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的范围》教学反思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观察的范围》教学反思(精选10篇)

《观察的范围》教学反思 篇1

本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的领域,是在学生已学习了“从上面、正面、左面观察物体,由远到近、由低到高观察物体”的基础上展开的。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模拟等探索活动中,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现象。

上这节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每个教学环节都是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的,因此,每个教学环节都很好地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特别是在解释路灯下影子长短的成因的问题,这在教学上是一个难点,学生不容易用数学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但由于前面的每个环节都学得比较扎实,因此学生都能用前面探索出的规律加以合理的解释,并且表述很清晰:“离杆越远,照到的范围就越小,照不到的.范围就越大,影子就越长,反之亦然。”

课后觉得有两处还可以改进一下。1、课前的小游戏引入,可以改成在讲台上放比较大的阻挡物和实物让学生从各个方向来观察,来猜测。学生对观察范围的大小与观察的视角有关的感知就会更加强烈。2、学生都已掌握了路灯下影子长短的成因后,就没必要课件展示了。花时间多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更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并提高课堂效率。

《观察的范围》教学反思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给合生活实际,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让学生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情感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 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品读古诗

1.课件出示配图古诗《登鹳鹊楼》, 学生齐声朗读。

2.提出问题, 引发思考。

师:诗人说“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呢?你想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究其中的道理吗?

生回答。

3.揭示课题。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学习观察来共同探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好数学最好的动力,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的开始, 我即出示《登鹳鹊楼》的诗与图片, 让学生初步理解“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的意思。知道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观看图片, 初步感受“站得高望的远”的道理。

二、自主探究、画一画

1.出示情境图: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 有只小猴它在墙外的树上向里张望。

2.画视线、找范围。如果小猴继续向上爬, 爬到A点时它的视线最近会落到哪儿?看到的范围有多大? (学生答后) 要想准确地找出看到的范围怎么办? (画线:从眼睛——墙——地面) 观察时的位置叫做“观察点”, 墙叫做“障碍物”。独立思考, 同桌交流。

学生充分发言后 (边说边在图上标注出来)

老师介绍小猴在树上A处时, 它能看到墙内离墙最近的点为A。

3.如果小猴继续往上爬, 爬到B处或者更高的C处, 我们看到的桃子的范围有什么变化?先想一想, 再翻开书画一画, 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你的画法和想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实践,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看到的现象, 并将知识点与情境相结合, 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通过亲手做一做、画一画、试一试的学习过程, 体会观察点的变化, 观察范围也在变化。

师总结板书:观察范围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而改变。

在哪点看到的的范围大呀?为什么?教师课件演示。

反馈:找一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上边指边讲给大家听。 (视线最近到哪儿?范围多大?)

问题:小猴观察范围的大小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观察点的高、低) 教师课件演示。

4.小结

说一说:观察点的变化对观察范围的影响有什么规律吗? (观察点越高视线落在地上的点距墙越近, 观察范围就越大;相反, 观察点越低视线落在地上的点距墙越远, 观察范围就越小。)

将小猴的眼睛看作数学中的“点”。确定遮挡物的“有效点”。将视线看作数学中的“线”。将观察的范围看作数学中的“区域”。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现在你明白诗人为什么要说“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了吗?

【设计意图】小学生的思维过程是从初步感知-形成表象-具体感知的过程。在小猴子看桃的情景里, 我出示课件, 让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是如何确定观察范围的。将小猴的眼睛看作数学中的“点”。确定遮挡物的“有效点”。将视线看作数学中的“线”。将观察的范围看作数学中的“区域”。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同时课件演示能吸引孩子的持久的注意力, 较好的解决了重点和难点。

三、实践活动、巩固提升

活动一:画出夜晚路灯下杆子的影子。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画的?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反馈, 教师演示。

活动二:如图 (略) , 有一辆客车在平坦的大路上行驶, 前方有两座建筑物。

(1) 客车行驶到某一位置时 (如位置 (1) ) , 司机能够看到建筑物B的一部分, 如果客车继续向前行驶, 那么他所能看到B的部分是如何变化的?

(2) 客车行驶到位置 (2) 时, 司机还能看到建筑物B吗?为什么?

学生自主绘图, 教师指导学困, 课件演示。

活动三:小猫在残墙前, 小老鼠在残墙的后面活动, 又怕小猫看到, 请你在图2中画出小老鼠可以活动的区域。

学生自主绘图, 教师指导学困, 课件演示。

《观察的范围》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课堂观察 教学反思 原因 现状 建议

一、语文课堂观察与教学反思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催化剂

课堂观察和教学反思是在新课改中全面实施的,对于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都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在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教学中,定期进行课堂观察与教学反思是非常必要的。教学中的很多问题都会对课堂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学校的各种硬件设施、教师自身的素质等等。因此,为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就必须注重教师的课堂观察和教学反思方面的推进。

在一堂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常常起着及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以高中语文课程为例,首先,在一堂语文课程进行的过程中,有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即语文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在这样一个结构体系下,语文教师又是起着一个类似纽带的作用,在课堂中将学生和所要讲述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在这一过程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做好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更要保证课堂秩序正常、有序地进行下去。其次,在整个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如何让学生更快更有效率地接受知识并且自由地加以运用就变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基础上也要引导学生逐渐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三观,更重要的是教他们如何学会生存的必备技能。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管理和引导作用尤为突出,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进行课堂观察,在充分观察课堂状况的情况下进行教学反思与总结来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堂观察与教学反思的现状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课堂观察和教学反思已被作为一种相当重要的途径加以运用开来。如今的课堂观察和教学反思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一)发展前景比较可观但问题频现

为了适应新的教育政策和提高教师素质,课堂观察和教学反思这一方式已经被大力支持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改革的内容,也成为了考核教师自身的一项重要方式。这一改革内容也得到了相当好的发展。

虽然课堂观察和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但由于我国地域的差异,在教学上也呈现出地域不平衡的现象,包括教学的环境、资源等,都影响了课堂观察和教学反思的进一步发展,也影响了教师个人技能的培训,使得这一方式无法得到相当大的提升。同时,在新课改实行的今天,教师乃至学校都在及其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希望培养学生的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这就使得教师忽视了平时对课堂教学的一些必要的反思。

(二)主动性、积极性的缺失

虽然语文教师都意识到要去进行教学反思,但在实际操作中却缺乏积极主动的行动。在调查结果中不难发现,几乎大部分教师都意识到了教学反思的意义,只有极少数是不赞同的,这也说明新课改发展到今天,高中语文教师的素养不断在提升。但与此同时,在调查到关于教学反思的实施态度的时候发现,少部分教师会积极进行思考,一部分有较积极的态度,而大部分都表示出不太积极的态度。这说明高中语文教师对真正实施教学反思还是缺乏一定的主动性,还需进一步提升。

(三)内容分散单一

一般来说,教学反思的内容应该是多方面的、比较丰富的,但在调查结果中显示,大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的时候都是偏重某一个侧面,而不能完全覆盖到所有的内容,使得教学反思显得比较分散凌乱,不能构成一个整体的效果。

(四)形式单调

为了达到教学反思的目的,教学反思本应该可以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但通过对高中语文教师的调查分析来看,极大多数教师才有的教学反思的方式都是用反思日志,很少有其他的形式,这种教学反思的效果应该是较为不明显的,也影响了教学反思的深度和它真正的价值所在。

三、如何加强课堂观察与教学反思

加强课堂观察与教学反思对新课程改革的进程起了重要的作用,对教学水平与质量的提高有积极的影响。因此,笔者对加强高中语文课堂观察与教学反思有以下建议。

(一)观察是反思的基础

教师的教学反思必须以严格而谨慎的课堂观察为基础。例如,可以以教师的课件展示和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的表现为观察点,去对课堂教学中各个环节的不同反应做详细的记录,以此作为教学反思的根据,寻找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教学反思为提高课堂质量奠基

教学反思是为了更好地完善课堂教学,因此,可以以教学反思为契机,全面提高课堂质量。例如,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必须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让学生从生活现象的角度去提出和思考问题,语文是与生活分不开的,这样才能达到反思的目的。又比如,新课改要求创新与探索精神,要求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等的形式,都可以成为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去深入思考的问题,透过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进一步提高课堂的质量。

高中语文课堂观察和教学反思是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对语文教学的重大突破,有利于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同时对于在课堂教学中综合把握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也有积极的作用,是现阶段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改革实践。在取长补短之后可以作为一项长期的发展目标继续贯彻下去。

参考文献:

[1]陈赛茅.试论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1(2).

[2]张玉华.高中语文“学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中学教学参考,2012(1).

[3]蒋玖萍.浅谈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J].阅读与鉴赏:上旬,2011(8).

观察叶的教学反思 篇4

三峡希望小学:李茂琼

本节课引导学生观察叶。一年级的学生刚学习科学,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现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宝中宝,从没亲近个大自然,对大自然不够理解,植物的叶对他们来说看似是比较熟悉的,但他们对叶的结构认识还不够,特别是对叶的生命历程的认识,因此,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探索,发现叶子的特征。如:叶子长得是什么样子?有哪些颜色?哪些形状?像什么?摸上去有什么感觉?闻一闻有什么气味。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探索,在老师的引导下,大部分学生观察得比较认真。在分享观察结果时,当问到叶子的颜色时,学生回答:叶子有黄色的,有绿色的,还有红色的。接着展示树叶,并观察比较树叶的特征然后再了解树叶的组成最后引导幼儿按其颜色、形状来分类。

活动中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能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老师作为引导者和倾听者的身份,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玩,会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和那帮助。教育不断在更新发展,也正是因为一次次的总结经验,我们才能在其中得到培养,慢慢成长。从而了解叶子的特征。真真正正让学生参与活动,切切实实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体验、有所得。我想这正是“科学”所期待和关注的!当然,作为老师,实际上这方面也是欠缺的。试想,我们小时候谁曾参与过这样的探究活动过程。今天,我们能和学生一起体验,与“科学”一道成长,这正是新课程理念的全面体现。发展研究植物叶的兴趣,培养爱护植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让学生知道植物不仅有生命特征,连它的叶子也是有生命的;但学生对叶子结构的认识较生疏,特别是对叶子的生命特征认识。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比较老叶与嫩叶有什么不同,新鲜叶和落叶有什么不同。体会出叶子的生命特征老叶生长的时间长,嫩叶生长的时间短。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观察同一条枝条上的叶子变化过程,知道叶子有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感悟生命历程。

《一杯水的观察》科学教学反思 篇5

上完了《一杯水的观察》这一课,总体感觉还算成功,以下我是我最自己设计的这一课,和实际课堂教学的一些反思:

按照新教纲的要求,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探究的能力。于是我在设计这一课时,我以猜谜的.形式,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方案,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并进行表达与交流。当初我以为课堂因为缺乏老师的牵引而走向混乱,但是学生对问题探究的欲望和提出并解答问题的能力超出了我的估计,整堂课,学生一直在不停的举手提问和发言,根本不需要我作过多的引导,以至于我不得不由于时间的关系,不得不限定了学生举手发言的次数。这样的效果是非常好的。我觉得,只要一堂科学课的设计得有趣,够有吸引力,再做少量的引导,学生完全能自主的完成整堂课的学习。

但是课堂中我仍然有很多不足,比如课件出现了一个错字,对课堂纪律的组织还不够好等等......

《观察物体》一课教案的教学反思 篇6

《观察物体》这一单元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观察到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或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有以下的收获:

1、学会观察,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怎样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例如:观察一个圆柱,如果从正面观察这个圆柱,教师要让学生从比较远的地方观察,把圆柱放在讲台上,让学生站在教室的最后面,圆柱放的高度要与观察者的眼睛一样高,最好把眼睛稍微眯起来,这样,学生正面看到的圆柱确实是一个长方体。大部分学生能体会到。

2、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借助学具,利用这些学具体验如果从正面看到的是圆,它有可能是什么?如果从正面看到的是正方形,它有可能是什么?……教师给出从正面看到的平面的由三个正方形组成的图,要求学生用4个正方体积木,有哪几种搭法?小组成员边讨论边动手搭,最后形成共识。

3、学生在学会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观察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实物,把从正面、左面或右面、上面所观察到的图形画下来,大部分学生能画正确。

《观察的范围》教学反思 篇7

1、新公共管理思想简述

与传统的以威尔逊、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和以韦伯的科层制理论为基础的官僚制行政管理理论不同,新公共管理思想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利用集权、监督以及加强责任制的方法来改善行政绩效,而是主张在政府管理中采纳企业化的管理方法来提高管理效率,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来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强调公共管理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来改善行政绩效。由于严格说来,新公共管理尚未形成一种单一的理论或学科体系,而只是一种理论思潮,所以我们在此将其称为一种“思想”而不是一种“理论”。根据西方行政学学者P·格里尔、D·奥斯本和T·盖布勒等人的论述,新公共管理主要有如下思想: (1) 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 (2) 政府应广泛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 (3) 把竞争机制注入到政府提供服务中去; (4) 政府应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则,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 (5) 政府应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效果和质量; (6) 受顾客驱使的政府,满足顾客的需要,而不是官僚政治需要; (7)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变革。

2、新公共管理思想的渊源与实质

在分析管理主义的起源与发展时,学者波利特曾指出,管理主义的核心思想,根本是一种政治、经济、学术等领域的社会精英所信仰的意识形态,因配合社会与经济情境的改变,最后成为社会所接受的观点,并因此在实践中予以推动。的确,导致新公共管理主义思潮的兴起的因素很多,但现实经济社会的实际需求与主流意识形态或价值观念是新公共管理思潮兴起的两大源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福利主义观念及冷战思维的推动下,西方各国政府的权力不断扩张,政府的职能范围不断扩大,政府的角色多样化,尤其是为保障公民之福利,政府大量透过立法管制干预国民的生活,包括经济性的管制和保护性的管制,其结果是一方面政府必须投入大量的资源以提供公共服务,另一方面为支付大量公共开支所采取的重税政策也导致经济竞争力的下降和民众的不满。在此情况下,政府遭受到越来越多的抨击,对政府的抨击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认为政府的规模太大,政府普遍臃肿,效率低下,而且消耗了过多的稀有资源;二是政府职能范围太广,政府自身陷入了过多的活动,而且许多活动的提供皆有替化方法可以运用;三是政府行事的方法,认为透过官僚体制提供服务必然导致平庸和无效率。由于国家福利主义的发展方向,造成政府每年必须负担庞大的转移性财政支出,拖垮了政府的预算和经济,而经济衰退、失业率的上升则形成了政治、经济的不稳定。随着工业化和科技发展,社会在进步的同时,社会问题与政府不可治理性也在增加,如人口膨胀问题、都市化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环境恶化问题、消费者保护问题、失业问题、教育问题、健康问题、种族歧视问题、交通问题、犯罪问题……层出不穷,旧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出现。政府所面临的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动荡性和多元性环境,导致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另一方面,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传统的政府功能实有力不从心之感,加之官僚体系本身的保守、消极、被动,以及官僚制度的墨守陈规、不负责任、衙门作风、繁文缛节、官样文章、腐败,正如G·E·凯顿所言:不管东西方国家,均可发现许多相似的行政问题,如行政傲慢、无效能、无效率、行政帝国主义,均引发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使政府的存在充满了合法性危机。在此情况下,政府改革的呼声日盛,特别是让公共服务回归社会、市场的呼声不断,缩小政府职能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

自由主义学说与保守主义政治意识形态对新公共管理思潮的产生有着巨大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新公共管理主义就是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在公共行政管理领域内的一场运动。20世纪80-90年代政治的突出特征就是自由主义思想在绝大多数发达国家中复燃,试图阻止甚至逆转政府部门的增长势头。缩减国家机构的规模是20世纪80-90年代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主导政策。从20世纪70-80年代起,具有保守主义政治倾向的政党在西方执政,新右派的政治主张抨击60年代盛行的社会福利国家和政治有许多重要缺点,例如多元主义盛行使公共支出大幅增加;官僚体系偏好扩大自己所能享有的资源以致发生“预算最大化”;公共服务系垄断型态的运作模式;政府过度扩张的结果威胁个人自由,同时不利于企业及企业精神之伸张;政府寻求均等的社会正义措施缺乏正当性;公共支出大幅增加会因举债而排斥私部门之成长。在他们看来,政府之失灵比市场更为严重。对于新右派的信仰者而言,新公共管理提供了一种标签,其中私部门领域可引进公部门之中,政治控制可获得强化、预算削减、专业自主性降低、公务员的工会弱化,以及半竞争性的架构将奋起赶走官僚体制天生的无效率。正是在这种意识形态下,亲市场、反国家的信念大行其道,公共行政求助于市场或者类似市场的解决之道,几乎成为一种不可置疑的选择。

从韦伯式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到新公共管理思潮意味着公共行政管理范式的转移。新公共管理主义范式下,政府改革的目标是改善政府组织的运作方式、缩减政府职能范围、提高行政效率与效能,方法是放松管制、分权、私有化和引入商业管理模式及市场机制等。新公共管理思潮是西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与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客观上反映了社会以及社会公民对有效率的政府服务的合理期待,但其本质上是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主导下行政管理领域内的一场运动与变革。建立在个人主义方法论基础上的西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始终对强大的公共权力保持一种警惕,认为过多的政府干预、宽泛的政府职能范围是对个人自由的一种威胁,也是效率低下的代名词。自由市场这看不见的手,足以确保大多数牵涉到人类幸福以及能让人类持进步乐观态度的社会目标的实现,“小政府、大社会”是其理想的社会治理模式。通过分权、私有化和引入商业管理模式及市场机制来削减政府规模、缩小职能范围是自由主义理念的一贯主张。

二、政府职能的范围与政府职能的强度

政府职能的范围与政府职能的强度是政府活动的两个维度。政府职能的范围主要指政府所承担的各种职能和追求的各种目标。政府职能的强度指的是政府执政能力,政府制定并实施政策和执法的能力,特别是公平、透明的执法能力,政府职能的强度直接影响着政府各种职能和目标的实现及政府职能范围的广度。政府职能的范围可宽可窄,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但政府的各项职能和目标还是有一定的重要性等级划分标准,如政府提供公共秩序及防御外来侵略的职能肯定比提供全民医疗保险和免费高教育重要。世界银行1997年的《世界发展报告》提供了国家职能范围清单,为政府活动范围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标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它将国家职能分为“最小”、“中等”和“积极的”三类,见下表。

通过沿着X轴来排列的这些政府职能,可以大致确定不同国家在该坐标上的不同位置,并能看出这些国家的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反映政府控制、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欲望程度及对经济社会事务的干预程度。倡导经济自由化的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其政府职能一般限定在最小职能区域内,只提供法律秩序、财产权保护、纯公共产品等最小职能,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干预程度低。大多发展中国家或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国家的政府职能范围相对较广,一般处于中等职能或积极职能区域内,反映在这样国家中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的干预程度较高。

三、政府职能的强度重于政府职能的范围

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及美国政府针对拉美发展中国家因政府规模膨胀、政府职能范围过广、干预程度高等趋势,极力推荐一整套旨在弱化国家对社会经济事务干预程度的措施,称之为“华盛顿共识”或“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的要旨也在于放松政府管制、私有化、经济自由化来提高经济增长率。也就是说,新公共管理思潮与新自由主义在措施与内在逻辑上有着一致性。这是因为, 新公共管理思潮本质上就是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在某一具体领域的体现或产物。

由市场经济的物质繁荣与自由民主政治和文化自由等一系列价值观念组合而成的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或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弗朗西斯·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之人》中认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在向西方自由民主制度过渡,历史将终结于自由民主社会。西方社会也不遗余力的向发展中国家或处于转型期的国家推销自由主义理念,但是,对于世界上许多国家来说,自由西方的现代性并不容易实现。即使某些东亚国家成功地实现了这一过渡,但大多数进行经济自由化改革的发展中国家或者进退维谷或者实际上在倒退,受新公共管理思潮影响的政府行政改革也末能取得理想的结果。问题在于:新自由主义或新公共管理运动所倡导的措施、制度与价值使人们全神贯注地关心如何消减政府职能的范围,而忽视了政府职能的另一个重要维度——政府职能的强度,即政府的执政能力。最典型的莫过于前苏联的休克疗法,在新自由主义与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影响下,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成了缩减政府职能范围、发展市场经济的最佳路径,但私有化过程需要高水平的政府能力与完善市场机制来组织实施,以保证这一过程的透明与公正,但这能力在俄罗斯并不存在,因此许多私有化的公共资源没有落到可以变为生产力的企业家手中,而被所谓的寡头集团窃取。日、韩、台湾等东亚地区市场经济的繁荣及新公共管理思潮影响下政府行政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的成功,根植于受儒家文化影响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的特定的传统文官制度所形成的强大的政府执政能力。

国家职能的强度重于国家职能的范围,这一观念在保守派自由市场经济学掌门人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讲话中,他于2001年的一次访谈中指出,如果十年前,他会用三个词来描述社会主义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即“私有化、私有化、私有化”,但实践证明法治很可能比私有化更具有根本性。私有的确是缩减政府职能范围、提高效率的良策,但不提高职能的强度,提高政府制定并执行与维护法律与秩序的能力,不论是市场改革还是政府行政管理改革最终只能是一场空。

从西方发起的进而影响到世界的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实践与理论反思,对正处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中的中国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我们大力呼吁小政府大社会,缩减政府职能范围时,要重视政府职能强度的建设,提高政府制定、执行、维护法律与秩序的能力。缩减政府职能的范围与提高政府职能的强度同样重要。

摘要:以放松管制、分权、私有化和引入商业管理模式及市场机制等为主要手段, 以缩减政府职能范围、提高公共行政效率与效能为目标的西方新公共管理思潮或运动, 其本质上是建立在个人主义方法论基础上的西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主导下公共行政管理领域内的一场运动与变革, 但这场运动在西方文化传统之外的地区却举步维艰。原因在于, 新公共管理思潮强调缩减政府职能的范围以提高效率, 往往忽视政府职能的的另一个维度——政府职能的强度即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性, 对受新公共管理思潮影响进行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提高政府职能的强度比缩减政府职能的范围更加重要。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实质,政府职能的范围,政府职能的强度

参考文献

[1]、[美]戴维.奥斯本, 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版, 第31页。

[2]、C.Pollitt:Managerialism and Public Service:The Anglo-American Experience, Oxford:Basic Blackwell, 1990。

[3]]G?E?Caiden:AdministrativeR eform Comes of Age, Theory of Public Organization, 1993。

[4]]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第2页。

《观察水》教学反思 篇8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观察水》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观察水》教学反思1

1.课前精心准备,选取合适材料,让探究更有实效性。

《观察一瓶水》这一课要求给学生每组准备同样的水、洗发液、木块。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为此我在课前给每组学生准备了同样的水、洗发液各一杯和一个木块,在实验过程中要用到的纸巾和垃圾盒,以及实验需要用到的各种形状的空瓶子。这节课中我选择了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的实验材料,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并且具有趣味性,使学生很愿意通过对材料的探索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

2.教学思路清晰,组织学生经历“通过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等一系列实验过程一一再找一找有哪些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最后发现总结出水、洗发液和木块这三种物体的特征”的学习活动过程。

比较顺利地实施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环节一环扣着一环,层次比较清楚。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层一层地把重点突破,很好的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尝试让各组成员互相配合,大胆想象、实验,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与快乐。

迎学上与短较活跃,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踊跃发言。

3.在教学中结合所教内容渗透科学的观察方法:具体表现为:

(1)可以用眼晴看,用鼻子闻,用手摸的方法进行观察。

(2)因为洗发液不能食用,所以不可以用尝的方法,任何场合都不能用“尝”的方法。

(3)也交给学生正确的闻气味的方式。

(4)通过观察比较找出相同和不同,便于总结出物体的特征。

4.充分利用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渗透环保教育。由于水的应用非常广泛,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厉害。通过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水资源在不断减少,从而激发学生要珍惜每一滴水。

5.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

课堂上,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分组活动,亲自动手操作。学生

在探究活动中充分运用感官参与,在操作过程中对水的特征有了深刻的感悟和体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还存在很多不足:

(1)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多。

(2)在突破“水无固定形状”这一难点时,放手还不够。主要是考虑到一年级小朋友自制力差,所以没有让他们自己准备不同形状的瓶子自己亲自倒一倒,要是让每个小组都尝试做一做,理解可能就会更深刻。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注意:

(1)要尊重并及时评价学生的意见或研究成果;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要贴近学生生活;

(2)要让学生敢说、爱说、会说,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积极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探究活动中,这样才会有活跃的思维,才能收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观察水》教学反思2

本周带着孩子们开始了观察一瓶水。

首先,在导入部分我用自由谈话的方式,通过问题,你了解哪些关于水的知识来引出课题-观察一瓶水,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畅所欲言,课堂氛围十分活跃!

在对比观察水和洗发水的时候,我用找相同和不同来引出观察活动,聚焦了观察的目的。然后我提前对观察液体方法中的闻进行了指导,并告诉学生我们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有些液体是有毒的,如果我们直接靠近闻容易吸入比较多的液体,所以从现在起我们就要规范实验操作,养成好的习惯!

在关于水和洗发水的滑不滑比较,有了洗发水的比较学生大多数都讲的是水不滑,但其实和直接捻搓相比,有了水明显要滑一些,在这里我又组织学生进行了再一次的搓捻,让他们发现其实水摸起来也是比较滑的!当学生说到会流动时,有小朋友提出洗发水比水流的慢,我问你是怎么知道的?然后告诉孩子们按照科学活动手册回家通过实验更科学的进行研究!

在比较完水和洗发水后还没来得及对信息进行整理就下课了!因为前面还有10分钟左右,我们对孩子们前面上课发言,小组表现好等获得的积分进行了兑换!下节课的时候,我打算安排对怎样通过实验对比洗发水和水的流动速度跟孩子们进行讨论,然后再将后面的内容完成,一节课的时间安排应该比较合适!

《观察水》教学反思3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5课,经过前四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常见固体在重量、形状、颜色、材料等方面的不同。在第4课还学习了根据物体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了解不同的分类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结果。学生在进行分类活动的同时对物体的自身属性有了进一步地认识。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动:1.观察方块。目的在于复习观察方法,为后面观察水喝洗发液做铺垫。2.观察比较水和洗发液的相同和不同。3.观察污水,提倡环境保护。通过以上三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发现水的无色、无味、透明的特征,进一步学习眼看、鼻闻、手摸的观察方法;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了解水具有流动性,无固定形状。本课需要学生运用之前学到的观察比较的方法继续观察水的主要特征,为后面认识空气特性做必要准备。

对于本节课,有以下几点思考:

1、培养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低年段学生注意力低下,很容易被外在事物影响从而分心。而科学课又是一门动手实践的课程,这意味着上好一堂科学课的难度更大。于是,我把培养科学课的学习习惯当做首要任务。课前,我总是要求学生将所有学习用品先放进抽屉,根据老师的需要再一项一项地拿出来,这样,种类繁多的学具和课本就能根据课堂需要,井然有序地出现,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课堂“乱”像。在课堂活动中,为了培养孩子们有序的开展活动,我把大家分成了9个科学小组,课前做好小组长培训工作,如:分发、回收活动器材、引导小组成员开展活动。只要把小组长培养成有经验、会组织的孩子,那么,科学活动开展起来将会事半功倍。活动开展完毕后,会有固定的交流环节,这一环节最容出现有的在讲,有的在玩儿。针对这一现象,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加训练。比如,在交流之前,我们先收好探究材料,全班静坐1分钟把心静下来,再开始组织交流,交流时要求声音响亮,说完整的话,教师及时鼓励每一个发言者,是学生投入到交流环节中来。

2、注重观察方法的培养。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看、闻、摸,还有对比观察的方法来进行探究的。一年级学生虽然会观察,但要达到我们要求的探究目标就需要教师层层递进的指导。观察最简单的方法是用眼睛看,所以,用眼睛观察是第一步的,并且能观察出水做多的特征。闻和摸的方法相对来说复杂一点,所以,我用微视频来介绍了闻的方法,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每一个步骤。摸的方法由我演示,再指导学生具体的操作。

3、淡化结论,注重学情。

基于低年段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在设计本节课时避免了将知识点着重强调,只在总结水的特征时有所强化。虽然本节课要弄清水的特征,但我认为本堂课没有必要强调“特征”二字,学生通过探究发现了这些特征,只要能说出来即可。也就是说,学生只要弄清“水是什么样的?”即可,我们注重探究的过程和学生兴趣,至于概念化的知识点,我们没有做过多的要求。

4、渗透德育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教育是贯穿每个学段和每个科目的,科学课上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我们想到了用清水河污水作对比观察。从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上来讲,使学生认识到水是珍贵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我用三个问题:你们有污染水的行为?你们身边有人污染过水吗?污染水的行为是对的吗?层层递进,学生也有了保护水的意识,我们德育教育的目的也达到了。

《观察水》教学反思4

科学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回顾我整节课的教学,无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对材料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为学生自由地展开学习过程,提供了适当的条件。

《神奇的水》一课,着重使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根据餐巾纸和水相互作用的结果,认识毛细现象发生的原因;同时使学生认识水的张力的大小。本课的教学特点,要把认识因果联系的思维过程设计得生动,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基本过程是:观察水沿餐巾纸上升,引出问题:“水往低处流。水沿餐巾纸上升是怎么回事?”有能发生毛细现象的,要体现 “孔”、“隙”的多样性;要有典型的孔和隙,有像布和纸那样的孔隙,有像土壤那样的孔、隙。

本课中,我首先让学生解释水沿餐巾纸上升,解释后又让学生找出与餐巾纸类似、水能沿着它上升的物体,说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点。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经历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怎样思考,怎样验证自己的解释。经过这样思考:

(1)全体学生明白了假设的内容。

(2)经历了一次由此及彼,学习全面思考的过程。

(3)通过思考为“用什么材料进行实验,怎样进行实验,实验中观察什么等后续的学习活动”,建立了充分的基础,特别是为推理建立了充分的基础。

在教水的张力的时候,让学生知道杯中的水要满,但是学生对于水到底满到什么程度,还是没有准确概念,就需要教师每个组快速巡查把关,这样能减少实验误差。学生在做实验到后期时耐心就大大减少了,开始还能一个一个地放回形针,到后来就一下子放很多个,结果就有误差,这样对水的表面张力的认识就不够深刻。而且有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意识到了某些问题的存在却不能引起重视,对实验结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实验时要小心桌子,以免水翻出来,水溢出来不能用餐巾纸,要用抹布擦干净,渗透环保意识。

毛细现象实验中,个别组认为包装纸壳没有毛细现象,我马上让她重做一遍实验,再次观察现象。体现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总之,这是一节实验课,能让学生充分动脑和动手。学生比较喜欢上这堂课,也能积极投入到课堂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创设研究水的情境,共同观察水,感知水的神奇。尽量实现师生、生生双向交流,使课堂从被动的、服从的师生关系转变到和谐、互动的关系。

《观察水》教学反思5

《观察一瓶水》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是一节观察课,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用多种感官观察水的特征,教学难点是认识水无固定形状。上完这节课,我有以下思考:由于一年级的学生不善于使自己的思维活动服从于一定的目的任务,在思考问题时往往被一些不相干的事物所吸引,学生在收集数据时,要明确任务和目标,老师要给予指导,不能让收集的信息游离于表面的积累,以至于常常我们答非所问。所以老师在提问时,问题的指向性要明确,可以直接问学生:“水有没有颜色?水有没有味道?谁有没有气味?”相信学生当观察的任务明确后,带着问题去观察,效果可能会更好。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运用各种感官观察水,通过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嘴巴尝、用手摸等一系列实验过程,最终有效地总结出水的特征,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对水的特征有深刻的感悟和体验,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与快乐。

不足:

对于学生的回答,激励的手段较少。

对学生的生成问题引导不到位,可以多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没有体现情感目标,可以渗透德育教育,通过图片,视频等让学生认识到水是珍贵资源,需要我们节约爱护。

《观察水》教学反思6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在各位听课教师的指导下,使我对科学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基于此我对本课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课遵循新课标的精神,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变:

1、实现教学目标由知识点的掌握到科学技能与精神的领悟与培养的转变。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水是怎样的物体,并在这个认识过程中进五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修改后的课最成功的地方是让学生充分感知研究对象。学生经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发现了相当丰富的事实,积累了表象,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形成有关水的特征的概念。同时我在教学中也存在问题:在上课的.过程中由于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急于得出具体结论而影响学生的思维充分展开。就本课来说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对学生通过感知获得的材料,教师认为与本课的具体结论没有直接关系往往处理得比较简单。教师原本希望带领学生一帆风顺地直奔结论,因而失去了培养学生的志趣和能力的极好机会。二是教师在学生研讨中急于对与具体结论有关的问题简单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因而使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寻找教师满意的答案上,而难以积极主动地研究问题。更不能认真汲取来自同学间的信息,根据自己获得的事实得到自己的结论。

2、实现教学方法从“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掌握”到“学生主动探索,教师以导为主”的转变。

课改后,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是平等的互动的,修改前的课我把自己的活动范围限定在讲台上,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置于一个“独尊”的位置,我控制了学生的思维,没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修改后的课上,我努力扮演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经常使用“很好,谁有不同的意见和补充,请讲。”这类的鼓励性语言。积极的创设研究水的情境,与学生共同观察水,尽量实现师生、生生双向交流,使课堂从被动的、服从的师生关系转变到和谐互动的关系。我们应该相信:孩子亲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表面看到的东西,更多的收获应该是经过岁月冲刷而根植于他们头脑中的东西上。

3、实现教学评价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

教学中不再以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为主要评价标准,而是让学生也参与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并对教师的教学状况提出自己的看法,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本节课中,我把教材看作是资源,而不是圣书,有机地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围绕主题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比比看谁的发现多。然后给予适当的评价。

《观察水》教学反思7

1、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自认为本次课全面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各种积极因素,创设出了学生乐学的氛围。学生们在学习中,表现出了强烈参与欲,学得积极主动,动手机会多。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实施新课标的一次成功体验。

2、儿童天性好动,他们的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载体。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迎合了学生的学习特点,就会使学生视学习为乐趣。皮亚杰说得好: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实践证明,学习兴趣越浓,注意力就越集中,观察就越仔细,思维就越积极,反应就越灵敏,记忆就越深刻,学习质量就越高。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创造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和气氛,通过每个学生亲身对学具的操作体验,以及对精心制作的课件动画展示的领悟和共鸣,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提高了学习效果,发现了其中的科学规律。

3、用足用好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静态为动态,变局部为整体,真正发挥教材的导向功能。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积累科学活动经验;在探讨水的特点及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在判断、辨认活动中,发展科学思考。

4、“试一试、想一想”的探究和探讨放手让学生活动。开放的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想象—操作—推理—验证的过程,小组实验讨论的探讨给了学生极大的发散性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也为今后学习枚举作了伏笔。学生在活动中真实地感受到科学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无穷乐趣。

《观察水》教学反思8

在教学中,我根据以前的教学实践,在设计教学程序上,在教学内容上、在教学方法上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将教本内容顺序作了部分调整。让学生在掌握常用的观察方法后,参与寻找水的教学过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教材安排首先让学生从四杯物体中找到水,学生在不了解方法的前提下去找,是不利于学生操作的,学生操作时也是无序的,只有将观察认识物体的常用方法交给学生,那学生操作就非常容易,观察也更有序。

2、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总是让我们去探究许多事物,想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那样的。在开课前,我准备了一瓶纯净水,4个塑料袋,一个透明的,三个是黑色的不透明,分别装有4瓶液体(水、醋、牛奶、糖水)、不同形状的容器、运水工具(桶、水管),让学生观察,说出里面有什么?让学生产生好奇心,随着教学过程的进行,分别打开这4个塑料袋。

3、利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当学生知道什么是液体后,学生举例说出了许多液体物体,当学生在回答生活中如何运用运水工具时,学生举出了不同运水工具在不同场合的运用。

4、通过实验,将水从塑料袋中流出,将水倒入不同的容器,将水“倒来倒去”让学生上讲台演示、观察,将学生原有的零星认识提升到水的属性层次上,并且在概念提升的过程中,教给了学生科学认识物体的方法,学生概括出“水没有固定形状”的特点,从而将零星认识发展到概念水平。

5、让学生通过欣赏教学VCD中“欣赏美丽的水”“生命离不开水”片断,让学生体会到水的自然之美,从而教育学生保护水资源、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

6、本课的运水比赛内容,在本节课中没作安排,在下节课再举行。我想开展比赛,让学生知道如何参加,用什么工具适合,有哪些规则这很重要。路远路近、用水多与少与用什么运水工具有关联,本节课完成了这部分教学。组织小组合作——运水比赛,需要准备、需要场地、更需要时间,这在教室内是无法展开的,只能安排在室外进行,四十分钟的时间对于本课是不够的。

总体来说,在四十分钟的时间内,比较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农村小学实验课开展的不多,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同学只顾闻、尝等过程,但不能将结果填在“记录表”上;部分内容感到好奇,只顾一人操作,合作精神不够。

《观察水》教学反思9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1.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瓶中水与其他物体之间的特征。

我在上课的时候只是用了对比的词语和水洗发液对比的动作,没有在过程中,呈现对比观察的方法。其实应该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使用了对比水和洗发液的方法后请学生来分享,让他们说一说是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观察到的。学生很自然能想到使用的是对比水和洗发液的方法观察到水的特征的。

2.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这个目标在今天的课上没有达成。应该在这节课最后,问一问学生:我们知道了水有这些特征,那水有什么作用呢?

二、注意课程前后联系

在活动2中,让学生观察它们(水、洗发液)有什么不同,我是通过让他们观察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来说我将水洗发液分一类、木块分为一类的理由,其实可以请学生来比较,然后使用前一课的分类知识,请他们自己来给三个物体分类,打算怎么分?学生很容易就能通过板书观察到将水和洗发液分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无固定形状的、会流动的,而木块有固定形状,不会流动。

三、我的思考

1.针对水的颜色是白色的这个问题,刘老师的建议是当学生说到水的颜色是白色时,就拿出洗发液问洗发液是什么颜色,学生知道是白色的,将水和洗发液的颜色进行对比,让学生改变水的颜色是白色的这个看法。但我自己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比还是说水是白色的,我继续追问,也有学生说是银色的,部分孩子知道水不是白色的了。因为我也只在一个班这样上了,所以不知道其他班用水和洗发液颜色对比能不能发现水是无色的,不知道老师们上完是什么效果呢?下来我还得在这里打个补丁。

2.关于透明和无色,我在刘洋老师的反思中看到了以下内容:

水透明和无色这两个特征,学生会混为一谈。我在上这课时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对此有点思考,我会突出无色和透明是两个特征,准备有颜色的透明物体,这是什么颜色的,那它透明吗,这样用今天易老师那个方法很好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透明。这样可以随势提问颜色和是否透明是一个特征吗?然后再来解决无色这个问题,白色物体和无色物体进行对比观察能得出。但今天易老师提到认为无色是浅白色,我们可不可以直接告诉他们这不是浅白色而是无色,如果给他们解释他们也不会理解,而且还会造成无色和透明这两个特征的混合。

我觉得这种方法简单明了,比较赞同。后来刘老师也提到如果学生实在说不出水的颜色是无色我们也可以直接告诉学生。

3.本节课使用的扇闻法,可以适当给学生介绍一下为什么要使用,使用时要保持什么样的距离其实我自己没想好怎么给学生说,下来还要动动脑筋。

4.让学生将今天学到的科学方法运用到生活中,是对本节课内容和方法的又一次升华。

四、备课、磨课收获

(一)备课

1.以前备课方向很不明确,后来慢慢知道应该去仔细研读教参,到这次教案打磨,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自己在说的时候都发现了自己分析的教材学情层次太浅了。通过下来对学生的一个简单了解,我的学情把握更准确了,当然这对制定教学重难点是很有帮助的。

2.不轻易修改教参提供的教学目标。

3.应该对这一堂课的内容、方法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进行环节设计时才不会偏向。

(二)磨课

1.感叹科学真的太严谨了!从准备的水换成矿泉水到瓶盖和瓶身的对应,都体现了严谨性,也是以后再上类似课必须考虑到的地方。

2.磨课时老师们给我提了很多建议,对我这节课真的太有帮助了,包括周五课后老师们提的建议对我帮助也很大,一群人的智慧真的太强大了,自己在金牛区科学教师大家庭里真的很幸运!

《观察水》教学反思10

《水的观察》是小学《科学》第四单元第一课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是让学生了解有关水的初步知识,体会人体感官在认识事物上的重要性,理解用感官观察需要有顺序,教育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对于水学生比较熟悉,对水的气味、颜色等基本特征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为此本节课我把观察方法训练及有条理的对事物进行描述作为教学重点,并打破教材课时安排的局限,把水的形状及水的流动性合并到本节一起讲授,让学生比较完整的了解水的基本特征。为此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用感官观察认识水的一些特征;第二部分是通过比较方法对水进一步了解。

教学伊始给学生播放一组以水为主题的精美图片,引发学生观察学习的兴趣。然后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讨论、交流、观察、汇报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观察形式与方法,并认识到有顺序观察的重要性。同时要求学生边观察边记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学生科学观察的能力。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喜欢游戏。本节课结合孩子好玩的这一心理特点,把单调枯燥的观察通过游戏活动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游戏中观察了解水的特性,在游戏中了解掌握更多的观察方法。

教学中我还运用对比的方法将学生课前与课后对水的观察认识进行了比较,使学生明白科学、有序的观察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

《观察水》教学反思11

今天上午,市公开科学实验教学活动在我校举办,次此活动我也承担了一节展示课任务。在确定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试教、修改教案、定稿、展示等一系列活动过程中,感受颇深。

1、教学设计要走“进”学生。第一稿教案在实验记录环节中我充分考虑了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和实验活动的自主性,在过程中充分放手。但事实上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这门学科,而这一课又是他们第一次在课堂上动手做实验,兴奋之情可想而知。最令我没有想到的是简单的几个词他们要写很长时间,甚至记录表上的小组成员签名也要花上几分钟。要命的是一人在记录,其他三个学生就在旁边看着、等着。看着他们优哉游哉,我在旁边只能干着急。课后,针对这个现象,我采取了三项措施:一、在课前对学生进行了实验纪律的教育,明确各项实验要求;二、引入评价机制: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各个小组在实验课上完成实验质量高且速度快的,当堂在记录表上打上一颗星,课后再记载在汇总表格上,学期结束后进行总结评比。三、记录表上的小组成员签名可在上课前就由组长签上,以节省课上时间。此举果然有效,在展示课上,各小组根据实验要求抓紧时间实验,得到星的小组喜气洋洋,也激励了其他小组,再也没有出现“磨洋工”的现象。

2、教学设计要走“进”教材。刚开始对于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安排,特别是实验内容我没能很好的把握。例如比较观察部分。一开始我把这作为教学重点之一,即让学生掌握新的比较观察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再强调这是一种新的方法。后来和同事在一起讨论的时候,渐渐发觉,本课只要初步让学生学习比较观察的方法,在通过水和果汁、牛奶的比较中进一步了解水的特点。这里有两点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是比较观察的目的还是了解水的特点,不能喧宾夺主;二是在比较过程中其实运用的还是前面的感官观察的方法,严格来说,这里的比较观察不是一种新的方法。由此我调整了思路,即让学生进一步运用感官观察水、牛奶和果汁,找出它们的区别。这样设计就体现了教材的安排意图,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层次性。

3、教学设计以“简约”为宜。就拿导入来说,第一稿我以小篆的“水”字导入,然后让学生说说古人为何这样造字,这个字和水的联系,再提出我们要向古人学习,通过观察水发现水的秘密。上后感觉太烦琐,最后就定为以小篆“水”导入,学生说出是“水”字,教师直接引入要以古人为榜样,通过仔细观察来发现水的秘密。从实际效果看这样的导入简洁且有新意。再以第三环节“示范比较”为例。初稿定为以测试的方式检测学生对水的感觉,分别通过闭眼、捏鼻用舌判断,闭眼用鼻判断三杯牛奶、果汁和水中哪一杯是水,但在实际操作中上来检测的学生不能很好的配合,不是眼睛睁开了就是鼻子捏不住,影响了检测效果。后来改为用鼻闻白醋和水判断哪杯是水;用手摸放在纸杯(不透明)的水和油判断,结果由于操作简单,达到了预期效果。又如“总结梳理”环节,初稿我设计了两个总结项目:一是总结水的特点,二是总结本课学到的方法。事实上观察方法只要学生掌握,并不要在名称上掌握的很清楚。学生在总结时很难讲到“比较观察”的方法。在深入钻研了教材后,我把水的特点放在了学生实验交流中,不再刻意放在最后环节;而观察方法也不再让学生一五一十地道明,但在过程中重点进行了指导。使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不再为总结而总结。

公开教学活动让执教者受益的不是最后的成果,而是整个“磨课”的过程。随着这个过程的不断深入,我们在教材的理解上、课标的把握上也会不断的深入,随着而来的就是我们的教学设计不断的完善,不断的贴近学生学习需要,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学”而教。

《观察水》教学反思12

《新课标》要求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学目标由知识点的掌握到科学技能与精神的领悟与培养的转变正是体现了这一思想。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无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对材料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为学生自由地展开学习过程,提供了适当的条件。《神奇的水》一课,着重使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认识事物的因果联系,根据餐巾纸和水相互作用的结果,认识毛细现象发生的原因;同时使学生认识水的张力的大小。本课的教学特点,要把认识因果联系的思维过程设计得生动。

基本过程如下:

(1)观察水沿餐巾纸上升,引出问题:“水往低处流。水沿餐巾纸上升是怎么回事?”

(2)做出假设性解释。这项活动设计得很细致。做出解释后,进一步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水能沿着它上升的物体,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点。

(3)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验材料看起来和学生列举的材料大体相符,在材料设计上要有结构性。有能发生毛细现象的,要体现 “孔”、“隙”的多样性;要有典型的孔和隙,有像布和纸那样的孔隙,有像土壤那样的孔、隙。还要有不能发生毛细现象的。

做出假设是通过实验认识事物的中心环节,而它的教育价值正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考,一旦把假设的形成过程说清楚了,设计实验、得出结论是水到渠成的事。本课中,首先让学生解释水沿餐巾纸上升,解释后又让学生找出与餐巾纸类似、水能沿着它上升的物体,说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点。解释活动并不到此为止,再引导学生逆向思考,列举他们估计水不能沿着它上升的物体,说明这类物体的共同点。教学的重心要放在引导学生经历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上,让学生经历怎样思考,怎样验证自己的解释。经过这样思考:

(1)全体学生明白了假设的内容。

(2)经历了一次由此及彼,学习全面思考的过程。

(3)通过思考为“用什么材料进行实验,怎样进行实验,实验中观察什么等后续的学习活动”,建立了充分的基础,特别是为推理建立了充分的基础。

在教水的张力的时候,让学生知道杯中的水要满,忽视了强调实验中“杯中的水一定要很满”这一环节,以致于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有些混乱,实验结果出现了误差。在后来的课上我就尽量做好实验前的强调工作,如怎样减小误差等,学生听后,在实验中就能注意到,实验效果也好些。学生在做实验到后期时耐心就大大减少了,开始还能一个一个地放曲别针,到后来就一下子放很多个,结果就有误差,这样对的张力的认识就不够深刻。为了节省时间,把“瓶盖停在水面的中间”这一活动放在课下,让学生能自己做的就自己来独立完成,提高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总的来说,这是一节实验课,能让学生充分动脑和动手。学生比较喜欢上这堂课,也能积极投入到课堂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创设研究水的情境,共同观察水,感知水的神奇。尽量实现师生、生生双向交流,使课堂从被动的、服从的师生关系转变到和谐、互动的关系。我们应该相信:孩子亲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表面看到的东西,更多的收获应该是经过岁月冲刷而根植于他们头脑中的东西。

《观察水》教学反思13

从钻研教材到进行教学设计到最后的上课,我从中发现许多值得我去注意去思考的地方。

减少老师的活动时间,预设弹性设计,提高课堂实效:许多老师在课前预设的教学环节都很具完整性,可课一上下来,常常有许多我们预想不到的状况发生,为了处理这些状况,我们经常感到时间不够用,又为了不破坏课的完整性,所以只好拖课。而我这堂课由于知识性的内容较浅显,所以课堂上没有什么所谓的“意外”发生,一节课下来,反而觉得时间很充裕,后面的总结显得有意在拖沓了。拖课,学生没兴趣再听下去,也影响了学生下节课的学习,不好。剩余时间,没有充分利用宝贵的40分钟,也不行。那么该如何把握课堂40分钟,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做了以下几点思考:(1)、减少老师的说话时间。科学探究课要把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老师经常是放不开,怕孩子偏离了主题,所以经常反复唠叨实验要求、注意事项,浪费了很多时间。老师在课堂上要做到废话少说,长话短说。教学语言要简洁有力,不重复,不提一些无效问题。提出问题时,不要花太多的时间在选择要叫哪个学生回答上面。只要我们多注意,一定能在课堂上节省出许多时间来给学生进行更充分的探究活动。(2)预设弹性设计。比如我这堂课,如果不把运水比赛从这节课删掉,而是预设在最后一个环节,看到时间还充裕,那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活动,这样我在后面的时间就能充分利用了。时间是宝贵的,要想提高课堂时效性,那么教师应先学会把握好课堂40分钟,提高时间的利用率。最后在游戏活动结束,我没有注重学生的总结,匆忙结束了课程,使游戏的最总目的没有达到。

实验是课堂的重要部分,实验是为了寻求真相,但有些实验,特别是对比实验,要控制变量,经常会导致实验结果与现实有所出入。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实事求是地面对现实,及时分析是什么原因,还可以借机生成二次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观察水》教学反思14

部分实验用品可由学生来提供,如醋、牛奶等,醋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由学生自己提供,牛奶则可以使用学生的课间餐,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实验的准备工作中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有学生会问:“为什么说水是无味的呢?而我喝有些泉水时会感到是甜的。”这就需要教师有一个提前准备,有可能的话准备一个简单的蒸馏水实验,模拟自然水的形成,让学生明白,泉水中的甜味并不是水本来的味道,而是其中有矿物质的原因。

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需要教师经常地启发、点拨、和引导,需要长期地、有计划地进行培养。这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密切相关,因此,我在设计《水》一课时始终围绕怎样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这一中心,设计各种环节。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因此,要想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出来,首先要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感兴趣,于是在上《水》一课时,我给每行各准备了一个触摸袋并给它起了给神秘的名字——魔术袋,(触摸袋里面装有:水、石头、海绵、空气、玻璃球、圆片、泡漠球、木头等等)然后让学生摸一摸,猜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因为袋子是用布做的,看不到里面的是什么东西,只能用手去感觉,所以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说,非常感兴趣。

用手摸过之后,有的学生说里面可能装的是水,有的学生说装的是石头,因为他摸到的东西非常硬,还有的学生说里面装的是海绵等等。看到学生们兴趣高涨,我紧接着说:“确实袋子里面装的是水,可是为什么你说它是水呢?你能告诉你是根据什么理由确定那是水的吗?”学生自信 的答到:“能”。“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组织一次找水的活动”紧接着,学生讨论了怎样判断它是水的理由,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开始讨论。俗话说:“放开的羊吃得饱吃的好”,在自主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中,“放”可以作为有效的策略之一。要想学生能够主动去研究,老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把握一个“度”,因此,在学生自己研究的环节,我放开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将理由说出来,再在小组内讨论他推断的依据。毕竟,不同的学生她推断的依据不同。这样,学生的主动性也就被调动起来了。

在汇报环节,我也做到了让学生的主动意识尽可能发挥,让他们像小老师一样到前边来汇报,汇报时要求学生汇报完,其他学生再补充,这样既给了汇报人充分表达的机会,也不失其他人的想法。

当然在后面的填写网状图时,我发现孩子们由于语文学习基础的不牢固或者说孩子对字词的理解还完全依赖教师的讲解,所以在一开始填写水以那些形态存在时,他们就不注意理解题目的意思,看到课文中提示了冰和淡水,很多孩子就信口开河说河水、海水、江水、地下水、咸水等等答案都出来了,当然在我后面的引导时,对存在形式这个词的解释也不是十分准确,使得不少学生还不是很理解这个存在所指的范畴。

当然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光在课上教师要注意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而且也要注意课下的延续。我在课的最后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想一想,看一看人们利用水可以做哪些事情?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比一比谁记录的内容多。同时,让孩子设计一条节约用水的标语或者口号,让孩子了解水这个于这样做也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观察水》教学反思15

这是一节观察课,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用多种感官观察水的特征,教学难点是认识水无固定形状。上完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养成习惯,规范用语。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们的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外在的事物影响而分心,根据学生的这些年龄特点,可以在汇报前,先让学生坐好,对于先坐好的同学给予鼓励。结合一年级语文课的要求:让学生学会说完整话,所以在汇报时我注重让学生说完整话,多鼓励学生使用“我发现”这样的说法,使学生在发言之初就亮明观点,是同意、不同意还是补充前面同学的观点,从而养成习惯,规范用语。

2.分工合作,有序进行。

科学课是一门动手实践的课程,需要互相配合,这就意味着在一年级要上好一节科学课,难度更大,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序的开展活动,我安排由两人一组开展观察活动,并指定好每组的小组长,这样在很大的程度上避免了课堂“乱”的现象,也可以确保器材的分发和回收有序地进行,两人一组进行实验,可以加强同桌间的合作学习和交流,培养学生初步的交流合作意识。

3.明确目的,观察到位。

一年级的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往往被一些不相干的事物所吸引,要明确任务和目标,所以老师在提问时,问题的指向性要明确,可以直接问学生:“水有没有颜色?水有没有味道?谁有没有气味?”相信学生当观察的任务明确后,带着问题去观察,效果可能会更好。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运用各种感官观察水,通过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摸等一系列实验过程,最终有效地总结出水的特征,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对水的特征有深刻的感悟和体验,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与快乐。

这节课我认为还存在以下不足:

(1)对于学生的回答,激励的手段较少。

(2)对学生的生成问题引导不到位,可以多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篇9

棣丰街道中心小学

《观察物体》是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我主要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后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的能力,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这节课主要有几点个人认为比较优秀的地方:

一、精雕细琢巧设计环环相扣渐深入

我们都知道教学设计是老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我在教学前不仅“吃透”教材,还充分地了解学生。整个教学环节设计精巧,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学生的发展观。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有效的学习情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精彩的课堂导入为课堂的有效开展埋下伏笔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场,好的课堂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启发思考,起到“一石击破水中天”的作用。课堂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环节,就像一块磁石,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本节课我采用游戏导入“你看到了什

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观察的范围》教学反思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2月~2012年2月来本科就诊, 影像学检查符合大范围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患者30例。其中男17例, 女13例。年龄14~35岁, 平均年龄26岁。病程1~5年。上颌骨角化囊性瘤4例, 下颌骨角化囊性瘤26例。5例无明显临床表现, 行牙科治疗过程中拍全口曲面片后发现。18例病变位置颌骨明显膨隆就诊, 拍全口曲面片及颌骨CT后发现。3例为病变位置反复肿痛就诊, 拍全口曲面片及颌骨CT后发现。4例为囊肿切除术后复发。上颌骨角化囊性瘤都位于上颌骨后牙区 (未与上颌窦交通) , 下颌骨角化囊性瘤位于下颌骨磨牙区至升支部, 均为单侧单发。术前查体颌骨有不同程度膨隆, 扪之有乒乓球及牛皮纸样改变, 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或褐色液体。12例患者均采用“颌骨囊肿减压成形术”治疗。

1.2 治疗方法

30例患者均收住院治疗。入院后详细采集病史, 仔细查体并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后择期在手术室行“颌骨囊肿减压成形术”。手术采用口内切口, 切口在囊肿壁唇颊侧最薄处, 在囊性病变表面开窗, 范围约1.5 cm×2.0 cm, 局部打开骨质及囊壁 (切除囊壁送病理检查) , 引流出囊液, 大量盐水冲洗囊腔。后以油纱条纱团填塞开窗口。术后1周撤出纱团, 请修复科医生协助制作并佩戴塞制器保持引流口通畅。出院后嘱患者每餐后及睡前用10 ml注射器接细导尿管 (导尿管质地柔软, 末端光滑并有侧面开口, 易进入囊腔) , 吸取生理盐水或温开水冲洗囊腔数遍。塞制器一直戴用, 每天睡前用牙刷刷清表面的食物残渣。术后每隔1个月复诊拍全口全面断层片检查囊腔变化及骨质修复情况。术后18个月, 若囊肿完全消失者不需要二期手术, 未完全消失者可行二期手术刮除缩小的囊肿, 手术方法同常规小范围颌骨囊肿切除手术。

1.3 疗效评价标准

依据囊肿缩小的程度及骨质膨隆及面型恢复情况评定治疗效果。显效:囊腔缩小至原大小30%以内甚至完全消失, 骨质膨隆消失, 面型正常;有效:囊腔缩小至原大小约60%~30%, 病变位置骨质膨隆明显缩小, 面型基本正常;无效:囊腔缩小不足原大小40%, 病变位置颌骨骨质膨隆无明显变化, 面型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 结果

30例患者均配合良好, 能坚持佩戴塞制器并每日冲洗, 定期复查。其中4例于术后3个月复诊复查曲面断层片时即可发现囊腔有明显缩小。14例在术后6个月~1年查曲面断层片时囊腔有明显缩小。至术后18个月, 显效24例, 其中13例患者囊性瘤完全消失无需二次手术, 11例患者囊腔直径为1~2 cm, 行二期手术刮除剩余囊性瘤, 24例患者骨质恢复良好, 颌骨膨隆基本消失, 面型恢复良好, 两侧对称。有效4例, 缩小至原大小50%, 长径2~3 cm, 骨质略有膨隆, 行二期手术刮除剩余囊性瘤。无效2例, 囊腔范围缩小不足30%, 骨质膨隆无明显改善, 建议采取其他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93.3%。术后1年复诊, 无复发患者。

3 讨论

3.1 传统治疗方法的缺点

大范围颌骨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其治疗难度较大。单纯刮除囊性瘤极易复发且有恶变可能。有学者主张囊肿摘除术+拔牙+颌间固定术+囊肿区颌骨切除术+植骨术等, 但有可能造成颌骨病理性骨折及损伤邻近血管神经束等重要组织器官[3]。手术难度大, 手术费用高, 基层医院难以开展。并且术后给患者造成面部外形改变, 咀嚼功能下降, 供骨区副损伤, 下牙槽神经损伤后唇部感觉功能障碍等, 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传统保守的治疗方法是局部囊肿刮除, 磨出周围部分骨壁并用石炭酸或Carnoy液等化学试剂处理骨面, 但术后其复发率仍然较高[4]。

3.2 囊肿减压成形术的原理

颌骨角化囊性瘤的囊壁是由复层鳞状上皮及纤维结缔组织构成, 上皮细胞不断坏死脱落于囊液中并且分解, 使囊液渗透压增高, 吸收周围的水分, 囊腔内压力增大, 又压迫囊壁引起上皮细胞坏死脱落, 如此循环不止, 渗透压逐渐增高, 压迫吸收周围骨质。破骨细胞吸收骨质, 囊腔不断增大, 囊液中的其他一些物质如前列腺素等也参与了周围骨质吸收。经开窗引流后, 囊腔内外的压力保持平衡, 在颌骨的功能活动状态下, 囊肿外周骨新生, 颌骨形态改建, 囊腔逐渐缩小, 外形得以恢复。

3.3 囊肿减压成形术的优点

该手术无需全身麻醉, 手术方法简单, 基层医院可开展。手术创伤小, 不破坏健康骨组织, 无需移植自身其他部位骨组织, 患者痛苦小。术后不遗留面部瘢痕, 无咀嚼功能下降, 无下牙槽神经损伤, 患者生存质量高。费用低廉, 减轻贫困患者经济负担。

3.4 囊肿减压成形术的缺点

疗程长, 术后需长期佩戴塞制器并坚持自行冲洗。需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个别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对于囊壁突破骨皮质, 周围组织严重移位和颌骨严重变形的角化囊性瘤不宜使用本方法。

综上所述, 囊肿减压成形术操作简单, 对于较大的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只需切开一个窗口即可达到治疗目的, 创伤小, 费用低, 患者术后生存质量高。作为治疗大范围颌骨囊肿的新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13-314.

[2]孙江燕.口腔组织病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202.

[3]蔡明河.下颌骨囊肿开窗减压术的回顾分析.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9, 19 (3) :187-188.

上一篇:政府职能转变论文下一篇:临床医师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