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货物托运服务业管理办法(试行)

2024-07-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市货物托运服务业管理办法(试行)(推荐9篇)

市货物托运服务业管理办法(试行) 篇1

第一条为加强对全市货物托运服务业的管理,维护托运市场秩序,推进货物托运业向集约化、规范化、市场化方向发展,依据《xx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xx省公共场所治安管理办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xx市道路运输业发展“十五”规划》的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本市范围内的托运中心、配载场地及从事货物托运业(包括公铁、公航联合运输)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货物托运是指营业性的货物托运,以及与之配套的各项服务。

第四条xx市货物托运规划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市货物托运管理办公室)由市府办、xx羊毛衫市场管委会、发展计划(物价)、公安、交通、工商、税务、质监等部门组成,根据《xx市道路运输业发展“十五”规划》,按照运量与运力总体平衡的要求,负责全市货运线路、货运站点设置的审核和对全市托运服务业的宏观调控,以及对托运服务业管理工作的指导、协调与监督;发展计划(物价)、公安、交通、工商、税务、质监等各有关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协助做好本办法的实施工作。

市行政审批中心工商窗口负责受理货物托运业务经营资格申请,报市货物托运管理办公室审核。

第二章经营资格管理

第五条申请从事货物托运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具备与其经营的货物托运业务相适应的经营场地、运输车辆、自有资金、从业人员和货物来源等相关条件。上述市场准入的具体条件由市货物托运管理办公室负责制定。

第六条凡申请从事货物托运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首先征得市货物托运管理办公室审核同意,并依法取得相关部门核发的《治安许可证》、《营业执照》、《运输证》、《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和《税务登记证》。

第七条为防止货物托运过程中发生货损、货差后,货物托运业主逃避承担赔偿责任,申请人应向市货物托运管理办公室提供有效的资金保证证明。

第八条申请经营货物托运业务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下列规定办理开业审批手续:

1、申请人持经营资质相关材料,向市行政审批中心工商窗口提交书面申请材料,以及由指定银行出具的资金保证证明。

2、市货物托运管理办公室依据《桐乡市道路运输业发展“十五”规划》及申请人的经营资质进行审核,确定其从事货物托运业务的经营区域和具体的经营项目。

3、申请人持市货物托运管理办公室核准文件及相关材料,分别向市公安、工商、交通、税务部门申请办理《治安许可证》、《营业执照》、《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运输证》及《税务登记证》等相关证照。

第三章线路、站点管理

第九条市货物托运管理办公室负责确定货运线路及货运站点的设置,并对经营货物托运业务的单位和个人的经营活动进行检查、监督。

第十条货物托运业主必须在依法取得经营权的线路和确定的站点范围内经营,不得以任何方式和理由擅自改变经营站点或变相经营他人的线路。未经市货物托运管理办公室批准,业主不得将线路经营权承包或转包他人。

第十一条尚未开辟货运线路的地区,需新开辟货运线路的,须经市货物托运管理办公室审核,并经市公安、交通、工商等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取得证照后,方可由该线路经营业主经营。

第十二条未开设经营线路、站点的城市,允许客商(市场货源)向市货物托运管理办公室提出申请办理手续,自行组车外运。

第十三条经营铁路、航空货物代理业务的货物托运业主,必须持有铁路部门、航空公司的有效证明,向市货物托运管理办公室提出申请,经审核同意后方可经营。

第四章经营行为管理

第十四条经营货运配载线路专营业务和外来货物搬运装卸业务的经营业主,必须在取得经营权的站点经营。

第十五条本市辖区内的经营业主,不得“一照多摊(点)”经营货物托运业务。

本市辖区外的经营业主在本市设立托运站点、从事货物托运业务的,须经市货物托运管理办公室批准,并符合本办法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和第八条的规定,不得借上门服务之名擅自设点收货、组货。

第十六条加强对货运站、停车场的管理,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以货代客、客货混装、私自组货等超范围经营活动。

第十七条货物托运经营业主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以合理的价格、优质的服务、快捷的速度来吸引客商,不得违背客户意愿强行托运。

第十八条货物托运经营业主必须按照行业管理部门的要求,按批准的经营区域和经营项目集中经营,统一管理,不得跨区域、超范围经营。

第十九条货物托运经营业主必须将有关部门核发的《治安许可证》、《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收费许可证》等证照整齐悬挂醒目位置;货物托运从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货物托运车辆必须有统一的货物运输标志。

第二十条货物运输和搬运装卸的价格由市物价部门会同市交通主管部门审定同意后执行。经营业主在经营场所必须明码标价,不得擅自抬价或低于成本价搞不正当竞争。

第二十一条货物托运经营业主必须按规定使用统一票据,如实提供营运统计资料。

第二十二条货物托运必须按约定将货物安全、及时送达目的地或收货人。当发生货损、货差等事故时,经营业主应及时处理,并根据责任大小承担赔偿责任。

业主逃避承担赔偿责任时,市货物托运管理办公室可根据货损、货差情况,从业主提供的资金保证中予以理赔。

第二十三条严禁托运假冒伪劣商品、走私和其它禁运物品。

第二十四条卸货车辆携带的货物清单必须与本车货物实际数量相符,不得伪造、涂改清单,不得虚报、漏报数量。

第二十五条货运三轮车必须具备交通部门核发的道路运输证、上岗证以及公安部门核发的牌照和工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依法经营。

第二十六条货物托运经营业主必须严格遵守货运市场的有关规定,服从各职能部门的管理和检查。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的,由各职能部门依法作出相应的行政处罚;构成犯(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公安、交通、工商、税务、物价、质监等职能部门在行政执法工作中应当既明确分工,又相互合作,对现场发现或接到的不属本部门管辖的案件,应及时通知有管辖权的职能部门,并主动配合处理,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扯皮,影响执法工作。

第二十八条执法人员应秉公办事,文明执法,确保本办法的贯彻实施。对于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九条本办法由市政府法制办公室负责解释。

市货物托运服务业管理办法(试行) 篇2

关键词:铁路,货物运输,服务质量,管理

铁路运输企业向服务对象提供运输服务。这个服务涉及多个环节,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或达不到应有的标准, 就会影响整个服务结果的体现。“服务是关键, 竞争的最后是服务的竞争”。因此, 加强运输服务质量管理, 对提高服务质量, 对增强运输企业的竞争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首先, 提高铁路货运服务质量是《铁路法》的基本要求.是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其次, 提高铁路货运服务质量是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最后, 提高铁路货运服务质量是提高铁路运输部门内部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进行铁路货物运输质量管理, 要清楚铁路货物运输服务质量的基本内容, 制定行业服务标准, 制定实施管理办法并加强监督检查力度, 以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

1 货物运输服务质量的特性

1.1 铁路货物运输服务质量

(1) 铁路货物运输服务。铁路货物运输服务是:为满足货主或货物托运人、收货人运送货物的需要, 铁路运输企业与货主或货物托运人、收货人接触的活动和铁路运输企业内部经营活动产生的结果。 (2) 铁路货物运输服务质量。铁路货物运输服务质量是:铁路货物运输服务满足货主 (或货物托运人、收货人) 正当需求产生的结果。

1.2 铁路货物运输服务质量特性

铁路货物运输生产不同于其他工农业企业生产, 它的最终产品是货物运输服务, 这是一种特殊的产品, 其使用价值是实现货物的空间位移。由于运输生产和产品的特殊性, 就决定了货物运输服务质量的特性,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安全性。安全性是在货物运输过程中, 保证运输对象完好无损, 平安实现位移的特性, 是货物运输企业安全、可靠地履行服务承诺的能力体现, 是货物运输服务质量的首要特性。货物运输活动的特点之一就是要改变货物的空间位移, 而不改变其属性和形态。因此, 在货物运输恬动中首先必须保证货物安全, 货物运输服务中任何不安全的事件都直接和间接地影响正常的生声和消费恬动, 而且必定会造成社会财富的损失。 (2) 及时性。及时性是指遗速、准时满足货主货物运输需求的特性。货物运输及时性的基本要求是按照赞物运输合同、协议规定的或企业对社会宣布的办理时间, 提供及时的货物运输服务, 将货物及时进达目的地。 (3) 经济性。经济性即货物运输质量的经济特性, 指以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实现货物位移的特性。货物运输质量的经济性要求货物运输企业实现货物最佳货物运输方案, 在完成既定货物运输任务的情况下, 使货物运输费用最低, 直接表现是货主的费用支出能公平合理, 间接表现是减少追加到社会产品中的货物运输费用。 (4) 完整性。货物运输质量的完整性是指货物运输过程只使货物产品位移、而不造成货物数量减少、质量变化的特性, 是保摩服务对象能力的体现。货物运输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服务, 由于其产品的特殊性, 如果货物运输过程造成货物损坏或数量减少, 意味着社会财富的减少, 会造成直接、间接的损失或者其他后果。 (5) 服务性。货物运输服务性是货物运输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以运送货物的物质条件和服务态度使货物运输消费者满意的程度。货物运输具有强烈的社会服务性, 货物运输服务性要求一切从货主的正当需求出发, 尽最大可能为货主提供便利条件, 进行热情周到的服务。以上仅是货物运输质量特性的主要表现.在货物运输服务质量管理工作中, 还可以通过服务质量的其他特性寐进行描述。

1.3 铁路货物运输服务过程的特性

(1) 动态性。铁路货物运输的产品是实现货物的位移, 即通过载运方式把货物高速地位移到目的地, 其运输服务过程都在高速运动状态中完成, 从而对其质量也带来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 使得质量体系的稳定运行难度增大。 (2) 网络性。铁路运输服务活劫点多线长面广, 网络庞大是其显著特征之一, 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上的失误或失控, 都可能导致铁路网的堵塞或瘫痪, 中断或影响铁路运输的正常运营, 丧失服务能力。 (3) 连续性。铁路货物运输服务是不分昼夜, 全天候进行, 要求运输服务人员昼夜交替上班, 分别提供不同要求的服务。

2 提高铁路货运服务质量的途径

2.1加快路网建设, 增加供给能力。加快路网建设、加快主型车辆的投入、增加供给能力是提高货运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融入综合运输体系, 完善货物部门运输服务。

2.2瞄准市场需求, 开发高质量的服务产品。铁路货运必须瞄准市场, 尽快实现货运向快捷化、物流化的转变, 为客户提供多样化服务, 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2.3适新常态, 继续开展新形势下全面质量管理。围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以质量管理为中心, 抢抓机遇, 应对挑战, 继续深入推进全面质量管理, 加强管理制度和机制建设, 不断改进执行偏差, 阻管理创新为路径攻坚克难, 不断创立适应铁路新发展要求的全面质量管理新规范、新机制和新模式, 迸一步提升运输服务的社会满意度, 增强货物运输服务的亲和力。

2.4完善客户服务中心功能, 实现客户服务管理现代化。必须加快客户腰务中心建设、加速完善功能, 实现客户关系管理、市场需求预测、货运营销、计划管理、运输组织、收益管理、内部服务管理、客户自助服务管理信息化、智能化, 提高客户满意度、稳固市坜份额, 并且以此为契机促进铁路货运组织模式及管理体制的改革。

铁路运输部门的工作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加强服务质量, 使铁路运输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前进。

参考文献

[1]郎茂祥, 沈庆衍.关于建立我国铁路货物“门到门”运输服务体系的建议[J].中国铁路, 1999, 5.

[2]赵红, 张向锦.铁路货运收入会计核算刍议[J].铁道货运, 2002, 10.

[3]严纪军.根据运输服务质量特性和质量目标推行ISO9000标准认证[J].铁道技术监督, 2004, 7.

[4]周新军.铁路货运服务质量评价研究述评[J].铁道货运, 2008, 3.

市货物托运服务业管理办法(试行) 篇3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省道路货物运输市场管理,规范运输企业经营行为,引导运输企业加强管理、诚信经营、优质服务,提高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建立和完善市场退出机制,根据2006年交通部印发的《道路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办法(试行)》,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订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对经我省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许可设立的道路货物运输企业(含非经营性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进行质量信誉考核,应当遵守本实施细则。

本实施细则所称的质量信誉考核,是指在考核内对道路货物运输企业的安全生产、经营行为、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和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的综合评价。

第三条 省级交通主管部门主管全省道路货物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领导本行政区域的道路货物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工作。

道路货物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具体工作由省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统一组织实施,设区市、县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按照本实施细则规定的职责,认真落实各项工作。

第四条 道路货物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工作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第二章 质量信誉等级及标准

第五条 道路货物运输企业质量信誉等级分为优良(AAA级)、合格(AA级)、基本合格(A级)和不合格(B级)。

第六条 道路货物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实行计分制,考核项目总分值为1000分,加分为100分。具体考核记分标准见《道路货物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记分标准》。

道路货物运输企业质量信誉等级为优良(AAA级)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考核项目和加分项目得分合计不低于850分;

(二)考核期内未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重特大交通责任事故;

(三)考核期内未发生一次特大恶性污染责任事故;

(四)考核期内未发生一次特大恶性服务质量事件。

道路货物运输企业质量信誉为合格(AA级),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考核项目和加分项目得分合计在700-850(不含850)分之间;

(二)考核期内未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交通责任事故;

(三)考核期内未发生一次特大恶性污染责任事故;

(四)考核期内未发生一次特大恶性服务质量事件。

道路货物运输企业质量信誉为基本合格(A级),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考核项目和加分项目得分合计在600-700(不含700)分之间;

(二)考核期内未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交通责任事故;

(三)考核期内未发生一次特大恶性污染责任事故;

(四)考核期内未发生一次特大恶性服务质量事件。

考核期内有以下情形之一的,道路货物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等级为不合格(B级):

(一)考核项目和加分项目合计低于600分;

(二)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交通责任事故;

(三)发生一次特大恶性污染责任事故;

(四)发生一次特大恶性服务质量事件;

(五)不按要求参加质量信誉考核或不按要求报送质量信誉材料,拒不改正的;

(六)在质量信誉考核过程中,故意弄虚作假,隐瞒情况或提供虚假情况,情节严重的;

(七)未按要求建立质量信誉考核档案,导致质量信誉考核工作无法进行的。

本细则所称的交通责任事故是指驾驶人员负同等或者以上责任的交通事故。

特大恶性污染责任事故是指由于企业原因,造成所承运的货物泄露、丢失、燃烧、爆炸等,对社会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造成国家和社会公众财产重大损失的运输责任事故。

特大恶性服务质量事件是指由于企业原因,对货主造成重大财产损失,或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而受到省级以上交通主管部门或道路运输管理机构通报批评的服务质量事件。

第七条 道路货物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指标包括:

(一)运输安全指标

1、交通责任事故率:发生交通责任事故次数占该企业所有营运车辆数的比率。

2、交通责任事故死亡率:所属运输车辆交通责任事故导致死亡人数占该企业所有营运车辆数的比率。

3、交通责任事故伤人率:所属运输车辆交通责任事故导致受伤人数占该企业所有营运车辆数的比率。

(二)经营行为指标

经营违章率:违反交通行业管理行政法规、规章和规定的经营行为受到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行政处罚的次数占该企业所有运输车辆数的比率。

(三)服务质量指标

社会投诉率:经查实,道路货物运输企业由于其服务质量原因,损害他人正当权益,受到消费者或群众投诉以及新闻媒体曝光累计次数占该企业所有运输车辆数的比率。

(四)社会责任指标

1、国家规费缴纳情况:根据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依法缴纳的各种税费,不得有偷、漏税费的行为。

2、投保承运人责任险情况:危险货物运输企业根据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投保承运人责任险情况。

3、指令性运输任务完成情况:道路货物运输企业完成县以上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或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指令性应急运输任务的情况。

(五)企业管理指标

1、质量信誉档案建立情况:按本实施细则规定,建立和完善考评台帐和档案,并按要求及时报送有关资料和信息等情况。

2、企业稳定情况: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做好稳定工作,道路货物运输企业不得因企业管理原因,导致发生违反《信访条例》规定,出现集体上访,越级上访或过激行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群体性事件。

3、企业形象:企业建立ISO质量认证体系,所属运输车辆统一外观标识,从业人员统一着装。

4、科技设备应用情况: 安装卫星定位安全服务系统或者行车记录仪并有效应用。

5、获得荣誉称号情况:获得省部级政府及交通行业管理部门授予的关于评优创先、安全生产、文明服务、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集体荣誉称号;获得地市级政府及交通行业管理部门授予的 关于评优创先、安全生产、文明服务、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集体荣誉称号。

第三章 考核计分方法

第八条 道路货物运输企业考核项目得分部分与加分项目得分累计,计算出最后得分。所有项目的考核分不计负分,扣完本项目规定考核分数为止。各项考核指标的有效数据按四舍五入的原则,保留到小数点后3位。

在考核项目部分中,运输安全指标为300分,其中交通责任事故率指标为50分,交通责任事故死亡率指标为150分,交通责任事故伤人率指标为100分;经营行为指标为200分;服务质量指标为200分;社会责任指标为150分,其中规费缴纳指标为80分,投保承运人责任险指标为70分;企业管理指标为150分,其中质量信誉档案指标为50分,企业稳定指标为100分。

加分项目分值中,企业形象指标为20分,科技设备应用指标为30分,荣誉称号指标为20分,完成政府指令性运输任务指标为30分。

第四章 质量信誉考核时间及要求

第九条 道路货物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工作每年进行一次,考核周期为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考核工作应当在考核周期次年的3月至6月进行。

第十条 道路货物运输企业及所属县级或设区的市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分别建立道路货物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档案,并指定专人负责,质量信誉档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企业基本情况档案

1、企业及所属分支机构名称明细表及《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副本复印件;

2、工商部门核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分支机构《营业执照》复印件;

3、企业及分支机构设立地办公及经营场所证明;

4、企业及分支机构从业人员情况汇总表;

5、企业及分支机构运输车辆汇总表。

(二)交通责任事故情况档案

1、交通责任事故台账及汇总表;

2、公安交警部门出具的交通责任事故认定书;

3、有关部门对企业的处理意见;

4、企业对责任人的处理意见。

(三)违章经营情况档案

1、经营行为违章情况台帐及汇总表;

2、交通行政处罚决定书;

3、企业对责任人、当事人的处理意见。

(四)服务质量情况档案

1、服务质量投诉情况登记及汇总表;

2、有关部门的查处意见;

3、企业整改意见、反馈材料和对责任人的处理意见。

(五)完成政府指令性运输任务情况档案

1、完成政府指令性运输任务情况表;

2、县级以上政府及交通主管部门或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求完成指令性运输任务的证明。

(六)企业稳定情况档案

1、影响社会稳定事件情况表;

2、相关部门的处理意见;

3、企业的整改报告,对责任人、当事人的处理意见。

(七)企业管理情况档案

1、运输车辆技术档案(含车辆安装和使用GPS情况;危险货物运输车辆承运人责任险保单,罐体检测合格证);

2、企业统一车辆标识、统一人员服装的图片资料;

3、获得荣誉称号文件、证明文件、牌匾照片等。

第十一条 道路货物运输企业的分支机构及分支机构所在地县级或设区的市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参照第十条的规定分别建立道路货物运输企业分支机构质量信誉档案。

第五章 质量信誉考核具体方法

第十二条 道路货物运输企业(含子公司)应在每年的3月前对本企业上的质量信誉情况进行自评和总结,并持相关资料 和本企业的质量信誉档案向原许可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提出考核申请。

申请道路货物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时应当提供以下资料:

(一)上质量信誉情况总结,包括运输安全、经营行为、服务质量、落实社会责任、企业管理、公益形象、科技设备应用、获得荣誉称号、完成政府指令性运输任务等方面情况;

(二)《道路货物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评分表》(表一)自评及《道路货物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申报表》(表二);

(三)企业质量信誉档案;

(四)经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对其分支机构核实的资料;

(五)其他应提供的资料。

第十三条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接到申请后应当根据自身建立的道路货物运输企业质量信誉档案对运输企业报送的企业质量信誉情况进行核查,发现不符的,应当要求企业进行说明,必要时可到实地进行调查核实。

具体负责考核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日常应当主动收集所辖企业的相关资料。相关部门抄告的企业车辆违法经营行为、重特大交通事故、群众的投诉或被新闻媒体曝光的服务质量问题等,一经核实后应及时归档,并作为对该企业质量信誉考核的依据之一。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在日常工作已掌握被考核道路货物运输企 业质量信誉考核指标情况的,可不再要求道路货物运输企业报送此项指标的相关材料。

第十四条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对受理的申报资料核实结束后,将各项指标考核情况和所得分数、初评结果书面通知被考核道路货物运输企业,并在当地媒体或本机构网站上进行为期15天的公示。被考核企业或其他单位、个人对公示结果有异议的,可在公示期间向做出公示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或上一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进行书面申诉或举报。受理申诉或举报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对企业的申诉和社会反映的情况进行核实,并根据核实的情况对企业的质量信誉等级做出评定(表三)。

向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举报道路货物运输企业质量信誉有关情况的单位或个人,应加盖单位公章或如实签署姓名,并附联系方式,否则不予受理。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为举报人保密,不得向其他单位或个人泄漏举报人的单位名称、姓名及有关情况。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打击报复举报人。

第十五条 在开展质量信誉考核期间,县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于次月5日前将上月考核结果进行汇总上报设区市的市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并由其统一汇总上报。

第十六条 市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于7月30日前将辖区内上一货运企业的质量信誉考核结果汇总上报,省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于8月30日前在本机构网站或本级交通主管部门网站 上公布全省上一道路货物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结果,并在网站上建立专项查询系统,方便社会查询道路货物运输企业历年的质量信誉等级。

第十七条 道路运输企业同时经营道路旅客运输业务和道路货物运输业务的,应当分别根据企业营运客车、营运货车的质量信誉来计算客运业务和货运业务的各项考核指标,并以此为依据分别评定企业的道路旅客运输、道路货物运输质量信誉等级。

第十八条 道路货物运输企业和分支机构应分别建立道路货运企业质量信誉档案,下设的分支机构与总公司一起进行质量信誉考核。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的道路货物运输企业,由分支机构所在地县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对分支机构的质量信誉情况进行核实,出具书面证明,并对确认结果负责。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的道路货运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工作的组织领导,上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加强对下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考核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及时纠正或撤销存在重大失实的考核结论。

第六章 奖惩措施

第二十条 道路货物运输企业的质量信誉考核结果,作为企业奖惩的重要依据之一。

(一)企业质量信誉等级连续两年被评为AAA级的,在符合政府或行业管理部门评优评先条件下优先予以推荐;

(二)鼓励货源单位在选定货物承运企业时优先选择质量信誉等级高的道路货物运输企业;

(三)道路货物运输企业上一质量信誉等级为B级或上两连续考核为A级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责令其进行整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经整改仍不合格的,由原许可机关按照相关规定吊销其相应的道路运输经营许可。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实施细则(试行)》解释权属于福建省交通厅。

第二十二条

本《实施细则(试行)》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主题词:运安 货运 信誉考核 通知

抄送:交通部公路司,省交通运输(控股)公司,各设区市(道

市货物托运服务业管理办法(试行) 篇4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城市规划区内市政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的规划、建设、维护、管理等工作。

第三条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应当遵循尊重自然、统筹规划、配套建设、保障安全、综合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应当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营情况进行监督和考核,并将监督考核情况向社会公布。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出水水质和水量进行监督检查。

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维护运营单位应当为进出水在线监测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条件。

第五条城镇排水主管部门会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法确定并向社会公布列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的排水户。

第六条直接取用其他取水单位或者个人的退水或者排水的,应当依法办理取水许可申请。

第七条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污染防治规划和防洪规划,并与城镇开发建设、道路、绿地、水系等专项规划相衔接。

第八条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应当将编制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省级人民政府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备案。

第九条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不得影响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安全。

建设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应当查明工程建设范围内地下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的相关情况。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及时提供相关资料。

建设工程施工范围内有排水管网等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单位应当与施工单位、设施维护运营单位共同制定设施保护方案,并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

因工程建设需要拆除、改动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单位应当制定拆除、改动方案,报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审核,并承担重建、改建和采取临时措施的费用。

第十条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依法组织竣工验收。竣工验收合格的,方可交付使用,并自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15日内,将竣工验收报告及相关资料报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城镇排水设施覆盖范围内的排水户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污水排入城镇排水设施。排水户向城镇排水设施排放污水,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申请领取排水许可证。未取得排水许可证,排水户不得向城镇排水设施排放污水。城镇居民排放生活污水不需要申请领取排水许可证。

在雨水、污水分流排放的地区,不得将污水排入雨水管网。

第十二条排水户向所在地城镇排水主管部门申请领取排水许可证。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决定。

集中管理的建筑或者单位内有多个排水户的,可以由产权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物业服务企业统一申请领取排水许可证,并由领证单位对排水户的排水行为负责。

第十三条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实施排水许可不得收费。

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实施排水许可所需经费,应当列入城镇排水主管部门的预算,由本级财政予以保障,按照批准的预算予以核拨。

第十四条符合以下条件的,由城镇排水主管部门核发排水许可证:

(一)污水排放口的设置符合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的要求;

(二)排放污水的水质符合国家或者地方的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等有关标准;

(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设相应的预处理设施;

(四)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排放口设置便于采样和水量计量的专用检测井和计量设备;

列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的排水户已安装主要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施工作业需排水的,建设单位应当已修建预处理设施,且排水符合本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的标准。

第十五条申请领取排水许可证,应当如实提交下列材料:

(一)排水许可申请表;

(二)排水户内部排水管网、专用检测井、污水排放口位置和口径的图纸及说明等材料;

(三)按规定建设污水预处理设施的有关材料;

(四)排水隐蔽工程竣工报告;

(五)排水许可申请受理之日前一个月内由具有计量认证资质的水质检测机构出具的排水水质、水量检测报告;

拟排放污水的排水户提交水质、水量预测报告;

(六)列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的排水户应当提供已安装的主要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有关材料;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十六条排水许可证的有效期为5年。

因施工作业需要向城镇排水设施排水的,排水许可证的有效期,由城镇排水主管部门根据排水状况确定,但不得超过施工期限。

排水许可证有效期满需要继续排放污水的,排水户应当在有效期届满30日前,向城镇排水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应当在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准予延续的,有效期延续5年。

第十七条排水户在排水许可证有效期内,严格按照许可内容排放污水,且未发生违反本办法规定行为的,有效期届满30日前,排水户可提出延期申请,经原许可机关同意,可不再进行审查,排水许可证有效期延期5年。

第十八条在排水许可证的有效期内,排水口数量和位置、排水量、污染物项目或者浓度等排水许可内容变更的,排水户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重新申请领取排水许可证。

排水户名称、法定代表人等其他事项变更的,排水户应当在工商登记变更后30日内向城镇排水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变更。

第十九条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委托的专门机构,可以开展排水许可审查、档案管理、监督指导排水户排水行为等工作,并协助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对排水许可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许可机关或者其上级行政机关,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或者依据职权,可以撤销排水许可:

(一)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作出准予排水许可决定的;

(二)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排水许可决定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作出准予排水许可决定的;

(四)对不符合许可条件的申请人作出准予排水许可决定的;

(五)依法可以撤销排水许可的其他情形。

排水户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排水许可的,应当予以撤销。

第二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办理排水许可的注销手续:

(一)排水户依法终止的;

(二)排水许可依法被撤销、撤回,或者排水许可证被吊销的;

(三)排水许可证有效期满且未延续许可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注销排水许可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二条排水户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事件,排放的污水可能危及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安全运行的,应当立即停止排放,采取措施消除危害,并按规定及时向城镇排水主管部门、生态环境部门等有关部门报告。

第二十三条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排水户的排放口设置、连接管网、预处理设施和水质、水量监测设施建设和运行的指导和监督。

第二十四条列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的排水户,应当依法安装并保证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正常运行。

列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的排水户安装的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应当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将监测数据与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实时共享。对未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已进行自动监测的,可以将监测数据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共享。

第二十五条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对排水户排放污水的情况实施监督检查。实施监督检查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现场开展检查、监测;

(二)要求被监督检查的排水户出示排水许可证;

(三)查阅、复制有关文件和材料;

(四)要求被监督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就有关问题做出说明;

(五)依法采取禁止排水户向城镇排水设施排放污水等措施,纠正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被监督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不得妨碍和阻挠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

将监测数据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共享。

第二十六条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监督检查的情况向社会公开。

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专门机构、排水监测机构的工作人员对知悉的被监督检查单位和个人的技术和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第二十七条污水处理费应当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专项用于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运行和污泥处理处置,不得挪作他用。污水处理费的收费标准不应低于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营的成本。因特殊原因,收取的污水处理费不足以支付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营的成本的,市政府给予补贴。污水处理费的收取、使用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二十八条城市排水或污水处理管理单位应加强城市公共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的维护和管理,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及操作规程,保障城市公共排水设施的完好和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

第二十九条城市排水或污水处理设施管理单位应当保障排水设施维护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应严格执行有关安全法律、法规及安全技术规程,加强从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落实安全防护措施,制定完善施工(维护)中毒事故的应急预案,提高排水设施维护技术水平。

第三十条城市排水设施的维修、更新及安全管护责任一般以接驳井为界,无接驳井的以排水设施产权界定,按下列规定划分,并承担费用:

(一)城市公共排水设施,由城市排水设施管理单位负责;

城市污水处理、泵站等设施,由城市污水处理单位负责养护和维修;

(二)自建排水设施及其连通城市公共排水设施的支管、检查井、隔油池、化粪池等由产权单位(产权人)或者其委托的单位负责管理和养护维修;

(三)住宅小区内的排水设施,业主楼外第一个排水井及以外的排水设施设备(含化粪池)由排水单位负责维护、维修、更新;

业主共用排水主立管以后的室内排水设备设施的维修、更新发生的费用由业主承担;

与用户另有合同约定按其约定执行;

(四)非住宅小区的排水设施,以非住宅用户能源转供合同约定的能源分界点为界。能源供应侧至分界点(包括分界点)设施设备由供能单位负责维护、维修、更新;

与用户另有合同约定按其约定执行;

(五)集贸市场内的排水设施,由产权单位(产权人)或者其委托的单位负责管理和养护维修;

(六)接入城市公共排水设施的出户管及其附属设施,由产权单位(产权人)或者其委托的单位负责管理和养护维修。

第三十一条在城市公共排水设施安全保护范围内施工或进行其他可能危害排水或污水处理设施安全作业的,建设方应在开工前向排水设施产权单位查明有关情况,事先与设施产权管理单位商定保护措施,由设施产权管理单位监督实施;

因作业造成设施损坏的,建设方应承担相应的维修和赔偿责任。

第三十二条城市公共排水或污水处理设施发生故障时,城市排水或污水处理设施管理单位应采取措施,及时维修、疏通。排水设施抢修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支持、配合,不得阻挠或者干扰抢修工作正常进行。需暂停排水的,应当将暂停排水时间及时通知沿线排水户。对生产、生活可能造成严重影响的较大范围暂停排水,应当报市政府批准并发布通告。

第三十三条排水户不得有下列危及城镇排水设施安全的行为:

(一)向城镇排水设施排放、倾倒剧毒、易燃易爆物质、腐蚀性废液和废渣、有害气体和烹饪油烟等;

(二)堵塞城镇排水设施或者向城镇排水设施内排放、倾倒垃圾、渣土、施工泥浆、油脂、污泥等易堵塞物;

(三)擅自拆卸、移动和穿凿城镇排水设施;

(四)擅自向城镇排水设施加压排放污水。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办法相关规定的,按照《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城镇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三十五条本市城市规划区域范围以外的城市污水排放单位和个人,向本市城市排水设施排放污水的,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六条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有效期2年。

嘉峪关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快建设节水城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本市城市规划区域内从事取水、供水、用水及其管理活动的,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市政府将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节约及防治水害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障和增加资金投入,推进科技创新,改善水环境,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水措施,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城市。

第四条市水务局负责全市节约用水、计划用水工作;

市住建局指导城市节约用水工作;

市发展改革委、工信局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水价调整、审批和工业节水等工作;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节水器具普及等工作。

供水按照区域和职能划分,嘉峪关市供水管理处、嘉峪关水务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甘肃嘉恒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兰州铁路局武威房建段(嘉峪关供水车间)共同承担公共供水职能。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义务。

第六条市水务、发展改革委、住建等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加强节水工作,开展节水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

结合本地实际,实行节水责任制;

建立节水技术开发推广体系,鼓励、创建和发展节水型产业。对节水项目及含有节水措施的开发项目,应当重点扶持,优先立项。

第七条公共供水企业应对供水范围内所有非居民生活用水户实行计划用水管理,用水户应当每年11月底向公共供水企业提交用水总结和下一用水计划,公共供水企业应当依据市水务局下达的总量控制指标和行业用水定额进行审核后,给各用水户下达用水指标。

第八条水资源应当按照优先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兼顾生产用水和生态用水的原则配置。

第九条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水务局,根据用水定额、经济技术条件以及水量分配方案确定的可供本市城市规划区域使用的水量,制定用水计划,对本市城市规划区域内的用水实行总量控制。

第十条各公共供水企业及城市公共供水范围内的重点用水户应当建立健全用水统计制度,并按照市统计、水务行政主管部门的统计要求,实行用水统计,保证用水统计资料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

第十一条需要办理用水手续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将用水的用途、数量、方式、计量设备、节约用水措施等有关技术资料和实施方案,按供水区域及职责划分报供水单位审核,不得随意改变用水用途和用水量。

第十二条用水应当计量,并按照批准的用水计划用水。

用水实行计量收费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

第十三条用水单位应当按规定安装计量水表;

居民生活用水应当一户一表,计量收费,禁止实行包费制。

用水单位和个人应当保障计量设施和节约用水设施的正常运转,出现故障应当及时排除。

第十四条工业企业的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应当分别计量,主要用水车间和用水设备应当单独安装量水计量设施。

第十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实施危害供水设施和量水计量设施安全的行为。

第十六条禁止生产、销售或者在生产经营中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的、耗水量高的工艺、设备和产品。

用水单位和个人应当采用节水型工艺、设备和产品。

第十七条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涉及取水许可的,应当进行水资源论证,论证报告应当有节约用水的内容。节约用水方案应当报经有管辖权的水务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履行审批手续。

与建设项目配套的节约用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项目竣工时,有管辖权的水务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参与节约用水设施的验收。

已建成的建设项目未安装节约用水设施的,应当限期安装,有条件的应当配套建设中水回用设施。

第十八条规划建筑面积和日均用水量超过规定规模的新建宾馆、饭店、住宅小区、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办公设施和其他建设项目,提倡建设中水设施。

第十九条已建成的中水设施和其他节水设施应当保持正常运转。已建成的中水设施和其他节水设施不能保持正常运转的,产权人或其委托的管理单位应当提前向住建部门作出说明。突发状况等无法做到提前告知时,产权人或其委托的管理单位应当针对突发情况向住建部门作出说明。

第二十条工业用水应当严格执行用水定额,改进用水工艺,采取循环用水、一水多用、废水处理综合利用等措施,降低用水单耗,提高水的利用率。

第二十一条宾馆、餐饮、洗浴、文化体育设施、办公楼及居民住宅应当安装符合标准的节约用水器具。

洗车业应当循环用水,减少使用清洁水,推广无水环保洗车技术。

第二十二条城市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建筑施工等用水,应当优先利用再生水,收集利用雨水。

第二十三条在城市供水管网覆盖的区域内,自备井应逐步关停。在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外,实行取水许可制度,严格自备水管理。

第二十四条依法获得取水权的单位和个人,通过采取调整产业结构、改进用水工艺等节水措施节约水资源的,在市水务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管理下,可以对水资源的使用权进行有偿转让。

第二十五条取用水单位和个人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擅自损坏和拆除计量设施和节约用水设施;

(二)超越水表设旁通管或者以其他方式窃水;

(三)未及时修复用水设施,造成水漏失;

(四)其他造成水资源浪费的行为。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办法相关规定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等法律法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市货物托运服务业管理办法(试行) 篇5

为加强光伏扶贫贷款资金支付管理,确保贷款资金专款专 用,防控信贷操作风险,提高信贷服务质量,保障信贷业务健康发展,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和总行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光伏扶贫贷款资金支付管理,是指我行依照有关法律和借款合同约定,对借款人支付我行向其发放的光伏扶贫贷款资金实施审核、监督等管理活动的总称。第三条 本办法只适用于光伏扶贫贷款资金支付的管理。第四条 光伏扶贫贷款资金支付采用贷款人受托支付。第五条 光伏扶贫贷款资金支付应坚持区别对待、分类管理、明确职责、严格把关的原则。

第六条 凡向我行申请光伏扶贫贷款人的均应建档立卡贫困户。第七条 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来源均以市扶贫移民部门的数据为准。第八条

光伏扶贫贷款的贷款利率以XX市政府协利率为准,力争做到相对优惠。

第九条

贷款年限为10年,如出现异常情况,和相关部门协商后,可延长1-2年。

第十条

光伏扶贫贷款由XX市所辖的开发公司或融资公司进行担保,担保期限与贷款年限一致。

第十一条 光伏扶贫贷款的支付,贷款人首先从XX市扶贫部门获取借款人名单,光伏扶贫电站的承建公司江西鑫晶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每建设100户扶贫电站,贷款人组织相关部门进行验收,自验收合格后3个工作日内向江西鑫晶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支付工程款,具体工程款金额以与江西鑫晶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所签订协议为准。

第十二条

光伏扶贫贷款的还款按进行,采用等额本息或等额本金两种模式进行。

第十三条

光伏扶贫贷款由江西鑫晶电力科技有限公司统贷统还。

第十四条

每年12月31日前,江西鑫晶电力科技有限公司须足额向贷款人偿还应还款额。第十五条

本办法实施后,如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新颁布的文件不符的,以上述部门新颁布的文件为准。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XX市农商银行负责制定、解释和修订。

第十七条

市货物托运服务业管理办法(试行) 篇6

第一章

第一条 为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推进机关效能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和规定,参照《镇江市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问责办法(试行)》规定要求,结合本局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市体育局机关工作人员,包括机关公务员及事业编制人员。各直属事业单位人员和编外聘用人员亦参照执行。

第三条

问责应当坚持严格要求、实事求是、权责一致、惩教结合的原则,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

第二章

问责情形

第四条 在改革发展方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问责:

(一)对已经确定的重大改革任务,落实不力,工作失职,影响改革任务完成的;

(二)对市委、市政府及局党组的重大决策、重点项目、重点工作推进不力,影响工作进展的;

(三)签订的重点工作目标责任状未完成的;

(四)在上级布置的创建工作中,未认真履职,影响全市创建工作目标任务完成的;

(五)其他重要改革发展方面工作不力,影响工作任务完成的。

第五条 在依法行政方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问责:

(一)违反规定权限、程序和时限办理行政审批、许可事项的;

(二)因工作失职,发生行政执法错误,导致行政行为被撤销或败诉的;

(三)违反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擅自增设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搭车收费的,对明令取消或者降低收费标准项目,仍按原标准收费的;

(四)违反规定对企业进行乱检查的;

(五)违反行政执法自由裁量规定,实施行政处罚的;

(六)其他违反依法行政规定的。

第六条 在作风效能方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问责:

(一)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委“十项规定”,以及违反“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要求的;

(二)工作敷衍塞责、效率低下、失职渎职、弄虚作假、不作为,造成不良后果的;

(三)对管理、服务对象态度冷漠,蛮横粗暴以及其他不文明行为,造成不良后果的;

(四)对下级请示报告不及时答复,造成损失的;

(五)不能认真办理效能投诉,对上级转办、交办的效能投诉案件不按要求办理的;

(六)擅自脱岗或在工作时间从事与工作无关事项,造成不良影响的;

(七)部门或工作人员之间推诿扯皮,协作配合不力,导致工作目标任务不能按时完成的;

(八)其他违反机关作风效能建设规定的。

第七条 在服务民生方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问责:

(一)对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民生工程,或对社会公开承诺的事项,未能按期完成的;

(二)因工作失职,发生责任事故,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不良影响的;

(三)在体育惠民、服务群众等工作中违规办事、显失公平,造成严重影响的;

(四)其他损害群众合法权益的。

第八条 在信访稳定方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问责:

(一)对群众反映的合理诉求,应解决未及时解决,致使发生影响社会稳定大局的信访突出问题、群体性事件和个人极端事件的;

(二)由党政领导包案处理的重大信访案件,责任不落实,处理不到位,导致群众赴省、进京非正常上访的;

(三)对影响稳定的事件苗头,思想麻痹,处理不及时,导致事态恶化,造成严重影响的;

(四)发生信访群体性事件时,责任领导未能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及时有效处置,导致事态扩大,造成严重影响的;

(五)刁难、打击、报复信访举报人的;

(六)其他违反信访维稳规定的。第九条 在廉洁从政方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问责:

(一)违反公款出国(境)、公务接待和公车管理等有关规定,以及用公款旅游、公款大吃大喝的;

(二)在工作中收受、索取或者以借为名占用管理、服务对象财物,或者吃拿卡要的;

(三)用公款或者由管理、服务对象报销支付应当由个人负担费用的,接受管理、服务对象提供高消费休闲娱乐活动的;

(四)要求管理、服务对象购买指定商品或者乱摊派的;

(五)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公务员招录及人事招聘等组织人事纪律、规定的;

(六)其他违反廉洁从政规定的。

第十条 在突发事件应对方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问责:

(一)在日常例行性检查中未能发现和消除隐患,导致重特大事故发生的;

(二)突发事件发生后,未及时上报,或者弄虚作假、瞒报谎报的;

(三)责任单位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未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处置,或者现场处置不力的;

(四)重大决策、重大项目没有进行风险评估造成突发事件发生的;

(五)应制订应急预案而没有制定,或没有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造成后果的;

(六)擅自发布信息,或者信息发布不及时、不准确,误导舆论,产生不良影响的;

(七)其他应对不力、工作失职的。

第十一条 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在社会管理和维护社会公德中,违反相关规定,造成不良后果的,应当进行问责。

第三章 问责方式及适用

第十二条

对工作人员的问责方式:作出书面检查、诫勉谈话、责令公开道歉、通报批评、扣发工作性津贴或绩效奖金、停职检查、调整岗位、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辞退。

以上问责方式可以单独适用或者合并适用。

责任人受到问责,同时需要追究纪律责任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与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十三条 对单位的问责方式:作出书面检查、责令整改、责令公开道歉、通报批评。

以上问责方式可以单独适用或者合并适用。第十四条 实施问责,根据情节轻重、造成的后果和影响大小,采取相应的问责。

情节较轻的,对责任人实行作出书面检查、诫勉谈话、责令公开道歉、通报批评、扣发工作性津贴或绩效奖金、停职检查的问责处理,对单位责令作出书面检查,责令整改;情节较重的,对责任人实行调整岗位、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辞退的问责处理,对单位进行责令公开道歉、通报批评。

第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问责:

(一)干扰、阻碍问责调查的;

(二)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的;

(三)对检举人、控告人、投诉人打击、报复、陷害的;

(四)其他具有从重处理情节的。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可以从轻问责:

(一)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损失或者挽回影响的;

(二)主动承担责任,并且认真整改的;

(三)其他具有从轻处理情节的。

第十七条 按本办法所列情形应当问责的,但情节轻微,已根据有关规定、考核办法进行了责任追究的,可不再进行问责。

第十八条 机关工作人员受到问责的,取消当年年度考核评优和评选各类先进的资格。单位或者单位主要领导受到问责的,取消该单位年度各类评先资格。引咎辞职、责令辞职或免职的干部,一年内不得重新担任与其原职务相当的职务。

第四章 问责程序

第十九条 对机关工作人员实行问责,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进行。局纪检组、监察室负责对科级以下工作人员的工作问责。县处级领导干部的问责由市纪委、市监察局负责。

第二十条 对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问责应当制作《问责决定书》。《问责决定书》应当写明错误事实、问责依据、问责方式、批准机关、当事人的申诉期限及受理机关等。对个人进行问责的,《问责决定书》应当送达被问责对象本人及其所在单位;对单位实施问责,《问责决定书》应当送达被问责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

第二十一条 作出问责决定前,应当听取被问责的单位及工作人员的陈述和申辩,并且记录在案;对其合理意见,应当予以采纳。

第二十二条 受到问责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对问责决定不服的,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等有关规定进行申诉。第二十三条 被问责对象在申诉期间,不停止问责决定的执行。

第二十四条 对于事实清楚、责任明确的问责案件,问责程序可以从简从快。

第二十五条 问责案件资料应当按照组织人事档案和廉政档案的有关规定存档。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市货物托运服务业管理办法(试行) 篇7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优化省州(市、地)机关公务员队伍结构,完善来自基层的公务员培养选拔机制,推进和规范公开遴选公务员工作,根据中组部、人社部〘关于印发〖公务员公开遴选办法(试行)〗的通知〙(中组发〔2013〕3号)、〘中共青海省委办公厅、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我省干部队伍管理机制的意见〗的通知〙(青办发〔2013〕3号)及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公开遴选,是指省级机关,采取考试与考察相结合的方法,从全省州(市、地)级以下机关公务员中择优选拔主任科员以下职务层次公务员;州(市、地)级机关,采取考试与考察相结合的方法,从全省县(市、区)以下机关公务员中公开择优选拔主任科员以下职务层次公务员。公开遴选是公务员转任方式之一。

第三条

公开遴选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坚持能力素质与职位要求相适应,坚持考试与考察相结合。第四条

公开遴选必须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和职数内进行,并有相应的职位空缺。

第五条

省直机关部分专业性较强且经过一次遴选形不成竞争的职位,可面向省内外公开遴选或公开考录;州(市、地)直机关采取公开遴选与公开考录相结合的方式,在坚持从县乡遴选公务员的同时,部分空缺岗位可面向社会考录。

第六条

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公务员局作为省级公务员管理部门,负责全省公开遴选工作的

综合管理,组织实施省直机关的遴选工作;指导、监督和检查州(市、地)级公务员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公开遴选的工作。州(市、地)级公务员管理部门负责州(市、地)机关公开遴选的组织实施工作。遴选计划需报省级公务员管理部门审核批准,遴选结果报省级公务员管理部门备案。

第七条

遴选单位配合同级公务员管理部门组织实施本部门公开遴选的相关工作。

第八条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遴选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章

申报计划与发布公告

第九条

公务员主管部门制定公开遴选方案并组织实施。

第十条

公开遴选单位在进行公务员队伍结构和职位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工作需要,提出公开遴选职位及其资格条件,拟定公开遴选计划,报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一条

公务员主管部门根据公开遴选方案,审核并汇总整理各单位遴选计划,制定公告,面向社会公开发布。公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公开遴选单位、职位和资格条件;

(二)公开遴选范围、程序和方式;

(三)报名方式和需要提交的相关材料;

(四)考试科目、时间和 地点;

(五)其他相关事项。

第三章

报名与资格审查

第十二条

公开遴选报名一般采取个人自愿与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公开遴选可由公务员本人申请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经组织审核同意后报名,也可征得本人同意后由组织推荐报名。

第十三条

参加公开遴选的公务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品行端正,实绩突出,群众公认;

(二)年龄在40周岁以下;

(三)参加省直机关遴选的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参加州(市、地)机关遴选的应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

(四)具有公务员身份后在基层机关工作满4年(含试用期,借调到省、州市地级机关工作和脱产学习的时间不计算为基层工作经历);

(五)考核均在称职(含称职)以上等次,新录用公务员在试用期考核合格的视为称职等次;

(六)身体健康;

(七)具有公开遴选职位要求的工作能力和任职条件;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公务员主管部门和公开遴选单位不得设置与公开遴位要 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

第十四条

公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参加公开遴选:

(一)正在接受审计、纪律审查,或者涉嫌犯罪,司法程序尚未终结的;

(二)尚在受处分期间的;

(三)按照有关规定,到定向单位工作未满服务年限或对转任有其他限制性规定的;

(四)尚在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条

报名人员应向公开遴选单位提交报考需要的相关材料,提交的材料应当真实、准确。

公开遴选单位按照职位资格条件对报考人员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查,在规定的时间内确定报考人员是否具有报考资格。

第十六条

对未达到规定的开考比例,不能形成有效竞争的公开遴选职位,经公务员主管部门同意予以取消,允许报考该职位人员改报其他职位。

第四章

第十七条

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或专业测试),由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实施。经公务员主管部门授权,面试(或专业测试)可由公开遴选单位组织实施。第十八条

笔试主要测试政策理论水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

第十九条

面试(或专业测试)人选根据笔试成绩由高到低顺序,按公告中规定的比例确定。

第二十条

面试(或专业测试)主要测试履行职位职责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面试(或专业测试)的内容和方式应当针对各职位的特点和要求分别确定。

第二十一条

面试考官一般为5—7人,其中外聘考官不少于三分之一。面试考官应当公道正派、理论素养高,熟悉公开遴选职位相关业务、具有干部测评相关经验。

第二十二条

根据笔试、面试(或专业测试)成绩,按公告中确定的比例,合成遴选总成绩。考试成绩应当及时公布。

第五章

组织考察

第二十三条

公开遴选采取差额考察的办法。考察对象根据考试综合成绩由高到低的顺序,按1:3的比例确定。

第二十四条

遴选单位对考察对象的德、能、勤、绩、廉情况及其政治业务素质与公开遴选职位的适应程度进行全面考察,重点考察德的情况、工作实绩和群众公认程度。考察成绩占遴选总成绩的比例,应在公告中明确。

第二十五条

对连续3年考核为优秀等次的公务员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第二十六条

公开遴选单位派出两名以上人员组成考察组。考察组一般由干部(人事)部门的人员和熟悉公开遴选职 位相关业务的人员组成。

第二十七条

考察可采取实地考察、工作业绩考察、个别谈话、民主测评等方法进行,探索德的专项测评、实绩公示、业绩评价和履历分析等方法。对在基层一线窗口单位工作的考察对象,要注重听取服 务对象的意见。

第二十八条

考察对象所在单位应当积极支持和配合考察组工作。

第六章

公示与转任

第二十九条

公开遴选单位根据考试成绩和考察情况,按照人岗相适的原则和职位需求,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集体讨论并择优确定拟转任人员。第三十条

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对拟转任人员进行统一公示,公示期一般为7天。公示期满,对没有问题或者反映问题不影响转任的,由遴选单位报公务员主管部门办理审批备案和转任手续;对反映有严重问题并查有实据的,取消公开遴选资格。

第七章

纪律与监督

第三十一条

公开遴选工作中存在应当回避情形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第三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公务员主管部门视情况予以责令纠正或者宣布无效;对负有领导责任和直接责任的人员,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调离工作岗位或者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按规定的编制限额、职数和职位要求进行的;

(二)不按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的;

(三)擅自变更公开遴选政策,造成不良影响的;

(四)公开遴选工作中徇私舞弊的。

第三十三条

公开遴选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公务员主管部门或所在单位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调离工作岗位或者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泄露试题和其他公开遴选涉密信息的;

(二)伪造考试成绩或者其他有关资料的;

(三)协助参加考试人员作弊的;

(四)违反考察纪律的;

(五)因工作失职,影响公开遴选工作正常进行的;

(六)违反公开遴选工作纪律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四条

对违反公开遴选纪律的报名人员,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取消公开遴选资格、调离工作岗位或者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公开遴选工作要接受监督。公务员主管部门和公开遴选单位应当及时受理举报,并按照管理权限进行处理。在遴选的各个环节,省委组织部和省公务员局视情派员参加,进行监督巡查。

第八章

第三十六条

各州(市、地)公务员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由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公务员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办税服务厅管理办法(试行 篇8

关于印发《办税服务厅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

国税发[2009]128号

成文日期:2009-08-

31字体:【大】【中】【小】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为全面加强办税服务厅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切实落实改进办税服务的各项举措,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税务总局制定了《办税服务厅管理办法(试行)》,现

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对执行中遇到的情况和问题,请及时反馈税务总局(纳税服

务司)。

国家税务总局

二○○九年八月三十一日

办税服务厅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办税服务厅管理,提高纳税服务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

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办税服务厅,是指税务机关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集中办理涉税事

项,提供纳税服务的机构和场所。

第三条 税务机关应当根据税源分布和税收征管工作需要,本着便利纳税人、降低征纳

成本的原则,合理设置办税服务厅。提倡国税局、地税局共建办税服务厅。

第四条 税务机关要加强办税服务厅建设,优化税收业务流程,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创

造良好办税环境,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办税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第五条 办税服务厅应当按照规范、便捷、高效、文明的原则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和满意度。

第六条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向税务机关申请办理的各类涉税事项,除法律法规另有规

定的以外,由办税服务厅统一受理。

第七条 办税服务厅的主要职责是:

(一)办理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税务登记事项;

(二)办理纳税申报、认证、税款征收等事项;

(三)办理发票发售、代开、审验、缴销等发票管理事项;

(四)实施税务违法的简易处罚;

(五)开展纳税咨询,提供办税辅导;

(六)公开涉税事项,宣传税收政策;

(七)受理涉税审批申请,办理备案事项;

(八)办理其他相关事项。

第八条 各省税务机关应当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办税服务厅岗责体系,统一规范办税服务厅岗位设置,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

第九条 税务机关应当加强办税服务厅与相关单位、部门的业务衔接,不断优化业务流程,明确各环节办结时限,切实提高办税效率。

第十条 办税服务厅要推行办税公开,通过公告栏或电子显示屏、触摸屏等设施公开税收政策、办税程序、服务承诺、税务行政收费项目、税务违法处罚标准、办理时限、办公时间、咨询和投诉举报电话等应公开事项。

第十一条 办税服务厅应当提供以下服务:

(一)导税服务。引导纳税人到相关的服务区域或窗口办理各类涉税事项;辅导纳税人填写涉税资料、使用自助办税设施,解答纳税人办税咨询。

(二)全程服务。税务机关受理纳税人涉税审批事项,应当按照“窗口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的要求办理。

(三)限时服务。纳税人涉税审批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申请人按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应当受理申请,并即时办结或限时办结;对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四)延时服务。对下班时正在办理的涉税事项,可适当延长工作时间办理完成。

(五)预约服务。根据纳税人的合理需求,办税服务厅可与纳税人约定适当时间办理涉税事项。

(六)提醒服务。及时提醒纳税人在法定时限内履行纳税义务或告知纳税人相关的税收政策,避免纳税人因工作疏忽或不了解税收政策变化而受到不必要的行政处罚。第十二条 具备条件的地区应当积极推行以下服务:

(一)网上办税。税务机关应当建立和完善网上办税服务平台,通过网络为纳税人办理税务登记、申报缴税、报税认证、文书申请等涉税事项。

(二)联合办税。各级国税机关、地税机关应加强工作协作和信息共享,联合办理有关涉税事项。

(三)同城通办。税务机关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实现纳税人不受地域限制,自主选择办税服务厅办理涉税事项。

第十三条 办税服务厅的环境建设应简洁实用、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规范统一。第十四条 办税服务厅一般设置办税服务区、咨询辅导区、自助办税区和等候休息区等功能区域,各地可结合实际进行调整。

第十五条 税务机关应当积极创造条件,通过综合服务窗口统一办理各类涉税事项,为纳税人提供“一窗式”服务。条件暂不具备的,可设置综合服务、发票管理、申报纳税三类窗口或综合服务、发票管理两类窗口。

第十六条 办税服务厅应当设置公告栏、意见箱,提供自助办税设施、宣传资料、表证单书及填写范本、笔墨纸张及相关用品。具备条件的,可设置电子显示屏、触摸屏、排队叫号系统和服务质量评价系统等设施。

第十七条 各地应当根据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统一规范设置办税服务厅的外部标识和内部标识。

第十八条 税务机关应当加强办税服务厅日常管理,建立健全办税服务厅工作考核评价和监督机制,提高办税服务质量。

第十九条 办税服务厅要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确保各项工作高效运转、安全运行。

第二十条 税务机关应当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办税服务厅工作人员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

第二十一条 税务机关应当合理配置办税服务厅人力资源,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建立激励机制。在干部交流、职务晋升、福利待遇、教育培训、表彰奖励等方面对办税服务厅工作人员予以适当倾斜。

第二十二条 办税服务厅工作人员要统一着装上岗,推行首问责任制,做到爱岗敬业、公正执法、业务熟练、服务规范、清正廉洁。

第二十三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负责解释。

社区服务人员考核办法(试行) 篇9

为了适应社区建设发展需要,进一步规范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的管理,促进社区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打造一支优秀的社区工作队伍,制定本考核办法。

一、考核对象

社区全体服务人员。

二、考核内容

主要包括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重点是个人履行职责情况以及工作实绩。

(一)德

1.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决策决议。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市街各项规章制度。

2.顾全大局,服从分配,作风正派,办事公道,自觉坚持理论和业务学习。

3.维护居民群众的利益,对工作积极主动,尽职尽责,甘于奉献。能够准确理解工作的目的、内容和结果。

(二)能

1.熟悉掌握并能正确运用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各类知识技能,准确把握政策,能根据政策本质处理具体问题,在上级组织的理论业务培训中考试合格。

2.具有组织能力和口头及文字表达能力,能与其他同志团结协作。

3.具有综合协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处理突发事件,完成临时交办的工作任务。

(三)勤

1.遵守日常工作纪律和相关工作制度。

2.工作积极主动,不推诿、不拖拉。按上级要求参加有关会议和各类培训。

13.主动参加并积极组织集体活动和公益活动。

4.熟悉社区情况,经常深入驻区单位和居民家中,随时掌握一手信息。

(四)绩

1.对于各项承接的工作任务能够按照相关要求保质保量完成。

2.工作有创新,有特色,有实效,群众满意,上级认可。

(五)廉

不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便利谋取私利,收受贿赂。廉洁自律,无违法违纪问题。

三、考核形式

每年年底实行一次百分制综合考核,结果由业务考核和居民满意度评议两部分构成。其中业务考核占70分,由街道办事处社区办牵头,成立由相关业务科室及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区居委会主任等组成的考核小组,对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打分;居民满意度评议占30分,社区服务站站长,向居民代表大会述职并接受评议;其他站员,在街道办事处指导下,成立由社区党组织牵头、部分居委会成员、居民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驻社区单位代表等参加的评议小组进行满意度评价。两项分值相加为最终得分。

四、考核结果认定

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综合考核得分85至100分为优秀,70至84分为合格,60至69分为基本合格,60分以下的为不合格。社区服务站站长、副站长考核为基本合格及以下等次的,可根据工作需要调整岗位或职务。

五、考核程序

1.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撰写述职报告并填写年终考核表,交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办备案。

2.街道办事处考核小组进行考核并打分。

3.社区服务站站长,在居民代表大会上述职,接受居民代表评议;其他站员,由评议小组召开评议会,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逐一在会上进行述职,评议小组会进行满意度评价并打分。

4.街道办事处社区办根据综合得分,确定考核等次。

5.街道办事处考核小组指定相关人员对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反馈考核意见,并实施奖惩。

六、奖惩办法

街道办事处根据综合考核情况,对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实施奖惩。综合考核结果作为续签或解除《服务协议》及奖励、提拔或交流轮岗的重要依据。

(一)奖励

1.综合考核优秀的全额发放奖金并获得参加市区街先进社区工作者评选资格。连续两年被评为先进社区工作者的可纳入优秀社区工作人员人才库,进行重点培养和深造。其他各类评优原则上从考核优秀的人员中推荐。

2.综合考核合格的全额发放奖金。

(二)惩罚

1.综合考核基本合格的奖金发放50%,无先进评选资格,由社区办会同社区党组织对其进行诫勉谈话一次。

上一篇:个人事迹国奖下一篇:吉林大学有机化学专业考研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