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儿》教学设计(详细解读)(精选8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2、领悟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从理解重点词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1、从小女孩儿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作者“安徒生”。
2、简介作者。
安徒生是十九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出生在丹麦中部的一个小镇上,祖父是个农民,父亲是个鞋匠,他们常给幼年的安徒生讲故事,这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很大。1835年初,安徒生决心为孩子写作童话。自此,每年圣诞节,他都献出一本“给儿童们看的童话”。你们看过安徒生写的哪些童话?(《皇帝的新装》、《拇指姑娘》、《丑小鸭》等)
3、利用插图,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课文插图,这个坐在雪地里的小女孩儿就是大年夜还在卖火柴的小女孩儿。请大家根据图想象这个小女孩儿在干什么,这篇故事会告诉我们什么,请大家都来关心这个小女孩儿的命运。
二、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
1、读“预习”,理解“预习”要求。
2、边自学,边把每次擦燃火柴的起止位置画出来,注明每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内容。
3、检查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 4
三、指导理清脉络
1、卖火柴的小女孩儿所看到的五次幻象,课文中从哪里到哪里?
2、刚才我们从课文的主要内容入手,抓住了主要段落,请大家再想一想,其他部分与这个主要段落有什么内在联系?其他部分应该怎样分段呢?
四、学习前四个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想想你读了知道对小女孩儿有了哪些了解?
2、指名说说。
3、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用横线在课文中注明。(可怜的小女孩儿)
4、围绕中心句展开讨论:
(1)这一段怎样写小女孩儿“可怜”?
(2)小女孩儿的确可怜,主要是因为她家里很穷,书上是怎样写她的家的?(3)朗读体会。
5、小女孩儿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做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次擦火柴的内容 默读思考:
1、小女孩儿是在什么情况下擦燃第一根火柴的?
2、理解“终于”。
3、擦一根火柴为什么还要鼓足勇气呢?
4、“奇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
5、透过火柴的亮光,小女孩儿看到了什么?她为什么会看到这些东西?
6、结果怎样? 指导朗读。
二、自学第二三次擦火柴的内容
1、自学指导:写小女孩儿第一次擦火柴的经过可分为哪三个阶段?(擦——燃——灭)这三个阶段分别表现了哪三个内容?(现实——幻象——现实)以下几次擦火柴。请大家运用这个方法,自学第二三两次擦燃火柴的内容。
2、自学提示:第二三次擦火柴,她从火柴的亮光中分别又看到了什么?她为什么会看到这些东西?
/ 4
3、检查自学情况。相机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四五次擦火柴的内容
1、自由读,思考:小女孩儿是在什么情况下想到奶奶的?她看到的奶奶是什么样子的?
2、通过朗读加深理解。
3、学生读完师接着读:“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问:她为什么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开头擦一根还要经过思想斗争,这时她毫不可惜地擦了一大把,想想这又是为什么?
4、指导朗读。
5、这里的“光明”和“快乐”指的是什么意思?“飞走了”指什么?为什么又说“她俩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呢?
6、表达朗读。读前指导:见到奶奶,小女孩儿的心情是多么高兴,因为奶奶是唯一疼她的人,这种高兴的心情集中在“奶奶!”这一感叹句上,所以这一句声音要响,音要上扬,带着惊喜。“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这些话表现出小女孩儿害怕火柴灭了,见不到奶奶的心情,所以要读得快些。她擦着一大把火柴后,得以看到奶奶,以及奶奶的“抱”“搂”,要读出美好的感受。至于最后一句关于“飞”的内容,要读出既快乐又带渺茫的感情。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1、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的前两部分,这两部分讲了些什么?
2、小女孩儿后来怎样了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学习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1、出示: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2、理解两个“幸福”的意思。
3、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4、练习感情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学习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 4
1、课文中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少美丽的东西”,作者知道不知道?
那么作者是怎么写出小女孩儿五次擦火柴,看到火炉、烤鹅、圣诞树和奶奶的呢?
2、这篇课文是童话。童话的内容来自于生活,但具体情节往往是要根据想象虚构的。
这篇童话作者是根据什么来想象的?
3、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生活经历,联系这篇文章想象一下: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儿来到你们中间,你会怎样做?
四、作业
再找一些安徒生的童话读一读。
一、课前谈话,巧妙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好!刚才听了主持人的介绍,你们知道我是来自哪里的老师了吗?
生:甘肃兰州。
师:听得真仔细,那让我来猜猜你们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吧。我猜你们一定对我的家乡充满了好奇,对吗?
生:(齐)对!
师:我的家乡兰州有五张文化名片:一条黄河穿城而过,一碗牛肉面享誉天下,一本《读者》销量亚洲第一,一座中山桥号称“天下黄河第一桥”,一尊黄河母亲雕塑意味隽永。希望同学们有机会都去兰州玩儿,好吗?
生:(齐)好!
师:我继续来猜猜你们心里想的吧。在这样一个体育馆,有摄像机,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课,我猜你们心里一定很紧张。我猜对了吗?如果猜对了,请站起来,鼓励我一下。(七八个学生陆续站起来)
师:这回我猜得不太准,看来同学们的心理素质比老师还要好。同学们,你们觉得想要知道别人心里想的,是一件容易的事吗?
生:不容易,因为别人心里想的,你听不见,也看不见。
师:的确如此,美国作家海明威曾经就用这样一张图来反映我们的内心世界。(出示“冰山一角”图片)我们每个人所能看到的只是露出海面的很小的一部分,而人物的内心就像大海中隐秘的这部分,有限的文字对于深邃的内心来讲,表现力远远不够。因此心理描写的训练,无论对于大作家,还是我们未来的小作家,都非常重要。(板书:心理描写的训练)
师:上课!
二、一次练笔,展现起点———牛刀小试显真功
师: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中的情景和人物的表情,想想他们各自心里都在想什么。瞧,他们闪亮登场了———(出示图片)
(学生观察图片)
师:请同学们任选其中一个人物作为你的练笔对象,写一写他的心中所想。把这个片段写在你作业纸的“作品一”处,时间3分钟。开始!
(学生练笔)
师:时间到。同学们,如果你还没有写完,在汇报的时候可以口头来补充,好吗?谁来读读你写的?
生:我选的是第三幅图。这个孩子觉得他妈妈的唠叨很烦,他多么想逃避妈妈这种无休止的唠叨,找个清静的地方躲一躲啊。
师:你站在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分析了这个小男孩的心中所想。我们把这种心理描写的方法称之为“旁观分析”。(板书:旁观分析)这是我们比较常用的一种心理描写的方法。还有同学想说吗?
生:我选的是加菲猫这幅图。我写的是:哇!才给我这么点儿食物,我三两下就把它们消灭了,还不够我塞牙缝儿呢。乔恩,我亲爱的主人,你也太抠门了吧!
师:你用加菲猫的口吻写它的心中所想,这种方法叫“内心独 白”。(板书 :内心独白)
师:同学们,刚才在“作品一”中大家用到的这两种方法,是描写人物心理常用到的。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跟著名的童话大师安徒生学习心理活动描 写的另一 种方法———用幻象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板书:幻象)
三、由读学写,领会方法
(出示卖火柴的小女孩点燃火柴的图片)
师:一个寒冷的大年夜,北风呼啸,大雪纷飞,一个小女孩在饥饿和寒冷的胁迫下蜷缩在墙角。当她因为寒冷擦燃火柴时,在火柴的微光中她看到了什么?
生:小女孩第一次看到了一个大火炉,那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
生:小女孩还看到了一只烤鹅,烤鹅的肚子里填满了梅子和苹果,正向她走来。
生:她还看到了一棵又大又漂亮的圣诞树。
师:还有呢?
生:小女孩还看到了疼爱她的奶奶。
师:这些是真实存在的吗?
生:(齐)不是。
师:不是真的存在,但却分明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幻象。在安徒生描写的几个幻象中,你对哪个印象最为深刻?请你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讲一讲。
生:我对第一个幻象的印象比较深刻。因为小女孩当时特别冷,因为冷她想到了要取暖,所以一个温暖的大火炉出现在她的眼前,那火炉里的火烧得旺旺的。
师:你发现安徒生透过大火炉的幻象,实际表达出了小女孩心中———
生:对温暖的渴望。
师:大火炉的幻象直指小女孩心中 的渴盼。 还有谁想说?
生:小女孩第二次擦燃火柴的时候,因为她非常饥饿,需要食物来填饱肚子。而这一天又是大年夜,所以她在火柴的亮光里,看到了一大桌丰盛的美餐,还看到烤鹅背上插着刀和叉一摇一摆地朝她走来。
师:嗯,这个幻象同样表现出了小女孩的心理活动。那接下来,让我们回到课文中去看看这几处幻象描写的片段吧。(出示)
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 一根烧过 了的火柴梗。
师:请你读读写幻象的画线部分,说说哪里写得精彩。
(学生品读)
生:我觉得大火炉写得精彩,因为通过它我们就能感受到小女孩的心理。
师:那你觉得把“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这半句去掉,可以吗?
生:不可以,因为这样就没有了细节。文章中如果没有了细节描 写 ,就会显得 非常生硬。
师:有见地,大家把掌声送给他。(生鼓掌。师板书:细节)这句话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细节描写,才让整段话变得熠熠生辉。著名作家赵树理说过,细致的作用在于给人以真实感,越细致越容易使人觉得像真的,我们看了以后印象才更深刻。写幻象更是如此。我们一起再来品一品。
(师生齐读该句)
师:再来看另一个我们刚才交流过 的、留给我 们印象深刻的幻象。请你读画线部分,看看哪个地方写得精彩。(出示)
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生:我觉得“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这一处很精彩,因为这个时候小女孩已经饿极了,走不动路了,她特别渴望有一只鹅 能飞进自 己的嘴里来。
师 :淋漓尽致 地描写出小女孩饿极了。还有别的意见吗?
生:我也觉得这句话写得特别好。这种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但因为小女孩此时特别渴望美味的食物,所以她仿佛看到一只烤鹅摇摇摆摆地向她走来。这个幻象很好地表现出了小女孩的渴望。
师:你谈到了很重要的一点,幻象不一定是生活中有的,它可以基于生活,也可以超越生活,比生活更奇妙。(板书:奇妙)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感受。
(教师读描 写现实的 文字,学生读描写幻象的文字。)
四、二次练笔,迁移运用
师:瞧,安徒生就这样用他的笔,在现实与幻象中来去自如。接下来,让我们再次看看刚才练笔时的这几幅画面,这回请你用安徒生的办法来写一写你在“作品一”中表现的人物心理,完成“作品二”。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快览,了解学情。)
师:我看到很多同学已经写完了,没写完的同学继续写,写完的同学请你接着完成下一项任务,根据老师提供的“修改清单”完善自己的习作。(出示“修改清单”)
仔细读一遍“作品二”,看看:
(1)有幻象吗?能否表现人物的心理?
(2)你用细致的描写让幻象栩栩如生地浮现在读者眼前了吗?
(学生修改,教师巡视。)
五、评议展示,完善提升
师:先修改到这儿,下面请大家来展示自己修改完善后的“作品二”。谁愿意一展文采呢?请你来。
(指名学生上前,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其“作品二”。生朗读自己的习作。)
小男孩仿佛看到了朋友们对他说:“嘿,兄弟,快出来踢球吧!别管那无聊的作业了。”
“太好了!”小男孩飞快地跑出家门,像逃出牢笼的小鸟,长舒了一口气:“我终于能出来玩了!”
他们一起飞奔在球场上。小男孩个头虽矮,但他奔跑的速度却极快,不一会儿他就轻松突破了对手的防线,带球冲到了禁区,向对方球门开了一个大脚。“ 球进了 ! 我们赢了!”小男孩被队友们高高地抛了起来,可随即他又被重重地摔到了地上。哎哟,这是怎么回事呢?他定睛去看,眼前还是那堆 积如山的 作业。“哦,不!”
师:我发现这位同学在写的时候,很巧妙地用上了“仿佛看到了”这样的话语,一下子把我们从现实带入了幻象。(用红笔勾画学生幻象描写的部分)瞧,这些都是他对幻象的描写,不仅细致而且有情节,老师给他四个“赞”。(在学生作业纸上,用红笔圈画相应的赞数。)除此之外,这位同学在描写了幻象之后,又通过小男孩被重重摔到地上的情节,再次回到现实,过渡很自然,因此,我再补给他一个“赞”。(用红笔再圈画一个“赞”的图标)祝贺他,获得满“赞”的好成绩!
师:还有谁愿意展示自己的习作?请你吧。
(另一学生上前,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其“作品二”。生朗读自己的习作。)
小男孩眼前恍恍惚惚地出现了一个游乐场,他自己正置身其间呢,游乐场里那么多好玩的游乐项目在向他招手。正当他疑惑的时候,他惊讶地发现山一样多的作业竟然不见了。他“哈哈哈”地大笑着,向海盗船奋不顾身地冲过去。可正当他要坐到海盗船里的时候,眼前的东西突然消失了,他使劲揉揉眼睛,却发现桌上还是放着成堆的作业。
师:把你的创作心得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我写这个幻象是为了表现小男孩想逃避繁重的作业,想要放松一下的心理。
师:嗯,这样的幻象的确能表现小男孩的心中所想。其他同学就他的“作品二”有什么想说的?可以肯定优点,也可以提出建议。
生:我觉得他写的幻象不够细致。
师:怎么完善,有好的建议吗?
生:他可以把游乐场里的情形、场面再好好写一写,像有什么好玩的啦,人们的快乐呀都可以写。
师:这个建议不错,游乐场里的情形描写得越细致,就越能表现出小男孩心中的向往。刚才这位同学给你的建议,你接受吗?
生:接受!
师:(在学生作业纸上,用红笔圈画相应的赞数)祝贺你获得三个“赞”,再接再厉啊!
师:看了刚才这两位同学的展示,相信其他同学也一定跃跃欲试,那么我们就开展一个“我的习作你点赞”的活动吧。(出示点赞标准)在组内交流自己的习作,其他同学为其“点赞”,指出优点或提出建议 ,最后推荐 一篇在全 班交流。
———通过幻象写心理
———幻象描写细致、逼真
———幻象奇妙,有吸引力
(教师巡视 指导 ,学生互评。)
师:我们看看有哪些同学获得了在全班交流习作的机会。谁先来?请你。
(一生朗读自己的习作)
饿极了的加菲猫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吃完了一大盘千层面。可尽管如此,它的肚子还是饿得咕咕叫。加菲猫头晕目眩,在饥饿中它看到了自己所有渴望已久的美食,它们全都长着翅膀,争先恐后地朝加菲猫飞来,仿佛若能进入加菲猫嘴里,帮它解决饥饿,是至高无上的荣耀。加菲猫看着环绕在自己身边的美食,流着口水笑了。它似乎看到自己吃得饱饱的,挺着大肚子,打着愉快的饱嗝,正左摇右摆走路的样子……
师:我采访一下你们小组的同学。你们给了他几个“赞”?
生:五个“赞”,因为他很多细节写得很精彩。
生:他的想象很奇妙,也特别幽默。
师:你们很会评价。我发现他不仅写了美食的幻象,而且还写了加菲猫吃饱后的幻象,这两个幻象叠加在一起具有极大的视觉容量,让我们看透了加菲猫的心思。你是当之无愧的满“赞”!还有哪位同学想展示?
生:我写的是第三幅图,我是这样写的:(朗读自己的习作)
听着妈妈的数落,他突然觉得妈妈变成了张牙舞爪的大魔鬼。在她那张可怕的脸上有几千张嘴巴,每个嘴巴都在说:“你怎么这么不用心啊,你真是一个白痴,傻瓜!”他吓得连忙捂住了耳朵,不想让这难听的话语再钻进来,可是那又有什么用呢?那些话还是刺进了他的耳朵,把他的心刺得像被几千只钢针扎了一样痛。不知过了多久,妈妈的脸又变了回来,可话语还是那么的冰冷、锋利。
师:同学们,你们给他几个“赞”?
生:(齐)五个,满“赞”!
师:全班同学的肯定已经说明了一切。这位同学,你知道吗?听你读自己的习作,我眼前也出现了幻象,我看到一颗“写作新星”正从这里冉冉升起!
(生鼓掌)
师:因为时间关系,我们的交流只能进行到这里,课下大家可以再继续交流。同学们,这节课上我很高兴地看到大家在掌握了“内心独白”和“旁观分析”这两种写心理的方法之外,又学会了用幻象把人物心理写活的方法。其实,心理描写的方法远不止这些,以后我们还会学到很多。最后,祝愿我们每位同学都能成为“写心”大师。下课!
教后反思
本节课教学我所体现的教学思想,简言之,就是“找寻一个习作知识的训练点,制订一个核心的教学目标,设计一条具体的教学路径,有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型写作”。
一、找寻一个写作知识的训练点
从现有的教材引出表达课,要求具有高深的文本解读能力和语文功底,充分发挥教材的“例文”作用,更要熟悉课标要求和学生学情,适合学生的发展需求。
1. 基于文本的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安徒生创作于去国外旅行的途中,当时朋友在信中寄来三张画片,要求他据此写故事。其中一张画片上,画的是一个穷苦的小女孩,金黄色的长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她手里拿着许多火柴,瞪大了一双可怜的眼睛,好像在想些什么。安徒生看到这张画片,受到触动,继而写成了这篇脍炙人口的童话。在这篇童话中,安徒生一以贯之地展现了他“借助于 梦境或幻 象布局谋篇,展示主题”的成功经验,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的情节和次第出现的幻象,是全文的亮点。安徒生正是用这样的幻象来呈现人物内心的渴盼,以弥补现实世界的诸多缺憾,使主题具有深度。艺术起于至微,因此,文中细致入微的用幻象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理应进入教学视野。
2.基于教材的解读。自上世纪60年代至今,由叶君健翻译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直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这篇童话被选入六年级下册第四组“外国名著名篇”单元,同时选编的还有名篇《凡卡》和名著《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片段。学习本组课文,一方面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感受阅读经典作品的乐趣;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感受经典作品的魅力,获取表达“给养”,得到经典文化精华的滋养。因而,将本文“用幻象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作为读写教学的“结合点”,既可以培养学生“读”的能力,使其更好地品析精彩语段,又可以读写结合,引导学生感悟、运用作者从现实到想象的创作技法,用亦真亦幻笔法,绘五彩斑斓心理,这对提升学生的表达大有裨益。
3.基于学情的把握。写作知识训练点的选择不仅要对学生的起点状况有所了解,而且要瞻顾知识的链接,循序渐进,层级推进。对于学习主体六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在此前学过的《学会看病》《穷人》《一夜的工作》等课文中,已接触过不少心理描写,在描写人物时,他们也大多能运用内心独白、旁观分析的方式“直陈”人物心理,让人物一无遮掩地吐露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以,在此基础上学习本文通过幻象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不啻为教给学生心理描写的另一种“特殊武器”。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增加心理描写的色彩,使之更具可读性和吸引力,而且能充实心理描写的内容,有效改变学生心理描写“贴标签”式的浮泛之风,从而在心理描写这一点上有效落实课标第三学段的习作要求———“珍视个 人的独特 感受”,“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二、制订一个核心的教学目标
有道是“教材透,才能教法秀;预设精,才能课堂新”。要想上好一堂课,除了要深入解读教材,明确更具基础性与首要性的“教什么”的问题外,还应制订一个准确、精当的教学目标,使教学具有明确方向。
1. 核心教学目标的制订,要做到一课一得。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幻想与现实结合的典范,它所涉及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是多方面的。单就文中描写幻象的部分而言,可挖掘处就甚多,如作者描写幻象次第出现的逻辑、幻象与现实的联系与过渡、幻象描写中的情节与场面等。教学时显然不能面面俱到,而应在把握文本突出特点的基础上,找出其在言语表达上具有规律性、可迁移、可概括类化的语言现象,并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以便让所制订的核心教学目标烙上文本特有的印记。鉴于此,我制订的核心教学目标为“学习作者用幻象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
2. 核心教学目标的制订,要促进学生言语的生长。如果说“学习作者用幻象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是《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核心教学目标需要扎实推进的话,那么立足文本,把“读”的样板立起来,充分发掘安徒生幻象描写中的言语技巧,促进学生言语的生长、内化,对于学生学习运用幻象,生动表达人物心理就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制订本课教学目标时,我的表述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融合在了一起———复述、赏析文中几次出现幻象的片段,感悟、运用安徒生的表达技巧,掌握用幻象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
3. 核心教学目标的制订,要留有生成的空间。一堂课教学目标的制订,必须指向学生,以促进学生言语经验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为基础。但这种预设并不是僵化固定的,而是动态开放的,要留有生成的空间。执教本课,我拟定了一条检测核心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延伸目标———运用以幻象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生动展现练笔对象的内心世界。这一目标中“生动展现练笔对象的内心世界”留有很大的生成空间,因为每个学生对练笔对象内心世界的解读不同,受他们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他们为练笔对象所虚构的幻象也各不相同。学生原有的言语经验和个性化的表达,使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也使教学现场更加灵动、生动。
三、设计一条具体的教学路径
明确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顺应学生学情,就比较容易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
1. 聚焦“两个水平”的差异,把教材文本作为“学习支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即为“最近发展区”。我们的教学不能只适应儿童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最终达到新的发展水平。聚焦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次学习这种“以虚写实”的心理描写,其难点在于它超出了学生已有的内心独白、旁观分析等心理描写的知识经验。因为不能逾越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进行跨越式教学,所以教学中首先要把学生原有的心理描写经验作为“学习起点”,然后借助教材文本的 范例“搭 建脚手架”,再通过引导复述文中几次幻象的精彩片段,唤起学生对原文内容的再现,从而进入课文情境,积累、内化课文的表达方法和技巧,洞悉文本的写作秘妙。实践表明,运用教材范例这一“学习支架”,有助于学生对“用幻象表现人物心理”这一隐性知识的体悟与理解,构建新的心理描写“图式”,再通过即时性的片段训练,花较少的时间,促进学生形成有效的迁移,获得写作能力上的提高。
2. 设计“两次练笔”的分解动作,把写作知识转化为教学程序。写作是一种能力,作为心智技能,其教学策略应该是在传授陈述性知识的基础上尽快尝试程序性知识。应像体操教练那样,从训练分解动作开始,逐步让学习者形成连贯、自动化的整体动作。开课伊始,我当即布置学生进行“一次练笔”的实践,并借此作为本课习作教学的出发点和生长点开展后续教学。在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心理描写的方法后,我布置学生进行第二次练笔,即在“一次练笔”的基础上,创设相同的情境,引导学生用新学习的以幻象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再试身手,展开创写活动,教学呈现出了动态生成的态势。实践证明,教学中“两次练笔”的设计,体现了“化知识为能力”的思想,它使艰涩的写作知识内化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更能诱发学生的兴趣,可有效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学生在动态的写作 中习得了 规律 ,并将其转化 为自己的“ 表达图式”。
3. 体现全程指导的过程,使习作评改、交流有的放矢。回顾本节写作教学,我除了在学生“习作前”的指导上下足功夫外,对学生“习作中”和“习作后”阶段的指导也是不遗余力。比如,当学生完成“练笔二”后,我适时出示了“修改清单”,引导学生对照修改,改变了学生修改作文“无标可依”的局面。此外,“修改清单”以问题的形式呈现,问题(1)和问题(2)的设计具有层次性,能够帮助学生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地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在习作的交流、展示阶段,我相继展示了两篇不同水平学生的课堂练笔,然后基于学生的习作现状,紧扣训练点评价“点赞”,使评有引领。紧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写作内容,把他们分类组织成合作学习小组,开展“我的习作你点赞”活动。因为前面教师示范“点赞”的评点到位,同一组学生又有相同的写作内容和写作体验,所以,在“作者圈”交流习作时,学生就能很快根据评价标准为同伴给出相应的赞数,准确指出习作的优缺点。通过这样的交流展示,每个学生都获得了分享感受、沟通交流的机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当然,一节课的教学,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在这节课的施教过程中,如果我对教学实施阶段的学情判断再精准一些,引导再精妙一些,这节课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教学评析
在《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堂教学中,牛老师充分挖掘文本的例文功用,引领学生由读学写促其发展。笔者现在要交流的与其说是评析,不如说是把牛老师此次课堂教学这一优质资源,作为“例课”,站在观“气”的角度,来分享学习体会。
气 ,有人气、文 气、地气……万物皆有其气。人气,可指人的心气与情绪;文气,则指文章的 气势及连 贯性 ;地气,可指地球的磁场和能量。
那么,课气呢?当为课堂教学的气势与景象。从内在来看,为整堂课的逻辑力量,即课堂教学结构,如目标明确、流程连贯、层次分明等;从外在来观,为课堂中显现出来的节奏魅力,如教学程序的快慢、缓急,教学操作的轻重、强弱。
牛老师执教的这堂课,本人认为即 做到了以 “气”养课,课气动人。下面具体谈谈我的看法。
一、读写层递,改评结合,丰展逻辑力,立显结构美
一堂课有如一篇文、一幅画,围绕立意自有它内在的行文线索和外在的呈现结构,转承勾连处步步递进、层层叠加,彰显着其逻辑力量和结构美态。
本节课教学亦如此。核心目标着力于一点———学习用幻象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教学遵循并体现着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逻辑顺序:谈话引入题→“一练”明起点→读悟学方法→“二练”显发展→修改促运用→评议享收获。
其中,学生由当初不识“幻象”法,到最终能运用幻象写心理。他们这种生长、发展的过程淋漓尽致地展现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在牛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真实而生动。“一练”时学生呈现原生态,“二练”时教师巧妙设计“同材异写”(仍用“作品一”中的素材,改用“幻象法”表现人物心理,完成“作品二”),学生学以致用再次练笔。写罢仍不休,一份“修改清单”让学生进一步清楚本次练笔的目标,做到有“的”改文。一次自能修改,引导学生学会观照自我、审视自我、批判自我、完善自我;一次相互评议,教会他们发现美丽、懂得欣赏、学会品鉴、展示风采。
于是,此次写作的历程,便形成了学生一次蜕变的成长历程,学生走得主动,教师引得无痕。如品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相关段落时,教师一句“在安徒生描写的几个幻象中,你对哪个印象最为深刻?请你用自己的话来讲一讲”,以学定教、由学导教。教师收放自如,角色隐匿而不乏力。又如“一练”时,教师一声“请同学们任选其中一个人物作为你的练笔对象,写一写他的心中所想”,孩子们便独立而积极地完成了“作品一”。学生多处的自主状态,让课堂立体丰满且生机勃勃。
二、轻重相宜,快慢有致,力呈调控力,尽展节奏美
一堂课的教学,可以像一支乐队演奏优美的乐曲,其轻重、缓急、高低、扬抑,皆恰到好处地在预设的基础上妥帖自如地调控出应有的节奏。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牛老师俨然就是乐队的优秀指挥,带领着孩子们徜徉在“用幻象写心理”的快乐体验中。
1. 轻 描 淡 写 入 主题
牛老师在引入本节课训练点时,独具匠心地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课前谈话,引出心理描写的重要性。教师作出两次猜测,轻松切入主题。二是“一次”练笔后,相机归纳出常规心理描写的方法,顺势引出“幻象法”。两个步骤一气呵成,毫不矫情。
2. 浓墨 重 彩 悟 方法
课堂上的时间是宝贵的,理应惜时如金。但有些至关重要的环节却必须舍得投注时间和精力。
牛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用“幻象法”写心理时 ,不惜耗时费力,先引导学生观察《卖火柴的小女孩》图片后说话,让他们明了什么叫幻象,了解幻象产生的原因一般是基于人物心中的渴盼。然后带领学生走进课文,去品味文中几处描写幻象的片段,让孩子们体会到细致描写是写作成功的关键。至此,学生已经跃跃欲试了,进行“二次”练笔便水到渠成。
3. 利 落收 尾 引 运 用
一堂课的尾声,一般教师或给学生留下学习期待,或让学生带着问题出教室,或助学生总结提升润心田,或让学生意犹未尽忘回神。本节课教学的结尾则是干脆利落得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脆生生地在学生的心中播下一颗成为“写心”大师的种子,引导他们积极运用今日所学。
一堂课下来,牛老师这位优秀指挥,优雅地挥动着她的指挥棒,营造着动人的气场节奏,娱己悦人。
三、关注细节,巧用资源,彰显人文力,凸显理念美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也见功夫。本堂课的教学处处皆见动人的细节。如对学生练笔时间的规定,便借机对学生进行了写作速度的训练。
又如“在汇报的时候可以口头补充”一处,让我们感受到牛老师在惜时之时,仍然以人为本,考虑到学生未写完、此环节的教学时间又有限等实际情况,因此提出可以口头补充的建议。这样尊重自己、尊重课堂、尊重学生的教学机智真该点赞。
再如,在组内交流、学生互评点赞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评价手段与时俱进,借用网络点赞的形式,结合主题出示相应点赞等级评价标准,让学生赞有理由、赞有收获。
……
诸多细节,无一不透露出教者的人 文美、理念 美和气度美。
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五组第一篇课文
二、设计思想
(一)指导思想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它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全文溢满了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在如何渗透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倡导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上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二)设计理念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本课教学采用“以读为主”“尊重差异”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来领悟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精彩句段。
(三)教材分析《卖火柴的小女孩》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五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这个小女孩又冷又饿,在临死前为了暖和暖和擦燃了一根根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种种幻象。这种种幻象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徒生通过这个童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
(四)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读书能力,但是处在新时期的孩子,条件优越,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吃得好,穿得暖,玩得爽,学习也有了先进的设备。生活和学习都沉浸在快乐和幸福之中,如何让学生跨越时空走到一百多年前的体会当年小女孩的生活情境,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与辛酸,同时培养学生具有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还得借用对课文的朗读,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激起学生的同情心,从而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方法与途径1、引导学生抓重点、悟情感,通过析词句、议内容,领悟中心思想。2、引导朗读,升华学生情感。
(三)情感與评价通过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唤起学生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
(四)教学手段的运用看多媒体课件,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四、教学重点
1、领会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的光亮中看到的种种幻象。
2、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含义。
五、教学难点从最后三个自然段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语:〔出示小女孩死去的图片〕同学们,请看这张照片:在新年的太阳升起来的时候,一位小女孩坐在墙角里,她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但是她已经冻死了,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如果你发现了她,你会说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你们真有爱心、同情心,但是在十九世纪的丹麦,就在这小女孩去世的第二天清晨,当时也有人发现了她,请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出示句子: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 ;〕〔在学生谈感受时,老师相机介绍背景〕
(二)整体感知,明确目标过渡语:就在人群中,有一个人也和大家一样非常同情小女孩,他通过自己的想象写下了一篇童话故事……(学生齐读课题--注意激发学生的同情心)
你们愿意再一次快速地读课文吗?读后还有话要说:
〔投影出示〕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擦火柴后,她看到了什么?你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学生个体--小组--汇报〕
板书:现实:寒冷、饥饿、没有欢乐、没有爱幻想: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
小女孩为什么会有这些幻想?
小结:小女孩在大年夜的晚上又冷又饿,极度孤独,无家可归,于是就在临死之前产生了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幻景,而她做了什么,想到什么有谁知道呢?这些只是作者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的合理的想象,是符合当时的情况的。我们写作文,也要学习这种方法,在把事实写清楚的基础上,以事实为依据,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想到的也写下来,使文章更具体,更感人。
(三)细读文本,理解升华
〈一〉学习开头描写现实的部分
师:轻声读文章1-4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同时思考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了小女孩的现实生活怎样?(学生自读,师巡视)
1.教师相机出示语段:“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
教师启发: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上文进行理解)(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 赤着脚走 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学生回答:冷)教师指导有感情朗读这一语段。
2.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将“天冷极了” 换成“天很冷”可以吗?)
3.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这里用了一个破折号起到什么作用呢?)(补充说明)
4.教师启发:在这样的一个夜晚,这样的寒冷,小女孩为什么不回家呢?(学生联系文中语句进行理解: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他们头上只有个房顶,虽然最大的裂缝已经用草和破布堵住了,风还是可以灌进来。)
〈二〉学习文章结尾部分
教材分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课文先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讲小女孩为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燃烧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想;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街头,安徒生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人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本文作者及主要作品。
2.掌握本文中生字,词语的读音,意思。过程与方式:
学生自渎课文,合作交流理解字词的意思,老师进行讲解引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重点:掌握作者的简介与主要作品。难点: 学生掌握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抽学生读课文。
二,导入新课:些童话中安徒生所写的这,你们都读过哪些篇呢? 三.讲授新课: 1.作者简介: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出生于丹麦中部的小城市欧登塞。他的父亲是个鞋匠,安徒生11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因家境贫寒,安徒生幼年未进过正规学校,14岁时单独去哥本哈根,在剧院里打杂。后来在一些艺术家的帮助之下,获得了助学金,才正式上学。他坚持刻苦学习,终于从文盲变成了作家。在17岁那年,安徒生发表了诗剧《阿尔芙索尔》,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安徒生写过一些剧本,小说,游记和诗歌,但它的主要作品是童话。1835年底,安徒生发表了第一部童话集《讲给孩子们的故事》,作为他送给孩子们的新年礼物。此后,他的童话故事相继出版,代表作有《丑小鸭》,《看门人的儿子》,《皇帝的新装》,《夜莺》《海的女儿》和《豌豆上的公主》等。2,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或不理解的词语。3.解释词语的意思。
zhuàn赚:获得利润;挣钱
guàn灌:浇;灌溉;倒进去或装进去 僵:僵硬;事情难于处理,停滞不进 jiāngbáo薄:轻微,少;不强健,不壮实;看不起
lǒu搂:搂抱;用手拢着提起来
夜幕:在夜间,景物像被一幅大幕罩住一样,因此叫做夜幕。
qiánxīyâmù前夕:前夜
liâkǒu裂口:裂开的口儿。熄灭:停止燃烧,灭(灯,火)
jīngzhìxīmiâ精致:精巧细致。
pánshān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línghún灵魂:心灵,思想,人格,良心,比喻起指导和决定作用的因素。
wãiyī唯一:独一无二,只有一个。
shuāngjiá双颊:两边脸蛋
shângdànjiã圣诞节:西方传统节日
赤脚:光着的脚 愁苦:忧愁苦恼 铺散:把东西展开或摊平
缩做一团:因寒冷紧张恐惧而卷缩身体。哧:象声词。
捏:用拇指和别的拇指夹。
橱窗:商店临街的玻璃窗用来展览样品 和蔼:性情温和,态度可系 四,本课小结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作者安徒生和他的主要作品;掌握了文中字词的意思。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看拼音写词语 jiang
xī là zhú
冻()
()灭
()
3、词语填空
又()又()、各()各()
()()直叫、热泪()()
摇摇(板书设计:
()、金()()卖火柴的小女孩
作者 安徒生 赚 灌 僵 捏)第十六课 卖火柴的小女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地读文,理清课文层次,理解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幻想与现实的写法。过程与方法
1,和同学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感受。了解沙皇统治下的资本主义社会是穷苦人受苦受难的根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深入到字里行间已获得情感的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激发学生的同情和怜悯之心。深刻感受到社会主义生活的美好,珍惜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正确掌握文中词语的运用。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上黑板听写词语 二,导入新课:学生介绍自己所读过的安徒生作品。三,讲授新课 1.熟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指导学生看“阅读引导”,在课文中记下不理解的,有疑问的地方,做好批注,以便和老师同学交流。
3.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读课文,指导学生画出自己认为值得积累的句子。
4.抽学生读课文,教师纠正发音,学生齐读。5.学不懂的或提出不懂的问题,还可以和同桌交流
四. 小结:以上都是学习课文的好方法,请同学们按照你们所说的开始初读课文。
五. 布置作业:课下分组朗读1-9自然段,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板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
大年夜
死悲惨
火炉
圣诞树
烤鹅
擦 燃
灭
捏
奶奶
微笑 飞走
第十六课 卖火柴的小女孩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过程与方法
引领学生逐层深入品读并理解了文内容,关注人物的悲惨命运,体会作者现实与虚幻相结合的表达方法,结合具体语句、段落深刻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2.激发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关注文中人物的命运。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抽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说说你们是怎么过节日的? 三,讲授新课
(一)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思考:小女孩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这一意思? 答:[可怜的小女孩!]
(二)部分入手,精读理解。
2.课文哪些词句具体写出小女孩很可怜?用“____”划出有关语句。
答: 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
3,写小女孩冷的词句还有吗?
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
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
练读——指读——评议——指读——齐读
4.还有哪些地方写出小女孩很可怜呢?
(“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还写出了饿)“饿”可以看出小女孩很可怜,写饿的词句还有吗?
(“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抓“一整天、一根、一个”)
5.提问:这么冷,这么饿,她为什么不回家呢?可以看出什么?(因为家中(无人疼爱),还因为家里和街上一样冷)
(三)揭示学法。
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
1.这句话写什么?(拖鞋大)
2.同学们能联系上下文来体会这句话的意思吗?
在资本主义社会穷人到处受欺负。小女孩这么冷的天穿着大拖鞋也没人同情、关心她。
(四)运用学法。
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1.这句话写什么?“这些”指的是哪些?联系上下文体会这句子的意思?
是啊,小女孩还是个孩子,当然希望在拥有和其他孩子一样的欢乐,而现在的她却流浪街头,叫卖火柴,多可怜哪!这儿写出了她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欢乐)的。
2.可怜的小女孩,她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冻死了
3.找一找,小女孩死时的神态。她带着微笑死了
四.小结:刚才,我们从小女孩的冷、饿、无人疼爱体会到她很可怜。这些是书里明明白白写出来的,你们一看便懂,可是书里还有别的意思,没有直接写出来,实际上也能说明小女孩很可怜。如果你们认真仔细地读一读,也能领会。
五.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1-7)自然段 板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
大年夜 缩成一团 小女孩很可怜 流浪街头
第十六课 卖火柴的小女孩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领悟故事的深刻思想内涵。2.正确、流利地读文,理清课文层次,理解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
和同学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感受。了解沙皇统治下的资本主义社会是穷苦人受苦受难的根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激发学生的同情之心。深刻感受到社会主义生活的美好,珍惜幸福生活。教学重点:
理清层次初步感受小女孩命运的悲苦。教学难点:
能归纳总结段落大意。教学过程
一. 检查预习情况
二. 导入新课:说一说,小女孩为什么还在大年夜卖火柴? 三. 讲授新课
1.根据以下小标题给课文分段。
[卖火柴 擦火柴 冻死了] 第一部分(1~4)第二部分(5~11)第三部分(12~14)2.细读课文,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4段):故事的开端,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及小女孩的生活处境。
第一次擦燃火柴,寒冷中的小女孩眼前出现了一个铁火炉,让她感受到了刹时的温暖。
第二次擦燃火柴,饥饿中的小女孩眼前出现了食物,特别是还有一只烤鹅。这大概是她渴盼已久却又难以实现的愿望吧。
第三次擦燃火柴,渴望快乐的小女孩眼前出现了一株圣诞树。
第四次擦燃火柴,无人疼爱的小女孩眼前出现了祖母,那是世上唯一对她好的人!她多么渴望回到祖母爱的怀抱呀!
第五次擦燃火柴,渴望幸福的小女孩幻想着祖母带她飞走。第二部分(5-11段):故事的发展。讲述小女孩五次擦亮火柴的情景,通过幻想写出了小女孩悲惨的现状。
第三部分(12-14段):故事的结局。小女孩带着许多美丽的幻想冻死在大街上。
四.小结: 小女孩死了,就是一种解脱,你们为她感到高兴吗?(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小女孩死了,失去了所拥有的一切。)我们没有感到一点高兴,反而觉得心里酸酸的。作者这样以喜写悲,更让人为小女孩的悲惨命运鸣不平。(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沙皇统治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丑恶。)
五.布置作业:背诵课文(8-14)段 板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
第一次 火炉
温暖
第二次 烤鹅
温饱
第三次 圣诞树 快乐
第四次 奶奶
疼爱
第十六课 卖火柴的小女孩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朗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一定情境之中训练语言事半功倍,”教学中,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通过朗读,合作探究,让学生深入感悟文本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同情。教学重点:从小女孩的种种幻想中会其命运的悲惨。教学难点:感悟含义深刻语句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二.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幻想中的幸福。三. 讲授新课
(一)品读幻想中的“幸福”
1.学生读课文,画句子。
2.学生反馈,品读感悟。(幻想句子,知道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小女孩在幻想中的幸福。)
3.多美好的幻想,但同学们想想小女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幻想? 4.教师根据反馈小结:现实中的小女孩又冷 又饿,没有欢乐,没有人疼爱,所以她渴望温暖,温饱,渴望爱,渴望幸福,所以她一次又一次地燃烧了火柴。过渡:火柴究竟是要灭的呀,火柴一灭,小女孩所渴望的得到了没有?读课文,找出火柴灭了有关句子。(二)品读现实中的“痛苦” 1.学生找句子。2.学生反馈。
(1)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2)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3)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了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3.指导学生读出小女孩幻想消失后的失望,伤心和现实的痛苦。4.再次品读奶奶的句子。体会小女孩的心情和现实的痛苦。过渡:美好的时光,一次又一次地消失,所以当唯一疼爱她奶奶出现时她急迫地叫起来。
读出小女孩见到奶奶迫切,激动,诉求等心情。
本文的写法:安徒生含着心酸的泪写下了这个故事,他是通过残酷的现实和美丽的幻想对比,这种表达方法是虚实结合,看,幻想越美好,现实就越痛苦,这样的表达方法有什么好处? 答:更能突出小女孩的生活悲惨。
四. 小结:《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感动了每一个读者,受到儿童和大人的喜爱,希望同学们用心去阅读。五. 布置作业:阅读安徒生的作品
板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
寒冷 温和 火炉
饥饿 食物 烤鹅
痛苦 欢乐 圣诞树
孤独 疼爱 奶奶
第十六课 卖火柴的小女孩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按照情景,激发学生敢说、想说到说好的愿望。扎扎实实训练学生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讨论交流法、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感悟生活,培养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表白心态
教学难点: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能够表达出生活中的痛苦与欢乐。教学过程: 一. 检查预习情况
二. 导入新课:围绕“节日的气氛”为话题说说自己的感想。三. 讲授新课
进行口语交流。(交际话题写在黑板上)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小组里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口语交流。教师:启发每个小组成员积极参与交流学习并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对表达能力强,合作精神高的小组给予表扬。交际话题
1.“的确,这是前夕。他在想这件事情。”在除夕之夜,小女孩会想到什么?
2.想象一下,如果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怎么做? 四.小结:学生参与真实交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五.布置作业:熟读拓展阅读,掌握其中的意思 板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
除夕之夜 小女孩 想 圣诞礼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摇篮、围裙、蜷腿、裂缝、填满、橱窗”等词语。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初步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了解本文作者及当时的写作背景,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学难点:领悟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初步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课本及教学课件ppt。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新课。
师生配乐朗读《你别问,这是为什么》(背景音乐为卡农钢琴曲),这是当年九岁的刘倩倩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下的诗。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个女孩(板书:女孩。学生读一读)。加上“小”字再读,带给你怎样的感觉?那么卖火柴的(板书:小)小女孩,又给你怎样的印象呢?交流一下。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检查字词预习(练习一、二、三)。
2、读完后简单地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先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小女孩为了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了。)
3、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三、创设情境,唤起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
1、下面我们就静下心来,仔细地品读课文,试着走进作者和小女孩的心灵世界。认真听老师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然后说一说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读这部分内容,小女孩目前的处境是怎样的,在文中空白处写一写。
3、结合具体的语句汇报
(非常寒冷;非常饥饿--光着头赤着脚;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人情冷漠,痛苦孤独--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分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4、找生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请同学结合自己的感受来评价,并提建议。再自由读这部分,感受小女孩的可怜。
5、指名配乐朗读。(播放《天鹅》。)
6、如果你是小女孩,你现在最需要什么?(练习四)可是,她又冷又饿,有家又不敢回,除了旧围裙里的火柴,一无所有。附:板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
丹麦 安徒生
现实 渴望 寒冷 温暖 饥饿 满足
恐惧 安宁
孤独 疼爱 痛苦 快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3、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感受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深切同情。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课本及教学课件ppt。
一、字词复习(练习一)
二、深入品读,感受女孩的悲惨命运
1、自由轻声读小女孩擦燃火柴的部分,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并写一写自己的感觉。
2、以汇报的方式,感受女孩的命运的悲惨。
(如,在擦燃火柴美好的幻象中,感受到女孩现实生活的残酷:小女孩特别寒冷,渴望温暖,就幻想到了大火炉;特别饥饿,渴望食物,就幻想到了烤鹅;现实中孤独,渴望亲人的疼爱,就幻想到去世的奶奶。)
现实与幻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幻想的越美好,越是衬托出了现实的悲凉,让人越发感觉到女孩命运的悲惨。
3、选择让你感动的段落,有感情地读给小组同学听。
三、围绕中心,提出疑问
1、在别人幸福地欢度新年的时候,女孩却悄无声息地冻死在街头。让我们读读课文的最后两部分,提出问题。
2、出示: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学生可能质疑:多么美丽的东西指什么东西?为什么会看到?怎样看到的?两个“幸福”是什么含义,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吗?
四、感情朗读,体会“幸福”
1、她曾经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使她感到幸福,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的第二部分,画出来。
2、练习检测,师生总结。(练习二、三)
3、观看表现美丽幻想的动画片,找生朗读,感受女孩虚幻的幸福。
4、选择你认为女孩看到会感觉最幸福的部分,练习朗读,把它的美丽与美好读出来。
五、感情朗读,体会现实
1、火柴再温暖,再明亮,带来的幻觉再幸福,总是要消失的。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练习四)出示句子:
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这时候,火柴又灭了。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
2、交流:现实的残酷,女孩命运的悲惨。
3、比较句子:
(1)啊,哪怕是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
(2)她又擦了一根。(3)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
(4)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体会:女孩由开始的不敢到敢,从抽出一根到后来的抽出一把,表现出了她对美好生活的迫切渴望。而这种美好,只有在虚假的幻想才能得到满足。所以,“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在死亡中,在另一个世界中,女孩终于摆脱了现实的残酷。
4、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段。
六、总结写法与读法
1、在同学们深情的朗读中,我们与作者和小女孩的心灵产生了共鸣,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走进这个童话世界的。(有感情朗读、质疑思考、讨论交流、联想入境,都是品味读书的好方法。)
2、这篇童话为什么让我们如此感动?(对比的写法,使女孩美好的幻想与残酷的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对照,让我们对女孩悲惨的命运有了深切的同情;详细的刻画,女孩的外貌、衣着和动作,深刻地写出了女孩的可怜;合理的想象,种种的“美好”,实际是那样平常与普通,对女孩来说却可望而不可及;悲剧的结局。)
七、拓展延伸
1、读完这个感人的童话,我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那个可怜的小女孩说。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刘倩倩的诗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2、课外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
安徒生是世界著名的丹麦童话作家,一生为孩子们撰写了168篇童话,他的作品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100多年过去了,仍在世界各国流行。《坚定的锡兵》《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装》《人鱼公主》等,你读过了吗? 附:板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
丹麦 安徒生 美好的幻觉 幸福
残酷的现实
一、教材分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教科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讲读课文。写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风雪交加的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当时她冷饿到了极点,实在无法控制自己,终于擦燃了第一根火柴、第二根……她从五次点燃的火光中看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飞走了,这种种幻象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女孩看到的幻象都是作者的想象,是合情合理的,符合小女孩的现实处境和她当时的心理。作者通过这个凄婉的故事,也充分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二、学生特征分析
1.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的比较熟练,都能运用网络查寻收集有用的资料帮助学习,有一部分学生还能制作简单的电子制品。
2.学生思维活跃,肯动脑筋,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尤其对借助网络学习的能力较强。
3.学生对十九世纪丹麦的社会情况了解不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生字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采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
1.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理出重点
师:同学们一定都读过童话故事,那你们当中有没有谁知道“安徒生”呢?
生:安徒生,19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他家境贫寒,14岁开始自谋生计。他一生写了160多篇童话。他的童话爱憎分明,想象力丰富,构思巧妙,情节生动。
师:你们了解他的作品吗?
生:他的作品有《拇指姑娘》《丑小鸭》《沙丘的故事》等这些作品我都读过。《拇指姑娘》主要讲了拇指姑娘虽然身材小得微不足道,生活环境艰苦,但她具有一颗善良的心,在极困难的条件下还尽量关心别人。但她具有伟大高超的理想,她向往光明和自由。她尽一切力量救活了生命垂危的燕子。最后她和燕子一道,飞到一个自由、美丽的国度里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师:师生一起通过网络查阅安徒生的资料。(我们通过Internet进入网站,使用它的搜索引擎,就可查到安徒生的许多资料。如《跳高者》《风车》《民歌的鸟》等,他的童话故事集中就收集了160篇,他不亏为世界“童话之王”……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一篇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回到主页面。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读读课文。读过之后,看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读的时候,要字字入目,把内容记住。能过目不忘才好呢!(学生自由读全文,个个神情专注)
师:看懂了吗?记住了吗?
生:(齐)懂了,记住了。
师:老师要求大家先概括地讲,就是说,只把这个故事的大意讲出来。概括地讲比具体地讲恐怕还难。请你们再读书,思考一下该怎么讲,想过了自己小声练习练习。(学生默读、思考,各自练习)
(老师对学生的读有要求,听有要求说也有要求。这既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又是对学生分析、归类能力的培养。)
师:哪位同学先说?(一女生站起来)其他同学要他细听。
生:写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风雪交加的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
师:说的真好,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吧!
(二)、理解课文,交流感受
自读1-4自然段,细心体会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师:从哪里看出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学生自读自悟,可以用读画、议的方法解决问题。)
生(1):我从“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体会到小女孩很可怜,本来大年夜是合家团聚的日子,小女孩却在街上卖火柴,多可怜啊!
生(2):我从“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知道小女孩是多么的悲惨,她一个人生活在人情冷漠的社会里,那里的人没有一点同情心。
生(3):“我从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体会到小女孩很凄凉,爸爸不疼爱她,小女孩有家不能回,唯一疼爱她的奶奶又死去了。
师:大家同意她们的说法吗?(生异口同声:同意)
师:可怜的小女孩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倍受饥寒交迫的折磨,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终于擦燃了第一根火柴。
(三)、细读感悟,深谈体会
1、小组合作学习第五自然段,学习第一次擦燃火柴时的情景,其他学生谈感受,或提问题。(采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并做以汇报。同时指导精读,要读出小女孩敢擦燃火柴的勇气,读出面对火炉喜悦舒服的感觉,读出火柴熄灭后的冷酷无情。学生在评读理解的过程中,使感情得到升华。学生把课文读得有滋有味了,内容自然而然也就理解了。)师:谁先汇报你自学的情况?
生(1):大家请看第五自然段的第二行:“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怎么理解?
生(2):这两句描写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的情景。这里“一把”和“一根”形成对比,突出了小女孩的胆怯心理。因为家中太穷,多卖一根就多挣一点钱,这里所说的不敢在这时是“不忍”“舍不得”也含有担心爸爸责备的意思。
生(3):终于表现小女孩擦火柴的心理斗争的结果,她是实在耐不住寒冷了,尽管擦一根会少卖一个钱,可能受责备,但在这种情况下,也顾不了这些了。
生(4):第一次擦燃火柴,小女孩看到了什么?结果怎样? 生(5):我建议我们小组读读,大家同意吗?(看课件,理解,教师板书。)
2、小组自学研讨其他四次擦燃火柴时的情景。(教师相应板书)教师要参与其中充当学生的角色,体现新理念下教师是学生合作的伙伴,教学的民主性。要求是:读中有悟,悟中有题。(可联系课文前后,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多角度,深层次地谈,一生谈到这里,其他同学对此处有新的见解可直接站起来说。)
3、小组分别按以上的方法自学其他部分。班上交流:有的在理解中看课件
生(1):老师,我想谈小女孩第五次擦燃火柴时的情景。“赶紧”、“一大把”体现了小女孩见到奶奶的急切心情。生(2):老师,我觉得是小女孩对人间温情的渴望更深刻。师:你们回答的真棒!你们能读出来吗?
生(3):老师,我想提个问题,第十一自然段最后一句。“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你是怎样理解的?一连用了三个“没有”,更说明了什么?
生(4):说明小女孩被寒冷、饥饿、痛苦折磨死了。生(5):老师,我再补充一点,说明小女孩只有死,才能摆脱这样不幸的遭遇。更说明社会的黑暗与冷酷。
师:你们回答得真精彩。这一段怎样读好呢?
生(6):见到奶奶,小女孩的心情是多么高兴啊,因为奶奶是唯一疼爱她的人,这种心情集中在“奶奶”这一感叹句上,所以这句声音要响,音要上扬,带着惊喜。“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表现出小女孩害怕火柴灭了,见不到奶奶的心情,要读得快些。和奶奶在一起时,要读出美好的感受。
生(7):我想读这一部分,大家同意吗? 师:老师给你们配乐好吗?谁想向他挑战读?(可采用单人、小组挑战读。体现读的指导。)
生(8):我建议我们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在学生理解畅谈时,可随机出示课件中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时的情景及对应的文字。教师相对板书)
师:我给你们提个问题好吗?小女孩为什么会看到这些幻象? 生(9):因为小女孩当时饥寒交迫所以会幻想到火炉、食物。她也想和其他人一样得到快乐,所以她幻想到。
生(10):小女孩当时冷饿到极点,已神志不清了,才产生了这样的幻觉。这也是其中一方面的原因。
师:你回答得真全面。(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在感情的朗读中,使理解进一步升华,体会到小女孩在得不到别人的关心时,幻想到了疼爱她的奶奶)
4、学习第三部分(最后2个自然段)
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感受、质疑,班上交流。
师:读到这里心里真不是滋味,小女孩的命运太凄惨了。谁能谈谈对文中最后一句话中两个“幸福”的理解?
生(11):第一个幸福是小女孩临死前在幻觉中得到的;第二个幸福表明小女孩死了,自然感觉不到寒冷、饥饿和痛苦,也就彻底幸福了。
(四)、知识深化,扩展延伸
师: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想帮助她吗?你想怎么做?
杂文从文体分类角度看, 应属议论文;评论当然是议论文。凡议论文必有议论的对象, 也必有所持的观点。《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写给谁看的》议论的对象是安徒生的童话名篇《卖火柴的小女孩》, 所持的观点是这篇童话主要是“写给生活不怎么穷的人家乃至富人家、权贵人家的‘小女孩’们看的。”细思之, 其议论之问题及观点, 其实反映了一种文学观:文学的价值与作用主要是安抚人的灵魂, 潜移默化地发挥它人道主义的启蒙教育功能。
因此, 从内容角度看,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写给谁看的》确如文学评论。但从写作的目的和思路看, 该文更应是一篇杂文。
因为, 它从一篇具体的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一个具体的问题“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写给谁看的”入手, 以小见大, 思考文学的社会启蒙教育功能, 并反思“希望工程”捐款者及某些“公仆”、“富人”现象所反映的问题,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显然的杂文写作思路。
细析以证之。
该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 (1—2节) 由对《卖火柴小女孩》主题的通常理解, 引出作者的基本观点:《卖火柴小女孩》“所要唤起的并不是憎恨和革命;而是同情和国家人道主义。”
第1节内分2层。先叙说建国以来相当长的时期内, 老师们都强调《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基本思想”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含泪的控诉”。然后引申:既是控诉, 且含着泪, 那么对于被控诉的资本主义, 就只有进行革命;并在引述、例举中暗示, 以上对《卖火柴的小女孩》“基本思想”的理解, 源于马克思、毛泽东的“革命”思想体系。
第2节在肯定《卖火柴的小女孩》确是安徒生的含泪之作、一面人世间不平的镜子的基础上, 引出本文的基本观点:《卖火柴的小女孩》“所要唤起的并不是憎恨和革命;而是同情和国家人道主义。”
第二部分 (3—23节) 例举中外文学家及其名著, 说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能没有人道主义文化, 不可缺少人道主义的教育。
内分三个层次。
第1层 (3—5节) 明确为什么说《卖火柴的小女孩》“所要唤起的并不是憎恨和革命;而是同情和国家人道主义”的基本理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不可没有以“同情”为情感内核的人道主义文化, 不可缺少人道主义的教育。
第2层 (6—21节) 例举中外文学家及其名著, 证明:他们都懂得这个道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能没有人道主义文化, 不可缺少人道主义的教育。
第3层 (22—23节) 从而得出本部分的结论:一个人“不会天生就产生出以人道主义为人性之最高原则的思想和基本情怀来的”, 因此, “人需要人道主义的教育。”
第三部分 (24—32节) 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 进一步论述:《卖火柴的小女孩》应该首先是写给生活不怎么穷的人家乃至富人家、权贵人家的“小女孩”们看的。因为, 唤起“同情”是一个社会最底线的文化良知。
内也分三个层次。
第1层 (24节) 承第二部分引申提出问题:《卖火柴的小女孩》究竟是写给谁看的。
第2层 (25—28节) 在论述中明确:《卖火柴的小女孩》应该首先是写给生活不怎么穷的人家乃至富人家、权贵人家的“小女孩”们看的。
本层内先分析《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什么首先是写给生活不怎么穷的人家乃至富人家、权贵人家的“小女孩”们看的原因:1.卖火柴的小女孩们是买不起安徒生的一本童话集的;2.《卖火柴的小女孩》所要唤起的是人们的“同情”心。然后进一步说明, 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都是如此。
第3层 (29—32节) 归结以上二层:这些文学家及其名著无一不体现着社会文化最基本的良知———同情最不幸的民众。作为一个社会不能没有这样的良知, 更不应打压这全社会最底线的良知。因为这是社会和谐的文化、道德保障。
第四部分 (33—43节) 由对“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写给谁看的”思考, 转入对现实社会的反思:作为一个国家, 其文化之意义首先在于“启蒙了穷人和教育了富人”;如果竟从来没有好好起过以上两个方面的作用, 那这个国家的文化品质, 是无法真正得以提升的;而我们的公仆和富人首先须接受这人道主义的教育。
内分三层。
第1层 (33—37节) 指出凡经济发达国家的文化, 都曾启蒙过穷人, 教育过富人;因此, 从来没有好好地起过以上两方面作用的文化, 肯定存在问题。
于是联想到了“希望工程”, 捐款者多是小学生、中学生和退休老人。说明我们中国的老人和孩子们还具有同情心和善良, 这实在是中国的安慰。
第2层 (38—41节) 由“希望工程”的捐款者现象, 进一步指出:作为一个在文化上相对合理的社会结构, 我们的公仆和富人首先应该是吸收过饱满的人文主义教育的人。
第3层 (42—43节) 从而引发人们思考:我们社会尤其是对公仆和富人的人道主义启蒙教育还有多少工作要做吗?作为文学, 我们的“安徒生”多吗?在我国, 这种人道主义启蒙教育的路, 还有多长?
细析后归结。
本篇杂文具有如下特点:
一.具有文学评论所应有的论证的严密性。论述从“一般”到“具体”, 再从“具体”到“一般”;述说“一般”时旁征博引, 分析“具体”时入情入理:具有难以辩驳的逻辑力量。论述“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人道主义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时, 列举了大量的中外文学家及其名著———这是“一般”, 归纳论证, 气势磅礴;然后“具体”分析对《卖火柴的小女孩》基本思想的理解, 演绎推理, 入情入理;接着再从“具体”推广到“一般”———所有的人道主义文学作品都不是主要写给“卖火柴的小女孩”们看的。整篇文章的论述具有内在的逻辑张力。
二.更有杂文所特有的明确的现实针对性。析文学作品, 述文学观, 联系社会现象, 极具思想的深刻性。这一特点也正体现了杂文“构思立意小中见大”“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的文体特点。作品从分析一篇具体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基本思想入手, 阐述了一种文学观:文学的价值与作用主要是安抚人的灵魂, 潜移默化地发挥它人道主义的启蒙教育功能;并由此反思社会现实:我们当如何发挥文学的人道主义启蒙教育功能, 以使我们的社会结构在文化上更趋和谐合理。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写给谁看的》虽就其内容, 确是文学评论, 但根据作者之写作目的, 以及按此目的而采用的写作思路和方法, 更应是一篇杂文。以杂文的思维方式写文学评论———可以一试的文学评论写法。
摘要:《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写给谁看的》思考的是文学的社会启蒙、教育功能。从内容角度看, 确如文学评论;从写作的目的和思路看, 更应是一篇杂文。
有一个戴着红领巾的小女孩,不知道是自己摆摊,还是暂时帮父母照看摊位。她俯身在摆着香烟、火柴的摊位上,趁着没顾客的空闲时间,在香烟盒的内面上演算着一道数学题。
那时,我正好需要买一盒火柴。我走到她的摊位前,掏出5角钱,告诉她我要买一盒火柴。她说:“叔叔,真对不起!我没有零钱找您,您到别处买吧。”我知道,这小集市上有很多卖火柴的摊位,但心中很想帮助这个小女孩,只希望她早一点儿卖完,早一点儿回家,哪怕这样的帮助是微乎其微的。
我说:“你可以与周围的人换一下零钱,我在这里等你。”小女孩摇摇头:“那不行,这里的人都很需要零钱,我换了,他们就没了。”
面对小女孩的纯真善良,我毫不犹豫地说:“那我买5盒火柴。”小女孩再次摇摇头:“我就只剩下4盒了。”我说:“就买4盒。”小女孩看着我,笑了。或许她很难明白我这个顾客为何如此固执,非要买她的火柴。她说:“我还是没1角钱找您。”
我问:“那1角钱我不要了,行不?”她摇头。我又问:“你是怕回家后被妈妈责骂吗?”她又摇头。我再问:“那你为什么不肯收下这多得的1角钱?”小女孩回答道:“我妈妈说,来这个小集市买东西的人,赚钱都不容易。如果我不小心多收了别人的钱,一定要想方设法还给人家。”
后来,我到别处买了一盒火柴,再回到小女孩那里买下了她的4盒火柴。
【《卖火柴的小女孩儿》教学设计(详细解读)】推荐阅读:
六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儿的教学设计12-05
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作文06-06
卖火柴的小女孩预习教案07-22
卖火柴的小女孩阅读答案12-11
微型课《卖火柴的小女孩》讲稿09-15
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1000字作文07-05
精选《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650字07-26
《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500字小学11-13
卖火柴的小女孩说课稿及课件11-26
珍惜我们的生活-《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