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现代性转换

2024-08-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传统工艺现代性转换(通用9篇)

传统工艺现代性转换 篇1

一、传统工艺美术现代性转换的意义

传统工艺美术是别具魅力的我国传统艺术形式,由于地域和民俗的差异而形成了多样化的美术形式。其中涵盖了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重要内容,发展至今,仍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但是当前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传统工艺美术的关注度正在逐渐下降,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工艺美术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新的美术工艺层出不穷,以新的形式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当前,人们的消费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艺术审美也与时代的发展靠拢,引领着新的艺术流行趋势。在这样错综复杂的环境下,传统工艺美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为了不被新时代所遗忘,实现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扬。需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前社会发展形势,满足大众的艺术需求,传统工艺美术需要进行现代性转换,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创新。应用先进科技,与传统美术生产工艺相结合,将传统工艺美术的魅力充分的发挥出来,促进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二、传统工艺美术的创新

传统工艺美术包含了我国传统艺术的多种形式,比如陶瓷、刺绣、刻瓷、雕刻以及木作等多项艺术工艺,是经历了长久的发展和历史的沉淀而形成的艺术形式。传统工艺美术也曾经历辉煌的阶段,名扬海内外。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墨守成规的传统工艺美术形式逐渐丧失了优势,伴随着新的.工艺美术形式的兴起,传统工艺美术行业逐渐的衰落,在市场竞争中缺乏优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局面。传统工艺美术的改革创新已迫在眉睫,不仅对于重新获得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1、传统工艺美术的产业化发展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与社会形态的变化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有着重要的联系。为了解决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困境,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形势,现代化转换是最有效的途径。传统工艺美术变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其中的文化底蕴。传统工艺美术的现代化转换,是在现代社会为传统工艺美术创造良好的发展机遇,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在改革与创新当中,传统工艺美术开始呈现产业化发展的势头。传统工艺美术的产业化发展面临着其目标定位的问题,存在着经济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矛盾,这是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社会相融入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传统工艺美术是以我国传统文化作为基础,并将其艺术价值转换成为经济价值。当今社会的传统工艺美术发展,其经济价值的体现是十分重要的。传统工艺美术作为一种经济产业形式,通过艺术作品的生产,创造出经济价值。同时,传统工艺美术又不同于一般的经济产业形式,是具有文化艺术性质的经济产业,凭借艺术价值的发挥来创造经济价值,是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化发展的良好出路。既没有丢失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内涵,又充分提升了传统工艺美术自身的价值。使传统工艺美术更具有时代的气息,推动传统工艺美术的产业化发展。

2、创新与保护

传统工艺美术现代性转换,创新是关键性的内容。但值得注意的是,创新不等于改造,不能实现了现代性转换,却丢失了传统工艺美术独有的魅力。传统工艺美术的民族和区域气息浓烈,各地区各民族的传统工艺美术都有着相应的特征,是传统工艺美术的精髓。传统工艺美术创新的目的不在于改造,而在于保护,为了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社会更好的生存下去。首先,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对传统工艺美术其中蕴含的文化加以理解,转换视角,从现代的眼光出发,以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作为基础,适当的加入现代化的元素,并与其完美的融合。以经济性发展为基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作为目标,创新与保护并举。其次,传统工艺美术代表着民族的文化,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传统工艺美术加以保护,不仅是传统工艺美术本身,同时也是对传统美术工艺的发扬与传承。当前,已经有许多传统工艺美术由于没有得到保护和发扬,已经失传和消亡。为了避免其发生,加强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是十分重要的。传统工艺美术现代性转换是实现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保护的重要途径,在技艺创新的基础上,实现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

三、知识产权的保护

传统工艺美术现代性转换除了对传统工艺美术进行创新改革之外,还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传统工艺美术从兴盛到衰落,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就是传统工艺美术品的知识产权受到侵害,大量仿制品的出现,缺乏相关法律制度的管理,破坏了传统工艺美术品的市场秩序。传统工艺美术现代性转换需要吸取过去的教训,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尤其是在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传统工艺美术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

1、知识产权立法

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严格知识产权立法,为传统工艺美术提供法律保障,鼓励传统工艺美术的创新,提升创作者的热情。知识产权保护要针对传统工艺美术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保护,包括艺术品外形设计、制作工艺等多个方面,有效保证传统艺术创作者的基本权益。同时严厉打击侵权现象,并予以严惩。知识产权立法为传统工艺美术现代性转换提供了有力保证。在法律的保护措施下,传统工艺美术能够深入的进行,更好的发展于现代社会。

2、加强产权意识

传统工艺现代性转换 篇2

一、传统图形的现代语言转换

现代设计崇尚简约的图形及注重传意的功能性, 表面上是对中国传统装饰性图形的发展与革新, 但实际上是没有将两者进行完美的融合。许多设计师与消费者追求时尚, 过度地接受了西方的简洁图形设计理念, 所以在现今中国视觉传达设计中, 能用上中国传统图形而又能被世界认可的作品并不多。“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也成为所有艺术门类及研究领域共同所关注的问题。

现代图形设计的价值在于沟通。在全球化的设计艺术语境中,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如何相互沟通和理解, 以达到文化上的相互认同, 在这个问题上, 图形符号所具有的跨文化通性特征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张法认为:如果说文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性符号, 那么, 图像就是一种跨文化的符号。……它使以文化性为主转变到以全球化为主[1]。图形设计中符号的呈现方式是形式语言, 研究传统图形的现代性转换, 应注重对中国元素这类图形符号形式语言所构成的传统设计语境的转换研究, 以寻求图形符号在表达方式上的协调一致, 从而达到信息传播的通畅, 并进一步得到相互认同和理解。传统图形符号借助于与现代设计形式语言的整合, 最终是使中国元素能融入现代设计的语境之中, 形成以中国元素为特质的叙事方式, 由此推进不同设计文化之间的和谐互补。

现代设计对于传统图形的转化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应顺应文化发展趋势, 积极创造符合本民族审美观的图形设计, 并将传统图形的深层内涵融入到现代图形设计之中, 使商业行为更具文化性和社会性。

二、传统图形符号的转换与创新

中国的传统图案在历史的每一个阶段, 都留下了反映这一时代文化特征的不可替代的精华, 这些图形代表着各时代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 既不断变异, 又代代相承。尊重历史传统并不等于食古不化、拘泥于传统。相反, 有意识地保留这些传统, 将有助于现代设计的创新。其实, “立新”不一定要“破旧”, 关键在于如何以传统而又时尚的手法创造出新旧共生具有创造意义的视觉符号形态。

1、繁复的装饰与精简图形的转化

中国传统图案多为先民粹炼而成, 具有典雅的风格及深厚的内涵。将图形的精粹保留并给予形式上的精简, 增加一些辅助性设计, 取其局部形态或者总结图形中核心的要素, 加以分解、组合, 遵循节奏、韵律、对称、呼应、均齐、平衡、对比、权衡等视觉美学原则, 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加以变异, 设计成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实用艺术。即保留形式原创的前提下, 让其简洁图形化及时尚现代化。如韩美林设计的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标志 (图1) , 以极简练的线条刻画出了一只展翅高飞的凤凰, 造型惟妙惟肖。这个图案来源于中国古典凤凰的图案形态, 但是构成的时候给予简化去掉了一些繁缛的装饰, 图案同时又是英文“VIP”的艺术变形, 从而达到了现代与传统的统一。

2、从线条到平面与立体造型的转变

在维度上, 将传统图形符号跨越自身平面界限, 融入时间及空间的概念, 如果运用恰当可呈现出不一样的创新效果。在现代设计中, 设计师可以尝试着将图形进行维度的转化, 线条转化为平面, 平面转化为立体, 或者立体转化为空间;甚至相反, 由空间、立体再转化成平面都会让视觉图形产生一定的趣味性。

对比发现, 中国传统图形中一些流畅的线条在现代图形设计中被巧妙的简洁化和时尚化, 打破原有适合形的约束, 注重块面、大小、方向、长度、刚柔及点线面的综合运用。在追求风格统一的前提下, 尽量让每个元素求异多变, 有突破地向外延伸, 将是设计的亮点。

3、传统图形在新材质空间环境下的创新

中国传统陶瓷上有很多与开片类似的自然纹样以及冰裂纹样, 在图案的构成上有着朴素的雅致美感, 而在造型上也显得简洁大气。这类图形被运用在现代室内建筑、环境景观以及一定的空间层次里, 通过固有材质的肌理、色彩、材质、工艺等去表现更显时尚感和现代感。

汉代玉璧的纹饰、造型和风格突破了以往的传统, 采用浮雕、透雕、阴刻等工艺以及在圆形璧外出廓透雕等新雕琢法, 增强了玉璧的装饰效果和立体感[2]。现代设计也很好地借鉴了这些艺术元素。北京2008奥运会奖牌的设计就是成功的案例。奖牌正面为统一图案——插上翅膀站立的希腊胜利女神和希腊潘纳辛纳科竞技场, 背面镶嵌玉璧, 正中的金属图形上镌刻着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奖牌的设计选择了奥运历史上罕见的材质, 由象征尊贵和美德的“金”、“玉”材质组合而成, 外观设计取自中国古代“龙纹玉璧”造型。通过材质的对比, 其巧妙之处在于将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玉”比“德”的价值观、荣誉观, 体现出来。在保证奖牌金、银、铜识别性的同时彰显玉的特点, 使“金”、“玉”在材料及造型上达到视觉的完美结合。

4、借助新的工艺技术汲古创新

设计领域曾出现过多种不同的印刷工艺, 如雕版印刷、蜡染、雕刻、镂空等。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工艺、印刷技术水平的提高, 很多原先手工无法实现的图形现在都可以得到体现。通过运用印刷技术和特种材质, 比如击凸、过油、五彩UV、压痕等特殊工艺, 能使单纯的传统图形有视觉强度上的突破。2008年奥运会火炬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其生, 和谐其融”的“祥云”图案, 火炬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传统的祥云图案加上卷轴的形式配上汉代漆红色在火炬上的运用, 使之明显区别于往届奥运会火炬设计, 红银的对比色彩产生醒目的视觉效果。火炬上下比列均匀分割, 祥云图案和立体浮雕式的工艺设计使整个火炬高雅华丽、内涵厚重。

5、中西结合式的糅融合创新

中国传统审美观注重于图形图案的“形”与“意”的完美统一, 追求感性的美感。相比之下, 西方的造型艺术表现较为理性, 追求实用性。当代设计发展迅速, 追求高效率与低成本, 简约个性化成为现代设计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3]。在中西方文化、艺术以及设计各个领域, 应以两者相互折衷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创新富有现代感的艺术设计。尤其重要的是, 应在博大的中国传统图案世界里, 精心筛选出最经典的符号, 最具有视觉美学和文化底蕴的载体, 并以崭新的造型观念重造图形, 进行糅合创新。

将传统图案应用到现代设计当中, 要理解、挖掘、分析其内涵, 结合现代设计的特点, 以传统图案作为创意点和启示点, 进行全新的设计。我们必须构建以自身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图形语言, 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现代的设计语言共同融汇成当代设计思想的主流, 构建一个立足本土具有开放性的创新型图形设计体系。

总之, 我们应探索东西方图形艺术间相互依存且呈现多元化的新形式, 从文化的建构这一高度来思考图形的建构, 将传统图案艺术的精神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中。只有立足于我们的传统视觉图形语言, 从中汲取养分, 中国的现代设计才能够有立本之源。

参考文献

[1]张法.走向全球化时代的文艺理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5:195.

[2]孔宪林等.中国传统图案[M].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 1986.

传统绘画题材的现代转换 篇3

关键词:宗教绘画形象;题材;表达;创作

在2008年的2月18日,以《中国》为主题的艺术展在罗马展览馆开幕,在此次展览中,一幅长10米的巨幅油画作品夺人眼球,这正是中国画家刘晓东的代表作品。刘晓东被誉为“新生代”艺术的领军人物,是一位优秀的现实主义画家,代表作品有《吃完了再说》(图1)和《三峡新移民》。《吃完了再说》是刘晓东用了两周时间在罗马完成的,画面中的人物都是用罗马的模特来进行创作的。不难看出,画面中的模特有着人种多、年龄差距大的特点。刘晓东利用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的图式,传达出了当今世界普遍流行的世俗文化。“吃”完了再说,这个“吃”字,不仅是画面传达给人最直观的画面感受,而且传达出一层更为深刻的寓意: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做什么事情只看到了眼前利益,忽视未来的发展,“吃”完了再说,只顾享受眼前的美好事物,把麻烦抛之脑后。画面里虽然是其乐融融的聚餐仪式,但在画面当中也透露出画家的一些忧虑和担心。刘晓东的这幅《吃完了再说》同时也是高价位艺术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在艺术市场摇摆不定的今天,刘晓东的作品为什么能够脱颖而出、受人热捧,这与画家本人的绘画艺术风格和传达的思想内涵等方面息息相关。

刘晓东是中国写实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他对画面熟练的掌控力、揭露生活中细微繁琐的生活情节的能力以及个人艺术情感表达的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刘晓东的绘画作品中没有宏大的题材,而是现实生活平凡的写照,没有优美的画面,而是描绘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他的艺术语言十分直接,他往往通过作品来表现自己,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审美感受将社会生活与艺术完美结合,来体现当代的民俗文化和时代审美价值,把自己的艺术思想更加直接清晰地呈现给人们。

一、构图

《吃完了再说》的图式取材于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但和达芬奇完全不同的是,除了模仿一字排开式的构图外,它不是一幅以宣传宗教教义为目的的绘画作品,它放弃了基督圣餐礼仪的教义,融入了世俗文化。这里没有正义与邪恶的斗争,没有庄严肃穆的聚餐氛围,没有细腻的写实技巧和完美的空间透视,而是一幅具有现代气息的聚餐。整幅画面场景宽阔明亮,整体气氛轻松和谐,用笔轻松流畅,表达感情果断直接。

二、技法

这幅作品不再使用传统的古典油画技法,而是一种具象写实手法。这种直接技法摆脱了古典技法中耗时长、不易保存的缺点,方便画家快速作画,用概括简练的笔触和明快的色彩恰到好处地表现画家当时丰富的内心情感。它不单单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绘,在写实的基础上融入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真实的感受,每个人物定格的瞬间并不是照相机所能捕捉到的,这是包含画家生活体验的瞬间,是画家跟模特进行交谈后的他所认为的最真实的瞬间。

三、内容

画中的13个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特点的陌生人聚在同一个餐桌上,打破语言和民族之间的障碍,一起愉快地进餐,就像久别重逢的朋友一样。这13个模特被平均分布在画面上,他们看似是生活中某个随意的聚会场景,实则是画家本人对精彩瞬间的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刘晓东尽量让模特处在一个放松的状态,及时地描写出模特最真实的特点,他画面上的人物动态和画面构图看似随意,其实却是画家本人努力寻求并想表达的精神所在。画中不同年龄、地区的人们聚在一起愉快地进餐、交谈中,传达出一种十分和谐融洽的气氛,这正是画家本人身处异国他乡所想表达的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是自己在罗马生活一段时间后对周围环境的人和事以及个人生活的情感表达。

四、意义

《吃完了再说》其实在某个方面表现出画家刘晓东对社会快速发展所导致人们价值倾向的改变的一丝丝担忧,人们过多地注意眼下的利益,什么事情都是“吃”完了再说,享受着当前的美味果实。有些事情在“吃”之前就需要解决的却一味抛之脑后,留给子孙后代去解决,没有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这些都需要引起大家的深思。

《最后的晚餐》这一宗教绘画题材早在公元二世纪罗马的普里西拉地下墓室的壁画中出现,它的构图呈一字排开,画面严肃且富有秩序,表达的内容简单明确。在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之前的大部分画家对犹大的着重处理,使人们的目光集中于犹大而不是耶稣,整幅画面成几何平面纹样,略显呆板。刘晓东说:“他们过于强调迎合审美时尚而忽略了传统题材的历史本意和限制性要求?”。过于强调矛盾的对立性,从而忽视了神人合一的圣餐本意。

从刘晓东的《吃完了再说》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刘晓东的作品仅仅是借鉴了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一字排开式构图,而在内容、技法以及表达的情感等方面都不相同,是彻底的改头换面。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主要是描绘圣经故事的一段场景,故事的主人公是画家凭借自己超凡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并不是真实生活中的人物模特,写实性小。而刘晓东的《吃完了再说》描绘的却是一幅充满了现代化的聚餐场景,画面中的模特都是生活中的人,以生活中的人物为原型,写实性强。画面内容的重点是画家能够在现场及时地捕捉到自己需要的瞬间,模特在自然地吃饭和进行交谈的时候,画家抓住自己想要的场景进行描绘,同时画面中也表达了画家的个人态度和思想感情,这也是这幅画的魅力所在和动人之处。达?芬奇的作品所运用的是古典油画技法,对人体的研究细致入微,在一遍遍罩染和修改之后,人体的造型结构精巧准确,形神兼备,透视和光线的运用使画面更加完美。但是由于以前对材料运用这方面还不是很成熟,更因为这是一幅壁画,由于材料受到千年的腐蚀和潮湿等方面的影响,画面开始脱落,不易保存。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描绘的是圣经礼仪场景,主要是为了传播宗教文化,为宗教礼仪服务,包含的宗教感情色彩浓厚,在画面中很少能够表达画家个人的思想感情和意识,画面所传达的社会的世俗性小,缺乏生活气息。

随着绘画工具的多样化发展,画笔也不再是唯一的绘画工具,艺术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通过不同的工具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达到自己的绘画目的。除了刘晓东以外的当代艺术家也表现过这一主题,其中桔多淇和曾梵志的作品就是非常成功的例子。

《姜人之最后的晚餐》是艺术家桔多淇的代表作品。在她的手中,菜市场里各种各样的蔬菜成为了她的创作素材,在她的奇思妙想下,《最后的晚餐》又有了新的表现形式。里面的耶稣和各位使徒不再是普通的人的形象,而是由一块块生姜做成,蔬菜叶变成了他们的衣服,晚餐的餐桌是一块白花花的豆腐。桔多淇用她滑稽幽默的表现方式将宗教绘画题材进行新的创造,虽然是模仿了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样式,但是在这幅蔬菜画中也包含着艺术家对生活和对艺术的理解,她能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发现生活中的艺术,使无聊平凡的生活充满了艺术色彩,把自己对生活的愉悦精神以幽默的方式传递给大家。她通过自己的双手把普通的蔬菜变成世界名画,充满了浪漫气息,表达了艺术家对生活的热爱。

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同样延续了达·芬奇的构图模式和背叛的主题,画里的基督和使徒变成了一个个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画中的人物是曾梵志艺术品中具有代表性的面具人物。曾梵志运用了各种具有象征意味的文化符号,反映了一定时期的时代特色和政治倾向。画家最想表达的只是内心的声音,这些符号只不过是他表达自我感受和生活经历的工具。画面所传达的也不再是宗教圣餐礼仪和宗教思想,而是画家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五、结语

刘晓东等艺术家的例子告诉我们,经典的绘画图式更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引发人们的观赏兴趣。但是在借鉴过程中要学会扬弃,并能够在画面中融入自己真实的观点和看法,体现自己独特的观察视角和艺术思维,这就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和体验身边的事物,用心体会,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到画面里,才能更好地使自己的作品与观众之间达到共鸣,从而得到大家的认可。

参考文献:

[1]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2]沃尔夫林.古典艺术[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

[3]韩振华.After“国族寓言”——从曾梵志《最后的晚餐》说起[J].艺术设计研究,2014,(01).

[4]一江春水.创意女孩和她的蔬菜画[J].创新科技码,2010,(01).

作者简介:

传统工艺美术的现代化发展论文 篇4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商品,其独有的文化品质让人爱不释手。为了进一步推动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和传承,传统工艺美术必须要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只有这样传统工艺美术才能被更多的人接受和认可,这也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随着现代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传统工艺美术行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是传统工艺美术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应该牢牢抓住这一发展时机,争取给人们带去更多的艺术体验。

一、传统工艺美术的特征

传统工艺美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不同历史条件下人们追求物质和精神享受的产物,它既具有工艺美术的一般特质,又保持了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统一性,彰显了中国的文化特色。我国的传统工艺美术集合了以下几种特征:一是地域性。受地域环境的影响,不同地区居民的造物方式略有不同,造就了传统工艺美术不同的特色。以刺绣为例,苏绣上绘有栩栩如生、构思巧妙的秀丽图案,做工精致,针法活泼,色彩斑斓。而湘绣则大多采用硬缎、软缎、透明纱等材质,利用丝线、绒线等绘制出一幅幅色彩鲜明、构图严谨、变现力极强的人物画;二是审美性。最初的传统工艺美术创作是以使用为基本前提,制作较为美观。古代人民大都向往美满的生活,并将这种情怀表现在文化创作上,所以在传统工艺品上我们常常会看到喜庆的事物,气氛表现热烈,表达形式各有不同;三是人文性。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来源于社会生活,寄托了不同历史时期古人的情思,其与单纯的工业化产品在人文特性上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选材、加工工艺、功能取向和装饰方式上。

二、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现状

传统工艺美术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文化涵养,使其备受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这无疑为传统工艺美术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国政府越来越注重文化遗产保护,并将传统工艺美术纳入到文化建设项目当中。但是,在传统工艺美术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传统工艺美术作品更多的是作为奢侈品出现,过于偏重其审美价值,从而出现了传统工艺美术作品与生活需求日渐脱节的现象,限制了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另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传统工艺美术正在承受着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双重冲击。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影响下,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所提升,生活方式的转变带动了审美观念和价值的改变,这致使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逐步退化,使传统工艺美术逐步退化出人们的视野之外。很多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人,受市场化经济的冲击自信心逐步退化,甚至审美观发生动荡,在繁琐的市场环境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再坚定的认可传统工艺美术的价值,技艺不断退化甚至衰败,使得传统工艺手艺后继无人。以当前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形势来看,其面临的问题主要存在于资源、创新、经营匮乏几个方面。社会是发展,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审美观念也会随之变化,这要求传统工艺美术时刻跟进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创新,加强经营管理,开发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从而在繁琐而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获取一席之地。现如今,文化创意产业的衍生与发展,标示着新文化产业格局的形成,这就为传统工艺美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契机,我们需要重新确立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方向,促进其转型成功。

三、传统工艺美术的现代化发展建议

传统工艺现代性转换 篇5

传统伦理的创造性转换与当代道德建设

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必须深刻认识实现传统伦理创造性转换的紧迫性和可能性,确立将这一转换与当代道德建设有机结合的根本理念,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的.实践中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并建立促进二者双向互动的良性社会机制.

作 者:周安伯 Zhou An-bo 作者单位:江苏行政学院,江苏,南京,210004刊 名: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PLA NANJING INSTITUTE OF POLITICS年,卷(期):200622(1)分类号:B82关键词:传统伦理 创造性转换 道德建设

传统工艺现代性转换 篇6

当代儒学话语――无论是叙事还是论辩,基本上循着两个路数:一是历史的,重其发展脉络、迁延历程;二是观念的,往往拣金弃沙,只把握根本的传统。前者多为治历史学者所取,处之极端,往往陷溺于所谓“史学的偏见”。三十年代以还,喜宋明理学或研哲学者,于此多有掊击,兹不具论。而后者为习哲学诸人惯常所用,不管是批判儒家,还是复兴儒学,关键处均是一些观念铺陈和范式架构,难免于“良知的傲慢”之讥。海外治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主流派学者对此多有指证。如张灏谓“把儒家思想等同于一种哲学体系或学术研究的倾向是危险的”。[1]自称“更注重哲学的框架”以著述的艾尔曼也指出:迄今以新儒家讨论为中心的思想史领域,只不过是“较为浅显的中国哲学史”。深受德国人以“精神史”研究哲学史之取向的影响,普遍服膺“观念史”的模式,“结果,中国思想史只能以叙事方式进行,精于哲学却短于历史脉络”。[2]因现代知识体系的学科分际而造成的史、哲之别,深深濡染了当代的儒学识辨与言说,使儒家的本来面貌在强烈的古今之辩意识的现代阐释之下,更多增添了难以圆合的裂痕。“史学的偏见”与“良知的傲慢”之争讼与对垒不见消弥,反愈加剧。于此,若不能有更深刻的说明和消解紧张的有效途径,势必将成儒? Ы?胂执?杂锞车募?笳习??BR> 也许用发生学的方法以观其眇是一可行之道。当代的`儒学话语(批判的、旁观的、弘扬的)及其复杂的形态,均是在百年间原有体系发生剧烈的动荡、裂变、转型过程之中的迁延或歧出。尽管有西学东来的重大外缘,但起决定因素的还是体系内在的变化。所以,对清末儒学的状况作些了解和分析,当有助于这一问题的清理。另外,我们今天所说辩腾喧于口的儒学,早已走出了经学时代的范式,在形态上已被现代的知识体系所夹裹和切割,这一转换的发生机制和微妙历程也是饶有趣味的问题。本文即围绕清末经学的解构和现代形态儒学的创发作一思考,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三大争论宣告了经学时代的结束

清末,皮锡瑞总结有清一代经学。谓有三变:“国初,汉学方萌芽,皆以宋学为根底,不分门户,各取所长,是为汉宋兼采之学。乾隆以后,许郑之学大明,治宋学者已。说经皆主实证,不空谈义理。是为专门汉学。嘉道以后,又由许郑之学导源而上……。是为西汉今文之学。学愈进而愈古,义愈推而愈高;屡迁而返其初,一变而至于道。”[3]梁启超著《清代学术概论》,承继此说,以佛理生、住、异、灭喻思潮之流转,将这一段思想史概括为启蒙、全盛、蜕分、衰落四期。又进而将清学“屡迁而返其初”的独特现象解释成为“以复古为解放”。“第一步,复宋之古,对于王学而得解放。第二步,复汉唐之古,对于程朱而得解放。第三步,复西汉之古,对于郑许而得解放。第四步,复先秦之古,对于一切传注而得解放。夫既已复先秦之古,则非至对于孔孟而得解放焉不止矣”。[4]鹿门“义愈推而愈高”、“一变而至于道”的说词,明显带有保守的今文家自吹自许之意,远不能和任公“非至对于孔孟而得解放焉不止矣”的揭示之敏锐与深刻相比。但皮、梁二人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是站在清学的落幕处,对已经逝去的一个时代作全景式的观察和描述。这一“离场”的宏大叙事虽有助于从全体上把握清代学术的纲节,? ?灰欢?苁刮颐钦嬲??氲角逖?翁??坏母丛勇雎缰?小?BR> 倒是《汉学师承记》这样在今天看来过于偏宕、缺少客观性的谱系,更能引发出来问题和思考。江藩坚执汉学的纯洁性,以三惠之学为典范,摈除一切经世和义理的成分,甚至将公认的朴学开山顾炎武附赘在卷末。这一切都表现了乾嘉考据学发展到极盛之时,正统汉学家“唯我独尊”、“目无余子”的自大心态。以经学考据为正统、以吴派为标准,不但彻底否定了程朱理学的权威,实际上也颠覆了儒学赖以存在的整个基础。沉溺于文献考据之中,以文本、音符为道统,可以无关社会、不涉人生,此固能成就一二经生的安身立命之业,但于整个社会、芸芸大众悬隔千里。这绝不是孔孟的初衷。江藩的谱系学一方面说明考据在清代学术界的主流地位,至乾嘉后期势力是何等的强大;另一方面视野如此的狭限,似乎也把儒学纳入到了没有出路的犄角之中。所以,随后激起的反弹,在形式上是挽救儒学,而实质上则是“对于孔孟而得解放”,最终导致了

传统工艺现代性转换 篇7

一、传统竹刻手工制作与现代机械加工工具的比较

主要的竹刻手工制作工具有以下几种:毛料造型工具:砍刀、锯子、刮刀;雕刻刀:平口刀、斜口刀;异型刀:圆口刀、三角刀、槽口刀、铲刀。主要的机械加工机器有以下几种:切割机、机械打磨设备、雕刻机。

手工与机械加工工具的功能可相互对应。机械切割机与打磨机类似于毛料造型工具, 像锯子, 刮刀等, 能高效完成竹子的粗加工处理。而电脑雕刻机相当于各种类型的雕刻刀, 能快捷准确地雕刻出设计好的图案。

手工工具多样复杂, 创作周期长而机械加工工具单一简单, 创作周期短。为适应竹刻的刮、削、切、冲、剔、铲、平等多变化多表现的手法, 手工竹刻工具尤其是雕刻用刀具种类繁多, 传统竹刻很讲究用刀, 雕刻刀以弹簧钢制成, 风格不同, 用刀也有区别, 以留青竹刻为例, 用于切边线, 用斜口刀;铲去平白处, 用平口刀;刻留青部分, 用平口、圆口刀;刻划毛发之类, 用槽刀。而在现代机械雕刻的过程仅仅是由一台电脑雕刻机来实现的。在竹刻的粗加工过程中, 数控切割和机械打磨可有效地提高竹材切割及打磨的效率和质量, 减轻操作者的劳动强度。传统手工竹刻制作周期短则半月多则数年, 机械竹刻的制作周期则只要几个小时或几天。

手工工具对比机械加工工具在竹刻生产效率上的优劣势。手工竹刻工具的制作原理简单, 成本低廉, 手工切割灵活方便, 充分发挥竹刻创作者的智慧与灵感, 但手工切割质量差、尺寸误差大、材料浪费大、后续加工工作量大, 同时劳动条件恶劣, 同一时期同一竹刻制作者只能完成单件作品, 生产效率低下。数控切割相对手动切割来说, 可有效地提高竹材切割的效率、切割质量, 减轻操作者的劳动强度。在打磨的方法中, 手工用各种型号的砂纸打磨, 虽灵活方便, 适用范围广, 但劳动强度大, 工作效率低, 质量不稳定。机械打磨效率高、质量好, 劳动强度低, 应用广泛, 效果稳定, 但在一些细节处理上不如手工打磨灵活多变。人工雕刻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雕刻错误, 原稿不错, 手工雕刻时一刀失误, 整个作品就有缺陷了。机械雕刻具有高效快捷、精准、清晰的特点, 方便竹刻的批量化生产及普及。但对比手工雕刻, 雕刻机也有其局限性, 复杂题材的作品以及需要表现丰富艺术人文内涵的雕刻, 深浅层次的变化, 刀工笔触的流转, 形与神的融合, 这些都不是机器能完全实现的。

二、传统竹刻手工雕刻法与现代机械雕刻方式的比较

手工竹刻的技法传承千年, 追求细致生动, 在雕刻方法上很有讲究:有讲求空间立体的圆雕;有介于绘画与雕刻间, 在平面基础上雕刻艺术形象的浮雕;所雕的物象低于雕面的水平面的阴刻;在平面的雕面上以阴刻线条造型, 与绘画中白描相似的线刻;雕透镂空贯通的透雕等。现代机械雕刻方式有切割雕刻、凹模雕刻与凸磨雕刻三种。

手工雕刻法与机械雕刻方式有很多相似之处。切割雕刻类似于手工雕刻中的线刻, 是利用切割方式在竹材表面加工出要求的图案, 具体就是先将图案以线条形式表现, 再用激光切割出线条, 从而得到用切割线条表现的图案。凹模雕刻类似于手工雕刻中的阴刻, 所雕物象低于基准面, 对图案部分进行切除加工, 而对图案外围的部分保留竹质材料表面原样不动。凸模雕刻与手工雕刻中的浮雕相似, 这种雕刻加工形式只切除图案外围的材料, 且各点处切除力度相同, 而对图案本身材料保留不切除。这种雕刻方法适于文字、图形轮廓等的表达[2]。

手工雕刻与机械雕刻在细节的处理上有很大差异。机械切割雕刻出的线条粗细均匀, 深浅一致, 看上去整齐规律, 但不如手工雕刻出的线条有刀触深浅的变化, 少了流动感。手工浮雕是在雕刻前先将画稿贴在刻板上, 然后依据画稿进行雕刻的, 机械凸模雕刻则是将图案输入电脑后控制机器雕刻的。手工浮雕根据浮雕立体程度的差别, 可分为“高浮雕”“浅浮雕”“薄意雕”“线雕”等, 而机械凸模雕刻的划分没有如此讲究。

手工雕刻往往因形造式, 手法灵活, 尤其在雕刻形状不太规则的部位时, 这种优势体现得更为明显, 因而雕出来的图像也都活灵活现, 人物、动物的表情、神态生动自然, 不会感觉呆板凝滞。对于形状比较规矩的物体, 手工雕也讲究阴阳明显, 层次分明, 线条流畅舒展。在横平竖直, 线条拐角, 以及有规矩的回纹、万纹、花瓣之中, 总会有那么点的缺陷, 虽然手工雕刻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完美, 但这也正是手工雕的魅力所在。机器雕刻的深浅全由电脑事先输入的数据控制, 则非常规矩, 横平竖直, 线条的粗细一致, 深浅一致, 每颗云珠都一模一样, 每个花瓣都一模一样, 在技法的表现形式上就略显单调, 表现的人物、动物的表情动作也比较生硬、呆滞。

三、传统竹刻手工制作与现代机械加工的一般程序的比较

竹刻手工制作的一般程序:选材—煮竹—凉竹—修竹、整形—上稿、描图—刻竹—打磨—上油—作品保护;竹刻机械加工的一般程序:选材—干燥、去青—开剖、蒸煮—炭化—定形—精刨、砂光—覆膜、雕刻[4]。

手工制作与机械加工的一般程序有很多相似处。都需要经过竹材的筛选、竹子的粗加工处理、创作前的整形、作品题材的绘制及雕刻等主要程序。每个程序所要达到的目的也很相近。机械竹刻作品的加工程序一定程度上参照了手工制作的一般流程, 只是简化了在机械雕刻中作用不大或效果不明显的部分工序, 使得雕刻过程看上去更为简洁现代化。

手工加工较机械加工过程繁琐复杂、严谨讲究, 制作时间长。无锡竹刻手工取材要求高, 一般是竹龄在五年以上的阴山竹, 表面不能有任何的斑点和损坏, 雕刻者在原材基础上进行雕刻创作;机器雕刻一般选用的是三年竹龄的毛竹。手工制作的防蛀、防霉处理是蒸煮后晾干, 机械加工方式中除了蒸煮还可用炭化代替, 它除去了竹材中的营养物质, 防蛀防霉效果更好。在修竹, 整形过程中, 手工制作是先将竹材制成各种形状的物件, 再用砂纸将其侧面和内面打磨光滑, 保留了材料原来的部分形态;机械加工则是将蒸煮或炭化后的竹筒捞出并定形成平竹片后进行精刨砂光[3]。为了方便机械雕刻, 材料以片状形式呈现。手工刻竹过程中, 是先粗处理后深处理和细雕, 以不同的刀具根据要表现的内容细细雕琢的;而机械雕刻是将电脑制作的图案输入雕刻软件后, 对设计图稿进行数字编辑, 把艺术家的想法通过电脑控制机器雕刻来实现的。手工打磨需备好不同型号的砂纸, 在打磨时按花鸟人物的条纹打磨, 先粗打后细打, 打磨出骨骼般细腻光滑的效果来;机械打磨在拐弯和精细处不如手工打磨那么有技巧, 有些地方打磨不到, 比较适合表面平整竹刻作品的打磨。

手工竹刻加工的优势在于雕刻创作者们可以因材施艺, 结合原材的形体进行创作, 艺术雕刻者能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化腐朽为神奇, 斟酌每件作品原材的特点后赋予其不同的灵魂。机械加工的对象多以平面板材为主, 或是规则几何形状的竹材, 一来方便固定, 二来不会出现计算以外的错误, 较为局限, 一般单件器物雕刻花费的成本会比较高, 适合批量生产。机械雕刻对于图形化, 图案化, 规律性强的设计, 有着天然的优势, 是手工无法企及的, 精确性、细致性、规范性都是机械雕刻的优点, 但刻板、简单、层次感差的缺陷也十分明显。

四、传统竹刻手工艺与现代机械雕刻艺术审美的比较

传统竹刻与现代机械雕刻的题材有些微不同。前者具有中国画中线条的弹性和动势, 受绘画书法影响, 题材内容多为文字、山水、花鸟等。而机械竹刻的题材多为吉祥寓意的图案与文字。

传统竹刻手工艺与现代机械雕刻在造型风格上也有很大差异。传统竹刻手工艺:质朴淡雅, 没有对竹子进行过多的处理, 主要体现艺人精湛的工艺和艺术修养;水墨情怀, 通过铲刮过的竹子表层青筠与第一层竹肌间色泽的微妙对比, 尽可能地来表现中国写意画水墨淋漓和墨分五色的特有韵味;变化多端, 造型上留给艺人很多发挥想象的空间;精巧细致, 对实物的塑造入木三分。现代机械雕刻:规矩工整, 对竹子的形状进行了几何化的切割处理, 表现出机械雕刻的精准细致;均匀和谐, 机械加工的艺术审美体现在电脑数据的输入及图案的设计部分, 输出的雕刻精密准确, 雕刻的线条深浅粗细均匀到位, 在空间及刀工变化的表现上虽不如手工雕刻来得灵活生动, 但也有其理性化特点。不过对比手工雕刻, 机械雕刻在精神审美高度的实现上还是略逊一筹。

传统竹刻手工艺的形式美感表现是全方位的, 多种雕刻手法的巧妙结合, 塑造出难度较大的形式造型, 富层次美感。手工竹刻的作品具有较强的精神性, 创作者把情感融于其中, 每个局部都成为了情感的化身, 使得作品更有意蕴, 更耐人寻味。但手工竹刻在造型题材方面仍过于追求传统, 涉及的领域较少。创作者应该在保留其原有文化精神深度的基础上发扬雕刻者的创造性, 鼓励个性风格的多样化, 在题材上融入较易被现代社会接受的元素, 增加自身造血功能, 结合先进机械加工技术承担部分不影响作品精神高度及审美的工作, 使传统竹刻呈现出崭新的精神面貌, 生生不息地传承发扬下去。

五、传统竹刻手工艺与现代机械雕刻工艺的应用与发展

传统竹刻工艺与机械雕刻工艺的应用。传统的竹刻器按功能主要分为实用器和陈设摆件, 实用器以文房用品最常见, 如笔筒、臂搁、洗、印章等, 其次是杯、壶、盒、炉、香筒等日常用具。摆件主要是人物、动植物题材的圆雕作品。传统竹刻作品流传至今大多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多被文物爱好者收藏及观赏, 功能以装饰为主。现代机械雕刻工艺应用广泛, 小至带有特定寓意的装饰挂件, 大至室内外建筑的陈设雕刻, 都有它的影子。

传统手工竹刻产出少价值高而现代机械雕刻产出多价值低。由于竹刻纯手工技术掌握在少数传承者手中, 产出少, 价格高, 作品多为竹刻爱好者或者内行人士所购买并收藏, 不利于竹刻的推广, 只会小规模产出, 纯手工制作的竹刻产品有的是雕刻者在与购买者充分交流后, 按照他的要求去定制的, 产品的功能也较为固定传统, 像笔筒、插屏、座屏扇骨等。机械雕刻虽然实现了竹刻产品的批量生产与推广, 但较易复制生产, 雕刻表现又不如手工来得多变有层次, 少了精神层面的文墨味与灵动感, 无法拥有手工竹刻的艺术地位及价值, 降低了竹刻产品的整体档次。

比较传统手工竹刻与现代机械雕刻的优劣:手工的优势是节奏感和灵动性强, 取决于雕刻者的艺术水平和修养, 对于自然的无规则的形态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情绪化、个性化、肌理感、流动感、随意性都是手工的特点;劣势是技术要求高、程序复杂, 生产周期长, 产业相对传统, 不利于推广。机械加工则是通过相关的软件, 对设计图案进行处理, 把创作者的想法通过机械雕刻来实现, 对于图形化, 图案化, 规律性强的设计, 有着天然的优势, 如电脑的精确性、理性、细致性、规范性都是机械雕刻的优点, 简单的操作, 短周期的生产流程使得它可以批量化生产, 这是手工无法企及的, 但刻板、简单、层次感差在电脑软件的雕刻中也十分明显, 少了很多手工创作带来的艺术审美体验。所以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 用手工还是用电脑, 其实都取决于设计本身。

艺术需要与技术完美融合、相互促进。创新运用新的技术, 结合传统竹刻艺术的精髓, 寻找更易被广大人群接受的现代载体, 将传统竹刻的个性特征、语义符号、文化内涵及地域差别融入其中, 使竹刻产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及生活需求, 这样才能将传统竹刻手工艺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张红云.《美术教育研究》.竹刻之美.黄山市徽州洪建华竹木雕刻研究中心.2010-03.

[2]张厚江.钱桦.王磊.赵静《木质材料激光雕刻技术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工学院.2006-01.

传统工艺现代性转换 篇8

企业秉承“打造中国禽肉制品深加工行业第一品牌”的经营理念,将地方传统风味与现代制作工艺融为一体,为品牌博得了巨大声誉。2002年“藤桥”牌熏鸡获得温州市名牌农产品称号,并被评为浙江省绿色农产品。2003年,“藤桥”牌熏鸡获中国浙江省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农业部中国绿色食品称号。近些年来,藤桥禽业多次蝉联浙江省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优质奖。

生产流程监控

作为一家集畜禽养殖、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农产品企业,藤桥企业将产品质量监控执行到每一个环节和细节。

从鸡娃娃抓起。藤桥禽业只选择世界五百强企业正大集团的特级三黄小鸡鸡雏,为每一只鸡建立档案,并在它12到14天的时候第一次为它接种疫苗。在它成长成熟的过程中,公司实行统一采购饲料、统一营养配方、统一免疫接种和统一用药保健的规范化管理。

对细节监控。在禽肉生产过程中,公司的屠宰间将生产的每一个细节标准化:从兽医值岗到员工体检、从工种制服到消毒除尘、从车间温度到加工时间、从宰杀脱毛到分割冷冻、从进库检验到出库检疫等,都有严格规范和标准。如,从活鸡到白条鸡必须控制在50分钟完成,车间温度全年恒温8℃。

核心技术做后盾。在禽肉进入后期深加工过程中,藤桥禽业需要完成诸如原料整理——腌制——风干——熏制——内包装——检测——熟化(仅熟化产品)——低温杀菌——外包装——冷库保存等38道工序。这其中,有三道关键技术构成了藤桥禽业的核心竞争力。1)微波熏制以摆脱传统腌制和烟熏方法对健康不利的影响。2)冷干生产作为藤桥禽业2005年自主研制的一项技术,通过仿制腊月的冷风来风干产品,不仅保持了产品的风味和健康,也大大拓展了产品的生产周期。3)通过引进日本制药行业中苛刻的低温杀菌技术,消除了市场上通行的高温杀菌技术所带来的产品缺乏韧性的不利影响。

检测中心把关。藤桥禽业的检测中心可以检测多达35项指标,为产品做最后把关。在产品入库、出库、二次包装等过程中,检测人员用检测仪和X光机等手段对微生物、苏丹红、药物残留等项目进行一一检查。

质量体系控制

生产流程的监控主要是内向的,而质量体系的监控却是由内而外的,是前一阶段的成果和表征。藤桥禽业2006年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和ISO22000食品安全体系认证,被浙江省政府授予"浙江省农业科技企业"、“浙江省农产品连锁示范企业”等光荣称号。

品牌理念:以顾客为出发点和归宿

藤桥禽业时刻以顾客需求为关注的焦点,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满足顾客的需求。公司从一开始就成立了市场策划部,定期进行市场调查,了解不同层次消费者的心愿和呼声,作为产品研发的方向。对于一家民营企业来讲,特别是对于一个经营畜禽产品的公司来讲,这是难能可贵的。

藤桥禽业拥有自己的客服中心,统筹售后服务工作,在公司网站制作了客服网页,用电话、书信、登门拜访等方式与客户建立密切的关系,认真及时处理各种投诉和报怨,让顾客满意。

品牌传播

藤桥禽业的品牌传播主要围绕着一下渠道卓有成效地开展。

传奇创始人的新闻效应。自1996年开始养500只小鸡起家,藤桥禽业的创始人张卢兄短短几年间创造了一个白手起家的民营企业家快速成长的传奇。公司发展期间的一些曲折更增添了其作为有责任心有魄力的领袖魅力,关于他的访谈和媒体报道本身就是藤桥禽业的一张宣传名片。温州商报、温商网等媒体的报道和其温州市人大代表的身份,都对品牌宣传产生了很强的新闻辐射效应。

事件营销。2005年,在禽流感席卷全球之际,在所有禽肉企业面临巨大考验之时,原温州市副市长却是用了藤桥熏鸡公开宴请市民代表。一时成为竞相报道的新闻和传颂的口碑。

活动营销。近几年来,藤桥禽业一直是浙江省农博会的常客,并次次载誉而归,这已经成为它的一个展示窗口。不仅如此,藤桥禽业还广泛参与温州市、绍兴市等各地的农产品展出活动。每有新店开张或节庆,藤桥禽业还主动策划属于自己的专场活动,如广场品牌推广活动、文艺汇演、年度营销大会等。

视频广告。藤桥企业还拍摄了两则各15秒的视频广告,将藤桥熏鸡产品与中国古色古香的江南水墨山水意境完美融为一体,展现其传统美食的文化底蕴和千年文脉。

线上与线下营销结合。藤桥禽业用自己的专卖店覆盖了全国的一线城市。不仅如此,还建立了自己的企业门户网,还建设了网络商城,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了营销渠道的多元化,将线上营销与线下营销结合起来。

时至今日,藤桥禽业已经成为享誉一方的强势区域农产品品牌,其旗下产品日益捕获江浙沪一带推崇精致高品质生活的消费者,悄然卷起一股时尚馈赠佳品的蔚然之风。

传统工艺现代性转换 篇9

发布时间:2011-7-11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高玉霞现代的人才使用

1.1人才开发。

(1)人才开发的目的。使社会人才成为企业人才,虽然我们在招聘时对应聘者的基本素质做了基本的规定和审核,但要想使应聘者的能力能充分为我所用,还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培训。(2)人才开发的主要方法:人才开发的主要方法是培训,培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既可以是参加培训课程,也可以是在工作岗位上的辅导和训练,还可以用鼓励员工自学的方式使员工自己通过上学,进修等方法来进行自我培训,因为是以为企业开发人才为目的,因此,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从企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的需求出发,鼓励员工按企业的要求去不断提高自己。

1.2人才使用。恰当地使用人才,能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其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并能引导员工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对企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人力资本与其他资本相比有其独特性,即其创造利润的能力有很大的弹性,一个工人可以每天生产20件产品,也可以每天生产50件产品,一个销售员可以每年带来10万元利润,也可以每年带来40万元利润,这关键看企业如何去使用员工,从人力资本开发的角度来讲,员工的合理使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要想使人才创造最大价值,就要为员工提供工作所需的各种支持,包括相关的培训,相应的办公设备,其他部门的配合等等,这样,员工的工作才能得心应手,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效益。

1.3激励:激励一方面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能为企业做更多的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对员工进行引导,鼓励员工去做正确的事,使员工素质有所提高,从而使人才增值。激励的方法,激励可以通过满足员工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种方法来实现,满足物质需求可以通过工资,奖金,福利等多种方式来实现,满足精神需求可以通过提供晋升或发展机会,感情关怀,工作成绩认可等方式来实现。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

2.1人力资本的基本概念。人力资源不外乎三种观点。一是具有一定能力的人,二是包含于人体内的特定能力,三是具有服务潜能的抽象的人。相对而言,第一种观点更为科学,合理,因为它不仅体现了人力资源的质的规定性,而且体现了其量的规定性,同时,它也强调了作为人力资源的人应具备的基本前提——有劳动能力或服务潜能。

2.2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区别主要在于:

(1)两者的概念范畴不同。一方面,人力资源是一个社会范畴概念,它是从劳动能力方面反映一定时期社会的财务存量,人力资本则是一个经济范畴概念,它着重从价值方面反映一定时期的经济财富量。包括存量和流量两个方面,另一方面,人力资源是一个相对泛化的概念,它泛指所有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而人力资本是对人力资源投资的凝聚,准确地说,是与这种投资相关的人力资源增量效用的资本化价值。(2)两者的影响因素不同。

人力资源的影响因素是多元的,其中既有影响人力资源数量的因素,如人口总量及其再生产状况,人口年龄构成,人口迁移等,也有影响人力资源质量的因素,如遗传因素,营养因素,教育因素

等。人力资本的影响因素则主要是对人力资源投资的规模和效率的影响。(3)两者的治理目标以及所依据的基本治理理论不同。从治理目标看,人力资源的治理目标在于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流动,达到人尽其能,人尽其才,人力资本的治理目标则在于实现投资价值最大化,或者说是资本增值最大化。人力资源资本化的意义

人力资源资本化至少应包括三个基本要点:(1)树立人力资本的投资观念,加强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包括社会投资、家庭投资及个人投资等。(2)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的投资效率,具体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确保特定的投资能在知识,技能,经验等方面获得最大程度的增长,二是确保知识,技能,经验等无形资产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有效运用。(3)在合理界定不同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以及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产权关系的基础上,健全和完善人力资本的产权制度,还要做好人力资本索取企业剩余的制度安排。人力资源资本化的条件

4.1完善人力资本市场机制。

(1)建立健全公开,公平的人才竞聘机制,优化市场竞争环境,克服用人单位在人才选聘上的“暗箱操作”和“近亲繁殖”。(2)建立健全在特定供求关系约束下的按效率计酬,按贡献分配的人才价格机制,克服基于劳动同质性假设下的按“时/人”分配的绝对公平。(3)建立健全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机制,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包括,由于知识快速更新使得原有知识陈旧过时而导致原有人力资本发生贬值的风险,由于投资方向决策错误而导致不能按预期目标就业或虽能就业但投资的净现值为负数的风险等,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机制具体又包括风险约束机制,风险平衡机制和风险承担机制。

4.2做好人力资本索取企业剩余的制度安排。人力资本使用权是一种天然属于个人的私有性权利,这一点在理论界已达成共识,人力资本的使用权包括合约权和剩余控制权,前者是企业合约赋予经营者在治理和决策方面的权利,后者则是经营者对合约之外的不确定事项的相机处理权利,无论哪方面的权利行为,都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收益水平,高效率的权利行为能够提高收益水平,低效率的权利行为则会降低收益水平,甚至引发亏蚀,基于人力资本使用权的私有特性,要维护高效率的权利行为,有赖于建立健全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这种激励机制的合理选择就是赋予人力资本剩余索权,实现剩余分享激励,这种机制之所以具有合理性,它体现了资本以谋取剩余收益为目的基本属性,能够促使人力资本产权主体行使最优行为。

4.3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本的价值评估模式。

(1)人力资本不同于物质资本的基本特性,首先,人力资本具有主动性,它支配着物质资本,因而决定着物质资本的产出效率。(2)人力资本是投资的产物,但其价值并非是投资的成本,而是着眼于其预效率和对产出的贡献,相应地,估价人力资本的目的不在于确定员工的工资,而是在于界定人力资本的收益。(3)人力资本具有层次性,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本具有不同的贡献率,因而其价值也就不同。此外,人力资本价值既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又决定着企业经营诸要素的效率,所以人力资本估价既要考虑其价值形成的因素,又要考虑它对其他要素效率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中专毕业生登记表班组鉴定评语下一篇:阐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