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面试,巧用心理效应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成功面试,巧用心理效应(精选7篇)

成功面试,巧用心理效应 篇1

近因效应:相貌平平却自信

案例:毕业生小林是个相貌平平的小男孩,到一个单位参加 面试 ,进考场后,考官只轻描淡写地问了他是哪个学校毕业的,是哪个地方的人等几个问题后,就说 面试 结束了。正当他要离开考场时,主考官又叫住他,说:“你已回答了我们所提出的问题,评委觉得不怎么样,你对此怎么看?”小林立刻回答:“你们并没有提出可以反映我的水平的问题,所以,你们也并没有真正地了解我!”考官点点头说:“好,面试结束了,你出去等通知吧。”结果是录取通知书如期而至。

心理学分析:最近、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强烈的,可以冲淡在此之前产生的各种因素,这就是“近因效应”。其实,考官第一次说面试结束,只是做出的一种设置,是对毕业生的最后一考,想借此考查一下应聘者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如果这一道题回答得精彩,大可弥补“首因效应”的缺憾;如果回答得不好,可能会由于这最后的关键性试题而使应聘者前功尽弃。

首因效应:穿着张扬让人惊

案例:小杨是一名名校工科毕业生,专业对路、成绩优良,在厚厚的应聘材料中脱颖而出,入列预选名单。但她面试时,穿着过于新潮:鲜艳的短上衣、破旧的低腰裤,很夸张地戴着热带风情的大耳环,一进门就让由高级工程师组成的考官们一愣,考官们没问几个问题,就结束了面试,结果当然是她被淘汰出局。

心理学分析:“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第一印象能够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面试中首因效应的作用不可小瞧。虽然考官的“印象”标准不一样,但总体来说有些标准是一致的,这就是:踏实、开朗、精神饱满、信心十足、坦诚、机敏、干练的人,会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理工类专业要求“踏实、耐得住寂寞”,而小杨的穿着,却给 招聘 考官留下了“华而不实、喜欢张扬”的第一印象,她的出局,是自然的了,

鲶鱼效应:组织应聘显活力

案例:小陈是班长,他希望班上同学都能尽快地有个好工作,所以每次参加应聘活动,他都会成为热情的组织者,在应聘场上,帮助同学出谋划策,并让男同学为女同学在热门单位拥挤的 招聘 台前开路,一起递上 简历 等。他的 简历 还没递出,就有几个单位主动来询问他的情况,有一个单位发现他和自己单位的用人需求对口,立刻就问他有没有意向到他们单位应聘。

心理学分析:小陈无意间展示了“鲶鱼效应”。鲶鱼效应源于一个典故。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可上市的沙丁鱼只有一位老渔民捕的鱼是活的。其奥秘在于:他在捕来的沙丁鱼中掺了少量的鲶鱼,使得捕来的沙丁鱼一直保持兴奋状态,活蹦乱跳的,所以能卖出高价。“鲶鱼效应”在 人才 学中泛指与众不同的人、能给群体和企业带来活力的人。这样的人最受欢迎。 招聘 时,特别是在 人才 市场上有众多毕业生时,招聘人员会非常注意观察每一个人的表现,应聘者中,谁最有活力,谁最有创意,谁最受青睐。集体面试时,也一定要注意“鲶鱼效应”。如果轮到你发表意见时,要力求主旨明确,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方能脱颖而出。

晕轮效应:“班门弄斧”读画报

案例:小刘是个专科生,和一群本科生、研究生一起到 外贸 单位应聘,他知道如果就那样简单地递交 简历 ,肯定没有一点希望。他想了个点子,在中午招聘人员吃午饭时,他拿了一张全英文版的画报在招聘台前,有滋有味地在那儿阅读。当招聘人员被彩色画报吸引过来之后,他就用流利的 英语 给他们讲画报上有趣的故事,当然最后的结果是,招聘人员收下了他那只有“专科”学历的简历,他也成功地被招进了这家单位。

成功面试,巧用心理效应 篇2

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来到一所小学,并向学校提供了一张名单,极其认真地告诉校方:这是经“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选出来的学生,名单上的学生有很高的天赋,只不过有些人尚未在学习中表现出来。还要求老师保密。其实,名单是罗森随机选出的学生。过了半年,罗森再次来到这所学校,奇迹出现了,那几个被他选出来的学生如今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或进步显著的学生。再后来,这些学生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出色的成绩。

罗森塔尔效应表明,要想使一个学生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就要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在学校,班主任是学生接触最多,同时也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老师,班主任的心理暗示、期望将对学生产较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如果老师向学生传递消极的期望,学生感受到老师漠视甚至是歧视,就有可能从此一蹶不振、自暴自弃。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将会使他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和学习成绩。相反,如果老师对学生有良好的愿望、积极肯定的态度, 通过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期待的眼神来滋润学生们的心田,就会感染学生, 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喜爱、关注和期待,就会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心理规律二: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是指环境会对人们的心理造成暗示性或诱导性的影响。在一栋建筑物里,一扇窗户的玻璃被打破,如果没有得到及时修复,一些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破第二、第三块玻璃。当达到一定数量时,整个破坏速度呈倍上升。这些破窗户还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在这种可以随便破坏而无所谓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这就是破窗效应的表现。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警惕“破窗效应”的发生。任何一件有碍于班级整体发展的事情,哪怕只是件小事,如果班主任没有及时处理,也没有明确表态,而是在错误行为发生几天之后,甚至是更长时间之后才对其进行处理;或者只是轻描淡写的批评;或者把学生的错误进行“冷处理”,就很难使学生心中产生共鸣,对错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为不及时,错过了学生认识的兴奋点,还会在学生心理上产生暗示性作用,错误的行为就成了无所谓的事,由此在班级管理中产生“破窗效应”,对班级的建设造成无可估计的不良后果。因此,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坚持遵循“教育无小事”的原则,警惕“破窗效应”的发生,让一切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

心理规律三:超限效应

有一次,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起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感动,准备捐款。可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点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烦躁,决定一分钱也不捐。等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没捐钱,还从盘子里拿了2元钱。像这种作用时间过久,刺激过多、过强和而引起心理极其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它启示我们,在批评或表扬学时,应掌握一个“度”。当学生犯错时,班主任一而再,再而三,重复对一件事批评,就会使学生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甚至反感讨厌。没有了自责,甚至产生反抗心理和行为。“不及”固然达不到既定的目标,但“过度”又会产生超限效应,可见,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批评绝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学生“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一定要再次批评,那也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而不是简单地重复。这样,学生才不会觉得被“揪住不放”,厌烦、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心理规律四: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也可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大家熟悉的寓言:北风和南风比本领,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采取的措施是:寒风凛凛使劲吹行人的衣服,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反而把大衣裹得更紧。南风则微风吹拂,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暖热,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胜利属于南风。南风获胜,实际是温暖胜于严寒。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

在学校对那些软硬不吃的“差生”,用北风这种“严厉”的方法十有八九会失败的,因为他们身上的许多不良习惯,是多年养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岂能让我们教育一两次,砍他“三板斧”就能凑效?“差生”易反复,这是规律。但学生毕竟还未真正定型,还在发展变化中,尽管表现有些“差”,但他们内心要求进步的愿望还是有的,也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认可。用北风式“严厉”的教育方法难以凑效,不可取;用南风式“温情”教育方法,一两次也难以温暖感化他们,因为他们对“暖风”有一定的麻木性与“不理症”。因此教育这类学生,别指望自己的感情投资马上得到回报,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长线投资,暖风长吹,金石一定为开。

巧用心理效应打开学生心扉 篇3

一、南风效应——让学生感受到温暖

南风效应也称为温暖效应。在教育中多点“人情味”式的抚慰、鼓励、表扬,培养学生自觉向上,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

记得有一次课间,我路过教室门口,正好看见龙腾跳到课桌上,课桌一下子被振倒了,龙腾自己也摔在了地上,手指还被划

破了。

我给了他一张创可贴,并关切地询问他身体的其他部位有没有受伤。龙腾不好意思地低着头说:“沒事的。”

我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作为一名初二的学生,你应该知道你的行为是错误的。要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首先要做到举止得体有度。不分场合地上蹿下跳,只能证明你还很幼稚。同时,限制你是为了保护你,怕你受到伤害。如果你因为一时冲动,要显示一下身手,把胳膊摔断了怎么办?”

龙腾低头不语,看得出龙腾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我便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我一直认为你是一个很懂事的好孩子,我相信你以后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你说呢?”

龙腾抬起头,很认真地看着我说:“老师,我以后再也不会这样做了。”

果然,在课间再也没有看见龙腾做出过分的举动了。

我这样“饱含深情”的方式深深地打动了他,温暖了他,此后只要是看见我,不管是在学校里,还是在大街上,他都会露出最灿烂的笑容,大声地喊:“老师好!”。

二、名人效应——让学生懂得感恩

名人效应指的是对名人信服和跟从的现象。在教育中,巧妙地借助“名人效应”,能够更好地达到引导或改变学生的态度和行为的目的。

记得有一次在办公室里听到有老师说,黄恩辉经常和自己的爸爸顶嘴。因为他的爸爸是收废品的,黄恩辉在内心里看不起自己的爸爸。我于是计划对孩子们进行一次感恩教育。我与上海派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系,购买了邹越“让生命充满爱”的演讲视频,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观看。

观看前,我先介绍了邹越老师的各种“头衔”,让学生了解这位名人,确立其名人地位。

当邹越老师在演讲时说道“孩子啊,爸爸很不容易,爸爸太辛苦了,爸爸在家里呀非常的难,他每天给你的笑那是爸爸最真诚的笑。现在的男人在市场经济的环境里,忍受多大的压力,他们要去忍受挣钱的压力,工作的压力,但是无论多大的压力,爸爸妈妈在孩子面前从来都表现出这种快乐和自豪。同学们,你还没有在你父亲最难的时候说过一声,爸,您辛苦了。你还没有在你爸爸最累的时候,说一声爸爸,我爱你。”我看到黄恩辉的脸上挂满了泪珠,一只手还在不断地擦拭着眼泪。我知道他心中的坚冰已经融化了。

在观看完视频后,我对全班学生说:“学会表达爱,懂得感恩,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标志。今天我布置的家庭作业是回家后对自己的爸爸妈妈说一声,我爱你,你们辛苦了。你们会不会完成呢?”

同学们都大声地说:“会!”

“如果今天你能完成这项感恩作业,请举起你的手。”

同学们纷纷举起了手,黄恩辉也在其中。

而后我又通过校信通及时告知家长对孩子进行了感恩教育,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因为孩子第一次表达感恩之情可能会有些害羞,我叮嘱家长要主动站在孩子面前,询问孩子,今天你们老师布置了一项特别的作业,你完成了吗?并与家长约好,如果孩子完成了感恩作业,就回短消息告诉我。

晚上黄恩辉的爸爸发来了短信:“想不到儿子会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非常感谢老师的教导。”

看到这条短信,我知道我成功了。

三、阿伦森效应——让学生打开心结

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大都喜欢那些对自己表示赞赏的态度或行为。在教育中有效地运用先鞭策再鼓励,能够更好地促动人的积极性。

“老师好!”

“你好!”我经过初二(2)班的门口时,经常会看到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站在门口和我大声地打招呼。

于是我便开始留意他了,他叫史家豪,性格豪爽,但是却让很多老师头疼,因为他上课总爱插嘴,常常因此扰乱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

一次,我上《西双版纳》一课,播放视频。当看到一只猴子在林间荡来荡去时,史家豪开始调侃:“啊!孙悟空!”当镜头切换到一只金黄色的小猴子身上时,史家豪又夸张地怪叫:“哇!是黄金亮(黄金亮是班级里的一位男生,他的头发天生是金黄色的)!”“哈哈……哈哈……”很多学生开始发笑,起哄。我必须立刻给油腔滑调的史家豪以正确的认识,打击他的“邪气”,我按了暂停键,训斥他。史家豪自知理亏,但我当众批评他又让他觉得很没面子,他用讪笑掩饰着内心的羞辱。

此后只要他插嘴,我就坚决严厉地进行制止。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上课时安静了不少。但是我发现课后遇见他时,他不再热情地与我打招呼了,而是把故意头扭向一旁。我感到我的教育还没有做到位,我必须打开他的心结。我寻找一个机会,在课堂上表扬他:“史家豪同学的优点是性格开朗,能说会道。能说会道是优点,但是如果用错了地方,如在图书馆、电影院、公共场所等不该大声喧哗的地方,就会成为缺点。让别人觉得你是一个缺乏素养的人。我发现史家豪同学现在的修养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上课时已经不再随便插嘴了。老师非常喜欢他。请大家鼓掌祝贺他,为他加油!”史家豪在同学们的掌声中,腼腆地笑了。

“老师好!”再次看到史家豪站在教室门口与我打招呼时,我好开心。

成功面试,巧用心理效应 篇4

晕轮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品质有了好的印象之后,就会认为这个人一切都好;反之,若先发现了某个人的某些缺点后,就可能认为他什么都不好。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为“晕轮效应”或“光环效应”。

学习不好就什么都不好吗?学习好就一切都好吗?李瑞全建议班主任和家长一定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不要把孩子“一棒打死”,要积极发现孩子的优点。

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大发威力,寒气逼人,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紧;南风徐徐吹拂,春暖花开,于是行人就脱下了身上的大衣。

教师教育学生要讲究方法,你怒对学生,拍桌打椅甚至体罚,会使你的学生“将大衣裹得更紧”;采用和风细雨“南风”式的教育方法,你会轻而易举地让学生“脱掉大衣”,达到你的教育目的,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超限效应

剌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作超级限效应。作家马克·吐温一次听牧师演讲,起初觉得牧师讲得很好,掏出所有的钱准备捐款,但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不仅未捐钱,反而从盘子里偷走了两元。

李瑞全建议班主任老师在对学生说教时要牢记“超级限效应”。

木桶效应

在管理学上有一个着名的“木桶理论”,指一个木桶用来装水时,它所盛水的容量不是由围成木桶最长的那块木板来决定,而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所以它又被称为“短板效应”。由此可见,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短板”的长度决定其整体发展程度。该现象通常被称为“木桶效应”。

班主任应认真研究“木桶效应”的启示,不要只关注拔尖的学生,后进的`学生管理好了,班级才能和谐发展。

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是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提出的心理课题。这位心理学家指出,一辆新轿车停在街边,如果有一块车玻璃被打碎,那么别的车玻璃很快也会被打碎。以致于很短时间之后,这辆新轿车的大多数玻璃都会被打碎。这种心理被命名为“破窗效应”。

班主任老师在面对学生第一次犯错误、班级第一次出现违纪现象时,“破窗效应”也许会给您带来启发。

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在1966年的一项研究中,要求教师对所教学生进行智力测验。他对教师说, 班上有些学生属于大器晚成者,并把这些学生的名字念给教师听。事实上,这些名字都是从一个班级的学生中随机挑选的,他们与班上其他学生没有显着不同。可是学期末再对这些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时,他们的成绩显着优于第一次测试的结果。

罗森塔尔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教师们认为这些大器晚成的学生开始崭露头角并予以特别照顾和关怀,致使他们的成绩得以改善。这就是着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巧用心理效应优化高三班级管理 篇5

一、巧用 “名人效应”, 激励高三学生勇往直前

所谓名人效应, 是指名人的出现可以起到引人注意、增强印象、导致模仿与扩大影响的作用。名人效应的产生依赖于名人的权威和知名度, 名人能引起人们的好感、关注、议论和记忆。由于高中生的认识特点及心理发展, 他们易被名人的形式化、表面性的形象所吸引。故而, 他们喜欢的名人多为歌星、影星一类, 并出现追星现象。这就要求班主任为学生选择好 “名人”, 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 向学生灌输 “名师” 出高徒思想, 制造好第一印象

每一届高三在9 月1 日开学都会隆重召开一次班会课, 班会课上的一项关键内容就是向学生们详细介绍班级的任课教师团队。我是在高三接手的班, 我的秘诀在于公开地利用第一次班会课秘密地为自己造势。我极力宣扬每个老师的荣誉与影响, 告诉学生, 我们所有的任课教师都非常出色, 都是经过学校精挑细选的, 每位老师都很有名气。 “别班的学生都在悄悄地羡慕着你们呢。”巧妙地暗示学生, 作为班主任的自己教学很有经验, 做班主任也很成功。学生心里很高兴, 情绪也非常好。

在高三开学伊始, 我利用名人效应成就了自己的真实 “谎言”。试想, 学生初上高三, 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师, 其内心渴望遇到名师。他们对高三新任教的老师大多是一无所知的, 此时, 第一次接收到的关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信息印象是很深刻的, 更何况是在班会课上隆重介绍得来的信息, 可信度很高。一旦他们的渴望变成了现实, 就会在第一个月好好地复习备考, 试图给 “名师” 留下一个好的印象。由于学习积极, 心态也积极, 目光中充满敬佩, 因而上课效果极佳, 每节课下来, 感觉收获很大。

此外, 老师在学生的积极情绪感染下, 成就感也油然而生, 默契地与学生配合, 实现教学的超常发挥。如此, 创造了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和良性循环, 迎合了学生良好的预期——— “我的老师是名师”, 从而为班级教育管理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通过教学相长的过程, 学生的良好期望衍生的积极行为反过来又对任课老师们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从而真的造就了 “名师”!

2. 介绍名人奋斗史, 以激励学生为向往的大学而努力拼搏

名人之所以具有影响力, 还因为人们对名人充满崇敬与喜爱, 从而爱屋及乌, 喜欢他们所喜欢的东西, 愿意做他们所做过的事情。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 是因为他们在某一领域有其过人之处, 而且也付出了相当多的努力。根据学生对名人的崇拜心理, 通过开展如“我从居里夫人身上学到了什么?” 的班会课, 利用班会课的渠道, 让他们明白名人成功背后的刻苦与不易, 激励他们像名人一样努力, 从而巧妙地发挥名人偶像的励志作用。

3. 通过身边的 “名人” 榜, 聚集榜样的无穷力量, 鞭策学生努力备考

名人之所以具有影响力, 还因为名人是公认的榜样, 人们愿意观察并模仿他们。社会人物与媒体名人远在天边, 本校乃至本班的名人近在眼前, 更是可望又可即。

我的做法是向学生介绍校史, 让学生了解历届优秀校友, 特别强调自己教过的学生, 如2011 届, 笔者所教的普通班就有两个学生考取了重点大学, 告诉学生考取重点大学不是创新班学生的专利, 高考面前人人平等,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仅如此, 趁着暑假, 我还会请自己教过的正在读大学的优秀学生回来给学弟、学妹们讲自己的学习经历, 树立近距离的学习榜样。当然, 距离最近、最可见的榜样就是同班学生了。在班级里树立 “班级小名人” 为榜样, 诸如那些在学习上不同科目有突出表现的优秀学生及其他多才多艺的学生, 挖掘学生身边的榜样。对学生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名人们的励志故事鞭策着他们勇往直前。

二、应用 “皮格马利翁效应”, 对学生进行精神引领, 使整个备考过程充满信念

“皮格马利翁效应”对我们班主任教育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许多老师在教学的实践中都能发现这样一个共同现象: 当一个学生没能得到应有的期待和注意, 被埋没在人群中, 他很可能就这样一直平庸下去; 而当他被师长寄予厚望并频频鼓励时, 他会仿佛突然间充了电一样, 宛若新生, 做出一番令人不可思议的 “壮举”。

我们学校分了创新班和普通班, 我所带的是普通班, 普通班的学生心里一般都会自卑感较重, 到了高三更是如此, 总觉得在普通班考上大学的机会很渺茫。因此, 我把调整好学生心态作为高三班主任工作的头等任务。我告诉学生, 到了高三, 我们的改变是可以非常大的, 普通班并非人人都普通, 科科都普通, 如果我们能把自己看得不普通, 有明确的目标并愿为之奋斗, 我们班所有任课老师都坚信, 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奋斗一年, 一定会让大家的人生由 “普通”变成 “重点”。

如我们可以经常召开诸如 “我们砥砺青春, 超越梦想” “青春似剑, 高三砺之”等主题班会课, 以消除学生对高考的疑惧。

此外, 还可采用目标激励法。我经常对学生灌输 “志当存高远, 功到自然成”的思想, 引领每个学生都要为自己的理想奋斗。 “只要功夫深, 铁杵磨成针”, 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他们设定相对自身来说较高而又可即的学习目标, 并经常对他们进行关注、鼓励和个别辅导, 班上的学生以较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 他们将会更加勤奋、努力, 将会更加自信、自强, 大部分学生都会取得老师所期望的显著进步。

实际上, 这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 使学生潜意识地挖掘出自己的潜力, 提升自身的价值, 学生受到鼓舞与激励, 从而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并对自己产生了自信心。所以我们在教学中, 要对学生多关注、多鼓励, 要重视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作用。

三、应用 “蝴蝶效应”, 关注学生细微变化, 确保班级的稳定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 细微的小小因素与看起来完全不相关的巨大复杂的变化之间有着紧密的因果关系。我所带的52 人组成的班级集体就是一个存在内部联系的体系, 班上每个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而学生个体的思想、品质、成绩、心理等差异甚大。

在高三紧张的备考过程中, 总有些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成绩优异的学生老师关注得比较多, 其问题往往能化解得比较及时。而那些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 老师们关注得明显偏少, 特别是基础薄弱的学生, 学习上更是存在诸多困难。高三起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成绩如果不见增长的话, 他们的学习劲头就会渐渐削弱, 备考热情便会降低, 学习意志也开始消沉。

这时候我们班主任如果不关注这部分学生, 不通过谈心解开他们的思想疙瘩, 那么他们当中只要有一个不愿学, 上课睡觉、说话, 偶尔迟到, 甚至厌学, 且老师不加制止, 就会有学生跟风效仿, 接下来整个班级就像引发一场狂风, 迅速冲击整个体系, 最终使得班级良好的学习风气荡然无存。

在高三第一学期8 月份上课期间, 我发现个别学生上课睡觉不听课, 一开始没在意, 几天之后发现睡觉的学生越来越多了, 此时我才发现问题变得严重了, 不得不 “痛下杀手”, 管理整顿,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如果对一些小事处理不当, 有可能就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 面对教育中的小事要更加慎重, 将不好的小事扼杀于摇篮之中, 让好的小事真正引起 “飓风”。

四、应用 “木桶效应”, 引导学生改变偏科现象, 磨尖治拐促增长, 实现总体成绩突破提高

“木桶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 其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 而是取决于桶壁中最短的那块木板。这里隐含着两层意义:第一层是只有木桶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的时候, 木桶才能盛足够的水; 第二层是只要这个木桶里有一块木板不够高度, 那么木桶的盛水量就会被限制。若要使木桶盛水量增加, 唯有将短板加长或换掉短板才行。即构成总体的各个部分如果优劣不齐的话, 那么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体的水平, 须转劣为优。

对于普通班学生而言, 总存在偏科现象, 各个科目发展得往往不平衡, 如英语稍微好点, 数学就惨不忍睹; 数学有优势的, 语文却又 “亮红灯”。总有一两个科目是 “瘸” 的, 导致总分上不去, 从而与本科院校失之交臂, 这是非常可惜的。

作为班主任我的做法是尽快消除学生对弱势学科 “破罐破摔” 的不良倾向, 在备考过程中帮助他们在薄弱学科复习时制订复习计划, 树立信心。联手各科任教师加强学科学习方法的指导和监督, 助他们将薄弱学科短板加长一臂之力。

古人云: “小胜在智, 大胜靠德。”班主任如能积极地关注学生, 对学生有同理的心, 再加之巧妙地运用心理效应, 与学生真诚一致, 以科学的方法为指引, 以爱心为底色, 以智慧为彩笔, 一定能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

参考文献

[1]刘儒德.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2.

[2]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 (美) Paul Bur den.成功营造你的班级[M].张艳华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巧用心理效应 提高英语教学 篇6

【关键词】心理效应;英语教学;系列位置效应;登门槛效应;超限效应;反馈效应

我既是英语老师又是心理老师。所以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心理学原理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英语教学是一种师生的互动双边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心理过程,且认知的效果与心理的变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联系。因此,我深知如果在中专英语教学实践中,合理、适时、灵活地运用心理效应将对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心理效应是指由于社会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使人在社会认识过程中,对人或事所持有的一些特殊的反应效果。本文着重探讨系列位置效应、登门槛效应、超限效应及反馈效应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一、巧用“系列位置效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1962年,加拿大学者默多克给被试者呈现一系列无关联的词,如:“肥皂、氧、枫树、蜘蛛、雏菊、啤酒、舞蹈、雪茄、火星”等等,请被试者按照一定顺序学习这些词,然后让他们进行自由回忆,想到哪个单词就说出哪个单词。结果发现,最先学习的单词和最后学习的单词,其回忆成绩最好,而中间部分回忆的单词最差。系列位置效应告诉我们,适时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课堂讲授内容分成两步合理安排。记得有一次在讲授Unit3 How much is it?课文中的单词时,我利用系列位置效应将教学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根据课文词汇表中单词所出现的顺序进行讲授,在讲授结束后,学生对词汇表中的前后单词有了初步的印象。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我把书中原有的词汇表的顺序进行了调整,重新设计出一个新的词汇表,把最蹭的单词调整到开头和结尾两端,然后再以挂图或幻灯片的形式呈现新的词汇顺序,让同学们再重新学习一次。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实践,同学们都普遍反映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英语单词记得快,而且记忆保持的时间也很长。

二、巧用“登门槛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一下子向别人提出一个较高的要求时,人们一般很难接受,而如果逐步提出要求,不断缩小差距,人们就比较容易接受。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在不断满足小要求的过程中已经逐渐适应,意识不到逐渐提高的要求已经大大偏离了自己的初衷,这是因为,人们都希望在别人面前保持一个比较一致的形象,不希望别人把自己看作“喜怒无常”的人,因而,在接受别的人要求,对别人提供帮助之后,再拒绝别人就变得更加困难了,如果这种要求给自己造成损失并不大的话,人们往往会有一种“反正都已经帮了,再帮一次又何妨”的心理,于是,登门槛效应就发生作用了。

为此,我在英语教学中根据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态度的差异,将教学目标进行分解,通过一系列分项目标的实现,最后完成整体的教学目标。比如,在每次教学开始之前,我都会花5分钟左右时间请学生进行表演,涉及的内容有天气、日期、学生出席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然后请表演的学生运用已尝过的句型提问同学们,让学生在自问自答中复习、巩固已学过的知识,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随着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越来越浓。这时,考虑到学生心理接受能力,我运用“登门槛效应”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将日常操练用语变化成竞赛用语;问答可以来一个“抢答”;拼读单词,来一个拼“单词大王”竞赛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再用小组积分法给予鼓励,效果更佳。课堂上适当的竞赛,学生乐于参与,乐于争先,这就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巧用“超限效应”,创新教学形式

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据说,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而这种由于剌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结合“超限效应”的原理,我在英语教学中特别注意自己的教学策略,创新教学形式,避免教学内容过于枯燥,教学形式过于单一。为了让学生们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在教授英语书本知识时,我除了教授教科书上的知识外,还根据学生们的实际认知水平和发展状况,适当地穿插了一些内容丰富多彩的适合学生们身心发展特点的内容,如电影片段、英语歌曲、旅游、校园生活等,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播放,通过听觉、视觉的有效结合,刺激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安排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

四、巧用“反馈效应”,提高教学效果

反馈原来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把放大器的输出电路中的一部分能量送回输入电路中,以增强或减弱输入讯号的效应。心理学借用这一概念,以说明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结果的了解,而这种对结果的了解又起到了强化作用,促进了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一心理现象称做“反馈效应”。

心理学家罗西与亨利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就测验。主试对第一组学习的结果每天都告诉学生,对第二组学生只是每周告诉他们一次,而对第三组,则一次也不告诉。如此进行了8周教学。然后改变做法,第一组与第三组对调,第二组不变,也同样进行了8周教学。结果除第二组稳步地前进,继续有常 态的进度外,第一组与第三组的情况大为转变:即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而第三组的成绩则突然上升。这个实验表明及时对学习和活动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学习和活动动机,对学习起促进作用。

反馈效应的启示告诉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至少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提问、作业、测验等方式获取反馈信息,以便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并适时进行反馈,使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后,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做出修正,以便“对症下药”;第二,教师要遵循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及时地加强对学生复习状况的检查,使他们的记忆痕迹得到强化与巩固,从而帮助他们有效地克服遗忘。

总之,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任何一种有效的教学都是建立在真正了解学生心灵开始的,要想做到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就必须要“心理学化”。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只有遵循心理效应,用“心”来教,才能使教师教得秀气,学生学得灵气,课堂充满生气,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2006)[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姚静.中学英语教学中心理效应的应用.中学英语园地(教研版),2011,(06)

[3 ] 陈晶,胡志刚.巧用心理效应,优化化学课堂.化学教学,2011(02)

作者简介:

成功面试,巧用心理效应 篇7

关键词:心理效应;实效性;思想转变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9—0095—02

一、当前基层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要实现人的思想转变,而人的思想转变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是使人的心理发生一系列变化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思想矛盾转化的过程。

政工干部是部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与主导者,有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作用。正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前不久,笔者去某师基层部队调研,调研中发现,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不断完善,重视程度逐渐增强,基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仍不免存在一些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有些政工干部缺乏必备的心理学知识,无法从深层次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过程,以至于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技巧上还有欠缺。总体而言,表现为“六多六少”,即传声筒式的单向灌输的较多,走出去请进来的双向交流较少;以威逼人的讲道理较多,以情感人的暖人心较少;一味压制较多,合理释放较少;苛求多多益善较多,提倡适可而止较少;重急于求成较多,求潜移默化较少;突出主体意图较多,满足客体需要较少等现象,致使基层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不抓教育是失职,抓不好教育是不称职”,政工干部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作用,就必须掌握必备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官兵的心理规律,掌握有效的方法与技巧,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二、巧用心理效应,克服当前基层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足之处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或连锁反应。掌握并巧妙运用心理效应,便能触及受教官兵深层次的心灵世界,使基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半功倍。

1.利用“圆桌效应”——变“独家主播”为“心灵对话”。在国外,一些人热衷于在中国餐馆举行会餐 ,因为餐桌上有一块可以旋转的圆盘摆放着美味佳肴,圆桌呈现出来的柔和感和曲线美使就餐者很容易产生“亲切的关系”、“和谐的闲聊”、“融洽的气氛”,人们便把圆桌产生的心理效应称为“圆桌效应”。这说明,只有在融洽、和谐的气氛里,彼此心理上才能获得充分的信任和交流。在部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有些政工干部习惯于“传统讲坛”的方式,一个人在讲台高谈阔论,明显与受教官兵拉开了心理距离,如果政工干部能放下架子,走下讲台,融入官兵的生活,步入官兵的心灵,试着用官兵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感悟,试着用朋友的方式去引领和感召,那么就能营造一种亲切、和谐、融洽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受教官兵也愿意敞开心扉,视教育者为“自己人”,实现教育者与受教官兵之间尽情互动,从而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借鉴“南风效应”——变“生硬灌输”为“春风化雨”。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有办法让行人把大衣脱掉的故事。北风不假思索首先来了一阵冷风,凛凛刺骨。其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便把大衣裹得更加严实。而南风则不然,它徐徐吹动,使人暖意渐生。行人在不知不觉中解开了钮扣,脱掉了大衣。这说明,说服往往胜于压服,和风细雨有时候要强于暴风骤雨。一个人态度的改变,不是靠空洞的说教和强行的灌输,而是靠真情的感染和心灵的共鸣,靠“随风潜入夜,润无细无声”的渗透作用。借鉴“南风效应”,启迪我们开展思想教育时,受教官兵的认知、情感与我们的预设发生冲突,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干预,而是要审时度势,培养、激励官兵的积极情感;官兵思想认识中的矛盾和困惑,要本着理解、宽容之心,允许官兵有一个反思、斗争和提高的过程,允许其在学习能力、思想觉悟发展上存在不同步;积极引导官兵,尊重他们的真实情感,潜移默化地引导和陶冶,使他们的情感慢慢得到发展。太多的规范、训诫、干预不可能有深刻的情感体验与心理共鸣。

3.善用“牢骚效应”——变“积郁于胸”为“合理宣泄”。“牢骚效应”由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梅约提出来的,它的核心思想是:如果公司里有人对工作发牢骚,那么这家公司或老板一定比那些没有人发牢骚或把牢骚埋在肚子里的公司或老板成功。对于一个公司而言,如果没有员工发牢骚不一定是好事,因为这可能意味着员工根本就不在乎公司的发展,或者员工已对公司持失望态度,根本不相信有任何建议能使公司进行改善。它反映了牢骚并非都是消极的。一个单位里有人发牢骚不要紧,关键在于上级主官能不能正确地对待和处理牢骚和怨言,如果总是试图掩盖、回避牢骚,就不能了解牢骚为什么产生,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化解怨结,只会导致深层次矛盾的爆发。相反,如果主官能够耐心倾听,让牢骚有一个正常渠道来倾诉,对牢骚中合理的部分真诚采纳,使牢骚者内心的积怨得到有效释放,思想得到充分表达,牢骚就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基层开展思想教育中面对牢骚问题,(1)要正确看待牢骚现象,深刻认识到牢骚具有两面性,牢骚并不可怕,不正确对待牢骚才是最可怕;(2)要善于运用“牢骚效应”,正确对待、科学引导,允许适当地“发牢骚”,化消极为积极,因为疏导是治理拥塞的根本,合理的宣泄才是消除牢骚的良药!

4.避免“超限效应”——变“过犹不及”为“恰到好处”。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准备捐款,他掏出了自己所有的钱。过了10 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就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 分钟,牧师仍在讲,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马克·吐温为什么会气愤,没有捐钱呢?显然是因为牧师讲的时间太久了。牧师的话无论如何动听与感人,但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唠叨个不停,会让人心生厌烦。这种现象被称为“超限效应”。这种现象在部队中可谓司空见惯。某个道理,官兵明明已经晓得,可教育者仍絮絮叨叨说个没完。从心理学上讲,这种絮叨是一种重复刺激,会在大脑皮层上产生保护性抑制。你越说,官兵越听不进去,教育的效果就越差。中国绘画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指的就是留些“空白”。有了“空白”,才能产生美感。因此,在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定要掌握好火候和尺度,点到为止,适当地留点空白。过多的重复说教,不但不产生正面的效果,反而引起官兵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

5.发挥“门槛效应”——变“急功近利”为“循序渐进 ”。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曾作过一个实验:派人随机访问一组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她们家的窗户上,这些家庭主妇愉快地同意了。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访问这组家庭主妇,要求将一个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有超过半数的家庭主妇同意了。与此同时,派人又随机访问另一组家庭主妇,直接提出将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妇同意。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门槛效应 ”(亦称“登门槛效应 ”)。一下子向别人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人们一般很难接受,而如果逐步提出要求,不断缩小差距,人们就比较容易接受,犹如登门坎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才更容易登上高处。在部队思想教育中,不少干部急功近利,恨不得官兵一下子就能明白全部的道理,思想顿时就能改变,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根据心理学原理,心理认同机制主要包括理性认同机制、情感认同机制、信念引导机制和实践强化机制,心理认同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逐步完成的主观体验和感悟过程。要想完成对某一思想的认同,就要循序渐近,不断深入,如果操之过急,就会“欲速则不达”,容易引起对方的警戒与烦感,从而使交流的大门早早关闭。

6.警惕“投射效应”—— 变“以己度人”为“以人度人”。投射效应即以己度人,指人们常常把自己的情感、意志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以为他人也应如此,结果往往对他人的情感、意向作出错误评价,歪曲他人愿望。这种现象在部队屡见不鲜,有些干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不实事求是,而是喜欢以自己的想法来判断官兵的心理状态,结果往往造成思想工作毫无针对性,缺乏有效性。为了克服“投射效应”的消极作用,就应该善于做调查,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做到严于律己,客观待人,尽量避免以自己的标准去判断他人。对方往往并非如我们所想像,只有深入调查了才会知道。

此外,可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效应还有很多,如皮格马利翁效应、自己人效应、名片效应等。需要注意的是,心理效应具有正、负两面性的突出特点,有时会以其简捷的直感思维直接引入正向效应的轨道;有时又会将思维引向歧途。因此在基层开展思想教育时,政工干部不仅要对心理效应的内涵深刻理解,而且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综合利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最好的效果。

Using Psychological Effects,Improve the Military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QIN Guang-hui

(Nanjing Institute of Politics Psychology and psychological warfare branch of the military department,Shanghai 200433,China)

Abstract: The basic validit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political work cadres is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psychology taught by men,can properly guide the officers and men of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of change.Clever use of psychological effects,can help political cadres accurately taught by their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of law,to overcom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shortcomings,strength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relevance,effectiveness.

上一篇:餐饮服务礼仪的重要性下一篇:学校心理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