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第二课时

2024-1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精选11篇)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第二课时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在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教学准备;两张照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

3、化简比:12:4 8:18

4、求下面比的比值:

12:4 8:18 5.4:0.9 4.4:4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教学例3(1)观察、分析:

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图2是图1放大后得到的。师:你能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吗?

(2)比较、发现: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 师:你是怎样发现的?(3)明确概念:

揭示: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

(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5)学生读一读,明确:

2、学以致用

(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

(2)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由此可以使学生对比例意义的丰富感知。(3)你能根据以上照片提供的数据,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

3、活学活用。

你能根据以上的理解,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说出为什么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再逐题说说判断的思考过程。

2、做练习九第3题。

3、做练习九第4题

独立审题,说说解题步骤,在独立完成。同时找两个同学板演。

4、做练习九第7题 四:补充练习:

从12的因数中任意选出4个数,再组成两个比例式:

()︰()=()︰()()︰()=()︰()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第二课时 篇2

《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 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教学本篇课文, 我注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设计:

一、与天游峰对话——感受天游峰的高而险

环境描写可以展示人物所生活的特殊背景, 烘托出人物具有的可贵品质。体会“武夷山第一险峰的险峻”的教学也尤为重要, 让学生读读课文, 围绕“天游峰在哪儿, 它是什么样的”用笔画出有关语句。读读这些句子, 想想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 深入讨论,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像一根银丝”、“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层层叠叠”、“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等词句边朗读, 边想象天游峰的高而险, 最后练习朗读, 读出巍峨险峻的天游峰的陡峭美, 为后面理解老人扫山路的艰辛作好铺垫。

二、与扫路人对话——感受老人的自信与豁达

我与扫路人对话描写特别细致, 表现了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性格, 这是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走进文本研读, 认真自读课文, 画出有关语句, 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写上批注, 引导学生通过老人朴素的话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找出描写老人语言的相关段落。主要围绕“想想老人扫路到底累不累?”、“老人扫山路真的很轻松吗?”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让学生从课文描述的语句中去寻找事实依据。从天游峰的险峻中体会老人上山扫九百多级、下山扫九百多级是多么的不容易!以及“那层层叠叠的石阶, 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 大汗淋漓, 甚至望而却步, 半途而返……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等语句来体会老人扫山路是十分艰辛的。接着, 我进一步引导, “既然扫山路是一件很艰难、很辛苦的事, 那老人为什么说不累呢?”再次引导学生抓住老人的语言:“扫一程, 歇一程, 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30年后, 我照样请您喝茶!”等语句, 朗读感悟老人乐观的生活态度, 体会老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最后, 联系课文最后一句“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 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来理解体会老人那令人敬慕的豁达的人生态度。指导学生用自信、爽朗的语气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再次体会老人热爱生活、豁达自信的性格特点, 表达对老人的敬意和赞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训练, 理解文中一些重点句的思想感情。

3.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 感受“天游峰的扫路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学难点:品味老人话语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第15课, 这篇课文为什么要写“扫路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这样的扫路人。 (补全题目, 板书:天游峰的扫路人)

2.齐读课题, 突出“天游峰”和“扫路人”。

3.从课题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课文既写了天游峰, 又写了扫路人)

4.课文洋洋洒洒几百字, 实际上就是写了这两个方面, 那么天游峰是个怎样的山峰, 这位扫路人又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二、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目标:

与天游峰对话:找找课文中描写天游峰的语句, 读这些语句想想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再想一想这些句子在描写上的特点。

与扫路人对话:找出课文中描写天游峰扫路人外貌、语言、动作及神态的语句, 说说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自学方法:默读思考———标出句子———大声读)

2.生自学课文。

三、讨论交流

(一) 走近天游峰

1.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天游峰是个怎样的山峰?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 用“”画出文中写天游峰的语句, 读读这些语句, 想一想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 学生带问题默读课文, 自读自画自悟, 师巡回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

3. 交流: (指名说, 相机出示第2节、第7节 (第7节最后一句不出示) , 抓住重点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感悟天游峰的高、险)

(1) “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 (险) “九百多级石梯”, (高, 台阶多) “银丝”、“抛”、“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险) 。教学时抓住“抛”字用换词法 (落) 指导学生朗读感悟。

(2) “终于”、“好不得意” (以人物的心情来反衬天游峰的高和险, 天游峰很高, 要上去很不容易, 正因为不容易, 所以作者上去了才会“好不得意”)

(3) “顶天立地” (高) “上山九百多级, 下山九百多级, 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 (台阶多, 要登上去很累) “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 半途而返” (游人上去都很吃力, 烘托天游峰很高很险)

(4) 指导看图体会。

4. 整体出示第2、7两节 (第7节最后一句不出示) 。听课文配乐朗读, 体会天游峰的高、险。

5. 齐读这两节。

6. 天游峰是这样的高这样的险, 台阶是这样的多, 可是有一位老人却要天天扫这些台阶——— (红色显示第7节最后一句)

(1) 齐读。

(2) 我为什么要倒抽一口气? (因为天游峰又高又险, 老人的工作量很大, 令人敬佩。作者看到扫路人这样不怕危险, 不顾劳累地扫石阶, 感到很惊讶!很佩服!)

(3) 可不可以把“一级一级”改为“一级级”?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老人扫得很认真、一丝不苟)

(4) 指导朗读:“一级一级”要慢些, 要读出老人扫得很认真、一丝不苟, 是一点一点扫的。省略号要慢两拍, 因为扫地扫得很累, “倒抽一口气”要轻些。

7. 过渡:

天游峰很高很险, 游人登上山都会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这位老人却要每天重复做着这样繁重的工作, 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老人呢?

(二) 走近扫路人

过渡:让我们随着作者, 一起踏上天游峰的台阶, 走近这位扫路人, 和这位老者亲密对话, 深入了解这位“天游峰的扫路人”吧。

1. 看图, 说一说你眼中的扫路人。

2. 找出课文中描写天游峰扫路人外貌、语言、动作及神态的语句。

3. 分角色朗读课文。问:从我们的对话中, 你对扫路人又增加了什么了解?

板书:年过七旬

4. (所闻) 文中哪些语句是描写老人语言的?

扫路人是一位怎样的人?“不累、早该退休了……”———老人对天游峰的爱, 对扫路工作的热爱。

5. (所感) 作者在与老人的交谈的过程中, 想了些什么?

“我抬头……”———运用对比的手法, 突出了扫路老人乐观、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6. 指名朗读: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 我再来看您!”

“30年后, ……伴随我回到住地。”

7. 组织读议, 启发思考:

(1) 30年后他们能相聚吗?老人的话说明了什么?———老人有一颗对生活充满自信、开朗、豁达的心。

(2) “这充满自信, 豁达开朗的笑声, 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对老人的崇敬之情从内心升起。作者听了老人的话, 崇敬之情从内心升起, 他的话表达了对扫路老人的祝福, 但愿老人永远健康快乐, 活到100岁, 所以由衷地说出了“30年后, 我再来看您”的话;扫路老人也是个快乐的人, 他生活在山清水秀、有花鸟做伴的地方, 呼吸着清爽的空气, 很满足、很幸福, 他有一颗对生活充满自信、开朗、豁达的心, 他也相信他们30年后一定会再相聚的, 老人最后的笑声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对老人的崇敬之情从内心升起, 他深深被老人的精神所折服, 你能读出作者的心情吗?齐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四、总结拓展

这是一位多么可亲可敬的老人呀!虽然已经70多岁了, 但他是如此的热爱天游峰, 热爱生活, 热爱他的工作, 甚至把他的工作看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也许他身体很累, 但他的心灵却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所以他会不会觉得累? (不累)

老师想从内心里赞美一下这位老人, 所以写了一首小诗, 谁来读一下?

读小诗: (略)

1.抽生读。

2.鼓励学生写几句赞美老人的话。

五、课堂练习

(一) 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老人 () 地清扫

() 的天游峰 () 地打量

() 的星光 () 地抓住

() 的笑声 () 地说

(二) 在下列句子的括号里, 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 () 我游兴未尽, () 踏着暮色, 沿着小溪散步。

2. 天游峰 () 一上一下有一千八百多级, () 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 再一级一级扫下来。

3. 这里 () 能呼吸清爽的空气, () 还有花鸟做伴, 我能舍得走吗?

(三) 仿照课文写法 (外貌、动作、语言、神态、侧面烘托) , 观察一个自己熟悉的人, 用准确生动的词句写一段话, 反映人物的特点。

板书设计

1 5、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高险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第二课时 篇3

课 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长方体模型、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5:

启发思考: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选择一种想法算出结果。集体交流订正。

2、出示练一练第1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2、完成练习四第6题

3、完成练习四第8题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说说如果要给教室进行粉刷,需要刷哪些面的面积?再结合题目进行解答。

4、完成练习四第9题 先画出台阶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列式,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觉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第二课时 篇4

一、积累花园。(46分)

1、看拼音写词语,要求写得正确、美观。(14分)

wàng tú xī miâ wú gū pú shà jiã duàn()()()()()fēng huǒ lïu tī chú fáng hã ǎi nuî yán()()()()()fēnɡ()利 顶()()火()蜜 chú()房()夕 衣()()鹰

2、选择正确读音,打上“√”。(3分)

凌晨(líng lín)挑衅(xìn pàn)明晃晃(huǎng huàng)暂时(zàn zhàn)顷刻(qǐng qīng)同仇敌忾(kài qì)

3、填写成语。(4分)

万()俱寂 众()悬殊 震耳()聋()不及防 如火如()夜以()日()谋已久 鬼哭狼()4.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4分)疾:①疾病②痛苦③痛恨④急速;猛烈(1)疾恶如仇()(2)人间疾苦()..(3)积劳成疾()(4)奋笔疾书()..

5、我会用“战”组词填空。(3分)战:、、①淮海 打响了。

②抗日 期间,有多少英雄为了保卫家园而流血牺牲呀!

③在一次 中,大娘为了送打糕给志愿军战士们,累得昏倒在路旁。

6、根据要求写句子。(9分)

(1)玫瑰园中的花瓣从空中纷纷扬扬地落下来。

缩句:(2)在“坚持练字”与“能写出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之间用上两组不同的关联词,写出两句意思不完全相同的句子。

(3)小小年纪的他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改成带有两个“不”字的句子:(4)例: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

仿写:如果我是清风,我将 所有的苦难

(5)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像你这么大的小女儿。”(不用引号,不改变句子的意思)

(6).看到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哪句诗?请写出来。镰刀: 锄头: 木犁:

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9分)

(1)抗日战争的序幕是 事变,抗日战争于 结束。(2)《夏日绝句》的作者是 朝的女词人。这首诗为。。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作者思念项羽的原因是。(3)古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让我想到这两样农具:_____ _____、(4)《卢沟桥烽火》一文中我们看到,全国军民投入了紧张的战斗,打击,保卫。

(5)《半截蜡烛》发生在,以 为线索,讲述 一家人与德军巧妙周旋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欢,因为。二.课外阅读(14分)

中国结

这几年,有一个特别受宠的饰物——中国结。你看,在商店的橱窗里,在百姓的客厅中,在机关单位的大门口,在归国旅游的白发苍苍的老华侨胸前,甚至在孩子们的颈上;在首都北京,在西南少数民族的村寨,到处都可以看到中国结那富于丝绸质感的鲜红、美丽、典雅的造型。中国结以它那特有的风韵活跃在人们的视野里,装点着中华大地。

中国结,是民间艺人的杰作。一根根红色的丝绳,经他们的巧妙编结,成了巧夺天工的工艺品。如果再配以各种饰品,如鱼,如古钱,如十二生肖,那更是变化无穷,令人叹为观止。它或象征着幸福,或隐喻着爱情,或呼唤着友谊,或赞美着生命;有的是喜庆的标志,有的是智慧盼图腾;它烘托着欢乐,燃烧着热情”„„总之,它代表着祥和,代表着幸福,代表着中国人对未来的憧憬。

中国结表现着中国心,饱含着中国情。

中国结由一根丝绳缠结而成,不管这根绳经过如何曲折的缠绕,总是不离不弃,始终围绕着它的起点。怪不得海外的华人特别喜欢中国结,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编织中国结的那根绳子的一部分。中华儿女同根生,这根绳手扯得再远,也离不开它的“头”。这个“头”就是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乡土。因此,中国结又是炎黄子孙心连心的象征。

中国结,不但中国人喜欢,外国人也喜欢。许多来华的外国人。离开时总不忘买几个中国结,准备送给亲朋好友。因为它带着东方的神韵,渗透了既古老又现代的文明,向世界传递着祥和和喜庆。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2分)巧夺天工: 不离不弃:

2.文中有多处排比句,请你用“——”画出其中的两处。(2分)3.读画“ ”的句子,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4.第 自然段是短文的过渡段,起着 的作用。(2分)5.画“ ”的句子中,编织中国结的那根绳子”指的是 中国结的“头”指的是。

6.中国人为什么喜爱中国结?外国人为什么喜爱中国结?如果你见到佩戴中国结的外国人,你想对他(她)说些什么?(4分)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第二课时 篇5

数的整除

第三课时 数的整除

教学内容:教材第60—61页数的整除和“练一练”,练习十一第11~18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的整除里的一些概念,理解和认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应用概念进行分析、判断,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

2、使学生正确掌握分解质因数和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求两个或三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并能按照方法分解质因数和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两个或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小黑板出示练习十一第11题,指名学生口算。

2、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复习了整数和小数的意义,今天复习数的整除。(板书课题)通过复习,加深对整数特性的认识,掌握好数的整除的意义及其中的一些概念,认识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熟练地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

二、复习约数和倍数

1、提问:什么是数的整除?(板书:整除)如果a能被b整除,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当a能被b整除,也就是b整除a时,还可以怎样说?

2、做“练一练”第l题。

让学生在课本上画出是整除的式子。指名口答,口答时强调倍数和约数的依存关系。并要求说明其余三个式子为什么不是整除。

3、学生练习。

(1)从小到大写出9的五个倍数。

(2)写出18所有的约数。

学生先写在练习本上,再指名口答。提问:怎样找出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有多少个?一个数的约数个数是有限还是无限的?怎样找一个数的约数比较方便?(一对一对找)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找出18所有约数的?

三、复习质数和合数

1、提问:按照一个数约数的个数分类,除0以外的自然数可以怎样分?怎样的数是质数?怎样的数是合数?1为什么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口答。

(1)说出比10小的质数和合数。

(2)最小的质数和最小的合数各是几?

(3)下面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5l 23 57 91 90

3、提问:你能把90写成质数相乘的形式吗?(板书)这里每个因数又叫做90的什么数?追问:一个数的质因数一定要是怎样的数?(要是它的因数,又要是质数。把90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什么?谁来完整地说一说,什么是分解质因数?

4、做“练—练”第3题。

先让学生写在练习本上,再指名口答,老师板书。结合提问为什么有些约数不是30的质因数。

四、复习公约数和公倍数

1、学生练习。

(1)写出18和24所有的公约数,指出其中的最大公约数。

(2)从小到大写出4和6的五个公倍数,指出其中的最小公倍数。学生口答,老师板书。提问:什么叫做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什么叫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2、做“练—练”第4题。

让学生求出结果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提问:9和8公约数只有几?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什么数?你能举出几组互质数的例子吗?这三组数各是怎样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

(板书:

最大公约数 最小公倍数

一般关系:所有除数的积 所有除数和商的积

倍数关系: 小 数 大 数

互质关系: 1 两数之积)

追问:用短除法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五、复习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

1、提问:在数的整除里,我们还学习了什么知识?能被2、5、3整除的数各有什么特征?

2、做“练—练”第5题。

指名学生口答。让学生找一找哪几个数能同时被2、5、3中两个或三个数整除,并说说理由。

3、提问:上面的题里,能被2整除的都是什么数?不能被2整除的呢?按照能不能被2整除,自然数又可以分为哪几类?追问:怎样的数叫偶数?怎样的数叫奇数?

4、口答。

说出比10小的奇数和偶数各有哪些?

六、课堂小结

谁来根据黑板上的内容,说一说复习了哪些知识,相互之间有什么联系?

七、课堂练习

1、做练习十一第12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小黑板出示,学生口答。

2、课堂作业。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第二课时 篇6

姓名:

一、填空(共

分)

1.请你写出5个连续的12的倍数()2.所有自然数的公因数是()。3.12的因数有(),18的因数有(),12和18的公因数有(),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4.8与9的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倍数是()。24与51的最大公因数是()。

5.两个连续偶数的和是30,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

6.(1)在括号里填一个数,使得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

3和()

8和()

15和()

(2)在括号里填一个数,使得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所填的数。

5和()

()和12

()和24

7、最小的素数是()最小的合数是()。

8、在1~20的自然数中,既不是素数又不是合数的数有(),既是素数又是偶数的有()。

9、自然数按因数个数的多少可以分成()、()和()。10、1082至少加上()是3的倍数,至少减去()才是5的倍数。

11、两个自然数a、b的最大公因数是1,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

12、如果A=2×2×3,B=2×3×3,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13、一个数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还有因数7。这个数最小是()。

14、一个数既是30的因数、又是45的因数,最大的是()。

15、用0、1、2三个数字排成的所有三位数中,同时是2、3、5的倍数的数有()。

16、如果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它们最小公倍数是91,那么这两个数的和最大是()。

二、判断题(共

分)

1、两个连续自然数(0除外)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

()

2、在24的因数中,是素数的只有2和3。

()3、5和7没有公因数,但5和7有公倍数。

()

4、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

5、两个数的公倍数一定比这两个数都大。

()6.3和5没有公因数。

()7.若甲是乙的倍数,则甲是甲和乙的最小公倍数。()8.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一定比这两个数都小。

()

9、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比这两个数都大。

()10.18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相等。

()

三、选择题(共

分)

1、任何两个奇数的和是()。A 奇数 B 合数

C 偶数

2、两个素数的积一定是()。A 素数 B 合数

C奇数

3、任何两个自然数的()的个数是无限的。A 公倍数

B 公因数

C 倍数

4、A是B倍数,那么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A AB B A C B

5、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5,最小公倍数是90,这两个数一定不是()。

A 15和90

B 45和90

C 45和30 6、15和21的()是1。

A、倍数

B、公因数

C、最大公因数

D、最小公倍数

7、用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可拼成边长是()厘米的正方形。A、9

B、12

C、15

D、16

8、a=3b,a,b都是大于0自然数,则a,b的最小公倍数是()。

A、a

B、b

C、3

D、1

9、有一个比20小的数,它既是3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这个数是()。

A、18

B、16

C、12

D、15

四、写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共

分)12和18

3和5

4和8

18和45

13和26

1和13

五、写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共

分)

4和1

55和7

90和30 2 9和15

6和12

8和12

七、解决问题(共

分)

1、一枝钢笔的价钱是18.6元,比一枝圆珠笔贵10.9元,一枝圆珠笔多少元?(列方程解答)

2、小明的妈妈比小明大26岁,爸爸今年38岁,比妈妈大4岁,小明今年多大了?

(列方程解答)

3、甲、乙两人到图书馆去借书,甲每4天去一次,乙每5天去一次,如果7月1日他们两人在图书馆相遇,那么他们下一次同时到图书馆是几月几日?

4、有两根绳子,一根长16米,另一根长20米。现在要把它们剪成同样长的小段,每段要尽可能长,且没有剩余。每段绳子长多少米?

5.、把一张长为30厘米,宽为25厘米的长方形纸裁成同样大小,面积尽可能大的正方形,且没有剩余,至少可以裁多少个?

6、学生参加跑步比赛,每组5人或每组7人都少2人,共有多少人?

7、把48块糖和38块巧克力分别分给同一组同学,结果糖剩3块,巧克力少了2块,这个组最多有几名同学?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第二课时 篇7

角的分类和画角⑵

总课时数:第17课时上课时间:2012年10月10日 教学内容:教材第25~2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角线、角的概念,比较熟练地度量线段和角。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角线、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 能比较熟练地度量线段和角

教学准备:量角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交流展示

复习直线、射线和线段

复习: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画射线、直线

独立按要求画出各条线

从线段怎样得到射线?从线段怎样得到直线?射线能量出长度吗?直线呢?

(线段一端无限延长…两端无限延长…射线和直线都不能量出长度,因为它们是无限长的)

第1题,指名汇报,交流、讨论。

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讨论交流。

第2题,巡视,指导。(注意4个点的不同情况),独立完成。复习角的认识

第3题

怎样的图形叫做角?你认识了哪些角,能举例说说吗?交流自己对角的认识

举例认识的角

能把学过的角按照大小顺序排一排吗?

周角—平角—直角—钝角—锐角

什么是锐角?直角?钝角?平角?

周角交流各种角的角度范围。

第4题,指名汇报,观察,小组交流。

小结:分针从12起转动不满15分,形成的角是锐角;转动15分,形成直角;转动30分形成平角;转动1小时形成周角。

二、自主探究

第5题

示范折纸过程,同法折纸。

指名汇报,填写∠1.∠2.∠3的度数

直角和平角有什么关系?

直角、平角和周角有什么关系? 1平角=2直角

1周角=2平角=4直角

三、精讲点拔

第6.7题

第8题

巡视方位的填写,填写出8个方向。

巡视,北和西北的夹角是多少度?

量出北和西北的夹角(45°)

组织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你能不量说出任意两个方向之间的夹角?

同桌合作、量任意两个方向之间的夹角。(交流)

四、运用提升

第10题

思考题

集体汇报,小组交流(说明理由)

你知道吗?

自学,交流。说明题意,集体交流,分小组活动,尽量拼出不同度数的角,集体交流,独立完成,交流后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五、达标作业

P27第9题

板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第二课时 篇8

班级姓名分数

一、填空。(每小题3分,共21分)

()

1.1:()=8=0.25=()÷16=()%=()折

2.16的约数有(),选择其中的四个数组成比例是()。

AB:=()。1010

14.如果甲数的2倍等于乙数的3,那么甲数与乙数的比是()。3.如果A:B=7:1,那么

5.如果abc==,那么a:b=(),b:c=()。141618

6.在一幅地图上,图上14厘米的距离表示的实际距离是490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用线段比例尺表示是:

7.新村小学的教学楼,长64米,宽16米。学校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200,图上教学楼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小题3分,共9分)

1.如果a×b=c×d,那么下面的三组比中,()不能组成比例。

①b:d和a:c②d:a和b:c③c:b和a:d

2.在比例尺是

米。①100②250 的地图上,图上4厘米的距离表示的实际距离是()③200

3.把线段比例尺

①1:600000②1:200000改成数值比例尺,正确的是()。③1:20000四、一位足球运动员在练习射门时,教练记录了他每次射中的球在球门平面图上的位置,以守门员站立的位置为观测点,请根据下面的描述,在球门平面图上标出射入球门的足球的位置(12分)

方向150厘米处; 1.第一个球在守门员北偏东30°

方向200厘米处; 2.第二个球在守门员北偏西45°

--1--

方向250厘米处。

3.第三个球在守门员北偏东60°

五、下面是某城市地铁一号线的路线图(8分)

1.地铁从火车站出发,向()偏()()°方向行()千米动物园,再向()行()千米到大桥,然后向()偏()()°方向行()千米到三元山。

2.地铁从火车站出发,向()行()千米到鼓楼,再向()偏()()°方向行()千米到体育中心。

六、量一量,算一算(8分)

学校操场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七、一艘游船所在的位置如图(8分)

1.从图上看,鸟岛在游船的()偏()()°

方向()米处,蛇岛在游船的()偏

()()°方向()米处。

2.三山岛在游船的南偏西40°方向300米处,请在图中标出三山岛的位置。

八、解决实际问题(34分)

1.王强按右边表中的比例配制一种盐水。(10分)

(1)如果用12克盐配制这样的盐水,需要多少克水?

(2)如果要配制这样的盐水2千克,需要盐多少克?

2.甲、乙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是150千米,在比例尺是1:3000000的地图上,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厘米?(8分)

3.下图是按一定的比例尺绘制的某街区平面图。已知图书馆到新华书店的实际距离是2000米。(10分)

(1)求出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

(2)学校到图书馆、新华书店的实际距离分别是多少米?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第二课时 篇9

(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认识1-5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1~5各数的含义,会认、读、写1~5各数,会用这些数表示数量在5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2、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用数进行交流的愿望。

3、结合教学进行爱学校、爱老师和有学习的教育,初步学生认真写数的习惯。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写1-5各个数字。

教学难点

把1-5各数写端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数?

2、范写1-5各数,同时介绍书写时的注意点,提出学生在书写过程中的不足。

3、检查回家练写情况,指名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让学生评议。

二、进行练习

1、练习写1-5各数,写在田字格中,每个写一行。

2、完成第4题。

同桌开展活动,先按顺序排一排1-5这五张数字卡片,再按从小到天和从大到小的顺序读一读。

3、完成第5题。

多媒体出示第5题,让学生说说图意。

先说说要数些什么,再依次数出每种要数的物体的个数。

让学生数一数,再进行交流,说出有几棵树、几只苹果、几只小兔、几中小猴、几只小鸟。

在书上填写相关的数字。

反馈,媒体演示。

4、完成第6题。

教师读明题意。

师问:这个花瓶上应该有几朵花呀?可是这里只有几朵?还缺几朵?缺几朵就应该画上,应该再画上几朵?

让学生独立画,不要求画的很像,只要数目对就可以了。

5、第7题:写1-5各个数字。

说说最后一行空的可以怎样利用。

四、总结全课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第二课时 篇10

第九课 小草和大树

一、生字词

kān chēnɡ nì jìnɡ piē xià qián bèi xiá zhǎi 堪 称 逆 境 撇 下 前 辈 狭 窄 quán hénɡ yì lì qiān bǐ ɡānɡ tiě shènɡ diàn 权 衡 毅 力 铅 笔 钢 铁 圣 殿 嗷嗷待哺

要强好胜

节衣缩食

脱颖而出

寥寥无几

惴惴不安

孜孜不倦

大名鼎鼎

二、课文理解

1、“她的生命艰辛而又壮丽,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这是个(比喻)句,把(夏洛蒂的生命)比作(仙人掌花)。从这个句中,可以体会到夏洛蒂不屈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

2、“她们硬是用钢铁般的意志,敲开了文学圣殿的大门,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浇灌成„大树‟。”这句中两个“硬是”可以体会到三姐妹付出的艰辛努力。句中“小草”和“大树”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特殊含义,“小草”指成功前的三姐妹,“大树”指成功后的三姐妹,这样比喻的用意是突出三姐妹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坚韧不屈的意志。

3、三姐妹成功的经历告诉我们面对挫折,我们要顽强面对,坚强地战胜它,就会成功。

三、积累与延伸

1、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艾米莉的代表作《呼啸山庄》,安恩的代表作《艾格尼斯·格雷》。

2、形容人坚强的成语:不屈不挠

坚强不屈

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

3、在逆境中鼓励自己不怕困难的名言警句:A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C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4、AABC式成语:嗷嗷待哺

寥寥无几 惴惴不安

孜孜不倦

5、ABCC式成语:大名鼎鼎

生机勃勃 两手空空 得意洋洋

第十课

轮椅上的霍金

一、生字词

zhuàn xiě

pǐn pái

dá rǎo

jù jiànɡ

zhé fú

打 扰

巨 匠

bēi mǐn

yóu zhōnɡ

jǐnɡ yǎnɡ

tánɡ tū

jìnɡ mò

tián jìnɡ

zhèn zhàn dǐnɡ lǐ mó bài

shén mì mò cè

秘 莫 测

二、课文要点

1、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感动了大众。从这些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非凡”的科学家。

2、霍金是英国伟大的科学思想家,著有《时间简史》,被人称为“宇宙之王”。

3、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这句话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课外延伸

1、(身残志坚的)霍金的让我想到了同样让我们敬佩的(张海迪)、(阿炳)、(海伦·凯勒)。

2、表示人物表情的成语:龇牙咧嘴 和蔼可亲 全神贯注 眉开眼笑

第十一课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

一、生字词

jiāo dài zhān bǔ chù jiāo yì sōu chuán 胶 带 粘 补 触 礁 一 艘 船 ɡānɡ jù luó kuānɡ chǒu lòu 钢 锯 箩 筐 丑 陋

二、课文要点

1、《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一部长篇历险小说。主人公鲁滨逊是一个聪明机智而又坚强毅力的人。他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之久,他先后解决了食物短缺、住宿困难、荒凉和孤独三个主要困难。

2、笛福的一句名言“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具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终将成为一个成功者,一个英雄。这也是为什么说这是男孩子必读书的原因。

3、三代相传的并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面对困难,要学会坚强,永不退缩的精神。

练习三

一、语文与生活

1、教育我们要多修改草稿的俗语有“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和“文章不厌百回改”。

2、修改文章的方法就是多读,放开声音去读,看顺不顺?准不准?

二、诵读与感悟

1、必背内容

2、岩缝里长出来的小草能那么挺拔,那么结实,原因是小草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而且有阳光、春风、雨露、岩石对它的关爱。这真是一棵有着顽强生命力和谦虚的小草。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第二课时 篇11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课件展示)你会及计算下面物体的体积吗? 预设: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长方体和正方体有没有一个统一的计算公式呢? 体积=底面积×高(课件)

二、回忆旧知,实现迁移。

谈话:我们知道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那么怎样求圆柱的体积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我们也许能从以前研究问题的方法里得到启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请大家想一想,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与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我们把圆切分成若干个相等的扇形,切开重新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根据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那么,受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启发,我们能不能把圆柱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

下面请大家结合手中的学案和自学提示(课件),自己来学习课本24页,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圆的面积的推导方法,巧妙地运用旧知识进行迁移。

三、分析关系,总结公式 1.全班交流

谈话: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的研究结果? 2.分析关系

引导说出: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后,虽然形状变了,但是长方体的体积和原来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3.总结公式。

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的发现非常正确。我们来看一看课件演示。(课件动态演示:圆柱的高——长方体的高,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底面积。)

谈话:其实大家刚才又采用了“化圆为方”的方法将圆柱转化成了长方体。你现在能总结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吗?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谈话:你能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V=Sh 【设计意图】教师给予适当的演示,沟通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与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的共同点——转化法,便于学生顺利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圆柱的体积公式还可以写成什么呢?

如果知道圆柱的半径r和高h,圆柱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v=πr²h 我们知道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你能利用公式解决问题吗?

五、利用公式,解决问题。(看学案上的练习)

上一篇:乡村旅游服务员培训试题下一篇:写给老师的一封信优秀作文600字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