缓,让食品安全的水位不断提升。

发展旅游产业助力长远进步

【范文展示】

发展旅游产业 助力长远进步

古有文人骚客在西湖游湖划船、诗情画意,今有游客面对高价门票感叹“玩不起”;古有苏东坡体恤民意利用资金治理西湖,赢得百姓爱戴,今有地方政府短视思维,违背景区公益属性,盲目涨价;这些鲜明的对比都体现了当前景区发展思路上的偏差,即片面强调门票经济,不注重旅游相关行业的协调发展,长此以往,损害的不仅是游客的利益,更是地方的长远发展。因此,景区应摒弃“门票经济”理念,走旅游产业化之路。

发展旅游产业,可以为社会稳定提供助力。频繁发生的景区欺客宰客事件,往往先由自媒体深入发酵,再引起传统媒体的广泛关注,在此期间,谣言横飞,无端猜测满地,对游客、商户、景区等均造成不良影响,有些地区甚至被列为游客旅游黑名单,声誉扫地,商户生计困难,影响舆论的友善和谐,以及社会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如部分商户诚信经营意识不强,景区管理不到位等,但最为根本的原因是地方政府发展理念过于短视,单纯依赖“门票经济”支撑财政收入,而忽略了旅游业相关行业的开发,商家没有良性健康的收入来源,为谋生计做出诸多失信行为也就在所难免。因此,要想再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应走旅游产业化之路。

发展旅游产业,可以为产业转型增添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党的执政理念向生态发展的倾斜就启示地方政府应摒弃过去向资源、向环境要GDP的执政理念,重新树立生态为主的理念,充分挖掘当地生态资源,打造生态旅游,将旅游产业这一环保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发展成为未来经济新的增长极,进而带动我国产业的转型和升级。纵观国内旅游知名景点,盲目涨价保持过去发展模式引起公众非议者有之,但也有以海南、深圳等为代表的景区,积极维护和培育旅游经济的发展,促进旅游产业化效应集聚,促进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孰优孰劣,一看便知。发展旅游产业,可以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总书记曾经说过:“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西部人民对于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条件的呼声应该被地方政府所倾听,所重视。然而,当前大多地区只顾提高景区门票价格,满足当地政府和景区少部分人的利益,无视百姓想要借着景区优势资源,发展住宿、餐饮等周边行业的呼声,最终发生种种欺客宰客、坑蒙拐骗等旅游乱象也就不足为奇。这看似影响的是游客的短期利益,实则影响的是百姓对于政府的信任感,以及最为重要的,地区经济的长远发展。所以,发展旅游产业,振兴当地经济,呼应百姓心声就应该成为地方政府的第一要事。

教育惩戒亟须厘清边界细化规则

背景链接

2017年2月,青岛市政府发布地方性规章《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该《办法》提到,“中小学校对影响教育教学秩序的学生,应当进行批评教育或者适当惩戒;情节严重的,视情节给予处分。学校的惩戒规定应当向学生公开。”据了解,这是全国或地方教育性法规中,首次提出“惩戒”的概念。

【标准表述】

[综合分析]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在《大教学论》中写道:“树木如果不去常加修剪,它们便会回复到它们的野生状态。”完整的教育,既包括赏识教育,也包括惩戒教育。重提教育惩戒,源于不时发生的中小学欺凌和暴力事件。尽管一张张照片、一幕幕视频令人惊诧不已,但目前的教育和法律体系却都无能为力。无论是刑事处罚,还是治安管理处罚,都难以覆盖这些未成年人群体。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也规定,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这种规定虽然保护了肇事学生的受教育权,但无关痛痒的批评教育却为他们继续欺凌施暴埋下了伏笔。

将教育惩戒权纳入了学校管理权限,这是一项有益的探索。虽然在上位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惩戒权,但在我国各类法律法规中都明确定位了学校从事教育教学的权利。原则上来说,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每个学校都可以采取各具特色的教育方式。但是,教育惩戒是一个敏感话题和领域,处理不好的话,容易演变成体罚或变相体罚,碰及社会公众的敏感神经,将涉事学校和教师推上风口浪尖。因此,目前亟须要做的,不是仅提出教育惩戒的概念,更要厘清边界、细化规则。要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教育惩戒的边界在哪里,学校和老师到底可以采取哪些合法的手段来惩戒学生。

[对策措施]

总结,在设置惩戒手段时,要结合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既要保证教育惩戒措施合乎法度、行之有效,又要使惩戒措施与过错程度相当,坚持持适度原则。在细化惩戒措施时,我们可以吸取国外成熟的经验做法,结合社会认知和接受程度,以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原则,以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为结果,因地制宜予以实施。

教育惩戒的前提是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爱护学生。这是一切教育惩戒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制定实施教育惩戒细则过程中,既要以法律来保障惩戒的顺利实施,又要防止为了惩戒而惩戒,防止滥用惩戒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公考”热与社会福利损失分析 篇7

若把公务员看成普通职业, 并以此判断, 得出就业市场竞争同样激烈的结论则是大错特错。2009年11月, 在公务员报名和考试如火如荼的同时, 人力资源市场却显得比较冷清, 进场求职择业的人数明显减少。10月份, 很多省市用人单位的岗位缺口大于求职者人数, 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对比发现, 尽管公务员考试竞争如此激烈, 却仍有人前赴后继, 有的毕业生甚至放弃了各种招聘机会, 专心复习考公务员。这种现象背后社会效率和社会福利的损失不得不引起深思。本文首先分析个体求职者职业选择中的决策过程;其次分析求职者行为与招聘方行为相互作用关系及导致的后果;最后从个体行为扩展到总体行为, 分析人力资源市场均衡结果对整个社会福利的影响。

一、个人职业选择的决策过程分析

(一) 理性人假设与决策分析

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首先就是个人选择必须使自身效用最大化。求职亦如此, 求职者必然要衡量各方面利害得失。假设求职者从以下方面衡量某一职位的效用:

收入水平W;收入稳定性σ;自身才能Q;为获得某一职位所愿意付出的一次性求职成本F (求职中付出的精力、时间、花费等) 及其最大可承受成本Fmax;职位可得性, 即在竞争某一岗位胜出的概率P{·, X}, 这里X指影响职位可得性P的外生变量;职位获得后日常工作辛苦程度L和求职者所能承受的最大辛苦程度Lmax;职位的期望效用EU。

某一职位带给求职者的效用水平受到以上诸多因素影响, 这些因素有的是直接影响, 有的是间接影响。为了分析方便, 把期望效用表示为:EU=U{W, σ, Q, F, Fmax, P, L, Lmax}。进一步分析U的直接决定因素EU=P*U{W, σ, L};间接决定因素P=P{Q, F, Fmax, X};L=L{Q}。以上变量的相关关系为:EU与P、W成正相关;与σ、L成负相关。P除了与X相关外, 还与Q、F成正相关;L同Q成负相关。

在以上理性人假设的基础上, 基于效用最大化的目标, 可得出:理性求职者在职业选择中应该基于自身才能, 选择收入水平高、收入稳定性好、求职成本低、工作难度低、可得性强的职位。

(二) “公考”者行为分析

这里暂不对“公考”者行为理性与否做出判断, 先来考察公务员职位本身。

根据之前的分析, 某一岗位带给求职者的期望效用取决于收入水平、收入稳定性、工作辛苦程度和职位可得性这4个因素。针对公务员这一职位, 有一点可以肯定, 就是公务员职位可得性P远低于其他行业, 因为P更多地受外生变量X (这里指报考人数远大于职位供给) 的影响而变得非常低。求职者个人即使付出了很高的求职成本, 公务员职位仍然几乎不具有可得性。但目前的情况是, 公务员职位几乎成了首选。在P非常小的情况下, 要保证EU达到社会平均水平, 必然要求公务员岗位给求职成功者带来的效用U{W, σ, L}非常大。一般而言, 公务员工作辛苦程度总体而言接近社会平均水平, 即使略低, 也不会低到带给求职成功者非常大效用的程度。

因此, 在求职者理性的假设下, 我们可以得出, 公务员收入水平及其稳定性是决定“公考”报名者前赴后继、屡败屡战的根本原因。

二、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均衡分析

(一) 用人单位与求职者行为假设

用人单位一般是各类生产和服务型企业, 招聘的流程为:发出招聘广告———求职者报名———用人单位笔试和面试。

假设之一:用人单位招聘标准有三:先到先得, 即在给定期限内报名者获得被考核机会;择优录取, 即挑选个人才能最佳者录用;招满即止, 即一旦招聘到足够的求职者, 立即退出人力资源市场。

假设之二:用人单位有优次之分。优者生产效率高、社会贡献大、给员工回报也大;次者这三方面均不如前者。

假设之三:“强强”合作为最优。用人单位招聘到的人才越优秀, 越有利于自身发展, 其对社会的贡献也越大;求职者进入的用人单位越优秀, 得到的回报越多, 对社会的贡献越大。

假设之四:求职过程分两轮。首轮, 用人单位进入市场参与招聘, 首轮结束时部分单位已完成招聘退出市场;次轮, 剩余的用人单位全部完成招聘, 求职者均找到工作, 人力资源市场出清。

假设之五:求职者个人才能均不相同, 分为精英群体与非精英群体两个部分。

假设之六:公务员考试绝对公平, 不存在使P异常大的外生变量X。

假设之七:求职者对自身的能力能做出客观正确的判断。

假设之八:求职者对用人单位的优次判断一致。

假设之九:首轮招聘开始后, 选择报考公务员的不再进入人力资源市场, 次轮招聘开始后, 所有未获得公务员录取的求职者进入市场参与求职竞争。

(二) 人力资源市场均衡结果分析

首轮各用人单位包括公务员岗位的招聘开始后, 求职者如果选择报考公务员则不得进入人力资源市场参与求职竞争。在大家都努力准备“公考”的情况下, 求职者中个人才能较高的精英们机会更大, 因此, 精英们选择参与公务员考试, 非精英们选择参与人力资源市场的求职竞争。

首轮招聘中, 较优的用人单位更多地受到求职者们的青睐而获得更多招聘对象选择, 非精英求职者们在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标准下找到了工作。次轮招聘中, 较好的用人单位与 (部分) 非精英求职者退出人力资源市场, 市场中剩下的是没有考上公务员的精英求职者与较次的用人单位。同第一轮招聘一样, 求职者在剩余的用人单位中选择尽可能好的岗位, 用人单位择优录取选择人才。

由此可以推断出最终结果:除了进入公务员队伍的精英们外, 一方面, 精英求职者没有被录用到本可以进入的较好的用人单位;另一方面, 最好的用人单位也没有招聘到最优秀的人才。

三、社会福利分析

自古以来,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类社会的理想之一。“好钢用在刀刃上”、“杀鸡焉用牛刀”等俗语都反映了古人对稀缺资源配置的朴素理解。人类文明进步到今天, 始终在促使社会制度向着有利于资源流向最能使其发挥作用的地方发展, 但是, 从公务员考试造成的社会福利影响来看,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终极理想未能实现。

(一) 人力资源市场实现最优配置的条件

假设社会福利大小等于社会总产出大小, 即各生产部门产出的总和, 根据假设之三, “强强合作”是最优结果。所以个人才能最强的求职者加入最好的用人单位, 次强的求职者加入次优的用人单位, 以此类推, 最差的求职者流向社会中最次的用人单位, 这个社会才真正实现了人尽其才, 社会福利水平也因此最大化。

(二) 之前假设前提下的人力资源配置所能达到的社会福利情况

第一, 公务员岗位属于政府部门, 而政府部门不创造社会财富;第二, 竞争公务员最终成功者必然是精英群体中的精华, 如果这些人加入了企业, 必定能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第三, 精英群体大部分人由于参加了公务员考试而只能进入较次的用人单位, 才能得不到发挥, 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由此观之, 公务员招聘所造成的资源消耗不仅在于组织公务员考试本身, 潜在的社会损失也是非常大的。

四、总结

以上分析基于诸多假设, 其目的是为了便于分析问题, 而非问题本身。例如, 并非所有求职者都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比如学历要求;再如, 失业的存在表明人力资源市场从未出清, 等等。但通过假设, 能更清楚地发现问题的本源及问题造成的不良后果。

公务员考试作为近年来建立并坚持的制度, 本身不存在问题, 毕竟它同高考、考研一样给每个人以公平竞争的机会。问题在于, 为何公务员的录取率非常小却仍有上百万人耗费大量时间精力财力去搏这一岗位。先前分析说明, 收入稳定、工作轻松、尤其是收入水平高让公务员岗位备受追捧。需要注意的是, 这里的收入水平不仅包括显性的货币工资收入, 而且还包括各种形式的福利, 甚至是灰色或黑色收入。另外, 公务员考试导致了人才配置一定程度的扭曲, 尽管福利损失无法统计, 但绝不能忽视这一问题。

因此, 本文认为, 要解决这个问题须从制度上着手。第一, 精简公务员队伍, 让整个队伍更有效率地运作, 把政府建设成为大市场经济服务的小政府, 从而降低纳税人负担, 把更多的社会财富留给财富创造者本人。第二, 创新公务员制度, 包括:1.探索公务员的择优汰劣制度, 让公务员时刻都有目标、责任感、危机感;2.完善公务员聘用制, 明确聘用范围、期限和聘用条件, 让公务员队伍的人员进出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3.公开公务员的收入及财产, 接受人民监督, 约束其权力运用。

公考 篇8

但是那场惊天动地的“5?12”地震,使她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那次地震之后,我认识到了稳定健康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都是浮云。”她老家在四川绵竹,在地震中,家园尽毁,父母被迫搬迁到板房居住。

彭岚目前在一家跨国企业从事财务工作,这是她大学毕业后的第二份工作。2008年从某名牌大学金融学专业毕业后,她就进入了一家外资会计师事务所,收入可观,但时常加班,且一年后即因金融危机而被裁员。

在外企工作了近四年的彭岚,其身上明显地带有外企的“风格”——认同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机制,讨厌潜规则,她还表示,“最大的愿望就是社会竞争机会均等。”

然而矛盾的是,地震之后,她开始向往自己曾希望改革的“体制内”,每年都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她当然知道,体制内根本难以实现“机会均等”,但还是义无反顾,屡败屡战。“虽说体制内很受诟病,也需要改革,但从中国的情况来看,体制内的人比体制外的幸福是不可否认的。”

“窝火”用人机制的不透明

《投资者报》:和十年前相比,你觉得自己变得富裕了吗?

彭岚:当然变得富裕一些了。十年前我17岁,才上高中,当时在寄宿学校,吃饭都不怎么吃饱。现在大学毕业4年了,在外企工资收入比较可观,时常还可以给家里寄钱。

《投资者报》:中国改革初期,提出的口号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你觉得这个目标实现了吗?

彭岚:实现了,相比三十年前,中国其实大部分人都变得富裕多了,基本實现了小康。尤其是东南部沿海地区,这些年依靠改革开放迅速富裕起来了。不过我们四川在西部,很多地方还很穷,天灾人祸又多,比如“5?12”地震之后,我们家绵竹的经济恢复就很困难。

《投资者报》:你周边的富人是怎么致富的?

彭岚:我周边?周围的同事都是工薪族,没有符合富人标准的。至于我家乡绵竹的富人,大多都是敢于冒风险,贷款开办厂矿企业的人富起来了。此外不少是“富二代”,天生就富。

《投资者报》:你对自己未来变得富裕,抱有信心吗?你将通过什么渠道变得富裕?

彭岚:虽然现在不富,但是对未来还是有信心的!主要是通过职位的提升和工资的增长,此外我会做适当的投资。我是学金融出身的,不能白白浪费掉我的专业,要学会赚更多的钱。

《投资者报》:你对现实社会哪些方面最不满意?

彭岚:最令我窝火的是用人机制的不透明。2009年的时候我被裁员,在找工作的几个月中,有些企业特别是国企的招聘机制让我极为气愤,那些有关系的人很容易就进了好岗位,而我这种毫无背景的只能靠自己拼命争取。

所幸,从毕业至今,我一直都是在外企工作。相比国企,我更喜欢外企的体制——外企更看重实力,更规范化、制度化,个人的才华也能较容易得到体现。外企的很多机制值得国内企业借鉴。

向往稳定的“体制内”工作

《投资者报》:中国还需要改革吗?你觉得需要改革哪几个方面?

彭岚:需要。政治、经济方面都需要改革。从贴近我自身的方面来说,我认为收入分配制度和用人机制方面急需改革。目前中国的贫富差距太大了。去年虽然上调了个人所得税基数,但是对缩小贫富差距作用微乎其微,还需要研究更好的解决办法。

此外人才选拔方面,我希望能制定出更公正客观的选拔机制,目前机制下,太多的人因为没有关系、没有背景而“怀才不遇”。

《投资者报》:如果你有一个去创业和一个去体制内工作的机会,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这样选择?

彭岚:以前我可能会选择创业,但现在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体制内工作。很多人认为我是“女强人”类型,在学校是学生会主席,工作后又进了很强悍的外企,但是我还是会向往稳定的体制内工作。

尤其是那次地震之后,我认识到了稳定健康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都是浮云。虽说体制内很受诟病,也需要改革,但从中国的情况来看,体制内的人比体制外的幸福是不可否认的。或许这也是改革中面临的一大矛盾。

至于创业,我没有创业资本,也承担不起风险。即使有人提供启动资金也不会,因为还缺很多,比如关系、后台等。在中国,真是做什么都要靠关系。

《投资者报》:如果改革会使社会竞争机会均等,一夜暴富的机会消失,你会选择改革吗?

彭岚:当然选择改革。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社会竞争机会均等,像我们这样家境平凡的人都能获得公平的竞争机会。

《投资者报》:你觉得改革和你自身相关吗,实话实说,你现在还关心改革吗?

彭岚:我知道改革肯定会对我自身有影响,但说实话生活中我并不太关心改革的话题,只是有时和朋友聊天时可能会无意中谈起。主要是觉得自己力量薄弱,好像也不能对改革起到什么作用。

《投资者报》:你如何评价邓小平,邓小平的改革给你带来的变化是什么?

彭岚:我挺敬佩邓小平,他是个很有智慧的改革家,是我们四川人的骄傲。邓小平所设计的改革开放使我们的生活开始慢慢变好,这是意义重大的。

【公考】推荐阅读:

上一篇:买卖合同变更协议书下一篇:暑假安全演讲三分钟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