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人民币教材解读

2025-03-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认识人民币教材解读(精选6篇)

认识人民币教材解读 篇1

http://.cn来源:原创 作者:傅丽莎添加时间:[2012-03-31 11:24:17] 阅读次数:18

标签:第二册,数学,教材解读,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10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以及简单计算。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单元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三、编排特点。

(1)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从情景中引入。

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与我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学生对人民币也有比较多的感性认识。因此,教材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从学生熟悉的购物、上车买票,积攒零钱等生活情境引入,使学生感受人民币的重要作用。

●加强对人民币的整体认识:(P47)

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我国人民币的品种较多,从币值看:元、角、分;从材料看:纸币、硬币;版次看:新版、老版,为了使学生对人民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教材出示了整套人民币。只是当时还没有现在新发行的5元、5角,教学时,如有可能,可以让学生认识一下。●增加了认识商品价签(以小数表示)的教学。(P50)

人民币的认识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商品的价格,但在日常生活中,商品的价格一般都用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来表示的,而一年级学生还没学小数。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教材只出现到角的价签,并且回避了小数的意义,只是通过(P50例6)结合几种商品的标签,让学生了解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个数表示几角,由此认识商品价签的含义。

(2)结合具体操作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

人民币的认识离不开现实的购物活动,而购物中不可避免要涉及到找钱、换钱等问题。

●设计了一些换钱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各种人民币之间的关系。P48例

2、通过换钱活动,梳理角币之间、元币与角币之间的关系。P43例3。了解元币之间的关系。

●创设了许多购物情境,在模拟活动中认识人民币。在了解人民币之间的关系后,创设了许多购物情境。

如P51例7,通过买两种不同价钱的气球,一方面加深对小数表示的价签的认识,另一方面学习解决购物活动中的计算问题(加法)。

P52例8(减法)

P86~87安排了“小小商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扮成售货员、顾客购物,使学生在交钱、算钱、找钱的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解决在购物活动中的有关问题,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四、教学建议

1.通过多种活动,认识人民币。

人民币的认识,离不开实践活动,而学生年龄小,社会实践能力差,教学中可以通过摆、换、模拟购物等多种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

2.把握好教学要求。

(1)商品标签的认识,不要出到分的。

认识人民币教材解读 篇2

一、文体的解读再认识

文体, 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栽 (或样式、体制) , 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 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是某种历史内容长期积淀的产物。它反映了文本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 属于形式范畴。正因为文体的定义界定如此宽泛, 所以一直以来, 对文体的确定义一直是众说纷纭, 难有定论。大卫·罗智就曾指出:文体的概念是所有文学批判者心中最扰人的词之一。对此, 哈蒂姆和梅森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文体是文本作者自主选择的结果。它包含了两方面特点: (1) 个人语言, 即语言使用者无意识的用语习惯; (2) 特定用语的表达规范。文体不再是指整个语言系统的特点, 而是指在特定场合下某些特定语用者的用语特点。”换句话说, 文体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就是表达, 就是选择, 就是风格。它既表达内容和风格上的统一, 也反映出了特定的社会现实。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文体是客观存在文体是对文章和文学作品的科学划分。无论是工作、学习、生活都离不开读写而读写就必然与“文体”有关。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从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从提高个人整体素质等诸方面来说都需要尊重文体、继承文体、同时发展、创新文体、万万不可武断地“淡化”取消, 而应加强文体研究, 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语文教学中更不能忽视文体、“淡化文体”。我们要学会很好地利用“文体”这把钥匙, 去打开解读文本之门, 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二、文本解读再认识

文本是教学根本, 因此对文本的教学不能照本宣科, 应该进行解读再认识。但解读文本不是人云亦云, 教师要有自己的思想。为此, 笔者认为解读文本必须把握三个层面:一是正确的解读, 二是准确的解读, 三是有创意的解读。正确的解读是文本解读的第一步要求它包括诵读文本、读准字音、弄清词义、了解大意等等;准确的解读建立在“正确的解读”的基础之上, 是文本解读的第二个层级, 它要求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段不离篇;有创意的解读是对文本的一种整体的再认识, 它包含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情感体验文本解读是一种通过语言媒介来理解文本、接受信息、体验感悟和获得美感的过程, 林语堂这样说:真正有益的读书, 便是引领我们进到这个沉思境界的读书, 而不是单单去知道一些事实经过的读书。“文本的解读是以理解和建构文本的意义为目的的。在解读中就必然使读者与作者以文本为媒介发生心灵碰撞和灵魂的问答。”

由此看来, 教师要真正进入文本, 对文本认真解读, 把握主旨, 实现对文本的运筹帷幄, 还要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 读万卷书才能在教育上走万里路, 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 不断积累自己的生活体验, 让自己强大起来, 丰满起来。其实, 每个人自己就是一个文本, 你这个文本越丰富越深刻, 你读文本才会读得更深入。从这个意义上讲, 文本是你自己美丽的倒影。教师只有走进文本, 和作者的心灵撞击, 才能引起共鸣, 而教师体会到了, 才能进行有效引导学生。

具体从三个方面进行:对文本主题的再认识, 如《斑羚飞渡》主题是歌颂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 除此外还有对肆虐捕杀野生动物的人类的无情鞭挞, 嘲笑, 讥讽;呼吁人类应该保护动物, 与之和谐相处;斑羚飞渡的精神意义。

对人物形象的再认识, 如以《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为例, 探讨孔乙己除表现出的“奴性”外, 其“人性”中隐藏的“善”与“真”的一面。

对艺术手法的再认识, 如《雪》这篇散文诗, 围绕着南方和北方两种雪的对比, 雪的两种形象, 应该是作者往昔青少年时代和当前的他的象征。

三、课下注释解读再认识

注释, 是对书籍或文章的语汇、内容、背景、引文作介绍、评议的文字。注释包含的内容很广, 包括课文出处, 作者简介, 文本中字词音义、时间地点、人物事迹、典故出处、时代背景等。对于注释的解读有助于更好地解读文本, 同时增强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但是, 由于种种原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选入课本中的文本, 课下注释有时出现歧义, 如《岳阳楼记》课文第二段“然则北通巫峡, 南极潇湘……”;课文第四段“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课文第四段中的“而或长烟一空”中的“或”等的解释, 与文本原意不尽相符, 应该理解为“既然这样, 那么”, “香气”, “有时”更合理。

“认识百分数”单元教材解读 篇3

一、关于“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

本节次的内容主要包括: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知道百分数的读写方法;理解百分数与分数、比之间的关系等。这一部分的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安排了例1,第99页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九让学生学习。

在例1的教学中,通过统计表中是3名篮球队员的投篮情况,探讨“谁投中的比率高一些”,引出“比率”,让学生首先明确这里“投中的比率”就是指投中次数与投篮次数的比,也就是指投中的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同时也为学生理解“百分数又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做好了渗透。这样,学生就能根据五年级所学的分数的有关知识来解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应该很容易地表示出3名队员投中的比率,由于要比较3人投中的比率是比较3个分数的大小,学生也很容易想到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然后再比较。在比较分数的大小时,要适时引导学生知道:为了便于比较,通常用分母是100的分数来表示,突出这些分数都表示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一百分之几,为概括百分数的意义积累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

对百分数意义的概括,不能急于求成,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最好在感性认识比较充分后再进行。也就是说在学习例题后,可以补充一些其他的事例,如饮料中果汁的含量、植树时成活的比率等等,让学生知道都可以用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来表示,在学生认知水到渠成时,再来抽象概括,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

对百分数的读写,既可以教师直接指导读写方法,也可以让学生自学教材第99页的前两行。教师要注意有层次地进行读写的技能训练,同时进行多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准确掌握读写方法。

为了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如百分数和比、百分数和分数之间的关系,可以在学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后,再通过练习,在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百分数意义的基础上,加以明确。在理解百分数与比的联系时,教材第99页“试一试”,练习十九第4题、第5题等,都是让学生直接体验百分数与比的联系,教师要合适安排。在理解百分数和分数之间的联系时,安排了练习十九的第3题,让学生明确当分数表示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比率”时,它与百分数的意义是一致的,可以写成百分数的形式:当分数不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时,不能把它写成百分数。从而进一步揭示了百分数的意义。

二、关于“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

本节次的内容主要包括: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百分数和分数的互化。是在学生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和掌握了分数与小数互化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二十等内容让学生学习。

在例2的教学时,教材通过两个队员完成仰卧起坐指定指标情况的比较,引入小数和百分数的互化,教材借用学生熟悉的情景,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小数和百分数互化是客观需要。教材充分考虑了不同学生的不同思维习惯,把小数化成百分数的过程和百分数化成小数的过程同时呈现,有利于学生独立探究互化的方法。在交流时,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梳理出比较合理的方法。

在“试一试”的学习中,教师还是应强调改写的方法,并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改写实际上就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其中第1题中,卡通人物提出的问题:“把百分号前面的数与原来的小数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再交流归纳,让学生发现“小数改写百分数,原来的小数点要向右移动两位”的变化规律。

例3的教学,是分数化成百分数的学习。例题通过班级里调查会游泳的和会溜冰的同学占全班人数的分率,直接提出问题:“你会用百分数表示出上面的分数吗?”并作方法提示:“先把分数改写成小数,再改写成百分数”。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再在交流中总结分数改写百分数的方法。其中第2题的改写,由于分子除以分母不能除尽,可以启发学生想想生活中类似的百分数一般怎样表示,可能学生对百分数接触不多,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看书,了解“遇到除不尽时,一般保留3位小数”的约定,并正确使用约等号。

“试一试”安排了百分数改写成分数的学习。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可以让学生自己独立来练习,然后再交流,最后归纳出方法: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变成整数,并约分化简。教材在“试一试”后面安排了一个“想一想”:“分数改写成百分数要注意什么,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要注意什么呢?”强调了要及时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进一步明确百分数和分数的改写方法。

三、关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本节次的内容主要是: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这一部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较好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能将分数或小数转化为百分数和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二十一等内容让学生学习。

在例4的教学时,教材用条形图表示3个学生一周长跑的路程,通过卡通人物提出问题:“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百分之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看了条形图,说说可以解决一些什么问题,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逐步引导学生复习一下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思考、解答方法,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当学生能正确表示出分数后,让学生尝试着用百分数来表示。之后的“试一试”既是对新知的巩固,同时也要求学生进一步明确在遇到除不尽时,能够合理处理结果,即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在例5教学时,教材通过统计表,列出了田径队5天中每天出勤训练的人数,由卡通人物提出问题:“田径队周一的出勤率是多少?”可以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出勤率,然后在交流的基础上,知道“出勤率就是实际出勤的人数占应出勤人数的百分之几”,明确了这一点,就可以把求百分率解释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然后可以让学生试着求出其他日期的出勤率,在这里特别要注意提醒学生出勤率可以为100%。

在“练一练”和练习二十一里出现了树苗的成活率、入学率、升学率、普及率、绿化覆盖率、近视率、收视率、合格率、发芽率……教材没有对这些百分率的含义作出解释,而是让学生在自己体会的基础上理解这些百分率的含义,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感受百分率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认识人民币教材解读 篇4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一年级下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一年级下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本节课主要教学认识1元以内人民币,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及其进率。教材通过呈现商场购物的情境,唤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于看到人民币、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经验,以购物为主线组织学习活动,通过换币、取币、模拟购物等活动,为学生创造了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机会。

教学目标

1、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1元=10角。

2、通过模拟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初步认识商品的价钱,学会简单的购物;在取币、付币等活动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一元以下人民币

难点:知道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率

设计理念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课拟体现以上的教学理念。由于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人民币,都有简单的购物经验,因此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从学生熟悉的`购物情景引入,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亲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有效地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设计思路

这节课整体构思为三个主要环节。首先,从学生较为熟悉的购物情景引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其次,安排学生集体购物,多次安排取币、付币,学生体会到付币方案的多样化,训练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并逐步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抽象出1元=10角,并类推出1角=10分。最后,组织“小小商店”购物活动,通过由易到难的三次活动,使学生亲自体验如何使用人民币,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态度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1角、2角、5角、1元纸币和硬币若干

学具:每小组(4人一组)准备一个红纸袋,袋中至少有1角纸币10张,2角纸币5张,1元只比1张。每个学生个准备1角、2角、5角、1元的纸币或硬币各1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图上的小朋友在哪里,干什么?(超市买东西)

师:买东西必须要带上什么呢?(钱)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钱,如买东西、坐车等。世界上每个国家的钱都不一样,有那个同学知道我们国家使用的钱叫什么呢?

生:人民币。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我们国家的钱——人民币。(板书:认识人民币)

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探索新知、加深理解

(一)认一认

导语: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人民币拿出来认一认,想一想,你是怎样认出来的?

1、自由认一认

2、认识1元、1角、1分

现在,老师要来考考你们

(1)课件分别出示1元、1角、1分的纸币、硬币,引导学生说出特征。(指导看阿拉伯数字以及票面颜色)。

(2)分别认识单位元、角、分(板书)

3、认识硬币、纸币

你还认识哪些人民币,学生交流,师出示相应课件,注意引导学生看单位,说出纸币、硬币。

4、引导学看“国徽”,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国徽代表着我们伟大的祖国,所以我们一定要爱护人民币。

质疑:怎样爱护人民币呢?(不乱涂乱画,不把纸币弄皱,不撕扯、乱扔,破了要及时修补)。

(二)分一分

1、出示课件B:刚才我们认识了那么多人民币,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1)快速一齐认一认。

(2)你能给这些人民币分分类吗?

2、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根据学生回答,师展示课件——单位分类,按制作材料分类)

3、说明:分币和2角的人民币现在已经很少用到它了。

(三)连一连

导语:刚才我们认识了好多人民币,现在我们一起去超市看看物品价格吧!完成P69想想做做第1题(提醒学生不要把线连到人民币上,要爱护人民币)。

1、生自由连。

2、课件展示,集体交流。

(四)学习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1、学习1元=10角

(1)设置情境:小明想买这1元钱的书,可是他遇到难了,我们一起去帮帮他吧!(出示课件)

(2)读一读问题:买1本书1元钱,我用10个1角钱够吗?(学生猜一猜)

(3)(出示课件)数一数,记一记。

伸出手指准备,跟老师数一数,适时提问。1元=()角得出:1元= 10角,依次推出1角= 10分。

三、生活应用

1、试一试

导语:今天,老师也带1元钱(出示1元纸币)到超市买东西,可是我想反它换成用角作单位的零钱,同学们愿意帮助老师吗?

(1)提问:1元可以换成几个5角?(出示5角纸币)

独立思考回答,说说为什么?(强调1元=10角,出示课件,几角和几角加起来要等于10角)

(2)还可以怎样换呢?(适当提示)

a。小组合作,师巡加指导。(摆一摆,算一算,比一比谁的办法多)b。指名交流(生说,老师出示相应的人民币,如果时间允许可让学生上台展示)

2、买一买

导语: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老师把小小超市开到咱们教室里来了(在黑板上贴上4种文具)。

(1)现在请你们想一想,1元钱可以买哪些物品呢?

a。独立思考,指名交流,适时质疑:够吗?为什么?可以买一件,也可以买两件,适时质疑:应找回多少钱?

b。质疑:买三件可以吗?为什么?

(2)买一买

小朋友们想不想到我们超市里来买东西呀?

a。购物应该注意些什么?(说文明话:谢谢,我想买XX,再见等)

b。招聘售货员:说说怎样才能当好售货员?(态度要和蔼,面带微笑,如:请问,你想买什么?)

c。购物活动:要求带1元钱(质疑:应找回多少钱?)

师:哎呀,今天生意真好,一会儿工夫,东西全卖光了,我来看一看,一共卖了多少钱?(请售货员先数一数,再带着下面学生一起数)

(3)节约用钱教育:钱的用处可真大,除了用它购物之外,还可以干什么?对,存起来,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并用这些钱去支援贫困地区和灾区,上次我们就为西南灾区还奉献爱心,真了不起。

四、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说说今天到超市里去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拓展

看老师这里有一块手表,要25元钱,如果一元一元地付,要付多少张?那多麻烦,其实,还有许多比一元大的人民币,同学们,放学后请你们回家认一认吧!

六、板书设计

识人民币

分:1分、2分、5分

角:1角、2角、5角

1角=10分

元:1元

1元=10角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得比较好。第一,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较好。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已有初步的识别人民币的方法和使用经验,因此本课教学我注重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展开教学,在学生已有生活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使学生自主探究识别人民币的方法,教师只是起引导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引导归纳,从而使学生对人民币有一个清晰、系统的认识。

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一年级下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8页

教学目标:

1、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1元=10角。

2、通过模拟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初步认识商品的价钱,学会简单的购物;在取币、付币等活动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

较熟练地辨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课件;

学生:人民币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你们买过东西吗?买东西要用到什么?(钱)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呀?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出示课题:认识人民币)

2、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人民币?(教师出示购物图和乘车购票图)买东西要用钱,乘车买票要用钱……钱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紧密相关。

3、出示第3幅图,提问:“小朋友在干什么?”“存钱是为了什么?”“你有零花钱吗?”“你有存钱的习惯吗?”

二、自主探究:

1、认识人民币

(1)今天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信封?打开看一看,里面有什么?瞧,这么多种人民币,有些是用纸做的叫纸币,有些是用金属做叫硬币,你们认识吗?2人一组互相说一说你认识哪些人民币?(学生在小组内认一认)

(2)反馈。查问有没有不认识的人民币。好,那老师现在来考考你。

集体认识。先出示1元人民币(出示新旧版,注意展示一下反面给大家看,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及爱护人民币教育。),再出示其他人民币认一认。

小结:我们在辨认人民币面值时,一般都是通过人民币上的阿拉伯数字和汉字来加以区别的。

2、人民币分类:

师:这么多人民币,我们一起来把它们分分类吧!每个小组先讨论一下分的方法,然后再试着分一分。(生分组讨论,小组合作操作。)

师:好多小组已经分好了,谁先来说一说你们小组分的情况?

可能:

(1)我们把人民币分成了纸币和硬币。

(2)我们组把人民币几元几元的分在一起,几角几角的分在一起,几分几分的分在一起。……

师:(板书:元、角、分)指出: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名称。小组展示分类方法。

3、认识整套人民币,学生看书说说和我们用的人民币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样币)

师:你能看出他们这一组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排队的吗?

师:可见,人民币从小到大依次是……

生:1分、2分、5分、1角、……100元。

问:人民币最小的是多少?最大的呢?

4、元角进率:(换钱游戏)

活动: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还知道人民币按单位有元角分。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做个换钱游戏,好吗?出示一张2角可以换()个1角。一张5角可以换()个1角。让学生相互之间动手换一换。(反馈)随意换情景:出示图片帮懒羊羊解决问题。(板书:1元=10角)

三、实践活动:

师:今天我们学了很多人民币的有关知识,下面开一个小小的商店玩一玩好吗?谁愿当售货员?(选出几人当售货员)其他同学当顾客?喜欢买什么就买什么?顾客每人手里只有一元钱?不过要注意一个一个去买,营业员和顾客都要算好帐。活动后介绍1元钱你买的什么?

四、全课小结:

四年级教材解读 篇5

本册教材依次安排了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八个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

本册教材共有课文32篇,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4篇。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3—5篇课文组成。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在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的阅读。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

每个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4个是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分别在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两个“宽带网”安排在第五组和第八组,引导搜集、了解有关我国的世界遗产和科技成就方面的资料;两个“展示台”安排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第三组和第七组,为学生交流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提供舞台。

本册要求认识200字,会写200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安排,列在课后的方格里。教材后面附有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生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每组课文后有“词语盘点”,分“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中列的是本组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读读记记”中列的是由要求认识的字组成的词语,略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也列在“读读记记”中。

教材的主要特点

四年级上册教材的主要特点,与一、二、三年级教材是一脉相承的。使用过前几册教材的老师,对这套教材的主要特点已经有所了解。下面从四个方面作简要提示。

一、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有的是一以贯之的,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前面的学段提出了,后续的学段要贯彻始终;有的可以分出层次,如,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目标,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深化与发展。

四年级上册教材,既注意落实必须一以贯之的目标,又注意落实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为了落实一以贯之的目标,首先在选文上下功夫,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文,又能陶冶情趣,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还在“语文园地”中系统地编进了古诗词、名言警句、对联、成语故事等,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同时,在教材编排上也注意情感、态度与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与语文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融为一体。对于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就作为本册的训练重点,在教材中加以具体安排。既注意体现阶段性,又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二、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分组编写,确定专题的思路比前几册有所拓宽,除了思想内容方面的专题外,“中外童话”是从文体角度定的专题,“作家笔下的动物”则是侧重体会文章的表达形式。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的思想,在按专题编写教材时,注意了加强整合,每组的课文都围绕专题编选,从导语到语文园地的各项内容也都围绕专题来安排。而且,围绕专题安排的各项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前后有联系,有照应,做到环环相扣。这样,就使整组教材以至整册教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本册教材,在编写时既考虑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考虑有利于学生的学,努力使教科书既成为教师的“教本”,又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本”。这一特点在教材里有多种呈现方式:一是在课文的文前、文中或文后,以吐泡泡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读自悟;二是在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中,安排了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题目;•三是在每组课文后面安排了学生对本组所学字词进行自查自测的“词语盘点”;四是“语文园地”中设置了“我的发现”“展示台”“宽带网”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栏目。

四年级上册的“我的发现”,在“发现”的范围上有所扩展,安排了4个关于读写方法和习惯方面的发现,分别是:读文章时要想象画面,边读边想提出问题,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表达清楚。“我的发现”栏目的呈现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吐泡泡形式改为小林、小东两个孩子的对话。这两个孩子,可以理解为学生自己和他的一个学习伙伴。教材中,他们的对话一般只是提起某个话题,开了个头,为同学们交流某一方面的发现留有较大的余地。

四、加强开放性,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语文学习决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应该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本着这样的思想,教材的编写加强了开放性,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主要表现:一是注意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二是从生活的实际需要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练习写作;三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课外阅读,重点推荐了《格林童话》和《爱的教育》,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四是通过综合性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的编排,充分体现了听说读写各项语文学习活动的综合,课内外语文学习的紧密联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本册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在识字写字、课文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综合性学习等学习和活动中,达到中年级的上阶段教学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各单元具体教学内容解读

第一单元:自然奇观(感受大自然的“奇”:壮观、壮丽、奇异、奇丽)教学建议理解课文所描写的景观的特点,读中感悟作者的生动描写,体会作者热爱自然、感叹自然的思想感情。可以采用方法:边读边抓住语句想象的阅读方法;边读边提问深入理解的方法;查找资料补充理解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交流。通过梳理文章顺序把握文意的方法。

以4篇课文为研究材料,寻找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和规律:抓特点,有顺序,写具体。如:《观潮》中潮来之时抓住形与声的渐进与动态变化,体会壮观的景象。体会关键词语所描绘的景象;如,“横卧”“横贯”等,体会引号的不同作用。《鸟的天堂》中课文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呢?(四次加引号是引用别人的话,表示特定的称谓,是夸张的形容)。积累文中写得具体形象的句子,进行抄写或听写;将文章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转述课文;不同构词形式词语;联系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培养学生描写景物的能力,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大自然的景物。

第二单元:观察与发现

激发学生观察与发现的兴趣,体会发现的乐趣;培养学生观察别人观察不到的,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教学建议1.启发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并指导学生运用画一画、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文中关键的句子。即培养学生通过质疑、读文、查找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的读懂课文。如:《爬山虎的脚》中“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一部分。《蟋蟀的住宅》中对“不肯随遇而安”和“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的理解。

2.学习作者如何观察的方法.如:细致、连续反复观察、做好记录。3.学习抓特点,准确细致地描写;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运用比喻、拟人,风趣的说法描述)4.习作:观察日记x则

本次习作是要求教师关注学生观察过程的方法、习惯及耐心,所以教师在本单元教学时一定要多次地展示学生的观察所得,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对观察细致、连续、有新发现的学生予以表扬。

第三单元:中外童话

本单元让学生体会童话的情趣盎然、奇妙,通过读文章让学生感悟到快乐要和大家分享;要讲诚信;要引导学生对幸福进行理解等

教学建议1.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讲故事、续编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2.边读边浮现画面进行阅读(有的课文也可进行对比阅读),理解童话故事中蕴含的道理。3.品味童话语言的特点(优美:幻想美、诗意美)4.综合性学习:通过系列的读童话、讲童话、写童话、演童话活动,培养学生鉴赏、组织、策划、合作的能力。

第四单元:作家笔下的动物

本单元让学生具体感受作家笔下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体会作者对小动物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

教学建议1.抓中心句进行阅读理解;对比着进行阅读的方法。

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有中心句或概括的句子,可以“以意逆志”式的进行教学,体会它在文中的作用。另外,本单元的安排是“同一动物不同作家写,同一作家写不同文的动物”,因而可以从表达的角度,进行比较阅读。2.体会作者运用准确的词语和生动的事例表现动物的特点。(写具体)3.渗透对明贬实褒的写作方法的理解。“明贬实褒”实则是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是要体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教学时,要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表情达意的方法。4.积累词语(含动物)及佳句。文中有些描写的语句生动有趣,有些语言表现动物的特性淋漓尽致,对这样的句子,段落要积累。5.观察动物,抓住特点、习性进行描述。(可以分别进行片段训练)指导的侧重点:①要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细致、生动地进行描写。②要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的情感。

第五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

本单元让学生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激发热爱祖国的自豪之情,渗透保护世界遗产的意识。

教学建议1.巩固通过理清课文顺序整体把握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写具体的表达方法。2.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具体形象描述的方法:用熟知的事物进行比照写具体的方法。3.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并尝试运用。(训练言之有序的典型)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丰富自己的资料袋。

本单元的几篇文章,在学习时,学生势必要搜集一些介绍国家文物或名胜的内容,要因势利导地让学生运用资料“为我所用”。

第六单元:人间真情

本单元让学生通过来自同学间的、邻里间的、陌生人间的古今中外的爱的故事,体会到爱是可以传递的,体会到互相关爱所带来的欢乐和幸福,激发同情弱者,关心弱势之情。

教学建议1.抓文章的中心句或概括的句子进行阅读理解,同时要关注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学时不防让学生练习写一写批注。2.渗透选材的意识。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可写的内容──“以小见大”,可以进行片段练习。3.继续巩固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训练。如:理解“搭石”“生命桥”等4.口语交际:如何感谢?如何安慰?本次交际重要在表达时以情感人,站在他人的角度安慰人。

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

本单元让学生引导学生留心成长中的故事,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教学建议1.结合课文词句,深入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可通过质疑的方法,可与搜集到的材料结合起来引导深入理解阅读。2.学习借景抒情、直接抒情的表达感情的方法。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的描写与抒情的句子。3.交流写作文和写作文的体会,并尝试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4.综合性学习:梳理自己成长的历程与足迹。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更多人的成长故事。

第八单元:科技成就

本单元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为我们带来的奇迹,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畅想科技的发展。

教学建议1.体会科学小品文的语言特点(说明与文学性的结合)。体会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对比说明的方法,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本册教材阅读、习作教学方面的建议:

阅读教学建议

一、读

1.借助理解关键词语指导朗读

《鸟的天堂》中泡泡语:我知道了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的原因。借助这个泡泡,就应该首先引导学生理解不可计数的意思,接着理解不可计数的原因,最后读出自己的理解。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说“大个子洋人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得意扬扬”一词的意思,继而联系上下文和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能得意扬扬,再让大个子洋人与中国妇女进行比较等,感受到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现实,带着理解读。

2.借助理解重点句指导朗读

教学《白鹅》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好一个高傲的白鹅!”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高傲”一词意思,继而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读出高傲,在此基础上,通过上下文中白鹅高傲的表现进一步理解白鹅的高傲,从而感悟到文中先总写后分述的写作方法。3.借助(想象)画面指导朗读

教学《观潮》,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或呈现“大潮壮观”的画面。

4.借助探究人物内心

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文中有这样两句话“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那位青年也静静躺在病床上。”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个人生活实际和当时当地的情况,探究人物内心,体会人物的心情,同时相机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这一部分,将地震危机仍旧存在的紧张与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的从容镇定进行对比朗读,达到升华情感,引发共鸣。

朗读的方法还有很多,备课的时候,要做到心中有数:哪一段哪几句话怎样进行朗读指导,从而很好的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要在备课中有所体现。

二、阅读理解

继续训练学生阅读能力。如:概括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抓关键词句体会表情达意的作用。

训练学生阅读方法的习得。

(一)初步把握主要内容。这个要求从三年级开始起步。四年级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方法学习概括。

1.中心句(总结句、总起句、过渡句)

《白鹅》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猫》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颐和园》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呼风唤雨的世纪》二十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2.段意综合法:

《爬山虎的脚》《长城》《颐和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概括要素法: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4.文题扩展法:

《观潮》

(二)抓关键词句理解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词语比较、展开想象等方法是理解词语,读懂课文的基本方法。

1.借助课文中的泡泡。

《鸟的天堂》一课泡泡语“我知道了枝干数目不可计数的原因”(查字典词典的方法,联系下文);

《蟋蟀的住宅》一课中泡泡语“随遇而安是什么的意思?”(查字典词典、联系下文)

《搭石》一课泡泡语“我明白了什么是搭石?”(联系上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中泡泡语“同一时刻是指什么时候?”(联系上文)

《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中的泡泡语“发现与发明有什么区别?”(词语比较)2.借助课后思考题

《鸟的天堂》一课中,交流一下从画线部分体会到的。

《猫》一课中,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还会用这些词语说句子。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中,课文中有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

《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中,认真体会加点词句的意思。

方法:理解意思,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

3.教师对文本的解读

《白鹅》中的“三眼一板”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中的“凋零”“含苞”“绽放”

(三)边读文章边想画面

《观潮》一课中泡泡语“我仿佛感觉到了那种壮观的景象。”

《鸟的天堂》一课中泡泡语“我最喜欢晨光里鸟的天堂的景象。”

《爬山虎的脚》一课中泡泡语“我来画画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训练就要引导学生将文字立体化,产生形象的画面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四)引导学生换位思考 《巨人的花园》《去年的树》等课文,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即将自己假设为文中的某一人物,站在“他”的去想,去说。如:如果我是某某人,我会怎么说怎么做。进行这样的假设,思考,可以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加深情感体验,产生共鸣。

(五)拓展想象深刻体会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关于中国妇女哭诉,中国巡警训斥中国妇女,洋人得意扬扬一段,可以拓展想象:中国妇女怎么哭诉的,中国巡警怎么训斥中国妇女的,洋人得意扬扬说些什么等。引导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体会周恩来的感受。

(六)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

《观潮》一课中,我发现课文许多语句写得形象具体。谈谈对这些词语的体会。

《蟋蟀的住宅》一课中,课文中许多地方把蟋蟀当作人来写。

?《白鹅》一课中,下面句子写得生动有趣,读一读。

?《长城》一课中,加点词语用得好,我体会体会。

?《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中,我发现课文中语句表达得很准确。

?方法:去掉修饰部分,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写法,在读中体会表达效果。

(七)利用资源拓展阅读

1.资料袋

2.阅读链接

3.拓展阅读名家名篇 巴金、叶圣陶、法布尔、王尔德、老舍、新美南吉、丰子恺、亚米契斯、肖复兴

(八)读写结合拓展练笔

《观潮》──自然奇观“落日等”

《爬山虎的脚》──写一种植物

《蟋蟀的住宅》──写一种昆虫

《小木偶的故事》──编童话

《白鹅》《猫》──一种动物

《颐和园》──游某某公园

《给予是快乐的》──写自己帮助别人的事

《乌塔》──写自己成长的故事

习作教学建议

四年级上册教材与三年级一样,对习作作了两条线的安排。一是在每组的“语文园地”中安排一次习作,全册安排八次。这八次习作,有四次与口语交际合并安排。二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安排了四次小练笔。在习作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兴趣培养,倡导自由表达。中年级不受文体束缚,也不受篇章束缚,重在自由表达,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习作在编排上尽量为学生自主习作提供方便,不规定习作的题目,一般都是提出内容、范围,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可写的内容。题目由学生自己拟定。要爱护学生想说想写、敢说敢写的热情、冲动和愿望,不要有过多的条条框框,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消除习作的畏难情绪。

2.以写实为主,兼顾想象作文。本年段习作练习主要是写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在指导时一定要让学生如实表达,事实是什么样的,就写成什么样,不要写走样。培养学生能够再现生活,这是很重要的表达能力。不要瞎编,不要说假话。评价作文要看是不是反映了事物的本来面目。同时兼顾想象作文。想象作文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怎么想就怎么写,想象的合理这方面的要求不宜太高。教师在讲评时,可以表扬想象合理的,以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3.重视习作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可以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开展观察、调查,共同探究,在合作中进行习作。多用肯定和激励的方法,多组织展示和交流,使学生乐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习作。

4.勤动笔,能修改。逐步引导学生经常动笔,把平时的练笔和习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养成整理习作、保存习作的好习惯。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

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不是标准化的学习,它是个性化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对于综合性学习的安排,教材不仅提出了活动的内容,还体现了一个根本的指导思想: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开展活动。这不仅表现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也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与组织上。根据教材的编排,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指导要着重抓好三个环节:一是教师应放手让学生确定具体内容,选择学习伙伴,自己制定活动计划,并按计划开展活动;二是在学生自行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关心,了解活动开展的情况,及时表扬好的做法,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三是采用多种形式,充分展示交流。要通过不同的方式组织学生展示活动的成果,如,办小报,办展览,交流课外阅读的书籍。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觉到,语文很有用,体验成功的快乐。

课外阅读

说勤奋 教材解读 篇6

《说勤奋》是第七册中的一篇课文,它作为苏教版小语教材中为数不多的议论文之一,以清晰的论题、生动的论证和朴实平白的语言让四年级的孩子初步领略了“说服他人为成功”(叶圣陶语)的议论文的魅力。

一个设问

文章开篇即以“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设疑,旋即回答“是勤奋”。自问自答,开门见山,一下子就把论点鲜明、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接着作者又说“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里所谓的“汗水和心血”就是勤奋的代名词,不经历风雨,无缘见彩虹,没有汗水和心血的浇灌,成功的花不会绚丽娇艳。此时,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已经十分清楚了,怎样让孩子们感同身受,并成为他们的主观判断和价值取向,强有力的论证便呼之欲出。

两个人物

文章第一个用来例证的人物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我国宋代杰出的史学家司马光。司马光小时候就是一个勤奋的孩子,读书自觉,每每老师讲完课,他总是能独自消化,反复朗读,直至滚瓜烂熟为止。这部分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而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心理认同。接下来的“警枕”作为例证的亮点,以生动的描述进一步深化孩子们的认知,辅以“19年”这一“列数字”的方法,使孩子们准确地感知勤奋者对于时间的珍惜和利用,从而在孩子们的心灵里播撒下第一枚关于勤奋的种子。

接着,文章又以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为例,把一个大器晚成的勤奋者形象展示在大家面前。例证旨在说明一点:“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点,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这里,作者用白描式的笔调告诉更多的孩子们,不必在乎暂时的平常和暗淡,机会对于每个人都是均等的,只要你拥有勤奋,成功就会在不远处向你招手。另一方面,也指出成功的关键在于勤奋。最后,援引华罗庚的话呼应了篇首,“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确,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上一篇:尊重生命议论文800字下一篇:我为自己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