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有效复习策略

2024-10-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区域地理有效复习策略(精选8篇)

区域地理有效复习策略 篇1

中国区域地理案例式复习策略福建连城二中 陈立新#TRS_AUTOADD_1260320430737 { MARGIN-TOP: 0px;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60320430737 P { MARGIN-TOP: 0px;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60320430737 TD { MARGIN-TOP: 0px;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60320430737 DIV { MARGIN-TOP: 0px;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60320430737 LI { MARGIN-TOP: 0px;MARGIN-BOTTOM: 0px } /**---JSON--{“":{”margin-top“:”0“,”margin-bottom“:”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op“:”0“,”margin-bottom“:”0"}}--**/ 高考地理试题非常重视对中国区域地理的考查,但从高考学生的答题情况看,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中国区域地理复习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紧紧抓住“空间分布、区域特征和成因分析”进行复习,才能够使学生通过复习,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以下以我国中部地区为例进行说明。

一、高考试题分析

2007年高考(江苏卷)35.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经河西走廊,最终流入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1)(2)(3)略。

(4)请简要评价该流域所在自然区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

[答案]35.(4)有利条件:矿产(能源)资源丰富;草场广布(草质优良);光照条件好。不利条件: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要分析评价该流域所在自然区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就应该从评价该地工农业(工农业的发展可代表当地的经济发展)发展的自然条件,结合区域图揭示的自然条件以及工农业的区位因素。

1.工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动力、原料、气候、水源、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

2.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技术等,从而容易得出:有利条件:矿产(能源)资源丰富;草场广布(草质优良);光照条件好。不利条件: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

由于中国区域地理知识量多、点散,如何将繁杂的知识点熟悉记忆,如何用学过的系统地理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区域问题,使区域地理环境知识及内在的因果关系显现出来,这是区域地理复习的重要目标。

二、我国中部地区案例式复习

(一)联系实际,提供热点。随着“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珠三角“扩容”、长三角一体化、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中部地区的崛起已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条件分析,明确优势。结合政区图以及我国中部地区的能源和矿产资源等各种地理要素分布图进行自然条件的分析,以便明确我国中部地区的优势:中部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六省,土地面积10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10.7%。

1.地理位置:中部具有承接东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

2.自然条件:中部地区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光照充足,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江、河、湖、库星罗棋布;拥有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平原等。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能源与矿产资源:中部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如煤(山西大同的煤;安徽淮北淮南的煤)、水能(位于二三级阶梯交界处、降水量大,水电站如葛洲坝和三峡)和原材料基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江西德兴的铜矿)。

4.农业基础:中部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安徽五省都是产粮大户,粮食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40%左右,江汉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5.工业基础。中部形成了冶金、机械、汽车、轻工、水力发电等基础产业,有相对集中的工业布局。

6.人力与科技资源:中部地区劳动力数量多,且科教实力居全国前列,大专院校集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荟萃。

7.文化基础:中部地区历史悠久,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具有丰厚的历史人文的积淀。

8.交通便利:长江黄金水道、多条铁路干线及国道公路从中部地区穿过。

9.旅游资源:如安徽的黄山、九华山;江西的庐山、井冈山;山西的五台山、黄河壶口瀑布、云冈石窟、恒山等都是全国闻名的旅游景点。根据中部地区的地理条件,中部地区今后的发展方向:发挥区位、资源和科教三大优势,努力建成粮食生产、能源供应和科教发展三大基地。

(三)深入思考,分析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我国中部地区区域图,深入思考,分析我国中部地区存在的问题。

1.自然条件的问题。陕西、河南的春旱和低温冻害;中部地区的洪涝和旱灾。还可让学生结合选修二的一些内容进行思考,如(1)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有利条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比。

农业资源

有利条件

主要问题气候资源

光热水资源丰富,配合好

季风活动不稳,气象灾害多发生物资源

品种多样,产品产出能力较高

利用品种单一,潜力发挥小土地资源

土壤资源

丘陵比重大,土地类型多样,农业布局呈立体化

易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低产的红壤分布广水资源

水资源丰富,利于农业灌溉和水电工程建设

区域地理有效复习策略 篇2

区域地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与实践性以区域地理为基础;地理原理及规律的应用是建立在对具体区域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分析归纳的基础之上的;社会热点问题本身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因此,不论从地理学科特征,还是从解决地理现实问题的角度出发,在高考复习中,区域地理的内容都是不可或缺的。区域地理主干知识包括:①区域空间定位:地理位置(经度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地图的基本知识、时间和日期计算、等值线(等高线、等深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压线等)。②中国地理概况(中国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中国地理分区,中国的区域差异。③中国的近邻国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④世界地理概况,世界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中亚、撒哈拉以南非洲、西欧、中欧、南欧、东欧、北美、拉丁美洲、南极、北极等主要区域的地理特征。

一、区域地理高考命题特点

1. 高考试题设计多以区域为背景平台

区域地理是高考试题设计问题知识的载体和背景平台。高考试题设计不是为了某个区域而进行设问,而是因设计问题而选择某个区域,区域并不作为考查问题的本身,而是通过该区域的具体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考查学生对区域地理事物现象所隐含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认识,以及学生运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例如:2016年全国高考文综卷第37题,以堪察加半岛区域为背景,考查相关地形对气候的影响;2015年全国高考文综卷第36题,以非洲尼日利亚区域为背景考查相关的地理知识。

2. 高考试题材料表述的多元化

高考试题材料表述呈现多元化,而命题情境设计中仍然以地图为主,各种材料作配角,并且图像信息较隐蔽。这需要考生具有从地图中提取相关有效信息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利用经纬网进行区域定位是近年高考考查的重点。例如,2016年全国高考文综卷第43题的区域图可以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东经120度到东经122度、北纬30度可判断M市位于我国东部浙江省沿海,进而分析M市易出现涝灾的自然原因就容易了。

3. 高考试题的时代性非常鲜明

以热点作为背景素材,重点考查相关地理知识和地理综合能力,形成一种“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命题意境。例如,2015年全国高考文综卷第36题涉及了我国近几年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并以高新技术为主出口到国外的中国高铁技术。

二、区域地理复习策略

1. 图文结合,识记区域位置,掌握事物的名称和分布

在区域地理复习中,要把握区域的地理位置(如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以及该区域的主要地理事物,而要做好这些,需要图文结合,把相关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落实到地图上。只有熟记区域地理最基本的地理位置、地理事物、地理现象,才能研究该区域的自然地理(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文、植被、矿产等),经济地理(如工业、农业、交通、商业等),人口分布、民族、宗教,城市布局等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关系。判读区域地图时,利用图中的经纬度是确定区域的重要手段,在此基础上根据地图所给的信息进行正确的空间定位,再以此为基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例1:2016年全国高考文综卷第36题第(1)小题: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利用示意图5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通过示意图,利用经纬网定位来提取广西横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信息,再结合我国江苏、浙江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进行比较分析,就容易解答广西横县与江苏、浙江对比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了。

例2:2016年全国高考文综卷第37题第(2)小题: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物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堪察加半岛对于绝大部分考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但试题给出了堪察加半岛的示意图,考生可以利用示意图中的经纬网进行定位,获取该半岛位于北纬55度到北纬60度的信息,结合相关区域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就容易获得结论:该半岛所处纬度高,冬季寒冷漫长,热量不足,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应生存的空间小,动植物生存条件恶劣。

例3:2015年全国高考文综卷第43题该图7分析M市易出现重度涝灾的自然原因。利用示意图中相关的经纬网可判定该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我国浙江省东部沿海,在答题过程中可利用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夏季常受台风影响等进行分析。

2. 从自然到人文,构建区域地理知识体系

在区域地理复习中,首先应弄清楚的是区域的自然地理,包括区域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矿产等;其次是人文地理,包括区域人口、城市、工业、农业、交通、商业、旅游业等。在认识区域地理位置、范围及地形的基础上,依据气候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分析该区域的气候类型、分布及特点,再以地形、气候特点推断该区域的水文特点和植被分布特点。再通过地理逻辑推导该区域的工业、农业、交通、商业、人口、城市等受自然条件影响而表现出来的特点。从区域的自然地理知识过渡到区域的人文地理知识,理解它们之间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在此基础上构建区域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之间完整的知识体系,明确有怎样的自然地理特征,必然有与其相匹配的人文地理特征。例如,复习我国长江中下游时,了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通过该区域的地形、气候特点,演绎推导该区域的农业———季风水田农业。并以此知识折射迁移,类似的区域农业发展上也是季风水田农业。如东南亚地区、南亚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

3. 抓住区域地理关键特征,强调区域的内在联系

区域地理的复习面广、量大,包括世界地区的十三个区域和中国地理的四个区域,在复习过程中唯有抓住某一区域的关键特征,才能事半功倍。例如,复习南美巴西,抓住巴西地处热带,气候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等特征,再围绕气候和地形两大要素去分析当地的其他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4. 掌握区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区域地理复习中,要重点掌握各个区域主要存在的地理问题,分析这些地理问题产生的自然背景及人为原因,同时了解这些地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措施。例如,亚马逊河热带雨林区的雨林破坏,中亚两河灌溉区的土地盐碱化,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华北地区的水资源短缺等。要明确这些区域地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例4:2015年全国文综试卷第37题第(1)小题,指出长期维持河套灌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简述原因?第(3)小题: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这两道题目的分析解答,考生必须了解我国河套平原所处的地理位置,了解我国该区域的自然地理背景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分析解答这两道题目也就没有难度了。

5. 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重视热点、焦点与区域地理的结合

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历来是高考命题的“主旋律”之一。在对区域地理复习时必须重点关注出现相关社会热点、焦点,以及重要的现实问题区域,了解该区域相关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并能进行合适的知识迁移。

例5:2015年江苏文综卷第13、第14题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这一热点为背景材料;2016年浙江文综卷第37题以近几年世界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这一热点为背景材料;2015年全国高考文综卷第36题,以非洲尼日利亚区域为背景,以我国近几年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中国高铁为主出口到国外的这一热点问题进行知识迁移,考查学生通过该区域图分析解答相关铁路网特点、分布特点及在铁路建设中需要防范的问题。

6. 构建区域地理学习模式,培养区域地理思维能力

在区域地理复习中,分析区域特征和比较区域差异是区域地理思维能力的重点,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在区域地理的复习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区域分析、把握区域特征的能力;其次培养学生会区域比较、抓住区域差异的能力;最后要培养学生能够发现区域问题、分析区域问题、解决区域问题的能力。因而对区域地理的复习应构建以下思维模式:①分析区域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②分析区域地理的自然特征(气候、地形、水文、植被、土壤、资源状况等)和人文特征(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找出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不利条件;③分析该区域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生态问题;④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结合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不利条件并借鉴其他区域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适合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总之,在区域地理复习过程中,要调动思维,通过专题图训练、区域图训练、拆分图训练等,建立区域地理空间概念,突出区域地理特征,注重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结合,通过对具体区域的综合分析与对比,从而提高区域地理复习的效率,突破区域地理复习的瓶颈,让学生轻松备战高考。

摘要:区域地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区域是地理高考考查的出发点和归宿,所有的地理知识都要落实到一定的空间区域上,而所有的人类活动也必将发生在一定的区域内。因此,区域地理自始至终都是高考命题所借助的平台。区域地理复习策略:图文结合,从自然到人文,构建区域地理知识体系,抓住区域特征,掌握区域问题,关注社会热点、焦点,构建区域地理学习模式。

关键词:区域地理,图文结合,复习策略

参考文献

[1]杜志建.2012—2016五年高考真题分类训练(地理)[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6.

高三区域地理复习策略 篇3

但区域地理是初中生用来学习的教材,其内容编排让高中生在复习时感到很简单,觉得没有必要认真地复习。所以在练习时往往涉及区域地理的内容学生最感吃力,造成考生对地理高考试题的不适应而无法有效地解答试题。因此对于区域地理不仅要予以充分地重视。而且要科学稳妥地进行专题复习。当然科学稳妥就意味着要讲究区域地理复习的方略。

一、了解区域地理知识结构,整合初、高中地理知识

区域地理复习有规律可循,即通常所说的“地理八股”。研究区域地理往往从自然条件到人类活动。其中自然条件主要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河湖、生物、资源等;人类活动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交通、人口、城市等。在此基础上运用高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比如各区域间的自然特征、发展状况、人文景观、人地协调发展,以及地域之间的差异等。掌握知识的层次、脉络及相互关系,绘出知识系统图或列出系统联系表,是复习的重要环节。

了解掌握知识结构是进行知识重组的基础。复习时一般先要了解其组成要素,然后再考虑其相互关系,绘出结构式或关系式。如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地形包括地势、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形特征及成因、特殊地貌等;气候包括气候因素、气候要素、气候特征、气候类型、气候分布、气候资源、气象灾害等;河流包括源流概况、水文特征、各段划分、利用与改造等;湖泊包括类型、特征、演变、利用等;工业包括部门、布局、产品与市场、原料与能源、资金与技术等;农业包括类型、分布、作物或产品、耕作制度等;交通包括类型、路线、作用或意义、枢纽站或港口等;城市包括职能、规模、位置特点、发展方向等。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因果关系、主次关系、并列关系、包含关系等。

例如:河流,主要从河流的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及开发利用等方面来复习。

①水文特征:是指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断流、干涸)、含沙量、冰情(有无结冰期、冰期长短、凌汛)等。

②水系特征: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归属、河道(河谷宽窄、河床的深浅、河流弯曲系数)、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关系)、流域面积(面积、水系排列形式)、水力资源等。

③开发利用:在河流中上游地面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是开发水能资源,中下游地形平坦、水流乎缓、河通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开发内航运。

高初中地理知识的重组是必要的。只有通过知识重组,高中地理知识才能与初中地理知识有机地嫁接,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知识重组也要求学生对高中地理的相关知识能够很好地驾驭。

二、确定区域位置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前提和基础

区域位置包括绝对位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低中高纬度、南北纬度、东西经度、经纬度的范围)和相对位置(热温寒带、大陆东西南北中部、大洋东西南北岸)。

例如:中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大部分为中纬度北温带,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唐山位于河北省的东北部等。

因此,我们在复习时要经常做读图、填图、绘图练习,努力做到“心中有地图”。例如,在复习世界区域地理时,首先要掌握世界大洲、大洋的分布大势。即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在阅读区域地图时,重视所给的经纬度数值的分析,是确定区域位置的重要手段。(如欧洲位于北半球,大部分位于40°N~60°N的温带地区和0。经线以东的东经度地区。又如在复习中国时掌握中国的最东、最西、最南、最北点也很重要)。还可以通过记住一些重要的经纬线所经过的大洲、大洋及重要的国家来联想记忆(例如,你可以试着想一想赤道、南北纬30°线、南北回归线、北纬60°纬线、零度经线、90°E、120°E、150°E、120°W、75°W等经线经过的大洲、大洋和重要国家)。其次应熟悉世界地理课本中介绍的12个区域的海陆轮廓(包括海岸线、海湾、海峡、岛屿的形状等)、地形分布(特别是高大山脉)、大江大河、重要国家的国界线等轮廓特征。它们是判断区域位置的重要依据。建议大家将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和北非、西欧、美国、南美、澳大利亚、南极洲的轮廓在头脑里想一想、在草稿纸上画一画,然后再对照地图看一看。三是要重点掌握考纲规定的八个国家。包括它们的轮廓、地形、气候、河流、工农业生产、交通、城市以及人口分布等,特别要掌握它们在世界上有重要地位或特色的事物。

三、注重综合区域内特征、类比区域间差异

区域特征分析是区域地理学习和研究的重点,是解决区域问题的关键。区域地理涉及的内容繁杂。区域之间又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往往很难掌握。所以我们应运用正确的方法。

1抓住主导因素,突出区域特征。在区域的各个特征中找出最具本质的或最具特色的特征,并以此寻找出主导因素。如欧洲西部地区,海洋性气候特征显著是本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位于温带大陆西部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气候南北对称分布是非洲最突出的区域特征,赤道横贯大陆中部,气压带、风带在非洲大陆南北对称分布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干旱是我国新疆最突出的区域特征,深居大陆内部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高寒的气候是青藏高原的主要特征,海拔高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

2理清知识头绪,抓住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抓住各地理要素间联系,是地理学科学习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复习中要弄清每一个区域各种自然要素之间、自然要素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制约关系。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整个区域特征形成的前因后果,形成有利于记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网络。例如美国的气候分布与东西高、中间低的地形之间的关系;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布局之间的关系;工业分布与自然资源、交通运输之间的关系等等。又比如西亚和北非,有两条主线:①纬度位置→副热带高气压带→气候特点(高温干旱)→农业生产特点→出口物资②自然资源(石油)一石油生产→石油运输线路→与石油有关的工业部门。

3比较区域之间存在的相同点和区域差异。学会使用比较法是学习总结区域地理特征的最常见、最省力的方法。建议大家课后对以下地区进行比较:日本和英国(比较他们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气候、农业生产、工业布局等;比较北纬60°纬线经过的亚欧大陆东、中、西部气候;南北美洲地形、气候的比较;比较南美洲南端大陆两岸气候和生物的差异性;比较南北纬30°——40°的大陆东西岸气候及其特征;非洲气候(干旱地区面积广大)与南美洲气候(湿、热)差异性的比较;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东岸气候与澳大利亚西海岸气候的差异性和成因的比较;纬度大致相同的西撒哈拉与我国东南沿海气候成因的比较;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德国鲁尔工业区、日本工业区以及中国四大工业区之间特征和形成原因的比较等等。

四、将时事热点有机地糅合到区域地理复习中

高考地理试题设计具有很强地指导性,是高中教学的指挥棒。素质教育要求学以致用,那高考更要体现这一原则。所以今年来的高考试题往往以一些热点材料作为创设试题情境的背景,既考查了考生对有关知识的掌握,也考查了考生的阅读、判读、分析等能力。而热点问题又往往与具体的地理区域结合在一起。比如: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中部崛起、中东问题、朝核问题等等。

那么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就要求我们对热点问题进行收集,同时将热点问题与具体的地理区域结合起来,然后把中学地理有关的知识进行必要地整合。平时有意识地注意各种资料杂志上以热点问题作背景设计的一些试题。如果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尝试以某一热点及其所在的区域为背景,自己设计试题,力求做到创新。在将时事糅合到区域地理中时还要突出人地关系主线,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高中地理区域复习方法 篇4

高中地理区域复习方法

重在总论知识构建基本框架

区域地理复习应形成总论知识及基本框架,分清知识主流与分支,别把太多时间浪费在枝节末端。总论知识包括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人地关系四大板块。地理位置指半球、海陆、纬度位置;自然地理含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四要素及相互关系;人文地理包括人口、城市、产业分布与区位、地域文化;人地关系指人地发展现状、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今年高考第15题:简述阿根廷地理位置及意义;为什么阿根廷有优质草原、巴塔哥尼亚高原?为什么临海气候却十分干旱?就是考查分析地理位置能力,这几个“为什么”要回答全面必须建立总论知识的基本框架。

重在区域定位承载系统知识

区域复习中,承载怎样系统知识由该区域位置决定。区域定位包括海陆、纬度定位,大洲、国家定位,重要山脉、河流定位,重要地理界线如降水量线、热量带定位。其中纬度和海陆位置定位,其后隐含板块运动方式、气候类型、河流水文特征等地理原理,并对人口、城市、产业区位、地域文化产生的影响。通过区域定位考查学生地理分布、地理原理掌握和应用能力,如今年第21、22及23题,是近几年地理高考新方向。

重在要素联系体现地理特征

每一个区域都承载四大地理要素,要注重各要素相互影响,体现区域地理整体性,并比较不同区域因要素不同形成的地域差异性,领悟地理环境两个基本特征,以此分析解决问题。今年第16题要求根据厄尔尼诺发展过程概述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就是对海洋环境整体性思维考查。

重在区域问题展现持续发展

每个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不同,如何开发才能既促进经济发展,又不会产生各种各样环境问题,或对出现的环境问题如何处置。这就要会分析区域各种要素的优势和不足、可能存在问题,扬长避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今年第18题我国部分地区旱灾、水灾发生频率,从自然原因分析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对策。

高考地理艺术生复习策略

一、侧重方法,夯实基础

地理学科具有人文和自然双重属性。初中地理强调知识的基础,高中地理强调知识的原理。不同的内容,适宜不同的复习方法。其中自然地理宜采用理科的学习方法。自然地理要抓住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几大要素;人文地理强调宏观整体分析,人文地理部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人文地理要抓住资源、交通、技术、农业、工业、商业、文化等要素来分析;区域地理重点是以图表为主要载体的学习方法。区域地理部分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地图和图像图表的判读技能,区域的分析方法。

基础知识题在高考中占的比重较大,提高这类试题得分率是地理考试的重要方面,用以上方式方法,效果明显。

二、学会放弃,突出主干

地理学科考试范围涉及八本书,内容繁多,要面面俱到,其结果是不能兼顾,一无所获。

因此地理复习要把握以下原则:

一要化繁为简,抓住重点,突出主干;

二是根据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精心筛选,大胆放弃。

有些地理知识复习时来不及深入,或者很难深入,那就不如放弃。如地球运动近年来是高考必考内容,对于地方时、区时与日期的计算就必须掌握,对于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日照图的判断等就直接放弃,以求事半功倍。通过指导,突出解决难点,以求实效。

对主干知识的考查高考从不回避,考生必须对主干知识重点复习,理清知识间的内在关系,构建地理知识网络体系。

地理主干知识主要包括:经纬网及其应用(包括方位、时间计算、球面距离的估算、对趾点、最短航线等);等值线图的判读;常见的天气系统;气候的分布规律、特征和成因;水循环;地质构造极其实践应用;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人类活动空间布局区位分析;国土资源的开发与整治;人口迁移;文化扩散;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等。在复习中,将知识网络转化为自己的考试能力和技巧。

三、加强训练,规范答题

要加强习题训练,注意解题思维和技巧的培养,对客观试题(单项选择题)和主观试题(综合题)进行专项训练。

讲究规范,把握好答题技巧。如地理位置应从经度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行政区位置、经济区位置表述,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原因,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影响或条件,从相同点、不同点、联系点比较多种地理事物的差异等。表述语言必须科学、简洁、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答卷书写要规范,尽量使用地理术语,字迹清楚。

要真正实现复习的高效,基础是不能忽视的,恰恰相反,应该精心研究基础,牢牢把握基础,通过夯实基础,形成能力和知识的有机结合,无疑,对高考成功是大有裨益的。

高考地理复习图表

建议考生将对图表的复习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等值线图,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面)、等盐度线、等降水量、等震线、等潜水位线等。

这类图有许多共同点,所包括的信息也丰富,是地理试题考查的重点;譬如等值线图就在历次高考中多次出现。考生不妨从怎样绘制等值线着手,搞清图形的来龙去脉,分清图中等值线的分布规律,通过分析掌握图形所要表示的地理事物的特征,再联系所学过的地理知识进行阐述解题。

二是统计图表。

它往往反映某些要素的数值特征和相互关系,要学会统计图表的分析方法,特别注意不同要素之间的联系。

三是区域地图。

地理学科内综合题往往以区域图为载体,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如果考生不能正确判断区域位置,就无法答题。

区域地理有效复习策略 篇5

广水市骆店镇中心中学 李清霞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这六个国家的区域特征。

2、这些国家的地形、气候、河流等等自然环境因素。

3、这六个国家的自然环境与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的联系。教学重难点

1、这六个国家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

2、读图识记各个国家的地形、气候、河流、人口城市、工业中心等等。教学过程

一、日本

读图识别日本周围的海域、国家及日本国土的组成:

1、日本周围有哪些海域?

2、日本由哪几个部分组成,最大的是哪一个?

3、日本的邻国

4、日本的工业中心为什么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的濑户内海沿岸?

二、印度

1、印度的三大地形及分布特点、最大河流。

2、邻国

南亚最大的国家、邻近的海洋

3、印度的气候类型及成因。

4、造成的灾害。

5、印度的城市与工业中心分布有什么特点?

6、印度的软件外包。

三、俄罗斯

1、地形特点 四周濒临的海洋

北部北冰洋,东临太平洋,西北波罗的海,西面里海、黑海。

2、交通

主要分布在欧洲部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西伯利亚大铁路为什么建在南部?

3、气候

北部有一小部分位于北极圈内,寒带气候,大部分位于北温带,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四、美国

1、地形、地势

西部:科迪勒拉山系(世界最大)东部:较为低矮的阿巴拉契山地 中部:平原

2、气候: 东部降水多

西部降水少 降水向西减少 北部:冬季寒潮 夏季中东部暖热

3、河流

密西西比河来自东西两侧山地,由北向南注入墨西哥湾。五大湖提供灌溉

4、人口

移民国家,50个州,本土48个(北温带),海外两个:阿拉斯加(少部分在寒带)、夏威夷(热带)

所以美国跨寒、温、热三带。

5、农业

机械化、地区专业化。农产品:小麦、玉米、大豆、棉花

6、工业城市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五大湖沿岸。

五、巴西

1、混血人

2、地形

3、气候

4、河流

亚马孙河:长度世界第三,流域面积最广

5、城市:

最大:圣保罗 首都:巴西利亚 人口和城市为什么分布在东南沿海?

六、澳大利亚

1、地形:东西高,中部低

2、位置:南半球,独占一个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印度洋包围,从大陆分离早,物种进化缓慢。

3、城市、人口分布在东南沿海 最大:悉尼 首都:堪培拉

4、气候 半环状

区域地理有效复习策略 篇6

(二)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1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后面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下图分别示意1700~2000年中国、美国、巴西和印度四国人口和耕地的变化状况。读图,完成1~3题。

1.1700~2000年,人均耕地面积明显呈“先增后减”变化态势的国家是()A.中国 B.美国 C.巴西 D.印度 答案 B 解析 人均耕地面积=耕地面积/人口数量,结合图中数据分析即可得出答案。2.印度和巴西两国发展农业技术的目标分别是提高()A.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 B.劳动生产率、土地承载力 C.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 D.土地生产率、环境承载力 答案 C 解析 图中信息显示印度耕地面积大、人口多,属于人均耕地较少类型,应从提高单位 1 面积产量,即提高土地生产率角度入手;巴西耕地面积也较多,但人口相对较少,属于地广人稀型,应从提高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角度入手。

3.1950~2000年,美国土地开发力度趋于平缓,稳中有降。其主要原因是()A.城市化发展 C.后备资源不足 答案 D 解析 注意“稳中有降”,说明是有意识地减少,则可判断是出于生态保护的目的。后备资源不足会影响开发力度,不至于降低。

2015年12月2日至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南非进行国事访问。下图为南非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B.人口增速减缓 D.生态保护

4.国家主席习近平南非访问期间()A.北京昼长夜短

B.北京、开普敦两地正午太阳高度之差增大 C.南极圈内的极昼范围减小

D.北京、开普敦两地白昼长度之差减小 答案 B 解析 12月2日至3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A错误;这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南运动,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并在变小,开普敦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并在变大,所以两地正午太阳高度之差增大,B正确;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在扩大,12月22日前后达到最大值,C错误;北京的昼在变短,开普敦的昼在变长,且开普敦的昼长于北京,也就是大的在变大,小的在变小,所以两地白昼长度之差增大,D错误。5.有关南非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广阔 B.年平均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 C.西南沿海夏季多雨,利于农耕 D.西海岸寒流流经,西北海域多大雾 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中等高线判断,南非地势中部平坦,边缘陡峻,以高原为主,A错误;年平均气温自南向北逐渐升高,B错误;西南沿海是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C错误;南非西北海域纬度较低,但因本格拉寒流流经的降温作用形成较冷的下垫面,当暖湿空气平流经过时,下部易被冷却而形成平流雾,D正确。

下图为甲、乙两岛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甲、乙两岛的共同特征是()①终年盛行西北风 ②地形类型为盆地 ③河流流程比较短 ④地热资源较丰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知,甲岛为日本的北海道岛,乙岛为新西兰北岛。甲、乙两岛河流流程都比较短。甲、乙两岛位于板块交界处,两岛的地热资源都比较丰富。甲岛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乙岛主要受盛行西北风影响。从河流分布可知,两岛中部地势高,不是盆地地形。所以③④正确。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岛气候温和,人口密度大 B.甲岛以阳光海滩、椰林风光闻名 C.乙岛西南海域有世界四大著名渔场之一 D.乙岛对外交通方式主要为航空和海运 答案 D 解析 甲岛为日本的北海道岛,气候较为寒冷,人口密度小。甲岛纬度较高,以温带季 3 风气候为主,没有椰林风光。乙岛为新西兰北岛,其西南海域没有世界著名渔场。乙岛四面环海,对外交通方式主要为航空和海运,所以D项正确。

读图,完成8~9题。

8.下列说法,可信的是()A.图中等温线分布的主导因素是洋流 B.甲河下游沿岸温带落叶阔叶林广布 C.乙河流经地区地形平坦,航运条件好 D.E处春季出现凌汛的时间比F处早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该地区位于亚欧大陆北部地区。图中等温线分布的主导因素是纬度;甲河下游沿岸为广阔的亚寒带针叶林带;乙河流经地区,由于纬度高,结冰时间长,航运条件差;E、F两处虽然纬度接近,但是由于E处受西风带影响更大,所以较F处温暖一些,春季河水融冰时间早一些。

9.铁路分布在该区南部的主要原因是南部()A.冻土较少,便于施工建设 B.地势低平,便于施工建设 C.矿产丰富,人口、城镇众多 D.邻国众多,便于经济联系 答案 C 解析 该地区由于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所以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且南部地区矿产资源较丰富一些,铁路的修建便于城市之间联系和人口流动。

11月22日至28日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以下简称阿联酋)的“国家创新周”。阿联酋一直以来以产油著称,政府在大力发展石化工业的同时,非常注重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阿联酋在创新型经济体排行中,位列阿拉伯国家第一位,被誉为中东地区经济的“发动机”,下图为阿联酋和以色列所在区域简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阿联酋被誉为中东地区经济的“发动机”的主要原因是()A.石油资源丰富,向世界能源市场提供大量能源 B.地理位置优越,国家实力雄厚

C.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了经济发展 D.国内市场广阔,在中东地区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答案 C 解析 阿联酋利用本国丰富的石油资源和交通优势,加大科技和教育投入,推动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本国经济,成为中东地区经济的“发动机”。

11.与以色列相比,阿联酋农业发展最大的障碍是()A.热量 B.技术 C.水源 D.地形 答案 B 解析 由于两国均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水资源匮乏,所以限制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水源。但是以色列农业科技先进,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克服了水资源匮乏的不利因素,粮食、蔬菜、水果能够自给。因此,与以色列相比,阿联酋农业发展最大的障碍是技术。

二、综合题(共2题,56分)12.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4分)材料一 读非洲塞内加尔河流域图,塞内加尔河①、②两地流量变化曲线图和③地气候资料统计图。

材料二 每年5、6月,来自撒哈拉沙漠强烈干热的哈马丹风影响塞内加尔河流域,往往使流域北部的农业生产遭受重创,大批庄稼幼苗死亡,不得不重播或改种其他作物。

(1)比较塞内加尔河①、②两地洪峰流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12分)(2)简析塞内加尔河流域北部5、6月经常出现大批庄稼死亡的原因。(6分)(3)渔业占塞内加尔国内生产总值的30%左右,为该国第一大创汇产业。分析渔业成为塞内加尔经济支柱的原因。(6分)答案(1)差异:②地流量大于①地,且流量最大的月份早于①地。原因:②地处于上游,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多支流,雨季出现时间早;①地处于下游,气候干燥,支流少,蒸发强,雨季出现时间晚。

(2)降水偏少,气温高,蒸发旺盛;庄稼处于幼苗期,抗干热能力弱。

(3)靠大河和海洋,渔业资源丰富;经济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国内外渔业市场需求量大。

解析 第(1)题,由流量曲线可以看出,②地洪峰出现时间早于①地,且洪峰水量较大。由流域图可以看出,②地在①地的上游,且接纳了众多支流,而②地到①地之间地区降水减少,且很少有支流注入,加上蒸发和下渗量大,水量减少。第(2)题,从气候统计图可以看出,流域北部5、6月份降水少,而气温高,蒸发强烈,庄稼正处在幼苗期,抗旱能力较弱。第(3)题,塞内加尔处在沿海,渔业资源丰富,同时具有广阔的市场。塞内加尔经济落后,第二、三产业比重小,使渔业成为经济支柱。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32分)乌尤尼盐沼位于玻利维亚西南部,面积9 065平方千米,平均海拔3 656米,是世界最大的盐沼,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盐沼之一。数百万年前,这片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约4万年前,这里是一个史前巨湖。盐沼周边山地分布有大面积的富含锂的火山喷发岩,盐沼的锂矿储量约占世界储量的一半。下图为玻利维亚南部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1)简析乌尤尼盐沼经历的“海—湖—沼”的演变过程?(8分)(2)分析乌尤尼盐沼锂矿资源丰富的形成原因。(8分)(3)针对当地气候特点,指出当地锂矿开发人员面临的主要困难。(6分)(4)玻利维亚政府提出了“锂矿开发由国内企业控制,外资公司限定于深加工产品的投资项目”的开发方针。分析该方针对该国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影响。(10分)答案(1)地壳抬升,安第斯山脉从海底隆起,未退却的海水在山间形成内陆盐湖;由于地形封闭,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逐渐形成盐沼。

(2)周边山区富含锂的火山岩经风化、侵蚀、搬运作用,在盐湖沉积富集。

(3)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空气稀薄,高原反应;太阳辐射强烈。(答出三点即可)(4)避免外国公司掠夺式地开采,有利于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引进外资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有利于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区域地理有效复习策略 篇7

一、巧用经纬线, 掌握区域位置, 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在复习某一具体区域部分时, 一定要讲位置, 这就涉及绝对位置与相对位置。绝对位置即数理位置, 通过经纬度的“十”字定位法可以准确地进行空间定位。但教师不能为了位置而讲位置, 一味地叫学生死记硬背经纬线, 应该更加侧重于讲位置对其区域特征的影响, 如北回归线经过印度半岛北部,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其对热量条件的影响 (大部分地区是热带气候) , 对海陆相对位置的分析, 印度半岛三面环海, 更容易受到海洋水汽的影响。再者, 教师可以联系其他重要区域来记经纬线, 如半岛东部的90°E经线, 经过孟加拉湾也经过中国西北的“三山夹两盆”地区, 通过比较加深记忆。

二、把握核心特征, 运用高中地理原理进行深层次探究

从考试大纲要求和高考命题趋势来看, 区域地理的考查已经从传统的掌握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和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为主, 转变为形成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及相应的价值观为主。因此高三阶段区域地理复习中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高初中地理的结合, 即初中的“地”和高中的“理”结合, 用高中的地理原理、理念统领区域地理复习。区域地理内容多, 但知识体系大多雷同, 即认知位置、把握特征、解决问题。而且区域地理的特征无外乎就是自然特征、社会经济特征, 千篇一律。教师应当精心备课, 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提取本区域的突出区域特征, 设置问题, 提供材料, 引导学生获取信息, 运用高中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在《南亚》教学中, 把握突出特征:水旱灾害频发。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视频或图片引入。让学生形成感性认知, 设问“为什么水旱灾害频发?”, 然后以这个问题统领本节课的教学。在接下来的环节当中, 化繁为简, 对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究, 各个击破。如气候因素中对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分析, 可以先讲降水必须满足的条件:充足的水汽和水汽凝结所必需的温度条件。总结常见四种降水类型:地形雨、锋面雨、对流雨、台风雨。有了这些知识铺垫, 学生就比较容易根据材料所提取的信息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结论。如在比较热带季风气候与热带草原气候差异上, 为什么热带季风降水更集中且丰富, 学生会懂得从水汽与气温两个因素去分析:首先, 雨季时水汽丰富, 因西南季风从海上带来大量水汽, 遇地形抬升, 多地形雨;其次, 本区地处热带, 多对流雨;最后, 源自北印度洋的飓风带来降水。

三、授之以渔, 掌握区域的分析和研究的思路、方法

复习某个区域时, 可以归纳为区域地理复习的简单方法与思路, 便于学生复习, 提高复习效率。以个案分析推出区域地理复习模式, 便于学生复习归纳总结。1.自然地理特征。复习的思路与内容是:位置特征 (包括经纬度、海陆位置) →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土壤特征和矿产资源。引导学生认识, 一个区域的位置和地形, 往往决定这个区域的气候特征, 而区域气候和地形又往往决定区域的水文和植被, 水文和植被往往决定区域土壤的形成。2.人文地理特征。复习的思路与内容依次是:农业特点、工业特点、人口与城市特点。对区域地理的复习, 方法看似简单, 但复习时掌握复习方法, 理清复习思路显得尤为重要。要熟悉区域自然与人文地理的基本特点和成因, 可以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 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如本节课, 以“水旱灾害频发”引导学生从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因素及人口分布和农业等社会经济因素来分析, 并总结规律, 构建模型框架。

四、“无图不地理”, 强调地图教学

新课程高考区域地理复习策略 篇8

【关键词】新课程 区域地理 复习策略 微观 空间

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重要内容。近年来高考试卷中明显反映出区域地理内容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特别是许多能力要求的体现,常反映在对基础知识的思考和运用上,其中有很多是以区域地理内容为载体。近年的高考地理试题中,重点考查考生对该区域内重要原理、规律的理解程度及应用能力。因此,区域地理是复习地理知识的基础,许多图像判读技能的训练、基本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地理事物的分布、空间概念的建立、地理基本观点的建立等,都应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完成。因此,搞好区域地理的复习是高考制胜的关键。

一、新课程中高考区域地理的复习方向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综合运用经纬网、等高线、海岸线突出区域地理气候、地形、水系、水文、农业城市人口、交通、资源、概括区域发展问题、提出区域发展对策等分析。不要盲目地追求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这些热点、焦点的发生必然在一定的区域之中,问题最终落脚点还是考查地理基础知识与地理基本能力。因此,重在把复习的重点放在区域地理的分析方法和构建模型上,从中找出相关的地理素材,用学科知识去分析、阐释。同时,要求学生每天要坚持看地图,熟悉见过的图。地理试题的信息往往来源于图表,图表也是地理学科的特殊语言,因此,对地理图表的分析应该成为经常性的练习。

二、区域地理复习的方法

近年来有关区域地理的考试内容和题型,有分析理解区域特征、地理分布、地理变化、地理成因、区位因素、存在问题、解决措施等,对比分析区域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高考常用手法,区域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发展方向等。这里归纳出一些复习方法:

1.以区域综合分析方法培养为重点。 一个区域是多种要素的综合体,如陆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中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因此,在分析各要素时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自然地理要素是基础,决定了人文要素,如人口数量和分布、工农业生产、城市分布、交通分布、区域开发等。

2.加强区域各要素的比较。区域对比仍然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地理要素的异同,通过逐项比较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准确掌握各地理区域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同时也便于记。比较项目有差异,但仍是多个各要素或某一要素的对比。因此,在区域地理教学和复习中,要经常指导学生进行区域地理特征相似或差异性对比来学习区域地理。

3.重视空间分布,建立联系线索。地理事物的存在,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变化,都需要依存于一定的空间位置,在此基础上才有空间联系、空间结构以及空间思维、空间想象的出现。这一切要密切结合有关图像,以具体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为凭借,展开想象、拓宽思路,建立联系线索,使知识多方联系、形成网络,便于提取应用。

三、建立区域复习模型,构建思维导图

近年来有关区域地理考试题型有:地理主干知识考查、地理原理规律的考查,如降水量分布的影响因素;某个或某些重点要素考查,如气温、降水、水文、水系特征的考查;理解原理和规律,运用地理相关的事实和材料,简明推导和定性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的考查。因此要有针对性地重点对分析理解区域特征、地理分布、地理变化、地理成因、区位因素、存在问题、解决措施等,对比分析区域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区域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发展方向等复习和训练。区域地理复习以抓住某个典型案例进行特征、成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四、突出微观区域的空间定位,建立区域空间概念

区域地理的考查要建立在地图之上,而学生相对薄弱的又是对区域地图的阅读。由于区域轮廓的考查不确定性,因此应建立中国、世界内的基本经纬网,并结合区域内重要的地理事物包括地形、河流、湖泊、城市等进一步定位。

1.利用经纬线进行定位是近年来高考的重点,经纬线成为高考区域地理试题中最基本的要素。改变过去重记忆主要经纬线穿过或经过其附近的地理事物面面俱到的复习方法。我认为只要做到能利用经度判断出各大洲的东中西位置(海陆位置),再利用纬度判断出温度带,结合气候类型模式图就可判断出气候类型和自然带,再结合图中的等高线判断出地形、河流等要素、分析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2.多让学生看中国、世界大区域图和小区域图 。看多了自然就会熟悉了,而不是一下子让他们全部都记下世界和中国所有的地图。

上一篇:脱贫攻坚工作做法成效下一篇:小学生阅览室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