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心理测验

2025-01-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挫折心理测验

挫折心理测验 篇1

摘要:在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就业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导致心理方面的问题也日渐增多。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心理疾病的重灾区,处于个体成长特殊阶段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差、抗挫折能力低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并由此引发不少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有效地进行大学生挫折教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关键字:挫折心理;挫折教育;大学生;抗挫折能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价值观冲撞着大学生还很不太成熟的心灵,越来越多大学生因为家庭就业交际等各方面的原因遭受挫折。美国作家罗威尔说过:人生之不幸犹如一把刀,它既可以为我们所用,又可以使我们被割伤,这要看我们究竟抓住了刀刃,还是握住了刀柄。其实他说的不幸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挫折。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未来,关系到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环境日益复杂的情况下,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是摆在高校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科学地分析大学生挫折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正确地实施大学生挫折教育,预防及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挫折,提高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不可忽视的内容和任务。

一、大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

古人云:“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挫折最能锻炼人的品质与意志,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必不可少的经历。什么是挫折?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的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挫折的形成有三层含义:挫折的形成有三层含义:一是挫折情境,即引起挫折产生的内外障碍或干扰等情境状态或情境条件;二是情境认知,即对挫折情境的认知、态度和评价。这是产生挫折和如何对待挫折的关键,挫折情境能否构成挫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体对挫折情境的态度和评价。三是挫折行为,即伴随着挫折认知而产生相应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如果这三者同时存在便构成心理挫折。当然,导致大学生产生挫折的因素有许多,在研究挫折和进行挫折教育时,我们要从多个角度寻找原因,进行分析。总的来讲,大学生产生挫折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学习因素、人际关系因素、情感因素、家庭因素、就业因素等。

1、学习因素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也是低年级大学生的主要挫折源。从中学的紧张学习环境进入到大学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部分学生难以适应,不能很好的投身到大学学习生活,学习受到影响而产生挫折。部分大学生在各种思潮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与冲击下,对学习的重要性和终极目标产生怀疑,甚至出现了新形势下的“读书无用论”,感到学习没有前途,缺乏动力,产生挫折感。此外,在专业选择上,一些大学生由于学非所愿,专业认同感未能得到满足,专业学习兴趣低下,加上又是非重点院校的非热门专业,对学习往往更采取消极的应付态度,更容易产生的挫折感,这种状况在当今的大学校园中非常普遍。上述状况的出现都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了消极影响。

2、人际关系因素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它主要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三种心理成分。其中情感是决定人际关系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它是在认识的基础上由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产生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当今社会,大学生大部分都是90后独生子女,比较追求个性的张扬,缺乏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这就直接导致了大学生较以往的大学生遭受挫折的机会增大。还有一些大学生由于自尊心过 1

强,盲目自大,缺乏自我批评意识和谦虚的心理,容不得别人对自己的批评。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就容易回避自身的缺点,缺乏自知能力,更容易与他人产生矛盾,导致产生人际关系挫折。

大学生绝大部分都已经成年,生理发育已经成熟,对异性的向往也逐渐增加,大学生谈恋爱已经是一种不可避免的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但是,由于大学生生活的环境是校园,恋爱受到的干扰较少,恋爱时考虑的问题较少,恋爱更多的偏重于罗曼蒂克。而真正到了毕业面临的将是现实问题,如工作问题,两个人不能在一起工作,恋爱就面临着考验。这个时候分手是大多数恋人的结局,这种结局给大学生带来的挫折感往往很深。也有些大学生长时间的对某人产生好感,久而久之陷入单相思的漩涡不能自拔,把受滞的感情压在心底,有的干脆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产生一些不良心理反应。当今的大学生因为恋爱受挫而选择自杀或者他杀的例子已经不罕见。

3、经济和网络因素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缴费上学也被纳入改革范围。如今缴费上学已成为高校教育体制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由于我们国家仍处在发展中阶段,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还不是很高,尤其是部分农村还处在贫困之中,高校特困生人数仍然很多。反映在教育领域,高等教育高昂的学费,使许多本来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更加贫困,有些家庭变得赤贫。贫困成为笼罩在部分大学生心上抹不掉的阴影。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的转轨,即缴费上大学的制度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另一方面,来自山区贫困家庭的学生与来自城市富裕家庭的学生在生活方式、消费观念方面的落差,也给部分贫困生带来压抑感和自卑感,一些盲目攀比的行为也加剧了这种压抑感和自卑感,给部分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焦虑、烦躁、自卑等受挫心理反应。

网络的普及为大学生创造了一个学习知识、认识外部世界的平台,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大学生上网的时间也越来越多,然而事物都有两面性,网络的负面影响也不断显现。大学生遭遇挫折时,不是积极求助于老师、同学、父母,而是通过网络来发泄、逃避、麻醉自己。很多同学沉迷于游戏,热衷于在BBS上发泄自己的不满和牢骚,更有的甚至模仿网络上的一些不良行为来发泄自己受挫时的郁闷和不满。这直接导致同学之间关系淡漠,与老师沟通不畅,与社会相脱节,所以在自己承受不了挫折所带来的压力,又在网络中找不到发泄渠道时,很多大学生都会选择一些过激的破坏性行为,甚至是结束自己的生命。

4、就业压力因素

近几年来,高校的连续扩招使得每年的高校的毕业生人数增加数十万人,毕业生与工作岗位之间的供大于求加剧了每年的毕业生就业的“僧多粥少”的状况。近几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每年呈现递减趋势。从社会因素来看,用人单位一般比较喜欢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一些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青睐男生,女生往往受到“非国民待遇”,还有附加身高相貌等条件要求。有些学生有感于就业难,从进大学那天起就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想方设法拼命的谋求各种荣誉,积极参加各种证书考试,力求增加就业的筹码。对就业的强烈渴望和对未来就业竞争的担忧和和就业环境的无能为力使他们入校一开始就处于焦虑之中。

2012年毕业生达680万,创历史新高。实体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房价在高位企稳回升。对于想创业的毕业生来说,几乎一切成本都在上涨。同时,饮食、交通和医疗未必都能令人放心。毕业生要在繁荣的中国寻找一份工作,但繁荣之下,隐忧也在增长。对求职者而言,公务员队伍已过于庞大;国企福利相对较好,但刨除垄断租金后创造的利润有限,终归要受到更严厉的宪政规制;民企,尤其是中小民企的经营风险正在增加;全球500强的门槛却未见降低……就业形势对于女生来说,尤为严峻。在不同的就业领域和工作岗位以及就业后的不同阶段中,对于女性的歧视也大不相同,较为突出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就业机

会不平等;在求职过程中,性别歧视成为毕业生就业途中难以绕开的绊脚石。第二,男女同工不同酬;在不同行业,男女同工不同酬成为一种残酷的现实。第三,岗位性别隔离;从就业结构看,横向:行业间,女性工作大多是家庭角色的社会延伸。纵向:越是管理层,女性越少。上述“天花板现象”不仅仅存在于企业之中,在国家机关同样存在。上述歧视现象只是较具代表性且现实中比较严重的几个方面,而求职歧视则是混合了多种因素。更为严重的是,随着社会和法律界反就业歧视呼声的不断增强,女性就业歧视也从显性歧视专为隐性歧视。而隐性歧视就更不容易被发现和消除,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学生求职过程中的挫折感。

二、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的路径

关于挫折教育的概念,路易迪蒙在《论个人主义》中提出:“所谓挫折教育,事实上就是教育者有目的地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正确认识挫折,有意识地防范挫折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在挫折面前适时进行调整,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并固化为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乐观、淡然地面对自身的遭遇,从而为愿望和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定的基础。”

家庭在教育方式上应注意加强对学生承受挫折和困难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家庭教育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在教育学生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培养孩子道德品质和独立生活能力,磨练孩子意志,教育孩子如何处理困难,如何看待失败,如何承受挫折等方面,家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生活上,大学生家长应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在经济上,家长应控制孩子的支出,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习惯。对于孩子的一些经济要求,家长们应当认真考虑,看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是否在自己家庭经济的承受范围内。现在,一些大学生的攀比心理严重,比穿名牌衣、名牌鞋,骑名牌车,这些都不利于培养他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习惯。在学习上,家长应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为孩子的心理减压。

高校挫折教育应从真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愿望出发,以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与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切入点,通过生动的教育内容与灵活的教育形式,教会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如何以正确的态度应对挫折,引导学生在体验挫折和战胜挫折的过程中,培养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现代人格与品质,进而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认知水平,增强个人挫折承受力,养成良好的竞争意识,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使大学生正确把握在人生舞台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第一,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帮助大学生对挫折正确归因。巴尔扎克认为: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我们既要看到挫折给人带来的巨大的心理压力与情绪困扰,同时还要看到它给人的成长带来的机遇和动力。第二,学校要树立新的理念,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抗挫折能力创造条件,针对不同年级和专业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加强社会实践教育,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自我。第三,宽容受挫者的不良行为,提供情绪宣泄的安全机制。学生在遭受挫折后,可能会产生积极的挫折反应,也有可能会出现消极的情绪反应。如:焦虑、压抑、冷漠、逃避、轻生甚至是攻击。我们既要赞赏学生积极的挫折反应,又要宽容学生消极的挫折反应。我们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从各个方面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帮助他们从攻击的行为中,从愤怒、消沉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以避免进一步加深他们的挫折感,使矛盾进一步激化。第四,建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我国的教育历来注重学生的智力培养,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学校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要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开设有关挫折教育的课程或讲座,让学生系统地了解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反应、挫折防御、挫折疏导和挫折咨询等有关挫折问题的知识,提高抗挫折意识,自觉地增强应付挫折的心理和能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为受挫者创设一个良好的群体环境,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参考文献:

挫折心理测验 篇2

一、挫折的含义及产生原因

产生挫折的原因主要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类, 客观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主观原因包括个体生理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

1. 自然因素。

指个人能力无法克服的自然灾害、自然环境的限制以及工作中的自然物理条件。当然, 随着人类认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会得到增强, 人类对自然因素造成的挫折也会认识和理解得更清楚, 并且人力对自然灾害和自然变故的预见能力也更强, 也更有能力战胜自然灾害, 因此, 随着社会的发展, 由自然因素引起的挫折会越来越少。

2. 社会因素。

包括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遭受政治、经济、法律、道德、风俗习惯、人际关系方面的限制所引起的挫折。如工作不称心;职务、级别得不到晋升;受他人诬陷、排挤;得不到领导的理解、信任, 个人才能无法发挥;爱情婚姻失意等。社会因素对个人行为产生的阻碍, 有时比自然环境更多, 影响更大。

3. 个体生理原因。

指个体本身因生理素质、体力、外貌及某些生理上的缺陷所带来的限制, 导致个体活动失败, 目标无法达到, 需要得不到满足。

4. 个体心理因素。

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 自我估计不当。如果一个人自我估计和评价远远超过其实际能力, 目空一切, 眼高手低去追求一些根本无法实现的目标, 必然造成挫折;当然, 如果一个人自我估计过低, 自卑、畏缩不前, 也会错过机会, 产生挫折。 (2) 抱负水平过高。为自己规定的标准越高, 抱负水平越高, 如果远远超出了自己的实际能力, 由此产生挫折感也就难免了。 (3) 动机冲突。在生活中往往会同时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机, 而这些动机又有可能相互排斥, 其中一个动机得到满足, 其他动机就必然遭受挫折, 这就是动机冲突。动机冲突可分为三种:第一,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对主体都有吸引力, 但只能得其一, 即“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第二,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都是主体所不愿意得到的, 但又不得不选择其中之一;第三, 一种目标对主体既有积极意义又有负面影响, 主体要对其权衡得失, 做出选择。 (4) 不合理或不切实际的需要。如享乐主义、绝对自由、绝对公平得不到满足就抱怨社会、组织、他人,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虽然是少数, 但也是一部分人产生挫折感的重要原因。

二、挫折的心理行为和表现

个体遭受挫折后, 为了摆脱心理烦恼, 减轻或消除内心的冲动与不安, 必然会采取一些行为方式, 这些行为方式具有自我防卫的性质, 称之为自我防卫措施。自我防卫措施既可能是有意识采取的, 也可能是无意的。根据其性质, 可以将其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妥协的三种类型。

1. 积极的自我防卫措施。

这种防卫形式是在理智的指导下进行的, 通过不失常态的、积极进取的方式摆脱挫折带来的不良情绪反应, 恢复心理平衡。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 升华。即改变不被社会所允许和接纳的动机和行为, 导向比较崇高的方向, 使之符合社会规范和时代要求, 从而使个人需要得到满足。 (2) 补偿。指个人在追求目标时由于自身心理或生理方面的缺陷导致目标无法实现, 通过发挥个人其他方面的优势, 使一方面的缺陷由其他高度发展的能力或身体器官所弥补, 从而实现目标、获得需要的满足。补偿也可能是放弃原有的目标, 通过发挥个人其他优势去实现新的目标, 从而使需要获得替代性满足。 (3) 降低目标。如果是由于自己目标定得过高, 抱负水平过高, 远远超过了自身实力导致行动失败, 那么通过理性的分析, 适当降低工作目标, 亦能起到消除挫折的作用。 (4) 改变行为方式和策略, 反复尝试以求最后成功。当遭遇挫折和失败后并不丧气, 而是通过改变策略, 主观加倍努力, 克服客观不利, 鼓足干劲最终实现目标。

2. 消极的自我防卫措施。

这种防卫形式是非理性的情绪冲动, 是没有目标导向的情绪性行为, 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 攻击。当个体遭受挫折后, 引起内心的愤怒, 从而表现出种种攻击行为, 如怒目而视、破口大骂、动手打人等。攻击行为可分为直接攻击和转向攻击 (又称迁怒) 。 (2) 固执行为。在遭受挫折后不分析失败的原因, 总结经验教训, 而是采取刻板的方式盲目地重复某种行为。这种重复行为虽毫无成效, 但它可以起到维护行为者自尊心和脸面的作用, 这实际上和行为者的虚荣心有关, 采取这种行为反应的人缺乏机敏品质与随机应变的能力。 (3) 退化。也称回归或幼稚行为, 指在遭受挫折后表现出与其年龄不相称的幼稚行为, 似乎又倒退到儿童时期的习惯和行为方式, 如像小孩一样又哭又闹, 或失去主见, 盲目的相信、追随他人等。这对个人心理能起到暂时的缓解作用, 但对于问题的解决却无济于事。 (4) 逆反。对自认为造成自己挫折的人的观点持盲目的、不加分析的否定、反抗、抵制或排斥态度。这不仅使当事者失去好的建议和办法, 降低行为的有效性, 也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和恶化。

3. 妥协的自我防卫措施。

采取这种办法对待其所遇到的挫折, 以消除心理上的不良情绪体验, 恢复心理平衡。 (1) 自我安慰。也称作文饰作用或合理化效应, 是指当个体受挫折后为减轻心理上的苦恼和维护自尊心, 找出种种理由为自己辩解, 进行自我安慰。主要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第一, 酸葡萄效应。心理学借用伊索寓言中《狐狸与葡萄》的故事来说明一些人在追求某个目标或对象时, 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实现, 于是贬低该目标或对象的价值, 以求得心理平衡。第二, 甜柠檬效应。指人们对自己所得到的东西或行为的结果并不满意时, 表面上还是说它好, 自己很喜欢。自我安慰虽带有文过饰非、自欺欺人的特点, 但在遭受挫折后采取这种方式却也能缓解心理痛苦, 恢复心理平衡。 (2) 冷漠。指个体遭受挫折后压抑自己的消极情绪, 内心虽焦虑不安, 但表面上仍显得无动于衷, 对挫折漠不关心。冷漠的发生与个体过去的经验有密切关系, 如果个体遭遇挫折后采取攻击方式能消除心中怒火又不招致进一步的损失, 以后它会继续采用攻击;反之, 若因攻击而给自己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他会采取相反的方式, 即以逃避或冷漠的态度来对待挫折。 (3) 表同。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成功满足时, 将自己想象成当时或历史上获得成功的有名人物, 模仿其衣着言行, 或将自己幻想成成功者。 (4) 推诿。个体遭遇挫折后不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而是把责任推给他人或人力不可抗拒的客观方面, 从而减轻自己的焦虑与不安。推诿能使行为主体遭受挫折后免于自责自咎, 能起到安慰人心的作用, 但是不正视现实, 文过饰非, 掩盖自身的缺点与不足, 这不利于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严重时还将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5) 压抑。个体把自己内心中存在的不为社会所接受的动机、欲望排除在记忆之外, 使其不为自己所知觉, 以解除心理的负担与紧张。压抑的结果, 可使主体控制某些不适当的冲动和欲望, 使主体免受失败所产生的打击。但被压抑的行为动机并没有消失, 它只是从意识领域被转移到潜意识中去了, 它仍然会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如果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欲望和痛苦经验太多, 超过意识的管制能力时, 个体的心理就会失常, 出现心理疾病。

三、雇员挫折的管理

企业在管理工作中, 如何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 积极创造条件, 促进雇员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上取得成功, 避免挫折的产生, 以及当雇员产生挫折后如何进行心理安抚, 使其尽快从挫折的阴影中走出来, 振奋精神, 努力工作, 这是我们应着力解决好的重大课题之一。雇员挫折管理可分为雇员挫折预防和对雇员挫折的处理两部分。

1. 雇员挫折的预防方法。

预防挫折要从分析雇员挫折产生的原因着手, 在企业管理工作中, 应设法减少或消除造成雇员挫折的内外原因。 (1) 实施科学的管理方法。首先, 工作安排应照顾雇员的个性特点, 既要教育雇员发扬“螺丝钉”精神, 同时应尽可能使工作的性质和任务与雇员的个性特点相符合。管理者在为雇员设置工作目标时, 应考虑雇员的实际能力和所处的客观环境, 目标设置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要切实可行。其次, 应为雇员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 工作中的自然条件, 如照明度、温度、湿度、噪声、颜色等不仅对雇员的生理活动产生影响, 同时也影响其心理, 提供适宜于雇员身心舒适、愉悦的工作环境, 有助于其劳动效率的提高。再次, 对雇员进行科技知识的教育和培训, 提高他们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分配公平, 奖惩有据。此外, 管理者应多关心雇员生活,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2) 协调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和谐可以使雇员从工作中与领导和同事建立友谊, 从领导和同事处获得关心、信任、尊重、帮助和支持, 是雇员的一种基本需要, 协调好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 培养企业内部融洽和谐的气氛, 也是防止雇员产生挫折的重要措施。 (3) 加强雇员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引导工作。加强思想教育工作, 帮助雇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挫折观;调节雇员的需要, 引导雇员确定与自身实际情况和外界客观条件相适应的抱负水平。

2. 对雇员挫折的处理。

挫折心理测验 篇3

一、对学生挫折心理的分析

1.缺乏独立性带来的挫折。这类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独生子女身上,他们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没有处理事情的经验,一旦遭受挫折就会束手无策,不知如何应对,缺乏安全感,整日惴惴不安,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有的学生还可能出现过激行为,以掩盖内心的不安和焦躁,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2.家庭问题带来的挫折。目前,随着离婚率不断上升,单亲家庭的孩子越来越多,父爱或母爱的缺失致使有些孩子做出一些离经叛道的事情,他们渴望关爱却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心理压力过大,特别是生活在继父或继母身边的孩子,他们心理上所要承受的压力远远超过父母的想象。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导致孩子的性情大变,一些孩子变得自闭、孤独、冷漠,不喜欢与人交流,缺乏生活的热情和信心。这种来自家庭的挫折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非常沉重的打击。

3.人际交往带来的挫折。人际关系人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都有很大影响,人际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则极易导致人的情绪低落,内心产生自卑感。现在的很多独生子女缺乏与人共处的能力,自私容易在这类孩子内心生根发芽,他们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很少会顾及他人的感受,也不愿意接受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因此一旦发生违背自己心意的事内心就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发脾气、摔东西成了他们发泄的方式,在父母面前这样做可能被容忍,但对于外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4.学习压力带来的挫折。而今,学习方式的变革并没有给学生带来太大的冲击,多数学生反映“减负不减压”,学校的作业少了,家里的作业多了,繁重的课业负担压得学生喘不过气。中考和高考更像是横亘在学生面前的两座无形的大山。“为了自己的明天,好好学习”,家长如是说;“为了建设祖国,加油”,老师这样讲。学习成绩成了老师和家长关注的首要方面,学生在如此繁重的压力下学习、学习、再学习,成绩提高了,皆大欢喜,成绩下降了,老师的谆谆教导、家长的苦口婆心就会轮番响彻耳边。学生所能感受到的不是学习带来的乐趣,而是沉重的学习压力。这样的教育方式带给学生的挫折感是强烈而真实的。

二、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一个人的一生会遇到无数挫折,挫折对人的影响并不取决于挫折本身,而取决于遭受挫折的人对挫折的评价和态度。当代学生所遭受的挫折在过程和数量上不一定比其他人多,但是对于挫折的心理感受却很多,对自身造成的伤害和影响更大。而学生对挫折的认识和承受能力,不是天生的,是经过不断磨练形成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呢?

1.正确认识挫折

一些学生因挫折而陷入困扰,难以自拔,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他们认知的偏差。如果能够正确认识挫折,就能避免自身沉沦于困境。教师应教导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总会遇到不尽如人意的事情,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而耿耿于怀,要调整好心态,从失败中认识自身的不足,在挫折中成长进步。

2.培养坚强的意志

坚强的意志是推动一个人积极主动学习和工作的强大动力。一个人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就不可能有坚定的信念,也不可能克服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学生应重视在学习和生活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要从小处入手,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时时处处注意这种优良品质的养成。

3.培养积极的情绪

人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经常会产生沮丧、悲伤、愤怒等情绪,如果屡次遭受挫折,有些人就会陷入消极的情绪中,表现为心情抑郁、焦虑不安、情绪急躁,如果不及时调整,容易引起一系列心理疾病。而积极健康的情绪,对培养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积极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一切,不过分计较个人的得失,坦然面对遇到的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这样心情就会变得豁然开朗起来,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4.参与班会活动

人是群体动物,在群体中能够找到自身的价值。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集体的力量是无限的。在班级生活中,学生可以学习他人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不断完善自己,还可以在各种有意义的班级活动中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5.参加心理咨询活动

当前,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人们更容易产生一些心理疾病,几乎可以说每个人都存在一定的心理疾病,只是程度不同、对自身的影响不同而已。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遭遇挫折而感到茫然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心理咨询活动,努力克服偏见,及时排解不良情绪并医治心理疾病。

总之,很多在成长中一帆风顺的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弱,因此,应重视培养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加强教育引导,使他们都能够坦然面对挫折,让每个挫折都发挥它的积极意义。

挫折心理参考文二 篇4

高校的教师和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了解这些挫折的产生原因和客观规律,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挫折是个含糊的概念,它包括不同的含义。一般来说,既可把挫折看成是一种外部条件,也可看成是人们对这种条件的反应。但是,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应注重从人的内部状态研究挫折。

人们的行为总是从一定动机出发达到一定目标。如果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障碍,而且在障碍面前无路可走不能达到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会产生挫折感。因此,挫折是个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的目的无法实现,个人需要不能满足时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挫折是客观事实造成的主观感觉,形成挫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自然挫折,这是个人能力无法克服的自然因素致成的挫折。如大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天灾人祸、疾病休学或退学等等。

社会挫折,这是最多见的挫折,受社会和学校的道德、经济、风俗等方面的因素影响,使个人动机受限制致成的挫折。经济上依赖父母不能独立;或者丢失钱物;考试不及格;违反校规校纪受处分;饮食习惯上得不到照顾等。

人际挫折,这是社会挫折的缩小,它表现在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和政工干部之间,顶撞、吵架或不能互相信任和理解。受别人的蔑视、诽谤、嫉妒、冷漠、猜疑和失恋等,便产生强烈挫折。

自我挫折,是心理、生理与智能因素造成的自我的某些动机的限制。生理上的某些不足或缺陷;自寻烦恼和对别人成就的嫉妒、抑郁与烦躁;自身智能结构上的缺陷而造成的自我挫折。

从前面挫折类型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挫折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大学生在学校接受专门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在学校大群体中生活。他们在实现自己理想的具体目标时,对各种需要的追求非常强烈。在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往往容易产生挫折感。一次调查表明,大学生以学习知识成材为第一需要的占40%,以自尊为第一需要的占30%,以友谊爱情为第一需要的占13%,以物质为第一需要的占5.2%,以娱乐为第一需要的占1%。我仅对前面三个主要方面的需要,进行一些具体的分析。

学习知识渴望成材的活动,是大学生的主导活动。大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专业学习,它极为强烈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点的发展,影响着他们对职业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获得。他们在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都力争取得好的成效。课堂活动是学习活动的主要环节,对教师讲课水平的要求,自身理解掌握知识的能力,作业完成的程度,实验操作的成败,实践环节的锻炼,都影响着学生的能力培养。这些,都对学生学习心理产生影响。非课堂活动是一种不在教室里进行的学习活动,它同大学生对正在或打算专门学习的学科的深刻而全面的研究相联系。这种科学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反映了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课外创作、社会调查、科学实验、毕业论文设计等都属于这种活动。其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也产生影响。

低年级学生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心理感到不安。一位一年级大学生给老师写信说:“说实在话,入学这么久,总觉得每天过得很空虚,有时侯倒很怀念高三,怀念那段紧张但却充实的岁月。或许每天感觉空虚是因为还没有适应大学生活,但就我个人而言,对一些课程的学习方法把握很差或者说一窍不通,有时候课本拿起来看了老半天都不知所云。有时候很怕,怕从此一落千丈。”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思辨性、自主性和探索性特点,当学校不能满足这种要求时,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应,对学校不满,甚至出现对立情绪。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质量的手段之一,有些学生把考试分数看得很重,一旦考试受挫,心理上受刺激,也往往会出现苦闷或抑郁。

人希望自己有稳定的地位,要求个人能力、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青年学生要求尊重需要的满足,渴望自立自强,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自己有实力,能胜任。同时,迫切希望老师的信任,同学的理解。他们需要自我表现,自我完善,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偏高。有的大学生说:“我需要别人的尊重和信任,我在班上干了很多好事,不能被人理解,反而被人误解,内心很难受。”“需要让老师发现我是一个人才,以便更

好的培养我,同时也让别人尊重我。”如果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对生活满腔热情,体会到自己生活在世界上的用处和价值。尊重需要若受到挫折,就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感、懦弱感、无能感,会使人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友谊和爱情的需要在大学生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大学生把友谊和知己看得十分重要,他们常因找不到知己或失掉友谊而感到孤独和痛苦。一些高校对学生的心理测验表明,许多学生把失掉友谊和信任看作是最危险的事。有些学生说:“我需要友谊,我害怕孤独的生活,没有友谊将是难以想象的,也是不敢想象的,真挚的爱(泛指)将是我一切行为的动力。我需要鼓励和安慰,需要别人真诚相待。”大学生谈恋爱是目前高校思想教育中工作不可回避的问题。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理想、志向、人生观、情操和个性都没有稳定形成,对于选择什么样的对象,如何处理爱情与事业、理想的关系问题,还没有正确的认识,对于爱情中引起的内心激动和情绪波动,还缺乏自制力等原因,往往在恋爱中一方否认或中断恋爱关系时,另一方便会受到巨大的挫折。由于失恋,心理产生“内郁”,其主要表现是焦虑和冷漠,丧失生活的勇气。

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相对来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适应大学学习阶段、自主学习阶段、准备毕业阶段。这些阶段,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受内外因素的影响会产生挫折心理。但是,相对来说前后两个阶段外因的影响比较多,容易产生挫折感,容易出一些事故。一年级学生通过高考的激烈竞争,跻身高等学府继续深造,往往都有一种自豪感和优越感,以自己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而自居,加上社会经验较少,在一帆风顺之中一遇某些不合意的事,易产生挫折心理。一年级学生远离父母,从家庭生活向学校生活转变不适应,存在生活的孤独和恐惧感,心情烦躁,思念亲人。大学的学习与中学有显著差别,大学教师的讲授是提要式的,学生自学多,中学则是教师讲授为主。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如果不能很好的利用时间,学习成绩就会下降,从而影响学习情绪。一名女生在中学时是优等生,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某重点大学,入校后自觉成绩不如他人,尽管她把假日都花在学习上,成绩还是提高不快。这对一向名列前茅的她来说,好胜心受到了打击,从此情绪低落,不能集中思想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学生到毕业期,思想比较复杂,特别是对职业和工作单位的选择。由于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对毕业生心理产生冲击。“双向选择”的制度,第一次给了大学生以择业的自主权,大学生成了决定自己未来工作的地点、工作单位、工作职位的“主人”,会产生积极的态度。但是,这种制度打破了“铁饭碗”,要求大学生自谋职业,竞争上岗,也产生消极、盲然的态度。如:担心会出现走后门等不平等的现象,怕找不到工作待业,父母没有社会关系,只好听天由命,出现懊恼情绪。当消极的择业心态不能很好的调节时,个别学生容易产生挫折心理,而引起愤怒的情绪和不满。所以,在工作中要注意做好两个过渡期的心理过渡,把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以避免事故的发生。

二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大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在社会的大系统和学校的小系统中学习和生活。

他们表现出的心理现象都受社会、学校、家庭的影响,没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心理活动便不可能产生。大学生处于青年期,是少年向成年过渡时期,有些心理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之为狂风暴雨的危险期。这个时期,他们的身体会产生急剧变化,性意识开始觉醒,意识到两性的差异,产生对异性的追求。这种追求得不到满足时,心理往往充满矛盾。由于他们的不成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不能正确认识客观现实,内心世界易于失去平衡。

大学生挫折心理的产生是比较复杂的,从青年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它是心理矛盾的过程,是青年自我意识分化的结果,也是观察者的我和被观察者的我(即主体和客体之间)产生矛盾的必然反映。

主观的我是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是个人满足各种需要的主观意向以及自我对待的态度。社会的我,是别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是客观社会的要求以及别人对我的态度。学生在学习和交往过程中,自己为别人做了一件事,在他自己看来是做了一件好事,并为此而感到自慰,认为自己是个乐于助人的人。但是,对他做的这件事,别人却有不同的看法,甚至认为他是个品行不端的人,而受到讽刺和嘲笑。大学生追求各种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但是这些需要有的能为社会所承认并得到满足,有的则不为社会所承认并得不到满足。主体和客体产生矛盾不能达到一致时,学生易产生挫折心理。

青年学生希望自己成为某种理想的人物,在头脑中塑造了一个理想我的形象,包括职业的理想,生活的理

想,成材的理想,人格理想等,而且迫切希望把理想迅速变为现实。但是,他们本身的客观实践又在头脑中构成一个现实的真我的形象。当现实理想的意向与现实的距离越来越大时,在自我意识中便产生了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之间的矛盾。因此,思想教育工作应立足于帮助学生冷静地思考,分析各种矛盾,使自我意识达到积极的同一,克服消极、虚假的同一。

为了增强挫折耐受力,必须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锻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对人生价值的认识。这个问题解决好了,青年学生中的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从心理发展来看,观点是心理结构中处于最高层次的东西,它是在个人大量认识和行为经验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概括物,又是指导个人认识和支配行为的最高调节者。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就能对待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消除对生活的恐惧悲观,甚至厌世心理,鼓舞人们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力量。

要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当受到一些挫折时不是消沉下去,而是能承受这种挫折,并积极去分析受挫折的原因,思考问题的是非,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和方法。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主动与人交往,克服心理的闭锁性。在学习之余培养兴趣爱好,参加文体活动,消除疲劳,解除苦闷,增加生活的乐趣。学校应该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运用心理学理论和其他知识,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信息传递方法,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解决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出现的疑难问题,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普及心理科学基础知识,根据生活的不同阶段以及各个层次,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团体咨询、个别咨询、建立心理档案,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心理咨询工作者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思想,即用客观的、联系的、发展的、系统的、整体的和具体问题分析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咨询对象所提出的各种问题,使之取得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咨询者与被咨询者要站在平等角度上,自由的谈话,使咨询者放心,还要为被咨询者保守秘密。两者之间要建立起信赖的关系,才能达到目的。

心理疾病之遇到挫折 篇5

【经典故事】

………………………

肖兰的遭遇

肖兰的心情很沉重,她克制着,不使自己的眼泪落下来,让大家认为她是一个软弱的人,可是刚才那一幕幕情景像录像一样又出现在她的眼前。

“丁零零”,上课铃响了,老师笑吟吟地迈进了教室,说:“这节课竞选班干部……”话还没说完,大家就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肖兰虽默默无言,心里却像吃了定心丸,她想:“凭我当了几学期中队长的资历,再加上上学期又是三好学生,怎么说这中队长我是当定了。”肖兰静静地坐着,听着几位“自告奋勇”的同学的发言,不禁有点儿羡慕她们的勇气。突然,老师点了肖兰的名字,她站起来愣了一下,支支吾吾地说:“我决心——继续当中队长。”老师听了也满意地笑了。她正在得意,谁知同班男生王燕伟霍地一下站了起来说:“我也想竞争中队长。”从他那涨红了的脸可以看出他内心一定非常激动。“哗”,教室里掌声四起。老师挥了挥手说:“下面给你俩10分钟时间,说一说搞好中队工作的设想,然后再进行民意测验。”结果,王燕伟的票数以绝对优势当选了中队长,肖兰强作欢颜,勉强拍了几下手。放学了,肖兰还呆呆地坐着,她不知回家如何面对父母,以后如何面对老师和同学。

【心理解惑】

…………………………………

生命的天空需要风雨洗礼

肖兰的遭遇其实就是我们常见的挫折心理。

心理学上所说的挫折,是指人们为实现预定目标采取的行动受到阻碍而不能克服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心理和情绪反应,它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谁都不是一顺风顺、万事如意的,都难免遇到一些困难和失败,甚至饱经风雨和坎坷。一般学习上的困难、工作中的不顺利、人际关系的一时误会和摩擦、恋爱中的波折等,固然会引起不良情绪反应,但相对而言,毕竟是区区小事,影响不大。但严重的挫折,会造成强烈的情绪反应,或者引起紧张、消沉、焦虑、惆怅、沮丧、忧伤、悲观、绝望。长期下去,这些消极恶劣的情绪得不到消除或缓解,就会直接损害身心健康,使人变得消沉颓废,一蹶不振;或愤愤不平,迁怒于人;或冷漠无情,玩世不恭;或导致心理疾病,精神失常;也有的可能轻生自杀,行凶犯罪。

挫折的产生一般可分为两类因素,即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

1外在因素

又可分为实质环境与社会环境。

(1)实质环境:包括个人能力无法克服的自然环境的限制,严重的例如无法预料的天灾地变、衰老疾病,轻微的如下雨无法去郊游。

(2)社会环境:包括所有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遭受到的政治、经济、道德、宗教、风俗习惯等人为的限制,例如因种族的不同,使一对相爱的男女无法结婚,或由于考试制度的关系,使一个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无法发挥其才能。

2内在因素

包括个人的生理条件与动机的冲突。

(1)个人的生理条件,指个人具有的智力、能力、容貌、身材以及生理上的缺陷疾病所带来的限制。如一个色盲者无法进医学院念书,或担任某些特殊的工作。

(2)动机的冲突,指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同时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机。假如这些并存的动机无法同时获得满足,而且互相对立或排斥,其中某一个动机获得满足,其他动机受到阻碍,则产生难于做出选择的心理状态,称为动机的冲突。

【心理调节】

……………………………

风雨之后见彩虹

受挫后的心理失衡,不仅影响人的工作、生活,还严重影响人的健康。长久的心理失衡,不仅会引起各种疾病,甚至能使人丧生。为了避免受挫后消极心理的产生,提供如下几种调节方法:

1倾诉法

即将自己的心理痛苦向他人诉说。倾诉法是近年来医学心理学比较提倡的一种治疗心理失衡的方法。受挫后如果把失望焦虑的情绪封锁在心里,会凝聚成一种失控力,它可能摧毁肌体的正常机能,导致体内毒素滋生。适度倾诉,可以将失控力随着语言的倾诉逐步转化出去。

2优势比较

受挫后有时难于找到适当的倾诉对象以诉衷肠,便需要自己设法平衡心理。优势比较法要求去想那些比自己受挫更大、困难更多、处境更差的人。通过挫折程度比较,将自己的失控情绪逐步转化为平心静气。其次,寻找分析自己没有受挫感的方面,即找出自己的优势点,强化优势感,从而增强挫折承受力,认识事物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挫折同样蕴含力量,挫折刺激能激发潜力,正确运用挫折的刺激,就能挖掘出自身潜力。

3重树目标

挫折干扰了自己原有的生活,打破了自己原有的目标,需要重新寻找一个方向,确立一个新的目标,这就是目标法。目标的确立,需要分析思考,这是一个将消极心理转向理智思索的过程。目标一旦确立,犹如心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人就会生出调节和支配自己新行动的信念和意志力,去努力进行达到目标的行动。目标的确立是人内部意识向外部动作转化的中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认识向实践飞跃的起始阶段。目标的确立标志着人已经开始了下一步争取新的成功的历程。目标法既可以抑制和阻止人们不符合目标的心理和行动,又可以激发和推动人们去从事达到目标所必需的行动,从而鼓起人们战胜困难的勇气。

审视你内心的潮汐——浮躁○心○理○医○生○讲○述○的○88○个○故○事XINLIYISHENGJIANGSHUDE88GEGUSHI

大学生挫折心理浅谈 篇6

姓名:张招兰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学号:0106354

摘要: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社会急剧变革的年代,又恰逢自身心理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时期。作为大学生,我们面临着适应新环境、经济负担加重、学业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恋爱屡现波折、职业选择艰难等全方位的心理适应问题。而我们当中不少人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差,抗挫折能力低,一旦遭遇挫折,往往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悲观的情绪,严重者甚是产生心理失常,乃至走向自杀的道路,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接受挫折教育,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已经成为我们的“必修课”。

关键词:大学生、挫折心理、类型

挫折,在邵瑞珍主编的《教育大辞典·教育心理学》中的描述是:挫折是当个人的动机性活动受到阻碍活干扰、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挫折一词是失败、阻碍、失意的意思。如今,大学生的挫折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普遍而严重的问题。

根据不同的标准,挫折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据相关研究总结,个人认为在我们的校园学习和生活中,挫折较为集中的体现为以下四种类型。

学习挫折。

学习挫折,顾名思义,是指在学习和智力活动中遭遇的挫折。在校大学生一般都是中学的佼佼者,心理优越感很强,自我期望值较高,然而当发现大学里精英荟萃,人才济济时,我们部分同学的自豪感会受到强烈的震撼,优势不再突出,往往产生失落情绪。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对课程多、课时少,授课量大,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难以适应,他们一方面希望通过努力保持中学时代的名列前茅,另一方面又难以稳定学习情绪,改进学习方法,不会合理支配自由时间,不能广泛地使用现代化手段查阅文献资料,因此失去了学习兴趣和信心,焦虑不安,茫然不知所措,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对学习产生厌烦和倦怠心理。而就个人而言,专业志愿选择的不如己意,专业调剂的思想斗争和从新的适应都给我带来很大困扰。

人际交往挫折。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交往的必然性。有的同学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然而周围同学一般来自全国各地,每个人在成长经历、行为习惯、价值观等各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常常难以相互适应、相互包容,彼此在交往中难免出现不协调的音符。有些同学由于自我评价不恰当,或自命不凡或畏缩不前,无法与他人和谐相处,人际关系紧张,自然会产生心理挫折。有的同学由于协调能力较差,缺乏生活经验,以致在交往中常出现嫉妒、猜疑等消极情绪,甚至因误会出现朋友断交,而又苦于找不到知心朋友等情况。有的同学因身高、容貌等先天不足或是性格内向、缺乏特长而感到在众人面前相形见绌,不敢与人交往,往往表现为郁闷不乐、消沉冷漠。这些表现在我们身边或多或少都有出现,而当与自己要好的同学朋友陷入这样的困境时,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反观自己„„

恋爱挫折。

恋爱的种种波折,通常表现为单恋和失恋。有些同学往往认为失恋就是自己不被喜欢,没有魅力,于是变得情绪低落,行为上极端化,自卑感强烈,不能集中注意力而无法学习,其痛苦深沉而剧烈,如果得不到合理的情绪疏导,极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如由失恋到失志、失德,行为上表现为报复、自杀或杀人者不乏其人。经历几年校园生活,反过头去看,我们往往返现许多严重问题往往是由爱情挫折问题引发的,如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学习障碍、纪律问题、情绪问题,甚至自残等极端问题。

择业挫折。

择业求职是终点也是起点,大学生不可避免地要接受各种矛盾的冲击和考验。随着近几年大学的普遍扩招,就业形势更是日趋严峻,使得部分在校大学生容易产生毕业之际就是失业之时的苦闷、焦虑的挫折心理体验。即将毕业的我们在目睹过上一届、上上一届的学长和学姐们的困苦之后,也正在体验着这种煎熬,有无奈,有苦闷,有迷茫„„

一般说来,造成挫折的原因,可能是外界客观因素,也可能是内在主要因素,还有可能是两种因素相互交织。大学生挫折心理的产生往往是自然、社会、个体等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结果。比较而言,自然环境因素给我们造成的挫折的打击力度通常较小、较轻,我们还比较容易走出困境;社会环境因素给我们造成的挫折的性质比较严重,打击损害程度比较大;而我们学生个体因素则是对自身打击最大、性质最严重、危害性最大的因素,尤其是我们的认知水平、思想方法、抱负水平和挫折容忍力等因素影响最大。

从大学生挫折心理的类型和成因来看,从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我认为克服挫折心理的途径,首先应该注重培养自身的“三观”境界,增强自身的意志力。科学的“三观”是我们正确应对挫折的思想基础,树立正确的“三观”,明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摆正人生航向,端正学习动机,培养吃苦精神,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保持进取向上的个性,以达到增强心理承受能力、自控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的目的。

其次要教授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未来社会中掌握竞争的主动,实现自我的潜能与价值。

还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个体应对挫折的能力高低取决于处理挫折和危机的经验,而经验的得来需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曾丹《大学生主要的心理挫折类型、成因及其教育途径》,《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殷明《大学生个性挫折心理形成的原因及矫治对策》,《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小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研究 篇7

挫折心理特指心理学上所说的挫折, 指的是人们为实现预定目标采取的行动受到阻碍而不能克服, 所产生的一种紧张心理和情绪反应, 它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近年来, 一种旨在提高孩子心理承受力的教育已在发达国家兴起, 这种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一种内在的自信和乐观。正因为这样, 小学生心理承受力的培养, 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应该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从现在就抓起。

二、小学生挫折心理的表现

一般来说, 小学生挫折心理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本人就自己的教学中常见的行为和现象提出来予以探讨。

1. 攻击报复性行为。

受各种媒体、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现在的小学生好胜心强, 自我控制能力又比较弱, 受到挫折以后很容易引起攻击性行为。例如有学生受到教师批评教育后, 对教师不敢表现出不满, 他将会把怨气发泄到女同学或者是小同学的身上, 还有甚者偷偷地干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事, 如厕所墙壁上乱写乱画、破坏公物等。

2. 自由散漫性行为。

小学生如果一旦受到受挫, 那么他的心理上就会受到相当大的伤害, 这时就产生了消极心理, 破罐子破摔, 自暴自弃, 对教师的批评指责无所谓, 故意发生不按时到校、偷偷缺课、逃课的情况。

3. 躲避性行为。

有相当一部分的小学生都对自己在学习中的困难预计不足, 尤其是家长的期望值比较高, 孩子在学习中, 如果不能实现预期, 不能很好地辩证看待挫折, 马上就产生恐惧感和焦虑感。随之, 怀疑自己的智力和能力, 为什么别人能行, 我却不行, 我为什么不如人家等等。性格外向的学生会变得少言寡语, 不愿意和别人交流接触;而性格内向的学生会变得更加失去学习信心, 思想上消极悲观, 放弃自己的学习目标甚至生活追求, 躲避现实。

4. 偏执性行为。

在我们教育教学的一线, 经常碰到这种情况, 教师经常批评的一些学生, 都知道自己的一些行为时不对的, 但却不愿意改正, 如果教师采用惩罚手段, 进行批评教育, 反而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相反会使他们更加偏执、固执, 坚持不当行为。

5. 失去理智、情绪失常行为。

挫折常常使一部分小学生产生一种压抑感, 恐惧感以及焦躁不安, 失去理智, 导致情绪失常, 产生敏感多疑等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尤其在小学生中表现突出的给自己找理由解脱、说谎等。如一小学生上学迟到了, 会怪妈妈没有叫他, 或闹钟没有响, 路上堵车等理由来给自己解拖。

三、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

1.激烈的学习竞争环境。

我们都知道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 小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理想和学习期望, 一旦达不到学习目标或者是和目标有距离, 就立即怀疑自己, 自己对自己产生不满, 而导致心理上的挫折。尤其是在现在,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情迫切, 一心要让自己的孩子能取得好的成绩。而当学生的学习成绩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时, 往往会遭遇不公平对待、严厉训斥, 使这些学生处于一种焦躁不安的状态。通过调查, 我发现:受到挫折的小学生中有57.3%是因为学习上受到挫折、学习成绩达不到教师和家长预定目标而引发的;其次, 课堂、课后作业过多, 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成绩差, 造成过重心理压力;无机会显示自己的才能, 这些也是造成小学生挫折心理的主要原因。

2. 不被重视、正视的“主体地位”。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小学生有“早熟”的现象, 想独立、想自由的思想意识日益剧增。随着精神生活空间不断扩大, 看待社会也有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孩子盼望想与成人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 还想得到家长和教师的支持认可。但是到了学校里边, 教师却是高高在上, 一般是不会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行动;到了家里边, 父母又宠着惯着“心肝宝贝”, 无视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在学校和家庭的这种环境中, 学生会因为被别人忽视而产生心理挫折。

3. 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 幼稚天真, 他们和别人相处, 会出现一些人际关系的问题, 遭受心理挫折。在我们学校曾经就发上过这样一件事:五年级几位喜爱打篮球的学生自发组成了五年级篮球班队。在暑假, 有一次他们到学校打球, 其中的一个学生没有通知到, 他知道这件事后, 认为其他人瞧不起他, 陷入苦闷之中。

4. 意外刺激方面。

意外刺激可以说是始料不及, 这些刺激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 如父母离异、亲人伤亡、或家庭中发生重大事故等, 这样会使学生受到直接影响, 产生消极心理。意外事件一旦发生, 就会让学生受到影响, 引起挫折。

5. 优胜心理方面。

小学生大多都有好胜的心理特点, 其次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娇生惯养决定了他们比一般孩子更具消极、懒惰、缺乏责任感的性格特征, 这些因素都决定了他们容易产生挫折心理。

总之, 本人通过调查和研究, 并且结合自己的学生实际进行了综合的整理分析, 小学生的挫折心理的产生原因就是从上面几个方面来找, 能找出小学生心理挫折的成因, 就可以寻求更有效的对小学生的教育对策。当然, 由于个体心理存在内隐性, 本文仅用调查、访谈、文献这些单一的方法进行研究, 很难掌握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 这对于我们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来说, 针对挫折心理的表现和成因,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孤草, 《逆境心理学》, .大众文艺出版社

[2].王少滨、茹光波, 《如何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江西电力职工大学学报

[3].贾相忠、华明艳, 《小学生心理挫折教育研究》

挫折心理测验 篇8

学校和家庭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重视挫折教育的价值。观念是行为的先导。马斯洛说,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对学生来说,同样的挫折既可以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甚至心理障碍,也可以磨炼他的意志使他奋发向上。处于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的学生,其判断主要取决于成人对挫折的判断和理解。并主要取决于其父母和教师的判断与理解。为此,家长和心理教师应首先排除对挫折的害怕心理,敢于让学生面对形形色色的挫折,并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在挫折中磨炼自己,提高其心理耐受力。

有意识地让学生完成某些艰苦的项目,亲身经受挫折的考验。我们学校团委把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团支部工作的主要任务。倡导团员学生不要做“笼中小鸟”,而要学做翱翔蓝天的雄鹰;不要做“温室的花朵”,而要学做野外的松柏。我认为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持久的、有效的方式应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来进行。比如可以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教师有意识地提醒做父母的让孩子品尝一点家庭生活的忧愁。在孩子面前谈论一些令父母忧愁的事:柴米油盐的艰难,事业上的烦恼等等,让孩子懂得人生的路是坎坷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上的挫折也是可以战胜的。把学习中的挫折看成是一个个堡垒,攻破它们,品尝胜利的快乐。

上一篇:走进乐园下一篇:项目管理计划书详解