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2024-08-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精选7篇)

关于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1

山阳县农业局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各级各部门按照“政府扶持、自主发展,扩大规模、提升质量”的发展思路,坚持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发展县域经济、实施农民增收八大工程相结合,初步形成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引领、合作组织开发、产业大户带动的良好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有效促进了我县农民增收步伐。

一、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成就及特点

1、成就。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县域工业化及农民增收,不断加大畜、果、药、茶、特色农产品包装推介,吸引山阳在外老板返乡和有实力的客商创建农产品加工及营销企业,重点在畜牧养殖、核桃板栗、茶叶、中药材等优势产业方面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目前我县农产品加工、开发、营销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139个,其中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34个、专业合作社82个、专业协会22个,其中从事种植业开发的产业组织48个、畜牧66个、林特产业19个,其他14个,产业化组织固定资产总值达到8.2亿元,带动农户7.8万户。其中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生产线达到48条,从业人数达到 3495人,年生产加工能力达到4.3万吨,年销售收入达到5.2亿元。目前全县已有8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其中市级7家,省级1家,从业人数达到1966人,固定资产总值达到6.6亿元,年带动农户7.5万户,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4.28亿元,年销售收入过500万元企业8家,其中陕西必康制药有限公司年销售收入过亿元,龙头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目前还有一家市级龙头 企业正在申报之中。

2、特点。一是订单模式。如金川封幸、三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药业龙头企业,采取订单形式建立订单药源基地;二是示范基地综合带动模式。如户垣晨阳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起以蔬菜开发为主体的农业综合开发基地1260亩,发展莲池养鱼500亩、“冬暖式”大棚蔬菜60亩,设施蔬菜700亩,为特色产业开发树立了样板,同时公司采取“反租农民土地或鼓励农民以地入股”方式,充分让利于群众,每亩每年租金800—1000元,超过群众种粮亩均纯收入的2倍以上,通过土地流转将分散各户经营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经营,既解决了产业发展的规模用地问题,又拓宽了农民增收空间,目前这一产业开发可实现群众地租收入112万元,就地常年安臵劳动力150人,实现就业收入150万元,向外转移劳动力800人,实现劳务收入800万元。每年共可实现收入1100万元,使所涉及农户人均净增收3600元。计划投资700多万元的漫川镇前店子村生态观光农业园区正在筹建之中;三是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如龙山药材有限公司出资48.65万元与城关镇陈湾村农民组建了“山阳县龙乡药材专业合作社”,以批发价供应农业生产资料,保护价收购中药材产品,开展技术培训,在城关冯家湾、色河赵塬、花栗沟、板岩罗川等地建立生地、丹参、连翘、二花药源基地5000亩,人工饲养鼯鼠6000只,收购中药材3153吨,价值2824万元,带动农民8000户,户均增收1770元;四是企业扶持带动模式。如天元隆公司采取保护价收购,每亩补贴2000元,连片种植100亩以上的村建立魔芋初加工厂等优惠政策,在全县建立了2个千亩魔芋镇、5个百亩以上魔芋村,目前已落实订单魔芋基地2290亩,促进了魔芋特色产业发展。

二、主要做法

1、创新开发模式,培育有效市场主体。一是积极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大户,引导特色产业开发。全县在抓好145个一村一品示范村的基础上,重点对核桃、九眼莲、设施蔬菜、畜牧养殖等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发展户进行资金等各方面的优惠与扶持。在设施蔬菜建设上,县财政拿出100万元,按照中棚每亩3000、大棚5000、温室3万的标准,对20亩以上的规模种植户予以补贴,有效促进了设施蔬菜规模化发展。在畜牧产业发展上,县财政对一次性出栏100头以上一次性奖励5000元,对存栏100头以上种猪大户一次性奖励2万元,使全县设施蔬菜、养殖、核桃、茶叶、九眼莲等特色产业发大户达到1万余户,促进了产业基地规模化发展步伐。二是培育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农民进入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采取抓点示范、信贷扶持、免收工本费和增值税等有效措施,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同时对全县农民合作社实行分类管理,发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生产指导、技术推广、产品加工包装、品牌开发、产品销售中的作用,目前全县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合作社已达到82家,发展数量位居全市第二,合作社从业人数累计达到 4756人,带动农户1.8万户,年销售收入达到 3142万元。三是积极发展农民营销队伍,围绕我县优势特色产业,全县农民营销队伍发展到2000人,通过培育各种类型的市场主体,有效促进了我县特色产业发展步伐。目前全县中药材保留29万亩,茶叶发展到2.13万亩,畜牧养殖小区达到30个,养殖专业村达到41个,全县猪、牛、羊、禽发展到245万头(只),其中规模养殖占全县畜禽养殖总量的40%以上;以九眼莲、魔芋、设施蔬菜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36万亩,其中设施蔬菜发展到4000亩,九眼莲1.2万亩,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2、加快特色产业市场开发步伐,打造优势特色品牌促进开发。一是狠抓农产品开发包装步伐,积极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组织注册农产品商标,目前全县龙头企业及合作组织注册的各类农产品商标达到12个,农产品市场开发步伐不断加快。二是扩大优势农产品展示宣传,采取制作宣传牌、组织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展示交易会等多种形式,做好农产品展示宣传,扩大山阳农产品营销;龙山公司引进日本先进生产技术,年生产加工中药饮片500余种、1200吨,与省内外10余家医药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100多家业务经营单位建立了购销联系,产品营销网络遍及全国主要医药市场;秦丰养鸡专业合作社生产的“丰阳”牌鸡蛋已入西安市;“庙枫延”牌茶叶、“山里人家”牌手工粉条已畅销省内外;金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生产加工的“丰菇源”香菇在西安建立了销售中心。三是强化品牌整合,提升品牌形象。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我们按照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包装规格、统一质量标准、统一营销管理 “四个统一”的原则,加快核桃、茶叶、九眼莲三大特色农产品品牌整合力度,实现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销售品牌化,全县形成山阳核桃、竺仙牌天竺翠峰茶叶,山阳九眼莲三大优势品牌,有效提升了山阳农产品品牌形象。

3、健全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强化龙头企业发展基础。一是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方案。为了促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山阳县促进农民增收八大工程规划(2009—2012年)》、《2009年农民增收工程实施方案》,《山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2009-2012年)》、《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规划、方案、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农业产业化建设思路、工作目标及重点,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二是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在进行农村土地流转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针对我县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对流转方式、流转程序及服务管理做了明确规定,结合我县优势特色产业及设施蔬菜建设,重点在漫川前店子、户垣桃园村、十里刘家村等7个村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与农户签订标准化土地流转合同1532份,集中流转土地770亩,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3614亩,为农业规模经营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强化科技支撑,促进特色产业升级。充分整合“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农民创业技能”等培训项目,聘请农业、林业、畜牧多名专家携带电教设备、宣传资料先后多次深入100余个一村一品示范推进村开展产业培训50场次,累计培训农民5万余人,推广双膜莲菜8000亩,有效提高了产业科技含量。大力推广和引用新品种、新技术。同时充分发挥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作用,不断提高产业信息、科技服务能力。

4、加强组织领导,为龙头企业发展及特色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一是强化领导责任。县上坚持实行农业产业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主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农业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领导机构,加强农业产业化工作协调,全县上下形成了高位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的有效工作机制。二是落实优惠政策,强化政策扶持。积极落实国家支持龙头企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联合邮政储蓄银行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000余万元,联系金融部门发放龙头企业贷款2.7亿元,落实各类税收减免70万元,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及农业产业化发展。三是整 合涉农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积极争取中省产业项目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用活政府配套资金、捆绑整合涉农资金、带动农民自筹资金、多方筹措社会资金的多元化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新路子,不断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2009年县财政累计投入570万元(农民增收专项资金200万元,核桃产业专项资金200万元,设施蔬菜专项资金100万元,一村一品专项资金50万元,科技特派员项目到村帮扶资金20万元),整合农林水牧等专项资金1000余万元,为农业产业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四是强化农业产业化建设目标责任考核,县政府把将农业产业化发展指标纳入各乡镇、部门目标责任考核内容,每季度由县委、政府督查室对农业产业化建设进行督查通报,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建设。

三、存在问题

虽然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我县投资环境相对滞后,人才和资金缺乏,难以吸引外地资金投入本地特色产业开发。

二是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总量较小,现有加工包装的农产品数量占农产品年产量比重较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较弱。

三是市场服务体系不完善。县内农产品市场网点分散、辐射不全、经营不专、联系不紧、市场服务体系不完备,信息渠道不畅,龙头企业发展的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四是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足,目前我县各类农产品品牌虽已达到14个,但市场占有率较低,品牌知名度及美誉度需进一步提升。

五是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县级财力有限,农民收入普遍不高,投入农业产业发展资金十分有限,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市 场融资难度大,造成产品种类单一,竞争力下降。

四、对策与建议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抓好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基地建设及农产品品牌开发四个关键环节,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健康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不断壮大龙头企业发展规模,重点抓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负责人培训,切实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的管理水平和市场营销能力。认真抓好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的监测指导,不断加快龙头企业认证,全年至少完成一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认证,不断提高龙头带动能力。

二是不断创新开发模式,壮大农产品基地建设规模。继续围绕农民增收八大工程规划及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要求,强力推进“强村大户”模式,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积极参与特色产业开发,突出抓好六大产业(即一抓核桃,二抓劳务,三抓畜牧,四抓药业,五抓茶叶,六抓特色农产品),形成六大产业分别有一名主要领导包抓,有一批产业强村支撑,有一批市场主体带动的产业发展格局,为农民增收奠定坚实产业基础。

三是切实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不断拓宽农产品市场渠道。扎实做好农产品宣传和产品推介,切实加强农产品门店的营销指导,做大经营规模,做优产品销售,做精产品包装,搞好农超对接,重点做好设施蔬菜的产销衔接,带动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积极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产品经纪人、生产大户参与多种形式的农产品推介交易与展示,不断提高我县优质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四是强力打造优势农产品品牌,不断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 力。积极引导相关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购销大户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包装,加快商标注册步伐,全年至少新完成一个农产品商标注册任务,继续抓好核桃、茶叶、九眼莲品牌整合工作,做到注册一个商标,打造一个品牌,拉动一个产业,不断提高山阳“一村一品”市场竞争力。力争到2012年,全县龙头企业增加到4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增加到150个,农民营销专业村发展到10个,农民营销队伍发展到2000人,农民人均产业化经营收入不断增加,在农民人均纯收入所占比重大幅提高。

五是进一步优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建议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进一步改善龙头企业发展环境。第一,建议将市级龙头企业纳入财政贴息范围,每年对经营情况比较好的市级龙头企业安排至少10万的贴息贷款额度,切实解决龙头企业融资困难。第二,实行龙头企业信用等级量化考核制度,对龙头企业实行综合量化考核,对带动特色产业发展能力强,带动农户致富快的龙头企业实行以奖代补,并将考核等级与信用等级进行挂钩,将考核结果作为企业贷款的信用评定依据。

关于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2

关键词:农机化,舞阳,现代农业,装备水平,服务体系

为深入了解我县农机化发展状况, 制定切实有效措施, 解决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更好地服务现代农业建设, 近日, 我们对全县农机化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并就今后全县农机化发展的主攻方向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全县农机化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 舞阳县农机化工作坚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战略思想, 以“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市”创建为重点, 以加快提高农业机械化对现代农业的贡献率为目标, 以“铁牛”品牌服务为引导, 以增强土壤活力为主要任务, 以农机化培训为先导, 以培育扶持农机合作经营组织为着力点, 以农机化示范区建设为主要内容, 以农机安全为保障, 拓宽服务领域, 创新服务模式, 推动了全县农机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截至2014年上半年, 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已突破65万k W, 有大型联合收割机1128台, 大型拖拉机1142台, 背负式玉米收获机79部, 自走式玉米收获机457台, 免耕播种机780台, 其他配套机具3943部, 另有2.3万多台小型拖拉机 (其中营运型拖拉机2900台) 和6000多部农产品加工机械。随着各类农业机械的增长, 全县农业的机械化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 农业机械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及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生产力。

1. 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 我们为建设现代农业狠抓农业机械化。首先, 通过发展农机突破了人畜力不能承担大规模生产、生产效率低的限制, 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推进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进程。其次, 通过发展农机吸纳了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事农机化服务业, 培育了一大批从农业劳动队伍中派生出来的农机服务者。让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 充分享受现代农业工具带来的成果, 实现了文明安全生产, 为逐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2. 农机补贴政策惠及“三农”, 已成为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助推器”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加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 我们抓住这一良好机遇, 充分发挥了补贴资金的政策引导和拉动作用。自2006—2014年, 共争取中央及省、市农机具补贴资金5215.52万元, 推广各类机具5191台套, 直接受益农户3000多户。带动了社会多方投资农机化, 调动了广大群众购机、用机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加快了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步伐。

3. 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1) 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替代出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 部分农民转移到农村二、三产业或进城务工和从事多种经营。 (2) 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民增收。通过开展农机跨区作业, 延长了农机作业时间, 极大提高了机械利用率, 增加了农民收入, 已成为当前农民群众致富的好项目。 (3) 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业节本增效。通过大面积推广小麦、玉米联合收获、土地深耕深松、化肥深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保护性耕作等农机化新机具, 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发展了循环经济, 减轻了劳动强度, 实现了农业节本增效。

4. 农机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增强, “平安农机”建设成效显著

近年来, 我县农机部门始终把“平安农机创建工作”放在首要位置, 坚定不移地抓好农机安全生产工作, 积极构筑宣传教育、源头管理、监督检查三道防线, 认真落实农业部“六个一”农机安全要求, 把安全生产管理与农机服务有机结合起来, 对农业机械和农机驾驶操作人员逐步实现了现代化管理, 提高农机检审率、拖拉机上牌率、驾驶员持证率。降低了农机事故率, 保障了全县农机生产安全。

二、当前全县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大型农机装备水平仍然较低

近几年, 国家实行购机补贴政策, 调动了农民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但由于基础薄弱, 加之补贴资金有限, 难以满足农民购机需求, 远远不能满足农田作业需要, 特别是玉米收获机械和保护性耕作机械数量少, 严重制约着全县机械化综合水平的提高。

2. 装备结构不合理, 机械利用率低

由于土地过于零星, 农业机械多为低层次重复购置, 且动力机械多, 配套机械少;种植业机械多;小麦机械化水平高, 玉米机械化滞后;传统耕作机械多, 节本增效的新型农业机械少, 装备结构不合理, 机械利用率低下。据调查, 有的拖拉机每年投入农田作业和短途运输的时间不足50天, 其余时间被闲置, 造成浪费。

3.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原来乡镇农机站由于种种原因已不复存在,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出现断层。虽然近几年经县农机部门多方积极努力, 初步构建了以农机化促进会、农机化培训中心、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综合服务站、农机大户、农机销售维修、信息服务和技术咨询等服务组织, 将农机服务的触角直接延伸到基层, 服务到农户, 服务到田间地头, 但覆盖率仍然较低。

4. 农机安全管理亟待加强

一是拖拉机老化情况严重。据县农机监理站统计, 现有23 000台小型拖拉机中, 使用5~10年的占64.7%;使用10年以上的占22.1%, 拖拉机老化影响了使用的安全性。二是少数拖拉机驾驶员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 安全观念淡薄, 超载、超速和人货混装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三是农田基本机械及其操作人员一直处于管理盲区, 由此引发的安全事故并不少见。《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河南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都未明确农机监理部门有上路检查权, 面对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拖拉机事故三大考核指标、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 以及经常部署的道路交通秩序整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等情况时, 农机安全监理部门处于两难的境地。

5. 农机管理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具体表现: (1) 县直农机部门人员少、经费缺, 对村级农机人员缺乏及时有效的管理; (2) 专职农机技术人员配备不足, 县级农机部门多年没有调入和引进人才, 现有人员专业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全县初始学历具有农机专业中专以上的仅有18名, 不足全体职工的四分之一, 且年龄偏大, 专业年龄结构不理想, 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

三、几点建议

我县属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 有良好的农田机械耕作自然条件, 为机械化作业提供了基础条件。同时,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和规模化经营的逐步形成, 农民对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依赖和愿望越来越强烈, 我县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条件已基本具备, 为此建议:

1. 进一步加大农机化宣传力度

(1) 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新闻媒体,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社会对农业机械化的认知度。 (2) 以农机部门为主体, 经常举办现场会、展示会、送科技下乡等科普活动, 让农民与新机具、新技术保持零距离接触, 亲身感受农机化带来的好处。 (3) 大力建设县、乡级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 重点推广适合本县农业生产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 起到以点带面的综合宣传效应。

2. 加大农机人才队伍建设和培训力度

(1) 要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准确把握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科技素养好、开拓能力强的管理干部队伍, 提高指导和推动农机化科学发展的水平。 (2) 要培养专业型农机化科技人才, 着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通、具有专长的农机化技术人才队伍, 承担起技术普及、质量把关、安全监管的重任。 (3) 要培养职业型农机实用人才, 在抓好新购机农民培训的基础上, 要注重培养造就出一大批既精通农机驾驶、维修技术, 又懂农业、农艺栽培技术, 同时又会农机经营管理、创业兴业的新型农机手、职业化的农机经营者、合作社领头人, 使他们成为一代新型职业农民。

3. 建立多种形式的促进农机发展的投入机制

(1) 政府要确保农机管理工作经费的足额下拨, 并适当考虑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经费。 (2) 金融机构对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购置、更新农业机械要给予信贷支持。 (3) 协调相关部门探索建立农机装备保险的办法和措施, 解决农机具投保难问题, 减少农民投资风险。 (4) 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投资为主体、社会资金和银行信贷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4. 加快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水平

加强对购机、用机的引导和推动, 通过宣传培训引导、示范演示带动、建设园区助推、培训大户示范等形式, 转变群众传统耕作观念, 引导他们积极应用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新技术。同时, 实行农机新技术作业补贴, 对土地深松、免耕播种等节本增效农田作业给予适当补贴, 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用机积极性, 扩大新技术应用面积, 促进农机装备均衡发展。

5. 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1) 巩固完善现有的农机服务体系, 并建立起一个互通的农机信息平台, 为农机手、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服务组织提供市场需求信息, 引导农机服务有序流动。 (2) 把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服务组织作为农机社会化服务新的增长点, 积极扶持引导, 促使其上规模、上档次, 不断发展壮大。 (3) 大力发展农机中介服务, 促其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

6. 完善和加强农机安全管理

关于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3

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大。基层对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大多年久失修,难以发挥有效作用。同时,随着农业税和农村“两工”的取消,进一步削弱了基层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

(二)农业科技建设亟待加强。农业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较少,农业科技贡献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队伍建设不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乡镇农技推广队伍普遍素质偏低。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与发展现代农业不相适应。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偏低。这种素质结构,明显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不相适应。

(四)农业集约化发展与土地分散经营矛盾突出。现行农村土地使用制度不利于土地的集约化经营、分工的发展和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导致农产品成本偏高,经济效率低下。农户分散经营,难以形成竞争优势,规避市场风险能力差。

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着眼长远,统筹规划,逐步完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促进机制

1.加大投入力度,健全现代农业投入机制。一是充分发挥财政效能。提高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完善投入管理办法,集中投入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加强指导监督,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强化金融扶持。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努力形成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小额贷款组织互为补充、功能齐全的农村金融体系。探索村镇银行试点工作,打破对农村信用社的过度依赖,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建立多种形式的贷款贴息机制, 积极开展小额贷款担保、农村互助担保和农民创业贷款担保试点工作。三是增加外资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借助外力,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2.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1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加快水利改革步伐,积极推进民营水利发展,制定激励、扶持水利建设的政策,探索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拍卖、承包等形式,推进农村水利工程设施的有偿转让。2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建设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3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扩大玉米机械化生产,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生产的机械化。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推进农机服务的市场化、产业化。

3.优化农业结构,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优势。1调整种植业结构,提高种植业的比较效益。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发展无公害蔬菜、优质果品、花卉园艺、观光农业以及高效经济林等特色农业产业。2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现代畜牧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搞好畜禽优良品种的引进推广和普及,要把好养殖产品质量安全关。进一步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增强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提高畜牧业安全生产水平和畜产品质量。

4.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是坚持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 。走“农工结合,工业带动”的路子,实现农产品的多环节转化增值。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大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重点解决农产品收购资金困难问题。二是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发展各种新型的专业合作、社区合作等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三是抓大户、专业户。重点培植一批种养、流通、加工大户和专业户,走一户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促进农业生产向区域化种植、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构筑连线成片、特色鲜明、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区域经济框架。四是抓市场。大力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流通方式。支持龙头企业等直接向城市超市、社区菜市场和便利店配送农产品。鼓励农资超市和农家店建设,实行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

5.推动科技进步,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一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立政府引导,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农业企业共同参与,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二是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完善公益性职能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技推广条件,提高农技人员素质。三是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实施农业良种工程,重点搞好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应性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规范标准化农业生产操作规程。

6.培养新型农民,造就现代农业人才队伍。切实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广大农村劳动力参加系统的职业教育培训。

(二)立足当前,抓住关键,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发展现代农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结合新农村建设,做好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1.在土地集约化经营上求突破。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制定有操作性的土地流转方案和政策措施,先行试点,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村集体或农户,自主实行土地连片种植甚至跨村连片种植,实施土地集约化经营,逐步推开。

2.在完善产业化经营机制上求突破。当前,一方面要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巩固“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另一方面加快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引导发展“合作组织+农户”以及“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经营模式,推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

3.在市场建设上求突破。一方面,政府应制定一个农产品市场建设规划,合理市场布局;另一方面,对现有市场升级改造的同时,建设规模大、管理规范、辐射面广的农产品综合批发交易市场,使之成为农产品集散中心。

4.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上求突破。要立足优势项目,依靠科技,因地制宜发展一批特而专、精而美的高效特色农业。加大培训力度,着力培育劳务品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关于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4

政协新河县委员会

红枣是我县传统优势果品,进一步发展和壮大红枣产业,对于促进我县农民增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最近,县政协组织力量,在有关部门、乡镇和农户的配合下,通过填表统计、查阅资料、走访座谈和实地查看等形式, 对我县红枣生产、销售及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红枣栽培历史悠久,主栽品种为婆枣,据史料记载早在3000年前就已落户新河。现主要集中在我县西沙河一带,共涉及全县五个乡镇三十多个村。

多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我县红枣得以较快发展,并取得一定成效。一是形成了一定规模。目前,全县红枣种植面积达

8.3万亩,占经济林总面积的73%以上,其中苏章、毛家庄、北杜、沙里王、西边等村种植面积均在2000亩以上。红枣年产量达2000多万公斤,产值4000多万元。二是市场较大。产品销往广东、福建、吉林、辽宁、山东、深圳等省市以及河北栾城、沧州等地区。三是红枣品质较好。新河土质沙性等独特的地理条件,加上枣农们的科学栽培和精心管理,使新河红枣具有较好的品质。据有关部门测定,我县红枣口感酸甜、酥脆,含糖量高达21%,Fe、Ve等维生素含量300mg/100g,可食率90%,制干率50%,干食、鲜食俱佳。四是美誉度较高。新河红枣多次荣获红枣展评奖牌,1998年被评为河北省八大名枣之一,1999年被河北省认定为河北名优产品,1999年被定为邢台市名牌农产品,2000年被中国经济林协会评为优质产品奖,2006年在第二届中国(国际)枣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上被评为银奖,2007年在第五届全国干果生产与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上被评为二等奖。新河县红枣种植区域在河北省首批全面通过果品无公害生产环境认定,红枣产品为无公害果品。

二、发展前景

经调研发现,我县红枣产业发展潜力较大。

1、巨大的市场机缘。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药补不如食补”的观念和做法正深入人心并日益流行,既适宜于鲜食、初加工、深加工等不同用途又是药食同源绝佳食品的枣,无疑将会得到人们的青睐,-1-

这就给红枣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和广阔市场。一是国内市场需求趋增。新疆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院长李疆等专家通过运用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口数预测,得出2010年前后红枣的需求年均增长8%。按2009年需求量311万吨计算,2010年需求量将最少增加24.88万吨。二是国际市场前景看好。中国红枣年出口量稳定在1万吨以上,约占全国红枣总产的0〃5%,占到国际红枣产品贸易额的98%以上,其中红枣(主要为干枣)和红枣加工品各占一半左右,主要出口到港澳、日本、韩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占出品总量的80%-90%,此外为欧美及澳洲等地华人居住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消费者没看过、没吃过、没听说过中国鲜枣。因此,红枣还有着很大的市场拓展空间,这就为我县红枣产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和空间。

2、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枣树是耐干旱、适应性很强的果树品种,种植枣树既可以促进生态建设,又能增加农民收入。据调查了解,红枣的亩收入是粮食作物的2至5倍,最高可达10倍之多。今年毛家庄村,有的户亩收入就达到了11000元,是粮食作物(最多亩收入1000元)收入的11倍。如枣粮间作,收入将更加可观。

3、产业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受管理、水利等因素影响,我县50%的枣林产量徘徊在500至1500斤/亩,只有苏章、毛家庄等少数几个村的枣林亩产量能达到2000至4000斤/亩。如管理技术、水利条件等到位,全县红枣产量至少可增加2000多万斤。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县仍有四、五万亩沙荒地和盐碱地,这些土地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如全部用来发展枣树,红枣总产量又能如新章、申庄等村将好地都种上了枣树。由此可见,我县红枣产业规模扩展空间仍然很大。

4、增值空间较大。一方面,我县红枣往往受管理、气候、提前采摘等因素影响,品质良莠不齐,仍出现果实个小、果形不正、果面不光洁、着色不良等问题。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无公害生产,采取生物防治病虫害等方法,可大大提升果品品质,提高果品价格。目前,我县鲜枣价格在每公斤2至3元左右,而在北京、大连等地零售价高达每公斤30至40元,在香港每公斤364元,在美国一个红枣1美元。就是我县的市场售价,一级枣与三级枣的价格也增加2000多万斤。利用土质较好的耕地种植枣树,其效益更为明显。

相差2至3倍。另一方面,现在我县红枣产品多是粗包装销售,附加值较低。经过分类,精包装以及深加工的,附加值可进一步提高。如我县苏章村的枣农将同样的枣进行较为精细的包装后,售价提高了2倍之多;山东乐陵特级“金丝小枣” 批发价每公斤不到6元,通货(未分级)批发价不到2元,而将其加工成阿胶枣,每公斤能卖到194元,最高可卖到316元。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我县红枣产业经过多年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产业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还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对产业认识不足,开拓市场的力度不大。调查中发现,我县大部分枣农对红枣产业认识不到位,没有把红枣作为一种产业来看待,投入精力和资金不足。枣林管理相对粗放;管理技术尚不规范,沙王和南杜等村的枣农对一些常规技术仍然没有全面掌握;有些枣农舍不得增加投入,没有达到无公害生产、生物防治病虫害等技术要求。枣农对有关红枣的市场信息不很了解,处于只知种,不懂销的状态,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缺乏开拓市场胆识和动力。

2、产业化程度低。对照农业产业化的标准及发展要求我们不难发现,我县红枣产业化程度仍然较低。一是虽有分散的、简单的初级加工,但没有系列化的深加工龙头企业。二是虽有一定种植规模,但尚未形成规范的红枣生产基地。三是虽然有了一定的生产管理经验,但仍未达到专业化生产的标准。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的经营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

3、品牌培育滞后。培育地方自主品牌的意识不强,我县红枣今年刚刚注册了商标,其品牌效应和带动力还很弱,产品营销主动性不强。

4、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一是我县部分行政村交通状况较差,只有三轮车和拖拉机能够通行,大多数枣园没有田间生产道路。制约了新科技的应用,影响生产效率和红枣产量,南杜、沙王村的枣,因交通不便,就比相隔只有三里的毛庄村的枣价少0.2元。二是水利条件差。我县枣林大都种植在保水性差的沙土地上,且有一半以上不能浇灌,降水较少的年份减产15—50%。

大力发展我县红枣产业,就应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立足红枣传统产业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引进、扶持龙头企业,加强基地规划和建设,强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坚持因地制宜、园区带动、点面结合、规模发展,改进红枣栽培模式,运用市场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构筑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商一体化,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相统一的红枣产业化发展新格局,力促我县红枣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1、加大宣传力度,打造“新河婆枣”品牌,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大力营造发展红枣产业的浓厚氛围,使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红枣基地建设对于改善我县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激发农民种植红枣的积极性。利用各种农产品展销会、经贸洽谈会和红枣交易会等机会,大力宣传新河红枣,积极推销产品,提高市场知名度,注重培育和打造“新河婆枣”品牌,实施名牌战略,提高红枣营销的主动性。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投资力度,加强乡际间的村路和枣园道路建设,切实解决交通运输问题。修建扬水设施,引水上岗,增打机井,改善水利条件,解决枣树灌溉难题。三是要大力兴建烘干房,建设高质量的冷库和气调库,延长红枣贮藏期。

3、加快基地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和流通组织,提高红枣产业化程度。一是通过政策调控、科学规划和正确引导,加快基地建设步伐,形成连片种植,实现苗木嫁接化、栽植矮密化、施肥有机化、修剪精细化、病虫防治综合化、采后处理机械化、分档化、产品绿色化等统一管理。二是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增加市场开拓能力。充分利用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35亿元资金,扶持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产业政策,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积极落实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引进、扶持一批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销售和深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枣汁、枣酒、枣茶、蜜枣、脆枣、阿胶枣等产品,增加附加值,形成“龙头+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推动我县红枣产业做大作强。三是支持和引导有关部门、红枣生产区联合建立协会和服务组织,发挥他们在组织生产、市场信息和流通方面的作用,完善红枣产业流通体系建设,推动红枣产业整体效益提高。

4、加强现代科技的应用,推行标准化生产。一是要选取一些专业人员到大专院校、科研部门和生产单位进修学习及参观考察,以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二是积极组建培训班,深入农村尤其是一些种枣大村进行技术培训,使

枣农充分掌握和应用实用技术。三是要积极争取上级科研单位的支持,将我县红枣生产中的抗旱、防裂防腐和防治病虫害等技术难题列入科技攻关项目,进一步提高红枣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四是研究制定并尽快出台《红枣标准化生产栽培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使标准化生产有章可循;加强示范园建设,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活动,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枣农的标准化生产意识与水平,让红枣标准化栽培成为农民的自觉行为。

关于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5

娃娃鱼学名大鲵,是世界濒危物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已被列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被称为生物进化的活化石。娃娃鱼具有广泛的社会经济生态价值,它可食用,是一种名贵佳肴,可制药,能用来预防和治疗多种疑难杂症;可用来科研,是研究动物进化的活化石;它样子奇特,憨态可掬,名字好听,可用来观赏。我县是全国娃娃鱼资源的重要产区,是最早确定的“中国娃娃鱼之乡”,靖安人民对它也寄予了深厚的感情,于2001年将其列为靖安吉祥物,为此,围绕如何将娃娃鱼做成能名符其实带给靖安人民吉祥富裕的“金娃娃”,本人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走访了相关人员,形成了本调查报告。

一、我县娃娃鱼自然资源状况和保护情况。

1、自然资源状况。我县自古以来就有娃娃鱼自然资源分布,其资源状况据相关部门多次调查反映,在娃娃鱼资源未被破坏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其分布在我县南北潦河上游的500平方公里范围内,年产量达到5000--10000公斤。改革开放以后,我县娃娃鱼自然资源不断受到破坏,1995年分布范围缩小到200平方公里,年产量不到2000公斤。到2005年,分布范围已恢复至350平方公里,年产量达3000公斤。总的来说,1972年以前资源完好无损,1973年至1995年资源 遭受破坏,1996年以后至今,资源逐渐恢复。

2、保护情况。在娃娃鱼资源保护研究上,我县是全国对娃娃鱼资源最早实施保护的地方,从1974年发布第一个通告到现在,针对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情况,已发布了保护娃娃鱼资源的五个通告。我县曾创造了4个全国第一,即在全国第一个发布通告保护娃娃鱼,第一个设立娃娃鱼自然保护区,第一个建立专门的娃娃鱼研究所,第一个人工规模繁殖娃娃鱼子一代、子二代、子三代,被授予“中国娃娃鱼之乡”称号,其繁殖规模和技术国内领先。

二、我县娃娃鱼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客观自然因素导致了娃娃鱼资源受到破坏。农田使用剧毒农药和化肥,森林的乱砍滥伐,矿山的开采、拦河筑坝、兴修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等导致了娃娃鱼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娃娃鱼特定的生态习性,特殊的生理习性,特别的繁殖习性,使娃娃鱼自身繁衍受到很大影响。

2、优势资源未得到较好开发利用。我县在娃娃鱼资源的调查、研究、保护上取得了较好的成就和影响。但是到目前为止,在将上述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中还存在很大差距,全县未从资源优势中得到相应的经济优势,真正意义上实现经济产值的企业没有,现有的中源乡的喜洋洋娃娃鱼养殖加工企业也还在筹备建设当中,全县家庭养殖也很少。

3、思想不够解放,保护和鼓励措施还是不力。一是对 不法分子滥杀娃娃鱼,非法走私和贩卖娃娃鱼的打击力度不大;二是鼓励扶持娃娃鱼产业发展的政策资金不足,有限的资金也仅放于娃娃鱼的保护研究当中,以开发促发展、以开发促保护的思路仅停在口头上、文件中,缺乏操作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和扶持。

三、发展我县娃娃鱼产业的建议。

就我县而言,由于自然条件优越、群众养殖积极性高、现有的技术和规模已突破种苗繁殖的“瓶颈”制约,如果出台鼓励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和保护利用的引导政策,充分利用民间资金,就可望使娃娃鱼产业成为县域旅游、农业开发的支柱产业,为此本人建议:

1、调整目标定位,将娃娃鱼产业作为旅游、农业开发的支柱产业来抓。坚持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成立靖安县娃娃鱼产业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出台娃娃鱼产业发展、开发利用和加强资源保护的配套政策,规范养殖行为,简化办证程序,搞好配套服务,合理开发利用,促进产业发展。

2、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一是抓好现有的罗湾、中源娃娃鱼幼苗繁育基地和高湖娃娃鱼综合生态园建设。基地要加强科学技术研究与创新,着力增加繁殖种群,提高繁殖能力,为产业发展提供苗种和开发利用提供资源保障。县财政每年要划拨一定数量的扶助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 繁殖养殖基地建设、科学研究、技术培训等;二是鼓励支持民间和外来资金发展娃娃鱼产业大项目,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发展。凡来我县投资娃娃鱼产业建设的,一律享受外商投资优惠政策;三是各项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要采取多种形式,为娃娃鱼产业发展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

3、走全生态和仿生态养殖路子,鼓励家庭养殖。借鉴浙江、湖南等娃娃鱼产业化发展经验,实行分散的家庭化仿生态养殖模式。各乡镇应因地制宜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尽快组建专业合作社,统一办证、统一提供苗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定价回收、统一加工销售,推动农户发展养殖。这样,因其养殖成本低、抗病能力强,市场风险小,发展速度快,将会适宜已掌握繁殖技术、群众了解多、养殖积极性高的我县发展。

关于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6

一、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特点据抽样调查推算,我县2004年农村劳动力达42万人,转移2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66.7%,其中县内转移15万人,占转移劳动力的53.6%,县外转移13万人,占转移劳动力的46.4%,二者分别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35.7%和31.0%。进行转移的劳动力从性别上看,男劳动力比例高于女劳动力,占总量比分别为57%、43%;从各年龄组构成来看,以青壮年为主体,90%以上的劳动力在16-48岁之间,其中30-39岁的比重最高,占39.4%,其次是20-29岁的占28%,40-49岁的占21.3%,19岁以下及50岁以上的占11.3%。县内转移以自发转移为主要方式,主要转向我县的建材、竹木加工、建筑等第二产业和进城镇从事商贸、餐饮等服务业。县外转移的形式主要有四种:

1、由劳动等有关部门和机构直接组织输出;

2、通过劳务市场获取信息外出;

3、依靠乡友和亲属联系外出;

4、纯粹的自发转移。具体有以下特点:

(一)转移的流向以省外为重点。多年来,我县农村劳动力向省外转移高于省内转移,省内转移只占县外转移总量的8.7%。省外以广州、深圳、珠海、浙江等沿海地区及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为劳动力转移的热点,转向东部沿海地区及大中城市的劳动力占87%,转向西部地区的只占4.3%。如泗里河乡在东莞市厚街镇务工的劳动力就达4000余人。

(二)转移的行业以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体。具体分5个层次:一是集中在广东地区的工业普工,主要从事于工业企业的生产;二是广州、深圳、珠海、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的三星级以上宾馆、导游等服务业;三是河南、安徽一带的饼干、制糖等熟食加工业;四是广东、北京等地的建筑业,主要在一些国家重点工程如人民大会堂防漏工程、奥运场馆建设等工地从事泥木工;五是在广州、北京等地开办招待所。

(三)转移的组织化程度较低。自发性转移是我县农村劳动力跨县转移的主要方式,大部分是依靠“血缘、人缘、地缘”关系,通过亲属带领、亲友介绍、本地外出人员带动、自行外出闯荡等方式进行转移。据对8个劳务输出重点乡镇的调查,通过劳动等部门或机构有组织进行转移的平均值仅为5%。组织者主要以劳动部门和职业培训机构为主,每年组织向县外输出劳动力在2000人左右。2004年我县组织劳动力输出情况单 位 输出人数 输 出 地 域县劳动局跨省就业办、劳动技工学校 142 沿海地区县劳动局就业服务中心 113 沿海地区县职业中专 195 北京、深圳、广州、上海等大中城市通达电脑学校 350 深圳、广州等沿海地区各乡镇劳动管理站 877 沿海地区及北京

(四)转移的兼业性不太明显。尽管转移的劳动力保留着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但农业粗放经营的效益低下,加上来回往返费用高,所以即使在农忙季节,外出劳动力也一般很少回乡投入第一产业的生产,转移的兼业性不太明显。劳动力一旦外出,在外务工的时间就较长,据抽样调查推算,外出劳动力的年均务工时间为8.6个月。

(五)参与转移的劳动力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总体来看,我县北部地区转移劳动力比南部地区多。其中马迹塘、泗里河、武潭、大栗港、乌旗山等乡镇是劳务输出的重点地区,泗里河乡外出劳动力占该乡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武潭、马迹塘、乌旗山等乡镇外出务工者均达到各乡镇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8%;灰山港、河溪水、石牛江等乡镇的一些偏僻村也有部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而县城周边乡镇出县务工者相对较少。

(六)转移的劳动力文化素质以初中及相当初中文化程度为主。我县外出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整体较高,大部分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其中, 有初中文化的占59.2%,高中文化的占18.4%,大中专或中等职业技术以上文化的占7.1%,小学文化的占15.3%。我县劳动力转移情况(据县农调队对100户农户抽样调查推算)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促进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实行转移,是“不冒烟的工厂”,投资少,见效快,是一种隐形经济。农民外出劳务不仅给自身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而且对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促进我县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增加了农民收入。在各产业中,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所获得的实际报酬往往要大于农业,产业之间的这种收入差异,成为劳动力转移的直接动力。近年来,我县一产业收入在占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1995年为52.7%,1998年下降到39.1%,2004年降至28.4%,而农民人均纯收入2002年增加88元,达到2349元,其中外出

务工收入857元,占36.5%,在增加额中劳务输出的工资性收入就占75%;农民外出务工收入远高于从农业获取的收入,如2004年在家从事一产业的劳平纯收入仅1827元,而转向省外劳动力的劳平收入达到4736元,二者相差1909元。因此,我县农民收入在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业收入减少的情况下仍有所增加,主要是劳务收入的增长。据推算,我县仅转移到县外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收入每年在6-8亿元之间,剔除在外消费,每年回流县内的资金在5亿元左右。武潭镇劳管站与北京中国建筑设计院中建总公司联系输出劳动力127人 , 每人月工资达1800-2500元 , 除留足务工人员基本生活费外,该公司2002年直接汇入武潭镇劳管站的劳动力工资共达128万元(由镇劳管站再分发给劳动力家属)。

(二)加速了经济结构调整。劳务经济来源于二、三产业,劳动力转移的程度越高,对二、三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就越大,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拉动效应就越明显。从县内转移看,劳动力从比较效益低的第一产业转移到比较效益高的二、三产业,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从县外转移来看,转移的劳动力在完成资本积累后,纷纷返乡创业,投身二、三产业,扩大了产业规模。同时,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转移劳动力带回的资金为加大农业投入提供了保障,提高了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力,从而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扩大再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大批的农民外出劳务,可提供大量的耕地转包给种养能手和大户,为加速土地的流转、促进农业的规模经营、增加农业竞争力创造了条件。

(三)促进了民营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在外出务工者中,一部分人员完成了资金的原始积累,同时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带回了先进的管理理念、技术及市场信息,为返乡创业发展“回流型”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来,我县相继涌现了一批回乡创业发展民营企业的农民老板,如武潭镇农民蒋国文在东莞打工几年赚回80多万元,先在深圳办起了电子厂,后回乡投资100万元开办了桃花江纯净水有限公司,成为当地民营企业的典型。大栗港镇何介中打工完成资金积累后,建起了湘中皮件厂,安置本地劳动力120多人。据县农调队调查统计,2004年我县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达3.4亿元,其中用于发展企业的投资1.55亿元 , 占当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5.9%,其中有半成以上为转移劳动力返乡创业的投资。武潭镇2002年外出劳动力返乡创业投入资金550多万元,创办企业37个,安置劳动力1000多人。

(四)扩大了消费内需。劳务收入的增长,提高了农村购买力,激活了农村消费市场。2004年全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2亿元,其中农村5.09亿元,占45.4%。农民开始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在居住、医疗卫生、文教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明显加大,2004年人平生活消费支出2693元,其中居住消费增长13.5%、医疗消费增长86.8%、文教娱乐消费增长29.2%。

(五)缓解了就业压力。随着耕地面积的减少、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压力增大,农村不稳定因素增多,而在县内消化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能为缓解就业压力起到积极作用。2004年我县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仅为33.2%,在县内转移到乡镇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和进城镇从事商贸、餐饮等服务业的为35.7%,而出县劳务的达31.1%,相当于提供11.2万个就业岗位。随着我县国有及乡镇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化,下岗职工增多,就业形势将更趋严峻,而有序组织劳动力转移可成为我县扩大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影响我县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我县劳务经济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组织化程度、管理和服务水平、劳动力素质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

(一)对劳动力转移的认识不高,重视不够。尤其是一些乡村基层组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和偏差,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民自己的事,与政府无关。同时,未充分认识到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所潜在的巨大推动作用,没有把劳动力转移摆到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议事日程上来,没有把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经济工作来抓。虽然我县24个乡镇都设立了“劳动服务管理站”,但大多数只挂了个牌,有其名、无其实,特别是在乡镇劳管站与企业办合并后,由于存在债务、编制、归口管理等问题,大多是分灶吃饭,导致体制不顺,经费短缺,工作难以落实。

(二)政策措施未配套,管理工作乏力。我县劳务输出虽然起步较早,但有关政策措施未配套,劳动力市场发育缓慢,机制和制度不健全,导致劳动力流动渠道不畅、有效组织化程度低,加上赢利性中介机构较多过滥,严重扰乱了劳动力市场秩序。一些所谓劳务输出的中介机构,根本不具备劳务输出条件,对劳动保障政策、法律法规等知之甚少,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往往只求把劳动力送出去,很少为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考虑,导致许多农民上当受骗。如去年一对夫妇到高桥、三堂街等乡镇发布假劳务信息,在骗取劳务介绍费后却不知去向。

(三)一些农民外出劳务被侵犯合法权益。目前农民仍是弱势群体,进城务工时工资被拖欠、无端遭搜身、殴打及由于工作环境恶劣所致工伤得不到赔偿等侵权行为时有发生,同时一些用工单位要求交纳保证金、签订不平等合同、克扣劳动者工资等现象较多,严重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四)一些农民外出劳务影响子女教育。由于农村外出打工的大多是青壮年农民夫妇,其子女正值上学求知的年龄,生活不能自理,只得寄放在年迈的父母或亲友身边,对子女学习和身心健康的培养不能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子女教育问题成为外出打工农民的一块心病。

关于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7

一、农技协在服务统筹城乡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 正确处理合作社和农技协的关系, 大力发展农技协

2006年, 《农民专合组织法》颁布后, 农技协的发展受到了空前的影响。通过对《农民专合组织法》的学习研究, 发现专业合作社是一个富裕农民的经济组织, 以股份合作为纽带, 以经济利益为目标, 用经济利益把有实力的农民结合在一起, 农民入社的进入门槛较高;而农技协则是一个广泛的社团组织, 以对科学技术的共同兴趣爱好为纽带, 以普及应用科学技术为目标, 用志同道合把大家结合在一起, 农民入会进入门槛较低。但他们的共同目标是一致的, 就是要推进城乡统筹, 发展专业基地, 帮助农民致富。因此, 农技协和专业合作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农技协要以专业合作社为骨干, 专业合作社要以农技协广泛的社会基础为依托, 联系更多的农民实现共同富裕。因此, 双流县在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同时, 农技协也得到了空前发展。目前, 全县有合作社161个、农技协86个。其中:有5个农技协获得中国科协、财政部科普惠农兴村项目支持;省级示范农技协3个;市级示范农技协5个。注册会员人数13 525人, 联系农户117 546户。2009年, 农技协实现销售收入104 389万元, 每年帮助农民增收过亿元。

2. 创新农技协运行机制, 使其在城乡统筹中发挥更大作用

(1) 推进农技协托管试点农技协托管主要是针对那些技术水平差的会员, 协会以保底分红的方式, 将其生产资料如渔塘、果园托管起来, 统一进行管理和销售, 农户以打工者身份参与整个技术过程, 几年后, 协会将托管的生产资料无偿归还农户。这不仅实现了农户生产资料的保值增值, 使农户学到了技术和经营理念, 而且农户还有3份收入:一是生产资料托管的保底收入;二是农户在托管基地打工的收入;三是生产资料托管的分红收入。2008年, 双流县枇杷产业协会开展了托管永兴枇杷沟的试点。永兴枇杷沟有近1 000亩枇杷, 由于农户大量外出打工, 缺乏劳力以及农户种植技术差、资金投入少、规模经营小等原因, 导致一些枇杷园疏于管理, 枇杷每亩收益仅几百元甚至无收, 出现了部分农民毁树栽粮的现象。为此, 在县相关部门的倡导下, 双流县枇杷产业协会对这些劣质枇杷进行托管, 托管时间5年。托管期间, 由协会统一进行技术指导, 统一进行施肥管理, 统一进行设施投入, 统一进行销售, 用工优先使用这些果园的农户。枇杷收获后, 每亩保底付给农户1 000元, 扣除成本后, 农户与协会按2∶8分成。5年后, 协会将一个拥有现代设施的高产高效果园交还农户, 实现协会和农户的双赢。据了解, 托管后的枇杷亩平收入达10 000元, 比托管前亩增收9 000元以上。2009年, 又在金桥镇临江水产协会开展了托管渔塘的试点。该协会会员拥有渔场400多亩, 其中有10户会员面积50多亩的渔塘由于多种原因每年入不敷出, 是典型的低产渔塘。在县科协的倡导下, 协会对这50亩渔塘进行了托管, 由协会代缴承包费, 并统一提供鱼苗, 统一提供饲料, 统一技术指导, 统一提供药物, 统一进行销售, 农户只负责管理喂养。收获后, 按每亩付给农户3 000元利润 (保底收入加工资) , 扣除成本后, 协会再与农户按3∶7分成。鱼种由协会垫支, 饲料由供应商以厂价垫支供给;销售后协会分得的利润, 再与饲料供应商4∶6分成。协会引进名优鱼种丁鱥、鳇鱥代替传统四大家鱼在托管户中饲养, 结果托管户每亩渔塘纯收入达到5 000多元, 比托管前亩增4 000元以上。

(2) 促进农技协建立知识产权联盟

2007年, 双流县在永安镇地瓜研究协会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农技协知识产权联盟。双流县永安镇地瓜研究协会, 是由双流县牧马山地区从事地瓜种子科研、生产、销售的专业公司和农户、科研单位等组建的科工贸一体的实体型农技协, 有骨干公司16家, 骨干会员108位, 联系会员农户2万户。为了做大做强地瓜籽产业, 协会实行了五统一:统一商标, 统一包装, 统一产品质量标准, 统一对外宣传, 统一申请知识产权。各专业公司独立销售、自负盈亏。为了共同维护牧马山地瓜籽的商誉, 2007年5月, 在县知识产权局的指导下, 协会成立了全国首个农技协知识产权联盟, 通过了《双流县永安镇地瓜研究协会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公约》, 每个会员缴纳了履约保证金3万元, 更好地保证了种子的质量, 提升了商标的声誉, 使牧马山地瓜籽种植面积由过去的5 000亩/年, 达到如今的1.2万亩/年, 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由过去的65%左右, 发展到如今的95%以上, 并出口越南。市场售价由过去的15元/kg发展到如今的25元/kg, 每年为农民增收3 000万元以上。目前, 双流县草莓协会、双流县枇杷产业协会也建立了知识产权联盟, 让知识产权联盟在农技协发展和产业基地巩固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3) 推行农技协竞购村级公共科技服务运用项目推动, 推行村级公共科技服务项目向社会招标, 是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重要内容, 是社会公共服务发展的方向。2010年5月成都市村级社会公共服务项目公开招标竞卖试点在双流县举行,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双流县永兴镇畜牧兽医协会、大林镇果品协会分别竞得2009年度永兴镇丹土村的防疫服务和大林镇石庙村的梨子技术服务, 为农技协参与竞购村级社会公共服务积累了经验。为此, 成都市批准双流县开展农技协竞购村级社会公共服务的试点, 凡参与竞购并中标的合法农技协, 每竞购成功一个村的一项公共科技服务项目, 补助1 000元。为避免垄断, 鼓励竞争, 对单个农技协, 最高补助不超过5 000元。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技协竞购村级公共科技服务的意见》。用20万元的科普费, 撬动50个以上的协会竞购村级科技服务项目200项以上, 获得服务资金300万元以上, 有效增强农技协的实力, 促进农技协的健康发展。

3. 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 强化农技协自身建设

科技特派员活动是由国家科技部、财政部等八部委联合在全国农村开展的科技进村服务的一项重要行动, 是国家现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和补充, 在当前农技服务体系“线断、网破、人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 双流县积极把农技协的负责人纳入科技特派员管理, 组织他们参加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培训, 帮助他们申报科技特派员创业项目, 争取科技特派员创业资金。几年来, 有100多名农技协负责人参加农村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 有50多个农技协申报承担了农村科技特派员创业项目100多项, 争取农村科技特派员创业资金300多万元, 有力地推动了农技协的自身建设, 保证了农技协的健康发展, 也促进了双流县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2010年6月5日, 国家科技部等八部委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总结表彰大会, 双流县被评为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受到表彰, 成为此次四川省唯一一个受到表彰的县级单位。

二、农技协在低成本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实践证明, 农技协能否保持持续的活力, 关键是看农技协能否满足会员长期增收致富的需要。“一个人 (能人) 、一个章 (协会印章) 、一群有共同志向的人”组建成农技协, 共同志向就是要发展农业产业化基地, 用科技增收致富。因此, 协会必须把帮助会员长期增收致富作为工作重点, 这也是县科协工作的着力点。通过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的分析, 发现任何一个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的背后, 都活跃着农技协的影子, 都经历了能人———协会———基地的过程。

近年来, 双流县科协通过科普项目和工作指导, 使一大批协会成为当地基地建设的骨干。黄甲镇麻羊产业协会通过推广舍饲高床养羊技术, 开展协会会员麻羊寄养业务, 举办麻羊节, 使黄甲麻羊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 每年增收4 000万元, 会员户平增收8 919元, 被省科协、省财政厅列为科普惠农兴村项目予以资助, 当地有“一只羊、一个协会、一项技术”, 形成一个集镇的传说。黄甲镇冬瓜协会通过推广冬瓜标准化栽培技术, 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防病治虫, 限制最低价销售”, 创造了亩产冬瓜1.5万kg, 成片面积达1 500亩, 成为成都市郊面积最大, 最集中、10多年不衰败的生产基地, 每年增收407万元, 人均增收300元, 协会研究成果获得了县政府科技进步奖。三星镇养兔协会, 通过承担农业部丰收计划, 实施兔子标准化饲养, 发展兔子深加工, 注册“云崖玉兔”商标, 举办云崖玉兔节, 使三星玉兔远近闻名, 年出栏1 000多万只, 成为四川著名的肉兔生产基地, 有养兔专业户3 000户, 每年增收4 050万元, 会员户平增收1.35万元。协会还创办了肉兔加工厂, 开发了多种兔加工制品, 研究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兔加工设备, 还创造出了120多道菜的全兔宴, 获得了中国科协、财政部科普惠农兴村项目资金的资助。永兴镇水产协会, 通过承担国家星火计划“绿色浮性饲料养殖南方鲇配套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项目, 在通威公司帮助下, 生产的鱼肉质细嫩, 绿色有机, 深受消费者欢迎, 产品出口马来西亚, 使永兴镇成为四川有名的出口鱼生产基地, 年增收1 000万元, 会员户平增收3万元。永安镇红提葡萄协会, 创造了葡萄避雨栽培技术, 打破了“南方不宜种红提”的专家结论, 通过举办葡萄节, 发展节会经济, 选育了四川第一个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红提葡萄新品种———蜀葡1号, 发明并申请了PVC立柱长廊专利。协会会员自觉地缴纳了专利许可使用费, 成为全国农民付费使用专利的典范。人民日报对此给以了报导, 并获得了双流县政府科技进步奖。该镇建立了1 000多亩的成片核心示范基地和上万亩的技术辐射和原料生产基地。2011年在中国科协、财政部科普惠农兴村项目支持下, 协会把“蜀葡1号”做大做强, 每年为农民增收3 000万元, 协会会员户平增收5 000元。双流县永安地瓜研究协会, 在聘请的专家指导下, 研究出了一项品种提纯复壮新技术, 保证了地瓜遗传的稳定性, 使其产量高、质量好;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技协知识产权联盟, 使永安地瓜籽的种植面积、市场售价、市场份额都大幅度增加。

三、双流县农技协工作能够取得成绩的原因

1. 农技协受到了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上世纪80年代以来, 农村实行责任制以后, 如何把农民组织起来, 是当时农村基层干部十分困惑的事情。农技协这种组织形式, 很好地适应了当时农村的这种形势, 各地党委、政府都把农技协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帮手, 大力扶持和发展, 部分地方政府还给了一些经费。特别是后来“支部+协会”的推广, 在党委组织部门的推动下, 协会工作更是上了一个台阶。

2. 科协系统始终把农技协作为科协最基层的组织常抓不懈

支持和鼓励乡镇科协秘书长兼任农技协秘书长。在农技协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每年都要表彰优秀农技协和农技协的理事长。支持活力强的农技协承担县科技局的科技项目, 每个项目有1~3万元的经费资助, 极大地调动了能人发展农技协的积极性, 也补充了农技协开展工作的经费。

3. 放手发展农技协

当时, 各级科协大力、大胆、放手发展农技协。只要有一个热心农技协工作的能人, 提出申请就批准。农技协要办好, 一般要求理事长有4个条件: (1) 有工作激情; (2) 有一批朋友; (3) 有一套核心技术; (4) 要作营销。协会的生存还是一个利益机制, 会员跟着理事长, 是因为理事长有技术, 产品能卖到好价钱;理事长要服务会员, 是因为理事长做营销需要大量的产品, 需要会员的生产基地, 大家通过协会这种方式连接在一起。由于放手发展, 数量多、基数大, 大浪淘沙, 成长起来了一批有实力、有凝聚力的农技协。

四、对策与建议

1. 对农技协组织重新定位把农技

协作为科协系统的最基层组织, 是农民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抱团发展的经济行为, 由县科协审批管理, 民证局放手登记发证并免收各种费用, 以最大限度降低《社团登记条例》对农技协发展的影响。强化农技协在农村中的基础地位, 抓农村科普工作, 就是抓农技协工作。科协抓农技协工作, 就是科协参与统筹城乡实践的具体行动, 就是科协在农村贯彻《全民素质纲要》的具体行为, 把农技协工作置于农村科普工作的重要地位。

2. 赋予农技协组织的权威定位

争取中央、国务院或由中国科协、农业部、民政部联合出台加强农技协工作的意见, 重新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农技协的关心和支持。双流县科协2009年借成都开展城乡统筹, 对公共科技服务改革的机遇, 争取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技协竞购村级公共科技服务的意见》, 这个文件的出台, 表明县委、县政府对农技协工作是肯定和大力支持的, 同时也为农技协争取资金支持开辟了一条新路。据测算, 县科协用不到30万元的科普资金, 可以为全县农技协挣得发展资金300万元以上, 很好地促进农技协的发展。

3. 用开放的心态发展农技协

支持农技协中的骨干会员成立合作社, 形成农技协与合作社的互补关系。农技协把个人行为变为了组织行为、群体行为, 把农民低成本组织起来, 这是合作社无法比拟的。但由于协会不能办理营业执照, 缺乏市场经济主体资格, 不能从事经营活动, 限制了农技协的发展。过去倡导的“协会+公司+农户”模式, 实际上是用公司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弥补协会的市场经济主体缺位。合作社之所以一诞生就受到追捧, 除了一些社会因素而外, 关键是合作社有营业执照, 有市场经济主体地位, 恰好能弥补农技协的不足。因此, 用开放的心态发展农技协, 支持农技协的骨干成立合作社, 用协会团结农民、发动农民、组织农民, 用合作社开展经营, 成为协会的骨干与核心, 同时能争取政府农业部门的支持, 从而实现协会和合作社的双赢。

4. 加大农技协承担科普惠农兴村的力度, 逐步增大示范农技协的名额

要把对示范农技协的支持作为科普惠农兴村的重点支持对象, 省、市、县科协要同步搞, 上下齐心协力, 用活动方式扩大农技协的影响。2011年, 双流县科协召开了实施中国科协、财政部科普惠农兴村项目动员大会, 命名了项目实施的龙头企业、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村、技术支撑单位、技术服务队伍, 配套了专项经费,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该县实施科普惠农兴村项目, 以普及先进技术为手段, 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 用务实高效的作风赢得了农民和省财政厅的高度评价。2009年省财政厅验收了双流县实施的科普惠农兴村项目后, 破例给双流县科协补助专项资金15万元, 成为双流县科协1958年成立以来第一次受到省财政厅的戴帽资助。

5. 进一步深化“支部+协会”活动

“支部+协会”是过去农技协创造的争取党的领导、加强自身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好办法。协会在党支部的支持下开展工作, 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党支部运用协会团结农民、组织农民、发动农民来发展经济, 可以缓解干群矛盾, 充分发挥能人作用, 利用协会这个平台, 为农村培养锻炼大量的基层干部。《农民专合组织法》颁布前, “支部+协会”在全国发展势头很好, 《农民专合组织法》颁布后, 这项工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为此, 双流县科协联合县委组织部、县科技局在全体农技协中, 以“支部+农技协”的组织结构形式, 开展了“支部+农技协科普惠农兴村擂台赛”活动, 借此争取组织部对农技协的支持, 也就是争取了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技协的支持。争取科技局把“假如给你1万元, 你能为老百姓增收致富做哪些事”的科技兴村100万专项资金改为“支部+协会”科普惠农兴村的专项资金, 用项目形式促进支部和协会更加紧密地结合;同时, 为申报中国科协、财政部的科普惠农兴村项目贮备项目, 促进了农技协的发展。

上一篇:团内知识竞答题库下一篇:社会教育教案我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