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义》作文(推荐11篇)
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写道“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意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想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大自然如此的神奇,像一首袅袅不绝的曲子,每首音符都带着听的音乐,每一节都带着欢快的节奏,每一段都带有柔美和安适这首曲,在这听着无虑的梦想,听着感受到大自然的鸟语花香,大自然的多彩芬芳,思绪沉沦在大自然中无法自拔,正如吴钧所言,大自然让你忘记功名利禄,达到忘我的境界,心如止水,淡泊名利。
天空碧蓝,峡谷幽静,山润物荣,树木成荫,山花烂漫,鸟语啁啾。这种回归自然的热流直撞心胸,酣畅淋漓,难以名状,小溪清澈透亮,片片枯叶漫天散落,最终浮于水面划出点点涟漪,打着旋儿,缓缓流淌,问水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掬一捧清水,甘甜入口,股股凉意,沁人心脾,心旷神怡之感久久挥之不去。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黄河泻千里,汹涌奔腾,浪花翻飞,“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方显黄河本性,滚滚黄河是流尽古今多少往事?历史犹如这黄河,在这块古老的大地,卷起多少名载千秋的历史的“浪花”?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唇亡齿寒,遗训千骨戒后世;老子过关,著书立说垂千秋;函关摆兵,雄关耸峙锁要道……
黛色的夜幕,泛泛的垂青。布着满天繁星,若坠着无尽宝石,星,无比璀璨,月,如此明静。星洒片片彩,月散片片辉。明亮耀眼的星星在夜幕上熠熠生辉,却格外纯粹。月撒的银辉不知不觉铺满湖面,泛着粼粼的水光,似乎与那天上的玉盘相映衬,显得淡雅清新。这幅空朗星月图,足够清纯淡雅,却仍旧美丽非凡。
我乐于欣赏一切美的事物,大自然的美好是自然、恬静,令人心旷神怡的美,人的一生又何其短,而你所欣赏的美景却又是少之更少。大千世界,我想去看看,自然的气息,撕裂我心中封闭的适应,在破碎处,我能瞥见色彩斑斓的未知世界。
平心而论, 初中教育是人的一生当中至为关键的成长时期。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 乃至前途命运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这几年。根据物理学的杠杆原理, 初中教育实际就是立起人生未来的一个重要支点。
一、初中学生的鲜明特点在于强化“人生支点”的自我意识
初中学生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社会群体, 每代人都要经历这个年龄阶段, 每个人必须遭遇这种“从不成熟到渐渐成熟”的痛苦磨练。
从不同方面概括, 初中学生肯定具有种种特点, 但从“类概念”、“群体性”等大的方面判断, 初中学生起码具有以下特点, 以及他们对于“人生支点”提出的特殊要求。
1. 第二个发育高峰期与“人生支点”的生理基础
生理学的研究业已表明:“人在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具有显著的“年龄特征”, “如儿童和青少年的各年龄阶段在身长、体重、骨骼、肌肉、神经系统等生理发展有不同速度”。“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 这个阶段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在这个时期, 初中生的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了急剧变化, 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形的改变、生理机能的成熟及性的成熟三个方面, 这就是青春期生理发育的三大巨变。”这些显著“巨变”必然给初中学生的心理与教育带来严峻挑战:“初中生……在2至3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水平。但其心理发展相对缓慢, 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 这样, 初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 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初中学生的第二个发育高峰期既带来身心平衡的实际问题, 也带来生理发育的难得契机, 为建立和启动新的“人生支点”提供了坚实的生理基础。这个“人生支点”的启动, 预示着十二三岁至十五六岁的青少年进入到一个关键发展阶段, 决定着他们能否顺利度过“困难期”甚至是“危险期”, 维系着发展的速度、质量与水平, 乃至后续发展、持续发展与终身发展的状态、走向与结果。因此, 我们不应该惧怕初中学生的第二个发育高峰, 而应因势利导, 促进他们生理机能的正常发育和神经系统的及早完善, 从而为他们决胜未来的“人生支点”建立起结实而强健的生理基础。
2. 第二个理性觉醒期与“人生支点”的心理结构
根据滕大春先生的研究, 卢梭认为12岁以前的儿童处于“理性睡眠期”, 从12岁开始“理性”渐渐觉醒。卢梭所说的“理性”不是单纯的“智力”而富有“理智”的意味。“因为进入人类心灵的知识以感觉为门户, 所以人类最初的理性, 是由感性经验而得的理性。”这种“最初的理性”, 是指“儿童的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能力都发达了, 感觉能力也开始发达了, 但是理性尚未发达, 儿童尚不能形成观念, 没有真正的判断和记忆”。这正是人生“混沌初开”、“去愚脱昧”的第一个理性觉醒期的典型特征。伴随着新生一代的年龄增长, “生理上的成熟使初中生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 他们希望能获得成人的某些权力, 找到新的行为标准并渴望变换社会角色。然而, 由于他们的心理水平有限, 有许多期望不能实现, 从而导致挫折感……初中生面临种种心理危机, 并出现一些心理及行为问题”。说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心理出现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剧烈冲突。
平衡这种冲突, 是青少年第二个理性觉醒期自发提出的客观要求。教育者不能熟视无睹, 错过调整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关系的机会, 尤其对于与“理性”相关的心理成分应该重点培养与扶植, 使它们能够走在诸项成分前面, 引领和主导心理发展。从而为他们辨识社会潮流的“人生支点”建立起完形和健康的心理结构。
3. 第二个教育分流期与“人生支点”的动力机制
人生教育中时刻都面临着筛选与分流, 重大的有小学入学、中考与高考, 初中则是青少年第二个教育分流期。因为在初中之前, 儿童少年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 学习积极性很高, 又比较听话, 崇拜老师, 顺从大人;初中毕业以后, 学生开始懂事了, 学习比较自觉, 富于理想, 憧憬美好生活, 能够战胜一定困难。唯独初中时期学生比较麻烦, 自以为长大了却仍然很幼稚, 遇事希望独立自主但常常出现“逆反”情绪, 力求学好做好又缺乏意志和毅力。所以, 在第二个教育分流期, 部分学生往往处于“不利”甚至“不良”状态, 加之个体遗传素质、环境因素以及主观状况等众多条件的显著差异及其“交互作用”, 更使得处在人生支点上的初中学生动荡不定、忽上忽下, 有的可能跌入人生低谷, 甚至或暗或明地滑进错误泥潭而不能自拔!
为了防止初中学生在人生支点上“下滑”, 教育者必须借助非智力因素中的动力机制作用,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激励意志, 磨砺毅力, 培植精神, 陶冶品格, 激发奋发有为、不倦拼搏的前进动力。
在生产领域, 人们习惯将“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同企业经营和职工劳动积极性交互作用的内在功能体系”称为动力机制;在学校领域, 我们也应该开展励志教育, 激活内在功能, 完善动力机制。尤其在“中部塌陷”的初中教育, 更应该实施“中部崛起”战略, 为托起明天太阳的“人生支点”建立起牢固而有力的动力机制。
初中学生的鲜明特点是一个客观存在和必然事实, 否定它于事无补, 小视它自欺欺人, 唯一的办法是正现它、善待它与引导它, 充分利用初中学生的第二个发育高峰期、第二个理性觉醒期、第二个教育分流期的正面因素, 尽量抑制与消弭它们的负面影响, 特别是要努力强化“人生支点”的自我意识, 自觉、积极、主动地去筑牢“中部塌陷”的种种防线, 建立起“人生支点”所必备的生理基础、心理结构和动力机制。
二、初中教师的根本职责在于培植“人生支点”的坚实根基
教师的天职在于教书育人, 这是大、中、小、幼教师的共性, 是古今中外教育家的历史遗训。当前, 这个历史遗训应该与时俱进, 因势更新。教书不是仅教书本上的知识, 而是要教获得掌握知识的方法;育人更不只是培育“听话者”, 而是要培养受教育者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善于创新的能力。初中学生处在形成“人生支点”之时, 初中教师除了应该具备所有教师的德、识、才、学而外, 还要具有带领“多事之秋”青少年顺利度过“人生关键期”的素质和艺术。
1. 学习指导者与“人生支点”的学习观念
20世纪70年代初期, 《学会生存》倡导了“教师是学生的学习指导者”的教育理念。世纪之交, 西方普遍认为, “瞬息万变的时代里, 只有学习者才是世界的主人;但他们全副武装好后发现, 要应付的世界已经全然不同”。2003年, 英国学者在伦敦郊区的5所学校里开展了“学会学习”的实验和实践, “开始只以为, 我们的学生要提高竞争能力接受筛选, 以面对日后更多的竞争。但是, 我们还应该牢牢记住, 学生只有具备了以学习为导向的基本素质后, 他们才能在日后面对众多难关时成功闯关”。也就是说, 学生不仅要学会和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能, 而且还要习得和养成学习的文化与观念, 成为“学习型学生”。于是, 教师事先必须“掌握和运用思维与学习技巧”、“课堂上形成‘学习的语言’”“激发大脑学习”、“开发学生的情绪智力”, 成为“学习型教师”。然后, “‘学习型教师’帮助‘学习型学生’了解各个学生自己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者身份。师生都开始明白, 对个人的学习方法有更好的了解后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和教师更好地教”。
怎样当一名“学习型教师”和“学习型学生”都很重要, 只有“学习型教师”才能教会学生学习, 培养出“学习型学生”;也只有“学习型学生”才会刻苦学习、持续学习, 掌握迎战未来的本领。
2. 智力开拓者与“人生支点”的智慧品质
毋庸置疑, 教师同时是青少年学生的智力开拓者。然而, 智慧比智力更重要, 智慧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犹言才智, 智谋”。智慧品质则是建构在智力和智慧之上的指导人们应对复杂环境、战胜艰难困苦的种种谋略、诀窍和艺术的总和。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认为, “智慧是一种强度的量, 而不是广延的量:这就说明, 为什么, 在智慧方面, 一个人可以满怀信心地以一当千;而一千个愚人抵不上一个聪颖的人”。所以, “聪明才智是拨动社会的杠杆”, “聪明的人就是最好的百科全书”。
智慧源于学习、知识与智力。“智慧就是物理的感受器的结果, 智慧就是若干物体所特有的那种容易而迅速地把握各种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的能力。”“举凡知识和运用, 意识和生活实践, 都统一在忠诚的、纯洁的人生之中, 这就构成了人生的智慧、纯洁的智慧。”
初中是最佳的知识学习时期, 最佳的智力发展时期, 也是最佳的智慧品质培养时期。这就要求初中教师担任好学生的智慧品质培养者的角色, 发展其撑起“人生支点”所必备的智慧品质。
3. 灵魂工程师与“人生支点”的道德坐标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初中教师就是初中学生的灵魂工程师。在为他们构建“人生支点”工程中, 德育的目的在于建立起支撑人生、把握命运的道德坐标。
十二三岁至十五六岁的青少年处在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康德认为是从意志的自律到意志的他律的演进, 皮亚杰认为是从习俗道德到遵从理性准则的升华, 弗洛伊德认为是自我、超我和伊特之间的变革。
道德教育是所有学校的重要责任。1909年, 约翰·杜威说, “学校从根本上讲乃是社会设立的一个公共机构, 为的是在维护生活和促进社会福利方面发挥特定作用……承担了一个道德的责任”。英国教育家约翰·威尔逊甚至主张建立一种“超越文化”思维方式的道德教育, 他说, “如果这种方法能被坚持, 如果我们完全信任‘在道德上的教育’, 那么道德教育将不再为特定文化、教义、国家、意识形态、政党或其他什么所独有。就像‘科学’、‘历史’、‘数学’等思维方式虽然在不同文化中有效实践的程度可能有大有小, 但无论如何并不必然地依赖于这种文化一样”。
初中学生支撑“人生支点”的学习观念、智慧品质、道德坐标要靠教师帮助、引导他们建立。所以说, 初中教师的根本职责在于培植“人生支点”中德、智、体诸项素质的坚实根基。
三、初中校长的特殊使命在于扬起“人生支点”的前进风帆
一校之长的崇高职责早就为教育家们所认识, 捷克大教育家、近代教育学奠基人夸美纽斯三百多年前曾经指出:“校长应该记住, 他是全校的核心和支柱……校长应该像太阳把太空照得四面通明一样, 每天都要照亮所有学生的心。”近百年前, 我国民主主义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 要想评论一个学校, 先要评论它的校长。”说明校长责任重大, 制约甚至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与学生的命运, 进而影响到一个区域乃至民族和国家的教育发展。
1. 全校学生的崇拜者与“人生支点”的顶梁柱
有位校长深有感触地说:“一位教师影响所及, 仅仅是他们教授的学生, 其他的学生并不受其直接影响。而校长却是全体学生所敬仰和模仿的对像, 一个学生难以认识全体教师, 但必然会认识校长。校长是全体学生的教育者, 在学生心目中, 校长是德才兼备、众望所归的理想形象……把校长当作自己心目中所向往、所敬仰的权威人物。”这种发自内心深处、提炼了“校长之道”客观规律的至理名言, 应该引起教育理论界的高度关注。
校长是全校学生的崇拜者, 这种“权威”是种无形的教育资源, 是青少年“人生支点”中的顶梁柱。它可以影响和引导着他们走出人生“最为困惑”的迷惘时期, 促使他们一步一地迈向灿烂辉煌的未来。校长“权威”的这种“顶梁柱”作用, 还体现在与学生家长的不当教育方法以及社会不良势力对于青少年一代腐蚀的激烈抗争当中。当前, 某些学生家长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 常常打骂子女或者溺爱娇纵孩子;某些社会不良势力更是处心积虑、引诱涉世不深的初中学生“学坏”, 这时, 校长一定会勇敢地站出来, 有理有据地积极支持学生予以抗争, 走向光明人生。
2.“孩子王”的领头人与“人生支点”的引航者
校长既要利用自己的权威影响学生, 又要利用特有的“孩子王”领头人身份, 指导全校教师教书育人, 从而成为青少年一代“人生支点”的引航者。
陶行知先生说, 校长的任务是“通过教员使学生进步并且丰富地进步。”鉴于初中学生的教育特殊性, 初中校长更应以“孩子王”领头人的特殊身份, 指导本校教师以爱为重、以德为先, 兢兢业业地做好教育学生的工作。沂蒙山区兴蒙学校校长胡美山说得好:“后进生是老师教出来的”, “后进生可教”, “好的老师可以让后进生消失”。说明物及两面, 悖反兼备, “好的学生”与“不好的学生”都是从学校里走出去, 都是由教师“教”出来的。诚如洛克所言:“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 第一次弄错了, 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 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
时至今日, 怎样使“后进生消失”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严峻课题!近年来由于受到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 有的教师开始“厌教”, 有些学生开始“厌学”了。这是一种十分可怕的教育上“配错药”现象!初中学校的“后进生”不消失, 各级各类学校的“后进生”不消失, 未来公民素质何以得到提升?中华民族复兴何日梦想成真?
3. 初中教育的思想家与“人生支点”的设计师
校长不是“教育行政官员”, 不只是做些学校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 而应是一名教育家。初中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和非凡复杂性, 决定了初中校长不能原封不动地遵照“上级指令”行事, 不能机械照搬地依据别人经验或过往陈规办事。
苏霍姆林斯基说:“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 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他甚至认为, 校长的教育思想应该形成全校教职员工的统一行动, 说:“我们总是力求做到使学校全体工作人员———从校长到看门工人———都来实现教育思想, 使全体人员都全神贯注这些思想。”只有当学校全员在校长提出的这种正确、前沿、明晰、鲜活的教育思想统领与指导下, 学校的教育与教学工作才会充满活力, 卓有成效。
时下中国, 各级各类学校校长鲜有自己的教育思想, 多数人将自己的脑袋装在别人脖子上, 错把“方针政策”、“法律规章”、“上级指示”乃至“他人经验”作为治理学校的“灵丹妙药”。校长不是思想者, 不是教育思想家, 是酿成“厌教”与“厌学”的根本病因, 是导致“教育失败”与“学校危机”的主要祸根!
生存不仅映照天空
让周围的垂柳和紫云英
把我汲取干净吧
缘着树根我走向叶脉
凋谢于我并非伤悲
我表达了自己
我获得了生命
我的快乐是阳光的快乐
短暂,却留下不朽的创作
在孩子双眸里
燃起金色的小火
在种子胚芽中
唱着翠绿的歌
我简单而又丰富
所以我深刻
我的悲哀是候鸟的悲哀
只有春天理解这份热爱
忍受一切艰难失败
永远飞向温暖、光明的未来
啊,流血的翅膀
写一行饱满的诗
深入所有心灵
进入所有年代
我的全部感情
都是土地的馈赠
诗言志。这首《馈赠》描述了诗人自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抒发了诗人自身的抱负和志向。
诗人的自我是一个多元的整体,包含了“我的全部感情”,分为“梦想”、“快乐”与“悲哀”三个部分,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具体追求和向往。
“池塘的梦想”荡漾着感情的波涛,浸透了心灵的汁液,有血,也有泪,有美好,也有幸福。诗人认为“生存不仅映照天空”,还要抒发她的情思——“我表达了自己”。按她的理解,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让周围的垂柳和紫云英/把我汲取干净吧/缘着树根我走向叶脉”。她以感情的汁液哺育了“垂柳和紫云英”,“表达了自己”,在失去的同时也“获得了生命”,所以“凋谢于我并非伤悲”。
“阳光的快乐”燃烧着理想的火焰,阳光单纯、朴素,却普照万物,孕育着生机。在诗人看来,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理想、希望,让理想、希望照亮人生的行程,让人生充满意义、价值。理想、希望像阳光一样能以“金色的”火照亮生命的行程,点燃爱的火把,点燃光明的火把,能以“翠绿的歌”唱出生命之理想、人生之欢歌。光明的理想使“我简单而又丰富”,具有深刻的“内涵”。
“候鸟的悲哀”充满了诗人自我在追求人生意义过程中的苦痛、徘徊与愁怨。人生意义、价值、理想的实现需要艰辛的探索。不“忍受一切艰难失败”就不会达到“温暖、光明的未来”,没有追求,没有“热爱”,就不可能实现人生的意义、价值和理想。要想使自己的人生能“深入所有心灵”,要进入“所有年代”,就得不断振起“流血的翅膀”,飞向“春天”。
“池塘”、“阳光”和“候鸟”是“我”的三个变奏,它们奏响了一个奉献与追求的艺术主题,其中饱含着诗人的渴望、自信和艰辛。最终,诗人的自我意识,总是要归为“大我”与“小我”在心灵上的体系,在追求“大我”的过程中实现“小我”。而诗人这一切的动力来源于“土地的馈赠”。诗人的自我,它既然“都是土地的馈赠”,那么诗人就要把它还给大地,还给人民。
因此,《馈赠》是艺术家深沉的自我反思,也是诗人纯情的求索之歌。
[作者单位:山东莱阳柏林庄
你的财富、名望和世俗的权利都将变成细枝末节的事情,不管你拥有的还是亏欠的,都不再重要。 你的嫉恨、冤挫败和妒嫉之心终将消失。 同样,你的希望、雄心、计划和未竟之事都将终止。曾经无比重要的成败得失也将褪色。 你来自哪里,用什么方式生活都不重要了。 你是貌美如花还是才华横溢也不重要了。你的性别、肤色、种族都无关紧要了。 那么什么变得重要了呢?你有生之日的价值怎么来衡量呢? 重要的不是你所买到的,而是你所创造的。 重要的不是你所得到的,而是你所付出的。 重要的不是你的成功,而是你的价值。 重要的不是你学到的,而是你传授的。 重要的是你的每一次正直、怜悯、勇敢和牺牲之行为能够使人充实,让人强大或是能够激励他人,让他们以你为榜样。 重要的不是你的能力,而是你的性别。 重要的不是你认识多少人,而是在你离开时,有多少人感到这是永久的损失。 重要的不是你的记忆,而是爱你的人的记忆。 重要的是你为人所怀念的时间有多长,重要的是谁在怀念你,重要的是他们为什么要怀念你。 让我们的一生不是因为偶然而变得重要,不是因为环境而变得重要。而是我们自己的选择,选择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命运是可以由人去改变的.希望你们能够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
第3篇
Sure enough,the horseman quickly jumped onto his horse and rode as fast as possible to cover as much land area as he could.He kept on riding and riding,whipping the horse to go as fast as possible.When he was hungry or tired,he did not stop because he wanted to cover as much area as possible.
Finally,the horseman came to a point when he had covered a substantial area but was exhausted and dying.He asked himself,“Why did I pushmyself so hard to cover so much land area?Now I am dying and I only need a very small area to bury myself.”
The above strory is similar with the journey of our life.We push very hard everyday to make more money,to gain power and recognition.We neglect our health,time with our family and to appreciate the surrounding beauties and the hobbies we love.One day when we look back,we will realize that we dont really need that much,but then we cannot turn back time for what we have missed.
So,take it easy!Do what you want to do and appreciate nature.Life is fragile;life is short.Dont take life for granted.Live a balanced lifestyle and enjoy life!
有取便有舍,即有舍亦有得。人一生中遇无数的选择,但每一个答案都被赋予了不一样的结果,或美好或糊涂,人生百味,尽在其中。
在“荣华富贵”和“宁静淡泊”之间,选择了后者,于是有了一批流传千古的好诗文。谁不曾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洒脱;谁不曾闻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大气;谁不曾听苏轼的“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以及“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豪迈?他们在自身修养与道德方面坚持了本心,选择了淡泊宁静,即取“静”弃“躁”,将生命活出了一份真与自然。
在“漠视不理”和“彰显大爱”之间,选择了后者,于是有了无数感人肺腑的事迹。当危险裹挟着脆弱的生命而来,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用双手将夺命虎口挡开,将孩子们推向安全地带,而自己却躺倒在车轮之下,重伤不醒。但她依旧用微笑,承受伤痛:“与其让孩子们承受这般痛苦,不如让我来。”当因不幸失去双脚,力克·胡哲却更坚定了眼神,将“贫瘠”与“受不到教育”挤出大山,带领孩子们遨游知识的海洋,即使他承受着无脚之痛,却依旧如此。他以手里的粉笔与书本证明:爱着,这群孩子。他们在待人方面,以爱心,一向善,选择了“彰显大爱”,即取“善”弃“恶”,将生命活出了一份善与淳朴。
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选择了后者,于是有了史上不朽的.功绩。就似王嫱,驼铃响遍荒漠,昭君的出塞换回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安宁,及时负了青春年华也在所不惜;就如郎平,排球在其手中翻转,她的挺身而出,撑起了女排的天地,即使磨掉了身体健康,弃了美满家庭,却也是义不容辞;就像华天,与其赛马共同腾跃,他的默默坚守,创下了中国马术界的最好成绩,即使身为混血儿,即使放弃在外发展的机会,他也不曾后悔。他们在对于民族方面,以承担,以无怨无悔,选择了“民族利益”,即取“国”舍“己”,将生命活出了一份责与承担。
本来不是为宝剑来北京却遇到了不得不处理这件事情,本来想退出江湖恩怨,却惹来的更多的江湖恩怨。之后的事情基本上就是处理和娇龙的事情,到最后马上走上了生命的尽头。这时秀莲在身边陪伴着着他,正如她所说:“不用把生命浪费在我的身上,解脱得道圆寂永恒,一直是武当修炼的愿望”。提升这口气到达他这一生追去的境地。但最后李慕白说:“我已经浪费了这一生,我要用这口气对你说……我一直深爱着你”。这时两人之间的爱情才打破了那层薄纸,但是一切都已晚了。这时李慕白对人生活着终极价值的思考还是回到了现实的生活之中,正如最后的遗言:“就算是化成野鬼,就算落尽最黑暗的地方,我的爱也不会让我化成永远的孤魂”。最后生命的那一刻,把价值人生意义的思考化成个人爱情上。
娇龙十岁跟着师父碧眼狐狸学习,碧眼狐狸从小就给她灌输了一种江湖的世界,所以她对江湖的世界充满了向往,把江湖想象成一个美好的世界,用她的话说:“在江湖上走来走去的是不是很好玩?”。这种好玩的想法促使夜晚去贝勒府盗取清明宝剑。惹来一身麻烦,最后决定把剑还了,还剑之时李慕白已等候多时,李慕白决定好好指点一下她。这时她也要马上嫁人了,于此同时正赶上小虎从新疆赶来,在她出嫁的那天,小虎抢婚性质的举动要和小龙在一起。最后在李慕白等人的安排下让他回武当等候消息。这时娇龙再次盗走宝剑准备去体验幻想中的江湖生活,中间遇到了很多事情。最后娇龙跳下悬崖,被师父带到了一个山洞里,虽救醒她但是给她上了迷香,让李慕白救下,而此时埋伏在一边的碧眼狐狸就放出早已准备好的暗器向他们射来。李慕白不幸中了毒针,娇龙深感自己的愧疚,决定救李慕白,但是时间已晚,在经历过生死离别之后,尤其是师父的最后遗言之后,她在秀莲的指导下,去了武当。在武当天桥上,让小虎许个他曾经讲的故事的愿,然后跳下天桥。走向生命的终结。回顾娇龙的生命里,小时候师父给了她一个江湖的梦,而在很早的时候就超过了自己的师父,在那时到自己心中的偶像被自己超过时,他就心中生了恐惧,用电影中的话来说就是“我看不到天地的边,不知道该往哪里去?我又能跟随谁?”说到这时,其实和李慕白闭关的修炼在某种程度联系到了一起,那就是需找生命的意义,她的人生应该到底如何生活到底应该走向何方?在从新疆回来的路上遇到了自己爱情,可是在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下,不得不嫁给一个不认识名门望族的姓鲁的人。在出嫁之后当天的出走,我们是否可理解为也是为了寻找人生的意义,去从小在心中树立牢固幻象的江湖中生活。但是经历了上述的事情之后,还是决定回武当见小虎,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最后同样是为了爱情,为了能够和小虎会新疆的愿望,跳下天桥。
小虎,人称“半天云”,其实如小虎所说:“我没有那么高,也没那么大。”“在大漠中要生活,就要不断的拼杀,大家联合起来,才有机会活下去,那个‘半天云’的名字……只是一个让人更容易活下去的迷。”对于大漠中的人来说条件是非常艰苦的,并且战争非常频繁。人们为了不让自己生活在恐惧之中需要为自己建立一个幻想,来安顿集体不安或者应对灾难的心灵。因此在这里“半天云”也变成了一个集体的幻像。对于小虎自己来讲他从小就是个孤儿,一直在大漠中奔跑去寻找星星,更是寻找生存的意义。电影通过他之口所说,他已找到生命的最亮的那一颗星了——爱情。小虎对生命的追寻同样落到爱情上,包括从新疆追到北京。
人生的意义到底何在?《卧虎藏龙》的几个人物的命运给了我们最好的解答。但爱情总是短暂的。
摘要:李慕白提前结束闭关修炼的期限来到镖局托秀莲把宝剑送给贝勒爷,只是想过平静的生活。接着就是围绕宝剑在北京的事情,引发了一系列的故事,展开电影丰富的含义。本文从几个人物的角度解读一下这部电影,探讨人物的命运和人生意义。
关键词:《卧虎藏龙》,人物,命运,爱情
参考文献
[1]《卧虎藏龙》(电影)李安导演.
什么是享受人生?我的意思是:人生一世所得到的快樂总量极大化。它不是某时某刻的享受极大化,而是一生一世的快乐总量极大化。这儿所说的享受不光是物质的,更包括精神的,包括主观的满足感。它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只顾现在,不顾将来。而是既顾现在,更顾将来。人生一世顺利不顺利往往不仅仅取决于自己,更多地取决于环境,或者说取决于别人。如果别人处处跟你捣乱,你就过得很不顺利。别人希望日子过得快乐一点,大家就应该帮助他实现这个愿望。所谓“君子成人之美”,这是孔夫子留下的格言。如果大家都懂得帮助别人实现快乐,我们就有了一个创造快乐的环境,大家都比较容易实现快乐总量极大化的目标。所以帮助别人享受人生既是为了别人,其实也是为了自己。这一点儿也不矛盾。
用这一信条处理周围的事情,会使自己的日子过得高兴。凡是碰到难于决策的事情,想一想怎么能使自己快乐,也使别人快乐,答案就有了。有了这样的信条,养成了习惯,用来对待父母子女,妻子朋友,同事或领导,并且用它来处理自己在公务上的问题,你就不会犯愚蠢的错误,就会远离烦恼,周围的人都会喜欢你。
懂得享受人生,并且帮助别人享受人生!这是我发现的一条人生至理。
(紫柠檬 摘自《当代人》)
(一、为什么要思考人生意义)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思考人生的意义没有意义?或许在茫茫宇宙、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个人、我们个体太小了,我们存在的意义都太小了,不足以影响历史的进程,不足以影响宇宙变迁,但我的人生对我来说却是唯一的,知道人生的意义很重要,明白自己的追求很重要,如果连自己追求什么都不知道,那人生真的是没有意义了。
(二、寻找人生追求的过程)
小时候,父母为教育我好好学习,都是说不好好学习,长大后就种地、打工。现在我不用种地了,在城里上班和工作,却不知道以前努力学习、现在努力工作为了什么。我找不到我的人生意义了。是发财?是当大官?似乎都不是!发财遥不可及,当官没有终点。再说其实人生的目标难一点并不可怕,通过努力还是可以实现的,但最为关键的是发财、当官是不是真是我想追求的?我真的想发财,真的想当大官?那可能是别人的追求,我能确信这不是我最想要的。那我的人生的追求到底是什么?我活一世的意义到底在哪里?现在女儿都快4岁了,我常常想我以后怎么跟女儿说努力学习的意义,怎么告诉她人生的意义和人生的追求。
(三、做到最好不是每个人的人生追求)
艺术、旅游、体育、军事、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等,每一个领域、每一个行业都有出类拔萃的人才,他们都在其中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找到了人生的意义,经商的人通过“发财”实现着他的人生价值,从政的人通过“升迁”实现着他的人生价值,运动员通过“金牌”实现着他的人生价值。但发大财的人,当大官的人,得金牌的人毕竟是极少数的,他们实现了人生的意义是毫无疑问的。但更多其他人怎么实现人生的意义呢?或是说在发大财、当大官、得金牌过程中败下阵来的人就没有活着的价值和意义了吗?当然不是,那意义是什么呢?
(四、找到大多数人的人生意义)
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中,和别的孩子一样上学,放学后使劲的去玩。小时候,爸妈也没有强迫我说,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让我去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我的童年过得还是非常愉快的。
上初中时有段不堪回首的经历。在初一下学期,和朋友去了次网吧,之后,一不上课就经常去网吧,好在爸妈及时发现,狠狠的训了我一顿,学习成绩在初三好转了。
高中,是我活了二十载最难忘的一段时间了。有过努力,奋斗。也有过堕落和疯狂。忘不了高中的战友,一起生活,一起学习,直到分道扬镳。我虽然成绩不好,但也有努力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最喜欢的名言之一,取自《周易》。大意是指天地永不停息的运转,而作为男人大丈夫更应自强不息,顶天立地。就是说天道运行周而复始,永无止息,谁也不能阻挡,君子应效法天道,自立自强,不停地奋斗。
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深埋着凌云的不屈之志;都跃动着君临天下的豪迈之气;都梦想着有朝一日,踏上成功的彼岸......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现实中我们有着个种无奈。在有些事面前本来选择放弃,但有种精神在激励着我,让我放手一拼。我想了好久,也只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才能表达我的感想,慢慢的回味这句话,也让我受到许多启发。觉得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一切在于自己的选择。我想如果我不能兼济天下,我可以选择独善其身。如果我不能改变社会,我可以选择从我做起。众所周知,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坎坷的人生路上,我们唯有自立自强,才能攀的更高,才能走的更远!以前,我纯真的以为大学是成功者的圣地,是走向辉煌的摇篮。而今,春去秋来,在这梦想中的大学里,我看到了堕落与迷茫。自立自强的信念早已被抛之脑后,游戏,抽烟,喝酒充斥着生活。好吧,我承认我也有过迷茫堕落,在这我自我检讨。但经过快一年的大学生活,也经历过大学为期末不挂科而努力的复习,补考让我从迷茫中醒来。让我知道大学还要像高中那样认真的学习。沉沦不是我生活的态度,现实不是我堕落的借口。在我眼中不是只有黑夜的残酷,转过身去我发现光明的天堂。面对社会,我或许是弱者。但是作为一个人,我可以选择让自己成为一个强者。可能这种选择会很辛苦,但是我相信这才是真正的希望所在!
一个学期的思修课结束了,通过半年的学习,我收获颇丰,思想和认识有了很大进步。以前总觉得思修课和专业课不搭杠,没必要学,但经过了一学期的学习才明白,思想品德是人的灵魂;如果品德不好,就算你学历再高,那也是无利于社会的;所以思修课是不可缺少的。它与我们的学习、生活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它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教会了我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困难。我认为思修实际就是教我们如何为人的一门课程,为人重在人的内外结合。作为一个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在充分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特征、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
思修课每次一上就三节,时间好长,但老师仍旧孜孜不倦的讲课。让我懂得了做人应该有信仰,应该有信心。引导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我的人生要认真,务实,乐观,进取。同时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的人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是每个公民的责任。通过学习我知道现在就要为工作做好规划,努力掌握各项技能,也懂得职业道德要求我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通过学习我对法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确了责任和义务关系,了解了程序法律制度,不仅懂得了保护自己的权益,还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为融入社会打下法律基础。
在此感谢思修老师的教诲!
人生如争战。人无时不刻不出在战场上。人要和自己争战。要“逼着”自己学习、提高。人要和别人争战。人要面对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竞争,不胜则败,不进则退。人要和社会争战。人要在社会的各种
不平等、不公义中求生。
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在不断的努力奋斗中,体现出人的价值.人的价值观来源于人的使命感.只有奋斗才能走出困境不奋斗就会落后关于奋斗。毛主席说的:艰苦奋斗。无数次的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个新国家的诞生,一个新世纪的开创,都就在于不断地积极进取。正在大学中的我们,更加应该明白这一道理,不应一直沉浸在现有的美好而止步不前。不应让生活的台阶停留在成功与辉煌的面前,而应不断追求自己的理想。
我的人生格言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断追寻真理,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晚唐杜荀鹤写过一首《春宫怨》,名气很大,清代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作过收录,更使这首诗几近妇孺皆知,全诗如下: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此诗以“风暖”一联饮誉诗坛,古今论者多推举之。寥寥十字就写尽了春风骀荡、鸟声轻脆、丽日高照、花影层叠的春景,就投入的文字与产生的效果而言,其“性价比”之高确已直追盛唐王、孟诸公,且十字也极好地反衬了宫女的怨情,特别是碎、重二字,极其生动传神,可谓深得风人之旨。
笔者却倾心于颔联两句:“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从诗学角度而言,这两句直白浅露,有悖于诗歌含蓄蕴藉的传统,反近于白居易的浅切通俗,算不得诗中的上品。但这两句好在对个体生存状况的揭示及思想瞬间绽放的光芒,作者在饱受潜规则之苦后终于悟出了传统社会所普遍存在的历史真实:逆淘汰。
表面上看,这两句揭示了后宫中残酷的生存环境,表现了一个宫女欲妆又罢的思想活动:在后宫这种女性竞争极为惨烈的地方,真能得到皇上青睐的并非容貌的漂亮与德行的高洁,相反,勾心斗角、献媚邀宠等有违公平竞争的刻意钻营却成为了最佳通行证——王昭君不见幸于汉元帝便是为人所熟知的反例。但稍具诗学修养的读者会明白,此诗继承了古典诗歌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传统,表面写宫女,但实为自况,是不得志的读书人的愤切之语。这种“以色事人”的手法创自屈原,在古典文学中被广泛使用,唐人张籍、朱庆馀、秦韬玉用得炉火纯青。皓首穷经的杜荀鹤经历了一次次失败后,开始反思权力迷局与权力真相:原来社会选拔人才并非以真才实学为唯一标准,自己寒窗苦读、练就一身真本事又有什么意义?
相传杜荀鹤是杜牧的微子,即共小妾有身孕后另嫁他人生下的。和一切才高位卑、志不获展的诗人一样,杜荀鹤在诗坛上享名很早,但文学才华,一如英国作家王尔德所言“所有的艺术都有无用的”,在价值取向单一的传统社会更是如此,诗人并不能成为一个有固定经济来源的光鲜体面的职业,再优秀的诗人如果缺乏权力的赋值,仍将被归并为失意者之列而只能发出“古来才命两相妨”的浩叹。智力超群且成名颇早,让杜荀鹤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自己可以一展抱负,他的《小松》诗借松写人:“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如道高。”虽讥刺时人目光短浅,亦自负栋梁之才。和晚唐大多数萎靡颓废的诗人相比,杜荀鹤算得上一位有兼济情怀的儒者。他自称“诗旨未能忘救物”(《自叙》),又称“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秋日山中》),其诗篇再现了黄巢起义被镇压以后,藩镇混战年月里,人民痛苦生活的悲惨世界。《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再经胡城县》、《题所居村舍》、《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在当时便脍炙人口流传甚广。他本人也赢得了“壮言大语”能使“贪夫廉,邪臣正”的美誉,人们甚至希望他远绍陈子昂而成为“中兴诗宗”。虽然民间与文坛的舆论对他比较有利,但如果他不仅仅满足于外在的清誉而试图有所作为,他就要经过科举考试成为体制内的一员。尽管宣称“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但只是说说而已,不可当真,他和绝大多数士人一样,本质上是儒家,在拯救与逍遥之间选择的是前者。因此怀有济世胸怀的他一而再地参加科举考试,又一而再地失意于科场。
虽有诗卷却无处投呈,虽有文名却无人延誉,虽有诗名却屡试不第,杜荀鹤的心态便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其早年的诗篇展现出安贫乐道、质朴刚健的气质:“无人开口不言利,只我白头空爱吟”,“昼短夜长须强学,学成贫亦胜他贫”,这样的诗句与其说是作者的故作惊人之语,毋宁说是他精神上的自足和对未来的自信,虽不像盛唐气象那般极端自负,比起大历诗人的格调倒差不到哪里去。但接连的选场失利让他牢骚满腹,他甚至怀疑诗才与禄位二者之间是否彼此不兼容:“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岂能诗苦者,便是命羁人”;有时他又哀怜命运,感叹寒门士子的不幸:“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读着读着似乎可感受到一股虫吟草间、郊寒岛瘦的味道了。
二
可以不厚道地设想一下:如果在仕途上邅迍蹉跎的杜荀鹤回首起曾经写过带有励志味道的《闲居书事》,会作何感想?在这首诗里,诗人曾如此信心满怀:“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窗竹影摇,野泉滴砚,书斋生活何等诗意盎然,令人神往!在这里,作者将寒窗苦读作了诗意化和光彩化的处理,求取知识过程的艰辛与漫长被幻化成与自然冥合的精神娱乐,这里只有修竹、野泉,只有乐以忘忧令人神往的乌托邦美景,而与遗忘的反复搏斗、吟安一字的痛苦斟酌、卷帙浩瀚的典籍梳爬等令人望而生畏的修业过程却被有意无意地过滤与删除了。不过,在后两句诗里,作者还是露出了马脚,“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阴惰寸功”,自然环境的优美只不过淡化了求学的艰辛与痛苦。“辛苦”是确实存在的,只是作者心里隐约包含着一项成本的计算,少年时代的辛苦会换来未来事业的成功,或如俗语所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孔子曾言,“吾十又五而志于学”,孔子志于学的目的今已不可考,但在杜荀鹤那里,其求学目的不可能是为了弘扬文化与学术,在传统读书人看来,文化与学术没有用,满腹经纶如果派不上用场,自己不能为人所用,就太可惜了。存有这份心理预设与心理期待,对于选拔制度上“承恩不在貌”这一实为逆淘汰操作手法的潜规则,他的反应才颇为失望,不那么心平气和。这样,人生便产生了一种根本性张力,这张力主要来自于价值层面,基于崎岖不平的人生经历的主体难免会有上当受骗大梦初醒的感觉,因此产生难以估量的心理落差。
一个读书人意图追求功名富贵本无可厚非,经世致用的思想源于儒家,孔子便是践行这种人生观的代表。他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在与子贡的对话中,他表达过待价而沽的愿望,他还因为受叛军首领的召唤、希望出山从政而与子路发生过不愉快,甚至还说过“如用我,其为东周乎”、“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之类的大话。但,孔子的可贵之处在于,虽知富贵为人之所欲,可他不会违背人格与道义去求取,从而真正做到了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他还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固穷”。在他看来,贫困与漂泊实乃正直人士的别名,并不值得担忧与恐惧。
nlc202309040807
庄子则显示出更洒脱更通达的态度,一句话,叫超脱与去执。当暴发户曹商前来炫富夸耀,庄子只是冷语相嘲,你曹商不过干了些吮痈舐痔之类见不得人的事情而已。而当他的老朋友惠施出于嫉妒欲加害自己,他却主动上门,嘲讽惠施只不过是吃几只死老鼠的猫头鹰,而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凤凰哪会看得上眼?庄子的眼光不仅停留在在价值层面,他的思考还穿越了存在层面,结论则相当悲观——无论价值层面还是存在层面,从未始有物的高度看都是虚无的,世人所汲汲追求的财富、地位、禄爵实际上了无意义。有了这般深邃思想的观照,庄子完全做到了“知其不可为而安之若命”,“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他总是以睿智的慧眼睥睨那些“智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的人们。
回到杜荀鹤。他的“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的感情色彩可以用“怨而不怒”来定位,他发泄对现实的不满还算相当克制,尚不悖离温柔敦厚的诗学传统。他虽心存着不满,但这种不满只是弃妇般的哀怨与惆怅,似乎在呼唤移情别恋的丈夫回心转意,却不曾从根本上去反思造成自身悲剧的夫权社会。须知就连作为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典范的《诗经》,其《小雅·正月之四》也直接对作为人间秩序最终裁决者的“天”的不作为产生过质疑与不满:“民今方殆,视天梦梦。”可杜荀鹤没有,他显得身不由己与无可奈何。
杜荀鹤如果力图对天下苍生有所帮助对现实有所改变,他就不能做一个冷眼旁观的人,而是要力争进入仕途成为统治者的一员。于是道德上的乡愿便产生了。缺乏后台又想有所作为,诗人只好干起“为侵星起谒朱门”之类的事情。顾云在《唐风集序》中说杜荀鹤“左揽工部袂,右拍翰林肩”,虽出语刻薄但也活画出干谒者谄媚的奴态。干谒陈情难免要投其所好,真话实话自然不受欢迎,歌功颂德则可大行其道。有记载表明,四十多岁的杜荀鹤游大梁,献《时世行》十首于朱温,希望他省徭役,薄赋敛,但并不合朱温的心意。他旅寄僧寺之中得到朱温部下的指点,“稍削古风,即可进身”,这便成为他思想转变的关键契机。那个曾经温婉批评过“承恩不在貌”的不合理用人制度的诗人,最终无奈地背叛了自我与操守,在他四十五岁时,他写出《颂德诗》三十章取悦于朱温。朱温大喜,为他送名礼部,杜荀鹤因此得中大顺二年(891)第八名进士。天复三年(903)入梁,他又赋诗颂扬朱温,授翰林学士。
三
朱温如果是明君,杜荀鹤在后世所遭受的道德指责也许不会那么强烈,恰恰他不是个好主儿,生性残暴,时人称乳虎,他杀昭宗,立哀帝,又废哀帝自立。杜荀鹤向他陈情干谒,难道没想过史家会以“附逆”来将自己钉在耻辱柱上?
在试图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之外,他内心深处其实还有超越庸常人生的别样价值向度。比如七律《赠彭蠡钓者》:“偏坐渔舟出苇林,苇花零落向秋深。只将波上鸥为侣,不把人间事系心。傍岸歌来风欲起,卷丝眠去月初沈。若教我似君闲放,赢得湖山到老吟。”再如《题德玄上人院》:“刳得心来忙处闲,闲中方寸阔于天。浮生自是无空性,长寿何曾有百年。罢定磐敲松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我虽未似师被衲,此理同师悟了然。”在这样的诗篇里展现出深受佛道思想影响的闲适自在意趣,读者何尝见得到那个汲汲求取功名的焦虑不安的诗人?这里没有名缰利锁,只有看透世事的禅趣与淡定,我们实在不相信这些文字出自于矫情。这就展现出了其心理矛盾与人生的两难,正因为矛盾,杜荀鹤的人生轨迹才引人深思,一个以逸士为人生最高目标的诗人为什么走上了有损名节的不归路?翻看历史,其实读书人的分布呈橄榄型:斗士、烈士、壮志少得可怜,高士、逸士、隐士也数得清,绝大多数都和杜荀鹤一样,前后两端都靠不着,摇摇摆摆,首鼠两端。《鉴诫录》称杜荀鹤“壮志清名,中道而废”,语含无限惋惜之意。。
检视《唐风集》,杜荀鹤的形象很明显地自相矛盾、相互牴牾。在《自叙》诗里,杜将自己描述成“熟谙时事乐于贫”的睿智通脱之士,他“怕作乾坤窃禄人”而试图成为“白发吾唐一逸人”。另一方面,其干谒诗高达将近三十首,几乎占其诗集的十分之一。他在与狼共舞中也学会了狼性生存法则。其干谒之作“朱门只见朱门事,犹把孤寒问阿谁”、“多情御史应嗟见,未上青云白发新”、“应怜住山者,头白未登科”等诗句,哀求恳切之情溢于言表,语气神情几尽声泪俱下。宋人葛立方《韵语阳秋》对他这种做派甚为不满:“杜荀鹤老而未第,求知己甚切。《投裴侍郎》云:‘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投李给事》云:‘相知不相荐,何以自谋身。’《投所知》云:‘知己虽然切,春官未必私。宁教读书眼,不有看花期。’《投崔尚书》云:‘闭户十年专笔砚,仰天无处认梯媒。’如此等等,几于哀鸣也……则杜荀鹤之哀鸣,犹为可怜也。”这些诗作几乎完全抹杀了《春宫怨》所绽放的批判机锋与思想光芒。透过《春宫怨》与干谒诗的对比,可以看到一个以两副不同面貌出现的诗人:一个是勘破世态人情、意欲归隐山林的智者,另一个却是在权门之外摇尾乞怜的可卑寒儒。
也许是生前就承受来自士人圈子的舆论压力,杜荀鹤不得不在《江山与从弟话别》一诗中小心翼翼地为自己的行为辩解:“干人不得已,非我欲为之。”就凭这句话,我不相信《旧五代史》把杜荀鹤说成小人得志,借朱温之势,将自己不喜欢的士人,“屈指怒数,将谋尽杀之”。他固然算不得君子,也不至于如此小肚鸡肠。他确实有隐忧:自己将以何种形象为史册所记载?宋初张齐贤已经开始大肆渲染他与朱温的传奇际遇了,《洛阳缙绅旧闻记》中的《梁太祖优待文士》,以漫画的手法将他见朱温的故事写得活灵活现,辛辣的讽刺加无情的调侃。当代散文家张宗子有一句话:“我宁可喜欢和佩服一个堂堂正正的坏蛋,也看不起一个猥琐的好人。”这话放在朱温与杜荀鹤的身上还真合适。
在写作《江山与从弟话别》时,杜荀鹤或许感受到杜甫“独耻事干谒”所包含的酸甜苦辣。假使我们无意用孔子与庄子的高度对他进行道德审判的话,那么更应思考的是:读书人坚守风骨的代价又是什么?朝廷怎么会变成一座中央监控式全景监狱?它又如何用缜密温柔的权力技术来控制和驯服心灵?
【《人生的意义》作文】推荐阅读:
人生的意义高一作文11-29
人生的意义作文800字07-24
人生意义的优秀作文11-03
论语的人生意义10-11
关于人生意义的励志格言11-12
人生的意义演讲稿12-08
谈理想信念对人生的意义10-19
人生励志文章美文,生命的意义10-29
思索何为人生的意义演讲稿06-19
论述老庄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