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音乐评课稿(推荐10篇)
1、教师基本功过硬、活动效果好。
要上好一堂音乐课,音乐基本功是很重要的因素,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不能为幼儿上好音乐课。在本次活动中,姜老师以自然亲切的教态,传神的表情和富有感染力的儿童语言深深感染着孩子、影响着孩子。从问题的设计到提问,从知识的讲解到歌曲的范唱都显示了一个音乐教师扎实的音乐素养。正因为有了过硬的基本功,才能使幼儿很快进入状态,使幼儿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处于兴奋状态,活动气氛活跃,效果较好。
2、新课导入设计巧妙,衔接自如。
在活动导入时,姜老师首先利用《变变变》的游戏将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很好地激发了幼儿的兴趣,调动了幼儿的情绪。然后把本次活动的主角放在游戏中自然地引出来。语言形象生动,富有童趣,导入非常自然,瞬间就抓住了幼儿的好奇心。
3、活动目标合理,准备充分:
(1)充分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目标方向明确、全面;目标内容关注“情感、技能、知识”。活动过程紧紧围绕目标展开,环环相扣,能基本完成目标。
(2)教师自身准备:活动中教师态度温和,声音轻柔,非常得有亲和力,这就使整个活动氛围轻松,孩子在活动中没有一丝紧张感,孩子都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为活动创编了手的情境表演,虽然很简单,却能深深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且又能很好地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
(3)物质准备:教师在活动中准备了小茶壶、图谱,这些材料是随手可得的,但却都体现了教师的用心。
4、面向全体幼儿, 以“动”为主。
姜老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始终能面向全体幼儿, 让所有的幼儿都能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很好地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的新理念,教师能真正扮演好参与者、支持者的角色。从有认识茶壶,突破难点乐句到演唱歌曲,从个别演唱到集体练唱,从师幼互动到幼儿间的互动、幼儿与听课老师间的互动,都充分体现了全体参与的设计理念,简言之,幼儿在活动中都“动”起来了。随着钢琴弹奏和歌曲的.流动,调动了幼儿听觉的动、思维的动、手动、脚动、全身动,孩子们在动中感受到音乐,在动中找到了情趣,在动中发展了想象,在动中愉悦了身心,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虽然这节课在教学上有很多闪光点的地方,但也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例如:
1、《小茶壶》这个题材来自于生活,但又离幼儿的生活太远,现在人们的生活都是快节奏的,喝水都是简单的茶杯,几乎无人会悠闲地用茶壶去泡茶喝,所以幼儿对茶壶的认识很少,教师应该做一些前期的铺垫,让幼儿对茶壶的一个充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这个活动效果会更好一些。
2、在活动的最后,教师让幼儿展开想像进行自由的创造,但是由于教师在前帮助幼儿认识茶壶的时候做了太多的动作,已经框住了幼儿的思维,所以在主个环节中幼儿没能很好地打开思路进行创造。
2009-04-02 来源:互联网作者:佚名 [打印]教师绩效工资最新消息
去年参加了市里的教研活动。其中,听了一节三年级音乐课中的一课《小乌鸦爱妈妈》,让我受益非浅。这节课充分渗透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她在教学中采用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个性及教学特色,充分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
一、以故事为主线,体现其音乐性。
教师上课的过程充分利用了音乐语言去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在音乐引导中自然地进行学习。例:
1、律动之后,在黑板上画了一棵大树和一片草地,播放乌鸦的叫声,让孩子产生联想。
2、分别用鸟啄虫和乌鸦的叫声来模唱歌曲。
3、活动中,聆听、观看动画感受全曲。
4、最后带领学生表演,分小组进行展示。让学生充分感受了不同的音乐,让学生在教师语言和音乐中得到充分的音乐情境体验。这样就将歌曲的教学和美术、模仿、律动、游戏结合成一个整体,这样既使课堂更加完整活跃,又增强了音乐性。让学生在唱唱动动中充分感受美妙的音乐,体验其中的快乐。
二、构思新颖,衔接巧妙、自如。
本课教学环节之间,衔接巧妙,课堂教学流利顺畅。教师仔细分析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各环节自如地过渡,不流任何痕迹,课堂教学保持整体性。
本课教师将乌鸦妈妈出去为小乌鸦们找虫吃„„到乌鸦妈妈老了飞不动了,小乌鸦们找虫子喂妈妈的故事情节先后顺序贯穿始终。构思新颖,衔接自然,使教学生动活泼,兴趣盎然。
三、学生自主创编,其乐无穷。
本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乘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于音乐世界。例如:本课的高潮就在创编活动这一环节。“高潮”往往是课堂教学的“华彩乐段”,此时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浓厚,积极性最易发挥的时刻。教师就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多一点自由给学生,分组创编并展示,让学生自主探索,自由发挥,教师只稍加点拨、指导而已。
四、教师基本功扎实,课堂效率高。
作为一个音乐教师,音乐基本功是很重要的因素,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谈不上一节成功的音乐课。在这堂音乐课中,无论是教师的弹,还是教师的唱,无论是教师的表演,还是教师的语言、教态,都显示了一个音乐教师扎实的音乐素养。正是因为有了过硬的基本功,学生才能很快进入状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出色地完成好这堂音乐课。
虽然这节课在教学上有很多闪光点的地方,但也有一些教学环节上的教学方法值得去探讨。例如:
1、观看动画片次数过多,有些分散儿童的注意力。
一、教师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研读,为本节课制定了比较恰当、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首先从学段划分来看,三年级是第二学段的第一个年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再从三维目标来看,音乐教育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是因为音乐教育本身是通过熏陶、感染、净化、顿悟等来体现,音乐教育要把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放在第一位。很显然,陈老师对这些了然于心,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自始至终把学生的情感放在主要位置,紧紧围绕这一目标组织教学,所有的音乐活动都是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而精心设计。
二、以情景为主线,体现音乐性。教学过程充分体现音乐语言的作用,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的听、唱、活动等都以音乐为主。例如:活动前,用音乐师生问好;活动中,教唱、游戏、创作等都以音乐形式为主;活动后,以音乐结束全课。让学生充分感受不同的音乐体验,这样就将歌曲的教学、游戏、创作等活动结合为一个整体,既使课堂更加完整,又增强了音乐性。
三、教学环节衔接自如。教师注重挖掘教材的旋律美、节奏美,使课堂教学流畅自如,这与教师仔细分析教材,选择了恰当的教学方法分不开的,各个教学环节的过渡不留任何痕迹,课堂教学保持完整性。
四、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教师给了学生很多的展示机会,如集体唱、独唱、即兴演奏打击乐器等,每个学生既是表演者,又是欣赏者。通过这些活动教师点燃了学生的情感火花,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营造出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教学氛围。也体现了“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教学原则。
五、教师善于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比如:清晰悦耳的乐曲、优美地电子琴弹唱、教师激励性的语言、艺术化的多媒体课件等都有助于学生徜徉于音乐世界之中,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六、因材施教。陈老师能根据农村孩子音乐底子薄这一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对于学生不懂的地方,用恰当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感知,用灵活的技巧教给学生歌唱方法。这些都为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提供了保证也体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星期四上午,学校指导老师林老师来到xx小学指导,组织了听课、评课,我们有了非常大的收获。由于课程有冲突,所以只听了一节剑美的音乐课。上课的内容是小学一年级的《过新年》。我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从教学目标上
教师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对教学目标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以大纲为,体现了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体现了音乐学科的特点。
从目标达成的情况来看,课程的每一个环节是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的,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设置了朗读歌词、练唱歌曲、律动游戏等教学环节,一步一步展开教学。
二.从处理教材上
教师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其重点是用欢快、活泼的演唱《过新年》,根据这个重点,教师先引导学生感受过年快乐的气氛,然后再学唱歌。另一点是同学们能参与各项律动、参与表演,教师也是通过一起学、分组表演等各种形式来进行教学。
三.从教学程序上
学思路是非常清晰的。开始,伴随着《过新年》的歌声,同学们入场;然后是学唱歌曲;然后通过节奏的训练、器乐的配合加强歌曲的练习;最后,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关于过年的传说,进行一个课堂的小结。整个教学思路、教学脉络非常清晰。
从时间的分配上,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学生练习的环节是占很大的一部分的。而教师在设计时,的确也是如此安排的。讲、练的时间分配得恰到好处,整个课堂既不会说内容松散、也不会时间很赶。学生在课堂中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演唱、律动练习。在活动的设计上,除了齐读、齐唱,还有一个活动是“小歌星”、“小乐手”,选了4个同学当小乐手、其余同学是小歌星,让孩子们都有了共同参与的机会。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综合采用了演示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有目的的引入了一个具有快乐色彩的生动具体的过新年场景,引起学生欢快的体验;适当使用了投影仪、电脑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且还通过齐唱、分组表演等方法进行练习与训练。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面部表情非常明朗,态度热情;语音语调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在使用钢琴、计算机等教具时,也是非常的熟练。教师的.基本功还是非常扎实的。
六.从教学效果上
从整节课来看,前半节课的课堂氛围、教学效果是非常好的,可是最后的10~15分钟左右,课堂把控得不是很好。低年级的小学生的表现欲非常的强,如果没有被老师请到表演,心里会很失落,慢慢的也就没有了听课的热情。而老师因为在前面指导学生,难以顾及到后排座位的学生,课堂就慢慢地有了一种脱离掌控的感觉,导致教学效果没有那么好。
一、文本性体验。
“文本”是本堂课的关键词。执教者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多种方式的读(放声朗读、默读、跳读)生成体验。新课标一再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本文属于人物描写的佳作,必须要求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培养语感。在读的同时,教师又很有层次地要求学生:
1、圈点勾画,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语句,谈出独特的感受。这一做法就紧扣住文本语句,从一个小的切入点打开整篇文章,使得学生能够把从《命运交响曲》中的感性认识逐步升华为理性思维。
2、结合文本内容,感知贝多芬的人物形象。这一环节既是对初步感知的片段的有分到总的归拢,更是从文本筛选、提取、概括人物形象的.高度的提升。
3、画出贝多芬外貌描写的语言并分析。这一环节是本科教学的重点所在。执教者巧妙地运用了“换词法”使得学生通过对两组外貌描写的语言的对比,形象且深刻地认识到外貌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三个板块的设计由浅入深,由感知入手到写法收束,处处离不开对文本的分析,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参与性体验。
即新课标所要求的通过设计体验性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本堂课,教师设计了“众说纷纭,评点人物”这一环节,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比如佣人、来访者、贝多芬本人等等)评价人物。看似只是评价点的丰富,实际上却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在学生充分的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对贝多芬形象的“伟大”“平凡”就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三、形象性体验。
《小乌鸦爱妈妈》这是一首叙事歌曲,曲调流畅,旋律婉转动听,充满深情地叙述了小乌鸦对妈妈的一片爱心。本节课始终围绕“爱的教育”的主旋律进行的。无论从课题、从教学构思,无不体现一个“爱”字。下面我就听了这堂课的一些感受和大家做一交流。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能始终把音乐放在重要位置,运用多媒体创设与歌曲配合的情境,加深了孩子们对歌曲情境的体会,方法生动、简洁。
在组织教学中,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在课前播放学生非常熟悉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在这动听的乐曲声中感受妈妈对孩子的爱。来创设一种“爱”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种继续学习的欲望。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用课件导入能够再次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点出在小动物之间流传的感人故事,用说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增强新鲜感,使学生更好的配合老师来学习。
学唱环节先以听为主,感受音乐带来的温馨。学习歌曲之前,让学生充分掌握音乐要素尤为重要。包括学生对节奏的感受,在此加入互动,学生模仿老师拍手的声音,能够让学生更主动的向下学习。有节奏训练的方法带入歌词的学习,学生领悟起来也更为容易。教唱环节,以老师分句教唱为主,让学生更好的把握音准、节奏。但是在这环节搭配的时间出现了不合理化,教师教的过多,学生唱的过少。教师包办太多,学生创造表现的太少。没有充分发挥好学生在此的主体地位。例如:在教师分句教完歌谱后整体演唱和有感情的演唱这两个环节都是教师大声领唱,覆盖了学生的声音。从而使学生过份依赖教师的演唱,而不能很好的展示自己的歌声。而且教师也不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歌曲的情况,不能发现学生在演唱歌曲时出现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建议教师还应注意些演唱细节,例如在演唱方法的渗透时,不能只一味强调让学生“嘴巴张的大大的来演唱开口音”“花”、“鸦”“耍”“家”,从而使学生的口形过于夸张,演唱声音直白,没有感情。如果从韵母“a”的口形引导学生演唱,会更加直观,容易掌握歌曲演唱时的发声及咬字、吐字。
在学生唱会之后,由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创编情景表演,让学生自编动作,进行歌表演,提供学生感受、表现、创造音乐的机会,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亲身去感受去体验,使他们获得快乐,从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对歌曲的加深掌握。建议:在表演歌曲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没有留给学生创编的时间,让学生直接表演,致使学生一开始的表演单一,不生动。不能很好的表现歌曲内容。尽管后来学生完整表演了,可学生是如何创编的,没有体现。学生的想像力是及其丰富的,老师应该做的是激发他们的想像,让它们自由发挥。直接让学生表现歌曲内容是比较困难的,老师可以慢慢地激发。如:“开了一朵朵野菊花,心情怎么样?小乌鸦是怎么飞的?小乌鸦急急忙忙飞回家,那它飞的动作会变得怎么样?妈妈飞不动了,这时小乌鸦的心情是怎么样?那它的表情是怎么样的`?”这样更能激发大多数学生的创造思维,充分体现老师的“导”和学生的“学”。
拓展部分再次以“爱”主题,以音乐为主线,让学生演唱自己所知道的有关“爱妈妈的歌”,如《我的好妈妈》、《世上只有妈妈好》等歌曲,渗透“爱”的主题的教育。并进一步诱导学生“你想对你的妈妈说点什么”?让学生表达对自己妈妈的爱,也就是学生对与“爱”的理解。让学生深刻的领悟到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怎样表现爱、回报爱,使整堂课得以升华。但在此环节,学生对与爱的表达过于单一。建议:如果教师次问题设置为“我们应该用什么实际行动表达对妈妈的爱”,学生可能理解的更加透彻,回答的也许会更精彩,更能突显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渗透。
最后播放歌曲《鲁冰花》结课。本节课以关于“爱”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开课,拉出了“爱”为主题的音乐课的序幕,又以“爱”的歌曲《鲁冰花》升华主题,首尾呼应,完美结课。
教学基本环节:
1、提问:音乐与文学的关系?导入课题。
2、学生讲自己喜欢的影视音乐作品并演唱。
3、欣赏四大名著的主题曲。《三国演义》主题曲欣赏:从音乐的伴奏、旋律、演唱音色等方面分析歌曲的表现特点,感受歌曲的情感;介绍演唱者杨鸿基;学生说说熟悉的三国人物;进行配乐诗朗诵《赤壁怀古》。欣赏《红楼梦》主题曲《枉凝楣》:师演唱《枉凝楣》;与《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比较,不同的风格特点;学生舞蹈表现《葬花吟》。欣赏《西游记》场景音乐“猪八戒背媳妇”音乐:学生上表演猪八戒背媳妇;欣赏电视剧“猪八戒背媳妇”的音乐;学生讲讲猪八戒的.故事。欣赏《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听赏歌曲,设问:音乐有哪里的地方特点?故事发生在哪里;学生唱出自己喜欢的乐句,教师分析音乐特点;随乐演唱《好汉歌》;说说《水浒传》里的人物。
4、简要介绍电影音乐。
5、小结全课。
简评与探讨: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我们可以通过区域游戏锻炼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体现因材施教。在本次活动中,一共观摩了6个区域游戏展示活动。每个班级都以不同的主题和丰富的区域创设带给我视觉的享受和精神的满足感。区域活动中教师的组织、区域内容和环境创设都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我结合观摩到的游戏活动谈谈我的感受:
一、与主题活动紧密相结合的区域活动
幼儿园区域活动并不是独立的教育活动,它是幼儿园整体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将适合的主题有机地与幼儿园的区域游戏相结合,可以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兴趣。例如:在观摩小2班和中2班的《清凉一“夏”》区域活动时,发现同样是两个以季节为主题展开的区域游戏活动,教师在区域的创设和材料的准备上都是非常具有主题性和创意性的。饮料吧、夏日风情、“冰”纷假日、扇扇乐、五彩伞、转转乐等一系列与夏季主题相关的游戏活动。让我们一进区域就能立即感受到老师将季节的主题很好地融入到了区域活动中。
二、提供了丰富适宜的区域活动材料。
在区域游戏中,丰富的区域材料是保障孩子在区域活动中获得成长和进步的前提。只有充足的材料才能让孩子在游戏中获得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在班级的每个区域中,我们发现老师们投放的材料非常丰富,而且具有探究性和引导性,在夏季主题的区域活动中,教师就投放了各种创意性的材料供孩子们大胆想象创作。让孩子通过不同的纸制作冰激凌;制作夏季凉拖鞋、制作夏季服饰。“五彩伞”的区域中投放透明的雨伞激发孩子创作的乐趣。在这样的区域活动中,孩子们能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而且留给孩子们更多的操作和创造的空间,使孩子们在原有水平上获得经验的提升。
三、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灵活地介入
区域活动的指导方法有很多种,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必须发挥适宜的指导作用。在孩子们自主的区域游戏中,教师适合地介入孩子们的演出中,当孩子们需要帮助时,给予适当的协助和鼓励,当孩子们遇到困惑时,给予支持和建议。
五年级语文《音乐之都维也纳》评课稿
听了袁艳蕾老师执教的《音乐之都维也纳》的一课,我感觉是一种欣赏,欣赏美妙的音乐,欣赏美丽的景色,欣赏优美的文本语句,欣赏课堂上师生思维碰撞产生的智慧。纵观整堂课的教学,感觉有以下几点比较明显:
1、教学目标明确。本堂课就是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理解为什么把维也纳称为音乐之都。
2、条理比较清晰。通过紧扣每节中心句,通过重点词句的朗读、感悟,配以图片的直观辅助理解,来加深学生对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认识,来感受音乐给这座城市带来的无穷魅力。
3、教师的教学用语简洁、明了,富有散文语句优美的色彩,同时又能及时、恰到好处。
4、强化对学生进行拓展性说话训练、思维训练,又能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深入。如:说话练习: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合家欢乐的时候都会做些什么?说话练习:在维也纳,漫步、合家欢乐……时会有音乐相伴,想想,还有哪些时候他们也会有音乐相伴?
5、课堂上教师教态的亲切自然,6、在教学难点的突破上值得多花功夫。如对摇篮的理解。
教师:杨婷 荆东幼儿园
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幼儿“能初步感觉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它说明了幼儿艺术教育不同于专业人员的训练,它着眼于培养幼儿感觉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