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ZC工作协调机制

2024-08-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ZC工作协调机制(共8篇)

CZC工作协调机制 篇1

为了进一步规范工作行为,加强内部管理,增强工作人员责任意识,使各业务职能科室密切配合、高效开展工作,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在公司新的管理制度尚未制定之前,根据供*管理条例及相关管理制度制定监察科、用*管理科、收费科三个业务职能科室暂行工作约束与协调机制。、监察科设臵举报电话,负责受理窃*举报的接待、登记举报内容,对举报人予以保密。登记内容未经监察科长的允许,不得随意涂改或销毁,任何人不得私自查阅。、收费员发现用户有违章用*的行为要及时进行处理,有窃*行为嫌疑的及时上报监察科按监察科工作程序处理。对用*有异议的用*户,监察科组织有关部门进行现场核查确定。依据各方面获得的信息,设立不诚信用户资料档案。

3、监察科接到举报电话应立即组成稽查组,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展开调查取证并进行现场拍照、录相。

4、查处窃*行为必须重证据,核实情况分析原因,进行责任认定,依有关法律规定标准如实核算流失*量及追缴*费金额,并提出处理意见或建议,不服从处理的应报公安机关及新闻媒体协助联合执法。

5、监察科监督收费科、用*管理科工作人员的工作,涉及到违章、违纪、失职和营私舞弊行为的,由监察科报公司严肃处理。

6、窃*、漏缴*费事件的调查情况及处理结果须存档备查。

7、*表更换、维修

首先,由收费员通知监察科科长,由监察科科长安排工作人员到现场进行现场核查,按《*表换(修)审核单》载明内容认真审核,对于核查发现违章用*的,要及时上报监察科科长按违章用*查处,无违章用*的,如实填写审核单,然后签字明确责任;其次,由收费员将监察科工作人员填写的审核单交用*管理科***进行审查,审查合格的在用*户结清原*表欠费后,由收费员带领用*户购卖*表并将新*表交***完成审核单的空白处填写工作并签字明确责任;第三步让用*户仔细确认新*表表号、铅封、读数等相关事项,用*户无疑义的在指定栏内签字明确责任,*表由用*户带回等侯安装人员上门安装,审核单由***负责转至指定科室存档备查;最后,由用*管理科***通知***、***在规定时间内为用*户安装*表。

8、监察科负责工地基建用*、市政园林绿化用*、各小区绿化用*、违章浇菜用*的收费及违章查处工作。

9、监察科正在处理过程中的窃*事件、违章用*事件,收费科不得进行重复处理,保持对外工作的一致性。

10、监察科调阅资料或需要相关人员配合调查的有关事宜

监察科根据工作需要,调阅各区域收费员帐簿、票据及特业用*明细时,直接由本区域工作人员提供,各区域工作人员提供的资料必须及时、准确。如需要有关人员配合时,有关人员应及时到监察科或检查现场配合工作,说明情况或出具材料。

11、关于监察科独立打击窃*、查处违章用*处理结束后,对窃******管线或违章用**管线的装表、换表、断管等工作事宜的规定

监察科遵照相关法规对窃*或违法违章用*用户处理结束后,须及时通知所在区域收费员及时进行整改,即对窃*或违章用*户的进*管线采取装表、换表、断管等措施,以中断违章用*户的继续侵害。整改内容由监察科下达,并以通知(三联单形式)形式转至所在区域收费员,由收费员进行统一受理、登记、反馈。对于回执应在接到通知时由收费员签字、监察科工作人员直接带回存档备查。各区域收费员依据公司有关装、换、撤、洗*表程序进行作业,作业结束后,将反馈单集中到收费手中,收费员按规定将反馈单转交有关

科室存档备查。装表、断管应自接到通知起七日内完成,换表应在接到通知起三日内完成。(特殊情况除外)

12、关于收费科催缴欠费的有关规定

对于欠缴当期*费的用*户,收费科要依供*管理有关条例进行催收工作,直至停止供水。收费科停止供水的用水户私自开启阀门的视为违章用*,收费员要及时上报监察科依法查处。

13、各收费员在工作中如遇到钉子户或其他原因需要监察科协助的,监察科需要快速反应密切配合。

14监察科、用*管理科、收费科每半年或根据工作需要将本科室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并上报主管经理。

CZC工作协调机制 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 工作 机制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469-01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是瓦斯利用分公司长期以来共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贴近职工解决实际问题的沟通机制

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贴近职工,为职工解决实际问题。沟通,通常是指人与人传达思想、观念或交换情况、信息,使双方能通连的过程。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沟通主要是政工人员与工作对象之间情感互动、双向交流的过程。通过沟通,政工人员与工作对象之间能促进认识、增进了解,从而避免或消除误会和偏见,以达到统一认识,凝聚人心的目的。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之一,沟通在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目前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积极营造和谐站区,关键就在于与职工思想观念上的对接,达到这一目的,也必须要靠思想上的沟通。一般来说,沟通环境好的才能形成积极的集体心理,才能呈现出团结和睦、奋发向上的优良氛围。但是,良好沟通的实现不是轻而易举、随手可得的。对于那些思想消极、工作相对落后的职工,由于偏见的缘故,他们往往视思想政治工作为无所事事,视向讲真话、谈建议为干傻事。要做好与他们的沟通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为了良好沟通的实现,政工人员必须讲究“三心”,即信心、耐心和诚心。信心就是要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无论是什么样的工作对象或再难的思想问题,经过一段时期的工作,总会取得一定的成效;耐心就是要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不怕麻烦,不怕曲折,不怕反复,要做到苦口婆心,不厌其烦,不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诚心就是把工作对象当朋友,要从关心人、爱护人的角度出发和人开展思想交流,不能“居高临下”。在实际工作中要注重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结合起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只要有这样才能实现精神与物质的有机结合,以点带面,变被动为主动,共同促进,不断提高。只要具备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贴近群众,及时把握职工的思想脉搏,对症下药,就能达到满意的效果,才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

二、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激励,主要是指遵循工作对象的思想、行为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按照社会和组织的要求,通过各种有益的方法,激发人们形成积极的心理推动力,鼓励人们在学习、工作和劳动中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在既定物质投入的前提下,为了取得生产效益的最大化,必须发挥激励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激励机制不能也不应该是单一的精神奖励,而应该建立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并重的原则,按照按劳分配原则,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除了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外,还应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从而充分调动和激励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全面促进工作的开展。激励必须把握好时机,是否抓住时机是形成激励效果的关键之一。一般来说,激励时机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1)新职工加入时。新职工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他们都有着一种强烈的新鲜感,他们往往会提醒自己要好好工作,争取有好的成绩和表现。我们公司不断有新的职工加入我们的队伍,站区管理人员,尤其是支部书记要深入新职工群体,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思想动态,同时,积极帮助新职工做好职业生涯管理,激励新职工努力工作,以达到巩固新职工工作热情的目的;f2)职工出现过失失误时。一般来说,职工在出现过失失误后,经过自身的思想斗争,往往会出现后悔之意。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抱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态度,对这些职工进行耐心地教育开导,鼓励他们在哪里摔倒,在哪里爬起。这时,职工会从心里感激领导的宽容,从而会在工作中表现出高于以往的工作热情;(3)职工取得一定的成绩时。当职工在自身岗位上取得一定的成绩时,要对职工的成绩进行及时的肯定和表彰。这是对职工工作自信心的进一步鼓励,职工也会因此产生愉悦感,并在今后工作更加地努力。与此同时,对先进职工的表扬和激励也会对其他职工产生一定的激励效用,大家会纷纷学习先进职工的工作态度,以期获得好的成绩;(4)职工在工作和生活中出现困难之时。每个人都是如此,一旦出现了困难,心里会产生巨大的压力。此时,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从关心人、爱护人的角度出发,及时地伸出援助之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他们排忧解难。这种关爱的行动要比言语的鼓励产生更大的激励效果。

三、组织领导和物质经费的保障机制

思想政治工作的运作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和保障的,如组织领导、专职机构、政工队伍、活动经费等。为了切实保障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效,个人认为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

1.组织领导保障。根据党章规定,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组织要切实担负起思想政治工作领导者的角色。党组织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和保障监督者。它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在一定阶段的发动、组织和协调,也决定着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总体方向。党组织工作得力,思想政治工作便会有声有色;党组织软弱涣散、缺乏战斗力,思想政治工作就会被削弱、被淡化。在具体工作中,党组织要赋予思想政治工作机构以必要的工作自主权,增强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权威性,使思想政治工作从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上得到有力的保障。同时,党组织要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实情况给与监督和检查,避免走过场。

CZC工作协调机制 篇3

为加强医院消毒隔离管理,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因消毒隔离工作执行不力造成医院感染事件,保障患者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医院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院内多部门与科室之间的管理协作机制如下:

一、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下设立消毒隔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工作职责:

1、负责制定全院各部门消毒隔离制度及保洁制度;

2、定期对全院各类医护人员进行消毒、灭菌、无菌操作和隔离技术的教育培训及考核;

3、监督指导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及消毒、灭菌、隔离技术;监督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规范执行;对消毒隔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发现问题及危险因素认真分析,针对问题协助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

4、一旦发生感染暴发,应迅速到达发病,现场进行调查,分析原因,采取相应对策,改进消毒灭菌方法和隔离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5、至少每季度召开会议一次,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消毒隔离管理方面的问题,遇到问题随时召开,充分发挥小组的领导、决策与协调能力。

二、医院消毒隔离的管理主要由院感科牵头,医务科、护理部、检验科、药剂科、设备科、总务科及各临床科室协作进行。

1、院感科职责:(1)负责制定全院各部门消毒隔离制度及保洁制度;(2)定期对全院各类医护人员进行消毒、灭菌、无菌操作和隔离技术的教育培训及考核;

(3)定期对医院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督、监测,并及时汇总、分析监测结果,发现问题及时与职能科室和临床科室沟通,制定控制措施,并督导实施。

(4)对消毒药械、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的购入、储存、使用及用后处理进行监督。

2、护理部职责:

(1)负责监督、指导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消毒、灭菌、隔离、职业防护、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制度,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预防、控制医院内感染有关知识的培训。

(2)各护理单元设立医院内感染监控护士,检查督促本部门消毒隔离工作。

(3)协助医院消毒隔离小组开展多重耐药菌控制;(4)对全院的保洁员进行正确管理,并协助感染管理科加强对该人群的消毒隔离知识培训,指导、监督其做好防护。

3、医务科职责:

(1)协助组织医师和医技人员参加消毒隔离知识的培训;

(2)监督、指导医师和医技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一次性医疗用品、职业防护等管理制度;

(3)协助医院消毒隔离小组开展多重耐药菌控制。

4、总务科职责:

负责组织医院废弃物的规范收集、运送、登记、暂时保存管理及无害化处理工作。

5、检验科职责

(1)负责医院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的采样监测;(2)负责医院感染常规微生物学监测;

(3)开展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及特殊病原体的耐药性监测,定期总结、分析、向有关部门反馈。

6、药剂科:

(1)为医务人员提供合格的消毒药品与防护用品,按照相关规范索取和保存证件。

(2)采购消毒器械、一次性物品时,按照相关规范索取和保存证件

7、设备科

(1)负责消毒器械的维护管理;

(2)负责对本科维修人员的职业防护教育。

三、各科室成立医院消毒隔离管理小组(感控小组),形成医院消毒隔离工作小组—感染管理科—科室的三级监控网络。

工作职责:

1、结合实际,制定本科室消毒隔离相关制度,并落实到位;

2、负责监督本科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落实消毒隔离和标准预防各项措施;

3、负责监督护理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适当方法进行灭菌;

4、按规定进行消毒灭菌效果和环境卫生学监测,符合有关标准要求;

5、组织本科室人员积极参加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6、保持病房整洁,做好病人、陪客、探视人员的管理。

CZC工作协调机制 篇4

机制的意见

各村委会,镇属相关单位(部门):

《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布以来,粮食流通管理工作正在逐步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对粮食流通秩序的规范和管理,粮食生产者积极性的保护,粮食经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维护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进一步提高我区粮食流通市场监管效率,更好地维护粮食流通秩序,确保自治区粮食安全,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和省市县文件精神,就切实加强我镇粮食流通市场监管,建立健全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协调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对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去年以来,国际、国内粮食市场供求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大幅攀升,国内粮食市场的稳定面临严峻挑战。如何稳定粮食价格,确保农民增产增收和城市、牧区粮食供应,事关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意义重大。加强对粮食流通的监督检查,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保证种粮农民利益和粮食市场供应,保持粮食价格基本稳定,是落实粮食工作政府负责制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从确保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的各项工作。

二、建立健全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部门协调机制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部门协调机制主要包括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开展联合执法、建立情况通报和信息共享机制等内容。

(一)联席会议制度

联席会议由镇人民政府负责召集,一般为每季度召开一次。如工作需要也可提前、推后或临时召集。

联席会议的主要任务:一是学习和研究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二是根据各地实际,进一步明确和细化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责;三是指导和部署相关部门在本行政区域内开展粮食流通管理方面的专项检查或联合执法工作;四是通报和交流相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开展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情况和信息;五是探讨和研究粮食行政执法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六是根据形势研究并提出突发事件的解决办法和重大案件的查处方案;七是研究确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事项。

(二)行政建议、案件移送和告知制度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在行政许可、行政复议、监督检查、行政处罚等行政行为中,涉及多个执法主体或者根据各自的职责范围需要口头或书面建议、移送的案件,要主动负责地联系、沟通和查处,并将查处结果及时告知对方。

(三)联合执法制度

联合执法由联席会议统一部署。每次的联合执法活动,牵头部门都要向联席会议办公室提交联合执法方案。牵头部门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部门职责分工确定,其它部门积极参与并配合。

联合执法活动结束后,牵头部门在收集、汇总其他部门检查情况的基础上形成联合执法报告,向联席会议报告。

(四)情况通报,信息共享机制

各行政执法主体依照各自和相关法律法规实施行政检查、行政处罚中,发现涉及其他执法主体职责范围的违规、违法事实时,应及时予以告知和提醒,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涉及粮食流通管理方面的监督检查、案件查处,在结案归档后,相关部门可相互查阅、学习和借鉴,形成粮食流通行政执法信息共享机制,切实提高执法水平。

(五)考核奖励机制

每年末,镇人民政府将对各村委会、相关销售企业贯彻执行粮食流通条件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实行百分制,得分90分以下的不及格,得分为90分以上为及格,得分95分以上的为优秀。

三、工作要求

(一)要认真对待粮食行政执法协调机制的建立,树立协作和大局观念。

(二)充分单位部门在粮食流通行政执法中的职能作用,最大限度的搞好协调和配合。

(三)各级在做好层级工作的基础上,加强部门上下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努力在全镇范围内营造一个和谐的执法环境。

中国地方议事协调小组治理机制 篇5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呈现出一幅悖论的景象:一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启动了一场自上而下的科层制改革,以推进国家政治体制的常规化运作;另一方面,沿袭自毛泽东时代的诸多政权治理手段普遍存在于当代中国的政治治理过程中。本文作者透过议事协调小组类型、设立动机、运作过程和后果的实证分析,为澄清中国政治运作逻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样本,这类议事协调机构既是传统官僚制在新环境下对非常规任务的反应,又是主政者调配资源、整合各职能部门的一种方式。它从总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被动设置型,遵循合法性逻辑,即按照上级政府要求被动设立;另一类是自主设置型,遵循效率逻辑,根据本级政府工作需要而自主设立。按照惯例,这类小组由牵头职能部门依循归口管理和副职负责制的原则以拟定组织架构,并在日常实践过程中,与常规职能部门形成功能的互补——通过“督办”与“考核”推动不同职能部门贯彻上级机构的意志,从而达成政策落地的最终目标。但吊诡之处在于,中国政府在不断设立各种协调议事机构的同时,又在不断地削减、压缩这类机构,作者最后指出,这种相互矛盾的举动实则因为议事协调机构虽然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但也存在机构膨胀、冗余和重叠的问题,由此导致各职能部门的参与者精力分散、疲于应付,进而使得这一制度处于不断的废立循环中。

试论中部地区法制协调机制的构建 篇6

关键词:中部地区崛起;立法协调;执法协调司法协调

中图分类号:D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7)11-0042-04

中部地区崛起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亟须建立一套有效的协调机制,以化单个省份的优势为区域优势,为中部地区的优势互补和均衡发展创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法制协调机制是“补救抽象规则所想象的情形和现实存在的情形之间不可避免之裂隙的方式”①,是整个协调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法制协调机制,整个协调机制就难以有效运转,区域的协调发展就可能会时时受阻。因此,坚持法制优先,加强法制协调,是实现中部地区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制度保障。而构建中部地区法制协调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立法、执法、司法、法制宣传教育及法制监督等多个方面,本文主要从立法、执法与司法协调机制三方面作些探讨。

一、立法协调机制的构建

所谓立法协调机制,就是为促成立法处于一种和谐、有序的状态而建立的一些制度与采取的一些方式的总称。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树立全面协调发展的立法观念,建立、健全区域立法协调机制和立法透明机制,从而提高区域立法质量。通过立法协调,可以维护法制统一,消除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体制与机制性障碍,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为区域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就目前而言,成立一个跨省的区域性立法机构存在宪政制度上的障碍;让中部地区享有立法权的地方权力机关或地方政府,联合起来制定地方性法规或地方政府规章,既无实体法上的依据,也无程序法上的保障。因此,只能建构中部地区的立法协调机制,以保障区域的协调发展。建立立法协调机制可从下列方面着手:

1. 建立中部地区立法协调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中部地区立法协调委员会。

由中部六省的人大常委会或政府定期举行中部地区立法协调联席会议,就区域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关立法事项进行交流与协调,通过联席会议达成共识,并在各自的立法活动中尊重和反映协调的意见。在举办立法协调联席会议的基础上,待条件成熟时可以联合成立中部六省立法协调机构,名称可定为“中部地区立法协调委员会”。它是一个非常设性机构,由中部六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主任或者政府法制办主任以及有关法律专家组成。通过“中部地区立法协调委员会”,积极促进中部地区的立法合作,保障区域的和谐发展。立法协调委员会还可以就中部六省以及区域内其他有立法权的较大市在立法中可能出现的立法冲突进行协调,以将立法冲突降至最低限度。

2. 构建中部地区立法信息交流平台。

中部六省及其他有立法权的较大市要建立一个立法信息交流平台,加强日常信息交流与反馈,相互借鉴各自在立法工作中的技术和经验,促进资源共享。各地在制定或修改地方性法规或规章时,要基于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认识,事先与区域内的其他省、市立法机构进行沟通,力求使各自新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与区域发展总体规划保持一致,以更好地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3. 创新中部地区地方立法程序。

具体可以采取的措施有:第一,在立法前将立法的信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公开,不仅让本省、市范围内的公众知晓,也要让利益相关的其他省、市的公众知晓。第二,在地方立法中通过举行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或者通过新闻媒体等方式,广泛征求公众意见,不限于本省、市行政区范围,对涉及省、市际关系的,可邀请对方相关代表参与、磋商,听取意见,扩大利益表达的范围。第三,建立公众评价机制。对拟要通过的立法或其他规范性文件草案文本,可以在公共信息网络平台上发布,鼓励中部地区相关省、市的公众参与评价,广泛吸收各方面的合理意见,使出台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更加完善。第四,尝试建立地方立法交叉备案制度。中部六省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除了按照《立法法》的规定进行备案以外,还应向利益相关的中部其他省的省级人大常委会备案。当其他省的省级人大常委会发现该立法有可能损害本省利益时,可以提交中部六省立法协调委员会进行审查判断,再由中部六省立法协调委员会向有权机关提出纠正或处理的建议。

4. 加强中部地区地方立法的清理工作,整合现有的地方立法资源。

中部地区立法协调还需要完成一项重要工作,即加强地方立法的清理工作,对不符合区域协调发展要求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等依法予以修改或废止。目前中部六省及其区域内有立法权的较大市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数量众多,对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共性问题,由不同的立法主体分别立法,其规定可能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阻碍了统一、竞争、有序的大市场的形成,对此必须进行系统清理。在此基础上,可以逐步建立中部六省区域立法的相互认可和立法资源共享机制,以解决目前中部六省区域法制不统一的问题。

5. 积极推动和协助中央立法机构制定有关中部地区的法律文件。

中部地区的协调发展需要立法支持,不少跨省立法事项属于中央立法的权限,例如行政区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财政体制、金融体制等,均需要由中央进行立法。为促进和保障中部地区的协调发展,中部地区各省、市的立法机构也需要积极推动和协助中央立法机构制定诸如《中部崛起促进法》、《中部地区经济合作条例》等法律、法规。通过加强中部地区区域立法,出台一些保障中部地区共同发展的法律规范,为促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法律支持和制度保障。

6. 加强中央立法机关对地方立法的备案审查工作。

这是对地方立法进行事后监督的一种方式,以保障中央立法在全国范围内得到统一执行。各地在进行地方立法时,由于立法者对法律的理解不尽相同,加之每个地方又有其自身特点,因此,为实施同一部法律而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之间,可能出现相互矛盾的规定,也可能出现越权立法的现象。遇到这些情形,需要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积极审查地方性法规,纠正地方立法出现的偏差,以保证法律、尤其是区域性法律得到统一实施。

二、执法协调机制的构建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中央立法还是地方立法,均需要相应的行政执法机关本着以人为本、依法行政的理念与原则加以执行。执法协调在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推进法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实现执法的统一与高效,有利于解决行政执法中产生的各种冲突与争议,有利于提高执法的整体能力与水平。许多国家都建立了执法协调机制,如在日本,有些事情牵涉到两个以上行政机关的权限,或引起各机关的管辖之争,在此情况下,便由各有关机关相互协议定夺。若各有关机关的主任大臣经过协议仍无法解决,则由内阁总理大臣召开内阁会议进行裁定②。在英国,地方政府所设立的联合机构分为两大类型:一是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ttee)。1972年的地方政府法规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城市政府可以选派代表组成联合委员会,协调彼此之间的工作或执行相互委托的事务。联合委员会没有独立的人格,不能征税,经费由成员政府议决负担。二是联合会(jointboard)。英国有些法律规定,为了实施某一特定事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方政府必须或者可以组织联合会。联合会具有法律人格,但只能依据法律的规定才能成立③。法国1982年的地方组织法第65条规定:“两个或若干个大区为行使它们的职权,可以签订协议或组建共同利益机构。”德国的“合作联邦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负责协调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关系的机构和委员会网络。而美国的州际协定和行政协定是重要的区域法制协调方式。在我国,中部地区执法协调主要包括省级或市级政府在有关重大事务处理上的统一协调,不同省、市的同类执法部门之间的协调,以及由国务院法制工作机构主持的行政执法争议协调等。执法协调可以建立下列机制:

1. 联席会议和行政协议制度。

实践中,联席会议与行政协议是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行政协议是不同地域的行政机关之间为有效地行使行政权力,实现行政管理职能,通常以举行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的方式,为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在意思表示一致基础上达成的协议。如行政事项管辖协议、行政协助协议、行政合作协议、行政联合执法协议等。行政协议在性质上是一种对等性行政契约;行政协议的缔结主体是不同地域的行政机关,即省、市人民政府或其职能部门;行政协议的缔结方式是行政首长联席会议;行政协议的具体形式表现为“宣言”、“意见(向)书”或“协议”。有学者认为,行政契约制度在长三角的经济一体化和法制协调中具有重要地位④。泛珠三角区域内也建立了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制度,规定了内地省长、自治区主席和港澳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制度,每年举行一次会议,研究决定区域重大合作事宜,协调推进区域合作。

中部地区可以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行政协议,以加强中部各省、市之间的联动与协作。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各省省长、市长以及省级政府的职能部门首长对中部六省联动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决策,以及对行政执法中重大问题进行沟通、磋商。经协商一致,联席会议可就有关执法事项达成行政协议,以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做到相互配合,形成省际间的行政执法协作机制,保障行政执法的正常高效运转。事实上,中部地区在此方面已经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如2006年8月11日,在国家建设部的指导下,中部地区的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江西、山西六省建设厅在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城市规划调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有序发展等方面达成了共识,签署了《中部六省城市规划会商合作机制协议书》。按照协议要求,中部六省还将建立城市规划会商合作机制,在建设部规划司指导下,六省建设厅、规划处及省会城市规划局负责同志每年会商一次,总结交流工作经验,协调具体合作事项。

2. 联合执法与行政协助制度。

联合执法,是指多个执法部门联合组成执法机构,统一对相对人进行监督检查,但分别以各自的名义对相对人实施处理或处罚的活动⑤。我国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经常采用联合执法的方式。据悉,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公安部、监察部、财政部、商务部、工商总局、环保总局、安全监管总局等国务院九部门联合组成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旨在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联合执法模式避免了各职能部门职责不清、重复执法、执法扰民的问题,也解决了由一个部门单独执法力度不够的问题。由各省政府办公室或综合治理办公室共同组织,加强对联合执法工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使各职能部门的行政执法活动相互衔接、密切配合,以克服各自为政、相互牵制的问题,形成执法的整体合力。

行政协助,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遇到自身无法克服的障碍,向与其无隶属关系的其他行政机关提出协助请求,被请求机关依法提供职务上的帮助以支持请求机关实现其行政职能的制度⑥。通常情况下,行政主体在履行职责过程中遇到自身无法克服的障碍时就产生了行政协助的需要。如果行政协助有法律的明文规定,则依法律的规定进行;如果没有法律的明文规定,行政机关单独不能完成行政任务而需要其他行政机关协助的,则需要通过签订协助协议的方式进行。行政协助有利于减少和消除执法内耗,克服各自为政,整合各行政机关的执法优势。

3. 跨地区的案件移送和信息通报机制。

跨地区的案件移送制度是区域行政执法协调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部各地区可以按照职责分工、归口管理、相互协助的原则,建立跨地区的行政执法案件移送制度。行政执法机关对于本区域内的行政执法案件,依法进行及时、公正的处理。当本地行政执法机关着手办理的行政执法案件涉及异地行政执法机关管辖时,本地行政执法机关应将案件及时向有管辖权的异地机关移送,不得拖延。受移送的异地执法机关应依法及时办理并反馈情况。本地行政执法机关故意拖延,不移送案件或逾期移送案件的,有权机关应责令限期移送,并对其正职负责人或者主持工作的负责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异地行政执法机关无故不接受移送案件,或接受移送案件后不依法及时办理并反馈情况的,由移送案件的行政执法机关向有权机关反映情况,由该机关作出处理。通过规范跨地区的案件移送的程序与责任,形成异地行政执法案件移送、接收、处理、反馈的协作机制。条件具备时,可以考虑在每个地区成立一个案件移送中心,具体负责案件的移送和接收工作。各地区行政执法机关之间,不管有无协议在先,都应主动配合、积极协作,在信息沟通、案件移送、调查取证、证据保全、强制执行等各个方面予以相互支持配合。

中部各地区行政执法机关在对社会经济事务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为避免出现重复执法或者执法空白等不利于行政执法顺利进行的情形,还可以建立和完善信息通报制度,定期通报和交流各地执法工作情况,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研讨会、情况汇报会,开展执法办案等方面的经验交流,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办案效率和执法水平。

4. 行政执法争议协调机制。

行政执法争议协调,是指政府法制工作部门根据行政执法部门的提请,或者依职权,对行政执法争议进行协调处理的活动。行政执法争议协调应当遵循维护法制统一、保证政令畅通、提高行政效能、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等原则。行政执法争议协调的范围包括: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执法部门对同一事项是否有管理权发生争议;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执法部门对同一事项都有管理权,但在执法环节、标准等事项发生争议;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执法部门对同一事项联合执法时出现争议;行政执法部门因行政执法协助而发生的争议;行政执法部门在案件移送时出现争议;其他涉及行政执法争议的事项。不同地区的行政机关之间发生上述行政执法争议时,先由双方协商解决;经自行协商,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可以由发生争议的任何一方向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法制工作部门提出解决争议的请求。

政府法制工作部门对争议事项,应当按下列规定分别处理:经协调,有关行政执法部门达成一致意见的,制作《行政执法争议协调意见书》,载明协调事项、依据和结果,加盖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和政府法制工作部门印章,发送相关行政执法部门;经协调,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对争议事项所涉及的主要问题达成一致意见,但对其他枝节问题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制作《行政执法争议协调意见书》,载明协调事项、事实状态、各方意见、法律依据、协调意见,加盖政府法制工作部门印章,发送相关行政执法部门;经协调,有关行政执法部门无法形成一致意见的,应当提出书面建议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决定。

三、司法协调机制的构建

在司法协调方面,现阶段主要取决于各地司法机关之间的协调,具体体现在统一司法标准、加强司法协助、排除地方保护等方面。

1. 统一司法标准。

(1)建立区域司法鉴定协作机制。中部地区的有关部门在遵循平等、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可协商签署司法鉴定合作协议。在符合国家有关司法鉴定的法律法规规定的基础上,将区域内的司法鉴定机构准入资格、司法鉴定人员执业资格、司法鉴定的程序和认定标准逐步统一。在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监督方面进行资源整合,做到标准一致、结论互认、信息互通。

(2)统一司法适用标准,确保司法公正。第一,尽管区域内各司法机关无司法解释权,但对于在区域内司法适用的标准,可以达成某些共识或意见,以指导区域内司法机关的司法适用。当然,这种意见只具有参考价值而无法律约束力。第二,对于区域性立法,各地司法机关可提出法律解释建议,由有权机关作出立法解释或司法解释,统一区域内的司法适用标准。

(3)统一证据公开的标准。在司法活动中,证据公开无论对保障程序公正、促进实体公正还是提高诉讼效率、制约权力滥用与遏制司法腐败,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在司法实践中,证据公开标准不一致导致了证据认定与采信上的混乱,所以证据公开的标准应当统一。在区域司法协调中,可以建立统一的证据公开标准,包括证据公开的对象统一、证据公开的范围统一和证据公开的途径统一等。

2. 加强司法协助。

(1)司法文书的送达与执行方面的协助。第一,建立司法文书异地委托送达机制。对区域内需异地送达的司法文书,可协商采取委托转送,并规定相应的送达时效和协助责任。第二,建立异地司法文书执行协助机制。对司法文书的执行,可协商委托异地司法机关代为执行,如查封、扣押财产,异地执行司法拘留;或者是提供协助,如协助维持执行现场秩序、提供交通工具和警用装备等。通过建立相应的协助机制,促进区域内各司法机关积极协作,形成合力,改变“跨区域执行难”的状况,形成“异地执行公务、当地司法机关支援”的局面,以提高执行效率,缩短案件的执行周期,遏制跨区域转移财产、跨区域逃避执行的现象。

(2)案件调查取证方面的协助。健全系统内的委托调查取证制度,对需要异地调查取证的案件,可协商确定由当地的司法机关代为完成,并对委托调查取证的一般时限、取证情况汇报、证据移交等具体事项作出规定。

(3)案件管辖方面的协助。各地司法机关对区域内案件的管辖权问题,可达成协议,由最先收到申请材料的司法机关进行初步审查,并作出相应处理:如果经审查发现案件涉及到共同管辖问题,则通知共同管辖机关,由共同管辖机关协商确定由哪一个司法机关管辖该案件;如果经审查发现自己对本案无管辖权的,则直接将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司法机关。

(4)区域法律服务方面的协助。第一,通过律师协会建立合作平台,加强区域内法律服务信用标准、评比等方面的交流,加强区域内法律服务分支机构的管理监督,维护法律服务市场秩序,建立区域间统一的诚信体系。第二,区域内的律师事务所可异地互设分所,允许机构之间合作组建其他法律服务机构。目前,律师在异地调查取证或申办执业手续方面较为繁琐,今后各地相关业务部门应加强合作、简化手续,对异地司法行政机关提供的律师身份证明予以确认,平等对待本地律师和外地律师。

(5)区域法律援助。第一,健全和简化系统内的委托调查取证制度,节省办案成本和时间。第二,建立法律援助案件转办制度,即案件可以在一个城市受理,然后转给其他省市的法律援助机构办理,以减轻当事人的经济负担和奔波劳累之苦。

3. 排除地方保护。

我国司法机关的设置与行政区划相一致,其人、财、物受制于地方政府,导致各地司法机关在办案中产生地方保护现象,司法功能出现“错位”。在寻求区域合作与共同发展中,必须排除和抵制地方保护,可从下列方面着手:

(1)各地司法机关应当遵循公平、公开与非歧视原则,对本地、外地当事人平等对待,做到一视同仁、公正司法、中立裁判,维护社会诚信,增强司法的公信力。

(2)对跨区域案件,可以组成联合调查与执行机构,协同办案,以减少干扰,排除阻力。对跨区域的涉诉案件及执行案件中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履行能力等及时调查,互相公布,克服信息不对称现象,为异地司法机关提供便利。

(3)搞好社会联动,寻求全方位支持。对跨区域案件,可及时向当地党委、纪检、监察、人大等部门汇报,取得它们的信任、支持。同时,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充分发挥各类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四、结语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继作出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后,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实施中部整体崛起战略,必须重视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的制度建设问题,尤其是要充分重视法制协调问题,为中部地区协调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软环境,建立起一套长效保障机制,破除条块分割、行业垄断、部门壁垒、职能重叠的弊端,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创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形成统一、高效、规范、有序的次级区域大市场,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应对发展的外来压力,激活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中部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注释:

① 冯凯、高志新主编《中国行政程序法:起草资料汇编》(下),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457页。

②[日]南博方:《日本行政法》,杨建顺、周作彩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6页。

③ 王名扬:《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74-75页。

④ 叶必丰:《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法制协调》,《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⑤ 姜明安主编《行政执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

⑥ 王麟:《行政协助论纲——兼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程序法(试拟稿)〉的相关规定》,《法商研究》2006年第1期。

CZC工作协调机制 篇7

[关键词]软件项目;组织协调;高效精干

在IT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会碰到很多需要解决的困难,然而这些困难当中,有两个“最难”——最难满足的是客户需求,最难保证的是项目进度。经过多年的项目积累,普遍认为要解决这两大难题,最有效的药剂就是:沟通。若沟通不畅,是项目失败的最大威胁,若沟通顺畅,是项目成功的催化剂。

一、何为项目沟通的成功?

一是外部沟通。IT项目外部沟通成功的三个关键要素:客户管理层的大力支持,客户实施层的积极配合,客户方明确的需求表达。这三个关键要素全都需要依赖于良好的沟通技巧。每一个IT项目,能完整地理解客户需求,按照预计的项目进度时间实施完成,并达到预期设计的量和质的结果,都会有一定困难的。作为项目经理必须有效地把握“客户”这一外部因素和“团队成员”这一内部因素以及其他众多有关方面进行综合协调管理。项目实施前客户需要的沟通、项目启动时客户明确需求的表述、计划实施阶段的费用申请、实施过程中的进度控制和加建需求、采购风险的预期等所有环节无一不与客户保持着最密切的联系,既要按规定统一的计划执行,又要通过无数次的与客户各阶层的沟通以随时掌握客户需要动态的变化。沟通途径和方法的不妥都会导致如上各阶段实施的计划性和有效性。

二是内部沟通,IT项目内部沟通顺畅同样需要关注三个关键要素:用好人、做标准事和快速反应突发事件。

用人不当与资源分配失调是项目管理失误中最常见的一种现象。一个项目沟通顺畅最基本的是用一个具备沟通能力或技巧的人在合适的项目岗位上十分关键,因为项目能否顺利地、圆满地完成,人员与技能的配备占了主导因素。用人不当的结果往往会导致项目无法继续执行,这样就算计划再好,也是纸上谈兵。

项目管理过程中所有项目参与者都能遵循标准的项目管理流程,也就是做“标准的事”是项目沟通顺畅的温床,标准化的项目过程,使沟通成本减至最低以抬高项目成功的机率。一套标准化的项目实施流程的有效性执行又离不开团队中每一个项目成员的积极交流和及时沟通。

再者,沟通顺畅主要还表现在能及时地发现突发事件,能群策群力快速地提出解决措施,这是沟通无界限的最好表现。

二、如何建立内外部成功的沟通协调机制?

(一)客户沟通

“以客户为导向”的观念,在项目协调过程中是一个良好的客户营销模式,保持并推崇这种观念,会让项目实施事半功倍,对个人信誉和企业信誉都是一个良好的提升,随着现在IT系统逐步变得更加复杂,我们需要不断去开拓项目管理的范围,吸引一些其他学科的观念去发展项目管理内容,才会让我们所承接的项目尽可能地达到按质量计划实施效果。

一般而言,在一个比较完整的沟通管理体系中,客户沟通应该关注两大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注项目本身的沟通,沟通项目计划编制、项目信息分发、项目绩效报告和项目管理收尾。沟通计划决定项目干系人的信息沟通需求:谁需要什么信息,什么时候需要,怎样获得。信息发布使需要的信息及时发送给项目干系人。绩效报告收集和传播执行信息,包括项目进程状况报告、完成预测等等。项目或项目阶段在达到目标或因故终止后,需要进行收尾,管理收尾包含项目结果文档的形成,包括项目记录收集、对符合最终规范的保证、对项目的效果(成功或教训)进行的分析以及这些信息的存档(以备将来利用)。

项目沟通计划、项目绩效报告和项目管理收尾是项目整体进程中的非常重要的部分,作为一种高效的体系不应该只在大脑中存在,也不应该仅仅依靠口头传授,落实到规范的编制很必要。因而,在项目各阶段不同的沟通计划或是状况汇报更应该对用户提交书面的正式文档,这是客户最看重的被尊重的体现,但也往往是项目经理经常遗忘的沟通形式。

第二,关注客户本身的沟通,与客户的沟通要保持平和的、经常的频率,不能有事就见面,无事躲着走。关于沟通,除了正式文书上的表达,通过个性化语音的谈话强化也是促进关系和谐的重要手段,因此,项目经理应该围绕项目的实施过程逐步建立起客户沟通的关系环。通过对客户要求的剖析发现,客户关注点不外乎是项目进度、产品质量、承诺的功能范围、系统可操作性,以及项目资料的规范性和齐全性等。如果项目经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把握住了这几点,并充分产生与客户谈话沟通的环境,项目就离成功不远了。

综述,要在项目实施和管理过程中,获得客户的持续满意,并最终达到双方的共同目标,项目参与人要关注、改进和把握好如下事件:

1.售前,不作过分承诺,售前的每一项与客户的承诺作为项目经理全都知晓并都能传达给项目组的每一个成员,这是建立起双方互相了解的诚信机制。

2.在充分明确客户项目需求的基础上,项目经理要擅长用文书的表述方式与客户确认,这是不仅仅是对客户的一种最高尊重,也是最有效的档案记录形式。

3.项目经理要建立起定期与客户方相关负责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的计划,随时关注了解客户的需求和变化,根据变化做好相关的协调。

4.项目实施过程遵循标准规范,项目资料编写规范和齐全。

5.项目组成员齐心努力,以技术过硬和规范化的实施,赢得客户的信赖,取得客户的认可和支持。

6.项目阶段成果要让客户参与评审并听取客户的意见和建议,并在里程碑点交付客户。

7.虚心地、及时地听取客户意见和建议,争取客户的信任是项目成功最好的外部资源。

(二)团队沟通

任何领导者都总想找一个或几个有能力的人才独挡一面,又有极高忠诚度的人才减轻自己的负担,使企业达到最佳的运作状态。可是,这只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因为每一件事情的完成不能仅仅信赖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且这一小部分的忠诚度也有待考虑),更多的是信赖于整个团队的能力,团队和谐沟通主要做法可以考虑几个方面:

第一,了解和理解项目中每一个沟通对象。因为良好的沟通是建立在沟通双方相互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第二,项目经理要擅长用“高同感力”来凝聚力量,不能忽视项目过程中每一个合作伙伴的利益和尊严,这正是取得沟通成功的保证。

第三,项目经理要多使用“大拇指”,因为被肯定的行为的当事人会时时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有了这种态度,项目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问题才有可能被挖掘出来。因为挖掘项目问题的人不是项目经理,而是每一个与项目经理配合的团队成员。

第四,项目经理要学会鼓励每个人都应抱有一颗“宽宏大量的心”,善于理解和原谅别人。这使得项目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能快速的“由大化小,由小化无”。

第五,建立有序的部门沟通会议机制,这是一个正式的沟通平台和沟通环境,加强团队的正面沟通,方能利用集体智慧,同时也促进团队精神的养成。

第六,特殊情况下,把握好一种迂回的事件处理方式,就是在批评或纠正团队成员的正式沟通之前,先进行私下的沟通争取事先取得思想一致,也就是常说的通通气。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回旋余地大;二是不破坏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

第七,项目经理要把握好并公开项目过程中被肯定或被否定的行为事实,不能随心所欲,想骂就骂,想说就说,这是致使沟通失败的沃土。

第八,内部沟通不放松,或许有的部门主管还没意识到,跨部门配合顺利与否某些时候也取决于部门内部的协调。如果部门主管之间约定的事情没有及时通知下属,或者相反,都会增加合作的摩擦,减轻效率。因此,保持内部时刻处于沟通畅通的状态是必须的。

第九,项目经理有能主动承担的责任心态,所有的企业中,不论部门之间的权限怎样清晰划分,都一定存在一些被遗漏或难以界定的地带,各个部门都可管可不管,便是所谓的“灰色地带”。但“灰色地带”的事常常关乎各个部门的利益,因此,主动地处理并承担一些小的责任,一定会利人利己。

第十,主动沟通是对沟通的一种积极态度,需要鼓励。在项目中,我们极力提倡主动沟通,尤其是当已经明确了必须要去沟通的时候。主动沟通不仅能建立紧密的联系,更能表明项目成员对项目的重视和参与,会使沟通的另一方满意度大大提高,对整个项目非常有利。

[参考文献]

[1]徐晖.政府采购信息系统项目的沟通管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10.

[2]李克逊.政府信息化项目沟通管理研究[D].广西大学,2008.

[3]马凌.大型IT项目管理方法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4]周永军.项目管理现状与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5]楼浩.大型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项目管理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6]霍晶.项目管理在IT业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

[作者简介]霍梓纲(1982—),男,广西人,广西德意数码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副经理。

CZC工作协调机制 篇8

关键词:地方媒体 突发危机事件 应对策略 协调机制

社会转型中的中国正处于一种危机频发的非稳定的状态,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各类突发事件都处于活跃期。从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西藏打砸抢事件到2009年湖北的 “石首事件”、新疆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事件,一系列突发危机事件揭示了中国目前社会状态的不稳定,矛盾频发。对于这一系列的危机事件,相对于中央媒体的地方媒体有义不容辞的报道义务,为公众提供信息。

危机产生的不可预测性和非常规性使得媒体对危机事件、突发事件的报道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同样作为政府与公众中介的地方媒体,对危机事件的及时应对也是遏制危机扩散、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

地方媒体在应对危机事件中的问题表现

我国的新闻单位是作为国有制、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在现行新闻体制下,地方媒体是各级地方党委、政府指令的“喉舌”和工具,并被规定“同级媒体不能批评同级党委”。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地方媒体必须“下级服从上级”,无条件的接受报道内容的审查,导致地方媒体在应对危机事件的时候,表现出了很多不按照新闻规律办事的问题:

一、封锁危机信息,不让公众知情。

突发危机事件发生之时,也是状况危急、社会可能会出现不稳定的时候。这时,危机信息的及时传播就成为处理危机事件的一个重要因素。重大事件让公众及时知道,也是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的媒介,地方媒体不仅应当及时、准确地将信息告知公众,更要及时采集公众的意见,使公众更加理解和支持地方党委和政府,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法解决危机。①2009年6月7日,河南杞县发生了放射物卡源事件,当地政府奉行着“没有必要公开”的原则,地方媒体纷纷不报道,期间网上出现了 “辐射外泄”、“断子绝孙”、“核爆炸”等谣言,使起初信任政府的居民人心惶惶,对生命安全非常担忧,纷纷出逃。这种危机信息不让公众知情的作法最终只换来社会的更大恐慌。

三、违背新闻职业操守,撒谎欺骗受众。

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是我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根本准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地方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要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报实情、讲真话,不得弄虚作假;力求全面地报道新闻,防止主观性、片面性,努力做到从总体上、本质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2005年11月13日,吉林省吉化市的石化公司双苯厂胺苯车间发生爆炸,导致哈尔滨、佳木斯,以及俄罗斯城市哈巴罗夫斯克等面临严重的污染。《吉林日报》作为当地的媒体,本应该在第一时间发现可能存在的危险,及时将危机信息告知公众。但是其报道的内容却为领导赴现场部署,事故不影响生产等等。危机信息在《吉林日报》版面上成了政府的积极行动和宣布无污染信息。②地方媒体不顾事实的作法,给了公众错误的判断,最终导致了事情的扩大升级。

四、面对突发事件,地方媒体迟疑或 “失语”

失语,现代汉词典解释为“说话困难或不能说话”。媒体失语,指大众传播媒体因某种原因对某一新闻事件报道困难或是保持缄默。③媒体的失语,会使传媒在受众中的公信力大打折扣。在2008年5月12日地震发生的第二天上午,甘肃省各报接到通知:所有报纸不准派记者到本省灾区采访,不能报死亡的人数。于是该省除个别报纸报有死亡人数之外,大部分报纸对地震失声。④在公众迫切需要四川当地消息的时候,而在家门的四川卫视依然还在播放电视剧,对于重大灾难地震的报道没有提一个字,四川卫视的“失语”,更令人思考媒体的良知与职业操守。

五、面对灾难冷眼旁观,丧失记者职责。

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公众的参与,也需要媒体的检测和监督。作为社会公器,主持社会正义是媒体的必要职责。只有敢于说话,勇于说真话,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地方新闻媒体和记者不能因为惧怕权贵而放弃对实施真相的报道。2009年6月,湖北省石首市厨师非正常死亡,在警方没给出充足理由的时候,地方媒体本来应该及时的披露相关的信息,但是,在长达约80个小时内,当地的媒体并没有出现类似的报道,与此同时,众多网友借助非正式媒体发布信息、探寻真相。地方媒体冷眼旁观的态度致使公众更多的猜疑,导致了这个个体事件上升为群体性事件,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

地方媒体应对危机事件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地方媒体受制于地方政府,地方媒体要有所作为必要的前提,就是地方政府媒介素养政治素养的提高,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提高。

一,从外部因素分析

(1)从地方政府来说,政府官员不知道应该怎样与媒体打交道,缺少民主政治的意识。据人民日报《新闻战线》专家分析,地方官员不善于与媒体打交道表现在:1,怕媒体的舆论监督。只允许正面新闻的出现,打压对舆论进行监督的记者;2.躲避媒体记者,不接受记者的采访。3,通过隐瞒、哄、骗的方式提供虚假信息,误导舆论;4,一些地方政府官员面对记者的采访总是打官腔,居高临下,把地方媒体当做丫鬟。⑤

(2)官员思想观念陈旧、封建意识浓厚。在一些地方官员眼里,权大于法,把人民当做奴仆。河南省郑州市规划局副局长逯军在面对记者采访的时候不仅拔掉了采访机话筒,还反问记者:“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党和人民的利益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可在逯军副局长眼里,党和百姓却成了对立的双方。地方官员的这种观念是阻碍地方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现行媒体的管理体制上的弊端。由于我国的四级管理体制,导致各地方媒体在跨区域采访的时候会遇到重重的阻碍,地方媒体辐射范围的狭小致使他们影响力的降低。同级媒体不能批评同级党委的规定更制约了媒体采访报道的自由。而且目前并没有一部专门的新闻法规来保护新闻媒体的各项权利,致使新闻媒体的“异地监督”存在着较大的风险。

(二)从地方媒体自身分析

(1)缺乏新闻胆识。地方媒体思想保守,不敢说不敢报。把禁令当做是“圣旨”,凡是当地政府不让报道的坚决不掺和,这种行为直接导致突发事件面前地方媒体的“失语”;(2)官本位意识浓厚。地方新闻工作人员并没有把新闻当做事业,而是作为升官发财的跳板,一个报社的副社长说,我奋斗了大半辈子,只要在退休以前当上宣传部副部长就心满意足了。官本位意识泛滥导致了地方媒体主管为了升官,不惜做出虚假政绩报道讨好地方官员。(3)地方新闻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素养。相对于中央媒体来说,地方媒体的新闻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不知道如何抓新闻的关键,导致很多报道没有很大的价值。以汶川地震中媒体采访为例,很多摄影记者为了赢得现场画面,频频使用闪光灯,全然不顾刚获救的人的安危。

地方媒体应对危机事件产生问题的解决策略

地方媒体在现代社会公众生活中越来越成为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又反映群众的意见、呼声,起到纽带的作用。如何发挥地方媒体正常的社会功能,需要地方政府和地方媒体的共同努力。

1、地方官员转变观念,提高政治素质。

地方各级党委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转变思想观念,正确看待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提高政治素质,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健全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机制,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牢牢掌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权,从而增强其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

2、地方媒体应据理力争,赢得地方政府的支持

危机管理中,关于危机的信息公开比不公开好,及时公开比延迟公开好,主动公开比被动公开好,充分公开比有限公开好。⑥突发危机事件发生时,地方媒体应据理力争,说服地方官员,赢得政府的支持。必须遵循客观的事实,把公众最需要的信息传递出来,做好危机事件中政府和公众的沟通工作,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在报道中,注重人文关怀,始终把公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多报道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多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同时积极发挥写内参作用,影响政府的决策。

3、加强和各级媒体的联系,形成多媒体纵横联动

市场环境下,要想在竞争中胜出,就必须加强与全国新锐媒体的合作,形成与中央、省县各级媒体纵向联系以及与同级的横向联系。在突发危机事件中,地方媒体应及时和中央媒体取得联系,在为他们采访提供便利的同时,学习他们优秀的报道技巧和手段。主动和各级媒体展开合作,借助巨大的资源,扬长补短,通过双向的互动,提高影响力、公信力。

同时,地方媒体也可加强与高校的联系,协同科研公关,扩大高校学生中的影响,为其发展挖掘优秀的新闻人才。

4、贯彻“三贴近”原则,提高新闻报道水平和技巧。

新闻报道水平的提高,是媒体扩大在读者心中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地方媒体新闻工作者大多数是非新闻专业毕业的,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培养。在突发危机事件时候,地方新闻工作者可能会受到主观思想的影响,不能客观的平衡的传递信息。地方媒体应形成系统完善的突发事件报道机制,同时要遵照胡锦涛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时提出新闻报道五方面的创新:“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即运用最新的传播手段,报道那些新鲜,贴近公众心理的信息,与群众建立密切的信息互动。【本文是湖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大陆新闻人才学理论与应用系统研究”项目(编号:B200504013)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 ⑥ 李菲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新闻传播》,载自《新闻知识》2009.05

② 王甲旬 《从几次危机传播看我国媒体应对危机能力的提高》,载自《大众科学》

③ 王正明 《媒体失语与失信》载自http://www.jmtv.com.cn/html/btwy/lw/20090511/3230.html

④ 陈力丹 王冠 《汶川地震报道特点及对传媒未来的影响》 载自《当代传媒》2008年第四期

上一篇:网络教学互动平台设计下一篇:科研单位副职公开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