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稿-积极探索稳步推进

2024-12-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讲话稿-积极探索稳步推进(精选8篇)

讲话稿-积极探索稳步推进 篇1

着力做好卫生监督体系建设

各位领导:

大家好!

卫生监督体系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和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对于提高全县的整体卫生水平,更好的发挥卫生监督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作用,满足全县人民生活需要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近年来,静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县 政府各相关部门在机构、编制、政策等方面给予了积极支持和配合,县乡两级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全面完成并不断发展和完善。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静宁县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方面的情况向大家做一个简要汇报。

一、静宁县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基本情况和基本思路 2004年6月,根据卫生部、卫生厅《关于印发〈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意见〉的通知》精神和县编委批复,县卫生局组建成立静宁县卫生监督所,批准编制18人。到2005年4月,正式挂牌成立运行。

静宁县卫生监督所自成立以来,在县卫生局的统一领导下,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坚持依法行政、政事分开、综合执法、严格管理的原则,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和队伍建设,初步建立起主体明确、结构合理、运转协调、程

序明晰、行为规范的卫生行政监督执法体系,在维护公共卫生秩序和医疗服务秩序、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不断开展,在实际运行中仍然存在体系不够健全,管理不够规范,尤其是农村卫生监督执法薄弱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卫生执法监督的效力。目前,对于现有人口40多万,2200多平方公里,管辖24个乡镇的我县来看,卫生监督工作量大面广,仅仅依靠县卫生监督所18名卫生监督员来管理,远远达不到实际工作的需要,尤其对乡、村两级的监督更是鞭长莫及。为了深化卫生监督机制改革,提高执法效力,增加监督频次,降低执法成本,全面完成卫生监督工作任务,从根本上解决困扰多年的农村卫生监督不到位的问题,借鉴我市其它县外地现实的工作经验和方法,经过多次讨论、论证,提出构建县、乡、村“整体联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设想,设立乡镇卫生执法办公室和聘任助理卫生监督员,并实行“五定”(⒈定位:在乡镇聘任助理卫生监督员,受县卫生局领导,由监督所管理和考核。卫生局年初与各乡镇签定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时,把各项卫生监督工作列入考核内容,进行考核。

⒉定职责:负责食品、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化妆品、学校五项卫生日常监督工作,对医政和传染病执法只承担举

报职责。

⒊定岗位指数:每乡镇设立卫生监督员2—3名,最低不少于2名。

⒋定人员:从乡镇卫生院现有人员中产生,属兼职,编制待遇仍归卫生院管理。具体由各乡镇卫生院长或分管卫生监督工作的副院长以及具有从事卫生防疫工作3年以上,具有中专学历的人员担任,人员由卫生局审查聘任上报市卫生局审批。

⒌定上岗条件:所定人员必须持有执法证、监督员证,没有监督员证者必须取得卫生局颁发的检查员证。)的建设方案,经卫生局党委会研究通过,于2006年10月在威戎、甘沟、李店、界石铺、红寺、曹务、仁大、古城、雷大、双岘、余湾、细巷、四河、灵芝等14个乡镇设立卫生监督办公室,聘任45名同志为乡镇兼职卫生监督员和助理卫生监督员。同时,为全部乡镇卫生监督员统一制作了卫生监督标志服装,要求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启动工作。在乡镇聘任助理卫生监督员,受卫生局领导,由监督所管理和考核。卫生局年初与各乡镇签定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时,把各项卫生监督工作列入考核内容,进行考核。各乡镇卫生监督员负责食品、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化妆品、学校五项卫生日常监督工作,对医疗和传染病执法只承担举报职责。监督员从乡镇卫生院现有人员中产生,属兼职,编制待

遇仍归卫生院管理。具体由各乡镇卫生院长或分管卫生监督工作的副院长以及具有从事卫生防疫工作3年以上,具有中专学历的人员担任。在乡镇卫生监督办公室设立后,卫生监督所和监督办要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依法行政,全面开展执法监督工作,所有行政处罚均由卫生监督所执行,乡镇卫生监督办公室要积极配合。

二、乡镇卫生监督办公室和乡镇卫生监督人员的具体职责

乡镇卫生监督办公室在卫生监督所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其职责是:

(一)配合卫生监督所开展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职业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健康相关产品的监督检查;

(二)承担卫生行政许可的咨询,有关行政许可的受理、初审及报送工作;

(三)实施医疗服务市场的监管,对区域内的各类医疗机构执业情况以及医务人员的执业资格进行监督检查,打击非法行医;

(四)对医疗机构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疫情控制措施、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和医疗废物处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五)受理卫生违法行为投诉举报,对卫生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取证,实施卫生行政控制措施;

(六)开展卫生法律法规宣传教育,负责辖区卫生监督

信息收集、核实和上报;

(七)承担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监督所交办的其他卫生监督工作任务。

乡镇卫生监督人员在乡镇卫生监督办公室的领导下执行职务,职责是:

(一)负责辖区内卫生法制宣传;

(二)负责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并协助调查;

(三)协助卫生监督所监督员开展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及组织从业人员的体检、培训;

(四)协助卫生监督所监督员开展医疗服务市场和传染病防治的监督检查;

(五)协助卫生监督所监督员对卫生违法案件进行调查取证,对危害或可能危害人群健康的行为、物品或场所采取临时控制措施;

(六)完成卫生监督办公室交办的其他卫生监督工作。

三、今后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工作思路

尽管我县在卫生监督体系县乡两级的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国家行政执法要求、全县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街道、部分乡镇卫生监督办公室尚未设立,农村和基层的卫生监督管理还较薄弱。无专用办公用房。卫生监督人员数量还不能完全适应执法工作需要,力量相对薄弱,监督队伍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为实现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卫生监督体系的发展目标,今后要进一步完善县乡两级卫生监督执法体系,结合本县实际情况,进一步建立健全各乡镇卫生监督办公室的职责和运行机制 ;完善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卫生部提出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信息网络覆盖,为卫生管理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全面适应当前卫生管理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卫生监督队伍建设,每年按照卫生部《2005-2010年全国卫生监督员教育培训规划》,开展监督员岗位能力培训,同时,完善和落实执法责任制,加强执法廉政建设,落实绩效考核,不断提高执法能力,保障执法效果。

最后,我要借此机会诚挚感谢市上领导和兄弟县区领导一直以来给予我县卫生监督工作的大力支持,并希望今后继续加强对我县的指导和帮助,促进我县卫生监督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

讲话稿-积极探索稳步推进 篇2

江西森林保险工作在国家林业局的正确领导下, 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 积极探索, 稳步推进,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基本情况

江西省森林保险工作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省内试点启动阶段。2007年6月, 省林业厅、省保监局和人保财险江西省分公司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共同起草了《江西省林木火灾保险试点工作方案》, 确定由省财政对森林火灾保险保费进行补贴, 补贴比例为公益林40%、商品林30%, 在26个县启动政策性森林火灾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工作, 当年承保森林面积16.76万亩。二是全面铺开阶段。2008年9月, 省政府决定将政策性林木火灾保险的试点范围扩大到全省, 当年承保森林面积631.64万亩。三是快速发展阶段。2009年4月, 在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 江西被列为中央财政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省, 我省抓住这一机遇, 在总结政策性林木火灾保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 于2009年10月制定了《江西省森林保险实施方案》, 经省政府批准后下发全省执行。这一阶段实现了公益林全省统保和商品林综合保险两大突破, 2010年承保森林面积8 676.13万亩, 收取保费7 881.83万元, 提供风险保障397.88亿元。

二、主要成效

(一) 森林保险覆盖面迅速扩大, 风险保障能力快速提高。

我省森林保险工作启动以来, 特别是我省被列为中央财政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省后, 森林保险覆盖面迅速扩大, 已由2007年的16.76万亩提高到2011年的1.3亿亩, 参保率由0.1%提高到80%以上;风险保障能力由0.43亿元提高到576.74亿元。

(二) 林农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大幅提高, 投资林业的信心进一步增强。

这几年, 随着森林保险覆盖面的快速提高和森林保险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林农林业生产经营风险得到了有效的化解, 大大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和灾后自救、恢复生产的能力。据统计, 去年我省因灾损毁森林资源23.16万亩, 理赔面积23.16万亩;全省火烧迹地更新面积达到52 479.4亩。森林保险有效保护了广大林农和林业经营者的利益, 增强了林农经营林业的信心, 为林区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 林业投融资环境得到优化, 激发了金融部门放贷积极性。

各地推出的贷款+保险的组合形式, 将林权贷款与森林保险捆绑, 既促进了森林保险又保障了贷款安全, 打消了金融部门对林业高风险所带来的生产经营不稳定的顾虑, 又使金融部门提高了对林业放贷的积极性, 做到了银行放心, 林农满意, 实现了银行、保险、林农多方共赢, 促进了林业的发展。据统计, 2011年, 全省新增林权抵押贷款25亿元, 林业贷款余额达到60亿元。

(四) 政府支农方式得以转变, 维护了林区社会稳定。

开展森林保险, 通过保费补贴推动建立市场化的新型防灾减灾机制, 培育林农市场意识, 让林农以较少的投入获得稳定的经济保障。宜春市袁州区林农李胜平经营的40多亩山林, 去年2月遭受了一场森林火灾, 正当全家一筹莫展时, 保险公司主动送去了2.8万元理赔款, 帮他挽回了大部分损失, 提高了恢复林业生产的信心和能力。

三、主要做法

这几年我省在开展森林保险试点过程中, 把森林保险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服务产品, 重点在以下几方面做了探索和创新。

(一) 领导重视, 高位推动。

省委、省政府对森林保险工作高度重视, 全省林权主体改革基本完成后, 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召集财政、林业、金融等部门专题研究开展森林保险试点等林权配套改革问题。分管副省长多次主持召开相关部门参加的协调会, 研究解决森林保险重大问题, 分解落实部门责任, 审定试点工作方案。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召开后, 为进一步推动森林保险工作, 分管副省长又专门给省长和常务副省长写信, 建议对全省5 100万亩重点公益林由省财政实行统一投保, 并建议省财政增加补贴资金安排, 保证森林保险所需, 得到了省长和常务副省长的支持。省林业厅厅长和人保江西分公司领导也保持密切联系, 就森林保险有关问题经常协调, 及时解决森林保险推进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二) 多措并举, 合力推进。

在具体工作中, 我们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推进森林保险工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在省级层面, 省政府金融办、省财政厅、省林业厅、省保监局和人保财险江西省分公司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协同推进”的要求, 各司其职, 团结协作,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策性森林保险工作。在林业部门内部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 计财处和林业工作总站利用各自优势和平台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各级政府也相继成立了“森林保险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或办公室, 配足配强力量, 确保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二是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建立了森林保险进展季度通报制, 并将各地森林参保率在全省的排名情况, 存在的问题, 及时向地方党政领导报送, 及时沟通情况。三是严格考核。我厅把森林保险作为重要指标, 列入各地林权配套改革考核及年终综合考评的重要内容, 并作为资金和项目扶持的参考依据。人保江西分公司也单独设立商品林保险业务考核指标及奖励办法, 费用率向商品林保险业务倾斜, 促进了商品林保险业务的发展。四是加强协作。各级林业部门与财政、金融及保险等部门通力合作, 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信息沟通机制、双向工作进度调度机制, 及时通报工作进展, 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有力地推动了全省森林保险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 舆论引导, 广泛宣传。

各级林业、宣传等部门积极配合承保公司加大宣传力度, 深入乡村广泛宣传森林保险工作, 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 引导农民积极主动参加森林保险。一是省林业厅充分利用基层林业工作站贴近林区和林农的优势, 组织广大林业站工作人员上山下乡, 广泛宣传政策性森林保险的重要作用和相关扶持政策, 将保险宣传到山头地块、到户到人。二是各地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媒体以及通过发放宣传画册、宣传雨伞、宣传单等方法, 利用横幅、标语、村务公开栏等形式, 广而告之, 鼓励广大林农积极参加保险。据统计, 全省共发放森林保险宣传年历和宣传画6万余份, 在省级以上媒体报道森林保险相关信息100余条次, 培训基层森林保险人员2 100人次。三是利用典型事例宣传引导。2010年我省发生洪涝灾害, 泰和县有1 000余亩林木严重受灾, 由于参保了森林综合险, 尽管只交纳了6 000余元保费, 但得到了近20万元的赔款, 我们紧紧抓住这个案例, 在江西电视台、《中国绿色时报》、《井冈山报》等10余家媒体开展深入宣传, 大大增强了宣传的效果。通过这一系列宣传活动, 使各级政府和林农对开展森林保险热情空前高涨, 森林保险全方位地推开, 成效非常明显。

(四) 创新机制, 完善服务。

森林保险是一项全新的工作, 没有现成经验和模式可借鉴, 为稳步推进森林保险工作, 我们积极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 大胆探索森林保险机制, 创新森林保险投保方式, 取得了很多成功经验。如于都、瑞金等县针对林农分散, 点多面广的特点, 积极推动县、乡 (镇) 或村统一投保;袁州区, 德兴市等地将森林保险与林业融资相结合, 推出贷款+保险的组合形式, 既推动了投保又保障了贷款安全, 做到了银行放心, 林农满意;永新、安福等县鼓励国有林场、林业龙头企业和造林大户率先参保, 形成示范辐射作用, 带动散户林农、小型林业经营者积极参与森林保险;宁都、武宁等县引导林业专业合作组织集体投保, 受灾后由合作组织负责统一理赔和组织造林。此外, 保险机构也不断改进和完善服务, 促进投保。人保财险江西省分公司建立了森林保险“绿色通道”工作机制, 为森林保险高效运转提供保障。人保财险公司还成立了农业保险专家协作网, 借助其技术优势, 成为我省森林保险专业技术力量最强, 定损理赔水平最高的保险公司。各级保险公司也大力推行限时办结制和服务承诺制, 建立严格的服务质量奖惩制度;有的还推出了续保优惠制度, 对无发生森林灾害的种植户, 在续保时给予保费优惠;不少基层保险公司还不定期开展客户回访, 保持与客户的联系, 倾听投保人的意见和建议, 不断改进服务方式, 提高服务质量, 从而赢得了客户信赖。

讲话稿-积极探索稳步推进 篇3

一、县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主要是真实性、合法性审计,效益审计开展较少。经济效益审计是当前审计的新课题,评价指标多,需要综合的知识。目前开展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绝大数是事后审计,审计金额大,加上固定资产投资市场较为复杂,容易滋生违法乱纪现象,客观上使审计人员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不得不侧重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从而难以开展效益审计,为固定资产投资作出相应的评价。

2.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基本上是事后审计,事前和事中审计不够。固定资产投资是公共财政的重要方面,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作为国家财政审计的组成部分,其工作任务就是要紧紧围绕国家财政审计开展工作,财政资金走到哪里,审计监督就要跟到哪里。但由于受人力、物力等因素制约,审计机关主要是开展事后审计,侧重于工程决算审计,对财政资金未能实行全程监督,为审计质量控制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3.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任务重与固投审计人才短缺、人员素质不高的矛盾比较突出。现阶段,随着政府投资的日益增多,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任务重、对象多、时间紧,而县级审计机关缺乏复合型审计人才,难以满足综合性强、层次高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的需要。现行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重点主要定位在核实工程造价、防止工程高估冒算及损失浪费等方面,对于其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评价的较少,服务宏观决策的功能发挥不充分,审计质量不高。

4.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的工作缺乏客观标准,主观判断多,审计风险难以得到有效控制。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尚未形成具有操作性的准则和指南,《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的规定比较原则、抽象,加之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起步晚,审计人员对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做得不够,审计人员在具体工作中感到缺乏依据和标准,主观判断多,审计风险加大,审计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5.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工程造价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未形成有机结合。目前,县级审计机关受审计力量不足、复合型人才缺乏等因素的制约,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往往注重工程造价审计,忽视甚至不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蕴含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给审计留下了死角。实践证明,只有工程造价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有机结合,才能扬长避短,优势互补,避免审计资源的浪费和审计监督的盲区,提高审计质量。

二、稳步推进县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对策

1.创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理念,积极推行效益审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重点要从真实、合法审计逐步转到效益审计上来,考虑投资结构的合理性、投资规格的适用性、资金使用方向的正确性、使用效益的综合性、使用过程的公平性,检查投资项目对经济、自然环境等的影响,将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向深层次、高水平方向推进。

2.探索投资审计关口前移的方法,积极开展以重点项目为主的跟踪审计工作,促进提高资金效益。关注投资论证、立项、设计、招投标、监理、隐蔽工程签证和工程决算等环节,对立项论证、工程设计与预算、工程招投标、征地拆迁等重要事项进行审计,及时对项目实施中的监理结论、隐蔽工程签证、主要材料的市场采购、部分已完子项目工程结算等关键环节进行事中检查,建立资料库,保存相关局面资料和影像资料,为今后的决算审计打好基础。

3.引进复合型人才,建立人才培训机制,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确保审计经费;二是采用引进来送出去的方式,从高等院校或社会中介组织招聘优秀人才。通过脱产学习和培训等方式,培养一批既懂财务管理,又懂工程造价,而且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辅助审计,熟悉政策、法规的全方位复合型人才,整体提升审计队伍的业务实力。

4.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促进财务审计与工程造价审计有机结合。在日常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紧紧抓住财务收支这条主线,以工程造价审计为根本,把财务收支融入到工程项目审计之中。一看项目计划的预算执行,看有无擅自变更项目计划,弄清变更的真实原因,检查变更手续是否完备,有无虚列项目和漏项的情况,核实工程造价,做到纵向审到底。二看项目资金的往来情况,看资金的走向是否纵向流动,有无与项目建设单位无关事宜资金横向流动。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相互验证投资项目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

讲话稿-积极探索稳步推进 篇4

四川省三台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人多地少,农业人均耕地仅0.93亩;传统农业分户经营规模小,农业比较效益低。为切实解决人多地少矛盾,提高单位土地效益,杜绝耕地搁荒,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近年来,三台县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序流转,推动和促进了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截止目前,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1.25万亩,其中:耕地流转15.13万亩,林地流转0.9万亩,四荒地流转5.22万亩。土地流转的稳步推进,基本杜绝了耕地搁荒,促进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及基地建设,提高了土地经营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推进了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实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主要措施

(一)建机构搭平台,把流转服务上升为政府职能。2009年3月,县委、县政府组建了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加快推进规范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绵阳市内率先成立了县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在此基础上,部分重点镇乡和重点村分别建立了镇乡流转服务中心和村级流转服务站;建起了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网;组建土地流转价格评估委员会,制定流转价格评估办法,初步搭建起全县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平台。县流转服务中心自成立以来,收集发布土地流转信息9870条,接待法规政策咨询1125人次,推荐和引进业主46起,指导和规范流转合同70宗,成功流转100亩以上规模40宗。

(二)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县政府制定了农村土地流转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统一土地流转合同文本格式和流转程序,强化流转指导、监督和管理,纠正和查处流转中的违法违规行为3件,有效规避和防范了流转风险。

(三)构建保障和激励机制。县委、县政府出台的意见中,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和鼓励土地流转的奖励政策,计划通过整合项目等形式,对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大、主导产业优势明显的业主给予每年每亩50—100元的资金奖励和优惠政策扶持,在金融信贷、保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到2010提10月,支持流转大户金融贷款600万元,对流转大户予以农机项目补贴50台(套)、资金20万元、配套农业基础设施项目30个、项目资金600 万元。

(四)探索创新土地流转经营新模式。积极探索和创新适宜三台县情和特色的土地流转新模式,大力培育流转主体,支持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种养殖专业大户,以转包、租赁和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流转土地,发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培育出“大户+转包租赁”、“专合组织+股份合作”、“产业基地+龙头企业”三种流转主导模式,土地流转面积分别达到1.0万亩、1.3万亩和1.26万亩。立新镇科美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以租赁方式流转土地1941亩,种植日本“一口茄”,初加工产品出口日本和韩国,2010年出口值达260万美元。

(五)抓流转典型示范带动。全县选择了10户土地流转典型大户,在项目、资金和技术方面给予重点扶持。通过典型引导、示范带动,全县土地规模经营大户达到276户,规模经营土地面积3.6万亩,其中,规模经营500亩以上的大户30户、1000亩以上大户8户、3000亩以上大户2户。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农村土地流转的加速推进,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加速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了我县崭山米枣、涪城麦冬、水果、蔬菜、药材、水产品等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

(一)有效遏制了耕地撂荒。通过土地流转,将举家外出户闲置耕地、低效土地、无力耕种土地和不愿种植土地有搁荒潜在隐患的土地等集中起来流转利用,避免这些土地荒芜。2009年以转包和代耕代种形式流转土地17.03万亩,土地撂荒已从2002年最高峰期的14966亩下降到零星闲置,基本达到全面复耕。

(二)促进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基地建设。通过“产业基地+龙头企业”的流转模式,发展壮大了特色效益农业及产业基地。芦溪镇石河村流转土地1000亩,新鲁镇社会堰村流转土地600亩,集中成片发展现代设施商品蔬菜,带动周边镇乡部分土地连片种植蔬菜,打造了绵(阳)三(台)公路沿线蔬菜产业带,促使蔬菜成为三台继粮食、油料传统优势产业后又一特色规模产业。

(三)提高了土地经营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通过流转规模经营,降低了经营成本,推进了农业生产标准化和无公害生产,单位面积产品经济效益得到有效提高。2009年流转出的土地大面积亩平纯收益达630元,比常规种植增收160元。农民流转土地后,不仅取得了租金等固定收益,还在原自行耕种的土地上为企业业主打工挣钱,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农户流转土地租金收入3375万元,加上不耕种土地后本土打工收入,每亩流转土地上农民间接增收1000元。

(四)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品质。流转规模经营,便于统一技术规程,方便质量监测与无公害生产过程控制监管,从而提高了农产品品质。永明镇天坪村流转土地210亩,由四川代代为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集中成片建无公害麦冬生产基地和绿色蔬菜基地,生产出的麦冬品质和蔬菜品质明显高于常规分户经营的产品,产品价格高出常规价格30%以上。

(五)推进了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土地流转后,一批农村劳动力从原土地上释放出来,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壮大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队伍。同时,一批原在外打工的农民,不再担心自家承包的土地闲置而安心在外打工,支持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近年来,三台县城镇建设加速发展,年均劳务输出已达36万人。

(六)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地规模流转,带动了民间资本投入到农业生产,发展现代农业产业。若蓓农业公司、通宇农业公司等10多家规模农业企业和大业主投资到流转的土地上搞产业开发与基地建设。同时,优化了项目投放与资金整合,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资金项目、灾后重建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集中投放到流转区,建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七)培育产生了一批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专业化队伍。一是拓展出新的就业渠道,流转土地后部分农民从原自行耕种的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入流转大户或农业企业生产环节充当农业工人,同时吸引了部分外出人员回乡在农业内部就业,解决了3万余人在本土就业。二是培育了专业服务机构,在本土就业的农民,经流转大户或农业企业培训,成为具体从事某一项工作的专业农民;壮大了植保专合组织和农机专合组织的队伍。三是促进了农产品质量上档升级和品牌建设,一些原料企业和超市分户收购产品变为集中到流转基地定点收购,培育了一批特色农产品专业的供应市场和专业的生产基地。

(八)带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土地流转,促进了农业增产,2010年全县粮食、油料生产双双创历史新高,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65.9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38元。建起了小寨子公司祖代种猪场、新希望集团30万头优质生猪基地,建成生猪养殖小区11个、万头以上规模养猪场6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56户,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46个。

三、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流转规模小、比例低。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17.8%,农户之间代耕代种占流转总面积的80.7%。东路、南路等部分镇乡土地流转面积很少,流转率低,有的不到1%。

(二)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思想保守。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具有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双重功能,是农民的“命根子”,由于农村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农民主要还是依靠土地收入解决看病、上学、养老等问题,对流转土地存在后顾之忧,宁可粗放经营也不敢大胆参与流转。

(三)农业比较效益低。相对于完整的产权而言,农村土地承包方只拥有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不能像普通商品一样在市场流动,缺乏可参考的依据,流转土地大多地处丘区,地块零星分散、交通不便、地理位置、基础设施条件差,不利于集中连片规模化经营、机械化耕作。农业自然灾害多、抗灾能力弱,农产品价格极不稳定,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较大,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在农村普遍存在。

(四)流转服务滞后。一是个别镇乡领导认识不足,支持、重视不够。二是部分镇乡流转管理机构不健全,缺少专门机构和人员,个别在职人员则因工作兼职多,变动频繁、专业性不强,经费没有保障,对土地流转指导管理不到位。三是市场机制不健全、流转服务滞后。

(五)对土地流转大户的财政奖励补贴,金融信贷、保险扶持机制尚未有效形成。

四、建议采取的措施

(一)建立工作机制。加强农经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强乡镇农经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强化工作职能,搭建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市场。积极开展信息咨询、价格评估、合同签订、合同鉴证、纠纷调处等流转服务,进一步规范流转行为,强化服务和管理。

(二)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深入推进股份合作、基地带动、租赁经营、转让经营等土地流转模式,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引导农民将承包地成片流转给企业、大户集中经营,连片开发,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形成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合作机制,增强流转活力。

(三)建立扶持机制。进一步加大资金和项目支持力度,开辟土地流转融资渠道,逐步解决土地流转业主融资难问题。建立奖励机制,加大对土地流转大户的资金奖励,支持流转业主做大做优做强。

(四)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探索建立风险保证金制度。加强对业主的生产经营指导和跟踪管理,帮助解决流转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增强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有效防范和化解流转风险。

(五)建立纠纷调处机制。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建立协商、调解、信访、仲裁、司法等多渠道的流转纠纷调处机制,有效解决土地流转纠纷,维护双方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

讲话稿-积极探索稳步推进 篇5

促进价格监管再上新台阶

对放开商品和服务价格实施有效监管,是价格部门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价格部门的一项重大任务。近年来,我市价格主管部门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加强放开商品和服务价格的监管工作,在稳物价、惠民生、促发展中积极作为,针对农贸市场标价工作的难点问题,通过积极推行农贸市场明码标价试点工作为契机,在提高农贸市场明码标价普及率和规范率,规范经营者价格行为,进一步提升我市农贸市场明码标价管理水平,维护市场价格秩序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的尝试。

一、南宁市农贸市场明码标价情况

(一)标价方式及存在问题

全市(不含市管县)现有农贸市场164个。其中:国有、集体经营59个,民营105个。通过走访各城区近30多家(次)有一定代表性的国有及民营农贸市场,发现农贸市场明码标价情况如下:

1、标价签标价。在市场内经营百货店、杂货店等经营者使用商品标价签标价,绝大部分只标示价格,没有按规定标明商品的品名计价单位等有关内容。

2、自制标价牌标价。一些店铺或摊位的经营者用硬纸、塑料等材料制成标价牌标示价格,有的甚至还打着促销让利的幌子欺骗消费者,在标价牌上标示误导性或欺骗的语言文字诱骗消费者,如:“全市最便宜”、“全市最低价”“大放血”等等。

3、公示牌标价。在部分市场,由市场管理方制作较大的板报式

或电子显示型公示牌,公布各类主要农副产品的销售价格。虽然公示牌上都公布各类主要农副产品的销售价格,但内容更新不及时,经常是过了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才更新,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4、不标价。经营者采用口头告知价格的方法,与消费者进行交易,这种方式在农贸市场较为普遍,并且数量最多。

5、缺乏长效管理机制。由于缺乏长效管理制度,市场管理方对明码标价抓得不紧,加上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农贸市场的明码标价工作普遍是抓一阵好一阵,不抓就变成老样子。如某些市场制作了铁架将标价牌悬挂起来,市场管理方开始还督促经营者标价,时间一长,经营户就以种种理由不更新标示的价格,市场管理方也不进行督促。

(二)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明码标价意识欠缺。农贸市场的经营主体多是个体小商户,素质参差不齐,文化程度不高,对明码标价是经营者的法定义务不了解,认为自己经销的商品价格都记在自己的脑子里,标价意义不大,特别是经营时令蔬菜、鲜活水产品的,认为口头告知,讨价还价方便,明码标价反而繁琐不便,不利于商品的灵活销售,会影响其获利。

2、场地条件的限制。农贸市场是以摊位为主要形式来进行经营,缺少或者没有货架、柜台等硬件,况且市场内经营的农副产品品种繁多,导致经营者明码标价工作不易操作。如猪肉摊,各经营者将猪肉切好分类放在水泥台上,由于摊位面积有限,有时还会将猪肉叠堆起来摆放,很难采用标价签或台卡式标价签,使用价目表又没

有墙面张贴或悬挂,就算利用工商等部门制作的铁架将标价牌悬挂起来,又会由于铁架的位臵过高,不方便更新售价,导致标价牌形同虚设。

3、价格变化的制约。农贸市场农副产品价格变化快,尤其是蔬菜、鲜肉、水产品等商品不仅价格变化频繁。且保鲜期短,交易时间又相对集中,经营户既要整理商品,又要招揽生意,尤其是到了尾市,未卖出的鲜菜需要尽快降价甩卖,因此,明码标价操作很麻烦,很难做到及时更新。

4、经营模式的影响。农贸市场是以经营农副产品为主,形成一个集中竞争的市场,往往是销售同类商品的各个经营户集中在一起,个别经营户如果标高了,顾客不买账,生意做不成,还会流失老顾客;标低了,不但降低了利润还可能受同行排挤,还不如各经营户全部统一标高价,而在买卖过程中却随口喊价、看人要价,使标示的价格没有实际作用。

二、我市试点推行农贸市场明码标价的做法

(一)高度重视,做好推行农贸市场明码标价的前期工作。针对农贸市场明码标价难点问题,我们积极探索,迎难而上。从2014年开始,就对全市的农贸市场明码标价工作展开了广泛的调研,基本摸清了我市农贸市场的基本概况、明码标价现状、明码标价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印发服务第四十五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农贸市场明码标价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南价检[2014]6号),及时召开了南宁市农贸市场明码标价整治工作会议,并结合我市“市美丽办”开展的“建设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示范

点”活动,开展明码标价示范点创建工作,先易后难,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加快农贸市场整治,并将价格诚信与农贸市场整治工作融为一体,积极推进价格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与工商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依托农贸市场所在街道、社区的力量,齐抓共管,攻坚克难,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开展,争取我市农贸市场明码标价整治工作获得突破性进展。

(二)开展宣传,提高农贸市场管理方及经营者的明码标价意识。提高管理方及经营者的明码标价意识,是奠定农贸市场明码标价工作的基础。我们通过宣传、服务,使他们认识到放开价格并不是放任自流和讨价还价,明码标价是建立公开、公平、有序市场的基本要求。期间举办了一次价格政策法规培训会,同时,向全市农贸市场发放《关于实行新版商品通用标价签的通知》3000多份,《通告》650多份,《政策汇编》200多本,让市场管理在农贸市场入口处、公示拦醒目位臵张贴这些通知、通告。告知市场内的所有经营者要认识到明码标价是他们应尽的义务,是价格诚信建设的基本要求,通过做好明码标价工作,进一步增强经营者价格法制意识。

(三)结合实际,制作操作性强的明码标价样式。考虑到农贸市场经营户素质参差不齐,涉及行业多、品种杂、商品价格变动频繁等因素,我们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统一,设计并制作了十几种标价样式,做到简单明了,既方便经营者操作,又让消费者一目了然。如在农贸市场凡是销售百货、日杂、粮油、干杂等适用商品标价签进行标价的商铺、摊位,使用标价签进行明码标价;凡是销售蔬菜、水果、鲜肉、水产品、豆制品、活禽等不宜使用商品通用标价签标

价的摊位、商铺,可采取固定式、活动式的价格牌、价目表等方式进行明码标价,标价内容可简化为品名、计价单位和价格。

(四)借力而行,夯实明码标价工作基础。我们以“市美丽办”开展的农贸市场整治提升工作为契机,按照市政府有关文件的规定,要求农贸市场管理方应履行义务,把规范农贸市场明码标价工作列入市场改造升级的内容,抓好市场明码标价的设施建设。建设用于悬挂或摆放明码标价牌的硬件设施,如统一用于悬挂的横梁、统一方便的用于摆放标价牌的固定支架或固定框架等。

(五)加强监管,积极开展农贸市场明码标价整治工作。推行农贸市场明码标价工作需要多方协调,共同努力。一是选好点。各城区、开发区价格主管部门结合农贸市场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展的“建设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示范点”活动,选取市场开办方及经营者守法意识较强,基础设施较好,管理水平较高的市场,实施明码标价示范点创建工作,推动农贸市场的整治。二是开展监督检查。拟定《关于开展农贸市场明码标价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南价检[2014]7号),下发到各城区、开发区物价局及农贸市场,组织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对农贸市场明码标价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不明码标价、明码标价不规范以及实施不正当价格行为等价格违法行为,根据经营户的实际情况分别予以劝导教育、限期整改警告、罚款等行政处罚,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三是协调联动,齐抓共管。加强与工商、城管、经信、食药等职能部门密切衔接配合,建立畅通有效的联系机制,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优势,齐抓共管,共同推进农贸市场明码标价试点工作。

(六)试点先行,稳步推进明码标价工作。根据农贸市场实际情况,原则上在每个城区至少选择1家硬件设施较完善、组织管理较好的农贸市场,做为推行农贸市场明码标价工作试点单位。目前已开展这项工作试点的市场分别是:青秀区凤岭市场、大自然市场、华园市场;兴宁区明秀东市场;江南区淡村、富宁市场;高新区科德、新村、高峰市场,经开区荣宝华、富源、荣通、金阳市场等共计13个市场。各试点农贸市场重点先从销售百货、日杂、粮油、干杂等适用商品标价签进行标价的商铺开始,以后逐步扩展到蔬菜、肉类和水产品等市场内所有产品。努力做到试点一个,成熟一个,规范一个。目前,做到比较好的是青秀区凤岭市场,他们的做法是:

1、统一制作发放。由市场管理方统一制作(购买)农贸市场标价牌、标价签,销售或发放给市场经营户使用。

2、统一标牌格式。按价格主管部门规定的标价方式。重点突出商品的名称、计价单位和价格三项要素。按照市场商品的特点,分类设计,如:对粮油类等采用针插式,对水产品、蛋品等采用夹子式,对肉类、蔬菜采用悬挂式标价牌,做到了方便市场方管理,便于经营户操作、使用。针对蔬菜、鲜活水产品等农副产品在不同时期、不同时点价格变动频繁的实际情况,采用可翻式标价牌,随时可以方便调整价格。

三、试点推行农贸市场明码标价初见成效

通过试点推行农贸市场明码标价,农贸市场明码标价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农贸市场明码标价氛围逐步形成。通过开展这项工作,市场管理方对明码标价政策有所了解,并付诸行动,安排管理人员对明码标价进行服务和管理,经营者明码标价意识也有所提高。从最初的不情愿到逐渐接受。消费者对农贸市场明码标价工作持肯定的态度,认为明码标价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各个经营者所售产品的价格情况,减少一些商贩的“乱喊价”行为。

(二)试点农贸市场明码标价逐步规范。经营户按照规定的方式和内容明码标价,标价率由试点前的10%以下提高到目前的60%以上,市场内的商铺绝大部分使用规定样式的标价签,肉类、水产、豆制品使用的标价牌正在稳步推广。

(三)价格欺诈行为有所减少。标价前,个别经营户利用短斤少两的不法行为欺诈消费者,遇到投诉时,会谎称消费者听错价格,来逃避处罚,标价后,经营者的侥幸心理受到限制,短斤少两的价格欺诈行为有所减少。

(四)稳定农贸市场价格。农贸市场开展明码标价工作后,避免经营户“看人要价”行为的发生,同时,作为完全竞争的农贸市场,经营户之间竞争激烈,经营户就不能将价格标示太高,客观上杜绝极少数经营户漫天要价的投机行为,一定程度上平抑农副产品价格。

四、进一步推进农贸市场明码标价的建议

(一)加强政策宣传,提高经营者的意识。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定期向市场管理方提供价格政策宣传资料,通过市场内的电子显示屏、广播、公示栏告知经营户,让经营户充分了解和认识明码标价重要作用,提高经营者和消费者的认知度和参与度,逐步推进明码

标价工作。

(二)多方联动,形成合力。推动农贸市场明码标价工作需要相关部门通力协作,齐抓共管。首先,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各司其责,引导、规范经营户的价格行为。其次要发动市场管理方积极配合,引好头,带好队。再次要积极争取城区政府、工商、质监、商务、城管、食药等部门协助,还要利用新闻媒体进行监督。对明码标价工作做得好的先进典型进行正面宣传报道,对拒不执行明码标价、虚假标价、价格欺诈等行为进行曝光。

(三)市场建设和管理方,应提供标价硬件设施。按照国家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双百市场工程”农贸市场建设标准和验收规范的通知》(商建字„2009‟88号)及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商务局关于南宁市农贸市场设臵及建设技术规范(试行)的通知》(南府办„2013‟79号)要求:农贸市场各档口应统一设臵档口号牌、价格牌及相关证照的悬挂装臵,价格牌、档口号牌等标识牌应统一制作。设臵价格牌不仅是经营户义务,也是市场建设和管理方必须提供的基础设施,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在市场规划建设时,要督促市场建设和管理方做好明码标价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经营者明码标价创造有利条件。

(四)建立明码标价长效管理机制。推动农贸市场明码标价工作,一是要将明码标价工作纳入市场管理机制。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积极与工商、质监、卫生、经信协作,把明码标价作为市场管理的重要内容,与经营许可、食品安全等综合管理事项同步推进,实现统一布局、整体规范。二是建立有效管理机制。各农贸市场开办

方或管理方要运用合法管理手段,将执行明码标价等价格政策法规内容纳入租赁合同等条款,明确违反明码标价规定等价格违法行为的违约责任,并与合同履约保证金、终止合同履行等挂钩,实现明码标价管理的长效化、常态化和规范化。三是建立价格诚信评定机制。对农贸市场要实施价格诚信动态管理,将市场管理部门开展情况、经营者执行明码标价纳入价格诚信管理系统,与南宁市城市管理领域失信联合惩戒等管理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营造经营者履行好明码标价义务的良好氛围,对不讲诚信、违反价格法律法规的要给予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要及时进行信用惩戒,逐渐把明码标价工作变成经营者的自觉行动。

讲话稿-积极探索稳步推进 篇6

中共XX镇委 XX镇人民政府

尊敬的各位领导:

我来自谷城县XX镇,非常感谢中编办领导对基层发展的关心和关注,就城镇化发展进行专题调研,这将使我们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思路更加清晰,措施更加得力,发展更加健康。下面我结合XX镇的发展和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法与思考向各位领导作一简要汇报。

XX镇地处谷城西北部,版图面积275平方公里,下辖8个社区37个村,总人口11.3万,其中镇区人口6.7万人,城镇化率达60%。近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建设全省经济强镇、鄂西北最佳宜居小城市为目标,以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城市化为纽带,深入实施工业强镇、科技兴镇、开放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循环经济、回乡经济和外向型经济,镇域经济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同比增长61.3%;工业用电量达到2.5亿千瓦,同比增长36.4%;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05个亿,其中工业总产值95亿元,同比增长65.22%,实现销售收入90.25亿元,实现增加值33.25亿元;实现工商税收1.85个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97亿元,增长2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00多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多元,增长12.5%。在“十一五”,XX镇实现跨越式发展:一般预算收入实现了四年翻两番、生产总值三年翻一番、固定资产投资三年翻两番的好成绩。XX镇已成为全县、全市乃至全省的一个经济重镇,其经济总量已占全县半壁江山,综合实力列全省乡镇前列。目前,XX已成为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全国发展乡镇企业东西部合作示范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文明村镇、楚天明星乡镇等。

一、推进新型镇化的主要作法及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中心镇、中心村建设为节点,以确保城乡居民公平参与就业创业、公平享受公共服务为重点,扎实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建设一体化、生态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社会保障一体化;确立了“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的城乡一体发展格局,形成“一镇带三乡、三乡带百村”的“吸纳农民、辐射农村”的XX城乡一体特色。

1、工业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2010年,XX一、二、三产业比重为7:70:23,二、三产业占主导地位,其中工业化程度走在全国同等城镇前列,是谷城 “两区一走廊”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极,也是谷城汽车配件等主要产业集群的重要依托区,经济实力已超过西部地区某些县级水平。本土经济是XX最大的特色,已初步形成了以铅酸蓄电池和精密铸造为主的汽车配件产业板块、以高档面料纺织为主的纺织服装产业板块,以钢构炉衬材料为主的新型建材产业板块、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副食加工产业板块。目前,全镇各类市场主体6000 多家,工业企业203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50家,产值过亿元的5家, 拥有自营出口权的7家,高新技术7家,台资和外商企业5家,拥有国家级、省部级知名商标6个,自主知识产权12个。骆驼蓄电池公司产销量处于全国同行业第一;石纺公司是全省纺织行业效益50强;金洋公司是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无污染再生铅生产基地;恒立公司是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精密铸造企业。骆蓄、金洋两家公司正筹备上市,目前,已建成了骆蓄金洋再生资源产业园、杨溪湾现代工业园、平川返乡创业园、民营经济孵化园、大峪桥物流工业园,一个现代化区域性工业城雏形已经基本形成。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为打造新型工业示范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先行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改革试验区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商贸服务业为新型城镇化带来新活力。XX地处鄂西北地区与江汉平原结合处,位于道教圣地武当山东,车城十堰和名城襄樊之间,扼鄂、豫、川、陕之咽喉,自古就是商家必争之地。西汉以来,商贾云集,商贸繁荣,至今仍是保康、竹山、丹江、房县等地物资集散地和货物中转站,鄂西北地区著名的小商品集散地,加之镇内溪、北二河穿绕其境,素有“小汉口”之称。近几年来,新建的襄渝铁路复线、汉十高速和即将动工的谷竹高速、316国道和202省道穿境而过。因此,XX的发展不象沿海一些经济发达镇,他们主要依托是周围城市圈的带动,而XX地处中西部经济欠发展地区,主要依托是商道文化的底蕴和工业经济的积淀,形成了“开放、包容、文明、创新”的XX精神,涌现了一大批本土企业家、锻造了如“XX大曲”、“骆驼蓄 电池”等一批国际国内驰名商标和产品,发挥出了“尊商、重商、引商”的传统优势,从而聚集了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奠定了镇域经济——新型城镇——新农村三位一体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这种以新型城镇为主要载体的“一肩挑两头”的发展模式,再与新兴的交通网络结合起来,就爆发出强有力的承载、拉动、辐射力。商贸、物流、交通、医疗等行业和产业不仅实现了本镇的城乡对接、城乡全覆盖,而且还能够触及保、房、竹等周边县,影响周围乡镇,成就了“一镇带三乡、三乡带百村”的“吸纳农民、辐射农村”的XX城乡一体特色,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新型城镇化之路,臵身其中,都市气息扑面而来:大道上豪华城乡巴士、各类高级轿车穿行如梭,各类大型超市、高档商场、银行机构点缀其中,两旁大楼鳞次栉比、红绿灯交替闪烁。因此,很多外地人“知XX而不知谷城”。

3、城镇建设增强新型城镇的承载力。近年来,XX投资近2亿元加快镇区基础设施建设。以XX二桥为主轴,扩展XX新区建设,城区面积由5平方公里扩大到8.5平方公里;以北河两岸为纽带,加大设施投入,提升小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以农民工回乡安臵小区、农民(居民)新居小区、商品房居住小区、企业老总高档居住小区等四个小区建设,居民进小区,居住更舒畅,城镇功能分区鲜明合理。同时,有序推进“扩城”、“建城”、“美城”活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镇形象日益改善。目前,城镇建设增强新型城镇的承载力,城镇化率已达60%左右,预计2—3年内可达70%以上。

4、XX新型城镇的吸纳能力推动城乡“一元化”发展。统筹城乡 发展是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城乡一体化是新型城镇化切入点和突破点。我们一方面用城市的理念,破解“进得来、留得住、住得下”的洗脚进城的难题,把农民变成市民。两年来,围绕农民“洗脚进城”、“安居乐业”成功地探索解决了三个问题。一个是鼓励农民进城创业、臵业,“进城”无障碍,探索解决了农民进得来的问题。第二个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安居”有保障,探索解决了农民住得下的问题。第三个是社会保险全覆盖,“乐业”无忧顾,探索解决了农民留得住的问题。另一方面,用城市的理念统筹新农村建设,探索低成本、低消耗、高效益的新路子,把农村变成城市。中心城镇小城市化一个重要指标是城市化率,而农村城市化重点不在于城市化率,而在于与小城市化一样的基础设施、产业基础、配套服务、文化品位等共同特征。因些,农村一旦拥有城市的基本功能就是一个低成本、低消耗、高效益的生态小城市、宜居小城市、和谐小城市。在XX吸纳的人中,大都具有“离土不离乡”不出镇就就业的特点,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少有人口流动良性发展的范例,已初步达到了城乡“一元结构”理想境界。XX城乡人口规模11万多人,其中镇区人口8万多人,远景镇区人口容量可达10万人。从分布看,近郊村2.5万人,8个社区4.5万人,流动人口1万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人3.7万人;从从事的行业看:全镇从事建筑安装、商贸服务、交通运输劳动力达1.3万,其中镇区内工业企业就业的产业工人1.12万人,镇区内近5000家各类商贸服务店铺就业人员1.2万人,在镇内打短工6100人;从对农民工吸纳就业的性质来 看:除国家实施的各类农民工培训工程外,在XX有一个与镇内企业实施定向培训的职校,年培训农民工4500人次,结业后都可到镇内工业企业就业;从农民工流动情况上看,大约有70%集中在小城镇,因此,我镇人口流动的特点是外出打工的少、镇内就业的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少、从事制造业、服务业的多;从返乡创业情况看:2010年全镇外出务工返乡创业人数达1984人,创办各类经济实体280家,吸纳安臵农村剩余劳动力4000余人。全镇80%的农民“忙时为农、闲时为工”基本实现了不出镇可创业就业的“零失业”的局面,在这种双向流动的人力资源模式下,劳力互动效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民年从二、三产业经济中获利6亿多元,每年直接投入农业产业开发资金过亿元,花卉、蔬菜、养殖等特色产业已构成XX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亮点,让更多农民离土离乡、进城进镇、务工经商,让更多的城镇居民能就业,这是“本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

二、推动新型城镇化要改革和完善体制机制的障碍

在XX经济快速发展,镇区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同时,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传统体制机制掣肘越来越突出。我认为“十二五”是XX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更是突破体制机制束缚的转折点。为此,要用城市化的理念,从体制机制上求突破,以推动XX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是乡镇体制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城市就是城和市的聚合体,是各类经济发展要素聚集的平台和载体,市场发育功能相对健全。在现实情况下,越是功能完备的城市,对各类经济发展要素的 吸纳功能也越强。而城镇的功能就相对弱化。当前,XX在做大做强本土企业的同时,也遇到一个尴尬的现象,就是企业做大一个走一个。企业外迁、资金外流、人才外走的现象严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当然这既有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但又有体制机制的原因。企业最终流向哪里去了?流向了大中城市,流向了经济要素发达的地区。试想,如果XX已经建成了一个小城市,各类经济要素就会不断聚集,企业外迁、资金外流、人才外走的现象就可能不会发生。因此,只有创新体制机制,才能为XX跨越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二是行政职能缺失导致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严重滞后。近几年,XX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镇管理相对滞后形成强烈反差。城镇建设管理滞后主要原因是:没有职能不能管,无法可依不敢管。中国现行的是五级政府“皇权至县”的管理体制,管理权限一般只至县级。目前,乡镇在小城镇的管理中主要是以教育为主的管理方式。在具体的实践中以无执法主体、无执法资格、无执法行为的“三无”违法执法为补充,致使小城镇管理处于“形有政府,实无政府”的尴尬局面。应当说,农村税费改革,一方面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的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国家采取 “一刀切”的办法,把许多复杂问题都先 “休克”,导致农民建房管理、经营城市、公用地出让、管理机构以及人员归属都被悬挂起来,许多应该开展的工作无法开展。

三是融资渠道单一导致城乡建设、民生改善投入乏力。城镇的发展需要投资,特别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任务繁重。但“钱”从哪里来?主要还是依靠财政投入。而农村税费改革 后,乡镇财力比较单薄,有时捉襟见肘,单靠自身财力增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现在一些乡镇该办的事无钱办。值得高兴的是,在创新城乡管理体制方面,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给了我们一些政策和思路,要我们思想更加解放地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意见》还明确地提出了“恢复征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开征污水处理费。城市维护建设税、基础设施配套费、污水处理费全部用于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在特色镇建设指标上,“由国土部门单列优先安排解决,其建设用地的出让金重点用于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此,我们要按照《意见》要求,强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三、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XX镇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保持了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使XX成为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88个整镇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镇,襄樊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五个示范区”之一的唯一一个乡镇级示范区试点,但目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日益显出与之不相适应。在适应城镇化发展,改革完善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从中央有关部委到省、市、县都给了我们基层很好的指导意见和政策。国务院政策研究室有关领导、专家对我们 “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这个发展特色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在今年初还进行了现场调研。《经济日报》、《湖北日报》等中央和省市传媒机构在宣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时,加大了统筹城乡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这方面的宣传力度,对我们XX 工业带动型城镇化之路的“XX模式”进行了专题和深度报道。但在总结之时总有新的困惑和矛盾仍没有全局突破:一是区域内的主体意识仍是半农民意识。小城镇和小城市虽一字之差,但人的思维、观念、意识却有天壤之别;二是管理权可以下放,但管理的主体不以下移。我国的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是五级政府、三级财政、二级立法、一级执法的行政管理体制,行政管理权可以通过一定方式下移,但主体在上,形成责任与权力的分离。三是经济可以无限发展,社会管理却只能有限跟进,小城镇、小城市一字只差,职责、责任却有极大的差异,卫生院、学校、城市规划、公共产品服务提供,公共服务设臵都是不同。四是改革和完善体制和机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要看得更远一些,不能上层建筑刚适应经济的发展又要改革和完善。在2010年,浙江、温洲等地设立镇级市,从而从体制上突破了现有镇级行政架构,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和制约,使我们这些经济发展镇看到新型城镇化的另一条路径。因此,参加今天这个座谈会,既表明了各级党委、政府对XX多年来改革与发展所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又体现了中央、省市各级党委、政府对XX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就XX而言,更是推进跨越发展十分难得的重大机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以大胆创新的精神推进改革。XX作为全国、省市改革试点,希望先行先试。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方向上,我们用城市化的理念,坚持撤镇建市与政改扩权并举,努力探索一条具有XX特色的新路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城镇城市化发展积累经验,也希望各位领导能够帮助呼吁同时也给予坚强的支持。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目标上,将通过改革创新,初步建立与城市化发展相适应的机构精干、服务高效、运转有序的行政体制,构建与XX未来发展相适应的行政区域,努力把XX建设成为发展领先、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小城市。预计到“十二五”末,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XX市建成区常驻人口达到10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3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258亿元,规模以上企业突破100家,财政总收入达到3.5亿元,把XX打造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新型工业的示范区、城乡一体小城市建设的试验区。

四、用城市化的理念,撤镇建市扩权,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我认为,以中编办等六部委决定,在全国25个经济发达镇实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为标志,预示着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已拉开序幕。借这次会议东风,我们将抓住机遇,争取主动。因此,XX撤镇建市扩权工作,必须早启动,快行动,宜早不宜迟,宜急不宜缓,宜紧不宜松,以撤镇建市扩权为主线,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促进XX大发展、快发展。

一是撤镇建市扩权将助推XX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以城市化的理念,由城镇变到小城市,将对经济要素聚集、配臵作用发生很大变化,意义不可低估。一方面,建设小城市将促进经济要素合理流动。从历史上看,上海在宋末从镇逐步发展成为小城市,到现在的内陆第一大城市,成为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深圳从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新兴现代化大都市,创造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从身边典型看,2003年12月,省委、省政府批准 建立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赋予武当山特区县级政府行政职能。武当山撤镇建特区之初,与XX经济实力基本相当。当前,武当山经济规模总量、社会管理水平已远远超过XX。事实证明:体制机制是推进发展的内生动力。一个顺畅的管理体制、一个灵活的运行机制,可以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XX撤镇建市后,社会功能、公共服务、基础建设、综合服务能力等方面都会以城市的标准去配臵、去建设,区域发展能力会进一步加强,特别是能进一步提升对经济要素的吸纳能力,形成资金、人才、技术洼地,成为一片投资热土。同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吸纳能力、辐射能力和服务能力, 会有倍增效应。并能够渗透、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城镇建设,促进周边地区文化事业进步、社会事业繁荣。体制的改变和社会职能的完善,还将进一步降低和减少社会成本,有效地彰显XX区域中心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撤镇建市将促进思想观念和发展方式转变,聚集人气,提振发展信心。城市就是一个磁场和一个品牌,就能带来附加效应、光环效应、马太效应和激励效应。撤镇建市,必将进一步提升XX发展的人气、财气,提振信心及斗志,为XX跨越发展营造良好氛围。XX建设小城市,还能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生产方式向城市生产方式转变,农民生活方式向市民生活方式转化,城乡居民生活理念向城市发展理念提升,更能推进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文明普及,城市经济增强,集聚能力上升,不断促进城乡发展逐步协调、人的素质逐步提高、人与自然逐步融合。

二是正确认识XX撤镇建市的出发点。XX撤镇建市不是追求将原 建制镇的行政级别升格,而是以现代小城市的标准来规划、建设、管理镇。目前,XX星火技术密集区、XX经济开发区已是副县级机构。因此,除必要的增减机构和编制外,这次改革不会导致突击提高行政级别、突击提拔干部、突击增设机构、突击增加行政编制等问题。我们已初步确定XX撤镇建市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撤镇建市为载体,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工业化推动XX城市建设,以城市化统筹城乡一体化,通过体制创新、权力下放、政策扶持,扩大XX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高效运转的行政管理体制,增强XX统筹协调、自主决策、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实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促进XX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力推动XX实现新跨越。

三是XX撤镇建市的主要原则和内容。按照“小政府、大服务”原则,坚持放管结合、权责一致,职责明确、责任落实,建立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运行机制,确保办事层级减少、办事效率提高,充分下放经济管理权限,设立“一办五局一中心”。机构及职能拟调整如下:(1)设立“一办”,即党政综合办公室,其职能按税费配套改革时期省委确定的职能不变。撤消经济发展办和社会事务办两个办公机构,其职能分别并入新组建的五个分局中。(2)新建“五个分局”,即在已设立国税、地税、工商等三个分局的基础上,新建公安分局、财政分局、发展和改革分局、综合执法分局、社会事务管理局。(3)组建“一个中心”,即:XX行政服务中心,与县行政服务中心同等的各类审批服务效力。XX行政服务中心作为“五局”日常办事机构,是一个办事服务平台,不作为新设机构。综合算帐:撤消了两个办公室、新增了五个分局,实际上只增设了三个机构。在三个机构中,又把原农村配套改革时成立的城建服务中心、财政所、民政所、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福利院等职能相近的中心、站、所,按有利经济发展进行了重新分类和归并,机构数量实际上只有减没有增,经济管理的职能只有强化没有减弱,体现出了“小政府大服务”、“下发经济管理权限”的原则。(4)鼓励各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在XX设立分支机构,为XX经济社会发展搭建融资平台。同时,扩大行政管理权限。XX撤镇建市后,与XX星火技术密集区、XX经济开发区,实行“市区合一、三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并适当增加领导职位。坚持合法合理原则,充分放权,赋予XX县级政府管理职能。凡是可以下放到强镇管理、审批的经济社会事务,都下放到XX管理、审批。县直部门对派驻机构充分授权,采取分局审批、县局备案等方式,扩大派驻机构独立管理审批权。建设小城市,建议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主要体现在用地支持、项目支持、财力支持等方面。

求真务实 稳步推进 篇7

稳步推进

—多祥中心小学“课内比教学”阶段性工作总结

声势浩大的“课内比教学”活动,在全省如火如荼的展开,我校全体教师也置身其中,通过两个多月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工作成绩。下面对我们的工作作如下回顾:

一、强化认识

加强领导

开学初,我校接到市教育局和中心学校关于开展“课内比教学”的有关通知后,校委会高度重视,迅速召开专题会议予以研究,充分理解“课内比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时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校委会成员和教研组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面启动我校“课内比教学”活动。领导小组也及时召开全体教师会,学习上级有关“课内比教学”的文件,理解“课内比教学”活动的现实意义,学校领导在会议上作专门的辅导报告,明确此次活动的工作主题是:“锤炼教学基本功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工作目标是:“全员参与,全科覆盖”,搭建教师展示自我,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平台,促进教师刻苦钻研教学业务,努力创新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同时学校利用橱窗、板报等形式,对“课内比教学”活动进行全面宣传。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良好的活动氛围,良好的氛围为活动的有序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求真务实

精心准备

全体教师的思想认识充分提高后,全面转入准备阶段,教导处制定了“课内比教学”活动方案,印发给全体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由教研组长牵头全面开展活动。各教研组迅速制定出各学科教学比武日程表,每个教师的比武时间安排到了节次。这样使每个教师都明确了自己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为了保证讲课的质量,老师们都认真备课,精心制作课件,全面查找资料。确保每节次得说课稿和教案精益求精,最大限度的展示每个教师的教学功底。特别是年纪比较大的教师,虽然对电脑的操作不太熟练,但他们仍然向年轻教师请教,坚持到电脑室查阅资料,制作课件,同样为自己准备了精彩的展示课。本次活动除了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外,更提高了教师的专业能力。

三、精细组织

稳步推进

各个教研组在学校总体方案的指导下,详细的安排了各学科的比武时间,具体到每个班级,每个教师和日期与节次,每个教师都心中有数,按时听课和讲课。全校共有17个教学班,按照语文、数学、英语和小科的顺序依次进行。语文科和数学科的全部比武工作顺利完成,英语和小科的顺序正在进行。特别令人高兴的是语文和数学的比武时间全体同学科科任教师都准时参加。其他没有课的教师也踊跃参加,在全校形成了紧张而有秩序的比、学、赶、帮的教学热潮。学校通知的讲课教师无论年纪大小,没有一人拒绝讲课。学校通知的听课教师无一人缺席,讲课率和听课率均达到100℅。特别让人欣慰的是老教师老当益壮,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艺术于一体,上出了高质量常规课。中年教师身先士卒,精心备课,优化组合信息资源,上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示范课。青年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资源的优势,精心制作课件,上出了独具风采的优质课。数学教师曹芳、刘娇娥、程爱秀三个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将一年级数学中的8,9和10的认识及加减法讲的活灵活现,变单一枯燥的数字计算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游戏、绕口令、找朋友等教学形式,让一年级的小朋友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将数学知识的传授寓学生喜爱的游戏活动于一体。教学效果明显,听课的教师也深受启发。“课内比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不断给全体教师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也提高了全校教师教学基本功,深受广大教师欢迎。

三、逐一评价 共同提高

每节比武课结束后,都要进行集中的评课活动。教研组长组织全体同科教师在一起,每人发表自己的评课意见,对所听课的成功点和亮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评价,对本人觉得需要探讨的地方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由参评人员共同讨论,确定出统一的教学理念。每次的评课活动都由教研组长主持,领导小组成员和听课教师参加,所有评课意见由教研组长做好记录。每个教师讲课结束后都要写好自己的课后反思。教师之间互相切磋,共同提高,推动了全校教学工作良性循环,全体教师教学面貌焕然一新。

五、全员参与 务求实效

为了防止“课内比教学”活动走过场和一阵风,学校制定方案时就确定了“全员参与,务求实效”的总体方针。截止到十一月上旬,比武课程覆盖的学科就达到100℅,每个教研组的听课和评课活动结束后,老师们都认真整理自己的个人档案,目前语文、数学和英语科教师的个人档案均已整理到位,教师个人档案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说课稿、教学设计、课后反思,会议记录和听课记录。教导处也对学校档案进行了收集和整理,按照市教育局的档案目录要求,15个类别档案均已分类整理,并且入盒上档。随时可以接受各级上管部门检查。

我校的“课内比教学活动”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但也有一些问题困惑着我们,由于年级之间存在差异,很难形成全校统一标准的评价标准,因学科的自身特点全校难以实施统一的可比较的奖励标准。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不能满足全体教师日益增长的教学需要,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备教改辅任务,不能抽出很多时间去参加听课与评课活动,时间的限制,制约了老师们的比武热情。还有一些问题也在逐渐显现。

依法治企 推进矿井稳步发展 篇8

灵新煤矿组宣科

张 媛

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和不断推进依法治企,是加强企业管理,推进企业发展的必然途径。近年来,灵新煤矿坚持开展普法教育,不断推进依法治企,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自身素质,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推动企业逐步向制度化发展。

一、背景

灵新矿是宁东煤田首开的一座国有现代化大型矿井,随着近几年煤炭市场持续疲软,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难度很大。在这种情况下,近年来我们坚持依法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把改革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企业文化建设,以德治企与企业普法教育,依法治企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推动矿区发展的逐步深入。

形势带来了新挑战,也孕育着新机遇。从市场竞争特点看,市场对优质煤炭产品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刚性需求,商品煤发热量达到4500大卡以上才有市场,灵新矿生产的原煤就已经符合这一条件,这是我们的宝贵优势;从内部发展环境看,灵新矿安全、生产、经营工作持续向好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矿区和谐稳定、干群队伍务实创业的良好基础没有变。只要全矿上下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家、自治区和集团公司的判断上来,率先制定和落实一系列依法治企、安全生产、创新创效的新举措,就一定能把灵新事业推进到新高度,把维护员工利益的主动权攥在自己手里。

二、实施依法治企的具体做法

依法治企既是企业改革的客观要求,又是企业深化改革的保证。企业的发展需要法治的保障和促进。依法治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的要求,它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而且更需要理念的更新,灵新矿多措并举,不断推进依法治企,为企业的深化改革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强化制度建设,搭建依法治企机制框架。全面补充、修订现行各类规章制度,形成一套完备有效的制度体系,保证企业依法合规开展各项工作,杜绝无章可循、有章不循、有章难循的现象;进一步修订五型企业绩效考评、收入分配体系等纲领性文件,维护经营管理的公正、公平性;积极加强与国家职能部门、集团公司生产辅助单位的业务联系,极力规避管理风险;强化督察督办工作,固化安全管理科牵头督察督办安全生产类事务、办公室牵头督察督办综合类事务、纪检监察科牵头督办重大问题和工作作风类事务的长效督察督办机制,保证矿各项决策部署落地有声。

二是使法律这根有力的绳索在企业和职工中起到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作用。企业的规章制度体现着企业与职工的关系,企业的行为和活动不得侵害职工的合法权益,在法律的范围内约束、调节企业内部各部门和职工的行为,灵新矿一直坚持大力宣贯《宪法》、《劳动法》、新《安全生产法》、《治安处罚法》、《个人所得税法》、《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伤保险条例》和《物权法》、《企业所得税法》、《信访条例》、《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宁夏消防条例》、《刑法》、《婚姻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条例。矿属各单位、利用员工班前会、政治学习日进行法律知识学习,不断提高员工法律素质,使员工知法、懂法,依法办事。灵新矿以依法治企为先导,以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为主要手段,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作用,使得企业各项工作的发展得以平稳推进,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在法律范畴内得到调整和解决。

三是坚持依法治理,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安全规章制度是实现科学管理的依据和前提,体现着企业与国家,企业与职工的利益关系。灵新煤矿始终践行“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着眼全局,从细微处入手,严格落实持证上岗制度,达到《煤矿安全生产法》规定从业人员必须培训合格,持证上岗的要求,从根本上奠定安全发展根基。要求管理人员持证率100%。企业主要负责人必须依法参加煤监局组织的培训班,并取得《主要负责人安全资格证》、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副矿长及所有下井跟带班的管理人员)必须参加集团公司开办的培训班,并取得《安全资格证》,做到人、证相符;抓好特种作业人员持证率100%,要求在岗的井下井下电钳工、胶带输送机司机、瓦斯检查工、安全检查工等特种作业人员按时培训、定期复训,切实做到“上什么岗、持什么证”,做到“人、证、岗”三统一;对于一般工种,实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考试不及格,不能上岗”的原则,进行脱产培训,取得《入井安全资格证》后方可上岗。

四是根据ISO9001质量认证、ISO14001环境认证和OHS18000健康认证和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认真学习《产品质量法》、《环境保护法》、《水资源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煤矿安全生产法》、《食品安全法》、《中国煤矿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灵新矿通过开展普法工作,全矿干部员工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有了明显增强,学法、用法、守法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法制意识逐步提高。

五是坚持“三重一大”集体研究制度,严格执行预算制度,加强日常监督考核,控制好各项费用;要加强对标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和补足短板;大力支持制品厂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稳定客户群,提高整体经济效益;进一步规范文秘、财务、人资、工程档案管理,对企地历史发展负责。

六是两级职工代表大会职权落实到位,扎实有效开展职工代表巡视、述职、民主评议干部等工作,全年,职工代表巡视3次,106名代表进行了述职,评议领导干部157人。严格履行集体合同、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认真开展会员评家活动。对16项提案进行了督办落实,落实率达93%,矿务公开覆盖率达100%、职工满意度测评98%。职工代表大会保持自治区五星级荣誉。

三、坚持依法治企取得的成效

依法治企有力地推动了企业规章制度的健全和科学管理的实现。灵新煤矿在多年的生产经营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和煤炭行业发展的趋势,针对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逐步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规章制度体系,在发展的历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是不断在探索中依法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在保障国家、集团利益和职工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充分行使各项合法权利,调节矿区内外部各种关系,有效实施科学管理,实现了企业经营目标。二是通过广泛教育和专项培训,使管理人员了解、掌握了当代经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则,特别是坚持不懈地开展依法治企工作,使全体员工和企业素质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为迎接新的挑战打下了基础。

三是通过依法治企,灵新煤矿不断创新,实施了以优化产业结构,拓宽销售渠道为主要目的,大力发多种经营发展战略,这些新战略、新举措使矿区结构得到有效调整,以法律法规为根基,用创新解决社会趋势日渐演变中出现的问题。

上一篇:我的新邻居蚂蚁500字作文下一篇: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机理分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