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案导学实践

2025-01-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历史学案导学实践(精选8篇)

高中历史学案导学实践 篇1

1、请确定题目的名称,切中主题。

2、修改文稿。

3、自己想说的请写下来(这一条非常重要)

4、周一把修改后的稿和自己说得话发给我。

辛苦了!

《高中历史学案导学实践》研讨

“先学后教”——新的教学模式下,历史教师的“上下求索”大庆铁人中学历史教研组

《高中历史学案导学》是历史教研组承担的省级科研课题,经过暑期的理论学习和准备,这学期我们已经着手实践了,今天我们利用教研的时间,结合杨雪老师《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一课的学案编写进行研讨,主题就是如何编写学案和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李静)明确学案设计和编写的要求:

第一,学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与教师的教学目标相对应,突出学习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有明确的目标。

第二,梳理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能够明确意识到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相关知识介绍和实践应用情况的介绍,促进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促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本身的价值;或者通过创设一种特定的学习和问题情境,使学生懂得意识到所学知识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的作用和价值。

第三,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促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同时要防止对学生思维的不当约束,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积极思考。

(杨雪)学案设计:

我围绕着课标要求,进行了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学案导学设计,使学生通过学案导学能对本课知识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梳理本课的知识脉络,并清楚重难点问题。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能有所依据,在听课过程中有侧重,有目标。

一、梳理教材基础知识

原因:经济:工商业城市兴起,出现了。

政治:新兴的要求冲破封建思想束缚。

思想:垄断西欧文化教育千年之久,人们生活在梦寐当中。

天灾:在意大利蔓延,给人们带来极大恐慌。

成就:

1、文艺复兴前三杰:薄伽丘与他的代表作品,它以人文主义为旗帜,抨击教会的精神统治。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学巨著,又是欧洲近代短篇小说的先导。

2、文艺复兴后三杰:分别是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达·芬奇:①善于将、和明暗转移法运用于绘画中②突破“圣像画”画法,用的笔触揭示人性的善恶。③代表作有

米开朗琪罗:意大利著名雕刻家,代表作有、品具有雄浑壮伟的气势,因此被誉为“”。

拉斐尔:意大利著名画家。以擅长画著称,被称为“”。最著名的代表作是《。

3、莎士比亚:代表作有《》《《》《麦克白》等。作品特点:人物形象富有个性,深刻反映人文主义思想追求。代表了欧洲文

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对欧洲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其深

远的影响。

核心:求现世的幸福,反对盲从盲信的愚昧思想。

性质:

影响:这场思想解放运动适应了学术的发展清除了思想障碍。

二、明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问题

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在学案的设计过程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与能力方面,使学生了解文艺复兴的背景,知道文艺复兴巨匠的主要作品,理解文艺复兴巨匠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内涵。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使学生通过赏析文艺复兴巨匠的作品学习赏析文艺作品的方法;通过分析归纳文艺复兴巨匠思想共同点学习分析归纳的方法;通过赏析作品分析思想学习通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赏析文艺复兴巨匠作品,认识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培养发现美、鉴赏美的情趣和态度,更加注重人的价值、热爱生活、积极进取。为了使学生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学案中进一步明确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问题。重点问题:理解文艺复兴产生的原因,归纳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内涵的理解。难点问题:理解文艺复兴的性质。

三、观看视频,探寻根源

在探源篇中,我要和学生一起探寻文艺复兴出现的原因。在这里我采用了播放视频片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学生通过仔细观看视频片,能够清楚十四世纪欧洲的社会场景以及意大利工商业发展等状况。视频的播放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够拉近学生和遥远史实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归纳的能力。

四、展示艺术作品,感受人文风采

在感受篇中,主要是要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赏析他们的艺术作品,并且体会其中所蕴涵的人文主义精神。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学习,把班级分成三个小组,进行收集资料、合作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以此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后,每一小组要选出代表来展示组内的学习研究成果。这样,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进一步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个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适当的补充说明,以此来渗透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

在学生介绍文艺复兴“前三杰”的时候,引用了《绿鹅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的引用让学生能够非常形象的理解这些作品当中是如何提倡人性反对神性的,是如何鼓励人去追求现世的幸福的。在赏析《最后的晚餐》作品的过程中,为学生出示了两幅《最后的晚餐》一幅出自于达芬奇之手,一幅出自于中世纪画师的笔下,让学生仔细观察两幅作品,找到两幅作品当中的犹大,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来,并且,通过对比的方式探究达芬奇绘画的艺术特色。在欣赏完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大卫》,与学生一起探讨了对美的认识与理解。学生畅所欲言地谈及了自己心中美的形象。之后,再带着学生回归到米开朗琪罗对美的认识,通过提问的方式,明确米开朗琪罗眼中的美是指拥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是有期待有追求的,是有自尊、不可屈辱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发现美、鉴赏美的情趣和态度,加深了对美的理解,更加注重人的价值、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并且落实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在学习拉斐尔的作品时,依旧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找到拉斐尔和中世纪画师笔下的圣母有何不同之处,通过详细的观察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由关注神到关注人本身,从而体现出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在学习莎士比亚的过程中,可以课前找有兴趣的同学准备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课堂表演,使学生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体会人物性格特征,理解作品当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能够走近历史、感知历史、品位历史。

五、深挖教材、解析探究

在品位篇中,主要是使学生对这课的知识由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通过对以上

作品的赏析,设置相关的探究问题。例如:探究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涵?探析文艺复兴的性质和影响?通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方式。学生能够得出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掌握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锻炼了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辨证的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并且通过对以上问题的逐个击破,能够很好的解决本课的重点问题,突破难点问题。

集体研讨:

杨熙铭:杨雪的学案设计非常注重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并能多种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体现出新课改的要求和精神,学案设计有新意有深度。丁艳:这一课的学案设计充分体现了杨雪在备课过程中注重对教材的钻研和材料的搜集,她这种认真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想提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怎么做? 杨雪:在学生自学时教师绝不是简单地在教室中转一转、看一看,而是要认真观察每一位学生,知道他在自学中存在什么问题,即时帮助他解决。

杨熙铭:在学生分组讨论中,教师最好应该倾听一下每组的观点,即时点拨一下。

李静:教师的思维应该时刻处于紧张的状态中,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帮助解决的方法、策略要得当,还要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述是否准确,即时纠正,提高学生利用历史语言总结、表达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丁艳)

1、学生自学。学生根据“学案”初步阅读教材,把握课本的基本知识,完成学案第一层次的相关问题;然后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归纳出历史概念并能理出知识结构,完成学案第二层次的相关内容;在这节课中主要就是完成基础知识梳理部分。最后再去解决难点问题和规律性的历史问题,也就是完成学案中第三层次的内容,对这层次的问题必须经过思考探究,但要把未能解决的疑问写下来,以便进一步学习,本节课中主要就是完成探源篇和品位篇。在这个学生完成学案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学案导学设计的初衷。

2、师生共学。完成上述自学指导工作后,师生之间已有沟通的共同基础,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在“学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解答学生疑惑的问题。可采用提问、讨论、辨析、点拨等方法,使学生在探讨解决一个个问题中进一步理解知识、学会方法、提高能力。

谈感受:学案导学研究和实施以来的效果已初见端倪,现在学生和老师已基本适应了这种教学模式,下面我们每人从一个方面总结一下感受。

杨熙铭: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提高,自学习惯逐渐养成,自学意识逐渐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了,并逐渐养成良好的读书方法和学习习惯。

杨雪:“学案”充分展现课堂的学习任务和知识结构,节省了大量的做课堂笔记的时间,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问题的理解和深化上,课堂的效果明显提高。

丁艳:学案的编辑促使教师钻研教材,搜集资料,选择问题,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养成了潜心钻研、专心教研的良好学风,并为教研活动提供了一个有效交流的平台,不管是青年教师还是有经验的老师,对学案的设计都是比较陌生的,都必须加强学习,加强研究,因此合作型、学习型、研讨型的教师学习和教研共同体得到了初步构建,因此教师在备学案过程中逐渐转变了教学方式,(李静)总结:“学案式导学”模式为新课程理念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实施途径,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很好的结合了起来,提高教师“导”的技能,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已成为一种教师和学生能教学相长的和谐教学模式。当然,学案导学教学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我们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切不可半途而废。“学案导学”作为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还必须在学案的设计、使用、完善以及备课方式的改革等方面下苦功夫。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深入探索,这项改革定会日趋完善。

我要说的话:

杨雪老师的学案编写下了很大的功夫,并且尽可能地符合学情,充分体现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

我本人参与了这堂课的听课活动,受益匪浅。同学们在课前根据老师的指导,很好地完成了学案的填写,并且根据学案的内容进行了很好地复习和充分地课堂准备。杨雪老师充分地利用了学案进行课堂教学,不仅使本堂课完成了教学目标,更使课堂妙趣横生,她出色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任务。下面试具体分析之。

1、杨雪老师尝试的“先学后教”模式,让同学们在课前预习中更能找到主干知识。学生在课堂听讲过程中,结合学案可以更清楚老师的教学思路,使教学的教学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2、学生根据老师课前的指导和安排,很好地收集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既可以对文艺复兴代表人物进行比较全面的介绍,又可以对艺术作品进行鉴赏,使课堂气氛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潮。

3、在老师的课前指导下同学们的舞台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更是演绎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精神。

4、根据学案上清晰地脉络,使同学们总是能够围绕“人文主义”这一主线展开联想和课堂讨论,这使他们对问题的总结和思考更加全面,更有针对性。

5、同学们在课前学案导学的基础上,对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进行了更好的消化,记忆更加深刻,理解也更加到位。

总而言之,这堂课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力求准确而有效地达到了三维目标,充分调动了课堂气氛,也使同学们牢记了本堂课的重要知识和知识体系。在新课改的影响下,这节课的确是一堂不可多得的好课。

作为一名刚刚从出大学校门的年轻教师的我,更应该充分地重视新课改的精神和理念。“先学后教”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在大庆铁人中学被大力地提倡和探索,我们历史教研组更是对这一教学模式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我本人在教书《梨园春秋》和《新文化运动》等课节的时候也尝试了这一教学模式,主要也是通过进行课前学案导学的形式进行的。通过这几次尝试,我渐渐地熟悉了这种教学方式。通过杨雪老师的这堂课以及我以前尝试的这几课,让我充分地看到了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和意义所在。该教学模式和学案导学的方法,丰富了教学手段,调动了课堂气氛,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进行人文教育,达到高中历史教学的功能。

高中历史学案导学实践 篇2

一、高中历史学案导学平台的基本理念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建构性学习, 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在心理表征过程。学习的生成过程是: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 (已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 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 (新知识) 相互作用, 主动地选择信息和注意信息, 主动地建构新知识或信息的意义。他们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主张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让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 但教师的指导成分要逐渐减少, 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为主向学生为主转移。走向自主学习便成为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必然选择。

以教导学, 是教学的铁律之一。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时候, 也就是学生还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 必须先教后学, 以教导学, 教师的“教”在于教学生学会学习, 学生的“学”在于自主、独立的学习。

高中历史学案导学平台是由多层次的学习目标、多样化的学习情景、网络化的知识图表、多维度的问题组、多视角的情景材料、多元化的信息源等内容整合而成的导学助学系统。它立足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 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实质上是教师有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 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

二、高中历史学案导学平台的构建原则

1.探究性原则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重要的是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在学案导学平台的各个环节中,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为学生提供进行探究的渠道。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主要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书本上间接经验获得的, 而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到的。

2.置疑性原则

“疑”是激发思维的线索, 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困惑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这是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教师要积极创设研究历史问题的情境, 精心设计问题组, 促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 对重要历史问题“自我设疑”, 并提出创造性的见解。

3.主体性原则

在学案导学平台的设计中, 必须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体观,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点不仅要在学习活动的时间上得以体现, 还要在以学生思维活动、认知过程为主体的这一更深层次上加以体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是落实学生主体性的关键, 要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和交流活动中实现陶行知所说的“六大解放”:大脑 (思维) 的解放, 眼睛、耳朵的解放, 手的解放, 嘴的解放, 空间的解放。

4.开放性原则

首先,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态是开放的、自由的, 不受压抑的。其次, 是学习内容的开放。学习内容不能只局限于本学科教材, 要实现本学科教材内容的扩展、跨学科综合和超时空联系。第三, 是学习时间的开放。学习时间不能只局限于课堂45分钟, 还应延伸到课前课后。第四, 是空间的开放。课堂是组织学生学习, 实施教学的主战场。但不能把学生封闭在课堂, 要适时让学生走出课堂, 走出校门, 围绕学习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校外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开阔视野, 更重要的是能促使学生接触社会, 了解社会, 并在活动中训练各种能力, 增长才干。

5.过程性原则

要改变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的简单做法。把学习的重心由学生记忆现成结论为主, 转到学生自主探索上来, 让学生在对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得到思维的训练、能力的提高。

三、高中历史学案导学平台的框架设计

学案是实施学案教学的基础, 学案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自学的质量、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教师必须在深入研究和分析课程标准、教材, 广泛研读各类参考资料的基础上, 精心设计学案。

1.框架设计的基本要求

(1) 导学性和助学性相统一。

学案是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系统方案, 必须设计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分析和学习方法提示等内容。学案又是辅助学生学习的方案, 它既不能是教案的翻版, 更不能取代教材。

(2) 目标的多样性和导向性相统一。

学案是较全面的导学助学体系, 它的目标体系也具有多样性:辅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历史认识能力和学科基本技能。但在“兵分三路”同时, 也要突出“主攻”方向, 学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塑造学生创造性人格特征”这一中心目标。

(3) 完整性与层次性相统一。

学案内容可根据导学、助学、训练 (培养) 、总结、评估 (检测) 等功能层次, 设计学习目标、学法提示、重点难点分析、知识结构 (或知识图表) 、辅助性问题组、释疑解难、教材材料解析、质量检测、资源库等项内容。

(4) 基础性与能力性相统一。

学案不仅要有助于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有助于学生的预习、自学与复习。还要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学案导学平台的框架结构

(1) 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分析、学法提示。

这三项内容的设计, 旨在让学生明确要学什么, 怎样学,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提高学习效率。

(2) 知识结构 (或知识图表) 。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论述知识结构的重要性时指出:“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好的模型里, 否则很快就会忘记。详细资料是靠表达它的简化方式来保存在记忆里。”“获得的知识, 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系在一起, 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促得可怜的寿命。”科学的知识结构, 不仅把相对散乱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规律等历史基础知识条理化、层次化和体系化;还提示了历史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益于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与掌握, 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设计科学的知识结构是学案设计的重头戏之一, 设计时应注意:①必须以教材内容为依据, 可适当进行必要的补充;②图表符号要科学、美观, 既实用又赏心悦目;③要结构合理, 层次分明, 条理清晰;④内容要全面, 详略宜得当;⑤语言要简洁、精炼、准确;⑥忌越俎代庖, 教师的任务是运用有意义的图示符号构建知识结构图表, 并设置提示性质的有效信息目 (如原因、目的、性质、特点、作用等) , 至于具体内容, 则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添置。

(3) 辅助性问题组。

结合知识结构和教材内容, 适当补充部分材料, 针对性地设计一系列辅助性问题组, 是学案设计的关键性环节。问题组的设计既要有助于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尤其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问题的设计标准:①合理性。问题中隐含的已知判断必须是正确的, 若是有错误则问句不合理;问题中隐含的已知判断也必须是学生学习过的内容, 或是与学过的知识密切相关的史实, 如果学生不具备回答问题的“已知”, 则问题无疑是对牛弹琴, 强人所难, 当然也不合理。②针对性。问题要能够反映学生求知的实际要求, 针对性强。必须问在教学目标的要点之处, 问在学生有疑之处;还要能够在学生无疑处设疑, 针对学生思维的误区设疑。③量力性。问题要难易适度, 量学生学习基础之力, 问学生能力所及之题。问域清晰, 生答域在学生近期的知识, 能力发展区内。要有一定的难度, 但只要肯“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这种问题可以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④渐进性。问题组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问题组是多层次、多角度的问题系列的有机组合。组内问题要由易到难, 由表及里, 一问接一问, 环环相扣。这样的问题组合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循序渐进, 达到最佳思维状态。⑤思想性。问题的思想性是体现历史教学德育功能的重要方面。出题时要注意把握思想性原则, 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得到认知与情感双丰收。⑥启发性。缺乏思考价值的简单问题和脱离学生、教材的复杂问题, 都没有研讨的意义。出题一定要注意它的启发性, 角度要有变化, 题式要常翻新, 让学生有新鲜感, 能受问题的吸引和启示。一般说来, 需要掌握比较多的已知判断才能解答的问题才富有启发性, 它会问出一个思考过程, 能吸引学生主动探索, 激发出学习的热情来。

历史问题的类型:①概述题。要求学生概括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历史人物活动的主要事迹, 历史现象的归类综合或科技文化的分类整理等。②评述题。要求学生列举历史现象、事件或人物的活动, 进行夹叙夹议的评论, 说明对有关史实的看法。③论证题。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观点或结论, 综合历史事实进行分析论证。④比较题。要求学生把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人物进行比较对照, 归纳其相同点或不同点。⑤史料辨析题。要求学生准确辨别习题引用的史料与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经过准确的判断、分析, 回答相关的问题, 或就史料的是非曲直发表自己的见解。

(4) 释疑解难。

针对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疑难杂症”, 指导学生如何化繁为简, 变难为易, 逐步突破难点。重在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指导, 特别是要帮助学生排除思维上的障碍。

(5) 教材材料解析。

针对教材中出现的历史材料, 结合教材内容, 围绕学习目标设计难易适中的若干问题。学生通过解答问题可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活动, 发展了历史思维能力。

(6) 思维训练。

历史学习的核心能力是历史思维能力, 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需要发散的思维, 复合式的思维, 需要广阔的、全面客观的、辨证发展的视野。针对学习目标的要点精心设计适量的难易不同、类型各异的测试题。备教师在课堂上新课内容结束后的训练之用, 也可供学生自学后的自我训练之用。

(7) 资源库。

高中历史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 篇3

关键词:特征    内容     流程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8.013

一、高中历史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一)精心设计教学

学案导学教学设计要做到“三个要”。一是要根据高中历史课的内容安排特点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工作,这是设计学案最为根本的思路;二是要以从文本中提炼出来的学案问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活动过程为基本线索,还要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和本课时的训练目标来设计学案;三是要潜心研究,准确解读历史教科书,在认真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后对文本教材进行整理加工、开发利用,从而形成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内容鲜明、条理清楚的、过渡自然的学案。同时还要根据具体的课型、不同的学段,设计出理想化的学案。

(二)讲课精练高效

一般情况下,教师连续讲课应把握在3-8分钟,整堂课教师讲课最多不超过15-20分钟,要做到精讲、互动(包括学生看书、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背诵记忆、动手练习等)有机穿插进行,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板书、三案(学案、教案(导案)、练案)等媒体的作用,力求课堂容量、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三)学生学习历史的主体作用要充分发挥

我们的历史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应杜绝走向习题化的弊端。在设计学案的时候一定要授之以渔,加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指导,积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听众的被动接受局面。精心设计学案,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课堂的学习中来。教师一定要坚持执行先学后教的教学原则,发扬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四)落实历史课堂的分层教学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今天的学案设计一定要体现出层次化,体现出梯度化,设计学案前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在训练中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创造出辉煌,这样学生会慢慢爱上历史课。

(五)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历史课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学生会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反馈等一系列教学活动,达成预先设计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方法与过程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学案一般包括的基本环节(基本内容)

(一)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主要包括“识记”“理解”“运用”等不同层级的知识能力的要求。

(二)学习重点难点

告知学生本节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有侧重地去看,减少学生的盲目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主动思考,主动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应予以汇总分类,留到上课时再做统一解答。

(三)自主学习检测

以知识填空、知识问答﹑基本运用等试题形式对本课时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

(四)知识点拨

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化与拓展,主要对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思路进行分析,对易混淆知识点进行比较,并适当进行拓展和延伸。

(五)经典体验

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经典试题(高考、联考、模拟等试题)2-3道,让学生感知、体验,逐步形成良好的解题思路。它由解题思路和答案两部分组成。

(六)自主(合作)探究

设计2-4个契合本课重点和难点的问题,让学生先自学、合作学习,再自已动脑动手,分析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七)课堂反馈

对当堂的教学效果进行检测。题目要少而精,点面结合,力求举一反三,符合高中历史课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四段八步”是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四个教学阶段各有两个教学步骤,一共八个步骤。

(一)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

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这是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的独立学习。这一自主学习具体来说由两部分组成。第一就是在学习历史课程之前,教师根据学生提前预设的学案内容自主探究文本,在学案三维目标、学案重难点、学案方法的指引点拨下,再结合自身的文化底蕴,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以及网上查询等方法,与历史教材亲密接触,完成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的习题,初步整体感知文本。第二就是质疑,将自己不懂的问题、不理解的问题标记出来,做好批注,以备在课堂学习的时候合作探究。

(二)合作探究

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合作学习阶段,分为两步:(1)对学——学生结对相互检查学案的完成情况,指出错漏处,并相互启发,解决独学时的部分疑难。(2)群学——首先,在学习小组内,组员各自提交问题进行展示交流,合作探究,再解决部分疑难;然后,各小组将共同的问题提交班级研讨,进行更大范围的展示交流。

(三)评价反馈

学生在展示的时候,教师要适时点拨,完成学生的能力体系,形成相关技能。另外,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突出历史知识的重点,突破历史知识的难点,让学生整理历史笔记,建构自己的历史知识网络。

总之,在历史课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和评价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学案,多层次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依据学案导学,让学生实践、练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赵恒烈,冯习泽.历史学科的创造教育[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2]刘军主编.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齊健主编.历史教育价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张静主编.历史学习方略[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高中历史学案导学实践 篇4

胶州市第三中学 姜芳 冷延武

根据“学生规范化自主学习与发展”的教学改革的要求,我们学科组全体教师在2008-2009第一学期群策群力、分工协作,认真设计编写使用“全程导学案”,推行“三模块、六环节”的教学模式,即“自主学习——交流展示——堂清巩固”三模块和“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分组合作、交流展示、反馈补差、堂清巩固”六环节。

一、课堂教学使用“全程导学案”的必要性

我们所说的“全程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它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仅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联结,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另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因此,“全程导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简言之,“全程导学案”的作用就是不仅要成为沟通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承担着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也就是引导学生在预习、展示、复习和巩固过程中确立和使用适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这也是我们之所以要提出所谓的利用“全程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根本原因。

二、课堂教学“全程导学案”的设计

第一,集体打造、分工合作。首先,我们把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用集体力量科学编好每一份“导学案”。“导学案”设计编写的劳动量是非常大的,要想学生轻松学习,拥有一份好的指南,老师就要负重前行。编写“导学案”时,我们采用分工协作的方法,先是自己钻研,然后集体讨论,再让负责主备该章节的教师组稿,每一份“导学案”实际上都集中了我们集体的智慧,力争份份成为精品导学案。其次,我们加强了师生之间的合作,师生之间的合作是形成良好班集体的重要因素。在“导学案”使用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明确“全程导学案”的设计要求。我们对“导学案”的设计,坚持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尽量做到“导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集体备课时,备课组就统一要求,“导学案”的设计应具备以下特点: ①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尽量一课时一个学案,以便控制学习总量,使学生明确目标,最大限 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②有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的应作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③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的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④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第三,规范“导学案”的版面结构。在高三一轮复习时,我们一般会设计这样几个栏目:(1)考点展示,课前热身——自主探究、自查自悟。设置这个环节,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会读书、读好书,从而打下坚实的基础,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2)考点梳理,易错辨析——基础起跑线。(3)走进高考,名题赏析——遮住答案、先思后看。(4)关注热点,相关链接——思维启迪、拓展提高。(5)精讲精析、即时检测——学法点拨、讲练互动。(6)反思质疑。

三、“全程导学案”的使用

第一,学生自学教材,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我们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同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1)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那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2)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这也是我校实施规范化自主学习与发展的终极目标。

第二,学生分组讨论“导学案”中的有关内容。分组讨论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须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而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或学生展示交流时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导学案”中问题的展示与交流。展示与交流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汇总在一起,由学生进行重点讲解,其他同学做辅助与补充。

四、使用“全程教学案”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一,上课前发给学生,学生预习时,教师不要局限于对个别学生的指导上,要巡视全班同学的学习及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为学生的展示环节提供内容。

第二,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五让”:教材让学生自读;知识让学生探索;问题让学生解决;结论让学生概括;体系让学生构建。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第三,要求学生要根据“导学案”的内容进行课前预习;课堂上注意总结学习规律及“学后记”的填写;课后注意“导学案”的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第四,“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时应注意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对“导学案”的要求,使教学案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不同学科“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应该有不同的特点。

五、“全程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的反思

在高三一轮复习过程中,我们在“导学案”的使用上还存在一些认识和操作层面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今后的设计编写和使用过程中我们将努力改正。

第一,以教案定学案。我们在处理学案和教案的关系上,还改变不了传承多年的观念——教案中心论。往往是在编写教案的基础上,再根据教案来预设学案。

第二,教学案就是练习题。学案是学生的学习方案,这一点老师们都能理解。但在预设学案时或拿到学案后,我们有些教师还会产生这样一个误解——学案就是发给学生做的练习题。

第三,教学案每个人必须都按时完成。在学案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忽视学生的成绩差异,让班级所有的学生都按时完成。

高中历史学案导学实践 篇5

丰县师寨初级中学邹丽娟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校是典型的农村中学,且又地处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由于家庭文化、经

济收入、学生认知结构的差异,造成生源质量不高、成绩参差不齐的局面,再加优秀生源的多渠道流失,更使数学教学难上加难。尽管教师下了很大功夫,常规教学模式下,学生数学成绩依然提高不大,效果不佳。借鉴国内其它地区同行的经验,引入学案导学分层教学法,这也是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改提出后,各校争先实施课堂教学改革,这次的教学改革主要以学生自

主探究式学习方式为主,新课标指出由原来的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应体现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只有在有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去培养一定的数学思想,有了数学思想,学生才能去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去解决数学问题,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光靠每节课45分钟师生的课堂教学是达不到这种效果的,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出“学案导学分层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以此达到提高教学效率。

二、课题探索与实践的理论依据

学案导学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数学新课程标准。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教学

活动应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学案导学分层教学法,依然是遵循新课程标准,注重启发式与因材施教教学原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

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案导学分层教学法,是课程改革的深层延伸和实践,即承认学生的个体差

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智力水平、能力差异,把学生分成若干层次,主动实施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最大化的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数学教学的最优化。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现实意义

本人一直从事农村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工作,工作积极性较高,有创新精神,工作中有成绩也有教训,深感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之难,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更是难上加难。本人拟定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探索,试图走出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新路子,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喜欢上数学,从而自觉的学好数学,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和进步。课题的研究旨在给生源基础薄弱地区的同仁们走出一条可行的新路来,以期共同把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课前如何抓好学生的预习工作,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导学案设置预习导

学部分,让学生自己打开教材,自主预习,也可与其他学生一起合作交流,获取教材上的一些知识,这些内容可设置一些较基础型的,综合型的、开

放型的以及一些有选择型的搭配,让学生在各个层次上有所学习,有所提

高。

2、课内如何抓好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

性及思维的敏捷性。

3、课后作业部分设计低、中、高三个档次的题目,低、中是对成绩相比较差

一点的学生,高是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而言,学生可选择不同档次的拔高题型,让学生都能学到知识,巩固好基础,提升能力。

4、构建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让学生能在和谐的氛围内学到数学知识,并

能让他们的身心愉悦,快乐地进行数学学习。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分析法

各数学任课教师调查本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数学知识环节掌握存在的问题,并在上课过程中希望教师如何教,作一个问卷调查,把有共性的调查及个案进行整理分析,制定一套符合本班学生学情的导学案,设计不同层次与等级的教学内容,让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2、经验总结法

实验教师在数学教学实验过程中,不断地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改进,寻求一条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套路。

3、讨论、比较法

课题组成员聚集一起,讨论,比较,寻求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案。大家分析讨论,总结这一阶段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上课的表现及学生学习兴趣等,看哪一组有比较好的方案,或将大家的优点聚集一起,总之,课题组成员各抒己见,寻求到最好的方案,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到最好的效果。

4、文献、研讨法

结合新课改的要求,不断查阅相关资料,也多方进行一些研讨活动,经常听听同仁的课,吸取同仁的一些好的经验,也让别人多来听听自己的课,让他们来发现自己上课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五、完成课题需要阅读书目及时间安排

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1、2013年7月—2013年9月

《新课程典型课案例与点评》主编孔凡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2013年10月—2014年12月

《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主编 王继延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 3、2014年1月—2014年3月

《新课程教学法》 马复 章飞编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4、2014年3月—2014年5月

《新课程教学方式变革研究丛书之反思教学》主编靳玉乐四川教育出版社

六、课题结题及论文的撰写

完成读书笔记与课例分析的具体时间安排:

1.2013年7—10月 撰写并上传至少2篇读书笔记

2.2013年11月—12月撰写并上传2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3.2014年1—4月撰写并上传至少2篇读书笔记和1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4.2014年5月:研究成果(论文、课题总结)

课题研究具体时间安排。(课题研究时间: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

1、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3年6-7月

①查阅收集材料,撰写课题方案。

②学习有关理论知识,明确课题的内容和方法。

2、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3年8月至2014年4月

①在本校开展“数学教学”的有关问卷调查,分析好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好研究方案。

②在自己所带班级做问题分析,写好教学案例及分析。

③查阅有关课题研究的有关信息,做好整改,完善研究过程。

④加强理论学习,撰写好《农村初中数学“学案导学分层教学法””的探索与实

践》读书笔记。

⑤定期参加数学课堂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做好阶段性小结写好阶段报告。.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5月——2014年6月)。

①整理和分析课题研究的实验成果。

高中历史学案导学实践 篇6

一、基础过关

1.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若y=3,则y′=0;

②若f(x)=3x+1,则f′(1)=3;

③若yx+x,则y′=-+1; x1

④若y=sin x+cos x,则y′=cos x+sin x.2.已知f(x)=x3+3x+ln 3,则f′(x)=__________.3.若函数f(x)=ax4+bx2+c满足f′(1)=2,则f′(-1)=________.x+14.设曲线y=(3,2)处的切线与直线ax+y+1=0垂直,则a=________.x-1

5.已知a为实数,f(x)=(x2-4)(x-a),且f′(-1)=0,则a=________.6.若某物体做s=(1-t)2的直线运动,则其在t=1.2 s时的瞬时速度为________.

7.求下列函数的导数:

(1)y=(2x2+3)(3x-1);(2)y=(x-2)2;

xx(3)y=x-sin cos 22

二、能力提升

8.设函数f(x)=g(x)+x2,曲线y=g(x)在点(1,g(1))处的切线方程为y=2x+1,则曲线y=f(x)在点(1,f(1))处切线的斜率为________.

9.曲线y=x(x-1)(x-2)…(x-6)在原点处的切线方程为__________.

110.若函数f(x)=3-f′(-1)·x2+x+5,则f′(1)=________.3

11.设y=f(x)是二次函数,方程f(x)=0有两个相等实根,且f′(x)=2x+2,求f(x)的表达式.

b12.设函数f(x)=ax-,曲线y=f(x)在点(2,f(2))处的切线方程为7x-4y-12=0.x

(1)求f(x)的解析式;

(2)证明:曲线y=f(x)上任一点处的切线与直线x=0和直线y=x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定值,并求此定值.

三、探究与拓展

13.已知曲线C1:y=x2与曲线C2:y=-(x-2)2,直线l与C1和C2都相切,求直线l的方程.

答案

1.④ 2.3x2+3x·ln 3 3.-2 4.-2 15.26.0.4 m/s

7.解(1)方法一 y′=(2x2+3)′(3x-1)+(2x2+3)(3x-1)′ =4x(3x-1)+3(2x2+3)=18x2-4x+9.方法二 ∵y=(2x2+3)(3x-1)=6x3-2x2+9x-3,∴y′=(6x3-2x2+9x-3)′ =18x2-4x+9.(2)∵y=x-2)2=x-x+4,111

∴y′=x′-x)′+4′=1--=1-2x-.222xx

(3)∵y=x-sin 221

=x-sin x,11

∴y′=x′-(x)′=1-x.228.4 9.y=720x 10.6

11.解 设f(x)=ax2+bx+c(a≠0),则f′(x)=2ax+b.又已知f′(x)=2x+2,∴a=1,b=2.∴f(x)=x2+2x+c.又方程f(x)=0有两个相等实根,∴判别式Δ=4-4c=0,即c=1.故f(x)=x2+2x+1.12.(1)解 由7x-4y-12=0得

y=x-3.4

当x=2时,y=∴f(2)=,22b7

又f′(x)=a+∴f′(2)=,x4

① ②

由①,②得b7

a44.a=1

解之得.b=3

b1

2a-,22

故f(x)=x-.x

(2)证明 设P(x0,y0)为曲线上任一点,由y′=1+

x曲线在点P(x0,y0)处的切线方程为 3

y-y0=(1+x-x0),x0

即y-(x0-=(1+)(x-x0).

x0x0

令x=0得y=-x=0的交点坐标为(0,-).

x0x0令y=x得y=x=2x0,从而得切线与直线y=x的交点坐标为(2x0,2x0). 所以点P(x0,y0)处的切线与直线x=0,y=x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 16

-||2x|=6.2x00

故曲线y=f(x)上任一点处的切线与直线x=0,y=x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定值,此定值为6.13.解 设l与C1相切于点P(x1,x21),与C2相切于点Q(x2,-(x2-2)).

对于C1:y′=2x,则与C1相切于点P的切线方程为y-x21=2x1(x-x1),即y=2x1x-x21.①

对于C2:y′=-2(x-2),则与C2相切于点Q的切线方程为y+(x2-2)2=-2(x2-2)(x-x2),即y=-2(x2-2)x+x22-4.② 因为两切线重合,2x1=-2x2-2,所以由①②,得22

-x1=x2-4

高中历史学案导学实践 篇7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对高中数学复习课的意义

高中数学复习的基本点是在对基础知识和能力巩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对高中阶段总体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认识,经过细化、分类、整理、再分类、构架,从而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系统的知识系统.在这一系统中,数字知识不再是初学阶段按课时进行的排列,而且系统化、条理化、多层次相连的知识体系,这一体系对于高考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这就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现知识网络的有效构建、能力的适当提高、思想方法的合理应用.而传统的复习方式是教师对知识点一一进行总结,然后让学生进行复习,这样,学生在被动的状态下接受知识,效率得不到提高.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作为近年来教育教学方法的一种新型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认可.这一模式通过设计合理的课前导学、课堂探究、课后练习的设计,为解决高中数学复习所面临的一系列现状提供了可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更加灵活的方法,更加深入的参与度,在复习课教学中引导学生理清知识间的逻辑性,主动构架数字知识的有机结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能让各层次、各水平的学生得到共同的提高.

二、导学案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地位与教师的作用

1.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在复习课中学生是接收、辨析、加工信息的主体,也是不断完善并获得发展的主体.外界可以为其观察、体验、探究等学习活动创造合适的土壤,却不能取而代之.因此导学案的设计主要在于在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等环节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问题情境主要有“生活相关型、悬念型、开放型、游戏型、小组合作型”等,不同的复习课题可以选用一种或几种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如在设计立体几何线面关系复习导学案时,提出以下问题: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m、n是α、β外的两条不同直线,给出四个论断:(1)m⊥n;(2)α⊥β;(3)n⊥β;(4)m⊥α.以其中三个论断为条件,余下一个论断为结论,可形成多少个真命题?

上述问题中,可利用笔、书本分别表示直线与平面,在摆放纸笔的空间位置的过程中,学生经历尝试、观察、讨论,主动地参与了知识系统的建构过程.

2.及时、正确地发挥教师的指导性作用

教师是复习课导学案的设计者和执行者.作为设计者,在设计复习课导学案的过程中,从课前预习环节到课堂教学环节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知识体系的缺陷;作为执行者,在课堂教学中要进行及时的点拨、引导、总结.

例如,在课堂中经常出现下面的情景:教师提问,学生A不能回答,继而马上提问学生B,再到学生C……这样的处理对没有答上来的学生的能力提高没有帮助,而会回答的学生本身已经掌握知识了,问题的提出也就失去了意义.教师此时如果能在最近发展区适时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其自信心.

三、复习课导学案的设计要点

1.设置符合复习课要求的复习目标

复习目标的设定要有明确的方向和可检测性,不要用“了解、理解”之类含糊其辞的词语,要用“会表述、能记住、解决”等明确的词语.复习课是知识系统化、能力深入化的良好时机,因此除传统的三维目标外,还要从深化理解、方法思想提炼、易错点防范等角度进行设定.

例如,在集合的概念和运算的章节复习导学案设计中,除传统的三维目标外,我还提出了如下的几点:一个性质:A⊆B、A∩B=A、A∪B=B、这五个关系式的等价性.两种方法:数轴、韦恩图示法是研究集合关系、进行集合运算的常用有效方法.三个防范:(1)空集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在解题时的特殊地位,解题时关注空集的讨论,以防漏解.(2)认清集合元素的属性(是点集、数集或其他情形).(3)解决含参的集合问题时,要检验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防止增解.

2.设置紧凑高效的问题

数学复习课要在较少的课时完成对多个课时内容的复习,没有高效的问题串联预习、课堂环节将不能形成有效的知识、能力系统.因此设置高效的问题,通过此问题起到“以点串线”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此时问题的设计就要体现知识的交叉点和方法的汇合点.

例如,在学习完函数的性质之后的一节复习课中,我设置了如下问题:试画出函数的图像(要求能大体体现此函数的性质),并解不等式f(x2+2x+2)+f(-x2-x-5)<0.这个问题与平时的研究次序不同,平时都是根据图像研究性质,而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先研究清楚此函数的性质,根据性质画图像.通过让学生分组合作研究,教师启发、归纳,发现此问题的解决需要先弄清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最值、奇偶性与单调性的关系等.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对旧知识复习、串点成线的过程,问题的解决还带来学生在数学思想方法方面的提高,这样的问题显然比单纯逐一复习函数性质来得高效.

3.设置层次鲜明的问题

这里的层次有两重含义,一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学习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过程;二是从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来看,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因此设计的问题也要由易到难让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如在函数奇偶性的高考一轮复习课中,让学生判断(讨论)下列函数的奇偶性:(1)f(x)=|x|;(2)g(x)=|x+a|;(3)h(x)=|x+a|+|x-2|.再追加如下的问题:(4)h(x)=|x+a|+|x-2|的图像与偶函数的图像有何联系?(5)若函数H(x)=(x+a)(|x-a|+|x-2|)的图像成中心对称,求实数a的值.

上述问题的设置既能照顾各层次的学生,又为学生思维层次的提高提供了途径.

四、学案的初期编写与落实

作为高中的数学教学,不论是日常教学或者是复习教学,任何一个过程都并非是割裂的,而是具有共通性的.学案编写的工作,因其总量较大,内容较复杂,应该是由整个教学组或备课组分工协作完成,小组应该学期前进行讨论,将教学内容进行细化,详细研究学习、复习和预习的目标,拟定初稿.最终,经过讨论和集体修改,作为数学学习的整体学案进行落实.

学案的落实分三个阶段.课前,教师应该与学生详细交流学案相关大纲和要求,让学生明确学案的各个要求和目标,了解相关要点,对知识点有系统性的掌握.在课堂上,教学中要注重对知识点和相关知识体系构成的说明.对于必须掌握的知识,可以通过问答或实际题例进行快速掌握.而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可以在班级中以学生3到5人学习小组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仅担任引导的角色,让各知识层面的学生都能够发言、谈论学案中提出的问题,研究解决方案,最终保证学案目标的落实.在课后,为保证知识系统的构架,要注重教学效果的反馈,学案的课后要求应注重学生对知识体系的自我消化、整合、联系和分类.教师要在对每个学生学案完成情况深入了解的前提下,对个别问题进行单独辅导,对于发现的共通性问题,则安排下节课的讲解或集体讨论,以确保整体效果.

高中历史学案导学实践 篇8

【关键词】学案导学模式;高中历史教学;应用

本文针对于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进行具体几个方面的分析和探讨,首先,我们具体的分析了学案导学的概念。其次,详细的探讨了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再次,分析了学案导学的教学效果。通过多上述3个方面的分析和探讨,进而完成本文要呈现给读者的全部内容,下面就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1 “学案导学”的论述

学案导学模式就是以学案做为载体,以导学做为方法,与此同时,以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体,以老师的指导作用为主导,师生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学的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模式,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学生自身所展现的学习特点来共同设计所学的案例,通过学案的教学,学生会根据学案所展现的现状,来对其研究,来完成老师所定制的相应的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出之中不懂的内容以及他们自身对学案的见解,并不是以只教或者只学的方式,而是师生共同的进行研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是传统的教师单纯教或者学生单纯学的模式远远不能比拟的,通过学案导学模式,大大的增强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充分的开展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活动,在此之间,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知识的效率,更能提高教师自身掌握的知识以及探索的精神。例如,在进行有关于鸦片战争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收集一些有关于鸦片战争的历史资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制作成学习的案例,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让学生分别讲述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案例导学的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2 “学案导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1 学案设计

在进行课程学案设计时,教师应该根据教材中的内容、引用课外可以利用的知识,再了解学生,结合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情况,对知识掌握的程度等,经过多方面综合来设计出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学案。而且,学案不能单纯的表述教材上的知识,还要突出所学的重点难点,最好是在该处有所标注,让学生更会留意这些重点难点。教师要精心的对学案设计,更多的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兴趣的情境学案,设下重重疑点,让学生依据一个一个的疑点,慢慢的去研究,一点一点的去摸索,当然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情况,不能超出学生的理解的范围,要兼顾着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在这期间需要教师阅读资料量比较大的,而且,要对教材以及课程标准有着充分的理解,并且,还需要了解全班同学的整体水平的差异。例如,在进行“抗日战争”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即,学案,导案以及练案相结合的教学设计。学案,即拟定学生合理的学习方案,让学生从中深练难点重点的知识,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以及群学、对学、独学等集中学习方式的步骤以及内容;导案,即教学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分析,在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再添加活删除教学内容,来完成导学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练案,即教师指导学生独自完成教学知识练习的方案,其中包含课内练习、课外练习、课内课外拓展练习等学生自主练习的方案。经过学生独立对“抗日战争”教材知识的思考和专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的探讨学习和研究启发、学生分组展开对“抗日战争”教材的问题交流总结后,再由老师对学生他们的交流得出的结论以及问题给予评价和总结,帮助学生更深一步的了解“抗日战争”文章内涵的知识内容。

2.2 发放学案,提前预习,明确学习的任务目标

完成教学任务是教学的核心,完成学案任务是学案导学模式的本质。教师课前制定的课程学案,要在课前提前发给学生,给学生定制的任务就是课前预习,从案例中摸索下堂课即将要学习的重点知识。在课堂上,学生更会注重听讲重点的部分,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做好课前预习,才能更有助于学生接纳新的知识。课堂中教师通过学案中的情境来把重点难点的知识详细的表述出来,在此之间,还可以用多媒体授课,更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和好奇心。

2.3 根据学案自学,合作探究

2.3.1 组建讨论组,交流学习成果。教师可以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学习。通过分组对学案的研究,增加生生之间的学习合作能力,相互之间并不会产生隔膜,都会把自己体会到的知识对小组进行分享,然后,再通过小组的统计,抓住其中的难点重点知识,再由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相互的交流,交流彼此之间理解的难点和重点,使得学生理解的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得到更好的学习成果。

2.3.2教师总结,评价提升。课后知识总结和评价是每堂课程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这个环节,能让学生更能准确的认识知识,更有助于形成对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并且可以从这个环节来查补所学知识的缺漏处,更有把握的掌握知识的条理思路。比如,通过本节课学生们掌握的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中,哪些做为重点掌握,在课程最后总结的环节,教师再把重点难点重新说一遍,学生从中寻找出自己并没有掌握的漏掉的知识。总结过后伴随着的就是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老师可以通过评价,来选出几个好一点的学生做为激励表扬,让其他学生看着也会热血沸腾,更加喜欢上历史,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2.3.3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乃是让学生在课后之后保持着一种复习的举一反三的效果。避免学生课中所吸取的知识,到了课后全部忘记,能让学生牢牢的掌握所学的知识。

3 学案导学教学效果分析

在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由于教师的直接灌输,养成依赖和思考惰性的坏习惯,缺乏积极专研的精神。而学案导学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等实践活动, 是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的习惯,尤其是自学能力的形成和探索欲望的提高,对于学生未来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探寻新知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学案导学兼顾了教师和学生两者的作用。在这种模式下,师生平等的关系有助于师生合作学习关系的实现。学生通过自求答疑,突出教师引导者的角色。 但以此同时学案的设计和导学的实施都对教师对新课程、 教材以及把握学生学习情况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这将促使教师进一步学习相关理论和探索,促进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

4 结语

本文针对于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通过充分的运用学案导学模式,能够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日后的教学中,教师还应该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建华.高中历史“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探索[J].文理导航(中旬),2011(07)

[2]张良玉,唐锋.推行教学“导学案”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昌都一高“导学案”八步教学法介绍[J].西藏教育,2010(10)

[3]章爱兰,董仲文.岳阳市君山区许市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探微[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04)

[4]房莉.浅谈历史课堂中的“熟悉化”现象及对策[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9(12)

[5]唐意容,肖明华.新课改背景下培养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之研究[J].贺州学院学报,2009(02)

上一篇: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1000字下一篇:统战工作社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